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的文章

请欣赏沧桑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沧桑的文章1:风雨沧桑木溪冲

文/林洪亿

云遮雾绕的雪峰山腹地,有一个小小的古村落,流传着很多神秘莫测的历史故事。这个村落,保留着贺龙红军部队修建的红军井,坐落着历史久远的徐氏、夏氏宗祠;散落在村头村尾的三处古院落保存完好,已经历了488年的风雨沧桑。

溆浦县黄茅园镇木溪冲村,山高林密,偏于一隅,当地人又称合田垅。这里,弯弯的石板路上,清澈的古井边,留存着太多的红色记忆。1935年10月,蒋介石集中近30万兵力,“围剿”湘鄂川革命根据地。中央军委湘鄂川黔分会毅然决定撤离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从1935年11月26日起,红二六军团分三路先后进入溆浦,在溆浦胜利会师,12月22日全部离开,历时27天,足迹踏遍溆浦县41个乡镇415个村。

石板路的尽头,一棵大槐树下,几栋木屋前,经历了80年岁月的红军井依稀记录着历史的点点滴滴。瑟瑟轻寒的深秋,清澈的井水飘着温润的水雾,穿过岁月的烟尘,依然能感受到红军对老百姓的深情和关怀。

在都市里在人海里喧闹久了,有时就想避开嘈杂,一个人寻一处宁静的山村去看一看走一走。雨后的木溪冲村,云雾缥缈,远山如黛,山路弯弯,古风古韵,能给人一份内心渴望的安静与超脱。

村落仅有1100多人,祠堂在当地就有两座。龙潭的宗祠文化源远流长,木溪冲是龙潭宗祠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宗祠文化当地人把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尊敬体现得淋漓尽致。

木溪冲村的徐氏宗祠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祠堂的木楼雕花和天井里的青苔,在斑驳的光影里述说着远去的历史风云。徐姓祖先徐伍公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贵州五开卫迁至溆浦合田垅,后徐姓子孙在1528年被石邦宪总兵杀害,发生了灭门惨案。其中有一黄氏怀有一男孩,在娘家幸运地躲过一劫,生下男孩后,回到木溪冲,在这里繁衍生息,顽强生存,如今木溪冲村仍有500多徐姓男丁。

位于雪峰山腹地的龙潭人,深受楚巫文化的影响,敬鬼信神,民风野性剽悍,自古尚武好斗。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占据精神高地,孔孟礼仪之风盛行,龙潭这个充斥着巫傩神秘气息的土地上也迅速掀起宗祠建设的风潮。夏氏宗祠墙壁上的浮雕十分精美,尤其抢眼的是柱角上的麒麟,以及门柱正上方的石刻太极图,神秘莫测,包罗万象,象征天地万物平衡和谐。透过时光的年轮,一个个古老的文化符号留存至今。

木溪冲村保留完好的古院落有三处,结构简单大方。村里的人说,这里以前是长工和庄稼人住的木屋,所以建筑风格没有大户人家的华丽与张扬。这里的院落,一个大门进去,里面居住着几十甚至上百户人家。每到傍晚收工时分,院落时时传出几百人欢笑嬉戏的声音,传出人间温暖的烟火气息。如今,这些院落虽已是人去楼空,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几户人家,但是那些曾经的欢乐曾经的故事依然在老屋的每一个角落里蔓延。

绿树掩映中,古院落带着历史的痕迹,带着400多年风雨的沉淀,依旧静谧地停留在山川的深处。触摸着400多年历史风物的情感温度,我没有一句语言,沉默着,在微微风雨里体悟人生。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的价值在哪里,生命的存在感在哪里。刘墉说,这世上有几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漂泊而来,知道他的子孙往哪里漂泊而去?只知道,在这漂泊之间,我们有了家,就有了人世的温暖与依存。

当你在古老的木屋旁看见一个个神态安详的耄耋老人在家门口闲坐,或是看见木屋升起炊烟,所有的疲惫感焦灼感就这样悄悄消失了。古老的木屋,山村里的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简单而知足的人生原本有着返璞归真的美丽与宁静。

芦花白了,炊烟起了,金色的麦浪给大地铺上秋的厚重与深邃。古老的山村,神秘的山村,在岁月的光阴里把一个个故事掩藏,历史的山川河流带不走昨日的悲喜与耕耘。那蜿蜒的石板路上,永远回响着昨日的文明与荣光。

沧桑的文章2:淡看人生

文/苦咖啡

人,经过了世事沧桑,就有了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风风雨雨,岁岁年年,回想走过的曾经,静观周围的人和事,不能不使人感到人生的沉浮和命运的无常,也便看淡了人生。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回头望,一行脚印掩埋在风沙中。人生的路不可能重走,每一种走法都是一种人生,平淡的、辉煌的、热烈的、无声的,都是一个过程,都是一种存在。有沉必有浮,有荣必有辱。世人只见结果,以成败论英雄。而我更看重的却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世间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只要拼搏了努力了,问心无愧,也就足矣。人生没有回头路,重要的是走好以后的每一步,珍惜拥有,顺其自然,其实人就活得很简单。

人淡如菊,要的是如菊的淡定和执着。淡泊人生,关键一个淡字。 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虽把人生看淡,但却要有菊的骨气和灿烂,有菊花的淡然和芳香。

落花无语,悄悄离去,留香阵阵。花曾经美丽过,芳香过,但它离去是那样 的自然,洒脱:随风飘落,回归大地,化作泥土。花落自有花开日,储芳待来年。年年岁岁都有花开与花落。

人,也当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平平淡淡才是真”。视名利淡如水,视奉献重于山。 淡看人生,善待生命,淡泊以铭志,宁静以致远,莫为名利遮望眼。宠辱不惊,终生平静。

笑看人生风雨路,淡泊平和心自安!

