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散文

请欣赏端午节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端午节散文1:记忆里的端午节

文/朱钟洋

小时候,家住山区,屋后有茂密的粽叶林,粽叶又大又长,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端午节前夕,母亲总要上山采摘很多很多的粽叶,但不是用来包粽子的,而是用来卖钱的。

当端午节过后,村里的粽叶收购点关了门,母亲才匆匆忙忙回家,找来一把又小又皱巴巴的粽叶,包几个糯米粽子和花生粽子,放入铁锅。当铁锅里冒出“嗤嗤”的热气的时候,我们姐弟便围在铁锅旁,吞着唾沫。当然,母亲包的粽子味道美极了,那是外婆传给母亲的手艺。吃一口母亲包的粽子,我们很快忘了端午节已过的事实,反而觉得,我家的端午节比别人家的要多过好几天,也过得更加快乐些。

等我们姐弟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因为夜以继日地劳作,才四十多岁的她已弓起了脊背,腿脚还患上了风湿骨痛,无法走进大山去采摘粽叶了。不过,端午节依旧是母亲最忙碌的节日,因为母亲找到了新的营生——走村串户卖粽子。在山里,因为自家包粽子的人家很多,只有那些家境宽裕的年轻人才舍得买粽子吃,所以,卖完一担粽子,母亲常常要走上几十里地,走二十多个小村庄。

当然,母亲走村串户卖粽子的时候,我们姐弟也没有闲着。大哥和大姐走进了山里的粽叶林,采摘粽叶;最小的我则在家包粽子、煮粽子。每天,看着母亲走进屋来,仔仔细细数着卖粽子得来的钱,我们姐弟甭提多高兴了。偶尔,母亲担子里有几个没有卖完的粽子,母亲便分给我们一人一个,那份甜蜜,我们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后来,我们姐弟一个个离开了母亲,进城谋生,生活越过越好了。但,每逢端午节,不管离家有多远,我们必定回家,吃几个母亲包的粽子。因为,只有母亲包的粽子才可以吃出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来,才可以吃出苦也乐的生活来。

端午节散文2:粽子飘香

文/蓝月

端午节,家家都吃粽子。

记得小时候,粽子都是妈妈亲手包裹,糯米装在一个竹箩里洗尽,拌上碱水,米就变成了浅绿,散发出米和碱混合的香气,那是一种非常好闻的味道。那时候我只知道端午节有粽子吃,并不清楚“屈原”,“屈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包粽子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了。妈妈把粽叶和柴草浸泡在水里,说来奇怪,那干瘪的叶子经过浸泡竟然起死回生变得柔韧而葱绿起来。我想这粽叶就是为粽子而生的,它的使命就是把松散的米粒紧紧的抱在怀里。

端午节的前一天哪怕再忙,妈妈也会停下其它活计,专心致志地包粽子。妈妈把粽叶捞出刷洗干净放在盆里备用。拌好碱水的糯米和上一些洗干净的赤豆,赤豆是红色的,米是浅绿的,颜色相当好看。然后坐在小凳子上,抽出一张粽叶,卷成三角形状的筒,置于左手,右手抓起一把赤豆糯米放进粽叶筒里,轻轻拍打结实,再包裹起来,用柴草扎紧,一只三角形可爱的粽子就完成了。

不要以为包粽子很容易,惭愧得很,我至今仍包不出一只像样的粽子,不是漏了就是软塌塌的不成样子。包不来粽子我就绑粽子,两个一绑,绑好了把多余的柴草剪掉,剪过的粽子就像刚理过发一样,特精神。我现在明白什么叫人性化了,你看连粽子我们也要让它们成双作对的,至于烧熟了,把它们分开填进我们的肚子里就不深究了,至少我们的初衷是很美好的。

包粽子很费时间,一般妈妈会花费一下午,而我也会乖乖的呆在边上。等爸爸下班回家,粽子已包裹完毕,烧粽子是爸爸的任务。烧粽子更费时间,通常要烧到半夜,爸爸还要留些柴火在灶膛里慢慢焖。当天是等不及吃粽子了,我是嗅着粽子特有的香味,流着口水进入梦乡的。

一大早,也是端午节,早饭直接吃粽子。虽然家家包粽子,还是会拿着自家的粽子送与邻居品尝,家家如此。人们的脸上都是亲切的笑容,气氛空前和谐。小孩子们就聚在一起吃粽子,吃着吃着就咬别人的粽子去了,大人们就呵呵地笑,隔灶头的东西就是香。农村人吃粽子也许不会太多想到“屈原”老人家,而那种纯朴的乡情伴着浓郁的粽子香味在所有人的心里经久不散。

今天又是端午节了,我带上儿子往妈妈家赶,妈妈说包好了粽子。呵!粽子的香气早已在空气里弥漫。

端午节散文3:端午

文/聼雨

又是一年端午节,纪念屈子,怀念逝去的岁月!

