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文章

请欣赏草坪文章(精选11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草坪文章1:暖心的下午茶

文/崔向珍

草坪里有花开了,蓝色的小碎花儿,满天星似的撒了一地。春天来了呢,虽然还没有看见蝴蝶,可是对着那些成排的垂柳远远地看过去,已经呈现出一片诗意的绿烟朦胧了。

天气暖和了,许多的老人和孩子在小区的广场上聊天、玩耍。从我的住所走到父母亲的住所,给我开门的父亲看到我,皱纹纵横的脸上漾满了笑。正在看电视节目的母亲看到我进屋,立刻关闭了电视跟我聊天。我一边跟母亲聊天一边烧了一壶热水,找出母亲的洗脚盆给母亲洗脚。五年前母亲脑血栓瘫痪后恢复的虽然不错,但是自己洗脚还是有些吃力。其实这几年我给母亲洗过很多次脚,心里也没有了太多感触。但是每次洗的时候,眼前总是出现母亲给我洗脚的画面。童年的冬天,很缺烧柴,每次蒸完干粮,母亲就会让我坐在炕沿上,然后把洗脚盆放在凳子上,洗脚盆里黄色的馏锅水热气弥漫。母亲低着头,一双粗糙的大手攥着我的小脚,母亲的手骨节粗大,但她手下的动作很轻很轻。

给母亲洗完了脚,擦净地面上的水渍,我坐下来跟父亲一起喝茶。父亲不吸烟,戒酒也很多年了,唯一的嗜好就是喝茶。父亲对茶器不是很注重,他只注重茶的品质。今天父亲泡了一壶红茶,茶壶是玻璃的,茶汤红艳,父亲母亲一边喝茶一边和我聊天。其实我们聊天的话题大多都是几十年前的旧事,所有的故事内容大同小异,最少的我也听了不下几十遍了。但是每次我依旧很认真地听,装作从来都没有听过的样子。讲到开心之处,我就会毫无顾忌地哈哈大笑,父亲和母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会跟着我一起哈哈大笑。一向不爱喝茶的我,陪着父亲母亲喝了一下午的茶,聊了一下午的天,他们对着我,把村庄里几十年前的事情又给我讲了一个遍。他们开心的样子,像极了两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

等到茶壶里的水色变得淡黄,夕阳给窗外的楼房和树木裹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帔,我起身告辞了父亲母亲,走向回家的路。父亲照例推开了厨房的窗户,把脸使劲地贴在冰凉的不锈钢窗棂上,目送我离开。我迎着夕阳慢慢地走着,回味着茶水的滋味,这或许是我喝过的最暖心的茶了吧。

草坪文章2:桃生庭前

文/关子逸

楼下,是一片草坪,其角落有两株桃树,黝黑的树皮皴裂着,枝条稀疏,看起来弱不禁风。在我印象中,从未看见它们开花。桃树没有主人,当然也无人照料,以雨水为食,以干土为家。下雨时,泥土湿润些,桃树模样滋润,显得比较茁壮;到了旱季,树根处的泥土干裂,它就显得萎靡而疲惫了。小区保安常拿剪子修剪冬青,却从未管过桃树的死活。

我想,那两株桃树许是十多年前,某个顽童随手丢下几枚桃核,竟自在雨露浇灌下萌芽生长而成,自然没人对它寄予开花结果的期望。

百花盛开时,妈妈忽然想带我去看桃花。在网上查到礼泉、眉县、赵家庄等几处赏桃胜地,却一直纠结着定不下来。爸爸说,院子里就有桃花,何必刻意去桃林观赏?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嗤笑:“那桃树,就没见开过。”爸爸却说,快了,快了。

那日晨起梳妆,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大片炫目的绯红。庭前两株碧桃,沉寂多年的枝丫,竟如枯木逢春般,晕染出一簇一簇的鲜红。粉红色的桃花,艳若晚霞,淡如烟云,争先恐后,拥向每个枝干,好不绚烂!

