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的文章

请欣赏老伴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老伴的文章1:老人与网

文/桃园丁

儿子要我过深圳帮一段忙,老伴在上海女儿家一时不能同行,退休十年一直没有分离的我们要分别一两个月了。临行前几天,我对老伴说:"你学学上网吧,学会了我们可以用qq

聊天,免得彼此寂寞,还能视频呢,这样能省不少电话费。"

老伴说:"我倒是想学,都快七十了,怕是学不会。"我劝老伴学微机,学上网不止一次了,总也劝不动。可能是我要离开的原因,这次有点动心了。

我对她说:"你的普通话说的那么标准,学拼音打字没什么问题,上网嘛,学学就会。"

就这样老伴开始学起了上网,先从拼音打字开始,女儿把外孙的《学拼音》教科书拿了过来给***妈"你照这本书学,先认一下声母、韵母,再把声母和韵母拼在一起就是一个汉字……"女儿耐心的给妈妈讲。老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在键盘上找着慢慢敲着学起了拼音输入,不一会儿就输好了一段文字,她有了自信,我和女儿也觉的她学的好快,鼓励她学下去。我又教给她怎样开计算机,如何使用浏览器转接网站……,只用了两三天时间老伴竟然能上网了。看来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不畏难,有自信什么事都能办到。

老伴看到人家买彩票,她也想买彩票期望有一天能中个大奖,但是我们家离卖彩票的站点有点远,所以很少去买,虽然我知道网上买彩票很方便,但没此兴趣,也从来没告诉她。看到她上网入了门,为了提高她对上网的兴趣,我特意教她使用qq绑定的"财付通"网买彩票,她一试,还真方便,门都不出两注彩票就买好了,第二天等到晚上9:30之后,双色球开了奖,一看还真中了一注,5元的奖金已划到财付通账户,老伴很高兴。看到老伴对上网有了兴趣,我由衷的高兴,网络又多了个老年网友。

我到了深圳,每天和老伴视频聊天是最大的事项。白天,儿子媳妇上班,小孙子上学,空荡荡的家里只有我一个人,身在异乡为异客,没有朋友和原来的同事交往,除了做个晚饭,也没多少家务活,空闲下来尤觉寂寞。我便发个短信给老伴"上网qq."这就聊上了,彼此看着对方的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和在家里一样了。

听孙子说他外婆也会上网,在网上玩游戏、打网络麻将,不过我们老两口从来不好打麻将玩游戏。一天,我看到孙子开着微机在上面唱卡拉OK,电脑界面还显示着变化着的分数值,好新奇。

我问他:"这是什么软件?"

他告诉我:"这是爱吼网,学唱卡拉OK很方便。"我这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和上小学一年级的外孙玩电脑都很溜。看来网上的东西真不少,用处真多。

我马上把爱吼网的网址用手机短信发给女儿,让她收藏在电脑的收藏夹里,可以让小外孙和他姥姥有时间玩玩卡拉OK.

我和网络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中国网络的起始阶段,因为工作关系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带初我就接触了计算机,那个年代玩的是PC机、286、386、486,我记得我工作的大学图书馆买了个当时最新时的386机花了三万多人民币,计算机都是进口货,个人根本玩不起。1991年卫生部组织全国医学院校图书馆长在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开讲习班,请了两位美国的医学图书馆的专家介绍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我才了解到了电子文献检索、电子邮件。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就连美国最大的MEDLIN医学检索系统都是用DOS操作的。后来给学生讲文献检索课时介绍过二十世纪是信息时代,到九十年代末在南京大学的一次学术会上听从国外回来的上海图书馆吴副馆长说到出现了使用浏览器的互联网。往事如烟,十几年间互联网发展的如此之快,其触角所伸,应用之广,无所不及,信息时代对现实的改变是如此之大。也许是我对网络情有独钟,每天都要上上网,浏览一下新闻,在网站上发表一些诗作和文章,有时去一个新的地方,在网上查一下公交怎么坐,其他诸如买机票、用淘宝网上购物,使用网上银行……,总之使我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今天女儿告诉我她帮***完成了和***退休地社保局的网上认证,看来网络办公也很普及了,不用回原籍,不用出门利用视频通话功能,社保局在网上就可以确认退休人员的身份,这对社保局和老百姓都是一种方便。

我交往的许多老人,有一些还是很有文化的,都不上网。对学上网络有一种恐惧,认为自己年龄大了学不会,学了也没什么用处。从我老伴学上网,我很受启发,每个老人都应该树立自信心,始终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不老,年轻人能干的我也行。"就一定能学会上网。

身处信息时代,不利用互联网是一种可悲的事,网络世界是这么的美好,这样的有用,不来走一遭狂活这一世。

老先生、老女士们都来体验体验上网的乐趣吧!保你们有来无回,其乐无穷。

老伴的文章2:老伴是个“宝”

文/许焕玉

近日,几个老友在一起闲聊,谈近几年社会上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的话题。令人不解的是在一些大城市,一些老年人好像赶“时髦”似的也在其中。据有关方调查,这几年老年人的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一年比一年高。自然人们谈到了原因,有的老友说,这有什么奇怪的,究其原因,无非:一是“撑”的,二是“闲”的,三是“染”的。

所谓“撑”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似芝麻开花节节高。想吃什么有什么,吃腻了细的换粗的,吃腻了荤的换素的,变着花的换。吃不愁,穿不愁,这在以前,人们简直连想都不敢想。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哎,你说怎么着,这几年人们还“撑”出一些“毛病”来。高血压,糖尿病自不必说,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就是例证!尤其是老年人,过去吃糠咽菜、挨冻受饿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有些人却闹起了离婚,你说这不是“撑”的,是咋的?

