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的文章

请欣赏师恩的文章(精选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师恩的文章1:感念师恩

文/吴浩

一直很庆幸儿子遇到了两位好老师。

从迈进课堂也是人生学堂的第一步至今,尽管作为一个粗心的家长,我只是偶尔来到学校,但孩子之心无法隐藏,老师之辛苦劳累我心感知。

想囊括所有的词汇,师恩如山、如海、如歌……来表达我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似乎都不足以形容。这是儿子之幸运,也是班级里每个孩子之幸运。

她们是黄州区实验小学四(3)班的叶学珍老师和杜筠柏老师。

上周,在全校师生歌咏比赛上,我再次见到了这两位让人尊敬的老师。叶老师嘱我多拍班级照片,以作留念。哪知见到几千学生身着统一服装,我愣是没找到儿子在哪,只能对着貌似儿子同学的队列一阵猛拍,最后实在没找到一张满意的照片。

但我分明注意到老师的目光从没有离开过这群让她们骄傲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当这群懵懂的孩子如今都成小大人样,她们是怎样激动和开心的心情呢。

第一次来学校,见到孩子老师,感觉叶老师就像孩子们严厉的大姐,而杜老师则像位和蔼的慈母。这样的老师组合,想必最顽皮的学生都会乖乖听话好好学习的。事实证明了我的感觉,儿子原是个脾气大的霸气小子,一到学校就驯服了。

儿子驯服了是第一步,可是课堂上思绪飞到九霄云外,两位老师很严肃地找到了我,一直还记得老师说的话,“到了学校你们家长不用操心,但孩子身上一些毛病也需要家长帮助克服!”我一听有些急,当即表示儿子如不认真、调皮,你们可以打。叶老师笑着说,我们也不舍得打。我们要一起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化,一起帮助他成长。

印象最深的是两位老师拖堂。可能四(3)班的拖堂是年级最多的,每次去接孩子,看到两位老师都在苦口婆心地教导,生怕有一个孩子掉队,生怕有些知识孩子们还没消化好。每每在教室窗边看到,我的心真的很舒坦,有这样的老师,强将手下无弱兵。

作为家长,我实在有些怕老师找我,因为这往往预示着孩子犯事。但每次碰到两位老师,千嘱咐万嘱咐的只有一件事:儿子是块读书的料,千万不要荒废了。在家里一定要好好督促,检查作业、签字……

只是我确实是个不称职的家长,很多时候只好在心底拜托老师们了。就是在我这样的漫不经心下,儿子从班级三好学生到校级五好学生,居然成了班上的“数学大王”,老师们对他寄予厚望。而且儿子也变得懂事了,我累的时候会为我捶背,会为家里承担些家务事,带带弟弟。

看到儿子的成长,我不止一次地告诉儿子,永远要记得老师,永远要谨记师恩。

师恩的文章2:师恩难忘

文/黑精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故而,老师是传播文明、教授知识、启迪心灵智慧的天使;是积德修心的典范;辛勤的园丁;是培养教育和引领健康成长方向的舵手;天底下最真诚和最值得信赖的人!

我小学是在定远拂晓西张小学(当时是大队小学)读的。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老师。高个,肤色微白。二十多岁的一个帅小伙子,浓眉下一双大的眼睛炯炯有神。老师不仅英俊、帅气、潇洒,更令人敬慕的是有修养、有才华、能文能武,很敬业……

他——就是我一直铭记在心的张维其老师。

说来也巧,我们班正好缺老师,学校就安排他带我们班的课。张老师淮北口音很浓,但普通话却说得很好。老师的时间总是和上课铃同步,上课铃声一停,他一手拿课本,一手拿着教棒从容地走进教室,轻快地走上讲台,接受我们全体起立,向他表示的敬意。张老师的讲课抑扬顿挫,极富激情,言语中夹带优美的词句,他总把课讲的生动有趣,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他的知识很渊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不知晓。课堂上他讲古论今引经据典,总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我的记忆中,他的课堂没有严厉的语言,没有严肃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总是一张和蔼、慈善的面庞,极少对学生发火。他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能感染了每个学生;吸引了每个学生。张老师常常结合图示进行教学,使得教学板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至今我也没有忘。张老师还用“炒菜”这个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引导我们写文章,就好比炒菜要放油、盐,少了一样,再好的原材料、再好的厨师也炒不出味美的菜来。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要写好文章,就要用丰富的词语,修辞、引经据典,充实文章的内容,读者才能喜欢。学生都喜欢他,最爱上他的课,感觉好像为他而学的。他微笑的神采,他那种亲和力,到现在让我们都感觉他就是我们的朋友。

