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散文

请欣赏沉思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沉思散文1:沉思望江楼

文/崔明秋

历史是那么的遥远,远的几乎无力去陈述。历史又仿佛就在眼前,与一块块青砖对视,黑色的瓦片间一棵小草缓缓地伸出手掌,举着生命的意象。风从双肩掠过,在我的耳畔低语着季节的万般柔情。多少年的冬去春来,多少年的隐忍与执着,多少年的寂寞与守望,历史在这里折断了嗓音,它仿佛就是巨大的磨盘研磨着灰色的时光。刻在墙上的文字在夕阳的余晖中目送着一个又一个日子悲壮地离去。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隐藏了多少无常世事,吞咽了多少惆怅与苦涩。

青山如黛,碧草如丝,江水在时间的磨砺中依旧保持着最初的纯真,向它该去的地方流去,不舍昼夜。任何的兴衰荣辱、时代变迁都似乎与它无关。愁肠百结的是这门窗紧闭、缄默不语的望江楼。爱情早已苍老无语,它在岸边站成一座城市的标记,在浩渺烟波中站成一个永不透露的承诺。它不需要被赞美,它朴素得如苍穹永恒的淡蓝,或是古老长城那永远的深灰。它目睹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它望着时光如落木萧萧而下,多少种命运,多少种凄凉,多少种无奈……阅尽沧桑,却依然无法让内心生出坚硬的老茧。

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江山与权谋明争暗斗的喧嚣。对于一座古老建筑的探寻,人们争先恐后想要找到的也是那些王权贵族、文武官员留下的痕迹。光绪七年(1881),钦差大臣吴大澂到宁古塔巡查边务,宁古塔副都统容峻为其在牡丹江畔将建造望江楼,作为住所。吴大澂,字清卿,1835年出生于江苏吴县,是清代学者、金石学家、古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光绪十一年,吴大澂奉旨再来宁古塔,与俄使勘界,在望江楼短暂停留,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宁古塔。他凭栏远眺,心中既有对前尘往事的回忆,同时也生出一丝伤感与留恋,于是写下了《登抱江楼题诗》:“忆昔临江筑小楼,与君传酒话中秋,自径一去三年别,那想重来两日留。国恩未报归和远,敢把闲情寄白鸥。”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如沙砾一样默默无闻的人却终将成为烟尘,消散在天际。他们甚至没有被遗忘的幸运。江水在大地上流淌,而另一条隐秘的河流在历史的掌心流淌。

青苔葳蕤,石阶湿滑,古老的望江楼在月光的浸润中泛起柔和的光。江畔小路冷清下来,高大的榆树弯曲的树枝也在夜风的抚弄下有了些许的灵动。新植的杨树睁着懵懂无知的眼睛,渴求着读懂那紧闭门窗内神秘的往事与深邃的哲理。夜,让一切变得真实起来,虚荣与狭隘被星星纤细的明亮刺破。

黑暗,也许更能接近神灵,在风中行走的灵魂寻找着怀念的人。面对一座古老的建筑,面对厚重的历史,人们的敬畏与崇拜太少太少。欲望的无限扩张,故土成为被遗忘的薄薄的过往。谁会在月亮的注视中,俯身向下,去感悟一滴露水的清澈与柔弱?谁会在斑驳的树影与青草的气息中去感谢大地的恩泽?又有谁会站在望江楼前,仰视那木制的栏杆、镂空的花窗,在时光的遗韵中缅怀那些用汗水、泪水、鲜血或是用生命来创造历史的平凡人?

人们在不断追寻着历史的真相,更加渴望探求到时间与空间的真相。这种探求本身就是一场失望之旅与无果而终。人类是渺小的,不要说面对庞大的历史与多变的世界,就是面对自己的命运,又有谁不是无力而脆弱的呢?也许,所有的真相都只是一个真相,生命终究只是落花流水,如秋草一般在风中哀怨地等待冬天,等待大地最后的宽容与收留……

推土机霸气地推倒一座座灰瓦红砖的房舍,生长多年粗壮而挺拔的杨树也在电锯的嘶叫声中轰然倒下。一片片残枝碎叶、一堆堆残砖碎瓦被卡车轰鸣着运走。那轰鸣声带着势不可挡,带着理直气壮,仿佛在为一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吹响号角。卡车运走的不只是一堆堆的垃圾,更像是一个旧时代的废墟。古城的韵味被粗野地撕碎,那曾经被日子压得弯弯曲曲的街巷消失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钢筋与水泥构成的高大丛林中。还有什么可以见证古城的历史?时间失去了等待的耐心,记忆还来不及书写,孩子们已羽翼丰满,展开飞翔的姿势。就连那滚滚东去的江水也被欲望的排泄物污染而发出腥臭的味道。

望江楼的身后是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的街市,那一幢幢崭新而高大的建筑穿着文明与进步的华丽外衣,讥笑着这座散发着岁月腐烂味道的望江楼。它是那么的孤单,那么的寡言,坐在它身旁的老人干涩的眼里蜷缩着欲言又止的忧伤。远处青山依旧,火车鸣响笛声,载着一个又一个童话般多彩的愿望,奔向那遥远的虚无。

多年以来,将多少细碎的脚步留在了江畔,将多少细碎的心事留在了望江楼苍老的目光之中。我叩不开那紧闭的门窗,也无法进入那青砖围砌的建筑内部,去感受一颗古老而忧郁的心。我只有站在寂寥的岸边,听流水的叹息声,在那副灰暗的轮廓中,我看到的除了时光,还是时光……

