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文章

请欣赏取暖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取暖文章1:取暖随想

文/李汝骠

随着一轮又一轮冷空气来袭,气温下降了很多,严寒的冬季即将到来,我不禁想起我家冬季的取暖保暖的艰辛岁月来了。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从平房宿舍因拆迁搬到楼房,因为是楼房顶层,到了冬季比平房冷多了。那时我们已是五口之家,而且是异性大子女,因为只有一间半的住房面积,大儿子只好在不大的楼道里放下一张床住宿。楼房又没有暖气,到冬天全家生一个用颜料筒改造的火炉取暖,事先还要打好过冬的煤糕和备好煤炭、劈柴。

寒冷的冬季到了,我们在9平方米的南房生火炉,把长烟筒伸到北房。女儿住在南房,我两口与小儿子住在北房。妻子为了不让女儿受冻,就关闭了南房的窗户,糊上报纸,封上塑料布。又把楼道大门的墙缝和门缝塞上破布棉花,还用旧布旧棉花缝了件棉门帘挂在大门上。家里仅有的一个橡胶暖水袋给了住在楼道里的大儿子。女儿和小儿子每人一个葡萄糖瓶子,灌上热水,用皮塞和布把瓶口扎好,防止漏水。晚上孩子写作业时,用它暖手,睡觉时放在被窝里取暖,不过到了清晨就全凉了。

妻子在备课改作业之余,在灯光下为三个孩子缝制了棉手套,孩子戴上它,冻伤好多了。有一次,我和妻子去城里开会,在柳巷买回一件拉舍尔毛毯,因为是挂久了的样品,半价处理。拿回家里处理了一下,盖上它暖暖的,花色又好看,全家人别提多高兴了。又有一次我去市里参加表彰会发了一件电热毯。虽说只够一个人使用,但当时也算是“科技产品”了。全家人一致同意给睡在楼道里的大儿子用,并叮嘱他要注意使用方法,保证安全。大儿子用了一段,就让他母亲用了,因为母亲腰疼,用它舒服些。这件电热毯连续用了好几个冬天。

取暖文章2:突击取暖

文/李运果

我们学校在一个镇上。学校规模不大,只有30多名老师和400余名学生。学校的条件也很简陋,除了一座只有十个教室的二层教学楼,其他房子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的平房,不合标准不说,布局也极为分散。

四年前,上面拨下资金,对农村学校进行取暖工程改造,我们学校告别了多年的煤炉取暖,安了锅炉,改成了暖气取暖。

虽然安了锅炉,校长却不让敞开了烧。我们那个地区的取暖期一般要有三个多月,就我们那个锅炉,一个取暖期下来,没有25吨煤根本拿不下来,加上锅炉工工资和暖气维修费用,每年光取暖开支就要3万多元。学校一年的经费还不到20万,这也该买那也该花,3万块钱不是个小数目。校长经常跟烧锅炉的孔师傅说:省着些,炉火千万不能太旺,温度不太低就行。孔师傅倒也听话,只在早晨六七点钟师生来学校前烧上一阵,其余时间那炉火基本全都封着。即使这样,一提取暖我们校长还心疼得要命。所以,一到冬天,尽管学校安了暖气,可炉火经常封着,师生们共同的感觉仍然是一个字:冷。

上周一,校长去局里开会,回来后跟我和赵主任说,从明天起,局领导要带人来我们学校听三天的课,叫赵主任做好相关安排,并叫我做好卫生打扫和其他后勤保障。

校长又打电话把孔师傅叫来,对他说:这几天局领导要来检查工作,你要勤捅火、多填煤,把暖气烧热些,千万不能让领导挨冻说冷。

第二天一大早,孔师傅就把炉火烧得又红又旺。上午九点来钟,局领导一行来到我们学校,教室和办公室里都暖烘烘的。

一连几天,孔师傅都是多填煤不停地烧,教室和办公室里温暖如春,师生们脸上都红扑扑的。

三天后,局领导离开,暖气又成了原来的样子。几位女老师在办公室一边搓手一边说:“真是冻死人。要是领导天天来检查工作,我们就不用遭这洋罪!”

取暖文章3:向阳取暖

文/杨泽文

在我的经验中,向阳取暖最好的地方还是在乡下。而乡下最好向阳取暖的地方则是在草坪上和草垛下。

在我的童年时代,草坪和草垛是我最迷恋的地方,也是我向阳取暖最多的地方。在缺少保暖衣服的岁月,年少的我总是喜欢在冬春日子放牧,为的是能在山地牧场的草坪上或仰或卧地向阳取暖。周围是自由随意啃吃着枯黄冬草的牛羊,还有时飞时跳忙着觅食的鸟群。这当然是一幅优美的自然图景,可惜缺少能够绘画的目击者。而在暖暖的阳光照射下,我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进入甜美的梦乡。一旦醒来后周身便有了少有的力气,于是也就有了在牧场奔跑的欲望,游走得再远的牛羊,很快就被我一个不少地收拢归齐。接下来在草坪上继续仰躺着向阳取暖,只是再也没有了睡意,于是转而仰望蓝天和蓝天上飘移的洁白云朵。

在田野里的草垛下向阳取暖,虽然给人的机会并不多,但却是最有诱惑力的。我早年在乡村小学读书时,由于家离学校太远,中午饭自然无法回家吃,只能吃早上带来的冷饭或干粮。每到冬天,学校四周的稻田里,零零星星地堆放着不高不矮的稻草垛。每天草草吃完自带的午饭后,抬头看到正被温暖阳光照射的那些干草垛时,双脚就禁不住往田野里走,然后在某一个草垛下,抽几把金黄色稻草垫在身下,随意地靠着草垛向阳取暖,以致在干稻草散发出的特有气息中进入甜美梦乡。醒来之后,要么拿出课本温习功课,要么拿出作业本放到双膝上做作业,更多的时候则是翻看连环画或是阅读难得的小说。记得《战斗的青春》《大刀记》《苦菜花》《林海雪原》《剑》等这些长篇小说,我几乎都是靠着草垛向阳取暖中读完的。以至于多年之后,每当想起这些久违的长篇小说时,眼前就随之闪现出金黄色的乡间稻草垛。