我一时看呆在那里。不知何时,妈妈来到我身后,与我一起看窗外盛景,久久未语。此时此刻,天地静谧,满眼桃花,恣意怒放。“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古时传说中有仙人名安期生,人称“千岁翁”,某日饮醉,遗墨石上,遂生绚烂桃花。每每看到桃花,我总会想起这个故事。石上生花,看似荒谬,但足见桃花的真性情:不需王公贵族的刻意栽培,不需良田沃土的精心滋养,只需仙人一抹字迹、一口灵息,便可长生于世;不似牡丹芙蓉显贵傲气,不似梨花梅花清冷孤傲,不谄媚逢迎,率性而为,傲然临风,肆意随性。

桃花的灵性,亦是如此。它有陶潜的清高,亦有刘伶的放浪,有谢安的华彩,亦有唐寅的风流。它既轻狂狷介,又低调蕴藉,不管世人如何诟病,永远率真冷艳。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关上窗,它是世外的谪仙,清贵风流而不落俗尘;推开窗,它依旧是那株桃花。

庭生碧桃,不培而茂;人间四月,兀自逍遥。

草坪文章3:我去过的地方

文/王梓羽

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还有那几只美丽的孔雀,这就是我去过的地方——孔雀公园。

一进入公园,就有一些清香﹑舒适的感觉。孔雀公园有东、西两条路,东面的路通往孔雀的栖身之处,西面的路则通往竹林,如果你喜欢看孔雀的话,你就选择去孔雀的栖身之处吧。顺着东面那条路,你穿过宽阔的广场,便会看到在广场的南端是孔雀栖身之处了。远看它们有的翩翩起舞,仿佛在庆祝什么,有的站立不动,仿佛在思考什么。假如你把米或花生放到手心里,它就会过来啄食。如果它高兴了就会开屏,那些屏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白里透红,煞是好看!

如果你喜欢竹林的话,顺着西边那条道走吧。在那里,一棵棵竹子分布均匀,错落有致,让人心旷神怡。在路的最深处有一个专供儿童攀爬的器材。在竹林的东北角,有一座小岛,那座小岛的草长得密密麻麻的,摸一摸,软软的,可舒服了。

这地方就是我去过的孔雀公园。

草坪文章4:一块草坪的出现与消失

文/朱建霞

楼前的花园,初建时侯,院子里空荡荡的,一座土山上,除了几棵雪松没有其他树木了,园子大部分是空着的。工人在空地上翻土,从里面向外捡碎石子。平整的土地在水泥铸成的城市里显得如此稀有,以至于几个原来种过地的老人围拢着空地,闲谈着过去的农事,总也舍不得离开。看表情,恨不得在这里种一垄小麦或者大豆,哪怕只是几棵玉米或者辣椒也好。

草籽很快撒在土地里,不过我错过了观看草籽落在土里的情景。我买菜回家时,只看到两个工人在轻轻撒一层土,就像我小时候看见爷爷在田里扬粪的动作;铁锨高高举起,扇面上的东西就呈弧线均匀地飞了出去,动作有力,姿势优美。两个人忙碌了一天,黄昏才离开,盖上了草帘,走时还不忘用长长的水龙头洒水,因为水龙头太大,水流太急,浇水的工人只有用五指分开水流,让它们不是淌,而是洒在草帘上,土地里。

每隔几天就有人来洒水,草帘也很快除去了。时间不长,就有弱弱的、缝衣针一般的细芽芽钻出来,不细看还看不出来。但是很快,我从敞开的窗口往下看时,就会发现嫩绿色的草坪连成一片,如凭空降下来的绿色云朵落在花园里。晒太阳的老人们在这片绿色的云身边怡然自得,好像面对着的是自家屋后的一片庄稼,自己就沐着庄稼草木的清香似的。

