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境界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境界的散文(精选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境界的散文1:仁爱心

文/陈广胜

一个人的胸怀和境界,从本质上取决于爱之所及的半径;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很大程度上由他关爱的受惠面和影响力来衡量。在人生的旅程中,若让他人多感知几分爱,便是存在的社会意义。

“老师,什么是仁?”春秋时期,有一位叫樊迟的同学问孔子。

回答这一问题,可以洋洋洒洒。但孔子没有滔滔不绝,他的口中仅仅吐出两个字:“爱人。”也许就在这一刻,铸定了“仁”与“爱”的某种因缘,它们自此联作一体,成为出现频繁极高的词汇。

仁,按字会意,即两个人在一起,很是亲密无间。爱的繁体中间有一“心”字,传递着发自内心的情感。总之,仁爱体现了对他人、对外物的友善与关切。如果说某一样东西,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拥有就越少;而唯独仁爱,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拥有也越多。

人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仁爱心是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粘合剂”。在我看来,仁是道德的积淀,内蕴着人格精神;爱是情感的流淌,闪烁着人性光芒。若说人人都含有动物的本能,仁爱心则去其残忍、贪婪的秉性,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展示出来。一句话,仁爱为怀就是光大人性、拒绝兽性。

仁爱思想源远流长,可谓儒学的精髓,15000多字的《论语》,“仁”便被提到109次。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直至对禽兽也抱“恻隐之心”,儒家仁爱观具有由亲至疏的包容性。假如放眼整个人类文明,从老子的慈爱到墨子的兼爱,从基督教的博爱到佛教的慈悲,虽然旨义略为不同,其基本精神却相通。很显然,仁爱具有普适价值,堪称人类唯一不需要翻译的生命语言。

一个人若怀抱爱,他之于社会是一股暖意,同时给自己的内心也带来和顺。马丁·路德·金有句名言:“仇恨不能驱逐仇恨,唯有爱可以。”释迦牟尼说得更早:“恨不止恨,唯爱止恨。”人,是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动物,脱不开爱恨情仇。利益矛盾也许可用利益解决,但许多纠结并非出于物质,而只能通过心灵加以抚慰。此时,仁爱无疑是一剂灵药。

仁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不容回避,当今物质文明的发达,并没有带来精神文明的升华,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反变本加厉。现在人们做事,往往先惦量是否划算,以致仁爱被视作赔本“买卖”,竟变得不合时宜。这种倾向的可怕,在于精神的沦丧,灵魂和良知都被放上了货架!而社会一旦失去仁爱心,必然人情冷漠、缺乏互信,其败坏的是整个社会生态,最终损伤的是每一个人。所以,仁爱是一种公德,是让人人受益的公共文明,它给社会也包括给自己一分心灵的关怀。

而每个人的心中本不缺爱的因子,只是仁爱用“买卖”的尺度考量时,许多人便怕吃亏,唯恐付出却没有回报。另一方面,仁爱又有了“作秀版”,行善只为了求名图利。这些都是仁爱的异化,甚至是对仁爱的算计与经营。真正的仁爱,发自人的本心,它不带前置条件和功利目的。只有在纯粹的给予中感到幸福,才是仁爱心的本色。

如何才有这样的内心?很显然,天下最无私的爱来自父母,或者在恋人、亲友之间也常有无偿的给予。但此种爱是“小爱”,主要限于血缘、亲缘的范围,仁爱心则有更宽的边界。不过,当一个人的幸福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或许对别人的困苦有本能的同情,却很难在自家碗里分出一杯羹。因为物质拥有是排他的,多数人习惯于等价交换。

然而,当精神追求压倒了物质,人心将容纳博施济众的“大爱”。由于到了精神层面,仁爱不再是单向付出,它伴随真情的传递与交流,因而给人带来金钱和物质所无法比拟的快乐。不仅如此,“行大仁”更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比如,古今中外有许多人散尽家财,倾心慈善事业,极端的有清末武训,即便乞讨为生,还热衷于创办义塾。通过种种不计较私利的爱的奉献,无数人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心理学家弗兰克认为:只要有人可以关怀,人生就是有意义的。关怀便是仁爱的体现。可以说,一个人的胸怀和境界,从本质上取决于爱之所及的半径;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很大程度上由他关爱的受惠面和影响力来衡量。人类本就是爱的产物,世上也没有人能独立到不需要同类的友善。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若让他人多感知几分爱,便是存在的社会意义。