要说向阳取暖,还有两个不错的地方就是墙根和阳台。记得在整个学生时代,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每到冬春时节都喜欢在校园里的墙根或站或蹲地向阳取暖,一边面朝阳光一边聊着话语,那简直是一种享受。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一所县城中学读高中时,冬天下课玲声一响,同学们就从教室蜂拥而出,纷纷跑向白色墙根背靠墙壁一排排地向阳取暖,那景致如今回想起来都让人少不了动容。那是许多同学穿不起保暖衣服的年代,到墙根向阳取暖,可以及时获得一点温热,然后有勇气再走进寒冷的教室里上课。多年后的今天,我生活在一座冬春寒冷的城市里,时常看见有人在墙根坦然地向阳取暖时,总是心生羡慕,乃至产生也想去墙根同他们一起向阳取暖聊聊话语的欲望。

在乡间,有“冬阳贵如金,春阳贵如银”之说,因此人们在冬春劳作之余,男女老少都尽可能地向阳取暖。尤其是乡村那些患有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和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在冬春经过常向阳取暖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病情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自从进入城里生活后,我曾在一个居民小区常住多年,见楼下开诊所的一位老医生时常在门口的躺椅上向阳取暖。与其闲聊时他告诉我:向阳取暖能够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阳光在调解人体生命节律以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血球,提高造血功能,防止贫血……

我不懂医学,当然不知道老医生的话是否有那么多医学道理,但我知道冬春时节向阳取暖,可以让身心得到安逸和舒畅。而安逸与舒畅的身心,用金钱是买不到的。

取暖文章4:寒冬赏读取暖诗

文/聂难

冬至过后,严寒紧逼而来,此时,电热空调、暖风机、采暖地板等现代设备,立刻为我们送上温暖。而古代没有现代化的采暖设备,人们大多靠火炉、火炕燃煤取暖。历代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以取暖为题材的诗作,细细赏读,使人产生读诗生暖之感,别有一番情趣。

“风光今旦动,雪色故年残。薄夜迎新节,当炉却晚寒。故香分细雾,石炭捣轻执。年芳袖里出,春色黛中安。”这是南朝陈政治家、文学家徐陵《春情》中的句子。描述的是人们在阴历年末岁首围炉取暖、辞旧迎新的情景。诗中特别提到,把“石炭”捣成粉末,用“轻纵”(细致薄绸)筛去杂质,掺入香料做成发香煤饼入炉燃烧。不难想见,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在这温暖飘香的室内,无疑愈发衬托出节日的热烈气氛。

金代文学家赵秉文钟爱暖炕,他在《夜卧暖炕》诗中写道:“京师苦寒岁,桂玉不易求。斗粟换束薪,掉背不肯酬。近山富黑瑿,有金不难谋。地炕规玲珑,火穴通深幽。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诗中描述了金代中都(今北京),寒冬时节柴米昂贵,富裕之家不惜重金到近山处购买“黑瑿”(即煤炭)烧炕取暖。尽管门外雪深三尺,寒冷彻骨,但室内仍温暖如春,人们可以伸展两脚安然入睡,而且鼾声连连。如此绘影绘声的描写,读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诗人安卧暖炕悠然自得的熟睡图。

“十月都人家旨蓄。霜菘雪韭冰芦菔。暖炕煤炉香豆熟。燔獐鹿。高昌家赛羊头福。”这是元代文学家欧阳玄《渔家傲·南词》的上阕。词中描述了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富户,在阴历十月入冬季以后,纷纷储存白菜、韭花、萝卜等菜蔬;室内煤炉烹煮香豆,熏烤獐鹿,并利用煤火余热烘炕取暖,过着温馨优裕生活的情景。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诗人方元鵾对炕有独特的感受,写有一首《暖炕》诗:“北人炕寝意非古,床不以木乃以土,寝床寝地古有云,地与土炕疑不分。因思床炕本异制,北人自为御寒计。石炭通红隔宿温,门外雪霜不入门。室中有炕炕有炉,羹釜茶铫与酒壶……”全诗语言通俗、比喻新颖,笔调诙谐,通过睡炕、睡床生动描绘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活习惯也不相同。

最生动有趣的取暖诗,当推清人方朔的《暖炕诗》:“燕山之寒南所无,十月重袭已拥狐。白日乘风面似割,夜气一肃尤彻肤。欲卧又畏衾似铁,独坐往往依红炉。主人慰予勿复尔,有炕胡不生火乎……石炭布满木炭引,焰一发处光腾舒……三入三出热已偏,美哉衾枕皆温如……”此诗描写了诗人初到“燕山”,对冬天的寒冷十分不习惯,白天冷风割面,夜晚寒气刺骨,想睡觉怕衾被冷似铁,只好“依红炉”独坐。但是主人告诉他,尽管天气很冷,但困难很好解决,你只要把煤火燃烧起来就解决了。在主人的指导帮助下,地炉点起来了。过了一小会儿,火炕就烧热了。不论是枕头还是衾被,都是温暖宜人。这样一来,诗人不仅没有被寒风所冻,反而在暖和如春的火炕上睡个好觉,又做了个好梦,真是舒服极了。

寒气袭人的隆冬时节,捧读这些诗作,不知不觉间,仿佛与诗人一块儿走进温暖的世界,心头不禁泛起丝丝暖意。

取暖文章5:在冬天里养几只鸽子取暖

文/朱成玉

鸽子停在一个没有爱情的城市,我一直这样认为。

而且固执的心,始终认定那些鸽子是假的,因为这个城市很不真实,它的上空常常镶嵌着风筝,那些虚情假意的鸟让这个城市看上去更像是一副虚张声势的拼图。

满世界都是遗憾,我感到秋天就这么过去,只留下哀愁。

我在郊区租了一间简陋的平房,我要试着在这里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我两手空空,我背井离乡来到这里,除了思念,没有别的行李。

这时候,念起相亲相爱的从前,一遍一遍的,像数着眼泪。在僵硬的城市里面,那些眼泪,力不从心。

来这里,只是想让自己静下心来,来解答那样一道难题:你最挚爱的人爱上了你最贴心的朋友,你如何选择?