沉思散文2:雨落眉梢的声音

文/听月小轩

夜色静默着沉思,月下谁又在独酌。

有意无意的落叶纷乱着心里如梦的幻觉,一抹被落叶缭乱的月光轻轻揉进心菲,成为一叶扁舟而青涩的旋律,玄幻萦绕在我的视线里,飘浮着更种不同的画面,一个真实的现象却虚幻成了无数的幻影,蝶恋起伏成微妙而微软的温婉风影。

这又是谁落寞了心情,钻进了我的心角,在我孤寂的时候,将这一抹抹独调的风景默默地飘落在我的心怀,掀起已经波澜不惊的那段潮湿的夜色,将一场风花雪月的恋情描摹的清晰可见。

是我的低吟飘到了远方,是我的唤又静静地归还,又是谁的脚步在月色深深处隐约地传来,迫切地闯入我的睡眠,是不是又要在清晨的暖阳阳中浮现,再一次惊了我的心神。

我在慢慢地阅读我眼前的世界,慢慢品味身边的气流,慢慢地寻觅风中的一切,竟然没有什么特别,依旧是一个人的心情,依旧是原来那个曾经不太舒服的的世界,却这样柔和鲜美,是一种明白的感动震撼着我的情绪,一股股洁白的泉水洗刷了我的心情和思虑。

世界是一朵花,什么样的都有,只是选错了颜色。

选多了颜色的心情,就是没的,就会融入清清爽爽淡然的心境里,风飞了世界。就会感悟出一个洋洋洒洒的粉蓝境界。涓涓流淌的生活就会有一种悠悠飞扬甚晚的感觉,就会唤醒沧桑尘世涤荡的灵魂,百度出一个新鲜的摇篮,灵魂飞升的心境在纯澈激流里自由自在地浮来荡去,溅起的浪花不仅仅滋润美丽一点点的花蕊。

秋风爽爽平静的夜,流淌着落叶纷飞纯美的情感,心静决然毅然的通透着清爽天籁;分享在月色里的清凉芬芳,谁能不神往这番景色,谁不陶醉在这般难以聆听到旋律,让如诗灵的夜盼婉约着刚刚飘来的小雨,那音曲唯美萦绕在耳边,荡气回肠。

这是属于我的地方,不觉得简单,也不觉得复杂,能够很好地放下一颗寻找安静的心,似乎更有一种异样的繁华和静谧,美丽的月与青丝丝的雨交织而成的色彩,风韵了我的心情和思绪,感动和懂得同在,这个美妙的缘分值得我清守一生。

如落叶一样轻柔地贴近地面,如雨滴一样融进泥土,如月光一样包含着雨风的丝线,就这样静静地静这心思,评定着呼吸,闭上了眼睛,将一切刚刚感受的心觉平整成一幅幅图画,稳稳地贴近我心灵里的湖底。

感觉到生命轮回灿烂,聆听到自己的心在坦坦荡荡中清清爽爽地跳动着,像一个出生的孩子,孕育在春天的细雨中,跌跌撞撞地像一个光明的晨阳里走去。

沉思散文3:为红桎木的叹息

文/狮山

为红桎木的叹息

什么是叹息?叹息是沉思的符号,是无力的支撑;叹息是不得已的无奈,甚至,是屈服悲伤的苦酒。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刻?直至有一天,看到被制作成盆景的红桎木后,幡然醒悟,才真正读懂“叹息”的含义,以及惭愧自己曾经的肤浅。

红桎木在我最初的印象中,是一种长在山岗上最普通不过的灌木。少年时候,生长在农村的我,和伙伴们上山砍柴,常常选用较直较长的红桎木条做箍子,把柴捆成一把把挑回家。可能是年龄和见识的缘故,红桎木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及长,在山林与红桎木重逢,在公园与红桎木邂逅,在书本与红桎木相识,使我对它大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红桎木,为金缕梅科桎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俗称“植物熊猫”。它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梅花的高傲,没有玉兰的妖娆,没有茉莉的芬芳,可是你看,它树态多姿,枝繁叶茂,每当花期,花序缀满枝条,象挥舞着一条条彩带,不失阿娜与生动;它红叶红花、绿叶红花兼而有之,又有紫红、淡红之分,花瓣呈状线,四朵八朵生于小枝上,花蕾开放后,新梢、嫩叶、红花同时抽花开放,不失分寸与包容;它孤植群植两相宜,一年四季见红花,不失大方与随和;它喜光喜阴喜湿,耐阳光耐寒冷耐干旱耐瘠薄,不失温良与坚强。自然界中的红桎木,以其天然的禀赋,潇洒自如,充满生机,散发出诱人的美丽。即使被局限在公园里,舞台虽然变小了,它仍不失自然的风度,不失自由的空间,不失个性的魅力。

假如事情就如此,和其它树种相比,红桎木定格完美。然而,当被制作成盆景,被彻底“城市化”后,时间还是时间,空间发生变化,红桎木的悲剧开始。盆景中的红桎木,由宽阔的空间限制得狭窄,以至伸不开拳脚;红桎木的体态规定为模式,多姿变成单一,活泼变成僵硬,生机勃勃变成死气沉沉;最是不堪忍受:红桎木昂扬的头和舒展的肢体,被人为的尺寸无情地剪得面目全非。如此作为盆景的红桎木,由自然变成反自然,进而丧失了自然,丧失了自由,也丧失了自我。它的生命全部属于了别人的眼球。

我为红桎木而扼腕叹息,同时也叹息我们人类自己!

