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散文

请欣赏老人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老人散文1:暗夜的明灯

文/周海亮

老人孑身一人,住着土街旁的一栋土房。老人很老了,脸上的皱纹,似荒芜的梯田。

土街在老城区,歪歪扭扭的,没有路灯。但在晚上,常有放学的孩子或抄近路的行人经过,布鞋皮鞋或者旅游鞋,轻奏着夜的音乐。

只因为,老人在她的土屋前,挂了一盏灯。普通的白炽灯,闪着温暖的淡黄。街不长,灯光便努力地延伸至土街的两端。老人心安理得地做着这一切,她说,她不喜欢黑暗中向前摸索的脚步,那让人不安。她说,这夜里,应该有一盏灯,一片光。

老人坐在屋里的藤椅上,抱着她的猫。她闭着眼,仿佛在打盹。过一会,老人突然对猫说,灯丝烧断了,我得再换一个。

老人便出门,果然,小街上已是一片黑暗。

只凭脚步声,她便可以判断出她的灯,是暗是明。老人说,有光的小街,脚步声是踏实和安稳的;无光的小街,脚步声便充满了试探和恐惧。

老人说,其实那些光,并没有照亮小街,照亮的,是夜行人的勇气。

老人说,这世上,怎么可以没有光呢?

孑身一人的老人,将这样一盏灯,一直点到她去世。

但其实,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光。

她是一位盲人。

老人散文2:在歌声里怀念一位老人

文/应红枫

又一个傍晚,走过那条小巷抄近路回家,听到飘出来了一段熟悉的旋律:“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不用想,那就是日本着名作曲家远藤实先生创作的歌曲《北国之春》。都已经是二十多年的老歌了,听起来依然是那么打动我的心弦,这首脍灸人口的《北国之春》,屈指算来,已经整整陪伴了我二十多个年头。

在我离开故乡外出求学的那段日子里,这首充满浓郁乡愁气息的《北国之春》只唱一遍就让我记住了它的全部歌词。自中学起,我一直在离家遥远的外地一所学校寄宿。为了节省五角钱的船票,即使到了星期天,也很少回家。每个秋冬季节的傍晚,总是显得无聊,走在略带寒意的街头,总是会不经意地抬头寻找一缕暖暖的炊烟。

求学在外,每每想家的时候,总会哼这首饱含着乡愁的《北国之春》,很是享受这首歌词的意境,而且我总喜欢把歌词中“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一句,换唱成“妈妈邮站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使之成为一种等待、或是内心守望的祈祷。我也总会不经意间张望我们的学校旁那个小小的邮局,邮局里有妈妈从家里寄来的包裹吗?而那张盖了邮局日戳的薄薄的包裹单,常常会在我等待的日子里,心有灵犀般地出现在学校门岗的窗栅栏后面。包裹里通常有衣物和日用品,也有我喜欢的零食,比如一包炒花生,或者妈妈亲手炸制的椒盐兰花豆。当然每次的包裹中少不了有母亲的一封信,长长短短,字迹歪斜,但是概括起来总是那么一句话:在学校住宿着,要吃饱、穿暖、照顾好自己。母亲的话总让我在整个冬季里倍感温暖。

一首好歌可以陪伴我们一生,并帮助我们记忆起流逝的日子。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感受过,我们才会知道珍惜今天的拥有。日本着名作曲家远藤实先生的《北国之春》这首名曲在短短的三段歌词里,几句简单的叙说,描写的一些生活细节,却勾勒出了人们对爱情和亲情的内心感受,更深切地表达了他的乡愁,直击我们内心的情感软肋。歌曲中描写了最能打动人心的母爱,只一句“送来寒衣御严冬”就把朴实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和唐代诗人孟郊脍炙人口的诗作《游子吟》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爱情的向往,歌中也表达得那么简洁扼要而又扣人心弦,“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嫩芽初上落叶松……虽然我们内心已相爱/至今尚未吐真情/分手已经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宁……”勿需用更多的语言,作者内心的情感已经跃然纸上,触手可及。而歌中对家、对亲情的思念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棣棠丛丛朝雾蒙蒙/水车小屋静/传来阵阵儿歌声……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杯/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静静吟唱,常常不由泪光晶莹。

