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清明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清明的文章1:清明感怀

文/何庆良

清明节到了,这几天心里总是掠过一丝淡淡的忧伤,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上班的路上,看见一位老人,瘦瘦的,在我前面骑着电动车。不知是什么原因,老人一下摔倒了,好在速度不快,并没伤着。看着老人慢慢地扶起电动车,我心酸得想要落泪——他的头发花白了还在为生计奔波,看起来是那么瘦弱,那么孤单无助。其实我知道,对于他来说,这样的事还是完全有能力应付的,并不会如我想像的那样无助,但我相信在那一刻,他的心中一定会闪过一丝苍凉——人老了啊!

那一瞬,我想起了在乡下农村仍然耕作不辍的老父亲。他已过古稀之年,眼下正是犁耙水响,开始春耕的季节,不知他做繁重的体力活能否吃得消,他是否也会感叹“人老了啊”。是啊,人都会老,老了就会需要亲人的照顾,可是,作为儿女的我们,在他们需要我们时,我们又在哪呢?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又是一年清明,路上回乡扫墓的行人渐惭多起来,我知道他们大多是去祭拜自己的亲人。冥币、鲜花畅销,大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我想,这样做真的能弥补些什么吗?这或许不过是活着的人对自己的一种宽慰。

诚然,我们都不是不孝之人,却都是无心之辈。因为我们的无心,我们忽视了长辈们渐老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无心,在长辈们发出需要我们的信号时,我们因为这理由那原因耽搁了尽孝;更因为我们无心,也就错失了人生最后为人之子女应尽的责任。我们后悔,我们自责,但于事无补——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一直认为,老人需要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儿女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中,在需要我们时,能随时看到我们的双手,一双有力的手。作为一个长年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我做不到这些,我无法在父亲需要自己时能让他看到我的双手,正因为如此,我更明白其中的内疚与遗憾。所以,我要时刻给自己以提醒:陪伴,是最好的尽孝。

关于清明的文章2:梨花风起正清明

文/刘希

春花浪漫,花香袭人,莫道君行晚,正是赏花时。

一早起来,妹妹邀我去屋后赏桃花。粉色的桃花簇拥着,正值豆蔻年华的她站在花丛中,巧笑嫣然地让我给她拍照,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多么巧合的意境!只是诗人拥有的,是虽然美好但令人遗憾的回忆,而我,却和妹妹年年相约看桃花,享受安宁。

风起,花落,轻洒。

三株桃树旁边,是一株细而修长的梨树。往年不见开花,在我们忽视的眼里,满树的梨花脆弱得似乎没有力气,就那么轻轻地在空气中飘浮着,像落了一场白色的花瓣雨。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伸长胳膊,沐浴在白色的花瓣里,享受这淡淡的清香带给心灵的洗涤。

最爱这种纯色的花朵,尤其是白色的,美的无暇,让人不忍触摸。静坐着,花朵似乎开得更多了,也洒得更密了,像个淘气的孩子,要扑进泥土奶奶的怀抱。全然不像桃花,任凭风怎么吹动,她总是依偎在枝头,犹如舍不得娘的孩子。

猛然想起:梨花风起正清明,不知不觉,又到清明了啊!

清明,踏春、爬山、扫墓,是我们游玩的好时节,在青草碧波间行走,看鱼儿跳跃,虾儿奔逃;在山道中漫步,折一条不知名的紫色花朵做成花环,捆成花束;在长眠于地下的亲人墓前,洒一壶好酒,点一炷香,让思念漫延到孩提时代,亲人曾给予我们的百般疼惜,清晰如昨日。

清明,是农民栽种的好时节。有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时候,是蔬菜、瓜果、树苗成活率最强的时节,田间地头,看着忙碌而喜笑颜开的人们,你就知道,乘着惠农优农的好政策,今年农民又将是一个大丰收。

清明节,我们不止思念亲人,还思念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无名先烈们,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我们拥有了这样一个安静祥和的故土。清明节,我们不止扫墓上坟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播下希望的种子,不辜负先烈们的期待和希望,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

关于清明的文章3:清明西望泪婆娑

文/若水

致死,爷爷肯定没有想到上大学第一次出远门之日,居然是我踏上远离故乡的漫漫人生路的开始,并不是短暂的求学之途。当我跪倒在他临终的病榻之前时,他也肯定没有想到在他西去的十年之内我没能给他上过一次像模像样的坟,清明时节和家人在他坟前郑重拜祭。想起这个,往事点滴一幕幕清晰呈现,内心的愧疚如潮水般翻涌,跟爷爷上个坟这么简单的事居然成了难以实现的夙愿,我默念着无论如何今年清明必须回去,可是……

从小钻爷爷的被窝,紧紧抱着他听他讲鬼故事和英雄的传说;在田间地头围着爷爷转,要蛐蛐、要蚂蚱,要泥鳅、要黄鳝,要黄瓜、要番茄;放牛回归的路上,我兴高采烈地坐在牛背上,爷爷背着柴火在后面悠悠赶牛;中午放学肚子饿得“咕咕“叫,冲到家一进灶房,火塘边就烘烤着香香甜甜的玉米棒子,拿起就啃,爷爷赶紧将菜下锅,“滋滋”蒸腾起一团雾气,“等会你爸妈回来,就可以吃了!”调皮捣蛋,将屁股坐进妈妈新买的铁桶里,用尽全力拔不出来,急得我扯破喉咙“嗷嗷”大哭,爷爷又拔又拉、又踢又滚,还是不行,一不做二不休,他找来把破坏钳把桶夹个稀巴烂,过后“心疼”新桶的妈妈拿跟细木棍狠狠抽我屁股……

2003年爷爷得了胃癌,吃喝不下、动弹不得,自知生命大限将至,可是硬不让家人告知在外求学的我,等放假回到家,爷爷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形容枯槁。我一看大悲大痛,心碎不过如此,“哇”一声跪倒在他床前。他睁开眼,熠熠生辉,吃力地伸出右手摸摸了我的头,继而目光暗了下去,随之眼睛又闭上了,这回再没有睁开。大家说老爷子不吃不喝,靠针水能撑半个月就是为等着见孙子一面呢!我听了,情何以堪!

