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深刻散文(精选13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深刻散文1:寿江故事
文/朱诗慧
留在我脑海里有关水的深刻记忆,是家乡的一条河流——寿江。寿江,一条美丽的自然河,一条圣洁的历史河,二里长的河流流淌出的玉液琼浆,哺育着两岸儿女,留下诸多感人故事。
孩童时期的夏秋季节,我经常与小伙伴在河里游泳戏水,捉鱼捞虾,记忆深刻的当属去寿江挑水的事。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身体比较瘦弱,与奶奶一起生活,每天要去挑水。为避免去井里打水不太安全且路程较远,夏日清晨,我挑着水桶,趿着拖鞋,来到寿江河中央,先双手捧一口清冽的江水解渴,再用江水洗把脸,然后一瓢一瓢地舀满两桶水,挑起来轻松而归。
寿江,位于汝城县城南,江水自南向北流经老城区,它为什么称寿江呢?相传,是因为江中有龟鹤石。龟鹤是长寿的象征,并且江边两岸历来有长寿者,甚至有百余岁的人,因此得名寿江。明代洪武年间,寿江边邓家邓立仁任平乐府教谕时,在江边起的新居,就取名为“龟鹤轩”。
寿江河畔的范家村,流传着监察官范辂公正不阿的故事。范辂,汝城县范家村人,与王阳明、唐伯虎是同时代的人,进士及第,在广东、山东、江西、福建等地担任监察官。范辂在江西任职时,坚决反对宦官与宗室勾结,作奸犯科,扰乱朝政,后因弹劾江西镇守太监毕真、都司郭宇与宗室宁王朱宸濠勾结、贪虐不法之事十五件,结恨于朱宸濠与毕真,被他们以“诽谤宗藩,妄议朝政”的罪名逮捕下狱。经一批正直的监察官员营救,直至1519年4月才被释放,贬职四川龙州。不久,宁王朱宸濠与太监毕真谋叛被诛。明世宗即位后于1522年诏复范辂原职,辞官回乡,荣归故里。至今在寿江边,还矗立一座牌坊——“绣衣坊”,就是旌表范辂的一座牌坊。
在范家村对面的新井村,更是传颂着一个朱余周辞嫁抚孤、义重如山的感人故事。在宋朝时,新井村的朱梦松,生有一女名余周。余周7岁时父母相继病故,由叔父梦梅收养。15岁那年,叔婶又丧,遗下才周岁的堂弟云伯。面对这悲惨的境况,年轻的余周立志终生不嫁,抚养堂弟成人,以报答叔婶的养育之恩。余周每天要背着堂弟到村外寿江边去挑水,有些不知情的人就嘲笑她未婚先生崽,是个不守规矩的下流女人。无奈之下,她在离家门不远的空坪上,用双手扒掘出两个凼,加以修整成为水井。余周日耕夜织,云伯逐渐长大,余周送其入私塾读书。之后,余周苦心经营,家道日丰,为云伯娶妻置产,使云伯儿孙满堂,而余周终生未嫁。她的事迹经奏明正德皇帝,皇帝感其情义如山,特敕封余周为“靖一”,拨银百两建牌坊旌表,特封这口水井为“义井”。
寿江尾端的江边,至今还屹立着一块久经风雨的石碑——乾坤合德碑,该碑也在述说着一名县官保护女婴的感人故事。在封建社会,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作祟,不少贫困家庭常把刚生下来的女婴淹死。乾坤合德碑所立之处就是过去人们溺淹女婴的寿江水较深的地方。为劝说人们爱护养育女婴,清康熙年间,时任汝城知县的鹿宾立下制度,并颁发告示,遍贴城乡,“禁之使勿溺,不如劝之使育之为易从也”,在当时“前后发银四十两下县贮库,给予生女无力之家”,又“购田百亩,岁征租,择耆老收掌,按季一均给养女贫民”,开爱护女婴之良好风尚的先河,其移风易俗之举实属难能可贵。
寿江河水日夜流淌,奔去未来,也将续写新的寿江故事。
深刻散文2:藕事
文/吴辰
少年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时光,莫过于跟在祖父后面挖藕了。秋深时节,万物凋敝,祖屋后的那一亩藕塘却喧嚣起来。塘水早已放干,塘里枯萎的荷叶与荷梗倒伏成一片狼藉,藕肥了。
祖父的藕出了名的好,清脆可口,洁白如玉,让人联想到佳人的玉臂。但挖藕却是件极苦的差事。没有专门的工具,大家都是徒手劳作。那些藕长一米左右,粗细如手腕,扎根于污黑的泥底,要花费极大的力气和耐心才能使它们一根根完整地见于天日,稍有差池,藕便会断节,失了卖相。记得第一次挖藕,是在十五岁,我穿着小叔的连体防水衣,跟在祖父后面。藕塘里的淤泥冰凉刺骨,一脚下去就是一个深坑。我学着祖父,沿着枯萎的荷梗向泥下摸去。这是一根极粗的藕,我欣喜万分,急忙扒开边上的淤泥,用力将它往外拔。却听咔嚓一声,这藕从中间断开了,我看看手上攥着的半截,又看看泥里留着的那半截,有点不知所措。祖父说,慢点哟,别看这藕生在污黑的淤泥里,脾气可娇贵着呢!自此,我便开始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些藕,渐渐地,懂得了耐心的益处,也领悟了慢的可贵。
