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的文章

请欣赏自古以来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自古以来的文章1:追风筝的人

文/匆匆--夏

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具备争议的话题。在人的一生中,和平年代,找到一个可以交付自己性命的人,可以说之是很少很少。甚至说,能够找到一个知己陪伴自己的生命之路也是少之又少。

然而书里的主人公却找到了,在他的童年时期,那个叫哈桑的仆人就一直伴随着他成长,在他无聊的时候陪他玩耍,在他被人欺负,自己不敢反抗的时候挺身而出。遗憾的是,在主人公的眼里,却从来没有把哈桑当作是一个正常的人,更不用说是朋友之类的。

故事的背景在阿富汗,哈桑以及他的爸爸是主人公家里的仆人,所幸的人主人公的爸爸因为和哈桑的爸爸阿里一起长大,并且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并没有把哈桑一家当作仆人看待,而且他作为当地的富豪,对于人们总是很乐于帮助和热心公益。可惜,他的正义感,以及他的那些敢于和敌人抗争的性格并没有遗传到主人公。讽刺的是,主人公似乎出生就带下的性格羸弱,面对着欺负自己的人,不敢迎身反抗。屈辱的接受那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侮辱。

在主人公的童年,其父亲一直都有培养他性格的意思,带他去看激烈的足球运动,让他报名学校里的足球队,可是,主人公一一的使他失望,这也是后来主人公收不到其父亲过多的关怀的原因。于是,主人公心里渴望父爱。这也是他在后来极力的表现自己,不就为了获得自己爸爸 一点关注么。这也为后来故事发生埋下了一个很重大的伏笔。

自古以来的文章2:廉洁是美德

文/赵启萍

自古以来,人们都视廉洁为一种美德,把腐败看作社会的一个毒瘤。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那么,廉洁是什么?其实,廉洁就是清廉、清白。

以前,我读过一篇课文,题目是《公仪休拒收礼物》。文章内容是:一位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条小小的鱼的礼物,他竟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他深知,这个礼物表面上是条鱼,但它实际上却是个阴险的计划,还甚至是个天大的阴谋,由于他知道这点,所以他坚决不收。他就是公仪休。公仪休拒收礼物不但为了自己,更为了朝廷和百姓,也证明了他廉洁、正直和聪明的品性。

许多同学会问:“廉洁不是干部、大官的事吗?跟我们小学生有什么关系?”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好习惯只有从小养成,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21世纪这个跨世纪的时代,小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责任。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唤起心中的廉洁,唤起他人的廉洁,以德筑起一道廉洁的长城吧!

自古以来的文章3:婆婆和媳妇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是最大的问题,作为老公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成为了三夹板,其实只要老公对媳妇好,这样媳妇才会对婆婆好,如果把重心放错了,媳妇心里会不平衡,会吃婆婆的醋,看起来,老公对婆婆好,是一种孝顺,可是对老婆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环境,都说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能好好地处理婆媳关系,也要看作为老公的情商,把老婆和老妈搞定,让家庭环境变得和谐,不光是媳妇的责任,也是作为丈夫的担当。

现在的人都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会去退让,这样未必是好事,夫妻之间需要经营,双方都要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了孩子的家庭,更是媳妇成了主要的角色,除了养育小朋友,还要负担家务,所以全职妈妈是最辛苦的。老公在外面赚钱固然是辛苦的,可是到家了也不要做甩手爸爸,把一切都交给了妈妈,这样岂不是是一种丧偶式育儿了嘛!爸爸也有他的责任,所以做为婆婆也要多劝劝儿子,帮帮老婆,带孩子也是经营家庭的一部分。

不是有一句话,老妈只有一个,可是老婆可以再找!所以现在离婚太多了,婆婆比老婆来的重要,有时婆婆为了一些事情,也是在包庇儿子的,不管儿子做对还是做对,都是帮儿子说话的。感觉媳妇成了外人。就像女婿一样,看关键的时侯,到底是外人还是自己人。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可以像母女一样,也可以像敌人一样,有的看似紧张,有的就亲如姐妹,只要大家站在同一站线,关系就和谐了。

