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团圆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团圆的文章1:期盼假日好团圆
文/谷悦武
望假日,盼假日,假日与儿女团聚日。人们遇节假日,往往考虑的是如何外出游玩,这也是人之常情。平时年轻人上班上学,两点一线,时间空间有限。一旦遇节假日,可以随团或自驾游,到名胜古迹参访游玩,放松心情。
人上了岁数,与年轻人过节假日有一些异样的心思,即此文开头的一句话。平时,儿孙工作学习紧张,不能经常看望老人,只好在电话上慰问一下;遇假日就不同了,老人可以与儿女欢聚了(当然,不少年轻人借假日之机去看望老人,这与老人心思相同)。即使出游,不去凑热闹,以免淹入人海中,心中扰攘,哪有赏景抒情之心境?而是一家人出游无名野山,有险崖绝壁,有涓涓溪水,有丛草树木,有鸟语花香,有清新空气,有静谧环境,可享,可赏,可感,可悟,舒爽身心,清神怡脑;一家人围坐一起,自由享受野餐美味,好自在也!即使不出游在家欢聚,天南海北,一起聊天,又说又乐;一起玩电脑,一起看电视,享受天伦之乐,老人笑在眉头,喜在心头,好乐呵也!假日,真好!
团圆的文章2:团圆
文/彭金辉
连续多年的春节,作为警察的我,需留守戒毒所值班,无法回到100多公里外的老家过年。今年春节终于有假了,我跟妻子说好,一定要回妈妈家过一个团团圆圆的春节。
腊月二十九下午,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往老家急赶。一路上,妻子接到妈妈打来的几个电话,不停地问我们到了哪里。进入自己熟悉的路段,宽敞结实的水泥公路,路况很好,一直通到我家所在的小村子。
远远地,就看见妈妈牵着侄女站在路旁等着我们……
下车、进屋,妈妈望着我们一家三口,忙不迭地指挥着我们放下行李,摸摸我女儿的头,一个劲地看着我们笑,甚至忘了让我们坐下。妻子跟妈妈打过招呼,从厨房提来了开水,拿出了茶杯和茶叶,妈妈这才缓过神来,叫妻子坐下,为我们每人泡了一杯香喷喷的姜盐芝麻豆子茶。看着妈妈高兴的样子,我的眼眶中有一种湿湿的感觉……我知道,妈妈盼我们回家过年盼了好几年了。
女儿领着侄女出去玩了,我和妻子陪着妈妈在家说着话。妈妈告诉我们,现在农村的日子好过了:种田有补助,小孩子念书不要学杂费;去年下半年,各村民小组都修了水泥路,新修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的大门口,路上还装上了路灯……弟弟两口子开起了土菜馆,每年能有20余万元的收入。妈妈在家带着孙女,还养了3头猪、10来只鸡鸭,闲的时候就带着小孙女去各家串串门。我这才知道,妈妈为什么总是不愿去岳阳城里住,原来在家的日子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孤单。
年三十一大早,妈妈就开始张罗着年夜饭,妻子和弟媳只能在一旁打下手。妈妈为我们烹制了腊味双蒸、清炖土鸡、红烧鲤鱼、腊八豆、炒肉丝等一满桌子的好菜。吃过年夜饭,妈妈又吩咐我们贴春联,挂起喜庆的灯笼。
此情此景,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少时过春节的情景——那时候,我们兄弟姊妹还小,由于爸爸眼睛不好,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几乎落到了妈妈的肩上。过年的时候,桌上能有几片腊肉、几块腊鱼已经是不错的美味了。那时候,爸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能吃饱穿暖,能认真读书,考上大学,走出乡村。
不远处,传来阵阵鞭炮声,充满着浓浓的喜庆。客厅里,妈妈生的炉子燃得正旺……
团圆的文章3:走亲戚
文/东篱
如果说团圆是春节的主题和核心,那么,走亲戚就是对这个主题的生动诠释,是对这个核心的热情拥抱。
我老家在修武县,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还没有摘掉贫穷的帽子,人们一年之中最向往或是感到最有生活意义的,就只有春节了。
“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由于习俗不同,我们这里走亲戚的规矩跟很多地方是不大一样的,从农历大年初二开始,按照顺序,依次是舅家、姑家、姨家、老舅家、老姑家、老姨家,至于其他亲戚,比如已出门的姐家,或是认有干爹、干娘的“干亲戚”,则更要往后排了。
我家姐弟三个,姐姐排行老大,长出我哥和我十来岁,所以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去舅、姑家拜年走亲戚这项重要的任务,常常由哥哥和我去共同完成,当然这也是我们非常乐意去走的亲戚。
我的舅家和姑家相距不远,都在我家住的东南方向十六七里地开外。每年走亲戚前,母亲都会早早把我和哥哥精心打扮一番,整整帽子,拉拉围脖,拽拽衣襟,生怕我们穿戴得邋遢,走在路上会丢她的人,更不要说到了亲戚家。