沉思散文4:三月的沉思

文/晓凝

在我书房的桌头,摆放着一张已经发黄、变色的奖状。几十年来,无论身在何处,总是如此。奖状上面清晰的打印着这样的内容“XXX同志,在全国文明礼貌月活动中,表现突出,特发此状,以资鼓励”,下面盖有“中国章丘宁埠公社委员会”的印章,标着一九八二年四月的日期。每每我看见它,一种无名的激动就会涌上心头,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

记得那是三十年前的三月,在雷锋同志逝世廿十周年的日子里,全国气象焕然一新,掀起了“学习雷锋,五讲四美”的高潮。作为当时十一岁、刚读小学四年级的我,一个特别听老师话的孩子,自觉地加入到“学习雷锋做好学生”的行动中,每天都是积极的想尽各种办法去做好事:也曾天不亮就跑到校园,一个人在教室打水、扫地,擦石桌;也曾放学后就蹲在路边寻找需要帮助的人,或者是帮人拉车、推磨,或者是给人指路、带路;也曾将捡到的一分钱、一块橡皮及时的交给老师。记得最深刻的是:我所在的班级,一个同学父亲去世,母亲身体不好,家庭十分困难,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便在寒冷的冬天里,也不能穿上棉鞋。于是我会将自己省下来的掺玉米面的馒头带到学校给他吃(自己有时饿着肚子),把自己的鞋子给他穿上(自己光着脚跑回家),将自己的书包送给他用(自己用一个塑料袋)。由于我的所作所为,在班里、学校、甚至村里都成了一个人人夸得好孩子,所以在当时公社(相当于现在乡镇)进行的“文明标兵”评选中,我登上了领奖台,成为最小的学习雷锋的好同志,受到了表扬。直到现在,我清晰的记得从公社书记手上领取奖状的情景。自然,在领奖大会上,我还得到了一条毛巾、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的奖励,我高兴的把毛巾送给了勤劳的祖母,把笔记本一页页撕开送给了每一个小伙伴。那张奖状自此成了我形影不离、激励我“好自为之”的朋友,那份难得的荣誉也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块路标,激励我时时处处去做一个雷锋式的好学生。

从那时起,三月成了我每年都值得记忆的日子。在以后的岁月里,不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我可能没有多大建树,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总时时刻刻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我会在单位里和同事们相互勉励、共同进步,力争做一名好教师、好同志、好朋友;在家庭中尽孝尽职、努力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在社会上,和邻里相亲互相帮助、真诚交往,努力做一位好邻居,好公民、好党员。多年来,我利用不同形式帮助多名学生完成学业,考上大学,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和妻子不吝惜多年的积蓄为父母盖起高档次的住房,来幸福的颐养千年;在老家免费提供场所、设施、满足村民晚上跳舞健身娱乐的需要;总有一段时间,每天骑车回家的我,会故意的在路口停留一段时间,主动的打岔、寻找一个等车的人,然后愉快地捎他回家……

我始终确信:个人总是渺小的,人生也是短暂的,人的能力更是有限的,人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关心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付出汗水就会有收获,奉献爱心才能享受快乐。只要我们每天多做一点真诚的“雷锋般”的好事,社会将永远是温暖的三月,美好的春天。

沉思散文5:听雪

文/素人渔夫

冬天,是属于沉思的季节,那漫天漫地的雪花,总是应了冬之约,穿过秋的门楣款款而来。

喜欢听雪,喜欢在雪天穿了红色的外衣,静静漫步于湖畔。漫天冷凛,漫宇琼瑶,雪花,似寻梦的蝶,袅袅绕绕,与我眸中的笑深情对舞。仰起脸,便有一片、两片、无数片的雪花袅娜到发上、睫上,唇上,仿佛少女的吻,羞涩、冰凉而不失温润,然后,心,就在那一刻,生出几多的怜爱和淡淡的暖……

有人说:落雪的声音,是天使的声音,能听见的人会幸福一生。静静听雪,品味的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轮美奂,感受的是“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的浪漫,也许,簌簌雪落的声音,更胜于梵哑铃上奏着的名曲,因为,又有哪一首乐曲能与这天籁之音媲美呢?

雪花,是世界上最圣洁的花,当你静静的倾听天籁,尘世的浮躁与喧嚣,似乎都已离你远去,剩下的惟有纯净,那是心灵忘却一切的畅然,那是在没有尘埃的世界里,生命自由呼吸的平淡与安恬。

雪小禅说:“听雪,也是听心,听雪的刹那,心里定会开出一朵清幽的莲花”。是的,扬扬洒洒的雪花落下,该有多少宁静的心,在此刻倾听与领悟?又该有多少清澈的眸,在凝视这天与地之间的绝世爱恋?

常常想:人生,如雪一样洁白,心灵,也该如雪一样纯洁吧?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心境走过岁月,也许恰恰不能缺少的,就是像雪花一样的恬淡。任何时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你便会多了几分面对一切的坦然……

岁月沧桑,漫步人生的旅途,惟愿我的生命,也如此刻般宁静与安恬,恪守生命里的素色与信约,让心灵在听雪中,开出一朵禅意的莲……

沉思散文6:沉思小雨

文/王彦芝

没有想到昨天还是漫天飘雪,今日却已春雨降临,如此变化多端的天气,让人感觉季节在瞬时更替。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如牛毛,如花针,飘飘洒洒落到大地来冲洗大自然的一切尘埃,也让自己那禁锢已久的心灵在这个春天到来时慢慢的潮湿起来。隔窗望着这小雨,虽然没有江南小雨那样细腻连绵,但被风微微吹拂的雨丝,还是会让人有太多的感动。应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天,忽然多了一抹小雨的惆怅,淡淡的哀愁如三月的雨滴,慢慢地滴落,轻轻地飘摇,还有那么点微凉。

