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文章

请欣赏没钱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没钱文章1:视频拜年

文/梁建军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特别是在外的游子,不能回家,也要给长辈拜年,那是一个绕不开的情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子的拜年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迁。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前,父亲每当春节不能回老家时,就会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写上一封家书,再寄上一些钱,算是拜年。向爷爷奶奶进行节日的问候,报上自己的平安,并简要汇报自己一年的情况,让爷爷奶奶放心。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住宅电话逐步普及,爷爷奶奶已经过世了。父亲每当过年时已不再写信,但在初一时要给老家的叔叔打个长途电话进行问候,送上春节的祝福。这时已与家书有了很大区别,由于通讯工具的便捷,沟通已是家常便饭,电话拜年,礼节性的成分更多了一些。

新世纪以来,手机普及。每当过年,我就向老家的叔叔姐姐发条短信祝福,拜年简单快捷,开始时感觉很时髦,时间一长,总感觉亲情的成分淡了许多。

近几年,微信发展迅速。我们拉上一个家庭群,叔叔婶婶、兄弟姐妹都进了群里。到过年时,群里有祝福的话,有图片链接,也有语音聊天,表达自己的情感。后来,过年时还将聚会、吃年饭的照片也发到群里,大家分享,内容丰富了很多,甚是热闹,亲情味又浓了几分。

今年,在老家的叔叔婶婶及姐姐还学会了视频。大年初一的早晨,我刚吃了饺子,就分别向远在百公里之外的叔叔婶婶、姐姐姐夫拜个年。打开手机,开启了视频模式。视频接通了,那感觉大大的不一样了,鲜活的图像出现了,大有不在跟前胜似跟前的感觉,笑貌容颜跃然屏上,一口乡音如回乡里。不时,旁边有亲人插话问候,遇上听着太原话费劲的,咱还得说几句那几乎忘却的家乡话,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手机一转,还能看到家里的年画,花馍,锅里冒出的腾腾热气,隐隐还听到那“呼踏踏”的风箱声……

没钱文章2: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文/阎建设

踏进农历腊月的大门,年就好像长了翅膀,“嗖”一下,落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办公室里有个同事小李,家是东北的,每年回家都是提前半个月向领导请假,虽然工作后几乎年年回家,但在他关于春节的记忆里还是有过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小李说,那一年他刚毕业,在这个城市正忙于找工作,不好意思再向父母要钱,租着小小的房子。那年除夕,当外面放着烟花的时候,他自己窝在小屋里看书,那种孤单和心酸至今难忘。

弟弟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是一个人南下打工,不能回家。广州那座城市从不缺少能干和努力的大学生,刚开始的薪水可想而知,打工赚来的钱除了生活开销和缴房租外,没有多余的。于是,除夕的时候,我们隔着手机互送祝福,弟弟声音里带着哭声安慰着我和父母,有过折腾的青春是不会后悔的。

有人说,春节是相聚的节日,那是对有家的人来说。父母在,家就在;爱人在,家就在;孩子在,家就在。有个朋友的母亲去世了,他说,当母亲去世的那一年,我觉得年不存在了,我好像没有过年似的。以为自己把伤痛捂得厚厚的,没想到一到除夕,却是漫天的关于母亲的记忆,我知道,我无法再有与母亲相聚的春节了,无法再有以前那样热闹欢乐的春节了。朋友说这话时,眼泛泪光。

突然想起了《熊出没之过年》那趟开往团结屯的列车,可爱善良的熊兄弟帮助它们的敌人——光头强回家过年,实现团聚的梦想。历经波折,令人感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外忙碌了一年,总想回家看看。给心找一个靠岸的港湾。所以,每一趟开往回家的车都应该被感激。

很久以前,台湾小虎队有首歌《爱》唱得真好: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年就是这根线,把散落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串在一起,成为一个同心圆。

回家过年,其实过的就是一种爱,一种亲情。

没钱文章3:遗失的年味

文/cfwriting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王宝强在《人在囧途》里嘶声竭底地吼叫这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时,我想,所有在外乡漂泊、打拼的旅人及游子,内心深处那根敏感又脆弱的情弦一定会被触动。这根弦的另一头连系着牵挂,饱含着期盼,浸渍着博大而永恒的爱。这根弦的终点就是家,永远向旅人敞开的、心灵温暖的港湾。

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春节,几千年中华民族传统延续的万家团聚的日子,更会刺激外乡人的归家之心。那充满诱惑的年味具有一股极大的震慑力与魔力,能让一切“不回家”的理由与搪塞不攻自破,好无立锥之地。哪怕身在天涯海角,哪怕活得一败涂地,都阻挡不了人们回家过年的决心与毅力。其实,不仅是“有钱没钱”,哪怕是“有事没事”,人们都要“回家过年”。

毕竟,辛苦操劳奔波了一年,那浓浓的年味能够融化生活的一切苦难与不幸。

我也是在年味的强烈吸引下,经受了一次春运的折磨与煎熬,和妻回老家过年,我想重拾那偶尔在梦里浮现的温馨年味。

儿时的记忆里年味香甜醉人。小时候,最盼望的是下雪。不是因为下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而是因为下雪了,年就近了。过年,就能吃好东西、穿新衣服、

领压岁钱、放鞭炮,小年、大年放开肚子吃个够,大年三十,洗个澡,穿上新衣,从大年初一开始到处去拜年,热闹有趣的紧。尽管小孩盼过年,但大人却怕过年。过年,就得置办年货,年货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的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农村家庭还挣扎在温饱线上,对于尚闹饥荒的家庭,可想而知,他们对于过年除了犯愁,还很害怕。但是,中国的农民骨子里是质朴的,再穷也会准备一些必须的年货,就连穷得叮当响的杨白劳都给自己的闺女准备了一条红绸线扎头发。老家购置年货也颇有讲究,记得儿时唱过的过年歌是这么说的:“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猪肉,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剁肉糕,三十夜团圆饺。”豆腐、鸡肉、猪肉、肉糕是必备的年货,还有时间的约束,到哪天办什么年货,这是老祖宗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习俗,照章办事,吉利!

因为那时物资匮缺,鸡肉、猪肉都只能是过年才能吃到。每次年夜饭,爸喝了两杯小酒后,都会不厌其烦地跟我重述他们小时候过年抢肉吃的趣事。那时兄弟姐妹多,一年吃不了几顿肉,做年饭时奶奶将大队分给的几两肉混藏在萝卜、白菜中,七八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像饿虎般围着桌子团团转,将碗里的菜翻来覆去,寻找肉的踪迹。一旦找到了一块肥肉,赶紧塞到嘴里,囫囵吞下,防止被其他人从口里抢了过去。找到肉的欢呼雀跃,没找到的锲而不舍,这哪里是在找肉?简直就是沙里淘金。每当回忆那些往事,爸都感概万千,叹息当时生活之艰!

