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冬至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冬至的散文1:冬至纪事

文/项顼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冬至,今人对于冬至,已经没有旧时过节的热切。而在古代不仅是把冬至当做一个节令,而是将冬至这天当做一个隆重的节日来过,在这一天无论官商,或是百姓多放假休息以庆贺冬至的到来,亲朋之间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为“贺冬”。

我自打小起,就没有把冬至当节日来度过。不过有几件事,到是值得一记,就是在冬至这天,如果有可能的话,是会特意的选择食物,主要是吃狗肉,如果没有狗肉,能吃上羊肉也是不错的。据传说,冬至这天是最适宜进补的,吃了狗肉或是羊肉对身体有大补,整个冬天都会感觉到很暖和且不寒冷。

说起吃狗肉,我这一生中只吃到过一次味道最美的狗肉。那时我尚小,记得还未上小学。母亲在县城的烟叶复烤厂做临时工,是很重的体力劳动。那年的冬天来得很早,到了冬至已是满山遍野的冰雪。去上班不久的母亲,不一会儿便冒着严寒开门回来,我记得天刚有些微亮,我还在床上睡着,母亲手里捧着一个大搪瓷缸,里面是热腾腾的一瓷缸狗肉,母亲看着我们吃下,才满意的回厂上班。后来我知道,那是厂里的工人在冬至前晚炖的狗肉,分给了去上班的母亲一些,母亲听说冬至这天吃狗肉有大补的作用,于是自己却舍不得吃,请了假送回家来给我和姐姐吃。许多年以后,我并不再吃狗肉,可是童年时那顿狗肉的清香,却一直留在我味觉和记忆里。

除了吃狗肉外,在南方据说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和云南称抄手,福建馄饨皮薄,新疆称曲曲等。

冬至这天在远古还是重要的祭祀日子,《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说明古人对冬至的重视。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去世的父母尊长祭拜。此风俗在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滇南、滇西等地一直较好地保持,这天人们都要到亲人的墓前祭祀,表示哀思。

诗人杜甫写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四季中一个重要的节令,因为在这一天里,太阳处在地球的最南端。据史料,故宫的乾清宫有一个奇特的天象,就是只有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在正午时分才可以照在“正大光明”的匾额上。白昼渐短的冬天,从冬至这天始,将渐渐的延长,这是太阳从这天起,开始了向北动所致。于是便有了关于白昼时日长短描述:“夏至渐渐短,冬至渐渐长”的谚语。

从冬至这天起,就是民间的数九。进入数九天,也就是进入了冬天最寒冷的季节。数九是以九天为一轮,一共数九轮,计八十一天。我在前些天博客里的一篇日志上写的:“一九、二九怀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就是吾乡流传很久的对于寒冬的谚语。我在网上看到北京人的九九歌是这样数九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式,冬至过后,很快的就到了腊月,到了腊月当准备过年。

大年过后,正月已是冬尽春来。

关于冬至的散文2:这样的近,又是那样的远

文/一元兄

冬至的前一天,出差,为了让大家放心,随身携带着核酸检测合格报告,从疫情敏感的成都飞抵上海,随即驱车前往江苏南通,心跳加快,因为离家乡越来越近……

第二天晚上才知道,所住宾馆的对面,曾是我父亲就读的南通中学,几滴泪水说成一条小溪就是这个时候,这天正好是冬至。

小的时候听大人说,翻过冬至这一天,阳气开始慢慢回升,不远的前方是春天。清晨,迎着朝霞,剪了几条柳技,策马扬鞭,奋蹄飞跨扬州瘦西湖,直奔家乡,突然,马昂起头、高高地抬起前蹄,长声嘶叫,前面,横躺着兴化的五湖八荡,五湖八荡是指河道纵横,湖泊和水荡密布,这是人们所说的鱼米之乡,就是我的家乡兴化。

水面上,漂浮着密密麻麻碧绿的菱角叶,耳边荡漾着《采红菱》那优美欢快的旋律,“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 采红菱……”,几只螃蟹懒洋洋地趴在泥塘上晒太阳,成群结队的鸭子,悠哉悠哉地从我身傍游过,静静地望着我,没有和我打招呼,静静地望着我,此时此刻,五湖八荡的水,早已经汇聚成了一滴滴眼泪,”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关于冬至的散文3:腊月-张增华

文/张增华

冬至一过,腊月就近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路人不得不裹紧衣服,缩紧着身子,加快脚步以对抗寒冷。

屋后一株一人多高的老梅应时而开,蓬蓬勃勃地满满一树,黄色的花朵一层层铺成,蔚然壮观;梅花像打了一层蜡,花瓣张开,在这寒冷的天气里它们散发着悠然的香味,很远就能闻到。

冬至、小寒、大寒,岁月似流水一样飞速而逝。越是接近年关,村里的农人似越是忙碌。父亲就是这么个农民,我年少时,每到寒假时节,父亲一大早就把我们兄妹几个叫起,踏着如雪的白霜,荷锄的荷锄、挑担的挑担,他还美其名曰“加强劳动锻炼”。白霜皑皑中我们呼出热气,挑水施肥,路滑、道窄,需步步小心;就是除草,也要戴个手套,手、脸经常冻得发僵;一边干农活,父亲一边给我们讲解农事经验,处人接物,家长里短;有时累了、身体发酸,就竖起扁担、撑起锄头,脸朝背风方向,遥看那碧蓝的天空,天边的一朵朵白云,遥想美丽的外面世界和自己心仪已久的同学,幻想着心里的美好,羡慕公路上行走着的上街下县打年货的人。

