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现代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现代的文章1:沉默中爆发的现代诗

文/zhaojiayinn

诗人因作诗而处在与沉默的特殊关联之中,他们总是会以某种命定的方式返回到诗之开端或终结处的沉默里。

我们可以用中国新诗中的某些作品为例,来说明如何在细读中做到这一点。

比如在着名的《诗八章》中,穆旦将沉默的发生场所置于到爱欲的玄学空间之中: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语言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穆旦《诗八章》

“爱之中,比起语言来,沉默更多。“因此爱使世界安静(静静地)。当爱的沉默将”我们“围拢”,言词的火苗就“在紫色中一跃而起”(特纳克尔语)。于是就有了交谈:这是言词之火的拥抱和交缠,它比起肉身的拥抱更加热烈。作为火焰之相互拥抱的交谈,照亮肉身拥抱的世界;值啊深入的交谈中,言语发出的光亮使相爱者看清了彼此的面容。然而,这交谈也使得沉默进一步增加,它其实是增进了爱之中的神秘和黑暗。相爱者说话,为了倾听沉默,为了沉迷于这“未成形的黑暗”。而当代诗人赵嘉音所说的:“而沉迷本身也是让人陶醉的,犹如每个人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这一点也极其重要。

赵嘉音就是一位对于沉默着迷的诗人。

老灵魂升起孤独

弥漫夜空

寓言长出双弧线

交相辉映

它陌生的头颅

装满幻想

像 期盼果实

必成熟于秋季般 不可思议

有些旅程 注定是寂寞的

没有山

没有水

没有影子

甚至 没有自己

犹如意义本身

——《使命》

摘自赵嘉音【鸢尾】系列,《使命》。

使命是孤独的,自然也是沉默的。而在赵嘉音的《使命》中,沉默直接转换成了一种力量,这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的力量直接汇聚成了使命。而使命这一诗歌中永恒的主题(甚至说诗歌的使命)就此得到了诠释。在赵嘉音这里,沉默是使命的力量,亦是诗歌的力量。

韩东是另一位对“沉默“极其着迷的诗人。

诸如他的《沉默者》:

我在沉闷的生活里不说话

我有沉重的上颚和巨大的下颚

像荒芜的高地上原始的石缝

即便是家的季节里,唇齿间

也不生长绿叶的言辞

我嘴部顽固的石锁,圆石上泛着青光

或许就是两片石磨间的相互消磨

像反刍动物从母亲那里带来

我就想马的石像咀嚼沉默

白墙的阴影是我寂寞难咽的草料

那蒙面哭泣的妇人是沉默者年迈的母亲——

她把他从唠叨中诞生出来——自觉受了伤害

好吧,就让房间里充斥我口哨般的喝汤声

——韩东《沉默者》

这首诗清晰、简练。得到了精准控制。沉默的意象呈现也十分娴熟和勾人,碎片化的场景使沉默呈现出另一种可能。

而诗歌的阅读,好的细读从沉默中对作品的阅读或注视开端:在“久久的注视“之后,仿佛从沉默中吸收了足够的语言,才能开始对作品的阐释。而阐释的实质,是向作品提问,同时倾听作品对问题的应答,也就是在作品之中吹拂的风声。我们需要耐心和细心地倾听这”风声“,一旦我们听懂了,我们就会止住,从言说和阐释中退出,再次回到对作品的阅读。这就是细读的终点:返回作品,返回沉默中对作品的久久注视。

细读始于沉默,并终止于沉默。而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细读——在沉默之中,期待着“注视”的时刻。

关于现代的文章2:保持纯真,保持美好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疲于奔命,忙于应酬,怀着一颗计较而冷漠的心,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害怕受伤,因而选择冷漠来保护自己,可是,这样的冷漠,让我们丧失了很多美好。

我们开始感受不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当然也丧失了被陌生人帮助的机会,更甚者周围的人也开始敬而远之,生怕自己被牵连。有时候想想,还不如一个孩子。

孩子充满友善,对人不设防,孩子真诚勇敢,对人敢说真话,孩子快乐开朗,日日阳光灿烂。孩子开始成为了我们羡慕的对象。当然,我不是提倡你做个孩子,毕竟我们已经处在成人社会,有了特有的游戏规则。但是,请适当的保持纯真。

让自己相信爱,相信友谊,相信善意。

让自己开朗,乐观,勇敢。

让自己在摔倒之后,迅速爬起来,并忘记伤痛!

