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文章

请欣赏立夏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立夏的文章1:今日立夏

文/远方

昨夜的风雨,荡涤了所有的尘埃。窗外,没有阳光,没有风,空气很湿润,也很清新,一切都在氤氲中静谧着。

教室里,第一次毕业模考正在进行。我听着笔在纸上行走的沙沙声,看着孩子们低头专注答题的身影,情不自禁地笑了,心中莫名地生出一丝丝安慰……

“叽叽叽”,“啾——”,忽然,一阵清脆的鸟鸣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走到窗前,我循声望去,数株枝繁叶茂的红叶李经过雨水的洗礼,娟然如拭。她们舒展开庞大的树冠,枝叶或左或右,不求方向一致,自由披拂,一如浓密的长发披散开来。这温暖湿润的天气里,她们恣意地生长着。

也不知,那鸟鸣是从哪株的密叶里透出,只听见这边的呼唤刚歇,那边的应和又起。叫声时而急促,时而婉转,如清泉一般明亮、纯净。乐此不疲的欢叫是情歌互答吗?抑或是生命的礼赞吧!我听不懂鸟语,却体会到了密叶中的默契与和谐。

不远处,几排水杉并肩而立,塔形的树冠直指天空,愈加显得高大。树叶新发,很嫩很嫩的绿,给人一种柔和的视觉享受。仅有的两株芭蕉聚在一起,撑着硕大的叶片,像高高擎起的手臂,是在诠释“雨打芭蕉”的诗意吗?

囚于楼宇之中,不知何时,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厚障壁封闭了我的心扉——仿佛已经很久,我都未曾感受过这种蓬勃的生机。

“人间四月芳菲尽”,花期已过,五月的大地再也无需娇艳,只是尽显生机。我忽然想起——今日立夏。“夏”乃“大”,立夏意味着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回顾忙碌的孩子们,我忽然发现他们懂事了,勤奋了,上进了。三年里所有的喜笑怒骂都凝成了一句话——我的孩子们真的长大啦!

立夏的文章2:立夏栽红薯

文/段金仙

立夏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太阳位于黄经45°,时间一般在公历5月5日或6日。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农作物已经直立长大了。这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从立夏开始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立夏正值5月份,插播作物的田间管理进入了大忙季节。我们家乡有句农谚:“立夏大插薯,小满种芝麻”。就是告诉人们,立夏到了,该栽红薯了。在农村上学时,我们就参加过栽红薯的劳动。记得那是个周末的下午,老师说:“大家下午要帮生产队栽红薯”,我们高兴得都跳起来了。来到地里,老队长给我们讲了怎么栽红薯,先在整好的田垅上刨坑,然后往坑里灌水,水不能太多,浸透就行。再把育好的红薯苗栽入坑内,最后填土埋好。老队长还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把红薯苗放入坑内时,一定要把根和茎的连接点打个弯再埋土,如果不弯,直接栽进土里,红薯就光长蔓不结果实。听了老队长的要求,我们就开始动工了,老师们刨坑,男同学抬水、灌水,我们女同学负责栽种、埋土。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收了工。到了秋天,红薯获得了大丰收,老队长蒸了满满一大锅红薯,喜滋滋地说:“今年的红薯长得不赖,这里面还有老师和同学们的一份功劳哩,今天我们来个红薯宴庆贺一下,大家随便吃……”我们嘴里嚼着甜甜的红薯,心里更是甜丝丝的,因为我们也能为生产队做点事情了。

立夏的文章3:立夏已至话节气

文/阎建滨

过了谷雨便是立夏,大好的春光将要辞别,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应了吴藕汀《立夏》中的一句诗:“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季第1个节气,之后是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如今,夏季里的节日比较少,最重要的是端午节,时间大约在夏至前后。显然,夏季节气多,节日却少。

那么,人们不禁问,我国的节气和节日区别在哪里?主要区别在于:节气是自然更替的标志,节日则是人文信仰的体现。节气按天时,节日顺人事。总之,节气与节日各担角色、各显风采。如今,在二十四节气中,我国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清明一个节气是传统法定节日。而其他立春、冬至、夏至等节气,虽然老百姓也当节日过,但更突出的是节气的自然坐标。

尽管如此,节气在我国所起的作用不可轻视,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自古至今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深远。我国最早的历法叫干支历,又称节气历,就与节气息息相关,传说是三皇时代发明的。从文献记述来看,我国周代就出现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共八节。到了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正式出现了二十四节气,分别是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及前面提到的夏季六个节气。古人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准确地表述了四季循环的起点和终点,揭示了春夏秋冬四季大自然的循环运行规律。在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提到了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作为最早形成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时间的准绳,又是指导农业生产、指导华夏先民日常生活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影响着两千多年中国人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甚至影响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正因为此,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应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最早的农事制度。对于以农耕为主体、靠土地吃饭的华夏民族来说,民以食为天,务农乃第一要务,安排农民按时春耕秋收关系到国家命脉、百姓生计,丝毫马虎不得。此外,节气还与老百姓的生活节律密不可分,遵循二十四节气进行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世界观,成为华夏民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健康养生的生活追求。在立夏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立夏节气的不少习俗,都与农事和养生有关。立夏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抓紧插秧,有“立夏种半田”的民谚。立夏时节,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对已经成熟的春花作物,要及时抢晴收割。同时,做好柑橘、杨梅、枇杷、樱桃、葡萄等的管理。在养生方面,中医认为立夏乃春夏之交,顺应天气变化,老年人要在立夏养心、安度酷暑,“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立夏做好精神养生,笑口常开,制怒平和。应该说,二十四节气至今仍然与我们的农业生长、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对当今人的健康生活节律和健康养生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立夏尽管是一个节气,却有许多人文的礼俗。古代帝王在立夏这一天要率文武百官到南郊迎夏,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马匹、车旗均为朱色,朱色乃红色,这是喜庆的祈福,也是对即将到来的夏季作物丰收的美好期盼。此外,民间还有斗蛋的游戏。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用冷水浸过后套上丝网袋,三五成群的孩子开始斗蛋比赛,破者认输、胜者称王。相传立夏吃蛋柱心,能够增加孩子们的抵抗力,达到无病无灾的目的。还有立夏秤人的习俗,一般在立夏吃完午饭后秤人。老百姓秤人就是讨个好彩头,期盼“清净安乐,福寿双全”。

