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香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清香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清香的文章1:绵软清香清明粑

文/余雪靓

春天来了,清明草破土而出,山坡壁上一片一片的,远远看去,如绿毯上点缀点点黄花,十分美丽。走近细看,清明草只有五六寸高,嫩叶上长着一层白色的绒毛,茎上顶着一朵绒毛般黄色的清明花。在和煦的阳光下,发散出一阵阵浓郁的清香。

清明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先人历来有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糯米粉做糕团的习惯。

每至清明前后,妈妈总爱带我们去掐采清明草茎叶,将采来的清明草在冷水中洗净,切成细细的碎末,再将切好的清明草放入盆中,加入白糖腌。一会儿,便见白糠腌过的清明草浸出水来。此时住盆中加入糯米粉和水,就着清明草搅拌,和面,直至不粘手。然后做成圆圆的粑粑放在洗好的一小片白菜叶上,放进蒸笼里蒸熟。揭开蒸笼,四周立即弥漫浓郁的清明清香,诱人食欲。清明粑入口绵软清香,细嚼可尝到清明草叶茎的生脆,吃罢唇齿留香。

趁热吃清明粑,此时绵软细腻,入口清香立即倾泻而出,很是爽快舒服;粑粑冷后再吃,咬上硬硬的,但细细嚼来,那清香慢慢浸出,越嚼越有味。

清明粑做法各有不同,如用糯米粉和上清明草包住豆沙蒸,便是豆沙清明粑,也有人用红糖取代白糖来做,说是吃味更甜。但我觉得红糖浓郁的糖味盖住了清香味,红糖的红色盖住了清明草的绿色,反冲淡了纯天然的那种自然,颇像是《红楼梦》里做茄子,因配料过多,失去了茄子的原味一样。

在清明前后,街上卖磁粑的小吃摊,同时卖起了清明草磁粑。因为是时令粑粑,人们很少能吃到,“物以稀为贵”,所以生意自然好。

做清明粑要下乡去采摘清明草,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少了很多闲情逸致,更不喜在饮食上下这些繁琐的工夫,餐桌上便很少见到清明粑了。

偶尔哪家因一时兴起,采来清明草,做好粑粑,叫上左邻右舍一起品尝。人们在啧啧赞叹这大自然的香味时,也忍不住要聊起曾经由妈妈做的清明粑,那时就不仅是在品尝春天,更在怀旧了。

那一口口绵软清香、温温暖暖的粑粑,就这样将人们的心拉近了。

关于清香的文章2:清香淡好

文/草莲

105岁的杨绛“回家”了,“我们仨”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了……

网上,是铺天盖地的纪念文字,与忠实老师走时一样。此时,诉诸文字,文字是一种抵达,抵达心灵和远方;唯有文字是不老的,心香一缕的文字清香淡远,恬淡静好。

有人说她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说她们的爱情是最美的爱情。

但我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

她走了,却留下让我们一生享用不尽的珍贵的东西:和顺,清香,淡好。

深夜,我再一次读到她写给他们仨也写给这个世界的文字:“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事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这是多么的淡定从容,安静通达。虽平淡,却是真言,更是至理。

透过夜幕的黑,这时,我仿佛看到我的奶奶和远去的乡村。

那时的乡村给人的感觉是和顺的,和和睦睦,和和气气,相互帮衬,不分彼此,家家的门是敞开的,每个人的心门都是不上锁的。奶奶也总是那般安详和顺,记忆中总有和煦的阳光洒遍了奶奶的全身,其实我长大后却知道了奶奶的人生其实历经了几多风雪雨霜的。

奶奶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终年坐在一张平安椅上,背靠我家的老屋,面前是一塘清荷。静静的夏日,满塘生命的绿荷令人浮想联翩,阵阵的清香钻得我们鼻孔痒痒的。看一个个露珠在荷叶上晃荡,倏忽,叮咚几声,和我们几个光屁股的小孩一下一个,一下一个,跃入水中,身边有一群鱼儿在游荡,只留下一茎茎高高出水的荷叶如伞如盖……

在一个天高云淡的初秋下午,奶奶走了,走时,她是那般安详宁静,如熟睡一样,无一丝痛楚。奶奶一生豁达乐观,心态安然,生时安生,死时安死。

多年以后,我再回故乡,乡村变得陌生,那一口幽静的荷塘早已干涸,奶奶留给我们的那一份淡好也远去如梦了。

此时,我是那么刻骨地感觉到了自己的迷茫和空空荡荡。多年的追求,我终于知道自己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了。

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她说,“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experinceandnewfeelingineveryday。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她说,“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她说,“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年龄越大,经历的越多,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正如奶奶所说,吃过苦,方知甜;只有真正喝过中药的人,才能感觉到中药的芬芳。

我见过一位86岁的老作家,他在酒桌上动情地回忆着他的初恋和生命中的女人。在每一个沾满露珠的清晨,他总是颤巍巍地走在楼下的花圃里,嗅一朵花,喊一个女人的名字……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老作家禁不住抽噎起来。顿时,一片安静,一片肃然。

很长时间,我的眼前总是浮现这个场景。我也有过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如莲如风,相伴相扶。有了她,就有了我们每天的人生签名:感恩生活,记住美好;清风早晨,仍旧存在。想到此,我或许能懂:花儿的清香和生命中的美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似陈年老酒那般淳厚,令我们心旌摇曳,泪光点点。

最初的美好,最纯真的情感,最本质的东西,最深刻的道理,当我们淡然面对时,总是植根于我们内心深处,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走在人生边上,面对逆境与低谷时,我常常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所以,当我们处于炎热的心境时,最需要的是安静淡定。心静似水,才会淡好;心境如莲,方能清香。