而我记忆最深的则是打糍粑和做肉糕。

让我回味无穷的是糍粑的独特口味,香、糍、黏、软,口感好,有劲道。此外,我更留恋打糍粑的场面,火热而壮观。腊月二十八这天,一口硕大的糍粑缸被轮流抬到各家各户,这是一项需要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体力活。我们一群看热闹的孩子则跟着糍粑缸到每家去蹭吃的。糍粑缸放在堂屋里,心灵手巧的女主人将早已洗净蒸熟的上等糯米倒入缸中,诱人的大米香味随着一股滚气弥漫整间屋子。嘴馋的我们眼巴巴地瞅着那些糯米,不停流口水,女主人则会在糍粑开打前舀上几勺让我们先吃。之后,四五个身强力壮的男子用专用的搅棍对着糯米有规律地狠劲击打,随着糯米越打越有磁性,黏劲越足,糯米粘住了搅棍,得用很大的力才能将棍子抽出,所以越到最后越是吃力,越是吃力越得用力,这样才能保证打出来的糍粑细腻而磁软。虽是数九寒天,但是打糍粑的人已是满头大汗。他们随着“一二一”的节奏,围着糍粑缸边打边旋转,小孩则在他们之间穿梭,抓迷藏、做游戏,好不快乐。半个小时后,将打熟的糍粑合力抬起来,“啪”地一声扔在拆下来的半边木门上,用力压成规则的长条状,撒上面粉,冷却后,就切成块状的糍粑,再浸入水缸里保鲜。老家多将面条和糍粑一起煮着吃,下面条时,捞起一块,切成细条状,放在锅里煮熟,和着面条一起咀嚼,别提多来劲!

至于肉糕,则更是老家最富特色的一道招牌菜,是当地红白喜事及过年必备的一道分量极重的主菜。除了所在的城市,没有地方会做这种肉糕,因为独特,很多家庭一年才做一次,换句话,很多人一年才能尝到一次,足见其贵重。其实,肉糕也叫年糕,但绝对和别的地方的年糕不同,可以说得上是独此一家。肉糕的做法是祖传下来的,原材料是鱼肉和猪肉。买上几条两三斤重的新鲜莲子鱼,剔除鱼鳞,切掉鱼头鱼尾(这些鱼头鱼尾用油炸,也是一道美味菜),留下鱼肉最肥的鱼身,剔除鱼刺和鱼骨,刮下细嫩的鱼肉,均匀地剁碎剁细,用清水洗去腥味,盛放在盆子里。然后将刚宰的、肥瘦参半的猪肉切碎剁细,为了提高效率,一般都是用两把菜刀,两手同时开工。在屋外听到菜刀在案板上的“噼啪”声,就知道这家在剁肉糕。然后,将鱼肉和猪肉混合在一个大盆里,用清水和在一起,搅匀拌好,配上一定份额的淀粉,粘合鱼肉和猪肉,要求既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再洒上一定量的食盐。最后,将其均匀地倒入蒸笼中,用温火蒸上半个小时,油而不腻的肉糕就做成了。肉糕的做法看似简单,实则和其他菜系一样,关键点在于配方,鱼肉、猪肉、淀粉的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流传中早已遗失,因此很多人完全凭经验,正是因为没有统一标准,各家做出来的肉糕口味均不一样。肉糕的食用方法多样,煎、炸、煮均可,即可当菜,也可当点心,还可以当拌菜,放在火锅里,稍微煮一下,就可以当下饭菜。

和肉糕齐名的是蛋糕。但是,老家的蛋糕不是现在的生日蛋糕,其做法和肉糕差不多,只不过不需要鱼肉,仅需将瘦猪肉剁碎,用淀粉搅匀,将鸡蛋烫成薄饼状,卷上面粉和匀的猪肉,蒸熟即可食用。

直到现在,老家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在家剁肉糕和蛋糕,虽然它们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市场上买的大多配料太假,而且口味和感觉也不如亲手所做。有了它们,才能说年货准备齐全了。并且,父母都会等着子女回家了才剁,看着孩子大快朵颐地吃上刚出锅的肉糕和蛋糕,才是父母最欣慰的事。

不过,遗憾地是,肉糕、蛋糕虽然对老家人是上等的美味佳肴,但是对妻这种外地人,则无福享受了,第一次品尝的她只吃了一小口,就吐了出来。她说,满嘴都是肉,太过油腻了!她居然还闻出了隐约的鱼肉腥味!看到我们大口地吃着滚烫的肉糕和蛋糕,一向吃素的她都看不下去了,躲在卫生间作呕!

也难怪,外地人就是吃不惯这种高能量的食物。几个外地的当嫂子,乃至本省外市的,刚开始都不适应,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逐渐开始接受并喜欢它们。

陡然换了水土,妻对老家的饮食很不习惯。除了一日三餐都是米饭外,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家的菜有三大怪:第一,碗碗菜都是肉,猪肉、鸡肉、鱼肉、牛肉、羊肉,基本没有纯素菜,看着就反胃。她不止一次私下底问我,你们这里的人怎么这么喜欢吃肉?第二,喜欢吃热菜,不像陕西有凉菜,老家只吃热菜,而且喜欢用火炉或者酒精炉炖菜,将肉和菜炖得入口即化的地步,烫得人嘴皮都破了。第三,炒菜只用两种作料,油和盐,没有其它的调料。而且,因为油是自己种的菜籽油或者茶籽油,炒菜时放入量太多,吃起来很是油腻。

对于妻所谓的“三怪”,我只能解释为风俗。老家人过年喜欢吃肉,这是因为曾经相当长时间的贫穷与饥饿造成的恐惧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家人民。老家地处大别山,是全国贫困县,没有矿产和资源,没有工业支撑,也没有交通地理优势,只能靠山靠地吃饭,饥饿和贫穷曾长时间困扰着老家人。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好转,大批年轻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谋业,才逐步地摆脱贫穷,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转起来。虽然口袋鼓了、生活富了,砖瓦房换成了楼房,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小轿车,黑白电视换成了液晶电视,用上了洗衣机、空调、太阳能等电器,但是过年吃肉的习俗依旧没有改变,只不过的肉的品种由单纯的猪肉扩展到其他市场上能见到的各种肉类。