立夏节气这种人文礼俗,显示着在华夏上古时期,我国的节日系统与历法系统是密不可分的,农时周期与庆典周期常常合而为一。在古代,节气系统与节日系统交汇重合的时期比较长,导致许多节气不仅具有授时的功能,也蕴含节日庆典祭祀的民间习俗,使大多节气都充满着节日的味道。比如,至今立夏在有些地方还有立夏节之称。此外,夏至在古代就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冬至有大如年的说法,立春也是古代重要的节日,只不过随着岁月流逝,节日的身影渐渐远去了。

造成我国节日与节气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节气系统与节日系统出现了分离,这与中国传统历法夏历有关。夏历是阴阳合历,以阳历安排农事季节,以阴历安排社会生活、全民庆典、仪式祭祀等活动。这种阴阳合历是华夏民族的独有创造,是信奉阴阳哲学的中国人的发明。一方面农耕生产春种秋收跟着太阳转,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民俗礼仪、节日文化则跟着月亮走。跟着太阳转的是节气系统,随着月亮走的是节日系统。于是,农事周期与纪时周期发生分裂,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节气重农事,节日则侧重信仰。节日与节气的时间开始不同步,节日更多安排在农闲时间,与农忙错开,这样安排生产与生活显得更加合理,也更适合人们过节。

立夏的文章4:立夏将至万物兴

文/游黄河

明人《莲生八戕》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春已逝,夏将启,万物蓬勃而生。屋子外的野草,覆盖了路的两边,黄土地里,那翻起的土坷拉缝隙里,忽然间就有零星的植物爬了上来。各种虫子也出动了,那些植物的茎里,有太多鲜嫩的汁液,虫子可以吃得饱饱的,来一场繁殖生命的接力棒。

《礼记·月令》里说:“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青蛙鼓噪而起,沉寂了一冬的动物,全都出来了。蚯蚓翻动泥土,钻到土面上来了,要是天气有些变化,那些蚯蚓都在路边上,四处爬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一到五月,村子里的人全家出动,山坡上,田地里,全都是弯腰伏地之人,他们挖地,插苗,播种,插秧,眼看着那些栽种下去的农作物,一天一个样,农人感叹万物之得时。

记得小时候一到立夏时候,五点多钟太阳从东边的小山坡上升了起来。初夏的早晨,天气还有些微凉,晨风吹拂,冷风钻进身上,凉飕飕。父母早就去了野外劳作,等到太阳一树高,才拎着一篮子的猪草回家,那猪草只不过是他们顺手而打的。

立夏将近,也有很多的新鲜蔬菜可以吃了。豌豆成熟了,穿一串豌豆放在火里烤,外面的皮被烧黑,剥了那一层皮,把两瓣豌豆米放到嘴里,一股清香,咬一咬,鲜嫩的粉粉的,再好吃不过了。

泥鳅也是田野随处可抓的。父亲耕田去的时候,总要提一只小水桶,回来,桶里有少半的泥鳅。红烧泥鳅是母亲的拿手好戏,脆脆的皮,外焦内嫩,满口留香。

立夏最要吃的就是鸡蛋。俗话说,立夏不吃蛋,走路都摇晃。立夏的那天,母亲早早地就将鸡蛋煮了,放在一个葫芦瓢里,我们起来,就可以直接拿着吃了。

立夏时节,阳光开始了它的威力。山川河流草木,全部沐浴在夏天的阳光里。波光粼粼的河水,顿时变得飞快了。河里的鱼藏在河边的水草丛里,钻来钻去,寻找着它们的繁殖下一代的温床。中午的阳光,热辣辣地,新栽上的瓜秧耷拉着脑袋。这时候用一丛枯草盖了它们,等傍晚,还得把那枯草揭了,露水对于那些植物,是最重要的。俗话说,一根草,一根露水。

这时候南风起,催人睡。这是让人昏沉的日子,只要一坐下来,那惬意的南风包裹着你,让你昏昏欲睡。屋子外面的槐花阵阵的香,也让你陶醉。五月的槐花,一串串地开了,白花花的槐花,好象是凝结的白花花的阳光,微微的风吹来,四处飘荡着槐花雨。大人们空余的时候,拿了长长的钩子,让我们小孩在树下扯着床单,他们把钩子朝树上的花间一割,一串串的槐花纷纷而下。我最喜欢吃那槐花饼,两边焦黄的饼子,咬一口,面粉味和槐花香交织在一起,余味悠长。

庄稼在立夏节节拔高。日长一寸,夜长一尺。绿色在天地间蔓延,植物的触须四处攀爬。在寂静的夜晚,如水的月光笼罩在山野田地,四野的蛙声是在庆祝庄稼的生长还是为立夏的到来而鸣叫?山林中的鸟儿,不时的啁啾,一起奏响一首立夏交响乐。