远藤实先生逝世已经6年了,他一生共谱写了5000余首作品,他的代表作《北国之春》传入中国大陆后,红遍中国大江南北。音乐无国界,在这个流淌着寒意的季节里让我听到这首饱含着期望的《北国之春》,让它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再一次陪伴我温暖我,并深深地怀念这一位创作了它的天才老人,更使我的内心一直能够保持对生活的激情和希望。

老人散文3:车奶奶的养生之道

文/童中涵

今年81岁的车衡求老人每天坚持日行两万步,多年的锻炼让她精神矍铄、身轻如燕。她用“迈开腿、管住嘴、放宽心”九个字总结起了自己的养生之道。

日行两万步,坚持迈开腿。每天上午九时左右,车奶奶准时从二纺机家属院的住所出发,一直要走到城南公园才小憩一会。“从我家到城南公园是五千多步,我每天上午、下午各走一个来回。这两万步我是风雨无阻,每天必走的。”车奶奶告诉记者,通过每天不间断散步,自己很少感冒,走起路来比一般的七八十岁老人都要轻快,而且体重一直控制的比较好,干什么事情都感觉没有负担。

饮食规律,管住嘴巴。每天的早餐,车衡求老人喜欢吃一个鸡蛋和一个鸽子蛋,外加喝一杯牛奶和一个馒头。“要是家里有青菜,我就再炒一点青菜。”车奶奶介绍,中餐她独爱蒸菜,一般是三个荤菜,比如鸡、鱼、肉,拿小碟子在蒸锅里各蒸一碟,然后炒一个当季的叶子菜,或凉拌一碗黄瓜。“荤菜我也不是全吃肉,像肉丸子我会在里面放木耳,这样荤素搭配会更好。”车奶奶告诉记者,晚餐她以清淡为主,基本不吃荤菜。

保持乐观,放宽心态。在与车奶奶的交谈过程中,记者发现她开朗健谈,说到什么事都是乐呵呵的。她告诉记者,自己从二纺机退休后,不喜欢打牌,也不喜欢看电视。最大的爱好就是外出和一些老姐妹谈谈心,亦或到福利彩票店买上十几块钱彩票。“我买彩票纯粹为了好玩,每天控制在二十元以内。”车奶奶坦言,每天晚上十时,等到电视上彩票结果出来,她就安心睡觉了。“现在儿女都大了,也不用我操什么心了,我把自己照顾好,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老人散文4:留守老人槐树下的情思

文/静漠※孤月

老槐树下,一个老人,在昏黯的月光里,一条拉长了的佝偻的身影。

风关不住、月也挡不了村里人的嘴巴,老槐树、老人同样成为了人们闲聊的一道风景,可谁也不知道老人在想什么,也没有人去想,根本也不用去想,因为人们知道,这老头坐着,像房子一样无精打采。站着,成为槐树一样萧索的风景。惟有行走,移动着一种生机。

他满目沧桑,眼光沿着弯曲的、没有尽头的山路一直延伸……在那个充满希望的春之初,没有月华星辉,空对一片黑幕的夜色,我的儿触摸了一下亲人的脉息,在别人的城市里,背井离乡……也许现在还在鸟翅也飞不到的海拔高度,比我们村口的山还要高的高度,露着油亮的脊背,从一根桩浇铸开始,艰难地攀缘,在砖刀一劈的瞬间,穿过心灵的憧憬。

儿哪,你还习惯吗?少喝点儿酒,神仙饮酒三分乱,更何况你那比山还要高的活,是我最深的痛。他不愿再想下去,有些怕了,曾经听说的那些农民工的苦难,是他内心隐含的一缕缕悲伤……没事的,儿子贫穷的身子和当初与老伴拜佛而来的平安符,已经被一片热烈的光芒,打造成了一种坚韧的质感。菩萨保佑,我儿平安!孙儿平安!老伴在那边一切平安!