走亲戚,自然是需要拿礼的,但在那个物质特别匮乏的年代,即使是那些排在前面的最重要的亲戚,也没有什么“大礼”可以拿得出手,经常是大米配红薯两样东西。说是两样东西,其实量都少得可怜,一家亲戚最多也就两碗大米、三四块个头不是太大的红薯。
母亲怕我们把礼弄差了,送错了人家,常常是用不同颜色的布包把礼分装开来,交代我们,这个花包是给谁家的,这个红包是给谁家的,而这个蓝包又是给谁家的。我们把母亲的这些话记在心里,然后按照份数和重量进行分工,哥挎几个,我挎几个,就兴高采烈地出发了。临出发前,母亲又会反复叮嘱我们,在路上要正意走,不要贪玩把礼弄撒了,更不要靠近河边或井旁,当心掉下去。
记得当时俺村有一户姓周的人家,他家的亲戚跟俺舅家是邻村,每年走亲戚的时候,我们两家都会提前商量,结伴而行。去的时候,到了该分手的地方,我们就以附近的某棵树或电线杆作参照,相互约定,下午大概几点钟在这里集中,如果到时候等不上对方,就要在树上或电线杆上留个记号,以便后来者一目了然,不再误等。
就在这种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地结伴行走中,我们往往要走差不多两个小时,才能到舅家。这里,有三四户亲戚要走动。我和哥哥先从舅家开始拜年,那时尽管大人也教过如何磕头,但我们往往会把磕头这一本来很严肃、很认真的事,做得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对着当屋的桌子,猛地跪下,喊一声亲戚的称谓,再象征性地一磕头,就迅速站了起来,整个过程大概也就三四秒钟。这时,我们最为关注的,不是自己磕头的动作是否规范,亲戚是否满意,而是他们早已备在手里的压岁钱。每当我从亲戚手中接过那崭新的壹角“割耳朵票”时,就会平平整整地把它装进口袋,绝不折叠,唯恐破坏了它的手感和美感。
由于姑家是初二走亲戚的最后一站,所以记忆中这天的午饭,我和哥哥大都是在姑家吃的。这其中还有一个我们心照不宣的原因——在姑家能吃到更多的肉。可能是我们连续几年不在舅家吃饭的缘故,有一年我和哥哥准备从舅家往姑家去时,舅舅一再对我们说,下午回来时一定拐到这里吃些东西再走。我们怕伤了舅舅的心,那年从姑家拜年回来后,真的返回去了舅家。舅当时不在家,一直在家等候我们的妗,指着桌子上准备好的几样菜,笑着说,是不是你姑家做的饭菜比我做的好吃?恁舅说了,今天这俩外甥来了,不吃桌上那只烧鸡,就别让他们走。
那一次,我和哥哥乖乖地坐在那里,美美地又吃了一顿,还喝了一碗放有山药的大米汤,热乎乎的,好喝极了。当时我们心中的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就别提了!
后来,我和哥哥渐渐长大了,家境也慢慢好转,走亲戚拿的礼已换成了每两盒一提的花花绿绿的点心,走亲戚的方式也“洋气”起来。记得是教书的父亲花20多元钱买了一辆半新的“洋车”之后,我和哥哥走亲戚的历史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么是率先学会骑车的哥哥骑在车的大梁上带我去,要么是举家出动去几十里外的老舅家时,父亲先带两个人往前走几里地,再返回去把丢在后面步行的人带回来。就这样来回折腾几次,才能到达亲戚家。我们虽然免去了走太多路的辛苦,可我现在都不能忘记,父亲这样带着我们奋力顶风蹬车的样子和他急促的喘气声。我想,父亲那时尽管累得够呛,但他心里一定是甜蜜的、幸福的。
如今过年走亲戚,除了距离极近或想要健身和浪漫的,大都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可以迅速到达,快去快回,不用再走路了,但我越来越觉得,这种现代化的方式,更像是在为了草草完成一项任务,虽说时髦了许多,便捷了许多,华美了许多,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乐趣和幸福。交通和通信工具还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年代,亲戚之间一年之中很少能见上一面,说上几句话,叙叙旧,沟通沟通感情的,所以过年时走亲访友就显得尤为重要,意义重大了。现在大家天天可以打电话,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可以轻松地通过视频满足相思之情,体验畅谈之兴,但毋庸置疑这种便捷同时也在悄悄淡化着人世间的亲情。
不是所有古老的东西都应该保留和传承,也不是所有逝去的岁月都值得怀念和珍惜,我们需要的,是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沉淀之后,那些依然闪耀着人性和文化的光芒,不会被嗤之以鼻、束之高阁的东西。亲情、友情、乡情等这些在我们的生命中弥足珍贵、浓得一代又一代人都无法化开的情意,不正是需要我们去用心感悟、文明传承、发扬光大的吗?