一到年关,村里的炊烟袅袅不绝,家家户户忙着做年糕,做豆腐。村里的一架石磨吱吱呀呀地响,乳白色的浆液顺着石磨四周一滴一滴地流下,石磨声声中,老九叔碾碎烧好的石膏,舀起煮过的雪白的豆浆,在缸里不停地搅动,过一会儿,再舀到用布兜起的大木格里,盖上盖子,洁白的豆腐即将成形;家家户户把一年的幸福吉祥幻化成一块块洁白如玉的豆腐,一个个圆圆满满的年糕;更有讲究的人家,在年糕上涂上红点,象征着来年的喜庆如意;幸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期盼挂在大家的心头。

杀年猪是家里最隆重的时刻。夕阳西下,冬日的暮霭在将生未生之际,屠夫带着个伙计,在众人的围观与帮助下,眼看着把一头刚才还嗷嗷乱叫的猪大卸八块。夜晚在昏黄的灯光下,主家布好餐桌,端上新鲜的猪肉,蒸好的咸菜,在缕缕升腾的热气和食物的浓香里,杀猪饭开宴了,人们开始划拳行令,左邻右舍又多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冬日的天气说反常就反常,昨日还是阳光灿烂,一夜北风呼啸,今天就是阴云密布,雪花如白面一样随风而下,天地之间一片洁白,银光闪烁,远远近近的村庄变成童话世界里的仙境,缥缥缈缈,隐隐约约。

小年一过,街市便热闹起来。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拥挤不堪。商家们此刻拼命吆喝,一位老者在街头用一张凉床占着有限的空间,现场为别人做走马灯,红红的灯笼上流动着光的暗影,一匹匹姿态各异的骏马在灯笼四周奔驰,循环往复。旁边有站着欣赏的,购买者也络绎不绝。最霸气的是卖春联的,将一副春联挂在街头的椿树上,像旗帜一样随风飘扬,红红的色彩昭示着喜庆与吉祥。

校园是最安静的地方,学生早已放假,校园高大的香樟树上整日站着多嘴的麻雀,间或一两只花喜鹊横空而过,飞向更高的树梢。春风悄无声息地吹入千家万户,寂寞的夹竹桃鼓起红红的花蕾,香樟树舞动着绿叶在风中跳舞,笑容刻在人们的脸上……

关于冬至的散文4:腊味乡情

文/开心

从冬至开始,一般人家都要腌一点腊货。特别是老年人,总爱在这个季节,灌一些香肠,腌制一些咸鱼咸肉或咸鸭等分给孩子们。

同样的腊味,当孩子们夹起一片香肠或腊肉时,都会赞上一句"家里腌的就是好吃!"对于味蕾已经迟钝的现代人来说,家中香肠腊肉是不是真的好吃?很难说。这样的觉得,皆因为那些腊味里所包含着的"亲情",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

也许是现在食物太繁杂丰满了,我总认为,腊味的美好还是在冰箱没有普及的年代。特别是农村,从春天开始,家家都会养一头小猪和一群小鸡鸭,费神费粮地将它们养大。目的就是要将它们到冬天变成腊货,成为一家人一年的营养和做人情的资本。

那时侯的人没听过吃腌制品不好的说法。谁家的腊货腌得多,是一种富裕的象征,很值得大家羡慕。"张家明年日子好过哦!鸡鸭鱼肉腌了两大缸……"或者"李家今年没杀年猪,没有腌腊肉,明年的日子怎么过……"人们在腊月里谈论的往往都是这些话题。

进入腊月,辛苦一年的人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家家都忙着杀鸡杀鹅,杀猪佬在这时候成了红人,非要早早预约才能挨得上。人多劳动力多的人家,腌的腊货也就多。一头猪一百多斤,除了留点现吃外,往往被全部腌成腊肉。在那个时代,仓里有粮食,壁上挂满腊鱼腊肉,如果有姑娘来相亲的话,肯定会一眼就相中这家小伙子。

我们家乡腌腊货很简单,就是用粗盐将那些鸡鸭鱼肉抹个遍,放在大缸里,按结实就行。过几天翻个身,再过几天,就拿出去晒。晒干了的腊货就挂在厨房里的墙壁上或吊在屋梁上,要吃时就在上面去割。

家中有了这些腊货垫底,做人心中就不慌。乡下人最看重的是面子,自己的日子可以苦一点,万不能慢待客人。农闲季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季节,谈婚论嫁往往也是在这个季节敲定。家中存了腊货,才能够好好招待客人和办大事。

来了客,因有了丰富的腊货,主妇们做的菜又大气又多样。蒸猪肠一碟,风干鸡一盘,咸鸭、腊鹅、腊肉、炸圆子等等,拿来烩一下就上桌,快捷方便,不一会满满一桌。以往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有了这顿好饭菜,也就尽释前嫌了。有些人家每天都有客人,锅台上也就每天腊味缭绕。家家如此,整个村庄几乎沉浸在腊货的香味里。

记得我们小时候,除夕清早,母亲就把那些腊货浸在水里,待它们变软了,母亲把那鸡、猪、鹅等放在一只大锅里,用小火慢炆,为的是怕正月初来客时现煮来不及。这些不加任何作料,或风干或腌制的腊货,放在一起炆熟后,那特殊的、自然的、不带任何辛香气的腊香味,实在是香得无法形容,是任何荤菜的香味都无法比的。那种香气算得上是腊味中的极致。

乡村有个传统习俗,正月里互相吃请。今天请你到我家,明天请你到他家,轮流请客,目的是为了增进友谊。这是非常好的一种联谊方式,可以借助冬日里的吃请,把平日因忙碌而疏忽了的友情,在餐桌上、在腊味里串起来。过去一年中的小不如意,在腊味和酒香中全被抹去。来年家中需要乡亲们帮忙的地方,也都在这些乡情和腊味里得到了答复。这样一请一复中,即美了口福,也融洽了乡情。

