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节日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节日文章1:中国红
文/张凌云
红是节日的红,红是民族的红,红是中国的红。
红是中华大地特有的标志,红是东方巨龙喜庆的图腾,红是炎黄子孙盛世的欢歌。
红是一盏跃动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方的,零零星星,排列成行。一直以来,我总以为红灯笼最具象征意味了。不管风霜雨雪,还是萧瑟严冬,只要有一盏红灯笼立在前方,整个视线就会被点燃,整个季节就会被感染,那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语,而是一颗火火的红心,里面盛装的,是每个中国人都读得懂的豪迈与激情。
红是一副工整的对联。自从蜀主孟昶欣笔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后,对联就成了国人祈福许愿、道贺吉祥的绝妙方式。家和事兴、共享天伦,与时俱进、马到成功,所有的一切,都被浓缩进一条条不大的红色纸块。对联里头,流淌的不仅是翰墨飘香,更是历史,是印记,是千百年来不变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血脉。
红是一圈腾空的鞭炮。谁说中国人只懂得含蓄内敛,我们有着这个星球上最奔放、最壮观的庆典方式。你看那空中无数轰鸣的声响,就知道十三亿人民能融汇怎样的情感海洋了。各种烦恼或不快,都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和礼花声中没了踪迹,而是被那些带着红色外衣的精灵释放成同样的语词——放飞,欢乐。
红是一挂漂亮的中国结。那造型别致,曲折环绕的中国结啊,代表的是每个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家园故乡。亲朋好友聚佳日,四海一家过大年,纵然有万水千山,也阻不断回家的道路,哪怕在海角天涯,也挡不住对祖国亲人的思念,红红的中国结,就像一座高耸的灯塔,能将无边的夜色照遍,能将无形的阻隔化解,指明人们心中的方向。
红是一身靓丽的衣装。从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走来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岁月再艰难,生活再辛苦,逢年过节,也一定要给自己添身新衣裳。尤其是新媳妇、小姑娘,爱穿一身漂亮的红衣,大红、紫红、玫红、粉红,从不同的角度给红色,这种最热烈的色彩增添不同的注解,抒写个性的张扬,挥洒青春的绽放。
红是一本崭新的台历。新的一年,新的日子,新的心情,新的面貌。一切从新开始,源自那灼灼闪耀的火红。红色的封皮只是外表,内在的行动才更加重要。我们从红色的起点出发,踏着坚实的脚印,走过寒来暑往,走过春华秋实,待到年终岁末,双手已捧起沉甸甸的硕果。红色就像一道警醒的标志,在它的激励与鞭策下,回顾这一年的奋斗打拼,汗水与付出化成了由衷的欣慰。
红是一纸飘舞的花钱,红是一颗甜甜的糖果,红是一根放光的蜡烛,红是一张张期待的脸庞……无数关于红的符号,共同组成了中华儿女昂扬向上的进取姿态,共同组成了华夏民族独特鲜明的文化象征,共同组成了一个响彻寰宇的名字——
中国节,中国红。
节日文章2:姥姥的“蒸月饼”
未至中秋,节日的气氛已弥漫。月饼早已摆上了柜,品种丰富多样,礼盒精美绚丽。我流连于各个柜前,无心欣赏、无心品尝,脑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个“蒸月饼”的样子:黄黄的泛着油光的似透明的面皮,圆圆的形状,四周一圈手捏的麻花状花纹,中间布满了形状不一的图案……那是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的——姥姥手工做的“蒸月饼”。
那时的农村,仍是贫苦的,物资匮乏,一般人家是买不起月饼吃的,很多人家就自己做。那时也没有烤箱这样的高级货,各家都是用蒸笼蒸的,所以得名“蒸月饼”。现在几乎没有人家会再做这种上不了台面的吃食了,但那时却是吃不厌的美味。
记得中秋的前一天,妈妈带着我和哥哥,小姨带着表弟表妹,早早地就来到姥姥家。说是送节礼,实是为做了“蒸月饼”带回去,而且每次带回去的东西远比送来的多。