每天,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与世隔绝。隔着窗子,听到外面有鸽子“咕咕”的叫声。它们在对面的房顶,上下翻飞,嬉笑怒骂。它们给我死水一般的生活注入了一丝活力,欣赏它们便成了我乐此不疲的爱好。

几个顽劣的孩童,不时地拿石子打那些鸽子,但不管怎样打,它们依然坚守在那个房檐上,似乎与那里的主人结下了难解之缘。

后来知道,那里住着的,是一个孤单单的靠捡拾破烂为生的老人。

邻居们都说他有点傻,养鸽子不为了卖钱,每天还要从自己的口粮里拿出一部分来喂它们。我不禁有些好奇,他养鸽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老人的话让我的心灵为之一振。老人说,冬天太冷,有这几只鸽子在房檐上扑闪,感觉就暖和些。

养几只鸽子,是为了在冬天取暖。就这么简单。

老人说,三年前的冬天,有只鸽子跌落到他的院子里,在地上扑棱棱地挣扎。他想它肯定是吃了附近粮库里那些撒了老鼠药的粮食。老人就把它抱回屋子里,不停地给它灌水,竟然奇迹般地救了它一条命。从此,这个鸽子就喜欢蹲在老人的房檐上,偶尔在房子周围飞上几圈,“咕咕”地啄开房子四周似乎凝固了的冷空气。

不长时间,这只威猛的雄性鸽子便引来了一只同样雪白的雌鸽,它们的爱情使老人的屋檐空前热闹了起来。不久,就有小鸽子诞生,一茬一茬的鸽子,给老人的生活带来慰安。

眼前的那些鸽子多么美好,仿佛一盆一盆白亮亮的炭火,烘烤着这个冬天,让这个陌生的城市,暖意融融。

我不再相信这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城市,因为低低的天空有鸽子在飞,它们让城市柔软,它们把天空变得很低。

鸽子是雪做的,反而温暖。

有一天,当满街的车辆停下来,让一只受了惊吓的小狗先过马路时,没有人鸣笛,没有人催促,所有人都将头伸出窗外,用充满爱意的眼神护送着那只小狗安全跑过斑马线。那一刻,我抬起头,感觉自己吃下了一片暖融融的阳光,快乐地打着嗝儿。

孤苦无依的老人和那群鸽子,是那个城市,那个冬天带给我的,最温暖的记忆。

我也矢志不渝地相信,那群鸽子真的可以让冬天暖和起来。

因为那些鸽子,我决定在这个城市留下来。因为我知道,我和我的慈悲来到的地方,会成为我新的故乡。

我想我也找到了那道难题的答案:在挚爱的人那里,选择放手;在贴心的朋友那里,选择成全。

让过往的一切都随之烟消云散吧。我为他们祝福,让所有的怨恨和欢笑,都在我的记忆里和好。

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我的心轻松了很多。我以感恩的心向那些可爱的鸽子们致敬,那一小盆一小盆白亮亮的炭火,烘烤着我怎样温暖的心啊!

门前的柳树下,我听到一个大胆的男孩动情地对一个女孩表白着爱意:看到那个房檐上雪白的鸽子了吗?那就是我,对你纯洁的爱。

女孩羞红了脸,那小小的欢喜里面藏着小小的恐惧,“只是,它们会不会像雪,或者一块糖那样,在阳光下慢慢融化、瞬间消失?”

“不会。”男孩坚定地说。继而,我听到了有生以来从来没有听过的最美妙而又充满诗意的誓言:

“即使它们是雪,也是活着的雪,一年四季,永远不会融化。”

取暖文章6:书香取暖

文/高中梅

寒冷的冬天,天寒地冻,人们用各种方式取暖,有用暖气的,有用空调的,也有用书香的。用书香取暖,就连古人都说:“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书香取暖,浮躁的心很容易静下来,寒冷的冬天也会多了一份温馨。

书香取暖,头脑清静,利于冷静思考。寒夜斜倚床头,尽心地品味周作人的清淡平和,鲁迅的讽刺简练,梁实秋的细腻亲切,张爱玲的典雅飘逸,贾平凹的随意与匠心,余秋雨的博世与天然,还可以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由文字带来的煦暖气息穿透力很强,足以抵挡鼻息之间空气的寒凉。读这些书犹如喝一口浓浓的热咖啡,很苦,却温暖了心田。

书香取暖,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冬天,人的气色更旺,正是抓紧读书的好时候。作家叶灵凤在《书斋趣味》中说:“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冬读”的心情是愉快的,让人的脑筋更加灵光,充满创造力,最能增加人的智慧、知识和才能,陶冶人的情操,激活人的思维,从而获得启悟,产生新的灵感。

书香取暖,让单调的季节变得有滋有味。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沉醉在书中描绘的世界里。此时读周作人、林语堂的美食文字,不亚于品尝了一顿美食所带来的满足,更可算为一种精神的会餐。作家钱歌川在《冬天的情调》中说,大雪天到外面去看过一回雪景,回家来扫清身上的积雪,吃过晚饭,关起门从容地来读禁书,这是金圣叹所赞美的人生一乐。储蓄冬天,阅读心灵,会让人更加自信。面对冬天的寒冷,读书让文字温暖人心。

书香取暖,是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好景致。读书的时候,常有雪花飘落,让人觉得妙不可言。那些梨花般的雪花,在窗外制造着春天的假象,而手中的一本书,却让我体验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比阅读更舒恬、更真实、更惬意……倘若,再有一两片雪花,从窗缝里挤进来,刚想逮它,却化掉了,如蝴蝶的隐身。把书本轻轻合上,双目微闭,一丝倦意袭来,再看两页吧,待我未把那两页看完,书却“啪嗒”掉在了地上,不管它了,身子一歪,呼呼睡去,多美的滋味!

