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的文章

请欣赏农家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农家的文章1:农家小院花菜香

文/德克士

终于熬到周末了。班上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特难管;被学生主任找了好几次,腻腻歪歪的上了一周,又烦又累。还是回乡下老家看看吧。

到家时,爸爸迎出来,妈妈正在院里机井上用电机抽水:两个水桶,都满满的,一手提一个,奔向水缸,我还没来得及接过手,一抬胳膊已把一桶水倒进了水缸。我笑了:“娘,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跟少林寺练功似的。”妈妈也笑了:“胳膊腿,哪里都不疼了,天也暖和,没事儿。”以前妈妈胳膊和腿脚疼,厉害的时候都抬不起来。

农家小院里,三月的阳光和煦的照着,无比温暖。红砖铺就的地面砖缝里,绿绿的芽儿,精神抖擞地往外钻着,好不惹人喜。靠近水井的地方辟出了一畦长方的地来,刚刚浇过的地面湿乎乎的,长出了嫩嫩的绿芽。

妈妈告诉我:“小葱,刚冒芽儿。南墙院外也辟了几块地,种了些茄子,蒜苗,菠菜,还有油菜;茄子还没出,蒜苗还很小,菠菜旺得很,走的时候给你割一些;种油菜,不为别的,就为了油菜花,打小你姥姥就喜欢,害得我到现在也总看不够,黄灿灿的开一片,老是感觉那个时候最好看。”每当说起油菜花时,妈妈总喜欢稍稍仰起头,双眼望着远处,脸上洋溢着浅浅的笑。“还有韭菜,纯绿色无公害,走的时候也捎着一些;还有村里他们送的黄瓜,大棚菜,自己种的,可嫩了,临走时你也拿些。”

每次回来,临回去都像搬家似的,大嘟噜小嘟噜,满满鼓鼓塞满后备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中午,随便两个小菜儿,一边吃饭,一边东长西短的拉呱聊天。回到家来,和父母在一起,仿佛时光倒退了几十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农家小院里,再也不想上班时烂七八糟的事,再也不愁调皮猴堵得心烦气躁。悠闲自得,时光静好,幸福就像春阳,静谧安详,洒射在农家小院里。

想想爸爸妈妈快七十了,干了一辈子的农活,如今,总算可以喘口气了。现如今,爸爸农闲时节在附近做公路养护,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上午都骑着自行车去转一转,七八个老人一块儿,少了寂寞;每当这时,妈妈就在家里浇菜、做饭,多数时候用压水井,一桶一桶的压水浇菜地,做饭也不疾不徐,妈妈说:“除了做饭,也没别的事,种菜浇水就当锻炼身体。”

“种了这么多,吃不了就卖点吧。”我说。

“卖什么呀,”妈妈笑了,“想吃嘛就种些嘛,省得自己买菜了,自己种的吃起来放心,还新鲜;你们回来还可以带些回去;平时吃不了的,就送给邻居们,他们也给咱家送他们大棚里的菜,乡里乡亲的这么多年,感情好着呢。”

“那平时干活悠着点,这么大岁数了,别累着,本来就是种着玩儿的,也不指着这个挣钱。”我不无担心地说。

“累不着,你就放心吧。这还算个事么?一黑天就睡觉了,大亮天才起来,习惯了;累了就歇会儿,高兴呢,就多干会儿。”爸爸轻描淡写地说,“人啊,只要心里高兴,多干点活也痛快,不觉得累。”

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子,如三月阳光照到我的心里,一下子温暖亮堂起来:“人啊,只要心里高兴,多干点活也痛快,不觉得累。”是啊,只要心里高兴,自己喜欢,哪里还会累呢?看着爸爸妈满脸的幸福,我心里也满是说不出的高兴。

“倒是你们该注意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也不是小岁数了;上班,压力又大,要多注意休息;身体是本钱,晚上别熬得太晚了。”爸妈叮嘱着,“孩子愿意吃嘛就买点嘛,别舍不得,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现在条件好了,千万别舍不得。”

临走时,刚割下来的绿湛湛的菠菜,还有带着新鲜泥土味的韭菜,顶着黄花的满是扎手小刺的黄瓜,农家院里自家喂得小土鸡下的笨蛋,满满的,塞进了后备箱。

三月的阳光,照在爸妈的皱纹纵横的脸上,和蔼慈祥,金光灿烂。

我也盼望着新一周早点开始了。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我的心一直被父母的对生活的热爱感染者,感动着。

“没事就不要回来了——”我的车转过街角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挥动着手臂,依依不舍。

村口的老树,站在三月的阳光里,枝条随着春风,柔柔的,摆动着……

农家的文章2:一朵花的世界

文/安安

这是一个非常典雅的农家小院,两道镌刻着沧桑,被岁月和蛀虫微微腐蚀的大门,迎面是一道忠实的屏风,水泥外衣些许脱落,缝隙处俏皮地长出一两株野草,骄傲地屹立,却经常随风摇摆。屏风上的“福”字,厚重,朴实,预示着主人的追求,贯穿着小院的使命。泛黄的砖垒砌了单薄的围墙,也铺设了坚实的地面——小院是用黄砖为主要材料修建的,主墙虽有粉饰,但房檐、地面全是暖暖的黄色,经时间的打磨,渐渐变得圆润、温和,和泥土颜色接近了。沿着房屋一侧仄仄的楼梯,可以爬上房顶,平坦的房顶四周亦有一圈黄砖围成的房檐。我喜欢爬上屋顶,俯瞰整个小院,品尝小院的温馨,为了做一个默默的旁观者,我更多的是坐在楼梯的顶端那一阶上。半身隐蔽在楼梯中,端正了上身,默默地注视着沧桑的大门,沧桑的屏风,沧桑的围墙和地面……

院墙外有一颗白杨树,嫩绿欲滴的叶子随风轻轻摇晃,像微微悸动喜悦的心。杨树下是几只山羊在悠闲地吃草,不安分地攀爬着,时而追逐着,牧羊的爷爷也就逐着羊儿们翻过那座山坳,消失在我视野。

天空安静的连云都停驻了,一丝风掂着脚尖小心地飘过,于是乎杨树叶又悄悄地晃动,屏风上的小草也悄悄地摇摆。什么东西在轻轻呼唤我的手?我低下头,台阶上竟然有一株瘦小的野花,那纤细的美人,鹅黄的花瓣迎着天空,深绿的叶子上铺着淡淡的白绒毛,这让周围的一切很自然地过渡到她身上,一点儿不显突兀。借着那一阵轻轻地风。她向我伸出友好的手……是我遮住你的视线了吗?啊,对不起,我挪了挪身子,我知道一朵花也是要欣赏这世界的。

这朵小花是美好的,是美的化身。从一个人的外貌、举止可以判断他的生活状况和环境。这句话一点儿不假,倘若一个人自幼生活在祥和的环境中,他又怎么会整天愁眉不展,以致额头上过早长出皱纹呢?若一个人从未听过粗鲁的言语,在交谈中他自然也不会说什么不中听的话吧;但一个人整天生活在命令、强迫的环境中,他的语气多是尖酸,嗓门多是高声命令式的。这株野花,显然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她安静、柔和,内敛、大方,积极、谦虚。不像身居闹市里的花,热烈而肆无忌惮地开放着,乍一看。奔放而热情,可是看多了,会烦,会厌恶她们三五成群挤在一起,像长舌妇一样展示着、攀比着、炫耀着。她们越是肆无忌惮地浓妆艳抹,越让人恶心,为了凸显自己,她们不惜和一切成为反差,恨不得一切都只是自己的背景,浓烈的红色,开在嫩绿从中,简直把绿的柔和破坏殆尽,她们丝毫不察觉,甚至连最基本的修饰都没有,赤裸裸地展现没有涵养的内心。也不像那些硕大无比或者细微到只能用放大镜观看的花,这类花,要么过于张扬,把开花作为平生之能事,花朵总要超过别人才罢休,要么扭扭捏捏地躲起来,冷不丁结出果来,让人们猜测、费解,甚至歌颂她无私的奉献,我以为这大约是她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吧,倘若没结果,谁又能奈她何?这株野花没有太多的枝枝蔓蔓,也没有攀附在坚实的房檐上,只是挺直了瘦弱的腰,开着一朵向阳的花,向太阳致敬,向脚下传递消息……