粽子的香味开始走街串巷,对于商家而言这是极好的一个商机,祭奠屈子只是个引子,这又掀起一次饮食文化的小浪潮。小小的粽子,小小的香包也能带动一些经济吧,刺激消费搞活市场经济,她们也有一分功劳。

现在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原因很简单,现在大都是三口之家,人少吃不了几个,干嘛费神费力呢!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其实不一样,包的过程其享受的是动手的乐趣,并不在于吃几个,我想每包好一个里面都浓缩的是一分成功的喜悦,但对于手法娴熟的人另当别论,就比如像我这样的人,制作其实是一种很费力的事。这些年我就一直没学会,其实这些年也没学过,这只是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一个美丽的措辞而已。小时候在家里,看到过二姐包粽子,在我们家里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母亲从来不包粽子,也许是不会也许是闲麻烦,家里人多,一次得包多少啊,每年端午节母亲总是焖一锅甜米饭,也就是陕西人说的粳糕,里面有芸豆和红枣,软软黏黏的很香很甜,用碗盛着吃,很是解馋。不好的一点是不像粽子可以随身携带,走到外面子可以拿手拿着吃的美味。主要是母亲也没那闲工夫,一家人填饱肚子才是当务之急。虽然没包过,可每年依旧能吃到香喷喷的粽子,那都是左邻右舍送的。母亲回馈大家的就是一大碗粳糕。

很早以前在单位看到过别人做,那时住平房,一抬脚就是别家,像走进自己家一样,很多时候因为家里地方小,邻居会把东西挪到户外,坐在小区院子里的树下包粽子,那时孩子小,满院子是孩子叽叽喳喳的嬉闹声。包粽子的人心都在每一片叶子和每一粒米上,铺开粽叶,然后挖一勺米,就着阳光和鸟鸣慢慢包起来,经过几次折叠之后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成型了,一个接着一个,然后是蒸或者煮,香味开始满院子飞,搞得大家都流口水,顺着粽香飘出的方向走,走到谁家算谁家,不用客气拿起来咬一口,真甜啊!

看着别人包起来是那么的容易,而我始终无法把一把散米裹进小小的一片叶子里,是我手拙还是叶子和米不听使唤,反正总是无法成型。松散的米在铺开的叶子上面可以跳舞,我不停的聚拢,她们不停的散开,然后从指缝逃出,她们想要自由,不想为粽叶的爱束缚,不想为一片叶子扑汤蹈火。有个性的米面前,叶子显得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们逃离,只能独自哀叹!

今年我已买过好几次粽子,那散发着粽叶香味的粽子总是让我难以把持自己,明知不能多吃可总也难抵诱惑,吃几个也无防,人生如果连吃都不能随性岂不是一种悲哀,虽然活着不只是为了吃,可吃是为了好好活着,为了去创造更好的明天,你说不是吗?谁说人活着不能只为吃!

过端午节自然少不了佩戴香包,女儿自小到大我也没做过,一是没有好看的布,二是没精力,最主要还是一个懒字,每年都是买,女儿属狗,所以每年都会买一只小狗香包或佩戴在身上或者作为挂件挂在书包一侧,只是看起来好看却没有那种特有的香味,不知道为什么,是香料太贵么?香包没有了香味何以称为香包啊,不能不让人郁闷。女儿今年二十一岁,昨天我还是为她买了一个香包,心形的,虽然小但却有很浓的香味,所以买回来挂在她的床头,希望给她一个惊喜。

说起香包,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开始是母亲做,后来我们慢慢长大后,是我们自己动手做。记得每年端午节之前我们会去山里拔野芹菜,主要是要芹菜根,把根折下来晒干研成粉末,那叫一个香。然后在母亲的针线筐里翻找小花布,当然是绸子的最好,那时谁要佩戴一个绸子面料的香包那可是很骄傲的。记得那时我跟着二姐学,做不好,针脚大小不一,做成后的香包心形不像心形,四角不像四角,歪歪扭扭,但是却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做好后佩戴身上少不了去炫耀一下,赚足大家羡慕的眼神。美滋滋的。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种幸福,而这种快乐早已不在。我不知道现在的香包里包的香料是什么,但闻起来和以前是一个味道。只是味道要淡些。

粽子,香包,是端午节不老的话题,至于雄黄酒,小时候也被母亲抹到身上,说是辟邪,感觉很难闻,这种味道也已远去几十年了,我似乎已无从搜素,寄存在脑海里的记忆已经淡去,唯有粽子和香包让我念念不忘。端午节,你包粽子了么,我等着女儿回来给我做呢,期待美味出锅的那一刻,那是怎样一种欣喜!

端午节散文4:端午节,粽飘香

文/快乐天使的梦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每当端午节来领之际,孩子们活蹦乱跳的盼望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大人们也开始忙乎着准备包粽子的佐料。

小的时候,对于吃粽子只是一种奢望,一来那个时候没有充足的粮食;二来那时会包粽子的满村也没有几个。自我记事到十四五岁完全懂事,也没有吃过几次粽子。到了我十五岁以后,吃的粽子歪与好在,每年都在端午节吃一次粽子。

在过去吃粽子,没有一颗软大米;只有大软米。说了软大米和大软米也许好多人分不清,就连我自己以前在农村期间,因为见的软大米很少。现在我细细解释一下这两种米的区别:软大米就是用稻子碾的米,稻子又分为软硬两种,这个也许好多人都懂;而大软米则是用“糜子”碾的米,这糜子也像稻子一样,分为软硬两种。一般农人不种些软糜子,因为人们觉得种软糜子产量太低,种软糜子不划算。糜子碾下的米金黄金黄,吃起来香甜爽口,盛世美味;但是要是包粽子光用大软米包的粽子,总觉得没有软大米所包的粽子光滑爽口,再加上人们总觉得买来的白花花的软大米包的粽子一定很好吃。当然这是孩子们嘴里念叨的,大人们总是说“还是我们自种自产的软糜子碾的米黄阁搓搓(方言,表示特别黄的意思)的,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要说农村人过去吃粽子,那才有趣。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包粽子的缘故,也是由于好多人舍不得买包粽子的粽叶,所以有的人想吃粽子,就在锅上放上锅屉,铺上笼布,然后撒一层金黄色的大软米,撒一层洗干净的枣;有的为了简单,就把大软米和枣放在一个小盆子里,用快火蒸熟,凉冷以后,美餐一顿;有的人买来了粽叶,但是不会包,又不好意思请人,所以他们就铺一层粽叶,然后一层大软米,一层枣的蒸熟,然后挖在一个小盆子里,晾冷美餐一顿。

