自古以来文章

请欣赏自古以来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自古以来文章1:老板与“关系”

文/山静入柏

自古以来,官场叹息才命相违者众,其归根结底是没有弄清官员的职分。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的还是踏实做事,而不是研究关系。刘邦在给官员排座次的时候就说过:猎狗追猎,叫功狗;后面跟的人叫功人。说曹参打仗有功,那只是功狗;而萧何则是功人。功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员,包括刘邦本人。所以弄得曹参接班当了宰相之后,仍然延续旧制,不敢越雷池半步。

埋头做事的功狗就不是当头的本分,而只是操作者的本分。就如在工厂里,监工就不是干活的,监工如果跟工人一样干活,车间就一定会乱套。美国人研究出来的结果也是这样的——高层的决策占47%,能力占35%,执行占18%;中层的决策占31 %,能力占42%,执行占27%;基层的决策占18 %,能力占35%,执行占47%。高层与基层在执行上正好相反。所谓决策者,忙的是脑力而决不是体力。

所以,过去我们总要求当头的具体带头作用至少是不科学的。称职的老板一定看上去比群众要闲。自然,这种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集中精力谋大事。

群众的忠于职守是指圈子内的敬业,老板的忠于职守是指圈子间的联系。传统思维里,“搞关系”常常被台面上嗤之以鼻,而在西方认识里,恰恰对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不理解。纪伯伦就说:“如果不为待客的话,所有的房屋都成了坟墓。”妙哉!一个冷清的家,住着不变的人,真的与坟冢无异。

“搞关系”名声不好,是因为人们乐于搞的是庸俗关系,而不是正常关系。就如大清闭关锁国,不愿意和世界各国搞关系,但自己内部的庸俗关系却是一套一套的。英国人要进京晋见,从广州港到天津港的海途上就研究一件事:是单腿下跪还是双腿下跪。

中国封建思想就是要把人际关系统统拉到自己家里来才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有了家庭尊卑就有了服从文化,就有了无原则文化。同学为师兄弟,朋友叫哥们姐们,领导叫父母官。皇帝叫君父,皇后叫国母,母仪天下。就连人们心中的神也必须家庭化:观音娘娘灶王爷,雷公电母老天爷。甚至责怪也称之为“儿戏”。

成为家庭关系还有一个好处:让竞争一方失去警觉。古代成语有“疏不间亲”。就是说,你本来没有人家关系亲密却想要离间别人之间的关系,那叫不自量力,自讨没趣,而且迟早倒霉。所以一个人实在憋不住了,想搞点挑拨离间之类的事情,也一定要首先弄清了他们之间的亲疏。当然,这种关系要弄清有时候也是难的,因为有的关系是隐形关系。

自古以来文章2:中隐之道

文/陈仓

自古以来,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显而易见,隐于市,适中易行,比朝堂安全,比乡野方便。许多人说,在喧嚣、紧张、纷扰的现代都市,隐居难,难得隐,有论者甚至断言,信息化的现代都市无隐者。依我愚见,当下,中隐于市,关键是个方法问题。

首先是个“避”字。回避得安宁,躲避得自在,避让无冲撞。都市车水马龙,行人如潮,时尚如风,小冲突无处不在。想获得各种便利,获得优质高效的工商业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省去各种麻烦,首先,要在时间上避开上下班高峰,避开节假日的热闹拥挤,在空间上避开热闹拥挤处,在心态和日常行为模式上远离流行时尚,不要跟风抢购,不要从众拥挤。如果要做非做不可的事情,可以将往返时间提前或者滞后安排。人多的地方最好不要去,如果非去不可,不妨与热闹拥挤处保持适度距离,保持在其旁,不在其中的姿态,也可获得片刻自在与安宁。都市里的“时尚风”永远被操纵,对此,应保持足够警惕、审慎和冷静,不跟风,不赶潮,回避人潮,避开煽风点火者。对于你不想见的人,不愿参与的活动,不值得做的事,不妨早询问,早预测,早知道,早计划,早安排,借故借机回避即可。

其次是个“让”字。都市人口稠密,资源稀缺,公共设施负荷重,供求关系紧张,遇见风风火火不管不顾的“猴子”式的急躁人,碰上自私自利不顾旁人忙闲冷乱的“天蓬元帅”式的大爷们,不妨礼让、避让、谦让他们。俗话说:“让者为上,让者为高。”俗话还说:“与人方便,于己方便。”好在都市生活有多种路径,多种选择,多种方式,多种可能性,没必要一条道走到黑。例如,你讨厌别人带着大型犬出入公共空间,你讨厌别人在电梯里拥挤吵闹抽烟,不妨客客气气地让他们先走一步,你后走一步,或者换乘另一部电梯。在充满多样性和具有多种选择的都市生活中,让,往往是上策上上策,让,也是避难避祸避麻烦的明智之举。