又是人间三月天,回首往事,如时光飞逝,望不断的总是走不尽的天涯路,犹如须臾的一瞬间,遥望走过的路,也不知该是微笑还是伤感,可总有那么点忧愁在心头。雨的柔情,雨的温顺,勾勒出无数透明而美丽的斜线。也许是寂寞的织女不小心散落了丝杼,长长的思念融进丝线里,化作雨洒落人间。轻轻地,纷扬的雨无声无息地轻抚着脸颊,吻湿了额头,打湿了衣服,弄湿了长发,也浸湿了一份不平静的心情。在雨的呵护下,伴着微凉的风,让它融化在朦胧如诗的雨意里。

曾经,我好喜欢这种蒙蒙的小雨,即使手中拿着伞,也迟迟不肯打开,喜欢在雨中淋雨的感觉,喜欢聆听雨轻柔飘落的声音,欣赏雨在空中随风摆动的舞姿。特别是在雨中漫步,让雨滴轻轻的飘落在身上,轻轻的敲打着心扉。那个时候我可以尽情挥洒内心的伤悲,让自己的愁苦得以释放,任由泪水伴随着雨水一颗一颗的掉下来,就算是过分也无须收敛;那时我可以尽情的回想从前,想起曾经你我手举一件外衣在雨中快乐的奔跑,想起过去生活的温馨与甜蜜;我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可以看到经过雨水洗涤后优美的风景……如今人到中年,总是为生活烦忧,为孩子担忧,为自己感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做每件事时,总是犹犹豫豫,踌躇而难以决断,再没有了年轻时那种冲动,那种快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再也不知道真正的自我是什么模样了,现在的我们被现实生活改变着;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再也没时间去欣赏,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风景,而只是忙碌的四处奔波着……

蒙蒙细雨虽带给人些许伤感与烦忧,可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美,朦胧而略显灵动,令人心醉不已。望着小雨断断续续地渗入大地,犹如心灵甘露,点点滴滴地滋润心田。而自己,也仿佛脱离了喧嚣繁华的尘世,置身于大自然的世外桃源,隐约之中,似乎超然物外,忘却了那些所谓的忧愁与烦恼,抛开了那些所谓的是非对错。此刻,心静如水!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沉思陶醉于此,依旧呆呆地伫立窗边,傻傻地望着零星的细雨,仿佛品尝清茶般,细细地品味着雨中的味道,和那雨中的人生。一切尽在不言中!真的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生活中有得也有失,只有带着正确的态度积极看待。人生也要拿得起,放得下,坦然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吧,也许你会感受到一种意外的惊喜。

沉思散文7:教堂里的沉思

文/陈彦桦

我们到底是什么?为谁而生?为谁所灭?我们的本质是什么?本性又是什么?每个人从具有清晰的思维意识开始大概都会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直到我们没入泥土,化为尘埃。但是,我们最终会找到能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么?

曾经无数次游历名山大川,浏览无数胜景,回首过往,随口能报出一堆景点的名称,却难以说出到底哪一处景点曾经洗涤过我的心灵。

我心中渴望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宁静,而不是追随人流作走马观花式的被动行走;我追寻着那种救赎灵魂的天籁之音,而不是听导游千篇一律的背诵和游客震耳欲聋的喧嚣。

一次在旅游的途中,也许是出于一种天性的渴望的驱使,我走进了城市郊外的一座狭小的教堂。门前那鲜红的十字架伫立在这片土地上,显得非常的突兀和刺眼,但走进去,看着那巨大的耶稣像,嗅着那纯朴的木头散发出的香气,抚摸着那一排排粗糙的木椅,我烦躁的心慢慢归于沉寂。我缓缓坐到那木椅上,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人性的思考。

凝望着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痛苦、无奈,但也看到了他救赎世人灵魂的幸福。这是他的天性——他是耶稣,所以他得为世人赎罪。但是,反观我们这些被他救赎了的人们,却是如此狼籍、混乱不堪。有的人曾经梦想成为一名为民请命的清官,却在金钱的诱惑下丧失本性,最终身陷囹圄;有的人立志成为一名兼济天下的慈善家,可是为了一己私利,置多少贫病者于不顾,将本应用来救他人于水火的钱物恣意挥霍,最终为世人所唾弃;有的人,决心当一名法官,惩恶扬善,还社会以公正,怎奈却在金钱与权力的淫威前屈服,失去了本心与天性,最终万劫不复……

难道世人就当真无可救药,病入膏肓,彻底堕落了么?究竟人性何在、本心何从?

不,不会的,这个世界不会就此沉沦!看,为了拯救坠楼的婴儿,一位女子怀着母亲特有的善良,冒着骨折的危险,张开了双臂;为了不让乘客受伤,公交司机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踩下了刹车;一位儿子每天坚持背着瘫痪母亲上学,尽管这可能会影响他的学业,但他仍然十年如一日,以自己的孝行去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望着沉默的耶稣,我笑了。在中国,也许有不少人甚至还不知道耶稣这个名字,但他们内心的善良、正直与无私,与耶稣内心涌动的那股爱的洪流是相通的。他们也许没有宗教的名义,但他们的内心一样有着一种宗教情怀……

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椅,我闭上了双眼。在这狭小的教堂之中,静静地深思……

沉思散文8:孤独的沉思

文/柯蓝

昨晚,黄叶飘落;明天,流水就会把它们带走;而今夜,我,连同我沉重的影子,屹立在黑暗中,默默无语。

影子,我最忠诚的随从,我最安静的伴侣。我们一同仰望过黄土高原的冷月,一同聆听过茫茫林海的怒涛,一起在大江大河中翻滚,一起在漫天风沙里高歌。

是的,既然你是我的影子,见证过我的生命和眼泪,那么,凡是有天有地,有水有木的地方便有你。既然你是我的影子,目睹过我的记忆和追求,那么,凡是有哭有笑、有爱有恨的地方,便有你。