吃过中饭,姥姥就开始张罗做月饼了。她先把每个人要做的事情安排好,妈妈负责擀面皮,小姨负责洗刷蒸笼等工具,而姥姥自己则负责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调馅和和面。因为月饼香不香,全在于饼馅好不好;月饼口感好不好,全在于面的软硬是否适中。这两者,如若没有多年丰富的经验,是很难做好的。那时的妈妈和小姨,功夫显然是不到家的,只能做做帮手。我们几个孩子也是闲不住的,奔前跑后,总想插上一手,却总是帮倒忙,不是将面粉撒了一地,就是把碗碟碰掉地上。妈妈和小姨喝骂我们,姥姥不让。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会分派给我们一个有趣的任务,让我们去外面寻一种果子回来。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朵萝”(音同),是一种矮小灌木结的果实,形似小酒杯,顶端长着一圈细细尖尖的小齿。很多年后,我才得知这种植物叫“苘麻”。犹记得它开着小小的黄花,花茎有黏黏的汁液,掐掉花,会有长长的丝,爱美的女孩子会将它粘在耳朵上做耳钉。
妈妈擀的面皮,有大有小,整齐地摆排在一边。姥姥先拿过一张最大的面皮摆摆好,然后在上面铺满芝麻馅、肉馅、五仁等,再盖上一层面皮,如此反复,直至多层。我的记忆里,多的时候有十几层呢!最后,姥姥把最底的面皮和最上层的面皮合在一起,捏严实了,月饼即算做好了。为了美观,姥姥会用手在四周撮出一圈花纹,一个个小麻花似的图案连在一起,很是匀称,像檐下瓦片一样齐整而又错落有致。这样还不够,姥姥将做好的月饼一个个排放在竹扁里,让我们拿着摘来的苘麻果子,在月饼上轻轻按下。这样,苘麻果子的印痕似一朵朵太阳花布满了月饼的表面,煞是好看。这个时候,我们是最兴奋的,笑着闹着,比着谁按下的多、谁按的好看。姥姥就站在旁边,看着我们,爬满皱纹的脸上也漾满了笑意。
月饼要入笼上锅了。姥姥手脚麻利,熟练地将蒸笼盖好,周边围了一圈湿了水的蒸布,那是为了使蒸气不外泄,保证月饼快熟又饱满的。为了能第一个尝到刚出锅的月饼,我们几个一直围着锅台转悠,不肯离去半步。这时,烧火的姥姥就会让我们坐在她的身旁,有时给我们讲中秋节的故事,什么“玉兔捣药”,什么“吴刚伐桂”……有时也会教我们哼唱关于月亮的歌谣,“月朗宁,八丈高,骑白马,带洋刀,洋刀块,切白菜,白菜老,切红袄,红袄红,切紫菱……”这首童谣,现在的孩子已是不会唱了的,但那时却是我们随口哼的“流行曲”。不大功夫,月饼要出锅了。姥姥怕烫着我们,让我们退后离远点儿。她一个人,站在灶台边,掀锅、起笼,把一个个正冒着滚滚热气的月饼,快速地拾进竹扁里。烟雾缭绕中,姥姥瘦小的身影,显得那么高大。那拾捡月饼时的从容淡定,不止一次让我产生疑惑:刚出锅的月饼,是否真的那般烫?月饼摆满了竹扁,姥姥会挑出最大最白最好看的那个,用刀划成四份,分给我们四个“小馋猫”。至今,那月饼浓郁的香气还萦绕在我的心间,每每想起,总还会不停地吞咽口水。
等月饼凉却了,姥姥会将它们分成三等份,一份给我们家,一份给小姨家,一份留给舅舅。然后,姥姥就开始准备晚饭了。
那时,每年中秋的前一天,我们都是在姥姥家吃过晚饭才回的。姥姥说算是团圆饭吧!因为中秋节这天要各自在家过的。这一晚虽不是十五,记得月亮已然很圆很亮了。我们围坐在院子里,一大家子吃着喝着,谈着笑着。月光如水,银辉洒满了整个院子、整座屋子,淹没了笑声,冲逝了岁月,却定格下了一张张笑脸。
自姥姥得病离世,我们再也没有吃过“蒸月饼”了,也许是妈妈和小姨都没能得到姥姥的“真传”,不会做吧!而中秋前一天,我们也很难再聚齐一起吃团圆饭了,也许是没人再张罗了吧!后来,我发现,这一晚的月亮,终归是不那么圆的。
节日文章3:美好的记忆
文/李洁
我不算是一个喜欢过节日的人,但对元旦情有独钟。
记得第一次过元旦,是在小学四年级。我和几个闺蜜很早就开始计划办一次隆重的联欢晚会,我们把父母给的零花钱凑到一起,买了很多化妆品、气球、喷雾。我们还用精美的纸张写上日期、时间、地点,当成邀请函发给邻居们,请他们来观看我们的节目。结果,一个人也没来,我们很伤心。但我们还是强颜为欢地演完了所有的节目,既当观众,又当演员。直到现在,我都很怀念那次元旦联欢晚会,如今,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傻傻地去开一场无人观看的联欢会,再也没有那份天真而快乐的心了。
上了初中,每次过元旦,学校都会让学生组织联欢晚会。最开心的那次,是上初二的时候,晚自习一开始,所有人都忙着摆桌子,分瓜子,吹气球。南边、北边各一排,中间空着,气球内装入小纸条,上面写着各种小游戏,比如请给您最喜欢的老师说几句真心的话、请用三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的同桌等等。班主任还特意拿了相机给我们拍照,美好的画面瞬间定格成永远,在我们心里久久闪烁。
上了高中后,每天沉浸在书海里,元旦也被忘得一干二净。再次把元旦纳入生活中来,是大学后,每次元旦放假,都会大吃一顿,去唱歌,去逛街,似乎要把一年的委屈,一年的欢笑,在这一天都统统发泄出来,然后开始新的一年。
工作后,元旦又少了些趣味,没有了童年的欢笑、青春年少时的狂欢,大家都喜欢跟家人简简单单地吃一顿饭,陪孩子逛逛商场,做做游戏,或者自己呆在屋子里,收拾下这一年的回忆。随着年龄的成长,元旦的温度也在慢慢地降低,不再渴望张扬,不再喜欢喧嚣,不再迷恋浮华的外表,等元旦在你的心中,变成了一杯温度刚好的水,那么,你的人生便到了一种让人羡慕的境界,不悲不喜,从容淡然,美好幸福!
