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散文

请欣赏年轻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年轻的散文1:年轻的老爸爱交友

文/月光

在我家相册中珍藏着一张爸爸小时候的照片,拍摄于1966年。那时12岁的他上小学四年级,一脸稚气,头戴军帽,腰扎皮带。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显得有些呆板和落伍,可在当时却是相当神气与时尚。

在奶奶的记忆里,1969年,爷爷去了石景山区位于永定河畔的五七干校,我姑姑远赴千里之外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奶奶和我大爷在工厂上班,一年四季都是三班倒。爸爸当时刚十五岁,有时放学回家只能自己热点儿剩饭。后来,他学会了擀面条、烙饼、炒菜,蒸出来的馒头又白又暄。最让奶奶难忘的是,一天中午烈日炎炎,爸爸把饭送到他们工作单位弹棉花厂,饭盒里装满热腾腾的饺子,工友们投来羡慕的眼光,奶奶当时笑在脸上,甜在心里。

今年是马年,老爸步入花甲行列,同事们都说他看着也就像五十来岁。他的体会是知足者长乐,长乐者长寿,长寿者方可尽享人生,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补药,豁达的心态是健康的保障。忧愁催人生白发,快乐让人变年轻。

老爸爱交朋友,他常说,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结交了战友、工友,学友,在各自的兴趣爱好中,结交了牌友、舞友、歌友……广交朋友是工作需要,是人生乐趣。如何由素不相识到无话不谈,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十分关键,语言幽默彬彬有礼格外奏效。赞美是补药,人人爱吃,这句话不无道理,相互吹捧令人肉麻,但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或闪光点,并恰当地评价,是拉近谈话双方的动力。了解的知识面广,掌握的信息量大,可为交流寻找共同的话题,从而引起新朋老友的共鸣。

从事新闻工作后,广交朋友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根据被采访者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找准话题激发兴趣关系到采访的成败,这就需要广泛了解各行业、各群体的特点。在他采写的新闻稿件中,有相当多的新闻线索,是朋友们当天与他联系而见诸报端的。他的朋友中有交通支队的政委、有运动医学的医生、有中小学校的校长、还有报社电台的编辑……他认为,交友越广,受益越大。做新闻工作应以文会友,相约一处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侃得眉飞色舞,听得津津有味,兴许会碰撞出灵感,收获大量幽默,把那些精彩的语言存入脑海,说不定能为某篇新闻报道画龙点睛。

年轻的散文2:守住内心的那份淡然

文/也对也错

年轻的时候总喜欢愤世嫉俗,总觉得怀才不遇,也总是向往那种辉煌灿烂的人生经历,满以为自己就是那精彩人生的主人公,所以总喜欢阅读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自己感同身受那些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也为其中的不平呐喊不平,为其中的苦难伤心落泪,为其中伟绩慷慨激昂,觉得那样的人生才有滋有味。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美好的愿望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于是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毕竟世上只有那么多所谓的风云人物,绝大多数人,在历史长河里都会被淹没,所以大可不必为自己的默默无闻伤神,那些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也许自己根本无法承受,守住生活的那份淡然也许才是更理智的人生态度。有了这一顿悟,很多事情突然变得明晰起来,那时无法理解的,现在早已完全理解;那时充满神秘的,那面纱也早已揭开,这时候才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理智了,成熟了,知天命了。

其实世上真的没有永恒的成功,永恒的赞美,永恒的辉煌,也没有永远的苦难、永远的痛苦,永远的不幸,面对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都应该泰然接受,怨天尤人无济于事,自甘平庸非我所愿,孤芳自赏无人理会,自命清高更是会被孤立,我们不能生活在真空之中,不平的事多着呢,我们管得了那么多吗?睁只眼闭只眼吧!不幸的事多着呢,我们哭得过来吗?能躲就躲着点吧!总之千万别逞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想管就管点吧,大可不必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因为你当不了英雄,碰到该接济的就接济点吧,以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为前提,因为你不是救世主,遇到看不惯的,想说就说几句,大可不必大动肝火,以不影响自己的心情为限度,因为你改变不了一切,碰到诋毁你的,该沉默就沉默吧,大可不必暴跳如雷,因为有些事会越描越黑。总之以淡然的眼光看待你看到的和你面对的,我想我们就不会太郁闷,也不会太烦恼。

淡然是什么?淡然也许就是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与从容,也许还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宁静与洒脱,也许更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智慧和艺术。在这个物欲横流,纷纷攘攘的社会里,人们往往被太多的压力和竞争而蒙蔽了眼睛,被太多的规则、潜规则束缚了心智,被太多的冷漠和欺诈掩蔽了人们的善良,于是太多人失去了原有的本性,迷失了自我,要么被鲜花和掌声淹没,要么被金钱权利掌控,要么被荆棘和困难吓倒,从而失去了做人的最基本处事原则,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你应该得到的,也没有什么是你必须得到的,该来的自然会来,所以,还是平静看待得失和荣耀吧!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许我们都做不了圣人,也济不了天下,那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独善其身吧。起码我们能做到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不见异思迁,也能做到鲜花掌声,不忘形;冷嘲热讽,不颓丧;流言蜚语,不愤懑;失意跌荡,不忧伤。因为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生就是一曲由成功和失败、泪水和汗水交织而成的交响曲。以此看来,我们大可不必为这为那去攀比,没有车不要紧,走路能锻炼身体,而且起码减少了交通事故的风险,生个女儿不要紧,女儿是招商银行,你不要为买房买车发愁,女儿不漂亮不要,至少不会被潜规则,生活在小城市不要紧,你不必赶早上班,说不定可以睡到自然醒,你爸不是李刚不要紧,至少你不会成为舆论的焦点。我们可以“淡泊”,但不必“明志”,我们可以“宁静”,何必要“致远”?

