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散文

请欣赏初冬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初冬散文1:初冬塘桥行

文/周成新

初冬的塘桥处处充满着生机,一片欣欣向荣、活力四射的景象。仿佛对于她来说,只有这寒冷的冬季才能凸现出她的自信与强大的生命力。来过塘桥的人大多知道,塘桥的冬天永远是充满温暖与生机的。

刚进华程集团,一顶橘红色的安全帽让我们感受到华程人“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公司领导的热情接待让我们深感温馨;工人师傅们热情的微笑让我们倍感亲切。清洁的车间,整齐的成品堆放区,一丝不苟的生产作业所折射出来的不仅是华程人勤奋实干、奋发进取的企业精神,更是塘桥人一种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工作作风。阵阵轰鸣的机械声,是华程人最有力的呐喊,是塘桥人最强劲的号角。

强大的工业奠定出塘桥强大的经济基础;强大的经济基础孕育出勤劳、富裕的塘桥人。

穿过繁忙的车间,行在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上,来到闻名遐迩的“绿色花园”——韩山社区。品种多样的农贸市场、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古典高雅的活动中心、新型漂亮的现代化别墅,让人身处乡村,尽享城市。社区广场上,几位戴花镜的老人在阳光下做着针线活儿,三五个孩童在草坪上嬉戏玩耍,不远处的休闲广场上,一群年轻人正在做着不同姿势的运动……

我,沉浸在这片幸福的福地之中,被她的美丽、幸福所陶醉。忽然一阵沉稳悠扬的钟声将我惊醒。

韩山社区韩山寺,清晨钟声到韩山。透过成荫的绿树,顺着钟声飘来的方向,不远处,一片土黄色的寺院顿时映入眼帘,难道这就是我所期待的韩山寺?俗话说,有山必与寺,有寺必有山。可眼前的韩山寺却是一座无山的寺院,独具特色的韩山寺是在土堆上建起的一座空中寺院。宽不过数十米,纵深不足百米的二进院落,两扇白铁皮做的大门,没有名刹古寺的山门那样雄伟壮观。关于寒山寺的故事,传说是为了纪念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而建,而寺院下方的土堆传说也是当年韩世忠为防备金兵入侵而修建的烽火台。倚靠在寺院的扶拦上,古老的木窗和屋檐仿佛在诉说着南宋将士当年奋力抗金的历史,与其说这是一座寺院,倒不如说是一座爱国教育基地。

如果说寒山寺是一座为纪念爱国将领而建造的寺院,那东渡寺则可以说是一座传承佛学、纪念文明使者的寺院。742年,鉴真大师从这里起航,六渡日本,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以自己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决心成功东渡。作为人类文明的使者,鉴真大师所传递的不仅是佛学,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一种民族精神,他是佛门的骄傲,他是民族的脊梁,他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毅力去实践一项宏伟的事业,在向生命极限的挑战中体现了生命的价值,他是一面镜子:他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佛心”和成“佛”的机缘,就看你能不能刻苦修炼和持之以恒去实践,去献身。

1257年前,鉴真大师在这里起航,用自己的决心和勇气成功东渡;1257年后,勤劳奋斗的张家港人也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塘桥这片热土上成功开拓出脚下这片富裕繁荣的土地。东渡寺,这座佛家圣地,是我们力量的象征;鉴真大师,这面高扬的人文旗帜,永远感召着我们前进的力量!

初冬散文2:大明湖的初冬

文/忘忧含笑

“东风吹啊吹,柳叶摇啊摇,湖面结霜冰,湖底鱼儿闹”

“夏时龙舟翻云海,今朝龙孙覆雨斗”

“满堂欢乐辞旧年,雪球团团飞上天”

“朝阳彩印肩并肩,日落西山把家还”

“偶遇凿冰垂钓翁,皆因欢喜两手空“

每年的初冬,我都会抽空去大明湖看看,门票虽贵,但来的充实。皆因初冬的景色深得我心。想必乾隆要是还活着,这会儿也必然身居在某个楼阁吧。

大明湖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淳朴,几经变迁,改朝换代,唯一还留有原貌的就是明湖的景色了。来到这里,寻访着古人传承的墨笔,脚踏着旧时彼人留在鹅卵石上的痕迹,想象着一百年后自己就是后人的祖先,止步深思:我能留下什么予孙,无非就是尽量保护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罢了。

“寒风虽刺骨,柳叶送余温“

济南的初冬虽寒风瑟瑟,然柳叶根根垂底,处处迎风。谁说唯有“花房屋内好乘热,大树底下好乘凉”。丝丝如发,密密麻麻,春分时节风光现,冬日,不也能驱寒挡风小酌亭下吗。在古时,柳叶还被用作姑娘的发卡,伴着铅华一起梳妆粉末。可是在过几日,梅花争艳,柳叶也只能黯然褪去,所以何不在这零星时刻,与他挥手送别呢。愈是弥留,愈是珍惜。

“金屋藏菊,芳梅乍泄”

初冬,大明湖内的盆盆秋菊,开始睡去,它们被花房工搬进了温室,养精蓄锐,希望来年再现妖娆。这下子可乐坏了冬梅,闭目了许久,如今终于可以张开眼睛,在寒风里与人们见面了。它们还准备了独特的礼物送给第一个看见它的人——“白雪挂梅枝,芳香来扑鼻”。

“荷花池里不见莲,藕根池底觅春天”

虽然初冬的池塘只能看见枯萎的荷叶。但是,荷根正在悄然无息的密谋着它来年的果实。待到春秋好时节,莲子一粒粒,脆藕一颗颗。莲的果实是最丰盛的,所以一时的黯淡,并不会让它销声匿迹。

初冬的大明湖别有一番风味,它很短暂,却常留我心中。其实细细品来,我越发明了,大明湖是自己,初冬是境遇。

初冬散文3:倔强的山花

文/李梅

初冬的大别山,阳光柔韧而内敛,一棵高大白玉兰树,落花早已化入春泥,苍劲的枝丫在层林尽染的山间,略显冷清。

光线透过树间的缝隙,洒落在你的肩上,少女的肩膀。我们以敬仰着英雄的口吻,也以怜爱着邻家女儿般的口吻,念你的名字:肖国清。唇齿间感到苦涩。你是英雄,是烈士,更是大别山的女儿,这青山绿水间俊秀的女儿,大别山一株倔强的山花。