其次是个“闭”字。与穷乡僻壤相比,都市人稠地狭、空间逼仄,人际互动频繁,群体活动多,世俗诱惑多,信息杂芜,生活环境热闹喧嚣,同时,人际关系纠葛、人言是非、噪音污染、情绪感染、人际搅扰、信息焦虑也比较严重。对此,古代隐士有“三闭”之法,即所谓“下士闭门,中士闭口,上士闭心”。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特别是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以后, “人成了人类制造的工具的工具”(美国自然主义哲学家和作家梭罗名言)。许多电器、设备、工具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反而限制了人的天赋自由,控制了人类的正常生活,继而使人类产生了设备和工具依赖症。在网络时代,特别是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使用的博客、微博、微信、聊天工具,既是自己的“麦克风”,也是居心叵测者的“窃听器”。人们广泛使用的汽车、电视、电脑、手机、导航仪、监视器、播放器、数码照相机等等工具既是工作生活中的利器,也是被控制被监视器具。监控设备在发挥既定效用的同时,使大家无形中,或不知不觉中陷入“囚徒困境”,像囚徒一样活着。在当下,都市隐者想自在无碍地活着,仅仅闭门闭口闭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及时关闭电视、电脑、手机,不要成为“电脑控”、“手机控”、“网络控”;节制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和自媒体,避免“电幕生活”。

最后是个“谦”字。隐与不隐,永远是相对的。半隐半显、时隐时现,当隐则隐,应显则显,这才是中隐于市的最佳状态。在都市市场经济生活和个人私生活之外,更多的生活圈属于关系网生态链,属于山头门户圈子生活。在关系网、山头、门户和圈子生活中,无数恩怨是非,不过权、钱、色、名四块“臭肉”所诱发,万般爱恨情仇,无非争权夺利、追名逐利、争风吃醋等三类烂事。在半隐半显、时隐时现的都市生活中,如果保持谦虚、谦恭、谦卑、谦让、谦退的姿态,避免被过度关注,谢绝被过分追捧,拒绝被贴标签,淹没人潮人不知,和光同尘无纷扰,虽显亦是隐者。

无论哪朝哪代,真正的隐士是仙踪不定,首尾难见,只闻其名,略知其事,而不见其人的。在隐居生活中,“三十六计走为上”,流浪才是最好的隐居。

自古以来文章3:若水

自古以来,人们对水就是情有独钟。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老子《道德经》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它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这就是柔德所在,弱能胜强,柔可克刚,江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们不在乎自己身份低微,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所以才会成为百谷王。

水不会说话,它只是静静地呆在那里,沉默着,谦逊着。

水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江、河、湖、海甚至是冰棱,水也有温婉和雄壮,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有人问我:是喜欢山多一点,还是喜欢水多一些? 我的回答不假思索,水的分量在我精神内应该多过于山。

滨州修建了一座若水桥,请问是为我而建的吗?

自古以来文章4:冬日游龙山

文/欧阳冰云

龙山自古以来就是太湖的图腾。对于我来说,登临龙山,是一件隆重而庄严的事情。腊月十五日,午后登龙山。

龙山,北依四面尖,西临长河,山势绵亘浑厚,蜿蜓磅礴,势若游龙,龙头俯临深潭,整个大山就像一条俯首汲水的龙。民间传说,深潭下有巨洞,通达龙宫,历代官府把龙山看做是太湖的图腾,佛教高僧争龙山为宗派圣地。自唐以来,龙山便是“邑之名胜”、“邑之巨观”。依山先后建有“览秀亭”、“观风亭”、“龙山宫”、“智果庵”、“观音阁”等多处亭台楼榭。星移物换,沧海桑田,龙山的古建筑历经兵燹,现仅存“观音阁”。

沿着山路攀爬,才走了一刻钟,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山上的积雪融化成水,山路湿滑,幸亏手中有竹杖。行至半山腰,山路忽然中断,一顶天立地的石崖,横在眼前。有人在石崖上凿了许多石眼,我们踩着石眼攀爬,手脚并用。登上山腰,劈开荆棘,穿过杂草,沿着杂乱的石阶前行,道路突然平坦开阔起来。回望来路,蜿蜒曲折,路上行人,星星点点。

“好鸟嘤嘤知节候,奇花簇簇照人颜,数声牧笛青山外,一叶鱼舟碧水间。”这是明代吕赞公眼中的龙山;“ 探奇凌碧峤,访隐入丹丘。树老能人语,麋驯伴客游。 云岩遗鸟篆,石洞秘灵湫,吾欲鞭龙起,为霖遍九州。”这是明代王守仁对龙山的赞美;清代状元赵文楷岁试刚罢,正值重阳节,结伴龙山希欧亭会饮,曾做五律一首:“醉把茱萸盏,黄花插满头。龙归一潭净,日落万山秋。急管惊栖鹘,长歌和饭牛。未知今日事,能续古人不?”