是的,当喧嚣已过,当繁华落幕,人世天地间唯有和顺自然,淡好最美,清香久远。

关于清香的文章3:拈一抹清香 静守纤尘

文/惜缘

春秋更替,岁月,以轻盈的步伐涉过潮汐。我在深秋的微凉里起身,将目光移向窗台,微暖的阳光下那盆淡黄色的菊花不知何时已悄然绽放,那朵花儿,依着光阴生长,摇曳出淡淡的清香,那是一抹清浅的芳菲,在喧嚣的红尘里,散发着独有的明媚。

说及菊花,谈不上喜欢,但沉迷它淡雅淳朴的品格,尤爱它娇小玲珑的身姿和淡淡的清香,就像那些爱文字的女子一样,看上去是那么的端庄清雅,但骨子里一定是很浪漫也很唯美的。拢一肩花香,染几许墨色,在心底柔软的角落溢出你的影子,若菊一样清晰。你在月下浅浅低语,你在秋夜里执笔写意,那印满书香的温暖,走不出千涯咫尺的挂牵。回首,时光凝香处,让人依恋的依旧是,你的温情,你的疼惜,你的懂得。

感谢遇见,让善感的我在孤寂的日子里,可以惦念。一些喜好,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柔柔的牵绊着,不用承诺,却被紧紧的抓着,像亲情一样在寂寞无声中感应。你在,我也在,说与不说,只要来过便好,烙在心底的痕迹,哪怕清清浅浅也是一种生动。一种缘分,没有预约,只于灯火阑珊处,那一回眸的对望,便深情了心与心的相逢。心若一动,念已成行。用一季风月站成的守候,一纸馨香,永恒了经年的领悟。

年华,依风而过,掌心的记忆,写满了你给的暖。芸窗外,一袭温婉的月色,漫过秋韵婆娑的枝头,朦胧清雅,风绕指柔,情与风浓。小园里,一丝蝉薄的秋风,轻柔的拂来,萦绕着清菊飘香的案台,氤氲着纤尘深处清幽的香。

一缕清风,拂去内心的噪杂与烦忧,一颗清澈的心,在花开花谢的呢喃里浅吟低唱。水湄蒹葭,指缝流泻的斑斓印痕,你用隽秀的文字泼墨时光的碎影,洒在我的心中,从此,我的心便汇出一条涓涓不息的溪流……摇一弯水月,把深情的目光聚拢,嫣然在你的世界里沉醉,破茧化蝶,在青天悠然起舞,极近婀娜,跟随风的足迹,在有你的地方,落满心的期许。

一种相知,早已存封在心里,即便风雨来袭,依然不离不弃,相信每一季,总有一朵花开的旖旎,清香四溢,色彩如蝶,携一缕馨香在生命的路口,芬芳着过往。若可,请允许我执一笺素绫小篆,为你描一帧丹青锦画。花前月下,将馥郁的心事一一罗列,折叠成一叠千纸鹤,隔山万里,只影对月色。温柔的细语,宛若一朵花的呢喃,轻拢这缕花香,与清浓的月光里缱绻成一帘紫梦。

静守纤尘,将内心的丰盈,安放在平淡安静的日子里,以文字的温婉,守一窗岁月静美,在流年里许一场清欢,与浅笑嫣然处,与你对望。一抹牵念,越过四季轮回,回眸,情一直在灵魂深处雪藏,爱一直在清浅处静开。

聆听岁月的絮语,用轻浅的脚步走过季节的风景,历春之明媚,经夏的炽烈,受冬的冷漠,在秋日里沉寂。于平淡中拾一份宁静,在秋日的细雨中享受一份清新,一份明朗,溢于心底,所有的情愫在秋的静美中渐渐散去。一份温婉,似若有若无的笔触,轻轻落墨,便挥洒出别样的韵色,一份独有的静雅,在心底悄然开花。

又是秋深,草木皆枯,唯有菊花,枕着秋霜开放,不招摇,不妩媚,安逸而素淡。拈一抹清香,听一串花语,携文字在舒缓的音乐中游走,品清茶体味人生的冷暖与悲欢,看满地落花无尘,折一段月光作芦笛,将清辉携进诗行。做温情的女子,素心如菊,人生至简,心静即安。

关于清香的文章4:拈一抹清香,静守纤尘

文/荷塘月色。

秋色,吟唱着季节的清歌,含香的夜露,从浅笑的花颜滴落手心,一缕馨香,在夜岚里脉脉流动。秋的眉眼,晕染了月的幽思;掌心的记忆,涟漪着水蓝色的光芒。

--题记

春秋更替,岁月,以轻盈的步伐涉过潮汐。我在深秋的微凉里起身,将目光移向窗台,微暖的阳光下那盆淡黄色的菊花不知何时已悄然绽放,那朵花儿,依着光阴生长,摇曳出淡淡的清香,那是一抹清浅的芳菲,在喧嚣的红尘里,散发着独有的明媚。

说及菊花,谈不上喜欢,但沉迷它淡雅淳朴的品格,尤爱它娇小玲珑的身姿和淡淡的清香,就像那些爱文字的女子一样,看上去是那么的端庄清雅,但骨子里一定是很浪漫也很唯美的。拢一肩花香,染几许墨色,在心底柔软的角落溢出你的影子,若菊一样清晰。你在月下浅浅低语,你在秋夜里执笔写意,那印满书香的温暖,走不出千涯咫尺的挂牵。回首,时光凝香处,让人依恋的依旧是,你的温情,你的疼惜,你的懂得。

