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散文

请欣赏作家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作家散文1:阅读之乐

文/吴梓豪

最近,我在看一本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是一位教授,他在一次意外中偶然上了“鹦鹉螺”号,从而进行了一次海底大冒险。“鹦鹉螺”号的船长尼摩是个与世隔绝、隐居水底的人,他的“鹦鹉螺”号十分先进,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和世界上少有的价值连城的珍藏品。从此,他们展开了神奇的海底探索。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阅读是多么的快乐。阅读书本,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这些文字经典,就像是进行了一次人生的奇幻之旅。在旅途中,有欢乐与希望,也有忧愁与悲伤,只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快乐的时候,我喜欢读书,使自己尽情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心儿就像活泼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在地遨游;难过的时候,我喜欢读书,读着读着,豁然开朗,心儿就明朗起来,忘却了难过。

我们要主动去读书,读好书,才会有好的收获;我们要养成每日三读的习惯,早晨要读书,中午要读书,晚上也要读书,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对我们也会有帮助,总之,就是要多读书,爱读书。

走入书中,其乐无穷!

作家散文2:有趣的人

文/正经婶儿

前几年有读者问香港作家蔡澜:“女孩子最珍贵的品质是什么?”

蔡澜回答得很简单:“贤淑、调皮。”

蔡先生对于女人的见解发表了很多,多到已经被人整理出了两本不大不小的册子。我理解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可爱的女人不仅要待人柔和,而且要有幽默感,有生活趣味。大概是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舒服,不累。

清代人蒋坦写的《秋灯琐忆》里,他的妻子秋芙就是个有趣的人。秋芙酷爱下棋,她棋艺不精,但是又常常拉着蒋坦下棋直到天亮。有一次,她把下注的钱都输掉了,蒋坦笑她赢不了。秋芙不服气,赌上自己佩戴的玉虎,结果眼看这局又要输,她便耍赖,使唤怀里的小狗爬到棋盘上搅局,蒋坦拿她没办法,而这也成为蒋坦后来枯槁暮年的亮色回忆之一。

有趣的人一般都是心思单纯的人,心底有愉悦,对于得失没那么计较。有时候耍点小赖皮,其实很自律。有趣的女人不是只会笑不会哭,她们哭点很低,笑点也很低,因此很好哄,也很喜欢哄别人。

林语堂曾说,《浮生六记》里沈复的妻子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不俗之处在于,即便夫家没有给她提供足够好的物质生活,她也能够把琐碎的生活过得快乐无比,一蔬一饭都能自得其乐。群居的时候不哀怨命运,孑然自处的时候随顺喜乐,无论被生活怎样对待,都可以找到平凡的乐趣。

沈复生于清乾隆时期,正值太平盛世。他虽出身于小康之家,但是因为没有功名,和芸娘结婚后同父母关系处得又不是很融洽,所以经济上很拮据,经常要依靠亲友的接济生活。芸娘性格柔和,相貌秀丽,喜欢穿素净的衣服,擅长绣工,布鞋做得尤其好。家里缺钱缺酒或者要报答别人恩情的时候,她就拿自己的手工出去卖,或者作为报答回馈给别人。芸娘对于做饭有天分,给她几样寻常蔬菜,她一定可以做出口感不俗的菜肴。

有一次沈复插了一盆花,但是总觉得不够生动,芸娘看他苦恼,于是找来小蝴蝶和些许小昆虫,用细细的丝线缠绕在花木的茎上,这神来一笔,使见者无不称赞沈家的盆景有奇思妙想。

芸娘守规矩,但不假正经,侍奉公婆是本分,对外面的世界她也很好奇。有一年她想去逛庙会,可是碍于是女子,于是和夫君商量,瞒着婆婆,在家里偷偷把眉毛画粗,戴上帽子,微微露出鬓角,穿上夫君的衣服,扎紧腰带,脚踩时兴的男士蝴蝶履,拉起沈复一起去逛庙会。

有趣的女人是捕手,敏捷地捕捉着生活中的美。芸娘自然是一个有趣的姑娘,她的能力在于她可以把最琐碎乃至最落魄的生活过得生机盎然。尽管生活对她严厉,她依然勤快地捕捉着美好,这是中国古代士人讲的“趣”。这个趣是宠辱不惊,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虽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亦不改其乐。

心中有诗意,因此常微笑;心怀有智慧,因此常感恩;胸中有大欢喜,故而从不怨天尤人。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不会害怕,每天醒来日子都像是新的,因为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充实了生命,就像是红酒注入了高脚杯。

像三毛一样,住在撒哈拉也可以把生活过得很好玩。于是我想与这样的人为伴,就算是身处黄沙漫天的沙漠,也不会觉得闷。

找个有趣的人白头偕老,把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粗茶淡饭不要紧,朋友散场没关系,兵荒马乱也无所谓,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一盏红烛,一杯烧酒,可饮风霜,可温喉。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会改变——容貌、身材、金钱、权势,唯有对生活不计回报的热爱不会朽坏。

当人有趣时,世界也会帮他。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就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作家散文3:再忆朱多锦先生

文/王霁良

与齐河作家、诗人朱多锦先生相识相知,很早就想写一篇有关先生的文章,却迟迟没能动笔。先生年事渐高,想我作为追随先生身边的人,与先生一块共事亦师亦友这么多年,有些事有些话看在眼里记于心间,有必要讲述些先生不为人知的言行。