节日文章4:父亲,节日快乐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父亲的节日---父亲节。一年365天的繁忙中,就只有那么一天是父亲的归宿…
从小到大,很少认真的写过一篇给我父亲的文章。记得还在中专的时候,文化课堂经常会出给我们一些关于父亲的文章用来写作文,而我基本上都是草草了事,那时小,根本感受不到父爱如山那种沉淀又内敛的感情,所以压根写不出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该写点什么。那么趁父亲节到来之际,第一次为我的父亲写一片文章,祝愿远方的他,健康,如意…
父亲是一个很朴实,并且没有任何心眼的人,外人对父亲的评价是:“好人,讲义气,做什么事都有责任心,尤其是帮别人的事情,总是那么一丝不苟。”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被父亲的这种性格感动着。
父亲还是一个很不善于表达的人,他对我的爱从来都是埋藏在心里的,记得大二的时候,一次父亲出差路过北京来看我,带我吃了饭又把我从内到外的衣服换了个底儿掉就让我自己回去休息,我没心没肺的朝住处走,走到拐弯的时候,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处没动,恍惚间看到他向我挥手的时候顺便擦了下眼角,当时想一定是错觉。
每次跟家人通话都是母亲接,跟母亲如何如何的聊着,父亲接过电话总是几句话就把电话交给母亲了,现在才发现二十多年来我几乎没怎么与父亲聊过,而我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如今工作了,回家的次数变得更少了,记得以前春节回家,司机刚送到家门口,父亲和母亲就已经等在门口,我一下车二老的第一句总是:“累了吧,冷了吧,快回家歇着,看你冻得怎么不知道多添点衣服?”我看着如今的父母,儿时记忆中他们的容颜已不复存在,脸上添上了些许沧桑,头上也藏不住那一根根的银丝,心里很酸涩。已有两年没回家看望双亲了,今年一点要回去看望双亲。以前觉得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商家用来煽情造势的,但年龄越大,越觉得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希望父亲和母亲不要再为我操心了,我能自己照顾自己了,也长大了…
年少的青春,未完的旅程。是你带着我勇敢地看人生;无悔的关怀,无怨的真爱,而我又能还给你几分,身在远方的我一切都好,在我内心的思念里,改变的是我的容颜,不变的是永远爱你,父爱如山,父爱无言。也许父爱没有母爱的细腻柔情,但父爱一定与母爱一样温暖深情…
节日文章5:我们的节日
文/俞骏晨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气氛越来越浓,我也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就让我为你介绍介绍吧。
在乡下,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已成惯例。呵呵,我在家没有放,可到了外婆家,我却放了许多烟花。在外婆家里,一见到桌上摆满各种烟花,我就心花怒放。但是要等到晚上,我才可以放烟花,真是度秒如年啊!看着夜幕渐渐降临,我就心痒痒的,一看时钟已经6:30,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放起烟花来。大的小的,天空就像下了流星雨一样,那颜色五彩缤纷。
哎呀,急着谈烟花,忘记说年夜饭了。今年的年夜饭可以说是满汉全席了,有爷爷这个大厨师,就算满汉全席也是小菜一碟。你看,糖醋排骨看着就开胃,吃着更美味。看,我最爱的红烧鸡,好吃死了!酸菜黄鳝也是那么的诱人。不说了,不说了,我的口水又要流下来了。
节日文章6:父亲的节日
文/周文洋
父亲节前夕,我回到阔别五年的老家为父亲过节。老家在大山腹地的一个小村,下了长途汽车,还要走几里乡路。记忆中的家乡景色依然如故,空气里带着特有的槐花幽香和泥土气息,路上偶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和摩托、农田车……
回家进院,包裹还没放下,父亲当头一句:“放假了吗?回来怎么不提前打个电话?”我说回来给您过父亲节了,父亲疑惑地哦一声,惘然地点点头。第二天早上,我用带来的熏鸡、烤鱼、火腿等做了八菜一汤,摆了满满一桌。
父亲见了说:“不年不节的,做这么多菜干啥?”
我说:“今天是父亲节,您干了一辈子活儿,给您过节了。”
父亲仍是满脸迷惑:“父亲节?以前怎么没听说过?”
父亲虽已六十多岁,却不知道什么是父亲节,我心中涌上一种莫名的情绪,这种情绪似乎潜伏已久,是父亲的迷惑把它突然唤醒……在乡下,像父亲这样勤劳朴实的农民有千千万万,他们为儿女辛勤了一辈子,却从不知道有父亲节,也没有享受过一天属于自己的节日。
吃罢早饭,父亲像往常一样,扛着镐头走进田野,那里是他的世界,麦苗绿油油、齐刷刷,如同列队的士兵,披一身勋章般闪烁的露珠等着检阅,而父亲那铿锵有力走路的样子,则像一个将军检阅他的三军将士。
父亲让我坐在田埂上休息,开始疏通麦田里的渠沟,望着父亲舞动的镐头扬起湿漉漉的泥土,脸膛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突然悟出:父亲是幸福的,他每天都在劳动中享受着自己的节日,并且每天都过得一丝不苟。父亲有力的抡镐姿势,给了我一个强烈的感觉:父亲就是一株成熟的、籽粒饱满的麦子。
我真想喊住父亲,让他歇一歇并告诉他,什么是父亲的节日!
节日文章7:妈妈谢谢您
妈妈!今天是你的节日,女儿因你而自豪,你为自己的儿女付出的太多,你就像一盏明灯照耀我们,在我们迷失的时候,你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孤立无助的时候,你会陪伴我们,给我们充满信心,支持我们,你为这个家整天忙碌着,只有你才知道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需要的是什么?今天是你的节日,女儿祝你永远健康快乐!
记得小的时候,我的身体最差,你害怕失去我,经常带我到医院看病,三十晚上都不放心,还要让医生帮我检查一下身体状况,仔细想想真的难为你了,我也是做母亲的人,才知道你当时对我付出太多太多……上学的时候,由于身体差,学习就是不好,老师说这孩子根本就学不进去,你并没有责怪女儿,想学就学,在学校里混吧!我也不能让孩子在家玩吧!当时我哭了,就是不想上学校,你找了好多人劝我,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好起来的,你鼓励我,家里好吃好穿都是我的,别人沾不上边,你的真心付出,还是有了回报,我的身体慢慢好起来了,学习也好了,还当上了学习会员,团干部,可乐坏了妈妈你,在亲朋好友面前,你总是夸奖自己的女儿在哪方面都很优秀出色。
妈妈!这些事,女儿都还记得,我们是母女连心,你生活的很好,才是女儿的幸福!