张老师批阅作业十分认真,每一个错别字,他都会用红笔纠正,在他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用红笔划出一道漂亮的波浪线,并写下简短的评语。有一次,张老师布置完作业,同学们思接千载、笔走龙蛇,教室里一下子静悄悄的。我也是运笔如飞、挥洒自如,自我感觉良好。作业本发下来了,我的作业上果然留下不少的批语和波浪形符号。

下课后,张老师轻轻地走到我身边,面带微笑的对我说:“林子,文章写的不错,文笔流畅,能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你的文章要再上一个台阶,就要多阅读课外书籍,主动积累与运用一些中外名诗佳句”。张老师还给了我几本中外名著、红色教育内容的书,告诉我阅读的重点、阅读的方式等。那时候,我们这些乡下学生,能阅读的书籍很少,这一篇篇美文,就像一顿顿文化大餐,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如饥似渴、废寝忘餐。记得他给我的书中有一本《列宁回忆录》,书中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语言,人物的坚强意志革命精神,深深地吸引着我,连吃饭都在看,经常被家里人糙(批评)。我那懵然稚嫩的心,随着书中的故事情节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从此,我对文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以至于影响了我的一生。

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做人。

我记得每次考试之后,评阅试卷课,我们都很认真的听老师评判。他会在每个学生的试卷上,写上公正客观地评语,切击中要害恰到好处。即使是最差的那个同学也会得到老师的一款鼓励,而且彰显特点、各有千秋,有分量、有动力。他不仅激励每个学生好好学习,还包含着如何做人的许多道理。

张老师对我们的学习要求非常严厉,可平时,待我们就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和我们促膝谈心,给我们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我们一点畏惧的心里都没有。记得有一次他对我说“林子,我两挑东西,我挑不过你,你能挑一百多斤,我只能挑七、八十斤,但我能坚持长久,比你有长劲。林子,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要能持之以恒。”听了这番话,让我茅塞顿开。他的话一直伴随我、影响我、激励我,现在真正明白,他给了我们多少教诲,够我们享用一生……我由此想起一位教育专家说过:“遇上一位好老师,会改变你一生的命运。”

1976年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招生制度的改革,由推荐改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得到这一消息,我激动地好几宿没有合眼。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油灯下看书,时常是困了睡着了,醒了再继续复习,遇到难题就到离家几里路的乡中学去找老师请教,就这样熬到了高考。而我却以微弱之差而落榜,但却奠定了我走上讲台的基础。正好赶上我们大队的小学需要增加教师,当时的大队领导不同意,想给自己家的亲戚。我的恩师,当时的小学校长张维其老师,一手拿着辞职报告,一脚踏进了公社书记的办公室点名要我。就这样我与1978年元月走进了我所在大队的小学,拿起教本一干就是四十年。1981年又有了好政策,师范学校从民办教师中选招部分民办教师,进行脱产培训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我参加了招考又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在凤阳师范读了两年,毕业后分配拂晓初中任教直至退休。

当我走进西张小学拿起教鞭,走上讲台的时候,心里有无限的感激之情。老师,是你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为我铺垫了人生之路。不就如此,您又继续教我如何面对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教书育人的方法,为我奠定了基础,使我在从教生涯中成为一名受学生尊重的好老师。

张老师,如今您的同学们已在各自不同的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独特的人生,虽然我们并不是事业有成,但是,我们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老师,您的人品、学识、修养,让我们我终生仰慕;您的博大精深,给了我智慧和创新;您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给我树立了榜样,使我站在时代的行列思考人生,才有今天我的创作成就……

岁月的轮回总在往复回返,它逝去了却从没有离开。时光荏苒,又是一年教师节的到来,提笔却不知道从何写起,唯有用这种粗略的描述,来表达我对您的追忆。老师,您现在虽然与我们阴阳相隔,然而你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且是永恒的!

谨以此文献给第37个教师节!

师恩的文章3:师恩难忘

文/邹可珺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把我们这些花朵培育;老师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来给我们照亮前行的路;老师还是勤劳的蜜蜂,为我们酿出甜甜的蜜……

我最难忘的老师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王老师,王老师的名字里带着一个“笑”字,她人如其名,长着一双弯弯的大眼睛,总是笑盈盈地看着我们。她的温情与师德令我终身难忘。

有一次正逢放学,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小朋友们纷纷被家长接回家了,我的爸爸妈妈还没有赶来,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吓坏了,忍不住号啕大哭。

王老师拉着我的小手,轻声安慰我:“可珺,别怕,爸爸妈妈肯定在路上,马上就来了!老师教你个新歌好吗?”我点了点头,擦干眼泪。只见王老师掀开钢琴盖,坐在凳上,微笑着对我说:“来,我唱一句,你唱一句。”我乐了,高兴地拍了拍手。随后,优美的琴声伴着我稚嫩的童音飘荡在教室的上空。在我唱得正带劲时,爸爸妈妈赶来了,他们用充满歉意的目光望着王老师。妈妈拉起我,着急地对老师解释着,想赶紧带我走,好让老师早点下班回家。