感谢遇见,让善感的我在孤寂的日子里,可以惦念。一些喜好,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柔柔的牵绊着,不用承诺,却被紧紧的抓着,像亲情一样在寂寞无声中感应。你在,我也在,说与不说,只要来过便好,烙在心底的痕迹,哪怕清清浅浅也是一种生动。一种缘分,没有预约,只于灯火阑珊处,那一回眸的对望,便深情了心与心的相逢。心若一动,念已成行。用一季风月站成的守候,一纸馨香,永恒了经年的领悟。

年华,依风而过,掌心的记忆,写满了你给的暖。芸窗外,一袭温婉的月色,漫过秋韵婆娑的枝头,朦胧清雅,风绕指柔,情与风浓。小园里,一丝蝉薄的秋风,轻柔的拂来,萦绕着清菊飘香的案台,氤氲着纤尘深处清幽的香。

一缕清风,拂去内心的噪杂与烦忧,一颗清澈的心,在花开花谢的呢喃里浅吟低唱。水湄蒹葭,指缝流泻的斑斓印痕,你用隽秀的文字泼墨时光的碎影,洒在我的心中,从此,我的心便汇出一条涓涓不息的溪流……摇一弯水月,把深情的目光聚拢,嫣然在你的世界里沉醉,破茧化蝶,在青天悠然起舞,极近婀娜,跟随风的足迹,在有你的地方,落满心的期许。

一种相知,早已存封在心里,即便风雨来袭,依然不离不弃,相信每一季,总有一朵花开的旖旎,清香四溢,色彩如蝶,携一缕馨香在生命的路口,芬芳着过往。若可,请允许我执一笺素绫小篆,为你描一帧丹青锦画。花前月下,将馥郁的心事一一罗列,折叠成一叠千纸鹤,隔山万里,只影对月色。温柔的细语,宛若一朵花的呢喃,轻拢这缕花香,与清浓的月光里缱绻成一帘紫梦。

静守纤尘,将内心的丰盈,安放在平淡安静的日子里,以文字的温婉,守一窗岁月静美,在流年里许一场清欢,与浅笑嫣然处,与你对望。一抹牵念,越过四季轮回,回眸,情一直在灵魂深处雪藏,爱一直在清浅处静开。

聆听岁月的絮语,用轻浅的脚步走过季节的风景,历春之明媚,经夏的炽烈,受冬的冷漠,在秋日里沉寂。于平淡中拾一份宁静,在秋日的细雨中享受一份清新,一份明朗,溢于心底,所有的情愫在秋的静美中渐渐散去。一份温婉,似若有若无的笔触,轻轻落墨,便挥洒出别样的韵色,一份独有的静雅,在心底悄然开花。

又是秋深,草木皆枯,唯有菊花,枕着秋霜开放,不招摇,不妩媚,安逸而素淡。拈一抹清香,听一串花语,携文字在舒缓的音乐中游走,品清茶体味人生的冷暖与悲欢,看满地落花无尘,折一段月光作芦笛,将清辉携进诗行。做温情的女子,素心如菊,人生至简,心静即安。

关于清香的文章5:往事如书

文/冬日

浸在茶杯里的花茶,清香四溢,沉淀,是时光的颜色和味道。透过旧宅被风掀动的纸窗,我看到院前花坛上的木槿正将层层枝叶舒展,花蕾在薄暮下吐露芬芳。

倚靠在门窗上的脸被风吹皱了。平日里,我们埋头于俗务,甚至忽略了四季的更替,以及青草和花朵暗自枯萎时隐忍的苦涩。薄暮,青草的气息在庭院里酝酿,一些细小的素白色小花在枝叶间晃动颤抖。微风拂过时,一闪一闪,如同花树上抖落的点点星辰。

突然想起那年那月,我们沿着铺满野花的山道踏青,鞋面上满是清晨的露水和青草的气息。树枝上的点点露水落在脸上,有种沁入肺腑的凉意。沿途,我们谈起的那些人生中的过往,那些迎风消散的浅白记忆,如今早已长成各自内心的风景,更日显繁茂了。

纸窗上残落着岁月的烟尘。许多时候,我们无暇顾及周遭的景致,漫看远山上的青草期期艾艾,在一岁一枯荣之间,以及花朵在瑟瑟秋风中暗自枯萎时强烈抑制的苦涩,竟显得如此美丽,触目惊心,不忍去触碰。

旧宅木窗虚掩,我在窗边阅读。翻阅秋天,如同翻阅昨天。那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那个门槛上端坐的寂寥少年,思绪总是飞得很远。单薄无比的青春从来都是如此奋不顾身,直到某天有人在耳边淡淡说:"其实和文字沾上边的孩子从来都不是最快乐的,他们的快乐好比贪玩的孩童,在人海中游荡到天光殆尽还不肯回来。"

多年以后,大约在花开的季节,我在院前的花树下捡拾被风吹落的叶子,在阳光渗透的叶面上,我分明看到写满整个季节的怅然与苦涩,一种久违的凛冽流遍全身。此去经年,那种迷离与绝望只有自己知道。

有人说:"人为什么喜欢旧的东西?因为上面有时间。"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正午,我在窗边阅读,我深信会有一天,时光潦草地翻过一页,呈现的将是另一番新的天地。如同草地拂过的清风和流云掠过我们生命的河床,吹开那些暗藏的阴霾,只剩下彼此透明的心,被晨露濯洗,被阳光照亮。

脚上踏着星光,我独自穿行于那些旧街巷,在前尘旧事中渴望拾回那年那月那时遗落的脚印,以及花树下曾嫣然绽放的笑语。那年那月那天的旧山冈,那些足下的野花和青草将记住曾遗落在半途的叹息,同时见证我们一路走来的沧海桑田,艰辛迷茫抑或快乐忧伤。