都说十年的媳妇熬成婆,婆婆也是媳妇转变的,每个家庭的风气不同,所以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好的婆婆成就一个好的媳妇。媳妇和婆婆没有血缘关系,却是家庭中的一员,搞好他们关系,儿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家庭关系,婆婆把媳妇当成女儿,就像女婿就是半个儿子,都是亲人。

现在的婚姻家庭,女儿和老公因为住房的缘故,和父母是住在一起的,对女婿来说有点寄人篱,内心有的就有些自卑了。可是大人总会生病的时侯,作为儿女去陪伴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如果女方的父母生病了,也不是需要女儿自己去陪护了呀!所以有时把心放大点,不要去计较太多的得失,夫妻老了,才是真的老伴了。

婆婆和媳妇,从古到今一直是很难处理的关系,不过只要有家庭和谐了,都学会了经营自己的家庭,这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再说了,都成家了,已经是大人了,有的还当父母了,是适合学会成为一个家庭的主人了!不能因为小孩子的脾气,来一个一哭二闹三上吊了,现在是行不通了。

学会成长,学会改变,这样的婆媳的关系,才是最终的目的!

自古以来的文章4:如水的女子

文/紫云烟

女子,自古以来,被人们赋予太多的内容。宽容,大度,美丽,深沉,坚强,果敢等等。而我,喜欢如水的女子。

“女子是水做的”这话,对于喜欢红楼梦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黛玉,那个纯净的一尘不染的如水女子。与贾府这个混沌的大家族,格格不入。她的尖刻,透着她的灼灼才华。她忧郁而沉静的眼睛,像一面清澈的湖水,照见那个大家族最卑劣的丑陋,折射着人世间的丑恶与悲苦。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被称为生命之源。它为世间万物无私奉献的精神,像极了我们的母亲。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一副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任。母亲,有着水一样的情怀。勤劳,朴实,刚强,是母亲的标志。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也给了我们水一样的思想。清晨,天未亮的厨房里,晃动着的,是母亲的身影。夜晚,工作了一天的母亲,还在忙着家务。母亲,就是最美的那个水一样的女子!

水,无色,无形,却掷地有声。如水的女子,也许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她们有最美的心灵。她们甘愿在贫困山区默默奉献着青春,她们甘愿去落后地区扶贫攻坚,她们甘愿在祖国最贫瘠的土地上,用如水的情怀,浇灌祖国最恢宏的蓝图。如水的女子,有大美的情怀!

张爱玲说,做个善良的女子,心不怨则魅力,心存宽恕则圣洁。如水的女子,当是善良醇厚的。这是一个女子最好的底牌。还记得《茶花女》吗?玛格丽特即使身落风尘,依然心地纯净,甘愿牺牲自我,去成全他人。她的善良,深深刻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老子》有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如水的女子,柔弱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安静时,她是一汪清澈的湖水。风起时,她变成是狂涛骇浪的海。《知否》这部电视剧,红极一时。主人公明兰,表面看起来,一枚柔柔弱弱的小女子。但是,她的内心,清澈而深邃,挫折面前表现出的镇静,果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势,着实令人赞叹。祖母被害,她沉着而冷静地组织家人,搜查凶手。在与王家势力斗争时,表现出来的勇敢,让她的父亲都汗颜不已。

优雅是如水的女子的内涵,静水无波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气质。这个世间,并不少美丽的女子。但是缺少有魅力的女子。杨绛先生,虽貌不惊人,她的才气,她的优雅,她的品德,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像一杯白开水,素朴诚挚,初品无味,但是,却展现了生命最珍贵的东西。她称得上最有魅力的如水般清透的女子。

我,喜欢如水的女子。

云烟于2021.02.26

作者:紫云烟(微信号ziyunyanxsg),自由撰稿人,有散文与诗在省市刊物发表。多篇文章被选入《中学生阅读教材》《散文诗集汇编》。在众多网络平台广为传诵。微信公众号xsg0221

