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散文

请欣赏人到中年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人到中年散文1:故乡的小河

文/黄玉才

人到中年,最易怀旧,缕缕乡愁,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在记忆的天空飘飞。

故乡的小河,流走了贫穷和叹息。沉淀在记忆河床的童年往事,如镜月般明净,拷贝在岁月深处的底片上,发黄的记忆,抹不去岁月的痕迹。故乡的小河,流淌着泥土的芳香,散发着故乡的气息,飘着故乡的迷人风情,映照着故乡那轮清纯的山月,浅吟细唱着时代的新曲,走过高山,注入长江。

记得我在小学四年级时,由村小学转到乡小学读书,在斑鸠崖吊脚楼村校里,度过了3年童年读书时光。从小学第七册开始,步行到离家5公里的官田街场读书。那时家里一贫如洗,弟妹四人嗷嗷待哺。父母仅靠挣工分吃饭,每年一头过年肥猪变卖了凑学费,几年不缝新衣服,弟妹们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疤上重疤的补丁衣服,互相接替穿洗。每当在街上,见到正在裁剪衣服的裁缝铺,总要朝屋里张望,伫立良久,渴望有一件新衣服。

镜月童心。难忘10岁的我,第一次初尝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当年我第一次上街见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当时连环画很流行,一直渴望有自己的“小人书”,但家里很穷,盐巴就是卖鸡蛋换取,梦想“小人书”成为奢望。有一天,放学尚早,到乡供销社建筑工地,手工搬运砖块,力钱5厘一块,身体瘦小的我,每次搬运三、四块砖,汗流夹背搬运了100多块砖,得了5角力钱,高兴得合不拢嘴,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用体力劳动,换取的劳动成果,在供销社花1角钱买了一本连环画“小人书”,余下的钱,给弟妹们购买了花花绿绿的水果糖,摸黑一人步行5公里回到家。从此,年仅10岁的我,常常放学回家,上坡割猪草、砍柴、挑水、煮饭,替父母分担家务。那时,我身体瘦小,要站在板凳上靠着灶台替父母煮饭。每当父母披着月光回到家,见到已熟的香喷喷饭菜,疲倦的脸上露出一丝慰藉。

那时,学校的劳动课,就是发动小学生春天积肥,冬天剥桐子壳。班上后墙有一块光荣墙,看谁插的小红旗最多,就是全班劳动的“红旗手”,会得到表扬和铅笔奖品。我春天积的肥最多,当年我天亮就起床,吃了母亲热的冷饭,大步流星往学校跑,赶在其他同学前面,在放学的路上就把牛粪、扁竹根等畜粪青草肥交到班上。冬天剥桐子壳数量最多,名列前矛,成为班上得“小红旗”最多的学生,为此,我成为山寨交口称赞最勤快、爱劳动的小孩子,学校经常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我。

清幽幽的故乡小河官田河,从大风堡山脚流淌而出,一直注入长江,成为石柱土家族的母亲河龙河的源头之一,每年夏天,我们放学回家,光着屁股,在小河里游泳、嬉戏、摸鱼,留下美丽的童真。故乡小河的鱼,有斑石子、青尾子、洋鱼,不大,几寸的小鱼常藏在石缝里,山里娃捕鱼有绝招:浅水地带,用铁锤猛击石块,鱼儿被震昏顺水流出,用撮箕舀鱼,十拿九稳。深水区的鱼儿,用化香树叶捣汁,用竹竿插入石缝,鱼食此叶而晕,舀鱼很方便。最有趣的是在浅水石板下摸鱼,双手插入鱼洞,勾住鱼头拖出,有时摸出一条水蛇,童伴们惊叫而逃。

故乡小河边有块大石头,是母亲晒粮食和洋芋片的晒坝。每年夏天,放学回家,我就跑到大石头上去,收回母亲的粮食和干果。特别是遇到雷阵雨,我跑得气喘吁吁,抢在雷雨前收回粮食。

11岁小学毕业,第一次出远门,步行50公里,翻越川鄂古道大寨坎,前往桥头区场参加升初中考试。正值盛夏,酷暑逼人,水土不合,吃坏了肚子。当天晚上住在临河的一家私人客栈,大雨倾盆,龙河河水猛涨,睡到半夜拉肚子,黑灯瞎火,起床入厕不辨方向……

暑假接到升入桥头中学初76级的入学通知书,父母为学费发愁。八月的一天,父亲决定带我前往忠县乌杨镇表叔家借点学费。

表叔姓陈,一年四季在船上当水手,在家的只有表叔娘和表妹,日子也过得清苦,见我们远道而来,不容易,表叔娘特为我们煮了一顿香喷喷的南瓜米饭。第二天,父亲带我坐木帆船,从乌杨镇下忠县县城,第一次认识滚滚长江,第一次坐船,也是第一次见大城市。

表叔家给了10元钱,50斤粮票,我们又步行两天才回到家。书学费无法凑齐,父亲决定找生产队申请,外出搞副业,到大风堡凉水井民政局正在修建的麻风院工地扛木料,靠体力每天2元的工资,还能吃饱饭。麻风院一个干部给父亲借了30元学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才将这30元加息还了那干部。

故乡的小河流走了我的童真,长大成人,我顺着故乡的小河,走出大山,走进繁华的都市,但故乡的小河一直在我梦里流淌……

人到中年散文2:中年夏趣

文/贾红兵

人到中年,谈到夏天的乐趣,往往忆起童年的惬意、少年的疯狂和青年的执着。对我而言当下的夏季生活更多的是随兴和平淡。

其实我的夏季生活更多的是业余活动的合理安排。

首先谈到的一定是健身:我对于运动的痴迷近乎疯狂,导致肌肉对运动有了记忆性,一天不出一次透汗就浑身难受。一周四次的球类健身雷打不动,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保龄球合理安排。人到中年后打球不在乎输赢,更陶醉于每个好球的玩味,估计是属于那种人球合一的境界吧。成绩是斐然的,羽毛球单打进入业余河北中部赛区前64名,篮球二级裁判,乒乓球本部门冠军,特别是保龄球打到了250分。

