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散文

请欣赏退休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退休的散文1:等我退休后,住回乡下去

文/爱折腾的不肯去

等我退休后,就住回湖北老家的乡下去,在那里,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夜空是黑的,天上有星星眨眼,田里有萤火虫跳舞。

那时,自己盖一所院子,粉墙黛瓦的诗意,土坯茅屋的朴实,怎样都行,房间不需太多,院子一定要大。院里种上四时的花草——这是老婆所喜的——红的、黄的、白的,每一天都有花朵在阳光里笑啊笑的。

顺着院墙到屋后,种上一大片竹子,春夜,蹲在地上倾听竹笋拔节的声音;起风的时候,听竹叶沙沙的呢喃。

还要养一群耀武扬威的鸡,早晨听着公鸡叫了三遍再慢悠悠起床;白日里,身旁放着一碗谷米,等着母鸡下完蛋,“咯哒、咯哒”叫着过来表功时,撒一把在地上,看着它们欢快地一粒粒叨起吃完。

乡下有老鼠,喜欢啃咬我的书、偷食老婆挂在房梁上的肉——那就养一只猫吧,肥懒懒的那种,总爱在出太阳的时候趴在你脚边匀匀地打呼噜。还要养一条土狗,没有样子,只有撒不完的欢儿,满院里追着猫、撵着鸡,老远都能听出火火的生气来。

左近要有一方小池塘,塘里有荷叶,水中有杂鱼。拎根钓竿,带把小凳子,有一搭无一搭地钓着鱼,老婆在一旁看着闲书,小猫在一边追着蚂蚱,蜻蜓在荷尖上停着,时间跟着闲云溜达着……

屋后傍着一畦菜地,黄瓜、茄子、豆角、辣椒,丝瓜的藤蔓翻过篱笆,顺着墙探进窗户来;入了冬,还有肥绿的泡泡青、水嫩的小菠菜、包心的大白菜。现采现吃的蔬果,现温现喝的小酒儿,是再惬意不过的了。

黄昏,在田野间漫步,闻闻青草的香味,看看稻子的长势,听听青蛙的欢叫,数数归林的飞鸟,和晚归的农人搭几句家常,天际的火烧云变幻着模样,星星点点的农舍上升起袅袅的炊烟……身心都要融化进如此的恬淡里了。

这里的夜,没有了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清爽纯粹的黑笼罩天地,星光璀璨,银河蜿然,牛郎织女演绎着永恒的对望。小虫在草窠里低吟,萤火虫提着灯笼四下里找寻……这样的夜晚,连梦都是水一样的顺滑了。

春天赏花,夏日纳凉,秋天摘果,冬日晒阳。有的是时间,再也不用看着秒针奔日子,鸡叫花开,朝晖夕阴,和天地一起慢慢地享受着时光,生命就这样踏实起来,充盈起来。

静听花落,闲看云飞,扶竹逗狗,月下对酌,就这样终老,也就真的老了吧。

退休的散文2:回乡小住札记

文/李孟雄

五月到龄退休,回到汨罗智峰乡栗子冲小住数日,发现家乡变化真大。提笔写下如下文字,是为观感。

作田人的昨日今天

初夏的阳光明媚而和煦。这天上午我坐在自家堂屋里看书,突然听到远处稻田里响起“嘟嘟”的机鸣声,原来是元托叔家请来了拖拉机手在耕田。

今非昔比。如今的作田人可比我儿时轻松多了,他们不再赶着季节犁田耙地,播种插秧,扮禾晒谷……那年头,一个生产队几十号劳力种几十亩田,一年到头累个半死。现在家乡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在家里作田的都是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一年种一季,收的稻谷够自家人吃就行。就拿元托叔来说吧,他一个儿子在镇上开铺子,一个儿子在外打工,都不种田了。元托叔老两口不是没有饭吃,他是一辈子劳动惯了,闲着不干活不好过。64岁的他,近几年一直种着34亩“黄花沾”,年收3万多斤稻谷。他说现在种田靠机器、靠科学,种田是“直播”,就是把种子撒在稻田里,不需育秧,也不要弯腰撅屁股插田,简单得很。

以前作田人最犯难的是“来禾”(手拿棍子作支撑,用脚把田里的杂草踩入泥土中)。一季禾,“来”二道甚至三道,累得人死。现在不需要“来禾”了,种子“直播”3天后打一次“直播药”,草呀稗子呀就长得少了。半个月再打一次“叶奇”或是“直播歌”,就不要再去管它了。

元托叔家去年种田收了三万八千多斤稻谷,收入3万多元,还领到政府900元的种田补贴。

科学技术解放了作田人,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元托叔说,现在作田人的日子真好过。

外来媳妇12人

回到乡下的次日晚上,杏叔的儿子老五领着媳妇小红来看我。寒暄中我特意多看了几眼坐在一旁的小红。小红是湖北襄阳人,几年前在广东东莞一家台湾人办的工厂里打工与老五相识,继而相知相爱,结婚后老五便把他带回了老家。

小红衣着朴实,说话轻言细语,是个贤淑女子。老五告诉我,他和小红结婚后生育了2个儿女,当下他在村里的一家造纸厂上班,小红在家带孩子,日子过得平平实实,很幸福。

我为老五和小红感到高兴。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年男女进城务工,与四面八方的人交往,劳动中产生感情,成就了许多美好姻缘。老五还告诉我,栗子冲像他这样找外地媳妇的有12对。有9个媳妇是湖北的,2个是河南的,还有1个竟是甘肃甘谷县的。

栗子冲的男孩子有人爱,栗子冲的姑娘也同样不乏追求者。下屋本叔家2个女儿在广东英德打工,就嫁给了当地两个后生郎。云初兄家的女儿李佩在浙江绍兴打工,也嫁给了当地一个后生仔。

爱,不问贫富,不分地域。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件美事。

李游学开车

李游是我堂弟水高的女儿,一位2个孩子的母亲。

这天下午我坐在池塘边钓鱼,李游骑着摩托车从远处驶来,见到我停车搭话。我问她在家里干什么?“学车”,她说。

学车?当时我以为她在开玩笑,脸上生出一分狐疑。见状,李游连忙解释,说近几年她老公在外打工遇到一个好老板,赚了一些钱,前年家里盖了楼房,今年准备买辆车,为的是外出或走个亲戚方便点……

可不是,现在城乡差别越来越小,乡下买得起小车的人越来越多,小车已经不完全是一种代步工具了,它已经成为乡下年轻人“显摆”的标志。晚上我跟元托叔聊起年轻人购买小车的事,他大致估算了一下,一个数字让人震惊:栗子冲40多户人家,有31台小车。

几年前,栗子冲就修了水泥路,且通到家家户户的大门口。生活富裕了,年轻人有能力买台小车开开,就是“显摆”,又有何不可?