没钱文章4:老公是没钱的暖男

文/秦琰玲

老公是个极其普通的上班族,但却是个名副其实的暖男。

既是暖男,老公当然有很多的出色之处了。

就拿厨艺来说吧!老公最拿手的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摊片片儿”,也就是把各种食材和面粉掺上水放在油锅里煎熟。老公把胡萝卜和西葫芦擦成丝,再把一些时令蔬菜切碎,把这些东西和面粉搅在一起,打入几个鸡蛋。蔬菜里的水分和鸡蛋就足可以把面粉稀释成糊糊了。然后平底锅里放上一层油,等油热了,舀上一勺面糊糊均匀摊在锅底。一面煎成金黄色之后再煎另一面。这时候,老公就像一个专业的厨师,拿出熟练的颠锅动作,金黄的圆圆的片片儿就会翻个个儿落在锅底。我呢,是负责打下手的,只负责做蒜醋汁。美味的片片儿蘸上蒜醋汁,吃到嘴里,不是山珍海味却胜似山珍海味。老公看我和儿子狼吞虎咽,开始笑眯眯地摊下一张。

暖男不是徒有虚名的。暖男还会用缝纫机呢!我只会手工缝纫,却从来没摸过缝纫机。老公不但会用缝纫机,而且活计是美观细致。老公会算好我家的小褥子多长多宽,买好布料,用缝纫机那么一加工,小褥子成形了。我把棉花放进去,手工封口,夫妻合作,那活干得很是漂亮。

当然了,暖男更懂老婆的心。每次吵架,无论谁对谁错,牙尖嘴利的我总是会占上风。我噼里啪啦地说一大堆,老实憨厚的老公却说不出什么。终于有一次,老公忍无可忍了,一把扭住了张牙舞爪的我的胳膊。老公还没使劲,我就已经龇牙咧嘴地喊救命了。可他作势用力扭了一下,然后就放开了我。过后我问老公:“你真的要打我呀?”老公哈哈大笑:“你那90多斤的体重能和我这170斤的体重相提并论吗?就你这小胳膊,还不如我的小腿粗呢!再说了,我哪里舍得打你呀!”这话听得我的心里暖暖的。

暖男,暖的既有胃又有心。记得有一句话说:男人是拿来过日子的,有钱,不可能养你一辈子;帅气,不可能炫耀一辈子。所以不找富不找帅,找个能温暖我们的身心、能包容我们的缺点的男人,如此温暖过一生。

没钱文章5:龌蹉思想:好像除了没钱你啥都有似得

文/断腿奔跑的猪

1

几年前,在网上上风靡了这样一首独白《女人们,你们听好了》,当时宿舍里不少哥们整天放着,好像一夜之间就证实了这样一个定理:女人离开男人,就是因为男人没钱!

没钱,穷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不过走上社会这些年,我发现很多人根本不穷,那是仅仅是因为别人过的比自己好,通俗一点叫仇富!

当一件事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弱化身边的另外一件事,这就给人这样的感觉:你不就是有点钱吗?还有啥!

这也不行之中给穷人涨了自信,说白了也就是虚荣心,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别人啥都没有就有钱,自己啥都有就没钱的逻辑!

现在明着写出来,你肯定不会承认,但是我们想一下,现实中的社会却正是如此!

有钱啥都有,没钱啥都没有!

所以我们应该承认,现在的我们既没钱,也没有其他的,当然未来是什么样,这也完全取决于自己!

2

说到钱,给我们最直接感受的应该就是爱情,我们最后都要走这一步,再美好的爱情也抵不过柴米油盐,也是需要钱的!

钱等于好的生活,但并不等于幸福生活,所以在没有真正走入婚姻的时候,爱情是这样的!

因为物质而在一起!

因为样貌而在一起!

因为才华而在一起!

因为理想而在一起!

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而在一起!

这些是很美好的,但是这仅仅是在结婚之前,也就是谈恋爱,谈恋爱不等于生活,正如你没钱也不等于其他的你也有一样!

女人爱钱,社会现实。你不爱钱吗?你不现实吗?

给你钱,你肯定要,让你饿死你肯定不乐意,这就是钱,这就是现实!

3

很多情侣在分手之后,尤其是男人会这么说:我不就是没钱吗?

这个时候我应该告诫各位男同胞,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连钱都没有,我还能有啥?

我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龌蹉的思想,是因为当这些话被大多数不思进取的男人,奉为至理名言,还堂而皇之的不努力,这样的思想用龌蹉来形容并不为过!

除了没钱,拼学历,你有吗?学历并不代表知识,知识你有吗?知识并不代表内涵,内涵你有吗?内涵并不代表人好,额这个你有,基本上没有谁会承认自己是个坏人!

但是别忘了,在许多电影桥段里女生拒绝男生都会这么说:你人很好,但我们不合适!

你人好有个P用,照样什么都没有!

哦忘了,你还有一样东西:抱怨,无休止的抱怨!

为什么我没钱啊,为什么我不是富二代啊,为什么我没有一个漂亮女朋友和我一起过苦日子啊,为什么我找不到工作啊,为什么我挣的钱不如他啊……

当这些思想在我们的脑海里出现的时候,哪怕我们再努力,我们最后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

4

很多人认为自己输就输在没钱上,自己要是有钱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我在这里依旧想插一句:就是给你一个王健林的爹,你也未必混的有王思聪好!

无论你承不承认,事实就是如此!

现在中国的婚姻现状已经很乱了,其他的不说,就拿结婚来说,那就是有的人一天一个妹子,有的人这辈子都娶不到老婆!

有些人娶不到老婆是注定的,因为他们从骨子里认为有钱就能娶到老婆,但是很可惜的是他们就是没钱!

我相信这个社会上单纯的女孩子还是有的,当然这个我也知道现在说这句话肯定是不对的,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不相信这个社会上还有单纯的女孩子,那有心机的女孩子更加不会看上你,除了没钱之外,还不思进取,自我膨胀的你!

5

人类在进步,每一个都希望跟一个思想阳光,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有哪个女孩会愿意跟着一个整天流里流气,出租屋里吃着泡面,网吧是里打着游戏,不学习,不努力的男人在一起呢?

最后说一句,幸好你没钱,这样的你要是都能有钱起来,那人类真的离灭亡不远了!

文/断腿奔跑的猪,QQ:823838548!本人第586篇文章,分享是一种美德,坚持总会结出果实!

