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读书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读书的散文1:人生至要是读书

文/侯国平

退休后很自由,有时间,儿女们很孝顺,宁愿自己辛苦,也不让我们带孙子,这闲下来的一大把时间都干啥呢?

妻子高兴的说,这下好啦,过去上班忙,整天就是下锅面条。现在有时间了,那就摆治着吃吧。在妻子的号召英明下,于是就包饺子呀,烙菜馍呀,蒸包子呀,捏馄饨呀,忙得不亦乐呼,吃得心宽体胖。后来听社区的医生说,老年人退休后,一天到晚在厨房里忙,不是啥好事,不是吃出糖尿病,就是吃个高血压,还不如吃得简单点,有空多到户外悠悠转转,掏钱难买老来闲,何苦自找繁忙和麻烦呢!

这话有道理,于是饺子包得少了,包子也蒸得少了。腾出时间到新城区转一转,到山顶公园瞅一瞅,到附近县区看一看。刚开始兴趣盎然,光奋不已,跑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索然无味,空空荡荡,面对青山绿水只是看看,说不出出个所以然,面对熙熙人群也只是麻木冷漠,跑呀转呀,一身灰,一身汗,痛快归痛快,就是一个字累。

时间就这么打发掉,总觉有点可惜,可干点什么呢?自己又无所适从,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遇到了鹰城文学老人叶景贤先生,他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叶景贤先生已是八旬老人,但仍然手不释卷,勤奋读书。他说每天不读一会儿书,心里就不踏实。他说,人不读书就不能思考,人不思考,和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所以,读书是人生至要。

叶景贤先生的这番话,让我思索良久,豁然开朗。人是物质动物,需要吃好喝好,车子、房子都需要。人又是精神动物,有思想,会思考,精神需要安慰,灵魂需要寄托。人的精神世界如果一片空白,那就是一头幸福的的二师兄了。

我决定用这难得的时光,读点书吧。年青时在工厂务工,干的是体力活,和读书不搭边。现在退休了,有了一把时间,想读书,可又老眼昏花,读一会儿就会劳累无比。不由地连连感叹,人生自古难两全,年少时无暇读书,要为生计奔波,如今有了时间,精力却不如前了,真是少壮不读书,老大徒伤悲呀。

读书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说明少年是读书的最好时光,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自己生不逢时,偏偏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好的读书年华就这样白白荒废了。无论命运安排你走什么样的道路,你都需要做好准备,你不能两手空空向前走,你都要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读书,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光辉灿烂,想想自己年富力强时,正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辛苦劳作,哪里有进间读书呢!想想就深深的懊悔,谁叫自己生在那样的年代呢!虽然壮年时光读书少,但在社会的大学里,磨爬滚打,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延伸到光怪陆离的事务中。凡是你好奇的事,总会向人请教,虽然已经远离了课堂,但人生的积累也会加深。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虽然到了迟暮之年,但读书仍然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生的不懈追求。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少年时光很美好,要珍惜,老年时光也美丽莫虚掷。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光里,读点好书,充实自己,虽然古人把这比喻成炳烛之明,这是何等智慧的比喻啊,举一支蜡烛,点亮自己的老年,岂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吗?

自从社区有了图书馆,虽然都是市图书馆淘汰的残旧书,但不出社区就借到图书看,再也不用奔波几十里跑新城区了,对我来说真是一件大好事。我毫不犹豫办了一张借阅卡,成了那里的常客,几年下来,我已经借了几百本图书,其中有文学书籍,也有历史演义和人物传记。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 便觉面目可憎,这话很有哲理。读书是修身养性的最好途径。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快节奏的生活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放松身心,陶冶性情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

阅读使人心情舒展,当你置身图书馆读名人传记的时候,那些大悲大喜的人生际遇会让你感慨万千,比一比,你的那些小忧愁什么也不算。在历史的长河里,你又何苦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呢,房子小一点,没有车,那只是一时的心牢。只要你扭转身看一看,外面的天空,阳光还是那明媚灿烂。

藏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位益友。

凯勒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乘上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让我们乘上这艘航船,读点好书,做个会思考的人,让书香伴着自己,快乐每一天。

关于读书的散文2:如何读书

文/天奇

活着的时候总是需要问个究和竟,我以为会在书本当中找到答案,可在书中,固然有小说类的写意人生,也有悲情色彩浓重的凄惨画卷,我心也有戚戚焉,依可旧不能解答我的疑惑。于是我又在想读书是为了什么。