再看看这朵花,她依然安静地注视着周围的世界,永远那么好奇,永远是第一次的新鲜摸样。牧羊的爷爷回来了,杨树的叶子又晃动了,小花,历数着生命里的每一次颤动,每一次不同,就这样守候日出日落,守候云卷云舒,守候满天星光,守候一轮皓月……

下再大的雨,终归是要天晴;翻再高的浪,终归会风平浪静;经历再多的辉煌与绚烂,终归归于平淡,挣不脱的线索,是一颗不安分的心,且不如归去,做一朵闲看世界的花。

农家的文章3:一地鸡雏闹农家

文/陈树庆

在家乡,有句俗话叫做“闺女、外甥、老母鸡”,说的就是家乡主妇最挂心的三件事。在以前,养十几只小鸡,养大了,家里的柴米油盐就都有了。春末夏初的季节,正是孵小鸡的好时光,也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

每天清晨,早起的母亲都要先去鸡窝看一眼,当母亲发现母鸡趴在窝里,咕咕地叫个不停,母亲脸上有了喜色,嘴里自言自语地说:“有落窝鸡了,该孵小鸡了。”孵小鸡可是个复杂的活儿。母亲先把一篮子鸡蛋拿出来,拿着鸡蛋对着太阳照。母亲告诉我,鸡蛋的挑选意味着孵化的成活率,标准的鸡蛋是有一定的气室,蛋黄里头隐约可以看得到有小黑点才能拿去孵化。接着母亲开始布置鸡窝,用破竹篮上面铺上晒干柔软的稻草,把精挑细选的鸡蛋放进用干稻草铺好的鸡窝里,一个挨一个地摆弄均匀,最后把母鸡抱进去,轻轻放置在鸡蛋上。孵小鸡应该是母鸡的本能,它卧倒后,会自觉地把露出的鸡蛋归拢在自己温暖的怀里,用毛绒绒的羽毛,温暖的体温孵化脚底下的鸡蛋,承担起孵小鸡的重任。

孵小鸡期间,母亲格外优待母鸡,每天四五次饮水喂粮食,生怕母鸡吃不好,喝不好,耽误了孵小鸡。快要到破壳而出的那几天,母亲显得格外留心,有时半夜里要起来好几趟查看。随着“唧唧”的一声悦耳的声音,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用它的喙在蛋壳上啄开一个小洞,露出喙尖来。接着小鸡争先恐后地出壳了。小鸡出壳的那几天,母亲最忙碌、辛苦,彻夜守在跟前,仔细地查看小鸡啄壳的状况,哪个蛋啄的孔小,就再抠大点,防止小鸡因孔小吸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窒息。对于老半天也没有被啄破的蛋,就要给予帮助了。把蛋的大头轻轻地磕开一个小洞,如果看到鸡喙了,就把小洞再扩大一点,让小鸡呼吸畅通。如果小鸡自己无力啄开蛋壳,时间稍长,就会窒息死掉。那些已经被啄开小洞的蛋,小鸡挣扎着先露出头部,再露出脖子,最后,猛一用力,小鸡就破壳而出了。小鸡破壳而出,湿漉漉地,“唧唧、唧唧”地叫着,像一个个绒球似的,白的,黄的,黑的,花的,母亲把它们放在早已备好的硬纸片上,等小鸡适应了后,舀一碟清水,撒一堆金黄的小米,看着小鸡啄米、喝水,母亲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等小鸡全部孵好后,母鸡就可以出窝了。再把小鸡放到母鸡身边,母鸡温柔地张大翅膀,把它们盖得严严实实。阳光下,一群毛茸茸的小鸡“唧唧、唧唧”地跟在母鸡屁股后面到处觅食了。欢跑乱窜,互相追逐,争抢着米粒,十分让人喜爱,是鲜活的一幅图景。于是,农家小院热闹起来,因害怕小鸡受到狗猫的伤害,狗猫时常受到主人用棍棒的恐吓,吓得狗猫不敢窥视。有时,狗猫趁着主人没在家,主动上前想“打个招呼”,母鸡迅速将小鸡拢在翅膀下,猛然乍起羽毛,怒目圆睁,在母鸡盛怒的铁喙面前,讨了个没趣的猫狗们只好讪讪地离开。当然,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在地上滚来滚去,给童年的我带来许多的欢乐。给小鸡喂食时,毛茸茸的小鸡被爱怜地捧在手里时不再淡定,叽叽啾啾的叫声有些急促、张皇,会张开小翅膀挣扎,用蜡黄小嘴轻啄手心手指,让人怦然心动,感受到生命的欢悦。

在昔时的农村,母鸡孵小鸡是远离城市的乡村即景,每到这个时候,到处可以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

农家的文章4:农家饭

文/丁明烨

民谣曰:窝窝糊涂老咸菜儿,偎锅偎灶农家饭儿。三升高粱一升豆儿,又好吃来又好做。窝头一顿吃上仨,五尺汉子像铁塔。一顿三碗粘糊涂,养个小子胖嘟嘟。

馒头,窝头,腌咸菜;白菜、萝卜、玉米粥;平平常常的农家饭,最是简单,最是原生态,滋养着憨厚朴实的庄稼人。

小葱拌豆腐,清爽可口。辣椒炒鸡蛋,香辣开胃。猪肉粉条炖白菜、是百吃不厌的农家菜,记得有副对联:百菜没有白菜好,诸肉不如猪肉香,是对这道菜的最好的诠释。

面条也是农村人的家常饭,手擀的高粱豆面面条,劲道挺实,开锅后,放上几把菜叶,浇上一些酱油,美味可口,吃的再饱也不会积食、涨肚子。

地瓜在农家饭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冬季,粮食缺少,地瓜便成为庄稼人的主食,早晨喝地瓜块,中午煮地瓜、蒸地瓜。据现代医学研究,地瓜富含纤维素,能清洁肠道毒素,是很好的抗癌食品,怪不得从前很少有人得肠道疾病。

野菜、树叶也是经常被摆上餐桌的,早春三月,最是青黄不接的季节,粮食眼看吃完了,婆婆媳妇们便到野外挖些野菜,拌些面粉,用来充饥。春天的榆钱、柳芽,槐花,也是农村人的家常菜,不费力气就能品味到大自然纯正的馨香。正是这不起眼的农家饭,养育了壮实精明的中原大汉。

农家饭也有精品菜,农村人没有什么稀罕物件,来了尊贵的客人,杀一只公鸡,用劈柴大锅一炒,再放上些青辣椒,味道鲜美极了,城里人一般享受不到。

现在,人们在吃厌了精米白面后,高粱大豆面的窝头,又成了受人欢迎的保健食品。富贵的人们,吃惯了灯红酒绿的豪华大餐,又开始钟情于野味十足的农家乐餐馆,不仅经济实惠,风味独特,更能让人联想起农家饭本真的味道,回想起童年温馨的场景。