我为今天农民过上的好日子击掌点赞!

退休的散文3:人生一张纸

文/邓万祥

退休多年的领导发来一条短信:“出生一张纸,开始一辈子;毕业一张纸,奋斗一辈子;婚姻一张纸,折腾一辈子;做官一张纸,斗争一辈子;股票一张纸,起伏一辈子;金钱一张纸,辛苦一辈子;双规一张纸,后悔一辈子;荣誉一张纸,虚名一辈子;退休一张纸,失望一辈子;看病一张纸,花钱一辈子;悼词一张纸,了结一辈子。”

看了这条短信,虽然还没到知天命的年龄,还不能完全看清看透尘世间的纷繁复杂和坎坎坷坷,但自己前半生的酸甜苦辣,以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使我对人这如纸的一生,也颇多感慨。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在缺衣少食、没有辅导书、需在高低不平的课桌上过夜的艰苦条件下,我忍饥挨饿,硬是靠自己的毅力读完中学,靠自己执着奋斗,考上大学。毕业了,不顾父母的不舍,只身一人意气风发地来到重庆闯荡。我永远不能忘记,临走前的夜晚,父亲和我促膝长谈,我给他夸下的我这一辈子都不能实现、至今想起来都会脸红的那些海口。

来渝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我从一穷二白的单身汉,也混得开始人模狗样。在十多年前人们就提及的“五子”中,我没有车子和位子,却拥有了另外“三子”——当负翁从银行贷款买了房子,从老家找了个至今没有工作的妻子,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年过而立,我开始为“位子”发愁,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一天天老去,心急如焚,有时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头发大把大把地落,几次梦到领导为自己提职……当事与愿违的时候,我的脾气开始变坏,动不动给领导撂挑子,跟同事打嘴架,糟糕的人际关系更直接影响了自己原本不多的机会,使自己成了机关里的大头兵。

有了孩子后,我把心思都放到孩子身上。我坐在她的身边,一宿一宿地盯着她,看她慢慢长大,我突然变得无欲无求起来。我可以心态平和地去面对领导和同事,安心地干自己的工作,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和同事的关系也逐渐融洽,久违的、学生时代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又回到了我的身边,使我一下子年轻起来。

我顿有所悟,原来,这些年我所累的,竟然是一个并非致命的坐不到的“位子”!

今天,我虽然没有大钱,但我整天也没饿着;我不怎么吃肉喝酒,但我身体很健康,没有别人苦恼的脂肪肝、酒精肝;我没位子,但我无官一身轻,没那么多压力和应酬,下班后可按时回到家人身边;节假日,我可以陪父母去爬山,去菜市场讨价还价,为家人做他们喜欢吃的饭菜,和他们享受天伦之乐;我发现,我有的,电视上那些忙碌的“官”们都没有。这时,我会觉得他们的“可怜”,别说双休日,恐怕连春节他们也不属于家人。看到那些被双规、财产充公、身陷囹圄、痛哭流涕、后悔不迭的贪官,我庆幸自己没有这样的危险。我会美滋滋地吃我的萝卜咸菜,高兴时还会喝瓶啤酒,哼点小曲,让平凡的生活中满是快乐。

回过头来看,束缚人这一生的这些纸,是多么的没有意义。人唯一重要和缺乏的,是快乐。只有快乐才能使人年轻、充满活力、身康体健,而永恒的快乐却是金钱、权力所换不来的。明白了这些,明天,我会彻底放弃追求那些没意义的纸,珍惜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用健康阳光的心态去感染周围的人,让他们和我一起,天天快乐!

退休的散文4:老妈的贺岁片情结

文/黄艳梅

老妈退休后迷上了看电影,尤其每年岁末,香港、内地的贺岁片接踵而至,这段时间是老妈最快乐的日子,她隔三岔五就往影城跑,贺岁片看得不亦乐乎。老妈说风趣幽默是贺岁片的主流,看一场笑点频出的贺岁片人都会变得年轻。

算起来老妈看贺岁片已经有十来年的历史了,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中国内地的影片,老妈排了好长时间队才买到电影票,终于如愿以偿目睹了巨星成龙的风采。1998年冯小刚拍出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老妈被这部贺岁片逗得捧腹大笑,“打死我也不说”成了老妈那一年的口头禅。此后老妈每年都会看一两部贺岁片,《不见不散》、《长江7号》、《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等贺岁片老妈不仅在电影院里看一遍,还买来电影光碟在家反复欣赏,这些电影给老妈的晚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今年老妈在股市亏了很多钱,又逢岁末,老妈手头特紧,不过老妈也有办法,她踊跃地和当地影迷们一起在网上团购电影票,如果运气好,折扣力度大,可以省下不少钱。老妈同时还密切注意影院发布的消息,选择在观众人数少的时段看电影,这样可以享受影院票价上的优惠,比如老妈选择在上午观看贺岁片《金陵十三钗》只花了十元钱。听说有的影院刷银行卡买电影票,价格可以打八折,一向不用银行卡的老妈就催着我帮她办了一张银行卡,我笑着对老妈说:“您为看贺岁片可真是煞费苦心。”