村子里的农人,喜欢在晚上,去附近的田边地头,站立着,静静地看着那一片绿色,在朦胧的月光下,虽然看不清楚他们的表情,但是从他们走路那轻快的脚步声里,听得出来他们的高兴。有了那茂盛的绿色,才有了秋的美好的收获。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春到夏,虽然说只是一个季节的改变,立夏,让绿色膨胀出收获的希望,更看到生命的蠕动。

立夏的文章5:老解这半辈子

文/肖群芳

立夏刚过,粤北的一个小县城就骤然燥热起来。老解坐在院子席间主位上,呷一口当地出产的米酒,夹一筷子墨鱼干炒肉,就开始侃侃而谈了。

老解想不起这是多少次别人请他传授教子心得了,反正那一车轱辘话在肚子里就像这盘子里的墨鱼,已经“翻炒”多遍了。

“我家小影啊,不是我吹嘘,整个县城就是也难点出第二个来。你们想想啊,北大啊,是人人都可以考得上的吗?诶,她偏偏考上了。还超录取线三十分哦,最令我自豪的是她从没让我操心过,完全是靠她自己!”老解的脸上泛着红光,眼球因为激动和酒精的作用不免有些突出来。

米酒特有的清香使席间的中年男人们的兴致也跟着高涨起来,附和着老解的慷慨激昂,时不时也点点头。这次请客的东家老李满眼期待,他的小儿子今年刚参加中考,成绩还不错。前几个孩子都不是读书的料,所以特别看重小儿子。

老李端起酒杯,敬了老解一杯,夸到:“要说你老解也是我们这的一个角色啊,你小子小时候没个正形,闯祸就像年节不好喝红薯稀饭一样平常。方圆十里哪家种的萝卜甜,哪家的李子好吃,不都是你最清楚的?”

“哎,小时候没东西吃,自己不想点办法不是个子更矮?我老祖宗解缙就是出名的矮子,当了大学士也不免被人嘲笑。”老解将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夹了颗花生米入嘴,叹道“我们爹娘都是苦出身,从小营养不好,发育不良,我们这50、60年代出身的,高的也屈指可数。好在我们的小孩个头都不矮。”

老李帮老解续好酒,感叹道:“老兄啊,你还是有本事啊,刚恢复高考你就考上了,不像我们靠祖上留的地分钱发家。虎父无犬子啊,要不说老天不公平了,我就再生十个儿子,加起来也比不上你女儿啊!你们家小影随便寄一年半载的工资都够你买套房子了。”

老解迟疑了几秒,夹菜的手抖了下,一筷子笋干抖了不少下来。五十知天命啊,老李这番话让老解莫名失落起来。酒到半酣,也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老解头疼起来,老李见状赶紧扶着他到客房的竹床上躺下……

“小解,你的通知书到了,不容易啊!终于跳出农门了啊!”

“解老师啊,组织部点名要你去那报到哦!解老师前途不可限量啊!”

“解老师,你是有两下子,但你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跟我们拍桌子,你有本事别呆在我们这座小庙啊,我们这供不起你这尊大佛!”

“解老师啊,我们这和你家乡不太一样。你不能对学生要求那么严,这个月领导已经收到好几封投诉信了。”

“老解啊,你女儿了不起啊,考上北大了!”

“老解啊,听说你女儿在跨国银行当高管呢!”

“老爸,以后不准喝酒!一喝酒就乱吹,说我在纽约也有房产,你怎么不说华尔街也是我的?”

……咣当一声,好像是碗盘掉地的声音。老解酒醒了大半,忽然觉得这人生就是一场醉梦,迷迷糊糊就过来了,醒来也就记得住那么几句话……

立夏的文章6:初夏麦饼香

文/缪克

“立夏见三鲜。”长江边的波浪似乎这时最先感应到夏的声威,齐齐捧出“河豚、鲥鱼、刀鱼”江边三鲜,这些来自大江出产,鲜得你找不到舌头。

沙上的江边还有鲜灵灵的素三鲜,是同样有特色“吃局”。立夏时节,太阳渐渐直射,气温增高,走在太阳下,感觉热辣辣的。勃郁的四野作物生长旺盛,看看大田,庄稼到处密实欢腾。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酝酿和生发,大自然最后奉献出成熟的鲜美,沙上青嫩活鲜的东西就排着队来了。竹笋,地底下刚刚拱出来,嫩得一掐一兜水,这水就是鲜,把一个春天都融在里边了。蚕豆呐,最土气了,也许正是这股泥土气,才招人爱,油汪汪青碧碧一盘端上来,清凌凌叫人舍不得下筷子。照样狼吞虎咽,还忘不了加一句:“鲜是吊吊你胃口,辛苦又一年……”这支队伍中排在后面,一点也不张扬的是新麦饼。

麦饼有的地方叫“麦蚕”,因其胖胖的麦粒如丰蚕而得名。这些都是土得掉渣的名字,麦饼,大家对它太熟悉了。麦饼属土,其貌不扬,青里夹黄,黄中显焦。似乎美好的事物更重在内质。它一点也不讲究的外表却招来赞不绝口。前边三鲜只是独香的话,青麦饼就是众香。一家制作,前村后圩就有人吸着鼻子说:“呀,麦饼,好香。”村里有人说过,咬着青麦饼,打他九十个耳光也不放。