农家的文章5:屋檐下的风景

文/刘杰

金秋九月,农家的屋檐下就开始丰富多彩起来,最终形成一道温馨的风景。

首先出现在屋檐下的是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玉米经济效益高,是一种好务作的庄稼,劳力多的人家一年要种五六亩甚至十来亩地。到了玉米收获的时间,农人们先是开着奔奔车到地里掰回棒棒,晚上或者下雨的日子,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玉米的包叶两个一串两个一串,最后在屋檐下绑上几根椽子,将连好的玉米搭在椽上,任其晾干。屋檐下挂不了的呢,再在院子里的树上搭架或者干脆用藤条编一个玉米罐罐,盛放丰收的玉米。冬闲时候,有粮贩子找上门收购,或者自家要磨饲料的时候,再把玉米从椽上取下来脱粒。在这两三个月的时间里,玉米的金黄色就愉悦着主人的眼睛,也吸引着路人羡慕的眼光。那醉人的金黄色,明亮了农家院落,也明亮了整个村子。

那些顽皮的鸟雀乘主人忙碌的时候,总是要钻空叼食几口,就是主人看见了,也只是象征性的“嘘嘘”几声,他们才不在乎几只鸟雀的啄食呢,那么多的玉米棒子,鸟雀又能啄食多少呢。主人在一天的辛劳之后,坐在院子里喝茶歇息的时候,看着屋檐下一长溜一长溜的玉米棒子,嗅着秋风里浓郁的芬芳,一种丰收后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眯缝着的双眼里写满了惬意。

当玉米的金黄色使人们的眼睛略有倦意的时候,火红的辣椒就热热闹闹地加入到屋檐下了。不管当地产不产辣椒,作为农人,深秋时分,屋檐下挂几串辣椒是必不可少的。家里嗜辣的人多,屋檐下的辣椒串就多,就是家里人不大吃辣椒,也要在屋檐下挂几串辣椒的——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自家的日子红红火火。红色是国人的最爱,丰收后的农家怎么能少得了呢。

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把小小的农家院落装扮得生机勃勃,主人走路的步子轻盈了许多,就连那只大红冠子花外衣的雄鸡的打鸣声,似乎都比往日高亢嘹亮了。偶尔有下乡采风的摄影人,走进院子请求照相,主人就会忙不迭地招呼客人,还会热情地用农家饭菜招呼来客,感动得那些摄影人再三道谢,不住地感慨。

会过日子的女主人还会把剩余的秋菜也串起来,在挨挨挤挤的屋檐下找个空隙,把翠绿的秋菜也挂上去,虽然时下农村也不稀罕时鲜蔬菜,但是晾干的干菜在腊月里焯熟,是和馓饭的上好菜蔬,色绿而耐嚼,会令娃娃们食欲大开。这样一来,屋檐下的色彩就更丰富了,无论是谁看了,都觉着美得舒服,美得令人流连。

再后来,蒜辫子也挂在屋檐下了,屋檐下的风景就越来越迷人,越来越温馨了。

农家的文章6:农家日子

文/失魂斋主人李季

春晨

最先起床的是村头大柳树上的喜鹊,它们拖着长长的尾巴,喊着“大哥大嫂起”,依次飞过每家门前高大的树木,家家的木板门就“吱吱呀呀”地打开了。

男人们扛着锄头,踩着发潮的土路,来到田里,为刚发芽的庄稼松土。女人们拔掉鸡圈的竹篱门,身着大红袍子的公鸡率先冲了出来,随后是芦花母鸡“咯咯”地叫着,扑扇着翅膀,跟着公鸡一起来到院外的垃圾堆上,翻找虫子。压阵的是矜持的麻点鸭,它们迈着绅士的步伐,一拽一拽地走出院子,走下塘埂,漂进了清澈的春水里。池塘边,姑娘们哼着歌谣,洗着衣服。有个姑娘想着夜里奇怪的梦,愣了神,直到有小鱼来依偎她温暖的手指,才把她碰触醒。

女人们开始做饭的时候,孩子们醒来了。他们揉着眼、伸着懒腰,缓缓地找到扫帚,开始慢慢打扫屋内、院子的卫生。

村子上空的炊烟散尽了,男人们从地里返回,在池塘边洗完手,回到院子,坐在摆好饭菜的小木桌旁,默默端起炒米饭。鸡们围拢到桌下,欢快地蹭着人们的腿。被蹭烦的孩子,猛地踢了一脚,受伤的鸡“咯”地一声惊叫,张开翅膀,跑远了。女人骂了孩子一句,孩子嘟噜一声,继续埋头吃饭。跑远的鸡,到底受不了饭菜的诱惑,不一会儿又踱了过来。

檐下的燕子衔回第一口春泥时,太阳升起来了。姑娘、小伙们挑着萝卜、白菜,说笑着走出村子。孩子们背着花书包,打闹着跑向村头。路边不知名的野花,被惊醒了,纷纷睁开惺忪的睡眼,打量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和村落。

温煦的阳光,照着院内绳上滴水的粗布衣衫,照着塘边轻拂水面的嫩绿柳条,照着塘埂外猩红的桑叶,照着田间勤劳的人们。

村外,流过千年的河水,依旧在无声地流淌;唱过千年的民谣,依旧在平静的河面上飘荡。

夏夜

最先亮起的是西天的那颗大星。等孩子们从池塘里抬来水,洒凉院子时,满天的星辰都开始眨起了眼睛。

飞累的蝙蝠回到房檐下睡觉去了,稻田里青蛙的演唱会才刚刚开始。

孩子们七手八脚抬出竹床,和男人一起横七竖八地躺到上面,女人坐在旁边的小竹椅上,摇着蒲扇为孩子们驱赶蚊子,偶尔指指天上的星河,为孩子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更多的时候,是男人在讲鬼故事。

不善言谈的男人们,却都善于讲鬼故事---鬼打墙、鬼剃头、钟馗捉鬼,只讲得孩子们吓得抱着一团,觉得院子里的草垛、树木都变了面目、作势欲扑过来,还心惊胆颤地没有听够。

萤火虫适时地飞来了,孩子们翻下床,拍着小手,一边跳,一边叫着“鸡蛋壳,鸭蛋壳,火明虫子来抱窝”,萤火虫就冲着孩子的热情飞来了。孩子们用双手拢着这小小的火苗,把它们放进蚊帐里,自己也躺了进去。萤火虫于是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天真的仲夏夜之梦。

村庄沉睡了,池塘边的柳树上,几只蝉正在蜕壳。树头上的知了,说了一句梦话,又沉入了梦乡。地里的庄稼正在疯长,昨晚的一个黄瓜孙子,明晨就是黄瓜儿子了。那些豆角花、南瓜花,一夜之间,就成全了爱情。地头的两只蚂蚱也经历了成家到生子的过程。

不知名的夏虫已经咛哝了千年,小小的村庄也仿佛沉睡了千年。千年的星光流转,千年也只是一个瞬间。

秋午

第一片黄叶开始飘落的时候,村庄进入了收获季节。午饭,是轮换着回去吃的,收割一直没有停。

黄麻、芝麻收的最早,随后是水稻,然后是玉米、花生、红薯,最后是甘蔗、萝卜。

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人们或是拉着架子车、或是挑着担子,把丰收的喜悦带回自家的小院。渠埂路边,水牛们忙里偷闲吃着草尖泛黄的青草;田间地头,鸡群不知饥饱啄食着肥硕的虫子和蚂蚱。