上学时因为学业,加之来回两天的路程自然让我取消为爷爷上坟的念头,想着毕业后年年都定要去的。只是没想到毕业后我无奈地到了离家更远的地方工作,一开始清明节不是法定节假日,自己刚参加工作,部门事多人少不好意思请假。成家了,不是单位走不开就是家庭走不开。就这样年年岁岁充满遗憾,今年在节前都已经万事俱备,可谁知刚要出门,电话一响,是命案。

案子搞完,刚好是在清明节的夜晚,深夜静坐窗下,望着西边爷爷的方向,我泪泪婆娑。

关于清明的文章4:清明时节祭姐娘

文/元明聪

清明时节风光好,绿柳低头祭姐娘。

姐弟真情同日月,亦娘亦子自芬芳。

姐叫黄春望,1938年生于浠水县蔡河镇闵牌楼村。2013年腊月十六,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6岁。子孙披麻哭拜送行,哀伤不已。时至今日,历历在目,我亦沉湎于悲怆记忆之中。

姐生不逢时,来到人间仅100天,便被迫离开了生身父母,襁褓中四处飘零,六易姓氏。先后被七位母亲收养,好不容易活了下来。成年后,道路坎坷,历尽艰辛,终于获得解放,苦尽甜来,晚年过着甜美、幸福的生活。

我还记得,当年大人们在茶余饭后谈天说地之时,偶尔提及姐辛酸的往事,感人肺腑。幼小的我,躲在母亲的怀抱里,睁大好奇的眼睛,注意听。听到伤心处,不觉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姐呀!您的命为什么这样苦哇!?

哀!往事如烟,不堪回首。

姐和我,并非同一父母所生。姐姓黄,我姓袁。若非奇缘,何以为手足?姐与生俱来的姓名及其默默无闻的事迹,很少有人知道。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姐和我走到了一起,结为异姓姐弟。而今,姐弟已成隔世,更是弥足珍贵。我和姐,生活同甘共苦,比亲姐弟还要亲。

姐和我,在磨难中甘苦与共,互相同情,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从而结下不解之缘。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姐一生坚韧不拔,任劳任怨。姐言传身教,让我学会了为人处世和吃苦耐劳,我在潜移默化中获益匪浅,终身受用。

我21岁那年,在姐的鼓励和帮助下,报名参军,接受革命的洗礼。我牢记姐的谆谆嘱咐,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磨练与考验。回到地方后,又走上了领导岗位。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如果没有姐的关怀和帮助,我能有今天么?我和姐的血液,仿佛在一根血管里流动。姐是我一生中做人的楷模,处世的老师,前进的向导,智慧与力量的源泉啊!

姐一生为人正直,忠厚诚实,勤劳节俭,贤而且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好人必有好报。终于在“耳顺”之年,沐改革开放春风,外托亲友之福,内修做人之德,因而家业兴旺,丰衣足食,儿孙绕膝。我看在眼里,甜在心上,欣然分享姐的欢乐、甜蜜与荣耀。

姐一生劳碌奔波,无私奉献。她心中只有我们,唯独没有她自己。这是伟大母爱的写照,也是黄袁二家的传家宝。

姐和我,虽为姐弟,情同母子。古代包拯称大德之嫂为嫂娘,人皆敬之;今天我呼恩重如山的姐为姐娘,出自真情。否则,无以滋养心灵,难以报答姐的一片真心与知遇之恩。

关于清明的文章5:你在天国还好吗?

文/残墨

淅淅的清明雨,满目潇潇,梨花飘雪。行走在去金刚山祭扫的路上,阴沉闷热的天依然下着丝丝缕缕的细雨,飘在衣服,洒在脸上有些润湿,细雨和着眼里的泪水悄然滑落,心如清凉透骨的临秋风袭。山野如织的祭扫人们一如此时的春雨,薄雾曚曚又平添了几许哀愁。

转眼间又到了清明节,“八滩”小弟已逝三年,一个人在孤寂的天国还好吗?在你离去的这些日子里,哥真的好想念你,想念你的好;想念你的坏;想念你孩子般灿烂的笑脸和从心底里对大哥的无比尊敬。我们曾经有过的日子该是一段多么美好而快乐的时光啊……

多年来坎坷不公的经历,让你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性情耿直、眼里容不得半粒砂子的你,在别人的眼里也许是个暴戾、无理,抑或是到处惹事生非的“混混”,可在哥的眼中,那只是因为你暂时的心灵扭曲和为人太过豪爽耿直,太过于情绪化所致。哥曾无数次对你讲过,凡事要用脑子去想想然后再做,不要太过于情绪化,要学会尊重别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更要建设好家庭,抚养好、教育好子女,做个有责任的好丈夫、好父亲……多年来,在哥苦口婆心的说教下,终于,“八滩”兄弟有了巨大的变化,至少在哥的眼里是这样的。哥默默地看在眼里,更喜在心上。从此,哥对你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你从此走上正道,多挣些钱让年幼的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让风雨飘摇的家从此过上安稳的日子。

所有的这一切,“八滩”兄弟,你都记在了心上,哥从你的行动上已经看到,真的!慢慢地,你和以前那帮游走在法律刀尖上的酒肉朋友来往少了,在社会上不再惹事生非,也不会借酒消愁喝得烂醉了,此时的你也脱胎换骨变得精神了。看到你一门心思到处找事做,且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整天一副乐癫癫的样子,哥感到放心了。我的好兄弟真的变了,变成一个有一些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感的人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所谓的游走于漫漫江湖路的人了。那些日子确实是你最灿烂的日子,同时也是哥最最快乐的时光!