这世间总有一些花,长在深山或者断崖的花朵,不只是温柔,更有倔强和不屈,就比如你这样。在新县箭厂河列宁小学革命旧址的院落,我们久久站立在你的雕塑前,凝望着你的样子:你一头齐耳的短发,风微微吹起发尾,发梢扬起自如、洒脱,更有坚定者的昂然;你一弯细眉,眼眸明净,身上斜挎着书包,望向远方,脚步坚实,铿锵有力。

山花可喻你,你的眼神里注满春天的热盼,你在倔强地相信着什么,又期待着什么?是漫山红遍,是星火燎原,还是无限美好的未来?时光倏然而逝,转眼即是百年。此刻,你就那样地站在树下,纯洁、热情、清芬,如初。

听说你牺牲时16岁,大家感慨着,那是多么美好的年华,是荷蕊初生,是雨滴泽润,是山花的第一缕香,是一阙婉约宋词的起笔,是风起时温柔的打探,是少女倚门回首的青涩。而你,却成了刚毅的英雄。何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我们看到了你的坚定执着和源自信仰的力量,更加感佩,更加心疼。

字迹渐渐在我们眼里模糊:“肖国清,女,河南新县箭厂河乡油榨村人,生于一九一七年,逝于一九三三年。”他们说你是最年轻的革命女烈士,至今,新县的父老乡亲深情地唤你“大别山的刘胡兰”,而你比刘胡兰早牺牲了十年,你同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啊!大别山绵延深邃,你英雄的事迹被大山珍藏,化作山谷的回声。

听说,你出生在一个杜鹃花盛开的季节,漫山的映山红,火树红花,欲燃欲诉。这山水灵秀的地方,你本该长成这万花丛中的一枝,俏于山野,临溪照水,枝头嫣然,而你却选择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不知道,一个年轻的女子,是如何勇敢地,以舍生取义的姿态,以视死如归的气度,去为苦难中的人们寻找光明?我不知道,一个年轻的女子,有着那样灵润的外表,内心却为何如大山一样巍峨?与这里的山之大别一样,她是女子中的大别啊,意志似铁,心如海阔。

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肖国清从一名出身贫苦的农村女娃,很快成长为革命宣传员、童子团团长、共青团员,14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走村串户,宣传革命,深入险境,与敌周旋。危险始终潜藏在她的身边,在一次战斗中,肖国清为掩护群众撤离,不幸落入清乡团的手中。她受尽了酷刑。皮鞭、烙铁、竹签,肖国清在一次次折磨中,宁死不屈,守口如瓶。

少女和酷刑,我始终无法将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每一次生硬地拉扯都令人撕裂般地疼痛。一个是柔美和鲜活,一个是残暴和血腥!少女本如瓷,美好而脆弱,但一旦她们将自己和革命联系在一起,却又坚强如铁!那是怎样的环境,可以让少女的身体成为铜墙铁壁?今天的大别山,16岁的少女都如山花般烂漫,被倾情呵护,被捧在手心,她们可以捧书静读,可以弹琴绘画,四季更替,诗意从容,而1933年的大别山,只能呜咽着,只能愤起。

1933年的大别山,有一个叫肖国清的少女,在荒山野岭中,被敌人活活埋葬!肖国清自己跳进了敌人事先挖好的坑里,宁可***,也要守口如瓶,保守党的秘密。是的,“荒山野岭”,一个少女的生命终结于此,也重生于此,她根植在这里。

而映山红,这大别山里最美丽的山花,每一次在春天里盛开,都是为了带给人们春的气息,她们一枝一簇红透山谷,即使是在绝壁和山崖,也顽强地俏立于枝头。肖国清,一个在映山红盛开时来到大别山的女儿,她以另外的一种姿态,根植于荒山野岭之中,生长成为大别山里永不凋谢的一株。

我们不该忘记她,我们也不能忘记大别山其他英雄的儿女,不能忘记那些以柔弱之躯担起道义的她们:林青芝,牺牲时无畏无惧,年仅15岁;张宗杏,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恢复和发展东大山革命根据地,遇难时28岁;沈仲华,坚持留在苏区斗争,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牺牲时年仅24岁;程训宣,兄妹四人均投身革命,牺牲时年仅22岁……

断崖花树,枝枝血染。这英雄的女儿,这大别山倔强的山花,每年四月,大地清明,惠风和畅,盛开即归来。英雄归来哟,红纱一袭,山花重生。

初冬散文4:追忆冬雪

文/心已上锁

每年在初冬的日子里,就开始幻想那满空飞舞的雪花。 十多年来,我在乡下读书刚毕业的时候,那年头,每个冬天,当该落的树叶全都落尽了,雪都会如期而来,不迟不早,总在那么几天里,纷纷扬扬,把村庄、田野、山坡上都铺满厚厚的白雪,那便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了,这个时候,我们会成结伴的向那山坡空阔的雪地里扑去,在洁白的雪中映出自己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形象、一张张未戴上面具的面孔在旷野中自由自在,无所拘谨的大声欢笑着,喧闹着。

我以为,每一个冬天都应该有雪,而且应该是大雪,雪是冬天的标志、是冬天的宣言、是冬天的旗帜;无雪的冬天,不算是真正的冬天。寒冬无雪,就象暖春无花、炎夏无风、凉秋无月一样寂寥。所以,在每一个冬天刚刚来临之际,我都在等待,渴望那美丽的降临,以前,每一次期待都是惊喜,雪在每一个冬天都飘然而至,好似我和它有一个约定一样,总是在某个清晨梦中醒来,就见到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白茫茫的雪野之中,于是,家乡淳朴的乡亲们不再耕耘和劳累,一圈圈儿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塘边,尽情分享着大雪带来的难得的舒坦和逍遥,我们则在雪地里掷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板、享受那种雪霁后万籁俱寂的宁静、或听老人们讲着古老的故事,那浓浓的乡音乡情哟,至今仍渗透在心灵深处,凝成一幅古朴的民俗风情画、一首隽永的乡土诗。

时岁渐长,孩提的童趣已不复在,但那种等雪的激情却依然烙在心底,难以磨灭。只是,近几年来,雪竟违背了它的诺言,每年冬天都已不再按约前来,把那种美妙的感觉紧紧向我关闭着,让我欲望难遂,只能靠无限的遐想来安慰我这激荡的心情,即使它姗姗的来了,且又下的极小,第一天纯白无暇的雪,在我还没有来得及陶醉于其中,第二天就只见肮脏的水了。这或许和人类的家园布满累累伤痕有关,它在逃离我们、远离我们了。我伤感的发现,雪中的风光已渐行渐远,只是把冷冷的背影留给我们、留给江南。曾经是很深很深的诱惑,竟已成了一种很远很远的追忆,让我茫然若失……

我独自在铺满白杨树叶的路上徘徊,透过树叶落尽的枝柯,仰望天空,执著地搜寻逝去的雪影。深情地怀恋那凛凛的风、洋洋洒洒的雪。在今年冬天,我真心希望有机会站在大雪纷飞之中,感受那从天而降的纯洁和晶莹。这时,你终于读懂我说的不光是雪、还有融入雪之外的情感了吧? 我心中那皑皑的白雪,你真的飘远了么?如今已是仲冬时节。不久,你会为我点燃那久违的美丽吗?

