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散文

请欣赏徒步散文(精选12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徒步散文1:只因徒步路上有你相伴

文/梧桐花语梦

时光荏苒,岁月有痕。有一天,当我们驻立镜前时,蓦然发现丝丝白发已悄然“混迹”黑发队伍,道道鱼尾纹偷偷“占据”有利地势,身体的某些部件抢占了其他部位的领地,率先“富裕”起来,我们失落,我们彷徨;有一天,我们的孩子终将离开去上高中,上大学,找工作,结婚成家,我们顿感不适,无聊至极;有一天,“三高”、糖尿病、颈椎病等顽疾也许会纠缠着我们和亲人,我们措手不及……

静心凝思,幡然醒悟:名利、地位、金钱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健康快乐属于我们自己。“管住嘴,迈开腿,活出精彩,活出自我,活出尊严”。蓬安徒步部落适时高举队旗,张开臂膀热情拥抱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生命的朋友。

五个,八个,十个,二十个……短短一年,近百名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加入徒步行列。徒步路上,讲故事,谈笑话,聊家常,牵红线……相互搀扶,彼此等候,不断鼓励。徒步结束,端茶水,递水果,传零食,赏照片,相互温暖,亲如一家;徒步群里,发红包,送祝福,享美文,唇枪舌战,心生莲花,动脑筋,显智慧,其乐融融;节假日,餐馆小聚。醇香的酒儿喝起来,祝愿的话儿说不完,动听的歌儿唱起来……

五次,八次,十次;半年,一年,两年……长久的坚守,水滴石穿。看,我们脚步矫健,身轻如燕;看,我们笑脸灿烂,身姿敏捷;看,我们微笑向暖,自信满满。

桃花村,雁坪坝,碧园飘香,燕山寨,罐子坝,小乐山,马儿梁,海林沟,铜鼓寨,龙岗寨,镇山庙,龙角山……蓬安的山山水水,烙下了我们前行的印迹,洒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刻下了我们永恒的回忆。我们踩着太阳的背影,冒着风霜雨雪的侵袭,在通途大道、阡陌小径和蜿蜒山路上行进攀爬。小河水轻歌曼舞;芦苇花点头含笑;田里的鸭鹅张开翅膀接受日光浴;累累果实挂满枝头;淡淡的野花兀自开放;看家狗汪汪汪迎接我们;牛儿悠闲地摇着尾巴吃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纵情山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烦恼,忘记了病痛,忘记了勾心斗角。我们摄影写文,发帖记录,培养了爱好,陶冶了情操。我们的生活比重在悄悄产生变化,生活质量在一天天提高,我们脑子不再僵化,心灵不再麻木。我们用慈悲情怀去感染他人,传递温暖。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要说:“每一个不曾徒行的业余间隙,都是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任。”三毛说:“来不及认真年轻,我已老去。”但我要说:“来不及认真年轻,我们必须要优雅地、认真地老去。”

“我徒步,我健康;我徒步,我快乐;我徒步,我美丽;我徒步,我自信”,这,都是因为在徒步路上有你的陪伴,蓬安徒步部落的姐妹兄弟!

徒步散文2:慈净

文/晨曦

相遇的时候,正是雨季,我徒步雨中,行至山脚,见一泓清潭环绕山脚,水色碧绿,倒映蓝天。岸边绿柳垂地,芦荻丛生,予人绿意洗目之感。抬眼望,一座孤峰耸然屹立眼前,山顶一座古庙俨然踞坐,颇为壮观。使眼前的景色显得古朴而苍茫。

青石板砌成的山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两旁的古树,经过风雨洗礼和岁月雕琢,沧桑悠远,显得冷峻而深邃。石块的缝隙中的青苔,给这条蜿蜒的山径抹上了几丝淡淡的生机。走在这古老而幽静的石径,清风拂面,酣畅而惬意。伸手触摸着沿途的崖雕石刻,脚步轻缓,裸露而光滑的青石上传来对面山谷寂寞的回声。

太阳已渐渐西沉,云烟飘动之处,空中飘来优雅的梵音,音符在耳畔萦绕回荡。我倾心聆听,悠扬的旋律中,分明有几声轻叹。这叹息因何而来,我无从知晓。

走过长长的崎岖山路,眼前一亮,忽然间;峰回路转,一条宽宽的、长长的木栈道,十分别致可爱。两旁绿草葱茏,新绿怡人。一段黄墙掩映于绿树荫中,寺内的大殿供着数尊佛像,殿外翠竹,蔚然成荫,颇显禅宗寺院的神韵。

是啊,这地方确实很少有人知道,初来乍到,煞是吃惊,在这深山野岭,竟会藏着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寺院,在寺院旁侧,还有一片小小的,已经废弃了的皇家茶林,几株野山茶散布于山花之中,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山、这水、这寺的悠远久长。我不知道;是谁重修了此寺,重振了佛门,使悉达多。乔达摩的香火绵延至2500余年的今天。

一只鸟儿,轻轻地栖落在枯枝上,梳理着羽毛。一切如此静谧,好似怕惊扰了一个遥远而神圣的梦。那得道的僧人,虔诚的信徒,与走向命运边缘的生灵们。都在寻找自己的明净,都想在明净的灵魂中,找到真实的自我。等待着;等待那古印度的贝叶经文,从远古飘落而至。