可所有的这一切,也许冥冥之中印证了一种缩命说,也许是大哥我的过错,真的,“八滩”兄弟,早知如此还不如继续你的“江湖路”,更或是“烂醉”一生!从暮春那个凌晨传来如凌空惊雷般噩耗开始,哥坚信,多舛人生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不管认命与否,命运的不公如影随形将伴你一生!上苍也不睁眼看看“八滩”兄弟已经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一个堂堂的大写的人了!

“八滩”,我的好兄弟!就为你那一双还没成人的儿女想想,你也不能就这么狠心地走啊!你这家伙还是人吗?有限的赔偿款能换来家的温暖、家的温馨、家的温情吗?记得你那蹒跚学步的小儿子才刚呓呀学语吧,到今天为止他也只是以为你出门到很遥远的地方去了,想想心里真的是无比的酸楚和痛心……

现在好了,你真的是一个人跑到一个虚幻的无忧极乐世界去了。

现在天国的冷暖、天国的世界只有你才能感知,你在那边还好吗?每年的这个日子大哥都会惦记着你,会带上一瓶你爱喝的酒,点上一支你爱抽的香烟,在你的坟前默默地陪着你说说话。兄弟,有什么话要和大哥讲吗?

在梦里,一如以往的日子……

关于清明的文章6:清明有约

文/马亚伟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空气清朗,草木滋长,实在是一年中的绝好景色。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节日的节气,一直被我们重视。一年一度,清明有约。

清明,与遥远故乡有约。陆游诗中有一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写人们风尘仆仆赶路,就是为了清明时赶到家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是回家的日子,远在天涯的游子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乡赴清明之约。游子在外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失意惆怅,不管怎样,家乡都会收留你流浪的脚步。我们民族“落叶归根”的情结根深蒂固,即使四海为家也不能忘了“根”,而清明是故乡的一声召唤,就像母亲呼唤孩子一样,我们走得再远,也要在清明时节深深回眸,赶往家的方向。清明节凝聚了千年的思想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清明,与逝去的亲人有约。白居易《清明野望吟》中写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清明节也叫寒食节,自古有扫墓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带着酒食、果品、纸钱,去祭拜逝去的亲人。先人的墓地在春草深处静默着,人们把供品摆上,在墓前焚烧纸钱,扣头拜祭,然后在先人的坟上添上新土。翩飞的纸钱如同黑蝴蝶一样,漫天飞舞,寄托着人们的哀思。人们还会在墓前和先人说说话,讲讲以前难忘的往事,也说说自己现在的生活。这样说着,好像逝去的亲人从未曾离开一样,是的,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我们好好生活,就是为了延续对他们的爱。杜牧的诗中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也表现了清明时节人们的无限哀思。我们民族提倡孝道,清明祭祖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

清明,与美丽的自然有约。宋代的吴惟信诗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正是春光明媚之时,除了扫墓之外,人们还喜欢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感受无限春光。《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天地之间清且明,人们结伴去踏青。柳绿花明,蝶舞燕飞,到处生机勃勃。大人、孩子都像脱笼之鹄,尽情释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人们三五成群在草地上追逐玩耍,非常热闹。孩子们在杨柳岸吹响柳笛,柳笛声声,也唤醒了大人们的童年记忆。还有人把五彩斑斓的风筝高高地放飞到天上,在下面看的人大声喝彩,一派欢腾。清明节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清明踏青,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清明,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情感,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积淀的体现。清明有约,我们会朝着故乡的方向,如约而至。

关于清明的文章7:温暖童年的风筝

文/李莉

小时候,每至清明前后,就见到天空中飞扬起各色各样的风筝。我和弟弟总是抬起头,一脸羡慕地看着那些天空中的精灵,心也随着那风筝起落。

我和弟弟曾悄悄在街上问过风筝的价格,那个价格,对于我们不富裕的家来说,还是太贵了。懂事的我们从此不提要风筝的事。

可是,我和弟弟见到风筝的喜悦,还是被爸爸看到了。爸爸慈爱地说:“想要吧?我帮你们做一个。”我和弟弟惊喜不已,兴高采烈地跟在爸爸的身后,去买做风筝的纸。

爸爸一向喜欢做手工,而且总是喜欢挑战高难度的。这次也不例外,他告诉我们要做市场上买不到的独特风筝,让我和弟弟雀跃不已。

他找来几根竹条,削薄,放在火上烘弯,绑好,然后糊上纸,做了一只大大的蝴蝶风筝,下面还拖着长长的尾巴。爸爸在上面涂上美丽的颜色后,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风筝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我和弟弟欢喜地跳跃着,迫不及待地想要试试它的飞行效果。

我和弟弟来到山坡上,这里早已有了不少放风筝的人。孩子们见到我们的风筝又大又漂亮,羡慕极了,纷纷围上来。

风吹来,我们松开手,风筝便飞了起来,却还没飞到半空,便重心不稳地从空中跌了下来。在大家的惊呼中,我的心也如同风筝,从喜悦坠入谷底。

爸爸却很沉稳地拾起风筝,说:“没关系,重心不稳,我修整一下”,然后调整风筝长长的尾巴后,重新放入空中,风筝平稳地升空,越飞越高,大家欢呼起来。有个小朋友说:“真棒,自己做的风筝,街上也买不到这样漂亮的风筝呢!”我和弟弟牵着线,一脸的幸福自豪。