初冬散文5:初冬悄临,再次忆起那一年的雪白

文/诺雪桐雨

文:诺雪桐雨

晨曦一缕阳,轻惹着眼眸,牵念出笔笔清落的往昔,轻曳于紫陌红尘里,初冬的风韵,揉碎了轮回里又一季的忧伤,只语浅吟在年轮的风月枝头,水墨书己半世痴狂,那层叠的款款情愫,如水空灵般的心语,舞尽了江南的半城烟沙,浮梦逍遥颠覆着尘封的记忆,触我心弦,顷刻间刹那绽放,轻许着冬韵的雪白…

曾几何时无数次奏起生命中的场场离歌,在流年的光景里翩跹缠迹,迷殇着一方孤城,淋浴在初冬的晨间,透过窗棂,阳韵伴着晨露顷染出华舞的霓裳,弥漫晨曦里感晕的心田…

秋逝迎冬,花落蝶逝的黯然,让我再次叹挽着那一年的冬季,时光如沙漏,记忆仿佛如昨,片段般回放着落尘已久的过往,泛黄的纸页上还隐约可见那时初见的幸然,欢然间场场笑声灵动在风舞的雪林,在风尘里雪舞着两个人的烂漫,曾经永恒的承诺,化为一场飘零的残梦,梦断在那一年的江南西楼。

纤云丝丝呢喃着它的心语,飘飞缱绻在梦里蓝海,纵然于海角天边。凝烟水袖潆溢着淡淡的忧伤,氤氲袭漾着骚撩着媚眼,透出一股忧郁的斑斓,在风中颤巍的摇曳,透支着命色里的感性,零落了几许浮生来回?

浮生点晕的落痕,绕着千年情丝,浅溢忧伤的眉心间深嵌了那一抹柔软,打湿了所有潜藏内心的想念,一世挥毫在指尖的豆蔻华年,轻划出一道冬风破晓,漫漫红尘路,溅落一地忧伤帘珠,红尘处处皆有伤,一路走来,此生都不曾悔过,怪只怪自己太贪念红尘这杯酒。

每点一次墨,都触碰一根心弦,徘徊在又爱又怜的朦胧里,此念涤荡心魂,久久无绝期,每一段文都是一副画,而画的灵髓却是在我心深处,凝念指尖的每一笔水墨丹青,都是场场情途中的感念,迷惘在阡陌,痴心不改依梦逍遥。

回忆在此季凝结成了霜,执念着一份永恒,随着杲杲飞花,坐看落花空叹息,苦等着来年又一季的的庭芳草绿。

喜欢一个人听着伤感的音乐,静享在江南早冬的街头,在信府河边望着蜿蜒的秦淮河,望着岸边层叠错踪的翘角楼阁,沉积着岁月的沧桑,河面上缕缕轻烟撩绕着淮波,阵阵微风轻拂,妙舞横生,如梦如幻,平添了一分伤感,一分惆怅。凝望着冬韵里轻呼的白雾气丝,伸手贪念妄图想去捕捉,却已飘渺无踪,渐失无痕…

冬季的美在于它的纯净,孤冷的傲梅即将待放,备以绝伦旖旎之态品读着这季的雪白,记忆中每一朵花瓣,盛开的都是那么灿烂炫目,梅枝系有千千心结,刻写着你我的曾经,你我的点滴,初恋渺渺谱写着冬日恋歌,那曾经偶然的回眸,承载了一生一世的期许,那一年的一生一世如今看来还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那一年雪色弥漫的冬季,凝踏着万雪来路,找寻着你的方向,经年后被冰雪风印的过往,沉淀的晶莹幻化成瞬间的悸动,浅笑缘份,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定数,一切的一切都运行在它该有的轨迹里。

望着残叶的落径,秃秃的枝丫,一层薄白的纱帐,悄无声息披在了江南每一寸肌上,却已觉今天的今天已不再是昨天的那一页了。

落笔于2012年11月17日

初冬散文6:送你一束薰衣草

文/紫岚清风

站在初冬的薰衣草田边,依稀还闻到那淡淡的香味。

冬天来了,薰衣草被人们盖上薄薄的一层土,别看在黑暗之中,她们依然能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虽然不能随便走动,但没有游人的打扰,她们可以在这个季节召开盛大的讨论会,激烈地讨论着明年的梦想。正是因为这种敞开心扉的交谈,才让她们的躯体更加紧密地依靠在一起取暖。在数九寒冬里,她们是靠那些灿烂盛开的梦想支撑着生命,抵御着严寒。

冬日里的风像刀子一样,掠过土层,钻进她们的身体里,那种无人能知的疼痛会四处游走,好在紧接着赶来的雪花会心疼地为她们盖上厚厚的雪被。没有风的冬日,阳光暖暖地照在雪被上,薰衣草就会沉睡得更加放松和慵懒,安静得如同婴儿。

漫长的冬季过去,第一声春雷刚刚响起,就惊醒了睡梦中的薰衣草,她们舒展手臂,沿着阳光的影子向上摸索,当拂去身上的覆土后,她们兴奋地面对天空放声歌唱。如果这时候你走过薰衣草田,会惊奇地听到一种“唰唰”的声音,人们会说那是薰衣草在唱歌。她们用这种独特的歌舞来迎接春天的盛宴。