在过去的时光里,由于人们吃的少的缘故吧!会包粽子的人少之又少,自我记事以来,只要是村里人包粽子,经常叫我的妈妈去包粽子;到了我十五六岁的一个端午节,妈妈在家里包粽子,我们姐妹几个早已在山上砍一些篓草(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叶子类似粽叶,窄而短小),回家以后,把植物的茎喂了羊,叶子留下,在妈妈包粽子的不远处放一些土和一些小石子,代表米和枣,妈妈的手动一下,我们姐妹们跟着妈妈动一下;三番五次的重复,终于我的第一个成功了,但是姐姐妹妹怎么也弄不成功,后来她俩索性放弃了,再也不学了。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包粽子,一次妈妈包过时间长,一时难以把握哪个巧道,我还指点妈妈。

自从我学会包粽子,也重复了妈妈跑遍全村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来临,我可是忙人了,东家门里进,西家门里出的忙乎着。

记得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我去姐姐家里做客,走到姐姐家半道上,开始包粽子,从中午的十一点开始,一直包到下午五点;在三婶(姐姐的三妈)家安营扎寨,张家三升米,李家二升米,大家都是姐姐的婶婶和妯娌,从中午到下午一共包了一斗八升米的粽子,还不算枣,那么多的米的粽子,枣基本占粽子的百分之三的空隙吧!可想而知包了有多少个粽子啊!那么多的粽子,只有姐姐的一个嫂嫂给我打下手,别的人就在一边说笑话,开玩笑。那一次包粽子,让我刻苦铭心的记忆犹新。三婶是得了癌症晚期的患者,她对吃粽子兴趣最大,但是她又不敢吃大软米粽子,而且不敢放入红枣;所以三婶给她自己泡了二升酒谷米(用谷子碾的米,也属于软性的。),当三婶看到我包好的一个个粽子,口里咽着口水,仿佛已经吃到自己嘴里。三婶吃了那一次粽子三个月以后去世了,我一想到三婶看我包粽子的眼神,以及她哪渴望的贪恋口水,心里真不是滋味。

不会包粽子当然是比我们大多的婶婶阿姨们,自从我结婚以后,村里同龄的媳妇们陆续进门,村里会包粽子的人也多了,但是每到五月端午来临之时,还是摆脱不了一些不会包粽子的邀请。

而今人们都吃的是软大米粽子,就是从农村拿来一些大软米,人们也会如获珍宝,舍不得多搅如,搅一小部分,偶尔在粽子中撒几粒金黄色的大软米,也是一种稀罕。

如今每当和邻居们坐在一起包粽子,总是免不了和邻居们讲讲过去的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十几年前,邻村的一位二十几岁的妇女,由于常年舍不得包的吃粽子,那一年她早早准备好包粽子的佐料,二升大软米,一升左右大枣,二斤粽叶。把米泡好以后,请村里的一妇女包粽子,母子几个沉浸即将吃粽子的喜悦之中,孩子们活奔乱跳到处宣扬自己家在包粽子,母亲声称今日能美餐一顿粽子了。请来的包粽子妇女给她把粽子包好,并且放到锅里面,给她交代了如何煮粽子。包粽子的走了,这一妇女烧火煮粽子,她不懂火候,在上面压的东西过轻,快火煮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二升米的粽子成为一锅糨子,急的这妇女坐在地下大声啼哭。从此以后,这煮粽子也是一种教训,开始要慢火煮,并且在上面压上较重的石块或者水盆,这也是一种巧道吧!

我做粽子的基本渠道是。头一天把米掏一遍,然后倒水泡上,这泡米的过程一般是一天两夜,中途换水两次。包粽子一般是下午的两点左右,包好粽子正好到做下午饭时候。把粽子整整齐齐放入锅内,放的时候棱角压好,这样煮出的粽子不易变形,然后在上面压上一块菜石。生火一边煮粽子,一边做饭,饭做好了,粽子慢火蒙的差不多了,为了让粽子煮出好看,所以把慢火蒙一个多小时以后的大菜石拿出,放一小盆水,为的是比刚才轻一些,快火再煮几个小时以后,天气黑了,粽子煮差不多了,孩子们闻到香味,早已垂涎三尺了,叫着喊着妈妈,问能不能吃了,挖出一些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吃粽子,锅里面的还是不往出挖,因为粽子再蒙一夜,粽子既酥软,又爽口。我这人做别的做不好,煮粽子从来没有煮破过,也没有煮的把粽子之形状变形过。

自从住到县城以后,每年端午节包的粽子包的不少,自己一家人吃,捎回老家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也吃。年年如此,但是吃的人越来越少,让人不免有点心酸;开始是四位老人吃,后来公公去世,对于捎粽子总是一视同仁,不分爸爸妈妈两个人,婆婆一个人之多少,总是捎同样多,为此邻居经常提醒我“你爸爸妈妈两个人多捎一点,你婆婆一个人吃得少,少捎一些嘛。”我总是说“一样的老人,一样对待吧!”而今年的端午节,捎粽子只有爸爸一个人吃了,妈妈去弟弟家带孙子,婆婆去世了,就是想给吃,她们也吃不上了,不免有点心酸。