书香取暖,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份内心的沉稳与自信。闲暇之余,常沏一壶淡茶,在正午的阳光下,手拿着一本百读不厌、每次重读总有新收获的好书,就这样,开始一段美妙的旅行。冬天有书香为伴,会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和煦而温暖,惬意而幸福。有书读的冬天,真好!

取暖文章7:烤火取暖的日子

文/梁永刚

小时候,家里经济拮据,到了冬天没有钱买煤生火,只好在堂屋的土地上挖一个火塘,靠烧一些树疙瘩、干树枝增加屋内的温度。母亲趁着如豆的光亮不厌其烦地纳着鞋底子,爷爷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袋,打发着寒冷的时光,奶奶则把我揽在怀中,给我讲述一个个老掉牙的故事,直到我进入甜甜的梦乡。

那时候,村上的年轻人还不知道去外面打工,冬季农闲时节都在家里窝着,为了驱寒也为了排遣寂寞,当时流行一种游戏:在空地上画两道线,参与游戏的两个人先划拳行令,谁输了就把自己带来的树疙瘩放在离线三四米远的地方,由赢家拿着另外一个树疙瘩朝着输家的树疙瘩击打,如果将其击进两条线之间的位置即为获胜,这个树疙瘩也就归胜家所有。在围观者的呐喊声中,参与游戏者往往几个回合也不分输赢,在一派热闹喧天中忘记了凛冽的朔风。几场游戏下来,胜家的身边已经积聚了不少树疙瘩,脸上洋溢着欣喜和自豪。大家一哄而上,像迎接凯旋的勇士一样,抱着一堆树疙瘩,簇拥着获胜的那个人去找地方烤火。很快,熊熊的火焰燃烧起来,大伙围着火堆站成一圈,缩着脖子伸着手,恣意地说笑着,心中火一般的热乎。俗话说“野地烤火一面热”,我深有感触,在四周空旷的野外烤火,前面是双手的滚烫,后背却是寒风刺骨,但大家不管这些,图的是一种热腾腾的氛围,一种穷开心的快活。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开始去村上的小学上学,而那时农村的经济条件已有了改善。记忆中,每到过冬的时候,村上在外面工作的人都会联系卡车给乡亲们拉回几车煤,当然都是按进价卖。有一年,在外教书的父亲托一个朋友往老家运煤。奶奶知道这个消息后很是高兴,前一天下午就带着我来到村外的土路上。我不理解奶奶的用意,一脸天真地问,爸爸明天才回来,您这是干什么呀。奶奶笑着说,傻孩子,这段路都是土路,不好走,我是看看路上有没有石头瓦块,省得拉煤车不好过。就这样,裹着一双小脚的奶奶,颤颤巍巍地走在前面,我紧跟其后,看到路上有石块就顺手捡起来扔到路边。大概走了有五六里路吧,奶奶看天色已晚,领着我匆匆忙忙回家了。第二天上午,在乡邻的翘首以待中,父亲带着三辆卡车的煤回到了村里,早已等候在村头的乡亲们喜笑颜开,卸煤的卸煤,过磅的过磅,架子车穿梭不停,忙活的像收庄稼。各家各户把这些好不容易弄来的煤看得很金贵,专门在院里砌一个池子,煤放进去后还在上面覆上一层遮盖的牛毛毡。

有了煤,取暖条件好多了。记忆中,母亲从集市上买回了一个肚子很大的煤炉,当时还没有煤球,只是从地里挖一些黄土掺杂在煤里,然后加水搅拌成煤泥,放在煤炉里燃烧。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炉子周围,通红的火苗映着每个人的脸庞,温暖的感觉涌遍全身。有时候,我趴在一旁的煤油灯下写作业,母亲拿一个没底的搪瓷洗脸盆倒扣在炉子上面,沿着盆里面摆上一圈红薯。在大人们的聊天声中我的作业写完了,这时红薯也烤得差不多了,顺手拿一个放在嘴里,清香软甜的滋味至今想起来都让我无法忘怀。

取暖文章8:用爱取暖

文/宋芳华

时光清浅,凭任时令轮回,只眨眼间,一年又是岁末。

看飞舞的大雪渐漂白了整座城池,心头便不由得涌现出一种念头:暖一壶酒,或泡一壶茶,与你围炉而坐,促膝而谈。无烦无恼,岂不乐哉。

这样想着,也顺手接一朵雪花,手心里的那一丝清凉伴随着念想,缓缓深入。此时的情景故事里,应该有你!远隔着那些饥饿、忧伤、动荡、和狂热,遥望春天。哪怕跋山涉水,也要去聆听花开的声音,因为,我坚信,春天还在路上。

当我把一片雪花融化在手心里的时候,心中其实充满了暖意,亦或是多了些许期待,如同期待一朵花开。我突然觉得,爱上了这个冬天。

好吧,既然爱上这个冬天,那就认认真真的去做一些暖心的事,譬如:轻轻地问一声,你还好吗?或者写一段文字伴你入梦,可好?