没钱文章6: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文/刘咏梅

临近春节的一天晚上,和老公经过第三轮双边会谈,我最后还是遗憾地决定,不陪他一起回老家过年了。我能想像,两位老人家殷切期待的目光,一定早早就定格在那个江南城市熟悉的港口。家里面,印象中总是热气腾腾的厨房里,也许已经飘满了各种美食诱人的香味。我何尝不盼望着,早一天丢盔弃甲,飞一般奔赴那个温暖的地方,然后懒散着,享受近乎殷勤的爱抚和宠溺。可是,备战中考的儿子,在这最后的一个假期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正在度日如年。除了有限的三两天,他都要在各种补习班中穿梭。我这个面冷心慈的老妈,实在没理由让他一个人战斗。最后只能艰难地选择,一家三口兵分两路,各司其职,节后再见。

我不知道,购物车里大大小小的礼包,能不能弥补内心的歉疚。我只能默默地将我的心意,装得满些,再满些。

年前,各路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农民工返乡的报道。最难忘的是那支寒风瑟瑟中的铁骑大军,十几辆摩托车,有的是兄弟姐妹,有的是父母儿女,无一例外的,都带着厚重的行囊,风雨兼程,向着家的方向。有一个看上去很温馨的三口之家,丈夫憨厚老实,妻子秀美温柔,两个人的中间,坐着他们可人的小女儿。因为天上正飘着蒙蒙细雨,女孩被细心的妈妈裹得严严实实,镜头里只露出鲜艳的红靴子,调皮地前后摆动,像一团跳动的小小火焰。寒夜的微光中,我分明看见,夫妻俩冻得通红的面颊上洋溢的幸福微笑。是啊,路上的辛苦,终是敌不过亲人无声的召唤,一年的疲惫,也许只有这一刻,他们的心是踏实的,满足的。

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离家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近,然而回家间隔的时间却越来越久。时间总在忙忙碌碌中飞逝而去,只有在过年的礼炮渐渐密集的时候,才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放下,有一个温暖的理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算得上奢侈的团圆饭。

无论你荣辱贫富,请记得,家,永远为你敞开那扇门。过年了,回家看看吧。

没钱文章7: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文/王敏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了年关岁末。每逢佳节倍思亲,出门在外的游子,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该是背起行囊,回家过年了。

小张是一家饭店的老板,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饭店。一进腊月门,来这儿预定年夜宴席的顾客们就来来往往的没有间断过,可小张对每一位顾客都是不容置疑地一口回绝,说是今年过年不营业,让顾客们到别处去预定。大家纷纷劝小张:这饭店就指着除夕这天发财呢,你不营业,那得损失多少啊?小张对大家说:钱没有了可以再赚,可亲情是唯一的,是不能复制的。我已经跟父母说好了,今年春节,我要带着妻儿回家过个团圆年!

小李是一个行走在城市的夹缝中,穿梭在水泥与钢筋混凝土之间的打工仔。一年到头,整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地拼命干,本指望年底能挣到一笔钱回家孝敬爹娘。谁成想,自己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的血汗钱,到头来却被黑心的包工头贪污,携款逃跑了。

春节一天天临近,小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讨薪无望,自觉无颜见爹娘,每日蜷缩在清冷的工棚里孤苦无奈。是母亲的声声呼唤,让他又重新背起了回家的行囊。母亲在电话中说:“儿啊,回吧,娘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年糕,不管有钱没钱,你能回来跟娘一起吃个团圆饭,娘这心里就舒坦。”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王宝强的歌声不时传入耳畔。是啊,那倚门远眺、望眼欲穿的白发老母,她心里惦记的不是你能给她拿多少钱,带多少礼物,而是游子归家的脚步,儿女一声爸妈的叫喊,和桌前那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回家过年吧,这是儿女送给父母的最珍贵的新年礼物!

没钱文章8:春节是中国精神

文/张宏宇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很简单世俗的一句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春节就是回家,就是要和家人团圆,从漫漫风雪夜归路,到春运滚滚人流潮,春节成了一种独有的中国精神。

这种中国精神年年传递,成为了我们幸福的定义,成了生活的一种满足。漂泊再远,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将不再孤独,有了这种中国精神,我们便有了一种信仰,一种方向,一种动力。春节不只是唤起对亲人、对家庭的感情,更唤起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人民的自然观、伦理观、审美观。

春节是亲人的聚会,而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则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中国人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节日,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它表达出一种精神:团圆、温馨、和谐、快乐。

春节是国人的魂,有了春节,就有了一个归属,就有了精神上的栖息。春节让我们可以从容地呼吸,幸福地欢笑。春节嵌入我们的生活,浸泡着我们的情感,春节,就是在追求精神的丰美。一味地追求物质的丰盛,便会丢失人情味,没有了亲情的纽带,就会让节日变得枯燥无味。只有让心灵追寻那种喜庆、祥和、向上的氛围和文化,我们的春节才能过得有精神,有滋味。

人在他乡,国人更重视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太多的乡情和眷念。春节饱含着中国人的一往情深,无论是依依难舍的惜别,还是款款深情的期盼,春节都滋长我们的亲情人情、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春节就是团圆、相聚、天伦之乐,春节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根。

春节是中国精神。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让我们回家。

没钱文章9: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文/青岩

马上过年了,想想用不了几天,我就能回到几百公里之外的家乡,与父母和兄弟姊妹团聚,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记得去年过年时,我们兄弟姊妹五个陆陆续续从北京,银川赶回老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终于再次欢聚,吃吃喝喝,说说笑笑,那无比热闹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只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我们在父母身边还没有呆够呢,眼瞅着假期就要结束了。北京的要走,银川的要回,母亲总会很坚决地将每个儿女的行李箱都塞得满满当当,有土豆粉条,有油麻花,还有母亲亲手做的黄米年糕……马年的春节,就这样从我们欢欢喜喜地回到父母的身边开始,自我们恋恋不舍地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离开结束。我想羊年的春节,会比马年更加热闹,因为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我们这个大家族的新成员也一年比一年多。

回想以前,每到腊月,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先是做米酒,炒茶米,然后是生豆芽,磨豆腐,做粉条,炸油糕……当母亲一天天为我们一家人过年的美食忙碌的时候,父亲也在为村里人过年时必备的精神大餐而不停地忙碌着,写戏,排戏,练秧歌……至于我们这些小毛孩,当然也是不能闲着的。大的叫上小的,在母亲的吩咐下,今天铡驴草,明天背羊草,后天磨猪食……总之,等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观看晚会时,水缸里的水得是满的,柴垛上的柴得是劈好了的,洁白的窗户纸上得贴上花花绿绿的窗花,窑洞的墙璧上得有几幅年画,还得有个“抬头见喜”,或者“合家安康”什么的……

