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文章

请欣赏绿色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绿色文章1:办公室内的一抹绿色

文/余春明

学校实行年级管理,全年级的教师在一间大办公室里办公。三十几人坐在一起,济济一堂,颇为壮观。然而大家各做各的事,互不干扰,使得办公室的气氛有点单调,甚至呆板,乃至沉寂。不知从何时开始,部分同仁的案头多了一个个小小的花盆,里面种有各自喜欢的花卉。花盆小巧玲珑,青花瓷居多;花卉品种多样,以吊兰、仙人球为主,让单调的办公室增添了些许生气。

花卉虽然品种不少,但能适应办公室环境的就只有吊兰和仙人球。仙人掌类的沙漠植物耐旱、生命力顽强自不必说,只是不知道吊兰也有这么强的适应能力。我惊奇地发现,即使是仙人球也有不少没有坚持下来,究其原因是花盆里太潮湿的缘故。请教花农,原来仙人球也有它的软肋——怕潮湿,长期处于潮湿的土壤之中,会烂根,难怪会死。而吊兰的生活习性恰恰相反,潮湿的土壤让它勃发生机;即使一两天忘了浇水,也不会蔫头搭脑。一下子,我对吊兰颇生好感。

其实,我对吊兰并不陌生,我的空中花园里就有好几盆,只是没有室内种植的尝试。我的吊兰并不是买来的,而是买白兰树时花盆里带来的。开始并不知道这是吊兰,以为是什么杂草。一场春雨过后,竟然枝繁叶茂,生出一簇绿色。我大喜过望,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好在白兰是木本,向上生长;吊兰是草本,在下面发展,彼此互不影响。何况它们都以“兰”为名,是兰花大家庭中的一员,生长在一起,当然会相安无事。

大概在初夏吧,吊兰开始抽穗开花了。先是从叶子之间长出一根根长长的圆茎来,圆茎向下垂着,顶部那段开满碎碎的小百花,不是一朵,而是一束束,很有点碎琼乱玉的味道。花虽不大,但不乏香味。当然,自然会香,不香就不是“兰花”了。一束束开在枝头,使得本来下垂的圆茎更加显得沉甸甸的,向地面伸去。圆茎均匀地分布于花盆的四周,花束开放于花盆的下面,形成了一种其它花卉所没有的情景,这大概就是吊兰得名的由来吧。花农利用吊兰这一特点,将一只只小花盆悬挂于木架子上,让其圆茎自由舒展地往下垂,惹得行人驻足观赏。观之不够,购之回家,让其与己朝夕相伴。

相比于其它贵重的兰花,吊兰的最大特色就是适应能力强。虽然有点怕冷,但只要根还在,就会“春风吹又生”,来年春天照样郁郁葱葱。而其它兰花则较为娇贵,号为“子孙花”;而且一年也增加不了几根嫩芽,有点让人“望穿秋水”,常常以失望告终。非但如此,吊兰的繁殖能力极强。我空中花园里的花盆放在楼面上,花盆一个挨一个。吊兰伸出的圆茎难免不伸到其它的花盆里。顶端的花束谢后,又会长出细小的叶子,叶子只要接触了土壤就会生根。将它与圆茎剪断,就又是一盆吊兰了。我花园里其它两盆吊兰就是这样形成的。

吊兰叶面的肥腴、碧绿也是其它兰花所不能比拟的。它肥腴的叶面,没有一丝弱不禁风的娇嫩,而又不乏吸引人眼球的温柔。我以为吊兰就是兰花大家庭里朝气蓬勃的少女,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观之可亲,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朝气。

我想,办公桌上摆一盆吊兰,不光让办公室里增添了一抹绿色,更主要的是给人们的心头抹上了一份纯净。自然和人类从本质上讲是想通的,蓬勃生长的吊兰给生活中充满不如意的人们的鼓励作用无容置疑。我亲眼看见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走进办公室时还愁眉不展,坐下来目睹案头的吊兰后,脸上就洋溢着笑意。听同事讲,她工作中有点不如意;而在我看来,这种不如意现在已经被眼前的吊兰融化了。是啊,乐观面对生活的人们不就是一株株肥腴、碧绿、蓬勃向上的吊兰吗!

绿色文章2:西安的绿色

文/陈嘉瑞

近年来,西安的树木增多了。尤其是新开发的地区,偶尔路过,往往令人惊讶:什么时候栽下这么多的树!新开的公路边,站起了排排高大的树木;路边的土地上,铺上了绿毯一般的草坪;路中的隔离带、路旁的辅道边,蜿蜒出一行行葱茏的绿篱。即便是旧有的区域,也开始了地毯式的绿化。街角,会长出一个小花园;广场,会伞开遮阴的乔木;街边,会走来箱装的松树;小区的楼顶、居民的阳台,也会看到盆栽的花花草工时。更令人惊喜的是,城市的外围,绕城高速,二环三环,杜陵塬、樊川、浐灞湿地、八水之滨……还蓊郁着成片成片的森林。风来百叶翻卷,雨过万木滴翠。这样的变化既是渐进的,也是突跃的。今天的西安市民,春天赏樱花,去西高新;金秋闻桂花,去曲江池……“落叶满长安”,多么诗意的一句描写!在公园的小径,在小区的草坪,在小河的岸边,在道路的两旁,那一片片的落叶,诗意般的飘摇着,翩落着。

据相关研究,以五十年计,一棵树的生态价值,如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增加土壤肥力、降尘除尘、为鸟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繁衍场所等,总计可达19.6万美元。没有了树,鸟儿无栖息之地;没有了树,人类也难以存活。在夏季,一棵树相当于一台天然空调器,不用能源,没有污染。

我从外地乘飞机回西安。机翼掠过秦岭以后,夕阳下的西安豁然显现。城市外围葱茏环绕,楼群间的一条条夹缝中,拥挤而出的,是喷涌而上的绿色云朵。绿色包围中的西安,竟是这么美!