遥想当年当,语文课本下来的时候我会统统将有意思的课本内容都看上一边,没意思的则撩在一边,我记得有此老师会在开学的时候问谁将课本的内容看过,全班没有一人举手,我也就不敢举手了。现在想起来,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是因为害怕,只是我对自己是否看完了语文课本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我看语文就是依着性子,大半看了,小半没看,若说是否看过,按着全本来算,实在没算看过。小学我固然蠢笨,但是唯一能学到的,并且用到至今的一个品德,就唯剩下实诚二字了。

现在说起来,我也算是喜欢看书的。

到了初中的时候除去课本之外,再次对书产生浓厚兴趣的是因为网络小说,这就有点不足道栽了,看这些其实算不得看书。后来之所以接触那种算是正统的书,完全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无知,看那些名着书来附庸风雅,好值得向外说道。

我记不得我是十几岁看得《红楼梦》了,总之这本书是我看书的第一本古典文学小说。当时一个只看些网络小说的混混去看《红楼梦》,现在想起来都有点感到好笑,毕竟许多人就算是附庸风雅也是看不进《红楼梦》的。

我看《红楼梦》,还特意在网上下了白话文的翻译版,对照着看。这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前面几章当真是看得是云里雾里,不知身在何处,看着白话文,到也勉强说得开。直到黛玉住进了贾府我才看得到一点趣味,随着白话文翻了十章左右,就觉得白话文一点趣味都没了,曹雪芹写得言语文字到也不甚难懂,更有一种文字的特有韵味,让我吸引着看了下去,唯一不通的,就是一些诗会中诗词很难看得懂,白话文中也没有解释,所以就干脆捧着书籍看下去了。

我记得我在混迹的一个贴吧中,有这么一个帖子,嘲讽那些自云文学的文艺青年,说他们连《红楼梦》都没看完,就别谈文学了。帖子内从者很多,还说《红楼梦》伟大,好看,看了红楼看不进其它书的,此类人等没少了哪去,尽是捧的。而我却是相当惭愧,时至今日,我都未将《红楼梦》给翻完,当初我还是冲着附庸风雅去读《红楼梦》的小青年,就只翻到了八十二章还是八十三章,那时我不知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我只知道我读的没趣味,八十回后跟嚼腊似的,就放下不读了。那时我还以为自己是心性不定呢。

后来到今日,《红楼梦》前后看了也不下后四十回,每次看到了八十回往后点也就止住了。硬逼着自己看,就跟逼自己去吃一坨屎一样。我想人怎么能逼着自己去吃屎呢?于是我一直没看下去。

书应该要怎么读,一直是我的心中的疑问,我翻阅的世界名着其实没在少数,文学小说暂且不提,难啃的如《国富论》我都一个字一个字的啃完了。按理说,一些在晦涩的书,只要不涉及大宗的数字我都能啃得下去。可是看这些书也就只如同“啃”了,例如说《傲慢与偏见》,《洛丽塔》等,我也是看完了,可是心中若说感悟和共鸣,则是屁丁点没有,我寻思着可能是我文学天赋有限。每当在文学论坛里别人在谈论那些名着,我也都是看过,他人洋洋洒洒的感动我是一点没读到,那时我开始自卑,心想自己还是太愚钝了。可我看《红楼梦》《瓦尔登湖》《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等这类的书我看得我是欲罢不能,而这类书有一大部分的人看的是那叫一个痛苦。

这时候我就开始奇怪我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了。这个问题从前一直都没有答案,直到现在我有一套独属与自己的思想体系,我才算是有点明白过来了。

我看书大多数都是冲着附庸二字而去的,这种心情就像是我在学校不得已“读书”一模一样,这是一种攀援的心,我不仅是将书丢了,连自己也都给丢了。有些书完全不适合我。

可我无法否认的是,这种攀缘心也造就了现在的我。如果不是别人推荐的种类名着,如果我不为附庸风雅,我永远不可能去接触到《红楼梦》,也永远不可能接触到《瓦尔登湖》,也无法塑造自己专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攀援对我来说利弊互有。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该怎么去读书,最近我在别人的分帖子中说写影评这一回事,他觉得一,个人是否在电影中有所得,从写出什么样的影评就可窥一二。可让我哑然失笑的是,我翻看了他的个人影评的所有帖子,赞同的数目也都很高,可我读起来怎么样都有股应试考试作文的味道,让我觉得这感悟似乎也都是有定式可言的。

在读《楞严经》的时候“尘”这个字,是被提及最多的字眼之一。这个“尘”佛认为,是人之外世俗所造成的东西。我在想,那些满篇满纸的读书心得和影评心得,是否也都是尘在作怪?我思想了下,试着想将这些“尘”用文字的形式给敲出来,可我写完后,我无论怎么看都觉得粗浅,个人功利性显得很重,看上去并不客观,而我心中真正的所想到有种不可言道的感觉,亦可能自己水平有限所制。