慢,之于祖父的藕,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存在。
祖父的藕在谷雨种下,直到夏至左右才开始快速生长,其间两个月,生长得极慢。祖父说,藕是有灵性的,不然哪吒的躯体为啥不用丝瓜、瓠子来造?听来好笑,但细细想来,也颇有意味。兴许,与荷花密切相关的物什都或多或少具有某些佛性吧。初夏的夜晚,在藕塘边散步,可以闻见清新的荷叶味,芬芳的荷花香,以及藕对蓬勃生长的渴望。月光洒在田田荷叶上,像是一片小而神秘的森林,林下是一群快活的鱼儿,以及一片久等多时的藕。时间一到,藕终于不再隐忍,开始疯狂地生长起来。它们健硕的身躯撑开包裹着的淤泥,向幽暗的纵深探去,原本静谧的塘底就充满了勃勃生机。
祖父说,那两个月的缓慢生长,像是在积蓄某种力量,如果直接跳过,年底时就不会收获质量上乘的藕。我想,或许有些时候,是慢造就了美好的结果。
祖父与藕打了半辈子交道,当然懂如何将藕烹制成绝佳的美味。祖父最拿手的是莲藕炸肉。炸肉中加入藕块,肉的腻味便去了大半,肉香中还会增添几分藕的清香。那熟透的藕呈现出深邃的暗紫色,沾上油黄的炸肉粉,散发出浓烈的香味,让人无法抗拒。藕竟然喧宾夺主,成了这道菜的主角。还记得年少时,有一次嘴太馋,这莲藕炸肉刚端上桌,我就禁不住抄起筷子,在里面翻找起藕块来。夹上一块放入口中,竟烫得我哇哇大叫。祖父在一旁哈哈笑个不停。
呵,人生有时的确是慢点才好呢……
深刻散文3:腊月
文/张国贞
童年时的腊月,令人记忆深刻,它像一坛陈年老酒,掀开坛盖,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令人应接不暇,品上一口,回味无穷。
一进腊月,年味渐浓,山村里开始热闹起来。业余屠夫们在村子里建起几个屠宰用的炉灶和炉台,各家各户开始排队屠宰自家的年猪。孩童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观看屠夫们娴熟的屠宰技艺,盼望着年的到来。村子里家家户户着手做年糕,蒸馒头,做豆腐,煮肉,炸果子,做米酒、烧酒,大街小巷飘荡着浓浓的香气。
腊月是农闲时节,村民们却并不闲着,他们多半做副业,并将做的副业产品带到集市上出售。男的大多有编织筐子、挑筐、背篓、“气煞猫”(盛肉的大筐子,有盖子,猫能看到,却吃不到)的技艺,他们到山上割来荆条,然后在水池里泡柔软后开始编织人们需要的产品。
妇女们大多会纺线织布,家家户户有纺车,母亲向女儿传授纺织技术。有条件的家庭在盖房子时就盖了地下室,地下室不冷,较潮,适合纺线。为了不寂寞,姑娘们多聚在一起纺线,边聊边纺,一手摇纺车,一手从棉絮里抽线,进行着纺线竞赛。纺线时用力均匀,两手协调配合,线才能抽得又快又好。每一架纺车就是一架乐器,纺线时纺车发出的声音高低起伏、节奏欢快,她们在共同弹奏着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当姑娘们纺的线穗子够织一块布的时候,母亲便把线穗子经过多道制作工艺和过程,最后在织布机上制成布料。
孩童们无忧无虑忙着玩耍,有时跑到村外的小河上去滑冰,还砸开冰盖摸小鱼,弄湿鞋子,被焦急的父亲找到后,边教育边带回家去;斜对门的老奶奶常踮着小脚站到房顶上扯着嗓子呼喊不按时回家吃饭的孙子,声音高亢,还带些悠扬,呼声在山村里回荡,不一会,便会听到孩子的悠长的应答声,老奶奶这才作罢,嘟囔几句便下了房。天气暖和时,孩童们常带上铁筛子到村边的晒谷场上扣麻雀。伙伴们在筛子底下放一些谷物,用细棍支住筛子边缘,用长长的细绳拴在细棍上,细绳子要拉到隐蔽处,要用柴草伪装,否则会引起麻雀怀疑。待到麻雀钻到筛子底下争抢觅食时,伙伴迅速拉动绳子,急躁的麻雀在筛子底下叫个不停,后悔不已,伙伴们则欢呼不止,忙上前去收拾战果。
腊月是一年中忙碌时期,孩童们天真无邪的忙着玩耍,度过美好的童年;村民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做着各自工作,为社会创造着财富,为家庭创造收入,为过上富裕的生活而奋斗着,他们勤劳的优秀品质使我记忆犹新,为我以后的工作树立了榜样。
深刻散文4:关于一只野兔的深刻记忆
文/段锡民
我打死过一只野兔,用一块石头。
很多年前的事了。可直到现在我还常常扪心自问:如果不是因为急需的那两元钱的学杂费,我会打死它吗?