这个世界,有相信才有爱,有爱才有美好!把事情看得简单一点,生活给予你的感动就会丰富一点!

请让我们保持纯真,保持美好!

关于现代的文章3:微信是我的好帮手

文/陈月彦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微信这个沟通工具已被人们熟悉并普遍使用。在别人看来,微信也许仅仅是个聊天工具,而在我这里却是工作和学习的好帮手。

我负责学校的宣传报道工作。自从有了微信,我不仅可以与方方面面及时沟通稿件的情况,还可以和几个同好在新闻及写作方面交流心得体会,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喜欢广泛阅读微信里转载的美文。喜欢写作的文友常常在微信里转载更新美文,还有的文友干脆直接把喜欢的文章通过微信发过来一起分享。而且在微信这个互动平台中,对喜欢的图文除了点赞之外,我们还不忘及时互相发表一点读后感悟和点评。

可以说,微信对我的工作和学习帮助很大,不仅增加了练笔的机会,还提高了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每当自己的文章和新闻报道在报纸上露面,都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

关于现代的文章4:古典与现代中透出柔媚

文/马新宇

那年,我只有四五岁,因为父母来到乐余做生意,所以我也跟着来到了美丽富饶的人间仙境——乐余镇,在如诗如画的乐余中心小学上学。这个小镇给了我宾至如归的感觉,我已经爱上了这里的一切。因此,我称它为我的第二故乡。现在就让我为你介绍一下它吧!

清晨,太阳公公用他那温暖的手臂把大地从梦中唤醒,金色的阳光铺满大地。啊,校园的清晨!这里是第一天的开始,这里是人生的起步;理想的种子要播种,人生的意义要认识……我们的学校非常美丽,尤其是校园东南角的围墙边更是令人惊叹叫绝,那里长着一排排清秀挺拔的树木,有桂花树、有香樟树,还有柏树。春天,万物复苏,这儿的树木吐出了嫩绿的新芽,点缀校园。每逢课间或中午休息时总看到许多同学在树底下跳绳、丢手绢、做游戏等。八月,桂花树开花了,它那挂满枝头的花朵,香味四溢,整个校园都能闻得见。一阵微风吹来,桂花飘飘洒洒地落下来,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景象啊!

乐余老街是乐余镇的一大亮点,让人不得不提起它。这是一条充满古色古香气息的商业街,走在老街上,脚下青色的碎石铺街,两旁廊檐相对,商铺林立,似乎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把我们拉回到上个世纪的30年代。两边店堂内巨大的木梁“相视而行”,雕花屋檐精巧美观,整条街的房屋坚固而不失韵味,这条老街的建筑都是清一色的粉墙黛瓦商铺,一根根朱红的柱子依次排列在两边,在现代化的建筑中透出古朴曲雅的情调。

乐余小镇还有许多如诗如画的美景,乐余广场、乐余商贸街等,在这里我也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它犹如一位有着古典美与现代美结合的时尚女子,人见人爱。

我的第二故乡——乐余,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你!