这几天老妈忽然要我教她学数码摄影,我大为不解,老妈这么大年纪怎么热衷当“拍客”?老妈说:“我们当地一家网站举办‘新年新气象’有奖摄影作品征集活动,获奖者可以免费观看今年的贺岁片,这种好事我能不争取吗?”看老妈那认真的劲头,我自然是悉心向她传授摄影技巧。不久后老妈就向我报喜,她的摄影作品《骑上自行车接新娘》获得了二等奖,老妈可以免费看两场贺岁片了。

看老妈眉飞色舞的样子,我真心祝愿她年年有今日,岁岁都开心。

退休的散文5:退休,与岁月静守

文/樊荣华

退休的日子,岁月已迈向蹒跚。

早有打算,迟早会有这天。退休,我与岁月静守,心情安然。回到故乡,回归田园,满目苍翠空念远。从此,我自举杯临风,饮尽壶中日月,遁在田园……

退休的日子,牵手老伴,迈入深径残垣,生起老屋炊烟,倦鸟栖巢,让静谧把孤独填满。“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我于老屋后开辟一块菜地,亲近泥土,种下四季,让灵魂在返璞归真中清宁于禅定的安闲;让衣衫在汗流浃背中,濯洗去一身的疲倦。暮色四合时,于茅屋点亮一盏心灯,茶一杯,书一卷,安静在鸡鸣狗吠里,静成照壁疮痍里岁月寂寥的一幅古轴画,静成斑驳墙壁上风雨留痕的一挂旧蓑衣。

堂前无需宾客满座,桌上没了输赢龃龉;少了觥筹交错、喧哗笑语,更无推杯换盏、曲意奉迎;不用为苟合取容而言不由衷,不用为迁乔出谷而谄媚阿谀。这是繁文之后的简洁,缛节之后的简约,无欲之后的简单。

田园夜幕落,人静如孩婴。灯光下,我用笔尖倾听村庄的鼾声,安宁、静谧;夜幕里,荷塘用笑靥亲昵着月光的乳晕,甜蜜、娴静。《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渐渐于一片空灵中入静,梦呓般想起以前写的句子:一树的果摘完了,只剩下一树的空枝;空枝静荫在屋檐上,与“咿呀”千年的风车对语……

等鸡鸣来唤醒,凭朝霞来推身。一牛哞,一鸟鸣,一猪哼……都是来自于熟悉乡村清旷中的田园好声音,“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恰如刘禹锡的诗歌所唱吟。老农披着彩霞荷犁牵牛,悠然自得而自给自足;学童身背书包,眼眸清亮,脸蛋红红;鸭儿、鹅儿“嘎——嘎——嘎——”扑棱着翅膀直往河边冲;小狗在篱笆边这里闻闻,那里嗅嗅,翘起后腿撒泡尿,地上刨刨低头行……乡村的早晨是慵懒的、漫长的,像晨曦中小木屋烟囱上的袅袅炊烟,舒展、悠长,静美、安宁。

身居此境,几声鸟鸣一羽凉意,降落于身心,无一不让人熄却心头躁热,获得前所未有的祥灵;一幅画卷在蛙鸣里徐徐展开,环绕平铺于周围:山峰弥漫着晨雾,河边窈窕着淑女,篱笆罗缀着蓓蕾……如此,愉悦和谐,将一个喧嚣的世界推到遥远的山外头。退休的日子永远的放下一楼烟雨中的烦忧,收敛虚妄,镇定思绪,理顺所求,让纷扰的欲念简至极致,给心灵一个休憩的空间,让心地澄明而无烦无恼、无忧无虑。

退休的日子,花开花落之中,春风已将金迷吹醒,春雨已将纸醉淋湿。我携手老伴对她说:择一日,趁着燕雀啾翠,花满山头,去往春天里,约来一溪山泉叮咚,会到千山杜鹃红透,与岁月静守。

退休的散文6:父亲学二胡

文/刘小兵

父亲退休后,从忙碌的工作状态一下过渡到清闲的慢生活,刚开始,父亲很有些不适应。后来,在一帮老年朋友的劝说下,买了一把二胡,开始了吹拉弹唱的生活。

老孙是父亲单位的老同事,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只不过前几年老孙因病,提前退了休,每天坚持拉二胡,让他以往孱弱的身子骨渐渐硬朗起来。现瞧见父亲也来学二胡,老孙就自告奋勇当起了父亲的老师。调弦、定调、拉弓、指法,老孙手把手地教。音准、音色、五线谱,老孙也不厌其烦地逐一讲解。由于教得规范,讲得到位,一下勾起了父亲学二胡的浓厚兴趣。

刚学的时候,由于父亲音乐底子薄,加之年岁大了,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因而,学起二胡来,显得特别吃力。亏得老孙脾气好,从不会对父亲吹胡子瞪眼睛的。在这样亲切宽松的学习环境下,父亲也知耻而后勇,一遍拉不对,他就两遍、三遍地拉,直到像模像样了,才停下手中的弓弦,抹抹头上的汗珠,乐呵呵地对老孙说:“老孙,晚上到我家喝两口去!”

学到第六个月,用老孙的话说,父亲已经出师了。我们全家人都很吃惊,老孙见我们不信,似乎有些生气:“我跟老刘什么关系,用得着我去拍他的马屁吗?”受了老孙的夸奖,父亲也有些诧异,一再受宠若惊似地只朝老孙连连拱手。

也别说,自受到老孙的点赞之后,父亲拉二胡的兴致欲加高涨起来。只要一有空闲,公园、草坪、小区、长亭,都能见到父亲忘情地拉二胡的身影。那悠扬的旋律,常常引得路人驻足侧听,一首曲子拉下来,时常会赢来一阵叫好之声。一次,小区的一个老哥在听罢父亲的二胡演奏之后,打趣地向父亲提意,让他到《我要上春晚》上去露露脸。不想,父亲听后,哈哈一笑:“自娱自乐还可以,要是班门弄斧,那就自不量力喽。”

父亲每天依然优哉游哉地拉着二胡。又过了半年,一天晚上,父亲请老孙到家里吃饭,酒过三巡,老孙要父亲演奏一曲。父亲也不客气,拿来二胡,调好音弦,拉起了《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旋律,雄浑清越的曲调,阴阳顿挫的音韵,让人如醉如痴。听着听着,老孙突然带头鼓起掌来,一曲奏完,大家齐声称赞。老孙回家的那一刻,还不忘拍着父亲的肩头说:“老刘,你的二胡水平,已经超过我了。”

如今,父亲的二胡技艺日益成熟,他每天都陶醉在音乐的海洋里,不仅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多年的肩周炎顽疾也荡然而飞。

退休的散文7:退休后的人生规划

文/文平

记得那年,单位宴请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人,觥筹交错间,有同事问我:“退休了干嘛?继续‘爬格子’吗?”我说:“爬什么格子呀?现在都无纸办公,报刊编辑部都只收‘伊妹儿’。”“啊,你不是‘妹儿’,是‘妹儿’妈。”大伙笑成一团,我也笑,眼眶里却盈满了泪水,原来我已步入了老年这一人生的最后关隘!