团圆的文章4:团圆团圆团团圆圆
真的感受很多。
八月十五。早上,陪妈妈去买东西,
烟台的风很大,妈妈紧紧的挽着我,
路上近乎没有人,我们静静地走,我很满足。
妈妈个子比我差得远,却步伐很急、我紧紧地跟着。
我不会埋怨她,我好希望,她能一直一直这么快。就像现在,不会老。
八月十五。下午,总爱睡懒觉,爸爸起床,过来用冰凉的手捏我的鼻子,直到我大呼投降。他拿我去痘的洗面奶洗脸,指着刚洗过的脸问:是不是比以前润泽多了?说完自个儿笑了,眼角的皱纹叠在一起跳跃着。
下午的风在热烈的阳光下还是很张扬,爸爸在旁边,我就不会很冷。
八月十五。晚,依然是去姥姥家。只不过今年少了个小老头。
小S说:“我很喜欢缠着家人,他们是我生活与生命的重心,我其实很依赖他们,家对我来说,就是有家人的地方,如果当我回家时一句Hello,却没有任何声音任何回应,就不叫家了。”
是啊,这顿团圆饭不管淡了还是咸了,这也是团圆饭。
或是,每一年,每几年,桌旁的椅子撤去了好几个,那也是还在一起的吧。
走了一天又一天,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时日。
一次又一次的明天过去了
生活翻起了新的篇章
团团圆圆,团团圆圆。
家人,平安。
爱家人的人,平安。
团圆的文章5:明月 团圆 相思
文/唐艾佳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当然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那一天,全国各地的人大多放假在家,与亲人欢聚一堂。
今年中秋节的上午,我和妈妈来到奶奶家,刚下车,就看到奶奶忙前忙后的。中午11点左右,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摆在大家眼前,大家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大厨”的手艺,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回荡。
晚饭后,夜幕渐渐降临,我们全家人坐在小院中吹着习习的凉风,等待着月亮现身。可是月亮总躲在云层后,似乎羞于见我们。我们只好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耐心地等待。不一会儿,月亮羞答答地露出了半边脸,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了月宫里的嫦娥和那独在异乡的“异客”们,他们是怎么过中秋的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想起这句古诗词时,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了。天上的月亮不就是寄托着亲人的思念之情吗?我坚信,嫦娥有玉兔相伴,不会再寂寞;“异客”有家人的问候,还有他乡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情,相信也能过个圆满的团圆节。
团圆的文章6:最美的风景
文/李有朋
月圆之时,家家团圆,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中秋节来源于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中秋节是家家团圆的日子。
傍晚风多云多。七点左右,月亮被云层遮住了,强烈的光环在云层中划了一个圆,仿佛是个“鸡蛋”,小鸡已啄出了裂痕。我静静地等着,裂痕越来越多,三条、四条、五条、六条……终于,蛋破了,白光闪烁的月亮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一边欣赏着这圆圆的月亮,一边吃着美味的月饼,感觉好不惬意。
不经意间,我的目光投向了车来车往的马路上。一个身着橘红色马甲的环卫工爷爷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环卫工爷爷推着一辆环卫三轮车,手里拿着一把夹子。他来到马路边上,夹起一只红色的塑料马夹袋,放进三轮车,然后又骑上车,继续寻找垃圾。看着老爷爷远去的背影,我思绪万千:是啊!在中秋节里,有多少人不能回家团圆呀!他们或许为了生计、为了生活,但更是为了我们。环卫工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城市的整洁,解放军叔叔用自己的执着坚守保卫着我们的国家……他们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节假,只为让我们拥有美好的生活。他们,是这个城市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此时,夜深人静,唯有月亮望着大地,月亮越来越圆。而我的眼中,已不再只有这美丽的月亮!