初识朱先生时,他就是着名的诗人了,他其实比我父亲还长几岁,但与我都是兄弟相称。

在他这个年龄段的诗人里,他无疑是优秀的,文学上有着极不平凡的清晰判断力,尤其对诗有更为独到的理解。那时他已写有《妻意》、《我是黄河的儿子》、《城市走狗》、《发现与批判》等众多高致的作品。世事洞明的成名诗人常对后辈怀有戒心,刻意保持距离,但和朱先生接触,感觉他不是。后来我们几个人创办了济南七亩园文学沙龙,常在一块谈诗论文,交流更多,更感觉到他的心底无私。

先生之为人堪称楷模,有那么一件事,至今想来还有感慨:泗水苏富宽先生是一位文化商人,为人豪爽、广有资财,名下有印刷厂,与朱先生相识多年,之前曾借给朱先生两万块钱。2008年底苏先生因车祸去世,朱先生打电话给苏先生的儿子,说要还款。其子并不知道有借款一事,先生对他说,我知道你不知道,借钱的事你爸也没跟***说起过,但钱真借给我了,这几天你抽空来拿吧。苏先生的儿子很感动,说父亲死后很多借了钱的都不认账了,我和母亲去要都要不来,您老做人和他们不一样啊!依先生之为人,像他这样文革受过迫害、年轻时时常不名一文的人,钱财不过身外之物,就是再活一辈子他仍然会这样做的。

一个作家、诗人,做人能否立得住至为关键,为人立住了,为文自然也塌不了,朱先生这个人首先不会害人,说不会害人是说他一生没学会半点害人的手段,唯知据理力争扞卫真理、扞卫学术,有那么一股凛然不可企及的气势。他从齐河师范学校教师岗位上离职,到《山东文学》杂志社做诗歌编辑工作,一干就是18年,因为不在编,最初月薪只有几百元,他在这座不公的城市,工作比别人干得多,收入却不及别人的几分之一,生活上不得不每周游走于城市与乡下之间,是这座旷野般的城市亏欠了他,亏欠了这位执着的诗人,这位思想的大儒。梁山黄建刚兄与朱先生交厚,他也是七亩园的老朋友,他认识朱先生的时间比我早些,回顾与先生的交往,他说朱先生是他见过的最不会打理生活的人,虽然在七里山路租住了两室一厅的房子,房子里天然气、暖气都有,但他从没做过一顿饭,都是上街买饭吃,为的是节省下读书写作的时间,平时烧水也没有锅,渴了就用铝盆烧,一个人将就着生活。建刚和朱先生一个在北部的泺口,一个在南边的七里山,相距十多里,看到先生一个人寂寞,常过来陪陪他,因为4路公交车夜里11点还有始发车,建刚就常常与先生聊到半夜。后来他出于经营考虑去温州发展了,就打的把自己办公室的茶几、饮水机、暖瓶等一股脑送过来,使得住处终算有了点家的样子。一直到后来成立济南七亩园文化沙龙,大家在先生那儿聚会,纵论文坛,谈玄说异,用的还是建刚送来的饮水机。

时光如桥下之水,静静流淌,2009年夏天,与先生驱车去泗水校对《华夏文坛》刊物清样,去时就阴雨不断,回时大雨滂沱,沿104国道北行,路面几成汪洋,看去与路基下的河仅是落差不同而已,感觉车就像行驶在河面上。因车速不高行车漫长,就请先生讲讲他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话匣一开,先生所谈给我最深的体会便是为文的痛苦,能做的只能是用隐喻释放自己。默默听着,抬头从后视镜看先生眼睛湿润了,万感萦心的回忆写在清癯的脸上。一个有现代品格的老作家、老诗人形而上的痛苦,我无法全部理解,但他当时的神态,永远铭记心间。事实上他这些年经济上是困顿的,家庭收入方面只有他一个人有两三千元的退休金,但就是这笔打在卡上的钱也被用作房贷抵押了。记忆的键盘上,先生从来就不是富足的人,给我的始终是披褐而怀玉的形象,但他带给了我们更为深刻的思想,在诗歌创作上他倡导的自在写作,不让主观情绪流入到诗中,也显得更接近诗本身,抵制了冷漠的抽象思维。应该说,朱多锦先生在诗歌理论上是有先见的,他的自在写作实际是对之前假激情、假崇高诗歌的反叛,也代表着诗歌发展的一种流向。

在齐鲁大地,在黄河岸畔,有这么一位介然独立的诗人,一位守正不挠、和这个社会不合辙的未来的先贤,是他的家乡之幸,也是他一手创建的七亩园之幸,就像一只暮春的布谷高翔,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可贵的品质。

作家散文4:最喜爱的作家

文/王晨萱

想必每位同学心里都会有一个榜样,他可能是一名老师,一位父亲,一个陌生人,甚至一名英雄。而我心中的榜样,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

她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她不断摸索孩子阅读的兴趣,希望自己可以破解童心。她的作品是一个丰富而广大的儿童世界,既是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更是儿童生活的精神世界。我觉得,她的每一个字眼都是美丽的、有魅力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特点、它的感悟。

《女生日记》令我百读不厌。它记叙了杨红樱的女儿即将告别童年,度过女孩子一生中最美丽的阶段——六年级所发生的事情。它以日记的形式,描绘了女生冉冬阳从女孩成为少女的生活。我读着这本书,常常会思考:如果我是冉冬阳,我会怎么做?莫欣儿的父母为什么会悄然分开?林淑媛的美国生活会是怎样度过的……问不完的问题,答不完的答案,合上书,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回忆起那些故事,情不自禁地咧开嘴:嘻!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再读一遍细细地品味吧。

为什么她的书写得如此生动、如此风趣、如此扣人心弦呢?通过不断地阅读,我慢慢体会到,她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心写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读懂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写出来的。所以,我明白了,只要用心、认真地写,能够抓住读者的心,那就是成功的。我也非常热爱写作,我要学习她,学习她的认真、她的用心,她的执着。

我最爱写写绘日记啦!我写的是一本风趣的童话《喵星人去哪儿》,主要描绘了外星球的可爱小猫来到我家发生的趣事,把我幻想成小猫,一个字一个词发自内心地写,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每写完一篇,都先改一遍,然后会绘声绘色地读给爸爸妈妈听,有时他们被逗得哈哈大笑。如今,我最得意的作品——《喵星人去哪儿》,已经成为全班“最热门书本”啦!