节日文章8:长水情长
文/沟里来客
今天又是冬至了,这个节日又叫"鬼节",是給去世的亲人烧纸钱的日子。这让我忽然想起一位让我终生念想的人,他就是我的去世了多年的姥爷。
我姥爷其实是姥娘第四任丈夫了。听妈妈说,姥娘和第一任丈夫离婚,第二、第三任丈夫因病去世的。姥娘真是一位苦命不幸的人,她经历了几次大悲大痛,生离死别的女人,妈妈姊妹们也跟着姥娘经历了风雨人生,姥娘带着妈妈、姨姨、舅舅在漂泊不定中度过的。长水成为姥娘最后的人生一站,只有第四任丈夫和姥娘在长水这个小山村里共同度过将近四十年的岁月。
姥爷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也没文化,听说参过军,当过兵,当了逃兵跑回村里藏起来。他一直孤身一人没有女人,姥娘第三任丈夫去世后才把他招回来的。在我的记忆里,姥爷不知何许人,也不知姓甚名谁,只知道是我的姥爷。他在世的时候,常常来我家帮忙,给老爸种地锄地,尤其是扬场的行家里手,打下的粮食没有任何的杂质。在庄稼地里姥爷经常给我讲一些抗日故事,那是我最爱听的了,那也许是他的亲身经历吧。但真正让我佩服的是他懂的很多很多天文地理历史知识,有时候连我也不知道。在几十年的日子里,姥爷为家庭做了很大的贡献,把姨姨、舅舅当成亲生的看待把他们扶养成人,尤其把舅舅培养成读书人成为国家干部。他不仅疼爱姨姨舅舅也非常疼爱外甥,特别是我。
常记得在1990年,我考上师范学校,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姥爷亲手塞给了我50元。这在当时那个经济条件下,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呀。记得舅舅挣的月工资比这多不了多少啊!这50元让我记得一辈子的!让我的内心经常有一种隐隐的愧疚,相比之下也让我想起了一件心酸的往事。我在乡里小学五年级读书的时候,常记得一个月的伙食费5元钱。就因为我们家庭贫困交不起,第一个星期天我回来,爸妈说家里没有钱,等下一星期给,第二个星期天老爸跑遍全村都没有借到5元钱,包括刘氏本家也借遍了。第二天我两手空空去了学校,炊事长问我要5元的伙食费,当时我心里难受极了,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我嚎啕大哭起来,当时韩六十四老师挽救了我,給我解了围,韩老师说,这孩子家里穷,缓一缓給吧。那一刻也许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这件往事也深深刺激了我,同时也激励了我。直至今天我也没有向村里,刘氏本家借过一分钱,即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如果现在有人真的给我500元甚至5000元也没有那时那地的感觉了,因为我没有那时的窘况了。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向你伸出的那一只手会让你刻骨铭心的。50元、5元两个不同的数字让我懂得了人情的温暖和炎凉!
回忆往事让人想起很多的感动和无奈,姥爷就是最让我感动的一个人,因为是他在70多岁高龄的情况下,经济本来就不宽裕的条件下,給我50元,除了父母以外,他是唯一一位接济过我钱的恩人!舅舅安葬他的时候我给添了200元,那时是我一个月的工资。这也许是对姥爷逝去的灵魂最大的安慰吧!同时也是对我灵魂的宽恕吧,因为自从我参加工作后很少去看望他老人家。他就孤身安葬在长水那一方水土中,因为姥娘去世后,舅舅把他安葬回老家去和第二任丈夫合葬了,姥娘可以说是魂归故里,入土原地了,了却了姥娘的遗愿。只有他一个人在寂静山村里,没有人和他说话。我想什么时候能和舅舅重回长水給他老人家磕几个响头,烧几张纸钱呢!
姥爷离开我们20年了,身处异地的我再没有回过长水一回!这个地处晋西北的小山村在地图上丝毫没有她的名号,但在我的童年里却有山、有水、有人。那长水村前的长流水在我的心里永远回旋流淌着。
今天是2015年冬至,地底下的姥爷您好么!
节日文章9:端午节的符号
文/汪金友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符号,这是约定俗成的标识,也是文化传承的艺术。有了这些符号,我们的节日才过得充实快乐,有滋有味。
要说端午节的符号,每个人都可能会想到粽子。有一个谜语,是这样讲的:“三角四棱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还有,“珍珠白姑娘,许配笔叶郎,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不知是谁这么有文采,把粽子比作“珍珠”和“新娘”,给人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想。
粽子起源于春秋时期,是端午节的传统节日食品。起初的时候,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称“筒粽”。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其中讲:“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后来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又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愿意相信这个传说。有时候,“死也是另一种生”。屈原在不该死的时候死了,但他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却得到了永生。唐代诗人殷尧藩在《端午日》一诗中说:“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端午节的另一个符号是赛龙舟。相传楚国百姓发现屈原投江之后,很多人都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了屈原的踪迹。但每年五月五日的龙舟竞渡,却流传下来,并成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因为出生在北方,我一直没有机会亲眼观看龙舟比赛。但听老家的人说,去年的端午节,我们县也举办了一场赛龙舟活动,而且今年还要举办。我听了备受鼓舞,这项在我国南方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现在也能在我们这样的北方小县上演。可以想象那种场面,鼓槌擂响箭离弦,振臂齐声斩浪尖;万缕雪侵挥手过,九龙破水勇争先。
我们的人生,其实也如赛龙舟。再多的人,再多的舟,最后获得第一的,都只有一个。不是规则不公平,也不是我们不努力。因为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规律,有第一,就得有第末。如果有谁心理不平衡,就想一想河边的那些看客。人家没有机会上船,没有机会表演,反倒非常的开心和快乐。
端午节还有一个符号,就是菖蒲和艾叶。在我们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为此每到端午这一天,大人小孩耳朵上都要戴一片艾叶。为了这片艾叶,爷爷奶奶们专门在院子里留出一块土地,让艾草自然地生长。到端午节这一天早晨,孩子们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大人便将艾叶放在了他们的枕边,并把艾枝插在门上。还有的人家,把艾叶放在米饭或黏饽饽里,味道很清香。
菖蒲和艾草一样,也是一种中药。不仅叶丛翠绿,端庄秀丽,而且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驱蚊虫,还可开窍醒神、化食消胀等。五月初五,酷暑将至,邪气袭人,所以用菖蒲、艾草和黄酒等物驱邪,既有文化意味,又有科学道理。
端午是一个节日,也是一种景色。有人细细咀嚼这些符号,也有人寓情于景或寓景于情。其实,无论赏景、恋景、应景,都是文化的传承。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责在其中。
节日文章10:母亲的节日
文/张宏宇
\母亲节是母亲们共同的节日,是一个伟大的节日。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但母亲们有时却要顶起整个天。