汝之素年,谁予锦时?我们终将明白,某些人、某些事终有一天会从我们身边转身离去,甚至不留下任何可供时间追溯的只言片语。在人生的一些段落,总有些时候是一个人独自寂寥,抑或难过。在寂寞无人处,神情暗淡,心中溢满忧伤,在回忆里转身,最后消失在街角。天空的巨型舞台,在寂静的轰鸣中绽放出生命的色彩,只是无人献花,无人喝彩。那些无声世界里的精彩繁华,退居在一个人的心里,大约只有自己知道。

岁月的风吹拂在脸上,独坐窗前,细斟一盏清茶,沉淀,是时间的味道和色彩。

关于清香的文章6:粽子艾蒿好清香

文/谢泓

又闻到浓浓的粽子香,又嗅到艾蒿的青草味,又是一个端阳节。满街尽是叫卖艾草的声音。长长的艾草,长生得太平凡,只有在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记起它的存在。

关于艾蒿的传说究竟有多久,也是众说纷纭,故事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极多。代代相传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坚信不疑,对英雄人物缅怀,更是对于历史传承的一颗赤子之心记忆。

小城的山坡上,只有在这样的时光才显得更加迷人,尽是爬山散步人。当然是双重任务,个个欲折得一把、最好是一小捆艾草,成了责任。满山皆是喊喊叫叫,一片热闹浓厚节日气氛。

这艾草的作用,想必与唐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情景相差不甚远,辟邪、健康、免灾、祈福……如此久远的记忆,在今天看来或许有点不可理喻,然而在古代却是司空见惯。

端阳节,是一个民族的永久记忆,也是百姓对平常日子的一个交待。你就不得不敬佩先民们的智慧:在那样的岁月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不甚高,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与耕牛田间地头的耕耘,一起诠释着人们对丰收的认识,对丰收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不尽憧憬。

奇怪的是每逢端阳时光,艾草,不为人们重视的野草生命,却突现出自己特有的魄力。清香悠悠,就连那些平常对它退避三舍的虫子们也出来嗅其香味。浓浓的青香,告诉人们端阳来临,采摘的喜悦与对端阳的记忆,也就通过粽子与艾草,穿越干燥空气的阻碍,深入到人们的骨髓里。

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个人关于端阳节的长长故事,不用名导演们去苦心编排,争先恐后从脑海深处翻越出来,与现实相对接。儿时为了吃上一只糯米粽子的好笑与憨态:弟兄相争,互不相让,甚至动起手脚;为了割得一捆儿艾草,而捅了马蜂窝的惊险场面就一个个跑了出来。只是告诉一个不容你怀疑的事实,那就是人生易老,天未老,岁岁端阳,今又端阳……

一缕缕炊烟从山间人家的屋顶冒出,那是煮粽子的炊烟,袅袅青烟在空中久久盘旋,在时间里流动,要经历整个夜晚的温火考验,待翌日清晨,方能品味出粽子的芳香与否。

清晨,艾草与粽子的青香就弥漫在空气中,谁会不在心底里呼唤:好香?

北方的粽子比不得南方的粽子,没有肉粽,多是米粽。米粽又分若种,比如北方仅有的黄米,高粱米等等。糯米的甜粘,羽叶的青香,通过舌尖的评价与论证,粽子就在端阳节里四处行走。东家走走西家瞧瞧的粽子,就在人们的舌尖上信情歌唱。

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话题自然是粽子。一把把艾草,就行走在前往家家户户的路上,人们将艾草整齐的摆放在自家门头窗口,同楼为邻的话,绝不会忘记给邻居门口也放上一把,让大家都享受端阳的快乐……

小时每过端阳节,大人还给孩子们耳鼻孔上涂抹雄黄酒、再咪上一小口雄黄酒。说是只有端阳这一天,用雄黄酒涂抹过耳孔鼻孔后,就不会担心虫子之乃至许多害虫信意钻入,造成不必要的慌恐。

一股股青香味弥漫在节日的气氛,欢歌笑语俯拾皆是;只有用心去体味这节日气氛时,你才会感悟到传统于人们是多么的联系密切!割舍不断的情怀是对传统的依恋,是把根留住的信物。

就这样一代代相传,才使传统节日发扬光大,才把根世世代代—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关于清香的文章7:苦中的清香

文/许春芳

朋友托人给我捎来一盒精致的茶叶,打开之后捏了一小撮放在茶杯中,再注入刚刚烧开的沸水,心里就开始默想那茶叶的香味。

片刻之后,打开茶杯盖喝了一小口,不但没有感受到茶香,口中反而留下了一丝淡淡的苦味。倒是前来访问我的朋友说:“我闻到了你的屋子里有一股清香的味道。”由此看来,我喝到嘴里的虽是苦味,但是那一缕清香确实是从苦茶中散发出来的。

由喝茶联想到人生,我感到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世俗中的人无法超越生老病死,也无法逃避人生中的苦难。尽管世人大都不愿意吃苦,然而细思与“苦”字有关的成语却都没有负面的意义。“良药苦口”“苦口婆心”“苦心孤诣”“苦尽甘来”“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成语都有赞美之意,清朝的着名文人蒲松龄还写出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那样令人荡气回肠的名句。

在众多包含“苦”字的成语中,我最欣赏的成语则是“以苦为乐”和“苦中作乐”。因为“以苦为乐”是每一个成功者必经的历程,宝剑如果没有历经磨砺的痛苦,就不可能看到那闪耀的寒光;梅花若不是捱过那彻骨寒夜,又怎能释放出那扑鼻的纯香?由此可见,以苦为乐是一种乐观而又积极的心态。苦中作乐则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孔子周游列国讲经说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夫子乐此不疲,在困苦中仍能逍遥自在。传道之苦,成就了一代圣人。因此,“以苦为乐”和“苦中作乐”确实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努力实践的一种心境,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关于清香的文章8:茶山茶陵茶清香