窗外,城市的车流、人流,裹挟着声音的浪头,淹没了思想的低语。此刻,我和我的影子,抵抗着所有欢闹的场景。缤纷的色彩褪掉了光泽,青春的欢笑哑然失声;这城市的流动,生机勃勃又残酷无情。所有的日子都在迅速枯萎,它们变成了片片落叶,未及珍惜,就被匆匆的时光,带进了遗忘的国度。

夜的深处,世界早已疲惫不堪。我和我的影子,相对 无言。

沉思散文9:娄山关前的沉思

文/胡运增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光辉日子里,我瞻仰了盼望已久的我国最伟大的雄关——娄山关。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和娄山关,坐落在凤凰山上,是遵义市区的制高点。上山有几百级台阶,见惯了积翠凝蓝、云遮雾罩的山峦,来到娄山关下,仍会被那压顶的气势所倾倒,才明白什么是万山丛中的王者、鹤立鸡群的高峰。汽车沿着关下七十二弯盘山公路逶迤上行,仿佛变成了驾辕瘦马,每一步都费尽气力挣扎着、嘶鸣着,每一次抬头都只见一线天,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遥不可及犹如只有借助天梯石栈才能攀援。汽车每一次转弯好像半个轮胎已经伸出悬崖,车身在一片惊呼声中戛然而止,我们的呼吸似乎已经凝固。等到了山上,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绵延百里的娄山山脉皆在脚下似波涛翻滚,骏马驰骋。在火红的晚霞里,我们情不自禁地朗诵雕刻在巨石上的诗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的意境如此雄浑跌宕、逸兴遄飞。此时此刻,联想到许多文人描写娄山关险峻的诗词。比如郑珍写到:“避缝形声突,岩阴午照寒。”杨慎写到:“凌空石笋柴关上,却使行人望眼开。”莫友芝写到:“大楼高压万峰巅,鸟道才容一线穿。”更多地了解了娄山关的历史,我渐渐悟出了这样的道理,雄关的威武,来自于

它的英雄的伟大。

抚今忆昔,把人们带到80年前的烽火岁月,瞻仰遗迹,惊叹革命胜败攸关的转折。1935年2月的黔北,滴水成冰、雾霭沆瀣的季节。之前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被迫开始长征,血战湘江,转兵通道,召开遵义会议,顺应党心军心,毛泽东重新回

到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然而,形势十分危急,红军处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包围中,前有雄关挡道,后有追兵迫近。山高路远,敌人正试图凭借娄山关天险,前后夹击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然而,红军绝不是石达开。娄山关下,正聚集着中华民族历史亘古未有的一支队伍。组成这支队伍的优秀分子,他们有的舍弃了做国民党将领月收入几百大洋,却甘愿与士兵同甘共苦领每天3分钱菜金,有的背叛了深宅大院的特权阶层,有的曾被捕面对酷刑坚贞不渝、严守党的秘密,更多的是吃不饱、穿不暖的工人、农民、受压迫、被剥削的

穷苦人,唱着“穷人吃的苦蕨菜,富人天天醉熏熏”的歌谣参加红军,拿起斗争的武器。他们已经不是为改变个人命运而战斗,心里装的是拯救国家、民族和同胞的坚定信仰。他们果敢坚毅,不怕牺牲,向雄关进军。

他们,顶着寒风冷雨,吹响冲锋号,向险峰攀登。他们相信

只要有正确的领导,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他们相信,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与生俱来的自强不息精神永远不会消失。红军将士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去开险关,凿新路。他们明明知道自己可能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长路漫漫,前面还有多少艰难险阻,不得而知,然而,他们无所畏惧,甘愿牺牲自己来换取大多数人的幸福。试问从古至今,天底下有谁能与这批年轻人身上无悔的青春追求,所表现的坚强、勇敢与机智相媲美?难怪外国记者哈利森·索尔兹波里被红军将士的英雄气概所折服,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样最热烈的语言来赞颂他们。

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吹响冲锋号,发起猛烈仰攻。一营攀爬悬崖迂回进攻制高点金山;一营喊声如雷,投出排排手榴弹,端着刺刀冲出敌阵,经过激烈肉搏,终于打垮守敌,攻占金山高地。敌军组织强大火力,拼凑“敢死队”反扑。红军发起五次冲锋,连续攻占了娄山关两侧的十座山头,在黄昏前牢牢控制了关口。第二天清晨,娄山关上笼罩着浓云密雾。红军牢固占领了关口,漫山遍野摆满了敌人的尸体、武器、弹药。日暮时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相继登上娄山关,面对壮丽山河、漫漫征途,一首交织着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雄关赋喷薄而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碧血染关千山翠,转折之城万象新。今日贵州人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毅力,在崇山峻岭、石壁松涛间掏凿架设,一道道高桥长隧横空出世,一座座如诗如画的茶林、花园、酒乡、村寨如白云般缠绕山腰,现代信息也穿梭在深山老林间。这难道不是发轫于长征精神吗?我登临娄山关,瞻仰红军遗迹,抒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娄山关已经刻入我们民族的英雄史,长征精神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有了这种精神,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险阻不能战胜!