那是在一个冬天,确切地说,是那年的农历年底。记得刚进腊月,就下了几场雪,天阴沉着脸不肯放晴。我的心情也糟透了,因为我下一年开学要缴的学费书费还没着落。费用的数额,今天看来倒不大,合计人民币两元。
可两元钱,难倒了很多“男子汉”。当时,我们还在吃“大锅饭”,且工分日值仅4角,一个壮劳力每天挣工分8分,折合3角钱。就是说一年到头,大约能挣一百多元。即使是负担三四口的人家,扣掉全家的口粮款已经所剩无几。所以两元钱,在当时,不管从那个意义上说都是个大数目。
从家里抠出两元钱,难!于是,我和很多家里穷的小伙伴,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上了西山。
西山,是我们的“银行”。西山上,生产蘑菇树种药材山枣,有蝎子土鳖虫山兔山鸡,当时的收购站收这些东西。尽管价格低廉,如蝎子,每只仅两分钱,但毕竟,可以掏换出钱来。
由于是冬天,下套捉山兔,就成了我们“找钱”唯一的选择。那就套山兔吧。兔子是多疑的动物,每次觅食都是在夜间,还要选择熟悉的地形,走熟悉的路。可走长了,就不经意间踏出了有明显印迹的窄窄的一条路,反倒暴露了它行踪和活动规律。我们用细铁丝做成兔子套,很简单,截下一米多长的细铁丝,一头做成可以活动的圈,圆圆的,碗口般大小。寻找兔子常走的路上,把另一头牢牢地绑在小树上或荆条疙瘩上,让铁丝圈离地几寸,恰恰是兔子头部的位置。兔子沿着熟悉的小道走来,一个不注意,钻进了铁丝圈,就会死命挣扎,而活结会越勒越紧,兔子就会窒息而死。
那些日子,每到黄昏,我都要上山,下上十几个兔子套。第二天还要起个大早去巡山。不然,即使套到了兔子,也会被那些先到的巡山者检走,甚至还会顺手牵羊解走你的兔子套,我的那些小伙伴,个顶个的,鬼着呐。
由于套兔子的人多,那些兔子又个个身经百战而变得异常狡猾,所以,伙伴们得手的并不多。
经过了几个令人沮丧的早晨后,这天我照例巡山,来到一个预设的埋伏地点时,我兴奋地发现:套到了一只兔子。而且是一只个头很大的兔子。
这只兔子全身草黄色,间杂少许黑毛,约摸会有三斤多,这在山兔堆里算是较大的了,估计这是只壮年兔子。
这只兔子在遭遇暗算后一定经过了殊死的挣扎,这从现场可以看出。周围满是踏碎的草茎、散乱的兔毛和滴滴血迹。直到我出现前,它肯定一直在努力,试图挣脱那要命的细铁丝。
我的出现,使它的惊恐达到了极点,它“吱吱”叫着拼命挣扎、激烈地蹦跳。可铁丝很结实,它那些近乎疯狂的动作都是徒劳,终于,在一次猛力跳跃撞在树上时,它晕厥过去。
其实在它晕厥之前,我一直束手无策,我很怕它咬手,俗话说兔子急了也咬人,尤其它死命挣扎的场景,足以让我胆颤。如果是有经验的老手,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都会拎着粗木杠,见没死利索的,顺手补上一杠,登时解决。绝不会像我这样优柔寡断。
小晌午时,我已挎着装着山兔的小筐子,走在了去收购站的路上。山兔早已醒了过来,此时它全身颤抖,鼻子更是“咻咻”地喘个不停,重伤加上疲惫,它似乎没有了逃跑的念头,可为了防范万一,我还是用原有的铁丝把它牢牢地捆在筐沿上。
出村不远,我停在路边一个土坎下,这里背风、朝阳,很暖和。且左右没有一个人,很安静。我就近捡起了一块石头,我要打死它。供销社的收购站不可能收一只没死的兔子。
我有些犹豫,我打死过苍蝇蚊子,干掉过蜇我的马蜂,还曾用铁夹子暗算过老鼠,但从没打死过类似兔子的“大型动物”。
我小心地放开我的囚徒。只见它已折腾了半宿的身上揉进了草末、沙土,毛也变得蓬乱,且掉了好几撮,额头划了一个大口子,流出的血已凝固,大概是在树上撞的,脖颈被细铁丝勒出了深深的沟,渗着斑斑血迹,一条后腿也划破了,它,已经是遍体鳞伤了。
它并没有试图逃跑,因为它并没有向左右窥视逃跑的路线。它两只圆圆的眼睛只专注地看着我,那是一双黄褐色的眼睛、因长时间生死挣扎极度疲惫而有些浑浊带着血丝的眼睛,但黄眼珠中央有黝黑发亮的瞳孔。
它两只圆圆的眼睛看着我,此时它已停止了颤抖。那双看上去很秀丽的眼睛似乎没有了先前的惊恐,也许是不明白我握着石头这个举动的意思,不过我估计它多半是明白了,却已知无法避免而平静地迎接死亡。总之它用很平和很明亮很信赖甚至有些柔媚的目光盯着我,不是盯着我的手和手上的石头,而是盯着我的脸,我的眼睛。
可我不会也不可能心慈手软。为了我的两元钱,为了我的学费书费,对不起了!我举起石头,在它额头上重重一击,我不敢用力太小,因为我自知当时不会有勇气击打第二下,出手的同时,我闭上了眼睛。
等我睁开眼睛时,见兔子的鼻子淌出了红艳艳的鲜血,那双很美丽的眼睛终于闭上了。这次,是彻底地闭上了。
终于,我打死了一只兔子。于是,我完成了行凶史上的一个飞跃,整个过程只有几分钟。
小路的前后左右没有行人,我的行凶过程没有人看见。
兔子的鼻血滴到了筐子上。而我如释重负地吁了一口气:我的学费书费终于有着落了。
深刻散文5:回家过年
文/喻长志
说起,我的感受非常深刻。从我的父亲到我到儿子,三代人回家过年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父亲在和县县城工作。母亲和我们住在和县最北边的偏远农村。那时候一到年关,父亲就愁着怎么回家过年。那时交通极为不便,每天只有一班车是开到我们公社,但是由于路况不好(砂石路),经常出现不能通行的情况,如果取消班次和退票,那就回不了家了。一开始,班车用的是大篷车,上面蒙着油布。只在两边设了临时的板凳座位,许多乘客要么坐地板上,要么就抓着上面撑油布的弧形铁杆子,小孩子就揪着大人的衣服,卡车开起来颠簸摇晃得厉害,人在里面太难受了。