沧桑的文章3:挥手间的沧桑

文/海洋感觉

挥手间,渐远的记忆,怀着清澈的梦想,荒唐的闯入这个世界,以为这样会很幸福,直到有那么一天,眼泪莫名其妙的泛滥,才发现原来回不去的地方才是唯一的港湾。停下脚步,想就此回头,捡回丢失的记忆,转身,入眼的却是无尽的沧桑,遗失了最美的幸福。然后带着不知所措的彷徨,落寞的数着心中唯一存活的丝丝记忆,独自叹息到天亮……

曾努力的想要扯断牵挂着我的那根线,渴望一个人自由飞翔,只因想忘怀久远的记忆。飘荡尘世之中,三千无奈讽刺我一生的执着,不记得摔了多少跤,渴望得到安慰,只因还渴望成长,总是事与愿违。告诉自己,不哭,至少还有那么一根牵挂着我的线,想要沿着线的方向回到那个可以肆意哭泣的怀抱,却惊恐的发现,全是岁月留下的荒凉,努力地想要从中找寻一丝熟悉的场景,似乎也成了一种奢望。花开花落,一季又一季,只是丢失的岁月,又怎回得来呢?

回头看,散不尽的孤独无奈萦绕身侧,那沧桑下依稀可见的宁静,那岁月侵蚀不掉的笑面,似梦吞噬着我虚弱的灵魂。告别了年少轻狂,懂得了曾不屑一顾的道理,却也失去了最美的记忆。呐喊,呼唤曾经的美好,响彻漫天的悲伤,化作一阵相思雨。坚强又如何,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执着,不过是把泪滴在心里而已。那洒满一地的幸福碎片,叫我如何拾起?

是否,在我挥手的瞬间,转身落泪已成一种必然?不知为何,渐渐地喜欢上了忧伤,享受回忆时黯然的心痛,渐渐的喜欢上了文字,享受那浸透灵魂的气息,也许只有在此刻,才可以静静地守护着我恪守的心痛,带着那美好的记忆,微笑的遗弃这个世界。总会频频回首,以为会有另一根线牵着我走出遗失的角落,累了,困了,闭上眼的刹那,心中仅有的丝丝期盼也碎了一地,一滴泪掉下,幻化了多少错?天黑了,遗失的角落在哭泣。

以为属于我的那颗星不会陨落,直到它真的消失时,才明白沧海桑田才是唯一不变的永恒。时光不会逆转,我愿就此忘怀久远的伤痛,愿就此埋葬遗留下的脚印,愿就此放弃未知的茫然,只为一次记忆的倒退,退回挥手的瞬间,定格成永远。是我太倔强,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以为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怀,以为我的离去可以让你们不再牵挂,绕了一个大圈,带着一身的伤痕,回到了原点,想着在那熟悉的怀抱中释放压抑太久太久的泪水,想着在那关切的眼神下述说一身的疲惫,告诉你们,我已找到了天堂,那就是你们手上的那根线!命运弄人,回眸,熟悉的笑脸不见了,儿时的玩伴也散落在了天涯,看到了最无奈的惊慌。

一曲风铃,一片雁鸣,总逃不过命运的挣扎。很小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让关心自己的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可知道我给他们的只有牵挂。那一刻,我的心又多痛,多想多想亲口告诉你们,外面的世界一点也不精彩,有着太多的无奈,没你们的日子永远都是不快乐的。我回来了,想听你们牵挂的念叨,想看你们的笑容……

沧海桑田又如何,难灭我心中的执念,遗弃了又如何,我愿微笑的遗弃这个世界。失去的或许真的只是昙花一现,我愿就此守候花开的刹那,聆听记忆的歌唱,大声的笑,历万世沧桑,留下一声重重的叹息,似乎在说:挥手瞬间,转身已成定局,注定守候一生,不尽的沧桑。

沧桑的文章4:银杏:沧桑之美

文/戴益民

地处鄂北咽喉、中原门户的安陆,被誉为全国“银杏之乡”。安陆钱冲银杏,早已耳闻却无缘目染,甚为遗憾。朋友告诉我,观赏银杏的最佳时间只有十天左右,甚至比樱花的花期还短。正是银杏染黄满山的季节,我的身虽未动,心却已远。哦,安陆银杏,我愿放下所有的红尘羁绊,与你共赴一场梦寐以求的心灵之约!

远远望见安陆钱冲谷,一条新修的公路上,数不清的大小车辆排起一字长龙。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风清云淡的的田野,洁净清宁的山峦。进入山口,只见一泓清池,倒映着俊朗群山,宛如一幅水润的巨幅水墨画卷。水面上,群禽戏水,鸟鸣啾啾,让淡极的秋变得明亮,丰盈,绚丽。近了,再近了,终于看到一棵千年古树,伫立村口,昂首蓝天。它的躯干粗壮,枝桠结实,它满头银须,如苍老的哲人,睿智,博大,深沉。它是乡村的守护神吧,那飘扬的金黄的头巾,那散落一地的秋叶,如云霞般灿烂,似雾霭般静美,美不胜收,令人沉醉。第一眼,只须第一眼,我便被这千年银杏的恢弘气势所折服。天之苍茫,山之逶迤,树之丰盈,水之澄净,这是多么美好的约会时光啊!闭上眼,让自己轻松愉悦地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好气息。