关于现代的文章5:城市的记忆

文/谢伟

现代人的审美观有时是两面性的,一面向往当代都市文明的繁华,一面又在追寻着历史文化的遗痕。古老的记忆与时尚的混搭,表面上透着强大的包容性,其实也蕴含了一种追求生活的品质感。

“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形象描绘出一幅江南古宅旧居景象。夕阳下,当你来到某个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寻访着那些散落在街巷的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在纵横交错的旧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慢慢地徜徉。四周氛围静悄悄的,仿佛时空穿越一般,那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便萦绕在身旁。

文化不会始终以凝固的形式而存在,是有着绵延不绝的发展的脉络。如苏州的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保持了自唐宋以来水陆结合、河街平行的双棋盘街坊格局,堪称古城的缩影,活的“宋平江图”。虽历经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和改造,古城早已不是完璧,却仍有相对完整的局部区域。这些保留下来的市巷旧貌,还维护着生活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风貌,充满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虽与鼎沸喧哗的商业街区观前街一巷之隔,却是风格迥然不同的两个天地。

说起打造文化景观,白居易、苏轼是挺有情趣的两位文化人:为文,诗词文章做得好;为官,利民实事也办得好,千古传颂。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在河的北面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诗云:“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描摹了当时的盛况。苏轼自比白居易,曾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他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把挖出的淤泥集中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以便行人,后人称之“苏公堤”, 而“苏堤春晓”便为西湖十景之一。

园林是人工的建造,山林则得之于自然,二者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更是美不胜收。明代文徵明在《拙政园图咏·若墅堂》中写道: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这种工匠技师精心营造的园林格局,古今中外闻名遐迩。相比之下,镇江被誉为 “城市山林”,却是因为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故曰: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有评价:“烟雨南山开画本”。历史上,刘裕、萧统、米芾、戴颙、周敦颐、苏东坡、王安石、曾巩、骆宾王等众多名人或居住或游览,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故事和历史遗址,以及珍贵的传世名篇。

城市是文化与生活的承载体,一座城市,一段记忆。在霓虹灯的映衬下,现代都市被装扮得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繁华热闹,时尚潮流势不可挡。但在城市的某一隅,闲庭漫步于古典的雕梁画栋之间,与历史文化来个亲密“约会”,达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目的,抒发那挥不去剪不断的怀旧情结。此时此地,谈古与论今两种不同的感受一样地做到了和谐共生。

关于现代的文章6:文学趣谈

文/许子东

有一个规律性,现代作家的启蒙老师大都是母亲。中国现代文学里面说父亲好的极少。曹禺的戏剧里面写出来的父亲都是周朴园那个德性。巴金《家》里的高老太爷,也是个反面角色。这些作家写的父亲,要么去世,要么很坏,但他们笔下的母亲都是好的,比如鲁迅的“鲁”,就是用了母亲的姓。母亲被作家恨的大概只有张爱玲。

张爱玲后来的小说主题就是“男女战争”——就是男女谈恋爱。但这个“恋爱”是打仗,是计算,是猜疑,是提防,是博弈,从头到尾是在“打仗”。而这种爱情战争最早、最佳的人物原型就是她的父母。

现代女作家有两类,一类是一夫一妻,婚姻稳定;一类是五彩缤纷的感情,惊心动魄的小说。套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女作家的幸福家庭也都是一样的幸福:冰心、冯沅君、凌叔华、林徽因……一般都是嫁给学者。冯沅君写的小说《隔绝》,也是“五四”时“娜拉出走”这一类的小说。她的丈夫陆侃如写《中国诗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教授,非常有名。林徽因不为徐志摩的爱情所动,理智地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是古建筑学家。她后来从事美术、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就是林徽因参与设计的。

鲁迅不是说过吗,娜拉出走以后,要么回去,要么堕落。回去的故事就是子君,堕落的故事就是陈白露。陈白露故事的开头,很像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的结尾。

文学是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泄露作家内心秘密的——真正的文学,比宣言、日记、情话更能宣泄心底的秘密,包括作家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