关于冬至的散文5:诗人笔下的冬至

文/黄春景

不经意间,冬至蹁跹而来。我喜欢在冬至里读诗,品尝古诗里的冬至韵味。

诗人白居易有《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直率质朴的诗句,道出了一个游子在节日时的那份浓浓的乡愁,对于寄身异地的我心有戚戚焉。白居易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体验,展现了一幅冬至画卷。虽然有一丝淡淡的感伤,但读后总让人不由自主地向往故土的冬至,及那令人无法割舍的亲情。

诗人杜甫的《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民间亦称冬至为“小阳春”,诗人为什么把寒意逼人的冬至跟春天扯到一起呢?冬至一过,春天很快到来。每次读到这首诗,不得不感慨自己走过的每一个足迹。以至于总想起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诗人陆游的《辛酉冬至》诗吟道:“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诗人将冬至视为“增年”之节日,古人对冬至是何等的重视。天增岁月人增寿,父母亲又添不少白发。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学会了珍惜眼前事眼前人。陪同家人过冬至,跟母亲学包饺子,其乐融融。

宋代着名女诗人朱淑真的诗作《冬至》曰:“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这跟老家过节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到冬至,老家到处笼罩着浓浓的冬至节气氛,或和面备馅做糍粑,或杀鸡宰鹅准备团圆饭,呈现出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

诗人笔下的冬至,与其说是写诗,毋宁说是在言情。着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虽然不写诗,但却喜欢享受读诗的快感。冬至读诗,读与之相关的诗,伴着饺子馅儿的香浓一并吃下肚,细细咀嚼,觉得甚是美妙。

关于冬至的散文6:新年随想

文/张南山

冬至的汤圆在锅鼎翻滚,就像人生打拚,尘埃落定。东北等地有些老百姓已经在紧锣密鼓准备年货,迎接新年。潮汕大地则还静悄悄,仿佛狗年的春节还是很遥远的事,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冬至到了,年还会遥远吗?

小时候,冬至一到,吃过汤圆,就开始掰指点减去法——春节倒计时。潮州有气象民谚曰:“冬至乌,年夜酥;冬至红,年夜雨。”“冬节在月头,寒冻年夜交;冬至在月中,无冻又无霜;冬节在月尾,寒冻正二月。”我们强烈地关注着冬至期间的天气变化和时间节点,仿佛晴与不晴、月头与月尾,与我们生命攸关似的。春节对我们儿时的诱惑,是一种狂欢的记忆。如果是晴空万里,我们就能取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如果春节期间下雨,道路泥泞,我们准会唉声叹气。

正当我们兴高采烈的时候,奶奶却总泼冷水说:“小孩烦恼过年,大人烦恼没钱。”我们对这话是不爱听的,认为大人总和我们小孩子唱反调、过不去。等到我们有了同感,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篇章。

童年时期,步行去向长辈拜年,蹦蹦跳跳;少年时代,骑自行车向长辈拜年,奋力向前;拜年,是我们在一年中最幸福的日子。俗话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既是现实,也是调侃。如今,人们已经很少成群结队、浩浩荡荡上门相互拜年了,除非碍于礼节,否则,差点都要把春节定性为累赘一档。现在,一来生活改善,二来通信发达,三来资金宽裕。尤其是通信发达,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能通话、视频、发红包等等,尤其是来一个群发短信拜年,一按就行,方便快捷的同时,有点敷衍了事的嫌疑。

春节期间,我更喜欢亲人团聚、贴春联、挂年画、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拍全家福等活动和习俗。就说多活动身体这一项,就能给人带来健康和快乐,比窝在家里喝酒、打牌和玩麻将好得多。然而,恰恰由于通信发达,加上各忙各的,产生了惰性,总以为今后见面有的是时间,忽略了一些人为因素,亲戚朋友聚一起反而少了。因此,我还是主张在春节期间,挤出一些时间相互拜年,相道吉祥,总结经验,畅谈未来,互补不足,交换梦想……

历史上,关于春节的诗歌名句,更是数不胜数,诸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望年关,梳理思绪,我做了一些时间调整和安排,决定恢复以前的拜年方式,人到大吉(柑)到,人到祝福到,而且列出拜年的时间表,如下:正月初一,回故乡和父母兄弟们团聚,拍全家福;是夜,去向舅父舅母、表兄弟拜年。正月初二,去凤凰向岳父母及亲戚拜年;是夜,回故乡和乡亲们拜年。正月初三,去妹夫家拜年;是夜,去老妗家拜年(或者提前去)。正月初四,选择性向其他亲朋好友拜年……

乌洋村的舅父今年九十岁,舅母九十一岁,还种菜,还喝酒,面有红色,身体健康,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想不到如今生活这么好!”叮嘱我的话则是:“外甥,有时间多来看看我们,多聚几次。”

尤其是何厝老妗,十多年没看到她老人家了,想起昔年老妗一家六口煮半斤米粥,清得和天空同一色彩,听说她如今已住四层楼房,还能煮饭,四世同堂,孙辈也已成家立业,生活无忧,真令人开心。

时不我待,来去匆匆,我认为,人生的精彩,不该只是悠悠岁月,更要有暖暖真情,尤其新春佳节。

关于冬至的散文7:冬至漫笔

又到年末了,内心有着千丝万缕的祝福,想对你说。却,还是放于心中。

自从结婚,生女后,似乎渐渐对许多事情都多了一份理解与包容。从前不懂的,现在也开始渐渐懂了……今天上午接到xl的电话,通知下午约几个朋友吃火锅,说过两天就是冬至了,因为大家都忙,只能今天!