自古以来的文章5:缅怀慈母

文/李丁

清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令人伤感、令人缅怀、令人追思的节日。今年的清明尤其又令年届半百的我感到格外的悲痛与凄怆,因为离马年的春节仅十来个钟头时,我的母亲不幸因病于大荔老家仙逝。

母亲王锦合,1928年10月4日生于朝邑县伯士乡高城村。母亲自幼习读诗书,学做女工。母亲的少女时代相当长的时间是在药王山麓的耀州度过的。她在那里的街道上经常看到留着短发头,穿着灰军装,缠着裹腿,蹬着布鞋的女八路。1946年嫁到了同县的紫阳村李家。解放初,因有文化又积极上进,母亲曾担任紫阳乡妇联主任,为筹措解放大军的军鞋等妇女工作而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奔走于全乡各村的家家户户。后因双方家庭成分原因,她又辞职回村务农。在“极左”思潮横行的时期,她几十年承受压力和打击而又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尽着一个农家妇女的本分。虽然出身不好,但她仍然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公社化时,她一直在大灶做饭,义务为孤寡缺劳人员缝衣送饭。她还经常为村民代写书信,为全村各队红白喜事做席而不求回报。

改革开放后,父亲复职后在西安市回民中学执教,母亲随迁西安,住在学校家属院。她同回族同胞融洽相处多年。上世纪90年代初,搬到北门里莲湖区教工楼后,母亲长期义务清扫楼梯,主动搞好邻里关系,把温暖洒满我们单元楼层的各个角落。“李嫂是好人!”这是全院子人对她的一致评价。

移居西安后,母亲一直想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多年来,她热心接待来西安办事看病的乡亲,我家几乎成为大多数村民来西安必去的歇脚之地。每次回村后,她总要抽时间看望她的老姐妹、老伙伴们。在病重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全村老人的身体状况。

母亲一辈子总是为他人着想。她含辛茹苦把哥哥、姐姐和我教养成人,并帮我们成家立业,还无微不至地关怀孙辈和重孙们的生活成长。我三十多岁时遭遇婚变,是母亲把当时还不到半岁的孙女接过来养大,并看着她从中学跨进大学的大门。

按故乡的习俗,今年清明,我要将母亲生前穿过的衣物都带回老家在坟头烧掉。夜深人静,独居斗室看着沙发上已整理好的母亲的衣物,我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自古以来的文章6:要留清白在人间

文/陈博煊

廉洁,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国外。它是一种人格境界,要求人们诚信清廉,遵纪守法。在我国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不惜丢官罢职的清官廉吏,有被百姓誉之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包拯;有一生清廉,深得民众尊敬,敢于责备皇帝的海瑞;有被康熙皇帝当面称赞的一代廉吏于成龙。

在现代社会,也不乏大批廉政爱民的典型,有逝世后没有一分钱存款,被联合国为之降半旗的周总理;有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有情系西藏的好书记孔繁森;有大山师魂——蕲春四中的汪金权老师等。他们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是清廉的一生,体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风貌和政治本色,为我们树立了廉政的光辉榜样。

与廉政相对的,则是与之背道而驰的腐败。常言道,妖雾弥漫的地方必有妖怪,歪风邪气盛行的地方必有腐败。“三年县知府,十万雪花银”,是清朝官场腐败的真实写照,注定了清朝必然走向灭亡。当今社会也有腐败,行贿、贪污、不廉的现象司空见惯。像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刘志军之流,为了权、为了钱、为了利,贪赃枉法,腐化堕落,身陷囹圄,身败名裂,必将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人们树立反面的廉政警示典型。

在我学习困难时,老师告诫我:“在前进的道路上,一时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困难击倒而屈膝;一时的黑暗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黑暗吞噬而迷失方向。”是啊,困难人人都会遇到,但千万不能被一时的困难所屈服吓倒,更不能以自身有困难、周围环境不好为借口而走向腐败堕落。

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守住气节。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像石灰那样“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自古以来的文章7:好环境,人类永恒的健康