登上山顶,新县城、老县城,一览无余。长河,宛如一条玉带,将新县城和老县城一分为二。长河两岸,碧绿的油菜、小麦,在冬日的阳光下,生机勃勃。山顶巨石,宛若雄狮,极目远眺,旷野平畴,尽收眼底,于是心胸开阔,心情爽朗。

沿着山路往北,山势平缓,为下山道路。见路旁有一座废弃的庵堂,相传为“白衣庵”,由山脚下王家“熙福堂”所建,是王家的私家庵堂。王家“熙福堂”在前清时曾有官员官至黄河道,是太湖县城首富之一,土着又叫“王家庵”山。庵前小院、石阶、石墙,依稀可辨,庵后有院落,院中有石刻,茅草茂密,不得进。庵侧有一口半月塘,已干涸。

出庵门数步,有古墓,墓上以巨石盖之,很奇特。墓前有石碑,碑上石刻历经岁月,已模糊难辨,依稀可见“万历年间”字样。夜查《太湖县志》,龙山旧有宋进士向荣墓及宋进士黄忱之岳母顾夫人墓。向荣为邑人,博通经史,饱有学问,曾在龙山结茅隐居,九十而卒,葬于山上。墓万历年间被山水冲毁,现仅存墓碑,碑有志。龙山最有名的还是清顺治间邑令李世洽侧室王昙云之墓。王昙云红颜早逝,李世洽忍痛葬入龙山之麓。且与墓冢四周,广植桃树,并题墓门云: “云寄无端,偶为山川留玉佩;春归何处,可堪风雨问桃花。”后又在墓旁建有智果庵,供奉昙云小像,并在昙云埋香处置庵田30余亩,永为香火之资。赵文楷之子赵昀于道光21年(1841)考中进士后,衣锦还乡,重游故地。见香冢依然,桃花又开,挥毫撰联云:“青冢依然,何处问美人香草;红尘不到,此间有流水桃花。”不知庵前古墓,到底为何人之墓,还有待考证。

山崖上的“童子拜观音”、“鹅弓包石”、“海螺石”、“穿廊石”等怪石和茂林修竹交相辉映,把龙山装点得如画似锦。“画开山色里,春在鸟声中。”我们一行人仿佛也融在龙山的美景之中,乐不知返。

自古以来文章5:女人与读书

文/郭敏

自古以来,读书与生活息息相关。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更新,过去的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已有所不同,但一个人,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行的。

读书可以使人明目清心,让你视野开阔,让你懂得世间万象。纵观咱们国家五千年文明史,只有文字,才是绵延历史、传承教育的文明史。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读书的人,心胸豁达,行为儒雅,只有读书的人,才会放眼未来,瞩目天下。而女人读书,更可以变得情清气爽、气质非凡。读书可以使女人高贵,更可以使女人精致。一个读书的女人,即便她不是生得动人心弦、美艳绝仑,但一定有从她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别具一格的引力,让你觉得非同一般,我相信,那种气质和美丽,会焕发出比容貌美更胜一筹的惊叹和光彩。

从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到命运多舛的蔡文姬;从才情横溢的诗人薛涛,再到素有女史学家之称的班昭;从光芒四射的林徽因,再到盛名才女张爱玲……纵观中国历史几千年,虽然她们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女人,可她们的名字,谁又敢说,不在历史灼灼皓空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作为女人,你可以生得不漂亮,但不可以粗俗,你也可以生得粗俗,但不可以无知。无知的女人最可怕。漂亮的女人固然好,可是如果没有内涵,也只能是作为花瓶的作用。一个女人的美好,主要在于外在和内在的相互结合。外在的美,尤于鲜花,可是,再美的鲜花,一旦离开了枝头,生命就枯萎;只有内在的美,它会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你,无论你年轻还是年老,变美还是变丑,它都会如影随形、日久弥新!

读书的女人,生活一定顺心如意,因为她懂得凡事不能苛求圆满,大千世界,一切都会随缘,只有顺其自然了,心才不会受苦煎熬;读书的女人,婚姻一定比较美满,因为她知道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两个人相处,只有把心放平了,不要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待你好的人,你也一定要对他好,知道体贴,懂得进退,婚姻的围城里,没有对错,只有两个人同心同德,婚姻方可圆满;读书的女人,必定懂得孝心感恩,懂得人生在世,衷为善、孝为先,她在生活中应该懂得修心养性、善心如莲。

做个喜欢读书的女人吧,只有在书海中沾染书香的女人,才能遗世独立,清香永久!

自古以来文章6:文明美德伴我行

文/阮浩彬

自古以来,文明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值得我们提倡的优良传统。

其实,美德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假如地上有一块香蕉皮,正好旁边有垃圾箱,你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这是一种美德。如果你没有把它捡起来丢进垃圾箱里,那后来会有多少人摔倒呀!假如一位老爷爷准备过一条车水马龙的马路,你是否应该扶着这位老爷爷慢慢走过这条马路,然后再笑眯眯地对这位老爷爷说一声再见。假如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忽然下了一场雨,你是否应该把自己的伞分给没有带伞的同学躲一躲,这样,这位同学就会记得你,和你成为好朋友,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尽力地帮你。假如有一位低年级的小同学摔倒了,你是否会主动去扶他起来。假如一位阿姨的钱包掉了,你是否会把钱包捡起来,然后还给这位阿姨。虽然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却证明了你是一个有文明、有休养、有美德的人。

亲爱的同学们,一个人的美德是大事的细胞,是人生理想的起步,也是人生过程的标准,更是将来能成就大业的开始。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自古以来文章7:叹春

文/苏冠生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数也数不清的华丽词语,春风拂面、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林林总总,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去描绘一幅花枝招展妖娆妩媚的春天画卷。