孩子们放学后,直接到地里,取下书包,往地头随便一扔,帮着干会儿活,然后用竹筐吃力地挎着花生或萝卜回家。几只花喜鹊正偷吃院内柿子树上火红的柿子,孩子们抓起土坷垃,赶跑喜鹊,到厨房自顾自吃饱饭,然后,再去地里干活。预备铃响时,他们抓起书包,去甘蔗地里折几截甘蔗,往书包里一塞,飞快跑向学校。蚂蚱和秋虫,被他们迅疾的脚步惊吓的,纷纷跳到了草丛深处。

雁群缓缓飞过村庄,飞向了千年之外的远方。远方,天高,云淡;村外,花落,水流。

冬暮

到黄昏,雪依然没有停的迹象。池塘的冰面上,早下白了;村头柳树上的鹊巢,已满覆白雪;院门前的竹子,已被雪压弯了。

无所事事的鸡鸭们早早钻进圈里睡觉去了。几只小麻雀在院内的雪地上,蹦来蹦去,被放学回家的孩子们惊飞了。

屋内剥玉米的女人,站起身,拍拍手,开始张罗着做饭。剥黄麻的男人,依旧没有停。孩子们放下书包,风风火火地跑进跑出,找木锨、找扫帚,开始扫雪堆雪人。堆完雪人,又跑进村子里,找伙伴们打雪仗,直到家家女人高声喊叫着小名,才会一头大汗地跑回来。

有雪的黄昏格外长,油灯随之亮的晚了。

某个时刻,月亮好像钻破了云层,隐隐绰绰照亮了飞舞的雪花,落尽叶子的树木纷纷把清瘦的影子投影到雪地上。村后的墓地里,枯黄的草儿,依然把头伸出了雪外,伸向了隐隐的月光里。

下了千年的雪,流了千年的河,做了千年的梦,醒来,人在千年之外。

农家的文章7:晚霞农家

文/查鸿林

妻子的老家在农村,陪她去乡下是自然的事。

村庄很整齐,前后三排房子,坐北朝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庄里有低矮草房、有土墙瓦顶、少有砖墙瓦屋的,只是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变化。我第一次看到妻子家的房子就是土墙瓦顶,房子前边是一片宽阔的谷场和人行路,谷场与一条环绕村庄的小水沟相连,屋后是和谷场差不多大小的菜园地,一年四季绿油油的。在小水沟的旁边建有高高低低的猪舍、鸡鸭舍以及码起的大草堆和牲畜的粪坑。

农村铺满野草的田埂、热浪滚滚的稻花香、鱼虾跳跃的水塘、鸡鸭牛羊成群的村庄,以及虫吟蛙鸣的田园风光是久居城市的人们所无法感受的。景象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当属晚霞的农家,亦如城市般的车水马龙。

晚霞中,随着缕缕炊烟的升起,农人们踏着暮色,身披疲劳,哼着小曲,肩扛农具,抄着田埂的近道向自家的村庄走去,邻居们远远相见,隔空放开嗓子打声招呼,然后把农具撂在自家的门口,忙活其他的事去。家禽和牲畜见主人们回来,都起了劲头向主人们示好。打头阵的是小白狗,摇着尾巴,一路小跑迎接,除了在主人腿上蹭来蹭去,高兴时还紧咬着主人的裤脚不放,时常遭到主人的白眼和训斥,小白狗摇着尾巴“哧溜”跑了;小白狗气没散去,看见小花猫蹲在凳子上悠闲,便张开大口冲小花猫而去,机警的小花猫见来头不对,纵身一跃溜进鸡鸭鹅背后,小白狗这才没趣地耷拉着脑袋去找邻居家的同伴;小花猫无端遭到小白狗的袭击,气没的出,看见鸭子正在盆子里觅食,也挪开步子去追逐鸭子,鸭子见状,惊恐地奔跑,眼见小花猫追到屁股下,急中生智,张开翅膀,“嘎嘎”一声,飞到小水沟里;一大帮的母鸡、鸭子在公鸡的带领下,“咯咯”地围攻主人讨食,把家门围得水泄不通,主人只得捧起一堆干瘪的稻谷撒在门口,才安稳了鸡鸭;黑毛猪在圈里见状,也开始了“抗议”,由起初的“哼哼”声变成“嗷嗷”大叫,主人无奈又端起大盆子,把米糠拌湿,送到黑毛猪的面前,黑毛猪狼吞虎咽;这边还没吃饱的鸡鸭又去偷吃黑毛猪的食物,黑毛猪张开大嘴就咬,吓得鸡鸭没命地逃跑。等到天渐渐黑了下来,鸡鸭鹅进笼,这一切才开始平静。

农人们回家后顾不上说话,从大草堆取上一捆捆的草,急忙淘米洗菜,灶台上两口大锅,一口烧饭,一口熬粥,蒸腾的热气满屋子都是,顺着窗户飘了出去,远远地就闻到米饭的浓浓香味,整个村子都被晚霞和氤氲的米香笼罩着。大人孩子从不同的方向陆续回到家,端起饭碗,就着腌制的咸菜和新鲜的蔬菜,小锅饭大锅粥,香喷喷地边吃边聊起家长里短来,一天的辛苦劳作在晚霞褪去的时候逐渐消散。

晚霞农家,一派生机,毫无暮色中的惆怅。

农家的文章8:人走花不开

文/何鑫渠

母亲非出身农家,一辈子也没有从事过园艺。也许是少年时家中开过水果店、成家后买菜,所以一直喜欢种植。曾听她说,在杭州郊区胡庆余堂的煎膏车间工作时,种毛豆、南瓜、丝瓜等丰收的故事。不过那时她家住在楼上,基本与种植无缘。

母亲80岁时到上海,与我们同住底楼的边套。南边有个天井,西边有门,南北及西边还有近百平方米的绿地。母亲对植物的爱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买汏烧”之余便在小院和绿地转悠。

西门外是小区的主道,母亲会与路对面也是“童涵春”退休、也有个院子的邻居谈谈植物。她不忍把树种在花盆里,而喜欢将盆栽的植物种到大地中。我们搬家前想迁走枇杷、腊梅、银杏、樱桃、凌霄花等,但母亲说树与土地亲,便把它们留在了原地。现在它们成了原小区的一景。我们去时,看见它们就会想起母亲的身影。

搬到新居后,母亲有些不习惯。虽说也是一楼的边套,但东有香樟、北有棕榈、南有合欢和红叶李,少了母亲用武之地,但母亲见缝插针种了月季、百枝莲等。好在新居南边三居室外都是天井,小院有30平方米,我们便辟出6平方米的土地。母亲不嫌其小,在此耕耘。植物也知报恩,家中昙花,只在母亲上午在院子时开花。不过母亲最喜欢种的是蔬菜,6平方米土地外加6只城市凉台花园,种过青菜、萝卜、丝瓜、南瓜、冬瓜、苦瓜、葫芦、番茄、茄子、辣椒、秋葵、四季豆、长豇豆、空心菜等。

不过,开花前像大蒜的黄水仙是个例外。它花朵大且副花冠高,色彩温柔和谐,清香宜人。花谢后,或因其叶子类似大蒜,母亲特别用心关照。次年早春,母亲误将黄水仙当做大蒜,与大蒜同炒食用,因味苦而发觉不对。妻子当时要将黄水仙扔掉,但被母亲保了下来。次年黄水仙为了报恩,花开得更鲜艳美丽。一年、两年,一盆变成两盆,两盆化成了三盆。去岁9月27日母亲走了。今年春日三盆黄水仙,无论是赠给邻居的一盆,还是留在家里的两盆,叶子长得特别茂盛,但都没有开花。据说黄水仙是3月27日与9月30日的生日花,这其中包含着母亲的忌日数字。是花在悲伤母亲的离去,还是母亲离去还来不及变成鲜花?