沿着山路前行,一处处古树群落、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自然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漫山遍野黄灿灿的银杏,远远近近,层层叠叠,起起伏伏,让人目不暇接。那一树树的金黄,在洁净的山野摆开色彩的盛宴,葳蕤生辉,尽情绽放。它们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有的并蒂连枝状如夫妻,有的揽腰依偎胜似情侣,有的亲密无间形同母子。大自然的泼墨真是大手笔,随心,随意,随缘,处处无不透着一股灵气。置身其间,看小桥流水、村落民居,观袅袅炊烟、斜阳夕照,赏杏之华美、秋之重彩,令人恍若进入田园梦幻、世外桃源。

终于见到那棵生长了三千多年的“银杏树王”。当地人说,遇到吉日佳节或家有喜庆之事,人们都会绕树王三圈,祈福求祥。三千年,这是何等漫长的生命年轮!我只能用“沧桑”二字来形容。巨冠参天,虬枝繁茂,根须密布,那些沧桑的痕迹深深,刻进皱褶的肌肤中,令人心生敬畏。除了虔诚的膜拜,倾心的聆听,我别无选择。有人说,一棵银杏生下来就可以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烂,这是一种坚韧,一种悲壮,更是一种信念。因为,它汲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浇注于血液、骨髓、灵魂,经受风霜雨雪、电光火石的磨砺,生命才迎来这一时刻的丰美与升华。虽然,它没有牡丹的华丽与富贵,也远不如梅的高洁、莲的清雅,但它的生命是那般厚重、丰盈、高贵。它的每一片叶,就是一朵花,亦是一枚果,开得如此短暂而纯粹,不为芬芳,只为绽放。银杏果微苦,如同药味,诠释着生命的艰辛与坚韧。问世间,又有哪一朵花的盛开,能比银杏的绽放更震慑我的心灵呢?

哦,银杏,你沉积千年的厚重沧桑,让我感知生命的高贵之美。生命是脆弱的又是顽强的,它在时光中老去的同时,经历风雨洗涤、磨难考验、悲欢离合,摆脱世俗诱惑,远离无知幼稚,洗尽尘世铅华,最终走向平静与成熟。

沧桑的文章5:沧桑年华,辗转成伤

独自行走在荒芜的岁月下,胜似血的夕阳始终带着伤感,望不到天涯的尽头,有看不完湛蓝的忧伤。

一醉一会梦,一季一浅唱,我始终走不出你的梦境。

流灯入暮,华景初上,总是情不自禁的想起你,梦中也在细声低喃着你的名字,当刺眼的阳光除去室内最后一抹阴霾时,心头才微微亮了起来,这才终止了对你的回忆。

七月的风,不凉亦不热,但却在不经意间感伤了我。微雨印斜阳,清唱昨日繁华,倚轩而醉,取出怀中藏下的那一段青丝,沉浸在往昔的温柔之中。黄花漫山,往事似流水涌起,悲不语,泪洒花下;风尘起,经年辞去。容颜渐变,冷笛声里黯然啜泣,望天涯,欢声笑语均隐去。冷风吹残月,忧伤如墨倾诉给谁?前世,谁欠了谁的守候?今世,谁许了谁等待?

一抹柔情倾进江南,清风几度拂柳面?噙泪的双眸,在涂白的人生中书写不尽的凄情惆怅,翩然舞动的思绪,欲弥乡野,倾覆早已沦陷的记忆。曾说:“沧海桑田,也抵不过我们的爱恋,然,岁月变迁,一指流沙就凌乱了不舍的情缘,终日徘徊在话别时的街头,凝望烟雨背后的残阳,只因那嫣然一笑,牵绊着我的心头,凄风楚雨今朝月,涣散的月晕肆意挥洒忧伤的曲调。期待,一抹流光,可以再次带来少许的温存,绣阁佳人香,吹尽梦中殇,小轩窗下,一袭红纱待了多少流年?

断然诀别,无需用泪诉说,挥剑毅然斩情丝。方知,笑意娇嗔顾盼间,早已深入了心底。纵使流年错乱,可那清秀怡人的笑颜依旧不变。憧憬,相逢的瞬间,是相拥,是吻别,亦是茫然错身而过?霎间清泪寂寥飘飞,点点涟漪生起,浅笑惨淡人生,遥指落花已尽,碾碎手中的温柔。旧的回忆,碎的情感,都有寥影随行。离歌声里愁肠殇魂,相逢陌路,谁在谁的梦里洒下哀愁?

轻捻一指成殇暗香,挥手决绝的散场的画面,始终滞在脑海。雨幕后的你,寂然舞动,回眸浅笑,一丝馨香入住阑珊回忆中。锦瑟年华,埋葬羞涩爱恋,江水东引,韶韶年华尽。小轩窗外,满是落花,与那一袭红纱照相辉映,凄楚绝艳的红,是殇的写照,是离的写照,更是残爱的写照。不堪回首月明中,谁与谁的足迹埋在了流沙下?

追逐巷口夕阳剩下的微光,幽蓝的天空染上了血色,花间斑驳的落红,像是日落时的泪,回望灯火处,伊人素手轻捏谁的愁?许一纸心酸,墨迹点点,却从未把相思入住。剪读烛光背后的离殇,揉碎心间那份暗香,细洒心畔,俯身嗅着点点清香,就此埋葬流放千里的哀伤。