试着找找资料、看似名不见经传,却有正式名号,叫“碾馔”,大麦灌浆已足,馋着这一口的采穗揉籽炒熟做成“碾馔”。清代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六回里说:“沈裁的婆子拿了一盒樱桃、半盒子碾馔、半盒子豌豆,来看晁夫人。”小说观照出17世纪江南的社会风俗,“碾馔”就是麦饼。

往俗里说,沙上人说得更叫人明白易懂,叫“麦质囵”饼。当年都是盘泥巴的,穷得只有巴掌大一块地,一畦畦料理得山青水秀的,春末夏初长得一崭齐的麦子,蕴在朝朝白雾里吸乳灌浆。这个时候采来做食吃,异常的清香扑鼻。但“歇一早,一餐粥”。要养足了再收割,哪个愿意快上场了去吃那青嫩头呢?在沙上真的去弄米吃的不是家里掲不开锅的,就是不好好过日子的败家子,那要挨人点脊梁骨说道的。当然总有人弄点吃吃的,譬如地里挖个地塘,平个地育种,那麦就要先割,就有青麦饼吃了。

上世纪有个时期重视农业。一到春末,人人动手,处处积肥。竟年年使家家户户尝到这儿独一份的美味,且没有哪个会戳人后背说道。这时正逢麦子扬穂老绿转黄,上边叫积肥,自然要在麦田中大开肥塘。那灌足了浆汁的麦子一小块一小块被刈去。一个村开五六个肥塘,还不家家都能分到一份?

于是,沙上平静的村子里带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年轻汉子用长长的叉袋装割下的麦穗。在平整的场上抡圆臂膀“噼噼啪啪”地甩打。五月迷澄的橡花飘撒时节,村里到处响着欢声笑语和噼啪之声。在这乐章中的劳动还只是第一步,把甩打好的青麦吹去麦売,剩下饱绽的青粒。这种劳动无劳累可言,却自然欢乐,又是集体行动,气氛谐和。这大约在《诗经》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沙上农村这时的劳动成了人与人谐和,人与自然的合一。

立夏的文章7:细雨慢跑 神清气爽

文/奚龙

立夏过后,连绵细雨几天,被困家中,不能出去锻炼,很是郁闷。

当医生的儿子周末放假,说可以带我到一个地方跑步。

细雨蒙蒙,地面湿漉漉的,我没理会他。儿子说:“细雨初洒时产生的负离子有益健康,可令人神清气爽。”

于是,我们换上运动装,踩着自行车,沐浴着飘飘洒洒的絮雨,一起出发。

到了一所高等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只见400米标准环形跑道用红色塑胶铺就,两侧绿草衬托。因为最近下雨,气温偏低,来运动的人稀稀落落。我们迫不及待踏进跑道。室内塑胶跑道不滑,且柔软富有弹性,脚感特别好。经常在公园那些硬的水泥、柏油路上跑步,突然迈进地毯似的富丽大道,顿觉步履轻盈,甩开臂膀,忍不住就飞快跑起来。

也许一开始跑得太猛了,不到一分钟,已是气喘如牛,呼吸急促,两腿发软,额头渗出的汗水和着雨水顺着两颊往下滴。难道我的体力只能支持这么一段路,莫非真是年老体弱了?勉强才跑了两圈,正要歇脚,儿子已跑完3圈,追上我,他抓住我的手臂,拽着我继续往前跑。儿子边跑边鼓励我:“坚持住,可以慢跑,但不能就此停止不前,至少跑40分钟。”为了不让儿子太失望,我咬着牙,喘着粗气,继续跑起来,于是跑过了第3圈。“现在感觉还可以吧?” 儿子关心地说,“别跑得太快,全身放松慢跑。”说来也怪,跑着跑着,反倒觉得轻松了起来,呼吸也较平缓、均匀,关节、肌肉没那么酸痛,步伐也富有节奏,不知不觉,都已跑过了第8圈。

回家的路上,虽然浑身湿透,有些疲劳,心情却是无比畅快,还有几分成就感。

我请教儿子,运动刚开始时特别难受,为什么到后来反而轻松?儿子说,这可能跟人体运动能量供应和运动强度有关。人体运动时的供能系统,依其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ATP-CP(磷酸原)系统、无氧糖酵解(乳酸)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跑步一开始,跑得快、猛,人体进入激烈运动,首先供能的是ATP-CP系统,大约维持6-8秒左右,这时糖的无氧酵解便开始参与供能。骨骼肌中的糖原大量无氧分解,乳酸开始生成。乳酸在肌细胞中大量增多,引起肌细胞代谢性酸中毒。在运动中,我们常感觉肌肉疲劳正是糖无氧酵解产生的副产品乳酸导致的。有氧氧化供能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有氧氧化系统是耐力运动项目的主要供能来源,而且不会产生导致疲劳的副产品,所以有氧代谢,人就感觉轻松,舒服。

原来,看似简单的跑步运动,也蕴藏丰富的科学道理。跑步,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好心情,更让我们收获了好身体。