绿色文章3:花来了 草来了

文/陈泽源

我扇动着绿色的羽翼,我带着融化坚冰的温暖。

我从山的那边来,带来了一地绿草与野花。

我从海的那边来,带来了化解坚冰的洋流。

我从云的那边来,带来了滋润万物的春雨。

我走过大雪积压的草原,留下草和花在我的身后聚会斗芳。

我走过坚冰封着的湖泊,翻出水草和复苏的鱼延续他们去年的游戏。

我走过素裹的白桦林,叫醒那红的灰的棕的松鼠起来让他们讲述冬天的酣梦。

我走过冰霜笼罩的城市,用鲜花和暖风敲开一户户人家的门。

我走过,鱼儿又一次亲吻到了新鲜空气。

我走过,冬小麦又一次触摸到了三月的暖阳。

我走过,昨天的草与今日的花邂逅了。

我走过,曾经的松鼠和去年的树重逢了。

我从云贵高原走到塔里木盆地一直到西伯利亚,带来新的叶、融的雪和再次出现的苔原。

我从安第斯山走到潘帕斯草原,直走到火地岛,留下新的雄鹰新的暖流新的旭日。

我是生命的使者,是绿色的天使,是阳光的伴侣。

我把那花的项链解开散向四方,我把那绿的油漆倒向四方。

我肩头站着小鸟和松鼠,手上提着阳光的喷壶,背后背着花瓣的袋子。

我一边走一边唱歌,我来了,花来了,草来了,生命来了,希望来了。

绿色文章4:小山岗

文/田瑛瑛

梦里绿色的小山岗,远望薄雾朦朦,山山相连,一条蜿蜒的山路向远处伸延,路,给了人无限遐思,路,给了人无限想念,在路的那头是碧波万顷的大海,大海里有满载希望扬帆远航的大船,追着船翩翩飞翔的海燕,有夕阳里闪动希望的双眼,颤动的浪涛里有相思的吟唱,点点鳞光中幸福的睡梦里有满足的微笑……

秋天的小山岗,红叶飘落一地嫣红,覆盖满山诗意,葱郁的柏树高高低低,撑起满山绿伞,遮挡住远望的双眼,小鸟在头顶空中盘旋,翅膀掠过一片云彩,不知道是留恋还是失去了方向,急急的叫声引起同伴一起慌乱,齐齐落下,摇的树枝儿乱颤……

夕阳拉长了小山岗上的背影,斜斜的长长的。茫茫然不知道要看向哪里。曾经的希望的小路已经模糊,除了记忆的方向没有了路的影子,只有前方山垭口那株奇大的黄角树不倦地在守候,是守候一段美好的记忆还是在不舍中安慰自我?!虽然阳光给了一身金光灿灿,月亮给了满心欢喜,露珠给了日月精华,可等候的最后是什么呢?是百花齐放的春天还是冰封雪冻的冬天啊?

夜里小山岗满是传奇,一个为情自杀伸着猩红舌头的鬼魂飘忽,哭声凄厉瘆人;一对恋爱的猫头鹰吟唱着勾肩搭背;穿着青底白花的长蛇舞动着腰身潜行;萤火虫打着灯笼依旧照着远方,指引着远行的脚步回归家门;杜鹃不知在为谁唱着情歌,声嘶力竭也不稍停,是执着?是智障?还是咎由自取?唉!

我美丽的小山岗啊,什么时候改变了一切我怎么全然不知道呢?是让你继续在梦里演绎美好还是挥手说再见?我是真的不知道,你给了我多少安慰多少遐想多少诗篇,你知道不知道?!过去你总是开解我心中的苦闷烦恼,所以无论苦辣酸甜我都和你一起分享,今天,我也不知道给你说什么才好了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象从前一样,让我开心地在山岗再次舞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在山岗再放声歌唱?不知道什么时候山岗再让我文思泉涌,为此写下新的诗行……

绿色文章5:绿色清明

文/江德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是一个发人伤感的节日,也是火灾高发的时段。先秦文献有记载,清明是防火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段,当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春雷也易引起山火,因之采取了"禁火制度".

在传统祭祀方式里,诸如烧纸、焚香、点烛等行为极易引发火灾事故,这些都是人为点燃的火源,在野外时不好控制,一旦失控就会蔓延开来,造成巨大的损失。而火灾给人类带来危害之程度,从目前一些事件可见一斑。凡事预则立。为了避免悲剧上演,我们应该做好防火措施,倡导现代文明祭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火灾隐患消灭在源头。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清明祭祀是一种文化表达,乃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重在心意,不在奢华。清明是绿色的。过一个绿色环保祭祀的清明节,降低火灾隐患,减少事故损失和污染源,促进环境保护,与传统节俭精神一脉相承,也是对先人最好的慰藉。

移风易俗,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这何尝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阅读古籍看到,传统祭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不止是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厚葬等落后习俗,还有亲近自然、宣读祭文、汉服祭祀、薄葬厚养等礼仪、观念。这些,也才是祭祀的精髓,更契合现代文明祭祀。如今,鲜花祭祀、绿色殡葬已蔚然成风,文明祭祀深入人心,将祭祀与绿色环保融为一体,正是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扬。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清明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好时段。清明节也是自由的、快乐的、多彩的,我们在缅怀先人之余,也需继承古人天人合一的精神,走出去亲近自然,过一个绿色清明,释放自由心灵,陶冶性情,获得洗礼与升华。