前不久,为庆祝母亲节,语文老师组织开展了让我们“感恩母亲”的活动。课堂上,我们为各自的母亲做着一张张精美的贺卡,同学们做的各不相同,但每一张贺卡都充满了孩子对妈妈真挚朴素的爱。我也不例外,我小心翼翼的剪好卡纸,再用装饰品将这张贺卡修饰好,在贺卡里写满了对妈妈想要说的真心话,做好后,我自我感觉仍不满意,总是太难看了,妈妈不会收下。于是,我便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这一刻的到来,想象着回到家中亲手将这贺卡送给妈妈的情形……
下午最后一节课的铃声终于响起,班主任开完一个简短的班会后,我便记好作业,飞速回家。回家的路上,我像一支离弦的箭,没有丝毫犹豫,一路不停。我兴奋地打开家门,急切的寻找妈妈的身影,看到了,妈妈正在厨房中为我做饭,妈妈被油烟呛了一口,咳嗽了起来,由于天气太热,妈妈的脸上流下一串汗珠,但她用毛巾擦了一下,继续为我做着饭。妈妈猛一抬头看到了我,霎那间,我也看到了她头上一丝丝刺眼的白发,虽然不多,但却看出了妈妈不再像以前年轻。妈妈笑着对我说:“回来了,儿子,洗手准备吃饭。”我嚅嚅地说“嗯”,却想着贺卡是不是现在就给妈妈。
桌上的菜各种各样,都是我最爱吃的,妈妈把饭都放在我面前,此时我下意识的环顾家中,这时才发现:家中最好的位置是我的,最好的筷子是我的,最好的床是我的,最好的枕头也是我的,天热时妈妈为我扇扇子,天冷时妈妈为我添暖衣。也许这一切我早应该清楚明白。
我再也忍不住了,立即拿出了我做好的贺卡,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我爱您!”我看到妈妈十分惊讶,眼中闪着泪花,一下子抱住我,说:“儿子,谢谢,你长大了”。一直到吃完饭,妈妈的眼光一直没有离开我为她做的那张贺卡,并且将贺卡放在了她的床头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是慈祥的,善良的,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在这个节日里,我也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健康快乐,平平安安。
节日文章11:生命的节日
文/季栋梁
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七月,意义重大,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坐标。许多人因为这样一个坐标,将彻底改变自己人生的轨迹。尤其是我们,生活在西海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七月真正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日子。
一进入七月,一种赌徒的真正感觉袭击了我。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押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渴望着太阳和雨水的滋润,尤其像我这样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恐惧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痛苦的折磨。
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和许多父亲一样,我的父亲一大早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那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他递给我钱的时候,有些迟钝,手有些颤抖。而我接过那带着父亲体温与汗味的十元钱时,手颤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结果越是要表现得自信,手就越发地颤抖,像深秋里的树叶一样,以至连我的身体也抖起来。我是遁逃似的离开了那双眼睛。虽然我知道那双眼睛是善良的仁慈的宽厚的,但我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我一步一步走向学校,内心的恐惧正在加剧。经过村庙的时候,我不由得走来走去,跪在了那泥像之前,我想没有人比我更加虔诚,没有人比我叩的头更响。
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对我说如果中了,就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父亲的话总是这样的直接。可因为仅仅差了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我带着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就越沉重。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都弄够了,我那时候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个三五百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有努力学习。
第二年七月的“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放在父亲当面的时候,父亲火了,他对着我吼道:狗日的鼻涕淌到眼窝里——倒来了,你给我回来打牛后半截去,老子没有钱供你享福。是的,在家乡那样焦苦的地方,谁不认为读书就是享受呢?我想对父亲说如果读书真正可以叫做享受的话,那么我宁愿受苦。可是我说不出那样的话来。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来打点种田以外的事啊。要批房地基,他跑了多少趟,没有批下来,可是有人偏偏一批就是两处。这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打击是沉重的,这让他充分认识到了种田人的可悲与无奈,人家无非就是有一个在县里开车的儿子。然而我们弟兄硬是一个个不争气,大哥二哥相继种了田,希望便寄托在我的身上,可我偏偏如此不出息。我期待着新学期的开学,可是又怕这个日子的到来。然而日子并不因为我内心矛盾而就推迟。开学了,父亲说再读!父亲依然没有多余的话。可那每个字都像石头一样,把地能砸出个坑来。他亲自送我到四十余里以外的乡里上学。父亲走在我的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劳,甚至是麻木,那已经驼了的背越发弓得厉害,仿佛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非要这样将背弓起来似的。他已经是年过花甲之人,应该是歇缓享福的年龄了。
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怎样不是活一辈子呢?我的朋友、我的同学不都输了个精光回来了么?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看看我,他的目光里不再有那种凝重,反而凶恶起来,仿佛被激怒的老虎,一甩手,鞭子狠狠地抽在我的脸上。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走自己的路了。我的脸火辣辣地疼痛,可是我心里却踏实了,我想至少父亲对我发怒了。
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我捏着那十元钱在一个山梁上坐了许久,最后我一狠心走进了供销社,打了十元钱的酒。当我看着那晶莹的液体带着醇烈的芳香汩汩地流进瓶子,我的眼泪却来了。我顺着小路往回走,二十二岁的身体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与疲惫。在与村子相对的山梁上,我远远地就看见父亲像一只老鹰,蹴在大门口,他手里长长的烟锅不停地喷出烟来,像一列钻出隧道的火车。父亲站了起来,他伸了一个非常舒展的懒腰,身体像蜷缩了一个春天的花朵尽情地舒展开来,两只长长的胳膊伸了伸,还上下起伏了几下,那是一种飞翔的姿势呀!父亲真像一只要飞起来的老鹰。我想我手中的酒瓶在夕阳的余晖里一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一定照亮了父亲的眼睛,父亲一定闻到了代表着喜庆与快乐的酒香。
在父亲的注视下走完一段上坡下坡的路,我感到浑身的不自在,两条腿仿佛给什么绊着一般,不足一里路,我却走了十几分钟,走出一身大汗来。刚刚走到大门口,父亲就对着院子喊:“红红,快把凉水给你哥哥端出来。端上两大碗!”