呵!你可明白,岁月薄寒,我们只好,用爱取暖……

如同这场突如其来的雪,欲望纷纷扰扰,而雪后的相逢和别离,或许一样的持久。这样的场景,适合谈一场恋爱,两个人说着说着,春天就来了不是?

我蹑手蹑脚走着,生怕惊扰了你的清梦;也小心翼翼的看着,在那时光的不远处,依然是梦与爱的纠缠,是呵,只欲望才是不死的念想啊!在冬日的仰望里,梅依然坚挺,雪依然苍茫。去采一缕温暖的阳光,也暖一暖所有情景故事里--那些美丽的怀想。

雪,你是上天派来的精灵吗?若非精灵,那又为何一个姿势便成一首诗、一朵念想便成一句痴?好吧,别回答,让我慢慢领会。

当相逢和别离撞入我怀里的时候,有点凉意、有点感叹、有些担忧也有些想念。你能陪我,看一场雪吗?

取暖文章9:若遇见 必珍藏 相互取暖 若忆起 心融融 彼此牵念

不记得,也没有刻意的留意,我们相识的时日。好似有一段绵长的光景了吧。清浅的话语,淡淡的温情,在我的空间里开始渐渐蔓延。每日清晨如期的问候,每天晚上不变的晚安,如柔柔的春风吹来了几许暖意。你长发袭肩,清澈的眸子似一波秋水,浅笑盈盈,脉脉含情。让人不禁心生几分爱怜。

走近你,因为你的文字。透着淡淡幽香的文字,让我迷恋至今。初见倾墨,再见倾心。与你邂逅于文字,相知于空间,相惜于屏幕两端。同为文字里的女子,以文字相互怜惜,相互取暖,从文字里读你,你不言,我亦懂。以诗拥抱你,以词深爱你,以文字温暖你。

每一段相遇都是前世的因,许是前世我和你是惺惺相惜的姐妹,同于一书房挥毫泼墨,同于一琴房弹琴做唱,同在晨曦暮霭中嬉戏作乐。三千痴缠换的今生一朝相遇。你轻声一唤,我便心底暖暖。若相遇,必相惜。若不离,则不弃。

我们把那个美丽的约定铭记在心里。和日月同辉,和山河同在。

等到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季节,我带着那些美好的期许穿越千山万水和你演绎一场遇见……

若遇见,必珍藏,收藏我们的欢声笑语,收藏我们的短浅对白,收藏你的一颦一笑。尔后填在我的唐诗宋词中。潜在我的每一个梦境中。若忆起,心融融。若想起,情浓浓。

取暖文章10:冬日漫漫,何以取暖?

文/篱珞疏疏

听一段婉转的音乐,看一场温情的电影,读一篇纯净的文字,念一个难忘的人。这个冬季,你准备握住谁的名字取暖?这个冬季,你的名字又可以为谁来取暖?

——文:篱落疏疏

我一直不喜欢冬天,冬深冬凉,让身心缩成一团。手轻轻滑过日历,花瓣一样的日子从你手中静静飘落。寒冷终于不再是一种传说,必须每一个日子都直面着它,被它从容不迫地拥抱,尽管并不愿意,但没有能力转身,季节的轮回是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只要活着,就必须承受自然带给的感受,无论好与坏。

冬天一直是我记忆中最严酷的日子,对冷怀有一种天生的恐惧,从小就身体柔弱,虽说从来都不对自己娇纵,但寒冷却总是一个致命伤。每个冬天,总是全副武装,但依然在冷风中手脚冰凉,依然感到寒气顺着手脚透入你的心中。喜欢阳光把身体晒暖的感觉,喜欢阳光把脸晒出来那样疑是羞涩和惭愧的色彩。

我是一个慢热的人,对人也如此,但一旦喜爱上,就会持之以恒。

这个冬日因为一直有一份感情在心中浓浓地生长,渐渐灿烂成一个美丽的春天,于是心被春天填满,冬的寒冷在心中已找不到它的位置,再不能带来深深的伤害。每一天,心都被思念充塞着,体味着心中的思念,感受着远方的思念,思念在温暖着的冬天。

这五年,一言难尽,欲说难休。

有人说,冬天适合疗伤,一些伤纵可慢慢冰冻冬眠,可是,春天来了,又该怎么办。只是在想着那些物换星移人事全非的故事,灰飞烟灭过后谁人的容颜会让人铭记。时光若真可倒流,我们是否还会坚持那些无谓坚持?如果所有的情感都如风,又要怎么收藏怎么拥有。有些话来不及说,就象有些情来不及承诺,无论世事如何,我们总要带着各自的幸福或遗憾,慢慢老去。

光阴未眠,爱却在沉睡,生活无味地继续,像有条河隔在中间汤汤流着,所幸,你我都听见了那河水声,并极力泅渡,执子之手。与子皆老,需要的不仅仅是绵绵的爱,还应有熙熙的包容,融融的信任,絮絮的怜惜,暖暖的体谅和关心。最为重要的是,留一条专用通道,让双方能够随时走进彼此的心,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让爱在时光漫漫中无所遁形。

多希望,以后的光阴里,你我像月光一样干净相爱,像微笑一样温暖相处,像花开一样芬芳相伴。

每一天,都在想像中与他相见,都在用声音将他轻拥。日子似流水,静静地滑过却看不见一丝痕迹,但时间在心中摧开了花儿无数,每一朵都是对他的思念,那思念的芬芳会随着风儿一直飘啊飘,飘到他的心中,让他在落寞中看到希望,在冬日里看到春天。

虽然我们不能朝夕相守,不能晨昏相伴,虽然距离隔断了我们那永远凝视的目光,但思念却穿越距离的空间,走到了一起。冬季,那晴空中的每一束阳光,那阴霾中的每一缕雾气,那夜空里的每一颗星星,那寂静中的每一声鸟啼。所有的一切,都带着思念的痕迹,轻轻地轻轻地走入彼此心里。风来时有他发出的低语,风走时有你捎带的秘密。心不曾远离,我们能用心中的思念为自己也为对方取暖,让我们的心远离冬季。