文武双全、动静结合是我的另一大特点。夏季的业余生活更充满着文化气息:参加了四个二级文化协会,定期参加文学、茶道、收藏和历史等讲座和论坛。闻着檀香、听着古埙、品着普洱生茶、吟着自己的七律,陶醉于国学的海洋里,可谓:清茶香立夏,三伏读春秋。

人到中年,淡求无欲,惟亲随兴,我的平淡我做主。

人到中年散文3:六月桃

文/张峪铭

人到中年,记忆大不如前,可奇怪的是有的记忆在脑中像生了根似的。如我嗜好的几种食物,至今依依难舍。六月桃就是其中之一。

这不,当六月太阳还没完全长刺,江南正酝酿一场每年必有的雨季的时候,六月桃在街头巷尾突然冒了出来。先是青的带点红,再是红的带点青,后来红占领了整个桃子,只剩下结蒂上的一片绿叶了。这样的颜色诱惑,我早就把持不住了,下班时,总要拐到卖桃人的篮筐边,挑上几个,以饱口腹之欲。

其实说饱有些夸张,桃子毕竟当不了饭吃。但桃子在我的记忆中占有特殊的情结,以致认为它挤进了我的生命体中。母亲的名字就叫桃枝,从小耳濡目染,应该说“桃”字是我会喊妈妈爸爸后的,最亲密的名词。当某一天母亲将一个桃子揣到我手上时,自然有了一个联想。小孩子的嘴,就是小孩子的心。在那缺少甜蜜素的年代,那桃子上的红色与甜味,就这样在我的心头紧紧联在了一起。一看到那特别的红,就想起了那特别的甜味。那味儿不像杏子,甜而不酸;不像苹果,甜而不腻。

桃子的红是特别的。特别得人们无以为名,它没有殷红那么深,不是水红那么浅,它红得有层次,红得恰到好处,于是人们索性叫它“桃红”。当一种颜色以物象形容时,这个颜色就具有了生命力。写到这里,让我相起了一则广告语: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可桃子是绿里透红,又非那种大红大绿,这样的和谐,纵有妙手丹青,也调不出来。

桃子的形也是特别的。据我的经验,有核的水果,像桃子这样形状特别的还真没有。一般都像苹果一样,端端正正的,呈对称状态,若真有不对称的,那肯定是受到了天灾人祸,就如生命中的残缺之憾。可桃子不一样,它的整体乍看是圆润对称的,可细细一看,偏偏有一纵向腹痕,且在饱满身躯顶端,形成不对称的尖儿。这是这尖儿,竟赋予了桃子生命中的灵动之美。

想不到,桃子外形演绎着生命的本真。生命不只是循规蹈矩地按一种状态生长,有时候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去绽放。这样的生命才最具魅力。否则它就成不了供仙人品尝的“仙桃”,也成不了人间用桃木辟邪驱灾的“法器”。

可相对于苹果来说,桃子特别大众化。即使在一大二公的集体年代,农村有的家庭庭院里、菜园里总有棵把桃树。邻里之间,互送点时令吃食,桃子也在其中。可能是品种的原因,没有外地人挑到村里卖的六月桃好吃。可拮据的日子哪有想吃就买的自由,小孩子吵不过,母亲才将留存好久的鸡蛋拿出来兑换几个桃子。我家里兄弟姊妹多,能分到一个桃子那高兴得不得了。咬一小口,就放到口袋里,过一段时候,又从口袋里掏出来,吹掉桃子上沾的口袋屑,舔一口又放到袋中。一个桃子能让你温暖好几天。

当然那时的困难是普遍的。记得一小伙伴向我讨桃吃,我有点舍不得,可拗不过,只好有手掐住一个范围让他咬一小口。可那家伙竟然诳我一下,咬了一大口,至今想想,心中似乎还有一丝痛楚。如今食物丰富了,条件好了,你不得不感恩于社会的进步。可总有一些人,面对贫富不匀,总想回到老路上去,我不甚理解。真的要过连一个桃都吃不起的穷日子?

我想未必。只不过他们是对过去有选择的遗忘,就像我对童年的味道有选择的记忆一样,因为桃子在我味蕾空乏期时出现了,于是它就烙进了我的心。可现在我懂得,桃子是好吃的,但好吃的不一定就是桃子。

人到中年散文4:人到中年好光景

文/张陶莉

暮然回首,竟被蹉跎的岁月给狠狠吓了一跳:不经意间,自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丫头片子,渐成一个眼角爬满鱼尾纹的中年女子——时光呵太匆匆,当年那个敢爱敢恨敢说的率真小“嫚姑子儿”转眼已站在40岁的门槛中。依着年轮的车轱辘回望,身后那一路歪歪扭扭的脚印凝聚成一行跳跃的音符,时而激越时而低沉时而舒缓。人生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那样缠绵悱恻,那样动情动容。

40而立。人到中年,忽然变得愿意回忆。回忆那一幕幕带着乳臭的儿时,回忆那一缕缕有些斑驳的乡愁。从天真无邪的呀呀娃到朝气蓬勃的师范生到乡村讲台上那个青春飒爽的小学教师再到那个顶日冒风迎雪奔跑在群众之间的新闻人;从情窦初开的二八年华到恋爱结婚生子的花信年华再到装满成熟的而立之年……时间仿佛一把飞驰的金锁,把记忆牢牢地栓在了历史的扉页上,点点滴滴,那般清晰。

人到中年,似乎在霎那间读懂了世界:要想在繁缛的世界里,守住那颗本真的心,竟是如此得不易。如豆的灯光之下,枕着一书墨香,想起了那句颇具哲理的话: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别人,你想看也看不懂;更不要在意别人嘴巴里的你,那些喷溅的唾沫不会淹死你——正直是人格最美的底色。针对那些闲言碎语,不妨搁起耳朵,莞尔一笑任其逝入风中。有些是是非非,不必非得去追究正确答案,心知肚明不说破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和自己不在同一个轨迹上运行的人,不必非得去为了迎合而苟且,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像郑板桥那样画一地翠竹,嬉写“难得糊涂”,倒也是人生一种境界。