团圆的文章7:年是浓酒,年是团圆
文/阿晔
年是什么?我也不好准确回答。但是,心里对年还是那么强烈的期盼。年使人归心似箭,使人有机会回去享受亲情,享受团圆和美好。
临近年关,我还在山西一煤矿带队服务。山西的四九天气,呵气成冰,冷得人坐立不安。在野外和井下作业,环境可想而知。而往年这个时候,在家已经开始做过年的准备了。新年的气氛已经开始日渐浓厚了。一家人为年而忙碌,为年而精心准备。游子开始归乡,父母开始村口期盼。年是回家的车票,每一个人都在激动中盼望踏上回家的旅程。
年是什么?
年是终点也是起点。一年的生计随着年的到来,开始画上句号。得与失,成与败,都留给了昨天,写进了历史。一年之计在于春。红红的对联,美好的祝福,在新年为自己加油、给力,在新的一年里争取有更大的收成,取得更好的成绩。
年带在人的脸上。家在外地的矿工开始念叨回家。但是,又在抓紧年前几天多挣几个钱。年前几天,包工队不好雇人,矿工们按现金结算,一天180元。他们想着多挣几块钱回家过一个好年。在数九天气,我们一起组装机器,谈论最多的还是过年。井下煤巷里,他们头顶晃动的矿灯如星星一样,为社会开掘乌金提供能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就是井下黑色天幕上耀眼的星辰!
年是什么?
年是愿望和期盼。有许多的人是不能回家过年的。因为工作需要,他们要坚守岗位。年就藏在了心里。在他们的床头准备已经好了醇酽的酒。酒既可以温暖身体,又联系着家和亲情。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为自己的手机充足了话费。到时候,电话和短信就能架起一道跨越时空的长桥,输送一份亲情,感受团圆和温暖。
年是什么?年是召唤年是凝聚。父亲千里迢迢从河南赶回来,点起了家中老屋的炊烟。他一个人在家尽管清冷,尽管我们有工作只能过节回家呆几天,但是老人的心情是不一样的。那怕在家吃糠咽菜,一家人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一年就有一个好心情,就少一分遗憾和失落。
年是什么?年是浓酒,年是团圆。在亲情中感受温暖,缝补伤痕,弥合伤痛,诉说心曲,积攒能量。在家过年,与亲情吃一顿团圆的饺子,为父母敬上一杯酒,人生在浓浓的年味中升华、永恒。
团圆的文章8:幸福的感觉,是因为家人的团圆
喜欢这幅图片,有种风平浪静的感觉,很美。这是中秋节的气氛,是团聚的感觉。
我们一家人是永远都不会分开的,我们的孩子阿YUE在健康而美丽的成长着。
阿雷回来喽,高兴,于是去掉了那些说他坏话的博客,一家人又是和和乐乐的,开心着。
阿雷是真的不能出差了,他一出差,我就会胡思乱想,就会感觉到他在外面会有别的女人来诱惑他,好在阿雷的意志坚定着,他说,他永远都不会有婚外的女人的,更不会有婚外的孩子的,所以我开心,我快乐。我幸福。
今天一口气写了许多的博客,全是即兴而写的,没有底稿,听听音乐就写了出来,只是哭了好几回,是想念一个人了,可惜他不知道自己的心事。
明天全家上街和我的父母一起吃饭去喽,今天得好好尽兴的写,这样我明天就不写了,后天也不写。
感觉幸福着,快乐着,所以思泉众涌,呵呵。
阿雷这次出差,是去外协厂加工一个精密的零件,是激光做的,所以去了不少技术同事,今天回来了,我特别的高兴,总感觉他回来了,我才放心下来,才会感觉到家是完美的。
我是不担心有人会伤害自己的家人的,因为自己没有仇敌,阿雷也没有,女儿阿YUE更没有,所以我是放心的,再说了,法制的社会,谁敢伤害别人啊,伤害了别人,是要用生命作代价的。咱才不傻呢。
所以一家人幸福着,快乐着,真的开心。
不写了,去陪阿雷聊天了。呵呵。
团圆的文章9:翘首以盼的春节
文/周宇
春节,是思念与团圆,是祝福与亲情,是珍惜与迎接。雪花纷扬,冬意渐深,花朵凋零,火红的春联,震耳的鞭炮,一年一年地重复着这首古老的歌谣,一切不变……大红的花朵依然绽放。
