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文章

请欣赏夜读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夜读文章1:夜读

文/王选庆

在喧闹的城市里,只有到了夜晚,一切才逐渐安静下来。爱读书的人往往把夜深人静看成是最好的读书时刻。我的夜读习惯早已养成,良夜清宵,书海远航,既是遣兴消闲,更是养心滋润,收获颇丰。每当此刻,“宁静致远”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一个人能够达到“无书不安枕”的程度那是非常可贵的!

我的座右铭是齐白石老人语:“不教一日闲过”,我把这六个字制作成条幅,挂在墙上,挂了几十年,而且不仅挂在墙上也挂在心上。我每天的阅读量都在万字左右,这一点我已经坚持几十年不变,每天晚上睡前必看一个小时左右的书,尤其在冬天的晚上,读书更觉得入神入微。在我的床头总是摆放着一摞子书,随时更换,比如《孔子传》《季羡林谈人生》等书全是利用夜读看完的。老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黄金屋”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精神财富,能让自己看清前进的方向,选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读书促人成长,这是我一生中得到的一个永恒的真理。是读书的厚度成就了我人生的高度。

写到这里,还想旁征博引一下,《岳阳楼记》不愧千古美文,作者范仲淹更不愧一代文宗名流。其少时家贫,但仍发愤读书,常常在蚊帐中读至深夜,时日一久,蚊帐都被灯烟熏黑了。更有不少人,穷得连灯油都买不起,仍然想方设法夜读,为后人留下了映雪、映月、燃糠自照、凿壁偷光等夜读的典范,其精神令人敬佩,其风范值得学习。

夜深人静,思想的野马托起枕边的书香奋蹄奔驰,由近及远、由低至高、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枕边读书,是求知者自觉的选择,是对宝贵时间的充分利用。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拾得一份脱俗超然的心境和清醒,步入一种浪漫和丰盈的情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么一些人,夜读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天方夜谭,霓虹闪烁之际,酒店茶楼歌舞厅才是他们的选择。奉劝这种人头脑清醒一些吧,多干正事多读书,于国于己都有益,少些烟酒味,多些书卷气吧!

夜读文章2:夜读一得

文/刘玉平

夜读《东周列国故事》。

说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信陵君交了两位民间朋友。一位是糟老头侯生,此人是个隐士,好摆架子,满腹经纶;一位是年轻帅哥朱亥,此人杀猪为生,力大无比。

侯生为信陵君献出“盗兵符”妙计,朱亥为信陵君锤杀将军晋鄙,顺利领军出城。

故事是有趣的,但我以为,故事的背后更为深刻。

信陵君不论阶级门第,善待草根平民;侯生看似摆谱,是非礼数却很分明,非仁者难为;而朱亥不攀权贵,关键时候,却愿为知己献身,岂一个“义”字可以盖定?

反观当代社会,其实蛮多利欲熏心之人。出卖朋友,不惜友情;利用情感,谋取私利,等等,不一而足。这不免让人叹息。

当中原因很难说清。市场经济迫人追利是一因;我等俗人忽略修心,不抵物质诱惑又是一因。

我们无法要求天下人承担道德进步的责任,却需常常问自己:有否忘记仁?有否忘记义?有否忘记恩?有否忘记情?

久而久之,心便宁静,人便宁静,社会便宁静。

夜读文章3:夜读

文/陌上桑

夜读,是一件美妙的事,尤其是在冬夜。

夜深人静时,拿起一本书,随心所欲地读起来,难得的宁静、安心。不必担心有人来打扰——他们都已睡熟了;也不再经受手机的诱惑,网络好友也都下了线。这个时间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

蓦然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迈。是啊,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大可以任意驰骋,纵情文字。

也许,你翻开的是一本看了许久没有看完的小说,精美的纸张、清晰的字迹、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一切都那么舒心,一页页看下去,不觉已至深夜。也许你翻开的,只是一本薄薄的杂志,有青春校园故事,有明星访谈,有励志文章,甚至还有心理测试,杂七杂八,可同样觉得很好。也许你翻开的,是孩子的绘本,却也不觉得乏味,饶有兴趣地看一个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霎时你觉得自己也成了童话里的人,纯洁,美好。

靠在床头,就着橘色的灯光,也许还有偷偷溜进来的月光,有滋有味地读书。当你翻书的时候,那些文字一个个生了翅膀,开出花儿,从书上飞起来,嘤嘤嗡嗡包围了你,似春风、夏雨、秋云、冬雪,把紧迫感、压力、懊恼一点点洗去,把善良、从容、快乐和美的种子种在了你的心里。