有一年春节,班车因故停运了,父亲急得没有办法,最后只好借了一辆公家的自行车,一大早出发,骑行60多公里,一直到深夜才到家。第二天我们起床,看到桌子上放着父亲带回来的猪肉和年货,才知道父亲半夜回家了。我们知道父亲回来过年,我们家就团圆了,就有了一切,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调到长江马鞍山工作,那时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虽然有车,但是道路还不行,马鞍山到和县通班车,但是要经过马和轮渡过江,马鞍山长江大桥那时还只是个传说。回家过年,携家带口,大包小包,从马鞍山长途汽车站好不容易挤上车,由于班次少,又是热线,车上挤满了人。到了渡口,汽车上轮渡,乘客要下车,到了轮渡上再上车。当时没有网络,买不了联票,只有到和县站临时买票,那简直像打仗一样。到了和县汽车站,挤到窗口买票。好不容易买到票,哪里还能买到座位票,只能抱着儿子,背着行李,再站近两个小时,到家里已经精疲力竭了。虽然路上很疲惫,但是和父母亲在一起过年了,心里还是暖融融的。直到一九九四年父亲去世、母亲随我到马鞍山居住以后,我再也没有春节挤车过年的经历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儿子长大了。他十五岁开始到美国英国留学,每年春节都不能回来。其实我也知道,不是他不想回来过年,而是美国英国过洋年,不过中国年,春节都要上课不放假,他没有办法回家过年。年三十的时候,只能通过电话或视频,表达新年的问候,感受家的温馨。
再过两天,儿子就要回来过年了,他前年回国后在北京工作,现在回来太方便了,坐高铁,坐飞机,怎么都行,我们一家人又能幸福地团聚在一起了。
深刻散文6:最深刻的陪伴是孤独
文/若荷清寒
基本上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情,都是在孤独中完成的。从小到大,我记忆中最深的陪伴,也是孤独。独自一个人吃饭,看书,睡觉。大概也是性子使然,天生不喜欢热闹的场所。浮华喧闹好像也与我无关。
最为庆幸的事莫过于,家里从不缺书。漆红木质箱子里,一摞一摞装满了书。各类书籍。语文,数学,法律,名着等等。父亲是一个爱书之人,从来不舍得扔书,那些书都是他的宝贝。陪伴他从青年走到中年。我从未想过,这些书是从哪里弄来的。只知道当我弄丢了之后,父亲特别痛心。可能是父亲童年卖苦力,或者从饭菜中节省出来的吧。
当我开始翻箱倒柜找书的时候,就开始与书形影不离了。捧着书从清晨到傍晚。直到母亲催促,天都黑了,你还看书,眼睛都要瞎了,这才又躲在灯下看书。为此,父亲还给我装了一个瓦数高的白炽灯,另外还有一盏台灯。
从初一就开始接触《红楼梦》,《聊斋志异》,《人生》等等。有时是通宵达旦看书,也不觉得审美疲劳。一本一本书的翻过,至今也不知道翻过多少本书。高中的时候,学业压力大,就克制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当不想做作业,或者心情不好,或者心神疲惫,就会去看书。当时大家的书都是放在课桌上,堆成两垛。高高矗立。中午的时候,睡完一觉,就用这个醒脑。还别说,特别管用。那个时候,大家经常看的书,大概都是《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特别关注》吧。桌上最上面的都是参考书课本,最下边隐藏着的就是这些闲情杂物。
那个时候,最喜欢上体育课。老师一声,全体解散。我就捧着一本书看,独自坐在一旁看英文版的《红字》,《名利场》等等。当然,还有,坐在书店里看书,听着外面的雨声伴奏声。当酣畅淋漓之后,才发现雨也停了。这才心满意足地走回学校。不过,这些都是一个星期才有的一次奢侈行为。
大学的时候,经常从图书馆里抱着一大摞书,坐在寝室的床头,或者干脆坐在图书馆,狼吞虎咽地啃完那些书。这样的日子多不胜数,却是解除孤独的良好药方。阳光叩响落地玻璃窗,随着浓墨书香慢慢滋润心田,温暖如春。
后来,当看《她比烟花寂寞》这部电影时感慨万分。不管身在繁华,还是荒凉,内心深处总有一寸落寞孤寂。特别是小女儿Jackie,总是和姐姐争抢。哪怕是老公也不例外,当她赤裸地自残时,看得心惊肉跳,触目惊心。更加凸显她内心的寂寞悲哀可怜。不是那部电影有多好看,而是它刚好拨动了那一根敏感的神经。
妹妹显然是嫉妒姐姐。她更像是孩子,需要无限恩宠,渴盼得到所有人的关注。当妹妹问姐姐为什么结婚时,姐姐说, “because he makes me feel special. You don’t know understand that because…… you don’t have anybody to make you feel special.”然后妹妹就说,“Oh, that’s a big swiz. Because the truth is that you’re not special.”