陈丹燕采访过上海的老黄包车夫,你们当初拉人力车是不是被欺负?那些老人说,是被欺负,坐在后面的洋人都不跟我们说话。要右转也不说“turn right”,只拿一个手杖,在我的右肩一敲,我就得往右转,在左肩一敲,我就得往左转。这个故事很有阶级压迫的内容,作家就继续挖掘,那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想推翻这些有钱人,然后大家平等,建立新的社会?老车夫说,我当时是真的想,我立下志气,一定要改变命运。那你做什么?我要坐在车上,让别人拉我。这就是阿Q的革命。他的革命不是要平等,而是要享受成果。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大概就是讲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男人非常喜欢女主人公,她却喜欢另一个男人,但这个男人对她并不是真心,所以女主人公把他也抛弃了。这不只是《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故事结构,这也是丁玲一生感情道路的基本结构。甚至也可能是现在很多人的感情道路。

也许香港的读者会比较接受沈从文。香港的新界比较像沈从文描写的理想乡村,到现在还是传丁不传女。岭南大学旁边的乡村,一有大事就插很多三角的狼牙旗,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景象。有一次,我请王蒙来岭南大学演讲,车子开到学校边上,他就问我,这里在拍电影吗?我说,不是在拍电影,这旁边就是新界的村庄,他们就是这样,很像中国古代。这在内地是看不到的。

作家有两种,一种是年轻时一举成名,最早的作品就是一生的代表作,比如郁达夫、张爱玲、曹禺。另外一种作家是劳动模范,写很多,改很多,不断地变化,做很多不同的尝试,比如老舍、沈从文。人们说沈从文的《边城》好,但他在《边城》之前走了不知多少大城小城,转了不知多少圈,才走到这《边城》,而《边城》之后长夜漫漫,又走了很多路。曹禺最好的戏都是二十几岁写的,张爱玲也一样, 她最好的小说也写于二十三四岁。

关于现代的文章7:现代的社会,莫言经典话语

文/莫言

这个时代的问题是:

以前的人,承认世界的中心在别的地方:

现在的人,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

我们大多数的思想是一种抄袭,

我们的大多数的生活是一种模仿;

我们大多数的感情是一种廉价,

我们大多数的幸福是一种交换。

世界没有永久的快乐,也没有永久的痛苦,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处在这两者之间。

世上没有永远结局不了的问题,只有永远解决不完的问题。

到底是这个世界每天在找我们每个人的麻烦?还是我们每天在找这个世界的麻烦?

关于现代人

现代人不快乐是因为大家都希望幸福,但是幸福却不够分。

现代人常常为了努力追求答案而忽略了题目。

现代人的情绪就像是天气,只是没有气象预报。

现代人的愤怒源自于无法改变这个世界。

以前人的灾害现场,大部分是在战场;现在人的灾难现场,大部分是在职场,还是情场。

当一个地方的人的成就重要性超过生活、物质重要性超过心灵时,那个地方的人就会产生心里疾病。

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程度的填充玩具,因为每天我们都让工作、爱情、欲望、充公充斥在我们的身体里,而且永远玩不腻。

电脑让我们停止社交,手机让我们盲目沟通,商品让我们不在思考,业绩让我们激发贪婪,我们活在一个真实的假人世界。

关于现代的文章8:现代人的婚恋观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现在会聊天的人是越发少了,而且真的会恋爱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女人要的是安全感,男人却往往先想到是性,他们对恋爱的理解让人理解不了,总觉得得到一个心爱的女人,就是性,也因为如此,得到了却不珍惜也为之不少。什么是爱,爱是无私的,奉献的,利他的爱,不是在一点都不尊重对方的同时,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娶一个老婆,还不如娶一个娃娃,陪你达到自己的一己私欲罢了。

女人们不敢恋爱,是因为男人不会爱了,男人最爱的还是自己。情商高,会聊天,是一种观念上的冲突,不是还没有见面,就因为男人的一点欲望而闹得心理不舒服。爱情是互相的,可是也要尊重对方,如果一个男人每天色眯眯的,那个女生会喜欢,只会渐渐地反感。现在的人是越发不会爱了,爱情是什么,难道只是肌肤之亲吗?还要有心灵上的沟通,灵魂上的触碰。现在的婚姻,大部分都是为了给自己的家族,来一个传宗接代,一胎不够,再来二胎。女人是可以牺牲自己的事业,男人却成了甩手爸爸。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太多了,也有因为条件差,结不了婚的人也有。可是婚姻中真正幸福的人,能有多少?嫁的好不好,看产房外的婆婆和老公的态度,一个孩子可以证明嫁是人还是渣!

