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夏至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夏至的文章1:2016年6月21日,夏至
文/何红雨
2016年6月21日,夏至。
夏至的这天,还算凉爽,至少,阳光没有前两天那么炙烈了,也有几缕夏风忽而吹来。
下班的路上,坐在车上,空调的凉风竟然吹得我有些迷糊。睡意似乎要来纠缠。但却忽然会被车里播放的音乐扰醒。
听着音乐,看着窗外热浪中经过的路人,人也似乎精神起来。
那些瞌睡虫,不知何时,竟都跑掉了,跑掉了。
还有一段路程需要在车上打发。
总不能就这样无所事事地浪掷时光吧,虽然只是短暂的几许时光。
于是,拿出包里的日记本,也拿出包里的那支笔。
想起要将街边那日清晨看到的紫薇花写下或是画下来。
也想起应该作首诗,再配上两幅自己的随兴画。
但忽然,视线却被车窗外倏而闪过的一个身影吸引。那是一个男孩子,年轻、朝气,随风扬起的长发肆意且张扬。他此刻,正脚踩一个长条的滑板,风车电掣般忽而闪过……
他的身影,他的张扬,总会让我想起一些什么。
那是一段关乎青春的记忆。年轻且张扬,长发飘飘,也裙裾飘飘。
那时候,总是喜欢将秀发披散至肩头。夏日的风吹拂而来,我亦能够嗅得自己秀发间洗发水的淡然清香。
去教室上晚自习,刚刚洗过澡的长发还未彻底干透,于是,它们便在我的颈子上十分乖巧地紧贴,也隐约地将几块微湿洇染于我颈子下面的衣衫。
那时候,喜欢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那里虽是角落,但却会有一扇窗。我总是喜欢将那扇窗推开,然后,让清凉的夏风徐徐地吹拂进来,也把夏日傍晚空气中弥漫的淡然花香袅绕进我的鼻孔。
那些淡淡然的花香,混合着我的发香,就是我一段青春的美好记忆,清晰且真切。即便在数年后的某天想起,也仍会令我感动和怀想。
我常想,人生如此短暂,若是时常地能够令自己回味那些逝去光阴中的点滴美好,那该多好?
于是,时常的时常,我都会用一只手托起的腮帮,把自己沉溺于一段或许久远的回忆之中。
这些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年少的自己,也似乎看到了青春张扬但也略微羞涩的自己。那是一朵袅娜的花,开在春风,也开在夏风里。即便,到了薄凉的秋天,那朵花,也不会兀自萎谢。
北方的寒冬,天空飘起纷扬的雪花,耳畔有呼啦啦的北风凛冽地吹起。而那时候,我虽然穿得像是一只小花熊,但是却仍旧满心欢喜,走在风雪中,就好像,是要脚步铿锵地走向美好却并不那么遥远的梦之都城。
人这一生,总该为梦想而执着一次。
不要惧怕,不要气馁,也不要放弃,只把自己一再坚韧,也一直一直地纵身于梦幻的都城。
思绪飞扬的时刻,我的笔已然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一篇短文。未写之前,我就知道,这篇短文的题目,应该叫做——《追风少年》!
是的,这个题目最为恰当。
他追着风儿,也是在追着他的梦想。
年轻的心,是勇敢的执着的不肯放弃。
或许,有天,他的梦想会受挫,但是想必,他仍旧会在片刻的消沉之后,重又扬起理想的风帆。
他会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人,在多年之后。
而人生不就是这样么?
我们匆忙地来到人世,也会匆忙地走掉,然而,其中的过程,最好能够多些趣味和情调,也许并不辉煌,但是,却也会有着知足的快乐。
追风的少年,让我想起了许多。
闷热之中,偶有几丝细风吹过,乱了我的发丝,而我的心中,却盛满清凉。
2016年的夏至,后来的后来,回想起来,竟也极有意义。
宁静中有着青春的模样,闷热中有着梦幻的身影。
我会一一珍存,也会时常怀想。
夏至的文章2:母亲的夏至面
文/梁永刚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年年夏至,今又夏至,不期然想起了小时候母亲为我们做的夏至凉面,一种凉津津、香喷喷、散发着浓郁麦香的味道顿时漫过心间。
老家地处豫中平原,“冬至饺子夏至面”是祖祖辈辈流传的节日食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由于夏至节气正值小麦收获不久,各家各户都磨有新小麦面,和平时不一样,母亲在做夏至面时全用新小麦面,吃起来筋道,有嚼头。
在那个年代,擀面条是乡间村妇人人皆会的一项手艺。母亲是擀面条的行家里手。夏至凉面属于捞面条,不同于清汤寡水的汤面条,一家子人大小六七张嘴,吃起来不是一件容易事。母亲从排缸里挖了两瓢白面倒进和面盆里,一手端着水瓢慢慢向盆中倒水,一手在盆中迅速地把面和水搅和到一起,等到水和面基本均匀以后,再反复揉搓。一直到所谓的面光、手光、盆光为止,面才算真正和好了。揉面成型看似简单,也是个力气活和技术活,往往是母亲和完一块面,就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擀面条的面不能和得太硬,太硬了不好擀,面条发脆容易断;也不能太软,太软了粘案板,不成型。只有把面和得软硬适度,才能擀出筋道的手擀面,做出的凉面口感才好。和好了面,母亲找来一块浸湿的笼布盖在面团上,说是让面醒一会儿。
等上一段时间,母亲开始擀面条了,她麻利地用菜刀切下一块面团,先在案板上轻揉几下,然后用手掌拍成饼状的面片,用一种俗称“大擀杖”的擀面杖熟练地擀了起来。不多时,一大块面团被母亲擀成了薄溜溜圆乎乎的大面片,稍微晾上一会儿后,母亲将几张面片折了几折,叠成条状,按住面片一端,右手握着菜刀嚓嚓切下去,薄又细的面条很快堆满了案板,只等着锅滚下锅。此时,在熊熊火焰的舔舐之下,铁锅里的水烧开了,母亲抓起面条,轻轻抖动着丢入锅中,面条打着旋翻来滚去。等面条快熟了,母亲将淘洗干净的随锅青菜丢到了面条锅里,等再滚上几滚,便可以将热气腾腾的面条捞出锅了。