带着冰凌的伊犁河水缓缓地流入田中,天山雪水让薰衣草精神倍增,身躯在雪水的滋润下拔节;春风吹来了,薰衣草灰褐色的身体开始返绿,绿色像血液一丝丝地向全身流去。当绿色漫遍全身时,碧绿的叶子就会从她们的身体中钻出来,一片,又一片,尖细却顽强地面对天空。

五月末,田间泛起一层霭霭的绿气,薰衣草迎来了生命的花季,顶着一个个花蕾的她们摇曳着那份从容与恬静,让所有慌乱的心灵沉静下来。

别看薰衣草茎纤细,但花蕾却密密匝匝地长了一轮又一轮。微风吹来,她们互相拍打着,兴奋地交谈着。

伊犁河谷的阳光温暖明净,让她们心情愉悦。这时候,薰衣草会等待生命之花盛开的那一刻。

初夏的太阳将金色的阳光热烈地泼洒在大地上,薰衣草身体里涌动的激情沿着茎秆攀升,当阳光的热量积蕴到顶点时,第一株薰衣草的花蕾开始泛出淡淡的紫色,在阳光的热吻下,不久整个地里的花朵就会全部绽放。

薰衣草盛开了,一株株茎秆上盛开着有序的花轮,一轮轮紫蓝色的小花紧紧挨在一起,构成一垄垄盛开的紫色花丛,蔓延成一片紫蓝色的海洋。微风袭来,随风摇曳的花朵吟唱着动人的歌谣,而大地则泛起一排又一排紫蓝色的波涛,伊犁大地弥漫着醉人的香气。

有人说,任何花都是有语言的,每一种花语代表着不同含义,而薰衣草的花语是等待爱情。我想这是有道理的。

每当薰衣草集体绽放的时候,那一片片紫蓝色的花海,那朵朵盛开的花蕊,那缕缕浓郁的奇香,让人们心甘情愿地醉倒在薰衣草的怀抱里。于是,有人不远万里来伊犁寻找薰衣草,寻找失落的爱情。金色的余晖如一匹锦缎铺在紫色花朵之上,风抚摸着花朵盛开的笑靥,如梦如幻的气息氤氲着心灵。薰衣草为这些为爱而伤的人们疗伤,倾听他们的痛苦,抚慰他们的心灵。在夕阳余晖照耀下的薰衣草田中徜徉,起伏的紫色花垄如同起伏的心潮,面对这些震撼心灵的花朵,那些曾经埋葬自己的失意、失落和忧伤变得不那么沉重了;那些曾经经历的风雨和痛苦,不再日日夜夜地纠缠在生命中。

如果你不信,请来伊犁倾听薰衣草的故事。

初冬散文7:不还价的善良

文/龚本庭

初冬的晚上,我出差回来,正往家的方向走。寒风吹舞着落叶,让人感觉丝丝寒意。没有了点点繁星的陪衬,连天空都显得特别空旷。

路灯下,一个卖水果的老人,因为寒冷,不时跺脚暖和身子。我前面的一对恋人模样的男女,手挽着手径直向老人走过去,女孩很麻利地装了几个苹果。看老人在寒风中卖水果,我动了恻隐之心,因此也停下脚步准备也买点。老人称完苹果,然后说11元5角。“10元行吗?不行11元怎么样?”男孩开始与老人讨价还价。老人嘴上没说行,也没说不行,但我看见老人已轻微点了下头。可女孩却开口了:“这么冷的晚上,挑剔和还价,都是不道德的表现。你就不能慷慨一点,付老人家12元啊!”男孩一时红了脸,急忙掏出钱包付钱。最终,老人坚持只收了11元5角。“谢谢姑娘,我只收我应得的。”老人说完大幅度给这女孩弯腰致谢。

女孩说话时,声音虽很轻,但我听着却感觉有些震撼,也有些温暖,更让我忆及曾经的一段往事。

小时候,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夜晚,父亲会把自己种的甘蔗背到一个小集市上去卖。父亲从地窖里取出甘蔗,然后在冰冷的河水中用稻草擦洗干净,背几里地到集市上。那时父亲没有毛衣,只穿着一件破棉袄,腰上还用草绳系着,借以御寒。一次父亲遇到几个二流子,吃了甘蔗不付钱,并且还硬说自己付过了。

但父亲说还是好人多。有一次,天飘起了小雪,父亲几乎没开张,回去有些不甘,可不回去也没生意,正犹豫时,过来一个中年人说:“大兄弟,早点回去吧,身体要紧。给我来五根甘蔗吧。”那一刻,父亲的心都是暖暖的。现在父亲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可他对那晚上的事,一直记忆犹新。

也许,由于父亲经常给我们灌输这些,在寒冷的晚上见到小贩,我都会尽量买一点,父亲说,这就是善良。但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孩说的话,让我更知道,在这样的晚上,不还价也是一种善良。

我已记不清那女孩的面容,但一直记得:两人的背影在灯光下拉得长,尤其那女孩的背影,很窈窕,很美丽。

初冬散文8:初冬的寂静

文/胖子

初冬,下雪以后,冰凉的空气仿佛凝固,偶尔有一阵北风袭来,扑脸刺骨,更觉得冷。满地都是落叶如天然地毯、铺在刚下过雪的树林子里,脚踩下去,枯叶和冰雪都吱吱的响,地还没冻透。到现在还坚持挂着稀疏的叶子的一棵棵老柳树,不甘寂寞的左顾右盼,望着光秃秃的其他树种还颇有一丝得意。没结冰的河边居然有十来只野鸭,潜水,或挺胸甩甩翅膀,像是有话讲不完似的,嘎嘎的叫,在冬天能传得很远、很远。

初冬,走在小河边,芦苇枯黄、一片片立在河里,略显苍凉,没有人烟,没有鸟鸣,宛如进入一幅静物素描般的意境。人们突然感觉视野一下辽阔起来,站的角度不同,远景也不同。河边的春天阿娜多姿,河边的夏天宁静致远,河边的秋天金色灿烂,初冬则感觉一切都是静态,一切都是简单,就等下大雪,白茫茫一片;就等最冷的时节,一年活得太亢奋了,万物都渴望着深冬的休眠。