每一个相爱的日子里,都在思念中度过,思念让自己的内心如此丰满,用思念在寒冷的冬日里为自己取暖,用思念在心中秀出一个春天。希望他也一直都在呼应着这份思念,并送来他心中那份相同的温暖,在这温暖中感动着,能感受到他为你构建的春天。用整个生命期待,用全部身心守候,虽然时间的流水会凋谢如花的容颜,让人生出“鸾镜朱颜惊暗换”的无限惆怅,但只要爱不褪色,思念常在,春天就会在心中永恒。

天长地远,大多数人却都寂寥。那些漂泊的人,是否已有紧拥的怀抱,有没有一双手,可以牵着互相取暖。

我不在乎,你是否懂得。只在乎,能不能让你取暖。

冬日漫漫,何以取暖?

取暖文章11:用你的温柔取暖

文/晨花情怀千年绽

冬,适宜冬眠的季节,如若文字也可以冬眠,栖息些许温暖柔软的情节!纷飞的思绪里,等待落雪的声音,握住一缕温柔的情愫取暖!

——题记

阅读,温柔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记忆的幽静里,是徐志摩诗中落下的温柔,薄凉心情,缱绻缠绵,那一声珍重里,烙下了谁的柔情万缕?一字染情,用尽温柔,谁在诗中住成一个经典?

有时,一个静默的表情,就是一种温柔,让你迷离而向往!俯首,轻轻地嗅一支浅色的花,人为花儿醉,花为伊人香,温柔,就在不言不语中滋生着!那些潜藏的柔情,如一幅水墨画,简单的勾勒,却是精彩的渲染,让你流连忘返!

“我相信爱的本质一如,生命的单纯与温柔……”,年青时,喜欢读席慕蓉的诗,那些如水的文字里,流动着温暖和感动,青春,在诗的浏览里剪成一桢夏荷,温柔的心事搁浅在年少的梦里!

彼时,温柔,是一种写诗的心情,柔到字里行间!

温柔,是一种花开的心情!越过红尘,“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几米的漫画住进绚烂的色彩,也住进了温柔的注视。向左走,向右走,纵然没有遇见,而我们还在一个城市生活着,这也是一种缘呀!

倾听,温暖

用我们的耳朵倾听,倾听世间温暖的声音,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那些温暖的声音,或许是亲人的叮咛,或许是朋友的问候,或许是爱人的唠叨,或许是网络中似曾相识的诵读,或许只是一首歌,一支曲子……一些打动你耳朵的声音,在你的生命里萦绕着!

冬,许是夏的热情积了太久,在这个季节才如此的内敛,沉静!冬的紫色家园里,用你的温柔取暖,淡淡的聆听,谁在用二弦胡琴与你对白,琴韵悠悠,诉说着三生石畔的相约!淡淡的味道,如一株绽放的紫丁香,沾染一些紫色的气息,有一些的雅,有一点的疼,让你醉,却不让你迷失!

用花开的心情去赏花,花落亦是一种花开,用温暖的心情去倾听,冬天也会听到春暖花开的风景!

温暖是温柔的一部分,有一份温暖的心情,离温柔就是咫尺的距离,再添些许柔软的情结,温柔,就是源于真善美的一种感觉!美好的东西很多,只要你以一颗美好的心灵去感觉!

珍惜,柔软

记忆,如一枚珍藏的贝壳,那些沉睡于贝壳里的痕迹,渐至斑驳,绕指柔,沿海风的方向,找寻柔软的情节!

还记得吗?那个喜欢怀旧的女子,曾经在某个地方洒下紫色的花瓣,紫色的风景里,缠绵着紫藤花的妖娆,熏衣草的紫色梦!直到某一天,文友说,牵牛花也有紫色的,不是吗?

或许牵牛花太过于平淡,竟然淡出了我的视线!那纤纤柔情也是与爱情相连的花呀,象征着平淡无奇的感情,而平淡就是一种简单的幸福,我所拥有的不正是牵牛花的幸福生活吗?

一日三餐,打造成幸福的盛宴!工作之外,做一个悠闲的女子,打造一些柔软的文字,让平淡的日子在柔软里开花!冬季恋歌,任那些温柔的花儿在掌心溶化,我会听到春天的种子在冰雪里发芽!

时光,渐行渐远!花开四月天,倾国倾城,那是柔软的华缎,绣成素锦流年里的国色天香!落英缤纷,一片片,在风中飞舞,飞舞着柔软的心事,舍不得离去,也要放手!春织花,秋成殇,叩动敏感的触觉,懂得珍惜就好!

感受,温柔

用文字堆一个冬天的城堡,用温柔作它的城墙,用紫色作冬的壁画,听花开的温柔!

一个朋友说,“天凉了,别忘了给浪漫也添件衣裳!”冬,恋上这样的季节,却一直畏惧这个季节的温度,于是,总想在冬季捕捉一些温暖柔软的情节!

记得,儿时放学晚归,巷口母亲的守候是夜色里温柔的剪影,人不在,情依旧,温柔的亲情一路同行!记得,爱人远行时发来的短信,是温柔的想念,或许无关风花雪月,却让人牵肠挂肚!

网络那端的问候,纵然不识君容,也会听到情真意切。文字对面的阅读,那是来自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感触,听不到温柔的声音,却会感觉到温柔的私语呢喃!

欣喜,有文字这样的方式,让我们可以去感受无声无息的温柔!心是温柔的,你会阅读到温柔的文字,倾听到温暖的声音,珍惜生命里柔软的情节!一支音乐,暖了耳朵,一段文字,暖了眼眸,一个问候,暖了心情!