我问自己,退休后干嘛?为儿孙服务,这是必须的。然后呢?然后疾病缠身,然后一天天老去?然后……曾经,我爬过格子,发过“豆腐块”,跃跃欲试做过文学梦。但如今,看看那些层出不穷的少年作家们,我痛切地感到自己被淘汰了。

然而我并不是“心如止水”。人生步入老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福气。人这一辈子,来如流水去如风,能够掌握的,只有自己的心情。饱尝过生活的艰辛,如今卸下了工作担子且衣食无忧,应当感到欣慰。我喜欢文字,虽然成不了作家,难道不可以通过阅读写作而修心养性吗?当不了时尚写手,就不可以抒发情感,不可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吗?

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在照顾儿、孙、媳的“业余时间”里学起了电脑敲起了字。阅读、写作、投稿,当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心中的愉悦难以描述。虽然有的是豆腐块式的话题投稿,但那是我精神的重要寄托,它避免了我可能产生的老而无聊老而无用的抑郁。而阅读写作的过程中可以知晓天下大事,掌握了资讯可以保持心境的相对年轻。

《中国合伙人》中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人生规划和文字梦还算靠谱。

家务是我享受天伦之乐和避免过度用眼的一种生活调剂,写作则是我退休生活中的一点小亮色。此外我还弹奏电子琴,与老伴合奏乐曲,追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天天有事做,不时有收获,偶尔有惊喜。

我晚年的人生规划,只是希望心灵有所寄托,让自己保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规划渺小,但它是我人生的新起点。

退休的散文8:勤能增寿耄耋来

文/贾红兵

父母年近耄耋,退休生活的主题就是:爱劳动。

父亲曾是中国空军优秀的飞行员,不仅身体极佳,更对机械电工情有独钟,楼下的小房就是父亲的作坊,各类工具应有尽有。他每天手里总有活儿,大到我的汽车换轮胎换蓄电池,小到给我妈做一根登山杖,他都是亲历亲为。在他的精心维护下,我家的空调已经运转25年仍风力十足,老电视30年仍色彩纷呈,各种厨房电器已经坚守30年以上。今春利用旧木料做了一个升降梯子,然后自己爬房顶上勾香椿。

母亲精于厨技,爱种菜,更喜欢收拾屋子。她最反对我们在外面吃饭,她认为只有她做出的饭菜才是最可口最环保,特别是最省钱的。以前她经常向别人请教厨艺,现在就叫我在网上找来各大菜系的招牌菜供她研究。家里的大阳台叫她改建成小菜园,四季如春。

去年,我家在北部湾边买了一个海景房,今夏父母准备去住,而早早地把需要带的东西塞进我的SUV,我翻开一看是父亲的工具包和母亲的菜籽,看来他们又要在海边开展劳动大生产了。

勤能增寿耄耋来。

退休的散文9:想去旅行

文/梁孟伟

有人问我,退休后最想干啥?我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用读书来增加灵魂的厚度,用旅行来提升思想的高度。

我说的旅行,不同于旅游。“游”是游历和赏玩,“行”是行走和历练。大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忘记了沿途知识花朵的采摘;看重到此一游,漠视了一路心灵精神的收获。“旅行”是一种修行,而旅游只是一种游乐。当然我并不是反对旅游,也能收获轻松愉快的心情,而“旅行”则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或者长途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领略自然,蕴育灵感;或者受到某种嘱托和召唤,去完成某项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或者考察风土人情和山川地貌,搜集历史资料和轶闻趣事……最后阅尽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最终收获丰富阅历人生经验。

其实旅行就是在大地上阅读,这点古人已经成为楷模。他们的游览之道,不仅在于观湖光山色、登烟雨楼台、赏梅兰松竹、望大漠孤烟,从自然山水中获取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游历山水,感受自然,从中感悟人生,获取生命的美学价值。

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阅读大量书籍,终于写出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郦道元走遍山川江河,搜集风土民情,最后完成了地理名著《水经注》;唐玄奘只身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去印度取经,回来后组织翻译75部佛典,并写出12卷《大唐西域记》;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生命的大多光阴都在旅途上度过,诗歌的无数佳句都是行走时吟就;杜甫一生几乎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使他有机会感受百姓的疾苦,最后洒下串串热泪化成行行诗句;苏东坡“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贬再贬人生坎坷,文学佳作却越写越多,从失意人生转换成诗意人生;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才有药学巨作《本草纲目》的问世。徐霞客三十多年旅途生涯,先后四次长途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三次遇盗,四次绝粮。晚上或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无论怎么艰辛,不管多么劳累,他都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记下当天的经历和感受。

所以尼采说:“无论一个人的思想多么的伟大,那一定只是他自己经历的诠释。”望着旅途上远去的背影,我们实在有愧先人。尽管如今能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但思想领地已被孔方兄殖民,精神翅膀正被功利化束缚。终日为生计忙碌,长年为利益奔波。特别在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当今,人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焦虑浮躁。日子一久,对头顶的星空漠然视之,对身边的鲜花毫无感觉。