绿色文章6:南方的秋天

文/左辉英

仍然穿着绿色的衣裳。似乎她更偏爱绿色,全身都绿得耀眼。夕阳抽去了它最后一丝淡影,将蓝灰色的暮霭留给大地。夕阳西下,农民从地里回来了,观看美丽的云彩。这时,是再安静,再祥和不过了。吃过晚饭以后,天空中露出一个玉盘,整个苍穹中散发着几点微茫的光。偶尔,不远处,会传来风拂落叶的声音及一阵阵鸟儿的残唱。大雁排成“人”字形往南飞去。

秋天来了。

初秋的雨是狂怒的,还带有夏的影子。夜间,正当你熟睡的时候,月亮便隐去它的身影,一条光亮的长剑从天宇间劈开,充满豪情。接着,大雨便直泻下来。力量、奔放,这是初秋的雨的个性。不过,金秋的、晚秋的雨却收敛了许多。

秋风吹得真是让人享受啊!没有夏天的狂暴,没有冬天的肆惮。风儿也把花的清香送进了心里。

秋云很淡,没有夏天的千变万化。但是看起来很纯洁,很明净。纯净的天空,远远望去,不带一点儿渣滓,像一块白玉。阳光似乎也温柔许多,不再射出那么耀眼的光芒。一片金色,更能让人心怡。

看着这一幅美丽的秋景图,让我不由得吟起了刘禹锡的名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假如我是位作家,我要将这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美入人心。

假如我是位舞蹈家,我要用最优美的舞姿来展现秋的神韵。

假如我是位音乐家,我要用最动听的旋律来诠释中国南方的秋天,去和德国帕海贝儿的《秋日私语》一较高下,让全世界都领略一番中国南方的秋韵。

绿色文章7:几声虫语的夏天

文/黄泽

端午过后,绿色的原野一路铺开去,一直铺到天边,铺到接近秋天的角落,和萧杀的气息连成一片。于是我的世界里,就只剩下几声虫语,陪伴着我的思绪,在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溜达。

蝉是最先进入我的视野的。

小时候,离我家老屋不远,就是一片树林,树林里满是橡树,还有松树和几棵枫树,橡树的叶子嫩绿,掉到地上;枫树的叶子黄得灿烂,微风一吹,那些金黄的叶片掉下来,在空中曼舞,煞是好看。在橡树和松树之间,不时可以看见忙碌着寻觅食物的松鼠,它们不时跑到地上,寻觅着昆虫、果实,神情异常小心,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地爬上树去,到枝杈间用苔绒和羽毛做成的窝里躲避起来。

这时候,小伙伴们总是聚集在树林里,捡几朵蘑菇,或者几颗橡实,攒在手里,然后用另外一只手,和小朋友们玩一种游戏,大家数到“三”,把手一起伸出来,然后根据大家伸出的指头数,从右边的开始数:“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娃儿就是他——”,被数到的人就要拿出他手里的橡实,分给伙伴们,然后再到树林里捡。直到玩累了,大家才躺在软软的树叶上休息。

蝉的鸣唱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开始是一两声,当你循着声音去找,却又不见了踪影。可是当你正准备躺下的时候,他又在另外一棵树上鸣叫起来,也不知是不是刚才的那只,还是另外的,或许是几只吧。那些蝉,一会儿在这棵树干上鸣两声,一会儿又在那个枝头上叫一阵。直到把小伙伴们弄得精疲力竭了,它才像突然间消失了一般,这时候整个树林一片寂静,只有风吹传来的沙沙的声响。

到正午的时候,阳光照在整个树林里,天气也开始热起来,那些蝉就像是约好的一样,一起鸣叫起来,这里是“吱嘎——吱嘎——”那里是 “吱嘎——吱嘎——”只要稍有动静,它们就停止鸣叫。小伙伴们偶尔也捉得一两只,即使被捉住了,那些蝉也还不忘了在人的手里挣扎上半天,临死也要叫上一两声。

在故乡,整个夏天,蝉的鸣叫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也加剧着乡村夏日的燥热和烦闷。

而天牛的叫声却不同。

天牛和蝉,对于城里人来说,它们都是害虫,可是在乡村却不一样,一方面因为乡下人并不知道它们的害处,更多的原因,是乡下人天生一种宽容的心性,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在它们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

蝉的叫声总是让人觉得烦躁,“吱嘎——吱嘎——”此起彼伏,直闹过酷热的中午。一到下午,另一种声音开始登场,那就是天牛。

每次和小伙伴们放牛,都是在一片“啷啷——啷啷啷啷——”的声音里开始寻找自己的黄牛水牛。那时,日已西沉,尽管满天霞光照映在树林里,但是树林还是阴暗了下来,因为玩得太过,往往牛儿早不知了去向,等到醒悟过来,也是黄昏,大家只能在天牛一片“啷啷”声中着急地寻找着自己的牛儿。

天牛在我们乡下,有好几种,有的花纹艳丽,看上去漂亮可爱,有的则呈土灰色,普通而又平凡,可是不管是哪一种,叫声都响亮悠长,动听悦耳。孩子们最喜欢捉的是五颜六色的天牛,这种天牛不仅好看,也好玩。蝉非常机警,一有动静,立刻逃之夭夭,而天牛却很迟笨,直到把它抓在手里了,它才挣扎一下,可是已经晚了,早成了小孩们的俘虏。孩子们把它用一根细线栓住,把线留得长长的,然后握住线的一端,任天牛飞去,线放完了,才又把它拽回来。天牛为了逃命,不停地飞,孩子们也就不停地放,直到玩累了,才解开它身上的线,看着它往高空中飞去,这才赶着牛回家。