一片泥土就这样被遮蔽起来,土的颗粒被小草的根粘合团结在一起,再也不是个体的土粒了,那片空地也就被我以草坪的名字替代了。草坪上的草长得很快,起初还有一块爱护小草的牌子,也有人看护着,不让宠物狗和小孩进入,免得踏坏了小草。可是,毕竟花园太小了,顽皮的孩子们先是鸟儿一般在嫩绿的山上追逐嬉戏,更有足球蓝球,奔跑的小狗从小草的身上滚落下来,这时候,我的心情是矛盾的,一边怜惜小草弱小的生命,一边不可抵抗地被活泼的生灵感染着。这种矛盾迷惘着我许久,一直到山上草坪的草不忍入眼。

倒是花园空地上的草坪寿命长久些。那些草活了三年多,我喜欢在阳光里去看望它们,风吹过,绿意随意在心里婆娑;我也喜欢在深夜的月下,花园人稀少的时候,趁着女儿睡熟了,悄悄牵了老公的大手,倘佯在草坪边上,在这桃花源似的空间让疲惫的心片刻清闲放松。

修剪草地的机器嗡嗡响,在阳光中蜜蜂一样亲吻着草坪。大人们为了方便在草里面踏出几条小路,孩子们先是在里面打滚,牵着风筝奔跑,又把草坪当作做足球场,羽毛球场。绿色的草坪变成我手边地球仪上的版图,草坪终于在世上的纷纷扰扰中半死不活。我的内心也就悲凉着,白天再也不肯从窗子望下去,只在深夜爬格子累了的时候,去月光下看看它们。看看那些弱小的生命,在露水中伸展着残缺的叶片,坦然面对着我,我的心就会纠结着疼。先生安慰我:植物和动物都一样有着各自的生存方式,它们的使命完成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就行了。

如今,楼下的那片草地已经不存在了。为了保护土山和加强花园的绿化,山上栽了许多树。方寸的空间里,树种多得让我这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咂舌。树木一年比一年粗壮,绿荫也占据了花园大部分空间,有时候我也到树林里徘徊,花园里安静阴凉,倒是适合思索、怀旧。有了记忆里草坪上的热闹做参照,我总是觉得这片树林太严肃,清冷了些,缺少草坪的热闹和阳光。最近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句话:草坪是为了聚合人群的,而树林是为了寻找独处的。看来果然如此。

也许时间放大、夸张了那片草坪在心中的印象。让我跟着春天一起醒来的那片草地,就像心底对远方的那份向往,带给我的愉悦,快乐和满足。春风吹来,就在阳光下展开摇曳多姿的绿意。

草坪文章5:小菜畦

文/艾草随笔

妈妈在院里的草坪地上整出半亩多的小菜畦,成了她的专属地。每年秋天平整土地,上点羊粪什么的,到了春天,就开始装扮她的一亩半方小菜畦。种上大葱,油白菜,菠菜等。和周围的草坪混在一起,远看却比草坪显得绿意兴旺,一派生机盎然。

现在院子里好多人家都把草坪地规划整出一部分,各占其阵,种上了菜,既美化了环境,又有绿色蔬菜品尝,一举两得。妈妈种的那一点油白菜,小葱,尽然美不胜收,自己吃点,给我吃点,还给院里的邻里尝点。院里的人就属她侍弄的菜长得好,家家都向她取经,常问问该浇水了么?尝了她的小菜,作为回报,她也经常得到别人腌得泡菜或是一点零嘴什么的。因为这小小的菜畦,一来一往,妈妈结交了好多欣赏她的人,年轻的,老的,男的,女的。连小孩子也有亲热的叫着那个”种菜的奶奶”。

我知道,其实妈妈人生的半辈子都生活在农村,和土地也打了一辈子交道,养成了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住到城里来了,城里没有改变她多少,她确把她好多农村养成的习惯,带到了城里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的人。

也许妈妈不搬到城里来,我们住到这个小院里,几年也认不清周围的邻里。每次回到家里,妈妈可以说出这家有谁,喜欢什么,那家的孩子有多孝顺,哪家的父母好可怜,多孤单……一个院里住着,妈妈经常热心的让别人尝尝她腌的咸菜,谁家孩子大人没时间照顾,送一两个自己蒸的包子,也有人自己忙,让她帮着接送一下或是照顾一两个小时的孩子,有时给点工钱,有时买点东西给她 ……就是这样寻常的普普通通的礼尚往来,妈妈把她自己的日子过成了温情脉脉的岁月。温暖,平实,安然。