但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年过花甲的毕淑敏,历经百天环游全球,在后来的游记中写道:“最壮观的景色我已饱览,最险恶的风暴我已穿越,最艰苦的航程我已一寸寸挪过,最苍凉的海天一色我一分分领略……生命中有这样一次荡涤身心的旅行,当我垂垂老矣行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势必会回忆它,然后浮出若隐若现的欢颜……”

但旅行不是说走就走的任性,必须做好认真扎实的准备。最重要的是带上两样东西:一是知识二是灵魂。“没有知识的旅行者,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填充自己行囊的不仅是生活用品,更需要各种知识,沿途的的地理山川,当地的风土人情,城镇的历史沿革等等,都是你临行前的必修之课,否则就会盲人摸象两眼抹黑,即使身入宝山也将空手而回。“你说你想去卢浮宫的金字塔博物馆,看到了达芬奇、梵高、毕加索的画作,可你对欧洲艺术又有多少了解?你说,你想去布达拉宫拨动转经轮,可是你并没有任何信仰,你觉得你去了西藏真的会受到心灵的洗礼?”著名旅行作家保罗·瑟洛克斯先生在他的《迷恋新鲜空气》中也写道:真正意义上的户外与旅行是在大地上的阅读。

旅行还需心灵相伴。旅行需要安静的心灵和不停的脚步,不停的遇见和不断地思索。如果心灵没有跟上自己的脚步,即使出行万里也在原地踏步!“如果没有发现美的眼睛,走遍世界,累的只是自己的脚,心却丝毫没有愉悦。”如果是距离上的脚步平移,只是一场行尸走肉;缺少实体的灵魂漂泊,也只是个孤魂野鬼。要知道,每一段旅行历程,都是一种生命聆听;每一程山长水阔,都是一种人生感悟。

让我们去旅行吧!骑一头毛驴,背一把吉他,披星戴月地出发。走过新疆,走过哈萨克斯坦,走向阿拉伯;走过沙漠,走过平原,走向地中海;伴着声声驼铃,唱着款款心曲,去聆听一个个天方夜谭……这样且吟且行,边弹边唱,又赶又思,仰望月亮的妩媚,感受月光的苍凉,歌声在夜色中弥漫,曲调在月光下轻扬,思想在天地间升华……

我想去西藏。去触摸湛蓝如洗的天空,仰望明媚七彩的日晕;探寻神秘的宗教文化,膜拜辉煌的布达拉宫;尝尝那里的酥油茶青稞酒,领略那里的人间态宗教情。还有拉萨河的日落,圣湖边的夕阳;阿里的雪山,珠峰的星空……

我想去云南。到大理,欣赏苍山洱海,漫步蝴蝶泉边,感受“风花雪月”的悠远,体验千年古城的浪漫;去丽江,系一串纳西风铃,结一段来世尘缘;想去玉龙雪山,触摸千年积雪,涤尽内心污垢。

我更想去国外。去英国一窥皇室风采,去牛津一闻学术味道,去大英博物馆遍览满室珍宝,去爱丁堡欣赏老城的艺术魅力。想去瑞士品酒滑雪,吃地道的巧克力;想去荷兰,看遍野的郁金香。更想去巴黎卢浮宫看那永恒的微笑,去凯旋门感受胜利的荣光,去凡尔赛宫感受奢华,去香榭丽舍体验时尚;在塞纳河上泛舟,进圣母院内许愿……

我还想去爱琴海。享受地中海的阳光与沙滩,感受古老文明的发祥;想到浪漫多情的普罗旺斯,在暖风中赤脚走进紫色的花海;想到不可思议的死海,手拿一份报纸,仰躺在海面上阅读……

踏遍千山万水,邂逅无数风景。我懂得了旅行的意义,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让我认识世界,了解了世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养。我理解了旅行真谛,是带着自己的灵魂,去寻找生命的春光。

旅行,就是抓住生活的每一朵浪花,然后在回忆里串成最美的记忆,照耀日后荒芜的岁月。最后,让我们跟着汪国真,《走向远方》:

……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

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

我们不停地走着,

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

从少年到青年,

从青年到老年,

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退休的散文10:追梦悟园

文/孙美堂

他是一位中学退休的高级教师,退休后月薪4000余元,儿子在繁华的市里有房子,自己在镇上也有家,而他却放弃了那些优裕的生活,只身来到大山中,寻找自己的一个梦,用镰刀、锄头和开山镐编织一个绿色的梦,一个属于自己的彩色的梦想。

他从教41年。60岁退休那年,他就一直为自己的下半生定位。经过千百次的慎重考虑后,他终于作出了一个重大的抉择,他要把他的下半生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个决定当时使所有认识他的人大吃一惊,家人、子女、同学、学生、亲友、乡邻都持反对意见。都认为,你并不是生活过不去,为什么要远离大中城市或者繁华的小镇到这大山中来?为什么要放弃不算富裕但也还优厚的生活条件而要钻到这深山老林里来过这种类似苦行僧的生活?你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

然而,他毅然决定,他要寻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梦。

他只身来到他的老家。两个山头和一个环抱的山坳,集雨面积约为一百八十亩吧,他永久性地承包下来,他要在这里,在这片大山里编织他下半生的梦。

这里曾经是一个采石场,因时代的变迁已经废弃几十年了。要说是一片山林,山是实在的,怪石嶙峋、山高坡陡。林却是子虚乌有,满坡的荆刺丛生,连一条进山的路都没有。原来采石场存放炸药的小石屋和放炮时民工藏身的小石屋都笼罩在漫山遍野的荆棘丛中,乍一看去,除了荆棘就是荆棘。

他用镰刀从山边上开始,一刀一刀地开辟出一条进山的路来。他用麻布把手臂和腿眼都包裹起来,但是手上脸上,仍不时被划出一条一条的血口。每天从清晨上山,一直砍到傍晚,日复一日,砍了一个多月,终于开辟出一条进山的路来。荆棘是砍去了,但进山的路不比平原上的路,凹凸不平,乱石横堆,根本走不得,他又花2万多元请来了挖土机,硬是乱石中开辟出一条通向山场的马路,包括场子的清理,终于清出了一点眉目,那一片废弃的山场,终于有模有样地展现在他的面前。