夜深了,周围静悄悄的。当睡意袭来时,合上书,梦境也一定甘甜美丽,它映照在你恬静的笑容里。谁也不知道,这些书,在不经意间,带给了你那么美妙的体验。

夜读文章4:秋夜读你

文/弥勒内院看门人

广袤的夜空里,一轮弯月悄悄地爬上西楼,繁星不时俏皮地眨着眼睛。一阵很轻、很淡秋风吹过,带来淡淡的玫瑰花香,这样幽静的秋夜,白天的喧嚣与繁华慢慢的离我远去,心情渐渐地平静下来。

窗外的桂花树被秋风轻轻地拍打着,发出唰唰的声音,让秋夜显得更加的无奈而空洞,廊外的灯光黯淡的透过窗帘,照着冰冷的浅色的墙,又是一般的无奈。一盏孤灯下,思念的人辗转难眠。我的心情如潮水一般的开始蔓延,在这样的月光下,在浪漫的秋风里,我一个人坐在窗前静静地读你,享受着难得的冥思的滋味。

年少的我,曾经为爱迷失、为爱痴狂;也曾经海誓山盟、为情所困,曾经憧憬一份浪漫的缠绵;现在的我,在烦躁的世俗里中迷失了自我,在无奈的现实里慢慢地磨灭了我的棱角。

惨淡的孤灯光下静静地读你,感受那久违的浪漫、缠绵。那是怎样的浪漫啊,山为之婀娜为之妩媚起舞,水为之清澈为之悠悠荡涟漪;那是怎样的缠绵啊,弯弯月儿轻轻钩起的情丝;点点星光窃窃羡慕长吻。流淌的月光下读你,我穿越时空遨游于前世今生,心中流淌的都是浓浓的爱意,听你缠绵地轻唱着优美的情歌,心中没有一丝尘世的烦恼,只是静静的感受,流火的时节,夜色如水弥漫,如同拥抱了整个生命的温情,读你激扬的文字穿过千年的风声,荡起层层涟漪。

读你似春,如春雨滋润着心田,让三万六千个毛孔都舒畅;读你如夏,如暴雨洗涤着尘埃,让辽阔的大地清洁起来;读你若秋,秋风云在天空悠然飘荡着,让广袤天空增添了浪漫的氛围;读你胜冬,感觉到寒梅傲霜雪、劲松立寒风伟大。读你千遍万遍,让我拖着疲惫的步履找到了心灵停靠的驿站;让我骚动的心变得宁静而安祥。我的思绪永远被你左右,从此,今生我将孜孜不倦地读你。你是云,我是风,我将和你永远不分离!

夜读文章5:夜读

文/周玉荣

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中,阅读,几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只有在夜晚,当一切的琐琐碎碎都暂时放下,一切的嘈嘈杂杂都暂时归隐。此时,天地宽柔,人烟俱净,在床头橘黄色的光影里,择一本书,享受一段阅读时光,让身心舒展。

一位友人曾经算过,每天睡前阅读30分钟,一个月900分钟,就能读上一至两本书,一年下来就能读20本书,一生就有可能读千本以上的书。计算的多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也曾提倡读书“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由此看来,无论是快节奏的当下,还是以前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要想看点书,零碎的时间都是要用起来的,细流成河,跬步千里。

这几年,陆续在网上买了一些书,大部分都是在睡前读完的。今日复明日,新年接旧年,原本随性而为的阅读,在时间的土壤里,不知不觉长成为一种习惯。现在每天睡觉,无论都晚,总要翻上几页书,才能安心地关灯睡觉。

床头对面墙上,挂着一幅画。一个身着浅黄色衣裙的少女,正盘腿坐在地毯上,读着一本书。当初,在一位女友家看到这幅画,一眼就喜欢上了,或许这就是眼缘吧。向女友要了网址,上网买了一幅一模一样的,挂在床头对面。女孩一袭浅黄色的衣裙,一如床头橘黄色的灯光,有一种让人心安的力量。而阅读,恰好需要这样的心安,沉下去,再沉下去。

作家陈村在《躺着读书》中说:“读书的最佳姿势不是在课桌前,而是枕上。凡读书人都知此诀窍。身体安静了,脑瓜才活跃得起来。初读此句,暗暗叫好,无疑写出了枕上读书的精髓,真味也。

关于阅读,与心境是紧密相连的。年华正好时,手里有大把的时间,涉世未深,心里干净透明,尤其喜欢读大部头的书,刀光剑影的江湖里,缠绵悱恻的爱情里,睥睨人生,快意恩仇。人到中年,像一壶煮沸后冷却的茶,经历了翻滚腾挪的人生,舒展了,沉稳了。这时候的阅读,更多的是一些札记、随笔、杂文,还有一些中短篇小说,一般文字简短,内容独立,一晚上少则两篇,多则十几篇,非常适合睡前阅读。