回忆中的包粽子很有趣;回忆中的往年吃粽子时,老家等待捎回的粽子香味飘溢两边,而今只有爸爸一个人吃到我亲手包的粽子,却快乐不起来了。

端午节散文5:谈端午节吃粽子

文/春雪

粽子是从超市买的,刚从超市的冰箱里取出来,硬邦邦的。买回家搁笼篦上蒸熟了,剥开墨绿色的艾叶,透过缕缕乳白色的热汽,就看见白白的糯米团,夹裹着几颗红红的蜜枣。吃起来香美无比。

五月五。端阳节,是一个并不多起眼的小节日,而民间大多数人家都牢牢记着这个日子,凡是有条件的人家,都要亲手做一些粽子,过一过端午节。把糯米。红糖。蜜枣用艾叶包个鸭蛋大的四角形,然后用细细的丝棉线扎紧,一个粽子就做成了。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屈原是个诗人,著诗章【天问】【九歌】【离骚】等,流传至今。他是当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忠君爱民,主张抗击贪虐。强暴的秦国。楚王昏庸,心胸狭窄,偏听偏信,更有妇人妖邪,颠倒放浪,弱子无知,沉溺于财色女人,再有奸臣当道,欺骗妇孺,迷惑圣心,蛊惑朝众。屈原倍遭陷害。打击。他像一只铩羽的鹰,踌躇满志,满腔热忱。他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反倍遭伤害。摧残。他峨冠博带,放声高歌,问天。问地。问日月;辈国。悲家。悲志士。他一腔热血,奔走于三楚大地上,访疾问苦,无数次向楚王进言,游说朝臣,名士……最后,在恶势力的威逼下,走投无路,就在端午节那天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那天,江边来了许多老百姓,那都是爱戴屈大夫的平民百姓和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们感戴屈大夫的博爱。真诚的道德品行,缅怀屈大夫爱民如子的为官作风。为表达他们的感情,纷纷把粽子等食物抛到江里。以后,屈原的故事流传下来,老百姓为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大夫立在高高的云端,佑护着他心爱的子民百姓,繁衍后代,一步一步从

涡流艰难中走出来,有了现代都市的文明,现代村庄的进步。几千年过去了,屈原已被作为历史上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忠臣,一个传奇,让人纪念。今天,端五节老百姓吃粽子,不乏一些时尚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追怀的心愿。我们都希望,现实社会中,屈原这样的人物多一些。我们都希望遇上一个明智。善良的上级或竞争对手,之间有一个人道的公平公正的科学文明的环境秩序和事业法则。在乡下,人们更需要一个解民意,知民心公仆似的好干部,一个心地坦荡。不贪不虐的好村官。芸芸众生中,好有一些英雄主义者,他们要驾驭世界,掌控权力,统治财富,结果哪,他们成了世界的败类,权力的垃圾,财富的仆役。城市离庙宇很远,佛心就在民中。百姓之中亦有一种心愿一股凝聚力,当强暴压顶的时候,他门即保持一种沉默和淡然;当强暴被消灭,他们即表示一种热情和祝愿。

屈原去了。他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他失败了。或许,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会在黑暗之中多摸索一段时间,会多承受一些苦难,可是,屈大夫的精神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华民族后人们的心里。他的品德,他的精神永远被人们所敬慕,所向往。

屈原性情飘逸。潇洒,为人纯真善良。平生好乐。好诗,追求一种神仙般的干净与真实的境界,有竹子般刚直不阿的品性,疾恶如仇,纤尘不染。是一个世人敬慕的大贤人,真君子。端午节。忆屈原。只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有越来越多的人有屈原大夫那样的品性和境界。

端午节散文6:芦叶青青

文/周云海

又到端午节了。看到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色粽子,就会勾联起三十多年前在做知青时采粽叶的一件往事。

我是75届知青,中学毕业那年分配在崇明岛的前哨农场务农,因身体瘦弱,被照顾担任农场连队的耕牛饲养员工作,农友们戏称我为“牛司令”。春夏之交,天气怡人,秀丽的乡野上麦浪滚滚、芳草茵茵,尤其是河边沟渠的芦苇长得丰茂,这是我放牧耕牛最舒心的时节。在水塘河畔放牧,水牛在芦苇丛中时隐时现,贪婪地啃食着随风摇曳的青青芦叶,我的心底盈满了遐想和快意。一个与我投缘的连队女农友,端午节前要回市区探亲,让我帮忙为她采一些芦叶带回家。

那天,我一边照看着放牧的耕牛,一边在民沟边挑采着长得宽大的芦叶。为了讨农友开心,我尽量找叶片肥大整齐的芦叶采摘。因专心采摘,身体前倾在民沟的岸坡上,一不小心,我滑入了民沟里;好在民沟水浅,我举着一片大大的芦叶爬了上来。当我拿着一大捧芦叶送到农友宿舍里时,农友看我浑身湿透,问明了情由,既担心又感动。怕我感冒,她用煤油炉为我煮了姜茶。

这天,在她的寝室里,我与她聊了很多很多……

后来,这农友就成了我现在的老伴。

老伴秉承了我丈母娘包裹粽子的手艺。每年临近端午节,她都会包裹不同品种的粽子,有肉粽、赤豆粽、蜜枣粽。对粽子我没有特别的癖爱,但喜欢看老伴用粽叶麻利熟练地包裹粽子的过程。包裹好的粽子,盛放在家里的大号锅里,满满叠叠顶着锅盖,煤气灶也快扛不住粽子沉沉的分量了;然后,每隔一些时间看看锅里,往沸煮的锅里添加水,整个屋里弥漫着粽子诱人的香气。我的思绪也伴着粽香,畅溯于昔日农场芦苇青青的民沟畔……

粽叶青青,清香丝丝。妻子的青丝包裹着我俩相伴相依走过的日日夜夜,已经泛白,但妻子在我的心里永远是一抹青翠挺拔的芦苇!