文/TANUKI

东莞有个茶山街道,湖南有个茶陵县,东京有个地方叫茶水。茶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茶命名的地方很多,茶山茶陵茶清香。

机缘巧合,不久前跟朋友去了一趟湖南茶陵县,走马观花,匆匆忙忙旅游了一趟,拜访了茶乡,茶山茶陵茶清香。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发源地在中国。史书记载,中国有四千多年的茶历史,比中药还早二千多年。中国茶叶发源地到底在哪里,目前还有争论。传说炎帝神农尝百草,第一次在茶陵发现了茶,炎帝因此也被称为茶祖。而茶圣唐朝的陆羽在其着名的《茶经》里则推测说,茶原产地应该是在中国四川、云南一带。唐朝时候来中国学习佛教的日本和尚最澄把茶种子带回日本,在近江(滋贺县)地区试种成功,嵯峨天皇推广在全日本国普及种茶。

茶的发源地在中国,茶道的发源地也在中国。日本的饮茶习惯由中国大陆传入,形成于8世纪。中国的茶文化更注重道法自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礼仪,而日本的茶道却注重仪式,从而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法式。如同樱花,本来源自中国,日本权威性的樱花专着《樱大鉴》就说,日本樱花最早是汉唐时期传入日本的。樱花原产中国,但汉唐没有赏樱花习俗,汉唐泱泱大国赏的是牡丹,芍药等雍容富贵之花,反映出那时优雅自信的中国国民心态。日本小国寡民,时刻怀着忧患意识,绚丽短暂的樱花更加贴切日本的国民性,因此,日本栽种樱花千余年,精心培育,不断翻新品种,形成一个绚丽的樱花家族,成为日本国花。广州市龙口中路的广东省档案馆门口现在也种了二株樱花,还特别立碑说明:樱花:源自中国。或许可以这样说,樱花原产地是中国,赏樱却形成于日本,茶的发源地在中国,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

按照传说炎帝神农第一次在茶陵发现了茶,炎帝发现茶到底是哪座山上?云阳山,景阳山,还是青台仙?也许有俗称茶乡的茶陵,茶山不具体指哪一座山,茶陵绿茶居多,茶叶清香。中国茶文化吸収儒道佛的精华,强调茶禅一味,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形成尊崇天然美的中国茶文化,恰如眼前这美丽的茶陵。

傍晚的茶陵,风情万种,又如茶的奔腾热烈,有朋友提议去看看茶陵夜生活,而朋友中有虔诚的佛家弟子,生怕被红尘纷扰,竭力阻绕,狗儿是最不虔诚的那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崇拜维摩诘经里维摩诘居士说的,淫性即佛性,烦恼即菩提,无明淫性即佛法,幻化空身即法身,淫怒痴即是解脱,淫性佛性、烦恼菩提是双头鸟,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法华经》也说,“不亲近五种不男之人”,意思就是说没有男人机能的人不能成佛的,只有红尘中滤过,入乎其内,才能够出乎其外,宛如泡茶,煎熬才是成全。茶禅一味,美丽,本身就是一种禅意,置身在灯红酒绿,如梦如幻的茶陵美丽夜色,该来的就来罢,不管是佛是魔,是孽是缘。该来的不来才是最寂寞,该来的期望落空了,女孩子每月该来的朋友没有来,那种寂寞无奈相信人们都有体会。我要会会这如痴如醉的茶陵夜色,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虽然茶的独特氛围是悠闲清净。庄周梦蝶,不知是蝴蝶入了自己的梦中,还是自己入了蝴蝶的梦。茶禅一味,到底茶是禅,还是禅是茶,可以肯定的是,禅不是槁木死灰,恰恰应该是如同茶一般热烈自在。空持千百偈,不如喝茶去。茶山茶陵茶清香。喝着茶山茶陵清香茶,红尘滚滚,茶中红尘身是客,转身已是壮年,该来的都来吧。

关于清香的文章9:一缕桂花泛清香

文/青青子矜

人们通常喜欢两种花:一是玫瑰,因为它是爱情的象征,它颜色娇艳,像一团团燃烧着青春的火焰,在空气中弥漫,飘渺而又迷离,人们渴望爱情,赞美玫瑰,但它浑身长满了刺,往往会扎伤与之亲近的人,"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当有一天青春远去,红颜渐老,是否还有人会记得曾经的那束玫瑰?

二是荷花,因为它是君子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们敬重它,爱戴它,可是它不恋尘世浮华,不喜红尘纷扰,渴望温暖,期盼那份感动,不让现实来敲击我们脆弱的心灵,但你却只能远观,点点滴滴都在时光之外。

空降杭州之后,走在街边小巷,总是会闻到淡淡的香气,清新而悠远,你循着这似有若无的幽香,慢慢走近,总会在几经拐弯后找到那么一株,枝叶郁郁葱葱,藏在满树的绿叶里,羞答答地绽放的桂花。入秋后各种植物开始衰败,有的树已经开始落叶,但是只有桂花,仍然生机盎然,叶子墨绿墨绿,绿叶丛中的桂花,发出阵阵幽香。

站立在桂花树下,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受自然的灵动,心事于片片花瓣中次第绽放。当时间改变我们的容颜,能否有如今天这桂花,经霜经雨,分外清香。

关于清香的文章10:杏花联

文/浅水

杏,清香甘甜,果肥肉厚。杏花,是春天的使者,它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喜爱,有“一枝红杏出墙来”、“依然十里杏花红”和“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佳句。

杏花,有报春花的美称,用于春联,反映春色的有“点点滴滴杏花雨,丝丝缕缕杨柳风”,“风描春柳绿,雨绘杏花红”;“冬去矣,天降杏花雨;春来也,地拂杨柳风”;“黄花绿浪衬红杏,丽日蓝天缀白云”。