人到中年,就是家中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桌凳椅。老人健康和乐怡情、孩子懂事听话成才便是福。要随时放下繁琐,按时回农村老家陪陪爹娘,听老人那织着关爱的絮叨,看他们闲种庭前花,乐养满园鸡,津津有味地吃着溢满娘的味道的黄饼子、腌咸菜。亲情,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万水千山总是情,情谊无价情亦浓。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得懂得“惜情”。那些靠得住的友谊是今生最温暖一件外套,它是靠你的人品和性情打造。人到中年,要懂得感恩,感恩人生旅途中一切帮助你的那些认识的和不熟识的人;也要懂得去帮助那些你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因为真诚和善良是一枚会开花的种子,从他(她)的手里开到你的手里,你不要让它枯萎,而要让它开得更娇艳。

人到中年,不要混混噩噩过日子。所谓人间好风光,尽情去享受。闲暇时约三五知己品茶饮酒畅聊,吹吹牛、扯扯皮,无伤大雅,不牵他人,也是享受生活的美事一桩。若逢晴天丽日,背上画夹,骑上单车,到青山绿水中对着满山葱茏和一片花黄疯狂涂抹,心情定会在画布上绚烂绽放。如遇风花雪月,最好就是在书房,借着一穹月光,铺宣蘸墨,任腕底叱咤风云。倘若遇到小雨淅沥,那就撑起一把油布伞,赤脚走进雨中,倾听雨滴敲击地面的“嘀嗒”声——这不仅是青年人的专利,也是中年人的心语。

人到中年,切莫放弃自己的形象,不要慵懒的真像个老妇。就像倪萍慨叹地那样:“我最后悔的就是后来放弃了自己的形象。”想想当年那个甜美俊秀的国人偶像,后来变成那个坐在主持台上的邻家大妈,素颜瘸腿,些许悲悯不禁涌上心头。想想,90岁还能跳探戈的奶奶,70岁还在T台上展风姿的白胡子大爷……只要心不老,年龄就是一个数字。烦忧时换一个新的发型,欢乐时别一枚精致的胸针,每天着一身靓丽的职服,对镜画个淡妆,心情美,自得闲,莫负好时光。

人到中年,莫要为了所谓的烦忧丢掉了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快乐。就如老树的禅画叙意一样:天色将晚,抱鱼上炕;世间破事,去他个娘。这种淡然,恐有极少数人能做到。这种淡然,却也会点悟众人。是的,生活如此美好,何必自寻烦恼?

人到中年,不是一纸泛黄的旧书签,黯然失色,了无生趣。相反,人到中年,却是一本厚实的现实剧,精彩刚刚开始。作为这幕剧的主角,你还得坚守初心,不卖灵魂,本真出演。

人到中年,除了回忆和留恋,还要记得昂首挺胸,神采奕奕地大步向前——前方,风光无限!

人到中年散文5:六月桃

文/张峪铭

人到中年,记忆大不如前,可奇怪的是有的记忆在脑中像生了根似的。如我嗜好的几种食物,至今依依难舍。六月桃就是其中之一。

这不,当六月太阳还没完全长刺,江南正酝酿一场每年必有的雨季的时候,六月桃在街头巷尾突然冒了出来。先是青的带点红,再是红的带点青,后来红占领了整个桃子,只剩下结蒂上的一片绿叶了。这样的颜色诱惑,我早就把持不住了,下班时,总要拐到卖桃人的篮筐边,挑上几个,以饱口腹之欲。

其实说饱有些夸张,桃子毕竟当不了饭吃。但桃子在我的记忆中有特殊的情结,以致认为它挤进了我的生命体中。母亲的名字就叫桃枝,从小耳濡目染,应该说“桃”字是我会喊妈妈爸爸后的,最亲密的名词。当某一天母亲将一个桃子揣到我手上时,自然有了一个联想。小孩子的嘴,就是小孩子的心。在那缺少甜蜜素的年代,那桃子上的红色与甜味,就这样在我的心头紧紧联在了一起。一看到那特别的红,就想起了那特别的甜味。那味儿不像杏子,甜而不酸;不像苹果,甜而不腻。

桃子的红是特别的。特别得人们无以为名,它没有殷红那么深,不是水红那么浅,它红得有层次,红得恰到好处,于是人们索性叫它“桃红”。当一种颜色以物象形容时,这个颜色就具有了生命力。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则广告语: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可桃子是绿里透红,又非那种大红大绿,这样的和谐,纵有妙手丹青,也调不出来。

桃子的形也是特别的。据我的经验,有核的水果,像桃子这样形状特别的还真没有。一般都像苹果一样,端端正正的,呈对称状态,若真有不对称的,那肯定是受到了天灾人祸,就如生命中的残缺之憾。可桃子不一样,它的整体乍看是圆润对称的,可细细一看,偏偏有一纵向腹痕,且在饱满身躯顶端,形成不对称的尖儿。就是这尖儿,竟赋予了桃子生命中的灵动之美。

想不到,桃子外形演绎着生命的本真。生命不只是循规蹈矩地按一种状态生长,有时候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去绽放。这样的生命才最具魅力。否则它就成不了供仙人品尝的“仙桃”,也成不了人间用桃木辟邪驱灾的“法器”。

可相对于苹果来说,桃子特别大众化。即使在一大二公的集体年代,农村有的庭院里、菜园里总有棵把桃树。邻里之间,互送点时令吃食,桃子也在其中。可能是品种的原因,没有外地人挑到村里卖的六月桃好吃。可拮据的日子哪有想吃就买的自由,小孩子吵不过,母亲才将留存好久的鸡蛋拿出来兑换几个桃子。我家里兄弟姊妹多,能分到一个桃子那高兴得不得了。咬一小口,就放到口袋里,过一段时候,又从口袋里掏出来,吹掉桃子上沾的口袋屑,舔一口又放到袋中。一个桃子能让你温暖好几天。

当然那时的困难是普遍的。记得一小伙伴向我讨桃吃,我有点舍不得,可拗不过,只好用手掐住一个范围让他咬一小口。可那家伙竟然诳我一下,咬了一大口,至今想想,心中似乎还有一丝痛楚。如今食物丰富了,条件好了,你不得不感恩于社会的进步。可总有一些人,面对贫富不均,总想回到老路上去,我不甚理解。真的要过连一个桃都吃不起的穷日子?