文/钱怡悦

自古以来,健康一直都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不仅是自身的健康,还有食品健康,可这两年,人们面对日趋恶劣的生活环境,又开始把目光放在环境健康上了。

前几个星期,雾霾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我们往往一出门,眼前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对于电影情节来说,这应该是很唯美的一幅场面吧。可是,我们都知道,这雾霾是“美中藏毒”的。就拿1952年的伦敦毒雾来说,就使4000多人丧生。当然,我们的雾霾比伦敦毒雾危害要小,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可忽视。有环保专家分析,雾霾很可能取代吸烟成为肺癌的头号致病“杀手”,也就是说如果雾霾再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地严重下去,我们在外面呼吸一下就等于吸了一口香烟。近年来,人们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都在增长,凶手就是空气污染。

悲哀的是,指挥这场雾霾事件的幕后元凶,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多年以来,一座座山清水秀的村庄转眼就变成了拔地参天的高楼;一片片葱郁繁密的森林转眼就变成了无边无垠的沙漠;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溪流转眼就变成了干涸裂开的荒地……人们在获得利益的时候,有谁想过大自然的身上已是伤痕累累。人类不断地想从自然中获得更巨大的利益,总是想方设法地从大自然中“榨”出金灿灿的“黄金”,得到所谓的财富。甚至,更有人以此作为毕生的追求。

两年前,我看了一部灾难题材的电影,叫《后天》。片中,冰雹、龙卷风等灾难恐怖地袭击了全球,它们把人类建造的房屋、高楼、各种公园都摧毁成一堆堆毫无价值的废墟。试问,我们能保证这一切只是电影里的虚构情节吗?显然不能,在灾难面前,人类只能是弱者。我们不可能改变灾难,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把自己从利益的泥潭里拉出来。

只要人类少浪费一桶水,就能还自然一个湖泊;只要人类少用一张纸,就能还自然一片森林;只要人类少建一座工厂,就能还自然一片草地……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自然,自然就能还我们平静、和谐、健康。让我们牢记:好环境,人类永恒的健康。

自古以来的文章8:桂花金

文/刘绍义

自古以来,桂花就是秋天的象征。特别是中秋前后,银蟾秋皎,波光醉人,金风送爽,桂花十里飘香,沁人心脾。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招摇之山,其上有桂”的记载,说明我国桂花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红楼梦》中多次写到桂花,在三十四回中,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犀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这里的“木犀清露”就是桂花蒸馏的香液。“木犀”是桂花的别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木犀花江浙多有之,清芬沤郁,余花所不及也。湖南人呼九里香,江东曰岩桂,浙人曰木犀,以木纹理如犀也。”

不过,桂花确实没有多少“艳色惊群木”,相反,桂花还很难入画。桂树叶茂干粗,花形又小又碎,无论功夫多深都难以画得传神,所以翰墨中的桂花多以枝叶相衬,才能耐得品嚼,韵味无穷。但诗歌就不同了,桂花之态,桂花之香,甚至桂花之落姿,都能让诗人心旷神怡,激情难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诗把我们带到一个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写金桂一词中说:“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她认为梅花、丁香虽也飘香,但其姿态却远远不及桂花脱俗。“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这才是桂花的真实写照。

“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桂花的传奇还反映在那迷人的落花上。杜牧《金谷园》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清风拂过,暗香浮动,那悠悠飘落的桂花宛如夜空中的繁星那样静美,那样璀璨……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香依然,魂如故。

自古以来的文章9:勤劳的南充人

文/张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文化传统。《尚书》有“天亦惟用勤毖我民”之语,《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诗经》赞申伯说“亹亹申伯,王缵之事”。孔子读《周易》,致韦编三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发愤成史家之绝唱,诸葛亮辅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勤劳相关的词汇比比皆是,勤奋、勤勉、勤快、勤俭、勤恳、勤苦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勤劳已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基因,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之中了,成为中国人的内在素养和民族精神。这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崇高境界,更是一种生活习惯。