悠悠粽叶青,粽香飘万家。端午日日近,情漾初结发。

端午节散文7:乡愁

文/赵自力

老家在农村,一直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那小小的粽子,曾刮起过舌尖上的风暴,也滋润着儿时的记忆。

老家屋后有片竹林,从竹笋钻出地面开始,一直到新竹长成,那笋叶我们是一定不会错过的。每天放学后,书包一放我们就往竹林里钻,尽捡那些又长又宽的笋叶,放在屋檐下晾干。栽秧时父母会用去一部分,用于捆秧苗,剩下的我们好好收藏着,只待端午来时包粽子了。

端午包粽子似乎总有一种仪式感。那天早晨,父亲必定趁太阳还未出来去割带露水的艾蒿,然后插在门窗上。母亲去淘糯米时,我们小孩子就把笋叶洗净,放在水里浸泡着。那些被我们一直珍藏的笋叶,既光滑又柔韧,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糯米是陈年的,浸泡后和饭豆、花生米一起拌成馅,然后用我们早已准备好的笋叶包起来。母亲手很巧,她包的粽子有三角形的,也有圆锥形的,非常好看。黄黄的笋叶将馅儿层层裹紧后,用一根红色的细线捆绑住,打了一个活结,一颗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在我们热切的目光中,母亲忙着煮粽子了。先用大火烧锅,然后小火慢煮,母亲说这样的粽子才煮出不一样的味道。我们在院子里心不在焉地玩着,不时往厨房里瞄一眼,母亲忙前忙后,跳跃的火光映照在她的脸上。“开锅罗——”粽子终于煮好了,在母亲的吆喝中,我们争相跑进厨房里。母亲笑呵呵的,一边分发粽子,一边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粽子”,让我们小心别烫着。不待冷却,忙不迭剥开,一边剥一边不由自主地吹着。一颗煮熟的粽子,被我们剥得芳香四溢,剥得龇牙咧嘴,直到露出白里透着红的馅儿。糯米糍糍的,饭豆粉粉的,花生米香喷喷的,还没咬一口早已是口舌生津了。细心的母亲总是做了不同味道的馅儿,有甜味的,有咸味的,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大汗淋漓,简直是吃相凶恶。当时我就在想,世上没有什么比这更好吃的食物了。

母亲总要多包些粽子,吩咐我和妹妹给湾里的长辈和邻居们送去。我们常常一边贪婪地吃着,一边了乐颠颠地去送粽子。当然,我们回来时手里也常常多了些邻居们包的粽子,那感觉很幸福。

工作再忙,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要回老家。和母亲一起包粽子,那是件幸福的事情,因为粽子里有爱,也有乡愁。

端午节散文8:杨絮随想

文/雄子

端午节过去十多天,校园里那些高大而茂盛的杨树上便飘散片片的絮。记得柳树上的絮叫柳絮,这杨树的絮,大概就叫杨絮罢。杨絮在微风里飘飘洒洒飞着,时而纷繁,时而稀疏,让人的思绪不定。

小的时候,爱看"六月飞雪舞"的景象。看着看着,好奇地伸出双手,做成掬水状,迎接絮的到来,但絮总像生了我的气般的,眼看要落入手掌了,忽的又飞离了。那时,我不懂是我呼出的气吹走了本来极轻的絮,只道是絮不相信我的真诚,不愿与我相亲近,心里不大好受。一些稍避风的小沟或小洼里,常常积了许多飞倦了的絮。我于是拿着火柴找去了。用划着了的火柴在絮群的随便哪儿一点,便有小小的火焰极迅速地窜动。好长的一沟絮或好大的一洼絮,便在极短的几分钟之内烧得只剩下一些絮子儿,像一些什么花的种子撒在那儿。为了解我那小小的恨,也为了好玩,我让那些飞倦了正休息着的絮在火光中消失,出了几粒籽儿,别的连点灰也没有留下,心中不觉生出几分过意不去的意思来。

现在又是杨絮飞的时节了,我再不用手去接絮,不是怕接不到,而是没有了那样的心情。倒觉得杨絮有些讨人厌的。午前送友人带着毕业证离去,饯行酒的醉意还在,心的某个部位空空荡荡的,口有些干,端起临窗桌上的茶杯,偏偏有絮飘在茶水上。有些扫兴地下楼去有树阴的院内道上转悠,偏偏有一些刚落的絮穗死老鼠似的横在路上。而絮飘得正紧,时不时有絮专往眼睛鼻子上落。心情越发地坏了。南朝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话该是有条件地适用于多情善感的人。如现在的我,面对这样的景象,真没法造出些好情绪。