所谓“闲”的,如今的老年人,生逢太平盛世,赶上了好时代,有了好领导,日子过得比蜜甜。为求吃上一顿饱饭而整日疲于奔命的苦日子不见了,按说该优哉游哉尽享清福了吧,可就有的老年人“闲”出了毛病,无事生非,闹起了离婚的闲白!

所谓“染”的,有些老年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像年轻人一样,追浪赶潮,追求“时髦”,寻找刺激,像某些

年轻人似的喜新厌旧,几十年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老两口说掰就掰。据说在一些大城市,这种事真有传染性,一年比一年厉害!

老友们闲聊中尽管归结了近几年老年人离婚率逐年上升的诸多原因,但大家最终一致认为,这原因,那原因,最根本的还是这些老家伙们自身的原因。在现今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条件下,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变化是“人心”的变化,人的想法和活法变了,不同的想法和活法也多了。

在当今躁动、功利空气甚浓的影响下,一些老家伙没有把握住自己。以躁动的心态和功利的砝码去对待已风雨同舟、沟沟坎坎走过大半生的老伴,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是大错特错了吗?老了老了,有人用功利的眼光,把婚姻当成一把雕刻刀,时时刻刻都想用这把刀按照自己的要求去雕刻对方。

俗话说“年轻夫妻,老来伴”。老伴,老伴,老来的伴,谁也离不开谁。是一对分不开的相依为命的老伴,而不是相互控制的俘虏!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将男婚女嫁称为终身大事,婚姻就意味着与一个人结合一生,从此两人朝夕相处,荣辱与共。这是到老应该珍惜如命的缘分!这辈子,已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走过大半生的老伴,是你的宝贝,千万不能轻率地说掰就掰。

口占打油诗赞《老宝宝》作为本文的结尾:

这宝宝,那宝宝,

不如俺家的老宝宝。

解百忧,消千愁,

说说笑笑白了头。

相濡以沫度百岁,

生逢盛世乐悠悠。

神仙日子没过够,

相亲相爱情更浓。

老伴的文章3:我为老伴来做饭

文/无敌丁老头

我和老伴结婚快四十年了。四十年以来,差不多都是老伴给我做饭。

老伴做饭在众多家妇中而言,可以说做饭手艺算得上一流的水平。尤其是老伴的炸油泡、蒸卤面、包菜角和大肉包子的手艺,我是佩服得无话可说,前后左右邻居说起来也是口口称道。只要我说一声想吃啥啦,老伴马上就给我去做。这么多年,我也一直没有吃够老伴做得饭菜。

可是,近年以来,特别是到了入冬以后不中了,吃不上老伴给我做得那些可口喷香的饭菜了。因为,老伴的一双手患上了风湿病,骨关节增大。前些年,虽说手骨关节大,但是还不疼,如今不行了,开始疼痛了。天气一冷,一点凉风不能见,见了,疼得更为厉害,更不要说用凉水去洗手、淘菜、和面做饭了。因此,我不得不赶着鸭子上架,为老伴来做饭。

说起来做饭这事儿,我也并不是一窍不通,因为想当年自己在外地工作的时候,也曾经起过几年小灶,只不过好几十年不做了,功夫丢了。如今,我为老伴来做饭,尤其是盐味掌握不住,经常菜味不是甜就是咸。由于我平常吃饭的盐味比较重,所以,饭菜往往做咸的时候比较多。

老伴吃饭的盐味比较淡。因此,在做饭的时候,我会尽量注意,少放一些盐。可是,有时候一点把握不住,我还是把饭菜做咸了。我对老伴说了以后,她总是那句话:“咸了没事儿,自己不能做饭,一日三餐能够吃上饭就知足了!”一年多来,对于我做的咸饭咸菜,老伴从来不说其它的,连一句唠叨话都没有说过。但是,话又说回来,老伴给我做饭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如果饭菜甜咸苦辣,有一点不合自己的口味,就大发脾气,唠叨满腹,甚至把饭碗一撩,不吃走人!想一想自己行为,看一看老伴风格,我感到非常的惭愧,让我达心眼里对老伴发出由衷地感动和敬佩。

