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散文

请欣赏亲情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亲情的散文1:故乡,那浓的化不开的亲情

文/吠月狐狼

寂静的公路,清冷的街灯,一车如箭,向北疾驰。

远处星光点点,是深夜游弋的车灯。有车从对面飞速掠过,瞬间隐没于如墨的夜幕中。

听着车轮的“沙沙”声,父亲不断催促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趁着天亮赶紧走吧,天黑开车不安全。”母亲则默默地注视着即将离家的儿子,欲言又止,心里既希望能多留一会儿又担心走太晚了不安全,只是把儿子从背包里一遍遍取出来的食品饮料坚持着再放回去。

故土难离,无数次家人送别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不同的是地点人员不断变换,从车站站台到村口再到现在的家门口,送别的家里也越来越少,姐姐妹妹成家离开,背如弯弓的奶奶因病永远离去,现在只剩下日渐衰老的父母。

时光匆匆,恍若白驹过隙。诸多记忆总是在某个寂静落寞的黄昏或夜晚波涛汹涌般涌进脑海,那些记忆的片段经过一次次梳理回放在眼前,日渐清晰,令我久久沉湎其中,不能自拔。

年少时豪情满怀,总以为好男儿当志在四方。光阴荏苒,年少时的如烟岁月已随风轻逝。回首过去,才发现纵是离家千里,故乡的点点滴滴、过往的丝丝触触,从不曾脱离自己的记忆。年少时总是一心想走出的故乡,现如今,却最是自己魂牵梦萦的地方。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偶然一次电话中,当听到母亲无意间提起腿脚浮肿,在医院输了十多天液时,顿时如遭重击。打电话质问大姐,才知道此事已过去月余,是父母不让说起。放下电话,唏嘘不已,暗自责怪自己的粗心。平日里父亲除了吃饭睡觉很少待在家里,母亲则极少出门。每日下午打到家里的电话,不出三声母亲准会接起。可一个月前有几天,按时打到家里的电话总是没人接,因为有来电显示,快下班时母亲都会打电话过来。母亲说是天热,在院子里纳凉听不到。父亲在前院开了一片地,栽了几棵果树,种了一些时令蔬菜,天热时家里人总爱在葡萄架下纳凉。听母亲这么说,也就没有在意。

咨询了一下医院的朋友,朋友建议不要拖延尽快安排一次全面体检,但愿不要是肾出了问题。放下电话,良久无语。又想起奶奶,也是有一段时间身体突然消瘦,当时家里人都没在意,等到住院时已是肝癌晚期。子欲养而亲不在,至今想起心里仍隐隐作痛。况且父母肝脏都有些小问题,需要定期检查。

儿行千里母担优,父母的健康,同样让儿女牵肠挂肚。尽孝当趁早,联系好医院,匆匆收拾好行囊,踏上归程。

车停在家门口,已是凌晨三点。车刚熄火,父亲已打开街门,迎了出来。父子俩人走进院子,能听到空调的“嗡嗡”声。以父母的节俭,一定是刚刚打开不久。屋子里,母亲正在收拾床铺。看着头发花白,几乎一夜未眠,佝偻着后背的父母,眼眶慢慢变得潮湿,内心五味杂陈。

体检的过程很繁琐,也累人。奔波于各个科室之间,每每回头,看到后背佝偻的母亲扶着大姐蹒跚前行。而倔强的父亲一如既往,拒绝搀扶。

检查结果出来,谢天谢地,除了一些老年人常见的小毛病,其他各个项目都还不错。爱人说,父母身体康健是做儿女最大的褔份。这点我深信不疑。

有人说,当全世界都选择离你而去时,父母一定会选择站在你身后,坚定的支持你。成长过程中,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欢乐还是痛苦,父母总是在默默地付出,不遗余力地支持自己。

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不计回报的。而他们的要求,却很少很少。回家时陪父亲去村里的澡堂洗浴,给父亲搓搓背,就能令倔强的父亲动容。饭桌上,从母亲手中接过吃剩的半个烧饼从容吃下,就能让满头花发的老母亲泪水盈盈。

每每在电视上看到周末老母亲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菜,儿女们们却忙于工作不能回来,老母亲孤独地坐在桌前的画面,心就象被一把大手揪住,不停地撕扯。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最大的心愿不是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而是子孙满堂健健康康承欢膝下。

再丰富的物质,再频繁的问候,再甜蜜的话语,都抵不过一件事——常回家看看。

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是我根之所在。故乡,有我后背微驼的父亲,有我头发花白的老娘,有我血脉相连的姐妹;故乡,有我儿时的记忆,有我成长的烦恼;故乡,有碧波荡漾,有小河流淌,还有……

亲情的散文2:这些年,我们一起错过的亲情和定格的青春

文/向阳花木

那一年,你十九岁。

轻盈、优雅;灵动、任性……在每一个日升月落的日子里让我担心、牵挂,惹我开心和生气,带我在平常的纠缠、唯美与幸福中读懂青春的轻狂、憧憬与感伤。

就这样,山高水长;就这般,山河无疆。

文字,记录了我们一起有过的甜蜜、伤感和倔强;岁月,染指了你我眉间那一点无色的期望、失落和成长。

于是,总怀念你洗脸时喜欢探出脑袋轻轻一笑的模样;怀念你呲牙对着镜子臭美的傻样;怀念你穿着睡裙洗衣、做家务时来来回回的晃荡;怀念我们只牵手不拥抱和那些一起走过的时光……

青春,是一道围墙,我们轻易、简单的在定点相遇,却又简单的在向左走、向右走后迷失了各自的方向。墙里,是我们回不去的曾经;墙外,是我们一起到不了的未来。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而我的世界,不过是你的心。”

忘不掉你低眉垂泪的俊俏,亦如忘不掉这些年有过的心酸和烦恼。生活是一座小岛,我们一个是静静等待的城堡,一个却是永远也上不了岸的潮。那些年,轻易的习惯了你小女人半懂不懂学着操持家务的笨拙;习惯了你细心添置袜子、内衣的照料;习惯了你任性地调皮和所带来的烦恼。

那些年,只有你批判、责难我的不好,却也只有你带给我最贴心的味道。于是,好多次清晨醒来时,会静静的看你睡着的样子,然后忍不住掉下眼泪;于是,不管学习、生活多么纠缠多么无力,都告诫自己认真、坚韧,要给你平静、温暖、快乐的依靠。