立夏的文章8:节气里的夏日

文/季川

立夏

相信暮春的交接。相信那么多关注的目光,从五月出发,迎接雷雨,也迎接辽阔的生长。

蛙鸣开始书写田野的第一乐章,所有的藤蔓,也在努力攀援,而那么多朝气蓬勃的行走,都与光明和力量有关。

万物繁茂,初心永恒。柳枝悠扬,岸堤凝神。小麦扬花,油菜结籽。一场守护就是一场一年一度的约定。

浅夏将至,大地拨弦,河流歌唱,我心飞扬。

小满

麦香阵阵,棉朵芬芳,桑叶青青,莲花鲜艳。

请让热风回避,请让雨水回归,请让父亲与农作物的交流时间再拉长一点。

天空高远,岁月悠长。村庄安详,方言敞亮。

日子里充满的那些细心与呵护,还在不断延伸,不断加强,不断上演。

小满未满,防旱防虫,刻不容缓。那些口干舌燥的,都需要浇灌,那些体质羸弱的,都需要补充营养。

农谚厚重,我们不能轻飘飘一笔带过。

芒种

青梅煮酒。麦收繁忙。在六月,天空对大地的许诺,就要被所有的镰刀收割。

那些有芒的,都是太阳的光芒投下的。那些饱满的,都是月亮的眼神鼓舞的。

雨水缠绵,江河胸有成竹。青山不老,沧桑早已不在。

颗粒归仓,亲人般的麦子,已经安然无恙。水田滋润,稻秧碧绿,一行又一行的希望又被整齐地种在大地的心坎上。

是的,微风轻拂,心情舒畅,坐在麦场上仰望星空,那些璀璨的,闪烁的,都是汗水倾心打造的。

夏至

夏至,夏至,仿佛一股又一股的阳刚与英气逼人,让我们交出大片大片的深蓝、深绿,交出火热的情与爱,交出汗水里的盐巴和驰骋中的马匹。

在众目睽睽之下,没有什么可以遮挡你的气息,阻止你的脚步,停滞你的思想。

蝉鸣把一场誓言挂在高枝,碧莲将一场表白托出水面,蛙鼓让整个村庄安然入眠。奶奶的童谣,被一把蒲扇摇来摇去,经久不衰。

是的,我在萤火虫飞翔的梦里说过梦话,那种幸福,肯定会被那枚旧时光复制与粘贴。

小暑

故乡的七月,有迹可循。

那扇门,轻轻一推,你就来了。那扇窗,轻轻一敲,你就明了。

那件白衬衫,已被风声悄悄亲过,也被雨声偷偷吻过。

在一场小暑里,在一棵大树的浓荫下,失散多年的青涩与纯粹还能原路返回吗?

天空滚过惊雷,也滚过泪珠。滚过无言,也滚过寂寥。

那条雨巷,那把雨伞,那种倔强,那种不懂,谁能分得清孰轻孰重?

安身立命,心无挂碍。谢谢你曾经陪我,陪我度过那段美好的青葱岁月。

大暑

命定的时空,命定的抵达,命定的归途。

回到热爱的,是由衷的,喷发的,暴晒的。

回到极致的,是骄阳的,烈火的,酷热的。

而干旱与暴雨,仿佛一对恋人,在互相考验忠贞的纯度与浓度。

而村庄与炊烟,仿佛一脉相承的祖训,在坚守,在诠释,在昭示。

饮下这杯清凉吧,饮下这份心静,水晶帘动,微风正起,满架蔷薇,香气扑面而来。

立夏的文章9:小满

文/闫超健

立夏后十五日,斗指甲,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小满。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大多直白易懂,唯独“小满”让人有些费解,而且像“小暑”之后有“大暑”、“小雪”之后有“大雪”、“小寒”之后有“大寒”那样,一般节气之间在名称上会直接呼应,但“小满”似乎不愿意追求“大满”的完美结局。也许是因为,中国的农民看透了“满招损,谦受益”的天道。

确实,太满了不好。

小满十五分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苦菜一般三月生,五月开花。俗话说:“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菜花如小野菊,叶子狭长,草汁奶白,味自然是苦的,古人有用它来醒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道:“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据说唐朝宰相王允的女儿王宝钏,一心下嫁贫困的薛平贵,从而被赶出家门。王宝钏为了活命,在寒窑里吃了十八年的苦菜,后来终于等到了入朝为官的薛平贵,不幸的是仅过了十八天的幸福生活便死去了。后来,他们浪漫的爱情故事,在戏台上被演绎成永恒,对于王宝钏而言,这也算是“小满”的结局了。

孩子们则喜欢用它喂养兔子,当然有经验的孩子们会把苦菜上的露水先晾干,否则兔子吃了会肚泻。如果哪个调皮的孩子捣马蜂窝不小心被蛰了,同伴们则会迅速找来几株苦菜,用苦菜汁涂敷十分有效。

这个节气由苦菜开始,是否也暗示着农民即将开始的辛苦劳作?

果真,“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这里的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和水车。养蚕人开始夜以继日地煮茧抽丝,因为“蚕过小满则无丝”了。《清嘉录》也记载了这一场景:“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

在江南地区,农人们开始舂打刚收割下来的油菜籽,满屋子飘着菜籽油的“青气味”。如今,在永联村的江南农耕文化园里依然可以看到油槌打油的过程。

当然,缫丝、打油是已经注定收成的事儿。而眼下田地里麦子的长势,才是农民最关心的。俗话说:“小满不满,干断思坎”,蓄水如蓄粮,水车车水排灌是全村人的大事。

任何时候,民以食为天。但辛苦的农人更懂得“天道亏盈而益谦”,知足才能常乐。

立夏的文章10:快乐过立夏

文/季君瑶

立夏,我们江南一带有立夏吃粽子和咸鸭蛋的风俗习惯,所以立夏前一天,一大早我就看见奶奶在包粽子。奶奶根据全家人的不同口味,准备了多种馅料,有纯糯米的、拌赤豆的,还有我最爱吃的蜜枣馅的,还有爸爸爱吃的咸肉馅的。看着我馋得围在边上,奶奶笑着对我说:“你放学回来就可以吃啦!”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妈妈就来接我放学回家了。我还没进门就闻到芦叶的清香了。奶奶拿给我一个蜜枣粽子,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真好吃啊!吃完粽子,奶奶又让我拿着跟粽子一起煮得香喷喷的咸鸭蛋到麦田里转一圈,据说可以保佑小孩子健健康康的。虽然是习俗,但这是奶奶的美好愿望,我高兴地跑到麦田里,发现还有好几个小朋友也在呢。大家开心地钻进麦田,快乐地过立夏了!