如若,在关于温柔的絮语里,还能唤醒你心里的温柔情结,这个冬季你都会是暖暖的,温柔,是一种力量,纵然只是一种简单的感觉!只要温柔的心还在,温暖也会在生命的每个季节和你相伴,然后,再将这种暖暖的感觉传递给你身边的人!

取暖文章12:跟梦境道声晚安

文字是可以用来取暖的

只有你知道 哪些是真的从头至尾的暖 哪些只暖了一半

谁还在电影散去 字幕打出完的时候 还不肯离去

拼尽全力也要带走别人的爱情里 那一点香甜

是要对整个梦境道声晚安 还是留着别人的玩味下酒

路过的爱情 随便拿来的 就是小菜

总会为先老去道歉 说不轻易感动的 是不再年轻的柔软

泪痕还在 已不复当年 热血暗涌 时光击退容颜 你已不在

梦的衣裳 从量身到裁剪 天蓝海蓝 没有白纱也依然完满

一曲情断 是梦终归难圆 月亮亲自下厨为你烹制光鲜

年轻的时候离散 又怎么能解无言亦辛酸

无情随遇而安 梦醒不知身何在

取暖文章13:教室里的泥火炉

文/米丽宏

小时候的冬天,取暖都是靠火炉。炉子是那种红砖垒砌、黄泥抹缝儿的泥炉子,二尺见方、一米多高、外方内圆,放在讲台里侧。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老师个个都会砌炉子。寒风一起,学校就号召各班砌炉子。同学们被要求一人带一块砖来,泥铲子、泥抹子、麦秸也是学生自己报名带来的。准备工作完成,余下的事就看老师大显身手了。抽中午或大课间,老师脱去外套、挽起袖子,一头汗、两手泥,忙得直冒汗。几个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一会儿搬砖,一会儿和泥。

有一年,我们班主任是个年轻的女老师,从没做过泥水活儿。砌炉子前,她先到别班教室观摩了整个过程,回来便信心十足地如法炮制。老师累得卷发都贴在额上了,白衬衣上溅了好些个黄泥点子,当然炉子砌得也很漂亮。可那个冬天,我们班的炉子老是不冒火,光吐烟;火灭了,还特别难生着。有次,值日生七点就到校生火,一直到八点十五分上课铃响,还没有把炉火生着。他们一脸的黑灰,两手拿着书在炉口拼命地扇,那炉子一点儿不领情,发脾气似的冒着滚滚浓烟,屋子里云山雾罩一般。老师进来,只听一片咳嗽声,看不见人。于是,我们被轰出教室,在墙根儿站成一排,晒着阳光,互相挤着,呜哩哇啦地背课文。老师从办公室找了两张废弃的油印纸,又让近处的同学跑回家拿了一篮子玉米棒,才引着了火。

平时,如果哪个学生没吃早饭,带块冷干粮来校,老师会准许在火炉上烤烤吃。有时,他还会用自己的水壶为我们烧开水。我们一边做作业,一边听着水壶的吟唱,感觉到的是一种家的气氛。

每年冬天闹流感的时候,学校会购进几缸醋,每班分一些。老师便拿了锅,在教室里不厌其烦地熏醋。据说,醋能杀死感冒病毒,我们那时感冒的人还真不多。

取暖文章14:关于取暖的回忆

文/王志英

又快到供暖的日子了,勾起了我对取暖那些事儿的回忆。

小时候,天气非常冷,特别是“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那些日子,冷得简直要命,一贯爱往外跑的我,也老老实实地坐在热炕上盖着被子取暖。

上了小学,只得离开热被窝,按班里的规定,轮流着从家里抱柴,再由值日生在教室里点火取暖。虽然教室里暖和了一些,人却熏得直流泪。不过,流泪归流泪,好处还是很多,比如有人给大家烤红薯吃。

到了初中,则用火炉取暖。

火炉,是用砖砌成的土炉子,燃料是用我们山西的晋城煤打细后加上适量的水和适量的土抹制而成的,老百姓叫它“泥基”。用“泥基”烧火炉,比起用柴生火好多了。下课后,女生们叽叽喳喳地围在炉子旁,把冰凉的手放在炉口上烤。男生则跑到教室外,有的玩“撞拐拐”;有的靠在向阳的墙上,左挤挤,右挤挤,用来取暖。

老百姓的家里,也用火炉取暖。不过,一家人只生一个炉子,盘在长辈卧室,一炉两用,既做饭,又取暖。用火炉取暖,在民间沿用了几十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买了一个大肚子铁火炉,烧钢炭。本来家里是买不起钢炭的,有个朋友有辆跑运输的大卡车,给我拉了一车,大肚子铁火炉这才热起来。之后,机关每年都发24元取暖费,我再添补一点,买上一吨钢炭,就足够一个冬天烧了,从此,家里总是暖融融的。

后来,有了“蜂窝煤炉”,又有人发明了蜂窝煤炉带暖气片,便有不少人用蜂窝煤炉取暖,成本低,又安全,还干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家又用上了家用小锅炉,还请人给楼上楼下的全部房间安装上了暖气管和暖气片,供暖时间是从早上起床烧到晚上睡觉。后来发现半夜小锅炉温度低,我便和大女儿、大女婿买了两组用电带水箱的电暖设备。每天睡觉前把电源插上,水箱倒上水,温度设定好,这便保证了小锅炉停烧后房间有了较高的暖度。

再后来,运城市区铁道南有了供热公司,我们便用上了“大暖”,这比家用小锅炉更省钱、省事、省力、干净,好不乐哉!