忘了告诉你,你和妈妈一直都是我对未来的坚守和希望,是我创造生活最坚实的动力,而努力是为了那些更加靠近你的日子。

只是,命运对我开了一个狠毒的玩笑,我们败给了地域、时间和空间,一起错失了曾经憧憬过的亲情、今天和明天。

男人最好的信仰是女人,成长最有效的良药是悲伤。终究,痛楚漫了心防,却洗涤了心灵的怯懦。在失去彼此的日子里,慢慢于苦闷彷徨中学会了独立、选择了承担。将错失的爱情埋进心底,在触目荒凉、铭心刻骨的伤疤中给自己一个简单的拥抱,然后投入未尽的梦想。

而今,早已不再单纯;而今,也早已习惯45度仰望,但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那一段曾一起走过的时光,不会忘记青春的热烈、坚持与惆怅,不会忘记带你一起兑现当初有过的祈望。

就算,当幸福来敲门,你却已经不在家;哪怕,完成了心愿会映照满地伤。但,这是回馈那段岁月、那段青春唯一的报偿。

风,停了,云知道;爱,走了,心自然明了。年华的流逝让我们可耻的成熟,当初有过的记忆会慢慢消褪,但总有一份思念和牵挂不会嫌时间太过漫长。每一次看你偷偷来我空间又快速删除痕迹,会一阵心酸、一阵心疼,会默默在心底问你:这些年,过得好不好?

“亲爱的,我多么幸运,人海中能够遇见你。亲爱的,我多么盼望,每一天在这里永远永远有家的感觉……”。错过了总会留下遗憾,总会有些心酸,亦如你知道我现在的女朋友后,直白的说声“有些不爽”,亦如你说要结婚时我只是淡淡的说“好好过你的日子”,却在挂断电话后泪流满面。

那些年,有幸相知,无幸相守;这些年,苍海明月,天长地久。

慢慢的,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而我也早已不在夜里安静地凝望文字中那些无家可归的忧伤。终究,我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当知道你有人疼、有人爱,一样会心酸的幸福。

亲情的散文3:礼物

文/朱明

该以怎样的形式开头呢?关于亲情,总是太多情感,太少言语。

再有六日,是父亲五十岁生辰。

记得有次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提问:你做过的感到最骄傲的事?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十岁那年,父亲生日,那时候父亲还在乡下工作,几周一家人才能团聚一次。我画了一幅彩笔画作为礼物送给父亲。后来父亲把那张画拿去照相馆拍成照片,还放大装裱成框。

应该是从大学离家后开始吧,每一次假期回家看到父母亲,他们新生的白发总跳跃着向我招手。对了,大一的时候收到过几次父亲从家里寄来毛笔书写的信,每次都是满满几张。我总说发电子邮件多方便啊,父亲说这意义不一样。因为回信家里总收不到,也便停止了这件事。

父亲总亲切的唤我小名:云娃儿。哪怕是在他生气的时候。其实父亲很少在我们面前发火。一直以来,父亲在我眼里更像个孩子。不是说他幼稚,而是他有一颗永远的好奇心。

从记事起父亲就很爱“折腾”。拉二胡,吹笛子、葫芦丝,唱歌,篆刻,画画,写作,还有坚持了很多年的书法。似乎万事万物他都觉得可以试一试。

家里客厅角落里有一把和我差不多年纪的旧吉他。母亲说那是他们刚结婚的时候父亲在街上看到“偷偷”用两三个月的工资买的,九十年代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起初父亲还不敢带回家,但已经买了母亲也不好再多说什么,虽然多次扬言要砸掉它。“你爸就是这样,要做什么就去做,才不管别的。”每次我打扫卫生的时候几乎不愿去擦拭它,过去的样子就让它在那里吧。

高中时候,父亲经常高兴的带回家一些手稿或者打印好的文章让我们看,那时候不太懂事,接过手就放在一边忙别的事情了。这样持续了几年,直到有天父亲拿着几张设计好的书籍封面问我们哪张效果好。原来父亲要出书了,在我看来还是觉得是很遥远的事情。没想到不久后,一摞摞书摆在了我的面前。这是梦想照进现实?但写书是一方面,销售也很重要,特别是在没有太多知名度的情况下。可父亲是个不大愿意有求于别人的人。虽然书卖的不怎么景气,我还是觉得父亲很棒。你知道,过程最重要。

如果留心你会发现,多数家庭父亲的存在感是很低的。他们很少被我们需要,从打电话这点就能明显看出来。事情多跟母亲讲,挂电话前的几句寒暄留给父亲。不是我们不愿意跟父亲多交流,而是日常的太少接触让我们无话可讲。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好像很多时候都忽略了父亲的感受。而我们却时时刻刻在父爱里成长。

一次家里的壁灯坏了,父亲买来灯关掉电闸,我扶着梯子父亲站得很高在安灯。突然父亲被电了一下,父亲第一反应就是让我松开手离远些。就这样一个紧张的举动,我感动了很久。

这次,作为生日礼物写给父亲这些心里话。当然语言在内心深处的情感面前都是单薄无力的。但能这样站在父亲面前我觉得它也是很有力量的。

愿父亲身体健康,活的永远像个孩子。

亲情的散文4:亲情永不下岗

文/乔伟伦

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你就开始上岗,你用爱温暖了我成长的每一天。“姥爷,我要吃像腰带那样宽的山楂糖!”少不更事的我随口说的一句话,却让你在大热天顶着烈日跑几家店。“你呀!哪天他让你上天摘月亮,你也去把它摘下来?”姥姥总是这样说你,而你却倔强地回答:“如果真是这样,为了他,我还真愿意试一试!”“真拿你们俩没办法!”姥姥笑着摇摇头。

如今,时光悄悄偷走了你的年华。许多事,你开始感觉力不从心。

那天,天空突降暴雨,我在校门口,极力从人群中寻找你的身影,但你没来,直到姥姥撑着伞向我走来。“姥爷呢?他怎么没来?”我急切地问道。姥姥强忍住泪花对我说:“孩子,姥爷病了,老了,他再也无法照顾你了!”我的心中顿时刮起了狂风暴雨:“怎么会?那么强壮的姥爷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弱?”我不愿面对!我承认是我太依赖你,害怕失去你!