想到孙儿,他想到两个孩子最怕夜了,以前总是靠父母哄才能入睡的孩子,现在不知怎么了,都怪自己,说不来这槐树下了,为什么总还来呢?

蹒跚的脚步加上拐杖的掷地之声,构成了村里永恒的钟声,还夹杂着偶尔的几声咳嗽。回到那是又不是的家,他钢筋似的、土灰灰的手从裤袋里摸出一串黑黄的钥匙,借着直觉找了一把,打开那锈迹斑斑的锁。这样的动作,在每一个农忙时候的黄昏,总是那样的相似!他是怕孙儿们不见他而四处乱跑,可一次也没跑过。

捧起被子一瞧,孙儿们还好,都安睡了,也懂事了,今天的猪食就是他们打理的,老了,我真的老了吗?……想当年,前面山一样的苞谷,转眼工夫变成了后面山一样的苞谷壳,两百斤的水泥也顺手搭在肩上……现在呢?

他累了,吧嗒着皮烟杆,坐在这座空荡的屋里。望着眼前那架木梯子,回想起当年又是背又是抱地把孩子们送上楼睡觉的情景。那时,前面一声“爹”,后面一声“爹”,娇娇喋喋,好开心!而今,孤灯冷月的夜晚,陪伴的只是身后长长的孤影!

屋外,蛐蛐在撕裂地叫唤,似乎在标明只有它们才是这夜深的村子里,唯一的活物!夜,更沉静了,它是要让睡下的人不再起来吗?永不再起来也好,不再受白日里操劳的苦累,难挨的光景!昏灯黯影里,毋须叙那附着老茧的手,显现着深沟的脸,那弯矮的身躯和有哮喘顽疾的身子,单说那对无光而有力的眼神,足以晓明岁月的清冷!

话得说回来,儿子也不好过啊,没有梦的夜晚,他同样忍受着无尽的孤独,一周一个电话,熟悉那串亲切的号码,殷切地述说一腔落拓的苍凉。倒也是全村人少有的安慰。

老槐树站得高高的,在为他弹唱来自关爱留守老人的雄浑旋律……整个村庄的脚步,紧随其后且渐渐变暖…

老人散文5:桑葚……

文/秦旭

前两天,在路边遇到一位老人,蓝色印花的的确良衬衣,粗布裤子,守着一只箩筐蹲在街角,见我走过来,赶忙抬起头问我要不要买点桑葚,说着还不时往身边的箩筐指了指,要我尝尝。老人的普通话不标准,带着浓厚的苏州口音,我没有完全听明白,但是不需要听明白我也能领会到她的意思。

老人用小杆秤秤好桑葚递给我,嘴里一直念念有词,大概是这桑葚有多甜,家里的桑树已经种了多少年了之类的。她说的话实在是很难懂,我只能嗯噢的应和几句。老人的手上是紫得发黑的桑葚汁,手指已经看不到本来的颜色。我付了钱后起身离开,听到她再见的招呼,我也微笑着与她作别。

好多年没有吃过桑葚了,甚至连见也是很少见,若不是这次巧遇,怕是这种水果儿已经慢慢淡出了记忆。

那时候我还很小,就是跟着年长的伙伴到处疯跑玩耍的年纪。离家不远的池塘边上有两棵桑树,是上了年纪了桑树,树干斑驳,但是枝叶繁茂。有时候,伙伴们会定期去采些鲜嫩的桑叶,放一片两片到养蚕的盒子里,就会看到它们一口口地吃得分外香甜。桑葚成熟的日子,伙伴们玩累了,就会来到桑树下,一看到紫得发亮的桑葚在枝头一串串地挂着,顿时精神劲儿就又来了,争着抢着去爬树,谁第一个吃到桑葚,就大喊着真甜啊,引得“落后分子”们心里直痒痒。