把废弃的炸药库清理出来安放好简单的行李,他就开始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天清晨,他就全副武装地冲进莽莽荆棘之中,挥刀斫砍,杀出一条血路。当第一块一亩多地开辟出来之后,他就开始挖山、栽树。然后又砍、又挖、又栽,周而复始。砍烂了几十把把镰刀,挖坏了几十把锄头之后,那片荒山欣喜地吐出了新绿,换上了新装。

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半山人。

半山人,半个山人。一半是山,一半是人。山人即野人,半个野人。他为他的那片山林取了一个名字,叫五园山庄。五园者,杜仲园、油茶园、竹园、百果园、小花园也。杜仲园里有2121棵杜仲,占据了半个山头。油茶园里有1111棵油茶,在那片向阳坡上。竹园里有5种竹:楠竹、贵竹、水竹、苦竹、棕叶竹。他植竹是想让这周围两万亩山地有朝一日都能变成竹海。他对竹有很深的研究,并且对植竹有很深的体会。别人的竹,8年才能成林上市,而他植竹,5年就能成林上市,将近缩短半个周期。

他的百果园,说百果一点儿也不过份,他栽有十大类果树70多个品种,光桃树就有7个品种,柑橘类就有20多个品种。他的房前屋后、山上山下,遍植花草,有菊花园、樱花园、三友(松竹梅)园、兰花园……真可谓园中套园、园内有园、到处是园。他还培育了82根银杏,一棵稀有的“红心树”。

房后有一块福地,一块天然的巨石突兀在峭壁之边,从早到晚没有阳光直射,一年上头没有烈日侵袭,无风、无蚊、无虫、无草。他从城里运来废弃的人行道砖,把这里装扮成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下棋、抚琴吹笛。

而今, 山已不是那山,因为那山更绿了;水已不是那水,因为那水更清了。那山那水,更加郁郁葱葱,迎着朝阳伴着晚霞,泉水叮咚,瓜果飘香,宛如神仙洞府,笼罩在飘飘渺渺的白云之间。

在这里修身养性,禅悟人生,自得其乐,苍山不老。有朋友建议,他也欣然采纳,把五园山庄改为悟园山庄。

爬上高山入氧吧,

白云深处好安家。

悟园盘踞巅峰处,

晚听松涛晓观霞。

退休的散文11:岁月中的人情簿

文/杨军

母亲退休前是单位出纳,很会做细账,在家也爱记账,我家有许多大小账本。比如生活开支账、全年服装支出账,甚至春节做香肠时,肉多少斤,佐料多少钱,干了后划算多少钱一斤,都清楚记在小本上。连我们一起出门旅游,母亲都带着纸和笔,每天记账,说这样心里有底,不会乱开支。

步入中年,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深切的体会。才发现送人情原来大有讲究,很多家庭有本人情簿,收礼多少、送出多少记得很清楚,还人情时相对有个参照数。想起来我家竟然没有一本人情簿。

我们问母亲为啥不记人情账,她说,我们家这些年没做过什么大事,不用记收礼,我们送人家的礼,一点心意,不要指望人家还,不必记,该糊涂的地方要糊涂。

细想起来,母亲一辈子人缘极好,亲朋好友、邻居熟人,只要有了事情,母亲知道了,总会随礼,而且送得都比别人重。父母的收入不高,子女中也没有经商或当官的,母亲送礼却不吝啬,她按照自己的意愿送。她不看人家的地位,也不管人家对她是否有用,只关心是否有情谊。

有位阿姨对母亲说,白事看后人,红事看上人,这是送礼的常规。母亲却说,人情往来,一个情字,尽一份心,别那么势利和计较。逢到送人情时,母亲总能说出些道道,那些理由,是她从岁月烟尘中打捞出来的珍宝,让我们不得不赞同。

一位老工友去世,她家没在单位宿舍住,孩子们也不认识。很多同事不去了,母亲却要去灵堂悼念,说这位老女工手巧,给很多同事都打过毛衣,也曾帮母亲打过一件菱形花的毛衣,这份情她不能忘。

一位老科长病重,大家都送一百,母亲非要送两百。她说,那年她回老家,带了很多东西,这位科长帮她背到河边,并送上船。几十年了,她都记得很清楚。一位比她年轻的同事接儿媳,已调出单位了,她说还是要送。因为当年在物资紧缺的年代,他帮我们家买过缝纫机。

喜欢送人情,按理说母亲是个爱热闹的人。不少同事来问过母亲,做不做七十大寿,意思是想还人情,也真心祝愿母亲长寿。母亲却婉言谢绝,说我们家不喜欢做事。她的每一个生日,都是我们子女在一起吃顿饭,从没请过别人,连近亲都不请。

去年春节到乡下舅舅家,在正月的阳光下聊起外婆,舅舅从里屋翻出本塑料封面笔记本,纸张都发黄了,是二十多年前外婆去世的人情记录。舅舅说,母亲单位有同事送了的,当时凑一二元钱买祭账。母亲说她记得,有二十多个同事,便把他们的名字念出来,我拿过本子查对,那褪色的钢笔字,记着的名字和母亲念的,真是一个不差。

原来,母亲心里有一本无形的人情薄,只记收入,不记支出,笔笔都那么亲晰,历经岁月的风雨,仍然历历在目。

退休的散文12:人生至要是读书

文/侯国平

退休后很自由,有时间,儿女们很孝顺,宁愿自己辛苦,也不让我们带孙子,这闲下来的一大把时间都干啥呢?

妻子高兴的说,这下好啦,过去上班忙,整天就是下锅面条。现在有时间了,那就摆治着吃吧。在妻子的号召英明下,于是就包饺子呀,烙菜馍呀,蒸包子呀,捏馄饨呀,忙得不亦乐呼,吃得心宽体胖。后来听社区的医生说,老年人退休后,一天到晚在厨房里忙,不是啥好事,不是吃出糖尿病,就是吃个高血压,还不如吃得简单点,有空多到户外悠悠转转,掏钱难买老来闲,何苦自找繁忙和麻烦呢!