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当有一天,你成了我的孩子》,我终于明白:由于岁月的侵蚀、病魔的纠缠,你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照顾我。是时候让我来照顾你了——就像原来你照顾我那样。

从那时起,妈妈说我长大了:当你吃饭时,身边多了一个不时给你夹菜的我;当你坐车时,身边多了一个小心搀扶你的我;当你被往事所纠缠烦恼时,身边多了一个和你说话聊天的我……

姥爷,就算时光带走了你对我所有的记忆,但你对我的爱,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之间的亲情永远不会下岗!

亲情的散文5:亲情无价

文/刘君胡林芳

年前,长期的劳累和突袭的风寒一下摧毁我还算牢固的“防御系统”,感冒如山洪般爆发,一发不可收拾。头重脚轻,四肢乏力,气短胸闷,干咳不已。好不容易熬到放假,回到家,倒头就睡。

第二日,人精神了许多,但咳嗽仍未消停,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到了药店,买了止咳药和消炎药,吞服几日,症状有所缓解,可咳嗽如同一个顽皮的孩子,时不时从某个角落冒出来,在喉嗓间挠上几下,让人不得不痛快淋漓地咳上几嗓子。时断时续的咳嗽,让母亲焦灼不安,说是怕我咳成肺炎,催我去打针。生来对医院有排斥心理的我,自然是不以为意,心想再撑几日应该无碍。

晚上,母亲突然想起了一个偏方,用姜蒜煮水洗脚。满满的一锅水,漂浮的姜蒜,一阵阵辛辣的味道刺激着鼻腔。母亲嘱我赶快把脚浸泡水里,一边蹲下身子,左手握着脚踝,右手抓起姜蒜,在我的脚掌反复用力擦拭。隐约间,一股温热的暖流自脚掌流入心间。一番擦拭之后,母亲拿来一条毛巾,覆在我的脚背,将整个脚盆遮盖起来,回旋的热气在逼仄的空间游窜,我的心袅袅地腾起一股热力,弥久不散。望着年过六旬的母亲微漾的笑意,听着她絮絮的念叨,我仿佛重温儿时生病躺在母亲怀里的那份温馨——平淡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翌日早上,母亲变戏法似的端出一盘冒着热气的橙子。我诧异地望着眼前一瓣瓣盛开的橙子,一旁的母亲却一个劲地催促我赶紧趁热吃。我拿起一瓣,尝了一口,甜中带咸。正疑惑着,母亲笑着说:“用盐蒸甜橙,治干咳最有效。快吃,快吃!都吃了!”我默默地品尝着这独特的“美味”,不敢辜负了眼前这一盘盛开的橙子,因为其中饱含着一个母亲多少殷切滚烫的期望啊!

随后的几日,川贝蒸梨、川贝煎罗汉果……只要是能想到的“灵丹妙药”,母亲总是不厌其烦,乐此不疲。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咳声声母焦心。在母亲眼里,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是一生永远的牵挂!即使再平凡的母亲,也会给孩子最厚重、最伟大的母爱!

感谢感冒,它折磨着我的身体,却也在我的内心深处镌刻了四个不朽的大字——亲情无价!

亲情的散文6:亲人的土院

文/小小麦子

土院如一只结茧的蚕,把亲情包织在温馨的梦里,把伟大与渺小孵在自己的怀里。

曾有麦草堆里母鸡下蛋的声音;白蛾从蚕茧里飞出的声音。

在这里,麦粒与果香交替着咀之不尽的辛劳;候鸟与归鸟交织着姿态各异的飞翔。

篱笆的影子依旧斑驳而古老;犁铧的锈迹因泥土的亲吻而再次锃亮。

老屋沾染燕泥,歌声遥忆过去,一只懒猫顶着太阳睡觉。

辣椒串起灯盏,流萤憧憬未来,一只黑狗披着月光护院。

谁坐在院中,宛如一个孩子,在慈爱和力量的中央?

一任辛勤与执着的庄院,阴与晴都是一种营养;笑与哭都是一种收成!

曾在院落,母亲翻晒过季节的童话,糜子、麻黄、床单布……熟练了在油灯下飞针走线。

父亲翻阅过光景的章节,吃烟、喂猪、栽果树……学会了蘸着阳光在石上磨蹭镰刀。

当院墙熬不过岁月的侵蚀,那显得沧桑和吃力的草根,仍紧紧地抱成一团,如抱住亲人心中的渴望。

那口被泥巴裹紧的古井,始终在记忆中加深,以至于找不到过往的痕迹。

如今,老屋离去的背影,是亲人的土院最悲凄的故事。

不再有乳白的炊烟呛得流出的眼泪。

不再有劳作包裹被锄头磨满的血泡。

谁还会像爱一朵花那样,爱上自家的院落?

一棵大树,撑起一片天。

一方土院,孵化对村庄的思念。

庄稼的怀抱是不是村庄?被陌生的梦境拉出村外,找不到那片雪羽挂在枝头的痕迹。

老屋的额前有没有土院?被北风吹落的鸟巢,让赤身裸体的鸟儿无处躲藏无法安魂!

亲情的散文7:亲情

文/周雪梅

真心地照看,倾情地守候,是最容易让人感动的,尤其是在生病时,最需要亲人的照顾和安慰。

记得一年前的中秋节,我得了重感冒,全身还起包包,又疼又难过,连续发了几天的高烧,让我有点神志不清,说起了胡话,这可吓坏了爷爷奶奶。因为我,他们不仅没有过上轻松快乐的节日,还整天整夜呆在医院里陪我,守候在我的床边,不时地问我哪里不舒服,看吊瓶里的药水是否快输完了,是否要叫医生。等有好转了,爷爷奶奶征得了医生的同意,我们就回到了家,可是每天早上还要到医院去打针、输液。身体是极度地不舒服,有时还会让我的脾气爆发,还会对爷爷奶奶发脾气,而且还乱砸家里的东西。爷爷奶奶做的饭菜是最好吃的,但由于生病,我一点胃口都没有,即使再香再好吃,我也不想吃。有时经常让爷爷奶奶担心和着急,生病的我,有时晚上很冷,盖了两床被子还是冷,出太阳也还是冷。害得爷爷奶奶在大白天还烧火给我烤,现在想起来,我那时把爷爷奶奶害得好苦好苦啊!