初冬,走进树林里,树干颜色略显深色,无论灰、褐、都显得格外苍老,只有树杈上还残留的一团团白雪,湿润的空气还能闻着一丝丝树和灌木的气息,摇一摇树、雪顿时喷洒下来,活力四溅、短暂告别了大树的老气横秋。雪后的天空显得高远,初冬的阳光,和煦、穿进树林,却只能冲淡了凉气,不感觉温暖。原来树叉上的白雪在阳光下晶莹透亮,雪花精灵般的吸收光线,婉如少女稚嫩的脸庞,看着就让人欣喜。原来初冬、不仅仅有惆怅、有孤独,还有内心的对白,有深刻的反思。犹如和这幽深的,安静的老林子,还有一团团纠结在一起、就像家务事一样永远也理不清的灌木林在对孤寂的诗。

初冬,色彩不斑斓,冰雪还没覆盖大地,大地却很痛苦,土黄色,灰褐色横行,枯草,落叶,光秃秃的山头,半裸露的河床,枯水季节的河水如山里的溪流,静静地流淌。人和大自然永远交融在一起,就像地壳表面分布的元素和人体分布的元素一样,在这初冬时节也很痛苦,很寂寞,很悲怅。痛苦的是,智者追求智慧的过程,和大自然多彩的色彩互有交流才有多元的思想,而且永远一定要去追求完美、但一定做不到完美;寂寞的是,以哲学的生活方式去思考,看到大自然的原色,光鲜亮丽以外的素面,却要理性的战胜想象,而力求去整体把握世界和人生;悲怅的是,理想的生活永远在等待,此时此刻大自然和人一样,在初冬里等待未来,永远在等待万物复苏的春天。

初冬,北方的人们冷得不过瘾,没上冻则滑雪、溜冰、打雪仗还要等时间。原来只有从严寒、暴风雪中归来的人,甚至有点冻伤疼痛的人,才明白真正的冷;只有在草原牧羊的人,才可以见到狰狞、疯狂张开血盆大口的狼。初冬,它是寂静的、孤独的节气,它不是诗意的季节,不是浪漫的季节,不是碧波荡漾的季节……

初冬散文9:静谧的初冬

文/炫风之影

缓缓地在池塘边散着步,可能是那一塘枯萎的叶子一直在默默地触摸着心田,心里静得趋于淡然。曾经的繁华已经不在,剩下的景儿确实有些萧条。远处有一对恋人在悄悄地卿卿我我着,看来对于我的闯入,他们认为不会有什么影响,直接的亲密却使我有些脸热,转过身背对着他们,慢慢地行走开来。

一缕缕淡薄的云彩慵懒地浮游在天空,太阳似乎也没有那么扎眼了,时而露脸时而隐身,微薄的光线照射在古井无波的水面上,温温的,显得懒洋洋的。一切景致使人感觉安静漠然,干枯的荷耷拉着,杆戳在了水面上,像静物一般,估计画家们也欣赏这样的景,这就是初冬的早上。我像那些休闲的人们一样,找个太阳照射温暖而被风的地方,眯起眼睛静静地坐在那里,暖洋洋地享受着日光的抚摸。

突然,平静的水面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原来水面静然水下却很热闹,仔细观看,却发现很多小鱼在水里上下翻腾着,它们用微小的嘴去拱着水面,因此划开了一个个圈圈,静止的画面一下子带来些许的活跃,这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也产生了些许的情趣。

平静的心因看到鱼儿的雀跃就像一片安静的水域被小石片打进来一样也掀起了涟漪,我弯身拾起了落在地上的树叶子,叶子并没有完全枯萎,有些黄绿斑驳,这些落叶努力地扯住秋天的末梢,想将繁华的影子再留存的长久一些,但是却抵挡不住自然的力量,可是它们的落地却又增添了奇异的美丽。

今年的初冬很暖,霜降后叶子受到寒露的鼓舞全都改变了颜色,然而荷塘边上的这些垂柳条却依然静止不动地垂在那里,青青的叶子没有离去的痕迹,如安静的少女一般静立在池塘的周边。垂柳下方的荷,却已经唤起了离别的伤情,干枯的样子与垂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垂柳长长的枝条伸向枯荷像是在安慰它们,希望等待来年。荷柳相对,绿褐相依,静默形成了一道初冬的风景。

总有不少人因为深秋的肃杀而有些伤感,其实,在秋末初冬时期,虽然没有了春之灿烂的花儿,夏之叶儿的茂密,但是,初冬的静谧却别有一番韵味。那些朴素简洁的画面会使人悄然产生一种情愫,因为它的沉默寡言、平静端庄而唤起对自然的爱恋,这种爱恋是那样的淑雅婉约,静谧而温馨。

那种静然的美,也会使人们的头脑清醒。从静中深入联想,纵观古今,人类在科学的探索,事业的攀登,人生的追求,大凡取得成功的,无不在“静心”中孕育,在“静气”上汲取营养。

初冬里,慢慢地体会着静心静气的作用,在一片肃静中,我想起了一句话,那就是“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这是一种知人生天命的超脱,在静中回味着这种感受,也是人类需要修炼的过程。初冬的静然使我感触不少,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藏却是万物不能错失的良机。初冬,是寒冷漫长季节的初始,在静谧的日子里,我们为冬日里的休养生息做着准备,养精蓄锐,期盼来年的流光溢彩。

喜欢初冬的景儿,静静的,温温的。

初冬散文10:曲径

文/quyiling

初冬时节,在一片偏僻而又寒气逼人的树林里,脚下杂草丛生,每迈出一步都是那么艰难。我站在那里仔细的勘察地形绞尽脑汁想要朝前迈一步,几滴冰冷的露水打湿我的衣服,它并没有就此罢休,渐渐的它透过衣服渗透进我的体内,我被冻得瑟瑟发抖。

遥望两旁那笔直宽广的马路上,热恋中一群群青年男女迎着朝阳谈笑风生的迎接他们生命中崭新的一天。我傻傻的站在那里看着,心里即羡慕又嫉妒,我开始站在原地抱怨,甚至破口大骂伤害了一个个无辜的行人。一通胡乱发泄后却依然无济于事,当我冷静下来却发现身边的杂草因为没有耐心的清理而长得更加茂密了,原来我只顾着不停的抱怨而忘记了脚下。我拼命的呼喊着,却没有任何人愿意把我拉出这片荒无人烟的丛林。渐渐的我累了,不知又过了多久我的喉咙沙哑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此后,我习惯了一个人生活,我习惯了每天早上迎着朝霞远远的站在丛林里望着遥远的马路上那一对对情侣并肩走过的身影,习惯了安静下来耐心的清理脚下的杂草。有一天我突然远远看到马路上有些人被汽车尾气呛得不停的咳嗽,有些人为站稳脚步撞得头破血流。而树林里的我却依旧缓步前行着,每时每刻都在吸吮着新鲜空气,偶尔还能见到些奇花异草。