我们活着,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自己觉得舒心了,那就是最大的快乐,何必在意别人的评头品足?况且只要自己真正做到不说张扬之语,不干张扬之事,不逞张扬之能,谁来评说你?所以,只要我们守住内心的那份淡然,我们普通人其实是最幸福的人。

年轻的散文3:爱梅说

文/季川

年轻时,我的初恋名字里有个“梅”字,所以对“梅”这个字,就格外的在意。后来我们分手了,听到费玉清演唱的《一剪梅》,就觉得有自己爱恋的影子,特别是歌词中有句“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就觉得是为自己而写而唱,每每听到,就无法释怀与割舍。

流行歌曲可以传唱,而值得珍爱的中国古曲又何尝不是。十大古曲之一《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相传是晋代桓伊曾为王徽之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其实,无论是笛是琴,我更加相信“梅开三度”这一说。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韵味。一度开花稀少,欲露还藏;二度开花大片绽放,满树飘白;三度开花稀落,有绿芽相伴,象征着冬去春来。至于琼瑶小说中“梅花三弄”的三个故事,不过是现代爱情中刻骨铭心的泪水飞扬罢了。

古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而梅首当其冲。我一直在想,喜爱梅的男人,一定是个白衣飘飘、俊逸潇洒的有品位之人吧。“梅妻鹤子”中宋代诗人林逋的确算是一位高雅之士,他当年在杭州孤山上种梅养鹤,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清高自适,与世无争,为后世文人墨客羡慕不已。

与梅相关的回忆很多,记得上大学期间,我有个同学痴迷下围棋,有一次不经意间,他告诉我有个围棋术语叫“梅花五”。就是指一块棋被包围,其眼位呈梅花形状的五个空交叉点,也称“花聚五”,很有意思。五个空点中,有一个中心点,是黑白棋子的必争之地,孰先孰后,谁死谁活,下手之际,已是命悬一线,落棋无悔,每当这时,谁也不敢大意失荆州。

爱梅的画家笔下又是一番景象。有一年去看省城的书画展,有一位画家是画梅高手。几幅画都是墨梅,水墨枝头处,红梅朵朵开。我不禁想起元代诗人画家王冕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冬季来临,喜欢旅游的人多,赏梅的去处也多,像南京的梅花山,无锡的梅园等有名的十大赏梅胜地都是游人如织。其实,我想,现在好多很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景点,都有梅花的身影。梅花,如此接近我们的生活,她的美丽动人,千姿百态,谁都可以慢慢欣赏,谁都可以静静品味。是的,我多么渴望一场大雪在喃喃呓语的梦中从天而降,那时,你在丛中笑,“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年轻的散文4:宁缺毋滥

文/余小英

五年前,年轻气盛、激情满满的我一度痴迷CDR软件编辑简报的美好。由于喜爱,常常不知辛苦地自学,一次次将文字与图片汇集在策划周全、定好尺寸的图框内,反复多次地编辑、修改、打印,如同做一项精准的试验。当我自认为还不错,怀着激动的心情送给主管领导审核,满心期盼能一次通过审核的时候,主管领导并不领会我的心情。他每次都会提出修改方向、细节,以致我常有反感、抵触情绪,心里抱怨主管领导不知干事人的辛苦。他总有提不完的建议,是不是在故意刁难我?抱怨归抱怨,我最终还是遵循主管领导的意思,利用晚间加班反复斟酌、仔细修改,最后再交给主管领导审核。他首先肯定我认真负责的态度,随后就告诉我宣传简报的主旨——宁缺毋滥!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加选择地贪多凑数。要做就要做好、做精、做细。

如今,体悟当年,我幸运自己碰到一个铁面无私的好领导。觉得他当初的严格要求,不仅为我指明了工作方向,更为我指明了未来走向。他每次的严格要求,一次次打击我的自以为是,不但磨炼了我的意志,也逐渐在锤炼我的急性子。使我提高的不仅仅是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成熟了心智,收获远远胜过工作取得的成效。我还从工作中联想、彻悟:生活更需要以宁缺毋滥的姿态换取优雅从容的未来。

每一份努力都是实实在在会让你变得更好的存在,不仅影响你的当下,还影响你的未来。没有什么路是白走的,没有什么事情是白做的。很多看似没什么用的事情,其实都是成长的基石。选择一条路自己走到头,抑或群策群力,有误即改,用勤奋耕耘,慢慢磨砺,主动权在我们自己。做任何事,如能执念于宁缺毋滥,就会越做越好,包括心境也会这般清朗透明、淡泊宁静。

年轻的散文5:年轻,伤得起

文/所梦雪

青春就像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也想再淋一次。

每个人的青春都不相同,都不会太完美。我们正当风华正茂之时,心中都怀揣着一个梦想,想寻着路通往更好的未来。在追梦的路上,总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在这条路上,我们为未来的选择迷茫过;我们为前方道路上的困难抱怨过;我们对所做的事情无能为力和痛苦过;也曾下定决心暗暗挣扎过。我们可以哭着微笑,也可以笑着流泪。但只要对梦的向往依然在,就不要放弃希望。