我的心里忽然间飘浮起一种感动,站在山顶,微合双眼,静心地聆听潜藏在天地的音籁。一阵微风吹过,一如佛手,慈爱地婆娑山坡上的草木,柔柔的,几乎没有声响。我的泪水缓缓滑落,滴穿了我许多年前,那青涩的梦想。

我此刻站在寺庙外侧的风里,尘世的喧嚣,在这里已经安顿了下来,所有庸俗的欲望都渐渐远去了,只有那悠悠的钟声在山谷久久回荡……

徒步散文3:徒步中的修行

文/刘云燕

喜欢徒步的人都知道尼泊尔的安娜普纳大环线。只看一眼,你就会深深地爱上它,亦如昆德拉所言:“当你在我面前时,我就开始怀念,因为我知道你即将离去。”

当我信心满满地站在号称“徒步者的天堂”的异国他乡时,心中有对雪山、湖泊的期待,又处于一种深深的焦虑之中。我带的水够不够,我能够适应那样的高海拔吗?如果没有了食物,遇到了严寒天气,怎么办?我像只骡子一样的行走,每每看到头顶盘旋的用于急救的飞机,心中总是有一种紧张与不安。

直到我开始放松心情,遇到了那三个尼泊尔的普通人。那是徒步的第二天,我看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人,穿得异常光鲜亮丽。她似乎腿脚有些蹒跚,走得极为缓慢。每到一个风景壮丽的地方,都会微笑着举起相机,耐心地调整角度,似乎还在喃喃自语。我用蹩脚的英语和她交流,才知道她来自美国,已经七十多岁了。一生的梦想就是希望可以徒步安娜普纳大环线。我有些叹气地说:“您年龄有些大了,不好完成吧?”老人却笑笑,很淡然地说:“别人走一天的路,我可以分三天走。没什么了不起。”她笑得那么自信,即使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她也似乎走在自家的花园里,宛若闲庭信步,走得那么从容。她的行走,才是一种快乐和享受。

一路上,风景果然壮美,沿途经过七千米以上的雪峰七座,那迷人的日照金山,那充满温暖的村落和如珍珠般的湖泊,都让我们忘记了旅行的艰辛。我们在一处乳蓝色的小冰湖旁的客栈住宿,遇到了一个年青的小伙子。他在这家客栈里打工。傍晚,他一边准备着晚餐,一边哼起了尼泊尔的民族歌曲,窗外雪山连绵,那歌声宛若天籁。我禁不住地寻歌声而去,大声地赞美他。

小伙子一下子羞红了脸,却笑得更加灿烂。夜晚,我们坐在客栈的台阶上,满天星辰,月光如水。我们用简单的英语加上比划,得知他来自于离这里几十公里的地方,他打开手机,让我看他的家乡,那里有清澈的小溪,他的爸妈,妹妹,还有他心爱的姑娘。说到动情处,又是一曲深情款款的小调。我知道,此时他在想念家乡了。那么一个人单纯如水的青年,简单、快乐地生活着,始终笑容灿烂。

行走到第八天,我们走过一个石头房子的村落。因为高山上气候变化莫测,我始终有些忧心忡忡。我不禁问身边的一个牧羊人:“明天的天气如何?”牧羊人胡子翘翘地微笑着答:“将是我喜欢的天气。”我好奇地问:“你怎么知道是你喜欢的天气?”老大爷淡淡地说:“道理很简单,我们总是想得到自己喜欢的,而排斥自己讨厌的。可是,我不能总得到我喜欢的,所以,我学会喜欢我所得到的。”晴有晴景,雨有雨趣吧。我思忖着!好有哲理的话,让我走一路、想一路。

徒步中,我住过三面玻璃窗、而窗外就是雪山的房间;欣赏过壮美的日照金山,冰湖落日;也迷恋着那些如牛奶海般的小湖泊。同样,我也经历过如驴子般的上坡和急剧下降,经历过严重的高反。可是,如今想来,收获最大的,莫不是那些普通人带给我的哲思与感动。

徒步是一种修行,是对灵魂的释放与涤清。

徒步散文4:徒步二干河

文/吴熙

初夏的早晨,阳光明媚,轻风抚面。蓝天上朵朵白云也仿佛是为我们准备的。因为今天我们五(1)班十三名同学要与徐叔叔、唐老师一起去徒步二干河。张家港一共有七条干河,二干河则是这几条大河中的第二条,它穿过东莱、合兴、一直通到锦丰,也是这几条河流中最朴素、最自然的一条。

我们十三人分乘四辆车,向二干河进发了。到了那儿,我们好奇地四处观望。河呢?这里只有一条公路,并没有发现河呀,甚至连水沟都看不见。不过当我们走了一段路后,就看到了河,但这条河十分浑浊,两岸工厂林立,二干河也已被污染了。随着我们队伍的前移,离开城镇后,则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此时的河面清澈碧蓝,波光粼粼,四周的倒影如水墨画一般,充满了灵气。河道中偶尔开来几艘驳船,它们装载着煤、砖等物品,使二干河变得宁静而又繁忙。周边的村庄也被这河景感染了,村舍错落有致,颜色不一,平静而又充满生气。许多农民都在河边的空地上开辟了小菜园,别看它只有黑板那么大,但种的东西可多了,韭菜、青菜等被巧妙地分划在每块土地里。我们不禁走进菜园,细细观赏。有些同学用手轻轻抚摸着这些蔬菜,还有同学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些佳作。