我不由的翻了笔记,找到《传习录》中译者的内容。

“在街巷田野中的人,他们没有纷繁的见闻,复杂的记诵,糜烂的词章以及对功力的追求。让他们明道,恢复心中原本又的,又有谁做不到?”这是王阳明对于他那个年代你学者的批判,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阳明先生觉得这反而丧失了读书原本中的乐趣,连圣人之道也抛弃了。我想到当下分数,各类毕业证,名校,一本,二本,三本,然后打了个呵呵,对自己说,你那么笨又不努力就别给自己找理由了。

其实巧的是,《道德经》和那本《禅与摩托车艺术》中的观点都很类似,真正的道在与目不识丁,简单到不简单的平常人当中,这种平常人不是市井中的人,而是大山深处,没被观念,金钱,道德,法律所束的人。

更巧的是,佛家当中也有这样的观点。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现在的人和他们所作的事,已经被这个世界上的“尘”给蒙蔽了,他们做的不是自己,只是这个世界需要的他们。

道家,阳明先生,佛家的宗旨似乎都是人性本善,人们如果习道,回归的是善良和纯真。至于现代科学观点,人一生下就已经注定他是个好人和坏人的理论,对道家和佛家还有儒家来说都是在放狗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基因所影响到的只是在尘世之上的事,而不是尘世之下人之本性的事,善于恶与自私都是这个世界造成的,人本是善的。

不得不说的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通浅的多,作者的切入点和表达方式与《纯理性批判》这类完全是为了学术而去学术的伟大哲学作品,要高明的多,固然他所悟的是拾人牙慧,可他出发点和初心的高尚,无需否认。

谁知道那些为了学术去做哲学的人,是为了学术本身去参悟哲学的,还是为了什么去参悟哲学的?

不过这些哲学家要是乐在其中,也算是不虚这一身了,他们很接近于道的本质。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喝醉了的所有人,如果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有价值的,也不见得他们是被尘世界影响了,可能只是像我们这样。为着自己活着的人被道给灌醉了。

我在论坛中得知了有一本书叫做《如何去读一本书》。 这书一直藏在我的书单里头,可我一直没去买下来。一方可能是没钱,另一方面可能是,书到底要怎么看,就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情一样,是完全不需要教的。

关于读书的散文3:读书的滋味

文/朱文杰

夜晚,在书房的阳台上,抬头遥望明月。忽然想起清代读书人张潮那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读书如尘世变幻,点滴之间夺我心。

当我翻开那些十几年前在旧书店、地摊上得来,那些已经出版了近半个世纪的书时,总会生出一种别样的温情。夜灯下亲近这些书,过去的生命信息依然存留于书页之间,不忍舍弃。看着书页上的印记,努力去回味那一段段韶光,以及青春时期的冲动和梦想,美好的记忆都留在了书中。

“书为何味?”——“百味”!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去读,不同时间去读,会品出不同的味道。就拿《红楼梦》说吧,我曾为“宝黛”之间既甜蜜凄美,又痛苦悲壮的爱情而流下同情之泪,也曾责怪那个弱不禁风的病小姐,怎么那么不争气呢?幸福是靠自己争取的,顾影自怜,患得患失,气量狭小,怎么能赢得幸福?二十多年间,反复地阅读使我不断品味着“宝黛”之间甜蜜的爱、“风姐”刺鼻的辛辣、“树倒猢狲散”的凄苦、“外强中空”的贾府的辛酸……红楼上上下下几百号人,各有各的故事,每读一次,体会变一次,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书中的百味人生吧。

百样的书,百样的味。涵泳咀嚼,乐而忘返。

喜欢在书中品读那些小事、乐事、奇事,品味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喜欢在书中品读唐诗、宋词、元曲,品味民族艺术瑰宝的篇章,总感到浓浓的书香之气;喜欢品读诗歌、散文、童话,品味行文的简洁明快、洒脱飘逸、乐观风趣。

在享受阅读之乐时,我也感受到了读书的艰辛。当我捧起书本,就意味着告别休闲娱乐,当别人已酣然入睡,我还在伴灯苦读。圈画、摘抄、咀嚼……在思维体操中,也常会有种无法名状的疲惫,想放弃又想坚持。不过,当我在阅读中与作者达成了某种契合时,就会有无法言说的愉悦。也许,这才是读书的真滋味!