杨红樱,你就是我心中的榜样,我一定会加油,多多阅读好的书籍,不断练习写作技巧,我要成为一名孩子心中最喜爱的作家。

为了自己的梦想,加油!起航!

作家散文5:一文一世界

文/朱晓剑

对于作家的认识,有时先读作品,有时先识人。这中间有距离感。方英文先生似乎较少给人这样的印象。这样说,是因为我也只见过他一面。去年,诺奖发给莫言时,在西安的万邦书城做了一场活动。那场活动中,我说得少,方先生说得多——幽默,这也是评论家给他的评论。在他的新着《短眠》中,这样的篇什也还不少,读来轻松,又给人一种轻轻地荡漾的感觉,美妙。

方先生创作是多面手,小说、散文随笔都可以轻松写来。书法亦有风格,这从他的博客也能看出来。而《短眠》只是他的一面。就是这一面,已展现出丰富的个性来。书分两卷,上卷为“温暖与柔情”,下卷是“胡说”。但照我看来,这个分法似乎无关紧要。两者交叉在一起,也还是这样的《短眠》。这好像是小憩一番,需要的不是大意境,是小趣味。但方先生在谈人论事时,既轻松又跳跃,仿佛是河流里,有着无数的浪花。站在河边看,看他个十天半月是不带重复的。又各有各自的风景,这让人赞叹。相比于一些作家的“美文”,不知高出多少倍。

谈方先生的创作风格,很容易,因为明眼人都能从文字的细枝末节中看得出来。可我想说的是,即便是这样,还是有旁人没看出的风貌。在那些文章中,大都是闲闲地谈,如话家常。在那家常话里,却藏有许多机锋。倒未必很锐利,却能让会心的人一笑。这时候才好像读懂了文章的意思。这有点像笑话,有点冷,却给人还是“温暖与柔情”。

读读《吹捧使人进步》,再看看《与富人相处的艺术》,真是让人开心。那点滴的故事,在方先生的笔下又有了别样的味道:有着幽默,可又不脱离陕西风味。实在,干净利落,透着陕西的气息。却又跟贾平凹、陈忠实有着显着的差异,或者可称为“方式语言”。

在《短眠》的序言里,方英文说,作家就是把美和愉快传染给大家,因为“文学所抒发的,是人类的最精粹的追求,这是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受人喜爱的唯一原因”。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才是作家的本分。在文坛上,像这样传播美和愉快的作家,似乎少了许多。君不见有的作家写作专门为获奖,有的沦为宣传品,有的过段时间就成了垃圾……这可真是让人糟心的事。在书中,方英文回忆自己的写作之初,是有着把美和愉快拿出来分享的情结。

面对《短眠》,不大好给它定义或归类。这倒不是它的内容太庞杂,而是在那言谈举止之间,每一篇文章之间,都似乎有路径可以通达,似乎是单一的向度。但又趋于多元。这所构成的世界是美妙的,也是有着日常生活的气息。这需要读者在文章中咂摸。方英文在词语之间所设置的栅栏,轻轻地把文字跟读者拉开一段距离。从旁边经过,可能就会觉得不过是这样的感觉;但停留下来,品味,才发现那一层真意思。

虽然在文章中他自谦“满篇胡说,但是有趣”,但这也只是一种解释。走近《短眠》才能读懂方英文的性情和自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可近可信的。忍不住想,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岂止是幸福的,也还是幸运的呢。

作家散文6:爱在前,真相在后

文/随风

最近,一个叫罗尔的作家,因为女儿患了白血病,在公众号写了文章,得到了两百多万的赞赏捐助,从而引发轩然大波。

他的女儿患了白血病,这是事实。但这个事件里,还有另一个事实:如果赞赏捐助只有区区几百或者几千块钱,对于受捐者方方面面的质疑应该就不会发生,但是,当金额达到了两百万之巨,尤其知道他还有三套房子的真相后,各种声音就铺天盖地地到来了。

在我看来,不管是几百块还是两百万,对于个体的捐助者而言,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在献出自己爱心的时候,他们应该和我所想象的一样,只为那个小女孩脸上一抹动人的笑容。几百块也好,两百万也罢,都是相同的爱心不断的累积与叠加。

但是,这起事件带给我们的思索却远非如此,从过程到结局,似乎都指向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以后,遇到求助者,我们究竟是慷慨解囊,还是要取证调查,弄清各方面的情况之后,再确定捐还是不捐?

无休止的质疑与追根究底,是要求得到一个真相,需要确认求助者在物质条件和个人道德方面的实情。但是,事件的真相是不是非得排在善举的前面,尤其是被无限放大的真相?