回想以前,生活在农村的我们,对于吃肉的记忆似乎只是停留在过年那段美好的时光里。每逢过年吃肉,母亲都要均匀地分成几份,我们每人一碗,唯有母亲的碗里,不是半个鸡脖子,就是一块鱼头。每次,母亲总会笑着说她爱吃。其实,母亲的心思,我们每个孩子都懂。所以,每次吃到最后,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碗底留一块最好的肉,不由分说放进母亲的碗里。一句吃腻了,实在吃不下去了,几乎成了所有孩子们的说辞。

回想以前,在那些个艰苦的岁月里,因为家里孩子多,我们只能穿着城里亲戚送的旧衣服,或者父母穿过的,被母亲一针一线由大改小的“新衣服”过年,却也能乐乐呵呵地挂灯笼,放鞭炮,跟着闹社火的父亲扭秧歌,转九曲,勾灯……印象中有那么几句勾灯的唱词十分有趣:“茄子灯紫腾腾,辣子灯红楞楞,韭菜灯翠铮铮,芫荽灯香喷喷,蔓菁灯圆亨亨,那着咦哟嗨,那圪溜圪列的黄瓜灯咦哟呼嗨……”

如今,当年的小毛孩早已长大成人,而且一个个远走高飞,各自有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只有年迈的父母,故土难离,依然住在老家。虽然父母早已不再忙碌,日子过得倒也清闲自在,但是,我们总能从父母打给我们的那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常的电话中,感知到那份深深的牵挂和惦念。所以,我总是提醒弟弟妹妹们,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回家,多陪父母拉拉家常,聊聊近况,尤其是过年,无论你有多忙,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有钱没钱,一定要回家过年!我们欢欢喜喜,过一个团团圆圆的年!

没钱文章10:有钱没钱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有钱的日子真好,可以财务自由,没钱的时侯,真得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的,有点苦哈哈的。有钱的人,花钱不用精打细算的,想要什么买什么,没钱的人,可是算到点子上,能多便宜就多便宜,这样就有了多出来的钱。现在的社会,有钱的人,就有了权,有了面子,没钱的时侯的落魄,叫人觉得可怜兮兮的。

不过君子之财也是取之有道的,不能因为没钱,就变得偷鸡摸狗,没有了尊严。不过没钱,也是要有骨气的,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偷,去抢,有钱人也是,够用就可以了,不能太贪心,不然贪心不足蛇吞象,得不尝失。有钱的人是自信的,没钱的人也有自卑,这切都是靠自己的,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有钱人是人人羡慕的,有钱了,什么都有了,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压力也是有的,有钱人也是有烦恼的。可是没钱的时侯,也有开心的时侯,这就叫穷开心!有钱没钱,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过法,可是目标都是一样的,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有了钱,可以过得安逸,物质上是满足了,在精神上,没钱的时侯,可能会多点。

不管有钱人,还是没钱的人,人生总要有方向,有目标,一步一步的去实现,这样没钱也会有钱的,钱就是靠努力实现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所以一定要努力,一直向前,走上富裕的道路,靠自己,靠机会,靠贵人。有钱人是没钱人的目标,共同富裕就 这个意思,这也是国家的目标。

没钱让人很无奈,取不到老婆,买不起房,自然压力就大了,穷人的烦恼也是多的,有钱却要担心一些事,可是压力也是存在的,可是现在的社会,做什么都要钱,所以人都是现实的,钱成了一种人生标准,所以一定要努力工作, 这样什么都会有的。

就像国家的穷,就会被人看不起,个人也是,穷人有时也让人觉得可怜,可是可怜人也有可恨之处。个人富裕了,也会有人来抱大腿,所以靠自己什么都会实现的!

没钱有钱只是一个过程,只会越来越好的,成为一个有钱人!

没钱文章11:没钱的日子

文/风雪夜归人

没钱的日子

风雪夜归人

现在的人大都有钱了,但也有仍旧没钱的。有钱的感觉如何?我不知道,因为我一直没有过太多的钱,仅有的就是这每月的一点儿工资,但相比那些连我这点儿工资也挣不到的人,则我又算是“有钱”的了。如果与我小时候那种没钱的感觉相比,我现在的这点儿钱虽然很少,但也可以算作“很有钱”了。

但我们仍旧感觉自己“很没钱”,因为现在“有钱”的人太多了,而且他们拥有的钱比我们多得不成比例。他们的钱不但多的可以买几栋洋房,买几辆汽车,甚至多到可以买下一个工厂,这对我们这些工薪族来说,则又是简直不可想象的事。如果与他们一比,则我们这点儿“小钱儿”简直成了叫花子。

怎样才算是“有钱”?如果要我说怎样算是“有钱”,我真是说不了,因为我不知道真正有钱的人到底能有多少钱。但如果说“怎样算是没钱”,这我知道,因为我确确实实经历过那种连一分钱也没有的日子。

连一分钱都没有,这话说起来会让现在的人觉得难以置信,但在以前确实存在过。

在我记事儿的那个时候,生活在农村的人大都知道,那时候实行的是生产队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公社化体制,农民都叫“社员”,共同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干完了活儿,每天记一次“工分”,到半年或一年的年底,生产队便以粮食或其它的实物来分配。那时候,农村的经济很落后,土地的产出很低,一个“社员”在生产队劳动一年下来,所挣的“工分”几乎连一家老小的“口粮”都挣不够。一个“工分”(一个整劳动力一天的劳动)只合“一毛钱”,好些的生产队一个工分若能合到“二毛”,则会让另一生产队的社员瞪大了眼睛羡慕。“社员”们一年到头连饭尚且都吃不饱,除去生产队按“工分”或“人口”折算的粮食、柴草,几乎连一分钱的现金都分不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开销,则只有靠家里养几只鸡、养两头猪或几只羊来解决。那时候,一枚鸡蛋可以换到四分钱,大的能换五分,日常的油盐酱醋,有的就只有靠拿几个鸡蛋到村里的“代销点”去换。若是赶上那母鸡一连几天不下蛋,则这几天的油盐,甚至晚上点灯的煤油也将会成为问题。

大人们手里没有钱,小孩子则更是一年到头连一个钱儿见不到。上学用的铅笔、作业本用完了,则要央告大人好几天。大人拿不出钱,便只好眼巴巴等着那老母鸡下了蛋,然后拿到村里的代销点去换。那时候的小孩子上学,一个作业本往往是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支铅笔要用到两个手指捏不住,还舍不得扔。那时候,乡下的孩子就盼着过年,一则每到过年,能得到“好吃的”,能吃到白馍和肉,二来便是能从大人手里得到那几毛钱的“压岁钱”。每当小孩子拿到那几毛钱的压岁钱,便高兴地象是得了宝贝一般,而大人们总是会一连声的叮嘱好几遍:“千万可不许乱用啊,等到开学了,好买本子买铅笔的”。