这话有道理,于是饺子包得少了,包子也蒸得少了。腾出时间到新城区转一转,到山顶公园瞅一瞅,到附近县区看一看。刚开始兴趣盎然,光奋不已,跑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索然无味,空空荡荡,面对青山绿水只是看看,说不出出个所以然,面对熙熙人群也只是麻木冷漠,跑呀转呀,一身灰,一身汗,痛快归痛快,就是一个字累。

时间就这么打发掉,总觉有点可惜,可干点什么呢?自己又无所适从,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遇到了鹰城文学老人叶景贤先生,他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叶景贤先生已是八旬老人,但仍然手不释卷,勤奋读书。他说每天不读一会儿书,心里就不踏实。他说,人不读书就不能思考,人不思考,和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所以,读书是人生至要。

叶景贤先生的这番话,让我思索良久,豁然开朗。人是物质动物,需要吃好喝好,车子、房子都需要。人又是精神动物,有思想,会思考,精神需要安慰,灵魂需要寄托。人的精神世界如果一片空白,那就是一头幸福的的二师兄了。

我决定用这难得的时光,读点书吧。年青时在工厂务工,干的是体力活,和读书不搭边。现在退休了,有了一把时间,想读书,可又老眼昏花,读一会儿就会劳累无比。不由地连连感叹,人生自古难两全,年少时无暇读书,要为生计奔波,如今有了时间,精力却不如前了,真是少壮不读书,老大徒伤悲呀。

读书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说明少年是读书的最好时光,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自己生不逢时,偏偏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好的读书年华就这样白白荒废了。无论命运安排你走什么样的道路,你都需要做好准备,你不能两手空空向前走,你都要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读书,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光辉灿烂,想想自己年富力强时,正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辛苦劳作,哪里有进间读书呢!想想就深深的懊悔,谁叫自己生在那样的年代呢!虽然壮年时光读书少,但在社会的大学里,磨爬滚打,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延伸到光怪陆离的事务中。凡是你好奇的事,总会向人请教,虽然已经远离了课堂,但人生的积累也会加深。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虽然到了迟暮之年,但读书仍然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生的不懈追求。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少年时光很美好,要珍惜,老年时光也美丽莫虚掷。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光里,读点好书,充实自己,虽然古人把这比喻成炳烛之明,这是何等智慧的比喻啊,举一支蜡烛,点亮自己的老年,岂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吗?

自从社区有了图书馆,虽然都是市图书馆淘汰的残旧书,但不出社区就借到图书看,再也不用奔波几十里跑新城区了,对我来说真是一件大好事。我毫不犹豫办了一张借阅卡,成了那里的常客,几年下来,我已经借了几百本图书,其中有文学书籍,也有历史演义和人物传记。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 便觉面目可憎,这话很有哲理。读书是修身养性的最好途径。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快节奏的生活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放松身心,陶冶性情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

阅读使人心情舒展,当你置身图书馆读名人传记的时候,那些大悲大喜的人生际遇会让你感慨万千,比一比,你的那些小忧愁什么也不算。在历史的长河里,你又何苦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呢,房子小一点,没有车,那只是一时的心牢。只要你扭转身看一看,外面的天空,阳光还是那明媚灿烂。

藏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位益友。

凯勒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乘上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让我们乘上这艘航船,读点好书,做个会思考的人,让书香伴着自己,快乐每一天。

退休的散文13:苦恼

文/飞翔

我退休几年在家,不喜欢干家务,但喜欢读书、写作,妻子常说我是个懒汉,我对她笑着说:“你一个人勤快就行了,两个人勤快,我们的家务事就少了。”

每天起床后,妻子喜欢上集买菜,我不能叫她不干这件事吧!上集回家,她喜欢拖地,把家里卫生做一遍,我不能叫她休息,我去干这件事吧!午餐、晚餐需要一人下厨房烧菜、做饭,我去代替她吗?菜地浇水、施肥一个人干就行了,我何必取代妻子的位置?3口人吃饭,1个人干家务,按说担子不重。妻子也不说什么,可是我写到自己很少干家务事,许多读者看不惯,觉得我这样当丈夫不地道,是偷懒的表现。

我的乐趣不在干家务方面,而在学习、写作、摄影等方面。妻子的事我不愿意做,我的事妻子帮不上忙,我俩分工不同,各得其乐。我的这生活不干扰别人,别人也不应该嫉妒我的生活。其实我也是一个大忙人,每天虽然没出门打工,没给家里干活,但全身投入我的工作:阅读、整理笔记、写作人生故事。奋斗了一辈子,现在才是自己管住自己,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怎么不行啊?

在家里我完全不干家务是不可能的,只是比妻子来说相对少得多。妻子不能干的家务基本上是我干的。如管理电器、清理书籍、烧开水倒杂水、用洗衣机洗衣服、晾晒衣服收拾衣服、每餐洗碗等。

好多退休的人把时间用于旅游、抹牌、下棋、坐茶馆、去舞厅等地方,我把时间用于读书、思考、摄影、写作这个地方,怎么不好呢?

中国有句歇后语:“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确实有的读者看人看事喜爱凭自己的主观,丝毫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每个人具有一定的个性,每个人的生活大体按个性安排生活内容。我万万没想到自己退休后,选择了读书、写作受到一部分人的白眼。他们可以肆意歪曲事实,丑化我的形象,玷污我的名声,我为何要坐视不理,当一个有罪的囚犯?

有些人眼里把坐过监狱的人看成有胆识、有智慧的人,可把憨厚老实、对国家忠诚的人说成没有用。真假不分、公私不讲、好坏一样、贫富平等的是非观好像把我搞糊涂了。

苦恼出自不合理,苦恼出自歪理邪说,苦恼来自网络侠客。现实里我发现人与人喜欢彼此尊重、和睦相处,但网络上喜欢彼此炫耀、互相殴斗。不上网交流、写作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怪事!虚拟的网络给我有喜悦,也有烦恼;有美景,也有丑陋。

法制社会,我们的言行都要符合法律规定,凡是与国法相抵触的言行应是错误的言行。法律没有说,退休人员不做家务是懒汉行为吗?法律没有规定,文章出现几个错别字、用词出现一处或两处不当问题是写作水平低的表现吗?有些人对我有意见,就搜肠刮肚攻击我搞写作,故意找茬搞得我不愉快。我发现和谐社会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呢!