当你看到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骑着自行车,一不小心摔倒在你的面前,你不假思索地走上去帮他扶起自行车,将他从地上拉起。你绝不会先去考虑:他比我强壮,穿得比我还好,力气也足够大,甚至,他家可能有别墅,他还有过几任妻子……我应不应该帮他?

我想,无论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先于真相的自发而自觉的善行从来不可或缺,但真相并非不重要,奉献爱心的人有知道真相的权利,符合实情的真相可以让付出的爱适得其所。哪怕,就算有一天,真相并不那么可爱,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丧失对他人积极施以善行的意愿,使整个社会陷入冷漠无情的境地。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一次难忘的经历。大约七八岁吧,那年冬天,放学回家,我在家门口的水塘边洗红薯吃,脚下一滑,一头扑进了水塘,那感觉至今历历在心。我挣扎着,哭喊着,但是冰冷刺骨的水灌进我的喉咙,厚重的棉衣拖曳着我下沉,呛人的水与窒息的痛苦紧紧勒住了我,恐惧与绝望让我觉得自己非死不可了。就在这时,年过古稀的大奶奶拿一根长篙走过来了,她用篙子带有横木的一端勾住了我的后衣领,将我拖了上去。

最后的真相是,我落水的地方,水的深度只是刚好到我的腰部……后来有很多人嘲笑我,但救我上来的大奶奶从来没有。

如果,当年的大奶奶一定要搞清楚水有多深再确定要不要伸出长篙拉我一把,结局定是凶多吉少。所以,你所知道的真相,并不一定是你放弃帮助他人的原因。

但是,现在我并不厌恶和憎恨那些嘲笑我的人,甚至感谢他们,因为他们又让我明白了困境之中的另一种选择:学会冷静,也许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咬一咬牙,其实,自己也可以站起来爬上岸。

最近几天,多家媒体报道了罗尔对自己那三套房子的陈述,舆论顿时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但是,在12月3日其中的一个访谈中,我却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罗尔也谈了三套房子为什么没有卖,在最后,他也说道:“但我还是感谢他们(骂罗尔的人),起码他们对我的爱是真的,恨也是真的,但无论是爱还是恨,都希望帮我,对我的爱是希望帮我女儿,对我的恨是希望我做一个真正的男人。”

做一个真正的男人?说到底,还是爱让他有了如此领悟,这对他未来的人生来说,未必不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接受记者采访后十多个小时,罗尔与深圳市民政局、腾讯公司、小铜人公众号共同协商沟通,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大家的200多万打赏全部原路退回。

纵观整个事件的发展,是爱在前,真相在后。

不知我看到的新闻,是不是这个事件的尾声。但哪怕最后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一些人不光彩的行为亵渎了大众的善心善行,我们可以向他投去蔑视的眼神,可以给予他必要的惩戒,但绝不因噎废食,因为,真正高境界的善会走向对人性天然缺陷的修正与救赎,博大而永恒的爱可以扶起那些坍塌的灵魂。

爱,究竟需要多少理由?我的答案是,在脆弱得不堪一击的生命面前,爱永远在前,真相在后。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救人于危难,温暖悲伤绝望的心灵,也可以让那些犯了错误与幼稚病的人懂得做人,学会成长。

作家散文7:作家、诗人的才具

文/王霁良

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诗人疲倦得很快,上一代的波浪般涌去,下一代又滚滚而来。赵翼“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看各领风骚几十年才是,也难怪当下的作家、诗人唯恐不红,争山头,争舵主,争相炒作,想通过文本之外的手段千方百计显摆自己。

学问界历来有“不靠拼命靠长命”的说法,季羡林若是80寿终,那就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声望。一个作家、诗人必须不断写下去使自己不从读者面前消失,才有可能供人崇仰,指望一下弄出一部甚而几部大作决非现实,因为毕竟90%的作家、诗人做的是普及文化的事情,自娱自乐而已;很多作家、诗人就像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一辈子都在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神庙,即便历史上文学鼎盛时期也没有处在优秀、经典作品的井喷状态,而那些巨匠、那些像太白金星一样放射着无尽光彩值得加额致敬的天才作家、诗人,一百年年也出不了一个。

有些有着相当才具的老作家,在文学界的地位可能说得过去,作为地域性的名人拥有一批拥趸,环顾左右也并无人取代位置,可年轻一代的作家对其几乎流于轻薄了,显然是因为他即使爬上山顶也不可能长期留在那上面。老诗人山青先生系我同乡,故去后子女为他出了一本《山青诗文集》,有些精品之作得到了梳理和留存;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时名气有限,他的妻子安娜那时仅35岁,他去世前不止一次说只有在他死后才会有人重视他、理解他,为了丈夫死后的荣耀,安娜想尽千方百计7次为丈夫出版全集,单行本更是不计其数,还创办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博物馆和以其名字命名的学校,直到她70多岁去世,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60岁的生命延续到100多岁,有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从这一层面说也不为过。

流行文化可能只是时代的陪葬品,只有真正的文学作品才有可能流传。时下某些作家、诗人热衷于往晚报、时报投稿,因其稿酬高而投其所好,对晚报这种不能过夜的商品情有独钟,这不是真正的作家,也不是真正的诗人,看看他们现在写的都是什么东西啊?一看他们的狗屁作品,即使获了XX文学奖的狗屁作品,就知道没一点儿戏。