农家的文章9:古诗中的乡村

文/董晏榕

农家秋院别样美

陆游曾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仿佛让我看到了农家那经过夏季豪雨的泼洒,骄阳的曝晒,清风的擦拭,落在地里的汗滴渐渐变大变圆,最后膨胀成一穗穗、一串串累累硕果,汇聚成藏在乡村褶皱中的片片金黄,还有村民们的朴实好客所形成的喜气洋洋的红火景象。

古诗中乡村的秋色是美的,艳阳高照,照耀了农人心中那一朵朵怒放的心花。地里播种冬小麦的牛,坡上啃着青草的羊,头顶上南迁的雁群,都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一幅立体的农家画卷,像我心中漫涨的潮水,围住了那谷堆,围住了那落日,也围住了田野里农民脸上略显沧桑却粲然的、溢于言表的喜悦。

山水无言乐自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乡村里有座山,一座巍峨的山,山那边,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山泉叮咚响,响彻山谷,响彻我的心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不足以完全形容这深谷中那山、那水给予我的震撼。人,一群久居这村中的人,几辈都生生世世活在这山这水的庇护下。柳,满山的青柳。青山抱着绿水,绿水映着青山。

这就是我眼中古诗中的乡村,唯美如画,安恬自由如世外桃源,容不得一点儿外界的干扰与纷争。柳暗花明中,微风拂过人们的脸庞,吹干了他们因忙碌而流下的汗滴;也吹开了路旁的碧绿丝绦,为过路人指出一条通向又一村的幽径。

娇莲欲语惹人怜

古诗中的乡村,也有白莲无尽的衬托。“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也有痴情的男儿,为心心念念的姑娘赤脚踏进一片清凉,信手摘下一朵白莲,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任微风吹过,让莲花瓣轻轻在痴情人手中摇晃,在痴情人心中摇晃。

夏日的荷塘最美,经过春季的孕育,整个水面都已铺满了似沱茶般清绿的荷叶——有的挺出水面,如伞,如亭亭的舞女的裙;有的浮在水面,如一轮圆盘,如一方罗帕。再看亭亭玉立的荷花,那一副娇羞欲语,欲语还羞的姿态,也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夏夜的月光,也如流水般泻在这片有薄薄轻雾的荷塘里,平添一种朦胧感,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让我为之赞叹,为此惊艳。

这古诗中的乡村,如幻如梦,也如浪涛潮水般翻滚汹涌在我的心间,久久不能平复。

农家的文章10:农家隆冬

文/郭雪强

已然过了冬至,村外的庄稼地被北风收拾得分外空旷,甚至鸟儿也不多见,因此寂静。站在广阔的田野里,不仅感受到大地的博大,而且也感受到它的谦卑,它给了庄稼人自己所能给的一切,也让天空变得清晰,甚至从这个村望见那个村。

空旷中那些看上去多少有些孤单的电线杆和白杨树,实际上是手拉着手的,那些在大树怀抱里的一块一块的村子实际上也是手拉着手的,窄窄长长、弯弯曲曲的小路承载着从这儿到那儿的脚印和车辙。要是早晨,有霜或雾,又会把田野装扮得稍稍有点柔美,有点清秀,有点朦胧。要是傍晚,有夕阳或晚霞或雾,更会把田野映衬得旖旎,多姿,含蓄。

村庄内部,早有成堆成垛的稻草装进了身体,它们长于庄稼地,被庄稼人收回,现在就以柴火的身份为村庄保暖。村庄也空旷过,现在却是充实的,收获的稻谷、玉米、花生、黄豆有的在粮仓里睡着,有的还在房顶上吹风,粮食的好坏、起伏的价格正是时下农民围坐火炉时最热门的话题。村庄,粮食,人,就如同三角式的爱恋,你爱着他,他爱着我,我爱着你,反之亦是。

农具清闲下来,人也清闲下来。院落里的柿子树上,叶子早已落得精光,光秃秃的枝干伸向天空,像是一个迎接的姿势,可爱又有趣,让这个朴素的农家小院不失生动。让人不能远离热闹的还是那些叽叽喳喳的麻雀,从这家到那家,从树尖到房顶,只是瞬间几秒钟的光景,让愈来愈清冷的日子愈显清冷。它们总是这样,一年四季不曾变化,内心好像丝毫没有季节的概念。人却无法。人是知冷知热的,而有冷肯定会有热,有热便也少不了冷,所以在村子的街巷里转悠,会听到从院落里溢出的响亮的欢笑声和低迷的哭声,幸福和美满,思念和孤寂,在哪里都是一样的相伴相随。

看上去已经空旷的庄稼地,更像智者在思考;显露出的依然挺立的为数不多的几棵树,更像才子英秀在引领风潮;村庄虽然老了,不怕又多一载,还好,每天的日出和日落都是新的,人就在旧事新风里感受自己的伟大与渺小。

农家的文章11:竹林里的游戏童年

文/浣纱小芙

几户农家小院,掩映在青青翠翠的竹林之中,竹林深处,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那是儿时的我,和小伙伴们在竹林中嬉戏,蓊蓊郁郁的竹林里穿梭着我的欢乐童年。

小时候,家的四周,到处都是竹林。东坡先生说过,“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农人们无论老老少少都爱竹,所以家家户户都有竹林。清风徐来,竹影婆娑,人们可以乘凉;竹干剖成篾条后可以编成农具厨具;竹枝竹叶可以当柴;竹笋可以做菜;笋壳可以做鞋底……对于彼时还是小孩的我和我的伙伴们来说,竹林就是我们游戏的天地。

我们常在竹林里捉蜻蜓。

先寻一根长长的细细的竹竿,然后把一根篾条弯成一个圈,插进竹竿顶端的小孔里,固定,随后,拿着竹竿房前屋后到处去找蜘蛛网。找到后就用竹竿将蜘蛛网缠绕在那个竹圈上,将竹圈绕上一层又一层的蛛网;或者,直接用一根更为细长的竹竿去绕蜘蛛网,直到竹竿的顶端被蜘蛛网包裹成一个灰黑色的小球。二者的区别是“捕猎”的面积不一样。

完成了上述准备工作,我们就拿着工具来到竹林里。竹林里有许多蜻蜓,大脑袋,长尾巴,背上两扇透明的翅膀,个头比常在小溪边、草丛中飞舞、点水的蜻蜓要大一些。原来不知道它的具体名字,现在从网上得知叫做蓝面蜓。竹林里的蜻蜓多是黄昏时分才出来捕捉蚊虫,黄昏时分,特别是闷热的天气,一群又一群的蜻蜓在我们身边飞舞着捕捉蚊虫,它们或盘旋,或俯冲,或拉升,或急转,对蚊虫进行着围攻。我们开心而兴奋地看着这一切,我们实在讨厌那些蚊虫对我们的叮咬,我们太喜欢这些“小飞机”了。

所以,我们就在白天的时候,带着我们的工具,来到了竹林里。白天,蜻蜓就栖息在竹枝上,它们用足抓着竹枝或竹叶,张着翅膀,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一片竹叶,或一根竹枝,仿佛就是它们的停机坪。我们轻手轻脚地在竹林里走着,眼睛像猫似的四处张望,蜻蜓隐藏在竹叶当中,并不是一眼就能看见的,需要仔细辨认。不过,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也就不在话下了,要不了多久,就发现了一只“小飞机”,立刻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屏住呼吸,将缠有蛛丝的竹竿伸过去。如果是网,就将“小飞机”整个的扣在网里;如果是小球,就将小球靠向“小飞机”的翅膀。蜻蜓被捉住后,就将它取下来,放进随身携带的尼龙网里,继续寻找。尼龙网多半是小一点的小孩拿着,他们很是羡慕很是崇拜地跟在我们身后,即使因为发现蜻蜓时呼叫我们的声音大了些遭到我们的喝斥也无怨无悔。