老伴不爱在集市上买蔬菜。她说蔬菜上打农药,吃了对身体不好。于是,我就在家的小院里和平房上,每年都种植了许多盆黄瓜、豆角、丝瓜、梅豆、辣椒、蒜苗、木耳菜、荆芥和香菜等。黄瓜、豆角、丝瓜特别能结,下来以后根本吃不完,下汤青菜一年四季基本上不用去外边购买。每到做饭的时候,老伴想吃什么无公害蔬菜,我随时就去摘下来给老伴做,天天都是吃新鲜的蔬菜,老伴非常喜欢吃。

俺家做饭多少年就形成了一个规律。每周基本上要安排一顿水饺,一至二顿米饭,其余是面条,因为我们这里有吃面条的习惯。炒菜也是如此。不论做什么菜,一般都是四个盘,要么两荤两素,或者一荤三素,但必须有个凉菜。两个孩子不在家,这么些菜足够我们老两口吃的了。以前老伴做饭是这样,现在,我给老伴做饭仍然没有破坏这个规矩。

老伴没有饮酒的爱好。可是,我爱好中午和晚上喝点酒。我们家有三棵葡萄树,每年能结一、二百斤葡萄果,吃不了,就酿成了葡萄酒。每到吃饭的时候,我都给老伴斟上半杯辣酒或一两葡萄酒,她说喝这些就行了,喝得浑身直发热。

老伴是个医生。她知道风湿性关节炎不好治,除了吃药治疗以外,她每天坚持用手不停地搓揉关节,很有耐心和毅力,已经锻炼好几年了,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过去,老伴的手指骨关节增大,握拳都握不住,现在,她锻炼得骨关节明显小了,能握住手了。

老伴搓揉治疗手骨质增生很有信心,持之以恒。有时候,我看到她是那样的锲而不舍,跟她开玩笑地说,你就不用锻炼了,手以后要是真的不能动了,不能做饭了,饭我来保证给你做!

老伴听了,“噗嗤”一声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

老伴的文章4:习惯

文/萧尊凡

“吃饭了,吃饭了!”老伴习惯性地呼唤。“还要五分钟看(写)完这一点就来。”这习惯式的回答总会招来老伴习惯性的不满和埋怨:“老习惯,吃饭也要一催再催!”

拿起筷子,端起碗,我就检讨:“对不起,成了习惯就难改了。让你久等了——不过,我笑着说,我的习惯,跟你总是“依了我”很有关系。”举个例子,教书时我利用暑假给数学成绩差的四个学生补代数课,你不但不反对,还主动请缨负责招待中餐,以便下午继续补。我边复习,边教,后来补出了成效,家长送来谢礼,我不在家,你谢绝礼品,处理得很恰当呀!退了休,我按老习惯给村里的孩子补语文或作文,我没要过一分钱。在村民老年学校讲课几年了,也没要过钱。村领导不理解,我老老实实地说,我读书时,从初中到中师,享受党和人民的助学金,现在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是应该的。每次说及此事,你老人家总是满意地笑成了一朵大菊花。

我们家有个堂老弟,烟瘾重,半夜也要起来吸烟,不小心烟蒂引发了火灾,一座好屋就毁在他的一只烟蒂中……

所以,我常说:好习惯受益一辈子,坏习惯受害一辈子,有些人的坏习惯,害了他一辈子还没觉察到了呢!这就太可怜了!

粗心往往失败,细心事事成功。这都是个习惯问题。

老伴的文章5:填补“空巢”

文/陶绍教

与老伴煮早餐,给爱犬喂食梳毛,给花草浇水,然后相伴去跳舞、去买菜做午饭。上午时光就这样度过。

56岁时我成了空巢老人。儿子在他乡成家立业,本想招上门女婿,可女儿又远嫁他乡。我和老伴短暂失落后就想通了,女儿有自己的意愿,切勿将想法强加给她,要不往后婚姻不美满,她会把责任推给父母,类似的现象颇多,教训深刻。我们还觉得,健康快乐靠自己,少依赖他人,晚年才有安全感,于是调整心态填补“空巢”。

下午,我和老伴常从事各自的爱好。她喜打牌、唱山歌,我好下棋、拉二胡,且各有朋友圈。兴趣外还常有新活动,如随圈内朋友去郊游、聚餐等。我们相互理解,各自有空间,快乐过生活。

晚上没其他活动时,我们就带爱犬去散步。回家后或相伴看电视,或读书报,或聊天儿,10点准时睡觉。

儿女为工作忙碌为生活奔波,关爱父母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就尽可能减轻儿女负担,自觉稳妥安排晚年生活,即主动密切邻居关系,互留电话号,有急情能获帮助,保证生活安全,不过多依赖儿女。

如今我已和老伴充实、平安、快乐做了10余年空巢老人。

时下,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有的儿女远在他乡父母无条件共同生活,有的儿女各立门户父母自过日子,有的父母不愿随儿女居住,有的则是失独等。空巢老人悲情多,子女不在身边,一旦生病无人救治酿悲剧。有的面对静悄悄的家倍感孤独,烦心事无处倾诉等而致老人孤独寂寞、悲观失落,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甚至因情绪低落无人劝慰而自杀。