今天,我们沿着二干河穿过了城镇、村庄,各个河段呈现给我们不同的景色,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她在我们身边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这条长15公里的河流一直记载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变迁。听爷爷说,她与其它干河一样都是以前人们用双手挖出来的。所以,她也是辛勤的港城人们用汗水浇灌的杰作。

徒步散文5:金秋重阳徒步,看秋景赏秋色

文/高原狼-MQH

2013年10月13日正值中国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此时的我,正徒步在白云区偏坡方向的荒山野岭之中。秋天的山峦,满目的苍黄。已经干枯的茅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随风摇曳,只只的绒毛透出银色的柔光;已经枯死的黝黑的树干伸出无数的枝桠(应该是这里曾经发生过山林火灾)孤独的伫立着,就像一个个大山的卫士;脚下除了不同形状低矮的毛草绒外,依然还有一片片的绿色草丛,许多不知名的小野花怒放在无人赏识的地方,空空的鸟巢也装点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众多的小灌木上寥寥无几的果实还留念的挂在果夹上,不肯掉下来。秋色就这样在不经意中悄悄的来到了我们身边。当我们徒步走到一个不太大的湖泊时,眼前顿然一亮,豁然开朗,另一种别样景象呈现,另一种别样的兴奋油然而起。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岸边的深林和树木。湖中,几株枯干的树木就像水里的魅影,随着水纹在晃动。在湖的另一角,有不少的年轻人在野炊烧烤,缕缕的野烟在湖面上飘荡;几个垂钓者,不经意的注视着湖面上的鱼漂,有没有鱼不是重要的,要的就是那份悠闲自得的心情,好一幅山水泼墨画。那伸进湖面大树上的树叶在湖水和蓝天的陪衬下,在黄昏柔和光线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透亮美丽。远山绿荫层叠,近水绿漪微漾,秋色临水,怎一个美字了得。往前走就步入了一个葡萄藤架,葡萄藤上早已经没有了葡萄,叶子也掉光了,只留下刻满岁月沧桑的藤干枝条,搭在水泥柱上,形成一道富有诗意的长廊。在往前走,就进入了省植物园。植物园里是一大片的绿茵茵的草坪,周围是植被丰茂的树林,青绿黄红的树叶在夕阳下,灿灿有色,草坪的中间是几株松柏,虽然不大,但也是苍翠有型。园内的大道旁,种植着硕大的枫树,那一片一片黄色的桦树叶,铺满了在路边的人行道上,就像是大自然特意的安排,它点缀着秋天,更增添了秋色的浓重。大道边的地上是褐黄色的落叶,往后就是一池的绿水但却布满了睡莲和落叶,池塘后面是绿色的植物立在绿色的草地上,再后面就是青松翠柏林了,但更叫绝的是,亮黄色的枫树叶在夕阳的光线下璨璨生辉,整个画面就是一个层次感极强、颜色搭配极佳的风景油画。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除了传统的郊外游景、赏观秋色、登高眺远、观赏菊花等,更因为九九重阳,含有长久长寿之意,也就成为了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顺父母、缅怀长辈的一个节日。在此,我衷心地祝福天下所有在天堂的,在人世的父母们一切安好。

2013年10月15日于白云

徒步散文6:陌生的故乡

文/清水河畔

徒步前行,漫步故乡。

深冬的陇东塬上,依旧没有雪的影子,黄褐色的绵绵土成了装饰大地的唯一色调。枯萎了的枝干光秃秃地伸在寒风中,也许是思忆起曾经枝繁叶茂的日子,或是感悟着浓浓的枝叶情谊,感伤在秋风瑟瑟之中翩翩飘零,看顾眼前这般光景,竟独留枝干在寒风中颤抖、哭泣。

庄口的大白杨,不知疲倦地日夜戍卫着古老的村庄。初春时节,这棵树是鸟的世界,虽没用南方榕树那般盛荣,却也为闹春的鸟儿提供了温馨的家园。盛夏时节,忙里偷闲的人们,赤着膀子在大树下酣睡,或是下下棋,玩玩扑克,那些大婶大姨们,带着孙子孙女在树下边做针线活儿边谝闲言。深秋,变了色的白杨叶子摇摇曳曳,不肯离去,伴着秋风在庄前屋后纷飞。我们拿着扫帚,提着筐,去扫落叶,贮蓄着准备冬季烧炕。可惜到了冬季,白杨成了失宠的皇妃,少了人们的足迹。树上残留着几十只破鸟巢,只有几只喜鹊,长尾巴一翘一翘的,叽叽喳喳地向人们不厌其烦地报喜。

这颗白杨扎根的地方曾是农业社大场畔,全村人的希望都酝酿在这里。每年收获时节,人们便都攒在这个大场里,套驴的,碾场的,翻麦草的,扬场的,有力的出力,有谋的出谋,各有分工。夏季碾麦、秋季碾高粱、糜子、谷,堆成大山般的洋芋、玉米,更是勾引起无数人肚囊中的蛔虫。听父辈们说,他们一年有多半时间都在这场里度过,有时我觉得奇怪,既然这么多的食物,为何人还会遭年景,吃不饱,穿不暖,还有那么多大人牵着小孩子要饭!