翘首以盼的春节终于来了,主持人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一家团聚,一年中的辛劳,在与家人团聚的一刻,都会如同被太阳照耀的冰雪一样融化成水。
蛇年将至,龙年已去。在这个除夕,新年钟声准时敲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辞旧迎新,蛇年新春。我的祝福随着烟花放飞,绽放绚烂。在这缤纷的夜晚,静静地欣赏绚丽的时光……此时此刻,霞光与彩翼共舞,鼓点与足音共鸣。
“辞旧岁欢欣鼓舞庆胜利,迎新春豪情满怀谱新篇”,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我无法阻挡时光流逝的脚步,只能将对春节的美好回忆刻在心中。看着墙上的新挂历,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是一个平静而又忙碌的一年,迎面而来的是一个美好的明天。
团圆的文章10:一个人·一座城
文/山涧果子
万家灯火团圆夜,今夜晚风轻,一个人一座城,陪伴我的依然是那满天的繁星,时断时续的鞭炮声,一直持续到午夜时分,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鞭炮争鸣·烟花飞舞的胜景才渐渐归于平静。
曾几何时,我总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一出生就面临着父母的相继离去,几经辗转,独自打拼多年,终于成家后,妻又把我想借以家庭疗伤的梦彻底打碎,由于性格等原因,争吵愈演愈烈,导致矛盾不断升级,家走进解散的边缘,从年少时亲情的缺失,到陷入婚姻围城的爱情,都令我心力交瘁,温暖总是与我失之交臂。
2013因家庭因素惹祸上身,几近牢狱之灾,人生旅程陷入低谷,我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直至2014一次无意之举,让我与文字结缘,我终于重新捡拾起信心,开始了我的网上写作之路,2015我的博客有几十首诗歌登上了众多网络诗刊的平台,感谢编辑老师对果子文字的认可,2016我将争取把我的文字变成铅字呈现,一直未进行的网络唱歌计划马上也要启动了,在这里,果子更要对那些一路给予我支持鼓励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今,渐入不惑之年,我慢慢的对生活多了另一种感悟,一个人,无喜亦无忧,内心渐渐淡如止水·波澜不惊,因为对生活多了一份憧憬,生活也因此累也轻松,我不会再在忧伤中孤单徘徊,忘掉所有的不幸,去追逐我的梦,去创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亮丽的明天。一个人就是一座城,让生命在动感中驰骋,除夕之夜,我不伤感,就让往事随风,让生命因此再多一分感动。感恩生活,感恩生命……
此刻,窗外渐渐有了一丝曙色,天似乎就要亮了,伸伸懒腰,去迎接新年的第一轮太阳,春风轻轻抚摸我的脸,暖暖的,空气中年特有的香烟弥漫,缓缓飘过阳台,似乎与春花隐喻的暗香混合,却是那般醉人……
团圆的文章11:待得团圆是今时
文/叶弥
乡下的小孩子最喜欢过年了,因为有平时吃不到的食物。穷人也讲规矩,不准小孩子们乱串门,但过年是个例外,可以成群结队,像小狗一样在村里乱跑乱叫,逢屋便停。站在人家门口,自有早就等着的大人,拿出炒花生、炒瓜子、糖果等零食,有时候还有一角钱。
我妈除了教书,还是当地第一位“赤脚医生”,人们有跌打损伤、生疖生疮等,全来找她。我过年时,在村子里跑一圈,收获一口袋的钱。我还跑到别的村子里去,人家看在我妈的面子上,给吃的,也给钱。但是很奇怪,我收到的钱,年年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只管收钱,不管爱护钱,也许走在路上丢了,也许被父母没收了,反正我不记得了。