偶尔心血来潮,也会埋首长篇。最近,又读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是念师范时,老师开出的必读书单。彼时,书是买了,只是二八年华,少女情怀,怎么都读不进去,一本书翻了几页就被搁浅了。而今再读,就像走对了路,找到了门似的,一头就扎进去了。或许,这就是格雷亨﹒格林所说的“通常的人生回声”吧。一个在生活里过活的人,阅读另一个在生活里过活的人,关于生活的文字,如有一座天然的桥,引渡读者走进作者的文字,阅读因此更容易引起内心的共鸣了。

“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夜半央时,灯半明时,一书在手,于阅读中安抚身体,慰藉心灵;于阅读中寻得一处桃花源,觅得一方水云间。

夜读文章6:信任

文/陈德平

夜读龙应台《我的手里有一块钱》,有一段情景吸引了我:“台北火车站,一个穿球鞋的年轻人走近她低声下气地说,‘我的皮夹子被扒了,连回台中的车票都不见了,请借300块钱……’龙应台睁大眼睛看着他,心里感受到强烈的痛苦:你为什么来测验我对人的信任?给了你钱,我会后悔,认为你不过是个不劳而获的骗子,破坏了人间公平的原则;不给你钱,我会后悔,责备自己污蔑了人性中无论如何都还存在的纯真。”

多么熟悉的一幕。我的思绪顿时变成了飘飘洒洒的雪花,飞到了多年前塞外寒冬的火车站。那时我出差归来正在候车室里等待部队来接的车子,一个大约十八九岁,长得白净的小伙子挨到我的座位旁,轻轻地说:“我的钱被偷了,没法买车票了,能不能借点钱,我回家一定还给你。”并信誓旦旦地写下了他家的地址。从交谈中得知,他因跟父亲吵架离家出走,现在想回家钱却没了。他的话让我心里起了纠结,不知真假与否?看着窗外飞扬的雪花,再看他有些稚气的脸,一种恻隐之心慢慢占了主导,我宁可相信这是件真实的事。不容多想,就给了他钱。这事过去了很久,小伙子并没有寄钱来。可我心里一直火热着,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动。但后来,我发现不对了,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的事,大致是同样的套路,如出一辙。有一回晚饭后散步,换了身休闲服出门,走在路上,两个背着双肩包的姑娘突然迎面上前说:“能不能借点钱帮我买点吃的,我们刚下火车,钱被偷了。”我初一愣,等回过神来,觉得这话怎么那么耳熟,但看着她们真切的样子,还是下意识地去摸口袋,发现没带皮夹,兜里只有50元钱,便实情相告,没想到她们一听二话没说转身就走了,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胃口”大着咧。

这样的遭遇多了,渐渐,原先心中的那份热情和信任远去了,当满世界都是谎言、骗局时,你能信谁?于是,遇到类似的事不再出手。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信任如水,一旦浑了,就永远都清澈不了。记得有一次去办出国签证,坐在大厅里等候,一个30来岁的男子走到跟前,说钱带少了,手续费还差点钱,能否借200元?又来了,我皱了皱眉头,对这个贸然而至的陌生人当即给予了回绝。他随后踅到了另一处座位上的一位姑娘旁,一番言说后,那姑娘竟毫不犹豫地拿出包里的皮夹,抽出两张100元给了他,我一下目瞪口呆。他凭什么巧舌如簧让姑娘相信呢?我欲上前阻拦,可继而一想,可能人家真的缺钱,有什么证据证明他是说谎呢?

也许有时我们的纯真、善良,恰恰是骗子寻找“信任”的切入口,可你又如何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当有人中了大奖,兑奖机构人员上门告知时,还以为是骗局;当有人看病走后,医院发现其急需治疗急切寻找时,却认为是骗子电话。假作真时真也假。想起阎肃《雾里看花》里的一段歌词:“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别来测验我的信任:信任是双向的,我信你,切莫随意辜负!

夜读文章7:故乡何处

文/徐宣冬

夜读唐诗王湾《次北固山下》,每逢佳节到时,耳闻目睹在外游子行色匆匆归家的身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句,更让人顿生乡思之情。

我的故乡在浙江瓯南穷癖的山村里,这些年,随着人们逐渐的搬离,穷乡僻壤的故乡渐渐地萧索了。

在这个原本聚族而居的村落理,乡人们祖辈都靠着在山林劳作繁衍生息。在我的记忆里,幼年的故乡是喧嚣热闹的。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外出的人很少,村落间鸡犬相闻,人语相近,虽然贫穷,但乡人多相互走动,温馨而有生气。如今在经济浪潮之下,青壮年人追寻着美丽的梦想都外出了,积攒了一些家资便不再回来,彼此散落在各方谋生的地方,只在逢年过节或者留居的亲友老人过世才回乡一趟。