总喜欢和妈妈窝在客厅沙发上,缠着她让她讲她读书时候的事情。“妈,你觉得你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的?”妈妈不动声色,迟疑了一分钟后,脸上浮现出淡淡的微笑,又夹杂着淡淡的悲伤。“青春每个人都只能经历一次,它的美好或是残缺都是由你去创造。但它不可能全都是美好,因为它总有残缺的地方。所以你要好好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千万不要在青春里留下遗憾。”妈妈的话,我在心里反复斟酌了好几遍,只是我想要个特别的青春。

我是个怀旧的人。跟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记在日记本里。或许每个人都难以忘记曾经在自己年华里猖狂过的那个人,我也不例外。现在的我还会想念我们在一起打闹的日子,为学习探讨得废寝忘食的日子。偶尔还会一个人去曾经一起走过的小路绕绕,去看看曾经一起用过的桌椅,翻开为我们写过的日记,耳旁响着我们口中喊过的“初三党”,试图去寻找一丝熟悉的味道。虽然每次都是换来嘴角的微微扬起,脑海里闪过那些画面,但我清楚地记得,是你教会了我宽容,是你教会了我稳重。我们的友谊就像青色的橄榄,微苦并微甜着。

现在的我还不能随便定义青春,今天的我要做能做的,只有珍惜那美好的光阴,努力学习,才能实现心底那份渴求的梦想。

那些散落在角落里的记忆,终究会被拾起。即使那时的人和物早已不在,但那些细节依然是青春中最美好的记忆。

因为年轻,所以伤得起。别再害怕路上的困难,穿过层层迷雾就是阳光。

年轻的散文6:静

文/玉玲王将,洁云天

年轻,有一颗浮燥的心,不安份起来,活跃中疯闹无度。喜欢聚,狐朋狗友的一类,也有真义气!彼此消除寂寞。

例如几个相约一起打游戏,通宵。大白天再睡到晌午醒,各自迷糊地问“几点了?今天是几号?”这种无聊地虚度,其内容不久便忘了。落得一副倦容,丑陋不堪。

静,是一种美学,是一种沉寂的甜美,和一种智慧豁达的必备因素。

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不留一点渍垢混于肌体上。穿时髦的衣服,配鲜艳的领子,对着镜子,反复着,侧身照比着,试量剪和制做怎样的发型?可以喷一些香水。姿态很重要,随然,坦性,率真,轻跃,荡荡潇洒的我!用动态中的美学,或静谧中的泰然,可以摹拟比照,捕捉拍摄成照片,选和删留出最好的一些,把它收录到写真集里,绽现给欣赏和懂得其价值的人。又或是直接去约会了心仪的人,在爱的甜蜜氛围笼罩里,保留一些美好回忆。曾那样的在乎!曾那样的温适,情长!曾那样子美满拥有过!

越来越多的人,有惧“夜光症”。敞亮着房里的灯反倒睡不着。

我是如此!总觉得这夜,就该有的宁静。白日在喧嚣里穿梭来回,夜晚就该来听未有的寂寂声。所有都安歇,酣畅,幻想明月当空默默守候,星星眨巴眨巴相继消逝------ 风声在高楼大厦间迷失了方向;有雨的夜伴随着交响曲,和一种无尽冲击,奈我若何的得意感。

我是温暖的。我多么自在,我多么安逸!夜,就是如此美好。

一动,不如一静。兵法之大计有云。当然,时局无法掌控,又测算不到,与其徒费功劳地掺匿其中搅合,倒不如静下心来,等待时机,或是顺势成章地继任大统。

聪明的人,往往知道这一点。

例如,下象棋,没有耐性的总是先输了。

静,是一种思考与等待,是忍耐的意境高深,也是临危不乱的先抉条件。

想赢,就要学会怎么样去静?

年轻的散文7:莫让岁月带走年轻的心

文/梁正

不久前,笔者曾采访过一位80多岁的老人,自从退休后他仍坚持每天读书写作,甚至还出版了专业着作,其旺盛的精力令人惊叹。

由于人体机能的逐浙减弱,视听活动功能相应下降,生活中常有一些老年人以自已身体不方便为借口,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家中,几乎与外隔绝。缺乏与外界沟通的后果就是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心理负担。部分老人退休后,觉得无事可作,总解脱不了退休失落感,对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负担。

判断一个人年轻还是衰老,有两个标准。从生理上看,就是实际年龄,这是绝对的。从心理上看,就是精神年龄,这是相对的。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忧郁寡欢,就会未老先衰。一个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心态和精神就会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这就是年轻的老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年轻的老人呢?

“心态年轻,保持乐观。”心态年轻、乐观,就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就会生活有目标,有奔头,精神轻松而愉悦,日子过得如鱼得水,称心如意;就会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走出小环境,融入大社会,享受生活,品味人生。

“活到老,学到老。”长命百岁是很多人的理想寿命。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长寿的作家,相对而言是比较多的,就我们熟悉的作家巴金、冰心、臧克家等,均以将近100岁的年龄辞世。杨绛、文怀沙、马识途则都在一百余岁时仍然发表一些作品。这就说明,老人退休后,不能在家闲着,要找点事干。人的身体有很大的潜能。用则进,退则废。