离殇,相思心畔,始终执着坚守十指相扣。

离殇,暮色流年,从未消退温婉娇嗔容颜。

沧桑的文章6:轮回里的沧桑

文/马双卯

深夜无情的吞噬你的脸庞,

我的泪水无奈的下落。浅淡的回忆在夜的漆黑里不知所措,我的手里的你的那丝丝的温暖渐渐的消淡。我的心无奈的痛楚,我无法留住你的一辈子。

轻轻升起的烟,

痛痛的、狠狠地呛着身边的女生。苦苦的抛来一个鄙视的眼光,我浅浅的一笑,就像夜不懂白天的痛,而她不懂我的苦。我的苦、我的痛只是你离去的产物,只是轮回里的沧桑。

孤寂在这里蔓延,犹如你给我的快乐一样的曾经充斥了我的世界,那浅浅的快乐,却是我如今难以忘怀的幸福。

你的离开,不是那么的难舍;我的泪水,却在狂奔。生命就像是被抽离了我的一切,忽然发现我的未来没有了欢笑的理由。因为我的笑是为你设备的软件,我的乐是你种的蛊,我的泪水只是为你的离开做的伏笔。

夜未央,

月如钩,

是谁砍断了月的完美。

却是你带走了我的记忆、狂欢。你活生生的把我抛弃,你打着自己列车在你的新生活里微笑,却把我抛弃在了不见人的苦海里。

你曾经答应我不会让痛苦,你说要做我的专业医生。可现在的我只能无声的呻吟,你是那么的不负责任,将你的病人抛在这里,让他自生自灭。他的泪水是否滴在了你的心上,是否打湿你过往,激起你心中的一丝丝涟漪,是否拍打痛了你的心扉?

深深谷底,只有痛彻心扉;巍巍山巅,只有声嘶力竭。风从耳畔吹过,夜从指间滑落,看不见爱回光返照,却看见记忆深处的伤痕累累。

是爱的太深无法自拔,还是爱的无奈心已枯竭,或是爱的错误,错的美丽,错的可笑,只能忍受逾期的伤悲。

快乐是因为你,痛苦是因为你,没有了你是不是我就对生活没有感觉?可如今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依然伤心,依然怀念我们的过往,就像你种下的蛊一样,时不时的发作着,无情的抽搐着我的心。

农家说:一花一世界。

那我原作一支花,只活在你的世界里;

佛家说:一叶一菩提。

那我只愿意在菩提树下只为你祈祷。

是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了今生的擦肩而过吗?我愿意用我的生命换做一石头,为你忍受五百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打。只为弥补我的轮回里的沧桑,挽回你,回到我的身边,我的爱人。

沧桑的文章7:翻过、留下沧桑记忆

文/想回到那一年

【1】歌声在耳边回旋 回忆在记忆中荡漾

没来得及开始 就已经结束了

记忆从那一刻开始 也仅仅只是一张内存卡

把所有都格式化 再给自己一个记忆的空间

【2】一直的在往成熟路线去走

却发现仍然没有成熟过、某个时候我还是那样子

某一天回忆再次被掀起的时候 原本自己以为放下的

要最后却发现是一直都放不下的

只是回不到过去、只是一本历史书

翻过了、只留下沧桑的字迹

【3】再怎么熟悉这些纵横交错的路

十字路口的路 也在某一天我走反了方向

甚至连最熟悉的公交路线 我坐反了方向

回过神 才发现原来时间已经快不够用了

再过一刻、甚至下一秒就会是末班车了

为了赶末班车 闯了红灯

留下奔跑的足迹 喘气的声音 或许还算是幸运的

【4】想起‘曲终人散’ 或许这个没有太大的意义存在

当所有人都很期待的电影首映的时候

是我更加淡定的时候 或许我知道首映的时候会更有气氛

但我却喜欢深夜的电影院 可以听得见自己的呼吸声

是否 n i 也一样清楚的记得

最终会散场 仅仅只是一部电影 或许是曲终人散

结局怎么样 都必须回到现实中

【5】走在斑马线 似乎觉得梦想也一样驰骋在马路上

车水马龙 红绿灯 十字路口

每一步都走得小心冀冀的 却发现梦想越走越远

【6】不习惯写下流水帐 因为那太过透明了

其实如果可以看得懂 写下的不过也只是流水帐

一直想写下的 没想到会写得这般地凌乱

沧桑的文章8:笑看人生,沧桑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文/随缘自适

笑看人生,沧桑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作者:杨志荣

人生不可能不经历沧桑,从我们降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在这尘世中,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无奈和磨难,因为受伤,因为怨恨,我们的心,也便总会于不经意间隐隐作痛。

沧桑,就像我们生命中的老屋,装满了回忆,也装满了心酸,有的时候,我们想去触碰,却不敢伸出手,怕这一触碰,就会有满满的忧伤落地;有的时候,我们想去翻看,却不忍回眸,怕这一回眸,就会引落“泪飞顿作倾盆雨”。

沧桑,是一卷黑白胶片,记录着我们走过的点点滴滴:潇洒或凄美,叹息或黯然……

沧桑,不属于小桥流水的明快,更不属于歌舞升平的愉悦,它只属于风尘仆仆的容颜和飘落憔悴的心灵,它只属于“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沉重……

春华秋实,日月交替,我们一天天在磨难中成长,当我们走到某一个流年的秋天,当我们登上某一个生命的峰巅,回眸,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过往。“天空留不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当所有的过往都凝成了淡然,当所有的沧桑都化为了意境,当所有的意境都成为了领悟,我们终于能够笑着感叹:生活,已经没有什么不可以面对的了!

欣赏经历了沧桑的人生:经历了沧桑的心灵尽管已没有了幼稚和单纯,却多了成熟和稳重;经历了沧桑的梦,尽管缺少了浪漫,却多了深沉;经历了沧桑的年龄,像一轮满月,宁静、明朗,那淡淡的清辉,可以让温馨永恒;经历了沧桑的眼睛,从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亦不是水……

能够于泪光闪闪中安恬微笑,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飞跃与领悟?