立夏的文章11:搭起豆架是立夏

文/徐斌

如果你来我的菜园,一定乐不可支。园门开处,迎接你的,不是迎宾小姐,而是迎宾老太。她们梳着民国的发髻,穿着民国的旗袍,神情肃穆,仪态端庄。——其实就是一畦蒜地,却排出兵马俑的队列!于是你迈开方步,不敢言笑。

今天划完最后几根蒜薹,比水笔芯子还细。就想,大蒜有公母么?为何有的蒜薹粗壮,有的细脚伶仃,瘦得可怜?上网查阅,有的说有,或说没有,众口不一,莫衷一是。我把几株大蒜并在一起,打成一个结,便于蒜头生长。于是,老太方阵出来了,整整齐齐,步调一致。

又摘豌豆。豆壳还是绿的,豆米已经变成弹球了。每株豌豆的藤,都有一米多长,除了豆荚,还有白花。我把藤子拉起,理直,像牵起一根绳子,那些豆荚立时从地上爬起来,拽着绳子往上猴呢。就想到孩子,刚才还在地上打滚,你拿出玩具,他们就爬起身来,踮起脚尖,高举小手:“我要!我要!”

又摘蚕豆。仿佛回到从前。妈妈用线穿起来,烀熟了,挂在手腕,或者颈上,像玛蒂尔德的假项链。可煮罗汉豆,像鲁迅《社戏》里的那种。可煮茴香豆,像孔乙己吃的那种,——前年我去绍兴,买了两斤,味道平和,如同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里的鲁迅翁。

关于蚕豆,略作赘述。曾有孩子问我:什么植物长得最快?我回答说:“春笋,每天能长90公分。其次是窝笋,也直窜。‘笋’字有趣,像一把锹的造型,又像挖地的人。”现在,我想纠正,次于竹笋的,可能要算蚕豆。也就半个月,它的茎冒得比我人高。

据说,全球4100万种植物中,只有8种开黑色的花。因为,黑色花吸收热量的能力强,可吸收太阳的全部光波,使花内组织产生高温灼热,难以生存。朋友,你是否注意到蚕豆,它的花也是黑的,藏身叶底,静观世事,安稳生活。

又掐人参菜(可能很多人都没见过),像猫耳菜,但是,比猫耳菜好吃,也比它好看!尤其是在雨后,那些茎,碧绿,那些叶,饱满,美到极致,举世无双。在它们面前,我突然感到语言的苍白无力,并且认为世间所有的美需要重新定义。等到仲夏,它会抽出数枝细薹,开满粉红碎花,像女学生脸蛋上的酒刺,散发出青春的活力。

还掐了茼蒿,不掐就要开花了。还掐了菊花脑。就像菊花的嫩叶,素面朝天,清香扑鼻。这是本地特产,外地没有。还拔了生菜,绿如翡翠,薄如绢花。还拔了小青菜。老菜籽都割倒了,铺在地上晒。在我的菜园,生命的轮回,是真实的存在。

转眼已是立夏。古人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还有樱桃的红,梅子的青,新麦的翠。但看菜园,四季豆、豇豆(又名一点红)、黄瓜、番茄、山药等等,藤蔓都起来了,像野孩子,漫山遍地地乱窜。我赶紧搭起竹架,把它们往上面赶,且用晒干的茅草把它们松松地绑起来,让它们向上攀爬。它们都很听话,都有上进的心。

今天,天气晴好,艳阳满天,照亮菜地和心情。罗纳德?邓肯有篇散文,叫《好天气》,写了一个盲老头的故事。他坐在门前,耳听八方,精骛八极,他比有些耳聪目明的人看得还远。他说:“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又说:“你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

透过豆架,我看到夏天俊秀的身影,越来越近,渐至眼前。

立夏的文章12:童年夏时光

文/李洪涛

立夏挤着小满,芒种赶着夏至,一不留神,炎炎夏日便粉墨登场了。

童年的夏天,热情而奔放,花开满院,草木葱郁,房前屋后,瓜果遍地,青青的豌豆儿,一片连一片地藏在绿叶中。门前的菜地里,半青半红的柿子,绿绿的辣椒,紫红的茄子,像形色各异的灯笼,缀满枝丫,地畔边,挺着大肚子的北瓜,西葫芦,结实而圆滚,宛如一个待产的孕妇,静静地躺在绿丛中。