越是发达的社会,人的心理往往越是残缺,报纸上的东西总是浅薄了些,叙述的不过现代人平面化的一点小情感、一点小趣味,现在的晚报小品文大都是垃圾,以营造虚假意识为能事、抒发点滴的小感悟,催生的是城市的新污染。A.庞德就曾告诫过搞文学的一位年轻朋友:“从对上帝的爱出发,考虑一下有一次我对你说过的事情,任何为了钱而写的东西都一文不值;惟一有价值的是那种对抗市场的写作。没有比钱更有毒的东西了,如果有人收到了一张高额汇款单,他马上会想到自己做了某件事情,但是很快他的血管里流出的就不是血了,而是墨水。”一个作家尤其一个诗人有可能一辈子无法通过写作挣到钱,只能东食西宿,但即便这样,也不应该屈从市场的压力,作家对社会的挑战实际是其作品对社会的挑战,迎合市场的作品大都是速朽的东西,和伟大的作品、伟大的诗歌比起来什么也算不上。

“每一个作家在书架上都有他的位置,只要还有读者来阅读,他就活了(高行健语)”。每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都像索引一样保留在我们的大脑中,等待从记忆中召回。不同的作家、诗人因为出身、地位、人生阅历的不同,创作历程既不能模仿也不能复制,每个人都在孤独地行走,即便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他们也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清代叶燮曾提出创作的“才、胆、识、力”,认为“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像莫言的批判意识,一般作家是不曾有这样的文胆的。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作品本身具有的含金量,可谓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有人往往碌碌一生未曾梦见。因此说虽当下写作者多如牛毛,但这个活真能干了、干好的人并不多,所谓才有庸隽,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关键是用到什么地方,写什么?怎么写?一个作家、一个诗人写作的意义,主要看的还是你能不能比别人写出更有意义的文本。

作家散文8:心灵的舞蹈

文/攒眉

我结识木丹是在作家论坛上,当时,她手里的奖杯成了照亮她的追光灯,她的面容在光中异常庄重而肃穆。在开会的间隙,我们邀请她跳舞为会议助兴,几个亮相下来,我就认定,她的散文值得一读。

她热爱舞蹈,她的散文是另一种形式的心灵舞蹈。舞蹈是她的舞,散文是她的歌,她用全部身心来向自然行礼;舞蹈是她的呼吸,散文是她的思索,这两者都是她生命运动的最佳方式。

她的目光所及,一切都像舞台上的千山万水一样美丽而美妙,那是她用心灵过滤了的七彩世界。为了瞻仰更美丽的广袤大地,她带着生命的骚动,百般求索,一路舞蹈,扑向厚重而神奇的西北。饥渴的行程牵引着她艰难的心路历程,她焦渴地寻找艰深的历史答案。采风采来的是花粉,她把它酿成蜜,在这芳香与甜蜜中她陶醉着。她用舞蹈来再现大自然的美丽,她用散文来询问大自然为何如此美丽?她叩拜三千里江山,她仰望五千年历史。那些带着黄土的文物,那些抗着青山的窖洞,那些映着绿树的窗花,那些悲怆的民歌,一一回答她,她说,在这里她找到了生命冲动之源,她回到了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

她渐渐地明白,大地为何如此宏阔,山水为何如此神奇。她用舞蹈和散文为世界作出深沉的诠释。她让生命在舞蹈中流动,她让自然在舞蹈中定格。

她腾跃在自创的舞蹈中,有蓝天欣赏她,她安宁而满足,未想过出自己的光盘;同样,她陶醉在呕心沥血写出的散文中,有朋友的眼睛审视她,她沉静而清灵,未想过出自己的文集。熟识她的人劝她去认识更多的观众与读者,她有些惶惑,像一个儿童。几双含笑的眼睛鼓励她,她踌躇着准备文稿,于是有了我这篇代序。

作为一个常年写散文又深受学生热爱的语文教师,她出文集是众望所归的;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舞蹈的文艺工作者,无论是作为一个舞蹈协会的理事或是秘书长,她的散文都被注定是另类的。我们有必要再说一说她的散文:

木丹是一个先有了舞蹈后有了散文的作家,这就必定使她的散文带上了舞蹈的特征。她用心去跳舞,她也用心去写散文。然而,她与一般散文作家不同的是,她用成就舞蹈的方式去感受世界,来完成她的散文。她对生活的感受透彻而痛彻,她对生活的表现淋漓而酣畅。她在舞蹈中翻转,向自然征询;她在散文中思虑,向生活求拜。她在舞蹈中表现自然的壮丽,她在散文中书写生活的神奇。她的身体是一个个直观的问号和感叹号,她的文字是一段段抽象的肢体语言。她的散文很美,因为在她眼中,世界是舞蹈着呈现它的美丽,她用妖娆来表现它的美丽;她的散文很另类,因为在她的思想中,世界带着父爱与母爱养育着我们,她用赤子含混的呢喃来感谢大地。

她舞蹈着走进散文,带着在舞蹈中未完成的思想,或者说,带着舞蹈给她的命题,又一路舞蹈着走进散文。

作家散文9:“好心情”的甲胄

文/方遒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研究发现,过于敏感往往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麻木的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于是,他创造出一个新词:“钝感力”。它指的是一种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从而有效地保护好自己心情不受侵扰的力量。毫无疑问,这种“钝感力”并非麻木,也并非无奈;它有着顺其自然的豁达、百折不挠的坚韧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钝感力”,不仅适用于“逆境”,也适用于“顺境”;只不过,人生道路坎坷,命途多舛,“钝感力”也便在“逆境”中更显魅力。有人说:“别人听不进的话,我能听,别人受不了的事,我能受。反正,神经不必过敏……如果,我的心,是一个精美的瓷器,处处要‘小心,轻放’,岂不活得太累了。”这不恰好是一份现身说法式的“钝感力”的说明书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倘若没有足够的“钝感力”,还会有这样潇洒、从容的跋涉吗?马徳先生认为:“一切都经过了,一切都走过了,一切都熬过了,生命的底色里,增了韧,淬了刚,添了柔。这时候平和下来的生命,已经沉静到扰不乱,已经稳健到动不摇,已经淡定到八风打不动。”他强调的是历练、磨炼对于增长“钝感力”的必要性,但似乎略显偏颇。汪曾祺先生有段话正好可以用作补充:“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汪曾祺《跑警报》,《京华心影》)不用说,传统文化成了我们锻造“钝感力”的风与火。