过去,农人们对于节气非常重视,因此夏至凉面的做法和吃法都很讲究。记忆中,母亲把面条煮熟后,捞到事先备好的一盆井拔凉水里“拔凉”,直到面条完全清凉爽口为止。所谓“井拔凉水”,其实就是刚从井中打出来的水,是炎炎夏日农人们消暑降温的天然饮品。母亲配制夏至凉面的调料也很讲究,和平时迥然不同,平日里吃蒜面条通常是捣些蒜汁放些盐即可,但夏至凉面的调料就丰富多了,将醋、盐、花椒面、小磨油、蒜汁、姜末、芝麻酱等调料混合均匀,吃前将调料倒在凉面条上,再撒上黄瓜丝、葱花、擀碎的花生米拌匀,如果喜欢吃辣的可浇上一勺辣椒油。 往往是母亲还没把凉面的调料拌好,我和哥哥姐姐就等不及了,眼巴巴地站在灶房门口。等到一家老小都端着碗喜滋滋地走出了灶房,母亲这才把凉水盆里剩下的面条捞进碗里,浇上碗底所剩不多的调料,坐在灶房的门槛上吃上几口。
多年来我走过很多地方,喜爱吃面食的我品尝过各地不少颇具特色的凉面,却唯独最爱母亲做的夏至凉面。在我心中,一碗寻常的夏至凉面,掺着母爱,和着亲情,传递着家的温暖讯息,是世间任何美味佳肴都无法代替的。
夏至的文章3:夏至印象
文/曹光雄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夏至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着名诗句。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带来的强降水,并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我记得儿时住干城街郴江河边,那年刚过夏至,一楼的杂房兼茅厕,就被暴雨见涨的河水淹没。有趣的是,父母亲忙着抢搬木柴和其它有用的东西,我却从水里捡了四个甲鱼蛋。蛋拿到手里竟还有点沉沉的,打开一个看,嚯,有一只带血丝的小甲鱼,张着小腿欲爬行。其它三个蛋打开后也如此,我好高兴。不料,母亲却说造孽,命我立即放回河里,眼看着四个小精灵活生生地随水流游走了。后来我住西街,就夏至当天,亲眼看到东街大雨滂沱,而西街却依然艳阳高照,真应了“东边日出西边雨”哩!小时喜欢打赤脚,夏至过后,走在沙地上,滚烫得双脚直跳呵!我当兵后在军区机关工作,也是夏至时节,我到驻桂林奇峰镇部队釆访,正逢强降水冲垮了驻地老乡鱼塘,那鱼群顺流冲到营区,大都有六七斤重一条,部队指战员立即出动抢捞,两个时辰竟捞了五百多条,不但送还给老乡,还帮着抬土修复夯实堵上了大塘缺口。
广东夏至时节,蚊虫繁殖速度很快。有次,我到驻韶关马坝部队某团采访,住团招待所大房,入夜那蚊子成群嗡嗡叫,直往脸上扑。我到外面摘了许多桉树枝叶,拉到房当中水泥地堆成堆,关上门窗点上火,不一会满屋浓烟,十分钟后燃烧殆尽,待开门再进房,烟散后,一看地下居然黑压压地满是被熏死的蚊子。打扫毕,这晚不挂蚊帐也能安然入睡了。
当然,夏至时节,也有人称道的:比如说“太阳不毒,五谷不熟”,用它的灼热,酿造了五谷丰登,就有了“六月六,晒新谷”的景 致;也正是因为此时入盛夏阳光猛烈,民间便有这天将被褥、厚重棉衣拿出来晒,起到防霉、杀菌作用。更有,此时池塘荷花盛开,莲耦初结,给人间又添了一仙境。宋朝诗人杨万里观西湖荷景,就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誉。那真是芰荷袅娜,香尘凝空。碧叶连天,绿影浮动。荷风送香,霁后相融。跌落荷塘的心事,浸过月色清辉,更显灵秀温婉。
夏至的文章4:犹记儿时照泥鳅
文/王祖远
儿时,夏至以后,故乡的夜晚开始闷热起来,泥鳅都从泥里窜出。捉泥鳅的人很多,有用手翻泥,有撒茶枯水,有放篾笼诱,我们捉泥鳅是用火光照。泥鳅见到火光,就欢喜得变“傻”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城民用电力不足,每到夜晚,处处是一片昏黄,没有电视看,有电影院、戏院子,但我们没钱买票。大人们拿着棕扇子,坐在小巷子里歇凉聊天,我们男孩就邀伴去乡下水田里照泥鳅。
夜晚来临,我们高举着火把,带着照泥鳅的工具,全副武装出发了。一路上,天空有淡淡的银色月光,有闪烁着稀疏的星星,朦朦胧胧的田间,洒下了我们的欢笑。来到山旁的梯田,已经有拿着松柴火把照泥鳅的人了,也有一些照青蛙的大人在田坎上走动。近郊田里照泥鳅的人多,我们就去远一点的山谷。有的梯田里刚插完晚稻,有的刚耕完田,一片水汪汪的田里,泥鳅钻出泥洞,漂在水面上悠悠然然,尤其是靠山崖岩坎的梯田,有不少石眼冒出一线泉水,清凉凉的,泥鳅喜欢在这田边水里活动。
照泥鳅主要是用松柴火把,也有的用火网罩,把点燃的松柴放进网罩里。当年有两节电池的大手电筒卖,一束光很刺眼,那是照泥鳅的最好光亮,可谁也舍不得花钱用手电筒照泥鳅,水里的泥鳅见到火光,纹丝不动了,这时,我们就用针刷,朝泥鳅身上猛然扎去,把泥鳅扎在针上,再放进系在腰身上的小篾篓里。
泥鳅身上很滑溜,妈妈学着别人为我做了一把针刷。就是用扎鞋底的大号钢针,把针眼一头放在炭火上烧热后,快速扎进一把废塑料牙刷柄上,十二根钢针固定成两排,再捆上一根握手的长木把。扎泥鳅时,我们轻声闭气,有时还没伸出针刷,眨眼间,泥鳅闪电似地摆动身子,搅出一圈浑水溜走,不见了踪影。
泥鳅很敏感,只要感觉稍有不安的风声,就溜进泥里去了。有时候我们的手脚稍缓慢一点,火光还没照准,泥鳅也会溜掉。我拿着火把,在水田里一边走一边照,松柴偶尔发出一丝燃烧的声响,散发出一缕松油的清香,有时火光弱了,我们到田坎上清理一下火把,加足新的松柴,燃得盛旺的火光照在水田里,一条条泥鳅追遂着光亮游过来,这时,我们手上的针刷对准泥鳅,快速扎去,遇到大条黄鳝,针刷扎不住,我们就用篾片编织的大勺子舀。山间田园的小溪里,还有小鱼。当年农村没有农药,水稻田、小溪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生长得很快。
有一次,我在依山傍水的田里照泥鳅时,突然听到一阵青蛙的惨叫声,接着,看见从山崖水畔的灌木草丛里,窜出一条扁担长的菜花蛇,嘴里咬着青蛙的一支脚,正沿着石坎旁溜动。我吓得转身快走。
回到家后,会拉琴的二哥听了说:“真可惜,那蛇皮可以蒙琴筒用。”他约定第二天陪我去照那条大蛇,要带上竹扫把去,先打蛇身再抓七寸。邻居老四听了则说:“真可惜,那蛇肉煲鸡是大补。”他也约定第二天晚上同我一起去照,他还说要带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去,强光直照。我不知道,夜晚的小动物怎么都喜欢追光呢?