后来,我的身体有了大大的好转,有的时候爷爷来陪我,爷爷还跟我说:“不要担心我们的身体,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有时是奶奶来陪我,有时是他们两个一起来陪我,看着他们憔悴的面孔,我忍不住想哭出来。奶奶既做饭又要照顾我,爷爷也一样。他们为我做的让我感动,也让我感到愧疚。

我知道,亲人给予的爱是永远无法偿还的,我会好好地珍惜、保存。

亲情的散文8:丰富多彩过大年

文/郭领军

年是快乐的飞舞;年是亲情的相依;年是幸福的凝聚;年是团圆的浓情。从远古走来的年,不仅带着传统历史的幽香,更散发着新时代人文的芬芳,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亿万人民共追“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年赋于更加丰富的内涵。

让我们过上一个旅游年,在一年辛劳的工作、学习、生活之后,我们可以利用过年的大好时机,跟父母、跟妻儿走出家门,加入旅行的队伍。我们可以去看海,感受大海的博大与弘宠;我们可以去古城,感慨历史的往日与今昔;我们可以去红色圣地,追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我们也可以去科技馆,探索月兔探月、蛟龙探海的科技精尖。到时你一定会流连忘返,收获丰硕!

让我们过上一个歌咏年,目睹一年来,我们身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无论五音如何,我们都要唱出心中的歌,让我们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亲人平安健康;祝福朋友、师长生活美满;祝福五十个民族的大家庭团结和谐;祝福全世界永远和平、宁静!

让我们过上一个健身年,在年的日子里,我们要远离酒桌,远离赌局,一家人总动员,选项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或慢跑、或打拳、或练剑,用自己矫健的身姿,开启春天的大门,沐浴春风,运动出春天的朝气与生机,让健康之路更长,让生命之树常青!

让我们过上一个书香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金钥匙,走进知识的海洋,就走入了启人益智的新世界,沉静在书香里,心灵得到了纯净,思想得到了升华,精神得到了愉悦,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感悟一下生活,这样的书香年,我们会终身受益,一生难忘!

让我们过上一个爱心年,在万家团圆的喜庆里,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特殊群体,让我们走进敬老院,与老人们拜个年、问个安;让我们来到福利院,与孩子们共话美丽的明天;让我们走进贫困户,真心帮一帮,共谋脱贫致富新方案,我们还要真切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让他们真正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他们一个都不能少!

让我们过上一个乡土年,在这样一个思想受到多重冲击的今天,走到乡下过年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可以站在春天的田野,喜看希望的阳光再次蓬勃升起;我们可以捧一把泥土,深情地闻闻泥土的味道,接一下地气,顿时我们会神清气爽,这样的返璞归真,使我们一定不会迷失奋斗的方向。

当然,过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还可以选择过上一个低碳年、过上一个勤俭年、过上一个网上年等等,但无论怎样过年,只要自己喜欢,过得有意义、有内容,这样的年,就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如意年,就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吉祥年!

亲爱的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亲情的散文9:祭祖通化凝亲情(二)

文/贾载明

4月2日这天,是通化贾氏家族祭祖的日子。相聚在这里的代表有四百多人,来自茂县、理县、汶川县、都江堰市、彭州市、北川县、平武县等地。

4月1日夜,大家围在一起,跳起“歌庄舞”。原来这里的羌族不少,少数民族喜欢舞蹈。参与舞蹈者多为少妇与中年妇女。我心里想,姑娘和小伙子都出去打工了吧。

舞蹈未尽,烟花飞空。崇山峻岭中,难得有这么一次比较盛大的活动,如果嶙峋奇险的大山有灵,一定会为此兴奋和激动。

2日上午十时,我和贾正侯从理县回到通化,与其他族人一道去往入川始祖贾鸿业的墓地。与整个山势比较,这里是个好地方,坡缓,阶梯性一块一块不大的平地,有草有木,最显眼的是核桃树,还有樱桃、杂树,形成了方圆数亩的绿荫,从汶川一路看来,这是很难得的风景。

贾鸿业的墓地就在这绿荫丛中,背紧靠山,前面一小片平地,再下一级阶梯,又是平地,相对的是一座突起陡峭而沉雄的大山。墓碑上刻着“始祖贾鸿业老祖宗之墓”。坟为新垒,碑为大理石新碑。估计当时是厚葬,后来被毁了的,因为贾正义说,他钻进去看过,说明至少是架了石拱的。

十一时,祭奠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贾磊宣布,鸣炮,然后为逝去的先祖默哀,接着为汶川大地震死去的亲人默哀。

哀毕,族人贾正义致辞。我在途中认识了这位体健的文化老人,会诗善赋,在途中他给我朗诵了自己的诗作。他还精通中国象棋,曾荣获都江堰市冠军。他的致辞着重于对贾氏先人取得的优秀业绩的赞美,以激励后人向先人学习。

据通化贾氏家谱记载,贾鸿业为明朝山西人。“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川有黑水诸蛮反叛,孝感人张瓒督抚全川,奉旨讨贼,吾祖贾鸿业靖封将军。(贾鸿业)由山西武举入营,历官至黄州镇,才能素著。瓒因本籍乡宦,深知其贤,故奏调吾祖来川镇守诸蛮,威镇蛮方。因承办善后事宜,奏请发帑(tǎng)修筑城池成通化城,居焉。故后世之人以通化城主敬之。”

历史上,唐初置金川县,寻废,改置小封县,故治在今四川理县西,五代时移于今理县东,改名通化。也就是说,通化这个地方过去是县治所在地。贾鸿业在镇守通化城期间,曾上奏朝廷给予经费,对通化城扩建、维修、加固。一则是军事所必备,二则是居民居住的需要。

看来,是军事平乱使在湖北黄州任职的贾鸿业到了这个沟壑纵横、岭峦错落、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的地方。后来由于镇守安定的任务永远留在了这个环境艰辛的通化城,繁衍子孙,成为一族,由通化逐渐向四周迁徙,以靠近成都平原为最多。不过五百多年历史,这个家族的人口已成千上万,分布在周边十余个县市中。

家谱中这样写道:“康熙初年,蜀碧之后,子孙多趋腹地插业,而通化城祖宗庐墓所在,未敢轻弃,留家住守,凡一应衣冠文物,前朝重典,均留贮焉。至康熙之四十七年,理蕃府属之熊耳山崩,塞断孟董沟河流,忽大水绝堤坝,顺流之古城通化,威州尽遭淹没,人争逃命,灭顶濡首不及褰裳,凡属文物重典,及传家宝器具漂浮江海,不知所去。故予家始祖之宗图世册,祖训遗嘱并奉调于大明成化皇帝之敕旨、文凭、部札号纸尽失,唯上代之诰命慰留之,……”