大伙儿一起玩耍,尝到甜头是不会只想着自己的。“第一”的帽子带稳了,便开始摘桑葚。树下的我们会在地上铺一块方布,然后等着树上的人从枝头把摘到的桑葚小心地扔到布上,我们顾不上用水清洗,直接吹吹,稍一咬,甜丝丝、水津津的汁儿就流进喉咙,甘甜顷刻传满全身,各个咧着嘴幸福的大笑,舌头上、手指上净是桑葚的汁液,黑黑的,像被煤炭染了一样。

那段时光特别喜欢桑葚,也是因为稀少的原因,每次吃到桑葚就乐不思蜀。年长的伙伴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多,在桑树下吃桑葚的间隙也会给我们讲些关于桑葚的故事。两汉相交的饥荒年间,有个叫蔡顺的男子拾桑葚为母亲和自己充饥,有一天遇见赤眉军,军中头领厉声问他:“为何把拾到的桑葚分别装到两个篓子里?”蔡顺说:“黑紫色的桑葚供母亲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头领怜悯他有如此孝心,不但没有杀他,还赠予白米等物品,“拾葚异器”就成了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知道这故事后,我们偶尔也会偷偷地留些个儿大紫黑的桑葚,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

后来,那两颗桑树不知道什么原因被砍了,大概是打成了橱柜做了哪个姐姐的嫁妆。自从那以后,我就没再看到过桑树,一年的一年的过去,桑葚也不知不觉间淡出了记忆。

拎着从老人箩筐里买来的桑葚,想起那些年间,池塘边两棵桑树上的一颗颗青果转红变紫,乐呵呵地挂在枝头,不等入口就已心醉。那种感觉,似乎一直住在我的身体里,从未真正走远。

老人散文6:70岁,儿童时代才开始

文/顾彬

有老人吗?从办公室的窗户往外看,好像有。我的办公室在六楼。早上、晚上,楼下都有退休的男人、女人在锻炼身体或者跳舞。上班的路上我看他们先在食堂买一点小吃回家,再出去动一动。我不喜欢吃饭。吃饭很无聊,而且浪费时间。

我5点半起床,写诗、写散文、喝咖啡、吃水果。可能我才睡4个多小时。我们德国老年人经常是这样,不需要睡觉。有时候我24个小时没休息,工作了一天一夜后还不累。秘密大概是我每天吃生大蒜、生姜,还喝小酒,那种高度白酒。

有不少中国人问我,“你今年70岁,怎么还干这么多事儿呢?你多休息吧。”我的回答都一个样:休息太无聊。歌德74岁爱上了一个18岁的姑娘,他忙死了。快80岁的德国作家瓦尔泽写歌德的故事,他更忙死了。已经去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无论年龄多大,他还是继续创作他的书和绘画。好像我们德国人不能够老,不需要去广场跳舞。

我呢?作报告、上课都站着。去年无论是在科隆大学还是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我几乎每天都站着讲8个小时的课。我不吹牛,这是真的。为什么不坐呢?坐着气不会通过我的身体,会讲得不好。

我每天跟我的领导喝70度的白酒,还游泳、踢足球、打乒乓球。在波恩,我每天骑至少20公里的自行车。爬山时年轻人都落在我后面。我累吗?我不会累,上帝不允许。因此我非常健康!

吹牛吗?不相信吗?快来北外看看吧。我们在球场快跑。70岁年龄不算大。70岁,儿童时代才开始!

老人散文7:舞动幸福的老人

文/刘亚华

周末,去广场散步,看见一个满头白发、年约六十的老人,他跟着节拍,舞动着身躯,好些人围着观看,还有几个人站在他身后,跟着他跳了起来。他身材有些矮小,甚至还有些肥胖,说真的,舞姿并不怎么好看,但是,人们还是被他的活力所吸引,他展现出的精气神,跟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两样。

一曲完了,老人停了下来,喝了口茶站在旁边,不时地指点正在练习跳舞的人。看得出来,老人是这个舞蹈队的领队,这个队伍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听说她们每人每天收取一块钱作为活动资金,除了刮风下雨,其余时间都会准时到场。