“爱修饰、爱打扮”。人必然要老,但心要保持年轻。因为人类修饰衣着与容貌,对身心健康是十分有利的。老年人尤其,通过适当的修饰和打扮,会显得风采依旧,进而产生一种愉悦感,增加自信心和活力,感到自己不那么老了。喜欢修饰打扮的老人,心情都比较愉快。因此,抗衰老能力就会增强,患病率就会比较低。

“让婚姻永远年轻”。对老人来说,老伴儿健在是最大的幸福。几十年相濡以沫,风风雨雨走过来不容易,少年夫妻老来伴,要十分珍惜,十二分守护。老年夫妻要互相欣赏体贴,还要互相照顾,搀扶共度晚年。老年夫妻的感情不应该是一潭死水,应该有点浪漫和惊喜,如老伴过生日或结婚纪念日,应该送给她一束鲜花和礼物,或穿上礼服,披上婚纱,摄影留念。人老了,婚姻仍要鲜活,永远年轻。

长命百岁固然是人们的普遍追求,生命质量更应为我们所重视。我们要做一个年轻的老人,振奋精神,过得开心,活出精彩。

年轻的散文8:收藏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

文/郑育林

古都年轻文人薛勇先生社会活动很多,但以收藏家享誉全城,是因为他的两项特别收藏,一是古灯,一是月饼模子。他的这些宝贝先后在博物馆展出,引得众人争相观赏,发出连连感叹:啧啧,这不就是咱家过去用过的么,怎么一放进博物馆就变得如此漂亮!

是的,收藏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它不仅改变了物件的命运,也改善了观者的视觉,搅动了凡夫俗子的好奇心理。

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收藏仅仅属于藏家的个人生活情趣,而且仅仅属于有钱、有闲、有知识阶层的闲人闲事,只有自博物馆概念引入以来,收藏活动才逐渐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个人藏品才具有了社会文化的意义。

西安人喜欢收藏,西安的藏家更喜欢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藏品,所以,西安市政府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计划得到收藏界强烈响应,几年过去,博物馆数量翻了一番。西安人与外地朋友聚到一起,话不过三句就会扯到收藏上,说谁又撞大运收到了什么宝贝,这在西安一直是时尚。

西安人自诩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据说活神仙贾平凹就是十足的收藏大佬,舍不得去买贵重的,随手碰到什么有感觉就收起来,再灰头土脸的碎砖头烂瓦片,在他眼里都成了小精灵,由它们编演出许多精彩的故事,使得人们读他的小说,直读得七仰八叉、神魂颠倒。

薛勇先生是半城神仙中一个鲜活神仙,他的收藏属于典型的文人雅趣。他的月饼模子来自大江南北,纹样繁多,雕琢精细,寓意深刻,充满生活韵味与生命意蕴,让人感觉到如果狼吞虎咽地咥月饼简直是鲁莽,是一种耻辱,那样子跟饿狼捕食没有啥区别。他所收藏的古灯,年代跨度很大,样式古朴典雅,造型异彩纷呈,各种材质都有,尤其以陶瓷灯为多。古朴的灯具散发出无穷的人文魅力,每每仔细观赏,我总感觉到它们是非常灵动的活物,这些活物聚在一起,好像有说不尽的天下沧海桑田,道不完的人间酸甜苦辣。

百态世间,万象收藏,最是灯具灵动温馨,尽管它们体量不大,但却引神勾魂,惹了不少人为薛勇先生的古灯题词作画,说了不少灯与人生、灯与社会的话语,语句优雅,生动感人,富有深刻哲理。西安美院王家春先生的古灯画简洁漂亮,题词更是精彩:“一灯可除百年暗,一茶能伏百燥心。”

我与灯的感觉,常常与母亲联系在一起。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小煤油灯由母亲掌管,当寒冷的黑夜来临,母亲手里那根一划火柴,点燃了一家的光明与温暖。后来用上了电灯,家里最早开灯、最后关灯的仍然是母亲。

我很羡慕伯母屋里那尊高脚油灯,点燃一会儿就满屋子淡淡菜油的幽香味儿。那盏铸铁灯是我们家的祖传,形状与王家春先生所画一样,圆足细杆、高托灯碗,表面深红色,端着沉、放着稳,陪伯母纺了一辈子线,最终还是随伯母去了。

大前年清明节过后,母亲突然去世,我觉得家里的一盏温暖的灯永远地熄灭了,此后凄凉一直笼罩着我。去年,我们为母亲立碑,在石碑后面刻满了母亲曾经说给我们的话,那是无数个夜晚,在油灯边、电灯下,母亲再三叮咛给我们如何好好做人、认真做事的。立碑那天二舅很激动,把碑文念了一遍又一遍。二舅不仅相貌与母亲一样慈祥,充满慈爱的声音也非常像,在我们的耳边,从二舅口里传出了母亲的声音,使我们在旷野凉风里感受到一阵暖流,母亲这盏灯在我们心中再次燃起。

每一盏灯都有每一盏灯的光辉与精彩,每一盏灯都有每一盏灯的故事与情节。薛勇先生选择了精心收藏古灯具,确实是一件十分动人的事情,更是一件十分美丽的事情,因为他在收藏古灯具的时候,收藏了无数家庭的温情;当他的古灯藏品呈现在人们眼前时,触动了无数参观者的敏感神经。

我们只要生活着,就不能没有灯,因为只有有了灯,我们才可以依靠灯的光芒在没有太阳照射的时候拨开我们眼观世界的阴暗;也只有依靠灯的光辉,我们才能在整日忙碌之后,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只不过,后者得靠你自己点燃自己心灵世界里的那盏圣洁之灯。