可见,通化贾氏家族在清朝康熙年间遭到了一次重创。“蜀碧”当指明末张献忠“血洗”四川的传说(实际是清政府加给张献忠的罪名)。“熊耳山崩”当指地震。据地震史记载,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川西北全境地震。据四川通志:“七月,茂州地震,叠溪平番城圯。”汉州志:“四月,地震,七月大震,茂州尤至。”什邡县志:“四月,七月,地均震。”绵州志:“七月,蜀大震,茂州至塌城死人。”乐至县志:“七月,地震,人多压毙。”三台县志:“七月,地震,伤毙人甚多。”射洪县志:“七月,地震,毙人多。”此次大震还波及广元、绵竹、中江等地。

贾正侯是这次清明祭祖大会的具体组织者,操劳了好些日子,费了好些心力,在此之前,他将大会的横幅、对联等电话告诉我,征求意见,问“要得不”?我听了后说:要得。主持人宣布贾正侯讲话,贾正侯接过话筒,手有些颤抖,他大声说:“大家好!”下面一阵鼓掌。他又大声说:“大家辛苦了!”下面又一阵鼓掌。他接着说:“准备工作做得不好,不周不到的地方请大家原谅!完了!”下面依然是掌声。

总结性的讲话是贾正方,他是通化贾氏家族的灵魂,乃非常之人,非常之行。他双目几乎完全失明,毅力非凡,意志超群,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66年以来,带领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村民,坚持走集体致富的道路不动摇,使宝山村这个十分贫瘠的地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绩卓著,享誉全国,他既是村党委书记,又是企业家。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党的第十六大代表,2008年,宝山村的综合影响力在全国名村3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39位。贾正方不仅倾心走村民共同致富的道路,也非常关心家族文化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他不仅是贾氏家族的一个典范,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典范。

贾正方说:“今天在这里祭祀祖先有特别的意义。汶川大地震,我通化贾氏家族遭到了重创,元气大伤。这几年没有搞集中性祭祀活动,因为在悲痛里集中精力进行恢复性建设,经过三年的苦战,我们又站起来了!被无情地震破坏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了。今天的祭祀活动,既要缅怀先人,更要纪念大地震时逝世的亲人,弘扬抗震重建精神,坚强不屈,继续奋进,创造新的业绩。”

贾正方还着重讲了续修家谱的大事。他说:“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对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要把今天人们奋斗的历程记下来,把汶川大地震贾氏亲人遇难的情况记下来,把通化贾氏家族出现的各类人才记下来,教育后人,启示后人。为家族增光,给祖国添彩!”

主持人贾磊最后说:“正方大哥是我们的旗帜,我们大家都要学习他的精神。血缘一脉,情系千秋。祝愿我们通化贾氏族人的明天更美好!”

会中,还礼节性安排我和贾学海讲了话。我两不过是说几句“八股式”的套话。

夜里,住在村民邹廷义家。进去一看,比较惊奇,室内装修很漂亮,跟外面山的光秃嵯峨状态形成强烈反差。我忽然觉得这里的村民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穷。我问邹廷义,房子是地震后修的吗?他回答:“是地震前。地震后新修了一栋房子,在另外的地方。”“看你们山上草木不生,修房子的钱从何而来?”我又问。

“村民们主要是靠经济作物,原来搞花椒、苹果,现在搞樱桃、核桃。就自己来说,除了搞经济作物外,还打工,年收入有三万余元。”我哦一声:原来是这样。

邹廷义还说,他虽然不姓贾,但是贾家的事就是他的事,每次贾家有活动他都要帮忙。为什么呢?因为他父亲原是江油市人,在当年张国焘的队伍过江油时参加了红军,后来在战斗中失散,找不到主力部队,流落在通化,被贾氏接纳生存、生活,为感其恩,将姓名改为贾长生,原姓名叫邹君成。高寿,活了88岁,2005年逝世。

邹廷义是高中生,教过书,精通木工活,设计房子为通化第一,能模仿古羌风格,在阿坝州内也少有。

他们使用的热能一是太阳能(家家屋顶都有太阳能装置),二是电能,很环保呢!

回转的路上,贾正侯为了我的安全,联系我坐其他人的车,但都是满载,我只好依然坐他的车。他让我坐后排。路上对我说:“为什么让你坐后排,怕车子出事,坐后排安全些。”堵车很厉害,从通化到都江堰市,足足花了四个多小时。贾正侯给我买了火车票,和贾正义一起把我送进候车室,坐一会后才离去。

我在火车想,是什么造就了一贾正方为代表的通化贾氏族人顽强、坚韧、不屈不饶的品质,或许是险峻的大山形成的异常艰辛的环境吧。

(2011年4月8日星期五草)

亲情的散文10:今夜,漂泊的心被亲情温暖

文/邓文丹

今晚,夜色漆黑,心却在这片黑暗中找到了它特有的归宿。

一阵阵的蛙鸣声惊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根心弦,思绪也回到了儿时。记得也是在这样的春夜里,爸爸吃完饭放下碗筷后并没有像其他家庭的男人那样喝着茶,他的心早已飞到了那片绿油油的菜地里,因为那里有他的期望和寄托。就这样,我们全家人看着他换上高筒靴,拿着手电筒,挑着水桶走向了黑暗的田野里。我在半夜睡梦中,听到开门的声音,之后,我就再也睡不着了。有时候我们起床了,才看到爸爸踏着清晨的雨露,身子疲软地回到家,急冲冲地吃完早饭,忽而又不见了人影。

记得还有段时间,家里弄了个鱼塘,爸爸也喜欢每天晚上一吃完饭就拿着工具,打着手电筒去抓泥鳅、黄鳝,倒进水塘里做种

苗。如果弟弟周末放学回来,那必然也是拿着水桶,带着满心的欢喜,跟着爸爸到田里去的。这时候我和妹妹也坐不住了,有时候就邀着同村玩得好的两个伙伴去摸田螺,几个女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脱掉凉鞋就往水里跳,管他泥塘里有碎玻璃还是蚂蝗呢。一直记得那时候的月光明亮得像一面镜子,而我们的欢声笑语一直在空中回荡……

年纪慢慢变大,就越爱回忆以前的过往。往事一幕幕浮现出来的场景,总能触动自己柔软的心,给予自己一份薰衣草那样颜色的忧伤和感动。

那时候的爸爸体力充沛,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怎么赚钱,怎么赚更多的钱。爸爸对他的三个儿女充满期望,希望通过自己执着的毅力和决心,送他的儿女全部读上大