初冬散文11:寻胜松溪寺

文/刘汉斌

初冬的一天午后,我们驱车去了位于团风县傅河水库边的松溪寺。一路上,冬日的暖阳洒满大地,丝毫没有寒冷的感觉,似乎还有微微暖意。原野上落叶飘零,但公路两边树木依然苍葱,深绿如茵。

临近傅河水库时,又是一番景致,只见微风推着水波撞到岸边,泛起细细的浪花。薄薄的水雾飘浮在水面上。随行的童主任是本地人,他介绍,此处被当地人称作蛇砠,有龟蛇二山,我们发现,龟山绕过一个弧形的小山脚进入蛇山,弯弯曲曲,如同蛇在蜿蜒爬行。

龟蛇二山峭壁陡岭,秀丽挺拔,直插云端,树木清荣峻茂,库水清澈,岸边的岩、卵石历历在目。两岸的岩石、树木倒映在水里,鱼儿在水中闲游。连峰、峭壁、高山、碧云、苍松、古柏、游鱼织成一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水库对面的龟山,远远看去,倒真有点像巨型龟,前面伸出巨石像龟头,左右两边分别伸出两块平坦的巨石,呈现脚趾状,真像艺术家雕刻的精品。

不一会,新建的松溪寺便实实在在地进入我们的眼帘,远远望去,松溪寺就像天宫一样,那一排排、一栋栋的建筑物已然如画。车子稳稳地停在了庙门前宽敞的停车场上,下得车来,我用心抬头审视,庙宇显然是新建的,那映在绿树丛中的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沐浴在鹅黄色的冬阳之中。周围的树木花草为这座雄伟壮丽的寺庙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我拾阶而上,迫不及待地跨进大门,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眼中的建筑物上精致地绘制着各种各样的图案,色彩鲜艳夺目。正殿的檐下“团风县松溪寺开光庆典”的横幅赫然映入我的眼帘。仰视松溪寺全景,只见庙廓绿树环抱,花草簇拥。庙顶上铺满了琉璃金碧辉煌,屋脊上雕刻了好多仙人,栩栩如生。墙脚上满是栩栩如生的摩崖雕像,使我感到如坐云端,遨游于仙境,心头为之一亮。

方丈说,松溪禅寺北倚大别山余脉,南临傅河水库,山清水秀,环境清幽,有五百余年兴衰史,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即公元1510年,寺址在今傅河水库南岸之蛇山。清光绪四年,即公元1878年迁至傅河水库北岸之龟山上,格局为一进三重,仍名松溪禅寺。1949年以前,香火旺盛,梵音缭绕。1958年,寺中有数百年历史的两座大钟,因“大办钢铁”,被投入炼铁炉中。1960年,为兴建城隍庙学校,拆除寺院,将全部砖瓦、木料、石材作建校之用。然而,四百年来,松溪寺寺址屡迁,但总不离龟、蛇二山。

松溪寺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伽蓝殿、法堂、念经堂、斋堂、寮房等,均依山而建,布局疏密得体,主次分明;既有因山势而具有参差错落之美,又有回环呼应之妙。除斋堂、寮房外,其它殿堂均为明清式建筑,结构典雅、古朴,蔚为壮观。

离开松溪寺时日头已经偏西了,傅河水库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把雄伟的松溪寺越发映衬得金碧辉煌。

初冬散文12:采菊

文/邓小鹏

每年的深秋初冬季节,我都要去采摘野菊花。

选一个晴朗的下午,我给自己的心情放一个假,与阳光相约徒步来到野外。刚爬上山坡,野菊花就夹道笑脸相迎:有的从山崖上披挂下来,宛如金色的瀑布;有的遍布草地,灿若繁星;有的攀附在树枝上,好像幼童窥视的眼睛。

我一朵一朵地采撷着野菊花,仿佛搜寻着童年的足迹,激活尘封已久的记忆:编一个花环,戴在青梅竹马的颈上,编一个花冠,扣在自己头上,踏着夕阳,牵手走向炊烟召唤的村庄……馥郁的芳香沁人心脾,松弛着每一根绷紧的神经。树叶知秋,早已告别了树枝,草儿也已枯黄;但是野菊花不随波逐流,无畏萧瑟,仍然能抓住寒冷中的一丝阳光,一茬又一茬地花满枝头,毫无懈怠地呈现自己真实的本色。

偶尔几声稀疏的鸟鸣,打破了山中的幽静。野菊花没有选择百花盛开、蜂飞蝶舞的春天原野,也没有争居枝繁叶茂、鸟鸣蝉噪的夏天林荫大道,却独居在这样冷清的季节和偏僻的山坡,因此才奇香异俗。

不知不觉太阳快落山了。我手中的袋子装满了金色,鼓鼓囊囊的像个大气球;我的心充满了芳香,像天边飘飞的云彩一样绚丽轻灵。我抬起头,忽然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心境。

回到家,将野菊花晒干收藏起来。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雨天或寒夜将它泡茶,都会看见杯中那一轮轮金黄耀眼的小太阳。嗅着馨香,回忆起采菊时的情景,心情就会像菊瓣一样舒展开来,超然红尘。

初冬散文13:又到红薯飘香时

文/李田清

深秋初冬,季节还没来得及交替,城市的大街小巷,就出现了许多烤红薯的摊子。叫卖声此起彼伏,让人老远就能闻到那烤红薯诱人的香气。

每次路过烤红薯的摊子,那软绵绵、黄亮亮,闻着香喷喷的烤红薯,就让我馋得流口水。买上一个,剥开薄薄的皮,热乎乎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迫不及待地撕下一块,热乎乎地咬上一口,温暖与香甜顺着舌尖直抵我心窝。这样的味道,这样的情景,不由得把我拉回童年,让我回到了那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而又物质匮乏的年代。

我的故乡久安背,是湘南一个美丽的古村,那里土地肥沃,四季如春。但在我童年的七十年代,农村生活苦得没法说。农民主粮不足,多以红薯当口粮度日。

谷雨过后,人们就会从地窖中取出年前贮存好的红薯种,在院子里选一处向阳地,将猪拦肥、牛拦肥一担一担挑出来,垒起一个约六十公分的肥床,把红薯种放上去一个个整齐有序地排列好,然后撒上一层细土、浇上适量的水,最后盖上薄膜保温。约二十来天后,薯种就会发出一束束嫩芽,进而发育成红薯苗。