我再也忍不住郁结的悲伤,一放声就哭了出来,两腿再也支撑不住,扑通一声坐在地上。我说我没考上!
父亲一扬手里的长烟锅,打在那两瓶酒上,酒瓶碎得十分彻底,酒像月光一样洒了一地,醇烈的酒香弥漫开来。
妹妹正端着水出来,由于惊吓,碗掉在地上碎了。
父亲一转身走向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我想父亲会转过身来给我一烟锅,两烟锅……甚至更多,我渴望这样。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又装了一锅烟,吸了一锅又一锅,最后父亲说做官中状元都是出在祖坟里,咱坟里没埋下。
我对父亲说:“爹,你再给我一年时间!”
父亲抬起头看看没说什么,他只是抽着烟凝望着天空。
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驮着铺盖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却听到了更多的语言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走在我的前面,他的背驼得愈发厉害了,让我想起门台上那棵旱了多年的弯脖榆树来。我的泪一直流到了学校。
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有一斤的勺子,有半斤的勺子。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是即使再廉价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它就是节日。除非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很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父亲醉了,把我也弄得醉意朦胧。他拉着我的手直叫我兄弟。这让我想起他拉着我家的那头老牛叫兄弟的情景。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我让他跟着我受了四年的折磨,如果我第一年就考上,我的父亲或许不会醉成这个样子,更不会喊我兄弟的。
父亲要为我举办村子里最丰盛的宴席,我说算了,这几年把家里拖累的。可父亲说这是啥事,这事能轻易让过去?这是咱祖祖辈辈最大的节日,砸锅卖铁也得过大了。
从考上大学到毕业,我一直奔波于尘世之中,往来于凡俗之间,忙着娶妻生子,忙着房子、儿子、票子以及多彩的人情礼仪,几乎挤不出什么闲钱来买名贵的酒。后来我终于挤出点闲钱来买了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是父亲听说这酒一瓶就四百多元时说酒没有贵贱,只有心情有贵贱。我点点头,父亲没有文化,更不是哲人,可是他说出的话常常让我要思考许久许久……
那瓶酒至今还放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因为父亲自己喝觉得没意思,拿出来招待人却又觉得太奢侈。
节日文章12:每个节日,都是家族的一次盛会
文/陈利生
冬日温软的阳光穿过老屋的天井,懒懒地洒在几盆红天竹上。空气中弥漫着山核桃蒲的清香,屋檐下的木雕分明有些苍老,牛腿上的狮子却陡然生动起来,仿佛时光又回到了三百年前的明清时期……
冬日的午后,我走进了临安杨溪。
走近杨溪,这边,是一条游鱼碎石的清亮亮的小溪;那厢,是一个有着近千岁的古老村庄;五圣桥亭、灭渡桥、如来柱……各种文物古迹扑面而来。
信步走在蜿蜒的卵石路上,一条条曲折幽深的小弄,一户户安宁闲适的人家,清风偶尔送来几声鸟语……那味道,那气息,宛如一坛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
高低错落、庭院深深的农家掩映在一片翠竹、果园之中。菜园篱笆上缠绕着紫嘟嘟的牵牛花,一朵朵,一簇簇,犹如村姑羞涩的笑靥。靠墙角落坐的是神态安详的老人,他们或打盹或说些古老的话题,饱享暖阳的抚慰。
远离喧哗,远离纷扰,浮躁的心在这古朴的意境里顿时静了下来。
杨溪村,可追溯的历史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最终成为浙西忠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的江南大村落。
据载,杨溪村鼎盛时期全村有千余户,四千多人,村里有八十四条弄、七十二口井。当时不叫杨溪村,称百丈镇,人口众多,为临安唐昌巨镇,并建有百丈书院和驿站。时至今日,虽经千年风雨,这个古木掩映、民风淳朴的村落仍然古风犹存。
韩世忠墓和孝子祠,是杨溪最大的亮点。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戎马一生,晚年隐居于杨溪;元末明初年间,村民陈斗龙历尽艰辛,六载寻母,事迹感动了皇帝,赐封“孝子”并修孝子祠,祠堂大门头顶竖“孝子”金字匾,从此,唐昌“孝子”,曹娥“孝女”,美名并传,相得益彰。
自然古风是杨溪的原貌,而“忠孝”文化才是杨溪的魂魄。
一座祠堂是一个村庄的灵魂,保留着宗族的记忆。孝子祠的一砖一瓦,都砌进了陈氏先人聚散离合、荣辱兴衰的家族风云。
村前的大道旁,就是陈氏子孙祭祀祖先的“孝子祠”。宗祠正厅上书“永锡堂”。据《陈氏宗谱》记载:孝子祠建于明朝中叶,坐北朝南,占地739平方米。合院式,面阔五间,进深三进两天井,四廊厢。大门设门枕石,置抱鼓一对。明间设堂壁,悬“孝子”匾。青石构筑天井。
那飞檐翘角、玲珑美观的马头墙,那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木、石、砖雕艺术,处处显示出庄严、恢弘的大家之气,似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江南大家族曾经的气派和荣光。
据说,每当逢年过节,村人总是要请戏班子来祠堂演戏,或村民自编自演载歌载舞,以飨先祖。每一个节日,都是家族的一次盛会。
据载,殷实的杨溪人,曾建造了五座祠堂:陈姓孝子祠、陈氏德星堂、郎氏余庆堂、纪氏祠堂、朱姓祠堂。如今,只有陈氏孝子祠与郎氏余庆堂仍静静地矗立着,尽阅世间百态,静看花开花落。
岁月的刻痕太深,多少繁华变成烟云。我想,在人世的洪流中,正是这些古老的祠堂,保留着对时光最高的敬意,让人们的心灵有了慰藉之地,安放之处。
孝子,是杨溪人的精神图腾。杨溪,因孝子事迹感天动地。
如今,“孝文化”已深深地融进了每一个杨溪子民的血液,孝子精神被村民代代传承。杨溪村的活字典郎洪荣兴奋地告诉我们:“村里围绕忠孝文化,搞出了一套具有杨溪村特色的‘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办得真是时候啊,现在村里涌现出了一批敬老爱幼的好婆媳、吃苦耐劳的好模范、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勤学上进的好学生……我们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都挂在了墙上,时时激励杨溪人牢记‘忠孝’二字!”