老人告诉我,他原先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腿脚极不灵活,父母让他卧床休息,可他总是溜下床来,悄悄地去锻炼。他发现,跳舞是最能锻炼身体的,便跟着一个老师学习跳舞。他白天跳,晚上跳,跳得入了迷。高中毕业后,很多人都外出谋生,但他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留在了邵阳生活。后来,他组建了一只舞蹈队,逢上活动庆典,便隆重出场。因为他的舞蹈队舞姿美,收费便宜,那些年,他可是红极之时的人物,用表演的钱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因为坚持锻炼,他的身体也逐渐好转起来。人们都说,他舞动了生命的奇迹。一个姑娘喜欢看他跳舞,那一年,他幸运地娶了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好景不长,儿子成家后,老俩口原本可以安安稳稳地享受晚年生活了。可是,他的妻子,却因为一场癌病离开了他。一时间,他痛苦万分。

也就是在他极度苦闷的时候,他出来散步,就走到广场上。广场上人山人海,多半都是跳舞的人,他一下子来了兴致,开始舞动身体,这一舞,就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他干脆自己组建了一只队伍,教别人跳他最想跳的舞蹈。说来也神奇,那年,老人丧偶后,到广场上来只是来排解郁闷,哪知道,一个同样丧偶的老太太看中了他,两个人已经幸福地过了五年。

说完这些,老人幸福地笑了起来,起身加入了跳舞的队伍,开始灵活地舞动身体。谁说他只是舞动自己的身体呢,他舞动的,明明就是幸福呀。

老人散文8:尊敬老人

文/刘子鹏

一天,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孙子骑驴到朋友家去。

爷爷和孙子骑在驴背上,走着走着,觉得驴累了,爷爷赶紧叫驴停下,自己跳下驴背,让孙子一个人骑在驴背上。孙子想:“爷爷年纪大了,走这么远的路会受不了的。”于是,自己跳下驴背,让爷爷骑驴。孙子跟在驴的后面,爷爷乐呵呵地笑了。

一路上,人们看见了,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懂得尊敬老人。”爷爷和孙子一路上伴着铃声来到了朋友家。

尊敬老人,是一种美德。

老人散文9:尘世小暖

文/顾晓蕊

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满头银发,佝偻着腰,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只因偶然的机缘,让彼此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端着茶杯急步去茶水间,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她是位年长的清洁工,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而先问道:“姑娘,撞到你了吗?”我笑着摆手说:“我走得太慌了。”随意聊了几句后,这才知道她做清洁工已有些年了,最近刚调到我们楼区负责卫生。

不久后的一天,我倚窗而立,见她在楼下打扫落叶。她挥舞着大扫把一下一下地扫着,金黄的落叶映衬着她瘦弱的身影,显得执着而清寂,让我莫名地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

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然后喊她上楼,说:“这些报纸堆在地上挺碍事,你搬走吧,还可以换些零花钱。”她感激得连声道谢。那以后,我经常把一些旧报纸送给她,她见到我会主动微笑打招呼。

时间久了,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一些事情。她的爱人曾是公司的职工,因病去世。公司为了照顾他们母子,同意让在乡下务农的她到厂里做清洁工兼看自行车棚。一晃十余年过去,她的儿子到建筑工地打工,且娶妻生子。这时,90多岁的老母亲却又瘫痪在床,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不得不继续辛苦劳作。

有一天临时加班,直忙到暮色四合,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门口时,见她站在风里眺望。看见我后,她赶紧迎上来说:“我今天从老家回来,给你背了半袋面,等了半天终天等到你了。”

她又说:“你对我那么好,我都不知道给你点啥好,这是自家磨的玉米面,烧稀饭可香了。”

那一刹那,仿佛有千万朵荷花在眼前盛开,我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她没读过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当作一种感恩,一种铭记。