清明过后,父辈、爷爷辈的乡亲,赶着牛,扛着锄,将山上开出来的荒地,整理出一垄又一垄土块。他们将红薯苗剪成一节一节的,每节约五公分长,弓着腰,一锄锄、一棵棵地插到松软的泥土里,浇上定根水,称之为“插红薯”。

搞大集体的时候,生产队出工,多半是青壮年挖土抽沟,上了年纪一点的挖坑,妇女插苗。天将下雨前,是插红薯的最佳时机,插完红薯老天下一场透雨,红薯苗一下子就活起来了。用不了多久,绿色的红薯秧就焕发出勃勃生机。

接下来就是薅红薯。当红薯苗长到一尺来长的时候,土里的草也长出来了,这时就要把土薅松,把草除掉。等到红薯藤将盖满土畦时,就得将藤子挑起来,翻过去,再挑起后翻过来,院子上的人叫“翻红薯藤”。如此反复折腾,红薯藤不但没有憔悴枯黄,反而愈加茂盛。远远望去,碧绿的叶,红红的茎,原来荒寂的土地变得葱茏而充满生机。到了九、十月秋收季节,那茂盛的红薯藤下面的土里,便长出了圆滚滚的果实。

记事起,红薯为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乐趣,野外烤红薯更是让我难以忘怀。每到红薯快收获的时候,周末我们特别乐意上山放牛。我们把牛赶到山坡上,就开始分工,拾柴火、挖红薯、扒土坑……到哪一块地里挖红薯,我们事先是仔细观察过的,哪块地里的红薯藤茂盛,地下的红薯就肯定大,一挖一个准。负责挖红薯的同伴,猫着腰钻进红薯地,瞅准那垄上开裂的地方,用小石块或木棍小心翼翼扒开土层,一个又大又饱满的红薯就挖了出来。挖红薯时,其他的根是不能揪断的,挖完还要把土回填,原样埋好,红薯藤也要捋好,原样放在垄上。否则,红薯藤就会枯萎,渐渐变黄变干,就会被发现。

这时,负责找柴火的同伴,找来了一大抱枯枝。负责挖坑的同伴,则在山坡避风处挖好了土坑。我们先是将树枝放进坑里烧起来,待坑里烧满了红红的火堆时,把红薯扔进去,再在上面架起树枝接着烧,让红薯慢慢焖熟。缕缕炊烟,在空旷的山野袅袅升腾、弥漫……

当我们冰冷的小脸被火烤得暖暖和和的时候,红薯也烤熟了,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拿起树枝往火堆里刨,一个个烤红薯从土坑里滚出来,直冒热气。拍去火灰,把皮剥掉,里边黄橙橙的瓤肉就像蜜糖一样,香味更浓烈了。我们吃着这色、香、味俱全的烤红薯,享受着野炊美味,沐浴着暖融阳光,一个个手上是灰土,脸上是炭黑,就像从灶膛里钻出来的一样。

收获红薯的日子是秋天里最红火的景象。深秋,霜降前后,红薯藤叶子变黑,收获红薯的时候就到了。

这时,村里热闹得就像过节,男女老少齐出动,扛着锄头,挑着箩筐,在红薯地头一字排开。先是割红薯藤子,然后一厢一厢挖。男人们举起锄头,照着裂开缝的红薯根周围挖去,一大串硕大肥实的红薯就挖了出来;身后的妇女孩子蹲下来,轻手轻脚地剥掉红薯上的泥土,再把邻近的几窝红薯堆在一起。不一会儿工夫,地上就摆满了红薯,红红的、光溜溜的,大小各异,形状不一,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

挖红薯的场景是难忘的,家家户户虽然忙着、累着,但人人都快乐着、幸福着。他们边挖边吃,生红薯吃起来,脆脆的,甜甜的,村里洋溢着的尽是红薯的甜蜜了。

那时候,在村里人的眼中,红薯全身是宝。它的嫩叶嫩芽可当菜吃,红薯藤可做猪饲料,哪怕是地下的老藤也能当作牛饲料。红薯的食用方法多样,可以蒸着吃、熬着吃、烤着吃,还可以晒干成红薯片、红薯干。从我记事起,红薯就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主食,皮白的粉糯,黄红的绵甜,最好吃的是桔红瓤的,像南瓜的肉色,软甜似蜜。一日三餐,家家同样。

说实话,虽然红薯的味道甘甜,可是天天顿顿当主食吃,似乎谁也难说出“好吃”两个字。红薯终归是红薯,不管怎么做,吃多了,都“烧心”,吐酸水。但是,尽管红薯不好吃,为了不饿肚子还得吃。有好长一段时间,我见到红薯就愁,就反胃。我曾经喜欢过红薯,也厌烦过红薯。

“红薯当家”既是一段往事,也是一段历史。每次回家,站在村头,眼望对面山坡,那满目葱郁的树林,早已覆盖了当年的红薯地,喜悦、酸楚、怀念……万般思绪涌上心头,不禁情深如许、心热泪涌。

初冬散文14:雪淞

文/采薇人

初冬的天气说变就变,昨日的雨夹雪,让北国的气温从清冷中一下子变得温润起来。地上原有的冰雪开始融化,脚上的路成了走不到头的一片泥泞。

夜晚,小心翼翼地在外面行走,忽然间被路灯下的场景所吸引,不由得停下脚步驻足观望。一树被寒风剥光了叶子的老柳,在灯光的映照下垂蔓,枝条上挂满了圆圆的水珠,像是一粒粒玉洁剔透的宝石,闪着晶莹饱满的珠光。

毕竟已是冬季,我知道随着夜深气温的骤降,那细细的雨丝会变成漫天飘飞的雪花。而树呢?那晶莹的水珠是否会变成冰冻的玉矶?这大千世界会否生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另一番景象?这一晚我做了个梦,梦见了早春二月,梦见了雪花绽放在含翠的枝头。