太多的人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也是有原因的,现在自己也养活不了,怎么养老婆。说到负责任这个词,不是说说罢了,做到却十分地难。夫妻之间不为了凑合,也不是只是一个依靠,谈恋爱要互相的理解,不是去占有,看哪些单身的,也是各有各的原因存在。爱情观和婚恋观和以前的人不一样了,肯付出,肯牺牲,能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电视剧的剧情有的都是骗人的,就像童话故事一样,现实是很残酷的,不要怪别人一言不合把你删了,怪只怪是不是有些地方让别人不舒服了,找一个三观一致的太难了,可以聊的掏心掏肺也不多了。每个人个性不同,想法不同,不是想人家怎么就怎样的,有人不要太自私,懂爱的人的确不多了,能珍惜也要看缘分。

谈恋爱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两个人互相的事,让别人不舒服了,每天总是强人所难,是谁都受不了。爱情是知心,心灵上的碰撞,不光是肉体上的愉悦,男人要自重,不要太轻浮了,这样难怪你找不到可以让你温暖的女人!

这就是现代人的婚恋观,不是不是想谈了,而且是不会谈了,爱情真是太奢侈了,能有几个人会去把爱放在手心,成家现在并非易事,离婚的太多了,谁还敢结婚呀!

关于现代的文章9:体育节

文/唐梓菲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人们忙着上班,小孩们除了上学,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班,忙得连锻炼身体的时间都没有了。我想设立一个体育节,在这一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暂停工作和读书,一起加入到锻炼身体的活动中。

体育节的早上,街头巷尾的人们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运动服。人们在街头举着颜色鲜艳的“体育节”旗帜,一边游街,一边高呼“热爱生命,热爱健康!”公园里,大人们正锻炼得不亦乐乎,有的跑步,有的打太极拳,有的在跳远……小朋友有的跳绳,有的拍皮球,还有的跑步。不论大人还是小孩的脸上都挂着汗珠,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人们在相互谈论着。

体育节,真好。让我们所有人都参加到运动中来,让我们的身体锻炼得更加结实,更加健康!

关于现代的文章10:与书为伴

文/飞翔

流行电子书的现代,我还是喜欢翻阅自己收藏的纸质书。

二楼西边一个房间,摆放着我近50年购买的各种书籍。一楼我的卧室,电脑旁边摆满了我常翻阅的书籍。

书是我的朋友,一点也不假。一年四季闲暇时间,我总是与书本对话,好像自己与书在一起,就心里高兴。

国家树立白卷英雄时,我在学校上高中。当时不羡慕不爱学习的同学,不羡慕贪玩的同学,自己总觉得当学生应该爱读书,而且要把书读好。我是从上高中起,从母亲每周给我的1元买菜钱中省出钱来自己购书的。宁可餐餐吃咸菜,也不愿意到食堂掏5分钱买一份青菜。

19岁我到供销社工作,每月可拿37.5元的工资。两年半里没给钱家里,交队记工分让家里余粮款每年拿出240元作抵消。这期间我购买了一些文学书籍。

25岁成家,我一边教书,一边做花圈卖钱。自己有了买书的钱。26岁夫妻单独生活,并且春节做一次写春联、做纸质中堂的生意,为自己买书创造了经济条件。妻子没有读书,见我特别喜欢买书,也不反对。久而久之,我舍得花钱买书,舍得拿出时间看书成为一种个人习惯。