读书的滋味,或浓或淡,或甜或酸,或喜或悲……品书如品茶,工序细而不繁,要细品慢品。品茶时:第一口为之“润喉”,第二口为之“留香”,第三口为之“随意”。品好书也一样。要反复诵读,每读一次都能得到一次升华,每一次的感觉也都不同。书与茶之别就在于,杯中的茶越品越淡,而手中的书则愈品愈浓。

关于读书的散文4:读书的滋味

文/周若彤

煮一盏烈酒,看尽天下英雄;掬一捧清泉,望断人世沧桑悠长;烹一杯珍茗,执一卷书,品读世间繁华。

春之清甜

春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我手执《冰心诗集》,坐在窗户边品读着诗文的优美。她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多少奋斗的泪泉,洒遍了多少牺牲的血雨!”她告诉我成功的意义和成功背后的努力。哦。我终于明白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成功是靠积累、靠奋斗、靠付出的。我想要变成一朵成功的花,我要从春天起航、从春天奋斗。

读书的滋味是晴天的,我从《冰心诗集》中明白……

夏之热烈

夏天,蝉鸣虫噪,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我手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他说:“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他警示着我时间的重要,逝者如斯,我该用这有限的时间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啊,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是具体的行动,我应该踏踏实实地站在今天,尽心尽力去完成今天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大事小事,用热情创造人生,不让时间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读书的滋味是热烈的,我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明白……

秋之喜悦

秋天,黄叶飘落,瓜果丰收,我手执《论语》坐在大树下,倾听着古人的心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提醒我别忘温习旧功课。哇!我明白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知识固然重要,但扔下了旧知识,哪里来学问呢?我会铭记着,在学习新知识后,多回顾旧功课,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读书的滋味是喜悦的,我从《论语》中明白……

冬之艰苦

冬天,寒风凌烈,刺入肌骨,我手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说:“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给我的甘霖。”她让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呀!我明白了,读书是艰苦的,没有轻松可言,然而,只有不放弃才能绝处逢生,古人有匡衡凿壁借光,我又有何不能坚持呢。

读书的滋味是艰苦的,我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明白……

自古读书如心脾,之清甜、之热烈、之喜悦、之艰苦,必得亲尝其味,味可口,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读书的散文5:成都印象记

文/田冲

早年读书时,结识了一对四川籍年轻夫妇,那雪白喷香的米饭及可口的菜肴,竟使我久吃成瘾,他们开有茶叶店,花色品种齐全,任我品啜,佳茗似佳人,竟使我久饮成癖,每于周末,便去蹭饭蹭茶。后来在西安,认识了一位四川籍打工妹,人极漂亮贤淑,做得一手好饭菜,自然没少沾光。继有一位同窗密友,娶了一位四川籍媳妇,极善烹饪,每有美酒佳肴,必邀我去,又大享口福,自此,对四川有了特别的好感。

翻开中国现、当代史,有郭沫若、巴金等一代文学巨匠,有朱德、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等一代政治伟人,有活跃于当今文坛的“巴蜀鬼才”魏明伦、阿来等等,这更使我对四川这块地灵人杰的土地心驰神往。

适逢单位派我赴蓉,并做长期羁留,于是得以亲睹四川风采。

楼高街阔,行人如蚁,声声蜀语,张张笑脸。打探道路,绝无问东指西之虞。商铺购物,也不必天上要价地下还钱,总是八九不离十,令人坦然。

徜徉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茶楼茶馆比比皆是,规模各异,档次有别,但却家家客满,座无虚席,构成了成都的一道人文景观。人总以为酒性刚烈,饮者多鲁莽之徒;茶性温凉,品者乃儒雅之君。故对那些品茶君子,我往往多一些敬慕与爱戴。我曾胡诌过一首《茶赋》:“佳茗香分花上露,玉液水吸石中泉。宝鼎茶酽邀明月,把盏临风忆前贤。”不知这些茶客们有无这样的心境,我私下以为嗜茶要比嗜酒高雅,酗酒成灾,酒醉误事,借酒浇愁,似乎都是不祥之兆(当然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少数情形例外),而嗜茶则无此种种烦扰。古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我觉得改为君子之交淡如茶(清茶)似乎更有韵味和诗意。

成都的小吃远近闻名。最有名的可能要数麻辣烫和火锅了,这就如外地人之于西安的羊肉泡馍。川菜以麻辣为特色,辣椒和花椒是他们佐菜调味之必备品。吃起来又麻又辣,热汗淋漓真是回味无穷。