每次照泥鳅,我们小伙伴都要到晚上十一点多钟才回家。当年的泥鳅一角五分钱一斤,比五角钱一斤的猪肉便宜多了。我一次晚上就可以照二斤多泥鳅,想当年都是野生的,肉嫩味鲜,妈妈常用茶油煎炸,放酸辣椒闷炒,还有用清水煮泥鳅下面条,吃了还想吃。现在野生泥鳅三十元一斤还难买到,如今饲料激素喂养的泥鳅,刺硬肉粗,也要二十元一斤。
用火光照泥鳅的往事不再有了,往日我们照泥鳅的夜晚,田园山间到处是松柴火把光焰在流动,一幅浓郁的山乡夜景民俗画,已留在记忆的屏幕上了。
夏至的文章5:童年的夏天
文/雷焕
夏至过后,气温陡增,三伏天粉墨登场,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悄然而至。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夏天越来越热,冬天似乎不再寒冷。
今年过完春节,我找人用石棉瓦盖了住了30年的窑背(砖窑顶上的土质保温层),古稀之年的老父亲再也不用爬到4米高的窑背上去除草,割窑背(用碌碡来回碾压窑背土层防水)。石棉瓦起到了保温隔热的效果,今年夏天,感觉砖窑洞里一下凉快了好多,体感温度保持在20度左右,晚上睡觉还得盖厚被子。睡着睡着,梦到了童年的夏天。
家里的砖窑洞盖起来有30多年了,由于朝向西,在没有盖窑沿(混凝土线浇遮雨顶棚)之前,每到夏天太阳爆嗮上一天,暑热难当;每当遇到暴雨天气时,雨借风势,肆意钻进木质的门窗缝隙,打湿了炕上的被褥,打湿了我儿时的书本,累坏了我那苦命的母亲。所以,我不大喜欢夏天。小时候的夏天,蚊子特别多,没有钱买蚊香,晚上就在屋里点燃一堆麦衣(碾打后的麦壳),麦衣能熏走蚊子,但熏得人眼泪直流。后来,父亲在野外割回一种长得像艾蒿样的铁杆蒿,拧成粗绳状,我们这叫火葽,晚上点燃,也能驱走恼人的蚊虫,它有一股蒿草的味道,但不再熏人眼睛。现在,电蚊香,花露水取代了用了30多年的火葽,但那铁杆蒿的味道我总也忘不了。
小时候家里穷,每到夏天听到卖冰棍的叫喊声,我飞快地循声而去,一根冰棍5分钱,却没有钱买,于是急中生智,又飞快地到鸡窝偷出一枚微热的鸡蛋,举过头顶,递到卖冰棍的手中,他从一个白木箱中取出一根还冒着气的冰棍,我接过冰棍,和年幼的妹妹你一口我一口,最后还不忘舔那穿冰棍的木棍棍,那冰甜的滋味时常还能想起。母亲下地回来,去收鸡蛋,发现少了一枚,就骂那老母鸡光吃食,不下蛋,不想妹妹竟说漏了嘴,我害怕挨打急忙躲到门外,母亲说不怪我,下次要换冰棍的话,给她说一下,可怜的老母鸡这才得以洗清冤屈。
年年夏天的时候,总想要一双塑料凉鞋,但多数时候母亲把我们穿旧的布鞋剪成一个个窟窿状,算是凉鞋,穿出去却被小伙伴笑话,我宁愿穿没有窟窿的布鞋。有年夏天,母亲破天荒给我们兄妹三人一人买了一双塑料凉鞋,那个夏天我们甭提多快乐。第二年,那塑料凉鞋穿了没有多长时间开胶了,哥哥找来一根旧锯条,用钳子夹住,在灶火中烧红,把开胶的地方粘住了,这鞋又穿了一个夏天。下雨天,穿上这塑料凉鞋,不惧泥水,也是一件幸事。
现在的夏天,有条件的家长都带孩子去清凉的地方度假。我小时候,放了暑假,先和哥哥一块到割过麦子的地里去拾遗失在地里的麦穗。拾麦穗的人成群结队,一手拿个编织袋,一手拿把剪刀,头顶着大太阳,背着旧式的军用水壶,一天走上十几里路,一人能拾一二十斤麦子。回家后母亲用棒槌打掉麦壳,再用筛子、簸箕拾掇出干净的麦粒,这可是额外收获,要知道那时候亩产也不过二三百斤。捡麦穗一直捡到7月底,直到大部分地翻了为止。地耕过后,犁不到的地方,要用尖尖锨人工翻,一家人几天功夫,就干完了。最麻烦的是夏天下大雨,把地中间冲出几个大窟窿,这就要用架子车推土填平窟窿,得个十天半个月,传说中的修地球不是填窟窿,就是把高低不平的地方整平。
除了干地里的活,我和哥哥要去附近的三原煤矿倒到沟里的煤矸石中捡煤块,一天能捡上几担煤块,父亲下工后用架子车拉回去烧灶火。我们还要去山沟里采药,柴胡、冉志、槐米,这三样药那时候很容易采到,快开学的时候卖给药材公司,卖的钱用来交学费和书本费。下雨的时候,可以在家休息,没有玩具,也没有电视,就找堂叔下象棋,陪爷爷奶奶打花牌,找小伙伴们摔泥宝,满脸泥巴却也其乐无穷。最热的中午,也不睡午觉,和小伙伴们去小河沟捉鱼抓螃蟹,做个弹弓打知了,谁打的多,谁就是孩子王,自己找的快乐最幸福。
孩子们的暑假就要到了,紧张的课业压力得以缓解,家长们早早替他们备好了夏天所需,他们除了上网就是玩,可曾理解幸福的意义?