学,为我们三姐弟创造一片美丽的天地。现在,我和弟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妹妹还在读研,爸爸的梦想基本上实现了,内心的牵挂应该减少了许多。那时候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爸爸会有老的一天,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面容憔悴,牙齿脱光,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更从来没有想过,父母为了儿女的未来,真的可以拿生命做赌注,拿健康来投资我们的未来。

我很庆幸这次“五一”能回到家乡,陪伴爸爸,给了我一种心安,这种心安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对抗外面的工作压力,也让我的心更加柔软地去爱我该爱的人。

有时候,内心会有焦虑,总在担心着,我们来不及做到爸爸妈妈期望中的样子,然后他们就老了。但我又总在庆幸着:这一刻,他们都在。

亲情的散文11:中秋亲情渐浓月渐圆

文/徐静媛

秋意日浓,中秋又至。糕点铺里好多人已经在排队加工月饼了,老远便能闻到那股香香的独有的月饼味道。每到这时便不由想起母亲期盼的眼神,想起故去的父亲,想起那些经年往事。

我小时候好静,不爱跟伙伴们出去疯跑。中秋月圆之夜,哥哥姐姐都跑出去跟孩子们在场院里玩,钻在莜麦秸里捉迷藏,享受月光的沐浴。而我只是鼻子尖儿扁扁地贴在小方格窗的玻璃上,看月亮幽幽地悬在天空。这时候父亲用他那惯有的慢腾腾的脚步走过来,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香槟果放到我手里,脸蛋红红的槟子被父亲用线绳拴着把儿,香味飘出好远,我便抓着线绳的一头,一会儿绕着果子转圈,看那圆圆的红红的“陀螺”转成一个飞旋的圆圈,我的心也跟着飞扬起来;一会儿放在鼻子下贪婪地、使劲地闻那扑鼻的果香。在我的记忆中所有的水果里唯有槟子最香,父亲会把几个槟子放到家里唯一的两节红木柜里,只要一揭开柜,一股香甜立马钻入肺腑。都快到冬天了,那几个槟子还好好的,我想闻味儿了,就把柜压个缝,任那独有的果香自柜子里飘满小屋,我则使劲地吸鼻子。

记得我8岁时,母亲说用脸盆盛了清水照月亮,从水中能看到月亮里有小白兔在捣药,还有吴刚不停地砍桂花树。我端了多半盆凉水,院里院外换好几个不同地方,在脸盆里专注地找,却总是看不到母亲讲的故事里,所谓的白兔和砍桂花树的吴刚,更不要说美丽的嫦娥,但是嫦娥却一直在我心中。我常常想,要是有嫦娥姐姐的美貌那该多好!

中秋节晚上,每到月儿爬上了中天,娘准备照月的供品,让父亲把几个孩子都喊到院里开始祭月。小红木供桌上两只红蜡温柔地亮着,像在对我说着什么;红烛之间是剜成花篮造型的西瓜,后面立着大团圆饼,娘说这是照月饼。周围的小瓷盘里是白面做的各式各样的小馍,还有满满摆放在碟中的葡萄和槟子等水果。桌角放一杯茶水,那茶特红,是湖南外公寄来的砖茶。供桌的最前面是一个碗,里面放了多半碗小米。父亲点着三炷香,对着天空中的圆月拜了三次,然后把香插到米碗里。然后母亲也点着三炷香,一边对月鞠躬一边把自己的愿望告诉月儿。

烟香袅袅,一缕缕飘向清朗高远的天空,传递着对月亮的虔诚,又似乎倾诉着对远方亲人的期盼。我凝望着那轮明月,真想知道月亮里面到底有没有玉兔,长大后才知道只不过是个传说。

祭完月亮,母亲把供品给我们五个孩子每人分了一份。娘用大铁锅烙出来的月饼虽然扁扁的,边缘没有棱,正面也没有图案,远没有商店的好看,但是对于我们姐弟五个来说简直胜于蟠桃盛宴。那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感觉。

20年前搬到县城后,由于环境等原因,家人供月的习惯停止了,但父母那份对月的虔诚却丝毫未减。他们肯定在心里进行着拜月的仪式,祈求着全家团圆,儿女平安。母亲每到中秋月圆,总会打开话匣子讲起跟父亲在一起经历的苦辣酸甜,讲起拉扯我们五个孩子经历的艰辛,讲起那些年拜月的趣事。这两年,母亲对父亲回忆的少了,口中不离的是在外工作的儿子,远嫁外地的两个女儿。她对中秋的期盼再不是“貌似嫦娥,圆如洁月”,而是希望她的几个孩子每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轻柔的月光撒进房间,《弯弯的月亮》轻柔地唱着。一首歌,一杯茶,历历往事竟然触动了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有种热热的东西盈入眼眶。凝望着一轮明月,脑海中幻映出的是母亲盼儿归的热切神情,幻映出的是在外工作、生活的姐姐、弟弟在中秋前夕赶回家与老母亲团圆的画面。

月到中秋分外明,愿每个在外奔忙的游子,百忙中抽出时间,回到父母身旁,吃一牙老爸老妈备好的月饼,陪老爸老妈到月色中走走,远望高天,听听他们跟月亮仙子的对话。

亲情的散文12:亲情,难以割舍

文/梧桐

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却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高耸的树木,五彩缤纷的落叶,平顶的房屋,还有屋顶上堆得高高的玉米。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可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先生每次提及他家族辉煌历史的时候,都会不无怜悯地看着我:你们姐弟真可怜,长这么大了,还不知道老家在何方。

前些年,读席慕容的《乡愁》,有这样一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模糊的怅惘”,多贴切的字眼,突然之间就触动了我,于是一种难以诉说的情感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恰如“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曾经有过一次和老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那是十九年前,我在济南读书。趁五一放假,我心血来潮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去一趟聊城,看望正在聊师上大学的姑姑和刚参加工作的叔叔。没通电话,也没有书信联系,连半个招呼都没打,我就坐上了由济南通往聊城的汽车。聊城是个古城,民风也很淳朴。在好多热心人的引领下,我没费多少周折就打听到了聊师,见到了比我年长几岁的姑姑。老家离聊城市还有接近一百里路,在是否带我回去这个问题上,叔叔和姑姑没有达到共识,我也没有坚持。或许是因为交通的相当不便利?也许是那时年轻的他们和我一样,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亲情的可贵?已经走得那样近了,却又要无奈地远离。仅仅是一念之差,这份遗憾就一直伴随着我走过了十几年的光阴。老家的爷爷奶奶抚摸着我在环城湖边笑颜灿烂的照片时,泪眼婆娑地叹息不已,我那不懂事的叔叔和姑姑自然少不了一通责备。