然后姐姐说,“ If you think that being an ordinary person is any easier than being an extraordinary one, you’re wrong. If you didn’t have that cello to prop you up, you’d be nothing.”你除了大提琴支撑之外,一无所有。这句话听起来却让人特别可悲。却也是事实。
她像烟火一样,绚烂无比,万众瞩目。内心却凄凉苍茫。一直在寻找,一直也在迷失。
人生中最漫长的时光,是与孤独作伴。最重要的是需要和自己内心和平相处。与时间生命达成妥协。妥协并不是指屈服,退却。而是在发现自身缺陷的同时,发挥自身的优势,让生命的亏损逐渐趋于圆满,认识到生命无常时间无涯孤独无依。
深刻散文7:令我印象深刻的人
文/冯栩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人,这个人可能是警察,可能是医生,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人,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那个陌生的阿姨。
在三年级一个星期六的早晨,鸟语花香、凉爽舒适,我的好伙伴小雨来我家找我放风筝。我和小雨骑着自行车来到湖边。正当我们要放风筝时,小雨突然对我说:“哎呀,小红,我忘记带钥匙了,一会我爸妈可能不在家,我得赶紧回去拿钥匙,你等我一会。”然后小雨就急冲冲地走了。我先放起了风筝,我的心情随着风筝的升降而起伏。忽然,我不小心绊到一块石头摔伤了。我的泪水伴随着疼痛的感觉慢慢落了下来。这时一位陌生的阿姨向我走了过来,温柔地说;“小朋友你怎么受伤了,让阿姨看一下。”说着她慢慢把我的脚抬了起来。我端详着她。一张瓜子脸,清秀的面孔,略带银丝的长发,朴素的衣裳,眼角有些细纹。过了一会她把我的脚放了下来,从包里拿出一些药和创可贴。她小心翼翼地帮我上药贴创可贴,还柔声安慰我。此时我就像一朵温室里的小花苗需要别人细心照料。帮我处理完伤口后,阿姨看了看手表,嘱咐了我几句,说了声再见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我望着阿姨渐渐远去的背影,无比的感动。这位阿姨不认识我,却如此热心地帮助我,真是人间处处有真情啊。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这位热心的阿姨却深深地扎根在我心中,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深刻散文8:因为平凡所以深刻
文/轻罗小扇
十六岁,正是青春洋溢爱做梦的日子,连空气中都弥散着一股轻飘飘的香气。那个时候免不了写几句朦胧诗,有太多的甜腻和柔软充斥着花样的岁月。我陶醉于这样的生活,也心甘情愿将自己埋藏在旖旎的文字中。就在那一年有一本书影响了我,让我不再沉溺于软软的文字,换了视角看世界。这本书就是《平凡的世界》。
从同学手中借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这样一本鸿篇巨着对于我是第一次,一开始我担心能不能读完,现在看来真的是多虑了。那本书是盗版的,字号超小,看得我眼睛疼。可是那个有些遥远的黄土高坡上的故事还是深深地吸引我看下去。那段时间,我着魔一样总捧着这本书,只一周时间便读完了,感觉胸中涌着一股热流,真的是荡气回肠。一人品味没多大意思,便邀同学一起回味书中的情节,一起大声朗诵“东关,我的耶路撒冷,我的幸福与幸运之邦”,每每都会心潮澎湃,我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兴奋。到今天我清楚地记着当年大声朗读的情形,真的很过瘾。
《平凡的世界》写尽了生活的苦难和残酷,写尽奋斗的艰辛,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苦难的力量。孙少平身处苦难却依旧努力向上,他身上的累累伤痕也仿佛烙在我心上。原来苦难是这样有切肤的力量,原来还可以这样对待苦难。还有,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让青春萌动的我对爱情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原来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花前月下,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结果。之后我又陆续读了路遥的《人生》等作品,而此时斯人已逝,我强烈感受到他文字的力量。这仿佛黄连中泡出的文字,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在我心头缠绕生长。从那以后我悄悄发生着变化,去图书馆关注现实的作品多了,朦胧诗写得少了。
是的,青春的世界里除了写在花瓣上的朦胧诗,还有刻在石头上的句子。我的人生或许没有苦难,但是如何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意义依然是值得探索的事情。十几年过去了,小说的情节已记不太清,但是鲜活的人物仍活跃在我心中。世界是平凡的也是深刻的。是的,因为平凡,所以深刻,我会记着它。
深刻散文9: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文/沐兮
楼下有一所幼儿园,周一到周五每天清晨8点铃声一响,然后陆陆续续就听到小孩子的喧闹声,洋溢着幸福与喜悦之情。这时候他们的童真快乐感染人,想想曾有的烦恼在这一瞬间就被驱散了,内心的不安与忧愁也骤减很多。
每天上班路过于此,看着家长们牵着小孩子的手步入幼儿园,门口边站着的一位中年保安面对微笑地迎接他们,然后孩子们会抬起他们稚嫩的小手跟他们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挥手再见,心里总是不由得一阵喜悦与安静。慌忙的脚步总是在这一刻不由自主地变得缓慢,甚至停下来驻足观看。生活有时无需太匆忙奔波、马不停蹄地一直奔跑,一味地追求心中所想的,一定要过多有意义多深刻的生活。停下奔波的脚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人,经历的故事,看着幼稚园门口那些童真无邪的一张张笑脸,那一瞬间明白:原来,眼前的生活逆境真的没什么,一句简单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声甜甜的笑语,足够把所有的复杂,把所有的深刻慢慢溶解,变得简单。
很多时候,我们早已不去回想,当每一个人从一个赤裸的婴儿开始,来到这个地球上时,是洁白干净又单纯的,除了躯体和灵魂,上苍没有让人类带来什么身外之物。
而最终花落归土,他或许穿着一身干净的衣服,但是除了干涸的躯体,空空如也,上苍也没有让他带走什么身外之外。但是事实上,离开的人,也给世上留下一些东西,有形的、无形的,充斥着这个已经拥挤的世界。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面对的很简单,可是我们的肉眼,却容不起那么简单的事,一定弄得复杂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它添砖加瓦,给它装饰得金碧辉煌,这样为了引得旁人的欣赏与赞叹,结果弄得自己身心疲乏,甚至抱怨后悔。最终,它不是还要还原到最开始的状态?