这让我感到羞赧,甚至有些难为情,我给予她的是舍弃的“旧物”,而她还报给我的是汗水凝成的“礼物”。我抱着那半袋面离去,就如同怀抱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后来,这样的场景不时出现。她从老家带回的礼品中,有带着泥土和露水的蔬菜,或又甜又脆的瓜果。为了不拂她的好意,我笑着接了过来,之后再用别的方式,悄悄地还之以礼。

那天下班路过车棚,看见老人坐在大树下,怀里抱着孙女在哄她睡觉,一边拍一边轻轻地哼唱。阳光透过树隙散落一地斑斓,我缓缓地从她面前走过,两人会意地相视一笑。恍然间,觉得有点像黑白老电影里面的场景,我多么希望时光停留在这温馨的一刻。

老人散文10:永不言败

文/陈嘉迪

有一位老人常年独自在大海上打鱼。有一次,他历尽艰难,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因为大鱼实在是太大了,老人不得不把鱼头和鱼的上半身绑在船上,艰难地摇着小船向家驶去。忽然船摇晃了起来,原来是成群的鲨鱼,把整个小船给包围了!尽管老人使出浑身解数与鲨鱼搏斗,但最后鲨鱼们几乎把所有的鱼肉都吃完了。老人只好听天由命,把大鱼的骨架给拖了回去。令人吃惊的是,大鱼骨架竟有800磅!

海明威笔下的这位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在打鱼途中遇到的艰险做斗争,他并没有因为遇到了吃人的鲨鱼而退缩,虽然鱼还是被鲨鱼给吃了,但他并没有输给鲨鱼,因为他始终坚信:“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

我读这本书,虽然只能浅显地读懂大概的意思,但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首先不要惧怕,要有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而不轻易放弃,在学习中当我们遇到难做的作业时,应该先冷静思考,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再想办法解题,冲动和烦躁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失败。我想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当我们在文字间穿梭来往时,浸润的不仅是心灵,更多的是带给我们生活的启迪。

老人散文11:我敬佩的人

文/陈佳怡

这是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虽然她没有文化,但她却让我敬佩。

她有两个儿子,早年她含辛茹苦地将他们养大。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她却不要儿子们给她的钱财、物品、食品。坚持自食其力。有时即使收了,也会留给我们这些小辈,说孩子长身体,该多吃点好的。

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她在田野里忙碌的身影。因为不要儿子们的赡养,所以日子过得有些清贫。她从来不吃肉,只吃五谷、蔬菜。每当儿子们给她端来一碗肉,她总会笑嘻嘻地说:“给孩子们吃吧,他们正在长身体,需要营养。我年纪大了多吃蔬菜,少吃肉可是能长命百岁的哩!”每到这时,我们的心里就觉得不是滋味:为什么好吃的全要留给我们呢?您也应该吃一点嘛!

她偶尔也打打小牌,用她的话说是锻炼一下脑子。看看自己的脑子还灵活不灵活。不过,她的运气还真好,不怎么输。

每当过节时,她都会来我家帮忙。忙里忙外的,一点不像八十多岁的老人。她做的饭很好吃。吃饭时,她总是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种的蔬菜,而爷爷奶奶也夹一些松软的菜肴到她碗里,晚辈们夹的菜,她放在碗里常常留到最后吃。因为她的嘴里,几乎都是假牙。