那个风筝,陪伴我们好几年的春天。我和弟弟奔跑着放飞风筝,欢喜地看那美丽的蝴蝶在空中轻盈地飞舞,而爸爸,总是慈爱满足地看着我们的如花笑靥。

邻居见那自制的风筝,笑着对我爸说:“你的名堂真是多,为了娃,什么都会做。”爸爸便笑了:“娃娃一晃就长大了,能满足他们的,尽量满足,要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嘛。”

现在,爸爸老了。他仍是一个疼爱孩子的老人,会带着孙儿到处玩。一天,他带着孙女、外孙们在外面玩时,见到空中的风筝,乐呵呵地对他们说:“以前,我也做过一只风筝,又漂亮飞得又高。”我在一旁听了,想起了多年前那只美丽的风筝,眼眶一下就湿润了。

我不会忘记:曾经有一只风筝,承载着父爱,温暖着我整个清贫却幸福的童年。

关于清明的文章8:清明有约

文/马亚伟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空气清朗,草木滋长。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节日的节气,一直被我们重视。一年一度,清明有约。

清明,与遥远故乡有约。陆游诗中有一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写人们风尘仆仆赶路,就是为了清明时赶到家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是回家的日子,远在天涯的游子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乡。游子在外可能春风得意,也可能失意惆怅,不管怎样,家乡都会拥抱你。我们民族“落叶归根”的情结根深蒂固,即使四海为家也不能忘了“根”,而清明是故乡的一声召唤,就像母亲呼唤孩子一样,我们走得再远,也要在清明时节深深回眸,赶往家的方向。清明节凝聚了千年的思想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清明,与逝去的亲人有约。白居易《清明野望吟》中写到:“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清明节也叫寒食节,自古有扫墓的习俗。这一天,人们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祭拜逝去的亲人。先人的墓地在春草深处静默着,在先人的坟上添上新土,在墓前和先人说说话,好像逝去的亲人从未曾离开一样。是的,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我们好好生活,就是为了延续对他们的爱。

清明,与美丽的自然有约。宋代的吴惟信诗中写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正是春光明媚之时,除了扫墓之外,人们还喜欢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感受无限春光。《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天地之间清且明,人们结伴去踏青,柳绿花明,蝶舞燕飞,到处生机勃勃。大人、孩子都像脱笼之鹄,尽情释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还有人把五彩斑斓的风筝高高地放飞到天上,众人大声喝彩,一派欢腾。清明节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清明,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情感,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积淀的体现。清明有约,我们会朝着故乡的方向,如约而至。

关于清明的文章9:父亲的树

文/贺基和

植树节后清明节前的一个平常日子,我抽空回了趟老家。走近老屋场,我眼前一亮,父亲78岁时栽种的四株枫香已长到碗口粗了,而且正赶着劲吐着新芽。看着树,不由得怀念起父亲来。

父亲是在奶奶从田里劳作回家经过一棵梓树下出生的,这也许就注定了父亲与树结下了不了缘。可巧的是,父亲去世的那年,那棵梓树也老死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树?它生长在我上小学必经之路旁,是一棵苍老得仅剩半边主干,却树荫稠密,活过了近百年的树!它是一棵用倔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宿命抗争的树!

父亲两岁时,爷爷因病走了。四岁时,奶奶改嫁他乡,父亲便随了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到十岁,父亲便独自一人回归了自己的家乡,靠祖上的一个婆婆收留,每天帮着邻里打柴混口饭吃。十五六岁后,便开始砍柴烧炭卖到郴州城。父亲做事任劳任怨,村里人都叫他“骡子”。母亲曾给我们说起,那时之所以同意与父亲的亲事,看中的正是他肯干肯做肯拼。父亲也没令母亲失望,在劳力不足且靠攒工分过日子的20多年里,凭着自己的双手和肩膀养育了我们五女两男七姊妹,却从来没有到集体借过一粒粮,超支过一分钱。

1980年,父亲被村民推选为生产队长。林业部门要他带头发动植树造林,他高兴极了。跟老百姓做工作,只用三句话就做通了:树在山上长,人在家中懒,钱在袋里赚。家里男劳力少,可父亲对队上分配的植树任务从没打过折扣。植树季节只要不下雨,每天5点多钟便起床砍山、烧山、打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第一年拿下了400多亩杉木林,第二年又拿下了300多亩杉木林。按当时的人口算,每人平均造林12亩多。十多年后,这700多亩杉木林成了各家各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杉木更成了“应急树”、“救命树”。而我也是杉木林的受益者,初、高中大部分学杂费都来源于此。正是受此影响,高中毕业时,我想都没想,所有自愿填的都是林业院校,虽然当年考的不好,但也实现了从“农门”跳到“林门”的愿望。

1982年,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森林法颁布后,父亲把心思更多地放在育林和护林上。家里责任山是村子里造林最多的,家里的南竹林、油茶林是村子里培育最勤的。在那个以柴草为能源的时代,父亲对我们砍柴的要求极严。记得有次,我到自家的松林里将一颗大松树的枝去得只剩下三盘,父亲发现后,将我狠狠揍了一顿。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村子里大部分人对山上的树木除砍伐外,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补种和管护了。到2000年左右,昔日的杉木林、松木林基本成了荒山,油茶山和南竹林也成了秃子。可唯独父亲对造林的情感没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对造林有些力不从心了,但每年植树节前后,都会要我买些苗子回家,同他一起种树。每次都说:我是靠树养大的,你也是靠树养了二十几年的,要种树——代代种下去。

2011年,父亲走了,别的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下几片林子。就在去年,因市政建设需要,我家几片油茶、杉木林被征用,我还得到了一笔青苗补偿款。而我又给了父亲什么呢?连他走时的棺木,都是他自己栽树、自己砍下、自己亲自张罗做的。每每想起这些,泪水便不住地夺眶而出。

一阵风来,眼前的枫香摇曳招展,仿佛父亲的召唤,父亲的叮咛。好想再回到从前,再陪父亲一起种树!