闲暇时光,和朋友一块喝茶聊天,问及他最近的情况。眉头紧锁,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工作、家庭、婚姻弄得全心疲惫,人还没结婚,家人就急着催买土地盖房子(在农村),工作又不得意,一回家跟父母没有话题聊,他们又不理解,这些压得喘不过气来。你说,为何我会把自己弄得这么累?他问我道。我说道:我或许不能感同身受,不能给你很好的建议。但是很多事不要急于一成,想开点,事情也许就简单多了。我也有不顺的时候,情绪低落得很,也曾经痛哭甚至痛骂世道,但是事后想想这能解决问题吗?还不是要擦干眼泪,微笑乐观地面对,第二天照样打扮得干净利索去上班,还不是要面对所处的困境?把心态放低点,把有些事情简单化,把急功近利的心收回点,把看起来很大的困难分解下,你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困难都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多少困难是解决不了的。很多时候,你要相信柳暗花明。失恋、失意、挫折都是一时的,很多事情,也不是那么快就能完成。时间是个问题,不过你个人的努力也是关键。所以当面对不顺的事的时候,我会偶尔发泄一下,不过发泄完第二天照样吃喝,照样努力,照样乐观面对所处的困难。俗话说,要越挫越勇,要学会做一只打不死的小强。所以,遇到不顺的话就学着呗,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个人自有个人的烦恼与心事,旁人也许不能感同身受,站在对方的角度,或许看问题就简单多了,或者把对方的烦恼换成自己的烦恼,你会如何解决呢?每人各自有不顺的遭遇,失意也好,失败也罢。有时把他们看简单一点,想想:我还健在,身体健康,四肢健全完好,又不是到死到临头的时候,家庭还算美好,工作也行,知心朋友也有一些,这眼前的拥有,很简单,确是幸福的。很多事现在解决不了,不意味着永远解决不了,慢慢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转身,花开花又落。人的一生,为其微妙,一回眸,人去人归,再多的计较,已成往事,如过眼云烟。凡事有时看开一点,简单一点,或许就会减少很多痛苦,很多负担。
爱情不求轰轰烈烈,细水流长般的平淡也是幸福的;家庭不求大富大贵,简单知足、合家欢乐是一种幸福;房子不求有多大多美,舒适温暖是一种幸福;工作不求高付出般的高收益,足够花销全家经常相聚是一种幸福。有时追求得越简单,生活反而越幸福。生活的意义在于个人决定,宁愿选择简单知足还是负责复杂深刻,也在于你的心。
境由心造,造由心生。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甚至后悔莫及。
我不吃太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熬夜,这使我能长寿康健,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的睡眠安恬。我不耻于活动四肢,这使我健康舒服。我不吝啬阅读,这使我的知识增长。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自如。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借用修改三毛的话)
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深刻散文10:深刻相逢 澹然相忘
文/云止于水
校园里,那株迟开的樱花,而今,也只剩下了孤伶伶的一朵。而我的思绪依然是樱花烂漫,如雪如幻,或者,我就是枝头那朵白色樱花吧。
人生初见,恰在生命最清美的时光。从宿舍到教室,路两旁都是樱花树。每至四月,总能在樱花烂漫中,一路走过。或紫红,或粉白,层层叠叠,秀美淡雅的花儿,总能让人的心中溢满诗意和激情。当花瓣片片飘飞之时,常常会遇上缠绵悱恻的雨,一地的落花在水面轻轻浮动,不忍踏过。此去经年,不知那儿的花开花落,是否依旧?只记得,那时绚烂,最初的惊艳,在岁月漂洗下,褪去了当初的颜色。“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诗僧情僧苏曼殊亦在扶桑纷然的落花里,几度迷茫。
单位对过,有一株樱花,白色的花瓣,暗合了当年的相遇。
下班后,偶尔,会独自静坐到暮色从窗玻璃飞入。五月初,一日,走得有些晚。关机,关门,下楼。走廊上,一道夕阳的余晖,流泻在地上。足音响起,一种无法言说的寂寞散落于尘埃之间。记起,还未去看那樱花。正要穿过公路,一列大客呼啸而过,接着又是一辆货车。刚刚还和樱花隔路相望,此际,生生被车隔断。车如流水马如龙,在嚣攘里,很多人会因为一时错失,与心中的人或风景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有几人,会依旧在对过,等你如初?