冬至?天啊,我这才意识到,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年也就走到尾声!生活总是在继续着,每天迎接着我们从来就不是一样的内容,每天都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值得回味,值得念叨。

忙碌了一年,虽然在金钱上没有很大的收获。但看着女儿已长大成人,也越来越懂事,心里也就觉得,这或许是最大的收获,没什么比这更让人觉得幸福。

女儿下午正好也有应酬,我可以轻松前往了。打开门,桌上已经摆满了各色各样的食物。锅内,汤底,也已沸腾。呵呵,还有两大盘饺子,我最爱吃的!大家围坐在一起,有欢笑,有泪水,更多的是快乐。喝着红酒,畅谈各自生活的点滴。

听着你讲述着小时候生活的点滴,谈不上特别的精彩,但与我们达成了共鸣。因为,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那时候,和弟弟妹妹在一起。我也与你相同,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照顾弟弟妹妹。由于爸爸妈妈总有干不完的工作,操不完的心。而我,在家排行老大,小小年纪就要扛起照顾弟妹的责任。下课后,要买菜,做饭。

当然还要给他们烧水,洗澡,洗衣服。夜里,他们吵着闹着还要我这个当姐姐的给他们讲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安徒生的童话,虽然也有些故事是根据自己看的书编出来的,但他们也不难哄,只要你讲,他们就听,且是很认真的听。听着,听着,也就睡着了。

那段时光,虽然辛苦,但,却很幸福。现在每每想起,都觉得格外珍贵,也极其怀念。只是,现在弟妹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离得也远,似乎现在能相聚在一起,也都显得格外困难。干杯,干杯!一阵阵碰杯声收回了我的心猿意马。

这次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很压抑的聚会,上司与下属。但是,真正坐在一起才发现,原来很轻松。你讲时,我们听。偶尔换我们讲,你也听的有滋有味。犹如兄弟姐妹,欢聚一起,有回忆,也有期望。

你跟我碰杯,本来有着许许多多的祝福想要送出,终,还是选择了沉默。我想,认识了这么多年,你应该懂,一切尽在不言中。

你说要有点节目,比如讲个笑话,大家轮流,有红包抽取。第一个,说了个脑筋急转弯。轮到我,沉默了。平时不看笑话,即使看了也不牢记笑话的我,瞬间还真是找不到笑话可讲。你说唱歌也行,甚至宽容的让我到网上去查询。我很感激你的宽容,你的善解人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越发的成熟,及稳重。因为这种种,也就更加值得我尊敬,及感激。

冬至,就在这样的欢笑声中渡过。很快乐,很温馨,也很感激。带着感恩的心在这里,我很快乐。

最后,衷心地祝福搜狐博客的博友们,冬至快乐,别忘记吃饺子哟!

关于冬至的散文8:冬至

文/我思我在

老家那儿出了个能人,是搞美术的。据说在我还穿开裆裤的时候就上贵阳进北京,边办画展边买画,轰动一时。为此作为乡土人才被安排了工作,还娶了个极其崇拜他的清纯女子为妻。他常为人作画,画的绝大多数是同一种景致。我也曾索得一幅,画面上的天空低矮而昏暗,软软地压在寒山瘦水上,没有庄稼的田地里无遮无挡,很清晰的看见那条粗细不均弯来拐去的小路。路是向一个村庄蜿蜒的,透过路口那一排扳起手指也能数清叶子的枯树,几间错落无序的房屋有些寂寥的立在那里,像是一位苍老的母亲在等着谁的归来。而此刻,一只昏鸦展翅离开路旁的那株老树,将最后一片枯叶振离枝梢,飘悠悠落下。一个头戴毡帽身穿棉袄的路人反脸看了眼,露出蓬乱的胡须和深浅不一的皱纹。他躬身往村里走,双手在胸前交错着使劲插进袖口,萧萧瑟瑟的样子。画以家为题,还附有一行蝇头小楷:冬至节已过,数九寒天来,归期尚有日,柴门久已开。

说实在的,接过画很久了,我的心还是颤抖得停不下来。多么熟悉的村庄,多么熟悉的身影,多么熟悉的旧事,许多年虽未想见,却又何曾忘记。这是关于家的,关于亲情的,关于日渐同化的世界里依旧独有的故土属性。当一个人感觉身冷的时候,他想得最多的是温暖的家,当一个人感觉心寒的时候,他迫切需求的是温馨的亲情,而冬至不论是四时的自然轮回,还是人性的生老交替,这当头都是最好的诠释。虽说立秋开始就西风渐紧,寒意日浓,但九月尚有秋老虎,十月还有小阳春。只有到了冬至,寒冷才不可逆转的往深处走,而自然界的冷总是左右着人的思绪,让你随之而冷,而渴望一种皈依。

有着是“冬至是头九,两手插袖口”,在我老家那儿,小雪大雪的时节都还能将就过,可冬至一到,天气就干冷干冷的,风也像长了眼睛似的从衣缝里透进***死地贴在肌肤上,让你不得不勾腰驼背地将双手互插于袖口。男人也女女人也好,统一以这种方式走进田间地坎,走过他们的柴草垛抑或篱笆围就的菜园。我们那儿吃水困难,特别是数九寒天,村里的井枯了,吃水得翻过一道山梁去河里挑。一早一晚三五个、十来个结伴而去,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一律把手在胸前交错着插入袖口,扁担兀自横肩上,两只桶一前一后颤悠悠的,却未晃落一滴水。这是多年来练就的技巧,靠教是教不会的,于是就成了冬至时节那道山梁上独特而醒目的风景。那年一位研究民俗的教授与我同去,目睹这种境状竟呆住了,后来他写了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将之称为一个特定地域里的民族文化,就如同印度人头顶物什一样。其实他哪里知道,这是冬至的寒冷逼出来的,或者说是老家人抵制寒冷的一种创举。