我们在竹林里逛上一圈,满载而归,然后,从中挑些个头比较小的蜻蜓,送给那些小跟班们。那些小跟班们如获至宝,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蜻蜓的翅膀,跑着,叫着,向家里人报喜去了。我们呢,就把满口袋的蜻蜓带回家,全部放进我们的蚊帐里,以为这样蜻蜓就能帮我们吃掉那些钻进蚊帐里的蚊子,那些总在半夜三更将我们叮咬醒的蚊子。不过,我们总是在第二天清晨,发现蚊帐里的蜻蜓全部杳无踪迹,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溜掉的。

除了蜻蜓,笋子虫也是我们的宝贝。每当春笋破土而出的时候,就有笋子虫来光顾。笋子虫是硬壳虫,它的背部是黄色的,上面还有条纹,腹部是黑色的,它有六只脚,长着一张又细又长的嘴巴,就像一小截小竹枝似的,嘴巴旁边还有一对触角,这嘴巴专门用于刺吸竹笋汁液。我们就趁它抱着竹笋,把长嘴巴扎进笋子里吸食笋子汁的时候,用两根指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捉住了。这个时候即使被它发现,它的长嘴巴也来不及从笋子里拔出来。将它的一只脚或几只脚折断,再将一根细竹枝插进它空心的残肢上,然后就将竹枝高高举起,抡着圆圈,笋子虫就会一个劲儿扑闪着它的翅膀,像小风车一样。

记得有一年,竹林里的一个角落,有一株笋子,连续好几天都有笋子虫光顾。我每天只需到时候去,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捉到笋子虫,多则三、四只,少则一只。当然,这个秘密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捉住笋子虫后,就洋洋得意地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笋子虫的另外一个作用据说是烤熟吃了之后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因此,有时候捉到笋子虫就把它弄到柴火上去烤,烤好之后,连着外壳一起,吃起来脆香脆香的,也算是小时候的一道美食。

我家的后院,也是一片竹林。竹林的地势高低起伏,低处常常积着厚厚的竹叶,红红黄黄的,像一层地毯,踩在上面软软的。我家那时候养了一群鸭子,鸭子常常在竹林里找虫子吃,有时候,就趴在松软的竹叶上休息,你嘎嘎两声,我嘎嘎两声,好像在闲聊。母鸭子们要在竹林里下蛋,它们通常会找竹叶比较厚的地方生蛋。由于竹叶比较蓬松,鸭蛋常常就被竹叶掩盖了,寻找鸭蛋也是我们乐此不疲的活动之一。翻开一层竹叶,发现一个白花花的鸭蛋躺在那里,心里立刻有了成就感。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就会你争我夺,铆着劲儿比赛,看谁找到的鸭蛋多。有时候,还会找到坏蛋,确切地说,是母鸭很久以前下的蛋,因为放得久了,坏掉了。如果一不小心打碎了,那味道简直奇臭无比,小伙伴们纷纷掩鼻而逃,找到坏蛋的人就会很沮丧,感觉自己白费了那些力气。

当然,在竹林里捉迷藏、玩打仗几乎是每天的游戏。我们还会将绳子绑在两根粗壮的柱子上,荡秋千。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将嫩竹叶摘一片下来,就是一个哨子,放在嘴里,用两片嘴唇使劲地叭嗒,就会叭嗒出清脆的声音来。要不,就给外婆拾几张大而完整的笋壳,用来做鞋垫。如果连着下几天雨,竹林里就会长出一些蘑菇,洁白的,像一个大圆盘,零星地点缀在竹林里。我们知道背面是白色的蘑菇可以吃,于是就提着小竹篮去采蘑菇。采的少,就当玩具玩一会;采的多,就带回家让大人们做一道蘑菇汤给我们喝,味道鲜美极了。

真是让人怀念啊,我竹林里的游戏童年!

农家的文章12:农家书屋

文/李珍文

村里的陈列着各种书籍,有文学类、法律类、科技类、天文地理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每逢假日或劳作之余,农家书屋便“高朋满座”。那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那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那洋溢其间的智慧与灵气,无不给人以启示和享受。村民们沉醉在这方天地里,对生活增添了一份自信和希望,也感受到了书籍的好处与力量。

书中自有黄金屋。村里有一对小两口,结婚已十余年,上有年近七旬的老父母,下有一双年幼的儿女,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为了生计,夫妻俩曾背井离乡,虽然勤扒苦做,但由于家庭负担太重,一年到头,口袋里还是所剩无几。在谋生的路上,他们辛酸又困惑。要让家庭致富,路在何方?

冥思苦索中,他们来到了农家书屋,一叠“科技致富”的书籍,吸引了夫妻俩的眼球。寻寻觅觅,找到一本《黄鳝养殖技术指南》,认真品读,刻苦钻研,有了理论基础,便有了行动指南。夫妻俩从书中得到启发,去找村支书承包了二十亩鱼池,养殖了黄鳝、龙虾、草鱼等。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净赚了人民币二十万元。妻子深有感触地说:“书里到底有黄金,农家书屋是我家的财神爷。”是呀,书籍传授了知识,知识创造了财富,财富美化了生活。如今小两口的家庭焕然一新,高档电器琳琅满目,漂亮家具应有尽有,听说还计划两年之内购买小车呢。

书中自有颜如玉。川子是村里的“小混混”,平日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虽然年近而立,但至今还是“光杆司令”一个。亲友劝他不听,年迈的父母拿他没有办法。为此,热心肠的老村长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改变川子这小混蛋?前年春天,村里建了“农家书屋”,老村长认为机会来了,于是经常带川子去读书,读唐诗宋词、读现代文学、读科技书籍,让他受到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熏陶,体悟纯朴的民情风俗和人世温情。

老村长的良苦用心、农家书屋的有效指点,为川子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后来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渐渐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与重担,家境也随之好转。在热心人的撮合下,今年春节,川子与村里的小芳姑娘喜结良缘。在新婚庆典上,川子满怀感激地说:“我今天的幸福是村长大叔给的,我的新娘是农家书屋给的,我深深地感谢他们!”

读书是营造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村民们在农家书屋不仅获取了丰富的知识,还收获了文明和友谊。彼此之间懂得了真诚待人、宽厚包容、乐善好施,营造了良好的乡风文明。沉醉在农家书屋,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还真是其乐无穷呢!