因此,空巢老人莫消极对待生活,当积极填补空巢求幸福。一是有充分思想准备,逐渐减少对儿女依赖;二是培养兴趣爱好,参加文娱活动,让生活丰富多彩;三是走亲访友,及时倾诉烦恼获安慰,保持心情舒畅;四是加强锻炼增体质,有病早治保健康,自我料理少求人;五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取社会组织关心帮助,以此填满“空巢”,让幸福快乐伴晚年。

老伴的文章6:给老伴打冒名电话

文/李生海

女儿2002年大学毕业后,很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为此我们两口子没少费心,往往还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执。这不,2003年大年初一早上一起床,两人又因为女儿的去向问题发生口角。因为单位安排我大年初一值班,我们不欢而散,我急急忙忙去了单位雁塔区委党校。这次吵得比以往规格要高许多,依着老伴的脾气,肯定要好几天不理我。可是这大年节的,老不讲话也不行。所以,我一坐下来就一边摆弄手里的照相机,一边思考着如何去平息这场争论可能引起的冷战。这时办公室李主任也拿着相机来了,直接把我摄入他的镜头,之后扬长而去。李主任一来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我终于想出来一个绝妙的高招儿——给老伴打个冒名电话。

我老伴在新疆有很多同学,其中一位张姓同学更是她的铁杆朋友。我们回西安后,她们隔三差五通过电话等各种方式联系。老伴不但与其同学关系不一般,而且与其家里人的关系也极其融洽,双方每次通话都要详细询问老人的情况,还时不时地与对方父母直接通电话向其问好。老伴自从1987年随我来西安后,一个人常常感到孤独,这时候要是能接到一个远方的电话,听一声热情的问候,那心里该有多舒坦呀,一定会转怒为喜。我决定模仿其同学父亲张叔叔的口气打一个电话给她。

我在新疆工作了近17年,虽然说不了新疆的维吾尔族语言,但是会模仿几句生长在新疆的汉族人说的新疆普通话,并且曾经与大叔和大婶有过接触,了解一些老人说话的特点。于是我打电话到家里。庆幸我家电话没有来电显示,老伴一接电话,我便用新疆口音自报家门,说我是你张叔叔,你同学这两天不在家,临走时交代过,要我春节时给你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我和你阿姨都挺好的,你们怎么样?一听是新疆的电话,又是同学父亲的,老伴非常激动,连声说着感谢话,并一再说“给叔叔拜年,给阿姨拜年”。我不断地在脑子里搜寻恰当的词汇,尽量学得像一些,生怕一句话说不好露出破绽。这样近十分钟的通话中,她硬是没有听出来真伪。通话结束以后,我紧张得出了一身汗,坐在那儿边擦汗边大笑不止。

那天下班回家后,老伴的情绪看上去还不错,又是叮咛我吃饭,又是叫我洗澡换衣服,好像早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我只敢暗自发笑,却不敢说出冒名打电话的真相。大约过了正月十五,我才一五一十地把真相说了出来。此时的老伴早已不生气了,嘴里只是不住地说:“你这家伙真坏,你咋学得那么像呢,我一点都没听出来。”

老伴的文章7:温暖一路行

文/王晓明

前些时我和老伴参加了由20位老人组成的旅游团,前往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等地观光游览。大伙儿都年逾花甲,于是就有许多相同之处:体力差不多,动作的快慢节奏合拍,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大致相同,甚至连生的慢性病也差不多,缺医少药还可互相照应,是个和谐融洽的集体。相互之间的称呼也逐渐亲切起来,年岁稍轻的叫年长的为“老哥”、“老姐”,反之则叫“老弟”、“老妹”,旅途中大伙儿家长里短地聊开了,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都是在子女的支持下才决心出那么远的门,让我们这些老人聊发少年狂。

不是吗?我看了自己的一身打扮不禁笑了起来:你看我穿的牛仔式外套、柔软的羊绒衫、休闲式格子衬衫、脚上的耐克旅游鞋都是儿子买的。全身上下只有内衣、袜子是自己买的,其他都由儿子为我包装,还有老伴的坤包、太阳镜、丝围巾等,还没算包里的单反相机。

经我这一启发,其他旅伴都打开了话匣子。老薛说这次自己本不打算去的,想想要花六千多元,太贵了,舍不得啊,儿子知道后连晚把钱送来,还说趁走得动就走走玩玩,有老年旅游团再好不过了。老聂急着补充说,他儿子打电话来,特意关照一定要他和老伴乘“双飞”的。一位姓吴的大姐举着手中新买的手机说:“女儿知道我去旅游特地买了智能手机,还集中精力培训了两天,直到我们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要领才罢休。”她的老伴在旁边笑嘻嘻地频频点头。有胃病的老秦说:“你们看我的包为什么这么沉?其实不是太多的衣服,全是吃的。儿子和媳妇都去过云南,他们说云南的风景非常好,但餐饮怕我吃不惯,得多带些吃的,所以给我装满了各种食品,他们怕我饿着……”