喜欢沧桑后的质感,那是没有经历千锤百炼后,永远达不到的厚重;喜欢沧桑后的豁达,那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谢,淡品天外云卷云舒”的淡然。

不强求自己,生命中,默默的给予,默默的祝福;岁月里,安静的行走,安静的做事,你快乐我亦快乐,你不快乐,我亦用温情感染你快乐。幽幽的那份情淡到骨子里,扬目而望,何尝不是人生一袭灿烂的风景?

以一颗安恬的心,固守一份幸福,信心百倍地努力的活,好好的过。岁月静好,我心悠然,笑看人生,沧桑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沧桑的文章9:沧桑五十载——写于2005年的家庭简史

文/贾载明

我的父亲叫贾绩祥。从父亲上溯第七世祖叫贾维德,品行高尚,精通医术,闻名乡里。其事迹家谱中也多有记颂;第六世祖贾文俊,进过"国学",有11个儿子。我的高祖父贾名达,是一个热衷于"儒学"的知识分子,被家谱誉为"学实守正".我的曾祖父贾国衡以及祖父两代系单传(独子)。

我们兄弟姐妹一共六人,按出身的先后次序是:贾载钦(康)、贾载秀(女)、贾载英(女)、贾载亮、贾载明、贾载兰(女)。

父亲的文化属于旧时童生档次,毛笔字比刚笔字好。我小时候看到他用毛笔蘸着红色的油漆,把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写在门板上。我对父亲的字很感兴趣,常常有意无意盯一会。现在那字的形态还印在脑海中,很有骨架,很开阔。

我的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完全吻合,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而后"庚子赔款".我的高祖父贾名达恰恰在这一年逝世。此后两代人一蹶不振,时间长达100余年。

到了父亲这一代,上苍隐隐传递的祖先灵气袅袅未断,时来运转,家道再兴。

父亲娶了一个好妻子,也就是我的母亲,叫张碧清。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母亲有文化。传播文化的方式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口头承传。我小时候,母亲常常针对儿女们的行为表现和对世事感触,说出一些很有文化的古训来。例如,当母亲听到有的乡亲对人家的儿女婚姻"打破"的时候,母亲说:"只有成人之美。"当有的人处世很吝啬时,母亲说:"为人要义气".我小时候,清晰记得在秋季的一个雨天,母亲拿出砚台和墨,叫我磨墨。接着,母亲拿起毛笔,在一块不太白的粗布上绘起花来。花绘好后,母亲又拿出针线,扎起花来。原来这是在为姐姐出嫁准备枕巾。母亲平常少语言,静穆,贤惠,善持家。其品德受到村民称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49年10月1日),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物质占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的家庭在中华民国以前十分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虽经历了曲折,但情况逐渐好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在农村建立"互助组"、"合作社",接着建立"生产队"、"大队"、"人民公社①",概括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一个公社管辖十个左右大队,一个大队管辖十个左右生产队。这些名称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刚开始走集体化道路的时候,将分散居住的家庭集中起来,实行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不准开"小锅灶".一个生产队成立一个伙食团,老老少少数十人或一百多人聚在一个地方吃饭。我们的伙食团在一个叫"李家老屋"的地方。我家先是从"打石场"迁到檬子垉,后来又迁到"李家老屋".由于自然灾害和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等因素的影响,1959年至1961年,缺粮很严重,死了一些人。人们偷偷开"小锅灶"了,没有受到严厉禁止,也不绝对禁止私人发展副业。我家养了一头母山羊,主要是二哥放养,因为他还不到参加集体劳动的年龄。盛夏的一天中午,二哥到山坡上将山羊牵回乘凉,路过一个满塘水的"大堰塘"时,母山羊和另外一只山羊斗角奔跑,套着山羊的绳子将二哥勒到大堰塘里,险些淹死,幸好被人救起。母山羊产了两只羔羊后,便被宰杀。是在一个深夜,几岁的我在熟睡中被二姐叫醒:"起来吃嘎嘎(即肉)"!朦胧中,她把一片"嘎嘎"塞入我口中,说"是母羊的奶子炒的".

父亲是个聪明的人,为了一大家人活命想了很多办法。除了养羊之外,他还用火药枪打麻雀。方法是,将粗糠(稻谷的壳)撒在"李家老屋"院坝里,父亲端着枪隐藏在坝里一角专门搭好的掩体后面。一群一群的麻雀先是停在地坝边的李子树上,接着飞到粗糠里觅食。轰一声枪响,麻雀倒下一片。

吃得较多的是老鼠的肉。父亲和大哥用斑竹做成压老鼠的器具,晴天的黄昏,到山上寻找方正的小石板,用斑竹做成的器具撑起石板,下置诱食。夜里,老鼠觅食到石板下吃诱饵,绊动机关,石板落下,就会被压住。第二天清晨,父亲和大哥到山上能捡到数十只老鼠。

大姐弄吃的东西体现出了智慧。她在给集体的牛割草。秋天,稻子黄了。沟壑里有田,有的地方荆棘丛生,怪石错落,灌木绿荫,比较隐蔽。大姐将黄而干的谷粒用手刷下,放在平整的石板上,再用一块薄薄的石板,压住谷粒,轻轻搓动。谷粒的黄壳破裂,现出了白花花的米。用口一吹,黄壳跑到一边,米却未动。大姐掏出手帕,将米包上,先藏在背篼的草里,最后再想另外的办法拿回家。

我当时虽还是几岁的童儿,也被饥荒逼得寻食,与小伙伴一道在刚犁过的田里泥中抠慈菇。这褐色而圆圆的东西有甜甜的爽味。我们还抓稻田里的蚱蜢,在柴火里烧熟后吃。冬天种下的马铃薯,浇了粪尿的,我们几个小伙伴偷偷刨了几瓣出来,在风篓火里焖熟了充饥。一年春末,社里从地里收的豌豆堆放在伙食团住地的走廊里,我们几个小伙伴神不知鬼不觉钻进去,偷食豌豆,后来被发现,中午饭没有发给我们(是一个桶形的小瓦钵蒸的大米,量很少)。我们眼睁睁看着别人吃饭。但后来,不知是出于吓唬我们还是有人说情,把饭给了我们。