老辈的人固然都认识,同期离家外出谋生的人们也还能记得,然而,后辈的子侄们因为经年不 见,变化颇多,对于家乡远没有我们的情感,相互间便有很多人不相识了。

我也算是离开故乡很多年的人,每因近亲红白喜宴或是偶尔归乡探亲时遇见乡人,都有一番感触或惊异,某家老人又过世了,某位年长的人这么老了,某个同龄人发福谢顶了,某人的孩子长这么高成小伙姑娘了……本乡本土的语言现在还能用着,同乡人无论在何处相遇,家乡的语言总是那么亲切自然,但我们的下一辈因为不再生活在故乡,没有了语言环境已然不会了,这一批的同龄人偶尔相 聚相互交流只得用普通话,而不是祖辈流传下的家乡方言,大约等到我们的长辈和我们这一代人都相继离世的时候,老家或许就再没有人居住了,流传了数百年的故乡方言也就寿终正寝,这大约是祖宗们怎么也想不到的吧。

留守在故乡的年迈父母尚健在,我们兄弟俩虽然经年在外,故乡还是我们的故乡,回家的感觉因为父母的牵系依然温暖。但我们的长辈就像麦草一样,为流年割去一茬又一茬,他们终将会在不远的日子里离我们而去,故乡的那个家便破碎了,那里除了有我们前辈的荒冢和依稀的旧年记忆外,我们眷恋的东西终将逐渐淡忘消失,那时,故乡或许就真成记忆里的故乡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尚有归雁传书,许多年后那时的我呢,故乡何处?

夜读文章8:入夏,午夜读孙犁

文/王文静

入夏,双休。

白昼的喧闹和繁娆,乃是别人的花开蝶舞。于我,不过是赖以呼吸、生存的天地空间。午时,花景正美,凉荫正浓,躲在帘内,倦时正眠。

因为,这个时节,昼长夜短,芒夏风干气躁,天热笔倦,渐渐慢怠了读书写作。所以,我更喜欢静夜,几颗星星,一枚月亮,青灯一盏,家人酣睡,我独醒。

至午夜,冷水沃面,继续端坐在夜的深处,一桌一凳,一杯凉茶,一卷旧书,蚊香袅袅,痴读那些文学前辈,从未冷却过的有温度的文字。

今夜依旧是孙犁,读他的旧闻、往事、保定、冀中,抗战时,一介书生,瘦弱身影,为了家国,别妻子,离家乡,在隆隆炮火中,用一支笔,践行文字梦。

人生晚年,白发皓首,津门深宅,织补过往,像只卧蚕,纵横艰辛;像个犁农,砚田耕耘。直到百年,任凭后世,褒贬抑扬。

暖暖的记忆文字,行行重行行,缓缓读淌成一条岁月的河。静深博远,乃冀中平原,不可或缺的一汪文学水源。

故乡,田园,滹沱河;风物,习俗,说书场;集镇,小城,旧书摊;攒动的人影,一步一景,一处一故事,若隐若现,多么熟识的旧时碎片。

在岁月的河流里,倒映,铺展成一幅水墨流动的文字画卷。徐徐展开,那一块水域白洋淀,映日荷花的馨香,明珠一样水乡景色,保家卫国的男人,缠绵痴情的水乡女子,缱倦诗画一般。

滹沱河的两岸,亦有旧时戏台,那一串响彻云霄的锣鼓铿锵,冀中独有的悲腔长调,梆子声声,喇叭悠扬。

静坐,读孙犁,在夜的深处,午夜前后,个把钟头。在前辈先生的文字里,任我读赏,独自穿行。

用文字的暖暖温度,熨帖奔波路上的匆匆和浮躁、褶皱和疼痛,填补追求物质的迫切和盲目、狂热和空洞。

目光穿行,总仿佛,就像前辈先生,孙犁一次一次回到故乡的“林子”,像只受伤的小兽,躺下来,舔舐、平复现实的伤和痛。

洗濯耳目,悦美心灵,在眠梦里,希求,一晤,一百零一岁的先生,倾听他的教诲,奢得那一小簇文字薪火。

“然于写作之途,还是不愿停步,几乎是终日,不遑他顾,夜以继日,绕以梦魂。”仿佛听见先生如是说。

然后,黎明醒来,声音致远,又仿佛看见前辈,留下的那串文学的脚印,坚实而温暖。

于是,朝着喧闹的尘世,揣上梦想,在文字奔波的路上,踩着前辈的余温履痕,继续独自前行。

夜读文章9:诗意常宁旧时光

文/崔建华

夜读旧书,荡漾古诗词中的常宁旧时光,韵味十足、似曾相识,却又怅然若失……

南宋时的常宁春天,依旧春寒料峭、春雨绵绵。

绍兴年间进士、宝佑元年状元、宁远人乐雷发一骑绝尘,正行走在常宁乡间。池塘、桑柘、童戏,奇石、柳絮、犬吠。此情此景,几可行吟成诗。

状元没有微信朋友圈,只能匆忙下马,入村借砚,疾书草就《常宁道中怀许介之》,分享给此间好友——“东溪先生”许介之:

“雨过池塘路未干,人家桑柘带春寒。野巫竖石为神像,稚子搓泥作药丸。柳下两姝争饷路,花边一犬吠征鞍。行吟不得东溪听,借砚村庐自写看。”

倏忽数百年,已是晚清时。

改朝换代,物是人非。幸好,春日常宁的诗情画意依旧。

“如许春光到眼融,半帘诗景画图中。翻新草样深兼浅,依旧花容紫间红。丝串堤杨茑织雨,帘飘村杏燕裁风。谁将消息传摩诘,一角斑斓定化工。”

这首《春望》,作者是同治年间安徽巡抚、常宁人唐训方。字里行间,春光无限。莺飞草长,花明柳暗。

但诗写后仅仅数十载,这位湘军将领曾拼命苦撑的大清王朝便灰飞烟灭——半帘诗景,一帘幽梦……

乐雷发刚从春天走过,戴复古夏日又来访。

诗人一首《常宁县访许介之途中即景》,乡土常宁的夏日风情跃然纸上:

“竹径入茅屋,松坡连菜畦。深潴沤麻水,斜竖采桑梯。区别邻家鸭,群分各线鸡。行人来少憩,假道过东溪。”

竹林茅舍、松坡菜园。鸡鸭成群的农家、采桑养蚕的夏天。隐隐绰绰、若隐若现,可是旧时光里的世外桃源?

桃源隐逸,深刻影响着汉人士大夫。而清乾隆年间一个炎炎夏日,常宁弱女子王国香亦不让须眉,写下了这首《咏莲》:

“芙蓉争放曲池红,艳入诗人晓望中。个里却成清异品,羞与魏紫拂墙东。”

赞叹莲的清异,透着耻与“魏紫”(应暗指着紫色衣服的权贵)为伍的不屑,是表达对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不满?还是单纯的愤世嫉俗?

这真是个夏天的小秘密。

王国香出身书香门第,父亲王万卷、叔父王万澍等同为乾隆“常宁十子”。叔父王万澍还是当时着名历史学者,历游名山大川,博采群籍,遍访耆宿,尝取正史,考订湘楚古迹。王万澍去世后,其子王国牧继承遗志,最终纂辑完成了父亲未修成的《衡湘稽古》《湖南阳秋》等史学巨着。

明清交际的常宁之秋,大明遗民王夫之正隐居常宁南部、汉瑶混居的洋泉山区。

洋泉山中多雨,一阵秋雨一阵凉,夫之的心虽冰冷,然目光始终如炬。

一场山中秋雨过后,新作《新秋看洋山雨过》应运而生。“南楚秋风日,轻阴太白方。参差分远嶂,明灭亘斜阳。旋度云间树,还吹山际香。鹭飞初掠润,燕语乍矜凉。云断天逾碧,林疏野乍光。馀霞侵月浅,晚露过溪长。薄袂冷冷善,闲愁鼎鼎忘。萧斋聊隐几,吾道在沧浪。”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大明已亡,万念俱灰,何不苦研传统典籍,追索明亡之因和天下拨乱反正之道呢?

那一刻的常宁,应该是难得的秋高气爽!

发端于洋泉山中细流的宜水,此刻已汇集了洋泉之水,然后便缓缓北上,进入唤作“烟江”的诗意河段。

乾隆“常宁十子”之一的段永琐留下了田园诗——《烟江》,“近水山多云,近山水多烟。江以烟得名,不知始何年。东坡号苏海,作诗赠廉泉。子厚客冉溪,溪以愚名焉。而我家斯水,名赠两寂然。自古忌名高,非我不汝怜。当时苏与柳,自知传不传。有烟时有月,江心月娟娟。有烟亦有风,水月风周旋。江上有泉峰,因峰适有泉。主人居多竹,借竹名竹田。竹泉声冷冷,澹澹江上烟。”

清丽洗练似水,隽永优美如斯!

冬日,农事已完,适宜寻亲访友。

再次梦回南宋吧,那个偏安一隅的朝代,其实并不是人们想像中那样富得流油——某个寒风萧瑟的冬日黄昏,南宋诗人刘克庄在一个唤作烟竹铺的地方,向一户人家借宿。他来常宁,也是为了造访许介之!

之前,刘克庄还为许的诗稿题诗作记,“我留鸢站外,君住雁回边。走仆行千里,敲门授一编。真妍非粉黛,至巧谢雕镌。何必周丞相,男儿要自传。”诗中所提的周丞相,即南宋左丞相周必大(字子充,亦字弘道),也是许介之好友。

许介之,真还是个传奇!