关于清明的文章10:又到一年采茶时

文/鲍明成

清明过后是谷雨,俗话说“雨生百谷”。此时春雨绵绵,春色撩人,雨水“嘀嘀嗒嗒”接连不断,处处春意盎然。

“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意思是清明茶过嫩,立夏茶又老,只有谷雨茶其时适中。犹如脱尽幼年之稚气,没有老年之迂腐,若谦谦君子之风,让人心旷神怡。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采制春茶的最佳时期,谷雨茶比清明前的茶耐泡,喝起来口感醇香绵和。

每到采茶时节,田间一片葱绿,嫩绿的茶芽齐刷刷露出鲜活的笑脸。此时,家家户户全家发动齐上阵,奔赴自家茶田开启采茶赚钱的快乐时刻。而每到休息日,我也会背着竹篓加入采茶大军。

茶叶经过一夜生长,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采茶时我低头弯腰左手提篓,右手一片片仔细采摘绿叶上的嫩尖。不过我的采茶技术远远不如妻子,她左右开弓,双手的大拇指与食指鸡啄米一样不停地采摘茶叶,与此同时,后面的三根指尖挪到手心兜住茶叶,直到手中茶叶抓满,才会将其丢进身后的竹篓。个把小时后,竹篓满了,我们赶紧把茶叶撒在阴凉处。一天下来,我和妻子大约可采上十来斤。

采下的茶叶要送到十里外的海燕茶场加工。茶场里满眼绿色——茶叶在竹篾筐中薄薄地摊开,在阴凉通风的屋里等待“杀青”。

“杀青”是整个手工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现在茶场都改用机械“杀青”了,拉下电闸,圆铁桶滚动起来,把温度调好,一位“杀青”师便会把一小撮一小撮的茶叶均匀地撒入铁桶中,而另一位师傅则会用手把茶叶轻轻抬高,使质量不好的茶叶被风吹走,留下上好的绿茶等待下一步工序。以往炒茶用的是柴火烧锅,温度达到160摄氏度左右时,茶叶才可均匀撒入。翻锅时,火候和力度、手位都要恰到好处,炒上等好茶得具有多年炒茶经验的技师才行。

“杀青”后还需把茶叶放入竹篾筐中,一个芽一个芽次第摊开,至全部冷却后分拣出不好的芽叶,再重放入锅中“做型”。“做型”很讲究,既要搓成流线型,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

“提毫”也是一道制茶工序,茶叶在八成干的时候轻揉,使嫩芽上的白色茸毛依稀可辨。如不提毫,则茶叶仅为墨绿色,全无灵动之气。

待最后一道“烘烤”工序结束后,茶叶也就完成了制作全过程。

制茶的过程,犹如人的一生——不经历磨砺,何来青绿的希望和最终的美丽。

关于清明的文章11:清明时节

匆匆忙忙,清明又到了。

忽然记起去年此时,独自坐在八角楼的一角,看路人为游玩奔忙,从窗台旁边经过,或微笑,或沉思,但我知道,那些都与我无关。虽然那场突然袭击的暴风雨,让我在风雨中漂泊了一年,沉沦了一年,堕落了一年。但总算,沿着还残留的记忆,我在泛滥留下的污泥中摸索,渐渐找到了来时的路。即使偶尔经过某一棵树,或是某一块石头时,脑中会闪现当初记忆,那种黑白的画面,让我再次陷入痛苦的漩涡,心痛会弥漫全身。然而,当漩涡停止的时候,我会更加沉重地前行,哪怕刀山火海,为了心的救赎,绝不放弃。

这种日子,像苦行僧一般,躲避着魔障,坚持着方向,摸着石头走在急流险滩中,随时都有丧生的危险。终于,当迷雾散尽、阳光普照的时候,暴风雨已成为过去,也是该开始阳光明媚的生活了,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我也到回归自己的时候了。

迷失得太久,总会养成许多惯性的恶习,一时也改不去,但能找到方向,就已经成功了大半。习惯了在音乐中放逐自己,在诗歌中沉迷自己,在幻想中建筑自己,在孤独中锤炼自己,在忧郁中观照自己,在微笑中成熟自己。一个春季的静默,似乎换来了另类的新生,不愿去回首往事,只想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想干嘛就干嘛,没有人来打扰,做一个无人问津的独行客,独自行走在孤寂的天下。

总以为大学的四年时光会匆匆而过,然后找个小小的工作,在异地他乡静静地生活,每年回家一两次,看看渐渐老去的父母,给他们寄去足够的生活费。总以为不会在有人记得我,我只是一只小小的孤雁,被雁群抛弃,抑或是将雁群抛弃,一个人苟且地游离着。总以为那场暴风雨太过猛烈,将爱情树连根拔起,不可能再活下来。总以为,总以为,我的想法总不是那么回事。结局,有些出人意料,我这只离群的鸟儿,竟然也有领袖群雄的时候,竟然还有爱情花开的时候,这如梦如幻的场景,总那么不真实,却又不可抗拒地成为事实。