农家的文章13:最是平常油菜花

文/风过无痕

油菜花,是农家的最爱。油菜花的一生,给予了人们无穷无尽的盼望和收获。

在她年少的时候,是那翠绿的菜苋。菜苋,是春季里人们最期盼的蔬菜了,虽然只有十天左右的拥有,却让人能怀念整整一年。怀念,不仅仅因为菜苋上市的短暂,还因她与众不同的美味,无须什么调料,只需油中简单的一炒,便是最清清爽爽的春日佳肴。虽经油锅的历炼,菜苋却不会象其它蔬菜一样蔫头搭脑,完全没了当时的原形,她躺在盘子里,一根根嫩嫩的花莛子,青翠挺拔,充满了少年壮志的豪情和志气,充满了年轻气盛的倔强和冲劲,而莛子的周围,还紧拥着一簇簇小小的花粒,那简直象极了一幅画,田园春色,尽在画中。轻轻的夹起一根,滑嫩、爽口,还有淡淡的花的清香,真是色、香、味俱全。短短的十几天,每天在菜园里逗留片刻,每天轻轻地掐下一篮菜苋——那生活,也象菜苋一样,水灵、嫩绿。

十几天过去,那小小的花粒,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迫不及待地要开出花来。农家都很会过日子,此时来不及吃完的菜苋,乘还没变老的时候,被全部摘下、晒干、收藏。等到那一天想念的时候,再拿出来用水一泡,包一顿鲜美的菜干鲜肉馄饨,那春天的味道,仍会留在唇齿间。

在她青春的时候,是那蓬勃的菜花了。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菜花,那乡村的春天,该是如何的寂寞,如何的单调。桃花虽美,花却娇弱,春风几阵,花尽飘落,而梨花,又太过苍白,让人一眼看过,便留无限忧伤。只有那菜花,随遇而安,洋洋洒洒,汹涌热烈,在家前、屋后、沟畔、坡底、河边、岸侧,开成一片金黄的海洋,开成一个豪情万丈的春天。那花,艳丽夺目,那香,浓郁淳厚。多少人,因为油菜花,对春天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多少人,因为油菜花,对生命充满了感恩和热爱!这时候,还有那一群群放蜂人,守在田头,守在菜花深处,在蜂飞蝶舞中,收获一箱箱又甜又香的菜花蜜!

拼尽全部的力量,恣意地开了整整一个春天,菜花进入了结籽的季节,那是菜花成熟的中年。细细长长的菜籽荚,饱满、结实。随着初夏的来临,菜籽荚由碧翠变成了枯黄。这时候的乡村田园,在五月熏风的吹拂下,到处是温暖的油菜籽的芳香。

油菜花完成了她一生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被推进了油坊或油厂,成为家家户户每天生活无法离开的油盐酱醋之首。在“百油齐放”的今天,绿色和醇香的菜籽油,仍是人们的最爱。

油菜花的一生,是竭尽全力付出的一生,油菜花的一生,就象我们父母的一生。

农家的文章14:农家冬晨静悄悄

北方的冬天夜格外长,清晨睡醒了,看看外面还很黑,时间尚早呢。突发奇想,到外面去拥抱一下农村冬天的清晨,那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会给我多少惊喜?又会给我多少收获?怀揣着满腹的好奇与欣喜,我迅速穿起床要和清晨来一个亲密接触。

农村冬天的清晨静悄悄的。

走出家门,西北风像一束带刺的玫瑰和我撞个满怀,抱住我的腿,使劲亲吻我的脸颊,扎得我生疼,赶紧把帽子往下拉了拉,再用围巾遮一下裸露在外面的脸庞。西北风对我太亲热了,这份热情使我禁不住再裹紧一下衣服,再把身子往棉衣里缩一缩。

抬头仰望天空,星星像调皮的孩子不知疲倦地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朝着我挤眉弄眼,做一些搞笑的动作,我向它挥挥手,给它一个甜蜜的微笑,好可爱的星宝宝!真想跳一跳跃到星空,看看月亮上的桂花树,还有嫦娥和玉兔,告诉它们地球的美丽和富饶,为她安装电脑和电话,建立互联网,经常和地球上的人聊天和联系,让日思夜想的吴刚拥着嫦娥姐姐入梦,让他们彼此不再寂寞,不再孤单。还想和星星握握手,把星星领到人间,感受人间的温暖,尝尝人间的美味,给人们带来福音,和我嬉戏和我作伴,点亮每个人的人生之路。

极力远眺,灰蒙蒙一片,看不清远处的村庄和房屋,看不见远处的厂房和高楼,就连近旁的那些大树、房屋都隐藏在了夜色之中和我捉起了迷藏,我找不到它们的影子,寻不到它们的踪迹。但我知道它们就在那里,在我熟悉的地方默默静立着,也许在向我微笑点头呢,只是天很黑我看不到它们的容颜。我一一和大树问好致意,有时还去抚摸一下笔直的树干,好亲切!因为白天经常看到它们,因为很熟悉,感觉和这些景物都是一家人似的温馨自然。

农村的清晨静悄悄的。村中的狗儿也睡着了吧,万籁俱寂的清晨,没有半点喧哗,没有半点浮躁,就那样静静的,静静的,这样的环境最适合放飞自己的思绪了,比陶渊明的居所还要安然,还要超脱。我的脚步轻轻,怕惊扰了麦苗的美梦,怕震醒了大树的欢娱。

我慢慢踱着步,一边走一边沉思,一片麦田走进了我的视线,虽然看不清麦苗的样子,但白天时我经常看到,麦苗已黄了,就趴在麦子的根上,为根保暖,好等明年春来临,展现自己健壮的风姿。

脚下软绵绵的,我踩到了一颗枯萎了的小草,赶紧对它说:“小家伙,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小草挺了挺身子,风趣地对我说:“没关系!是我耽误你的脚着地了,无论谁来踩我,我都不生气,我不会气馁,我会更加坚强,你看明年春来时我的英姿!”

一阵风紧跟着一阵风,拥抱着整个大地还有大地上的一切。大树摇晃着自己光秃秃的枝丫跳起了迪斯卡,好像在说,不要笑话我光秃秃的身子,明年春来时,我又会枝繁叶茂满枝桠。你看这枝条上鼓鼓的小包都是我的宝宝,它们像我一样刚强,经受着西北风的考验,经受着雪花的洗礼,经历过风雪的宝宝会更加坚强,明年我的家族会更壮大。

是呀,很多花草树木在冬天里看似死去,绿散去了,叶枯黄了,花凋零了,实际上它们是在积蓄力量,是为下一个春天的喷薄欲发而孕育,是为明年的丰收在写计划、在沉思。

冬天是农闲的季节,人们不用再下地干活,早晨可以躺在丰收的喜悦里睡个懒觉,所以到处都很安静。农忙时,总是早上看着星星去干活,晚上星星送他们回家,忙碌了一天又一天,收获了一季又一季。农闲了,也该歇歇了。

村里的一只大公鸡叫了起来,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接着,村里大公鸡的叫声此起彼伏奏起了鸡鸣交响乐,嘹亮了整个村庄。农家窗口的灯光次第亮了起来,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饭香,菜香,我肚子中的馋虫在咕咕叫,回家了,吃饭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农家的文章15:放牛

文/庞祥艺

牛曾经是农家的主要劳动力,犁田耙地等粗重活儿都是由牛来干的。因此,农民把牛当作宝贝来对待。鲁迅先生更是对牛有很高的评价,比如“我吃的是草,挤岀来的却是奶,是血”“俯首甘为孺子牛”等。

小时候,我母亲身体不好,村里的干部岀于对她的照顾,安排她饲养生产队一头小黄牛,工分虽然不高,但工作量不重。这样,课余时间去放牛,就成为我经常帮母亲做的事情。所以,从小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放牛娃。

记得第一次去放牛,我赶着牛刚走岀村口,叔叔就对我说,你放牛必须带上一条鞭子,如果牛不老实,你就用鞭子抽它,否则,你制服不了它的犟劲。我折来一段竹枝,插在裤腰上,神气十足地赶着牛往田野里走。到了田野上,我把牛牵到青草多的田埂上,让它尽情地享受美餐。牛见了青草就低着头吃,它长长的舌头将青草卷进嘴里,发岀“嚯嚯”的吃草声。看着牛美美地吃草,我心里也是美美的。可是过了一会儿,小黄牛却起了歪念,趁我不注意,偷吃了生产队的禾苗。这使我十分生气,想起叔叔的话,我举起竹鞭,毫不留情地往牛的嘴上抽打,痛得它喘着粗气直跺脚。从此,它见庄稼再也不敢偷嘴了。虽然我的脾气坏,但是打了小黄牛之后,又感到有点心疼,把它牵到青草更茂盛的地方,让它吃得肚子胀鼓胀鼓的,然后牵它到水塘边去喝水,才赶着它慢悠悠地回村里去。