我出生在春天里,我喜欢春天,喜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妙笔生花;我更喜欢朱自清的散文《春》,喜欢文人那淡淡的忧思。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到春天,大自然就仿佛从沉睡中慢慢苏醒过来,一切都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桃红柳绿,令人心旷神怡。你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姑娘轻悄悄的,仿佛就在我们的旁边,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感觉得到她的存在,就在我们的耳边呢哝软语,不要说草软绵绵的,我们都该软绵绵飘飘然的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乡政府后面,我们经常散步的道路两旁的不知名的几棵大树,枝头上已经冒出了绿绿的嫩叶,抬头可见那成千成百的蜜蜂不知疲倦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醉在春风里似的飞来飞去。“一年之计在于春”,辛勤的小蜜蜂尙知如此,相比之下,我们却“春眠不觉晓”,具有高智商的我们都该相见形拙了。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人们总是在春天里努力耕耘着,播下今年满怀收成希望的种子,慢慢等待累累硕果来临的那一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的微信朋友圈里最多人晒的得意之作,就是去何地方赏樱花、梨花、李花。展现的镜头都是花的海洋,人头攒动,在那花树满枝头的下面,更多的是黑丝美人在不厌其烦地秀搔首弄姿的倩影,展示丰乳肥臀仅此而已,并没有其它多大的内涵,人们也习以为常了,已然没有了新鲜感。我不喜欢哗众取宠,心仪于藏身一个无人的角落,手捧一碟小菜,独饮一壶小酒,颇具另一番超凡脱俗;偶尔更欣赏的是走到某个拐角处,突然看见一户人家院子的墙头“一枝红杏出墙来”,最喜欢的就是那怦然心动的感觉,真是“孤芳”自赏,偶遇令我情不自禁地心都醉了。也不用朋友圈去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知道就心满意足了。

忧伤的诗人终于在春天里喜上眉梢,“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们也应该略有所思,跟着春天的脚步,任凭春雨绵绵,大踏步走上前去。

自古以来文章8: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文/毛向北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提倡“开卷有益”,他们认为,读比不读强一万倍,只要开卷,多少能够获得收获,这样想,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于是乎,大家一气乱读,见书便读,这样的结果是,有人的确成了大家,成了博学多才之士,也有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最终锒铛入狱。

笔者以为,乱读书不如不读书。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诗句都是强调读书的好处。恕笔者自大,笔者觉得,这些言语,都应该加上一个前提,那便是读的必须是好书好诗,倘若是淫秽黑暗的内容,怎么可能读出那么高的水平与境界呢?答案不言自明。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不读书,只可能知识匮乏,没有学问,那总比读一些坏书要强,一个人如果因为乱读书,思想变得肮脏,心灵变得阴暗,那是相当危险的,也是于社会不利的。

毛泽东读书,喜欢批判着阅读,好的东西摘记下来,糟粕进行批点,并不全盘吸收。鲁迅一生读书四千多册,他也强调读书要取其精华,学以致用。

人生在世,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还是要有所选择,胡乱读书的结果可能是赔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最终一无所获。作家王火说,人的生命有限,而书的数量无限,不能用有限的生命来读无限的书,应当用有限的生命来选读有限的好书。其言是何其精辟!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读书之前要冷静,要仔细鉴别,只有读对了书,才可能学有所得。

自古以来文章9:文人与驴

文/张光茫

自古以来,爱马的人极多,而喜欢驴的人甚少。驴没有马秀气,不如骡子剽悍,也没有被当做宠物的运气,但就是这个不幸的动物,却和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人和驴联系在一起,最早见于南朝宋刘庆义《世说新语》。“建安七子”中最有才华的诗人王粲,非常爱驴,并且喜欢听驴叫。他死后,魏文帝曹丕与文人同去吊丧,竟每人学一声驴叫来对他表示悼念。

而西晋文学家孙楚不仅喜欢听驴叫,还喜欢学驴叫,也是《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的,孙楚恃才傲物,看不起世人,惟独尊重王武子,王武子死后,他去吊丧,哭过之后,对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再为你学两声吧。”

驴在魏晋以后,一度成为文人们的爱物,可是到了唐朝,却被泼了一盆冷水,泼冷水的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他在《黔之驴》里,以一头驴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寓意深刻地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当然,也有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寓言,认为《黔之驴》写的是中国文人的悲剧,它的寓意在于告诫文人不要“出技以怒强”,而应锋芒内敛,谨慎处世,以求全身远祸。

文人特别喜欢骑驴。据说李白失意时曾骑驴游华山,县宰认不得他,他也不报姓名,只说:“曾用龙巾拭唾,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天子殿前尚容走马,华阴道上不许骑驴?”与李白不一样,杜甫骑驴,就显得沉郁悲壮多了。“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杜甫怀着“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到长安求仕,却遭遇坎坷,不仅入仕无门,连基本生活也毫无保障。长安的大街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一派喧闹繁华的皇都景象,而胸怀远大理想,身负绝世才华的诗人,却骑着驴,从早到晚到处游荡,乞讨生活。而且,这驴一骑就是十二年,诗人在驴背上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对困顿生活的陈述中,寄寓着无穷的辛酸和感慨。