如何赶走精神上的苦恼?我想一是多看日出;二是多看新闻;三是埋头读书;四是闻者足戒;五是勤奋写作。

我就不相信谈匠高过于写匠,说假话的比说真话的有市场,霸道的人比善良的人有朋友?

自信是前进的原动力。没有自信心的人休想干出一件对社会对人生有益的事。耕耘是丰收的基础,没有辛勤的耕耘就没有丰收的季节。

退休的散文14:那年学钓鱼

文/张旭波

这次单位退休办举行钓鱼比赛,我拿了个第二名,大家都夸奖我进步很快。这使我不由想起刚学钓鱼的情景。

那是三年前,我刚退休,一天到晚不知做什么好。对门的宋老师见此情景,便在一天中午,摁响了我家门铃,很认真地问:“你不是也退休了吗?”“退了。”“明天我们几个老头子去钓鱼,你也去吧。”“我不会呀。”“到了那儿你就学会了,没啥难的。”

架不住他的热情,我立马托他帮助采购“装备”。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切听从业内人士指挥,花了近百元购买了一套渔具。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骑车直奔目的地。我是第一次钓鱼,心里异常兴奋。鱼塘四周已坐满了垂钓者,我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竿、钩、漂、线绑好,小心翼翼地挂上鱼饵,抛竿,然后两眼直直地盯着水面。恁长时间了,鱼咋还不上钩?看着旁边的宋老师,钓上的鱼一条接一条,我心急火燎、坐立不宁。

不行,我得再换个位置试试,不信鱼不上钩。一个小时过去了,仍然不见鱼的影子,怎么办?当我准备再次换位置时,宋老师开口了:“钓鱼要耐住性子,你得沉住气。”就在这时,鱼漂动了两下,“上钩了!”我高兴地喊道。不知谁说了声“快起竿!”,我才缓过神儿来,机械地将竿慢慢提起,只见一条小鲫鱼左摇右摆被带了上来。宋老师手脚麻利地帮我将鱼拿下,看着来回游动的“战利品”,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从此,钓鱼成了我的休闲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

退休的散文15:老妈的幸福“宅”生活

文/刘昌宇

老妈退休后,生性好静的她每天除了买菜,晚饭后出去散散步外,总是宅在家里。练练书法,做做瑜伽,疲了倦了,就养养花草,在宁静中享受着恬淡人生。

老妈年轻时写得一手好字,打小太公就训练她用毛笔写写画画。在太公的严格调教下,老妈慢慢练就了过硬的书法功底。每年春节,我家的春联都是老妈的墨宝。退休后,老妈有了更多的时间研习书法,颜体、柳体无不模仿得惟妙惟肖。为了追求神似,老妈常常对着一些历代书法大家的帖子凝思苦想,一边揣摸,一边用手比划着。不懈努力下,老妈的书法形成了潇洒大度、柔中带刚的独特风格。

酷爱书法的老妈,常常在书房里一待就是半天,有时写累了,常常会洗了手,静静地坐在窗前,做一套自编的眼保健操,然后,眺望一下窗外的风景,顺便晃晃脖子、扭扭腰,并顺势进入下一个健身环节——做瑜伽。

老妈的瑜伽功是跟一个同事学的。她常常盘腿坐在垫上,用意念调整呼吸,在一种空灵的境界中,时而伸伸脖颈,时而展开“双翅”,如一只轻灵的仙鹤,落在碧绿的原野上。抬腿、弯腰、劈叉,老妈灵活得像一只松鼠,举手投足间根本不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

除了研习书法、练练瑜伽,老妈还有一个挚爱,那就是养养花草。一有余暇,老妈常常会踱到阳台,小心翼翼地去伺弄那些“宝贝”。一会闻闻花香,一会除除杂草。桂花开了,她会采些下来,晒干泡茶喝。金橘挂果了,她会摘下来,洗净了送给家人品尝。

别看老妈整天宅在家里,好像不擅交际,可一到外面,儒雅的举止,洒脱的气质,让人一看就是一个书香女子。也许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缘故,一到社交场合,老妈举手投足总是给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印象。用老妈的话说:“好的气质不是靠宅出来的,得靠静心去养。”

如今,宅在家里的老妈,每天充实而忙碌,宁静而快乐。

退休的散文16:“老员工”退休记

文/王一如

我家的家具、电器、厨卫设施算是我们家的老员工了,它们于2001年上岗,到现在已经十四年了。十四年里,它们一直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打扰我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小时候由于我活泼好动,像只猴子一样蹦蹦跳跳,床板塌了一块,沙发的弹簧不会动弹了,将就着继续服役。今年,一些“老员工”出现异常,工作时,开始吱吱呀呀地哼着;有的干脆罢工……那天晚上,我正躺在床上休息,突然“哐当”一声巨响,我一个激灵,立马坐了起来,许多想象在我脑海中浮现:难道是小偷进了咱家?我拿着一个枕头,壮着胆子,光着脚丫蹑手蹑脚地走进客厅。我左瞧瞧,右看看,也没发现声源。我走进卫生间,原来是洗手池从缝隙里滑了出来,重重地砸了下来。真是虚惊一场!

洗手池换好了,崭新崭新的,也比之前的大,但我还是想念原来的那个旧旧的洗手池,是它提供了我让小手变香的地方。我本以为这样的闹剧不会再演,但我错了,许多“员工”退休的日子到了。

周末早晨,妈妈答应给我做爱心早餐,我满怀期待走到餐桌前,桌上空空如也。这时妈妈走了过来,告诉我:煤气灶坏了!灶具坏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自己出去买早餐。爸爸妈妈商量着,再过一段日子,干脆把这些“老员工”全部批准退休算了,再引进一批"新员工"。

这些陪我度过童年时光的老伙计,现在都陆续离开了我,它们对我的关心,我会永远记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