我想她的世界就是象这小小的菜畦,虽然不大,她以她自己的方式经营着,让它在贫瘠的土地上,年年岁岁,深深浅浅,静默欢喜,自得其乐的也能获得一派的丰收,呈现出一派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命绿意。

草坪文章6:故乡的草坪

文/徐满元

故乡的草坪,是大自然对故乡的恩赐,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开具的一张张和谐共处的有力证明。

故乡的草坪,与绿茵场上出身高贵,需要人工精心照料的草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它们一块块分布于村头坝尾、田间地头,春来绿几分、秋来黄几许,一岁一荣枯。春夏之际,一时得意,疯长了一些,便自觉接受牛舌的公正裁决。而一旦暴雨不怀好意,想携足下的泥土私奔,小草们便挺身而出,个个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当洪水来袭,村民们需要用它们来抵御洪水的侵扰时,它们会让一盘散沙的泥土抱团成一体,同心同德拒洪水于堤外,还堤内一片安宁。雨过天晴,草坪上留下的那一块块伤口,来年便会自我治愈,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

草坪上的一棵棵小草就是一根根银针,它们总能巧妙运用一块块草坪的补丁,把我那因贫穷而千疮百孔的童年,密密实实地缝补成一大块完整的快乐时光。

很小的时候,我就学会了与小朋友们一起,在草坪上摸爬滚打翻跟头。稍大些,又在草坪上玩踢毽子、单腿斗鸡、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上学后,在农忙时节的假期里,我时常担负起替家人放牛的重任。为了打发那些难熬的漫长时光,我常约定几个放牛娃,将牛放入多草的山岗或河滩后,我们便找块阴凉下的草坪,坐下来一起玩扑克牌。有时,牛早已吃得肚子鼓成了小山包,我们却因未过牌瘾,仍然不肯牵着牛回家,便将牛拴在近旁的松树上,直到天黑,才一边分析牌局,一边懒洋洋地与牛一起踱着方步,慢腾腾地往家走。不明就里的大人们,还以为我们是多么负责人的放牛娃。

而让我永远感到最温馨的画面是:隆冬时节的晴暖日,母亲将浆洗后的被里被面缝到晒过的棉絮网套上。为便于操作,母亲将被里、棉絮网套、被面依次平整放置在冬阳下的某块干草坪上,然后再一针针将其缝合。我除了帮母亲牵被角,好把被子拉直放平外,母亲缝好被子后,特许我在上面滚来滚去,好将被子压结实,便于抱放至床上。这时的我,犹鱼之得水,极尽翻转腾挪之能事,甚至像旋转于竹筒中的骰子,想让它停都停不下来。我的那些诠释着儿童天性的滑稽动作,往往逗得母亲开怀大笑,那笑声仿佛响彻了我的整个童年。而母亲此时给予我的夸奖,也成了我记忆的布匹上永不褪色的花纹。

秋冬之际的草坪,草色逐渐由绿转黄,金缕玉衣一样保护着一块块憨厚的乡土。此时的草坪仍然是我们小伙伴的一个个游乐场。尤其是下雪的冬日,我们在草坪上打雪仗、堆雪人,既很少滑倒,又不受泥泞的干扰,让我们的欢笑因无后顾之忧而尽情将整个小山村环绕。

这就是故乡的草坪,我们曾经的快乐的铠甲、幸福的盾牌、如意的祥云!至今还隔三差五地装饰着我的梦境。故乡的草坪,似乎已成为故乡的缩影。

草坪文章7:看霜

文/周岐彬

初冬的早晨,草坪、松针、麦苗儿都挂上了一层白白的霜。由此想起俄国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经说过,他每年的冬天都要到列宁格勒的芬兰湾去看霜,因为芬兰湾的霜,是全俄国最好看的霜。