我们村里被几座山围住,地形状如平放着和葫芦,庄户人家聚在葫芦底,一条路从葫芦口歪歪扭扭的延伸过来,路边田地里偶尔有一处青色冬萝卜,并不大,越发的就感觉萧条和冷瑟。偶尔有一个大人抱着手躬着腰朝前,一个小孩子以同样的姿势跟后。小村人少,外来的人也不多,老远的就能认出谁家的人或者亲戚,于是就听到喊抱柴将火烧旺的声音。我小的时候无数次帮人家抱柴燃旺火,但更多的是随大人赶场、放牧,甚至走亲串戚回来时迫不紧待地跑向那堆哔剥燃烧的柴火,不大会功夫,整个人就精神起来了。但那时只知道冷来饿来往家里跑,受到委屈找家人诉,并不大在意这种形式之下家和亲情更深更远的蕴藏,而这是足以影响人一生的结,也是最为真实最为妥当的归宿和依靠。

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老家那儿的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他们都去了一个方向的林场,将粗大的苍木伐倒后运到山外的公路上来。由于离家远,每年栽种完庄稼出去,一直要到冬至过后,大雪封山,地冻天寒无法作业才回来。虽说常年在外,但走在进村的那条小路上的姿势一如既往,佝偻着身子,双手插于袖口,一副不胜寒的样子。这与我索得的那画一般无二,仅仅是行走的人多几个罢了。那一个冬至时节村里外出的男人几乎在同一天回来,他们抬着一副担架磕磕绊绊行走在田间小路上的时候,村里就有人哭了。那时我还小,具体场景记得不大清晰,印象中村口的一块空地上燃起一堆熊熊大火,却破天荒没有人去围守。据说被抬回来的那个男人是伐木时被冰雪滑倒而摔死的。此后每到冬至前后,村里无数人家一天要开门出来看几次,看那条小路上有没有行人,如果有人刚过村前那个垭口,他们一定要在寒风中看着,一直要看得清清楚楚,一直要看着走进谁的家门。“冬至节已过,数九寒天来,归期尚有日,柴门久已开”,也许村里那个搞美术的能人当时也开门眺望,也捡拾柴草燃旺火堆,也许曾经也在入村的小路上行走着被人眺望,因而那一大把亲情和乡情漫溢在冬至的日子里,就像为他燃起或他为别人燃起的火苗,一直炙烤着他,一直炙烤着他的画和他画的人。

我索得的那幅画就挂在我的书房里,每每疲惫的时候往藤椅上一躺就能看到它,那山村怎第看都是我的家园,那画上的人怎么看都是我的亲人。只是家门应当开启很久了,亲人也踏上的归途,而在这个异乡的城市,在这开始数九的冬天,我又将何去何从。

关于冬至的散文9:冬至麒麟盖

文/熊定质

冬天的麒麟盖含蓄、灵动,蕴含着无限生机,凝聚着独特的风景。

绵延数十公里,苍苍茫茫的麒麟盖像一条长龙盘踞在武陵山腹地的黔江。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只颇具灵性的麒麟来到贫瘠、荒凉的山盖,企图拯救贫病交加的山民。它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终未如愿,黯然神伤、倍感羞愧的它在山盖南端化成一座美丽的山堡,麒麟盖和阿蓬江镇麒麟村因此而得名。

有一种解释称,盖者,高山上的平坝也。麒麟盖海拔大致在一千米至一千四百米之间,远看山脉如刀削斧辟般陡峭险峻,爬上山梁上后顿觉豁然开朗,盖上地势相对比较平顺,除了宽阔葱郁的山林外,还有平坦的槽土和层次分明的梯土、石窖土,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山盖人。

山盖人有着大山的遗传基因,男人粗犷、豪迈、耿直,女人像山间的百合花一般质朴、善良、清丽、脱俗。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年来,麒麟盖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弘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因地制宜发展烤烟、畜牧等支柱产业,迈开了致富奔小康步伐。盖上的麒麟村烟农年度户均收入达十多万元,麒麟村一跃成为重庆市烤烟第一村。

富起来的山盖人修起了鳞次栉比的“别墅”型的新楼房,不少人还在城里买起商品房,过起了生产季节在老家,农闲时节住城里的“两栖”生活。摩托车、农用车、小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麒麟盖翻天覆地的变迁让已化作山堡的麒麟刮目相看。

冬至麒麟,山盖的早晚时间多是云遮雾罩,气温往往比山脚下的河坝村寨要低几度,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像竹枝在抽打。与此同时,室内却温暖如春,人们或在火铺上烤着杂木疙瘩火,或煤炉子火,或享受着电火箱和空调,睡觉时用上了电热毯。

刚入冬,山盖人就变得忙碌起来,烤烟一卖完就开始清理烟田残留物,接着就驾驭着微耕机“突突突突”地翻犁起烟田来,称这样让翻犁后的土壤被雪凌浸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中的病菌,能提升烤烟的品质。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人就更繁忙了,除了耕耘自家的烟田外,还要组织人力清理烤烟大棚集中漂浮育苗工场,筹备育苗事宜。

不经意间,一场雪便光临山盖。屋脊、耕地、山林被皑皑白雪完全覆盖,宛若亦真亦幻的神话世界。山盖上被积雪覆盖的山堡十分相似,陌生人很容易迷路,鬼使神差地在山堡间兜起圈子,走了半天又回到起点。