回到家时,天已经完全黑了,这时,蟋蟀的鸣叫登场了。

在乡下,无处不在的草丛、荒坡,为蟋蟀们的生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就是那些看着不起眼的土洞、墙缝,也是它们肆意横行的家园。柳荫下的溪水边,一片碧绿的稻田岸,也不时会出现它们活跃的身影。

如果说,中午是蝉的天下,傍晚是天牛的世界,那么乡下的夜晚,则是蟋蟀们的乐园。

蟋蟀给人的印象,好像很爱赶热闹,在清凉的月光下,在漆黑的夜色掩护下,它们的叫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

其实白天也有蟋蟀的鸣叫,只不过,那叫声相对于嘈杂的世声而言,显得是那么渺小,以至于人们都以为蟋蟀是在晚间出来活动的。有时在夏末秋初,狗尾巴草长得很深了,小伙伴们就抽出它的芯,然后把芯一分为二,编织成拳头般大小的笼子,然后小心翼翼地在草丛中寻找,不一会儿,就会抓住一两只“黑头将军”(一种头呈军官帽沿的蟋蟀),关进用笼子里,因为笼子比较窄小,这些小家伙在里面可不安生了,它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要不了多久,那个看似很结实的草笼就会被它们咬断一两根茎,然后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钻出来,蹦到杂草丛中,一会儿就不知道了去向,等到大家发觉的时候,眼前就剩下一个已经破烂的草笼了。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乐此不彼,不断地编织笼子,不断捉蟋蟀,不过,编笼子的目的,已经纯粹不是为了关蟋蟀,而是一种在午后烈日下消遣的方式了。

而夜间则不一样,在很少有天敌的情况下,蟋蟀们的活动变得异常活跃。

在乡下,夏夜是凉爽的,在明月清风中,人们搬出一个竹凳,坐在自家院子里,一边排解一天的疲劳,一边聆听蟋蟀此起彼伏的鸣唱。直到夜已经很深了,人们就在蟋蟀美妙的声音中沉沉睡去,等到第二天起来,什么烦恼都消散了。

乡下的夏天,就这样,在几声虫语中,慢慢走到秋天,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

绿色文章8:绿色有故事

文/曹文生

曹胡同是个小村庄,生长在杞县大地的一隅。往北不远的地方,便是黄河。历史远去了,留下一个个村庄。

这里的村庄比邻而居。房屋仄仄斜斜,中间一条街,将曹胡同村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村的人,日子过得富裕些。

日子过了多少辈,谁也记不清楚了。只知道从先祖开始,麦子就是土地的常客。夏天,金黄的麦子堆、麦秸垛,很是羡人。只是,这些年来麦价太低,人们便改种大蒜。一地青绿的大蒜,是杞县的名片。

托大蒜的福,乡亲的日子好过多了。村里的那些矮房,都不见了,全翻盖成明净的二层小楼,在阳光下,闪烁着光。

乡村如今变得阔气了。

只有一些远走他乡的人,丢下了院子,院墙残破,屋瓦乌黑,成了乡村一种陈旧的遗存,似乎让明净的楼房铭记着过往的艰辛;陈旧的瓦,映衬着如今的好日子,让人内心深处的幸福溢出来。

出村不远,是一个绿色种植产业园。里面种了很多蔬菜。今年我回来,看见一园子的丝瓜,藤蔓沿木架子伸出围墙。我经受不住诱惑,悄悄去园内观光,看到一个个绿色的丝瓜,带着满足的微笑,在空中摇晃。

我想,这么多长短不一的丝瓜,多像过去的编钟啊!仿佛是寂静无声地,但又那么有力地弹拨着乡村的宁静与美丽。

有鸟飞过。自这绿色种植产业园建成后,这里来了很多种类的鸟,喜鹊、斑鸠、野鸽、麻雀、乌鸦,等等,它们欢快自在,乐不思蜀。看见有野鸡出现,尾巴很长,疾速跑过,一下就不见了。

有月的夜晚,月光斜照下来,拥抱这满园的绿,仿佛无边的绿海,此时,我才知晓沉默的魅力。

古人说:月光如银子。这月光通透,像一片银白的光,落在这静谧的乡村里。我想,这就是新农村所拥有的纯净度吧。城市的夜太短。霓虹灯延续太长,缩短了夜的长度,也缩短了夜的趣味。如果日夜混淆了,这人间便感觉不到天地衍生的妙处了。我喜欢白天有白天的样子,夜晚有夜晚的样子。它们有序地推进,不会将日子打乱!