老伙伴们一致感受:现在不少事由子女来张罗来做主了,他们在网上就能搞定,自己落得清闲。大伙儿聊得乐滋滋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大巴在高速路上飞驰,车载CD播放着熟悉的经典老歌,忽然后排座位上有人跟着哼唱起来,先是一两个人,后来三五人、十多人,然后几乎全车人轻声合唱,显示出一股子返老还童的洒脱。

不仅是石林、大理古城、玉龙雪山、洱海等处风光旖旎,充满了古朴雄秀的风韵令人陶醉,更因为子女给我们的爱,给我们的关怀,使我们的身心倍感愉悦。10天的旅程轻松愉快地过去了,返程前夕,老侯一副得意的样子告诉大家,说女儿来电话了,被子晒过,房子打扫干净,明天中饭的菜肴是他喜欢吃的红烧羊肉、鲫鱼汤……

老伴的文章8:和儿孙抢微信红包

文/罗冬蕊

老伴去世多年,我习惯一个人生活,平常日子就那么几个同龄人一起运动、闲聊,生活圈子单调、狭窄。那日,小儿子心血来潮,居然建了个家庭微信群,将我拉了进去,并且手把手教我操作,没想这一玩我就上了瘾。

一进入微信,顿时眼前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年逾古稀,我竟和儿孙们一样,迷上了微信红包。微信红包,与现实中的利是不一样。它没有功利,只有娱乐,老少咸宜,且设有上限,金额随机。只要是红包,拆者皆有份,囊中羞涩不要紧,手头阔绰无所谓,多发与少发,迟发与早发,没人会理会。随着我加的微信群越来越多,我不仅抢红包,也积极地发红包,一个红包抛出去,哪怕金额只有几角、几分,只那么几秒钟时间,就被抢个精光。特别是家庭微信群里,看儿孙们那股子拼劲,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农村里老奶奶喂鸡:一把米抛出去,随即引来一大堆疯狂的觅食客,其速度之快,动作之麻利,令人眼界大开。

儿女正值壮年,常年奔波在四方,即使到了节假日,仍然难得一聚。偶尔打个电话来,也是简单几句问候便了事。如今有了微信,如果我想起哪位自己所爱的人或爱自己的人,打开手机,进入那个熟悉的微信圈里,无论天涯海角,一切犹在眼前。一声“奶奶又发红包啦”,伴着一个个熟悉而欢快表情,儿孙绕膝的感觉便有了,一个个都童心犹在,更有一种别样的温暖。儿女们都有孝心,我退休后的日子,偶尔说给他们一些钱,他们总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加以拒绝。如今我把钱塞在微信里,效果就是不一样。在家庭微信群里,长辈给儿孙派福利,儿孙给长辈尽孝心,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繁文缛节。大家可以忽略年龄、容貌、性别等代沟,取而代之的是本色和常情,让一切显得轻松自然,图的无非两个字:“开心。”

微信红包,虽然乐趣颇多,但也有弊端。小孙子刚上初中,从早到晚嚷着要微信红包,而且数额不能低。得手之后,不是把钱它花在零食上,就是每天和同学们在群里发来发去,影响了学习,还加深了近视。

元旦跨年夜时,当着众儿孙们的面,我以小孙子为范本,给大家上了一堂教育课:“你们玩微信红包,我不反对。但不能过分,特别是某些人,一天到晚泡在上面,红包没收到几个,时间全浪费了。要知道除了微信红包,你们还有工作、学习,节假日还有跨年演唱会、联欢晚会,还有年夜饭。抢微信红包,只是生活里一个很小的方面,就像平日里讲个笑话一样。”

于是那天晚上,家庭微信群里便出现了一堆趣怪的表情符号,外加一句:“谢谢奶奶的话!这是今年春节您给我们最好的红包。”

老伴的文章9:拍张婚纱照

文/刘浩然

我与老伴是在1975年结为夫妻的,至今已41年了。

有一次,我们去老妹家做客,看到墙壁上挂了一张她夫妻步入老年时照的一张婚纱照。我老伴很感兴趣,问老妹: 你们什么时候拍了一张这么漂亮的婚纱照?老妹笑着回答: 去年这个时候拍的。

回家后,我老伴就缠着我,也要去拍张婚纱照,我说: 这么老了!结婚都41年了!还拍什么婚纱照?结果,她很固执地说: 正因为41年了,至今都沒拍过一张婚纱照!我才想嘛!