千百年来,南充城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是川东北名符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充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栽桑养蚕,播种五谷,男耕女织,养儿育女,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留下了许多不畏艰难、不怕吃苦、乐观坚毅的动人故事和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从而铸就了“勤劳、朴实、诚信、包容”的南充城市精神。

古往今来,南充人勤劳励志的卓越代表人物数不胜数,西汉才子辞赋大家蓬州人司马相如,出生富家,才华横溢,首次出川壮志难酬。回到家乡已物是人非,家道中落,虽携“文君夜奔”,但为生计亦“当垆卖酒”备尝艰辛,在感动老泰山卓王孙的同时,一篇《子虚赋》也打动了汉武帝,第二次出川功成名就,开创了文学史上司马时代的到来。

三国硕儒谯周,西充人。幼年丧父母,孤苦无依,只能随舅父一同生活。谯周天资聪慧,敏而好学,为钻研一篇古籍常常废寝忘食,与书中人同喜同悲。正是他“潜识内敏”,孜孜不倦地研典攻籍,成为了博古通今,见识卓着的一代儒学大家。他一生着述甚多,尤以史学见长,皆为后世史家所瞻目。

史学家陈寿,师从谯周,一生命运曲折坎坷。早年因其父为马谡参军,街亭失守后被一同问罪,陈寿终不为诸葛亮所重用,所任职务多为主簿、秘书郎之类的闲差。蜀汉后期,宦官黄皓专权,陈寿因不肯媚从黄皓,所以屡遭贬黜。三国归晋后,在朋友的大力举荐下,陈寿耗尽10年心血完成纪传体鸿篇史学巨着《三国志》,从此开启三国文化的源头。

悠悠历史长河,漫漫岁月征程。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嘉陵江水还孕育出天文学家落下闳,忠义大将军纪信,状元兄弟尹枢、尹极,一门三状元的陈氏父子,跟随岳飞抗金的张宪,父子宰相陈以勤、陈于陛,诗书双绝的黄辉……

出生佃户之家的开国元勋朱德,是在母亲的纺线声和爷爷的织布声中成长起来的。母亲勤劳善良,宽厚朴实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他。朱德的扁担让我们看到伟人勤劳艰苦的风范,朱德自己种菜让我们见证了伟人的朴素与廉洁。

当我们静下来、慢下来、停下来回望流逝的历史,你会发现南充人勤劳的精神绝不仅仅体现在历史人物、英雄人物身上,更蕴藏于千百万普通的劳动人民之中。

南充这块热土历史厚重,文脉悠长,民风淳朴。三国文化、春节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嘉陵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水乳交融,地方戏剧、剪纸、皮影、木偶等民间曲艺源远流长,饮誉中外。如果说四川僻居华夏一隅,那么南充更是秦巴腹地,多少年来,虽山重水隔,相对闭塞,却有大山一样的情怀,一批批贤才俊杰,劳动人民共同铸就了南充“勤劳”的文化精神。

自古以来的文章10:秋天,我去看你

文/沈伯素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爱借秋天来临之机发一通感慨,比如战国时期的楚国文人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等等。大概因为古代帝王专制的原因,我翻阅古籍,明显感到悲秋的篇目较多。倒是唐代刘禹锡与众不同,他在《秋词》中别出新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读了刘禹锡的诗,像我这样过腻了钢筋水泥建筑里面生活的人,就更想出门去看秋天了。

秋天在哪里?在农村,在田野。城市里是看不到标准的秋天的。我专门下乡。秋天,我去看你。

头次下乡,因现在普遍重视道路绿化,坐在车上满眼都是行道树和绿化带,半天车程,车窗外似乎没有田野,因而没看清秋天。

只好再去,早早下车。在田野步行,便看清了秋天。

秋天是黄澄澄、红彤彤的。她虽不像百花盛开的春天那样艳丽,但天高气爽,云淡风轻,秋色同样诱人。加之金黄的果实随处触目,这就比春色更胜了一筹。田野美极了!一望无垠的稻田,稻谷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一阵凉风吹过,万物都在欢笑。到了田野,我感到蓝天在欢迎我,白云在欢迎我,和风、碧树、香草、硕果、秋虫……都在欢迎我,一切秋声秋色都在欢迎我!秋天把我引出居室,引出城市,引到村头、田埂这些令人不忍离开的地方。