日子好了,人便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这么一个小村庄,居然也有了集市,每逢农历的“七”,譬如初七、十七、二十七,村子便热闹了。

天不亮,人便来了。他们熟练地摆好摊,卖衣服的,一件件挂好;打烧饼的,炉子烧得旺旺的。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诱惑着富足的乡亲们。

谁能想到过去偏僻的小村,如今能成如此模样,不出村,便将吃喝的东西置买齐了。母亲常说:如今的日子真好,柴火也不用烧了,一罐天然气,一打就着,又方便,又干净。

夜晚,村里的妇女便花枝招展地出来了。她们打开音响,跳起了广场舞。这悠扬的音乐和优美的舞姿,让她们成为乡村的一道风景。也有一些悟性不高的大嫂,腰硬,舞也跳得机械,她们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但那身姿努力飞扬着,像风中的花朵。

在院子里刚坐下,便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儿时的玩伴曹鱼,他腋下夹一瓶酒,说找我喝两杯。

我一看他带的居然是精装“宋河”,就打趣说:“档次不低啊。”他回敬我一句:“这酒只允许你们城里人喝吗?”我说:“我也是乡下人好不?”我俩相视一笑。

母亲做了几个菜,我们便坐下来,慢慢地喝着酒,聊天。他说,这几年日子好了,只要肯下力,就能挣下钱。你看,今年我在工地干小工,一天挣300元,一个月和你工资差不多。

新盖起的二层小楼,让他扬眉吐气。乡村就这样,一所房,成为一个人一生的坐标。

而我的坐标呢?每次离开,都带着乡村的期望和亲人的祝福;每次归来,都有一地温暖的阳光和许多崭新的故事等着我。

此刻,阳光透彻,街道干净,我的乡村生机勃勃。

乡亲们满面春风,新时代的温暖,全洋溢在幸福的表情上。

绿色文章9:绿色龙广洞,红了

文/邓文慧

巍巍青山,悠悠白云,高高耸立的七姊石,如一座丰碑,承载着龙广洞千古动人传说和百年沧桑巨变。暮春三月,湘南草长,我特意驱车回到龙广洞——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北湖区龙广洞村位于骑田岭北麓、郴江河源头,距郴州市区仅25公里,原隶属郴县江口乡,1995年随乡并入北湖区,2012年5月撤乡并镇,并入石盖塘镇。

20多年前,我任江口乡副乡长,驻龙广洞村3年,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还有淳朴的村民,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来江口镇报到时,正值秋季,树木萧条,秋风萧瑟,尘土飞扬,山脊光秃,土屋低矮,路上行人灰头土脸,同行者无不摇头叹息。

年纪大点的同事悄悄告诉我:江口镇是穷山恶水的典型,山上不产果,地下不出矿,河里不长鱼,农民收入靠稻谷加稻草。不过,龙广洞村虽然最偏远最贫困,但群众基础最好、百姓最实在。

上龙广洞村,只能从乡政府蜿蜒盘旋12公里,攀升400多米,翻过几个山头才到。

相传,有一条白色仙龙,偷偷下凡到郴江源头,与一窈窕美女相爱,生下一儿子后被玉皇大帝勒令其“还仙”龙宫,这个儿子就是流芳千古的神农。神农长大后,感念父恩,将父亲下凡、打猎捕鱼、“还仙”之地,分别称之为七姊石、龙广洞和白石仙。从此,三处名胜拜神农所赐,代代流传。

在龙广洞村3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干群关系融洽,各项工作一流。村民跟我讲得最多的是在这里发生的革命故事:哪些山头山坳打过仗,谁家的房子曾经是红军的办公用房,谁家的门口挂着“烈属光荣”的牌子等,语气平和,却油然生出一种自豪。

原来,龙广洞村是一片红色热土:这里处在距郴州城最近的高山峡谷中,沟深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是打游击战的好地方。早在1926年3月,这里就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7月,王昔祥、王振钧、袁均咸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有了领导群众运动的骨干力量。1927年冬,湘南特委根据湖南省委的指示,在龙广洞村建立暴动队和赤卫队。1928年3月,郴县县委书记夏明震在“反白事件”中牺牲后,湘南特委决定由陈毅兼任郴县县委书记,并派谷子元带领工作组到龙广洞村发动群众,开展“插标分田”运动。

1933年3月,湘南特委和郴县县委决定建立以龙广洞为中心的红色苏区,随后湘南特委、郴县县委迁入了龙广洞,并建立郴县龙广洞苏维埃政府,湘南特委书记王涛曾在此主持工作。龙广洞苏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是井冈山苏区和湘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配合红军长征和抗日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多年后,我再次踏上这片热土。驱车穿过层峦叠翠的公路,打开车窗,凉风习习,眼前所见,似曾相识,却是旧貌换新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山花灿烂的村口,村支部书记彭建新把我带进新建的龙广洞瑶族村综合服务中心。两层漂亮的传统民居型村部大楼,周围树木葱茏,鸟语花香,生机勃勃,与20多年前相比较,恍如隔世。见我面露疑色,彭书记笑着解释道:“前几年,龙广洞村与枫木岭村合并成了龙广洞瑶族村,一起并入新成立的石盖塘街道,目的就是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沿着拓宽的水泥村级公路“步步高升”,但记忆里,层层叠叠的水田,水田里忙碌的身影,怎么都少见了呢?彭书记解释说:“那早已成为历史了!现在村里有200多亩葡萄、100多亩黄桃、500多亩的稻田养鱼以及4家农家乐,户户通水泥路,修好了七姊石和白石仙两个景区的游道,打通了与保和、月峰、新屋等周边镇村的公路。今年准备种植600亩藤茶,发展20家民宿酒店,村民基本实现本地就业,安居乐业。”

到达龙广洞村洞口,满目青山列翠屏,昔日的“黄龙洞”如一条绵延起伏的“绿龙”,低矮的土砖房屋改建成了楼房和别墅,山顶高耸的风力发电机一字排开,旋转的银色叶片,将阳光反射出七彩的光芒,小汽车和摩托车进进出出,龙广洞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现代版的“桃花源”。