祸福相依,世态炎凉,人生之旅的荣辱悲欢实在难以逆料。“钝感力”无疑是保护自己“好心情”的甲胄,人人不可缺少,而且必须自觉地锻造,不能让它等候我们“一切都经过了,一切都走过了,一切都熬过了”之后自然而然地形成。冯英子先生总结了人生的四条经验:“一是凡事看得穿;二是凡事想得透;三是凡事忍得住;四是凡事放得下。”大概都是锻造我们“钝感力”的重要课程吧。

作家散文10:良好的沟通是促进两性关系的“保鲜剂”

文/若愚

作家金赛的《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讲到:“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不要奢望去改变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改变对方,不要越俎代庖,想当然地替对方”着想“却弄巧成拙,在沟通和交流上多下工夫,才是融洽关系的最佳方式”。乔治城大学语言学博士Deborah Tannen教授认为“男女沟通方式的差异打个比方,就像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话、用的是不同的方言。两种沟通方式无所谓对与错、优与劣,而仅仅是:不同”。

男人、女人因生理结构、性格特征、思维模式、社会赋予的责任截然不同形成了男人、女人在情感沟通上的不同需求和差异,生活中因沟通不畅造成情侣间的误会与遗憾的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两性之间要想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默契的相处方式,获得美好的爱情,有效良好的沟通在两性相处中显得尤为重要。

简言之,沟通就是心平气和的好好说话,能够运用好说话的技巧,可以充分发挥说话的能量与作用,一个有良好品格、修养的人,任何时候都注重沟通方式。有效的沟通能够满足彼此的需要,达成共识,聪明人总是用语言来化解隔阂,解决问题,使用武力往往激化矛盾,那是愚蠢的行为。

如何才能做到良好的沟通呢?首先,沟通时不能一味的抱怨和不解,要学会尊重对方,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沟通。其次,男性遇到压力时会变得心事重重、沉默寡言,他们解压一般是通过换挡的方式来实现,当他们想安静、沉默、独处的时候,女人只需要陪他们一起放松或给他们独立的空间,默默守候就是对他最好的理解和关爱。若女人烦恼时,男人可用实际行动给予她们以力量支撑。再次,沟通时,女人要多照顾男人注重力量、能力、效率和成就的想法,男人则要侧重照顾女性重视感情、交流和分享的心理。遇到不同意见时,女性强调化解矛盾,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男人可多用亲密的语言和行动与女人沟通,而男性喜欢独立和控制, 想彰显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女人要注意保护男人的自尊心,给他留足面子。双方冲突时,女性希望讲清楚事件原委,而男性不希望纠缠不休,此时最适合的方式是双方尽量保持冷静,等事态缓和后再行沟通。此外,精神上的鼓励对男人更有帮助,女人的鼓励往往给男人巨大的力量,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重新树立信心。女人受伤时,男人的鼓励一般对女人没有多大作用,她们需要的是陪伴和温暖,一个紧紧有力的拥抱就足以温暖她们的心。男人感到最惬意的事情是被女人理解,懂他才能走进他的世界,懂得倾听的男人,定能赢得女人的喜欢。

两性关系中,有效良好的沟通无疑是促进两性关系的“润滑剂”,是一剂必不可少的“良药”。良好的沟通方式是拥有和保持美好爱情的“保鲜剂”。

作家散文11:好的文字

文/老潘在线

香港作家陶杰写过一篇短文,《蠢乱之源》,抨击了“五四”以来的白话文。

“因为‘五四’,中国语文从此走上魔道,代替文言的‘白话文’,巴金、鲁迅、朱自清,不是平庸,就是沙石累赘之噜苏。时间的流水过去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白话文代表作,今日能读得入目的,只剩一个张爱玲,因为张小姐的白话文作品,还是师承了《红楼梦》的旧底子。”

乍看之下,难以接受;静心想想,真有几分道理。我曾翻翻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家的名作,惊喜的少,失望的多。最受不了的就是他们的“白话”,复杂,啰嗦,别扭。朱自清的《背影》,选进初中语文课本,应该是好白话了。看看文章第一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生活中,他这样说话吗?他不会。他会说:我两年多没见过父亲了。

对于陶杰“偏袒”张爱玲,三十年代生于香港,六十年代学于台湾的刘绍铭先生有不同看法。“起码还有梁实秋”,他说,梁实秋《雅舍小品》的文字玲珑剔透,隐隐带着《儒林外史》语言简洁明快的“古风”。是不是这样?请看: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古意古韵的文字,好得没得说。“五四”提倡白话,观念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实践。“五四”白话恐怕不能算“蠢乱之源”。无论文言,还是白话,简洁就好,畅达就好。

作家散文12:老男人朋友

文/李晓

作家贾平凹说,朋友是磁石吸引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引过来……朋友的圈子,其实就组成了你人生的世界。