夏至的文章6:又是一年夏至到
文/易水犹寒
日头高照,又是一个大晴天,窗外的嘈杂声让我再也无法继续睡下去,慵懒至极的我,在这段无所事事的日子里,总是怀旧并忆念那些随风逝去的岁月。
而这些过往,在记忆的筛选下,终于没能全部留下。反而那些艰苦的抑或刻骨铭心的事情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像近日这些平常的日子,还是随风飘散了,没留下丁点痕迹。
想到此,我不禁害怕起来,人的一生不在乎曲折坎坷,所忌讳的恐怕就是这份慵懒和无所事事了。而今天,日历上赫然写着“夏至”两字,我知道,时间虽然看不到,但它却如手中握紧的沙子,握得越紧,走得越快。因而,我想在这样的日子里,为自己写下点什么,也好让以后的我回忆起这段时光时,有所忆念。
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很早就被确定了,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立了夏至。而夏至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如果用夏至打个谜语,那么,谜底便是“日久天长”了。在最北端的漠河,白天有近17个小时,而杭州,也有近14个小时的时间。
虽说夏至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但古人有感夏至的漫长,索性放假一天,祭祀、会友、宴饮,再吃一碗过水凉面,因而有了“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而于我而言,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这个时节是蝉蛹出洞的时候。若是能下场雷阵雨,我就可以抓到很多很多的蝉蛹。小时候,我会跟着我哥一起,在家前家后,南村北舍,小河边,柳树下去找蝉蛹的踪影。雨后松软的泥土被蝉蛹的爪子刨开,露出一层薄薄的土,有些就直接爬出洞来,很像关云长水淹七军,所有的“敌人”都漂浮起来。傍晚时分,我们拿着手电筒往树干上照,许多爬到树干等待蜕变的蝉蛹就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了。待我们抓了足够的蝉蛹,回到家中就把它们卡在筛子下,第二天的早上就会有很多嫩嫩的新蝉了,而金蝉脱壳的“奇迹”,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悄悄发生。
抓蝉蛹的时候,最有趣的就是和村里的土鸡,树上的鸟雀,四周的青蛙、癞蛤蟆争抢了。如果慢了一步,蝉蛹就会成为它们的美餐。有时候,没有下雨,很难找到蝉蛹,我们就尾随这些动物,然后在它们找到蝉蛹的时候,突然袭击,把它们赶走,劫掠下来,真真上演了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
蝉蛹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我们抓到蝉蛹总喜欢在蜕变成蝉后,洗净,放到碗里腌渍,然后在滚烫的油锅中煎炸成焦黄,而这一工序就完全交给母亲掌握了,母亲总能施展高超的厨艺,把蝉煎炸到最舒适的口感,然后,看着我们哥俩贪婪地咂巴着嘴。
小孩子总是爱吃的,我们小时候家里穷,没有大鱼大肉的口福,就只能靠这些易抓的野味来打打牙祭了。这在当时,可是我们舌尖上的美味,金不换的。因为那时候很多人都在抓蝉蛹,到后来我们能抓到的就越来越少了,偶尔能有个一两只也算不错了,吃不成煎炸的美味,我们就发明了新的吃法,把蝉蛹串到铁丝上,放到炉膛里考着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总是积极地争抢烧锅,母亲也洞若观火,听之任之,好歹省却了自己烧锅的麻烦。
《礼记》中写道:“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至,阴气生而阳气衰,鹿,感受到了阴气,头上的角开始脱落下来;蝉蛹,感受到阴气,也匆匆忙忙的爬出洞穴,爬到树的高处,蜕变成蝉,开始一夏的鸣叫;木槿花在此时盛放,欣欣向荣。
夏至到了,夏天也就下去了一半。如今生活在城市里,再也没有抓蝉蛹,捕蝉的机会了。这些美好的记忆,也随着流年刻入了我的回忆。
城市中,最多见的就是路边的木槿花了。无论是乘坐公车,还是独自出游,路边那灿若云霞的木槿花总是让人心情舒爽。红的,白的,粉的,夹杂在路的两边,给炎热的夏带来了心情上的凉爽。我是爱花的,尤其是喜欢那些娇而不艳,淡而不浓的花,木槿就属于此类。而江浙的气温、空气的湿润都是最适宜木槿繁殖生长的,所以杭州的路边木槿已经成为一种特色。
去年夏天,我每天早上乘坐公司的班车上班,每天晚上乘坐公司的班车下班,那辆红色的大巴车并沿途的木槿花,就是我那段时间的最深刻记忆了。我虽爱花,却植物知识太单薄,很多熟悉的花草都叫不出名字。甚至,有一段时间,我总把夹竹桃和木槿搞混。
记得一个黑云压城的傍晚,我坐在班车上,与一位女同事聊天,那时节她刚去完云南,当我问及云南游的感受时,她便难掩激动之情,滔滔不绝了。从西双版纳到丽江大理,从玉龙雪山到泸沽湖畔,然后时空也颠倒了,从绍兴古镇到西栅夜景,从所见所闻到人文地理,口若悬河。而我也在她的感染下意兴十足,羡慕之余便好生向往。
但我也总是能在听别人故事的时候,想起自己的心事,于是渐渐寡淡起来。看着窗外路边的花团锦簇,便没来由的开始神伤。我,一个出生在小地方,十八岁离开县城,二十四岁第一次乘坐火车的人,相比之下,是如何的黯淡无光。好不容易谈了对象,又在分分合合间彷徨,终于还为种种的原因天各一方。我甚至分不清窗外的花是木槿还是夹竹桃,这让我凄凉。
同事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便问我为啥总盯着窗外看。我掩饰道:“我在看花,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木槿”她说。从此,我便记下了这种花,而那些她说的地方,也成了我的向往。
《诗经》中说,“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指的就是木槿花。当然,要说我向往云南和喜欢木槿花,恐怕最大关联的还不在女同事的诉说。记得有一天,在塘桥,一曲《彩云之南》的歌伴舞迷醉了我,于是我便爱上了一个姑娘,也开始向往那个叫云南的地方,再后来,我们在一起,还密谋过什么时候去云南玩。再到分别后,她把名字改成了木槿,并沿用至今。而那个关于云南的梦,却一直未圆。都说天意难测,后来我到了杭州,木槿又成了我上下班的一路伴侣。因而,我更加忘不了那些在一起的美好,就如木槿的花语:坚韧、永恒的美丽。
夏至日过夏至节,汉代就有了这个习俗,清代之前,全国放假一天。宋代《文昌杂鲁》记载,宋代文武百官全体放假三天,回家休息、洗澡、畅饮、娱乐。而女人们,手巧的,则用丝绸绣日月星辰送给心上人,手笨的,就拿赤青黄白黑五色丝绒编成彩带系在爱人的手臂上。《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也叫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遣。扇子可以生风,脂粉涂抹,通体发热后,可以预防痱子,堪比当今的香水。而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暑纳凉。
这些亘古的习俗,到了今天已经慢慢失传了,不知道还有几人,可以在如今的夏至日收到心上人送来的刺绣,收到心上人赠与的脂粉。若如此,那便是最最幸福的人了,通古今,晓历史,擅长刺绣、女红,恐怕当今社会这样的女子也是寥寥了。我想看过《甄嬛传》的人,都知道皇家夏天避暑,用冬藏冰纳凉的细节。那么,这些通晓古今,懂得历史,擅长刺绣、女红的知心人,就大抵可以参照沈眉庄的标准了。
也许是我的思想守旧,但说句真心的话,我怕此生是盼不到这样的女孩了。至少至今我没在夏至日收到过任何关联礼物。所以,我觉得还是吃下一碗面来得实在些。
《帝京岁时纪胜》里有这样一句话:“夏至,京师于是日家家俱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每年一到夏至,便要大啖生菜、凉面,因为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这恐怕就是老北京炸酱面的雏形了。
我去过北京,在今年四月份的时候。北方给我的感觉就是地广人稀,萧瑟和贫瘠。当然,萧瑟说的是城市的形象,北方虽然广漠,但是一眼过去,能看到的绿意实在太少,相比于南方的绿树丛荫,就足见萧瑟了;贫瘠,说的土地,坐在火车上,窗外白花花的土地,一片燥热的景象,偶然探出头来的麦子也显得无精打采,相较于南方的水系纵横,阡陌相通,也只能算是贫瘠了。
北京也不例外,虽然北京乃国之首府,却也只是城市的繁华度高一些罢了。绿树、河流一样有着北方特有的萧瑟和贫瘠,而且常受沙尘天气的影响,空气质量也不高。当然,这些粗放的印象在我只去过一次北方的心里面,却生根发芽了。
要说我对北京的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算那两碗炸酱面了。老早之前就听说北京烤鸭,北京炸酱面,但由于经济实力的原因,我也只能在北京的街头吃吃炸酱面,以此来安慰自己去过北京的心。
赵公口长途汽车站出站口左侧面大约五百米的地方,有一家老北京炸酱面店,就是这家店,让我前后两次转车的间隙吃了面。说来笑话,第一次进去点面的时候,还战战兢兢,因为没有吃过。但心想着不能让人看出乡巴佬进城的窘态,于是,硬着头皮装作是熟客。幸好,店里有两个刚到的客人,于是,我便学着他们的样子,叫道:“老板,一碗炸酱面,小碗的!”