后来,国家实行承包责任制,家家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农人也能根据所需自主种地了。父辈们怕后辈忘记了这段艰苦的岁月,商议在分掉农业社里的财产时,谁也动不得这棵大树!这棵树便就这般长在我懵懂的记忆里,只不过记忆中像这般大树有很多,现在只剩下这一颗“元老”了。

沟里的大树是最多的,儿时放牛便把许多欢乐都遗撒在那里。每逢周末或是暑假,我们一群小孩子便赶牛到沟里去,牛吃草,我们便爬上树摘桑葚、打杏子,秋季摘野果,有时还会捡拾到熟透了掉下来的核桃。那时漫山遍野,葱葱郁郁,真所谓鸟语花香,景不醉人自醉了。

站在沟畔边,我望着眼前光秃秃的沟渠,似乎这十几年沧桑了许多。连绵起伏的沟壑,我极目搜寻,却连一棵大树影子也没有了,只有黑黑白白的羊群刨着草根,绝望地咀嚼,咩咩地呻吟。故乡的美景也就这般消失了,这不是季节更替,而是在人类面前变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儿时的欢乐,在这荒芜的山涧尘封了。

原本我是抱着一线希望,重温故乡的美景而来,却没想竟是如此的收获。也许,过不了多久,人们能够看着眼前这些残存的淡绿淡黄,也成了一种奢望。

沟畔曾经聚拢的地坑院,也是人去窑塌。曲曲折折的坡道,被流水冲刷着,形成无数的褶皱,院落里疯长的荒草早已枯萎,斜斜地随风而睡。那个我们曾经玩耍的场所——大墩台,也成了一堆不足几架子车拉的小土堆,裸露的树根早已枯萎,残留的摇摇欲坠的几颗梧桐籽,在寒风中呜呜直响,似乎在诉说自己的不幸。

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新房,平顶的门楼上架着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和大小不一的电视锅。曾经苍郁茂密的小树林,现今都成了炊烟升起的地方,那反射着太阳光的雪白瓷砖,照射着残冬无雪的大地和农人的眼眸。

一群孩子无聊地放着鞭炮,似乎在这些属于他们的日子里(寒假),找寻不到几种可以玩耍的游戏。看着孩子你追我赶,扬一把尘土漫天飞,我真的很无奈。他们没有什么可以玩耍的了,除了看电视能解内心的苦闷之外,好像别无选择了。曾经的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自创游戏,滚铁环,打木猴,打纸包,雪天捕鸟,堆雪人,打雪仗,下沟溜冰,虽说是生活比较艰辛,但我们的童年生活还是非常殷实的。

熟悉的故乡变得陌生了。记忆中那个美好的村庄早已远去,残留的片段记忆,也难以在现实中寻觅验证。有时工作累了,闭上双眼,真想在家乡的小路上漫散,踩着脚底的斑斑树影,围着参天大树转圈,大喊一声看着鸟儿从树冠浓密处惊飞,盘旋着在头顶鸣叫;真想在地坑院的大墩台上,和伙伴们玩耍,听一听儿时玩泥炮的声音……

呵,熟悉的故乡!

呵,陌生的故乡!

徒步散文7:听春

文/李福寿

就像沿林间溪流徒步跋涉久了会喘气,攀登几座山头就会出汗,凉爽的初春,舒缓畅快地漫步到仲春,太阳终于把万物煽情到汗流浃背了。山峡斜出的缕缕清风可一时松弛热度的缠磨,却远不足以消弭空气中的暖热。头上灌木的叶苞和山坡上大大小小的花蕾拍打着黄亮亮的日光,拍着拍着,张开了嫩弱的叶片、开出了五色花朵。鲜亮的日影透射到山坡上,树影花影清晰地在山坡、山峡漂移。青草和灌木嫩叶的青涩与各种花香氤氲在湿热的新鲜空气中,各种鸟、虫、蛙或者蛤蟆的聒噪合奏出静美的曲调。

带一把杏仁、两三个馍,七八颗红枣,上十粒核桃、二三两烧酒进莲花山,把这百十来斤扔进大自然,去亲近讨好万物,用一天的时间听春,我想是件美事。地点当然要讲究:出离城镇,远避尘嚣,到人迹罕至、山水丰沛、林木葳蕤的所在,……那些遭受过多搅扰的所谓景点是不相宜的,那样碧海绿谷的丰茂甚至人为修饰的完美,只适合满足财货贸易般的购买欲望,也许耐看,却断然不适合听这样纯然的物事。