多年前在四川羁居,免不了要和热情好客的四川人打交道。川语,慢一点我还大概听得懂,快了我就不知其所云。在语言的交流上常常因之闹出笑话。一次我去餐馆吃饺子,我要了四两,店主人说是“私”两,我感觉他们说的是“十”两,就用手势比划是“四”两,不是“十”两。饺子端上桌子,量很大,我分不清到底是多少,也不好意思说什么了,结果结账时收了大约五元钱,非常便宜。从中可以看出四川人的淳朴和实在。

关于读书的散文6:单翼天使不孤单

文/过叶聪

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行为,读书可以引领人走向更大的智慧,不读书就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过活。我就读过一本令我读完不知流了多少泪的书——《单翼天使不孤单》。

《单翼天使不孤单》这本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失去了母爱或父爱的孩子被称为“单翼天使”。大家眼里的“优秀生”、“数学王子”,女生眼里的“白马王子”张小伟就是一位“单翼天使”。他的内心,是一口深井,隐藏着伤心、孤独和难言的苦衷。他每次都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让妈妈和老师担心,但他活得却很累。渐渐地,他发现周围的同学中不止一个“单翼天使”。他们表面上和大家一样快乐,内心却有着挥之不去的忧伤。“只有彼此拥抱才会飞翔,学会爱,学会关心,学会宽容,我们便拥有了最坚强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在天空中高高飞翔!敞开你的心扉,给予别人爱和关心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更多的爱和关心的!”这便是张小伟的成长体会。

在一次演讲会上,张小伟告诉大家他是一位“单翼天使”,并说:“我曾经埋怨过命运对我的不公,也恨过我的父母,怪他们自私自利。同时,我又变得无比依赖母亲,我很怕失去妈妈对我的爱。我知道,我已经变得有些扭曲和虚伪了。我有时会去做一些内心深处不想做或不敢做的事情,会去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只是为了讨妈妈的欢心,或是讨老师的欢心,有时也是讨同学们的欢心。因为,我内心最大的渴望,就是想得到失去的父爱的补偿,想得到所有人对我的爱!我从书中看过这样一句话‘上帝在你面前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虽然,我们失去了一只翅膀,但是,我们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团结和友爱的重要!”演讲完后,同学们送给了他赞叹和掌声……

看了这一段,我不禁想:如果想得到别人的爱,就要先宽容别人,爱别人。现在社会上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大多都是因为父母双方不会去包容对方,理解对方,不能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对方。所以,那些单翼天使一定要吸取爸爸妈妈的教训,学会去爱别人、宽容别人,这样,社会上的单翼天使就会越来越少了。

关于读书的散文7:边界感

文/徐长琴

在“樊登读书”的公众号中看到一篇文章,主题词是“边界感”。X小姐瞬间如醍醐灌顶,原来她口中的那个“冷”字,叫作边界感。

从学校到职场,从20岁跨入到30岁,我们如浪花入海冲进广阔的天地间,我们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成为一个成熟的大人。

怎样才算一个心理成熟的人呢?原来,成熟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对“边界感”的清晰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的个人空间越来越大,以往我们能容纳别人走得很近,现在却需要一个很大的安全距离,在完全不被侵犯的自我空间内,我们才会感到舒服。

X小姐在某个时间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那个爱叽叽喳喳的小姑娘了。以前有负面情绪,一定会找个朋友排山倒海地倾诉出来,但是现在,她学会了独自安静地去消化。以前遇到不符合自己价值观和行事风格的事情,都会表示很难理解并执意去纠正,但是现在,她始终记得“人各有己见”。

边界感不仅让X小姐在自己的安全边界内肆意生长,也让她更独立。以前觉得会让自己倒下的,现在可以坦然处之;以前不停抱怨的,现在会接受然后努力;以前无法应对的,现在会恰到好处并游刃有余。

闺中密友简称“闺蜜”。X小姐一直都不太喜欢这个词,总觉得亲密得有些超过她的舒适距离边界。可能是习惯了和朋友那种亲密而有距离的相处模式,她更喜欢“好朋友”这个词。

三毛在散文《简单》里说: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担。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温一壶回忆的酒,X小姐毕业后只身拖着行李箱离开家乡,出来后的大部分时间是独处的。久而久之,她便喜欢上了那种安静的感觉:喜欢坐在奶茶店喝着奶茶看书,喜欢在昏黄的路灯下轻脚散步,喜欢去陌生的城市游走街头……

在广东这个“入秋初凉”的时节,休息日X小姐喜欢带着野餐垫去植物园,两包零嘴,两个水果,一杯水,一本书,一块毛毯。精力充沛就吃着零食看书;乏了就盖上毯子躺一会儿。时而看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踢皮球,时而放空发呆欣赏别人的热闹,时而感受微风拂面享受与自己相处的宁静。太阳落山后收拾垫子,去和朋友约个晚饭,日常闲聊!