不到半刻钟的时间,老板问了一句:“面就要好嘞,请问你的面要不要用冷水焯一下。”我心里估摸着,既然是炸酱面,应该跟凉面差不多吧,于是,脱口就道:“焯一下!”老板应声下去。服务员端来一个托盘,四个小碗,分别是黄瓜丝、毛豆粒、萝卜丝和炸酱,紧接着就是冷水焯好的小碗炸酱面。
邻桌的客人要的是大碗,只见他“噌噌”两下,就把几个凉菜浇下,然后又把炸酱和下去,开口大嚼起来,那叫一个香甜。可是我刚刚吃了碗凉皮,此时看着眼前晶莹剔透的面,竟然没有多少食欲。于是,便不着急,慢慢品尝。先用筷子挑起一根白面,嚼在口中,果然爽滑筋道。然后,在逐一尝了下各色小菜,黄瓜丝、萝卜丝、还有不知道生熟的毛豆粒,吃在口中,没有一丝特别,我想着,大概老北京的炸酱面,除了面还有点特色,大抵其他的也是骗人的了。
当我终于把小菜倒进碗中,浇上炸酱搅拌后,嗯,果然不一样,香甜可口。刚还不觉得饿的肚子便“咕咕”叫了起来,于是乎,不是吃面了,而是像喝一样,三两下便完事。
等我回程经过那里时,忍不住又进去叫了一碗炸酱面,这次也真的从生客变成熟客了。即使到了今日,我还回味这那个味道,面,爽滑可口,酱,香甜美味,配上单个品尝不怎么样的小菜,和在一起,就成为一道十足的美味,关键还价格公道。所以,久久不能遗忘。
而今赋闲在家,懒散地生活着,一面筹备以后的事情,一面又免不了担心。而今日夏至,想想这些似是而非的往事,便使得这份怀旧情结愈演愈浓了。
吃着碗里刚刚煮好的面,一根根拉起来的,已经不仅仅是面了,更有那些牵扯不断的回忆和浓浓的相思
又是一年夏至到,我落笔写下了这段文字,就像影片在放映自己的昨天,而这些,都已随着历史的风消散在昨日的夜空,如那一江烟花,璀璨、炫目却不知所往。直到尘埃落定的那一天,或许才会厌倦流浪,找出回家的方向。
农历癸巳年五月十四日,夏至,记。
夏至的文章7:夏至
好像睡了一觉醒来夏天就跑到眼前了,那么不可思议。
早上吃饭时太阳已经老高,暖洋洋的洒了一地,和风也在耳边细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突然间发现路边黯淡了一冬的冬青已不知何时平添了一抹新绿,嫩得刺眼。伸手抚过去,软软的,暖暖的。同伴说你别摸他。他都不长了。我笑笑,说,哪会呢,善意的抚摸只会让他更加充满活力。同伴哦了一声乐颠颠地跑过来说我也摸摸。那一刻突然觉得时光从头顶呼啸而过,冬天还在身后,而春天却已在眼前了。耳边的头发飞起又落下,平静的不着痕迹。
春天来了吧?
昨天黄昏在操场一处发现了怒放的迎春花。远远的一抹刺眼的黄。酝酿了一冬的生命终于在今日爆发。含苞待放的樱桃似尚未融尽的雪,白白的傲立于枝头。而不远处垂柳此时已渲染成一笼青黄的烟雾,久久地徘徊于柳的身侧。
春天来了吧?
春天来了吧!
春天来了。
春天就这样轻悄悄地盛开了,盛开在城市的上空,盛开在城市的车轮下,盛开在人们的眼睛里。
冬天走了,默默地背者沉重的行囊一步一步地远去,头也不回。她的身后,一片一片绿色开始蔓延,直至淹没整个世界。我站在原野上,看脚下的绿欢呼雀跃,有点不知所措。春,来的太突然了。我猝不及防。我甚至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态度怎样的姿势来迎接她拥抱她。
我没想到春天也会有这么高的气温,让人有一种夏天的错觉。所有的一切都裸露在肆虐的阳光下,缓缓地蒸腾着体内的温度。我看见有人咬着雪糕提着衣服从我眼前晃晃悠悠地走过,像极了夏天的慵懒。我躲在荷花玉兰的树阴下寻求一丝庇护,尽管外面的世界热烈得绚烂而刺眼,我仍可以平静得波澜不惊,微笑地看所有的东西在这个夏天蒸发殆尽,不留下一丝痕迹。
夏天来了吗?
夏天来了吧?
夏天来了吧!