是啊!在那个年代,别说送彩礼, 轿车迎亲, 高档婚宴,就连起码拍张漂亮的婚纱照都没实现。的确,她嫁给我的时候,不仅沒有举行过高档豪华的婚礼,而且连一套像样的房子都沒有,更沒有想过去拍张婚纱照。

我俩是在我父母所在地衡东县城结的婚。那一年,正好涨洪水,从衡山火车站去衡东县城的公路被大水淹没,客车停开。我们与岳父、我老伴的姐姐提了口皮箱(唯一的嫁妆) 步行几十公里,来到县城我父母家。当晚,就在县城举行了既简单但又非常热闹的婚礼,父母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亲戚朋友,都参加了这场婚礼,当时估计有两百多人 。新房尤其简朴,面积很小,是临街租的一间仅几平方米的房子,家具很简单但很经用,一张棚子床, 一张五屉柜, 一张书桌。沒有彩电、空调和冰箱,只有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和三五牌座钟,尽管这样,我们的心啊,感到非常温暖!非常幸福!非常快乐!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过去,眨眼我们就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期间,我们共同打造来之不易的港湾,有个幸福的微笑,也流过不少的汗水和眼泪; 有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也有失去至亲的痛苦;有温存,也有争吵,但“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 吵过以后又更加恩爱。

我老伴沒什么文化,但人长得非常漂亮。在当时是我们企业里一支花,有很多人追求过她,她都置之不理,偏偏选择了比她大八岁长相一般的我。婚后全靠她支撑这个家,这是因为我在企业滚爬了几十年,工作经常变动,既当过老师,又在企业各部门当过中层领导,在八十年代初又被提为企业领导,基本上没有尽到当丈夫的责任,当父亲的责任,所以至今,我总感到对不起她!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她总是安慰我; 每当我被人误解甚至被人非议时,她总是站出来为我排解; 家务事我更不沾边,她安排得整整有条,她的的确确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如今我们都老了,看见儿辈们结婚时,婚庆那么热闹,新娘披上洁白的婚纱那么漂亮,硕大的婚纱照挂在墙壁上,简直是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美极了!呆极了!帅极了!她是那么羡慕,又是那么向往,难怪她缠着我一定要去拍张硕大的婚纱照!想到我们一路牵手走过来的一切,我感动了!我同意了!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满足老伴这个要求!

于是,我们在儿辈们的陪同下,走进了婚纱照相馆。等了近一个小时,老伴披上了婚纱从化妆间走了出来,我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她简直漂亮极了!好像她又回到年轻的时候。后来,当我换上西装,俩人手牵着手,面对面地站在灯光下,摄影师举起照相机,“ 咔嚓 ” 一声,我们终于拍了张婚纱照。瞬息之间,仿佛我俩手挽着手走进婚礼的殿堂,在一片祝福声中,我们陶醉了,陶醉在甜密的幸福的生活之中……

老伴的文章10:老歪的九个“伴”

文/张学伟

老歪今年66,老伴去世3年了。街头邂逅老歪,他乐呵呵同我打招呼,我眼睛不禁一亮,老歪同3年前相比,精神更加矍铄了。我不禁问:“是不是找到新老伴了?”老歪用手捋了捋白发,竟然孩子般诡秘回答:“岂止一个老伴?我有九个伴,赶上潮流了吧!”老歪的话让我忍俊不禁,还是让他一一道来吧。

第一个老伴是结交众伙伴:老婆子走了,寂寞无聊。于是,上了老年大学,到老年大学,结交众多伙伴,走出了狭小的生活空间,远离孤独。和伙伴说说话,聊聊天,相互信任,你帮我,我宽你心,身心得到彻底放松。

第二个老伴是素伴:从不攀比,居住的房子虽然旧,但东西陈列整齐,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不仅居室简朴,穿衣戴帽也朴素,还有一日三餐也喜欢食素,肠胃没有出过问题。

第三个老伴是游伴:平均每3个月要出去旅游一次,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走低谷、攀高峰,仰望蓝天,远眺大海,游山玩水,开阔视野。

第四个老伴是德伴:加强道德修养,不倚老卖老,办事自觉排队,不挤不闹,谈吐优雅,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

第五个老伴是乐伴:不要因为没了老伴就世界末日,每天笑呵呵的,每天大笑3次,笑是乐观豁达的象征,是美好心情的自然流露。解除了心理上的疲惫和痛苦,心境自然平和。

第六个老伴是爱伴:电视里,这个地方雪灾了,捐棉被;那个地方地震了,捐衣物;洪涝灾害,更是捐钱捐物。不能光看看,嘴上同情几句,还要表现在行动上。爱社会,爱人民,一个平头百姓也要奉献爱。社区将大红的光荣榜贴在楼道里,表扬的是我个人,也带动了整个单元每个人的积极性。

第七个老伴是动伴:社区里组织义务劳动,都是年轻人干的,但每次我都参加。义务劳动可以活动关节,锻炼身体,通络血脉,和年轻人在一起做义务劳动,相互比赛着,感觉自己也年轻了。

第八个老伴是说伴:因为人缘好,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朋友,有话从不憋心里,见朋友就乐呵呵地唠,人活一天,烦事、愁事,常常有的,一吐为快最好,说话是通气化瘀的良药。