正如一场正规音乐会的上演,不能有半点差池,容不得丁点杂音,听春须杜绝任何人为的嘈杂之声,而一任自然界万物磅礴、细切、委婉、悠扬、呼啸之声自如地起承转合。就连我的喘息、我踩踏山坡枯叶腐土的喀嚓之声都是多余……

沿一条小溪弃路进山,没入丛林,上山攀崖,溪上有涧,涧上有瀑……这个春一直很少雨水,山脚下一泓泉流涌出,山上裸露的石岩成崖成台,层层跳跃投涧的溪流很清瘦,崖台口泻下的是瀑或者线,宽窄粗细混杂,断流的山崖,黎黑的湿迹映着阳光,泉水顺无数须垂的枯草沁下,在草尖结珠,一颗颗有节奏地悠然下滴。山中密林间,轰然、哗然、潺然、淙然、叮咚之声,上上下下,此起彼伏,婉转回旋,涓埃汇流,可见满山到处都是山下小溪的源头。偶有黄雀、麻雀、喜鹊或山鸡被我惊飞,成双的落单的,或掠过山涧,或缘溪而上,吱吱喳喳投入密林,只有喜鹊、八哥之类,比较胆大,仿佛迎接客人般,随我缘溪攀登的脚步,不断升高他们的落脚点,家家家呼唤着,似引领我的脚步,抒发好客的喜悦,满怀导游景点推介的自信。

渐近山顶,涧尽于一洞,洞内外是一潭。一汪墨清之水漂浮着几片新落的树叶,镜子般倒映着周遭的山林和天空,潭水静谧,垭口几乎点滴不出。却没有上山顶的路,只好在平坦干白的潭边山崖上席地而坐。这时候,就着囊中坚果,轻轻、静静享用酱香的烧酒,平心静气聆听春天隆重恩赐的风声、水声、叶声、鸟声、虫声、蛙声,甚至霍霍然草木拔节、骨朵献蕊之声,大概就是人所向往的神仙境界吧。

居然一时云盖林暗,山雨欲来。林间朝我纷纷扑来的清甜松风有了些凉意,可远处山下明显云蒸霞蔚、阳光灿烂。这天气,一个春天都很少下雨,我一进山就要下雨,是特别优待我呢,还是刻意戏耍于我。不知道我就喜欢雨天尤其是山中雨天吗?在城市不打伞赤脚戏雨是我的最爱。我光溜的头皮对于清凉的雨点特别敏感,而曾经结满老茧的脚板也十分亲近城市平坦地面的清流,何况是如此纯净的山中。稀疏的雨点大大小小,粒粒筛下,仰面承接那甘露般的雨滴是跟老天最亲近的交流呢,我寻路下山,捕风接雨——一抹脸,满脸湿漉漉的,我居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睡着的。风旋山涧,天真的下雨了。进山时的些许懊热已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清凉的寒意,洞前碧潭因山上雨水注入已然浑浊如乳,混黄的潭水飞泻山崖,声洪如雷。

时已是下午四点多,天空阴云密布,雨点豆粒般密织筛下,山涧风哮林暗,草木欢欣。风声雨声瀑布投崖入潭的轰鸣声仿佛交响乐最高潮的乐章,那声音、那风格,不像冬天那么尖利、凄寒,没有夏天那么热烈、放肆,而只带着春天的清丽、委婉、豪迈,于冷静、澹泊中,摄人神魂,撼人心魄。

这场意外的不速之雨,恰好弥补了我此行可能留下的不足,——没有春风春雨之声,怎能算是没有遗憾的听春呢?

浮生之闲,须天意成全啊!

徒步散文8:登山独醉笑秋风

徒步登山,似乎是现代人的一种时髦,或者说是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网上发出一个贴子,就能聚起志同道合的一帮。

我虽无好高骛远之时髦,也无心猿意马之时尚,但看到徒步登山的贴子后,莫名地有了登高望远的冲动。于是,按照发起者的时间要求,在文化东路的东头坐上公交车,直奔303路公交车的终点——济南虎门村车站。

虎门村的村口,下得车来,发现这里夹在了两座大山的中间,一条山区公路在两座大山之间蜿蜒。村中的两颗古槐树下,已经聚集了三十多个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走近他们的qvod之后,我又突然发现,原来还是素不相识的人,这会儿成了早已熟悉的朋友。

我领到了一张手绘的行走示意图,上面标着几点在什么地方集合,几点到达什么地方,没有听清楚身旁那位老村民讲的是什么,就听到不知谁喊出的“出发”两个字,于是就随着这支三十多人组成的队伍,沿着公路旁的溪水,逆流而上。虽然三十几人的队伍,谈不上浩浩荡荡,但在这偏远的小山村里,却也称得上是别样的风景,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走出虎门村,路边的柿子,埂上的山楂,坡上的苹果,灌木丛中的野山枣,在蓝色的天空衬托下,橙得透明,紫得娇艳,红得好像少女害羞的脸,秋风拂过的那瞬间,大豆摇起了清脆的铜铃,高粱举起了红色的火焰,而拥拥挤挤的玉米,也被秋风吹得沙沙作响,如同田野里唱起了丰收的歌。