不怕冷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地在院坝里玩起了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戏。难得闲下来的中年汉子就相互邀约三五成群,唤起撵仗狗,挎起麻绳网进入山林中搜寻野味的足迹。若捕到猎物则参与者均分,即使没有获得猎物,大家也要在某人屋头围着火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有时天空只降冰凌(雾淞)而不降雪,地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冰层表面生硬而湿滑,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摔跟头。山林里的各种树枝上凝聚着一层薄薄的,晶莹剔透的,或像刀或像树叶或像花朵一样的冰凌,形状洁白无暇,美轮美奂。

这情景,使游客纷至沓来,穿行在玉树琼枝间,或欣赏奇特的冰凌(雾淞)景观,或用相机、手机拍照留念。他们玩饿了就联系附近一家农户,炖起野生干菌和猪排骨或蹄花,喝起浓烈的包谷烧,踏踏实实地醉一回。

冬时,山盖上间或遇到艳阳天。晨雾把山盖包裹紧紧的,能见度只有几米或十多米。雾逐渐褪去,山寨的轮廓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这阵的雾却活跃在大山与大山之间。它像一幅巨大的灰白色的幔把山脚下的田园和村庄严严实实罩住,此时的山盖宛若天上人间。宽阔的沟壑仿佛被雾铺成了康庄大道,通过它就能走到对面的大山上。这时,喜庆、温柔的太阳已从东边的大山爬上来,在蔚蓝的天空中微笑着,灿烂着,展示出迷人的风采。

在阳光的照耀下和微风的吹拂下,弥漫在大山之间的雾愈趋活跃,不停地漫步或奔跑,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运动状态,或像茫茫雪原般壮观或像万马奔腾般豪迈或似海市蜃楼般绚丽……如此情景,一帮守候多时的摄友不禁高兴得“哇哇”直叫。

再过一阵,大山之间的雾逐渐消褪得干干净净,极目远眺,山脚下的阿蓬江、集镇、村寨历历在目,在阳光的照耀下,朦胧、苍茫的远山显得神秘而悠远。

冬日的麒麟盖,虽然天寒地冻,表象衰败的杂草虽然被冰雪覆盖着,却在地下萌动着新芽,山间的乔木虽绿阴褪尽看似萧条,枝头上却蕴育着勃勃生机。

冬日的麒麟盖沐浴在严寒中,但山里人是活跃、积极的,他们辛勤地耕耘着现在,也憧憬谋划着美好的未来。

关于冬至的散文10:渴望一场冬雪

文/袁传宝

冬至已过月半,正值北风呼啸,刺骨凛冽之时,凌厉的朔风吹落窗外梧桐树的最后一片叶子,吹在脸上仿佛冰刀掠过。

眼下,梅花还未怒放。冬天,一片萧瑟。连续多日的阴霾弥漫天空,看不透阴云的尽头是否还有阳光。天地笼罩在一片苍茫的世界中。灰色的天,灰色的建筑,灰色的树,灰色的路,行人匆匆,少有珠翠罗绮的鲜艳。车辆匆匆,呼啸而过,留下阵阵烟气,直入鼻腔。遇到路堵,刺耳的喇叭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世界,沉没在一片烦躁与黯淡之中。直教人觉着“愁云惨淡万里凝”。

漫步在没有生机的路上,心中只有一种渴望,渴望一场冬雪。

嘴里轻哼着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想象着飞雪漫天,如柳絮曼舞的美妙境界。一片片冬的精灵从天而降,轻盈飞舞,在茫茫天宇之间随风而来。洁白的雪花,披着圣洁的衣裳,为落寞无趣的冬季装点生命的气息。雪落在头上,落在衣上,伸手想要接入这晶莹的六瓣花,仔细看时,花儿未及开放,已被我的热情融化为温馨的泪,流淌在手间,凉沁沁的感觉。低头嗅时,似有北方的气息。

雪大了,簌簌降落,洒在大地。于是,灰色的世界渐渐有了生命的气息。树头,绽放朵朵银花,屋顶,聚集层层棉被。走在路上,任凭雪落无声,只觉着心里一种慰藉,一种感动。

想想,没有雪花的日子,冬天该是何等的寂寞!

华灯初上,路边的灯花绽放。灯下,飘洒着片片雪花,映着昏黄的光,在灿烂地轻飞曼舞。不管有无知音欣赏,一味地落着。潇洒飘逸,如特立独行的天外来客,尽情地秀出秀美的身姿,秀出自由的神韵。

这世界,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欣喜之余,酌酒相庆。屋外已近昏暗,有雪的亮光和着灯光,却又别有一番雅趣。窗户上一层热气,蒙眬了我酒酣的眼。孩子在玻璃上画画,不时哈着小手。

透过明晰的窗户,雪花仍旧独自下着,孩子般,想要挤进屋里。有玻璃挡着,雪花只得扒在玻璃上,急得直哭。泪水顺着玻璃,悄然滑落。

下雪的季节,如此的诗情画意。

想象着明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银装素裹的世界,该是怎样的分外妖娆。

漫步在没有生机的路上,心中有一种渴望,渴望一场冬雪。

关于冬至的散文11:冬至

文/吴建

在我的家乡,冬至是一个很重大的节日。冬至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磨成米粉做圆子。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美满。母亲总说,圆子是最团圆吉祥的食物,能把牵挂和幸福都包裹进去。儿时的冬天总是异常的寒冷,常常清早起来被冻得哇哇哭。此时母亲都会怜爱地把我揽在怀,安慰我说:“冬至那天多吃圆子,就不觉得冷了。”冬至节,母亲早早起来搓圆子,她把米粉加入适量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再切成一只只圆坯,然后用手掌把它搓成一个个如核桃大小的圆子。煮圆子要等水开了后才能下锅,不然会化掉。汤圆浮上水面,袅袅的香气也升腾弥漫,让人垂涎三尺。搛一个汤圆急急地送进嘴里,轻轻咀嚼,软软的,甜甜的,滑滑的,温润绵长,食后唇齿留香、绕颊三日,我们个个吃得肚儿圆,母亲看我吃得特别香,欣慰地笑了。清香的汤圆寄寓的是对我们未来的希冀和愿景。后来走出家乡到外地求学,冬至这天总会想起母亲煮圆子的情形。热腾腾的氤氲雾气,犹如水袖般悠悠飘逸的精灵,母亲用浓浓爱意将寒冷的世界柔化得温暖馨香,使我懂得自己的根永远随着母亲的身影眷恋着故土。