彭建新陪我到了通山里和割木岭战争遗址以及湘南特委旧址,他介绍说,2017年12月,革命烈士、原湘南特委书记王涛的儿子王继涛,80多岁了,还专程从北京来到龙广洞追寻父亲的革命足迹,缅怀革命先烈,龙广洞村群众知道后很感动。

在卸任的廖支书家里,老人家正在热火朝天加盖楼房,他自豪地告诉我:“前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把解放70年还没有通路的历史抛到太平洋去了。今年家里养了8头牛、种了6亩水稻,有6位客人预约了来此避暑,正抓紧装修呢。”他指着前方的白色建筑群,幽默地说:“那是郴州市汽车总站,手都可以摸到呢。”

彭建新的家在海拔1300米的仙岭下。他家墙壁上挂着七仙禾花鱼示范基地、“龙广洞”的传说等十来块展示龙广洞村历史、风俗、特产的大幅展板,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图片醒目,与龙广洞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融为一体。

彭建新打开电脑,邀我一起研究他整理的龙广洞苏区的组织机构、革命历史、革命烈士故事等资料,足足有200多个页面。他告诉我,收集这些资料有近30年了,越收集越有成就感、自豪感。村里已经筹足资金,将尽快把“龙广洞苏区革命历史展览”做起来,让龙广洞苏区的革命精神红起来,为党史学习作出龙广洞贡献。

夜宿仙岭下,俯瞰万家灯火,我再次激情澎湃,心头一热,编发微信告诉朋友们:绿色龙广洞,红色桃花源!

绿色文章10:践行绿色教育生活

文/祁仁东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当下的地球,已经满目疮痍,资源日趋枯竭,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是很“绿色”,浪费、污染、无节制的开发与利用等现象层出不穷。可以说,人类“绿色生活”的意识很淡薄,行为很粗鲁。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想我们的教育更应该“践行绿色生活”,为自己、家庭、祖国乃至人类的持续发展,作出教育人的贡献,

“践行绿色的教育生活”首先要有科学的育人观念。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我认为,育人的根本是要遵循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他(她)的学习方式方法,调动内在需要的积极性,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实施教育,而不是把孩子当成得分的机器、知识的容器。只求暂时的所谓“效率”,而忽视今后长远的发展。育人的根本还在于要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一个身体都不能站立的孩子,永远没有精神的站立,没有精神的站立永远没有一个民族的站立。育人的根本还在于拥有朴素健康的品德。何谓德,就是要有按照社会的规则、社会的公德、自我约束的条文去做事、做人,有了德,才有品。有了一个个有品德的人,才有可能拥有一个“绿色”的生活环境。

其次,要净化我们的行为。教育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加工产品的工作;教育是塑造人,而不是改造人;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与执行。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净化自身的教育思想、言语、行为,把一切美好的、健康的素养自然地渗透到孩子心灵中,使之终身受益。

再次,要实施好我们的快乐教育。我们要开辟快乐教育的渠道,为孩子提供自由实践的平台,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发展自我。要实现这个教育理性,必须要净化我们的课堂、活动、评价,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获得自己终身有用的知识、方法、技能、智慧,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在实施每个教育活动中,我们既要想明白教什么,还要想清楚怎么教,更要思考清楚活动能够培养的各种素养,尽最大可能使教育更具价值。

绿色象征着活力与生命,教育更需要活力与生命。践行绿色的教育生活,是我们当下教育值得倡导的理念。

绿色文章11:春来了

文/张海潮

冲破去年严冬的围剿,生命的绿色却早已在地下破壳而出,昂扬而蓬勃。天空难得一见的清明,仿佛冬天里的所有寂静与故事此时已然缓慢苏醒。竹笋匿笑着,探头探脑,正等着春雷的召唤,快乐地拔节吧。白菜苔也窜出新芽,恣意地招摇着,那是生命悦动的手势,已然握住了春的脉络。尧渡河大堤上,竟然有人放起了风筝,看着飘摇而上的纸鸽,没来由地想,这风已是春天的风。

空气微凉,其中已经少了冬天的凛冽,如同阴郁的青春,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热闹的街市,涌动着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他们穿着鲜艳的衣裳,仿佛是为了庆贺春天的到来。

喜欢“日光倾城”这个词,透着从里而外的光亮,让人有发自内心的喜悦,仿佛空气中都飘散着花香。

这样的时候最宜与三两好友去郊外走走,或是靠着窗前捧一本书细细地读,又或者窝在一个背风的地方眯着眼睛晒太阳,至于人间琐事且随它去,相信自有日光把它们洗白。

不同的季节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故事有着不同的悲欢。冬天里有生命的摧残,也有生命的积淀。春天里有生命的萌动和拔节,也有期望的落空和失败。这看你是否把握住春天的脉搏。

没有谁是时光之外的旁观者,我们在其中沉浮,在破与立、痛与喜之间反复,无非是让自己的心得以圆满,为了不亏欠他人也不亏欠自己罢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的一生所有的遇见都是自己曾埋下的种子,至于哪些逐渐葱茏哪些日趋枯萎,取决于人的本心。没有谁和谁天生契合,都需要不断磨合与修正自己的心与方向。

在寂静的小巷深处,穿过长长的甬道可以望见晴空,眼前绽放的是烂漫的春光,心底泛滥的是无边的春意。忽然生起张开臂膀拥抱往事的冲动,尽管知道所能抱住的不过是衣襟上的风,那些逝去的早已决绝地远去,但并不遗憾。

每个生物都在老去,这不值得感伤,既然春天来临,何妨再笑一次,唱一首《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春天里。”

绿色文章12:小鸟与雄鹰

文/吴沛样

在一望无际的绿色峡谷里,有一只小鸟,它每天在茂密的树丛中,过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日子。但是有一天,它看到了一只在云中展翅飞翔的雄鹰,雄鹰飞得那么高,自己简直望尘莫及。

终于有一天,小鸟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折磨。它找来命运:“在雄鹰面前,我是多么不起眼,是多么平凡呀!请你将我变为雄鹰吧!我不要平庸!”命运回答:“孩子,在现实面前,你要抛弃你那些错误的想法和空洞的幻想!谁要求过多,谁就会失去一切。你又没过箪食瓢饮的生活,何必要求这么多呢?”