娄山雄关,屹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

沉思散文10:关于人生的沉思

文/晋文

惊奇,是天性的一种流露。

生命的第一瞬就是惊奇。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明朗?为什么由水变成了气?温度为什么由温暖变得清凉?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不断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

从此我们在惊奇中成长。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值得惊奇的事情啊。苹果为什么落地,流星为什么下雨,人为什么兵戎相见,史为什么世代更迭……

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长大。

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

当我沮丧的时候,当我旁徨的时候,当我孤独寂寞悲凉的时候,我曾格外地相信命运,相信命运的不公平。

世上可真有命运这种东西?它是物质还是精神?难道说我们的一生都早早地被一种符咒规定,谁都无力更改?我们的手难道真是激光唱盘,所有的祸福都像音符微缩其中。

不幸者常常愿意同幸运者相比,抱怨自己的运气。

幸运者常常不愿同不幸者相比,相信自己的努力。

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

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怨天尤人没有用,平安地尽快把客人送走,才是高明主人。

命运是我怯懦时的盾牌,当我叫嚷命运不公最响的时候,正是我预备逃遁的前奏。命运像一只筐,我把对自己的姑息、原谅以及所有的延宕都一古脑地塞进去,然后蒙一块宿命的轻纱。我背着它慢慢地向前走,心中有一份心安理得的坦然。当我快乐当我幸福当我成功当我优越当我欣喜的时候,当一切美好辉煌的时刻,我要提醒我自己——这是命运的光环笼罩了我。在这个环里,居住着机遇,居住着偶然性,居住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假如在这死亡将至的时候,依然刻骨铭心地惦记着一件事,依然期望等待,不依不饶,那这个心愿便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甚至是他生命的支点。古人说的死不瞑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死亡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有准备的死和没有准备的死。猝死就是没有准备的死(当然在广义上除了极幼小的孩童,我们都或多或少考虑过死亡),有准备的死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冷静地回忆自己的一生,犹如上溯一条绵长的河流。市俗的纠缠,在死亡的背景之上,它平素所具有的魔力,异乎寻常地浅淡了,人便格外的公允格外的豁达,有置身物外的超然与智慧。

沉思散文11:依一树菩提之阴,静作沉思

文/寂寞玉儿

一夜之间,仿佛懂得了秋的来临所代表着的巨大意义。层层剥开秋的外衣,方见得它的丰硕与智慧,若想摘取这丰硕与智慧,想必还得进而历练一翻。虽然年龄已冠以秋的名义,可心,却不能冠以秋的名义,因为尚不够淡泊、宁静。

时常一个人数着寂寞的星星,咀嚼着酸甜苦辣的余味,细数流年,沉淀岁月,把自己好好整顿,整顿,再整顿。只是希望在真正的秋日里,能够媲美于秋的天阔云淡,月明星朗,沉稳睿智。然而,不知多久了,终还是无颜与秋并膝相对。没有金色的羽翼,没有饱满的思想,没有安之若素的境界。

秋,于我来说,或许是一树菩提之阴,依偎它的宽阔的胸膛,我把它翻来覆去的解读,剖析。再从中联想自己的人生,从爱情,到亲情,到事业,到家族等等,作一翻思量,让思想在这里,稍作净化。

近几年来,每每从睡梦中醒来,思想总是太过活跃。这种思想的活跃,好像不是为了人生伟大的理想,不是为了生命高调的讴歌,仅只是为了平凡的生活罢了。

比如清晨睁眼,就在想:“今天要做什么好吃的给家人,要如何才能保证家人的健康以及孩子的学业进步,上班的时候要如何小心才能躲过人心的阴险,必须应对的时候要如何才能与不喜欢自己的人好好相处。

想到自己每天这虽机械流水线般却极具挑战的生活,不觉得暗自嘲笑。不知生活是不是原本就该是这样的,我想,这辈子注定无法逃离这样的轨迹。虽然有时候狠狠感觉枯燥,虽然有时候胆小到拼命想要逃,但经历让我明白,一个人的心若被现实禁锢,无论逃到哪里,都无法摆脱这个牢笼。心若要真正平静,不是逃离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

是的,自从离开父母的那一刻,我就是一个独立的人。我要独自面对社会,独自面对生活,独自面对自己。于深深的人世间,于茫茫的人海里,跌跌撞撞,起起伏伏,寻觅着方向,也迷失着方向,在风雨兼程的路上受着伤,又躲在静谧的暗里疗伤。多少不堪回首的日子,终成过往,却总在后来的梦里,恶恶的将我鞭打。一梦惊醒,只能用被子将自己裹紧。

后来,有了爱情,原本以为有了爱情,以后的路就不再孤单,就不再害怕。是的,爱情给予生命力量,给予生活希望,给予心灵一味糖的味道。可激情过后归于平静,浪漫之后就是平淡,爱情的终点站,就是婚姻。

有人说,婚姻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其实婚姻究竟是什么,见仁见智。有的人进去,植了清新,种了芬芳,发现了幸福的秘密,找到了人间天堂。而有的人进去,天空从此灰暗,雨下个不停,一颗鲜活的生命被催残至枯槁。然而,婚姻之路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必定要走的路,这是爱情最终的归宿,是一个让人学习并成长的地方。进去之后无论欢喜与悲伤,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于我而言,婚姻,不是天堂。里面没有住着理想中的公主与王子,没有马车与水晶鞋,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鸳鸯戏水的情调,不可以躲在里面赏花赏月,也不可以任由人来去天地。自从跨入婚姻的那一刻起,除了以往要面对的照样要面对外,还多了更多的课颗:面对一个新的家族,以及生儿育女所要担当的责任。从这一刻起,开始相夫教子,不分日夜,忘了自己,忍辱负重,期待未来。从这一刻起,我的身体和命不属于自己。

我不是想要逃避这种面对与责任,我只是想说,原本身心已经疲惫,却再加重更多的负累,让人有点难以承受。许多事情都是没有经验,也无人教授,全凭自己一步一碰壁的去揣摩,着实感到了吃力,甚至窒息。伤心过,沮丧过,绝望过,挣扎过,也闹过,哭过,恨过,想打人,想撞碎自己。但,那又如何--惊涛骇浪之后虽然一片狼籍,地动山摇之后只剩残亘断壁,终究,都是平静了下来,该面对的不可逃避,该收拾的不可推卸,该重振的就得旗鼓。