我想未必。只不过他们是对过去有选择的遗忘,就像我对童年的味道有选择的记忆一样,因为桃子在我味蕾空乏时出现了,于是它就烙进了我的心。可现在我懂得,桃子是好吃的,但好吃的不一定就是桃子。

人到中年散文6:我的文学梦

文/Andy-三月山

人到中年才感觉时光飞逝白云苍狗,昨天还是在看《铁道游击队》的花季少年一眨眼已近不惑之年。人们常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唯有儿时的文学梦想犹如小溪里的鹅卵石随着流水的冲刷不但没有消逝而是愈发明亮耀眼……

从小学时代开始我就对文学特别感兴趣,特别喜欢上语文课。经常上课的时候都偷偷带一些课外读物进入课堂:《故事会》《知音》《民间文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时期我写的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在课堂上阅读,我也很享受这份快乐……文学记忆的匣子一旦打开有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这里我摘取其中最亮的两颗星分享给大家。

记得五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学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我被老先生流畅的文笔,以及文笔下美好的意境深深吸引陶醉其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于是,在某一个早春的日子,春暖花开微风吹拂下着绵绵细雨,我带着本子,笔,一壶水来到乡下田野体味先生《春里的意境:细细的雨在微风的吹佛下斜织着打在脸上,农家的房子笼罩着一层薄雾,树叶小草在雨水的洗礼下显得格外显眼,一阵清凉的春风没有丝毫寒意,吹在脸上格外柔和,风里还夹杂着泥土花儿的香味,沁人心脾……我体味着,记录着,一直到傍晚,农家房子里上灯了,昏黄的煤油灯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晚……

还有一个跟我人生成长很关键的故事:我眼睛的近视与我对文学的爱好有关。初一那年放暑假了,小伙伴们都有各自的爱好,游泳,抓鱼,掏鸟蛋……而我很重要的兴趣还是在书上,刚好那段时间父亲不知道从哪里弄回来几套《毛泽东选集》,于是我开始了如饥似渴的挑灯夜读。那个时候我们家种有几亩花生地,暑假的时候花生都成熟了,为了防止小孩偷我们家的花生,母亲每天下午都会让我去地里看着。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拿着我心爱的毛选,慢悠悠的朝自己地里走去,然后在太阳下美美的看着,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暑假,当时还没觉得有啥异常,等初二开学的时候我突然感觉看黑板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晰了,这才感觉大事不妙,可是为时已晚,眼睛已经近视……现在想来看书没错,热爱文学没错,错在不应该在太阳下看书……

文学的梦想依然在,文学的路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到中年散文7:艳遇

文/王再飞

人到中年,他凭着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一路打拼,终于谋取一个正科级待遇。在行政单位,作为一般干部,能够上到这个位置,应该感到心满意足。可他心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感觉,感到生活乏味,缺点什么。

一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到单位门前的一个早餐摊点去吃早餐,突然,一个衣着时髦、面容娇好的女郎很热情地同他打招呼,他微微一震,心头霎时云开月朗,原来心里不爽,缘由就在这里。

自从正科级到手后,他在工作上就有些松懈,可对自己仪表的要求却愈来愈严格,每天出门前,梳妆照镜,从头到脚,一丝不苟。

女郎是见面熟,寒暄几句之后,他邀请她一道用早餐。

他们边吃边聊,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及。他,才思敏捷,妙语连珠。她,时而含笑,时而颔首。

他感到自己与女郎的距离愈来愈近,正幻想着与女郎的下一次相见。

待到要分别了,女郎一本正经地问他:”你办退休手续了吧!”

女郎的话,让他陡然一下子像掉到冰窖里似的。

人到中年散文8:人到中年方懂得

文/刘自龙

岁月在流淌,生活在延伸,人到中年,很多事情方才懂得。

原来,我以为能力决定命运;而现在,我懂得性格决定命运。当然,能力永远是命运的基础。能力是一张漂亮的名片,可它是术,不是本,性格才是。能干而无好品行,最易清高跋扈,实干而无好心态,最易萌生敌意,最后反倒成为最先失败的人。

原来,我以为奋斗决定高度;而现在,我懂得机遇决定高度。当然,奋斗永远是高度的前提。奋斗是道感人的风景,可如果没有机遇的青睐,风景便是那深山中的艳丽。机遇就是一种命运,对多数人来说,其实给你一个支点,你也无法撬起地球。

原来,我以为功名便是成功;而现在,我懂得修为才是成功。当然,二者并不矛盾对立。功名是顶耀眼的光环,可它并不代表更多的幸福。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快乐、满足、感恩、奉献,懂得以平常心看待一切,以仁慈心对待万物,心无旁念,常存慰藉,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原来我以为条条大路通罗马,而现在我懂得有的路口只能通向死胡同;原来我以为多个朋友多条路,而现在我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来我以为做人必须铁骨铮铮,而现在我懂得做人最好和风细雨;原来我以为有些大话自欺欺人,而现在我懂得有些大话其实真是苦口良药……

原来以为的,现在好多不以为然;原来不以为然的,现在好多懂得。其实,只是不再简单地以为白就是白,黑就是黑,黑白分明,非此即彼,而是懂得事物的辩证统一,懂得外在和内在的协调一致。