车过,尘埃落定。推车而入,那一树樱花,多是含苞欲放,只有几簇灿然绽放,仿佛是在等我来赏。你不来,花不开,你不来,人不敢老去。轻嗅,香气淡到若无,有一丝青涩,微甜。如绫绡的花瓣,微凉。层层叠叠,恍若细密柔软的心事,层层缠绕,在时光里慢慢舒展,秀出淡黄的蕊,露出绿萼。沐风,沐雨,迎霜傲雪,看尽多少过客来往,每一次遇合都是结缘,每一次离散都是度化。只为了一日可以换你展颜一笑,轻舒眉腕,不再惹尘埃。
浮生若梦,倏忽间,已是多少年?在暮春里,你等我如禅,静静伫立小院,无论如何风云变幻,无论多少沧海变桑田,无论有多少车辆来往,车过,尘散,对岸的你语笑嫣然。那么前尘,我亦是一棵樱花树吧?你不知经历几世轮转,而我在高楼之上,你在对面的院里,我们相望不相亲。
记起,刚刚毕业那年,丽约我一同去做推销,老板是一位20岁左右的男子,李峰,他耐心地教我们每一处细节和语言,深谙人性之本。那个清晨,我们一起过马路。忽然,一只手,轻轻地拉握住我的手腕,我一惊,一辆车擦着身边而去。手轻轻松开,手心里还留着一丝安暖。望向他,目光相触,清澈洞明。那是一位清俊冷寂的男子,而内心深处不乏热烈和真诚。那天回来,他把最挚爱的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送给了我。萍水相逢,只短短的接触,却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那日,我和丽跟着他走过许多地方,但是却无心去做推销了,因为如此辛苦。而我们一别,即是永别,此生再无相遇。天南地北,不知浪迹何处。于禅寂的光阴下,慢慢地澹然相忘。请相信:在最深的红尘里,所有灵魂的牵手,都属意外。
若与樱花的相逢,与他的相逢,与你的相逢,与时光驿站里那一脉默默懂得的相逢。白落梅说,其实,所有的澹然都是在纷欲中开始的,就像所有的相遇都在离别中结束。你舍得也好,不舍也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正是,斜阳暮,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深刻散文11:童年的老屋和老柿树
文/千江月
我童年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老家屋后的那棵古老的柿树,直到今天,老家已经不复存在,那颗古老的柿树也寿终正寝了,但它那华盖般的树冠和伟岸的躯干,依然蓬勃生长在我的记忆里。
我的老家在杭埠河下游杭埠镇河南村(那时叫大队)后湾村民组(那时叫生产队),我们叫湾,就是河套,因为在这河套的前面还有个村庄叫前湾。杭埠河在20多年前裁湾取直,改道了,向南移约三公里,可谓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不到三十年,河南就变成了河北。但今天处于河北的杭南村仍然叫杭南,后湾、前湾的名字还仍然保存着。
我家的老屋就在杭埠河西岸,五间土墙茅屋(不是茅草,是稻草),老柿树就依靠着茅屋(其实是应该是茅屋依靠着老柿树),夏季,它的浓荫可以覆盖整个茅屋。当融融的春风吹来,柿树的枝枝桠桠便吐出许多许多的嫩叶,让阳光由浅绿晒成深绿,由指甲盖大小长到母亲手掌般大,厚厚实实的。同时也绽出蕾,渐渐开出铜钱大的小花,白的瓣,黄的蕊,幽幽的香弥漫着整个的村庄。待花和蕊相继谢去,一粒粒深绿色的乳柿象小姑娘的眸子,从浓密的叶子间好奇地瞧着世界。渐渐,那小小的果子长大了,变青,变紫,变成一个个红橙橙的小灯笼悬挂在枝头。这时,那饱经风霜的叶子,就象把孩子抚养成人后母亲辛劳的手掌一样干枯了,最后悄无声息地飘落一地。
树下是孩子的乐园,树上是鸟儿的天堂。许多鸟儿把巢筑在高高的枝头。我和小伙伴们虽然很想逮一只鸟儿玩玩,但只能干瞪着眼睛望着不可企攀的高空。我们在树下捉迷藏,用泥粑造我们理想的房子。玩累了,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厚厚的树荫下听鸟儿歌唱——唧唧喳喳,有节奏,有音韵,比剧团唱大戏里的小姐唱的还好听。妈妈说,我小时候的摇篮长放在老柿树下,我会说的第一句话是“姑姑”,那是跟树上的斑鸠学会的。
一次刮大风,一只雏鸠从窠里滑落地上,我可高兴啦。爸爸给我做了个鸠笼,逗得全村的小伙伴都跟我屁股后面转。我教小斑鸠叫我“姑姑”,它低着头不吱声,爸爸妈妈看着我笑。枝头上却传来了“姑姑”的声音,妈妈对我说:那是它的妈妈在唤它回家呢。——难怪它低着头不吱声,原来它想妈妈呵。我虽然依依不舍,还是让爸爸送它回家了。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躺在树荫下,仰望着古老高大的柿树苦思冥想:它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大?今年几岁了?柿子为什么生的时候苦涩?熟了为什么甜蜜?鸟儿为什么喜欢在高高的枝头做窝……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就去问德余爷爷。我爷爷兄弟三人,德余爷爷行三,我爷爷和二爷爷在我出世前就过世了。德余爷爷对我说:“满清入关时候,我们的祖爷爷一担箩筐从山东逃难来到这里,便在这里垒土盖屋,同时也就种下了这棵柿树,算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到你这一代是第十七代了。”德余爷爷还讲了许多慎终追远的往事,可我当时听不懂……
我五岁那年,我们全家被强行搬出了老屋,老屋变成公共大食堂。一排大烟囱喷着疯狂的浓烟,把古老的柿树熏得奄奄一息,我们家族的一半子孙也随着浓烟物化了。劫后余生的我,也是顽强的柿树那远离烟火枝头上的几颗柿子挽救的一条生命。
小鸟长大了,就要飞去。我也告别了柿树到远方去做事。但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上市的红橙橙的柿子,我便想起童年的老屋,想起老柿树。
岁月的嬗变,几十年悄然从我的眼波里流过。老柿树不在了,老屋不在了,一弯河流绕孤村的景象不在了,但它们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深刻散文12:补牙
文/顾艺澜
在我的记忆中,最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那次痛苦的补牙!