古今文人墨客都偏爱杏花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这是着名画家徐悲鸿所拟。作者把塞上、江南的自然风光,描绘得何等艳丽,使人获得美感和精神享受。

“万家爆竹夜,坐十二重屏,华堂犹忆同观平复帖;卅里杏花天,逢二三点雨,寒食不堪重上倚云亭。”这是学者张伯驹的一副居室杏花联。作者回忆旧日赏读晋朝陆机的《平复帖》,渴望在杏花春雨中,与老友重上倚云亭痛饮畅谈的情景跃然纸上,富有情感,读后备感亲切、喜人。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中郎绿绮,太史黄庭。”这是古人的杏花联,联中含四位文人学士和四种颜色,不能说不妙。

清代学者彭元瑞为书房拟一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彭元瑞在杏花开放之日参加省乡试,一举得中,并步步高升,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联语切人切境,格调清新,既陶冶情操,又催人奋进。

传说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自从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心中闷闷不乐,南逃避难到桃花坞。一年岁末,她在树下摘半篮梅花,把糨糊涂在一截白纸上,用梅花瓣贴成半副上联:“独梅隆冬遗孀户”,桃花坞对面有个杏花村,村里一个知识广博的读书人,看了上联后,心感李清照有再嫁之意,于是在二月杏花开时,采了半篮杏花,用杏花瓣贴在裁好的糨糊纸上,贴到李清照家的门上作为下联:“杏林春暖第一家。”李清照看后,甚为高兴。两人情投意合,此后在一起过着美好日子。

因为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使杏花和酒肆结缘,一些酒楼酒店贴有杏花联:“竹叶杯中溪山万里;杏花村里风月一帘。”“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

山西名酒“竹叶青”和“汾酒”曾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有人撰联赞曰:“佳酿首推竹叶,醇醪独出杏花。”“竹叶杯中,万里溪山闲送绿;杏花村里,一帘风月独飘香。”盛赞之下,这两种酒誉满环球。

杏花与杜牧难解难分,相得益彰,正如杨柳与号称“五柳先生”的陶渊明一样。何以见得?有安徽大观楼联为证:“东望石城,春唤杜牧何之,故国杏花太零落;南招彭泽,隐问陶明在否,隔江杨柳要平分。”

这里再说一个杜牧与杏云姑娘的故事:唐朝会昌年间,杜牧被委为池州刺史,上任仅几天,听说池州城内酒店有一位姑娘,聪明伶俐,名叫杏云,他便抽空前去拜访。杜牧在酒店坐定后,杏云姑娘端来两碟小菜,拿来酒壶、杯筷到桌上,顺口说:“一把酒壶手中拿。”杜牧随口接道:“两朵杏花腮边开。”

两人就这样连续对答,杜牧出对,杏云姑娘应答如流,杜牧甚为高兴。当杜牧付了账,起身要走时,杏云姑娘上前问道:“先生尊姓大名?”杜牧没有直接回答,而说出一副对联:“半边林靠半边坡;一头牛挂一卷文。”聪明的杏云姑娘一听,不禁失声说:“啊!原来是刺史杜牧大人。”

衙役问道:“姑娘,你姓啥?”杏云姑娘指着酒店正面的对联说:“我的名和姓在对联中。”杜牧和衙役顺着杏云姑娘的手指方向望,那副对联是:“但凭水流浇红杏;借助火光烧彩云。”上下联末尾一个字是“杏云”的名字,可姓呢?找不出答案。

牡牧说:“有水能浇,有火则烧,那无火无水呢?”衙役思索一会儿,“啊”了一声:“杏云姑娘原来姓尧。”

关于清香的文章11:茉莉花香

文/浩淼原野

窗外一缕清香飘逸,淡淡的馨香,似桂香又似茉莉香味。吮吸花香似沉醉,落寞的我,在无人的午后,花香勾起了似水年华的追忆。

那是廿载的的时光,我突然被借调枣乡上班,这源于领导的信任,我高兴的去了枣乡。

枣乡是一个宛陵千年历史的古镇,在中国名闻遐迩,它有江南小镇特有的韵味,有古老的石板路,老街上不时有甜蜜的语声,有时有软软的普通话,她或靓丽或娉娉,她们有江南女孩美丽的容颜。她不时从街道走过,犹如五月的茉莉花。

珍珍是一个朴素的女孩,一个天然茉莉花似的女孩,认识她源于一个偶然。那时我们的一个校友小郭住在老街,一次同学聚会,我去了。小郭介绍了珍珍,我和珍珍算认识了。那天珍珍朴素的容颜,大方、矜持,未施粉黛,穿一件紫色格子燕尾衬衫,配一件深色裙子。我很欣赏的模样。

五月的小镇,午后人不多,我下午不上班,于是我信庭漫步。十八塔风光优美,古老的十八塔有美丽的香阶,有狮子和古老的井。十八塔店铺琳琅满目,一个接着一个。我蓦然看见了珍珍姑娘,她披肩长发,美丽的珍珠大眼正好看见了我。原来她在经营一家毛线铺,一间门面,毛线五色齐全堆在铺面。她多似一朵茉莉,淡淡的花香,会说话的眼睛。她有一个似双胞胎妹子,她偶尔来看店,也许她很忙。珍珍父亲可能身体不硬朗,珍珍妈妈总是在家忙碌,珍珍总守那一方田垄,她的模样任劳任怨,从未休息。人的美是体现骨子里的,那一份美只有交往的人才可以发现,明镜可照。