人从孩子时就开始层层递进式的承担着不同的考验,总是从最初的难以承受到后来的麻木,之后,再遭遇更强度的考验袭击,才慢慢学会去思索,去释放,去承担。所以,人越是在逆境中,就越是会增长志气的。只要自己足够勇敢,或者哪怕不够勇敢,生活总会逼着你学会勇敢,学会面对。逃避的结果是:越来越让自己糟糕,越来越让生活泛味,越来越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经历,是一支彩色的蜡笔,在人生的每个空白处,涂抹上不同的颜色,成就了一副气势宏大、绚丽多彩的画卷。经历时,是那般的苦不堪言、撕心裂肺,回首时,却是这般的平淡从容,一笑而过,甚至有种感谢的情怀,感谢每一个让我经历的人、事,因为他们,我才懂得秋天蕴藏的机秘,才懂得人活着的意义,才懂得内心的丰富与强大不是平空而来。

如今,在这难得的阴凉处,抒发内心多年来的感受,总结一下,一路走来的粒粒种种。瀚海人生,没有一个地方是纯洁的,安静的,人心亦不可能找到绝对安全停泊的港湾。只能在这一树菩提之阴下,静作沉思,细数流年,以慰忧伤,以作勉励。

沉思散文12:关于人生的沉思

文/王晋文

惊奇,是天性的一种流露。

生命的第一瞬就是惊奇。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明朗?为什么由水变成了气?温度为什么由温暖变得清凉?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不断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

从此我们在惊奇中成长。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值得惊奇的事情啊。苹果为什么落地,流星为什么下雨,人为什么兵戎相见,史为什么世代更迭……

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长大。

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

当我沮丧的时候,当我旁徨的时候,当我孤独寂寞悲凉的时候,我曾格外地相信命运,相信命运的不公平。

世上可真有命运这种东西?它是物质还是精神?难道说我们的一生都早早地被一种符咒规定,谁都无力更改?我们的手难道真是激光唱盘,所有的祸福都像音符微缩其中。

不幸者常常愿意同幸运者相比,抱怨自己的运气。

幸运者常常不愿同不幸者相比,相信自己的努力。

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

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怨天尤人没有用,平安地尽快把客人送走,才是高明主人。

命运是我怯懦时的盾牌,当我叫嚷命运不公最响的时候,正是我预备逃遁的前奏。命运像一只筐,我把对自己的姑息、原谅以及所有的延宕都一古脑地塞进去,然后蒙一块宿命的轻纱。我背着它慢慢地向前走,心中有一份心安理得的坦然。当我快乐当我幸福当我成功当我优越当我欣喜的时候,当一切美好辉煌的时刻,我要提醒我自己——这是命运的光环笼罩了我。在这个环里,居住着机遇,居住着偶然性,居住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假如在这死亡将至的时候,依然刻骨铭心地惦记着一件事,依然期望等待,不依不饶,那这个心愿便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甚至是他生命的支点。古人说的死不瞑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死亡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有准备的死和没有准备的死。猝死就是没有准备的死(当然在广义上除了极幼小的孩童,我们都或多或少考虑过死亡),有准备的死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冷静地回忆自己的一生,犹如上溯一条绵长的河流。市俗的纠缠,在死亡的背景之上,它平素所具有的魔力,异乎寻常地浅淡了,人便格外的公允格外的豁达,有置身物外的超然与智慧。

沉思散文13:秋夜沉思

文/轻轻一丝风

夜,很幽静,我安然独坐。若岁月是一首动人的歌,那么清秋必定就是那段悠扬的旋律,在这微凉的清韵中,我依然喜欢独舞,我在冰冷的键盘上敲出童年的单纯,刻下青春的苦涩,留住生活的美好。

在恍惚的回忆里,我们的经历都很简单,却被浮世的喧嚣,弄得复杂而惆怅。游走网络十年,听多了未婚女子的哀叹,看多了已婚女子的幽怨。无论爱,还是恨,都不能从心里删除,一笔抹去,所以走不出困局,总想把相遇的缘,留在曾经春暖花开的那一季,而后,却不能淡然相守,好像世界上除了燃烧的激情皆是一片空白。

诚然,秋风吹落了枫叶,也损毁了殷红的色泽。或许,秋在诗人眼中是一种悲伤,在离人眼中是一种沉重,是否也会有人想到秋是一种回归呢?秋阳晒红了高粱,秋风吹熟了稻谷,秋雨打湿了梧桐,根的吸吮是下一个春天的繁茂。你仔细想想,哪一片风景不绮丽?哪一片风景没有诗情画意?

苏菲·玛索说:“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生活中的自我迷失。女人可以衰老,但一定要优雅到死,不能让婚姻将女人消磨得失去光泽。”其实,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苏菲·玛索的美貌,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苏菲·玛索的才艺,但总不能忘记拼搏与奋斗,我们虽然不能优雅到死,也不能囚禁在情感的沼泽中坐以待毙吧。

我去论坛比较早,经常浏览坛友的文章,女性朋友淋漓尽致的抒情,着实让人动容,曾经以为一诺相许,会是素色年华里永恒的风景;曾经以为,这样的心心相印,会是无怨无悔的追逐。不幸的是,接踵而来的却是离弃,不尽的哀怨让人惊异,世界上怎么有那么多无情的男人,怎么有那么多背叛?单身或恢复单身的女子,似乎把所有的伤痛都流于笔端,把所有的才情都化作文字,把所有的情感慰藉都寄托于虚拟,这个世界是怎么啦?