放牛并不是体力活,不会觉得辛苦,然而,在那空旷的田野里,除了听到一些虫鸣和偶尔看到身边有一两只鹌鹑飞走之外,未免觉得孤单寂寞,心里闷得慌。为了消除空虚,我身上带着一本书,一边放牛一边看书。可是,在强烈的阳光下看书,不到几分钟就感到眼睛痛头发晕,简直受不了,只能作罢。

为了有伴,我就约村里其他领养耕牛家庭的小孩一起去。经过细心观察,我们发现,土坡下面有泉水渗岀的地方,青草特别多,并且长得很鲜嫩。我们把牛赶到这些草地上放,牛进了青草地,只顾着埋头吃草,就不去偷吃庄稼了。

牛静静地吃草,我们几个放牛娃却静不下来,经常躲进荆棘丛中捉迷藏,走到小溪边观小鱼,围在大树下斗蟋蟀,跑入番薯地里捉金龟子。我们追逐着打闹着,嬉戏着欢笑着。游戏是我们的“功课”,野外是我们的乐园。

傍晚,牛吃饱了,我们就把它们赶到池塘边去喝水,也许是天气太炎热的缘故吧,有一头水牛钻进池塘里泡水,不管我们怎么吆喝它也不肯上来,急得我们团团转。这时,有位大伯正好到池塘里洗澡,他招手示意我们跳下水去,由于我们不会游泳而不敢。大伯看岀了我们的困惑,对我们说:“你们都下来吧,我教你们游泳。”听了他的话,我们很高兴,都脱了衣服,纷纷往水里跳。大伯说:“学游泳最重要的是能浮起来,要注意,深深地吸一口气并且憋着,全身放松泡在水里,身体自然就向上浮,这时,双手向后划,双腿同时向后蹬,双手与双腿动作要协调,呼吸要把握节奏,才能使身体向前。”那次放牛,我意外地学会了游泳。

放牛虽说是农家平常的事情,但能让人在冥冥中萌生遐想,悟岀道理,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有一天放学后,我收齐同学的作业,捧去办公室交给老师,看见墙壁上挂着一幅水墨画《牧笛》,画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竹笛。欣赏着画面,我仿佛听到悠扬的笛声回响在田野上,于是产生了制作一支竹笛的想法。我找来一根质量上乘的竹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先按笛子的长度切割成段,再打通内节,然后定岀距离挖音孔,堵上笛塞,一支简单的笛子就制成了。我一吹,居然发岀悦耳的声音来,这让我喜岀望外。

以后我放牛,就带上那支竹笛,感到无聊的时候就吹笛子。清风在笛声中飘逸,黄牛在笛声中吃草,庄稼在笛声中拔节。笛声就是憧憬,就是童趣,就是乡音。笛声陪伴着小黄牛长大,也陪伴着我走过愉快的童年。

现代社会,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几千年来依靠牛耕作的历史已经成为绝唱,化作一缕乡愁,随风飘远。感谢那段放牛的时光,让我享受到童年的乐趣。

农家的文章16:幸福的农家小院

文/黄明彩

去年,我和单位同事去吴川市塘缀镇高岭村做房屋征迁安置工作,经过努力,与单位包干的拆迁户愉快地签定了房屋征收协议书,为建设湛江国际机场作了应有的努力,自豪之情难以自禁。

回忆历时将近一年的工作,风雨无阻,我享受了下乡路途收获田园风光的乐趣,还有走进农户吃上农家饭的满足和分享了他们的幸福快乐。

从城区到高岭村有四十多公里。一走出城区,朝着高岭前往,仿佛朝着人生的广阔天地,让人心旷神怡。坐在小车里,透过车窗,近观远眺,愉悦视野。每隔一两里就出现在路边的双轮板车上的特色甘蔗小摊,路边五彩纷呈的衣服摊子,风情洋溢的小墟,长势喜人的庄稼,林立的漂亮房屋,彰显着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田园乡村晨曦缭绕,笼罩在轻纱般的雾气里,神秘莫测,如梦如幻,当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即美轮美奂,如诗如画;山水树木庄稼小草披着如黛的绿衣,布满视野,满眼的绿让人神迷。

走进高岭村,扑面而来的是融融的乡情,清新的乡土气息,浓浓的烟火味。那袅袅炊烟,映衬着一个个温馨的家园、一张张村民丰收的笑脸,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心情极其愉快。

房屋的一砖一瓦牵连着每一位村民的五脏六腑,当拆屋的钩机隆隆地打破早晨的沉静,开进高岭村,不少村民心情沉重,走出家门看钩机拆屋的震撼场景。一位六七十岁的村妇夹在其中,和她儿媳的交谈声恰好传入我的耳畔,仿佛熟悉的乡音穿过迢迢岁月而来。

我觉得农村亲切,村民亲切,乐于与村民促膝谈心,了解他们所做所想所盼,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许是我生于农村,童年记忆铭刻在农村大地,村民的纯真、质朴早根植在我心中的缘故。当我和阿姨得知我们的老家同属远方一个小镇,相谈甚欢,一见如故。我应邀走进她家,重温农家生活,双手捧过她递上来的热气腾腾的早餐,还有她满腔的深情和厚意。

从那天起,高岭村多了一份我的牵挂,我多了一丝与阿姨之间的牵联。每当我走进高岭村,都情不自禁走进她家,亲近感知她,感觉就像回到了久违的老家,投进了故乡亲人的怀抱。熟悉的乡音、熟悉的情景暖暖包围着我,幸福感油然而生。

她家两栋小洋楼矗立在村口,像她那般热情地招呼着每天过往的行人。房屋门前是一个大庭院,厨房卫生间在正屋外,院里有口水井,有一棵青翠欲滴的大树。一对双胞胎孙子,她常背着一个在水井边洗洗刷刷,她的儿媳也背着一个在厨房里忙个不停,母鸡带着小鸡在吃食,也忙个不停。几位村姑少妇常聚在她家,边品尝她煮的各种糖水,边谈论机场、高铁建成投入使用及搬到新村后的憧憬,像一群喜鹊吱吱喳喳,歌颂着新时代新生活,笑脸如花,写满幸福之情,每每看到这情景,我都深受感染,一头扎进去,分享喜与乐。

我整天在高岭村做工作,中午不回城,她热情招呼我到她家里午睡,而她就在客厅守护着我。我伴着乡音、枕着乡情,甜甜入梦。我的同事也受到她盛情邀请,常到她家体验农家生活,了解农家境况,品味农家小吃。在她家,我美美吃上故乡式的稀饭、萝卜干煎蛋、酸菜、木薯糖、深薯糖等久违了的乡间小食小菜。当家乡式的饭菜在舌尖上绽放出熟悉的美味,总有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当我回家,她热情赠送给我农家产品。

她家境殷实,餐桌上菜式丰盛。联想到不久的一天,机场建成,出行便捷,结束交通闭塞的局面,生活比蜜还甜,我真的替她感到高兴,心情如院子里的树叶迎风飞扬。

与她认识后不久,她的两栋房屋就拆除了。每当我路过她家旧址,与她相识交往的点点滴滴即浮现眼前。她的小院,曾拥有一汪山温水暖的情怀,她的家,家温菜暖、情深意长、爱意绵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