小鸟的声音高了起来:“命运,你这样的安慰,在我眼中却是嘲笑。我不想在这个地方平淡地生活下去。这种生活,对我来说就是没有意义的消磨。我要变成雄鹰,哪怕这很危险。这就是我选择的生命!”

命运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真是个固执的孩子,我提醒你,你可要三思而后行呀!”小鸟点了点头,目光却越发坚定。

命运伸开她那看不见的魔指,触了一下小鸟的头——转瞬间,小鸟变成了一只羽毛丰满身体强壮的雄鹰。在小鸟——不,雄鹰惊喜地观察自己的变化时,命运却摇着头消失了。

当小鸟再扇动翅膀时,它感到了一股推力,一股把它送往梦想的推力。

它如一支离弦的箭一般直冲天际。它飞在云与天之间,飞在梦想与快乐之中。它享受着飞翔的快意,也感受这梦想实现的惊喜。

它没有注意到,下面有一个猎人,正举着一杆象征着死亡的冰冷、无情的猎枪。瞄准镜锁定了雄鹰,猎人的手指慢慢地收紧,直到一声枪响。

子弹带着黄色火光,划出一条笔直的线,径直朝雄鹰飞了过去。

雄鹰似乎是一张薄薄的纸,子弹直接穿透了它的身体。

雄鹰再也无法保持平衡了,它从天上掉落下来。它拼命扇动翅膀,再一次绽放了令人赞叹的美丽。

这恐怕是它在长空的最后瞬间了。

当雄鹰苏醒过来时,已经有一群小鸟围在它的周围。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雄鹰,似乎把它当成一只“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鸟了。

雄鹰用它最后的力量挺直身子:“听我说吧,鸟儿们,刚才的枪声把你们吓坏了吧?昨天我还和你们一样,藏在树丛中,满足于自己的命运,满足于树丛给我们的安全。我整个生存的意义都在这种脆弱的安全里,从不要求比这多一点的快乐与享受。我本来可以与你们一样,藏在树丛中;可我不会,我不愿意过这种平庸的生活,我要去追求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

这时,它顿了顿:“我做了一天的雄鹰,我用雄鹰的眼睛看过天地。我满意这样的荣光。”

说完,雄鹰纵身跳下峡谷,它愿意以粉身碎骨为代价再一次体验翱翔的快乐。

小鸟们呆在了原地,久久不能自已。

我不知道那只雄鹰是不是还活着,但是,蓝天一定留有它飞过的影子。

绿色文章13:记忆里的那片绿意

文/碧荷清梦

我比较偏爱绿色,因为清新自然的绿焕发着生机,充盈着亮丽给人以无限的希望与遐想。独自徜徉在那片轻灵的碧意里,会忘记尘世的一切繁杂,心灵亦会感触到一份纯然的静谧。喜欢绿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曾有过一方绿色的土地伴我度过一段最艰难的时光,而且它磨练了我的心志,并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那片浓浓的绿意已成为一道风景永久地刻录于我的记忆深处,任岁月的长河荡漾,也无法淡去-----

记得那年应是我人生的最低谷时期,工作了几年的单位精简机构,我被迫下岗。随之各种厄运纷之沓来,家庭与经济同时面临了危机。由于种种原因,找工作也成了难题。面对这惨淡的人生一向娇弱的我不知如何应对。好长一段时间,阴云笼罩了我的一切,痛苦、失落、无奈,各种情绪纠结着我,无法释怀。甚至后来,我封闭了自己,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与人交流。终日抑郁闷倦,心好似沉入了大海,看不到生活的方向,感觉到周围茫然一片。

在家不远有一处被人遗弃的荒芜了很久的小菜园。我经常到那里去散步。里面荆棘密布,杂草丛生,但那在凄清冷落中仍然萌生出的油油绿意,会使我感到亲切与清宁。久之我便对那片菜园产生了感情,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宿命”吧。有一天我突然有个想法,为什么就让这片菜园就此荒芜下去呢?我何不利用自己的闲暇时刻让这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再次结满果实呢?

当时,很惊诧自己的想法,因为,我对种菜的知识一无所知。也许是被小菜园依然顽强的生命力而打动,也许是因为想证实一下自己的原因,我真的行动起来,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拔光了里面所有的杂草。再看自己那双娇嫩的双手已磨起了血泡,胳膊与腿上也满是划伤的口子。但这些许的苦涩更坚定了我的决心,因为我终于不再颓废下去,正在用自己的双手为这片土地也为自己开垦着一片希望。

得助于一位大爷的指导,我买来种子,然后松土、施肥、播种、浇水,火辣辣的烈日炙晒和晚间的蚊虫叮咬是我一生中所没有经受过的,但那种劳作中的充实感已涤彻了所有的疲累与艰辛。快乐充斥着那段日子,我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种菜上,突然觉得天变得明朗起来,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美好。慢慢地,我播下的种子终于开始发芽,那充满生机的嫩芽,伸展腰身破土而出,向大地展示着它不屈的性格与盎然的生命。