我想,人都应该直面人生,脚踏实地,尤其是女性朋友,无论你是否曾经风华绝代,容颜总会随着时光老去,繁华有时,落寞有时,人生不会永远是春天,所有的凋落都是人生的必然,除了勇敢面对,别无选择。

今夜,宁静怡然。我喜欢秋天,或因为她萧瑟,或因为她短暂。指尖轻触键盘,也会想到一见如故,也会有孤独寂寞,生活教会了我淡然,但终没熄灭心中的火焰,我依然追逐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沉思散文14:徘徊旧梦

文/晨曦散文

月下沉思,不经意间对往时往事的回忆,尽显此时此刻的孤独。当岁月悄逝、记忆模糊,却依然在心里诘问:此生;那些已成追忆的人与事,尔今还会有谁念及?

走在繁华的都市,依然无法淡化我的这种孤独感,即使每天忙忙碌碌、前呼后拥,我依然有一种无法融入的感觉。这孤独与生俱有,并不会因为外界的任何事情而改变。

于是我发现,人的天性是不会因为自己的家庭、身份及社会地位而改变的。或许,就如我母亲经常笑骂我的那句话:“你好日子过多了”。

在一般人看来,我的一切已经近乎于完美的程度了,我自己也非常的安于现状,只是心里,总是会有这些忧伤的文字流泻,或许,是因为我的天性吧。我甚至无法走出这样的意境,我喜欢这样;静静地追忆、静静地思索、静静地感悟。

在江南生活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在月下信步庭院。看那风吹丝竹,树影婆娑的景象。这丝竹,乃我亲手所载,这桂树,与我形影难离,还有那满院的花花草草上的每一滴露珠,我都曾用心地收集珍藏。令人在瞬间,悠然地萌动思念之情。

这庭院,无论是春夏秋冬,都始终弥漫着鲜花的清香。这庭院,任凭岁月悄逝,此中的况味依然使我难以忘怀。时而凄清幽怨,时而婉约隽永。

或许,是因为在这样景清情切的意境,令人动容。看着月儿静静地倾泻在我书房外的小院,坐窗前,在朦胧中感触人声寂绝的空灵。这份美丽无与伦比。

尽管这意境会给人带来一种莫名的茫然,但更多的是一种灵犀暗生的感慨。正如纳兰容若所说的那句:“我是人间怅惘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但,现实中有很多不得已的事儿,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而,很多时候,即使两情相悦,却也无法朝朝暮暮地相伴相随,一如花期错落,你开暮春,他盛初夏。令人感叹;纵是百般眷念也徒劳,倒不如那若即若离。

但这样的错落,却是能够营造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思,让人沉溺在往事旧梦之中,放任心境之外的徘徊。

于是,今夜我着一袭素衫,徘徊在心境之外。看,周遭的一切映在明净的湖水之中,圈圈波纹微澜,点点萤光闪烁着清澄的光芒。此刻,一切红尘俗念俱已远去。

沉思散文15:荷花桥畔的沉思

文/零落乡间一奇葩

周末,天气微寒。在家闲来没事,忽然想去县城书城看书。虽已人到中老年,但只要是心之所想,便立马行之所至,或许这就叫做心理年轻之缘故吧!

现在交通工具很方便,不必挤乘公交车,骑上自家电动车约20分钟即到。我这人有种爱好,就是每到一处爱看风景。途径县城荷花湾桥畔之时,停车,驻足,观望,思考。哦,县城的荷花湾,久违了……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县城里有个荷花湾,开的花朵很好看,雪白色的,紫红色的,深黄色的,花色品种可谓多样,很想很想去县城看荷花。但那时我们乡村很落后,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要去县城只好徒步而行。

一个盛夏的日子,还处于少儿时代的我,在征得父母意见后,便和几位小伙伴打赤着脚去县城看荷花。那天,空中缥缈着细雨,结果足足走了1个多小时。荷花湾到了,窄窄的桥面上,我们依附着石栏杆,深情地观望着桥下远近的风景。微波荡漾的水面上,缀满了绚烂多彩的荷花,一群群红鲤鱼在水里穿梭嬉戏,与荷花一起构成了绝美的写意画,遗憾的是,我不是画家。

从那时起,我就对荷花葆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后来从课本上学到了荷花的品性——“出淤泥而不染”,于是,我对荷花油然增添了一种景仰。那时由于自己阅历浅,所以只能在心底发问:荷花为什么偏偏生长在县城?我是农民的后代,将来我要将荷花种在乡下!

这个梦持续地做了40余年。今年暑期,因为天气干旱异常,在家乡的小河里,发现了即将枯萎的数株荷花,我要拯救它们!于是,我选择了几株移植到家中,由于悉心呵护,竟然亭亭玉立,花开灿烂!此时,我忽然忆起了我儿时的梦——荷花终于种到了乡下,种到了我的家!

小时候,我就很爱读书。母亲欣慰地说:“要走进县城(改变命运),只有靠读书!”母亲的话给了我莫大的激励。后来,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终于考进了县城。于是,荷花湾成为了我的常去处。

师专毕业后,我离开了县城,回到农村任教。梦里魂里,却常游移在县城的荷花桥畔。荷花桥畔究竟表征着什么呢?是文明的繁荣,还是物质的发达?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困惑引我思考。

现在,虽是隆冬,我家的院子却因有铝合金棚的笼罩,依然挽留着秋日的余光。虽然没有花开,荷花的叶子却依然翠绿着,彰显着生命的活力,盛景已经赛过县城的荷花湾!

冬风渐起,驻足县城的荷花桥畔,往日的繁盛局面不再,荷花的植株完全覆盖在冰层下,鱼儿也不见了,整个荷花湾似乎处于“冬眠”状态。可是,我还是迟迟不肯离去,在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它夏日的繁荣,我为它自豪,也为自己骄傲,因为我们乡村的生活也在渐渐变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