小孩子手里没有钱,仅有的那几毛零钱自然也舍不得乱用。其实,即便是有点儿钱,实际也派不上什么用场。那时候的乡下不象现在这样物质那么充裕,莫说什么冰激淋、蛋黄派、巧克力,就连生瓜梨枣儿的也几乎没有卖的。要是街上偶尔来个卖甜瓜的,小孩儿们立马就会围上一圈儿,眼巴巴地看着大人掏钱给买。若碰巧遇到大人身上正巧带有几毛钱零钱,慷慨一回给买上两个,那也得几个小孩儿分着吃。那瓜果一旦拿到手里,撩起衣襟胡乱擦一下,甚至带着泥巴就啃。到现在一想起来,甚至还能感觉到当时那甜瓜又香又甜的滋味儿。

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大都还能记得,那时候乡下的孩子除了小学的课本,几乎见不到什么课外的书籍,唯有的课外读物便是“小人书”,也就是一种巴掌大的画本。如果谁家孩子手里有一两本这样的小人书,便成了孩子们的宝贝。记得当时集镇上有个新华书店,里面便有很多这类的画本,不但有精致的图画,还配有简短的文字故事。那时候一本画本只要几毛钱,但乡下的孩子也是轻易不敢去进那书店的门。为了能得到那心仪已久的画本,每天放了学,几个孩子便顶着烈日,到村南的水渠边上去挖一种叫做“三棱子草”的野草。那野草的根部长有一个青豆粒儿大小的球状根,是一种可入药的东西,挖出来拿回家去晒干了,再拿到集镇上的采购站去,一斤能卖三毛钱。那草根扎在地下约有一尺深,积攒够一斤这种“三棱草”,往往要去挖三四天。拿着这晒好的“草根儿”,跑上几里路到集镇上的采购站里,眼巴巴看着采购员细细地过了称,伸手从高过头顶的柜台上接过那几毛钱,便飞一般地奔向集镇上的书店去。

“买画本” !惦起脚从仍旧是高过头顶的柜台前将钱递上去。

“要哪本”?柜台后面传出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

再惦起脚往柜台后面的书架上看一遍,然后用一指:“要那本!”

不等到那一只纤细的手将画本递到柜台上,立时便有几只小手同时伸上去,紧接着便是几颗黑乎乎的小脑袋一齐伸向那画本,然后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一边看着一边往外走。

看小人书的时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儿时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却深深地永远印在了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里。没钱的日子固然是穷困艰难,但人们的心灵却是那样地纯朴而安静。大人们每天到田里去劳作,收工回来便打理着日常的家务。孩子们每天到学校去上学,放了学就结伴儿到野外去割草拾柴禾,在田间的沟渠旁点起火堆烤玉米,到生产队的瓜地里去偷瓜,到村外的小河里去洗澡……那种安静中的喧闹,欢闹中的安静,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安静的乡村生活图景。那情景一直到现在还每每想起来。

其实,过去的那种没钱的日子,真的是挺好的。 2012/9/26

没钱文章12:回家的路

文/候慷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月穷岁尽之日,除夕守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原本是普通人一份最朴素的愿望。但于我而言,却近乎奢侈。“百姓过节,警察过关。”自从一脚踏入警营,节假日不能回家是常有的事,越是年关越是警察们最忙的时候。

2012年,我从陕南农村意气风发踏上去往长安的列车,走进警院成为一名预备警官,因为是从小就有的梦想,所以倍加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学习警务理论知识,苦练基本警务技能,这年十二月有幸被学院选派到灞水法院去见习,成为一名年轻的见习法警。临近年关,正是灞水法院最忙的时候,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开九个庭,时间排的特别满,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带我的汪师兄是河南商丘农村人,他自毕业考入灞水法院已有五个年头,案件多,警力少,排不开班,五年时间汪师兄回家待的最多的时间只有五天,还是父亲病重的时候,母亲给他电话,让他务必赶回去,说如果不回去有可能就见不上父亲最后一面了,五年时间,汪师兄一次也没有在春节的时候回去和家人团聚过,他跟我无意中说起这些的时候听得我满心酸楚,他眼里流露的却是无奈和平静。也许是初生牛窦不怕虎,听师兄说罢,一个特别的想法旋即涌上心头,就是我能不能替师兄值班,让师兄回家过年。当我将想法告诉大队长的时候,大队长先是惊了一跳,后经过慎重思考,同意了我的想法。送师兄踏上回家的列车上,师兄隔着车窗向我行了一个礼,那是对一个年轻见习警官的认可。

2013年除夕夜。大兆的桃花和韦曲新街的雪花同时而至,长安已经很是有几年没有下雪了,新年在碑林看守所看在押人员表演的节目中开始,这一次,我答应了三年未回山东菏泽老家过年的张哥,替他值五天班,他好带着新婚的妻子回去给父母磕头,在长安成了家的他早就应该回去拜见家里的父母,和妻子结识时也只是给父母寄了一张照片,娘在电话那头一个劲的夸妻子好看,就是想见见,路途遥遥,父母从未出过门,婚礼上也是单位领导代表男方讲话,张哥言语里满是对父母的亏欠,说这次回去一定先要给父母跪下磕九个响头……

2014年的冬天特别的漫长,也特别冷,刺骨的寒风灌进脖子,冻的人瑟瑟发抖,已是腊月十八,再有十二天就要过年了,母亲在电话里说,家里已经准备好了我最爱吃的饭菜,水果,现杀的土鸡和活鱼,已经腌制好了,早早的包了饺子,父亲在茨山南买了很多野味,就等我回去了。电话那头的母亲不知道我此时已踏上去往边疆的列车。当时临近毕业,正是不知何去何从的当口。我在想,如果不当警察,我又能干些什么呢。火车一路走走停停,到达沙镇已是第三天黄昏,战友在车站接我,下车走进夜色,天上的月亮特别圆,冰天雪地,我躺在雪地里,敞开大衣,喘着粗气,不知道如何开口向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说我已经离家几千里,来到驼队经过的地方。战友走向我,将身上酒壶递给我说,喝两口驱寒,吃着牛肉干,喝着战友递来的酒,任月光将我浑身铺满……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没有抵挡住想家的洪水,借着酒劲鼓起勇气给母亲打去了电话,长达三个小时的沟通,母亲先是责怪,后是理解,并再三叮嘱注意安全。