霜,真有那么好看吗?脑海里尽速搜索着对霜的记忆。

与霜邂逅,最早发生在童年初冬的一个早上。当我钻出酣梦的被窝,沿着乡间小路向学校奔跑的时候,路上的泥沙、两边的田野、还有野草和树木,都被一些白花花的物什所覆盖。这些物什打湿了野草和树叶,时而泛着冷冷的寒光。听大人们说,过了霜降,天会下霜,也会变冷。我恍然悟到,哦!这原来就是霜。

霜,使万木枯寒,垂下了脑袋,软绵绵卧伏在蜿蜒的阡陌上,惟有尚未分蘖的麦苗儿,还在黄土地里直立着,但它纤细的叶子上也已沾染上银色的寒光。霜,从苍茫里落下,聚集到大地上,使天空无言,使旷野寂寥。当农人已把秋天搬回了家,季节馈赠给大地的,先是这满山遍野里银色的霜,之后还有那铺天盖地白皑皑的雪。这种气氛让人觉得有些苍凉,苍凉得树木萧条;苍凉得原野空旷;苍凉得我童心惆怅……

这是我对霜以及霜的情愫最原始、也最乡土的记忆。

由于霜会让我的上学路遭遇到一个又一个寒冬的狙击,所以,在孩提时期很长一段思绪里,我对巴乌斯托夫斯基那“好看的霜”并未引起共鸣。

后来我发现,这初冬的霜,不仅博得俄国人的赞叹,在着名的华人诗章里也占满了诗行。古人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道:“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霜对边关将士悲壮的安慰与怜爱;今人毛泽东于革命年代独立寒秋,又留下了“万类霜天竞自由”、“长空雁叫霜晨月”、“寥廓江天万里霜”等经典名句。这不仅是在写霜,更是在抒发一位伟大革命家的凌云胸怀。

由此霜在我的心目中,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名词和节气的象征了。再去看霜,霜的意境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霜,来自于天上,却栖身于民间,宛如田里的植物,又如荷如梅一般在岁月里蓬勃;霜,造就了深秋里的一团团火焰,在初冬里折射出火的情愫,热的思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没有霜的滋润,哪有燃烧似火的枫林?

从古诗中走出来放眼原野,还是有些白茫茫。那依然是霜,是初冬时节的霜。我终于认同了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观点,每每到初冬,都要去看霜。

草坪文章8:漓水草坪润如酥

文/蓝凡武

草坪的美景,自古就为人所钟爱。早在唐时莫休符就对草坪冠岩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山水之间亦有历代文人墨迹可寻。

草坪位于桂林市雁山区漓江东岸,是广西唯一的回族乡。草坪地界起于碧岩阁终于冠岩景区,可谓一路漓水一路美景。水随山转,色从空生;处处即景,景景妙绝。

当地民谣云:“九牛看三洲,河水两边流。五马拦江过,双狮滚绣球。白日千人拜,夜晚泊千舟。”漓江草坪段两岸的景观以及潜经的甜竹、大田的柿子、明村的黄皮果和草坪的干鱼仔皆盛名远播。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丰厚的人文历史。

草坪以潜经村回民居多,多白姓。村中有白氏宗祠一座,为清时建筑。从白氏宗祠里石碑上的记载,可知白氏迁徙至此不晚于明末清初。潜经村口矗立一巨石,壁题“白崇禧老家”。人或笑曰:“杜撰成性。”此论谬矣,有潜经村白氏后人收藏民国十七年六月十二日桂林县县长于正民签字的布告原件为证。案由潜经白氏祖坟遭损,时白崇禧等人联名呈状到桂林县而颁布的告示,内文称“案据白完璧、白崇祐、白崇禧、白华、白先容、白瑛等呈称:为毁墓偷碑,恳示严禁事。缘职等籍隶桂林县,世住潜经村……”由此可见抗日名将白崇禧的祖辈曾在此落脚并繁衍生息,只是后来树大分枝而已。