我弯腰拣起几枚掉在地上成熟了的银杏,同伴说那东西“奇臭无比”,我闻了闻,不臭,有大自然的气味。

我被桂花香味吸引了,来到一株株桂树前,围着桂树转,扳住桂枝闻,心里回响起云南民歌:“缅桂花开十里香,朵朵鲜花情谊长……”我不忍心像旁边一位爱桂者采摘一小桂枝边走边把玩,更厌恶另一位一把一把捋下桂花朝自己衣袋装的人……我只是醉在桂花树旁。

我发现田埂边、小路旁、斜坡上、山脊梁、杂草中乃至石缝里,都是野菊生长的天地!那朵朵小花成群成簇,迎风摇曳!簇拥在一起的一粒粒小花,都由排列整齐的一圈花瓣围绕着绒绒的花蕊形成,圆圆的,柔柔的,酷似一张张小脸。张张小脸都对我微笑。便想:陶渊明先生“采菊东篱下”,他所采之菊,肯定是野菊花吧?否则,他为何可以去随意采摘呢?革命伟人有词:“战地黄花分外香”。这里说的黄花,不是野菊花又能是什么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累累的果实,使空气弥漫着清香。走在黄叶飘落的田埂上,就闭上眼睛深呼吸吧,秋天的味道很干净,都是过滤过似的清新的养肺的氧气。吸着秋天的空气,就感到大自然的亲切,感到人生的充实。

自古以来的文章11:品诗话养生

文/黄建如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养生之道”,历代许多文人不仅才情横溢,对养生知识也颇有研究,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今天,我们品读这些养生诗词,既可以享受文化甘醴,又能获得有益的养生启示。

陆游算得上是“文坛寿星”,虽一生坎坷,却寿至85岁高龄,在当时文人中不多见。直到晚年都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能上山砍柴挑着回来。陆游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

古人认为“养生贵在养心”,一个人要健康长寿,就要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乐观的心态、豁达的心胸。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号“乐天”,然而生逢乱世,饱受折磨,致使他疾病缠身,到了不惑之年,方知“不得长欢乐”,是“人生不满百”的原因,从而开始注重情志养生,诗云:“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洋溢着诗人正确对待老与病这种客观现实的辩证唯物论观念。

适当的运动,也是一种养生休闲、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清代诗人袁枚喜爱远游、登山等运动,从锻炼中求得健康和欢乐。他70岁还在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游历一圈,一路寻幽访胜。“自觉山水胆足夸,年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寄情山水,运动健身,加上他心情怡静,乐观无忧,使他成为“一代文星兼寿星”。

养生也要注意适度,“小及”和“过之”均达不到目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作的《孙真人卫生歌》中有诗云:“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从心、神、形、气四个方面强调不可“太过”、“太费”。人体内部心、神、气、形是相互关联、“相因而立”,不可损其一的。“太过”、“太费”了,就会损伤,以全完竭。

另外,在我国博大精深、渊源流传的楹联中,更不乏吟咏养生之道的佳对妙联。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书于客厅以自勉自娱。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厨房门上写的门联是:“青莱萝卜糙米饭,瓦壶井水菊花茶”,道出了饮食清淡有益健康之理。

自古以来的文章12:孝在当下且珍惜

文/阿拉坦·苏和

自古以来,孝乃中华美德之首,是情亲浓于水的见证,更是个人品行的标杆。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时下,父母之于儿女,是本能,倾心尽力抚养;而有一些子女之于父母的赡养,往往不是尽义务,而是成了“觉悟”。这很令人反思!