怀仁爱心,实质是推己及人,将别人当自我感同身受。儒家常说忠恕之道。何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自己希望或喜欢的,同样也给予别人。何谓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自己不想要的,切莫强加于人。这便是设身处地,它引发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能使我们很自然地呈现仁慈、善良、悲悯的品质,更有一种给人方便、成人之美的情怀。

倡导仁爱,绝不是让大家做老好人,放弃是非曲直的原则。人应常带微笑,可不能没有钢牙。尤其在大非大恶面前,重拳也是仁爱,是“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但仁爱心主导下的惩治,从来对事不对人。凡真心改过的,应给予谅解与宽恕,切莫置之死地而后快。

仁爱植根于传统文化,但传统的不见得古旧,不等于要抛入历史的故纸堆。当然,今日之仁爱,不是曾经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条框中的仁爱,不是由封建宗法规范所设定的仁爱,而是现代公民在彼此尊重人格、权利基础上的仁爱,是一个“大写”的人所展示的高尚品性。无论到哪个时代,爱都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而且当人们越进入精神的更高层次,甚至越临近生命的终点,就会愈加领悟仁爱的内涵,愈加体会到它带给内心的充实与无悔。

关于境界的散文2:阅读四境界

文/田素昆 董天达

当下许多人都忘记了阅读,中年阅读可以使人永葆青葱岁月。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语出《三国志》作者陈寿。杨绛的故事可做注解:她小时候父亲曾问她,三天不看书怎么样?她答不好过。再问要是一星期不看呢?答曰一星期都白活了。

阅读,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件奢侈的事,太多的人在谈要看书,却没多少人真的在谈书。静心、沉浸、博览、求精,是读书的四境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孤独与快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乃第二境也。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这是一种“时人合一”的超越空间的至远至臻的境界。

关于境界的散文3:爱情的最高境界

文/兰芝

突然得知朋友深爱的女友到大洋彼岸嫁给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情敌,而自己又没有半点儿怨恨,相反,还为女友找到了幸福而欣慰。这种情景很让人难以理解。问起原委,朋友总用一句话就打发了我们:“爱一个人就是希望那个人得到实在的幸福。”

这种关于爱情概念的表述,我们在纸上和电视上看得多了,也听得多了,可是听起来总给人以纸上谈兵、虚无飘渺的感觉。我们从来都没相信过那样高深的爱情境界,偏偏这个现实版的范儿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朋友在没有女友相伴的情况下,不但没有一丝半点儿的孤独和幽怨,而且还总是乐乐呵呵地。每每和朋友们谈及他的女友,他总是说,是自己有意把她推向大洋彼岸的,那里才有她需要的一切,那里才是她真正幸福一辈子的归宿。

有时候我们也反问:金钱和富贵真的对一个女人一生的幸福是划等号的吗?难道爱情不是和他所爱的那个人永远在一起吗?

可是,朋友的回答是:“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是现实中的我已不是从前那个身体健康、生活富裕的那个人了啊!要知道那次车祸,我成了一个重度残疾,我爱着她,怎能眼看着她用一生的奉献和不幸来融化我不幸的心呢!我爱她的开始就是希望她能在我这儿得到一生的幸福,而现在我给不了她那么多了,我不愿意把自己的幸福嫁接到她的痛苦和不幸之上……”

“所以你就想法把她赶走?”

“对,是这样的,就像电视上经常出现过的那些情结,我赶走了她,她走时还大哭地骂我是个无情物。”

“难道,没有她的日子,你就能够幸福?”