年轻的散文9:客来茶当酒

文/疏泽民

早些年,年轻气盛,我是不饮茶的。不饮茶,总得喝点别的吧?对了,喝酒。每逢饭局,一桌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后来,我对酒渐渐感到厌恶,不喜欢酒局,却爱上饮茶了。

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捻一撮绿茶,放进茶具,倒少许开水浇湿,浸润,几分钟后,再倒入热水冲泡,便可饮用。端起茶杯轻啜一口,顿觉口舌生津,连饮几杯,更是神清气爽,浑身上下每一处毛孔、每一根神经都无比舒坦,仿佛走进蓬勃的春天。

晚上下班回家,我也喜欢喝茶,尤其是周末,不用担心第二天上班迟到,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惬意的,轻松的。独坐窗前,沏一壶山野绿茶,就着温暖的灯光,捧读一本文集,静静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夜深人静,窗外飘来阵阵桅子花香,案头散发着淡淡的书香墨香,而从茶杯里溢出的幽幽茶香,带着山间的草木气息,将我包裹。

沏茶,我喜欢选用白色陶瓷杯,或是透明玻璃杯。洁白的陶瓷杯,碧绿的茶汤,映衬出绿茶的清淳与优雅。透过翡翠般晶莹的茶汤,我似能看到采茶女的纤纤玉手和浅浅笑靥,看到漫山的青翠和满坡的蓬勃。轻吹一口,杯中荡起春波,感觉杯子里盛的不是茶,而是山间的春天,是大自然的精华。而透过透明的玻璃杯,我可以清晰地看到焙干紧缩的茶叶是怎样在沸水中涅盘:先是上下翻滚,旋转,沉浮,接着渐渐舒展,像花儿一样慢慢将自己打开,绽放。我的心绪,也随着杯中的茶叶,一点点打开,舒展,怒放。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往今来,酒往往是人间关系的润滑剂,饮酒宜于人多,饮酒者一般在兴奋中相互沟通,因而酒场总是充斥喧嚣闹腾。而茶则不同,它是清心剂,醒脑汤,它宜于人少,三五知己,就可以在平静中享受交往的乐趣,因而多了一份清雅,显得幽静而清心。宋人杜小山《寒食》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我想,能以茶当酒,定是遇上志同道合之人呢。

在居住的小城,我结交了三五个文友,一旦有闲,便相邀相聚,一边喝茶,一边煮文,谈古论今,其乐融融。周作人先生曾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我虽然没能达到“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的境界,但能喜结清友诤友,淡泊致远,在幽幽的茶香中细品“客来茶当酒、坐饮一杯春、煮文论道”的人生况味,也算是有福的了。

年轻的散文10:甜甜的葡萄

文/炫风之影

她走了,还这么年轻,我真没想到,有些心酸,想着那曾经有着一双圆溜溜大眼睛的女生,因着像极了我家曾经种过的葡萄,那时我没少打趣她。

那时,老屋的院子里,种有爬满半个院子的两大棵葡萄藤树。当葡萄开花满院香时,她来我家,扬起肉嘟嘟的笑脸,睁大炯炯有神的双眼兴奋地说着,你家葡萄最甜了,期待葡萄熟了到你家吃个够。

我戏谑地看着她那双明亮的眼睛说,吃你的眼睛就成了。

她喜欢吃我家的葡萄,果粒颗颗甜而饱满,一串串泛着晶莹的紫色且微软时就是熟透了。

葡萄熟了,自然她就来了,我们俩捧着一大盆葡萄坐在院子大门口一起吃。刚开始她吃起葡萄来,将每一颗都会放在嘴里认真咀嚼,品尝着个中的滋味,满脸的享受,然后将皮吐出来放在手心里。不像我从小与哥哥们学,吃起来会将那葡萄皮吐得老远,感觉这样很过瘾。她每见都会摇头说,不淑女哦。可没过多少时候,她也被我带歪了,也开始吐起葡萄皮来,竟然在比赛中比我吐的还远,少女咯咯的笑声至今在耳畔回荡。

她与我一样也有哥哥,但是她那对在学校当老师的父母偏就重男轻女,导致她性格内向,似乎只有我这样一个朋友,她说我开朗,喜欢和我在一起。我很为她不甘,她明亮的眼睛有些黯然,但又总是笑着说,自己疼自己就成了。难以想象,一个中学的女生哎,每逢这时,我都会想着在母亲那里要多多地撒撒娇,表明我可是家里唯一的女儿。

后来,毕业了,各奔东西,结婚生子更没太多的时间接触,直到校庆聚会时。

这几天总想着有着一双黑溜溜大眼睛的她,默默地为她祈祷,在天上,你一定是个人见人爱的仙女。

年轻的散文11:那时我们都太年轻

文/千年沉梦

当拨通那个我千辛万苦找来的电话,听着你熟悉的声音,你却再也听不出我是谁。当我报出我的名字,听到你慌乱地说:“你打错了。”然后急促地挂掉电话,我知道我们的故事被你彻底地尘封。

漫寻人海,最懂我的那个人是你。如果没有那些荒唐的往事,现在我们定是最真挚的朋友。但是经历了那些曾经,即便我除却巫山不是云,你却曾经沧海难为水。痛苦噬咬着我的心,我也只能独自坐在黄昏的山岗去回忆那些过往。我不忍失去的现实,却也挽留不住岁月的安排。朋友,如果是你,又该如何面对内心痛楚的呼唤……