身后那些匆忙离去又匆忙回归的夏天渐渐有些模糊有些蒙胧。就像在夏天里我们除了蝉声很难回忆起其他东西一样,夏天是个庸懒的季节,所以连回忆也省去了。可当我们坐在漫天的蝉声里看从树上掉落的破碎的阳光时,总会有恍若隔世的感觉。那么一瞬间、一眨眼四季已走过无数个轮回,只是看到花开了叶绿了叶落了下雪了,但,没有声音。一切都像一个梦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重复。最后,不知是谁破碎的坚定簌簌落下,我听到小人鱼唱着挽歌远去,我不知道小王子是不是也在某个地方听小人鱼忧伤的歌声,他有没有心痛得泪流满面?小人鱼看到幸福的小王子唇角有没有绽出微笑?龙王痛失爱女会不会一怒之下淹没世界?当大雨席卷烈日当头的村落,我们在干些什么?
麦子拔节。雷声轰轰滚过大地。
大雨喧嚣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我明白夏天终究还是来了。
夏至的文章8:也说夏至
文/麦宜志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和冬至一样,在古代属于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称为“夏至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要的程度甚至超过端午节、中秋节。我国先人们早在周朝时期就开始了在夏至这天进行祭祀的活动。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这句话表达的是夏至这天,祈求平民百姓消除饥饿和贫苦的愿望。
宋代时,每到夏至,朝廷的文武百官放假三天,忙碌的官员,放下手中的工作,清闲几日,带妻小外出游山玩水,或与三五好友品酒作诗,偷得浮生几日闲。宫廷内外张灯结彩,鼓瑟笙箫,庆贺佳节,一片太平盛世。
到了清代,享受假期的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全国上下这天放假。人们换上新衣,走家串户,访亲朋好友,集市上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夏至日当时被称为“国之大典”。热闹程度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十一黄金周及春节差。
夏至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过了夏至,白昼一天比一天短。对于这样一个过渡的吉日,古人庆贺是必须的。这天也成为祭祀祖先和天地的日子,皇帝这天还要到宫廷外进行盛大的祭奠典礼,平民百姓则于家中祭拜祖宗先人,以求平安。“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朝文士顾禄《清嘉录》这段话里详细记载了清代夏至日这天祭祀所要忌讳的事情,日常行为都要注意,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这个节日重视的程度。
夏至这天有吃面的习俗,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详细描述了古人夏至这天制作各类面食,同时送给亲朋的情况,还道出夏至吃面能防外感热病的好处。其实这个时候吃面,还有一个尝新之意,夏收结束,新鲜麦子上市,因而夏至日用麦粉做各式各样的面食,如面条、薄饼等,得以尝新。
除了吃面食外,有的地方吃凉粉、凉皮以及喝凉茶吃荔枝,甚至流传夏至吃狗肉的习惯。
较之于古代来说,现代的夏至日确实冷清了很多,但民间许多地方依旧热闹地过着。
夏至的文章9:杨梅酒
文/钟穗
每年的夏至前后,正值家乡的黄梅天。那滴滴答答,滴也滴不完的梅雨和到处泛出的阵阵霉味,总让人心烦不已。然就在这样一个不怎么令人舒心的时节里,点缀在芳源绿野中的杨梅,却一簇簇飞霞溢香了起来。
作为一种深受世人喜爱的佳果,杨梅属于秀色可餐的典范。除了鲜食和制成蜜饯外,它们还能像葡萄那样,酿成红粉佳人似的美酒,令人长期沉醉于它的甘醇回味之中。
与一些动辄千元的名酒相比,杨梅酒只是毫不起眼的草根之物。但真要泡制出甘甜清冽的滋味,其实有不少讲究。从选料到制法,只要一个环节的不慎都会使泡出来的酒不尽如人意。
每次泡酒之前,我就开始留心起市面上白酒的行情,这是一年一度的必做功课。白酒最好选清香型,浓香或酱香型的白酒会掩盖杨梅的自然香味。而在之后的泡制过程中,由于蒸发加上被杨梅吸收等因素,会造成酒的度数降低。因此,酒的度数须足够。
至于杨梅,以乌紫的品种为宜。用清水冲洗后,置于通风处沥干,再投到已倒入白酒的玻璃瓶中。随着杨梅一颗颗“咕咚咕咚”蹦到酒里,酒香便溢出来了,直往鼻孔钻,让人忍不住舔一下溅到掌心里的酒花。
值得一提的是,杨梅不能投的过多,一旦高过白酒,便易变质。此外,可根据个人口味,往酒里放入冰糖或调以蜂蜜,使酒味更醇和,更易入口,当然,也更教人难以将盏放下。
杨梅酒的浸泡阶段,是充满喜悦的。除了对之后启封尝酒的日子无限向往之外,还有时不时从储藏间取出瓶子,心满意足地透过玻璃欣赏演变的美丽过程。
初入白酒的杨梅,那“嘟嘟”地冒出的小气泡,会让人联想到熟睡的孩子,轻柔甜蜜的鼾声。等到白酒和杨梅有了一定时间的交融,酒精大多被杨梅吸收后,原来的透明色开始被杨梅汁染得红艳起来,且一日比一日美丽动人。
而曾经一身红装的杨梅,则像沉静的果中仙子,悄然换了淡颜。只是,纵然红颜老去的它们,依然能云淡风清地将自身的芬芳愈陈愈香。一如实现了气质涵于内而形于外的人生,当得上圆满。
杨梅酒的浸泡时间,可依个人口味而定。若是喜欢吃酒中的杨梅,泡的时间不宜太长,六七天即可。此时的杨梅,清甜中带着几分醉意,食来妙不可言。于我而言,更着重于品这瓶中之酒。杨梅酒,越陈越醇,且治疗腹泻、肠炎的效果也更佳。因此,要么不泡,杨梅一入酒,非经年不启封。说来也怪,杨梅酒存个数年都不会坏的。
终于到了甜蜜果香与酒的醇香扑鼻而来,连空气中都溢满芬芳的启封时刻。先从瓶中取出几颗被白酒浸润的杨梅。那杨梅,入口已非外表那般和善。记得儿时的我,便曾领教过它的厉害。咬开的瞬间,就被一股辛辣的白酒味给呛住了,加上次第尾随而来的甜味、酸味,一时间,酸甜苦辣尽在嘴中。当时的面部表情,想必会让旁人看得眼花缭乱。
或许是那次的深刻教训,造成了我至今仍更中意那郁红绛紫中透着晶莹的杨梅酒。浅呷一口,伴着并发出的“啧啧”声,荡气回肠却又余味绵绵。