“是的,虽说没有她的温柔照顾,我生活得十分艰难,可是每每想到她能被学生时代都深爱她的同学爱着,我就什么痛苦都没有了,我只希望她快乐幸福。”

“你以为她在大洋彼岸会真的幸福吗?要知道她深爱的可是你啊……”

“我知道,我坚信,生活这东西会慢慢改变人的,就像学生时代我们是多么的异想天开,可是一接触真正的生活,一切好像都在慢慢改变。我们的性格在变得稳实,我们的爱情也变得稳实,那时的一切好像都变成飘渺的云彩,而现实中的我们,个个都成为油盐酱醋茶中的幸福俘虏。工作时能看到票子多多,回家能给心爱的家人买丰富的东西;坐在饭桌前,能看到心爱的家人脸上荡漾幸福的微笑,甚至,去接孩子时,能得到孩子考了高分的一个小喜悦等等,这些才是我们成年人所要的幸福。而这些,我目前已经无法再给予她了,而大洋彼岸的同学却能给她这些满满的幸福啊!爱情是什么?在我这里,就是让对方幸福,让我深爱的人一生平安幸福啊……我也知道,她现在还不一定能爱上那同学,可是我明白那个同学可是真诚地爱她的,生活会慢慢让他们磨合成为彼此相爱无间的爱人,我坚信……”

看来朋友对爱情的理解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而恰恰是这个不同,最终让我们对他产生了无比的崇敬。

我们知道,朋友对于爱情是现实的,他要的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大话雷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有温度,又质感的爱情。爱一个人就让那个人一生幸福,爱情不是私有财产,而是彼此相爱相敬,看着对方幸福地微笑……

这也许就是爱情的最高境界,我们一般人难能达到,而我的朋友,却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关于境界的散文4:人生有味三境界

文/付秀宏

我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三个人去买饮料,第一个人说他要喝果汁,因为果汁是甜的,味道从头到尾一样。第二个人说他喜欢咖啡,咖啡刚入口是苦的,等咽下肚后,嘴中却有一股甜甜的味道。第三个人说他喜欢矿泉水,味道虽然平淡,但平淡之中另有玄妙。

三个人的选择,有别样的味道。这个故事虽然有寓言的指向性,但他们的追求旋律各有不同。从中不难看出,第一种人沉迷于享受;第二种人喜爱从苦寂的黑夜找到光亮,然后创造跌宕起伏;第三种人呢,则留恋平凡,具有返璞归真之个性。我有时想,这三种人并非在现实中非常纯粹,而是一个人处在不同时段不同情境下出现的,所谓“果汁人生”“咖啡人生”和“矿泉水人生”的影子。

那么,为什么三种不同人生会让人们取舍不定呢?或许某一种人生的那种贴心适意正好契合了你的要求,此时此地是此,彼时彼地是彼,但这种游移是暂时的,每个人有自己的主旋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取向。认清自己,更要看清未来,方为智者。

“果味人生”并非不好,但隐藏着危机。只想享受生活甜美,却不顾其他,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要知道即使再甜美,也会有荆棘。果汁在制作过程中,掺杂防腐剂,在享受美味之时,是否还想过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威胁呢?这种人生,是不是那种只追求刚刚开始的完美,而对以后造成的威胁而不顾呢?甜美不是过,沉醉于甜美就有问题。

“咖啡人生”,是那种以苦为乐的人,喜欢先苦后甜的感觉。这种先苦后甜,酷似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境界,令人敬仰。在追求时,也许你并没有崇高感,但咖啡的惯性让你沉迷难于自拔,自重感高于灵动味。如孔子落魄而不悔,如梵·高疯狂而失控,如贝多芬执着而狂躁。若常人盲目仿效,往往被苦难压倒,一事无成。咖啡人生说起来头头是道,求证此命题除身体力行之外要三思。并非低估你的承受能力,“找到真你”方不枉过一生。