收拾垫子走了,饭桌上闲聊去……

关于读书的散文8:半窗明月乐读书

文/天一尘

冬夜,清冷寂静。月光莹莹如水,静静地洒落在窗上。夜空茫茫,一灯如豆,陪伴着孤单的我。

我喜欢在静谧的夜晚,沏上一杯普洱茶,放上两三朵白菊花,再捧一本心仪的书,安然地坐在书房里,看杯中轻烟袅袅,任芳香萦绕心怀,少了喧嚣和浮躁,多了安闲与自在,静静地潜心阅读。此时我才感觉到一个真正的、完全的自我释放了出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世界中,以书为伴,与书为友。

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世界,让我的日子过得很有意义,使我的人生走出迷茫,找到了方向。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凡是能找到的书籍,我都会废寝忘食,一一读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胃口慢慢大了起来,科学的、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历史的,不同类别的图书,只要是喜欢的,我都会购买和阅读。日复一日,家里的书渐渐堆成了山,有时想找本书,都不知从何下手。为了便于查找,我做了几个书柜,分类放置,还在电脑里建了档案。即便如此,家里还是放不下,很多书不得不放在书柜顶上,堆叠在一起。那些心怡的书,我把它们放在枕边、床边,每天睡前读上一篇小文,才能安心入睡。

读书让我认识了许多名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我最喜欢最欣赏的是于谦,他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他独特而透彻的见解令我佩服不已。看来于谦是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不然怎么做得了救国宰相呢?

我经常暗暗地问自己,人这一生,到底要读多少书才算够?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浩如烟海,穷其一生,也不过略窥冰山一角。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会不断慨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

读书让我精神愉悦,这种幸福是钱财所不能及的。我觉得,读书不仅仅是为了阅读的快乐和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如果只学习了一些书本上空洞的理论,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那读再多的书也是一堆废纸。一要读,二要用,把书读活,才是真正理解了读书的含义。

以书为友,让我感到幸福、快乐、充实;以书为友,让我不再孤单,不再寂寞,不再迷惘。

夜深了,半窗明月为伴。坐拥书城,手捧香茗,一丝幸福和喜悦,渐渐溢满心田。

关于读书的散文9:爱,希望的灯塔

文/高伟

乘着校园“读书节”之风,我读完了《爸爸的灯塔》这一本书。这本书里有许多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灯塔》。

故事娓娓道来,主要讲了小主人公的爸爸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亲手设计一座灯塔。经过爸爸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可是,过了不久,爸爸在工地上为了救人,导致自己受了重伤,变成了残疾人。从此,爸爸反应很愚钝,无法和大家正常交流。最重要的是,爸爸再也不能设计图纸了。

这真是一场灾难,小主人公与他的妈妈虽然很伤心,但还是希望爸爸仍旧像往常一样幸福地生活,于是她们想尽办法让爸爸开心。她们和爸爸一起玩折蝴蝶、做木头士兵、滚核桃、扔糖果、看电影……他们依然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

以前,小女孩爸爸还没出事时,是爸爸支撑着整个家。那个时候,爸爸就是他们家的灯塔。现在,小女孩的爸爸成了残疾人,妈妈又在外打工,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了小女孩的身上,但她表现得非常坚强。小女孩一边学习,一边照顾爸爸,是爸爸的小灯塔。

看完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我不禁热泪盈眶。爱是希望的灯塔,有了爱就有了光明。当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都应该伸出关爱之手,奉献一份爱心,照亮他们的人生,指引他们的方向,成为他们的灯塔!就像小主人公所说:“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灯塔。我可以是一座很好的小小灯塔。”

关于读书的散文10:读书,气量,冲淡

文/鲁先圣

古人说:“艺多不养身。”是说要专心学精一门看家本领,在某一个领域达到较高的水准,才会触类旁通,才会对事物有真知灼见,取得成就。很多人读书很多,也博学多才,但是却没有独到的创造,原因就在于所学不精,所知不深。这种人常常炫耀自己的博学,但是实际上百无一用。

曾国藩官做的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他说:“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曾国藩还就读书说过一句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

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里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抛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看一个人,不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

古代那些精通相术的人,甚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自卑的人,因为读书而自信。浮躁的人,因为读书而宁静。轻浮的人因读书而深沉。愚鲁的人,因读书而明达。

其实,不论你深处哪里,只要你拿起一本书走进阅读,就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读书让人渐渐摆脱的面目可憎,具有了一种冲淡的气质。冲淡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情趣;达观,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让自己活的冲淡一些,并不太难,但是,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与洞察力,人却不可能达观。