但刘克庄借宿的这晚,足以让诗人终生难忘!主人家的贫困寒酸,实在让人难以想像是发生在富足的南宋——“野迥村疏起暮寒,偶逢废驿卸征鞍。主人家比渔舟小,客子房如鹤栅宽。灯与邻通眠未易,风从隙入避尤难。似闻南去加萧索,一夜披衣坐未安。”

此首《烟竹铺》,究竟是指今常宁盐湖境内的烟竹铺,还是宜水上游的烟竹市,已不得而知,亦无从考证。况且,当年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还未亲临就已在“登斯楼也”。只是烟竹铺这一宿,无声揭穿了南宋的浮华……

回到正题,冬日是适合访友的,当不醉不归!

清道光年间的一个暖冬,已是除夕,初开的梅花正暗香浮动,掌教双蹲书院的诗人吴山祥骑着驴正独自沉吟着《除日蓝江辞张伯愚》:

“一年今日尽,好友故来迟。有意同君醉,无人慰我思。梅花初放后,驴背独吟时。几欲探春信,春风竟不知。”

诗中所提蓝江,即今日兰江,想必曾经“春来江水绿如蓝”吧?在这条神奇小河的沿线,百余年间先后诞生了清同治安徽巡抚唐训方、民国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萧石月烈士、首任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等名人,确实令人惊诧。

婉婉转转,浅吟轻唱。款款而来,逶迤远去。诗意常宁的旧时光,斟着星涛月色,酌着春汛朝阳,仍在那历史深处向人们探望……

夜读文章10:夜读《资治通鉴》

文/董海源

明月窗前,天光如水。展卷夜读,心潮亦因《资治通鉴》中人物命运而起伏澎湃。走过千年,我透过文字与之相对,想其形象,味其人生,思绪翩然。

品读战国秦汉篇,感受颇深的是帝王恃德得人之道,正如司马光所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魏文侯恃德得人。“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卜子夏、田子方皆世之名士,蜚声各国,魏文侯仰慕他们,将他们请到魏国,而且拜之为师。另一名士段干木不喜为官,文侯每每拜访都不得相见,文侯并没有生气,反而更尊敬他。虽然见不到段干木,但每当经过他家时,文侯都在车上敬礼以表示敬意,于是四方之才士因魏文侯恃德重贤慕名而来,为魏国效力,使其成为强国,首霸中原。战国时期,天下纷争,是利益至上、权谋盛行的时代,学问与名声看起来都为虚,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解决具体问题的才干倒是各国国君崇尚的实。但魏文侯却逆袭而上,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仅以名声与学问就被文侯尊奉为师,待之以礼。天下人才看到文侯尊才下士,纷至沓来,魏国成为人才倾慕之地。恃之以德,使人心归之。

《资治通鉴》对战国时期着名的改革家商鞅着墨甚多,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但其本人遭车裂之刑,结局悲惨。商鞅实行新法之初,有许多人抗拒不从,商鞅徙木立信,渐渐地百姓和中下层官员认可了新法,变法初步成功。但深层次的推动依然受到了王公贵族的顽强阻挠,如果要继续推行新法就必须立执法的威严,张法律的威力。恰逢太子犯法,商鞅便黥劓其师,以警示天下,天下遂从新法。此后,百姓再也不敢妄议新法,新法推行,秦国逐渐强大。

魏文侯以德治国,使魏兴盛,然未用法治续之,其后魏衰;秦国因法治而强霸天下,席卷八荒,但不立德行,施以暴政,至二世而亡。以史为鉴,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各自起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国家才能治理有序,社会才能健康运行。视之寰宇,凡是社会治理有效的国家,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之纲,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掩书静思,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当今之时,应立足于中国之国情,以道德滋养法治,以法治强化道德。我们年轻一代,要汲取历史的、民族的精华,顺应发展的潮流,让历史照亮我们的未来,在法治与德治共同作用下,使我们的国家发展更加理性健康,使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美满。

夜读文章11:我那夜读的女儿

文/刘春宇

昨夜下夜班后,行至小区时,看到自家的灯还亮着,便抬手看了看表,正好零点整。匆匆忙忙上楼,开门,掀起门帘的一瞬间,看到甜宝坐在沙发上,扭过脸来睁着朦胧的睡眼轻轻地叫了声“爸爸”。我知道开门声惊醒了她。

她的身边照常放着几本书,一旁的桌子上摆放着课本、试题卷和草稿纸。这样的场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不知多少次了。完成作业和自学的任务后,往往时间不早了,甜宝肯定想在睡前再阅读几页书籍。不承想,太困了,一挨沙发便睡着了。作为父亲,每到此时,除了心痛孩子外,就是在心中不断地督促自己加倍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做一个让女儿骄傲的父亲,否则,连孩子的那点刻苦都对不住。