也许,不认识你,就不会有这些令人纠结的情感,可内心那个声音告诉我,认识你我从不后悔。

也许我们在那个年轻的时候,不该相知,如果不相知,便也没了后来的故事,可内心的那个声音告诉我,和你相知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

窗后的爬墙虎,门前的广玉兰可以为证,那里有我们的欢笑。我们一起听着水木年华的歌成长,我们一起欣赏着鲁迅犀利的文字。我在充满你的气息的房间不敢开窗,不轻易打扫房间,就因为只有在你的气息里我才可以酣眠。

在你离去的日子了,我独自走遍我们走过的山冈,甚至在夜晚,我会穿越整个城市,就为在你曾经读书的小屋窗下去仰望那物是人非的灯光……

这些,在现在的我都是美好的回忆,对于你,却成了你不愿触及的心痛。我知道,那些在友谊中派生出来的情感,对于我,是对你的依恋,而于你是不知所措,却又不忍伤害。你的善良在那时的我看来是你的接纳。也许正因为这样,你才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感吧。所以,才有了你现在对我的逃避,对我的主观遗忘……我不怪你,你也不用太过于自责,因为那时的我们都太年轻。年轻的分辨不出友情和爱情。

如今,我们都已步入中年,我们都有了来自家庭的社会的责任。也许我们偶尔还会有所冲动,可也会发乎情止于礼。你肯否打开心结,为我开一扇心扉?

请原谅我诉诸文字,去追溯那让我难以忘怀的往事……

年轻的散文12:晚年品味慢生活

文/赵晓君

我已古稀之年,年轻曾有快节奏生活,那种快的节奏不亚于现代年轻人,当时虽累并快乐着。退休后是我美好生活的开始,过上悠闲慢生活。所说慢生活,就是服老、认老,加强对身体资源保护,生活节奏放慢,多于在“玩”中自得其乐,是一种从容悠然的状态。

我庆幸赶上了国家盛世,百姓如临春风,安居乐业。我骄傲老了能亨受国家对老人优惠政策,所以从不纠结。自孙辈考取大学,我就一身轻,从零开始。脱去名缰利索,做一回坦荡的自己,让身心沐浴阳光,彻底放松。晨起散步、阅读,在书中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倾听高人心声;晚上观影视,在流光溢影中赢得心灵的惬意;零星时间做做家务,种种花草,阅读微信,领略生活新意,自得心灵慰藉。并时常用慢生活的理念提醒自己,放慢速度,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谨记适时适度适合的原则……

这种多彩生活,如夕阳晚照,令万山生辉,草木披金,是一种别样的大观。我愿这样优雅而从容的地老去,留一个潇洒的背影,惟此足矣!

年轻的散文13:打平伙

文/关山狼刘杰

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这个题目显得很生僻,令他们一头雾水;对于五十岁以上的人来说或许并不陌生,只是岁月的更迭,使得这个美好的记忆被尘封了。

打平伙是农村一种古老的习俗,就是大家凑点钱改善一下生活。通俗地说,就是今天AA制的祖宗。

在食物匮乏,油水稀缺的年代,在年头节下,或者村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辈过寿辰之日,总有几个热心人张罗着打平伙。一次打平伙,就是村子里的一次大聚会,一次盛宴。

留在记忆里最早的一次打平伙,大概是七十年代初,我七八岁的年纪。那是中秋节的前两天,村子里的老王头领着几个叔伯到我家找父亲商量了大半天,最终好像决定了一件大事,六七个人都显得异常兴奋。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门了,傍晚时候才回来,只是早上出门的时候是父亲一个,傍晚回来的时候父亲的身后多了一只黑眼圈,长犄角长胡子的山羊,我们叫骚胡羊的那种。就在我们围着绵羊兴高采烈的时候,老王叔来和父亲说了几句话,把羊牵走了。

中秋节那天中午,父亲用襻笼提回来了几块带骨肉,还有一个羊头和肚子。这下子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围着襻笼口水直流,恨不得抓起一块就咥。在一年半载见不到荤腥的日子里,谁见了肉不馋啊?可是母亲和妹妹们闻不得羊肉的膻腥味,也坚决不允许在灶头上煮肉,为了照顾我们父子的心情,母亲允许我们用后锅煮肉,但前提必须是在屋子外面。父亲在院边用三个石头垒了一个简易灶,拔来后锅架上,洗净的羊肉被丢进锅里,我和哥哥、弟弟轮换着往锅底下添柴,闻着弥散在空气里的肉香味,我们欣喜若狂,嗷嗷大叫。父亲则烧开一壶水,把砸掉犄角的羊头装进羊肚子里,再倒进开水,两只手不停地倒腾着,嘴里不住地吸溜着。约莫一袋烟的功夫,父亲倒出羊头,三抓两拽,那羊头竟然白白净净的了,最后父亲又用刃子剔除羊肚子里的外膜,不多时候也收拾得白生生地干净。等父亲收拾好羊头和肚子,锅里的羊肉已经煮熟了,父亲先是撕给我们每人一块,打发我们离开,再忙着煮萝卜,剥葱蒜。等我们狼吞虎咽吃完肉回到锅前面,父亲已经烩好了肉菜,酥烂的萝卜片,味道鲜美的羊肉,虽然只是零星的几片,却吃得我们个个肚子鼓圆,饱嗝连连。现在想来,那种只有一撮盐的羊肉烩菜,竟然能够鲜美四十多年!