冬至这一天,太阳到达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来说,这是一年中白日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漫漫长夜,北风呼啸,寒气袭人,大人小孩都睡不着,一家人就围炉夜话。我的父亲文化程度虽不高,但古文基础扎实,他娓娓道来的《西游记》等古典文学是文化荒漠岁月里的一股清泉,温润着我们干涸的心。但我记忆最深的是《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黄香小时候,家境困窘,冬天铺的还是草席,为让劳作一天的父亲不再挨冻,黄香读完书便悄悄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叫父亲睡下。那时,我总是很遗憾父亲的床上有棉被垫着,让我连“温席”的机会都没有。

霜雪凝野、一年将终,作客他乡的游子,在这个漫长的冬夜,谁人不起故园情呢?唐代诗人杜甫的《至后》说:“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在古代,冬至那一天,在外的人必须赶回家过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可诗人想回家又脱不开身,于是吐露出离乡背井的酸楚。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又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孤身羁旅,恰逢冬至,诗人揣想家人牵挂他的心情,这般思念就流注于亲心与己心之间,显得格外温婉、深淳。唐代诗人殷尧藩《冬至酬刘使君》亦云:“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渐喜一阳从地复,却怜群沴逐冰消。”诗人出门在外,冬至夜思家而不能眠,故乡是那样的遥远而又亲近。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节气循环,“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腊梅含笑时,春天的脚步近了。

关于冬至的散文12:温情“冬至”

文/魏益君

冬至,一个寒冬里的节气,一个给我温情,给我甜蜜,引我遐思的节气。啊,冬至,我儿时的美好欢愉哟!

记忆里,每到冬至节气,北方的农村便进入天寒地冻的季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开始懒散下来。那时乡下的文化生活贫乏,除了每天听小广播,就是隔很长时间看场电影,自娱自乐便成了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们热衷的事。冬至是“交九”的第一天,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我们几个小伙伴总是找一堵向阳的墙,靠着墙面玩“挤油”游戏,边做口中边唱着儿歌:“挤挤油,挤出汗,身上像穿火龙丹”。在那寒冷的冬天里,我们玩的畅快淋漓,真的挤出了一身汗,一轮被冻得发抖的太阳好像也被我们挤暖了,将温柔的暖意洒向人间。

河里的水开始结了厚厚的冰,已经能承受人的体重,冰上游戏更是我们的最爱。手中执一个鞭儿,在冰面上抽打着彩色的陀螺,旋转出多彩的弧线。正惬意玩耍间,岸上传来母亲长长的喊声,那是母亲在喊我们回家吃“冬至饺”。

冬至这天吃饺子是家乡的风俗,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肉馅的饺子只有很少的人家才能吃到,一般人家就只能吃上素菜馅的饺子。我家那时穷,虽然吃不上肉馅饺子,但母亲总能调制出美味可口的饺子馅来。包饺子的面也是两块面,一块是白面,一块是掺了高粱和大豆的杂面,白面是给爷爷奶奶和最小的弟弟妹妹吃的,父母、姐姐和我吃杂面水饺。

下饺子前,我要到生产队的牛棚里去喊喂牲口的爷爷回家吃饭。爷爷那天也特忙,他给棚圈里的牛、驴子在饲料里掺杂了豆饼,那些牲口吃起来就特带劲。爷爷总说,冬至把牲口喂好了,开春犁地才拉的快。是啊,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人们已开始算计下一个季节的农事了。

我和爷爷回到家,热气腾腾的饺子已经出锅了,虽然是两种水饺,但吃的却很香甜,很融洽。爷爷奶奶时不时就把自己碗里的白面水饺夹给我几个,父母就说:“爷爷奶奶年岁大了,你吃好东西的时候还长着呢,还回去吧。”爷爷奶奶就装着很生气的样子,我也就只好吃了几个,老人高兴,全家高兴。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吃过“冬至饺”,人们就开始熬冬了。冬至已至,新春不远,前方的春天在牵引着人们的目光,诱惑着农家对来年的新的希望和祈盼。

而今,每到冬至节气,我总是要回趟乡下,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冬至的感觉,也才能找回儿时那些逝去的美好……

关于冬至的散文13:孩子的冬天

文/施泽会

进入冬至之后,天气越来越冷了。

从山村来到学校的孩子,很早就起床了。刚到学校,他们的脸上红通通的一片,仿佛熟透了的红苹果,红得那么可爱。

我站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远远望去,那一座座群山被大雾笼罩着,时隐时现。近处低矮的房屋被覆盖了一层薄霜,冬天的气候在一夜之间变得更加凶狠了。

我隐隐约约看见有几个孩子在公路上走着。手里拿着手电筒,一束昏黄的光点,向公路的前方移动,那也许就是我的学生。

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就站在学校的大门外喊:“老师,快开门,我们要进学校。”我急急忙忙跑下楼,打开铁门,让他们进来,他们的嘴里还喘着粗气。