按照示意图的标识,第一站是道沟村。三十多的队伍,踏着细碎的沙砾,顶着金黄的秋阳,在号称十“江北第一”的空心山下,稍作了停留,几个十多岁的孩子拍了几张照片,便又匆匆赶路。

十月的秋天,庄稼是金黄的,树叶是金黄的,山林也是金黄的,而天是蔚蓝的,树上的果子是红色的。大家一边走着一边拍着路边的秋色。翻过一道山梁,几个年轻的小伙子说脚上磨起了水泡,几个年轻的姑娘说走得腿有些酸软,倒是那几个十多岁的孩子,依然蹦蹦跳跳,那几个上了年纪的人,步履还是不紧不慢。我好久没有走过这么长的路了,喘气不再均匀,浑身也冒出了汗。

散散乱乱的登山队伍在一块标识村名的青石碑停下了脚步。原来这个一个小村庄就是我们徒步行走的第一站——道沟,而村名背后的小楷告诉了我,东征时的唐太宗曾在这里的山顶练过兵,练兵的空闲时间组织士兵踢过球,踢球的时候曾把球踢到了这里,捡球的士兵沿着小道又在这里捡回了球。

看起来是这次登山活动的发起人,或者说是组织者,一位三十几岁的年轻人,招呼大家说:“在这里我们休息半小时。北边不远处的山岗上,建有一座真武庙,而这座真武庙快播远近闻名,有愿意去的不妨去看看!”大家放下身上的背包,三三俩俩地去了真武庙。只有我和几个上了年纪的人没去。那几个上了年纪的人说是为了保持体力,而我则因为真武庙不用去看就知道,庙里肯定有真武大帝,肯定有勇猛威严的龟将军,气字轩昂的蛇将军,肯定还有拿书的童子、捧印的玉女……不一会儿,参观的人陆陆续续地回来了,我问他们庙里有什么?他们说供着几尊神。我和他们开着玩笑说:刚才庙里响起了一阵鞭炮声,是不是和尚道士们对你们的到来夹道欢迎啊?他们呵呵地笑了起来:哪是欢迎我们啊,是人家喜得贵子在还愿呢。这倒让我感到意外,意外的是不知真武大帝何时又承担起了送子送孙的职责?

沿着当年士兵捡球的崎岖山道,散乱的队伍排成了一路长蛇在杂草丛生中蜿蜒穿行,那几个说腿有些酸软的姑娘,抱怨起了路的难走,说脚上磨起了水泡的几个小伙连哄带劝地告诉她们,爬上这座山就是跑马岭。

终于爬到了山岭的顶峰,时间已过了中午。大家寻得一块干净平整的地方,纷纷席地而坐,不分你我地把带着的面包、鸡蛋、火腿肠“贡献”了出来。我拿出的红星二锅头,勾起了男人们的“馋虫”,不顾女人们的“阻挠”,一个个拧下矿泉水的瓶盖,摆在了青石板上,小心地斟满,就着习习山风,小心地举“杯”,豪爽地一饮而尽,豪爽的如同当年的李世民。

一瓶六十度的二锅头,十几个人分而享之,落肚的虽是点点滴滴,但那丝丝缕缕的酒香,随着清爽的山风,飘荡在叠嶂的山峦,飘荡在山峦的林间,似乎醉了这片林,醉了这座山,也醉了登山的人。

几“杯”高度的二锅头下肚,醉意涌上了我的心头。我想起了“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想起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想起了“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睁开朦朦胧胧的醉眼,看岭下的野菊,野菊花枝乱颤,看天上的白云,白云漫卷闲舒,不知是这山醉了我?还是我醉了这山?只知道我不想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也不想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只想独醉山颠笑秋风。

酒足饭饱之后,有人提议去看看拔槊泉,有人提议去看看饮马泉,但怕耽误了下山的时间,稍作了一下休息,便集合起了队伍,沿着通往佛峪的小路下了山。

一栋土墙草顶的二层小楼,一块“佛峪革命遗址”的牌子,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原来这里就是抗战时期泰山军分区的指挥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廖容标,曾在这里战斗了四个年头。如今,人已去,楼已空,但一种精神如同街旁岩石缝里涌出的清泉,缓缓流淌在每个人的心中。

经白炭窑,绕枣林泉。几只野鸭不时地飞起、落下,游弋在枣林水库的碧波南岸。又沿着一条河道,穿过散落在河道旁的十余家农家乐饭店,暮色中坐上了312路公交车的最后一班,而车厢里走过的山,涉过的水,路过的村,看到的树,还有兴奋、激动、疲惫与和谐交织在一起,意境悠远。

徒步散文9:很庆幸,没在最美的时候遇到你!