遂于这闷热的天气里,一盏接一盏,一杯续一杯,悠悠自得地品着这被南方的烟雨浸润出酸与甜、美与艳,在似醉了去的微醺飘然里,悄悄将这份闲淡珍藏。
夏至的文章10:夏至又至
文/赵自力
夏至一到,就开启了制热模式,一天比一天热了。
当我们大汗淋漓抱怨天气炎热时,父亲却说气温高是好事,那样庄稼才长得旺呢。父亲种了一辈子庄稼,对农作物太熟悉了。春种秋收,夏天正是农作物生长的旺季。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温不高时,庄稼倒长得特别慢。所以,炎热的天气里,想到父亲说的庄稼在蓬勃生长,也就感到欣喜了。
夏天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小时候在农村,几乎把每个夏天都泡在水里。村前的一条蜿蜒的小河,是我们玩耍的天堂。下河摸虾,入塘捉泥鳅,都是我们的拿手好戏。鱼也捉了,虾也摸了,干脆就脱光衣服尽情地游泳。如论是狗刨,还是仰泳,或者干脆是沙里趴,都乐此不疲百玩不厌。炎热的夏天,被孩子们泡在河水里,变得凉爽无比。
夏天还是野果子陆续成熟的好时节。秧苗开始蓬勃生长时,地坎上的山莓开始红了。那红得发紫的模样,看着就要流口水。山上的毛桃也熟了,看着还是青色的,咬一口红色的汁水满嘴流,刮起舌尖上风暴来。
当天气热得受不了时,习惯了劳作的农人们,也开始躲避炙热的阳光。于是,村口的那棵老柏树下,成了乡亲们的纳凉的好去处。每天早饭后,就陆续有人在树下乘凉。人们摇着蒲扇闲聊着,把茶话桑麻。村口兜风,只要有风树底下就特别凉快。纳凉可以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半夜。有时一觉醒来,还听见有人在树下说话声。小孩子们最喜欢听老人讲故事,听得入迷了就不肯走,总是央求着继续讲。我儿时听到的稀奇古怪的故事,大多都是在那棵柏树下听到的。我们最喜欢听老先生讲《三国演义》,远比那些聊斋鬼故事好听得多。每次老先生讲故事时,我们都讨好地坐在他周围,有的赶蚊子,有的扇凉风,老先生倒也讲得有滋有味。
老家有句谚语,“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意思是夏至天雨水非常多。这时农作物生长旺盛,特别需要雨水,难怪爷爷常常说“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呢。下雨天,也是我们的快乐天。塘满堰满,水到处流淌,鱼儿也趁机到处转悠。披着尼龙,或者撑把伞,再提着鱼篓,到处去捉鱼,没有空手而归的。如果塘边恰好有块稻田,当水漫到稻田时,这时到稻田去捡草鱼,一捡一个准。夏天被我们捉进鱼篓里,满满都是一篓子的快乐。
夏至又至,那些浸润着儿时快乐的夏天,在岁月深处慢慢沉淀为一种美好。
夏至的文章11:夏至
文/蘇格啦的底
夏至
——写在夏将至未至的时候,写给我的成长和成长的我
时光就这么流着,永远也不会停滞。
日子就这么过着,伴着清晨的铃声,“噔噔噔”拎着热水瓶下楼;傍晚,提着热水瓶飞快得奔回寝室。这样的日子不断地复制,堆叠,拼接,氤氲成麻木的雾气。
直到,我发现水泥地上泛出的白光足以刺痛我的眼睛;发现一到中午,身子就热得不住得躁动;发现夜自习教室了,洗发水、沐浴露的特有的香味愈加浓郁时。夏天,好像要来了吧。
就像是一首滑稽的曲子。春,只是一个小小的休止符,还没等我们好好品味,夏的前奏,已经奏响了。就这样走在空旷得不能在空旷的校园里,到处是泛滥成河的白光。炎热,刺眼,躁动。原来那件不愿来下拉链的校服,现在显得似乎有些多余——人们身上的衣服数量开始不知不觉的减少,像是在揭示一个弥天大谎。白昼慢慢的,漫漫的,延长着,像是一条射线,从端点,向无限远处延伸着。
这样的白昼是无聊,却又让人不得不去思量它。绿色的踪迹在每个角落,堆叠,繁衍,一种生的气息流淌出来。炎热,凝固了空气,只有白光流淌着,纷繁了你的眼。校园的步行道两旁粗壮的树干上,扩大的绿色被展开,将阳光剪影,切割成悉悉落落的小块,随意地铺缀在在路上。抬起头,有过树叶的罅隙看太阳,依旧刺眼的很。有时,让夏日独有的凉爽的风,灌满校服,与每一寸肌肤做个接触。于是整个身心轻松了,激活了。在带着微微倾向的风见轻跑起来,不在意有几片灼热的太阳光落在肌肤上。让阴影与白光交替着,晃动着。
夏风唤醒了冗长的夏。
两年的初中生活让我变得更加成熟,至少不会在无人的夜里一个人偷偷哭泣。回忆像一张纸,反复地被时光搓揉着,上面的内容开始模糊不清。但日子还这么过,初中的第二个夏天来了。然而,巨大的树冠洒下的大片大片的树阴,浓郁的沐浴露的香,略带磁性的蝉鸣,以及凉爽的风。这赌徒的一切终会在夏天延长到某一点,突然断掉,由射线断成一条线段,离我们远去。那些回忆剪辑成的无声电影,在眼前倒带,那个可爱稚趣的小男孩不存在了——现在的我,站在一个终点,告别远去的我,讲不情愿的脚步迈向初三的起点。看着寒窗苦读的初三学字。我听到幸福的铃声在下只是丁丁当当得响起。过了这个夏天,下一个夏天,我还能快乐的欲享受吗?不,那将是痛苦,是离别。这个夏天,我要以珍惜,快乐的姿态去迎接,去告别。
夏至未至,要讲的要想到,太多太多……
夏至的文章12:人间的烟火
文/小仵的天空
夏至天,有点小闷热,天灰蒙蒙的,树枝一丝都不晃动,就像无聊的心情。
过了一会风过来了,小鸟开始在凉爽的树丛间跳跃,一只撒满黑点的白色蝴蝶从火红的汽车上翩翩的飞过。
没有闪电,也没有雷声,簌簌的夏至的雨就这样撒落下来。走到门口,一股湿湿的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抬头,雨丝像万千条细细的粉丝从麻辣烫的大锅里刚拉出来般,晶莹又滑溜的扑噜噜的争先恐后的向地面飞奔……
不自禁的走到院中,和三楼的小不点一起平伸出双臂,微仰着头,让雨点凉凉的柔柔的吻上脸颊,滑过掌心,开心的笑弯了双眼,你是否此时也抬起了小脸……
每天都会出现的那一缕青烟飘过来了,在微雨里烟火气愈来愈浓,烟雾也在香椿树的枝叶间缭绕着,大概是五单元的老大爷开始用刚买的烧水的炉子开始劳作了。
小崔发过来短信高考录取分数线下来了,理科本一581,崔鹤583,超了本一线2分,小崔说:学校不好找啊,我说:这是幸福的烦恼,因为鹤鹤达到了本一线,选好的话可以上一所名气小;比较偏远一点的夲一的学校,或或是好一些的本二学校。其实我们的大学目标是考研,到时候还有一次新的选择!崔鹤喜欢药学和食品安全之类的专业,下面得好好选择一下了。祝贺崔鹤!