车上的导航仪一路顺畅地把我们带到了八百里外的教场铺,在通往村庄的道路上,它却是矜持地再也不肯言语半声。高科技还远不能普及到每个边角旮旯,还得借助最原始的问路方式。朴实善良的家乡人啊,他们的热情劲儿真让人感动。看那些正在匆匆赶路的行人,急忙停下车子;悠然在道路旁逗弄孩子的大妈,眯缝着的眼睛里盈满笑意;还有那在屋顶上晾晒农作物的大嫂,恨不得从屋顶上跳下来为我们指路。

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还有弟弟妹妹们早已在路边守候多时了吧。车刚停下,他们就围了上来。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爷爷奶奶拉住我的手,亲切地叫着我的名字,问长问短。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说着笑着。两个小家伙兴奋地围在老爷爷老奶奶身边连蹦带跳。笑容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抬头,蓦然发现老人的眼角里分明还在闪动着泪花。

“这地方我肯定来过。”小侄子清脆的话语引得全家人哄然大笑。是在梦中吗?“真的,也有这样一颗石榴树,上面结满了红红的大石榴,那石榴还是甜的呢。”小侄子用手比划着,天真地望着大家。

饭,吃了什么,基本没什么印象。话,说了不知道有几箩筐,也无从称量。

挂在正屋墙上的两个大相框却是牢牢地吸引了我的目光。那些黑白的彩色的相片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沧桑,大都已泛黄。仔细地搜索寻找,竟然发现了几张连我自己都没见过的老照片,从我几个月大,到两三岁,七八岁,十几岁……一直到我结婚时。可能因为我是他们的长孙女吧,爷爷奶奶对我倾注了那么多的关注,尽管这关注遥远得触不可及。相框的中间是我年轻的爸爸妈妈,还有我和年幼的弟弟一家四口的合影,大约近三十年了吧。记得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心想,每次收到远方寄来的照片时,爷爷奶奶是怎样小心翼翼地取下相框,如何拧开后面的螺丝,把新照片镶进去,然后又是如何端端正正地重新挂在墙上。多少年来,老人一次次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时,他们的内心是幸福的,还是酸涩的?这是老人的一颗心哪。再看爷爷奶奶那满头的银发,菊花般的笑脸,不觉心中怅然。

“看这院墙,这门楼,还是85年你爸回家的时候垒的呢,我帮他搬砖。”大姑看我在发愣,赶紧拉着我的手,走到院子里,小声地给我诉说多年前的事情。我悄悄地转回头,看见奶奶正拉着妈妈的手,开心地笑着,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幸亏她老人家没听见,要不然会作何感想?“没事了,”大姑及时打消了我的顾虑,“昨天你奶奶还在念叨呢,怎么就单单缺一个人呢?为你爸的事,她去年病了整整一年,明显地消瘦了许多。在全家人的劝说下,今天终于开晴了。”

带着相机,走在通往孟尝君遗址的乡间小路上,我和先生再一次成为了村里人关注的对象。他们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俩,我很随意地冲他们笑笑。相互一笑,没了隔阂。“你们是外地来的吧?”他们终于善意地提问了。“不,我的家就在这儿。”我自豪地回答。

正如有人所说,爱情会因时间的无情而随波逐流,友情会因为不堪重负而渐行渐远。唯有亲情,即使你把它伤得体无完肤,它依然会不计前嫌地为你守候。

我终于知道,无论我飞得多高,走得多远,我的老家在这儿,我的根永远在这儿。这片依然苍凉的土地,是我的故乡。

亲情的散文13:亲情就在身边

文/陈璐

每当一个人走在大街上,风“呼呼”地吹来了,多么凄凉啊!一片一片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哦!原来是秋天已来临,多么孤寂的季节,就如同我没有一丝丝温度的心。已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走在大街上,只是感觉爸爸妈妈那温柔和蔼的脸庞已变得越来越陌生。

如果你想问我,家在哪里?我会告诉你,家已不是原来的那个家了。自从爸爸妈妈出去打工后,简单的只是几次通话。那丰富多彩的红色已不在,取而代之的只是白色,单调的白色。每次与妈妈通了话,我都会大哭一场。我真想对爸爸妈妈说一句:“我爱你们。”可是说这简单的四个字却这么难,它流着一股浓浓的亲情。如果我说了之后,母亲会怎样呢?她会不会感觉到我的孤独。为什么?别人都有父母的疼爱,可我虽有父母,但是从7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我多么想有父母的疼爱,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呀!

在大街上,有三个人走在一起,旁边的两个是爸爸和妈妈,中间是个女孩,多么温馨的一家啊!我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一个家庭该多好!那该是多么的幸福啊!”想着想着,小女孩忽然跌倒了。但是她没有哭,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扑到妈妈的怀里。妈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仿佛是在夸小女孩:“你真棒!”我稳住步伐,脑海中忽然想起发生在家中的一件事:国庆节放假了,爸爸妈妈都在忙来忙去,只有我一个人在那里闲着。妈妈走过来对我说:“要是没有什么事可做,那就赶紧去写作业吧。”说完,我就向房间走去,可是妈妈还是有些不放心,就对我说:“还是我监督着你写吧。”写着写着,我有一题写错了,妈妈就仔细地为我解析。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有些不耐烦了,我就乱写一通。妈妈就对我说:“错了那么多,你是不是不想学了?”我就对妈妈大吼:“你不用管我。”妈妈就狠狠地打了我一下。我哭了,虽然妈妈打了我一下,但那也是对我的一点教训。后来我们就去了大姨家。大姨说:“你为什么不吃饭。”我说:“我不想吃。”后来妈妈小心翼翼地给我端来一碗饭,我本来是不想吃的,但是这是妈妈第一次为我盛饭,我就端起来吃了。那时我妈已患病一年多了,我不应该对着妈妈那样大吼大叫,真想对妈妈说:“对不起。”可又很难说出口。