文/你的存在让我难以忘怀

徒步上山,尺把宽的小路,缓而不陡,径直伸进大山…

北方的山不似南方的山,俏丽雅致,但,雄厚敦实。每个山上都有几条小路,不宽,蜿蜒曲折,最终的去处不同,或高处,或山涧,或农田,但出处是一个,总是自有人家的地方…

住久了,看惯了一冬的荒芜,土黄,这零星的新绿映着一簇簇的杏花也就耐看了,犹如看惯了黑白的照片,突然间翻出一些彩色的图片,文章网重油彩画与淡淡泼墨的区别,欣赏着,释放着心里的重负,信步铎量。

好天气,倒春寒又久些,小路上未免还是有些凉气,又是伤痛才愈,难免出些汗,放慢脚步。

转径,一个僻静的小院落,几棵紧邻着的果树,满树的花,大片大片浓重的桃红、淡淡的粉红,你争我抢的绽放,花苞都不甘示弱的挤满枝条,无论微开、半开各个饱满欲破,热烈鲜明,毫不掩饰的张扬着它的美丽,怒放的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心口一揪,莫名的就疼了一下,唤醒了一些记忆。

在这里停了下来,心随着脚步不由得进了小院。许是因为这花,显得小院的清净,也或是这利落的小院,衬得花的浓艳。

在院子里一个条形的石阶上坐了下来,好客的主人端来了热茶,竹编的小框里是自家产的花生、板栗,拿了坐垫,热情的招呼着,主人家眉眼里透着庄户人家的淳朴、自然和亲切,言语间,笑声布满里农家院落。

再细看这几树花,竟有几分女人的模样。明亮的阳光从花丛中斜刺了出来,你不想眯着眼看它都不行,就似乎被它迷惑了一般的迷离眼神。花香浓郁但不刺鼻,反而有些醉人的味道,阳光甚至都不及它热烈,细微里似乎能听见它一朵一朵开花的声音,砰、砰、砰…,心里在想,莫非是笑声惊动了它,让它愈发的妖艳疯狂起来,要把这积蓄一冬的力量都迸发出来,魅惑了世人;也或许是它遗世独立,根本无须有人喝彩,独自轩逸,爆发着,美丽着,凋谢着,葱郁着,硕果着,再归于沉默着,春去冬来,年复一年。

越看越是无语,思恋万千,半晌下来,对着满树的花,无端的静坐,不肯再多走半步,心随了它,开了半天的花,看着自己喜欢的,只记住了一句话:很庆幸,没在最美的时候遇到你!

满树的花,羁绊了我的脚步。

徒步散文10:春之歌

文/曹含清.

春天是徒步而来的,它一路上翻山越岭,历经险阻,却从不失约。它穿着华美的盛装,边走边舞,舞动着缤纷飞扬的花裙。它挥洒着温度,洋溢着色彩。我们从漫长的寒冬走出来,更能感受到春天的温婉与明丽。我们嗅着它的芳香,望着它的倩影。锦绣灿烂的花朵是它向我们绽露的笑容。

麦苗在暖阳的爱抚下精神焕发,碧绿发亮。桃树蓓蕾满枝,远望去一团团浅红绛紫,宛如是天上落霞。满坡的油菜花灿若云锦,调和出馥郁的花香。蝴蝶在花丛中蹁跹飞舞,蜜蜂缠着花蕊酿蜜,溪流在微风中荡漾出粼粼笑纹。河堤的杨柳吐翠,枝条旖旎,随风轻轻飘拂。人们褪去厚衣服,在田野里辛勤劳作,忙着锄草,忙着施肥,忙着灌溉,一片繁忙的景象。

春天是孩子们欢乐的世界。料峭的春夜,他们蹲在屋角倾听蛐蛐的鸣叫。在温煦的艳阳下,他们细数归来的新燕。他们在河岸寻找绽放的野花,他们手持纸风车迎风奔跑,他们在麦田上欢笑着将风筝放入澄碧辽远的天空。

午后太阳透过窗子射进来一方春光,我们将一束鲜花插入花瓶,斜坐在沙发上听一首歌曲,泡一壶茶,或者翻阅一本杂志。我们静静地聆听春风、咀嚼春光、细闻花香。

春天让我们获得一个崭新的世界。春光擦亮我们模糊的双眼,春风抚愈我们深深的伤痕,春雨滋润我们干枯的心田,我们好像获得一个崭新的自己。新的自我,新的梦想,新的世界,在阳光下舞动。我们非常幸运,因为我们的生活里拥有春天。

徒步散文11:徒步“翡翠环城”

文/贡发祥

这里,就是城市与自然融合的一个完美的浓缩。

花树时节,徒步在有“翡翠项链”之称的环城公园,体验园林艺术与人文底蕴的交相辉映,用脚步丈量8.7公里的“翡翠环城”,感受“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交融,园城一体”的美。

仰视鲲鹏志的雕塑,一股腾飞的力量涌进心头。南淝河的水缓缓逶迤而去,树影、楼影和来来往往的人影映照在淝河的波纹上,粼粼而动。市花簇拥,槐树林立。沿着花树丛中曲曲折折的碎石小径西行。步移目赏,西侧逍遥津公园宛如硕大的盆景,摆放在眼前。“蘧庄”的飞角檐,水面的游艇和游乐场纵情的笑喊声,织出一盆盆生动的图景来。最有韵味的当数飞骑桥的身影了。九孔桥气贯如虹,弧线之美,让水天在逍遥津巧成风景。直耸的水杉,沿着环城公园北侧,把逍遥津与环城路分隔开来。与槐树枝叶成片,共现翡翠色的绿。前行数百米,古井桥简约的造型,与绿树掩映,增添了淝河灵动的美。淝河在此折向而溯,公园也依附了一个大大的弯。在车鸣声中,惊现了拱辰桥。