文人爱骑驴,因为驴子步儿细碎,文人坐在上面,一面慢慢欣赏沿途景色,一面搜肠刮肚构思诗文。诗鬼李贺每次出游,总是骑着驴,背着锦囊,每有佳句,辄以纸记之投入囊中。贾岛曾于京师骑驴吟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驴上“推敲”被后世传为美谈。孟浩然终身不仕,他最为经典的形象就是骑驴踏雪寻梅。

在文人的演绎下,骑驴成为“归隐”的代名词,许多文人书画,都以骑驴为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怀。王安石一生以性格执拗闻世,我行我素,固执偏颇,像一头顽驴。据传,王安石晚年罢相后,住在南京钟山,几乎每日乘驴出游,而且不问方向,全凭性情,率意而行。

陆游在其《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中,自叙骑驴行医的情状:“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还有一首《剑门道中遇微雨》曰:“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人剑门。”

文人爱驴,自然作品中少不了写驴。据《南唐近事》载,黄可诗句中多用‘驴”字,其《献高侍郎》诗有云:“天下传将舞马赋,门前迎得跨驴宾。”对仗工整,堪称佳句。至于贾谊的“腾驾罢牛,骖蹇驴兮”、杜甫的“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陆游的“骑驴上灞桥,买酒醉新丰”等诗句中,驴更是少不了的重要角色。

如今,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一位文人骑着一匹俊秀的毛驴潇洒过市的情景了,然而千百年前那些文人与驴的故事,却让我们感叹于文人的真性情,莞尔一笑的背后,恐怕更多的是对执著和坚持的一种思考!

自古以来文章10:女人与读书

文/郭敏

自古以来,读书与生活息息相关。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更新,过去的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已有所不同,但一个人,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行的。

读书可以使人明目清心,让你视野开阔,让你懂得世间万象。纵观咱们国家五千年文明史,只有文字,才是绵延历史、传承教育的文明史。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读书的人,心胸豁达,行为儒雅,只有读书的人,才会放眼未来,瞩目天下。而女人读书,更可以变得情清气爽、气质非凡。读书可以使女人高贵,更可以使女人精致。一个读书的女人,即便她不是生得动人心弦、美艳绝仑,但一定有从她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别具一格的引力,让你觉得非同一般,我相信,那种气质和美丽,会焕发出比容貌美更胜一筹的惊叹和光彩。

从史上着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到命运多舛的蔡文姬;从才情横溢的诗人薛涛,再到素有女史学家之称的班昭;从光芒四射的林徽因,再到盛名才女张爱玲……纵观中国历史几千年,虽然她们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女人,可她们的名字,谁又敢说,不在历史灼灼皓空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作为女人,你可以生得不漂亮,但不可以粗俗,你也可以生得粗俗,但不可以无知。无知的女人最可怕。漂亮的女人固然好,可是如果没有内涵,也只能是作为花瓶的作用。一个女人的美好,主要在于外在和内在的相互结合。外在的美,尤于鲜花,可是,再美的鲜花,一旦离开了枝头,生命就枯萎;只有内在的美,它会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你,无论你年轻还是年老,变美还是变丑,它都会如影随形、日久弥新!

读书的女人,生活一定顺心如意,因为她懂得凡事不能苛求圆满,大千世界,一切都会随缘,只有顺其自然了,心才不会受苦煎熬;读书的女人,婚姻一定比较美满,因为她知道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两个人相处,只有把心放平了,不要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待你好的人,你也一定要对他好,知道体贴,懂得进退,婚姻的围城里,没有对错,只有两个人同心同德,婚姻方可圆满;读书的女人,必定懂得孝心感恩,懂得人生在世,衷为善、孝为先,她在生活中应该懂得修心养性、善心如莲。

做个喜欢读书的女人吧,只有在书海中沾染书香的女人,才能遗世独立,清香永久!

自古以来文章11:同里游记

文/林沧海爱江桑田

同里自古以来就有人间仙境的雅喻。

同里为旧时江南。提到江南,很多人都会想到那儿的吴侬软语,那儿的窈窕淑女。同里便是我心里江南烟雨中那一位最温婉如玉的姑娘。

一踏进同里,一股古风气韵扑面而来。古色古香,小桥流水。同里的路是石板路,上面还有些青苔,踏上去,无声无息,唯有柔软的触感。同里的屋,是木头屋,时间的年轮暴露在空气里,见证着沧桑的岁月。

彼时正是清明时节。我推掉繁忙的世事,不知道可否说成只为邂逅同里这位美丽的姑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从天空飘下的春雨有些黏腻,却黏不住同里的空气。身置同里,全身的毛孔都舒展开来。自己走累了,到街边一家客栈歇脚。问小二要了一壶茶,不问种类,坐在木窗边瞧见了河。这时才惊觉客栈原来是一艘木船,漂浮于水面上。惊讶之余,蓦然瞥见船头飘荡的”茶“字的布贴,像是被打湿的姑娘的裙裾,呆呆的一动不动。

河上了无声息,只有天空不断扬下的雨,绵绵密密,轻轻的躺在湖面。河边有柳,婀娜多姿如同十五女儿腰,在这绵绵细雨中更显柔媚了,像是刚刚出浴湿了青丝的美人。柳边有楼,正襟危坐,深绛色的衣裳,配这柳绿正是极好。雨中赏景,杯中香茗,只少了与我谈笑风生的人。我当真有些嫉妒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了!