王老师笑眯眯地对妈妈说:“等一会儿,我们可珺刚刚学了一首新歌呢,让她给我们表演一个吧!”在老师的鼓励下,我由羞涩到大方,大声地唱了起来,爸爸妈妈用欣慰的眼神望着我……

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我想老师也许早已忘记这件事情,但是这个美好的画面,却永远定格在我和爸爸妈妈的心中。

从那一刻起,我就深深地被老师吸引,我的理想就是要当一名老师。我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更要把爱永远传承下去!

师恩的文章4:师恩如树

文/郭华悦

我刚踏上讲台的那一年,觉得人生顿时灰暗下来。

多数毕业生可能也有这样的体会:在学校时,对未来充满憧憬,觉得前方的路上,除了快乐,还是快乐,可一旦真的踏上了岗位,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距,总是让人倍觉灰心。

这种灰心,来自于自己的付出与获得的不成正比。在教师的岗位上,战战兢兢,备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可获得的,却是学生们的不认同,甚至有学生公然在课堂上,对着我口出不敬。

我任教的学校,其实也是我的母校。我从这儿走出去,走进大学,毕业后又回到这里。巧的是,我当年的班主任陈老师,也依旧在讲台上发光发热。

我记得那天,陈老师来找我聊天,听完了我的诉苦,陈老师指着宿舍门口的那棵小树苗,笑着问我:“知道那是谁种下的吗?”

我摇了摇头。陈老师告诉我:“是我种下的。”

得知我毕业后,回到自己的母校任教,也知道我的宿舍是这一间屋,于是陈老师就在我的门口种下了这么一棵小树苗。看着我疑惑不解的样子,陈老师告诉我,他这些年来,越来越觉得当好一个老师,就得向一棵树学习。

陈老师说:“你看,树最大的好处,是净化空气。怎么净化?很简单,提供对方需要的,消化掉那些对方无用的。授业解惑,也是这样。你必须先清楚对方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把自己当一棵树,你才能明白身为老师的可贵之处。”

一刹那,我脑中多时的困惑,迎刃而解。

再后来,听到很多老师抱怨学生难教的时候,我总不禁想起那棵树。你是不是把学生不需要的,强加其身,而对其所需的,却毫无所觉?有时候,学生的不领情,更多的是因为你的授业解惑,并非其所需。

这棵树,让我想起了很多。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陈老师是怎么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怎么战战兢兢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的!那棵树,至今仍茁壮生长着,每次看到,都会让我不禁红了眼圈。

师恩的文章5:师恩难忘

文/李倩

听着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我背着书包走在放学的路上,看见一些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街道上快乐地奔跑,突然有个小朋友摔倒了,老师看见了赶忙过去把他扶起来,看着这一幕我想到了我一年级和我的数学老师发生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是一个短头发的小女孩,只知道玩,甚至连怎么系鞋带都不会。有一次一下课我就跑出教室去玩。上课预备铃响了,我跑进教室,那时钟老师已经在讲台上准备上课的东西了。钟老师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她那双明亮的眼睛给我的感觉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让她看起来特别精神,也透出一种高雅的气质。

也许是我打扰了钟老师,她往我这边看了看,发现我右脚的鞋带散了便提醒我把鞋带系起来。我很为难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的看着她,因为我不会系鞋带。钟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为难,便笑着从讲台上来到我的面前,然后蹲下来,我愣在原地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原来她是要帮我系鞋带,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几秒,却让我感到春天般的温暖。从她的身上我仿佛看见了妈妈的身影,她拍了拍我的头示意我坐回位子上准备上课,我对钟老师鞠了一躬说谢谢您老师,她对我笑了笑便走到讲台上开始上课了。

现在五年级的我,已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会的小女孩了,从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助人为乐、关爱别人的优秀品质。老师无私奉献教了很多的文化知识给我们,老师的教育之恩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精心地呵护我们,我们会在老师无私教育下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祝天下所有的老师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师恩的文章6:难忘师恩

文/九满

我的初中是在下柴市中学度过的。在那里,我有幸遇到几位好老师,他们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和蔼可亲,有的治学严谨……当我忆起他们的时候,心底便陡升一种敬意,从肺腑荡漾一种感激的涟漪。