第九个老伴便是书伴:书伴随着我大半生,尤其是漫漫长夜,看书读报,天天用脑,心胸开阔。书不仅能打发时间,也给生活带来乐趣,没有孤寂可言。

老歪的话戛然而止,我笑呵呵补充,还需要第十个老伴,那就是赶快找个后老伴吧。

老歪点点头,乐了。

老伴的文章11:老伴

文/程乃珊

“老伴”,真是个令人动容的字眼。内含的,不仅是爱,更是一种不可取缔的地位。从新婚燕尔要修炼到“老伴”这个级别,比从小公务员升到局级职位要难上加难,这里得有多少包容、承担、信任、欣赏和忠诚……

当两人开始互称“老伴”,夫妻之间才真正进入佳境:你不讨厌他的“地中海”、啤酒肚,他只关心你的“三高”,不再在意你的“三围”。许多曾经十分敏感的话题,例如你们前度男(女)友的名字,那曾经令你或他耿耿于怀的“恋爱史”,而今却不时成为双方互相逗趣的笑料!幸福的老伴的生活都是相似的:每天在争争吵吵絮絮叨叨中迎来阳光灿烂的新一天。说是争争吵吵,其实是老伴间特有的打情骂俏。

幸福的婚姻是需要经营的,婚姻就像一场探戈。

需要有人进、有人退,互相配合,动作默契。被踩到脚、绊住脚种种,都是十分正常的。懂社交舞的都知道,探戈的舞伴是不能临时拉配的,一般都会有一个固定舞伴,因为探戈特别强调默契。所以婚姻如跳探戈,但婚姻又不同于探戈:一场探戈十来分钟就完了,但凡有什么矛盾,忍一下就过去了。而婚姻这场探戈,却是要跳一辈子的!所以,光靠忍让是不行的。忍让了还要有剖白、沟通,否则,那就永远只是“舞伴”而修炼不到“老伴”的境界。

夫妻有争执才是正常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不一定是幸福的夫妻,说明没有思想交锋、没有个人观点。就这样热热闹闹争争执执了几十年,到了“老伴”时期越发无所顾忌———两人手拉手逛超市为买什么要争,去散步时谁走得太快谁太慢也要争,开车时走哪条路往哪拐也要争……都是老伴了,有什么话开不了口?就这样吵吵闹闹地一起参加双方的同学会、退休老同事聚餐,去锻炼,去参加各种活动,互相陪伴着……老伴有点像连体婴儿———年轻时不断疾呼不要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力争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当你们互称老伴时,觉得唯有拉着老伴的手,才最有安全感。

当婚姻磨合到互称老伴时,互相间的感情远比“我爱你”所表述的要深沉,因为两人已互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恰如《战争与和平》中的比埃尔对妻子娜塔沙所说:你说我爱我的手指吗?或许我不会每天感受到我对它的爱,因为,它已成为组成我身体的一部分,一旦我缺了这根手指,那就远不只是悲伤和痛苦,因为我已是残缺不全了。这就是老伴间的感情。

在中国,多数老人是“未富先老”,但只要有老伴陪伴在侧,就是最富有的。

老伴是婚姻生活中最圆满滋润的境界。而今发现不少年轻夫妇在父母这样一个“夕阳无限好”的宝贵时刻,为了让老妈给自己带孩子,无形中“逼迫”老爸老妈分居。或许年轻人觉得,都这把年纪了,有什么分居不分居的。他们不知道,这对老爸老妈是十分残忍的。年轻夫妇,来日方长,小别胜新婚;但老伴,我说过了,是连体婴儿,双双走过千山万水,好不容易迎来“夕阳无限好”却“只是近黄昏”,就让老爸老妈多点厮守的时光吧!

老伴的文章12:拥抱幸福

文/张宏友

近十几年来,我和老伴的生日,儿女们一直都清楚地记着,并争先恐后地在自己的家里,以简单而又隆重的方式,为我们俩举办生日宴。这一举动在我们所住的小区里,早就“小有名气”;在亲朋好友中,也早就传为佳话。

我们有两女两儿五孙,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恩赐。我们也为有子女孙辈们的孝敬,而感到无比的骄傲。

前不久,在我生日那天,大女儿在家为我举办了生日宴。一大早,我就收到了生日短信,孩子们纷纷祝福我“健康长寿,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在安徽医科大学读博士的大孙女,特地赶回来,参加我的生日祝福宴,并带来了生日蛋糕。我的心胸就充溢着幸福感。尤其是收到在南京农业大学读大一的小孙子的祝福短信和红包时,一种强大的暖流冲击着我的心房。孙子的奶奶在第一时间,和他进行了对话:“你给爷爷的生日祝福,爷爷高兴地收下了。红包就不收了,你自己留着买点吃的吧。”小孙子说:“爷爷奶奶,红包没有多少钱噢,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片心意!”孙子的奶奶在高兴而又“无奈”的情况下,收下了红包。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欣慰和喜悦。

幸福是一种感觉,儿孙们的孝敬和牵挂,是伸手就牵得到的幸福。拥抱幸福,心里必然是一片碧蓝。今年的生日虽过,可无数的瞬间却深烙在我的心头,在脑海里稍一回放,便迸发出璀璨的光芒。

老伴的文章13:老酒最浓,老伴最亲

文/天命无忧

曾经看到过不知道哪位文人写的“路过的风景,有没有人为你好好收藏”这么好的句子。虽然我无法悟透个中的诗意和浪漫的真正涵义,但是我从把老的诗句联想,却能理解出这句话里唯有“收藏”是最可贵的。漫漫人生路,谁去为你收藏生活?谁去为你收藏美丽?谁去为你收藏幸福?答案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那就是与你朝夕相伴、生死与共的他(她)!