大约读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期间,我过年必定要生一场病。所以这三年的过年记忆很是不痛快。常常守岁时还好好的,到了大年初一早晨就不舒服,一边在门口的土坑边刷牙,一边哭。勉强与小伙伴们走门串户,也是兴味索然。但是不用吃药,过了年就好。后来村子里来了一个算命先生,大家都说灵,我妈就请这算命的来到我家,他端端正正地坐在我家门外场院中,破衣烂衫,但身上有一股居高临下的意味。给他引路的童子也端端正正地坐着,挺有尊严的样子。经他掐算指点后,从此我过年竟然真的再不生病了。
世上的迷信大约都是这样的碰巧。因为许多表象都是人为的。
记得有一年的年三十,我妈妈在包团子,包完数一数,说,哎呀真巧,不多不少一百只团子,你爸爸要回来了。果然没过多久,因为一些不幸的缘由流落在外两年的父亲就回来了。我的舅舅后来告诉我,我妈那时包一百只团子,是她有意为之。她一边包一边数,凑满了一百之数。她是想我父亲了,也许心灵感应,一家人真的又团圆了。
改革开放这些年,中国人的生活焕然一新。每逢除夕夜,我父亲必定要念叨现在生活的好,念叨党的英明。一是我们全家从苏北回了苏州,二是老百姓有了各种合法途径为小家庭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说到幸福这个词,又想起一件往事。我们下放的苏北那个村子,有若干年,大家过完年三十,会盼望一位讨饭的女人来村子。女人大约四十岁不到,带着一位腼腆的十来岁男孩。男孩身上背着袋子,负责装馒头。女人与一家一家寒暄,说话。待到袋子里装满馒头,他们就会找合适的人家歇脚。
说是歇脚,喝完一碗热水,女人就开始唱了。不知苏北哪里的方言,我每次都去听,只听懂她唱的《孟姜女哭长城》。大家屏气凝神,生怕漏听了一句。她唱得悲惨凄切,大家听得唏嘘感动。在只有八个样板戏的年代,能听到这种戏,是莫大的享受。但在我听来,却是不太动听,远不如苏州的评弹和昆曲。她唱完就走,不再逗留,村里人照例会送她很远,挥手道别,约定明年过年再来。女人一再回头挥手,她也是一身破衣,但缝补得很是用心,精气神都撑着。她身后的男孩,圆圆的头脑,一双乌黑眸子,安静,懂规矩。
苏北乡下过年,各家总得做二三百个馒头,把它们放在外面吹干,要靠着这些馒头度过青黄不接时。现在苏北乡下没有人家过年做这么多的馒头了,做上几十个,也是应个景,孩子们都不爱吃,他们会驾驶摩托车或开汽车,上县城去吃“肯德基”。
我总记得那馒头的味道,放的时间越长,酸味越大。一个月过后,硬得赛过石块。所以我在苏北乡下,常想念苏州“黄天源”的馒头和黄松糕。
我十四岁离开父母亲一个人回了苏州,从此在苏州过了无数的年。苏州是鱼米之乡,又讲究吃喝。苏州人过年,好比是烈火烹油,好吃的东西应有尽有,但总也留不下食物之外的记忆。
又是一年元宵节,待得团圆是今时。
团圆的文章12:期待一个团圆年
文/秩名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自从父亲去世后,我们姐弟三人,还有我们的母亲,不知多少年没有真正聚在一起过一个团圆年了。
父亲在世的时候,父母和我同在一个城市,父母的家就是我的家,是姐姐弟弟的家。弟弟虽然离得远些,但每到周末,我们和姐姐都会带着丈夫孩子来到父母家。一家人说说笑笑、忙忙碌碌,吃什么都是香甜的,做什么都是畅快的。
后来姐姐调去上海工作,父母身边只剩下我一个。虽有些孤单,但更多的仍是幸福,“三人宠爱集于一身”,我可以随时随地赖在父母家,独享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忙了累了,那里是我歇脚的地方;痛了烦了,那里是我倾诉的地方,懒了不想做饭了,那里永远有可口的饭菜等着我。因了这份“专宠”,我曾窃喜:如此真好!