爱书多了,写作的欲望也上来了。26岁一边当好老师,一边起早床给报纸写稿件。历时10年,从未间断。在学校上班,我还爱看报纸,作摘要笔记。退休后,我有了大量的时间阅读,近5年我没有出外旅游的习惯,而有了困在家里读书的习惯。阅读分翻阅和精读两种方式。翻阅日记、教案、摘要笔记、名人名言、修辞、作家传记。精读成名作家的散文、诗歌、小说、杂文,以及唐宋诗词和现代优秀散文。

经常读书,让我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我坚持9年打开电脑上网写作,书写自己的人生,记下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有人讥讽我写的口水文章,以及狗屁不通的文章,我还是咬着牙写下去,让他们随便去说吧!

在我眼里,书籍就是人类劳动的结晶,书籍就是人类心灵的火花,书籍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当老师的几十年里,我与学生们一起好好学习,追求知识。如今退休了,我还是喜欢用学习的方式安度自己的晚年。

除了阅读纸质书外,我还喜欢手机阅读微信作品。读短文章,写短文章是我的乐趣。

人生短暂,学海无涯。学习使我思维敏捷,学习使我了解世界,学习使我知道不足。读书也是我写作的一个力量源泉。

书就是我的好朋友,这辈子我特别喜欢读书。

关于现代的文章11:双面钢铁

文/曾纪鑫

钢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没有钢铁,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物质文明便无从谈起。但是,在人们心目中,钢铁却是坚硬、凝固与冷漠的象征。过去,我也有此同感。自从深入一家大型钢铁厂体验一段时期的生活以后,我对钢铁便有了一种比较全面的新的认识。

进入钢厂的生产车间,我所面对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新奇世界。厂房由一些横跨头顶的钢架支撑,运转的机器由钢铁制造,生产的产品全是钢铁……在这里,除了钢铁外,还是钢铁。就连那些戴着头盔、紧张操作的工人,全身也透出一股浓厚的钢铁气息。

这是一个完全钢铁化了的世界!特别是在轧钢分厂的初轧车间,那些粗具雏形的钢材堆积在一起,码成了一座座几达屋顶的“钢山”,给我以强烈的震惊,仿佛整个世界的钢铁都汇聚在了一起似的。我在这些“山谷”间曲曲折折地行走着,打量着,抚摸着,浓烈的钢腥铁锈气味弥漫在我的胸间。我被钢铁的氛围笼罩着,浸润着,慢慢地,不禁感到自己也变成一块钢铁,与这些堆积的“钢山”融成了一体。

不错,这些钢铁的确具有坚硬、凝固、冷漠的特质。

与此同时,我又感到了它那常被人们所忽视,或是难于认识的另一面。

离开这些高高堆积的“钢山”,我在炼钢、轧钢等生产过程中,分明见到了一种充满流动、柔韧与激情的钢铁。

矿石经过高温的加工与熔炼,终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物质——钢铁。这时,炉门大开,钢水奔泻,钢花飞舞,满眼皆是耀眼的火红,整个生产车间,也因此变得生动而灿烂起来;在轧钢车间,烧红的钢锭像一块块柔软的面团被抻展后拉成一根根长长的面条,红彤彤的钢材在初轧、中型、小型等车间的生产线上欢快地流动着,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直至轧成所需的型号为止。

这些火红的、柔韧的钢铁在我眼前流动着,我仿佛听到了一曲雄浑、别致的钢铁交响曲;再看那些被钢铁映红了脸膛的工人,那凝重而严肃的外表下面,我分明感受到了一颗颗火热心灵的强烈跳动。

如果没有这深入钢厂车间的亲身经历,没有与钢铁工人的心灵交流,我对钢铁绝对不会具有以上较为丰富的体验与认识。

面对钢铁,我还感到它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象征。通过钢铁,人类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物质文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改变了人类曾经有过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并在创造一种更加理想更加文明更加人性的未来生活中,充当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但是,我也想到了它那不甚光彩的另一方面。由它制造出来的刀、剑、枪、炮等杀伤性武器曾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而由它参与制造的氢弹、原子弹等具有毁灭性质的核武器,则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正高悬在人类头顶,威胁并影响着人类的发展与命运。