诗词歌赋中常见的那句话“少时夫妻老来伴”,这是不用有什么学问的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却被当今很多潮人嗤之以鼻,所以他(她)们常常因为不愿意担负责任而选择离婚。明知道今天是传统的元宵节遇上了西方的情人节,写这个有煞风景,但我还是要继续说下去——

把老的诗句很容易引起一大批人的共鸣,其中包括我。我曾经写过调侃自己的日志“几不换”。最终还是说妻子没换过,所以现在变成了老伴。

其实两个人的相爱,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中途换伴就是过客,一生一世就是缘分。但这个缘分绝对离不开两个人的共同维系与经营才能获得。有了这个缘分,你才能真正乐享“少时夫妻老来伴”的美满与幸福。

我虽然没有把老夫妇那五十多年的感情积淀,但也与发妻生活了三十多个年头。在这三十多年的婚姻里,我们吵闹过、痛苦过,困惑过、烦恼过,都因为彼此间的珍惜和在乎,始终没有产生过逃出围城的想法。

妻子是20多岁就无怨无悔地走进了我们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她用闪耀着青春的活力的热情和娇柔的身躯,一直分担着生活的重担。几十载就这么重复着柴米油盐,洗衣做饭,孝敬父母、抚育儿女的循环,使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铭刻在我心扉的是1996年我患病需要做开颅手术,妻子知道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当我们来到医院入院的时候,大夫看着面容憔悴、身体瘦弱的她时,还以为她是病人。就这样,她仍然坚强地在医院不分昼夜的护理我二十几天,出院又精心照料,寻医找药,千方百计调理营养,还要承担照看两个孩子和繁重的家务,独自一人承担这身心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

少年夫妻的日子好象还近在眼前,刹那间我也向夕阳迈进,已经到了老来伴的时候。老来伴的日子,是经历了互补、互容忍、互磨合、互宽容后的宁静,是互相搀扶携手夕阳共享黄昏的日子。有首歌唱得好,“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谁能说,这不是天下所有眷侣的心愿呢?

如果说一句最实际的话:我不问也不去想什么来生,只要今生今世不离不弃,在彼此挚爱而安祥的目光中,一同老去,牵手到最后那就是幸福的老来伴!

老酒最浓,老伴最亲。尽管生活总是曲曲折折、总会激起涟漪,还有生活的艰辛和坎坷都在考验着夫妻。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才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才是真正的夫妻。如今,半个世纪的风霜虽然染白了我们的双鬓。但是我们完美的人生好象刚刚开始。虽然彼此已经青春不在,韶华不存,但是有如《最浪漫的事》的歌词写的那样:“我还依然把你当成手心里的宝!”“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就像把老诗中写的那样:“不管是春夏秋冬,不管是人前人后,‘我爱你!’一直喊到我们生命的尽头。”

老伴的文章14:快乐理财老来闲

文/章晶

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来才3500多块,并不算富裕。怎样使这笔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最终确定了“明确主题,保证储蓄,适当倾斜,重点突出”的持家方略。所谓明确主题,就是明确钱与快乐的关系。钱固然是个好东西,但绝不能让它束缚住我们的手脚,挣钱就是用来使自己快乐的,如果整天费尽心思去算计怎样节省每一块钱,那生活岂不是太枯燥可怕了吗?有了这一思想,怎样解决工资分配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每月领到工资后,我们先将其分成两大部分。首先是固定不变的800元储蓄款,雷打不动。其余的就是根据不同需要分成五笔大小不等的款项:一是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二是给双方父母买东西的孝敬钱;老伴爱美容,特别是有了孙女后,给这两个款项也要单独开列;剩下的就用来应付突发性事件和人情消费。这样的分类,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的时候,只需“照单拿药”就行了。如果有盈余,经“民主协商”,或转入储蓄,或转入其它款项。

在不少人眼里,每年外出旅游一次,似乎太奢侈了些,但我和老伴却不这么认为。一年一度的旅行在我家里是雷打不动的。每年准备到哪里去,先要收集该旅游景点的有关资料,“不打无准备之仗”,出去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收获。

读书也是人生一大乐趣,退休后,我在书店书摊千挑万拣,寻一本合口味的书便如获至宝。

孙女每月的儿童杂志,也是必支的款项。我们每人都有各自爱读的书。闲暇灯下各自人手一册,倒也有无尽乐趣。书赐给我们知识和智慧,丰富了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

小日子的小算盘再紧巴,退休前当过会计的老伴总能很灵光地拨弄灵活,在算计中过有情调的生活,真的蛮有滋味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