整个夏天,鸣蝉才是乡村真正的歌者,立夏后,它们就忙忙碌碌地在树林间练嗓子,一直到秋后,才慢慢消停下来。捕蝉,吃蝉蛹,是小时候最不可缺的趣事。记得那时候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村里人都待在家里乘凉,我和几个玩伴,拿出细长的竹竿,在顶端用扎丝绑上纱网袋,在村里追踪“鸣蝉的叫声”当发现目标后,悄悄地将竹竿伸到树干旁,轻轻盖住,猛的一拉,迅速收杆,一只能叫会飞的鸣蝉就到手了,接下来,我们会用自制的小竹笼,将鸣蝉装起来,闲暇时用来消磨时间。到了晚上,我又和玩伴一块去摸未蜕皮的蝉蛹,我们拿上手电,在玻璃瓶里装满盐水,边照边找,有的还未蜕,有的已经蜕掉外壳,等待翅膀变硬。一晚上下来,能摸到好大一堆蝉蛹,用盐水腌完后,再用清水淘洗几遍,然后在锅里倒上油,烧焦后,把蝉蛹倒进去,翻上几个来回后,捞出来即可享用了,看到这色香俱全的诱人美味,不由的让人垂涎三尺,因蝉蛹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而且适宜于体弱,病后,老人及产后妇女使用,因此油炸蝉蛹也是乡村人的一道特色食品。到了早上,我们又拿着竹竿,提着袋子出门寻蝉蜕下的壳,钻沟溜渠,登高爬低,等过段时间就有小商小贩走村进户来收购蝉壳。儿时,无聊单调的乡村生活中,除了鸣蝉,就只有萤火虫是我们的玩物了。被星星点缀的夜晚,星光烂漫,飞舞的萤火虫乱作一团,趁机我们会逮一两只萤火虫放在玻璃瓶里,看它们在黑夜里幽幽地亮着,有时也会心生怜悯之心,打开瓶盖看它们缓缓地从瓶口飞出,一直飞向远方,给黑暗的地方带去一点光亮,也算是放飞了我们童年幼小而纯真的梦想吧。

时光如梭,成长是一个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事,如今,身居小城里的我,很少听到鸣蝉叫了,看不到一点流萤。乡村的生活留给我太多的回忆,虽然,我还可以回去体验,可童年岁月,却只能留作一段美好记忆,尘封心底了。

立夏的文章13:布谷声声催麦黄

文/张文进

每年立夏刚过,在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布谷鸟如期而至,清脆的叫声回荡在山林中和原野里。这声音掠过我记忆里的层层麦浪,让我成为望梅止渴的麦田遥望者。据说布谷鸟从陕西沿线长途迁徙飞到陇原大地——它的到来预示着小麦快要到成熟收割的时候了……

六月的天气,艳阳高照,田野里绚丽多彩,陇原乡村一派祥和,丰收在望。当布谷鸟声声叫起来的时候,风吹麦浪的美景尽收眼底,如果说这个时候杨花带给我的是诗情,那么灌浆给我的则是画意。

火热的季节里,蝴蝶在麦田里翩翩起舞,偶尔一两只布谷鸟从麦田上掠过,辛劳的劳动人民又要开始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收割麦子的时候了。当熟睡在香甜的凌晨睡意中,布谷鸟那“饱够”“饱够”的叫声,熟悉且悦耳,带给你一天中最美好最温馨的问候!田里的麦子就这样在声声呼唤中“边叫边黄”,勤劳的村民们挥汗如雨,和着拍子“边黄边收”了……

这使我想起了今春那场突如其来的霜冻,它使当地冬小麦和油菜子“饱经风霜”,遭受严重损害。然而没想到的是,随着气温不断回升,再经过几场透雨,先前被霜冻无情摧残的麦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了——真是“好雨知时节,小麦换新颜”!往后数日里,这冬小麦在阳光和雨水的哺育下,长势喜人,个高,穗大,整齐的大块麦田给人们带来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当我们迟迟地走进庄稼地里,你瞬间就能够体会到:那随风涌动的麦田真是乡村六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谚说得好,小满花,不归家。三秋不如一夏忙,看看金黄熟香的麦子,村民们似乎将积攒一年最热情的劲头,都要在夏收中表现出来。因而,六月也正是农家人最忙碌的操劳季节。农家人提前给玉米追肥,锄草后,然后购买新的叉把,镰刀,扫帚等农具,为后续收割,打碾做准备。那时,沉甸甸的麦穗随着轻风泛起金黄色的麦浪,田野里吹来的一阵阵浓浓的麦香,布谷鸟在远处的林子里鸣叫着,农民们就开始了夏季最为繁忙的收割时节。

丰收的果实往往是通过艰辛和汗水换来的。小麦收割全凭人工和体力将麦割倒,捆装送回家,收麦从开始到结束,先山上后塬上大概得一月时间,农民辛辛苦苦收下的粮食还要打碾,收获的粮食真来之不易。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条件越来越好,交通方便的地方,全都用上了大型联合收割机,这样比原来更省人省时省力,一般在夏至或者五月端午前十多天,只要天气晴好,麦子成熟到位,此时的乡下农村全都进入“收割打碾模式”,堪称“重中之重”——“天气预报”不容错过,因为它为麦子能否顺利收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农谚道“小麦发黄,绣女下床”,意指小麦收割期间,就连平时不下地的绣女也要参加到收割小麦的紧张劳动中去,可见小麦收割在我们农民心目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眼下,望着枝头上满眼金黄的杏子,听着夕阳下布谷鸟隐约的鸣叫声从远山深处传来,我似乎看到了在机声隆隆中,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和对丰收的喜悦……

立夏的文章14:吃碗蛋汤过立夏

不是妻子提醒,恐怕立夏于我也就恍惚中闪过了。

立夏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有一种复杂而难忘的记忆。不过,这种记忆显然是美好的成分居多。

小时候家里穷,农村的孩子过个立夏、端午就像是过年一样,能叫他们望眼欲穿。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节日,大人们会煮个蛋打碗蛋汤包几个粽子什么的,而这于当时的我们不啻是人间美食了。