钢铁的两面性特质决定了它既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也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是行恶,还是从善?是谋取幸福,还是制造灾难?这完全取决于人类自身的抉择。说到底,钢铁由人类冶炼,其使用也由人类掌握与控制。

我相信,人类在一步步迈向理智与成熟、文明与完善的过程之中,钢铁带给我们的弊端与灾难将会越来越少。

当带着这样的信念与认识再次面对钢铁之时,我的心中,对它不禁滋生出一股从未有过的亲切与温暖。

关于现代的文章12:陌生人来敲门

文/刘晓莹

现代都市,随着人口密度的加大,人和人身体之间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但人和人心灵之间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了。海内存知己仍然是美好的理想,可比邻若天涯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就我而言,在网络、电视发达和报刊书籍丰富的今日,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可买天下物,于是越发有理由宅在家里,不出门,不交际,安置在热闹都市里的家,如同一座孤岛,单向的吊桥偶尔放下,向外交通,向里的情形则少之又少。因此,极其寥寥的陌生人的敲门声,总是如同和平时期突如其来的警报声,吓人一跳。

住在北边的两口子其实在装修期间已见过几次,彼此就房价、装修方案等话题略聊过几句,但自正式搬进来后,反而很少遇见,也没来往,所以仍如陌生人一般。一天晚上九点来钟,天已经完全黑了,传来敲门声。从猫眼看出去,是我们公寓特有的极其狭长的楼道,一个男人立在门前,但看不清楚面目。不敢开门,先问:“谁呀?”门外答:“我。”清楚的回答,却让人不得要领。这时丈夫闻声从书房出来,也是一脸的迷惑加紧张。“什么事?”丈夫换了个方向打探。“麻烦帮个忙。”门外答。沉默了一会儿,丈夫正准备再问,门外的人似乎明白过来,又加了一句:“我是你们北边的住户,我家电脑出问题了,麻烦帮我看一下。”再从猫眼看出去,果然像是北边邻居家的男主人。丈夫忙打开了门,再三道歉,跟着前去帮忙,没一会儿解决了问题,回来时捧着几个红苹果,说是邻居非让拿的。后来,由于孩子上了中学,我们出门的时间提前了,于是经常在乘电梯时遇到这对夫妻,言谈中得知他们在不远处的市场做生意,独生女儿已经大学毕业,远赴日本打工去了,两口子因此非常关注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但还是不知道其姓名,越熟识,越不好意思问了。

西边的两户,一户出租,住户总在换,而另一户不清楚是自住还是出租,偶尔看见其大门敞开,能看见直对大门小巧洁净的厨房,但从未见过主人。还是晚上,过十点了,有人敲门。问是谁,门外的人说:“我是西边的住户,在走廊里拣到十块钱,问一下是不是你们家的人丢的。”打开门,说没有丢钱。“噢!”门外的人似乎有些失望,转身踌躇站着,似乎在犹豫要不要去敲其他邻居的门。很想给他出主意,但话到嘴边,却只有一句“谢谢!”。

第三次,因为是白天,而且敲门的是女性,于是什么也没问,就打开了门。她一进我家,就一连声地惊讶:“你家怎么比我家大、比我家亮呢!”我不知该如何接话。她忙解释:“我住你家楼下,咱们户型一样,今天发现厨房天花板滴水,上来看看是不是你家漏水。”在我家厨房找了原因,又一同到她家看漏水的情况。一进她家,我也着实惊讶,同样的户型,怎么觉得像进了山洞一样?原来她家的地板、吊顶、家具一色是深红的木色,只剩下落地窗是明亮的洞口。地上铺着深色的地毯,地毯上又铺了水晶板,看着怪异,踩上去的感觉更怪异——原来同样的空间,会有人花钱把房间装修成这种样子!而更让我惊讶的是,原来这家的男主人,就是每天拎了水桶在小区天井里写大字的男子,几乎每天都见他,却不知道原来他就住在楼下。