不知不觉,喝茶喝到了中午。出门,见小二笑,不解,问为何。小二将手中的素布往肩上一搭,笑从眼波里蔓延开来:”客官,若要如厕请往右边走。”我听了,心中尴尬至极,心里埋怨着,那壶茶我喝了两杯都不到呢。

雨已经停了。天渐渐显出薄青色,该不是柳影倒映到了天上去吧。这时候的河可有点“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的意味。我仍背着手,慢悠悠的走。遇见长桥,遇见假山,遇见柳树。有小女孩子奔跑着追逐嬉戏,裤子上沾了泥水都不管。河边有女子在照相,身着青纱,挽发梳髻,唇红齿白。或莞笑,或静坐,或唱着古老的歌谣。只是想着,几千年前卷起衣袖的洗衣女是否如此闲适呢?她们哼的歌谣应该就是这碧波中泛起的涟漪吧。

同里,她没有西湖馥郁六月天的荠荷芙蕖,没有黄山鬼斧神工的奇松怪石,没有玉溪映月泉的唯美浪漫。她只是几条路,几棵柳,几道街在沧桑岁月里留下来的淡笔墨痕。

过了几座桥,绕了几条街。我又回到那个客栈。穿着简朴素衣的小二在店里忙忙碌碌,并没有瞧见我,否则他一定会将手中的素布往肩上一搭,笑着说:“客官?”声音慵懒却富有情调,如同时光窖藏的醇厚白酒。再次抬头,已经风干的布贴在迎风飘扬,仿佛离别时友人手中挥动的白娟。我定定的望着,想要留住些什么,也留不住些什么。

后来,我离开了。没有留下什么到此一游的荒唐,也没有买那些所谓的纪念品。只是想起,夜幕四合之后,同里的水也会凉么?

同里同里,这名字如此软糯啊!呢喃之中,又似乎瞧见那位姑娘,伴着江南烟雨缓缓走来。

自古以来文章12:等待

文/梦溪、十年之约与君携

序 言

自古以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有多少名留千古的文人墨客,在这方面留下了精妙佳绝的文学名篇。

重伤别离,是等待的前奏之程。

在爱河里,有多少曲折波澜的故事,很多人经不住爱河的激流而颠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悲剧。

等待一是别离笙箫的后旋。

正 文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此活说的是那样的真切, 把人生情缘抒发得淋漓尽致,极富诗意。

追寻是为了等待,等待可能是一种幸福,也可能是_种痛苦。

我时常在等待中彷徨,追寻正如“人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等待的日子里有多少个孤独寂寞的昼夜与我作伴,身心都有些疲惫了。可是,我还在坚持中等待着那一丝唯有而浅尝不尽的甜蜜。那一丝淡淡的微笑。:

一丝淡淡的微笑,把开启尘恋门户的钥匙带给了我们。从此刻开始。使原本不属于同一航线“两只船儿”在中途相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声似乎朦胧的告白,仿若一点燎原的星火,缓缓漫延开来。

我看到情感之路是那样的平坦。可是,当初一点星火,却焦灼了人生中唯一的那段翠绿。我们彼此都沉弥于此之中,滚滚地情怀之浪,把我推离了青春地理想航道,让人难以自拔。心暗自承诺我一定要给她幸福。即使是斗转星移,海枯石烂,彼此之心永远地不改变。

雨后的分别,她踏着泥泞的道路,头也不回地走过了断桥,走过那桥边古柳,只给我留下了那任性而固执的背影。

在分别547天之后,我们重逢了。547天,整整l年6个月之久,我在这期间一直在等待着,时常让人想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诗,独自一个人依靠,眯眼回味那叹息地询问,最爱她什么?这是她和我分别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后来我在《相思》中作了回答。

最爱你什么?

是那一抹娇羞,是那一点点温柔。

她很聪明,同时也很傻,很多时候,她单纯的心往往把自己出卖。

漫长地雨季来临了,我却还在等待,等待的漫漫长夜是那么让人难以入眠。等待着幸福能早些降临。多少个夜晚,我都在为人生前路作着周详计划。

等待!幸福的甜蜜如山谷飘浮的烟云,让人难以捕捉。

恋情依旧的漫漫长路中。为什么把你等待!是那深情的许诺,是那永久的爱恋。

自古以来文章13:叹春

文/苏冠生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数也数不清的华丽词语,春风拂面、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林林总总,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使出浑身解数,去描绘一幅花枝招展妖娆妩媚的春天画卷。