于是,恨恨地回到宿舍,关了窗子,闷闷地躺在床上,再也不愿去看窗外了。一觉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杨絮不再飘,空气清澈了许多。看得见校园道边的沟中一道白白的雪一样的东西,我知道,那便是飞倦了的絮。它们聚在一块,似在私语,不会是在忏悔它们不经意间给了我不高兴吧?我不禁有了几分对它们的怜悯,因为这时我想到,说不定过不了多久,便会有一两了小孩过来,一根火柴让它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除了几粒籽儿,别的连会也没有。

那杨絮曾是我恨过的呢?其实,它们有什么错?它只不过是借能飞的不多的机会飞了一阵而已,只要没风了,它便会落到地面的某条小沟或某洼地。我的怨恨,全是我的坏心情强加给它们的,现在我倒有些恨自己。

端午节散文9:家乡的端午节

文/郭施艺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它还可以叫重五节、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呢!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忍见到祖国山河破碎,便投江自尽。乡亲们不想让鱼虾咬食他的遗体,所以把食物投入江中,后来就变成了把粽子投入江中。每逢端午节,我们用包粽子的形式来纪念屈原。

每年这个时候,我家也会包一些粽子。看着妈妈和奶奶熟练地包着粽子,我也想试试!我拿起三四片粽叶,用剪刀把尖的那头剪掉,然后把粽叶铺平卷成圆锥形,放入红枣和糯米。没想到,我的手一抖糯米撒了一面盆。虽然我包粽子笨手笨脚的,但吃粽子我毫不含糊。清香四溢的热粽子刚出锅,我就迫不及待地剥开一个,大口大口吃起来,啊!真好吃!甜而不腻,非常可口。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载着屈原精神代代相传……

端午节散文10:喜欢端午节

文/杨秀云

儿时,父母把端午节叫做“五月单五”,我对这个节名深信不疑,因为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名称对否不论,过节的形式还是有的。其中,“拔艾蒿”是大早的功课,也是我亲自体验到的节日情趣。每年“五月单五”的前一晚,就规划好了次日凌晨“拔艾蒿”的事,我总是跃跃欲试,求着母亲和姐姐们领着我去村后林地上拔艾蒿。可惜,年幼贪睡,计划都泡汤,反而不劳而获,一觉醒来,太阳老高,有苦香扑鼻……摸摸耳上,掖着一根绿中泛灰的艾蒿。母亲说,天刚放亮、太阳未升起时拔来的艾蒿功效好,戴上它吉利。乃至我长大后,只要在家里过“五月单五”,母亲还要在我的耳朵上掖一根艾蒿。那时,家里常年有晒干的灰白的艾蒿,都是“五月单五”拔回来的,谁在冬日冻了脚,母亲总是烧开水泡了艾蒿,让烫脚。因水太烫,开始向水里试探地伸一下,随之快速抽出水面,反复多次,水温低下去,才敢稳稳地把脚放到艾蒿水里……说来也奇,烫过几次,冻脚就好了,不再痒,不再疼。艾蒿还有驱蚊的功用,夏秋交替之日,蚊子特多,晚饭后熄灭灯,点燃一束晒干的艾蒿,打开门,一家人摸黑坐着,随意聊天;或者去院里坐着,看繁星闪烁,享受夜色的幽冥清凉。暗暗的屋里,艾蒿缓缓地燃着,红红的火星明灭,新鲜的苦香袅袅飘荡……约个把小时,蚊子就全部被驱出,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因为怕黑,我总是伏在母亲腿上,或坐在母亲怀里。

至于粽子,小时不知其味。“单五”这天,家里总要吃得比平日好,也经常听父母说起粽子,说起他们小时吃粽子的情景。“粽子”二字便模糊地存在我的记忆里,觉得,能够吃上粽子真是一种奢望。

长大后,才明白,“五月单五”就是端午节。这天吃粽子、挂艾蒿是全国的习俗,在南方犹胜。传说是因为祭奠爱国诗人屈原。还有竞龙舟、戴香包、挂菖蒲等习俗。《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是端午节喝了雄黄酒,醉卧帐中,现出原型,恰恰被许仙撞见,吓得死过去,后因白娘子盗来仙草才起死回生……渐渐,对端午节有了更多的了解。

记得母亲蒸过一次凉糕,不知从哪里弄来碧绿的苇叶和白白的糯米,那时家里日子已好,但坝上弄到这些实在不易。知晓粽子与凉糕同样的原料,不禁叹息:糯米、红枣、白糖,这些东西,小时候一贫如洗的家庭怎么可能有?

有一次,去县城的朋友家玩,适逢端午节,她母亲包了小巧的粽子,大锅里煮熟,热气蒸腾中,苇叶的香味刹那溢满屋子。剥开绿森森热乎乎的苇叶,露出里面白白软软的糯米团,上面点缀着小小的红枣,咬一口,精道的粘甜,很适口,比街上卖的好吃多了。留宿她家,两人神聊半夜,正准备入睡,一个同学得知我来,深夜造访,朋友慌乱地匆匆卷起被褥,理理散开的乌发,端上一碗碧绿的粽子,热情地招待我的同学……

俱往矣!父母仙逝,好友的老母住进养老院,已糊涂……老人们带着关于粽子的往事走进历史,友人、同学在纷纷扰扰的流年里失散。我却不能淡忘端午节。每当看到街市上小贩兜售成捆的艾蒿,或者看到邻居的防盗门上挂上灰白的艾蒿,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这是端午节的艾蒿吗?是太阳没有升起时拔来的吗?”我怀疑它的纯粹。