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谤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他的意思是,别人诋毁批评你,无中生有,你不须辩解;如果诋毁批评的对,你只有自修改正才能不让别人再批评。

说的太好了,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只有具备了这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的气量,不断检点自己,才会周身散发出人格的光芒与魅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敢拍着胸脯对苍天说,自己一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没有,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 ,就有性格的局限和人性的弱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大家每天反省自己。《尚书》说“改过不吝”,也是告诫人们,要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圣贤与普通人的区别也正在这里。大家都会犯错,有人过而能改,不断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的品格不断完美。而有人却文过饰非,遮遮掩掩,将错就错。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必须有一种精神,这是一个人独立于世间的根基,有所作为的前提。因为,只有具有一种精神,才可能具有自己的观点立场,生命才会具有卓然的风骨和境界,人生才会产生超凡脱俗的大气象。

关于读书的散文11:读书养生

文/戚思权

我是一线生产工人,平时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书看多了,知识丰富了,自己就写的“的豆腐块”向报社投稿,偶尔也有文章发表,那种自娱自乐的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平日读书看报,我从写作中获得快乐,从写作中得到享受,写作使我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还给我带来了愉悦的身心健康。

我很喜欢从我读书中寻找快乐,读到好句,就会大声地朗读,直到背诵为止,有时候还把它记在上笔记本子上。读书是最能陶冶人的性情,读上一两本好书,人的心胸也会变得博大,思想豁然开朗,周身气血冲和,从而祛病延年,起到药物难以奏效的作用。

我以读书养生,效果还真不错,这几年体检,我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而且我的心性也越来越平和,在我遇到烦心事时,学会调节自己,尽量避免自己少生气,他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其实,读书养生,古已有之。读书如吃药,书是调节心境的灵丹。汉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名言警句,富有哲理,可以医心疾;小说散文,平和清逸,可以降肝火,诗词曲赋,节奏通畅,可以舒脾胃;杂文评论,药力猛厚,可以增钙质,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皆可以对症下药,修身养性。凡事都有个度,如果书读多了,搞垮了身体,就显得得不偿失。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还要用脑,而脑只有通过运动,才能延缓中枢神经老化,带动血液循环,协调和控制全身功能,达到健康长寿。读书还会使人心脑开阔,遇事达观平和,朋友们不妨像我那样,把读书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功夫来修练。

要想人不老,先防脑衰老,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读书看报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读书看报是防止脑衰老的最佳途径,脑子越用越灵活。平时不养生,省钱养医生。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养生书籍阅读,“对症下药”让自己身体永保健康!

关于读书的散文12:享受读书的乐趣

文/陈梓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一切前进道路的动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可以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书,可以让我们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强大无比的力量。

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丑小鸭、小红帽等故事。我还会读《三字经》、《百家姓》。从这些书中,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如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我明白了小女孩和我的生活有天壤之别。小女孩天天食不果腹,衣不覆体,在寒冷的冬天蜷缩在墙角卖火柴,而我却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在我冷时,有妈妈为我穿衣;在我伤心流泪时,爸爸妈妈又会替我擦干眼泪……总之,我的生活和小女孩的生活简直就是天上地下。

渐渐地,我上小学了,妈妈又会让我读《绿野仙踪》、《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我也慢慢喜欢上了读书,在书海中尽情遨游。从《伊索寓言》中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这样才可能胜利。

翻开一本《三国演义》,里面活灵活现的人物令世人称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威风凛凛的张飞、求贤若渴的刘备、相貌堂堂的关羽……作者罗贯中把这些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提着华雄之头置于地上,其酒尚温。关羽动作迅猛,武功高强,英勇地把敌人一一歼灭。再说刘备,三次前往隆中,不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站在草堂前,恭恭敬敬地等待,一连等了2个时辰,没叫一声累。刘备尊重人才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书是一杯酒,它就会散发出迷人的醇香;如果书是一首歌,它就会唱遍天涯。我爱读书!