大年三十,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果市,这一年,在红烧肉,排骨饭里,在军歌声中,在狂欢夜,在值班备勤各种任务中,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尽管这一段的经历非常短暂,之后因为伴随着对边疆生活的各种不适,各种思乡心切,不得不于无奈中和一起战斗的兄弟们话别,再次坐上返程的慢火车,阔别亲爱的战友和首长。但这一段短暂而又弥足珍贵的军旅时光,却无数次出现在我后来的梦境中,回忆里。

如果说此前只是我从警路上的预备役阶段,那2015年便是我成为一名共和国人民警察的真正开端,在毕业后无数的憧憬和期盼中,我终于通过省公务员招录考试加入到了紫阳县公安局这个优秀团结的集体中。初入职被派到洞河所,成为一名守护在山水间的平安使者。

上班后的第一年春节,按照班次,年三十和初一都是要值班的,但所长陈说他在洞河当了快十年所长了,无一例外,年三十和初一都是他值班,让兄弟们回家过年,对我来说真的是个超级大的好消息,我立即告诉母亲,说今年腊月二十九就可以回家了。三年未在家过年,三年来第一次在过年,可以在家和家人团聚,感同是不能身受的,只有经历过才会倍加珍惜。

回家之路,漫长且悠远。从警之路,才刚刚起步。警察岗位有艰辛,有苦累,有心酸,有无奈,有牺牲,更多的是使命,是奉献。因为使命,所以坚守,因为热爱,所以我在。保一方平安,守一方宁静,每一年节假日数以万计的警察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计其数的同行因为捍卫人民的利益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有人慨叹不值得,那是因为他们还不明白,一个男人对他选择职业的热爱,没有值不值得,有的只是特殊的使命和担当。

今年的年三十,我仍值班,母亲和父亲电话里更多的是平静和关切,已没有了往日的责备。叮嘱的还是那句老话:保重身体,注意安全。我想,这可能也是每一位警察的父母都想跟自己的孩子说的。

没钱文章13:你没钱没男人,却有粗糙的脸和巨大的胃

文/王珣

你的五官和漂亮有差距,却日日在朋友圈里刷各种自拍,夸自己各种好看,就算你活在PS里,一见面也是个见光死。你当然没有男朋友,但你是自信的,自信到男人都配不上你的才华,被你的美丽惊到避而远之。你说:“没关系,反正我也不想将就,谁叫现在的男人都自卑呢。”说这话的时候,你的脸上泛着油光,头发至少三天没洗过了,穿了一件过气的裙子,搭配一点也不好看的素面朝天。你的家里乱到插不进脚,厨房中没有一丝烟火气息,却堆着各种叫餐后的残羹,你说你不想浪费。你的衣服都在沙发上和阳台上,根本不打理的雪地靴和运动鞋堆在一起,如同你粗糙的脸。你说为了独立忙着赚钱没空谈恋爱,可但凡有人真爱上了你,都会追得让你暂时没空发朋友圈。

你的身材有些胖,已经胖到了看不出真实的年龄,你一直称自己是“吃货”,最喜欢深夜在朋友圈里发吃的,只是你所谓的美食大多称不上什么“美”,最多也就是个“食”。和你一起吃饭见识过你的能吃,你大口朵颐完全不顾及女人的形象,你说:“吃货的可爱就在于此,根本不需要矫情。”其实以你超过标准体重N公斤样子,真达不到别人眼里“可爱”的效果,但你又说:“我不减肥,真正喜欢我的男人不会在乎我的体重。”说这话的时候,你摸着自己吃撑的肚子,衣服再是深色再是显瘦,你看上去还是个胖子。你一直不满意手边的工作,嫌赚得少也多年未见你挪过地方,你却因此从不买单。你有一个汉子的胃,却没有任何汉子的担当,你把自己弄成了雌雄同体,还美其名曰“变成了自己想嫁的男人”,可生活中但凡优秀点的男人,都不会是个胖子。

独立和赚钱当然都没有错,可你粗糙的脸暴露出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空谈恋爱,而是根本没有人追的尴尬,粗糙的生活习惯又让你完全没有了改变的愿望。所有的人都是外貌协会的,谁也没有义务和耐心跨过你的粗糙,想像出未来的你会变美,不然你为什么现在不去将就丑男?你当然应该接受自己,但必须懂得改变,先让自己的生活方式渐渐精致,坚持下去受益的首先就是你的脸。花两个小时熨烫床单被罩铺就一张整洁的床,再去逛逛菜场和超市,买回菜的同时带回一束花放在床头,卧室就是你梦的天堂。花两个小时认真做好一顿饭,哪怕一个人也用漂亮的碗盘盛了细嚼慢咽,你一个人更要好好好照顾自己,胃里暖了心才能安了,厨房是家初始的地方。再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整理衣柜,扔掉不适合你又质地欠佳的衣服,买回些当季的新时尚,客厅也是梦想的方向。就算没钱你也要记得为自己的脸和身体,为朋友和社交花点钱,节俭储蓄是美德,可更多的钱终究不是省出来的。

胖子一定会被歧视,与其喊着要公平,不如励志减减肥,巨大的胃里也会藏着一颗懒惰的心,一点都不可爱。你的身材代表你的修养,永远先于你的内在到达别人眼前,一个胖子首先缺少自制力,才会连自己的嘴都管不住。西方社会,穷人中才出胖子,在垃圾食品中用堕落的方式寻求慰藉,富人却往往最重视身材,对食材的要求首先是有益于健康。真正的吃货和美食家不会是个胖子,对食物的要求讲究而苛刻,人家是在品尝和享受,你却是在贪吃和显摆。没有多少人会爱上胖子,而且会加速厌倦变胖了的你,摆开身体原因不说,很多胖子会因为自卑变得人格发展也不那么健康。当你所有的努力和不甘都变成了身上的肥肉,估计会连拼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剩下得过且过。单不单身都可以,但没有爱过的你终究会失无所失,活得一点都不漂亮。

皮肤差还总熬夜,有青春痘还不化妆,头发油还不每天洗澡,没钱花还死懒不努力做事,吃不到好的还把垃圾食品当美食,想有好身材却不减肥,想嫁人却又处处指责挑剔男人。如果你觉得安心丑也无所谓,没钱就少买东西过安生日子,只要心态好也没什么不妥,最可笑的是你一边抱怨,一边又给自己找无数理由不去改变,什么能力都没有更是什么都不做,还弄得纠结不开心,张口闭口全是负能量,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你的。要么你就堕落的心安理得,要么你就从现在开始好好生活,怪命运骂男人有屁用啊,你自己屁都没有用的时候,再糟糕的生活状态都是你应得的。