有的人饿得吃糠壳,拉不出屎,要旁人拿起竹钎掏。被掏者痛得惨叫连连。

我们吃过一次"观音米"—一种到很远的地方去挖回的一种仿白色粘性强的泥巴。由于营养不良,我差点死去。

1962年,全家人终于熬过了极端困难时期。虽然仍然是集体劳动,但伙食团解散。父亲说"有钱难买独家村",全家搬迁到原来曾经住过的"青竹山"上。这里处于全队地理位置的边缘,每天出工干活比别人要多走不少路。房子依托的地方,是开山打石后留下的平地。住居四周是竹林。整个地势是一个斜坡,前面较缓,后面很陡峭但有竹木遮掩。屋子右侧100多米处,有一口横卧的"8"字形堰塘,是唯一的水源。门前竹林边有一条顺山直上山梁大路。山梁如龙之脊,比山下平缓。翻过山梁下行约一里处,是被九十年代撤消了的"革岭公社"驻地。

伙食团下放后,生活渐渐好转。能勉强维持生存。国家允许家家户户种自留地。给每人大约划一分地,不能划田。自留地可以弥补粮食不足,人们抽一早一晚的时间,种得很认真。同时,还容许家家户户养猪、养鸡鸭等。自留地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部土地划分到户。

我们所在的大队叫"柏木大队,"八十年末更名为"柏谷大队"(因本县院庄乡有个大队也叫"柏木"),公元2005年春,柏谷大队建制被撤消,合并到"黑马大队".大队没有撤消的时候,下辖六个队,我家属于第六队。连着我队土地的是黑马大队的一队和二队。一队的户主(男人)全部姓贾,没有他姓。1984年,"生产队"的称谓一律改为"组"(如我们队称"第六组"),"大队"一律改为"村".原来只有大队支部书记,改后既有书记,又有村长;书记由乡(镇)党委任命,村长由村民选举。"公社"组织构架上实行"党政分设",名称一律改为"党委"和"人民政府"②。实际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乡(镇)长兼任党委副书记。是形式上的分开,内容并未分开,政府在党委的领导之下,统一开展工作。

生产队时的劳动形式是全队的劳动力同时出工,集体劳动。根据工种的性质,有时分工,有时不分工。例如挖土的时候,所有的劳动力都使用锄头,不用分工。如搞农田基本建设,有的打石头,有的抬石头,有的砌石头,就必须分工了。同一劳动有分开干的时候,如挖土(采取抓阄的方式选择地块),但这样的时候不多,因为质量不高。集体劳动中虽有偷懒的,但绝大多数比较自觉。物质分配形式采取"基本口粮"加"工分"的办法。前者按人口计算,后者按劳动力出勤所记的"工分"计算。一般一个全劳动力为10分。这样,劳动力多的家庭分到的口粮自然要多些。"童工"也可以到队里干力所能及的劳动,当然记的工分要少些。

我的父亲有一些捍卫集体的精神,不怕得罪人,比如有的人侵吞了集体的财产或损害了集体的利益,他会发言反对。他说话直来直去,呼喝时声音宏亮,队里有的人给了他一个外号—"吼天狮子".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父亲当了生产队队长,但由于他性格太刚,受不了气,干了一年多便辞去了。

大哥读书的成绩较好,但因为我家人口多,劳动力不足,父亲要大哥弃学参加生产队劳动,以养活一家人。大姐、二姐自然也未上学(并相继于六十年代中期出嫁)。

父亲是允许二哥读书的,但他读不进去,自动放弃了。

1965年,我进了本大队的学校—柏木小学。教我们的老师叫薛本勋。以现在一般的小学老师水平衡量,薛老师的水平较高,写得一手好字,学校面壁的口号就是薛老师自己搭架子,然后攀登上去写的。内容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每写一个字都要移动一次脚手架。他还购来了一些连环画本,每周都安排时间讲解,课余时间去借也可。我后来爱好读书、爱好文学就从这里开始了。那时读书的学费和书本费太便宜了,至今尚记得,一般在3.60元左右。那时的小学、初中分别读4年、3年,但小学与初中之间,还要读"高小"两年。小学升入"高小"是全公社(全乡)统考,1969年,我考入了"高小".一天,传递通知的老师也是我后来读"高小"的班主任柯大生来到我家,远远高喊我的父亲:"贾老汉、贾老汉,你的少爷考上了"!

这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正处于高潮。父亲、大哥都被卷入了"派性"斗争,碰巧和薛本勋、柯大生以及后来的初中班主任刘蔚清(男)老师是一个派,叫"红云"派,对立的派叫"1127".1969年,发生了万县地区所有市、县的"红云"派武装进攻云阳县的"1127"派(称"九县一市,攻打云阳"和"文攻武卫,解放云阳")。以"1127"的失败而告终。派性仍然在继续,1970年,父亲在所谓"一打三反"运动中被掌权的"1127"批斗。先是在生产队里一个叫"檬子垉"的公房里开斗争会。时间是冬天,我去了,但没有进会场,蹬在室外靠墙壁的石头上。我听到一个人领头喊 "揪出‘516分子’伸向柏木的黑手"等口号。第二年夏天,很热,夜里在露天里睡。父亲把我摇醒说:"娃儿,你是读了点书的,他们还在整我,你看有没有办法?"我睁开眼,看到母亲也坐在旁边。我小小年纪,懂得什么。有略通文墨的人给父亲壮胆,不要怕,可以申述。父亲将申述材料寄到县上,反而更加激怒了仇恨父亲的那伙人,于是又把他叫到公社大会堂批斗。 "一打三反"运动结束后,父亲再没有受到批判。