没想到在深夜里迎来凌晨的,除了我,还有我亲爱的甜宝。“甜甜,到里屋睡吧!”心头不落忍的我轻轻地说道。孩子迷迷糊糊地应了一声,起身进了里屋……

想想从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取得好成绩,就像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样。上小学以来,孩子大考从未下过班里前三名。我见过因丢了一分回到家里哭得哇哇的甜宝,见过一道题翻来覆去一定要弄明白的甜宝,见过错了不该错的题挨父母训斥的甜宝,也见过做了不对的事不敢告诉爸爸而悄悄打电话给妈妈的甜宝……有时,孩子真的是父母的老师,让我们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的成长。

清晨,睡得昏昏沉沉的我,听到了甜宝的晨读和甜妈的嘱咐声。过了一会儿,开门,关门。随即,楼道里响起了母女俩熟悉而急促的脚步声,由近及远……

我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

夜读文章12:清秋夜读

文/徐学平

白天的喧嚣渐渐远去,窗外夜色如铁,而我的心境却在此刻淡定如水了。在这寂寥的清秋,独自拧亮书桌上的台灯,给自己泡上一杯热茶,捧一本厚厚的小说来读,已成了我无法摆脱的喜好。

清秋夜读,一轮金秋的皓月映着书房淡蓝的纱窗,柔和得一如仙界的幻曲,弥散在轻轻的夜风里。风悄悄的吹过,虫儿在聒噪,那金铃子、蝈蝈儿嘤嘤唧唧地鸣声也忽远忽近了,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轻柔、悠长而又凄美,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呢!翻开散发着墨香的书页,任思绪在字里行间神游。既可以与司汤达屈膝交流,又可以与福楼拜娓娓而谈,可以去体味曹雪芹笔端的盛世浮华,也可以去感受张爱玲描述的爱恨情愁。

就季节而言,如果说春天适合读清新的散文,夏天适合读火热的诗歌,那么秋天则最适合读些厚重的小说了。清秋夜读,心境是清澄而又透明的,这也就让人不难读出书中三昧来。读《巴黎圣母院》,我从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貌中读出了美丽与善良;读《包法利夫人》,我从爱玛的经历中读懂了理想与现实;读《红与黑》,我从于连的命运中思索着追求与取舍;读《平凡的世界》,我从孙少平的成长中感知到了信念与坚强;读《亮剑》,我从李云龙的人格中领悟到了正义与勇气。

秋夜是个适合读书的好辰光,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物我两忘中,也许此刻的灵魂不再属于自我,而是在书页间徜徉、跃然于纸上了。如此说来,这还真是应了陆游的那首“青灯照空廊,重露滴高林。危坐读周易,会我平生心。帘外初斜河,屋头已横参。人生每如此,利欲安能侵!”

夜读文章13:小城夜读

文/唐宝民

最喜欢的读书时间,就是夜里,当白昼的一切喧嚣都隐去之后,只留下夜的宁静。在这种氛围中展卷阅读,从文字中感受生命的有限、宇宙的无涯;感受春花秋叶、生命轮回,一种苍茫的意象便浮现在脑海中,使人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慨和体悟。

白天是忙碌的,心也静不下来。但晚上就不同了,晚饭后的时光,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用来读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我在冀东的一座小县城居住,我家是顶楼,紧邻着一条街道,书房的那扇窗子就对着街道。窗下放着一张书桌,书桌旁边放着一把木椅,每天晚上,我就临窗而坐,静静地读书。

夜间,街上的车流虽然不似白天那样多,但还是会有一些车开着照明灯驶过。也会有一些路人在街上行走或散步。读上一段时间后,我就会向窗外望去,看街上的车来车往、人聚人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我的生活方式,就是守住一盏孤灯,静静地读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精深,读哲学家的理性和诗人的浪漫……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独守书斋让我守住一份清静,在清静中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

夜渐渐地深了,街上已几乎不见了车流,行人也都回家了,整条街空旷而安静。我坐在书桌前,沉浸在夜读中。夜风轻轻吹过,送来一阵清爽,令人心旷神怡。读书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月落乌啼,带来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留不住西去的斜阳。书籍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轨迹,使流逝的岁月定格为一种永恒。当我们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收获的是会心的欣喜。前人的智慧之光,在我们眼前组成了一幅无比灿烂的画卷,不但令我们倾倒,更丰富我们的身心。

街道两旁的路灯都熄灭了,整个街道漆黑一片。对面那些楼宇中家家户户的灯光,也一盏一盏地依次熄灭了,当最后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小城进入了深夜,我知道,此刻的小城,已经睡着了。

我仍在读书,书桌上的灯仍然亮着,亮闪在宁静的夜晚。阅读是心灵通往精神家园的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阅读中抵达智慧的境界。