尽孝很难吗?当然不难,难就难在持之以恒。一次尽孝易,一生尽孝难。之所以难,是因为对于生你养你的父母还没有完全接受,包括他们的语言、行为、脾气以及生活方式……更没有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羊羔尚知跪乳,乌鸦都能反哺,而我们怎么就不能对给你生命、养你长大的父母尽心尽孝呢?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孝,是家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对父母尽孝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美满;反之,家庭中就会有一根“刺”,如鲠在喉,痛着父母,也痛着自己。

百善孝为先。我们的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和秉承文明的民族,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都流淌着孝和善的基因。静下心来,想想吧——你的生命是谁给予的?

好衣可以晚几天买,好饭可以下顿吃,但孝不能等,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岁月在渐行渐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在当下啊!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吧,否则你会追悔莫及。

自古以来的文章13:名家笔下的秋天

文/聂难

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情有独钟,历代文人墨客抒写秋天的诗词文章浩如烟海。然而,古人眼里的秋天大多是萧瑟、悲凉的。相反,近现代作家眼里的秋天则大多是清新、亮丽和静美的。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堪称现代文学中写秋景散文的典范。“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语便道出了北国之秋的神韵。他“不远千里”辗转到北平,就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可见他对故都的秋是多么眷恋。然而“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北国的秋,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就连最平常的事物,如牵牛花、槐树、训鸽和蝉声,在北平高远碧绿的天色之下,也别有意趣。难怪郁达夫发出如此感叹:“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先生妙笔生花,寥寥数语就道出了济南秋天的美丽与魅力。老舍还盛情难却,“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这样的秋天,虽然没有春的艳丽,夏的火辣,冬的冰冷,但是如诗一般静美,字里行间全是济南秋天的美丽与魅力,读罢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张晓风在《秋天,秋天》一文中,通过几个记忆片断来描绘她眼中的秋天。开篇便写道“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不免让人神往。在张晓风眼中,秋天的阳光是“耀眼的白,像锡,像许多发光的金属”,秋天更是“坚硬明朗的金属季”,是她深爱的。张晓风对秋天心存迷恋、虔诚和敬畏,同时她也希望,生命恰如这般,“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红枫那样热切殷实的梦。”

台湾女作家罗兰在《秋颂》中写道:“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在她的笔下,秋天是素雅、是自然、是闲逸,“澹如秋水,远如秋山”。秋的美,美在“秋林映着落日”,美在“秋日天宇的闲云”,美在“纯净的风”和“明澈的水”。“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留恋。”从秋天的景色风物里,她悟出了生命的规律。阅读《秋颂》,我们可以读出罗兰旷达淡然的人生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在近现代作家笔下,秋天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多姿多彩,充满诗情画意。

自古以来的文章14:不足让生活更美好

文/王睿思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希望万事美满,一帆风顺,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美满无缺的,有了不足,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日本有一种传统技艺插花,许多人都慕名向专业人员学习。有人发现,新手总是喜欢成双成对的花,但仔细观察那些有经验的插花师的精美作品,你会发现,它们从来都是单枝出现。这种花,被称为“生花”,因为有了一点不足,反而能显得生机勃勃;而成双成对出现的花,却被喻为“死花”,恰恰是因为太完美,所以单调而缺乏生气。

神话中的凤凰曾经是多么丑的一只鸟,连乌鸦都看不上,但森林里的一场大火却改变了它的命运——当大火熊熊燃起的那一刻,它浴火冲进沉寂的森林唤醒了同伴;火舔噬着它的羽毛和肉体,冒死出来,已面目全非。众鸟感念它的恩德,纷纷拔下身上最美的羽毛给它,奉它为王。试想一下,若是当时最美的鸟遇见这种情况会作何反应?它兴许会怜惜自己一身羽衣而独自逃亡。

不足,是通往更好的阶梯。

蝶美丽的羽翼,是丑陋的幼虫化茧而成的;高贵的天鹅,是曾被喻为“丑小鸭”的,它们的不足,恰是成就它们更好的大门。

有了不足,才会有进步的机会;有了不足,才能有重来的可能。若是太满太美好了,反而失去了这种机会,因为那么满,那么美好,人们怎么会有奋发的念头?

有了不足,生活才更美好,它会让你进步,让你不断向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