天公作美,把我的梦境真的降临到了次日的清晨,这便是美轮美奂的关东雪淞。比起吉林松花江畔难得一见的雾凇来,雪淞自有她的气魄和魅力,少了一份矫情,多了几分粗犷;少了几丝娟秀,却多了一腔平凡与博大的胸怀。庭院里、道路旁、林园中,只要有树木的地方,就有雪淞。树干上、枝条上、丫杈上、挂满了洁白的雪花,甚至连屋外的房檐、站立的路灯都被雪淞一同打扮了起来。好像那些树木和什物刚刚在雪地里快乐地滚过、爬过。雪淞是开在冬日里的花朵,扮靓了北国的世界。这是雪的杰作,也是雨的杰作、更是温湿与冷空气的幸福结合。

放眼望去,所有的一切都被白色笼罩。甚至北国的黑夜,也应该是白色的,白得有点光线就会让大地灿烂。阳光下,一群麻雀在松树下面觅食,从欢快的叫声中,听得出她们是那般的兴奋和愉悦。我惊讶为什么这树下根的部位却没有雪的痕迹存在,原来是这些树冠在承接飞雪、为这个世界扮靓成雪淞之时,也为鸟儿遮挡住了风雪的肆虐,为弱小的生命留下了一处处不大但却难能可贵的生存空间。树木也有爱怜之心哦,也能庇护弱者,让人真的好生感动。而同样生活这个空间、主宰着世界、应非草木的人呢?

雪淞自己的生命倒是十分有限的,也许他看得很淡。粘在他上面的雪,风吹日晒,少则几个时辰,多则几日便会悄然落去,真像是早春随风飘散、落无声息的樱花和梨花。不过,在这万物萧瑟的冬日,他毕竟灿烂了一回——一个耀眼夺目的灿烂,一个桀骜拔俗的轮回。

初冬散文15:少林多梦

文/一舟

初冬,我重返了少林寺。

苏南刚下了一场阴冷的冬雨,中岳就已披上一件白色的斗篷,缺些功力的橡皮车轮早早地套上了防滑铁链,沿着斗篷的边沿,缓缓而尽责地把我等江苏人送了嵩山腹地——少林寺。

那座熟悉的寺庙还在,幽深秀丽的山色还在,“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还在。环顾四周,一堆堆被扫过的积雪,想象着少林和尚挥舞大扫帚,即便是扫地,每个扫地动作也形似舞蹈,闪展腾挪流露不俗功力。透过花功夫垒砌的雪堆,仿佛见到少林武者矫健的身姿,嘴里哈出的热气如缥缈的梦,散淡而持续。记忆峰回路转到了15年前的夏天,我一身短打,不顾旅途劳顿,乍见那部电影《少林寺》里的场景,忍不住打了一套南拳。寺庙门前,几位和尚在身旁走过,对我的表演无动于衷,在少林门前弄拳,我成了一团空气。

其实,少林拳是何等样子,我难以说清是否真正见识过。儿时,我见过父亲的表弟盘生(我叫盘生叔)练拳。盘生叔五短身材,用现在的眼光看是营养不良或三等残废。不过他的拳风犀利,十二路谭腿变幻莫测,鸳鸯连环腿风扇般迅疾,既好看又实用。盘生叔的腿法号称少林腿法,在当地小有名气,五六个练家子上不了其身。我跟他学拳,就从谭腿开始。他说:“谭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还强调道:“这是少林拳的一种,少林拳是最高的拳术。”可惜,盘生叔在一次维修锅炉时不慎高处跌落,被一处水泥尖角挂了一下后脑,不幸去世。我只学了些皮毛,还未入门,启蒙师傅就离我远去。冥冥中,我伴随着学少林拳之梦行走在少年之路。

其后,电影《少林寺》的问世,又在全国掀起了学少林功夫的热潮,中外人士奔赴少林寺学武成了媒体的热门消息。那时,更多未去少林寺拜师学艺的年轻人将《少林寺》一遍遍地看,揣摩少林拳的招式。我也是其中一位。我18岁,拜南拳名家杨德友为师,学习南拳。南拳讲究桥马功夫,四平大马一扎,如生根大地,难以撼动。双臂抡出如飓风,收手如象形动物。杨德友师傅的虎鹤双形拳惟妙惟肖,暗含绝招狠招。南拳俗称“南少林拳”,南少林寺在福州泉州,与“北少林”之地嵩山遥相呼应,我专门寻访过。杨德友师傅告诉我“起腿半边空”,少用腿法。这一观点,与盘生叔习练的少林谭腿相悖。在杨师傅面前,腿法用得很少,腿法只能偷练,生怕师傅不悦。直到主演《南拳王》的邱建国师傅(连续多年的全国南拳冠军)给了我明示,又推介了一本他示范的拳谱,才真正让我融合吸收“南拳北腿”的要旨。只可惜,邱建国师傅英年早逝。我又失去了一位学武之路上给予帮助的老师。

去少林寺学武的梦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化。这些年走访了武当山、峨眉山、陈家沟、沧州等人,实地了解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反观少林拳这一外家拳,其武学特点逐渐明晰。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依然念念不忘少林寺,想到习武,也想到李小龙没有专门领略少林寺秘籍功夫的遗憾。

这次,一场初雪挡住了芸芸众生的步伐,我走进悬挂“少林寺”牌匾的寺庙,香火稀疏,当初人头攒动的景象不在,多年前踏地震声的粗犷景象难觅,唯见恢宏建筑、巍峨殿宇、重重院落、高耸石碑。我想到了“大音希声”、“大象无言”的境界,至今有几人还能理解达摩面壁的举动。1500年前建的佛教寺院,加上寺院外西侧的气势如虹的塔林,呈现了一座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其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面对它们,我如获至宝,流连忘返。在这里,一个习武30余年的人比划拳脚有点无趣了,而是想体验真正的少林文化,以武服人,莫如以德服人;以武会友,还需精神交融。那个黧黑的晚上,趁着雪光的反射,我们一步一滑地来到嵩阳书院。这座被誉为我国最早的“高等学府”是少林寺的“邻居”,创建于北魏八年,距今两千余年,书院内有“将军”之称的柏树高大威猛,遥想当年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朱熹等人在此执教,这对而今的北大、清华学子来说亦是“梦中之学”。

文韬武略,古往今来何其重要。置身“嵩高峻极,峻极于天”的嵩山,我不再“老夫聊发少年狂”,内家外家功夫流派,无所谓谁强谁弱,全凭各自修炼。如同在这个多梦的年代,文武之行,张弛有道,重返少林,也重新扮靓了自己的梦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