远处是青山滴翠,林木葱茏;近处是粉墙黛瓦的雅致,翘角飞檐的玲珑……掩映在浙西的青山秀水之间的杨溪,一眼望去,犹如一幅浓墨淡彩的国画。
铅华洗尽,方知朴素;繁华落定,始见真淳。
杨溪是生动的,也是含蓄的。此刻,孝子祠那一扇虚掩着的乌黑的木门,正儒雅地为你推开。不必担心迷路,因为故园那阵飒爽的微风,正在耳边徐徐掠过;田垄尽头那袅袅的炊烟,正诉说着乡野时光的淡雅无痕。
杨溪,那一缕抹不去的乡愁呵,总是这般细腻,这般真实,总能激起游子心头酸酸甜甜的波澜。
节日文章13:人在重阳
文/谢观荣
我们脚步匆匆,从一个节日奔向下一个节日,偶尔,会在心中把节日当成温暖的客栈,累了时,想停下来歇歇脚。时光却冷峻严酷,它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不停地催促我们起身上路。可到了每年的重阳,面对这个敬老爱老的节日,怎么也要停下来,与老人们聊聊天,听听久违的故事,拉拉温馨的家常。
人在重阳,看落叶纷飞,眼前的重阳就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白胡子迎风飘扬,飘来飘去都是亲身经历,得意也好,失意也罢,一切皆成过往。满脸皱纹里藏着故事,难得到了节日,面对儿孙满堂,就趁机说说吧。爱听也好,不爱听也罢,深秋的寒凉冷了身体,好听的故事却热了仍旧年轻的心。季节貌似很老,可季节又永远不老,这个道理,年轻人无法理解,只有拈须微笑的老者自己才能懂得。
人在重阳,赏菊花盛开,眼前的重阳成为一个智者。生活的智慧在于点点滴滴,一次云开,一袭风吹,一声鸟鸣,一滴雨露,都包含着极深的人生道理。何况,满眼皆是美丽的菊花,到处都是动人的表情,菊花本身并不求美,并不以花瓣的姿色来打动人。菊花是一种最爱诉说的花朵,从绽开花蕾开始,它就在不停诉说,当然,菊花的诉说是无声的,它本来就不是喋喋不休死缠烂打的性格,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懂得菊花的絮语,才能看得懂菊花的口型。我们更多习惯于自然界的声响,而忽略掉自然界发自内心的表情,人在重阳,万物归于寂静,那些表情才有机会进入人心。
人在重阳,登高且望远,身边的重阳又像一个隐者。重阳登高是一种习俗,可谁知登高是为了看更多的人与景,同时也让更多的景物看到人,还是一种走向山巅的隐居行为。深藏在九月的重阳,本身就不是显摆的性格,有多少人早已忽略掉这个节日,有多少人早已忘记深秋的情感。表面上的光环再美,也代表不了事物的全部,内在如何,反而会起到决定作用。重阳表面冷酷,不炫耀,不争宠,只是安静地等着在乎它的人,这也许并非是真正的隐者性格,却也有着隐者的素养。如今的时代,并不适合隐居,隐居是对生命的浪费,所以真正的重阳并不会被人忘记,它总在人生回眸处。
人在重阳,不用想的太多,人生的经历不是靠想出来的,光阴的故事也不是凭谁虚构。不管登高还是驻足,迎接我们的还是以后的征途,充满未知充满魔力。
节日文章14:愿望清单
文/林深
每当节日或生日来临,孩子们总想收到一些礼物。大人们呢?对于我来说,如果开列“愿望清单”,我想应该是——
一本书。
一本书解答不了所有的问题,也安慰不了所有的人。可是,读一本书就可以读山读水,读人读世。当你疲惫和脆弱时,摊开一本书,就能舀出一捧温暖与力量,甘洌似泉。
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不一定非是房子,一角空间也可以。雨打风吹去,人生终究需要落脚。卸下人前的光彩,也总要有个地方可以做回真实的自己。
一个梦。
好梦有两种,一种是睡着时做的美梦,一种是醒着时怀揣的绮梦。这里的梦,是醒时的梦,像是踮着脚尖的远望。在梦里,人想走多远就能走多远。
一种癖好。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应该有自己的爱好。平常生活,很多时候的确没什么意思,而热爱的东西,就是那点意思。
一些植物。
穿过风雨,捧出芬芳;对弈烈日,洒下清凉;领教霜雪,回赠希望;扎根贫瘠,生长繁茂……种花一年,看花十日,认真照顾植物的人,就学会了认真生活。
节日文章15:成功有多远
文/游水方
明天就是节日了,下午干完活回来,我感到如释重负,一身轻松,一路皆是美景,赏心悦目。不料,我刚跨进家门,却见妻子挽着袖子,卷着裤腿,赤着脚,一脸不高兴地摊坐在沙发上,像泄了气的皮球。我心里猛地一愣,莫非出什么事了?一问方知她做晚饭洗菜时,那排污水管又闭塞了,饭菜还不做。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这下可麻烦了。
我家厨房的排污管实在是给生活添了不少麻烦。我喜欢读书,很想有个书房,于是把原来的厨房改造为一个小书房,而将阳台改造成现在的厨房。厨房的洗菜盆离主排水管两米多,洗菜污水通过一条胶管排到主排水管。因排水通道不顺,加上洗菜水常夹有杂物,排水管堵塞时有发生。出现堵塞时,污水便漫过地板,真令人心烦。因排水管接口在灶台下面,每次堵塞,我都是蹲下身子,伸长着手臂,拿一截软水管插进接口处上下抽动,让杂质随水返出来,用垃圾铲把污水扫净,再灌水,将软管抽动,扫净,如此多次反复,直到把排水管弄通。每次排堵,都花好多功夫,弄得腰酸背痛,手脚麻软。
我一听到水管堵了,看看暮色渐浓,我的心更堵了。我不高兴地问妻子:“你不去通堵,坐在这里干吗?”妻子沉着脸说:“我不干还会挽袖卷裤吗?我像你以前那样干,足足弄了半个小时,依然不通,又拿通厕的那根螺旋铁线来捅,还是不通,都手脚麻木了,烦死人了。当时叫你不要把厨房搬出来,你偏不听。我没办法了,只好等你回来弄了。”听如此说,我也不好说什么了。看来这次堵塞得不轻了。我忙换下衣服,挽起袖子,走到厨房去通堵。