黄松林老师,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黄老师的时间总是和上课铃同步,上课铃声刚停下来,他就腋下夹着备课本,手里拿着教鞭从容地走进教室,轻快地走上讲台,接受我们全体起立,向他表示的敬意;他讲课抑扬顿挫,极富激情,言语中夹带优美的词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他一手端着课本,一手拿着粉笔,边走边读地教我们念书,不时快步走回,在黑板上写下课文中的生字;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他有声有色地朗读,将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奥妙,转换成我们听得懂的讯息,好像诗中的人和物就在我们眼前,轻盈地把我们带入伟人的思路中,让年轻的学生被文字的力量、文字的美妙深深地震撼!虽说这堂课拖堂了,但同学们都很兴奋,似乎没有听到下课的铃声,黄老师看到我们意犹未尽的样子,反倒停住了,不动声色的放下书本,轻轻地说:“下课。”

黄老师批阅作业十分认真,每一个错别字,他都会用红笔纠正,在他认为写得好的段落或词句下用红笔划出一道漂亮的波浪线,并用他那刚劲有力、深得书法诀窍的文字写下简短的评语。那天下午,又到上作文课的时间,黄老师布置完作文题,同学们思接千载、笔走龙蛇,教室里一下子静悄悄的。我也是运笔如飞、挥洒自如,自我感觉良好。作文本发下来了,我的文字里果然留下不少的批语和波浪形符号。

下课后,黄老师轻盈地走到我身边,面带微笑地对我说:“九满,文章写的不错,文笔流畅,能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你的文章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必须更多地阅读课外书籍,主动积累与运用一些名诗佳句。”黄老师根本就没有理睬我欣喜若狂的表情,随手把几本《收获》、《十月》递给我,并告诉我阅读的重点、阅读的方式等等。那时候,我们这些乡下学生,能阅读到的书籍很少,这一篇篇美文,就像一顿顿文化大餐,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如饥似渴、废寝忘餐,我那懵然稚嫩的心,随着书中的故事情节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南方来到北国,从贫穷走向繁华……从此,我对文学的兴趣开始浓厚了。“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之类的词汇有意无意在我的作文中得以引用,那堆积在我心里的故事情节渐渐地变成文字。

周建中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和蔼亲切,慈爱的眼神总是凝在眼角,善意的微笑浮在唇边。他走起路来脚步生风,他讲课就像他走路,不是把数学概念通篇大论地讲成文科那样无聊,而是把原本一个个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转换成一串串跳动的音符,让我们感受数学的奥妙和趣味,让我们轻轻松松地掌握数学的定义和原理,也使课堂里的气氛变得活跃而清新。为了让我们记住证明题的重要步骤,周老师用“炒菜”这个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引导我们,必须把所有要用的条件都证出来,不得少一步,就好比炒菜要放油、盐,少了一样,再好的原材料、再好的厨师也炒不出味美的菜来。

当然,周老师也有“不懂”的时候,那天上午,上“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他一开口就为难的说不等式太难掌握了,到现在连他都没有完全弄懂,让我们自学、讨论、总结,然后讲给他听,同学们既兴奋又激动,经过一番激烈地争论,同学们个个胸有成竹。“刘健同学,你给我讲一下!”说完,周老师坐到刘健的座位上,当起了学生,而刘健则走上讲台认真地讲,还真像个老师;周老师聚精会神地听,时而点头赞许,时而摇头反对,时而举手提问;刘健讲完了,周老师健步走上讲台:“同学们,听懂了吗?”“听懂了!”大家齐声回答,“那谁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大家争先恐后,“一元一次不等式”就这样在欢快的气氛里被我们掌握。当我们遇到数学难题向他请教时,周老师不是一步一步地讲步骤,而是点拨几句,给我们讲解题思路,让我们自己想出接下来该怎么做。

孙运喜老师,我们的化学老师。他长着一张严肃的脸,但他讲起课来幽默风趣,引人入胜。他上课从不讲废话,前几分钟复习上次的课,接着讲新课。孙老师的课堂提问也很有技巧,看到谁低着头、不举手,他就让谁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很灵,为了正确地回答问题,同学们都得认真听课。无论回答得错与对,孙老师也不会批评我们,反而会给予更多的鼓励,让我们的胆子大起来。他让我们记“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都是通过整理出来的顺口溜,让我们在兴趣中牢记化学知识。

记得在一堂化学课上,孙老师讲了一种常规的解题思路,我又提出了另一种简便的解题方法,孙老师不仅没有反感,反而在课堂上把我表扬一番,说我有钻研精神,不久以后,他还让我当上了化学课代表,我学化学的热情更高了。孙老师的化学实验课也很有情趣,他把我们叫到讲台让我们亲自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激发起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如今,当年的同学们已在各自不同的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独特的人生,虽然我们并不是事业有成,但是,我们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陈燕、刘中华、谭文科以恩师为榜样教书育人,桂长云学成后去了美国,成了美国医学界顶尖级的科学家,刘健、张海斌大学毕业后投身警界,成了湖南公安系统不可多得的英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