2011年,我随儿子搬进了四季绿城。那年冬天,取暖又进了一大步——用“地暖”。“地暖”是地板辐射采暖的简称,是以整个地面为散热器,通过地板辐射层中的热媒,均匀加热,由下至上进行传导。这种“地暖”符合中医“温足顶凉”的健身理论,也更舒适,更暖和,更平衡,真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取暖方式的变化和进步,佐证了祖国的发展和进步,也见证着我们广大群众由穷变富,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

取暖文章15:“锅圈儿”取暖

文/沙草

年前有几天特别冷,天气预报说是这个冬季最冷的一周。气温在零下八九度,早上出门,有些冻耳朵了。

我把外孙女送到有暖气的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想到现在的条件好得真是没法儿说了。家里有暖气,单位有暖气,就连坐车也冻不着,小轿车自不用说,乘公交也有空调,真是享福呀!

我们小时候却没有现在的福气。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上小学时,冬天上课大家冷得受不了,会不约而同地跺脚取暖,响声一片。明明是违反了纪律,但老师也同情,总是面带微笑地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让小同学们暖和暖和,然后接着上课。

冬天天短,在家的时间长,尤其是到了晚间,天冷得出奇,取暖的办法也有限。那时候,煤的供应靠煤本,按家中人口多少分三类,人口多的家庭也就多三两块钱的煤,一块钱的煤有七八十斤,平均下来,每人每月也就几十斤煤用,主要供做饭。

奶奶想了个办法,用热锅圈儿给孩子们取暖。因为烧的是碎煤,锅台上有支锅的泥锅圈儿,一对儿,自家做的,用黄胶泥和上麦秸,趁泥湿时捏成弧形。饭后,趁着它在做饭时留下的热量,用破布包好,然后抱在怀里。有时睡觉放在脚头,也能抵挡些寒气。

说到睡觉,那时还有个办法,就是把棉衣棉裤放在两层被子中间,第二天早上起床,穿衣时不那么凉。当然,如此安排,你的睡受(方言,睡姿)得好,睡受不好,第二天早上那棉衣裳就全滑到地上去了。

现在想来,那时候冬天感到奇冷,有气候上的原因,比如那时冬天下雪是常有的,一冬里要下好几场,不像现在,雪快成稀罕物了。下了雪,房檐上的冰溜有一尺多长,光滑明亮,要好几天才能化掉。也有物质上的原因,住的厦子屋,椽子头之间塞的是泥巴,天长日久,碱化松动,朔风会乘虚而入,不停地往屋里灌。

后来,生活条件好些,有了蜂窝煤,煤的供应也放开,不再限量了。屋里冬天就生了取暖的炉子,装了白铁皮烟囱,暖和多了。厦子屋里,炉子上早晚有烧水壶,冒着热气,吱吱地响,那日子也挺让人怀念的。

取暖文章16:在民歌中取暖

文/林文钦

曾几何时,我对中国民歌有一种排斥情绪。这主要同我的小资情趣有关,因为民歌大多是咏叹爱情的,而在我看来中国民歌里的爱情带着土腥味,它们似乎只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倾向于西洋的经典爱情歌曲,以及国内的部分流行音乐。但是在我有了一些情感经历后,对爱情的看法趋向本质后,我发现还是中国民歌中感动我的更多一些,让我发生这种变化的,正好是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乡土的那部分。

只要你认真反刍一下中国民歌,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歌曲中对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词也极少出现“爱”字,和现在爱来爱去的流行歌曲大异其趣。这大概同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与羞涩有关。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羞涩作为一种心理气质绝不是黄金。但当满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爱上你是我的幸福,是我一生的快乐”时,羞涩就显得珍贵了。我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恋爱时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梢,都会激动得不能自已。这就是羞涩的力量,我们现在即便彻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会晕眩了。

兄妹相称还诠释了爱情的另一种形态——亲情。有人说,流行歌曲和电视上的肥皂剧里之所以“爱”字泛滥,主要是由于现实中真爱以及相爱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谈什么。这么说似乎过了点,但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觉。融入了亲情的爱情其实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纯粹。一个男人要背叛称自己为“甜心”的女孩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个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则十分困难。

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超越时空的守候。《兰花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无不如此。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通信方式造就的纯朴,这种纯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汉子们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我在一个荒芜的秋天,站在大西北的高坡上亲眼目睹了贫瘠苍茫的荒塬时,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爱情为什么会那么浓烈和坚贞。我无比热爱的一首MV是中央台音乐频道推出的《兰花花》。无比热爱那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的美丽女子,无比热爱滚烫的脸庞上那两行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的热泪、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无比热爱方言里的细腻与坚韧:“你若是我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我们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高效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数万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经典性,但事实求是地说,和当下那种上午在广州说想你,下午就飞到上海见面的爱情相比,我更倾心民歌里的约会,更倾心那个站在黄昏的岔路口等了许多年仍痴心不改的“大妹子”。

民歌所特有的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意象为许多怀旧的心提供了温暖的居所:羊群、马匹、马头琴、红棉袄、蓝蓝的天空……它们重现了风吹草低、月光无垠的纯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男子,那时他的马在远处月光粼粼的河湾饮水,风掀动他额前的黑发,噼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时映亮了一张伤情的脸。我甚至喜欢陕甘高原风味的红棉袄,它穿在漂亮妹妹的身上,把她的脸衬得更漂亮、健康,还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闪亮登场,却是黄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还有妹妹的长辫子,它是民歌中最灵动的细节,不矫饰、不病态,在我的情感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中性化的短发风靡街头的城里,和“小芳”似的留着乌黑长辫子的姑娘恋爱,成了一个具有纯真气质的理想。

当音响中流出散发着泥土味的《草原之夜》时,我体验到了那种温暖的气息,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水草丰美的久远年代:那时生活简朴,但爱情如诗如酒。我们在阳光下劳作,坐在月光与草地之间弹琴说爱,因为一个古典的眼神脸红半天,为了等一个人,甘愿饮尽一生的孤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