尽管我们姐弟天各一方,平时不能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彼此间的牵挂与惦念也只能寄托于一个电话、一封家书,但一家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几个就像是父母手里的风筝,只要春风一吹,春节一到,就会迫不及待地飞回来,回到他们身边。父亲母亲、姐姐弟弟,还有我,一家人一个都不少;年夜饭、压岁钱、春晚,样样都齐备;喜庆祥和幸福团圆的欢乐氛围依旧没有变。
可是不久,姐姐一家去了美国,当年春节便没能回来。过年少了一个人,这在我家还是第一次。其实何止是少了一个,见不到最疼爱的外孙女,母亲准备好的压岁钱都没人领了。一时间,一家人很难适应,很是失落,年夜饭少了滋味,春晚也无法提起一家人的兴致。
姐姐走后的第二年,父亲因病去世了。随后,母亲搬到了弟弟家。从此,这个城市里再也找不到我的家人。没有了依靠,没有了父母的呵护,没有了那个可以随时为我遮风挡雨、供我栖身疗伤的地方。我曾一度以为,我们这个家散了,我从小热爱并依恋着的幸福港湾不见了。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
也许我的想法过于悲观,但父母的家的确没有了。
弟弟的家虽然也是家,但空间的距离和诸多的不便将我和母亲拉开了。我再也不能随时陪伴在母亲左右,只能在节假日抽空去看看她。即便是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慢慢地,每年春节给母亲拜年,似乎只剩下形式,与对别人没多大不同。每次大包小包地上门,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饭顾不上多吃几口,话来不及多说几句,就到了该再见的时候了。
这几年,母亲似乎想开了,也看淡了,每次春节还未到,她就提前打电话来,说好不容易放几天假,就别来回跑了,自家人,拜不拜年没关系。母亲越是这么说,我心里越不是滋味。我知道,她是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形式厌倦了。一家人不能踏踏实实地在一起,一切形式都失去了意义。
去年国庆节前夕,五年没见面的姐姐突然说要回来,母亲高兴坏了。从得到消息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忙里忙外,准备这准备那,并且给我下死命令,不管多忙,都得赶过去。姐姐回来的那几天,母亲每天在厨房坐镇指挥,每顿饭都无比丰盛,都像是年夜饭。她脚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每天还领着我们走亲访友、大话家常。家里也是人来人往,空前的热闹。连刚懂事的小侄女都说,大姑回来真好,天天像过年。是啊,母亲恨不得把那短短的几天当做几年用,她是将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看得比过年还珍贵、还重要啊!
又一个春节到了,我们一家人仍是各自为阵、各据一方。和往年一样,第一时间我们便听到了彼此的声音,收到了彼此的祝福。通过网络视频,我还看到了母亲沧桑的笑脸和小侄女新画的小猴子,看到了外甥女将红红的剪纸贴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看到了姐姐一家人在大洋彼岸吃着中国传统年夜饭的情景。欢乐和谐,健康平安。一切都很美好,一切都是我希望的样子。可是,为什么在我对母亲说过年好的时候,声音有些哽咽?为什么在我向姐姐送上节日祝福的时候,眼睛有些湿润?原来这么多年,在我的心底,一直都有一个遗憾,一个无论多么华丽的语言、多么真心的祝福都不能抹去的遗憾。那就是——团圆节不能团圆!
我能够感受到,姐姐跟弟弟,也都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努力着,默默期待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我们一家人能够在一起过一个真正的团圆年!
团圆的文章13:一坛窖藏的团圆
文/北城
高出历史的尘埃,大地上,人们对月仰望什么?
风雨堆积的这些年,被老家的那条河围在倔强的脖颈上。温馨,是累了、伤了、疼了之后,心最后的依靠。
月,残酷,用温柔的光铺一条可望不可及的归路,被一段无奈的时光搁在千里之外。
凝望,没能步入李白、东坡的诗境。我的一笔寂寞,已是满纸归路。一肩担当,挑起一轮父母妻儿期待的团圆。
月,因思念而明媚。
仰望,远方有多远,这月就有多圆。
恨,是积劳成疾的爱。秋风染白风霜,恨不能即刻跳进深不可测的秋水,砸中传说,溅起的灿烂淹没今夜的星瀚。
满杯思念,一坛窖藏的家。
藏起沉重的词句,蘸着泪水把思念写成的颂歌,满腔的渴望只对月中的你倾诉。坐在河畔的石头上,用今晚的月光把昨天和明天无缝链接。
秋,挂在枝头,冷暖浓烈,底色被透过窗的月色涌成一曲《春江花月夜》,又被一盏他乡的灯熏黄。
路有多长,汗滴串起岁月的证词,正好等于一根白发的长度。
把今年的中秋做成一页时间的插图:去老街月饼店,烤一轮金黄的月饼,放在树下老屋旁。一缕苏子味的月光,绽开了舌尖上会心的微笑,香甜可口。和远方的亲人举杯,咽下千里月光。
中秋的月是岁月的一枚印章,印在今晚的天空上,把世人的梦照亮。
团圆的文章14:团圆
文/卞长生
公司办公室的刘主任已经八年除夕没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了。办公室里七八个人,就不会轮换值班?为何每年总是刘主任在举家欢庆的时候值班呢!说来也怪不得别人,是刘主任自愿的,每次,要有同事主动请缨,要求值班,刘主任就说,都忙了一年了,还不在除夕的时候和家人团聚、轻松欢乐一下?