之后,我每天都要早早起来看看那幼苗的长势,是否需要浇水,是否需要施肥,是否有杂草妨碍它的生长。我精心培育着这幼小的生命,就像在认真呵护着自己的幼儿。慢慢地幼苗开始成长,慢慢地它变成了郁郁葱葱的一片,最后,惊喜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那片翠色欲滴的枝头叶间,挂满了长长的丝瓜、紫色的茄子、尖尖的辣椒、嫩绿的豆角----此外还有韭菜、大葱长的也十分可人。好一片繁荣景象。美丽的小菜园再也不是像以往一样,静立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萧条一片了。而正用它满园的丰收之景证实着它自身的价值与生命的精彩。

看着这一切,我的视线有点朦胧,那是深深的感动。感动于面前的这片绿意,感动于这来之不易的收获。我终于种出了生命中的第一畦菜园。我以自己的努力不仅拯救了一片荒芜,更从此寻回了一个曾陷入迷茫的自我,证实了自己驾驭生活的能力。我看着已被太阳灼黑的皮肤,还有磨起茧子的双手,感触到:我不再是娇弱的温室的花朵受不得重创,也同样有着足够的意志去搏击生活给我带来的厄运。“莫因一叶障世界”,生活不相信眼泪,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

不久后,我找到了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在一个商场上班。很快便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双手接递,笑脸相迎。不到半年我被提升到中层管理。后来由于某种变迁,我便自己创立了事业,拥有了一家自己的连锁店。在这期间,我每遇挫折时,都会想到那片油油的绿色,想到那段难忘的经历,告诫自己那么艰难的时刻我都过来了,还怕什么?告诫自己,只有风雨的历练,才会打造出完美的人生;告诫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定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窗外的风景会依然灿烂美好。

世路坎坷众多无奈与困惑会随时暗淡我的路途,但是我坚信:只要心中亮起一盏不灭的灯,就不会惧怕黑暗;只要心怀一缕阳光,就会驱散所有的阴霾。

又一个春季到了,田野再次遍及了绿意。我又开始了起程,行囊里已装满了“撒播的种子,”以便在何种境地,都会使自己的周围“生机盎然,绿意葱茏”----

绿色文章14:七月的乡村

文/沉默的天空

七月的乡村是绿色的、葳蕤的。

大山是绵延起伏的绿色,远远望去,宛然身着一身绿毡。走近了,山上是不同层次深浅不一的绿。一阵夏风拂来,绿风朗朗,每一片叶子都在欢快的歌唱。这时节,山脚下的小河因了几场夏雨,也变得丰盈、滋润起来。原本在石浪间、水草间漫流的河水,也荡起了奔腾的涛声,澄碧的水波激起雪白的浪花,冲刷着茂密的水草。几只鸭子游过来,扁扁的嘴巴浸在草丛中觅食,捉到虫子后,扬起嘴巴,不时的抖落水珠,身上的羽毛更显得光洁、细腻。河畔高高的杨树或者柳丝飘逸的老柳树,青葱或者苍郁,点缀着夏日的河畔。昼长人静的中午,这些杨柳树是蝉儿歌唱的舞台,蝉的嘶鸣,与悠悠流淌的河水,还有这些静默的矮柳高杨,是这河堤上夏日永远的风景。坐在绿荫下,仰望天空,是无尽的蔚蓝,那些曾展翅飞徊的鸟儿,这时也栖息在绿荫深处的枝头,烦躁的鸣叫着夏日的闷热。

地里的庄稼已长得密不透风,青纱帐似的玉米地里传来草被锄断的咯滋声,男人响亮的咳嗽声,还有女人爽朗的笑声。庄稼地里可是热了,男人不时用毛巾拭去脸上的汗水,女人的衣服也贴在了身上,露出美的曲线。玉米的叶片如箭簇,上面是一层绿茸。穗子吐出了红缨子,象漂亮的红丝线。男人女人那顾得欣赏这些。夏日三天五天的雨,地里的草疯了似的长,锃亮的锄头自如的绕过一株株玉米,在绿草间闪亮。风趣的男人给女人讲起前朝古代的事,说是古代有三个秀才朋友,曾一起在乡间除草劳动,其中一个中举做了官,闻讯后,一个秀才到中了举朋友那里座谈,土话实说,回忆起当年田间除草的事,老爷觉得很没有面子,让手下的人将他轰了出去。另一个秀才听说了,微微一笑,也去了官老爷那里,这样说道:想当年唐地龙围困,我们兄弟手执钩镰枪,打破罐州城,跑了汤将军。老爷一听,面露喜色,给了这个秀才一些封赏。后面的这个秀才说的什么呢?其实他不过是将当时的劳动场面文学化了。他用文学化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说是当年玉米地里除草,家人用瓦罐送来汤水,喝汤时不慎打破瓦罐,汤水流了一地。同样的经历,前后两个人不同的叙述,受到的却是迥然不同的效果。讲毕,男人燃气一支烟,倚锄休憩,女人哈哈的笑着,笑声飘散在青纱帐里。

村道里,绿树掩映的农家庭院,一只肥胖的猫卧在门墩上打呼噜,老婆婆坐在树下择豆角,瘪瘪的嘴蠕动着,哦,是嚼着孙子从省城给买的巧克力。满是菊花纹的脸上是幸福的笑容。

这时,不知谁家来了客人,炒菜的香味弥散开来,弥散在乡间七月的天空。

乡间的七月,醉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