渐渐悟出,端午节是中国的,外国朋友不论多么有兴趣,用中国的传统方式过一次端午节,也只能停留在形式上,很难想像金发碧眼的姑娘,发上戴上苦香的艾草、身上挂了五彩丝线捆着的香包的感觉。端午节背后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濡染,香包上的五色丝线,代表了金、木、水、火、土,这古老的哲学和生命学,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端午节是古典的,属于诗词歌赋。“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东坡的诗极好,端午的文化跃然纸上。

喜欢端午节。

喜欢它名字里周正的中国味道,喜欢它亦俗亦雅的浪漫唯美,喜欢它闲适安静的格调,喜欢它似水流年的惆怅。它是夏的节日,没有春节张扬的喜庆,没有中秋横空的寂寥,没有冬至急促的寒冽,也没有烈焰升腾的喧嚣繁华,它温润、潮湿、清凉、幽静,绿意森森。陈与义的《忆秦娥》中有佳句:“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飘雨的端午节,且不论汨罗归处、缅怀忠节,抒旷古幽思;且不论卧听江涛、画船喧鼓,感千载风雷,这样的节日,这样的微雨,既是剥粽煮粥的俗世生活,也是妙不可言的闲适情怀。端午节起源于水边,所含的元素均与水有关,所以端午节有微雨飘零最好。试想,晨光初现,微雨零落,空气清新,林间田埂草木丰茂,灰绿蓬勃的艾蒿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雨滴,闪闪发光,清香远荡,吮吸一口,身心都会爽起来……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上街买来新鲜的粽子,与家人分享,留存一份属于时光的美好。

端午节散文11:快乐的端午节

文/黄珺扬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了。

早上,我们吃过早饭,奶奶带我出去玩。一路上,我蹦蹦跳跳,别提有多开心了。忽然,我发现今天马路上有好多来来往往的人,手里拿着树枝。我好奇地问:“奶奶,他们拿树枝干嘛?”奶奶笑着说:“傻孩子,这是艾叶。可以驱蚊子和苍蝇,还可以避邪呢!把艾叶插在自己家的门上,还很香呢!”我点点头。我和奶奶也去买了几枝。

中午,奶奶从厨房里拿来煮好了的香喷喷的粽子。粽子热气腾腾的,有鲜肉粽、蜜枣粽、蛋黄粽、豆沙粽……品种可真不少。“奶奶,我先来尝一个,看看有没有熟。”我说。“看你像只小馋猫,好!先给你一个。”奶奶笑眯眯地说。我拨开粽叶,先闻了闻,好香呀!接着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爷爷告诉我,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人格。

下午,奶奶亲手做了一个香囊给我戴上,里面装的也是艾叶。小小的香囊清香四溢,我可喜欢了。

哦,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要插艾叶、吃粽子、戴香囊……

端午节真快乐呀!让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端午节散文12:亲亲的大姐

文/蒋波

上个端午节前夕的一天,晚饭前,大姐拿着一袋热乎乎的粽子送到了我家,“知道你喜欢吃粽子,包了些你尝尝,趁热吃!”粽子香甜个大,里面的蜜枣特别好吃,我一口气吃了两个大粽子。见我赞不绝口,大姐说好吃咱再包。今年的端午节单位没放假,劳累之余,无奈的感觉袭来。下班回家的路上,接到了大姐的电话:我一会给你送粽子去。

说是大姐,其实是我的大姑姐。大姑姐比老公大8岁,结婚前,大姐随姐夫去了北京,我和她并没有见过面,听老公说,大姐染了黄头发,文了眼线,我感觉大姐是时尚爱美的女人。还在老公口中得知了大姐的性格:心直口快,有点泼辣,不知道这样的一位姐姐好处不好处。到了北京,见到了身高在1.7米以上高挑的大姐,她热情地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带我到大商场买了几件漂亮的时装,给老公挑选了一身合体的西服,又领我们四处逛,北京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我们亲密的合影。

我没有哥哥,看到别人有哥哥爱护疼爱,不由得既羡慕又妒忌。在QQ空间发感慨,今生没有哥哥是我永远的痛。才学会上网的大姐跟帖:你虽然没有哥哥,可有姐姐呀,我始终把你当做亲妹妹看待。看到此话心里甚暖。大姐说到做到,时常送我化妆品、口红等女士用品。有空了帮我拆洗被褥,收拾家务,做了什么好吃的,都忘不了让我们一饱口福。一次和大姐手拉手上街购物,遇到大姐一位熟人,她看我们亲热的样子,就问:这是你妹妹吧,姊妹两个长得不太一样呢!大姐笑着说,是妹妹,弟妹。

曾在网上发感慨,大姐送来的香喷喷热乎乎的粽子真好吃!网友们纷纷祝福真幸福!有这样一位姐姐真好!甜甜的粽子,温暖的亲情!大家都羡慕我有这样一位好姐姐,都以为是亲姐姐呢。都说大姑子小姑子与媳妇难相处,可有这样一位不是亲姐胜似亲姐的大姐,是我的福气,也是我们的缘分。

这不,现在大姐又打电话让我们过去吃饭呢!当她看到我写的这篇文字,肯定一改平日的爽朗,有点腼腆不好意思地说,写我干嘛呀,我有什么好写的。我的亲亲的大姐,我想那时候,我们一定会来个紧紧的拥抱!