“我叫你们不要来这么早,你们不听,现在才六点半,你们的睡眠不足会影响学习的。”他们只是笑笑走进了教室。拉亮了电灯,一会儿就传来一片读书声。

学校的学生陆陆续续都来了。这时的太阳已经升起了一竹竿多高。冬天的太阳已经减少了它的热量,温度变得那么遥不可及。全校的师生都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仿佛得到了一件很珍贵的礼物一样,开心、快乐,忘记了冬天刺骨的寒风。这是因为冬天的太阳太珍贵的缘故。那些太阳的光线照在学校的风景树上泛着金光,仿佛天宇撒下来的一地金子。

一节课的时间一晃而过。同学们来到操场开始了广播操的演练。那些可爱的娃娃脸上洋溢着很多对知识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广播操一结束,同学们在操场上你追我赶,相互打闹,看似那么无忧无虑,实则是一颗颗童心天真般的真实表露。弹珠子,打羽毛球,踢毽子,拔河,斗鸡比赛,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

这是我10多年前站在学校的走廊上观察到的情景。时间已经不复返了,我教过的学生现在也许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了。只是那些激动人心的画面依然珍藏在我的脑海里。

冬天写在孩子们的脸上,成了一首首动听的儿童歌谣,冬天穿着孩子们的身上成了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冬天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依然那么美丽。

关于冬至的散文14:雪灵儿

文/欧阳平

还以为要到冬至才会下雪,没想到你这么早就来了。

我听到窗棂上的悉悉索索的响声,我以为是老鼠爬行,起身一望,原来是你来了,来得轻盈,要不是心有灵犀,我怎会感到你的到来?只一瞬,就刷洗了一身的污垢,把美、纯洁留给世人,让人们享受不尽你的亮丽。

我情不自禁地走下楼,来到你的身边,看到你洁白的身子,我真不忍心踏上,但你向我呼唤:“来吧,亲爱的,我是属于你的。”我顿时浑身暖透,轻轻地踏上你的洁白的身体,你吱呀吱呀,优美之音不断唤醒我沉睡的肉体。柔柔的、融融的,酥软了我的肢体,我麻木的思绪,飘飞到你的柔美的世界里。我缓步走着,一个趔趄,手掌触到你的柔软的身体,你以柔弱的躯体撑起我僵硬的、沉重的身子,我感到从没有的厚重。而你,时而跑进我的身子里,像蜜蜂轻轻地吻我一下;时而飘到树叶上,点缀成冰花的美,使我眼花缭乱;时而钻进草丛里,忽眨着醉意的眼,给我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你又飘起来了,缓缓地飘落在我的头发上,把一种特有的凉意带给我。我伸出手,你轻飘飘地落在我的手心,我用心端详你的容颜,你的细灵的绒毛,在寒冷的冬夜带给我美的享受;你的冰晶的双眼,让我通透自己。可你,悄无声息地走了,溜进我的体内,给我生的力量。

忽然,来了一阵风,你就旋转起来,耍出优美的舞姿,让我见识你别样的美。天暗了,我怎忍心向你告别,只好怀揣一个精灵快步走了,但回首处,仍见你楚楚动人的模样,我又回来,捧起你,带你回家。

入夜,我就带着这美妙的精灵沉沉睡去。黎明起来,偌大的世界,一片圣洁。我就要在万籁寂静时走进你的心脏,刚开门,一股空灵之气迎面吹来,疲惫顿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你的冰灵的模样,让我神往,那种神采飞扬;那种飘飘欲仙;那种洁白无瑕,无不洗净我久远的晦气。

我就这样守护着你,让你见证人间的奇迹;我就这样凝视着你,让你感悟人间的美好。

我叫你雪灵儿好么,就这样,欢快地走过一年,走过人的生和死,走过凡尘与仙界,走过激情与麻木,走过我的灵与肉。

关于冬至的散文15:冬至送冬

文/常山书生

民谣曰:“冬至送冬,父母安宁。”冬至日回娘家,俗称“送冬”,是北方一些地区流传已久的民俗。过去乡下条件差,冬天,老年人避寒保暖讲究的是猫冬,身体不大好的叫熬冬。病情重的老人,过冬如过鬼门关。冬至数九后,不少老人的病情一般会加重,更加引起儿女的牵挂,正所谓:“惦念爹娘夜难眠,老人可该添衣衫。有道送冬不送终,盼我爹娘寿比山。”

给父母送冬的筹备活动,在冬至节的前几天就开始了。女儿们亲手为父母做鞋做袜,或赶集上市场给父母买衣购帽。衣裳讲究的是宽松柔软轻便,吃食讲究的是酥软营养价值高。一样样一件件,都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都有女儿的孝心在里面。

冬至节的早晨,这些出嫁的女儿就忙活上了,把给爹娘预备的东西分别用包袱包好,给小儿女换上干净衣裳,最后,也不忘把自己打扮一番。有婆婆的,言语一声,没有婆婆的,把门子锁上,然后与女婿一起回娘家。

冬至节上午,在乡间的路上,回娘家“送冬”的女儿或坐车或步行,络绎不绝,撒下一路的欢声笑语。

女儿还未到家门口,爹娘哥嫂就迎出来了。进了暖和屋,女儿便把孝敬爹娘穿的吃的用的全拿出来了,摆了一桌子。为了取悦嫂子,还专门带给嫂子一块印花头巾或从集市上买来的香胰子(香皂)。一家人亲热的话语、欢乐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女儿来“送冬”,娘家给女儿包饺子是少不了的。闺女一进门,全家人就忙活起来了。娘亲和面,嫂子则在案板上“当当——”地剁肉、切菜做馅儿。如果女儿带着女婿来,老泰山和大舅哥就会张罗酒菜,陪着女婿喝几盅自家酿的地瓜烧。而哥家和妹家的娃子们,早就结伴跑出家门玩去了。正是:冬至送冬爹娘喜,开门迎来自家女。贴心话儿说不完,数九寒天春风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