第二年的秋天,我又走在那条大街上,心里却多了一分温暖。秋风吹起,看到那漫天飞舞的枫叶,我觉得亲情并没有离去,它已在我心中筑了巢。

其实,亲情每时每刻都在我的身边。

亲情的散文14:炉火悠悠淌亲情

文/王文莉

小时候,农村还没有电视,在漫长的冬季,家里唯一的娱乐工具是一台收音机。

吃过晚饭,大家一边听广播剧,一边忙着手里的事情:母亲在忙着做棉鞋;奶娘戴着花镜缝棉衣;父亲用铝壶在炉子上烧水;我和妹妹围着饭桌认真地写作业。漆黑的夜晚,窗外寒风凛冽,室内炉火跳跃,一家人围炉而坐,虽然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却有一种简单的幸福在慢慢流淌。

写完作业以后,炉子就被我和妹妹占领。我捧出几把生花生,沿着炉边摆一圈,扣上一个旧瓷盆,约莫过了十几分钟打开,可以挑出来一些熟花生。妹妹总是懂事地先送给奶奶和父母亲品尝,三个大人总是象征性地吃几个,剩下的花生就让我俩包圆了。

馋嘴的我们嚼着喷香的花生,喝着父亲烧好的茶水,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开始打哈欠。其实,这个时候才九点左右,母亲就喊着我俩先去睡觉。往往等到我睡醒一觉,看到他们几个大人还在围着炉子做活儿。

早上,等我一睁开眼,炉子上的铝壶已经冒着热气。我用热水洗漱以后,扒开底下的活门,钩下炉盖,将铝壶续上水放到炉子上。不一会儿,铝壶内的水就“滋滋滋”响起来,我拎着大铝壶,先将家里的的八磅暖瓶灌满。

这时候,炉子火苗正旺,恰好可以做砂锅炖菜。母亲给砂锅里加进肉汤,放入萝卜片、豆腐、海带、粉条、白菜、丸子等食材,最上面摆几片酱好的五花肉,然后加入葱、姜、蒜和生抽等调料,开始炖菜。蓝蓝的火苗舔着砂锅底部,一会儿工夫,锅里就开始“咕嘟咕嘟”地冒热气。随着火势越来越旺,浓郁的菜香也溢满了整个屋子。

馋嘴的妹妹也被熏醒,迷迷糊糊地说:“姐,咱妈又做好吃的,怎么不早点喊我起床?”母亲进屋说:“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炖菜,赶快起床,洗一洗吃饭吧!”等饭桌摆好,一家人围桌而坐,拿着热腾腾的馒头,就着砂锅烩菜大快朵颐,一阵阵肉香、菜香和馒头的香气,在温暖的屋子里弥漫。

奶奶一边喝着黄澄澄的玉米糁稀饭,一边说:“今年散煤质量好,火力也足,一块煤连烧水带炒菜可以用半天呢!”父亲笑着说:“我特意多买了一百斤,足够今年用了,孩子们都小,也别想着省煤,给炉子烧旺一点,不要让孩子们冻着!”

母亲接口说:“咱家啥时候也没让孩子受冻!只要炉火不熄,日子就有了盼头,生活才会越过越红火!”

是的,小时候日子过得很清苦,父母却从不舍得让我们挨冻受饿,每次想起那温暖的炉火流淌的温馨场面,都会让我心中沸腾不已。那份简单的幸福和浓浓的亲情,成为我人生的一串珍珠,在记忆的深处灼灼生辉。

亲情的散文15:年味,亲情的味道

文/吴建

年味是什么?细想一想,年味就是一缕不断的牵挂,就是一股浓浓的亲情,就是一团凝聚在一起的温暖。“过年回家,我们回家,今晚就要到家。无论路途千里万里,归心似箭啊。”2011年春晚的开场歌曲唱出了常年在外打拼的游子的心声,也唱出了“年味儿”里最浓郁的亲情。

春节是离家的人倦云恋岫、归鸟思巢的期盼,那是数天、数月甚至数年对团聚的向往、期待与憧憬。进入腊月,异地求学、外出打工和他乡经商的游子心中开始有一种情愫潜滋暗长,想象着团聚的甜蜜,不由掰着手指细数归程的日子,悄悄准备着回家的行囊。电话里、邮件中、qq聊,全都贮满了沉甸甸的亲情牵挂,熨帖着一颗颗孤独漂泊的心灵。岁月把盼聚之情发酵为沉沉的乡愁,浓浓的乡思。

熙熙攘攘的现代生活中,只因“回家过年”一丝牵挂,足以驱使我们克服一切困难,迈动步伐踏上归程。日夜兼程、快马加鞭扑进家乡的怀抱,让久别重逢的甘霖洗去旅途的疲劳,让亲人的拥抱放松紧张的心情,在销魂的相聚中感受无限的爱。大文豪梁实秋先生说过:“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可见“年”在中国人心里的分量,和家人过春节图的就是一个“团圆”。

其实,在外漂泊的游子归心似箭,留守在老家的父母、妻儿,哪个不是望眼欲穿?公交车站的遮雨棚下、村子边的老槐树旁、院子外的篱笆口,从早到晚都有人站在那儿痴痴地张望——— 父思儿、母盼子、妇望郎。羞涩的村姑则怯生生地站在远处,使劲揪着辫梢,深情地眺望着渐渐模糊的远山,焦急地期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尽管有的已在电话中明确告知了返乡的日期,可他们仍然初衷不改,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不懈地眺望——— 那深情盼归的眼神中,透溢的应当是博大的父爱母爱,流露的是真挚的亲情!

除夕灯下,一家老小其乐融融,扯不开割不断的浓浓亲情,就是最浓的年味。父母脸颊上的泪滴已化成了节日的礼花,晶莹地绽放在儿女的心田;妻儿期盼的目光已转换成欢声笑语,长久地洋溢在温馨的小屋里。家的味道在春节浓了重了,沧桑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亲人的面容,年年新春更迭,亲情永不褪色。那一刻,享受着家人的呵护,一年的压力突然释放,心底里涌起的是无限的温暖。甩开烦恼,换上新衣,点燃鞭炮,贴上春联,一种美好的心绪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弥漫。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让一年的思念沉淀,让最朴素的亲情回归,让人们更深刻地体味幸福,珍惜幸福。亲情是过年真正的主角,过年是亲情的盛宴,是享受亲情的滋润、感受亲情的温暖的时刻。因为亲情,我们要回家过年;因为过年,我们的亲情得以浓郁绵延。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向被赋予“团圆”、“喜庆”的意义。“过年”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习俗,尽管这些年年味在变,但年的核心、年的根本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千丝万缕的亲情。过年就是回家,就是团聚,过年的意义多半是家的意义。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四季轮回,只要还有亲情,就会有年的味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