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作物的所有种子全部是传统种子,所有家畜家禽也是传统品种,农药、化学肥料也几乎没有,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虽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而综合生产力水平极低。传统水稻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所以粮食和肉食品都不丰富,只能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吃干饭的次数很少。红苕、小麦、马铃薯、玉米占的比例不小,还有胡豆、豌豆等。吃肉的次数比吃干饭的次数多,每年年末宰一头猪(但有些人家没有宰年猪,主要看家庭主妇女能不能干),当然是为了过年。但这头猪肉实际上要管一年。一块一块腌了盐,挂在房屋楼上。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用腌盐后晒干了的菜加少许肉丝烧汤,然后再拌入米面粉,做成羹,味道可口。土质条件好、管理好的生产队,比我们生长队的生活要好一些。

那时劳动力虽然管得很严,但允许个别人离开农业生产,或就近或外出搞手工业。大哥跟着一个叫李明发的裁缝师傅学徒弟,地点就在革岭公社那个地方,二哥到湖北省宜昌等地学泥瓦匠。但要给生产队缴公积金,每天缴0.10元左右。1972年冬,家境好了一些,大哥找回的钱有些节余,因此改造了房屋,将原来的茅草房变成了瓦房。虽然只有两间,但堂屋的开间很宽。左边煮饭和放柴草的两间屋子和右边的猪、羊圈,仍然是茅草屋。后来大哥分家另住,在左边挨着堂屋又修起一间瓦房。

1973年夏,我初中毕业,本来考上了高中,但因公社有几个人对父亲有意见,卡住了我入校的大门。只好干农活。犁过田,抬过石头,当过石匠。1974年,大队建立面粉加工厂,招工人三名,我有幸入选。这段时间,我五更早起,先锻炼身体,然后苦读中医著作。

集体劳动,必然伴随着文化交流。人们一边劳动,一边摆故事。我脑海里储存的许多故事和学的知识都是在集体劳动的时候。《石猴出世》(就是写的《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故事就是一个叫贾少其的人边挖土边讲的。他还能讲很多民间故事,如"红红绿绿一只鸡,一枪打了飞进山里,不知是你的还是我的。"还讲当时美国人侵略越南,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天某日又打落了一架美国的无人驾驶高空侦察飞机。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华国锋接班,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被打倒,称为"四人帮".1977年夏,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入大学中专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前半个月的一天夜里吃晚饭时,父亲说:"广播里天天都在说考试,你读书时成绩好,去报名试一试".母亲也鼓励我去。那些年,读书要走"后门",已死了进学校门的心,对广播里的宣传不相信,许多人都持怀疑态度。所以对父母的话没有积极回应。父亲又说,"明天就到学校你们老师那里去问一下情况,看还可不可以报名,反正不花本钱。"第二天,我到了学校。老师说:"可以报名呀!"于是就报了名。一考竟中了。

农村的变化随之而来,生产管理上,实行作业组,即将一个生产队的劳动力分成两个以上组劳动,目的是提高劳动积极性。我所在的队分为两个组,父亲是其中一个组的组长。这个办法对促进生产有一定作用。1978年暑假回家,看到漫山遍野的玉米即将成熟,昌茂如林,丰收在望。

八十年代初,国家提出对农村的生产管理实行"水统旱包",即将土划分到户自己经营,田仍然实行集体耕作。1983年,国家将田也划分到户③,称为"双层经营责任制",实际上就是家庭经营,与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以农户为经营单元的方式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农民相对自由了,除了组或村开会外,农民活动的空间完全由自己安排。自然,交给国家的"农业税"也以家庭为单元上交了。渐渐地,农民除了交税而外,还要交 "植物保护"、"畜禽防疫"等名目逐步繁多的费用,人平税与费高达100元以上(有些地方更高),如遇集资修公路或办其它公益事业,则多得多。须知,农民种粮不仅不能赚钱,而且还赔本。市场粮价往往低于成本价。一些地方政府因强行收费而逼死了一些农民。中央政府看到这一问题,于2003年决定:逐步在全国免收农业税和一切费用。这是釜底抽薪的办法。配套措施还有,撤消一些乡政府,合并一些"组"与"村".

九十年代以来,小学至大学的收费逐渐增高,到二十一世纪初,小学每学期(半年)收费150元—300元不等;初中每学期收费300元—600元不等;高中(县级中学)每学期收学费600—1000元不等;大学每年收费6000元—18000元左右不等。一个大学生读完四年,各种费用一般需要60000元以上。各学校收费的标准不一致,这里只记载了一个大致的数目,不怎么精确。以上说的费用,只是一次性缴的学费,还不包括平常多种名目的其它收费。由于大学收费太高,有的家庭贫困的父亲为了子女上大学而长期偷偷卖血;有的学生用的钱是自己的姐妹卖身的钱。国家和各级政府虽不断出台控制教育乱收费的政策,但到目前(2005年)为止实际没起作用。高额的学费已经超过大多数国民的承受能力。除了教育普遍受到沉重的高额收费而外,排列第二位的高额收费就是医疗费(医院卖出的药品价高出市场价很多)。教育和医疗系统的乱收费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被舆论称为"行业不正之风".当然"行业不正之风"不仅仅表现在教育、医疗系统,可以说是全社会的,是腐败行为的"伴生物".