拱辰桥,又名石桥。今在拱辰桥的遗址上,建了一座“拱辰桥死难者纪念碑”。小小的石碑,是千余人的血肉见证,日本法西斯屠刀下的阴魂,在美丽的环城公园绿荫丛中,与鸟鸣齐喑,抚平历史的伤痛。冬青树与雪松掩映下的纪念碑小广场,聚集了各种各样的鸟,式样考究的鸟笼压满枝枝杈杈,这儿成了鸟儿的欢乐天堂。鸟趣,让这里从历史的阴暗中,展出一片和谐明媚的天地。听着啾啾鸟声沿堤漫步,在绿树间,有两位老人的身影特别醒目。走近才发现这是两座雕塑。一位长须慈目的老汉,拄着拐杖,提着鸟笼,踽踽而行。另一位婆婆,模样极是可爱:肥硕的体态,手持芭蕉扇,迈着八字步,不焦不急地要过阜阳路桥去。

穿过阜阳路桥,一座两层六角的亭子被高大的槐树和榆树半遮半掩着。亭子四周平铺着大理石,在有限的空间上,安放了好多的石桌和石凳。这儿正聚集了中老年人。有的对峙博弈,有的玩着图案各异的纸牌,还有麻将噼里啪啦的声响,玩者其乐,看者更是乐上其乐。出亭向西漫步在鹅卵石的小径上,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走进了诗园,每一步都是踩着诗句前行,仿佛自己也成了诗句的标点。在弯弯曲曲的鹅卵石径上,每隔两三米就铺一块扇形牡丹红的大理石,每块石上按扇形刻上一首咏物写景的诗。石块间有篆字相衬,让“诗路”添花。从李涉的“竹茎疏处见前村”诗境里,抬眼便见美如彩虹的蒙城路桥。她洁白高大的圆弧形拱柱,倒映在清清的淝河里,在碧蓝色的天穹映衬下,清纯美丽。回望桥影,桥与淝河融为一体,相映相衬,美不胜收。

走出层林,目光与“华佗”相遇,这位传奇的皖北神医独创的养生之道与环城公园的自然环境和谐相生。塑像,只是一种符号。生存的理念,肯定了自然的价值。翡翠环城,就是城市与自然融合的一个完美的浓缩。

挥手辞别“华佗”南行数百米,便站在了琥珀桥上。面南远眺黑池坝,眼前展开了“岸堤,绿水,人家”的美景。黑池坝水域宽阔,水岸垂柳披绿,微风过后,柳枝袅娜,清波荡漾。登高望去,红色顶瓦,白色墙面,格调有致,整个琥珀山庄建筑群,与环城公园风格相适宜,宛若一块块天然琥珀,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西山景区里动物群雕,成了孩子们接近自然的乐园。白鹭优美的姿态,在水天绿树之间,织出美轮美奂的旋律。稻香楼犹在仙境一般。从“迎曦亭”看水媚妖娆的银河景区仿佛置于自然的仙境里。沿河小径,茂林遮荫,桂树成片,修竹旁立。特别令人注目的算是石榴树了。成群的石榴树卧侧路旁,枝态奇特优美。想若石榴花开时节,这里将是何等景象呀。一对老夫妇搀扶在林荫石径上,温暖的背景感染了春天的日光,草树与水摇曳生姿,温暖了闲踱独坐的人。坐看大钟楼的时针滴答滴答地淹没在徽州大道上的喧嚣中。

钟声掠过包河迎面撞见了九只昂首的雄狮。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在冠若山峦的香樟树间,迸发出一股动力,似若冲出皖江,腾飞华夏。

先烈倪映典纪念塔静静地伫立在小花园南端。塔正面隔着长江路可观九狮苑,先烈在冥冥之中,爱国之心,爱乡的热忱都附着在这静静的塔上。塔后的两株逎劲的紫藤缠绕相生,藤条交织,仿佛是倪烈士对家乡的情思,在故乡的土地上,蓬勃而生。南淝河的水,悄悄滋润着扎下的根,绿荫下的孩子和老人尽情地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带着先烈的精神,徜徉在依傍淝河的小花园里,享受这绿荫下的静谧。思绪在抬头间,仰望见“鲲鹏志”凌云的姿态,似乎有种超越先烈,奋斗不息的誓愿。

赏完这8.7公里的“翡翠环城”,才会真正领略“绿色合肥”“人文合肥”的美。

徒步散文12:一池幽荷

文/村师

夏日的一天,我、妻与女儿徒步走在保定的大街上。忽然,我们发现了路旁的一池幽荷。

只见小池里几朵洁白的荷花盛开着,几片碧绿的叶飘浮着。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很少有人注意到小池,或者只是匆匆一瞥。我们一家却驻足了。街上是人们的喧而闹,小池的世界却是一片感动人的幽而雅。

池旁紫燕家雀弄语,路旁高杨鸣蝉相和。此情此景正衬出了文化古城的魅力。

小池不大,只是夏日保定城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落,但却表现了保定人的不俗,表现了保定人的雅识与诗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