暮春的一天,珍珍休息了一天。我们和珍珍还有她的闺蜜有幸去了一次榈村,五月的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榈村的山边的茉莉花盛开,一阵阵花香沁息鼻翼。中药记载,茉莉,双子叶植物,属木樨科。直立或攀援灌木。花大都白色,也有黄色、紫色茉莉。她是一种药用花朵,功效理气止痛,辟秽开郁。主治湿浊中阻、胸膈不舒,头痛、头晕、目赤、疮毒。可煎水洗目、滴耳。

榈村山是一个邱陵,海拔500米,榈村中药资源丰富,药农经常采撷。这里地理偏僻,离镇上大概20里路程,平时买药不方便,山中一般草药都有,春天桔梗、杜鹃、金钱草、金银花绞古兰,夏天半夏、栀子、太子参等。榈村一条小山路飘带一样,都说榈村是一个好地方,空气新鲜,山高树密,有野果、有草药。种植粮食、瓜果不需要出门。

我们一行顺着飘带登山,山上树多、密,藤蔓交织,时时藤粘上身体。行至半山欣喜看见一簇簇茉莉花,有白色的茉莉,犹如白色天使,有黄色茉莉,犹如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有紫色茉莉,她们簇拥一起,犹如一杯杯紫色的琼浆,透散着芳醇。

珍珍和闺蜜站在花丛,她们和茉莉融为一体,我分不清那是珍珍,那是茉莉。只看见青春、靓丽还有茉莉花香飘逸。

暮春的榈村山顶是杜鹃的海洋,云蒸霞蔚、花海攒动,我第一次和蓝天、白云、花朵拥抱。茉莉花的姑娘,杜鹃花火花的绽放,天空是映红了脸,青春、友谊定格在一刻。

六月是收购的节季,我和珍珍、闺蜜好久不见,有一天傍晚,她们来看望我,我有一丝恍惚,珍珍素颜,白晰的肤色,仿佛我凝视一朵茉莉,淡淡的花香,她若天使的微笑。

若干年前在宛陵又一次见到珍珍,时光一晃卅载,她依然素颜、朴素风格丝毫未变。她在我的心间有一丝仰慕,有一丝敬佩,仰慕的是她有茉莉的品质、花香,始终坚持自己的个性,不人云亦云。敬佩的是她对事业兢兢业业,一生绽放花香,做为朋友,这种品格正是我所要增强的,有她这样的友人,我为她骄傲!

时光虽然逝去,一看见茉莉或沁息茉莉般的花香,想起珍珍,想起那一段铭心的友情。

关于清香的文章12:柚子的清香

文/云崖山人

朋友给我送来两只柚子,又大又黄。外面还包了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剥去了薄膜,就透出了一缕很好闻的柚子的清香。我这人怕酸,连橘子也不敢多吃,柚子就更不用说了。但柚子的清香还是让我闻了还想闻的。

睡前,忽然想起让这柚子的香气白白地浪费,有些可惜了。就一手一个,捧着,放到我的枕头边上。于是,我就这么枕着柚子的清香入梦了。

对我来说,柚子的清香,也真是一个梦,一个童年的梦。

我怕吃柚子,是进城以后的事。我的童年是吃过不少柚子的,那是在我的外婆家。生我母亲的外婆,离开我外公以后,嫁到一户贫苦的农家。我在十岁时才第一次见到她。当时她大约五十多岁,但生活的重担,已经把她压得像是风干的柚子皮了。

母亲第一次带着我去见她的亲娘,是悄悄去的,因为外祖父不允许。还带了一大包旧衣服和一些食物。外婆家的房子用两根木头撑着,破得像随时要被风吹倒。屋顶上有不少洞,阳光可以透过来。而这却成了这暗屋的光源,使我能看清外婆的脸。外婆的眼睛很不好,不断用她粗糙的手摸着我的头,吓得我赶紧躲到母亲的背后。外婆只是苦笑着。

后来,她不知从什么地方摸出了一颗大大的脏脏的东西。对母亲说:“小后生(家乡话小男孩)第一次来,外婆没有好东西,这个柚子,你剥开给他吃罢。”我想母亲一定不会要这个脏脏的东西。不料,母亲却忍住了快掉下来的泪水,转过身,把柚子抱回家了。

晚饭后,母亲给姐姐与我一人两大片柚子,并说这是外婆给我们吃的。我想起白天外婆手上那个脏脏的东西,怎么也不敢吃它。姐姐却剥开皮,三口两口就吃完了,还用眼睛盯着我的手上。我想这真的很好吃吗?分了一片给姐姐,另一片慢慢地剥开,塞到嘴里。天,原以为酸的东西,竟是这么好吃,又甜又鲜。真有些后悔分给姐姐了。

这以后,每年我都能吃到外婆家的柚子。因为这是她自家门口的柚子树上生的。解放后,外婆家条件好了。小姨进了工厂,舅舅也参加了工作。本想把房子盖大,但外婆坚决不肯砍了她的宝贝柚子树,舅舅只得让步,留出一个院子,把柚子树围在院子里。

外婆的眼睛几乎看不到了。整天不出门,就围着柚子树转。春天,闻着柚子花香,夏天就在柚子树下乘凉。秋天,柚子慢慢成熟了,外婆就坐在树前守着。柚子树很高大,有一大枝伸出了围墙外,有邻居想来摘一个尝尝。外婆的耳朵特别的灵,一听脚步声就知道是谁。大声地叫着邻居的名字,说某某人啊,柚子还没熟透,酸着呢。想吃,等熟透了我给你留一个。邻居不好意思,只得讪讪地走了。

有件怪事,外婆看不清对面的人脸,却知道柚子树上生了几个柚子。有一年还要我代她数数。我数到二十四个,她就说,对了。就二十四个。我问,有人给你数过?她摇摇头。我又问,那你眼睛看不到,怎么知道树上有几个?外婆笑笑说,我眼睛看不到,心看得到啊。这事到现在也是一个谜。