抗日时期,白崇禧曾资助在此开办成达师范附属小学,并题写“兴教建国”四字,今刻石尚存祠内。白氏宗祠一旁原来有棵歪脖子树,横斜半浸水塘中,如虬龙入水;夏天光身的小孩喜欢爬上爬下,水牛热了也在水塘里游来游去。可惜现在的水塘被石块砌得四四方方,似乎很规整很干净,却失掉了天趣。潜经老村还有几排二三十座清未至民国时期的老房子,与桂北民居建筑无异。整体结构大多保存完好,井然有序,无论东西南北皆可通达。

草坪最古老的村落当属南亭上村和南亭下村。因元时设立驿站而名世。古时驿站是一个集信息传递、物流运输、军事防御、官员接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官方机构。元时南亭驿有大船五艘,水夫二十五名。至明时水夫增到五十名,馆夫三名。公元1406年,明大臣黄福出使安南时曾留驻于驿站,他在日记中还提到驿站前有棵一本九枝的大榕树,自宋至明已有五百余年。

近年桂林市考古工作队在南亭上下村之间的江畔挖掘金钱寺遗址时,发现一条宋元时期的鹅卵石小道,或许此路便是通向南亭驿遗址的官道。当地一直流传南亭驿兴盛时曾有九十九道孔门六十六口水井,而今在南亭上下村沿江一带数里,探明的尚有十数口古井和多处大型生活灰坑的遗迹,田野里则随处可见碎散的明清瓦砾。在古码头遗址和沙滩上常能捡到结垢了的明清铜钱,山脚下亦能看到三五尊制作精致的石雕神像,由此可遥想当年南亭驿门庭若市的繁华景象。清初南亭驿船只和人员间有增减,清中叶时则废置,随着南亭驿站的废弃,南亭一带渐渐没落。人流渐渐南移至今草坪街,慢慢形成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草坪街由此兴盛。至民国时民居已有两百余座,大商铺十三家,其中的泰和药房等多家已经营百余年,街道为丁字形,有三道门并设有炮楼。码头三个,平日人山人海,商船不绝。据街上老人述说日军侵占桂林时,逃难到草坪的船只和竹筏整整堵塞江面三天三夜,人们可直接从竹筏上走到对岸。草坪不仅是战乱中临时避难所,也是当年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阳联队抗击日军的活动据点之一。

经过历代人的努力,而今的草坪早已是闻名于世的休闲旅游主题小镇了。每年有近百万的中外游客慕名而至,而多以观游冠岩景区和草坪竹筏漂流为最。

冠岩亦称甘岩,唐宋以来历代行游冠岩者甚多,妙文者以明田汝成为胜,其《觐贺将行游广西诸山记略》道:“还舟遄发,过南亭驿,游甘岩。岩若剖甓,外窄中穹,轮广亩许,以舸艚入焉。西壁有泉侧出,渟汇岩中,深可二丈。下际沙碛,游鱼如指者三五百头,往来追逐,若与客戏者。大抵桂林岩洞,爽朗莫如龙隐,邃奥莫如栖霞,而寒冽寥寂,兼山水之奇,莫如甘岩。名义无取,殆以泉甘之故,而上人讹为官岩,不可解矣,是夕宿岩下。”几可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媲美。咏诗者甚众,亦多有流传。时在桂林为官的王宗沐与随从们游玩冠岩后亦题了“他年若问此山胜,莫道曾招墨客来”的诗句。近百年后,旅行家徐霞客在岩洞内看到此诗及众和诗时,或许看不惯附和者过于谄媚,非但没有赞许之意,而是直接打差评。他在日记中写道:“壁间有临海王宗沐题诗,号敬所,嘉靖癸丑学宪。诗不甚佳,时属而和者数十人,吉人刘天授等俱镌于壁。”这确是一段有趣的公案。出了冠岩,徐霞客一路急步到南亭驿寻找渡船,连夜冒雨行舟回桂,途中泊舟于斗米滩与寸金滩之间的江面上。草坪胜境,日观尤佳,夜视甚妙。徐霞客中夜醒来仰视,发现“萤阵烛山,远近交映,以至微而成极异,合众小而现大观。”从而令其生发“余不意山之能自绘,更无物不能绘也”的顿悟哲语。在如梦如幻、一片静谧的暮色里,他集绚丽的景象和超脱的美学思想构筑了恍如红尘之外的灵魂栖所,成为后世许身山林者的美学经典格式。旅行家徐霞客以一生之功,浪迹山水穷览天下,成就了其“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而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间,迸发了他灿烂的许身山林思想光芒。这是他对桂林山水亦是对天下山水穷尽的阐述,而草坪恰是触发他思想火花的契机。