当新一轮爱情袭来的时候,是那么地悄悄然,当我再次想自信满满地对自己说出:“我已不可能再去爱上别人了,初恋的痛苦已经让你崩溃一次了!”我发现自己已经说不出来,想说的时候,心头就浮现出另一个身影,想着她高兴的样子,心情顿时好了许多。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爱情的不忠,爱一个人就要爱她一辈子,我以前总这么想,所以我很难彻底忘记她,她总活在眼睛撇向记忆的一刹那,那种熟悉的感觉让我心碎,但却吸毒一样地依恋着。

我已不明白到底自己还配去爱一个人吗,还有去爱的权利吗?初恋让我对爱情有种畏惧感,害怕伤害,更害怕被伤害。将近两年的时间,已经忘了怎样去爱,怎样才不会失去爱。对于这份冉冉升起的爱情,我手忙脚乱,一会儿脑中蹦出一句“爱一个人,就要给她全部”,一会儿又蹦出一句“爱最令人窒息的是以关心之名扼杀对方的自由”,我迷茫了,不知道该怎样去经营这份爱情,我害怕失去,害怕狂欢之后一个人的夜晚,寂寞的滋味我已经一一尝遍,不想再坠入寂寞的牢。

似乎命运总会跟我开玩笑,果子才刚刚成型,就长出了虫子,我不知如何是好,对着果树哭泣,眼泪也仅仅是一场游戏,路过而已,虫子还是虫子,不会因为眼泪离去。或许,不应去奢求果子,只看看果子成熟的过程,这样对自己也是一种安慰,不想再想,不要再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的杏花村,谁来指呢?我想知道,又不想知道,背起行囊,到另一个地方,寻找遗失的希望。盼想再次走进这个地方时,脸上荡漾起夏日的阳光!

关于清明的文章12:潇潇细雨润心田

文/张春波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天气暖和,雨水也充沛,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特别对谷类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正所谓“雨生百谷”。谷雨的雨,是催生百谷的雨,是泽润大地的雨,是孕育希望的雨。

儿时的乡村生活已离我远去了,但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淡忘乡野的晨曦晚霞,时节的轮回更替。因此,每到谷雨时节,我都会像一个熟知农事的庄稼人一样,虔诚地祈盼一场潇潇洒洒的雨。没有下过地、种过田的人,没有炽热地渴望过“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的人,怕是永远也不会明白“谷雨”这个节气的重要,永远也不会懂得“谷雨时节雨不淋,急死天下种田人”的深意。谷雨潇潇,滋润着农民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念头。

在家乡,清明一过,庄稼人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备耕了。地已翻耕、种已撒播、肥已施上,万事俱备,只等那飘飘洒洒的雨水了。谷雨的前一天,庄稼人就寝食难安地翘盼着,守望着:看树梢在风中摇拽的强度,推测是否有雨;观乌云在空中飘移的方向,判断雨降何处;听天气预报的实时变化,了解雨情趋势。“天老爷,快下雨,保佑大家吃白米!”这些大地之子,用最纯朴的语言,庄重地,向上苍祈求一场润泽万物的雨。

雨,如约而至,斜斜地飘飞在谷雨时节的乡间。因为雨水,田间的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变得生机盎然。这哪里是雨,分明是醇香的美酒,醉人的气息使庄稼人的嘴角挂满了笑容,黝黑的脸也胀得红红的。但他们的头脑是清醒的,风调雨顺只是外因,辛勤耕耘才是关键。于是,雨中田地里那些头戴斗笠,肩披蓑衣的身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

潇潇细雨润心田,那些辛劳的农民期待着自己流下诸多汗水,磨下厚厚老茧之后,田地能还给他们一个丰盛的金秋。

关于清明的文章13:清明回故乡

文/凌 亮

又是一年清明节,每当这个时候,我便格外伤怀。因为,我的双亲已经离开了我们。想起他们,我便感到孤独。我的老家虽在,但物是人非。可人是有记忆的,每次回到故乡,走进老屋,看着那些积存了感情记忆的家什还是父母健在时的样子,一时感觉父母还住在家里,母亲只是抽空到菜园里挖地种菜去了,父亲说不定又去哪家串门了。先前每次回家,他们不在家里,我总能在菜园里找到母亲,在舅婆或是邻居家里找到父亲。如今,我上哪找到他们呢?他们已经永久地离开了这个家,后山上一小块土地藏着我们无尽的思念。一年一到两次去后山祭拜他们,我们都是匆匆地来,匆匆地离去。

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每年清明节,都是他带着我和哥哥去上坟。清明节的头一天,父亲便买来上好的草纸和鞭炮,下午他在家里剪挂钱和冥衣,晚上习惯性地嘱咐母亲第二日早上要准备哪些菜肴。第二日吃过早饭,我和哥哥提着装着箸菜和草纸鞭炮的篮子跟在父亲后面要去五六个地方祭拜祖宗。父亲教我们怎样摆祭品和怎样行礼,跟我们说某某地方埋着哪位先人,有时在路途当中还说说某个先人的一点掌故。那时,我不懂得悲伤,那些先人在我的意识里只是一些陌生的长辈而已。那些都带着“公”的长辈,我也是在今年正月期间详细读了《凌氏宗谱》才知晓一个大概的。从凌氏何公于宋至道年间(995——997)由浙江余姚迁新安祁门西乡金山殿下首店头算起,我们这一支凌姓是由第二十一世仕槐公大约在540年前迁居赤岭口繁衍下来的。到我已是第四十二代了。父亲若在世,一定有兴趣和我谈起家谱的话题,遗憾他老人家走得太早。他熟稔的家谱之外的凌村历史也随他一同消逝了。

父亲走后,每年的清明节我便和二哥侄子去上坟祭祖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不再像以前跑那么好几个地方,就给后山的父亲、祖父母、曾祖父母等一些亲人上坟。剩余时间我便用来陪陪年迈的母亲。此时,我已经懂得了悲伤,但我在母亲面前不敢言更不敢哭。可我回到城里的无数个夜晚,却又是那么疼痛地思念着老家年迈的母亲。