这个勤劳节俭的老人,就是我的曾祖母。

老人散文12:看门的老人

文/fxzh1016

已是暮春,春花消退了激情。马路上人来人往,汽车穿梭在绿荫里。偶尔三两声的笛声惊了楼顶求欢的鸽子,他们飞起来,天空中开始盘旋。

看门的老人,五步远的地方一片空白,苹果白色的花开始飘荡。他总觉得有人在向他招手。这是哪一年?味道那么熟悉,像是轻轻的呼唤他的名字。

想不起来的时候,他总是摇头,脸上挂满微笑。不停地喃喃自语。太妙了,太有味了。

曾经的好时光,流水一样滋润心田,安详,宁静。

变化的世界太快,令人目不暇接。昨天还好好地长在那儿的一棵白杨树,不知什么原因,今天就被伐了。那可是一棵老树,油锯刺耳的声音颤颤巍巍。

他的话已没有多少人听了,他只是一个看门的老人。他熟悉的风景越来越少,他无法拯救他们就如无法拯救自己的衰老。他在看,在听,然后轻轻一个叹息。

老人散文13:爱住院的老人

文/秦延安

母亲在体检时,突然被查出神经纤维瘤,急需住院动手术。

周一早上我带着母亲去办理住院手续。医院里人来人往吵吵闹闹,跑了一个多小时,才将住院手续办好。在护士长的带领下,来到病房,只见靠门口的已经卷走铺盖的病床边坐了一位老太太,跟前放着一堆东西。

“怎么还没走?你又没有什么大病,住在这也没意义,赶紧回家去吧,别影响其他病人住院。”护士长冲着老太太说道。

老太太乞求地说:“你让我再住一段时间吧?我这身体总感觉不舒服,这才住了两周时间,回去一个人,万一有什么问题都没人知道。”

看着老太太可怜巴巴的样子,护士长缓和了语气说道:“大妈,不是我不让你住。这实在是没床位,新来的病人还在这等着,你实在不放心自己的身体,过一段时间再来住也行。但是现在你住院的时间已经超了,必须立即出院。”

看着没有商量的余地,看看站在旁边等着病床的我们,老太太无可奈何地提起自己的东西,一个人缓缓地走出病房。看着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孤寂的身影,我有些于心不忍,问道,“这老太太出院,怎么也没个家里人来接?”

“那老太太是从内科转来的,已经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检查身体啥病都没有,可她却怀疑自己有病,就想住在医院里。”护士长一边帮着铺病床一边说:“老太太八十多岁了,就一个人生活,也挺可怜的。听说有个儿子在国外。这一年里,她就能来住院三四趟,是医院里的老熟人了。”

很快,母亲住上了病房,两天之后就进行手术。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恢复得也很快,那天,我正在给母亲办理出院手续,又看到了那位老太太,她又在办理住院手续。

“你母亲出院呀?”老太太关心地问。

“嗯,基本康复了,出院后回家静养。”我回答着。

“怎么不多住一段时间?不过这住院的费用是挺贵的,不像我百分之九十的报销比例,住医院比请保姆都省心省钱。”老太太说得有些洋洋得意,“所以我隔段时间就来住院,既有人照顾,又有人陪着说话,比住在家里强多了……”

老人散文14:彩虹桥边的老人

文/雍措

经过一阵子的寒冷之后,小城的雪,终于在夜晚落了下来。厚厚的积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小城。走在焕然一新的街道上,我小心翼翼,怕踏下的每一个脚印,会弄疼路上的积雪。

有雪的早晨,小城显得很文静,没有过多的喧哗声,没有车辆从身边急速驶过的刹车声,折多河冰雪伶俐起来,轻轻的从彩虹桥下走过。过往的行人缓慢的走在雪的世界里,嘴里冒出的热气和寒冷的空气相碰撞,变成一股淡淡的气流,一会儿功夫消失在空气里。

小城,在雪的世界里,时间被拉得长长的,思绪被大雪染得白白的。一切都从零开始,又似乎以零来结束。

那块玻璃做成的公告栏前,站着几个老人,老人们穿得很臃肿,厚厚的围巾和大大的帽檐遮住了他们的脸,佝偻的背影,像岁月留给他们的印记一样,透出数不尽的沧桑。老人们的头,有的歪着,有的抬着,看着公告栏。远看,他们像是一幅雪地里的画儿,定格在那里,不动,不响,不被时间所记忆。

那里是我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我的脚步一步步靠近老人,靠近那块冰凉的、玻璃做成的公告栏。

老人们并没感觉到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依然仰着头,眼睛注视着上方的公告栏。公告栏里面除了乱七八糟的招聘启事和房屋出租启事之外,外面新增了一张刺眼的黄色讣告。黄色在雪的世界里,冰冷冷的装进老人们浑浊的眼睛里,冷冻着他们的心。