光光今天毕业典礼,公安大的最后一天,一定有很多的美好或者稍显酸涩的回忆,这一切都将随着时光的流逝,深深地镌刻在你的记忆里,每一次翻阅都将有一次新的感受,祝福你光光即将步入身穿帅气警服威武的警官生活!贾同志早晨对我说:俺家光光明天就到家了,我得到他们的九楼好好收收拾一下,哥嫂没顾上收拾就坐火车去北京参见典礼去了!哈哈贾同志蹲在卧室里用小铁铲子一下一下地把滴到地板上的油漆刮掉,工程太巨大了,挂着这边一会儿就麻烦了,马上又蹲到那边开始刮,刺耳的刮板声传的很远,我过去:先生你咋不按顺序工作尼?贾同志说:太累了,我得自己创造点乐趣,哈哈哈去给我拿瓶矿泉水去!------到十点半,终于大功告成,我们提着两大袋子垃圾乘着电梯飞驰而下,到十一楼交接那两套新床去了!
宝宝经过连日的苦战终于可以歇歇了,开心的睡一觉吧!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人间的烟火味儿浅浅淡淡的,有你们相伴总是那样的美好!
夏至的文章13:心静自然凉
文/TANUKI
夏至过了,骄阳似火,城市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那些吊瓶似挂在家家户户墙壁上的空调超负荷地吼叫,声音沙哑了的,歇斯底里般的,此起彼伏。夏天闷热,莫名心烦,莫名无明。师傅说,来云门寺坐坐,心静自然凉。
心静自然凉。风动帆动,仁者心动,自己心不动,风、帆什么的动不了自己。云门寺在韶关乳源县,是云门宗的祖庭,据说,乳源县的名字也是源自云门寺这个云门宗的“法乳渊源”,简称乳源,当然,还有其他说法,这也是一种传说吧。坐在云门寺的桂花潭,鸟语花香,瀑布飞花似雾,飘逸过来,流水潺潺、空气清新、清净幽雅,着实凉快。
行走半日鸟语花香歇尘虑,静坐些时且听天籁悟禅机。身似浮云空去空来何挂碍,心如流水无前无后不停留。心无挂碍,心静自然凉。上次在桂花潭边师傅问,“狗崽是否也有佛性?”。狗儿说,“狗儿的儿子就是狗崽,佛也好,魔也罢,晦日天上无月亮,望日满月似玉盘。佛魔无两端。”,师傅很是无奈,摘过旁边的桂花树枝便打,“钻牛角尖!”。“钻牛角尖!”是师傅的口头禅,听说当年云门祖师文偃禅师开导徒弟时候说过:开小悟的人好像老鼠钻牛角尖,开大悟的人如同狗崽爬墙!老鼠钻牛角尖,前面狭窄,无路可走,无法成佛,狗崽爬上墙头,放眼所望,风光迤逦,山清水秀,据说,这才是成语“钻牛角尖”的语源最原始出处。
炎炎夏日,坐在潭边,百鸟鸣唱,壁立千仞,水光泛着幽幽气息,潭水洗去无明,洗涤心灵。心中平安,则天下事事平安,还有什么烦躁不安呢?素雅平淡,是佛的境界,平平淡淡,反反复复,简简单单就是幸福。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幸福没有固定的模式,当我们回首往昔的时候,庆幸曾有过那样的经历,到现在还能回味那瞬间,那些不起眼的星星点点、细细碎碎、普普通通的小感动,也是身边的幸福。简单即幸福,真实则美丽。幸福在于感悟,而不在于别墅。物欲横流时代,不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修炼内心的安宁,一种精神追求,一份自在安详,炎炎夏日,心静自然凉。
独坐长松下,悠然太古心。高山流水意,谁复是知音?风动帆动,我心不动。内心烦操的人,不妨也到凉亭小憩,静坐些时,听风吹竹声、鸟语花香,忘却烦恼,去除无明,心静自然凉。
夏至的文章14:夏至
文/闫超健
每年阳历六月二十一日前后,斗指乙,万物于此皆假大而极至,时夏将至,故名夏至。
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标志着盛夏的来临,古时又称“夏至节”。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先人便土圭测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假也,至,极也,夏至为者,至有三义:一以阴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阳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礼记》中也有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至过后,阳气始衰,阴气渐生,而在阴阳相生相克的交替中,阳性的鹿角开始感阴脱落,雄性的知了感阴鼓翼而鸣,有毒但可止疼的半夏破土而出,红颜易老的木槿也盛开出美极一时的花。象征着鼎盛的夏至,注定是在极尽繁华里,隐藏着落寞。
夏至节,是中国最早的节日。所以,古时历朝各代,夏至必祭土谷之神。《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祭神、祈求消灾的习俗自周代便已形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也提到:“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宋代庞元英的《文昌杂录》更是“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元代脱脱等人在《辽史·礼志》里也不惜笔墨记录了辽代“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的情景。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里记述了江南一带“夏至日为交时,曰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夏至以后,常会有骤来疾去的雷阵雨,农人称之为“夏雨隔田坎”。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荆楚岁时记》说:“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关于“三时”的说法,各地有差异。在张家港河阳一带,自夏至日起,称为交时,每五天为一时,河阳当地有农谚“头时黄秧二时豆,三时拔忒黄秧种赤豆”。
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如果在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下点阵雨,农人哪怕被猝不及防地淋成了落汤鸡,也会喜上眉梢的。因为他们知道,夏至雨点值千金。
自古以来,这一天民间有“立夏日,吃补食”的习俗。“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夏至在于“长”,面食是有必要的,吃面长寿。再者,新收小麦磨出的面粉,也必然香劲可口。有的地方会吃凉粉、凉皮,有些地区还要喝凉茶、吃荔枝、吃狗肉等。
当然,江南一带亦有夏至食馄饨的习俗。因“馄饨”与“浑沌”谐音,所以老百姓们相信,吃馄饨,颇似打破混沌、开天辟地之意,使人变得更加聪明。也有人说,夏至吃了馄饨,人也可以像馄饨一样漂浮在水上,到河里游泳就不会被水淹。张家港还有一句比较有意思的方言民谚:“夏至不吃馄饨,死了没有坟墩。”
在“稻花香里说丰田,听取蛙声一片”的时节,还有很多时令物征、民俗仪式,但似乎都在强调着中国人特有的盛极而衰的阴阳观。
夏至,也是在提醒我们:世间万物,相生相克,过犹不及,天人合一。
①②港城夏日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