后来,母亲也走了。老家在我心中成了一个永远的记忆。她老人家带走了我所有的牵挂。渐渐的,我回老家的次数减少了,一年难得几次回去。但清明这一天,我是必须要赶回老家,和哥哥姐姐们到后山给我们的双亲上坟。感谢他们给了我们血肉之躯,感谢他们教会我们生活和做人的道理。我们至今感到遗憾的是,就是在他们生前没有很好地孝敬他们。

子欲养而亲不待,遗憾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所以一年一年的清明节,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及时来到亲人的坟前,烧香磕头,虔诚地送上我们的祝福。父母若地下有知,那就请接受我们的忏悔吧。

关于清明的文章14:清明的思念

文/看云卷云舒

每年的寒食日前,总会梦见母亲!母亲的影子若有若无地跟着我,伴我沉思,与我对视,随我入梦。梦里母亲的音容笑貌越发清晰,此时我才相信,日月能吹走的都是生活的尘埃,入脑入髓的情感是任何时候也不会忘怀的。梦中母亲的形象还是当年的样子,梦中的环境还是小时候的场景,感觉母亲从没有离去过。

但是母亲确实走了,走了已经有二十年多的时间。每一个寒食节,当我来到母亲坟前,总觉得平添了些无助,一丝委屈夹杂在思念中,想倾诉却又说不清。

回首这二十多年的时光,好像就如昨夜至今天,梦一般的,还在迷茫之中,已经悄然度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流逝,丝毫没有减少母亲初逝时的伤痛,思念伴着流年,更加剧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特别是在伤病的日子,在受到委屈的时刻,在亲人团聚的节日,浓浓的思亲情绪就会在胸膛里膨胀起来,压过心肺,从眼角化成涩泪逃逸而去。

我有一位平凡、勤劳、朴实、慈祥而善良的母亲,她哺育了我们姐弟五人,我们全身流着她的血液,每个细胞都是她给予的。

从小听母亲说她是苦命的,还未出满月的娘亲就失去了姥姥,一下变成了没娘的孩子,姥爷弃她离家奔了东北,是她的大娘和小姑用小米面(粥),一勺一勺的喂活的。

母亲是坚强的,她虽身材弱小,从入我们家就成了顶梁柱。年轻时上侍奉多病的奶奶,下喂养我们;在外工作的父亲一年回家一次,家里的大事小节都靠她支撑。

就是这样一个辛苦了一生的人,根本没享受到儿女的回报就匆匆的走了!母亲走了,走得那么遥远,留下了茫茫岁月中孩子们无尽的思念。?

回想起母亲病重的日子,永远难忘那眼神,透着淡淡的无奈,含着浓浓的不舍,一份凄苦用闭紧的嘴唇挡在肚里!看看脾气急的父亲,轻声劝他别急!别急!面对从东北赶来的舅舅,一滴亲情泪,唤的舅舅失声的嚎啕。只有抚摸着两岁的胖孙子,那份笑意才会从心里自然流出!

二十多年了,每年此时,在母亲墓前点一炷香,敬一杯酒,培几把土,叩几个头,轻轻诉说着自己的心思。顶着清明前的漫天风,放正坟头上的黄纸花,这一刻,心是满满的,又好像空空的。

二十多年了,一年又一年的重复着,那份思念却从不重复,总有新的思念涌出来,填充已经不年轻的心房。

常想如果母亲在,我想会选在晚饭后的黄昏,母子牵手,慢慢诉说着一路走来,让母亲分享儿子的快乐,让儿子享受有娘的幸福。知道母亲总是默默无言,轻轻握住我的手,便如当年牵着儿时我的手,行走在没有路灯的胡同里。这样的情形,此生已经没有可能。但是每每站在母亲的坟旁,想着总有一天自己老亦将至,我便会告别亲人,亲偎在母亲的身旁,再享母子团聚之乐!

关于清明的文章15:温暖的乡情

文/廖双初

清明前夕,回了趟乡下老家。适逢家兄家嫂皆不在家,他们到邻村打工去了。据说,是因为工夫太紧,请不了假,没办法,只能由我这个常年在外的为父母扫墓了。

不常回家,见到乡亲们感到特别亲切,乡亲们见到我也特别高兴。在完成礼仪即将返城的时候,不少人来送我,有的还拿着土鸡蛋和炒花生,让我的心里十分温暖。

第一个来送我的是元妈。我们地方上这样在姓氏或名字的后面加一个“妈”字称呼的,表明她是奶奶辈。元妈过去跟我们是邻居,两家共堂屋。并不是她的房屋发生了变化,而是我家的常住地点有过变迁。后来靠元妈的那一间半屋分给了家兄,家兄拆除重建,他便跟元妈成邻居了。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元妈,清楚地记得,她经常同我母亲边做事边拉家常。她身上有狐臭,而且气味很浓。生活中一般人都讨厌狐臭,不知道为什么,我却不排斥这种人体气味,反倒觉得像一股浓浓的奶香。元妈的年纪比我母亲要轻,但也轻不了太多,她依然健在,而我母亲却在地下长眠达十三年了。她待我向来不错,我一回家,她便要与我谈起昔日跟母亲的交情,令人亲切,也令人倍加思念母亲。元妈的现任老伴桃公是三十多年前乡政府一艘货轮的驾驶员,在一次驾船去益阳送货的路途发生了事故,被船的缆绳勒去了一只脚掌,此后他靠假肢行走,一瘸一拐,就难免的了。几年前,桃公因老年生活保障问题,曾来县城找过我,我带他找过相关领导,但终究效果不佳。但我帮他们跑腿的一份情他们却记住了,且时时念叨着。这次回乡,元妈送给了我一包土鸡蛋和一包炒花生。自己母鸡下的蛋数量有限,能让你一同分享,已经是很客气的了。