后来的几次打平伙,也吃过三四次羊肉,宰杀的是那种二十多斤,当时十来块钱的山羊,不同的是以后的会餐都聚集在袁大叔一家,袁大妈也吃羊肉,就做了每次会餐的厨娘。还有在袁大叔、王大伯、姚大叔他们过寿辰的时候,也打过平伙,只是宰杀的不是山羊而是一只公鸡。不管宰杀的是山羊还是公鸡,村子里的大人娃娃,来者有份,其实一只毛重二三十斤的山羊,全村吃羊肉的大人娃娃二三十人,一人碗里能舀上一块肉就算很幸运了,就这还是大人从嘴里省出来特意留给我们的。至于吃鸡肉烩菜,吃到肉的几率就更小了,因为一只鸡就是再大,也不够四五十人吃啊!但就是那萝卜烩菜汤,留住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那种一村人欢聚一堂,亲如一家,长幼有序,其乐融融,互相谦让的情景,是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中最柔软最温馨的珍藏。

现在日子过好了,山珍海味,猴头燕窝再不是传说,众多的人再也不会因为吃一顿肉而馋涎欲滴,打平伙这种古老淳朴,充满亲情的习俗也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可是烹饪再精美的烩菜,绝对再吃不出当初打平伙时只有一撮盐做调料的那种味道了,那种朴素的美味,早已是绝版的记忆了!

年轻的散文14:我在西安挺好的

文/王明瑞

小钟是我的年轻同事,家在外地农村。他在西安一所民办大学毕业后,几经周折来到我们单位应聘了工作。

小钟个子不高,性格有点内向,笑嘻嘻的,说话慢声细语,像个女孩似的,做事有时大大咧咧的,不够细心,因此没少挨批评,不过他的态度倒是蛮好的,别人批评他,他脸红红的,听了就改就学,总之还不错,不眼高手低挑三拣四,进步也比较快,所以我们大家也都喜欢他。

后来他谈了一个女朋友,女朋友是长安区一所中学的教师。

半个月前的一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王老师,我要开个证明,请您给办一下。”我问:“你要开啥证明?干啥用呀?”他说:“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证明。”我说:“这是好事,我马上开。”

他是去年的这个时候结的婚,在城南租了间单元房,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如今他的工作顺手了,收入比以前多了,自信也比以前多了。现在他的女朋友那边,不,应该是他的妻子那边,报名申请经济适用房,这对他们来说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申请经济适用房需要一些证明材料,于是他便来找我,作为他的同事,我由衷地替他感到高兴。他在西安上的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西安,在西安打工谋生,站住了脚跟,娶了西安的媳妇,住房也有望解决了,他的生活日趋向好,你说能不叫人高兴吗?

要知道他结婚的时候,他家人和亲戚都在武汉那边,这边都是女方的家人和亲戚,为了把他的婚事办得热热闹闹的,我们都去给他庆贺添喜。他说我在西安没有什么亲友,平时多亏有大家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不然的话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他说的是实话,看得出来,他是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有时可能是因为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突然闪现的念头,或者压根儿就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让自己选择了,留了下来,不想走了,并渐渐地喜欢上了,就这么简单。

我说你们家乡那边好,江城水乡,还有好吃的热干面。而西安气候比较干燥寒冷,你可能有些不习惯。他说西安其实挺好的,我在这里上学和工作有好些年了,早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这里人不欺生不排外,文化氛围浓厚,人实在热诚、厚道,最主要的是这里给了我生存的机会和生活的希望。

人就是这么奇怪,对于问题的回答,有时候也都大同小异:“西安,挺好的。”“对!我一直在西安。”“在西安,我们都很好。”这是我经常听到的话,也是人们在向远方亲友打电话或者闲聊时,不经意随口说出的。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了三十多年前我从外地来到西安的情景,那时我傻乎乎的什么都不懂,是我的师傅和周围的叔叔阿姨,手把手地教我学习技能、学会生活,是他们的宽容和厚爱让我融进了这座城市,并且在这里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小钟和我的身上,从许许多多在西安生活、打工者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文明传承和温润雅美,从而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深的情感。

年轻的散文15:古城鱼事

文/风止船直

古城不是城,是一个村。

古城很年轻,不像她的名字,那样苍老浑朴。有时面对一个村落的诞生很惊奇,像一幅一时半会儿读不透的画,却又要执拗去读。这个村子平平静静地横卧在城北的一片沃田中,不言不语,像一个上了年纪的温和老人,慢声慢气向你讲述一个久远的乡村故事。许多年以前,拓荒的一群男子被这块平畴黑土迷惑,他们悄悄地安营扎寨,搭茅筑墙。在荒野四周,他们惊异地发现四座高高的黄泥土堆,方正匀称,坚硬如铁,光芒耀眼,这是北疆四座神奇的古堡,古堡是筑屋的好原料,掘土时,汉子们从堡中扒出了古高丽国的钱币,钵碗,瓷物和铜具,原来,这平厚之地隐藏一段久远的故事。