今年的情况有了变化,办公室新来的大学生小王,主动要求在除夕的时候值班。小王还是单身,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父母年龄不大,身体尚好,不用小王操心,小王打算放假不回家了。刘主任一家人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除夕吃团圆饭的事,盼了多少年了,终于在今年可以实现了。可随着节日的临近,刘主任发现,小王的情绪有些低落,刘主任却弄不清是怎么回事。那一天,小王接到母亲的电话后,不住地叹息,刘主任才如梦方醒。
怎么回事呢?刘主任问小王,小王不说,再三追问,小王才说出实情,母亲来电话了,要他赶快回家过年。年至耄耋的奶奶,病重住院,老人的心愿是回家过年,还要求把在外地工作的孙子小王叫回来,一起过年。小王和刘主任都说好了,除夕值班,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小王很为难。
刘主任说:原来是这事啊,你的奶奶有病,提出让你回家过年,这比什么都重要!我都值了这么多年的班了,也习惯了,你回去好了。
小王说:主任,已定了的事,我看就不要变了,我的母亲和奶奶是通情达理的人,我再打个电话,说明情况,她们会理解的。
刘主任说:你回去吧,值班的事,放心好了。刘主任把值班表修改了一下,将小王换成自己。
刘主任老伴有些不解:小王主动值班,你坚持拒绝,不太好吧。
刘主任说:小王倒没什么,但耄耋老人的感受,能理解吧,这么高龄,身体还不好,与亲人团聚,对老人是多么大的精神慰藉。让老人高兴,无异有效的一剂良药啊。
刘主任顿了顿,说:除夕家人相聚,形式而已,互相祝福,才是实质。我虽不能和家人相聚,可有补救办法,通讯设施这么发达,可通过电话传达过去。我看这样吧,祝酒时,给我打个电话,我把对家人的祝福一一送上。记住,可不要忘记喽!
儿子说:这不行,您的声音虽传递过来了,可餐桌上,您的座位虚空,碗没人端,筷子没人拿,感觉与您在场是不一样的。儿媳说:爸,不就是值班到下午一点吗?咱们除夕午餐推迟一小时,不就行了吗?
对啊。大家附和着儿媳的想法。
刘主任老伴说:还那样费事干什么,这天,公司的人都回家过年去了,就你一个人值班,你就不会早些回家吗?刘主任说:那可不行,说不定就在那段时间出了问题,不能为了一时高兴,丢了责任。
除夕上午十一点时,刘主任的手机响了,一接,是小孙子打的:爷爷,饭菜熟了,冒着热气呢,快回来吧,要是不回来,就凉了。
乖乖,孩子,爷爷在值班,还有两个小时,等接班的来了,爷爷就回去,你们趁饭菜热乎,快吃吧,别等我了。
此时,公司庞经理走了进来。
您,怎么……刘主任一下子想起来了,今天是庞经理带班的日子。因办公室有人值班,对高一层的经理带班,不那么严格,一旦有急事,值班者向经理请示,经理能给个指令就行。今天打破常规,庞经理不仅亲自到岗,时间上还提前了。
庞经理说:知道你已经多年在除夕这天,没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了,这不,我把午餐提前了,带班兼值班,让你回去和家人吃顿团圆饭。刘主任激动极了,看看表,给家里打了电话:除夕午餐准时开饭。
电话里,刘主任老伴笑着说:太阳从西面出来了,一贯谨慎的老刘胆儿大了,居然敢早退了。
团圆的文章15:珍惜每一个团圆
小时候,父母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
看着我们。
每一步的成长,每一次失败的哭泣,每一个成功的笑脸。
陪伴在我们人生成长路上的一程又一程。
然而。
当我们渐渐长大,开始背上行李,远离家乡。
当我们渴望成功,开始拼搏奋斗,不思归属。
当我们成熟稳重,已经组织家庭,为人父母。
我们却常常会忘记。
那依然留在我们家乡的,热切的,饱含泪水的。
等待我们归去的双眼。
我们却常常会忘记。
那依旧爱着我们,等待着我们归去的老父母。
月圆人团圆。
在每一个团圆的节日,更甚是,每一个平常的日子。
请记得要珍惜每一次与父母团圆的机会。
请记得在你每一次的成长的同时,他们也在衰老着。
请记得多多拥抱那微驼的双肩。
请记得多多亲吻那爬满皱纹的脸颊。
请记得无论多忙都要抽空回家。
请记得即使不能回家,一定要电话短信,告诉他们:
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