草坪如许,见者即缘。

草坪文章9:烟雨江南

文/张丽华

立于树边的草坪,脸庞感受飘过的一份清凉,仿若江南。

迷恋江南,就如水雾般的清晨,飘飘渺渺,朦朦胧胧,像远山上采茶女儿的那一抹身影;又如江边雨伞下窈窕淑女的一点惆怅;宛若诗词歌赋中飘来的空谷幽香。这样的雨季,这样的天,总是让人忍不住的暇思,忍不住的畅想,忍不住的向往……

凭窗而望,绿色在小雨滴落的雾气中蒙上一层面纱,恍惚着行人的目光,续写着真实而略有浪漫的故事。林中的小鸟收起了欢快的歌舞,转瞬隐藏在高大的树冠上,小草在雨雾里越发葱翠,与间获的小花一起妆点着苍茫的大地,灵动着这片热土。

爱江南,是溪边浣纱女儿的多情;爱江南是软语哝哝的娇容;爱江南是才子笔下的风流;爱江南是山水笔墨的幽静。江南是温柔的,如缥缈的雨雾轻轻亲吻你的额头;江南是多情的,如诗画卷悄悄悸动着你的心;江南是鲜活的,婉约灵动的少女,静静地走进你的梦,在千年一梦的道场,演绎生死相依的真情。江南是小资的,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温软如玉,淡雅如菊,缥缈如烟,轻灵如梦。爱江南爱的深沉,是骨子里不容剔除的文化。

江南,是水墨丹青,镌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的豪情;江南是写意诗,抒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江南更有湘竹斑斑,琴声幽咽多情女儿的春梦。白衣胜雪,青丝垂肩,烟波缥缈,一梦千年,江南深刻在心目中,倾尽才华追求繁花一梦。

草坪文章10:今天的外达内化

文/周林

楼下的草坪从透雨中醒来,如伏倒的绿浪,踩上便有坚韧的回响。考拉考西径直往平时撒欢的地方,急忙解决煎熬半日的急切。看它们低头嗅寻,不管不顾,有个词浮上来:外达内化。

似乎是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关于孔子或庄子的书,提到过“外达内化”。

那时候看着书想,外达,不就是活在当下,能当多大官就当多大官、能挣多少钱就挣多少钱、能教多少人就教多少人、能练多好的手艺就练多好的手艺等等。有句话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中的“达”即为此。内化,论语中关于颜渊的论述似完美的代表。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白话就是,孔夫子说:“多有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碗稀饭,喝的是一瓢凉水,住在小巷尽头漏雨漏风的破房里,别人看着都受不了这种贫困的生活,颜回却傻呵呵地独自享受着快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两千年来,传统文化塑造的民族基因,就是要内外和谐,天人合一。目的是每个个体的逍遥自在。

想想,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的人,外达者有将军、富翁、教授、高工、画家,等等。内化者,有谁?想起云南时的一个小兄弟,姓谈,当时约莫十七八岁。复员回乡后,好像在一家地方企业,生活一直磕磕绊绊。后来有了夫人,有了孩子。我印象中他总是快乐的,读书,写一点小文章,学着作古体诗,所有的一切,是不是内化的结果?