年轻时候,恣意江湖,朋友一卡车一卡车的可以拉来,到了中年,朋友渐渐稀疏,用轿车拉就可以了,到了老男人的季节,或许,朋友就是陪你骑着骆驼去沙漠的人了。

有句话说,老男人的爱情,犹如老房子着了火。老房子一旦着火,风助火势,顷刻间也许就熊熊燃烧得灰飞烟灭。老男人的爱情,有时也如突起的地火,把那一把老骨头最后都燃成灰了。

骨灰级别的爱情,一不留神就成了生命中的绝唱。老男人的友谊呢?和那拆迁老城墙的命运一样,一些城墙下纷纷扰扰的聚会,一些缠缠绵绵的倾吐,一些默默在心的情谊,也随老城墙一样土崩瓦解了。很多大幕刚拉开,也同时是把结局打开,最后光影一样成了无声黑白。当年你和朋友在摩挲过无数遍的老城墙下喝过酒、品过茶,夕阳下,你在老城墙边独自喃喃,也被风灌成了旧唱片。时光的山崖上,一棵树也老掉了,但年年开出的花,还是那么艳,像不真实地发生过什么。

我和一个分别十多年的朋友在送行的火车站巧遇了。他一个人站在铁轨边抽烟,见到我,便默默地递给我一支烟。我摆摆手,然后走开,又突然转身,想告诉他自己的电话号码,却迅速止住了那想法,好像没这个必要,一头扎入人海吧,不再是相濡以沫的鱼。

但一些老男人的友谊,仍让我颤动。比如一个网名叫醉鹰的老男人,是我在网络上认识的。一个雨天的黄昏,同他喝茶时,他告诉我,他为一个患绝症的男人送过终,那人是他的老朋友。男人全身如抽尽了骨头,烂泥般瘫软,生命的最后惨烈,已没有了一丝尊严,在他面前,裤子也没穿,绝望地哀鸣,骨肉里撕心裂肺的剧痛,让那人的亲人也痛苦不堪。但那人睁着眼,就是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他轻轻合上那人的眼帘说,兄弟,你就安心走吧,不放心的事,都交给我,男人果真就在他怀里咽了气。醉鹰告诉我,生命最后的惨痛,让生者也无法承受,如果生命真要远行,那最好的告别,就是减少痛苦的最后一点时间,早点走了好。醉鹰告诉我,后来他和一个老男人朋友认真做过交代,如果有一天,他们彼此遇到了这种情况,走到了生命的末路时光,连起床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了,谁先遇到,活着的那人,就为对方的生命有尊严地送行。我一时没明白醉鹰的意思,这个男人诡秘地笑了笑说,能死在老朋友的怀里,也是一件有福的事。

这样一些老男人之间的交往,不像老房子一样着了火,倒如寂静之中垒起了望不见的老城墙,只听见树叶声响,那是他们在老城墙边,当年一同浇水栽下的一棵树,树比他们活得要长,树成为了他们的忠实相依。

作家散文13:钟楼一望

文/刘怀彧

作家阿城说过:人世间的无聊,常常只因为煞有介事。最初见到小区钟楼的时候,我禁不住冷笑建筑商的滥情。

归根到底,无论是欧陆还是华夏,那鹤立城中或拱坐教堂的古典钟楼,虽然也不乏贴金彩绘、画栋雕梁的形式主义,但它应时而起的钟声,或如高远辽阔的男高音,警世奋进,或如曼妙绵柔的女歌手,温暖亲切,既发挥着准确报时的有形之用,也散射着浸润心灵的无意之光。它高拔,是为远播其声音;它雄壮,是为彰显其信望。近者如火车站那座头顶火炬(有人说是辣椒)的大钟,业已成为数代长沙人的集体记忆,目前也还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然而小区的钟楼虽然也高达10丈,精致方正,但它一则无黄钟,体现不出现实的功用,二则无传奇,缺乏人文的根基。虽然也有四块钟表煞有介事地悬挂在它顶层的四方,但表上的指针早在人们入住之前就已经定在了十二点十一分。至于这个钟点是正午还是半夜,恐怕连上帝都无从知晓。不过,每当走过路过,人们往往还是要习惯性地朝钟楼一望。仅仅是出于习惯,因为它站在那里,占着一个位置。

三四年过去了,钟楼像一个晦涩的冷笑话,编的人走了,听的人也懒得费劲去解读。在簇抱相拥的住宅之外,在生息弥漫的烟火人间,她是形单影只的剩女,顾影自怜的单身,怀才不遇的秀才,百无一用的书生,是煌煌大戏中没有台词的配角。

其实关于有用无用的质疑,天天都在我们的内心混战不休。比如你夹着公文包,走上主席台,你坐着,仪态端庄,神情肃穆,一言不发,直到掌声四起,然后匆匆下台,去赶赴另一个主席台。比如你浓茶香烟,煞费苦心,敲敲打打,炮制出一篇洋洋大文,将它传递四方,接下来像一场不曾谈过的恋爱,像天空听不到回声,你已经在经营着下一段文字。比如你大病一场,刚刚回到岗位,世界永远都是铁打的营盘,而你不过是一个意外走失又意外归队的小兵,惊喜必然闪电般消失,只剩波澜在你自己的内心……