关于读书的散文13:读书的好处……

文/蓝色诗韵

闲暇之余,读几本好书,不仅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更可以开阔视野学到丰富的知识。所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读书的诸多好处,让我深有体会。从儿时爱上读书,从最初的小儿图画到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唐诗宋词,无一不成为了我的喜爱。后来,书读得多了,也从中悟出了很多做人的哲学,更深的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更加发奋苦读。也因此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不仅在文学领域上获得一些成就、在以后的事业里书中所学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而更有因为读书,成就一翻功名,让人敬佩不已的例子。

张海迪就是其中的一个。她5岁时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无法上学。而她却以顽强的毅力,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后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着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她又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着,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张海迪从一个残疾人,到一位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奇才,她完成了人生最美的一次演绎,她的人生仿佛是一道彩虹、美丽着无数人的眼睛。

可见,书中自有黄金屋,确实有道理啊,书籍就像一块巨大的宝藏,我们永远也开发不完!读书的好处恰又似长江之水源源流长,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年少读书,志在千里,而中老年读书则别有一翻情趣来。

闲暇之余,当你去欣赏一篇美妙的散文。它可以随时带你走进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或是感受异域风情、或是欣赏春花秋月,无论远古还是未来,都仿佛是身临其境。若能读到励志之作,从中吸取足够的坚强与毅力,也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位生活中的强者,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若是有幸读到几首好诗,品几阕宋词,更能让人心旷神怡了。此是读书之乐也,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现正值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突出。所以,无论是从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是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读书都是极其重要的啊!

关于读书的散文14: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付宜珊

最近有句流传很广的歌词是:“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转身去寻找那片远方的田野。其实守望它还有一种理想可行的方式就是读书,如果说旅行是从外在世界寻找自我,那么读书便是从内心深处发现自我。

如今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背着太多的重担,而玩游戏、聊天、网购、看泡沫剧成了主要的缓解途径,这无可厚非,但黑夜的手机屏幕却总照见我们愈发苍白的面孔、焦躁空虚的内心。它不是几段心灵鸡汤就可以治愈的,它需要更有力的思想体系和精神抚慰,这或许是我们今天仍旧阅读的另一层意义。

从前,一个能拥有成百上千本书的人,一定是位大家。而今,他只需要一个阅读软件,读书比任何时候都变得更为便利了,但书本身的门槛变得越发低,意味着你要越过排行榜前列的一大堆言情、穿越、玄幻……选择出那些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书,那些有所受益的书,那些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毕竟读书无关数量,关乎深度,在于自我思想的形成和完善,而纸质书自带的香气、质感和温度会蔓延到你,让你更容易接近人类思想的精华。过去一本几分钱、泛黄了的厚书,它的价值绝不是点击率、畅销与否能衡量的,它的分量就沉淀出一种风骨和情怀。

我不知道书里有没有颜如玉,但书里是有黄金屋的,虽无法估量金子数目,却被其光芒所闪耀。他们以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等多种形式,比我们更早的去观察、思考和记录关于这个世界和人。当你读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读到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你”;读到张爱玲说:“爱一个人,会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读到朱光潜说:“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这些关于人生处世、关于人性、关于爱情、关于梦想的语句依然具有永恒魅力。时代巨变,但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你都不是最特殊的一个,你的快乐或悲伤,从来也不唯一。你会学着打开内心的光明,学着独立思考,学着变得坚强、包容和谦卑。你会开阔眼界,提升心智,获得对人和当下世界的更多认知。

所以请翻开一本书,“静静地坐着吧,我的心,不要扬起你的尘土。让世界自己寻路向你走来”。

关于读书的散文15:读书乐

文/刘钱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能让我增长知识,能让我开阔眼界,能让我陶冶情操……读书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读书,让我品味到了探险之乐。《哈尔罗杰历险记》中的哈尔和罗杰两兄弟带我走南闯北,从亚马逊丛林到南太平洋小岛,从“蠢蠢欲动”的火山口到危机四伏的海底世界,从危险的非洲大陆到世界上最冷的格陵兰冰原……几乎带我游遍了整个世界。书中多次的探险都让我大开眼界,形形色色的动物更是令我好奇万分。在探险的过程中,既可以品尝美味,又体验到恐惧、伤心、高兴……

读书,让我品味到了交友之乐。《三国演义》中,我结识了一位智勇双全的朋友,他奋力厮杀,带我冲出魏军的重重包围。他虽然孤身一人,但却以一敌百,他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着名将领——赵云。他有着顽强活下去的信念和誓死效忠自己君主的忠诚,他不顾精疲力竭,不顾满身血迹,坚持血战到底,直至胜利。我钦佩他的这种精神,也为能交上这样的一位朋友而快乐。

读书,让我品味到了宁静之乐。曹文轩的纯美小说让我领略到了乡村淳朴的风情和旷远的意境。“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各种形状的云彩,浮动在它的四周。有时天空干脆光溜,没有一丝痕迹,像巨大的青石板。大河这边,原是一望无际的芦苇,现在也还是一望无际的芦苇……”置身于那片宁静、辽阔的景色中,我的心完全静了下来,完全陶醉了。

畅游在浩瀚的书海中,真是人生一大快事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