端午节散文13:奶奶的端午节

文/张君燕

又到了五月端午,看到大街上叫卖的粽子,闻着粽子散发出的香甜的味道,我不由得想起了奶奶,想起了有奶奶陪伴的端午节。对于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奶奶来说,端午节有三件事必不可少。第一是给孩子们搓五色线,第二是泡雄黄酒,第三才是包我们爱吃的粽子。

奶奶说,五色线又叫“长命缕”,在端午当日给孩子们戴上能辟邪、防止五毒近身。不过,我们哪懂这些,只是看五色线花花绿绿,很漂亮,况且女孩子本来就爱美,对这些东西也就更有一种本能的喜爱。每次奶奶要搓五色线时,我们都会围坐在奶奶身边,帮奶奶整理丝线。丝线一般由红、黄、白、青、黑组成,不过大部分时候受条件的限制,能找到几种颜色的丝线就用几种。把不同颜色的丝线整理好后,奶奶用牙齿咬住丝线的一头,另一头用双手拉紧开始向同一个方向拧。等奶奶把丝线拧成一股时,我们早已伸出自己的手臂,迫不及待地等奶奶给我们戴上。奶奶一边笑着说“别着急”,一边忙不迭地把五色线系在我们的颈间、手腕和脚腕上。一戴上五色线,我们立刻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也感觉比平日漂亮了不少。

接下来就开始抹雄黄酒了。雄黄酒是奶奶提前泡好的,在自酿的黄酒中加入一些雄黄,泡一段时间后,黄酒里就有一种浓浓的雄黄的味道了。其实,我们是不太乐意抹雄黄酒的。一是味道太重,有时刺激得眼睛都睁不开;二是抹在身上会留下黄色的印记,不太美观。但奶奶说了,雄黄酒必须要抹,“抹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且不说病魔,驱蚊虫的效果却是明显的。于是,我们只好乖乖地排成一排,任奶奶用棉球蘸着雄黄酒,在我们的额头、耳孔、鼻孔、腋下和手心脚心都涂抹一遍。虽然味道不太好闻,但涂抹过后,顿觉一阵凉爽,便也开心起来。

包粽子是奶奶最擅长的手艺,也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用来包粽子的粽叶是春笋生长时脱落的叶子,这种叶子宽大柔软,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清香,用来包粽子再合适不过了。奶奶先把粽叶的一端卷成一个圆锥形,然后把泡好的糯米填进去,接下来从另一端卷起来,卷到最后的时候要把糯米全部遮盖住,然后用棉线把粽子捆成菱形。在煮粽子的时候,奶奶会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的故事,常常让我们听得入了神。直到闻到粽子浓浓的香甜味儿,我们才回过神来,急切地想要一饱口福。

如今,已经为人妻母的我早已不再戴五色线,不抹雄黄酒,对粽子也没有了幼时的期盼,但每到五月端午,看到这些东西,我就会不可抑止地想起奶奶,奶奶的一颦一笑似乎仍在我眼前。原来,每一种物品背后,都不单单是一种物品,而是一份思念、一份牵挂,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端午节散文14:快乐端午

文/司岳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各地过法不尽相同。我认为最有特色的还是我的老家——庆阳的端午。

庆阳是着名的“香包之乡”,民间艺术文化底蕴深厚。每年的端午节也是这个小城市最热闹的时候,因为这时会举办一年一度的“香包节”。除了家家户户门上挂艾草以外,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身上都会佩戴各式各样香味扑鼻的香包,手腕、脚腕、脖子上还会系上五彩线搓成的“花花绳”来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

今年的端午节我是在庆阳度过的。一大早,我便喊着要爸爸妈妈和爷爷带我去“香包节”凑热闹。

来到“香包节”会场,哇!可真热闹啊!广播里锣鼓阵阵,乐曲激昂,喜气洋洋。地上铺着红地毯,数不清的香包展位前人们熙熙攘攘。有的在与漂亮的香包合影,有的精心挑选喜爱的香包,有的在往自己和孩子身上佩戴香包。最吸引人的当然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各种香包了。有巨大的“五连粽”,有精致的“五毒”背心,有小巧的“虎头鞋”,有精美的“五彩钱”,还有喜庆的“庆阳娃娃”……

人们面对这么多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精品,无不啧啧称赞。我们一家也不例外。摄影爱好者老爸似乎找到了摄影的天堂,举着相机各个角度拍个不停。妈妈见到每件香包都爱不释手,不断在自己身上试戴。爷爷则是不住地赞叹现在的生活好了,原来端午节小孩戴的小香包也可以做得这么好。

我最感兴趣的是憨态可掬的“庆阳娃娃”香包。卡通的形象,头上戴着虎头帽,肚子上绣着大大的“福”字。一针一线,缝得十分认真。整个形象活灵活现,十分惹人喜爱。拿起一闻,还散发着扑鼻的香味。我迫不及待买下它,戴在脖子上,漂亮极了。我们还买了各自属相的小动物挂在身上,把五彩的“花花绳”系在手腕上。

肚子有些饿了,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小吃城。这里有庆阳当地和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有糖油糕、粘米饭、豆花、荞面……各路食客们个个吃得满嘴流油。

最高兴的是妈妈发现了小时候吃过而不能忘记的美味——“黄焖鸡”。黄焖鸡一上桌,一股浓郁的香味便扑面而来。鸡肉上包裹了一层黄黄的“外衣”,剥开外衣,鲜嫩的鸡肉便呈现在眼前。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哇!好香啊!太好吃了!用嫩、酥、烂这些词都无法形容了!怪不得妈妈一直念念不忘呢。

我们还品尝了诱人的庆阳米糕、蒸兔肉、清汤羊肉……样样十分美味,最后我都撑得走不动路了。

漂亮的香包,美味的美食,留下了家乡端午快乐的记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