一个健全的人最应该约束的是自己,你不能选择做更好一点的人,就不可能得到尊重和公平。人分三六九等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自己自惭形秽,而那些已经成为了更好一点的人,根本无暇顾及你的顾影自怜,他们尊重的永远是值得尊重的,会去爱的也一直都是同路人。所谓生于底层是因为你首先甘于底层,即便爬到了高层,你却因为只有底层的心胸,也融不进不属于你的圈子。如果你总是看不上别人,换一种说法就是,你从来没有看清过自己。

安全感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因为你不够美、不够苗条、不够好性格又不够优秀,所以才没有人追,或是留不住喜欢的人,你却固执地认为是男人不靠谱,那是你自信过了头的自卑。你看得上的人一定也会有别人喜欢,少有所谓的非你不可,增加安全感的方式无非是给自己投资变得更好,你当然左右不了别人的选择,但千万不要让自己没得选。

没钱没男人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不放弃自己照样能够活得精彩。但你要只有粗糙的脸,或是巨大的胃,你将不将就都没有人会去将就你。

没钱文章14:冬瓜

文/印有家

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瓦,土夯的小屋盖着枯黄的茅草,长长地垂着,像农村小姑娘没有饰物的头发,有些寒碜,却很别致。

春天,找来些废竹筐、破脸盆,盛上土,拌些草木灰,点上几粒冬瓜籽,我就在这别致的屋檐下种下了一年的希望。

看生命的生长是令人欣慰的、振奋的。

很少游戏的童年,多数时光就是蹲在屋檐下看那一粒那几粒冬瓜籽怎样如蚕蛹破茧般从白壳中挣扎而出,看那弱嫩得令人怜惜的小杆上撑着的芽儿怎样神话般地变成绿叶,看那在我夜晚贪睡时偷偷长出的藤蔓怎样喘息着沿着竹杆一点点往上爬,最后泼墨似的染绿小屋。

我的童年就在这墨绿的冬瓜叶的遮掩下变得鲜活,变得明朗。

我没法爬上屋顶去数绿叶下躲藏的生命。于是,整个夏天甚至秋天都在激动的揣想中度过,就象新婚前夕的新郎。十个、二十,或许更多,我常常想。

我家的冬瓜像粮食一样是藏在谷仓里的。

收获冬瓜的日子觉得生活过得很奢侈,跟城里人一样。妈妈把冬瓜切成片,放些青椒,便是“青椒炒肉片”;或者是放在沸水里,撒些葱花,便是“鲜猪肝汤”。我最喜欢吃的是把冬瓜剁成砣,和着自家晒的豆瓣焖成的那道色味俱佳的“红烧肉”,那种香味,那种幸福,时隔多年,还萦留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散,真的,它是要伴我一生了。

如果冬瓜太大了,剖开后吃不完,妈妈就把它晾成冬瓜干或做成冬瓜糖,那是全家赖以生存的干粮和我童年唯一的零食。

时光如梭,那些贫困得本该不堪回首的日子因了这小小的冬瓜变得弥足珍贵。我常常想,贫困和逆境并不可怕,幸福或者快乐其实只是一种心境,乐观的生活态度会使贫困和挫折变成我们人生的财富。我播下了冬瓜籽,收获的不仅仅只是冬瓜。

没钱文章15: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文/青岩

马上过年了,想想用不了几天,我就能回到几百公里之外的家乡,与父母和兄弟姊妹团聚,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记得去年过年时,我们兄弟姊妹五个陆陆续续从北京,银川赶回老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终于再次欢聚,吃吃喝喝,说说笑笑,那无比热闹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只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我们在父母身边还没有呆够呢,眼瞅着假期就要结束了。北京的要走,银川的要回,母亲总会很坚决地将每个儿女的行李箱都塞得满满当当,有土豆粉条,有油麻花,还有母亲亲手做的黄米年糕……马年的春节,就这样从我们欢欢喜喜地回到父母的身边开始,自我们恋恋不舍地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离开结束。我想羊年的春节,会比马年更加热闹,因为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我们这个大家族的新成员也一年比一年多。

回想以前,每到腊月,母亲便开始忙碌起来。先是做米酒,炒茶米,然后是生豆芽,磨豆腐,做粉条,炸油糕……当母亲一天天为我们一家人过年的美食忙碌的时候,父亲也在为村里人过年时必备的精神大餐而不停地忙碌着,写戏,排戏,练秧歌……至于我们这些小毛孩,当然也是不能闲着的。大的叫上小的,在母亲的吩咐下,今天铡驴草,明天背羊草,后天磨猪食……总之,等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观看晚会时,水缸里的水得是满的,柴垛上的柴得是劈好了的,洁白的窗户纸上得贴上花花绿绿的窗花,窑洞的墙璧上得有几幅年画,还得有个“抬头见喜”,或者“合家安康”什么的……

回想以前,生活在农村的我们,对于吃肉的记忆似乎只是停留在过年那段美好的时光里。每逢过年吃肉,母亲都要均匀地分成几份,我们每人一碗,唯有母亲的碗里,不是半个鸡脖子,就是一块鱼头。每次,母亲总会笑着说她爱吃。其实,母亲的心思,我们每个孩子都懂。所以,每次吃到最后,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碗底留一块最好的肉,不由分说放进母亲的碗里。一句吃腻了,实在吃不下去了,几乎成了所有孩子们的说辞。

回想以前,在那些个艰苦的岁月里,因为家里孩子多,我们只能穿着城里亲戚送的旧衣服,或者父母穿过的,被母亲一针一线由大改小的“新衣服”过年,却也能乐乐呵呵地挂灯笼,放鞭炮,跟着闹社火的父亲扭秧歌,转九曲,勾灯……印象中有那么几句勾灯的唱词十分有趣:“茄子灯紫腾腾,辣子灯红楞楞,韭菜灯翠铮铮,芫荽灯香喷喷,蔓菁灯圆亨亨,那着咦哟嗨,那圪溜圪列的黄瓜灯咦哟呼嗨……”

如今,当年的小毛孩早已长大成人,而且一个个远走高飞,各自有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只有年迈的父母,故土难离,依然住在老家。虽然父母早已不再忙碌,日子过得倒也清闲自在,但是,我们总能从父母打给我们的那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常的电话中,感知到那份深深的牵挂和惦念。所以,我总是提醒弟弟妹妹们,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回家,多陪父母拉拉家常,聊聊近况,尤其是过年,无论你有多忙,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有钱没钱,一定要回家过年!我们欢欢喜喜,过一个团团圆圆的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