我按以前的方法,先在排污管接口处倒进水,然后蹲下身子,将软水管伸进去上下抽动,才弄了不大一会儿,水管却“哇”的一声通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高兴地大喊:“通了。通了。”妻子忙走过来,满脸的惊讶,喃喃地说:“莫非你的手是神手。”我说:“我并没有什么神手,只是你把成功送给我罢了。”妻子疑惑地看着我:“哪有这回事。”我说:“其实,你已用了不少办法,也花了许多功夫,水管就差一点点便通了。只要你再坚持几分钟,成功便是你的了。没有你先前的努力,我能这样轻而易举地弄通了吗?谢谢你把成功送给我。”妻子一脸的茫然,说:“我已精疲力尽了,失去了信心。”我说:“那就只能功亏一篑了,只好吃后悔药了。”
在生活中,似妻子通水管这类事也确实不少。有不少人曾经苦苦地追求,苦苦地奋斗,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挫折之后,他们却丧失了信心,不再坚持下去了,结果与成功失之交臂,岂不可惜。我不由得想起那一年高考的看图作文题,一个挖井者一连挖了好几口井,井有深有浅,都是将要挖到水了便放弃了,都说这里没有水,结果功亏一篑。这个挖井者挖井不正与妻子通水管类似吗?对于此种情况,早在几千年前,大思想家老子曾有断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惜许多人没有记取,没有领悟,做事时不持之以恒,致使功败垂成。
成功有多远?有时离我们不远,但遭受挫折却放弃了,也便变得遥不可及了;有时离我们很远,但由于坚持不懈,成功却向我们走来。不管干什么事都不要轻言放弃,那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牛津大学曾举办过一次“成功秘诀”讲座,邀请大名鼎鼎的丘吉尔前来演讲。他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丘吉尔用他一生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成功根本上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如果真有的话,那就是坚持。
节日文章16:感恩
文/蜗牛
今天是洋节日,感恩节。虽然我们应该摒弃外国节日弘扬传承中华文化。但是,感恩的心一定要长存,感恩的心不仅就是节日感恩一下,而是需要我们时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存于世间。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朋友,感恩一切我们现在拥有的。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更多的应酬交际,更多的忙于工作,更多的打拼,我们没有错,努力奋斗才会有更多的财富用我们认为的物质生活回报父母。可是有没有想过,父母是多么渴望我们的关心。有没有想过,我们整天埋头于手机交际手机游戏手机了解时事的空隙就可以给父母打个电话,我们却总说没时间。有没有想过,等我们过上想要的生活后,父母还在不在我们身边,还能不能享受这份幸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甚至会有些人,抱怨父母没有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没有像其他爸妈一样让他们成为富二代,结婚之后对父母更是鲜少关心,因为一点小事就挂断父母的电话,为一句话不对就反感责备父母。你挂断电话之后有没有想过父母的心。然而当我们把烦躁抛给父母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责怪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担心我们是否按时吃饭,天冷了是否加衣服,工作遇到不开心是否能想开。这就是我们的父母。
你讨厌父母的唠叨,无意间,你和父母之间产生了隔阂,可是总要等到失败后,才知道父母讲的都是金玉良言。曾记否,翅膀还未硬的你,却想摆脱父母,展翅飞翔。可是总要等到自己受伤后,才知道父母的怀抱是最温暖的避风港。
生活中,你为父母做的每一 件小事,其实都是在感恩父母。平时,多打打电话关心,节假日多回去看看,逢年过节给他们买点东西,每年父母生日可以尽可能的陪伴,甚至是买件衣服寄回去他们都是高兴的。世间也唯有父母的爱是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而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要想将来不后悔莫及,从现在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回报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远渡重洋、留学海外,我们时刻要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正如世纪老人巴金所说:“我是春蚕吃的桑叶就要吐丝。”春蚕付出了,也获得了,得到的却是人们的赞美与钦佩。
当我们不理解父母的时候,我们换位思考一下父母的苦衷。当我们烦恼无处发泄的时候,千万别抛给年过半百而又辛苦半辈子的父母。当我们整天鱼肉饱胃的时候,想想父母节俭操劳却啥也舍不得去吃。当我们炫耀身上名牌的时候,想想父母勤劳的付出却一件衣服穿好多年。我们从出生到上学到结婚,耗费了父母多少心血,榨干了父母多少次积蓄。他们放弃了自己大好青春一心养育着我们。每一次离开父母当我们渐行渐远时候,父母却站在原地望着我们离去的背影流眼泪。我们结婚生子父母又担心我们是否找到可以依靠的另一半,总是为了我们以后的甚至更以后的生活考虑着。本该享福的年纪却还要操劳在我们孩子身上。
用尽一生的经历和心血为了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