“矿泉水人生”,倒像山间的幽兰,不事张扬,不求闻达,自开自落自芬芳。这种自适感,有一种天然之美,恰似老子的无为而治。因矿泉水虽然无味,但里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许多矿物质,可纯洁你的肠胃,洗刷你的血液,健康你的身体。可禅悟佛家的妙理,提高你的志趣,平淡之中有神奇。也许这种人生太无趣,远不如疯狂享受一番,致死拼搏一回。但不要忘了,这种沉静、优雅,代表长存世间、自清自洁、自收自放、自成方圆的一种生存哲学。看似平平淡淡,无任何有趣,但他善从司空见惯中发现亮丽,从山冈轻雾中洞彻雷同。他们无中看有,以小见大,把无形的东西品得非常仔细,从而使自己生活的一尘不染得到无限充实。“矿泉水人生”区别于“纯净水”,正是由于他们的清新、气爽、味甜,有许多“矿物质”焕发无限魅力,所以“矿泉水人生”并不乏味,还拥有长久的乐趣,只要你耐得住寂寞。

人的一生,果汁需要,咖啡也需要,但矿泉水最需要,因平平淡淡有真趣、出深意。或许人一生下来,就是纯净态,但成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需要,纷繁多姿,因而选择时就要慎重。千万不要舍本求末,莫要自酿苦涩当快乐,要活出本心的自己。

“果汁人生”“咖啡人生”“矿泉水人生”,人生有味三境界,细细拿捏当斟酌。

关于境界的散文5:喜欢

文/清霜

喜欢是个好境界。是天高云淡,月白风清。像一枚果子咬下去,果汁轻轻地溢到嘴里,甜却不腻。也是邻居家的胖小子,刚洗完澡被抱出来,咯咯地冲你笑,你禁不住要前去逗上一会。但只限于逗上一会,然后带着欢愉的心情转身离开。

相对于爱的热烈和张扬,喜欢是清淡的。这种意境更接近于水墨画,羊毫子轻轻一勾,一点,一抹,一幅写意的山水,便从苍白的宣纸上,若隐若现地浮出:山很幽远,水很飘渺,景致是恰到好处的朦胧。你看着这画,心里也有着淡然的欢喜。而这一切终取决于用墨的深浅。喜欢一定是淡墨,淡到近乎于无,可分明又能清晰地感觉得到。如果用墨太浓,便不容易化开。一笔重彩下去,喜欢就变成了爱,会纠缠,会疼痛。

有一句话说:喜欢的歌,静静地听;喜欢的人,远远地看。所以,喜欢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情绪。外表不露声色,内心暗香浮动。远远地看着那个人,他笑你笑,他伤心你难过。许多时候,不是不想亲近,而是不能。不能,是一种理智。喜欢,是一种情怀。当情感战胜理智,喜欢上升为爱情,这样的爱无异于一场灾难。只有当理智战胜情感的时候,喜欢才能在不远不近的距离内,得到最好的延绵。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世人对喜欢的东西,都免不了想要占有的欲望。金钱,名利,香车,美女……包括爱情,未得到之前,都朝思暮想。待得了手,又未必懂得珍惜。或者是,想要得到更多吧。却不知,得到之时也是失去之时。“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得故人心,又道故人心易变。”在不停得到中,我们失去最可贵的东西,就是当初那份纯纯的心动和喜欢。说到底,强烈的占有欲源于人性的自私。如果,一句喜欢便可以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理直气壮据为己有,再一句不喜欢,便可以弃之如敝屣。这种占有欲,着实和爱无关,甚至连喜欢都谈不上。

喜欢和爱是一对同胞姐妹。一个端庄一个活泼,一个温和一个热情,一个清淡一个浓烈。同样美丽让人心动。喜欢很容易被说出口,爱却在心口难开。为什么?因为喜欢是一种好感,爱却包含着责任。肯说爱的男人不一定爱你,但连一句话也不肯的,那一定不爱你。是的,我只承认我有点点喜欢你,亲爱的姑娘,一起来玩玩吗?

都说人生最美的相逢,莫过于在对的时间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一起相爱。但如果,那是一个错误的时间和地点。那么,要么远远地保持距离,要么转身决然地离开,不犹豫,不纠缠。留份喜欢在心底,于某个夜深人静时,轻轻打开,像打开一卷珍藏已久的水墨画,再用轻烟似的思绪勾勒出意境。抬头,天空是一片苍茫深蓝的辽远和宁静。啊,月白,风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