“XXX,男,藏族,生于1953年,XX单位老干部,因病救治无效,于昨夜二十三点零十分去世,享年70岁。在职期间,关爱职工,将一生奉献给高原……”

打了一个寒颤,背部一股冰凉的风穿透衣服,这个早晨冷极了。我用双手急忙将敞开的衣服裹紧身体,像身旁的老人们一样,冻僵在那里。

“又走了一个一起晒太阳的朋友,明年夏天,彩虹桥上他的座位又该由谁来替补?”站在我身旁的一个老人,叹息着,自言自语的说。他小心翼翼的从我身边走过。雪在他的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老人佝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雪地里,远了,看不见了……

彩虹桥,一座搭建在溜溜小城里的桥,一条来自雪山的折多河从桥下经过。左边连接着电影院,右边连接着广场。当夜幕到来时,宽阔的广场上灯火辉煌,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在这里跳着吉祥的藏族舞。影院里每晚上演着来自不同地域的影片。一桥之隔,如梦如幻,电影院里上演着别人的故事,广场上表演着自己的人生。

此岸彼岸,常常让人感觉彩虹桥就像一个连接着某个领域的桥。

彩虹桥水泥做成,不算太宽,也并不长。桥的两边向外延伸出七八米,上面摆放着一些木质的凳子,凳子有长的、短的、椭圆的,当溜溜小城暖和起来的时候,老人们都不约而同聚集在这里,将一张长凳子、短凳子、圆凳子坐满,桥上坐不下的,坐在桥边的石阶上,石阶还坐不下的,就坐在广场旁边的铺面门口。

暖和的季节里,彩虹桥成了老人们的桥。

老人们大部分土生土长,少部分来自异地;有的是退休干部、有的是无业人员;有的穿着藏袍、有的套着汉装;有的带着眼镜,有的拿着拐杖;形形色色,出类拔萃。过往的行人数不清他们,他们看不完过往的行人。行人把他们想成自己老去时的模样,他们把行人当成年轻时的自己。一面关于历史和未来的镜子,安放在他们的心中,镜子里外的面孔既熟悉,又陌生。

阳光,从郭达山铺洒而来,小城镀上金子的颜色。老人们陆陆续续的来到每天自己习惯坐着的位子上,找着一些习惯的朋友,听着折多河习惯的声响,摆着一些或淡或浓的故事。故事重复又重复,像他们脚下折多河的流水来的还在来,去的一直都在去。在这里,身份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话题里的人生,人生到年老的时候该有个总结,好与坏,对与错,都只是一种经历。伴着阳光扑鼻的芬芳,老人们像谈着一部长长的电影一样谈着自己的过去,像要即将导演短片一样谈着自己的未来。未来的目的地离自己很近,坐在彩虹桥上就能看见对面山坡上,一座座孤独的坟茔。

老人们珍惜着每一天阳光普照小城的日子,珍惜着每一个空位上新来的朋友,他们说,人老了,总爱弄丢东西,走着走着一个朋友就丢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匆忙的脚步,河流的声响,汽车的鸣叫,阳光下,小城热闹非凡。老人们在热闹中,心静如水。远方亲人的短暂问候、儿女寄来的百元大钞、侄孙稚嫩的电话之声像风吹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老人们将这一个个幸福讲给朋友听时,脸上笑着,在人群中笑出了一丝难解的孤独。

小城里的积雪正在慢慢融化,一股股细小的雪水无声无息的流淌在街上。我离开了那个玻璃做成的公告栏,那张黄得刺眼的讣告还贴在那里,越来越多的行人簇拥在那里一分钟、两分钟,然后静静离开。

讣告里的人,我认识,他是阳光下的老人中,是最乐观的。

明年的夏天,彩虹桥上的老人们又将继续成为小城里一道风景线。

彩虹桥,一座连接着大地和天堂的桥,不久的一天,我也会坐在那里享受阳光、享受人生结尾部分的孤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