紧接着,元妈的两个侄媳妇谷山嫂和又堂嫂也来了,她们分别拿着土鸡蛋和干红辣椒。她们的辈份比我高,属于婶婶辈,但血缘关系一旦出了五代,辈份就容易乱,所以我也就跟着旁人叫她们“嫂嫂”了。谷山嫂的小儿媳是岳阳人,因为跨行政区联姻,结婚时需要双方的综治和计划生育证明,为此我利用自己住县城的便利,帮她出过面、办过事。其实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却让她记忆在心。又堂嫂只搭过我一回便车。那时父亲还在,一次我坐朋友的车回家看望他老人家,返城时,正好遇上又堂嫂要到县妇幼保健院为她的外孙看病,理所当然就捎上了她,我中途下车,请朋友直接将她送到了医院。这也让她记着,再次来县城时,她给我带了好多农家坛子菜,可惜没有找着我,害得她只好又带了回去。

听说我回来了,孩提时的伙伴辉龙就立即赶了过来,并给我送来了几斤早晨从资水河里捞上来的鱼。这种鱼味道很鲜美,市场上一般是买不到的,往往是鱼还没有出网,要买的人就等在岸边了,或者已提前几天预约了,很俏的。但他对我说:今后只要你想吃鱼,我就优先满足你。我听了很是感动。这少时结交的朋友,总凝聚着一种别样的原生态情感。

松良是我的小学同学,几年前从珠海回到家乡,在群众的拥戴下当上了村支书,为村上修公路、改电网、接通自来水,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群众很满意。他是村支书,我们的联系稍多一些,这次回家我本没有打算惊动他,但我为父母扫墓时的鞭炮声却惊动了他,他打电话给正在坟山里忙碌的我,说我忙完后一定要到他家去喝铁观音,最好是吃了中饭后再走。

我因有事急着返回,没有去松良家,只在他家门前停了一下车,寥寥几句打了声招呼就匆匆忙忙走了。但他的那一番盛情却被我带进了城里,细细品味。

大约有六七年时间了,我每年极少回乡下老家。说实话,父母亲去世后,用我们乡里的话来讲,是家里的“总蔸根”(核心)没有了,经常回去已没了多大的实际意义,不过是平添一些冷清而已,因此我基本上只在每年清明扫墓时回老家一趟。但乡亲们如此热情厚道,又让我觉得还是应当常回家看看的。因为,那里是我的根,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忘了根。

关于清明的文章16:蜀山留恋

文/曹玲莉

四月“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带上孩子,买了两张往返合肥的高铁票。合肥大蜀山脚下的安徽警察学院是我的母校,离开那里已有十几年了。趁着春光明媚,去看看大蜀山,聊以慰藉我那时时魂牵梦萦的青春时代。

高铁站下车后,手机百度了一下交通线路。大约四十分钟的地铁就能到达,比十几年前上学时坐公交车中途转车快了几倍。不禁感叹,这些年合肥的创新发展和合肥的房价增长成正比绝非虚言。虽说这次出行纯属临时起意,但总算是有一次机会,跟随春天的脚步,去寻找渐行渐远的记忆。

感受春日暖阳的温馨,真切的体会着重来的意味。在警院曾经熟悉的环境里,看着陌生的年轻面孔。虽是假期,篮球场上还是有很多学员在挥洒着青春的汗水,这不仅仅是在锻炼体魄,也是在为保卫国家而铸剑吧。操场背后的八个烫金大字诠释了这所学院的内涵:“忠诚、智勇、育警、铸剑” 。我驻足在操场上,目光寻找着记忆中的小秋千,重拾往日情怀。

刚入学时最苦最累。记得那时冬天早晨六点钟就被起床号叫醒,十分钟之内穿戴梳洗操场集合完毕,开始跑操。合肥的冬天很冷,早晨洗完脸后沾上水的头发都结冰了。

入学第二年赶上安徽公安首次阅警式,有幸被选中参加训练。为了使正步动作达到标准完美,教官要求双手抱腹单脚站立另只脚脚尖绷直离地面三十公分保持全身纹丝不动。二十岁的我咬紧牙,一只手死死掐住另一只手,一站就是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更长。收队归来,手上青一块紫一块,却不觉得疼痛。现在想起,那种感觉真是浑身酸爽。

离开警院,我们去马路对面的大蜀山。关于大蜀山的美好描述,还是借用一下古人评论: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镜如妆,冬山惨淡欲卧。那时的我们,每天沉浸在擒拿格斗打打杀杀中,根本不懂得欣赏它的博大精深巍峨壮丽。

最难忘的是几乎每天都要去爬大蜀山训练。登山时间大约在十分钟左右,都是一口气跑上去的。迷彩鞋踩在窄窄的土路上偶尔也会打滑。偶尔也会遇到蛇。

如今石阶路已拓宽并向上延伸加装了护拦。我掳起袖子,迈开双腿,使劲往上冲。满头大汗的我看了一下时间,这次居然用了二十分钟到达山顶上安徽电视台发射塔。小家伙比我快很多,早在那里玩耍了。

一直以来,为了登山,忽略了观赏沿途的风景。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古木森森,竹林摇曳。微风拂面,百感交集。此时它寄托着我别样的情怀,是踏青,是览胜,还是那些难忘的青葱岁月让我重来。

返程,我依依惜别。在这个青春年少梦开始的地方,一切都不再是昨天,惟一不变的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