懂得,像是坐在列车上赏景,非要走过一些路,才会发自内心的感叹,原来如此。过了这一站,懂得又会有所不同。现在懂得的,若干年后也许又会不以为然。可这不要紧,这个年龄就懂得现在。

当懂得变得越来越虚无,生命的列车也许就该到站了。

人到中年散文9:那一张喜气的脸

文/李小米

人到中年以后,我喜欢结交一些面带喜色的人,我信奉一句话,心灵的温度决定人生的冷暖。我和一个人最初的一眼,往往是看到那人的脸,投射到我心里来,我在第一时间,大概就明白这个人和我个人历史上的交融了。

比如我喜欢楼下徐大爷的一张脸,他笑起来更像一个弥勒佛了,感觉给人带来一团吉祥的光晕。还有赵大娘,也是这样喜庆的面容。赵大娘八十多岁了,有天在墙根下晒太阳,向我回忆起她做新娘那天的情景。大娘说,那天她坐着马车,咿咿呀呀进了老城门,等大伙儿把轿子捞开,新娘笑靥如花,她头上还扎着一朵大红花。大娘这一生,艰难地讨生活,抚养几个孩子长大成人,但她遇到再大的事,也没见她哭丧着脸。大娘的面色,永远是头上扎着大红花的喜庆样子。大娘有一句口头禅:“啥事儿想开点,都会过去的。”

我对这样一些喜色面容的人,常常忍不住揽入生命港湾。我总感觉,他们让我生命缓流的大河,大水走泥,厚云积岸。以前,我也是一个急性子,像老刘那样,有天把高压锅下的火刚关掉,就急急泼一瓢冷水在锅上,猛地掀开锅盖,冲起的气浪,把老刘烫伤了。老刘永远是那么急匆匆的样子,据说,性格偏执的人大多勤奋,少懒惰,但干出的事,往往效果很差。老刘的眉毛,常那么纠结着,一脸苦相。有段时间,我和老刘缠在一起,不是借酒浇愁,就是悲叹人生。坏情绪就像病毒感染,也影响了我的面容,那段时间有人说我的面相黯淡无光。后来,我常结交一些喜庆面色的人,如在流水里浸泡,我的心宽大了许多,心理上的纠结少了,面容也不知不觉改变了一些。这如一座雾霾中的山峰,人在山中心事也重了起来,等雾散过后,屹立在阳光下的山峰,才是一个人舒展开来的面容。

有人说,一个人三十岁前的面相,是父母所赐。三十岁后,就得对自己的面容负责了。命运留在你面容上的痕迹,其实在于你承担和面对的胸怀,因为命运终究是河水,你的胸怀才是两岸。面露喜色的人,你不就是开放在我面前的向日葵么。

人到中年散文10:童年的夏夜

文/李炳锋

人到中年,乡村生活的印记永远定格在自己的脑海里,时常翻腾出来,聊以慰藉。

孩童时,夏天的夜晚大多是在村头的河堤上度过的。坐在宽宽的河堤上,我常常与深远的天空中那一颗颗锃亮的星星对视,向着挂在天边的月亮诉说心事。伴随着夏天的湿热,心里涌出一阵阵躁动,在清凉的微风中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说是河堤,其实就是村头的过道。白天行人不断,但到了晚上小路就会安静下来。小河在过道下的涵洞里潜身而过。哗哗的水流、尖叫的知了、呱呱的蛙鸣、吱吱的蟋蟀,飞舞的蜻蜓、碧绿的庄稼,还有那飞来飞去的萤火虫,都是夏天交响乐不可或缺的音符。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谈论着天下的见闻,村里的佚事。好奇而又聚精会神的孩童们是不会顾及周围的河呀、树呀、虫呀、绿呀的。我们安坐在地上,依偎在大人身旁,听着那些漫无边际的话题,心里充满着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憧憬。

振水爷是走过南闯过北的人。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着在异域他乡教书时的所见所闻。总是讲哪里哪里的东西好吃,馋得我与伙伴们直流口水,甚至忘了蚊虫的叮咬。有时振水爷会从家里拿来用艾草捻成的绳子,点着放在脚下,驱赶蚊虫,让我们能够安心地听他大讲特讲。他口若悬河,唾沫星子乱飞,手里的蒲扇摇着,眼睛半迷着,兴浓时还会站起来用手指指点点,彷佛任何事情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的投入程度,绝不逊于口若悬河的演讲家。时间长了,伙伴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天下知,私下里悄悄地喊着。振水爷兴致勃勃地拉呱说事,可他从不提自己为啥辞职回乡,我家对门的福胜在振水爷拉呱说事的间隙曾问过他一次,但他很快就岔开了话题。

有一天晚上,我去河堤晚了,很远就听到吵架的声音。走近一看,是生产队里有名的“泥腿”——牛高马大的三邪子正冲着振水爷嚷:“你没有不知道的事,你没有不认识的人,谁也不如你能!你咋不拉拉你为啥让人家撵回来的?”树怕剥皮,人怕揭短。看来是戳到了痛处,振水爷气得脸色发紫,手脚打颤,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

振水爷为啥回的乡?这的确是我困惑的一件事儿。后来听学校的王老师讲,他是因男女之事被开除的,其朦朦胧胧、似懂非懂地印在我的脑子里。男女的事对于我们是次要的,故事却要听下去。

与振水爷拉呱相抗衡的,是佐书爷。他眼睛不好,但记忆力过人,能把一段段历史故事讲得活灵活现。什么关公耍大刀、张飞智取瓦口驿、桃园三结义、武松打虎,等等,就是从他那里听到的。除了讲《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里面的人物,他还讲一些民间传说,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断双钉”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某地发生一起命案,县官令仵作三天三夜查明死因。到了第三天夜里,案情没有丝毫进展,这可把仵作急坏了。看他着急的样子,妻子突然提醒道:“你看看死者的头上有没有东西?”仵作顿悟,急忙赶到停尸房,一摸死者的头顶,果然有一铁钉,死因水落石出。仵作大喜,天亮时连忙向县官禀报。县官一阵惊喜后,反问仵作几天查验都无结果,你怎么突然想到死者的头顶呢?仵作连忙说是自己的妻子提醒的。县官立即把仵作的妻子招了来,一阵棒打后,女子说出实情,三年前曾用此法害死前夫,然后隐姓埋名嫁给仵作。县官令一路人马火速赶到女子前夫的坟地,开棺验尸,头骨上果然有一锈迹斑斑的铁钉,真相大白。