这天你从单位归来,迎面碰到钟楼。钟楼本来远远的就能望见,但你常常迷失在自己的脚尖。其时,夕阳正如一轮金色的佛光,戴在钟楼青蓝的尖顶上。一种睽违已久的浪漫情调突然将你充塞内心的尖锐淹没、覆盖、熨平。大地通明,万物辉煌。钟楼,就这样击中了你,紧紧地抓住了你。像大街上突然有一只手搭在你的肩上,一转头是十年不见的老友。

你这才发现,这座日常的无用之楼,其实正在一个自在的世界里南面称王。他站在小区正门,前面是纵贯小区、通幽达妙的景观道,周围是圆拱长廊、喷泉点缀的小广场,所有的住宅都退避十丈。在这个仿佛专门为他打造的完美舞台上,尽情展现着一种独立、高岸和修拔,俯身看护着葱茏的树木和纷纭的众生……在密集的楼群之外,他的存在是对拥挤的解脱;在严谨的逻辑之外,他的鹤立是对散漫的讴歌。

钟楼无声无息地站着,在他自己,是无心的富贵,淡定而从容,华丽又质朴;在我们,是小区的修辞、生活的外延。抬头一望,他在那里,仍镇静地立在那里。四季在变,居住的人们在变,各家的阳台上,迎风招展的衣裳在变。而钟楼未变,钟楼上的时间未变,他的不变成为一支进行曲中隐隐回环的旋律,无论我们绕得多远,都能远远地看着他,找准回家的方向。

钟楼也许无用,但生活本身往往就在有用、无用的一纸之隔中转换轮回。如此说来,每个人,都可以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完美,同时也为他身外的大千增辉。

现在,倘若有人问及我的住所,我必说:那座欧式钟楼下面,左行300米。

作家散文14:学做坚强之人

文/赵江覃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一本代表作,这本书不但插图精美,而且情节曲折生动,谁捧起它都会爱不释手,被简·爱的精神所感动,读上一遍又一遍。

书中写了一个灰姑娘——简·爱的人生经历。她出身卑微,家境贫寒,生存在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遭受着同龄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但是,也是因为这一切,造就了简·爱坚强不屈的性格,并最终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得到了幸福,过上了快乐的日子。

读完这本书,我早已被主人公简·爱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想想自己真是相差得很远。家里人常常会叫我“小公主”,想必是因为我平时比较娇气吧。

记得那一次体育课上,400米赛跑时,我摔了一跤,只是破了点皮,就哭得泪流满面。回到家还哭丧着脸。妈妈知道后,就批评我:“不就是破了点皮吗?有什么好哭的!”我听了,心想,是啊,比起简·爱,我这点伤算什么。我以后要做个坚强的人!

简·爱那种决不向命运低头的个性值得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哭鼻子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以后,我要改变我在别人眼中娇弱女孩的形象,做个意志坚强的人。

作家散文15:我的作家梦

文/朱晴

人们常说:“碌碌无为是庸人所为,奋发图强是智者之举,梦想便是奋发图强的动力”。有梦想就有动力,我就是一个有梦想的小女孩。

上幼儿园时,我看见电视上的警察叔叔和阿姨们非常英勇,也很神气,于是我想:如果长大当一名女警,那该多威风啊!“神七”升天,我看到宇航员在太空遨游,心想:多么神气的宇航员啊,我长大一定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女宇航员。

古人云:“人必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现在读三年级了,我很久都没有什么追求和梦想啦。后来,我渐渐发现同学张斯然作文写得非常好,老师经常念她的作文,我好羡慕。内心突然有股冲动:对,长大当名作家!从那以后,我一有空就看书,有时还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努力练习写作的基本功,渐渐地我对看书、写作越来越有兴趣了。

记得有一次,我一早起床又在看书,书的世界真是太精彩了,我全然忘记了一切。正当我看得起劲,突然,一根粗棍子在我眼前晃动,我抬头一看,只见妈妈正站在我面前,准备实施“家法”,原来她喊我吃早餐喊了十多遍我都没听见。见情况不妙,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作文书慢吞吞地向餐桌走去。吃完饭,我又连忙爬进我的书堆,尽情的遨游书海。妈妈见我对书如此痴迷,就给我办了一张书卡。图书馆里的书可真多,在这里,我狠命地“啃”,疯狂地“吃”,恨不得把整个图书馆都装进我小小的肚子里。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总觉得自己有种欲望。一有空,就会拿起笔,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这样我才觉得痛快。有一次,我把自己的作文《漂亮的文具盒》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根本不相信是我写的,因为我才读三年级,就写了整整四页,而且语言是那么的流畅,连标点符号也很少有错。老师知道后,不但把我的作文念给同学们听,还推荐在报纸上发表呢,写作让我尝到了甜头。

直到现在,我一直在坚持着我的这份梦想。我想,不久的将来,凭着努力,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作家散文16:我的作家梦

文/陆云

我有一个梦想,那个声音总在我的耳边回荡,那就是长大后去当一名作家。

尽管我现在的写作水平还不算好,尽管这个梦想离我很遥远,但我不会放弃这个梦想,不会丧失信心,因为我相信,只有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爬上葡萄架,才会吃到香甜可口的葡萄。只有经历过跌倒才能爬起来,只有经历过挫折和困难,才能走向自己的梦想。

以前,每当我买上一本作文书或是小说,总会先看一看作者是谁,然后就情不自禁地羡慕起来,是他们让小学生有了学习的内容;是他们使我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是他们让我们拥有了崭新的明天,因此,我想成为一位作家,让人们的文化得到更大的提高,更大的发展。

每个人有了自己的梦想,才会有充满意义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梦,我有梦,他有梦,中国更有梦,我的梦就是做一名作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