从那时起,这座百户人家的村落被称之为古城。

平畴之居,让人想起公平。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居舍总是那样封闭,收敛锋芒。土墙,红瓦,柞篱,矮榆,甚至园内的青椒,沙果,黄柿,都一一低语寂肃,粮屯犹如坚守岗位的哨兵,虽怀中藏匿丰收和希望,却仍旧保持沉默无声。惯久低调生活节奏的古城,向来以安分守己磨励自己,并且悄然观注周边渐变的富裕人家。满足和稳固,往往是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初始。平畴的南坡后面,是勃利城都,城内的思想文化,经济文明,沿着直达省城的黄沙土路,慢慢渗透和侵蚀某种机能,那些大车小辆的煤木货车和俊男靓女,时不时给古城留下一点点回味和思索。五年前,古城在村东土堡遗址旁,让出一方厚土泽田,力大无比的挖掘机把一向宁静的小村搅醒,如同当初取土筑茅,多半个世纪之后,现代筑路者又一次取走古城沉睡地下的深土陈泥。如蚁的翻斗车将生发醇香的黄土运抵高速公路路基。路建成了,豁达畅直,光亮洁静。古城还是古城,与现代高速公路相比,倍添了几分空静和平淡。和现代柔接过渡,是一次难得的逾越。水柳温和强健,绕过古堡,像夜空中两行星斗,在天幕上闪闪发光,而后向村东道口伸展开,将现代牵引到古城的心脏。按说村东边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天底下事情竟然如此奇怪,因取土奠基,美丽的田野深凹下去,变成一片洼地,相反,村西直达省城的水泥路却高高矗起,自然的互补一再重复现代科学的不灭定律,一个适人生存的新环境诞生,另一个隐蔽的人格生态悄退。高丽人伟岸的土堡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在她的脚下,一处弯弯曲曲的泥坑终于形成。春雨降临,填满了干涸坑底,日复一日,庄稼在八月拔节时,手执牛鞭慢悠悠赶车的庄稼人取土铺院,目视一汪野水,鹅鸭嬉闹,点燃一袋烟,立刻,心神欢愉,那清清绿水,是人类生活的镜子,从天然水面折射的太阳,才是庄稼人吮吸的生活全部。微风将水面划起有节奏的波光,几只白玉般的幼鹅立在水中高坡处啄羽张望。在池边入口处,变色的柴木和异味的垃圾开始蔓延,水中生出许多红头小虫。取土人眼睛一亮,突然发现水面上黑压压一群鱼在游动,他脸上顿生惊异,五年之后的天然水坑,竟然生出鱼儿?取土人回家拿来钓竿钓钩,下饵抛到水中,抬竿,果真是三寸白鲫,个头匀称,朱唇黄尾。

这是一个不设防的公共天然鱼场,在熟稔猎鱼高技的人类面前,天然白鲫将面临怎样一次恶运?古城,自古无河无溪,原本是干赤旱地,面对水中白鲫,古城人兴奋不已。他们小心地找来竹条或柳尖,偷偷托人从城里买来钓钩鱼漂,静静地坐在坑边垂钓,一条条鲜活白鲫跃出水面,滑入竹篓。他们认真做过计算,水坑的面积,白鲫的密度,垂钓者人数,足以让他们不停地坐在池边安然垂钓。他们约定,要隐蔽消息,对外不要张扬,太小的鱼要放回水中,过冬后明年再钓。至此,古城人终于有了自己娱乐垂钓场所,感谢苍天。一些平日好赌者,干脆远离乌烟障气的局桌,文雅地坐在水边垂钓。一些尊佛敬道的善男信女,向垂钓人讲述,几年前,是他们,不停地向水坑中放生鱼苗,才会有今天成群结队的白鲫,不负信义,天降灵鱼。有人道出千年鱼卵的动人故事,也有人信服天降鱼雨的自然现象。不论怎样,野水生鱼的事实已经成立,重要的是,古城人眼下应该怎样着手保护这些宝贵资源。庄稼人商议,安排几家几户昼夜轮流值班,守护鱼塘,绝不允许外人猎鱼,再者,由治保主任出面与村委会协商,委派专人看管鱼塘,总之,一定要把白鲫保护起来。

古城出鱼的消息一夜间传遍全乡。一些邻村和沿河的村民闻讯赶来,他们肩扛车载,运来几十米长的拉网,一下子将池塘围个水泄不通。拉网网眼极小,一网拉过,百余斤大小白鲫收入网中。蘑菇般的抛网,从空中落下,像偌大竹筐扣到群鸟头上,一堆堆白鲫被囊入网中。古城人见状惊叫起来,好言劝阻,外乡人笑言:这是你们的鱼么?这是你家的塘么?一向老实厚道的古城人无言回答,是啊,究竟是谁的鱼呢?而后,一天天,几百斤的鱼被网起拉走,又后来,白鲫渐渐少了起来,猎者干脆在水中插上挂子划出领地,被网上的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直到最后,鱼儿没了,坑塘又恢复以往的平静。水慢慢变的清亮见底,红足鹅和花鸭拍打羽翅从东岸飞划到西岸,取土人照例不声不响运走一车车黄沙沉泥,古城人从一场鱼梦中惊醒,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一切。梦醒后,古城人开始嗔怪自己,没有尽力保护好属于自己的自然资源,那鲜活的人类不多见的白鲫,本不该繁生在无路可走的死塘里,五年的生命被骤然间的疯狂捕者一扫而光,自然生态,人类梦想的图景,由于本身的缘故,让生态园变为一统天下人的领地。人类自私与占有欲与生俱来,除潜移默化凭靠理念道德来矫正外,还必须以法的尺度去规范制约。白鲫,当然不是人类斗争的对手,面对无辜的白鲫,人类总是绽笑的胜利者。

古城人最终不能原谅的是自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