佐书爷就像一块大大的磁铁,吸引着我们。时间长了,听时政的、天下奇闻的就坐在振水爷身旁;而愿意听故事的,就向佐书爷靠拢。听故事的当然多,所以佐书爷身旁的人就像滚雪球般的越来越多,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佐书爷讲故事时,总是先扒下自己的那双老布鞋,把其中的一只垫在屁股下面,然后用手抠另一只鞋里的泥土,抠出后还要把泥土拿到鼻子上闻了又闻,然后再替换另一只。这样的动作做过后,故事开讲了,有时也会边讲故事边抠鞋。后来我明白了,他这样做是弥补自己眼睛的缺失,眼睛几乎是看不清东西的,只好用鼻子闻。可能因视力低下的缘故,所以佐书讲故事就特别投入,声情并茂,手脚并用,大伙听得特别过瘾!我曾不止一次地怀揣理想,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像佐书爷这样能说会道的人,当一个名扬四海的教师。好长一段时间这几乎成了我每天晚上临睡前的幻想,总希望梦里成真。

再说说振水爷吧。大多数听众被佐书爷争夺去,被冷落了的他会愤愤地抛出一句话:“回家睡觉了!”,然后提着那暗灰色的马扎拂身而去。路过佐书爷身边时还会狠狠地瞪上一眼。而听得入迷的小伙伴们是不会在意这些的。

听故事时最怕下雨。大雨一来,会无情地把我们瞬间冲散,大伙四处抱头鼠窜。每当下雨的当儿,村里总是传出喊着乳名的叫声“胜哎”、“天津”、“青江”、“六十”、“巴子”……名字五花八门。一位位母亲的喊叫声,夹杂在轰隆隆的雷声、哗哗的雨声中。然而不到几分钟的功夫,村庄便安静下来,完全浸在风声雨声里。

秋风初起,河水凉得无法洗澡,田里的青稞变黄了,夏天真的过去了。每当夜幕降下,我与伙伴们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来到村头的河堤上,当确认确实没了振水爷和佐书爷的身影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那里,然后是漫长的等待,盼望着来年夏天的到来。

人到中年散文11:此去经年

文/王举芳

与友闲聊。友说人到中年,皱纹多了,心思少了,乌黑的头发被岁月浸染成霜,如同花儿不再妩媚,即使表现得再沉稳淡定,也难以改变沉闷的气氛。

我浅笑,没有说话。我能说什么呢?花儿会再开,叶儿会再生,而人,永远不会再回到青春年少时。

看她情绪有些低落,我拉着她的手,出去走走。

走在路上,我忽然想起少年时,母亲在院子里种的那株花。其实看上去不像花,像一株野草儿,叶子不像其它花的叶子绿得有生气,而是有点黯淡,了无生气的样子。母亲把它栽在屋前的墙角,很少管理它。

春天过去,夏天过去,它在墙角里默默生长,依旧绿得有些黯淡,不似别的花那样争奇斗艳,引人关注。

我对母亲说,那不是花吧?分明是棵野草,真丑,拔掉吧。母亲说,它还没到最好看的时候呢,它的名字叫“老来少”,等着吧,它会很好看的。

秋风几许凉。那天回家,忽然觉得墙角明媚了不少,赶忙过去看。那株丑丑的“老来少”竟然长出了五彩缤纷的叶子,那平时看起来没有光彩的绿叶子,不知何时注满了活力,显得生机勃然。

“老来少”,这浅显的三个字,在此时,盈满了诗意。就像多数人的人生,并不是生来就灿烂辉煌的,都要经风沐雨,甚至痛苦煎熬,但只要勇敢坚持,不忘初心,那么,最终收获的,一定少不了精彩。

我对友说,人生贵在一岁一岁年长,年长不只是年老色衰,还有蕴积和沉淀。即使有一天如叶子一样飘进黑暗的泥土,风会叙述我们走过的踪迹。只要心不是荒漠,再长的年轮,再普通的生活,也会熠熠生辉。

人无法抵御岁月对容颜的摧残,但可以修为心灵,比如保持一份对事物的好奇心,保留年少时的一份童真,保存那些给自己带来快乐和价值的东西,活出每个阶段的美好。

此去经年,又经年。如果老之将至,用神采飞扬去迎接岁月的无情吧,用真诚、活泼恣情绽放,不虚假,不畏惧,坦然面对时光的流逝,倾心活出生命的意义。

人到中年散文12:儿时的那些事

文/傅德庆

人到中年,总会想起一些人和事,特别是儿时的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小事。每到夜深人静时,一觉醒来,已全无睡意。看到熟睡中的女儿,就想起了儿时的一些事儿。

灶前的灰池

小时侯生活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喜欢在灶门前用砖砌一个池子,专门用来储存灶里的灰。等到春暖花开时节,将灶灰弄到田间地头,当作肥料。每到秋冬季时,我和小妹总喜欢坐在灰池旁。一来是帮助母亲烧火做饭,二来是为了在灰池旁取暖。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到现在母亲可能还没有发现。那时侯兄弟姊妹多,劳动力相对较少,家里在全垸总是缺粮户。我和妹妹的饭量又特别大,总是处于半饥饿状态。坐在那里,趁母亲不注意时,我总是让妹妹到房里,偷来两个糍粑或饼子,放在灰池里,用带有余温的灰将它们烤熟。