我出生在春天里,我喜欢春天,喜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妙笔生花;我更喜欢朱自清的散文《春》,喜欢文人那淡淡的忧思。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到春天,大自然就仿佛从沉睡中慢慢苏醒过来,一切都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桃红柳绿,令人心旷神怡。你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姑娘轻悄悄的,仿佛就在我们的旁边,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感觉得到她的存在,就在我们的耳边呢哝软语,不要说草软绵绵的,我们都该软绵绵飘飘然的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乡政府后面,我们经常散步的道路两旁的不知名的几棵大树,枝头上已经冒出了绿绿的嫩叶,抬头可见那成千成百的蜜蜂不知疲倦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醉在春风里似的飞来飞去。“一年之计在于春”,辛勤的小蜜蜂尙知如此,相比之下,我们却“春眠不觉晓”,具有高智商的我们都该相见形拙了。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人们总是在春天里努力耕耘着,播下今年满怀收成希望的种子,慢慢等待累累硕果来临的那一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的微信朋友圈里最多人晒的得意之作,就是去何地方赏樱花、梨花、李花。展现的镜头都是花的海洋,人头攒动,在那花树满枝头的下面,更多的是黑丝美人在不厌其烦地秀搔首弄姿的倩影,展示丰乳肥臀仅此而已,并没有其它多大的内涵,人们也习以为常了,已然没有了新鲜感。我不喜欢哗众取宠,心仪于藏身一个无人的角落,手捧一碟小菜,独饮一壶小酒,颇具另一番超凡脱俗;偶尔更欣赏的是走到某个拐角处,突然看见一户人家院子的墙头“一枝红杏出墙来”,最喜欢的就是那怦然心动的感觉,真是“孤芳”自赏,偶遇令我情不自禁地心都醉了。也不用朋友圈去晒,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知道就心满意足了。

忧伤的诗人终于在春天里喜上眉梢,“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们也应该略有所思,跟着春天的脚步,任凭春雨绵绵,大踏步走上前去。

自古以来文章14:古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文/钟芳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视元旦抒怀为一种雅兴,留下了不少情趣盎然的名篇佳作。

“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岁首,这一岁首的名字有元旦、元辰、元正、正旦、正日等等。每到这天,官员、百姓都很重视,宫廷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古代元旦时,宫廷有贺岁之礼,在三国曹植的这首《元会》诗中,可见当时元旦的贺岁场面。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元旦是春气勃发的节候,诗人也跟着自然的律动,以诗鸣之。

初唐卢照邻《元日述怀》诗曰:“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全诗把新年到来后风光景致的变化和迎新的心愿,如数家珍般地跃然纸上。在辞旧迎新之际,面对新岁新景,诗人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诗曰:“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诗人用惜农、悯农、忧农的心情,既表达了大唐盛世的老百姓迎春的喜悦心情,也展示出他身为读书人,却心中惦记百姓疾苦的情怀。在新的一年里诗人期盼农家的农事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南宋陆游在《己酉元旦》诗曰:“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 诗人惜墨如金地描写了元旦到来后,一夜细雨融化了残雪,阳光灿烂,晴空一片,阴郁一扫而光,在这清新美好的日子里,把酒写联,辞旧迎新,让人好不惬意。

北宋王安石的《元日》诗曰:“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通过爆竹、屠苏酒、春联等描写,把古老节日热闹喜庆气氛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抒发了作者改革变法、革故鼎新、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志向与决心,字里行间激荡着一片盎然春意。

明代陈献章的《元旦试笔》诗曰:“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诗人用生花妙笔,将当时的人们欢天喜地、歌舞升平庆祝佳节的场景纤毫毕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宛如一幅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的工笔画,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代钱谦益的《丁卯元日》诗曰:“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清新自然的诗句,让人读来颇是闲适和悦心。

自古以来文章15:醉情山水

文/xiaomai1230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皆以山水寄怀,寓情于景,是向往的,渴盼的。而我亦生活在这山水之中,浓墨重彩的山水之画,就这样铺展在我面前。这山,这水,这山水一色,恰是上天之物落入凡间。我不敢说我比古时的文人多了多少柔情,但此时此刻,我是很幸运的。

水,是玉罗衫,是青衣带,似云中仙。

南方乡间的水俯拾皆是:从田间流过,小沟淌过,从横交错的水道四通八达。但就是这平淡无奇的水,也让我觉得不同凡响——它流动,带着长长的身影。从远方过来,它发出声响,使得吃水的水牛兴奋地摇起尾巴来。“叮咚,叮咚……”它和着鼓点,鼓着腮帮子,唱着唱着,这样过来了。那富有节奏的水声,摇摆了水草,鼓动了鱼,就连水底螺狮都翻滚起来。啊!不可置信的是,我的发丝也随之起舞。原来是风来了!风抚动着水面,一次又一次,吹起层层水纹,煽动水快点流。可是水却不急,还是慢慢地,还是叮咚叮咚着,一声一声,敲打我的心。我的心脏跟着咚咚咚的,有雄厚的低音。

水啊!你这样奔流不息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到前方去。”我听见它这样回答我。我仿佛突然顿悟,微微地笑了。我看到我在水中的倒影,笑着同水一起奔向远方,奔向未来。我跟着它,跟着它,看它千般变化;太阳也跟着它,将阳光轻柔地倾进湖底,照亮水的心。亮了!水的心一片透明,澄澈的,静静地反射着阳光,又回以太阳以凌凌波光,安慰着孤独一人的太阳。太阳害羞了,用白云遮住它的身体。光依然穿透云层,照得水中的水草咯吱咯吱地叫着。