今天,该如何外达内化,答案或许就在草丛里、浓荫下,也许就在考拉考西的撒欢的地方。

草坪文章11:草坪沐浴星月辉

文/黄旭

俗话说,久入芝兰之室,不知其香;久在鲍鱼之肆,不闻其臭。在一个地方散步的时间长了,似乎也是如此,渐渐地就感觉不出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至少再也找不到初来此地时的那份新奇。然而,对于在燕岭的树人广场散步,又应另当别论,因为她有她的独特之处,集中体现在:开阔,文化味,青春洋溢。

开阔。广场占地30多亩,气势开阔,椭圆形的,步行一圈需要近10分钟。广场四周种植紫花风铃木,每当花开时节,一树的花,不见叶子,艳丽得令人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广场中间是一个大草坪,绿草如茵,生机勃勃。整个广场像一艘绿色的大船,停泊在这里。树木是她的船舷,灯光是她的航灯,草坪是她的船体。

广场的夜晚,含蓄又宁静,一幢一幢的楼房,宛如流泻开的水域,将广场围于怀中,两旁泛闪星星点点的灯光,是喋喋不休的絮语,或温婉、或锋敏、或闪烁,置身其中,令人有一种恍若置于超俗的境界,沉浸于一种难以言状的沉思之中。

旁边的荒地上,蛙声响起,如浪潮涌来。虽然有时觉得,蛙声虽然聒噪,影响到这一片的宁静,然而总是天籁。任何一种天籁,都值得聆听、感念、回想。因为,也许不知何时,它就会消失,像自然里那些消逝的事物一样,连根拔起,再也无处找寻。那样的大自然,得有多大的缺失?

四季长青的草坪,让广场显得更为宽阔。看着青青的草地,有时感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

文化。喜欢在这里散步,不光是这片草地,还可以感受这里浓浓的文化氛围。

不要说两旁的长凳上,聚精会神在看书的莘莘学子,也不必说明亮的教室里,静静地在学习的学生,单是说广场旁边的雕塑《问道》,再现了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历史场景,就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深邃,让人感受到雕塑所反映的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文化精髓。

在这里散步,有时还会听到远处飘来的歌声和钢琴演奏声,这肯定是那位老师或者学生在练习音乐时洒落的音符。

不管是夏日炎炎的夜晚,还是秋风渐起的黄昏,这里都是散步的好去处。对于爱散步的人来说,出来就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而这里,抬头,就可以望见蔚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星光闪烁,羞涩地散布在夜空中,就像城市夜晚里望星星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是稀缺的。

青春。喜欢在这里散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着青春活泼的学生们在活动,自己仿佛也年轻多了。

每到周末,这里必有学生聚会,三五一群,几十人一圈,散布在广场上,或歌或舞,或谈或笑。满月的傍晚,更是欢声笑语。月亮从东边冉冉而出,抖了一地月光,吸一口空气,满肺都是青草的清香,这时才体会到了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低头,看学生们在欢聚;抬头,望月亮走我也走。中秋之夜,这里的紫花风铃木上挂着花灯。猜谜、唱歌、吟诗、赏月,一片热气沸腾的场景。不少人提着闪烁的灯笼在广场的边缘行走,好一片灯笼的世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诗句,不但证明了夜晚的存在,还歌颂了夜晚的可爱,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一双双出双入对的倩影。

夜晚是明亮的,因为展现了更多的东西。夜晚最丰富的不是黑色素,而是成长,是成长的故事、成长的活跃性和强悍的惯性。你看,那些青春活跃的身影,每个身影后面,都有一段成长的故事,都有一段奋斗的历史,都有一个生动的梦想。明亮的月色中,广场这艘绿色的草船,淋浴在星月的光辉之中,仿佛正载着学子们,乘着月光的波浪驶向梦想的远方……

夜,渐渐深了,广场慢慢重归宁静。我想,一阵喧嚣之后还是应该把安静还给这片土地,我们可以用一些欢快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于大地的感激,而大地在承载了这一切之后或许也需要得到休养。

星月同辉的夜晚,在这里散步,不但可以看到景物,感受大学的人文氛围,还可以思考人生,思考未来。一花一世界,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平凡中活出的精彩,万物随缘,只要尽力就好。穿透岁月的沧桑,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轻风阵阵,心旷神怡。坦然珍视宁静中的流年,是成长的态度,也是岁月给予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