小城睡了,沉睡在一片黑暗中。我抬头望向苍茫的夜空,夜空中银河灿烂、星月交辉。这样的圣地,我们注定无法到达,但阅读却能使我们穿越时空,在类似的圣地中享受世界文明之光的照耀。夜已经很深了,月影已经西斜。熟睡的小城中,有我书房的窗口亮着一盏灯。望着遥远夜空中的星光月色,我忽然想到了康德的那句名言:这世间惟有两样东西使我们感动: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夜读文章14:夜读,三合居听雨

文/张 筱

一场酒,让我双休日读完一本书计划彻底泡汤。如同窗外下下停停的雨,前日的酒,从中午开始,喝了一天(据说晚上九点才散,那时我早已醉倒在床),到最后,我终是没能送大家离开三合居。

小儿子送我侄儿去长沙,返回时买了到这个城市的票,早上抵达。晚饭没有在外面吃,我做了两菜两热四个菜,然后倒上两杯酒,可惜的是儿子抿一小口嫌辣,这样就给他换成红酒。

父子围绕家中的琐事拉了会家长,到说到他的处境时,他有意避实就虚、轻描淡写地跳脱过去,这样便不好再细究,毕竟孩子大了,有自已的想法、主见、计划,一些是可以告诉父母、朋友的,一些是只告诉朋友的。有时候,父母在孩子眼里比敌人还可怕。曾经一段时间,我感到与他沟通是费力不讨好,这与他的性格很有关系。不过现在沟通起来好多了,起码他愿意与父母交流了。虽然也是藏着掖着的,但狐狸总有露出尾巴的时候。我就等着他露出“尾巴”,呵呵。

儿子去书房睡了,我一时困意无,便翻没有开读完的《城门开》往下读,读到《父亲》那一篇时,我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当年的心境。这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篇,读完掩卷,当正陷入思索中时,被窗外忽然响起的雨声打乱。天刚黑时,天幕上还浮动着半圆的月亮,看来下顺了的天气,说下就下。

夜读,或者听雨,这不是第一次了。可是今夜心情有些特别,不知是因为我们父子之前关于儿子工作、前途的对话,还是因为《城门开》这本书对心灵的浸润。说不清的心情,如同秋日雨后初晴的天,云低垂,不见太阳,天光透彻明亮,四周物体、树木,都裸呈出油画的意味:是那种混乱的白。

雨越下越大。隔窗听着外面的声响,从不同的声响中,我能听出雨落在的方位、落在什么器物、落在了那一处。雨落在各处的声音同时响起,这样不同的声响混合在一起,让我忽然想起了那首“十面埋伏”的古琴曲……

再聆听——

原来今夜三合居的雨,细听下竟如“十面埋伏”一样被秋风弹奏,感人至深。

快中秋节了,雨不知还要下多久?嗣后的月,能否照透庭院。

夜读文章15:向往桃花潭

文/王道勇

夜读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看到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留数日。一个“诡”字,让我对汪伦佩服不已。是啊,汪伦之所以能名传千古,是与这个“诡”字分不开的!没有这个“诡”字,哪有名传天下、脍炙人口的《赠汪伦》?没有这名传天下、脍炙人口的《赠汪伦》,名不见经传的汪伦哪能名扬四海、千古流芳?正因为《赠汪伦》妇孺皆知,桃花潭便名闻天下。一个“大笑”,令我对李白钦慕不已。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对汪伦的“诡云”却“大笑”并盘桓数日,其豪爽、洒脱、不羁又怎能不使人心仪?

由此,我便向往起桃花潭来,汪伦与李白在桃花潭离别的情景也便逐渐浮现在眼前:

一个暮春的雨天,江水和桃花和谐组成的桃花潭,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峰峦倒映,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还挑来两坛美酒赠与李白。李白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写的正是他在桃花潭和汪伦这数日的友情。诗中汪伦赤足踏歌而行,在桃花潭渡口送别李白的场景,把他和汪伦那种即将离别难舍难分的情怀,表达得朴实无华,感人肺腑!汪伦凭着江南人的机智、诙谐、真诚,感动了李白,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桃花潭。李白凭着他的豪放、重情、才气,吟写了《赠汪伦》,使他和汪伦、桃花潭的故事流传至今。

据说,汪伦死后,葬在了桃花潭渡口对面的青山上,他的坟墓,永远地朝着李白乘舟而去的方向。现在,李白、汪伦虽然都已不在了,但他们的这段友情佳话,却因《赠汪伦》而流传了下来,这桃花潭便是见证。

憧憬着住在桃花潭酒店里,乘着桃花潭里的小舟,喝着桃花潭水酿造的美酒,听着《踏歌》,默诵着《赠汪伦》……

憧憬着友情和艺术永远不会老去,就如桃花潭里的水一样,源远流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