水草自在逍遥,每天只需要一点阳光就满足了;水草们既可以长在水底,也可以浮在水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决定水草没有追求,可它们却用曼妙的舞姿告诉我:“这里就是我的舞台。”我看着它们,猛然发现,就连云也喜欢这水:云用它轻纱一样的身子贴近水面,我看它贴着了,伸手去捞,什么也没有。云也同溪水笑着,笑起满脸的皱纹,笼罩着水面。我顺着水走,走到山的面前。

山,是绿的精灵,是大地之神,似盘中螺。

我眼前的山,青葱翠绿,呈现给我它最好的芳华。山送来它阵阵的清风,摇动了,山间的树叶,树叶沙沙作响,像发簪一样。山间的风,裹挟着花生地的香味,茶树的香味,野花的香味,诱惑着我,使我一步步深入它的内心。由于我对山怀着敬意,我的脚步既轻且慢,不知不觉,远处的天边落下层层的红霞。待到我登上山顶,周遭的整片天空已霞光满面,就连山顶的碧绿树在这样的晚霞里也镀上红光,闪烁着,跳动着,像希望。

山不同于水。山,它稳重,沉着,只默默守护这一方,毫无怨言。在我行进的过程中,听见山风呼啸,仿佛是川端康成的山音,但那不是死亡,而是呼唤,山的呼唤。我是山的孩子,吃着它的露水长大,从此,便与山筋脉相连。

星辰初上,我要离开了。山不言语,它默默注视着我,像一座灯塔,像一尊佛像。我虔诚的回望它,就像往常一样,看着山更加深邃,梦更加遥远,流水仍不停歇。

如今,我已远行,看不见山,也望不到水。无情的时间将我和它们推远,只有心底的乡愁常在,山一样的,屹立着的,水一般的,常在的,乡愁。

自古以来文章16:一盒润嗓药

文/周炬

自古以来,老师这个职业被人们赋予了很多美好的代名词: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无悔的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知道,作为一名老师,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才是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工作。

可没想到,在这个暑假,学生却反过来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教师。

课间休息时,我在办公室和同事闲聊,难免会谈到第一天工作的感受和对班级里各个学生的看法。当聊到班里一个名叫孙强的男孩子时,我随口说:“这孩子吧,脑子不好使,反应慢,估计成不了啥气候。”随后我起身准备接水,在转身的那一刹那,让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孙强站在了办公室门口,眼里满是泪水,呆呆地看着我,看着我这个所谓的人民教师!

一时之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也愣在了那里,过了一会才颤颤地问:“孙强,你怎么来了,有什么事吗?”孙强看了看我,脸上竟然挤出了一丝笑容,随后从身后掏出了一盒润嗓药递给我说:“周老师,刚刚在课堂上你无意间咳了几声,我估计你嗓子有些不舒服,所以特地去校医室买了一盒润嗓药给你,这不,趁着课间休息,给您送来了,你快含一片,效果挺好的。”

说完,孙强把药塞到我手上,就转身跑开了。我呆呆地看着手中的这盒润嗓药,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种强烈的自责和内疚排山倒海地涌来。孙强是一个多么好的学生啊,可我呢,却还认为他脑袋笨,成不了气候。

那天夜里,回到家中看着孙强送给我的润嗓药,我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我早早便来到了学校,因为今天,我决定向孙强道歉。

清晨的学校很安静,坐在办公室里,我突然想起了曾经还是学生时的自己。那个时候的自己,虽然语文成绩不错,但是数学成绩却一塌糊涂,很多时候对于老师所讲的知识都无法准确理解。那个时候,我常常在晚自习时缠着数学老师问这问那,可数学老师从来没有流露出半点不耐烦之意,一直在给我耐心讲解直到我懂了为止。

而今天,同样身为老师的我,却说出了那样一句伤害学生的话,而被讽刺的学生却打心底里在关心着我。

我起身上楼,刚上到二楼,便听到教室里传来了有人正在背诵昨天我所讲古诗的声音。

推门一看,我傻了眼,原来是孙强!孙强也看到我了,他高兴地和我打招呼,仿佛昨天的事情根本没发生过一样。我有点不好意思,问他:“你怎么这么早就来学校看书?”孙强摸摸脑袋,有点含羞,小声地说“老师,昨天回去我一直在想你的那句话,其实一直以来我都知道自己脑子没有其他同学那么灵光,可是我却不知道笨鸟先飞,不知道多努力。我后来想通了,既然我比别人笨,那我就该比别人更用功,这样长大后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看着眼前的这个孩子,听着他细小却充满力量的声音,我突然领悟到了什么,我拍拍他的肩,说:“孙强,老师为昨天的那句话向你道歉,同时老师敢打包票,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最出色的人!”孙强听到我这么说,眼睛里突然生出了无数的光彩,他大声地说:“老师,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我把手伸进口袋里,摸到了孙强昨天送的那一盒润嗓药,看着孙强,我意识到,这一盒润嗓药,能治疗的不仅仅是我的嗓子,更能治疗的是我的思想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