暑假的一天,妈妈突然发现我的恒牙有一个“大洞”,便决定带我去补牙。
到了诊所,一眼望去有好多人在排队等待,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医生正在忙碌,再看看那些病人,有的皱眉,有的捂着嘴巴,看起来十分痛苦,这让我提心吊胆起来。终于轮到我了,我的心跳加速!医生让我躺在一张治疗椅上,把治疗椅上的一盏灯对准了我的嘴巴。然后从盒子里拿出一根圆头的金属棒伸进我的嘴里,把我的牙齿固定位置。接着,他又拿出一个钩子,使劲地挖我“牙洞”里黑黑的智齿。“疼!疼!疼……”我忍不住大叫起来,身子也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被挖出来的智齿掉在我嘴里,感觉有好多硬硬的小东西又苦又涩,医生时不时地让我坐起来漱口。当我再次躺下的时候,医生又夹起药棉进行消炎、清洗。最后又拿着一个像牙膏一样的东西,挤在我的牙齿上,补匀,再让我漱口。过了大概几秒钟,一个东西钻进了我的嘴巴,在一阵阵“嘶嘶”声中,牙齿修复得平整了。终于好了,痛苦的补牙终于结束了!
这次补牙的经历让我明白了:牙齿是人身上不可缺少的器官,如果没有了牙齿,人就会很难看,就会影响吃东西,还会影响发音,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牙齿,坚持每天早晚刷牙!
深刻散文13:这条路
文/崔思远
对舅爷长久以来最深刻最常被提起的印象,大概就是若干年前那六十多个饺子了。那时我还小,妈一人下饺子根本不够爸和舅爷吃,他两个人胃口都好,间歇着轮流下筷,那一顿两人就消灭了近一百三十个饺子,即便我现在想起也是目瞪口呆。
那是上个世纪,听起来很遥远。
连他自己在回忆过去时也常道:“彼时身体好,现在,不行了”。
不行了——是最后这段日子我最常听他念叨的。
高中的某年春节,我与舅爷同行相伴去走亲戚。那是正月的傍晚,太阳的余光在出门前就已寻摸不见,农村没有密集的路灯,水沟两旁就是广阔的麦地,虫儿也了无踪迹,从二龙到渭洲的乡村小路显得是那么漫长无边,我和舅爷在这道被抻开的水泥路上,似被世界遗忘。这应该是我们爷孙俩唯一一次同行,一路上我不记得说过什么,只隐约记起舅爷不断地叹气、喘气、歇脚,并自语过去的时光,之后,就是沉默。他很清楚当时自己的脊柱和腿关节已不够灵活,甚至对于那段摸黑的路能不能走下来都没有信心。这段路最终在我的搀扶下他走下来了,但他一生的路,我只能回望而无法触及。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现如今更是无处求证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很难想象我们身边熟悉的一切都终将沿着这条路走向幻灭,那每个人的意义又归于何处,后面的日子又如何追求,很难找到答案——也许这样细碎咀嚼,我们彼此都能稍微轻松一点吧。
在我看来,舅爷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既具备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雅兴,也具备知识分子的迂腐固执性格。作为党的干部,他忠于国家、乐于奉献。作为族中大哥,他处理家族事务经常“和稀泥”;他能精心侍弄蕙芷幽兰,也能糊涂处理子女家常;他能诵经搦管、抚琴贯嗓,也能把灶台搞得连连遭殃;他老实宽厚、待人善良仁慈,却也因与俗事格格不入烦扰了不少人;他处处仔细谨慎省下小钱,却时常不合时宜的舍弃大钱。他在很多事情上因为这个性格曲解了不少简单的问题,令大家相处尴尬,自己更是不够洒脱畅快。
少年考学求知,舅爷曾经有份现在看来也相当有身份的工作。彼时他在如今的西安工业大学行政系统里工作。那是一段人生的风华之时,“有文化”为舅爷带来了足够的尊敬和自信。随后,他主动请调回老家县城,并在这里干到退休。后面的生活平淡安逸,舅爷的五个子女也相继成立家业,就连我们也随在后面长大,人丁满堂,幸之至也,和大多中国家庭一样,所有的时光按部就班,所有的故事也大都在这里层层铺排,百味错杂,在磋磨捶打中发酵出家庭应有的味道,这味道绵长回甘,顺着味道走着就是家的方向。可家务琐碎之于舅爷无异于灾难,他从不擅长于处理家庭关系,甚至都没有给予过子女太多的父爱。但一个父亲,怎么可能不在乎孩子呢,怎么可能没有爱呢。我虽为外孙,但长辈的慈祥和蔼之色我依然能察觉。多年来,他与母亲不少争吵,母亲虽然嘴上不认同舅爷的处事方式,却也始终不遗余力满足着老人的期盼,尽着孝心。今年大年初二,舅爷凌晨心口不畅,急切希望母亲回县,但担心打扰我们一家休息,硬是忍到清晨七点。母亲获悉后,跑前跑后悉心照料。岁月流淌,舅爷还是缓缓懂得了自己曾最不娴熟的关爱。
舅爷住进医院后,我去看望。他躺在病床上与我们一家谈论政府的环境政策,呼吸平稳顺畅,显得格外兴奋。和父母临走时,我回头望了一眼一个人在病房的舅爷,在明亮的空间里这个老头第一次让我觉得有点可爱。这是最后一眼。
当接到母亲电话,听着她伤心的哭泣声,我不敢多问,在获知无法及时赶到后,挂线的我脑子空空的,望着天花板发呆,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舅爷解脱了这个纷扰的世界,解脱了他纷扰的一生,到了终点,这是每个人都要走上一遭的,不可避免也就无从痛楚,天命使然。古人都讲盖棺定论,舅爷此生如何,皆存于心无所谓言说。但这辈子他对得起大家所给“好人”这个赞誉。说到底,长辈敬上,逝者为大。舅爷一辈子节衣缩食苦着自己,虽然有着不少追求,却极端地惧于享乐。我只是幻想那边能有足够的红烧肉和饺子,不用担心浪费,不用担心积食患病,不用担心有人节制,这对他而言,应该是莫大的享受与喜悦吧。
我仅回忆,替母亲,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