我们这个公寓里一半是拆迁户,一半是外来户,而我所在的单元都是外来户,彼此陌生,因此家家大门紧闭,互不来往,并视作当然。偶然到另一个多为拆迁户的单元去,惊讶地发现家家户户并不关门,只在门上挂一张四周有吸铁石的纱帘,正是夏天,风在户里户外自由地游走,非常凉爽。对我来说,那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在现代都市里,还有这样生活样貌。我很羡慕,但同时又非常明白:自己学不来,做不到。

有时候我想,究竟是因为彼此是陌生人,才要关门并害怕那敲门声,还是因为要关门,才彼此总是陌生人呢?

没有答案。

关于现代的文章13:现代生活实景

文/dingdeshengg

现代社会中

“感叹男人:有才华的长得丑,长的帅的挣钱少,挣钱多的不顾家,顾家的没出息,有出息的不浪漫,浪漫的靠不住,靠得住的又窝囊。

感叹女人:漂亮的不下厨房,下厨房的不温柔,温柔的没主见,有主见的没女人味,有女人味的乱花钱,不乱花钱的不时尚,时尚的不放心,放心的没法看。

老婆是电视,情人是手机,在家看电视,出门带手机,破产卖电视,发财换手机,偶尔看电视,整天玩手机,电视终身不收费,手机欠费就停机。

三十岁的男人正学坏,抱着同一代唱着同样的爱。

四十岁的男人已学坏,抱着下一代唱着迟来的爱。

五十岁的男人坏透了,抱着第三代唱着糊涂的爱"

呵呵,偶尔看到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不禁心寒也心酸,虽然看上去很HAPPY,但它却如实的反应了这个社会的很多现实问题,没想到人真的也在乎这些污漆嘛黑的事。以前啊,人总是敢做但是不敢说出来,现在这个社会就不一样了,不仅更加事无忌惮的做,还敢明目张胆的说,还说的那么的情真意切,血淋淋的,不得不让人生畏!

其实这短短的几句话,着实有他经典的一面,他是站在一个富人或是圣人的角度去看人的,他们忽略的是这个社会住的是人而不是神,我们都乞求完美,但我们也接受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样子,因此用清醒的头脑和宽容的胸怀去接受身边的一切吧,你会拥有的更多…

同时我们还要感谢那些有才有德的人,为我们贡献更多无与伦比的经典句子!

关于现代的文章14:现代生活随感

文/都市小人物

网络普及了,生活丰富了,通讯发达了,人倒寂寞了……

放眼望去,清一色的宅男宅女……

在家,上个小网,聊个小天,啃个小饼,拉个小便,打个小呼,睡个小觉……

导致,肌肉萎缩,视力下降,嘴唇变薄,手指粗壮,睡眠减少,精神倍棒……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答案是: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当然,人类社会,必然也必须发展;

但也正因为这样,激发了人类思维的惰性,并且,还在不断的恶化中……

刚看完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未来战警》,故事讲述了未来时代,人类已经生活在彼此隔绝的世界里,他们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是购买一个完美的替身——代理机器人,让“它”前去“闯荡世界”,而人类只需要接上插头便可以……

当然,有人会说,那是电影,也仅仅是电影,剧情是虚构的;

不然,科幻片的剧情来自于人类的幻想,而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恰恰就源自于幻想,很多科学家的发明灵感都来自于幻想家,比如,飞行对古人来说只是一个梦想,现如今,真能飞了,种种事例…恰恰证明这点:透过科幻片,便能看到人类的未来…

朋友们,这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危言耸听;

这样的生活,离人类不会太远,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争的事实,谁也无法改变……

既然这种生活状态正常,那么,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将来会咋地,随他去吧……

缅怀昨天,珍惜今天,憧憬明天,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