灰池里的热灰,将粑或饼子烤熟后拿出来,用灵巧的小手将上面的灰拍一拍,再用小嘴轻轻一吹,那扑鼻的香味,给人一种食欲。我们两人,又趁母亲不经意间,偷偷地溜出去,狼吞虎咽地吃完。等母亲回转身来时,我们又静静坐在灰池旁,像没事一样。

想着想着,不禁一笑,将妻子和女儿从梦中惊醒,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看我。像做了亏心事的人一样,我走出了房间,坐在客厅里一个人静静地思索着。

分鱼

在诸多的小事中,分鱼对我来说触动性是最大的。那时侯的农村,是以工分论等级的。我家人多,劳动力又少,每到年终时,总是以缺粮户名列前茅。

记得有一年年底时,我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碰到家中正在捞鱼,准备分鱼,心情不禁为之一振。那年,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听到生产队长在满垸里喊分鱼,便不假思索地拿着篮子,直奔生产队的仓库里。那时,父亲正在生产队当保管,主要是负责记账,统管全垸的物资。在长长的队伍里,终于轮到了我。突然,一个巨大的声音惊醒了我,“搞么事,全垸的缺粮户还想吃鱼,快让开,真不知羞耻。”当时,父亲正在一旁认真地记着数字,猛抬头一看,发现是我,顿时面红耳赤。他迅速丢下手中的笔,像做错事的小孩一样,将我拉出了仓库,叫我回家等着。我提着空空的篮子,含着泪水一步一步地往回走。回到家中,母亲和小妹看到我提着空空的篮子,一起抱头痛哭。垸里的鱼分完了,我的父亲依然是空手而归。

从那以后,父亲健在的时候,我每次回到家中时,总是避鱼远之。现在,女儿特别喜欢吃鱼。每次买回鱼后,我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做法做给她吃,也算是给与我阴阳两隔的父亲一个交待。

人到中年散文13:母亲的腌白菜

文/吴晓波

人到中年,久居都市,运动少,胃口也和自己的年轮一样,有些衰老,吃什么都不香,总是想起母亲的腌白菜,馋得满嘴流出了酸水。

母亲的白菜和母亲一样,朴实无华,生命力顽强,随随便便找上一块荒地种下来,给它一点阳光、一点雨水,它就会茁壮地生长。先是一棵棵弱不禁风的小菜秧,寒酸地缩着脖子蹲在地上,经过母亲的双手打理,这些白菜一天一个样,很快长成肥头大耳的样子,厚墩墩的身子,迎着秋风绽放绿油油的笑意向母亲问好。母亲说,现在的白菜水气大,汁还未长足,要等入冬打过霜后才好吃。

入冬后,薄薄洁白的霜给白菜披上一层冬的外衣,寒风用凛冽和冰冻给白菜体内加糖。打过霜的白菜肉汁鲜嫩,入口绵软甘甜,该到腌白菜的时候了。

择一个有阳光的日子,母亲挑上筐子上地头收白菜了。母亲像爱惜她的孩子们一样,把一棵棵沉甸甸的白菜摘下来,掸净身上的泥土,轻轻地放入筐中。

白菜摘回来后要晒上几日,等身上的水分脱得五六分了,洗净后才能腌。早些年农村里家家都有一口大缸,专门用来冬天腌白菜的。腌白菜前,母亲先是用温水把脚洗干净,把白菜在缸里铺上一层,然后用双脚站在上面用力地踩。母亲说,腌白菜踩得越狠,越有味道。这些白菜真通人性,通过母亲的大脚,连通母亲的经脉,把生活的美好与祝愿一脚一脚地踩进去。忙活了大半夜,一大缸白菜腌好了,最后上面压上几块大石头。

十天半月后,等缸上冒出一层白花花的水泡泡,腌白菜差不多就能吃了。那时农村没有大棚,冬天全靠腌白菜当家了。随便捞上几棵洗净切成丝,在锅里用大火炒上七八分钟,加上姜、盐、葱、辣椒等调料,盛起来放在炉子上用炭火炖上二十来分钟,再切入豆腐或加入一些粉条,酸酸的,辣辣的,滑滑的,吃得人满头冒汗,胃口大开。家里来客人了,上街买上一条鲢鱼或称上一块猪肉,烩上一锅腌白菜,肉的鲜美和汁气全跑到白菜里了,这时的腌白菜最好吃,油腻鲜滑,老远就能闻到香味了。肉和白菜吃完了,剩下的汤汁可是宝贝,盛上一碗灶上的锅巴,浇上汁,可是一道难得的人间美味。

城里定居后,每到冬季,也总是在市场上买上几棵腌白菜回家烧,却总是吃不出童年腌白菜的味道来。后一沉思,恍然大悟,是的,少了母亲的大脚,我已不是原先的我,白菜也不是原先的白菜了。

人到中年散文14:人到中年宜读书

文/任艳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曾留意,我已人到中年。经过岁月的洗礼,面颊多了几道浅浅的痕迹,内心却较往时恬淡了许多。此时,再次捧起书才发现,人到中年,阅读正当时。

前几年,我闲来无事,学会了炒股。本指望一夜暴富,没想到亏钱无数。股市涨跌成了我心情的晴雨表,但亏钱的时候总归多,于是养就了一身的坏脾气,爱人儿子都躲着我,唯恐招惹到我要挨骂。后来,爱人抱一撂书递给我,语重心长地嘱咐了一句:别炒股了,读书吧。

以前的我不喜欢看书,上学时成绩也不好,“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去冬来真迅速,收拾书包过新年”,正是我年少时的写照。唯一认真看书的时段还是我读初中时。那时女生都是琼瑶的忠实粉丝,放学回家,写完作业我就迫不及待地抱起小说看,家人喊了无数遍关灯休息后,我一头钻进被窝,打亮手电筒继续沉迷在“烟雨蒙蒙”中,如遇周末,那必是通宵达旦。