我的母亲不是很会做吃的,然而立夏的蛋汤却打得不错,叫我至今印象深刻。

立夏之前,早就用糯米酿好了整大盆(铁做的脸盆)的酒糟。还没等我们的手指扳到立夏那天,就难耐酒糟浓烈的扑鼻的香气,偷偷地舀来吃。

我和妹妹似乎对酒糟特别的情有独钟。以至于一次误将母亲中午用来做“麦糕头”(就是今天的淡包)而调制的发酵粉当作酒糟吃了。临近中午等父母从田里回来,竟发现我们兄妹俩都睡在了灶间的地上。一看原来是两人偷吃了整整一小盆的发酵粉醉倒了。午饭的“麦糕头”自然是做不成了,而且此后的三十年来,父母还经常拿这事取笑我们儿时的嘴馋。

望穿秋水似的总算盼到了立夏那天(其实前一天晚上就会兴奋的睡不着觉了),也不用大人催自己就早早地从床上跳起来,直奔灶间看母亲打蛋汤。打散的鸡蛋放进烧开的锅里,蛋白就立刻变成一朵朵云和花似得的蛋花来,煞是好看。蛋汤里放了酒糟和核桃,加上蛋的香味,不一会香气就溢满了整个灶间,让人垂涎欲滴。

还有囫囵蛋。煮好后套上编织好的毛线网袋,挂在脖子上去学校里和伙伴们玩斗蛋。结果怎样大家并不很在意,重要的是在嘻嘻哈哈的打闹中获得了一种满足,何况最后这些蛋无不是落进了我们的肚子里……

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我们那时的感觉了。他们对立夏这样的节气也只有在老师或父母刻意的提醒下或者才会有一丁点概念,然而又是极为抽象的,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我的妻子对立夏似乎也没有多少“感觉”,立夏怎么过也很无所谓,她说只要有一个茶叶蛋就可以了。

早上送儿子去学写字,我就特意到早餐店买了三个茶叶蛋。不过儿子说中午再吃,拿回家妻子说外面买的茶叶蛋不好吃,也没吃。我对茶叶蛋并无什么感情,因为我记不清小的时候母亲是不是有煮过茶叶蛋了。

然而蛋汤还是要吃的。回到家,我从冰箱里取出几枚鸡蛋,打散,倒上点料酒,只是没有酒糟,也没有核桃,香和味自然就差了很多。

不过转念一想,就算是有酒糟和核桃(商店里都有现成的),在今天怕是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立夏的文章15:立夏最是乡村美

文/戚思翠

立夏姗姗而来了,她从容不迫地穿行于葳蕤阴翳的林荫道上,与温馨柔美的春天握手告别。春已去,夏来临。而这个时节,乡村风景最唯美。

乡村立夏的五月,是一幅春末夏初的季节版图。桃花已被初夏的风扯去粉红的外衣,换上了一身缀满“翡翠”的绿装;油菜花早就藏起她的笑靥,摇曳着饱鼓鼓碧绿滴翠的菜籽荚;广袤无际的麦浪犹如偌大的地毯覆盖着原野,在立夏的风里起伏着,涌动着,几乎每天都在变幻着自己的饰装;柳树披绿,婀娜多姿,生机蓬勃。泡桐正紫,树冠如火似霞。槐树挂白,却像待嫁的婚纱新娘;河岸路旁,田头地尾,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而塑料大棚的蔬菜,正喷红吐绿诉说着乡村的诗情画意;池塘里的鱼儿也来凑热闹,挨挨挤挤,捉着迷藏……乡村五月,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乡村立夏的五月,是一首妙不可言的抒情诗。小桥流水,鹅鸭嬉戏,环绕着一衣带水的村庄,艄公的桨声,将乡村五月的风情摆渡。池塘沟渠间,水草拱出新土,小荷露出尖尖角,在水面上尽情妩媚。不知何时,仿佛于一夜间,蛙声阵阵,敲响了五月鼓点。一声鸡鸣,将太阳从东方拽出,五彩云层里射出光线斜照着灰瓦粉壁,炊烟和雾气在村子里缭绕升腾,营造一个梦幻般的仙境。伴随着鸡鸣犬吠,为乡村的立夏,谱写了一曲激情昂奋的旋律。而屋檐下又传来了叽叽喳喳的燕啼声,竹林树木间、天空中也纷纷撒下小鸟清脆的吟唱。布谷鸟在咕咕啼叫,麻雀们在窃窃私语,夜莺在低吟浅唱,椋鸟在啁啾欢叫……好一派百鸟鸣春迎夏的景致!乡村的每一声鸟鸣,都是一首无与伦比的绝美诗篇。

乡村立夏的五月,是一支无比动人的赞歌。行走在乡村的五月,到处洋溢着劳动的气息。有农谚:“立夏三朝遍地锄,乡村五月多勤劳。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秧苗。”进入立夏,乡村的农事日渐繁忙了。布谷鸟的歌声在田野上萦绕,棉花、玉米开始旺盛的生长,施肥、锄草、除虫、播种……油菜地急不可耐地等待响起开镰的号令。见此情景,仿佛走进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村居即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农历)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季风飘过四月的阡陌,田园日益丰腴,农人用汗水滋润着五月,烘托出立夏灿烂生动的主题,奏响了一支撼天动地的农忙进行曲。

乡村立夏的五月,自然,朴实,唯美。那种自在、安宁、静谧中孕育着火热的情愫……一旦打开这扇门扉,所有的乡情会随着夏天一涌而来,弥漫成袅袅的炊烟,在五月的艳阳下,流光溢彩,分外妖娆!

立夏的乡村好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