柚子摘下来了,外婆就全部放进一只大缸里。我去了就在缸里摸着,一会儿,嘴上喃喃说着,就是这一个了,摸出来交给我。后来我才知道,外婆把柚子都做上了只有她自己才认识的记号。我只记得我自己的,是两个小三角。这时的柚子再不是黑乎乎的了,而是黄澄澄的。那味道的好,我也形容不出来。反正,后来再也没有吃到过。

闻着柚子的清香,有时也睡不着。我就这么零零碎碎地回忆着。

那晚,我真的梦到我从未梦到过的亲外婆,我劳苦一生的外婆。

关于清香的文章13:一缕清香润心田

文/箫音依依

我们小时候,或许,常常很幼稚地发挥着天真的思维,想像着儿时还不太了解的这个世界。望着苍穹,望着星空,发挥着创造力,想像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像鸟儿一样,飞到遥远的地方。

上学了,开始认真地汲取着书本上的知识。在当时,八十年代的业余生活不像今天丰富,但是想来却饶有兴趣。翻连环画,看小人书,听收音机,精神上却很富足,将我们的思想带到一个无比丰富的想像世界中。另一方面,我们玩的也很简单,玩具多数是靠自己发挥创造力后才发明出来的,比如火柴枪、弹弓、陀螺等。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童年的乐趣也渐渐远去,伸手再也捉寻不着,空余一系列的怅然。我常常想,如果自己的童年适逢当下这个年代,又会怎样。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想了很久,看着自己一双尚处童年的儿女,通过换位思考,得到的答案是:可能会失去很多很多的快乐。

所以,我感觉自己的幸运。虽然,那时我们生活十分清贫,但是我们吃喝却有滋有味;虽然,我们游戏内容十分简单,但是我们的兴趣盎然。生活着,快乐着,所以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虽然流逝的如行云流水。

长大后,儿时构筑的梦未实现,残却如同一块被剪破的花布。在岁月的长河中,虽然自己在用心地修补,但是,梦却依然遥远。想着想着,就像感觉仰望儿时的星空,或许,深邃依旧深邃,也许梦终归是梦。

成家以后,渐渐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也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浮躁一天天远离,内心深处多了一份深沉。生活是务实的,它容不得有半点虚伪,你骗了它,也会骗了自己。看到周围那些对生活游戏也罢,作践自己也罢,最终得到的是一场命运的捉弄。

我固有自知之明,所以应该清醒,热爱生活,热爱家庭。或许,我们靠自己的双手享受不到荣华富贵的日子,小富即安、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倒也其乐融融。

有了孩子,拥有更多的快乐。但同时,也有很多的无柰和选择,负担加重不必说。教育问题则成了重中之重,殚精竭虑地考虑儿女的明天,想像着把他们如何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此时,也会想到从前的自己,父母们如何想像着把拉扯我们如何推向明天。爱,就是这样,在生生不息地进行着传递。

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道理简单,实现却难。很多人生活得很富有,但他没有找到快乐。其实,快乐很简单。有家,有爱,因此我们并不孤单,回忆往事再搓揉进现实的挂牵,感觉一切幸福比蜜甜。生活着,快乐着,一天天,一年年,这是一杯幸福的源泉。

关于清香的文章14:半亩荷塘也清香

文/季川

关于荷塘,我印象最深的是上高一时,教语文的张道成老师为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那时,张老师刚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中分头,一袭白衬衫、白裤子,风度翩翩。他讲解此文时,抑扬顿挫,深深感动了我。我才知道语文课并非枯燥无味,原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这么美丽动人,令人心驰神往。

在我的老家桑园村,村西头也有那么一方荷塘。长宽不过300平方米,只有半亩的样子。每到盛夏,也是荷叶连连,青色满塘。有的荷叶盖很大,撑到塘边,路人伸手可摘。有的荷花白里透红,尖角才露,就有蜻蜓立于上头。叶下有时还能听见鱼儿趁着阴凉唼喋的声音。

记得夏夜来临,我经常跟着邻家叔叔阿姨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荷塘边纳凉。大家事先商量好带几张凉席、几把扇子、几盘蚊香,有时叔叔阿姨还会用网兜拎着一个熟透的大西瓜去给大家解暑。大人们在凉席上或坐或躺,家长里短说开了,我们就趁机在荷塘边捉萤火虫,用一个小瓶子装着玩,直到累了,才肯去凉席上坐一会儿。往往这时,叔叔就会破西瓜给我们吃,他也不用刀切,一掌下去,西瓜就四分五裂了,乐得我们口水直流。

夜再深点,至十一二点的光景,荷塘四周及附近水稻田里的蛙鸣,就会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此时,月色安静,夜风轻柔,大家无语,只闻三三两两的蒲扇拍打声,实在瞌睡的早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2003年仲夏,偶然的机会,苏州吴门画派七十七岁的画家张继馨先生,要出版他的一本美术见解专着《馨子砚语》。朋友辗转请我为其校对书稿。洋洋三十万字,花了我整整十五天校对完毕,总算交了差。张老先生过意不去,特地画了一幅《清塘老藕图》赠我。画面几支绿荷,几只红蜻蜓,栩栩如生,令我爱不释手。

宋朝杨万里清晨送好友林子方出净慈寺,看见眼下的六月西湖,诗兴大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看,他描绘的是西湖啊,面积大,气势大,青青的荷叶紧紧挨在一起,红红的荷花在阳光下亭亭玉立,壮观得很啊!相比之下,我们村的那方半亩荷塘,只能算迷你型的小家碧玉了。

我想,我爱荷花之卓然,爱荷叶之青翠,爱白藕之高洁,与荷塘大小有什么关系呢?心中有荷,半亩也清香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