那之后,我再没有这么投入地阅读过。后来,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忙着工作,忙着结婚、生子,家务也如海浪般一波波涌来,我更是懒得翻书,看上两眼书,就会眼皮打架。

如今,手握一卷书读,已是人到中年。抛开年少时的懵懂与轻狂,我发现此时阅读别有一番滋味。年少时觉得拗口晦涩的文章,现在读来竟有一缕隽永难忘的味道;以前躁动不安,读书常常难以安坐片刻,现在手揽一部书,不知不觉一下午的时光便消逝不见。“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原来,半生的漂泊累积的经验与阅历,正是为这中年的阅读而准备。

翻开书籍,如同乘坐一部时空穿梭机,可以随心所欲停靠在任何想驻足的地方,“画楼西畔桂堂东”也好,“半烟半雨溪桥畔”也罢,不管是哪位大家,只要你愿意,便可以与他展开一场心灵的对话。氤氲着茗香的小屋窗前,我在文字中徜徉,此时,无关名利,离开俗世,读书是一场妙趣横生的旅行。

人到中年,寻觅自己喜爱的书籍,与它们来次约会,那况味也许正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份美妙无法形容。

人到中年散文15:清明时节桃李笑

文/窅娘

人到中年,喜欢删繁就简轻快愉悦,做事读书皆如是。比如读黄庭坚的《清明》,读来读去也只喜欢两句: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两句诗连起来读,也顺畅押韵得很。朗朗出口后,眼前便是一幅清明时节桃李花开满树草木葳蕤的浓浓春日景象。

一年二十四节气,从古至今循环往复,是镶嵌在漫长平淡日子里的二十四朵花儿,此开彼落着。瞧,春分谢了,清明又开了。清明开上半个月落了,谷雨又开了。这样想着,心里是不是也会开出一朵朵古色古香的花儿来呢?

但细想来,最喜欢的节气还是清明、谷雨、白露。不仅因为它们的名字读起来如诗如画,写出来婉约静美,也因为这三个节气正是春意盎然或秋意渐浓之时。而夹在仲春与暮春之间的清明,岂止是桃李们在笑啊,所有的花儿草儿们,都在清明的明媚阳光或和风细雨里欢笑着疯长着。料峭春寒早已隐入时光深处,春日融融的大自然里,一座一座的山明秀了,一池一河的水亮绿了,一树一树的花儿盛开了。《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带给人春天的欢喜是这样的猝不及防:昨夜还枕着雨声入眠,一觉春梦醒来,却已是天高云淡,暖暖春日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打开衣橱,在满橱的姹紫嫣红里游移不定:该穿上怎样靓丽的裙衫,才能不辜负这清明时节的大好春日呀!

如果清明是一个人,那他肯定是一个我甘愿追随着浪迹天涯的人。还没到春分呢,就迫不及待与几个好友相约着,清明踏青去。与本城女友邀约着,清明时节穿上刚买的裙衫去郊县赏梨花放风筝。与江西友人邀约着,清明时节去婺源看油菜花。又在邮件里答应大海边的友人,清明去他那里,做一回浪漫的诗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有一个名叫“清明”的北方友人,我也对他相邀:清明,来看看我们南方的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吧。

当然,清明肯定要还乡一次的。与亲人一起去公墓,告诉父亲,我们现在都过得很好。父亲在墓碑上慈祥地笑,我们也看着父亲笑。回城的行囊里,也会装上满满一袋清明粑粑。那是乡下的堂姐妹们,在清明节前去田间地头挑来新鲜的野蒿,亲手做的一种面食。吃着绵软香甜的清明粑粑,又计划着,明年清明一定去乡下,跟堂姐妹们一起,在清明的和风暖阳下挎着竹篮挑野菜。这样野趣横生的踏青,只是想一想,也心生向往了。

所以你瞧,清明哪是一个短促的节日呀!清明分明是长长的一段诗情画意的日子。或者,清明就是一个俊朗儒雅的男子,在春天里陪我快乐地走一程。然后,我在更绵长的回味里,等待着他来年的到来。

人到中年散文16:人到中年

文/秋实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天命”何也?乃性情淡定,达天致地也。

岁月之沧桑,春秋之轮回,不知不觉间我已步入中年。

人到中年,似秋高气爽之人生季节,岁月洗尽铅华,年轮磨平棱角。学会冷眼看人间亲情冷暖,笑看世间繁华红尘,静观世间百态,洞察物欲横流。

只有平稳泰然的心态,闲庭信步的淡然,方能宠辱不惊,尽显贤淑和恬静,宽容和大度,沉稳和老练。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夫妻,在恩怨、猜忌、争斗中消耗有限的“表演”时间值得吗?

镜中窥觊,鬓已染霜,任凭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几经岁月沉浮,早与初衷背道而驰相去甚远。儿时的嬉闹,青春的热恋,历历在目,蓦然回首,却惊觉老之将至矣。

人到中年,对于婚姻的选择没有过多的苛求,只求温馨与稳定。经历了风雨与彩虹、痛苦与欢乐、挫折与成功之后。早已没有了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海誓山盟,深知能爱的时候,懂得珍惜 ,无爱的时候,懂得放手 。晨曦拉长了漫步于林荫小道上两个相扶将的背影,是中年人情与爱最好诠释。

回顾身后留下或深或浅的串串脚印,苦乐参半,空留许多心痛的遗憾。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皆有之。当初对孩子“圈养”式的的溺爱,使孩子迟迟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小的时候,怕他跌掉、吃苦、受罪、雨淋、怕他……

溺爱给了孩子什么?溺爱使之形成自私、任性、放肆、骄傲、没有公德、不敬畏生命、没有真才实学的品行和状况。谁之过?该警醒了!

一旦迈入中年的门槛,好似已走进人生的余辉,觉得灿烂不再,情怀苍凉。其实人生的每个季节有各自独特的欢笑与忧愁,我们应该快乐且健康地活着,因为不谙世事的孩子需要我们提携,年迈的老人需要我们赡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