二十世纪八十代初以来,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开始推广,使亩产比原来增加两倍,达500公斤以上。这是科学技术的伟大胜利!是毛泽东时代开始研究遗传科学产生结果。粮食问题基本解决。家畜家禽遗传杂交技术也得以广泛推广,提高了肉产量达40%左右。农药、化肥也基本满足了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形势。但八十年代末以后,科技推广的水平基本停留在八十年代初的水平,没有突破性进展。而广泛性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改良土壤(造梯田等)在二十一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就基本停滞了(主要是"单干"的原因),仅少数地方实施了比较典型的水利工程和改土工程(是国家拿了钱不得不搞)。

农业生产工具还没有根本改变,虽然一些地方使用了收割机、脱粒机、抽水机等农用机具,但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然是牛、犁头、耙、锄头、镰刀。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了电,公路网罗逐渐形成,人们与外部的交流方便些了。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这自然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从1977年开始,国家逐步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只准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在城市基本上做到了,但农村一些地方,一对夫妇一般都生了两个以上子女。政府发现有超生的,对国家干部职工,要开除公职,对农民等对象则实行高额罚款。

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国家逐步在全国范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前面提到的"户营"是农村基本政策的一个改变。随之不久的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允许甚至提倡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打工人数不断增加,形成潮流之势。主要是到广东等沿海、沿边地区和大中城市。许多地方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外出,留在家里的是老、弱、病、残、幼。大哥的五个子女全部到广州等地打工。

在异乡当国家公务员的我回乡探望亲人,脑海里留下了一幅图画:不缺粮了,绝大多数农户都改造了房子,山上山下的植被比原来好多了,农民自由了。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大哥二哥都改造了房子。二哥甚至离开老屋,在另外的地方新建住宅,使老屋逐渐凋闭。但是,社会公益事业停滞不前,落后的迷信等封建文化复活,神秘文化活动猖獗,宗教组织在不断蔓延,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大哥被迷信坑害过,父母在老屋子养的鸡和农具被盗。小偷多次前来,一次,老母亲将小偷反锁在屋里。小偷趁母亲去叫人的时候,破门而逃。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现象也较严重,打牌赌博比比皆是。这些情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是没有的。乡村看起来不仅很萧瑟,而且被复活的各种封建文化和非健康的精神现象笼罩着。

1999年1月19日24时,父亲患肺癌逝世,享年73岁。葬于大哥、二哥家屋外"大坵田"左角下大路旁。行政辖地为云阳县盘石镇黑马村贾家大湾与原柏木村相连的地方。

不幸的是,二哥贾载亮外出打工,于2005年5月10上午11时许在四川省宣汉县中心水库煤矿矿井里劳动时牵引拉煤车时被煤撞击胸部,导致肺脏重伤,医治无效死亡,年仅53岁。在达州市火化后回家乡,葬于黑马村紧临贾家大湾的小山,即贾载玉住宅附近。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继承前人优秀的精神,正确认识一段时期的真实历史。后浪推前浪,奋发向上,艰苦创业,拨开迷雾,披荆斩棘,勇于拼搏,开辟新的天地,做出新的业绩,为家族、民族、国家增光添彩。

注释

① 1962年9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把这一调整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根据各地方的不同情况,人民公社的组织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自此,人民公社开始比较稳定地实行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

② 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了9.1万个乡(镇)政府,92.6万个村民委员会。

③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1号文件,肯定了以"双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生产责任制形式。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到93%,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

(写于2005年)

沧桑的文章10:情到浓深处,无语相怜惜……

文/酒醉绛山斜阳下

历经坎坷的沧桑,已感知了多少的人生如戏?被时光无情带走的唯美回忆,又飘落在岁月的那一个角落里?唯有青春时温柔如花的你,永远在我感慨的心底深居……

时光流转中,你容颜依旧,鼓舞着我此生的执着,始终不离不弃。既然许下那刻的盟约,就应守望一生,永不分离!携带着生活挣扎的疲惫,踏着岁月的泥泞,却眷恋在你的温馨期许。万丈红尘里,所有的灯红酒绿,并没有隔断我们爱的传递。

所有激情的欢曲,总在心潮澎湃时响起,被名利折磨的灵魂,却在每一个寂寞的夜里,深深的想你!情到浓深处,无语相怜惜……我总是,总是固执的愿意,默默地排列文字,将思念在黑色的键盘里敲击。谁道相思了无痕,此生唯盼花并蒂?

四季的变幻里,我静静的祈祷,愿做你一生的知己。总是沉醉在那弯明月下,听任天马行空的思绪,奔驰于心灵的愿野,让拼搏的灵魂得到慰藉。从相遇到相知,也许只是斑斓的刹那,却如烟花般美丽,耳鬓厮磨、始终痴迷。多少次吟咏你给我的信笺,年轻的你从未稍离。叹今生,缱绻深情都留在今世繁华,万般爱恋,款款向你!且轻吻在你那淡妆的适宜。

白雪旋舞飘落时,心似梅花绽放起,愿把我一世深情,高歌寄予。穿越亲情的时空,轻轻褪下套在身上的名利,且任爱意缭绕,尽肆寥寂。而此刻的你,只为我巧笑倩兮,心似梨云梅雪,芳华高洁玉碧。覆盖了那万千繁华的红尘中,我们依旧坚守着海誓山盟的美丽,总是习惯了这样的守候,任浓浓的思念,脉脉含情,绵绵无期……

生活的坎坷里,我邂逅了你,从此尽享爱慕和鼓励,琴瑟自相和,美好共相寄!或许我们都有脆弱的时刻,但沐浴在温柔的爱河里,所以才有了坚强的动力。这一份牵挂虽已深刻到平淡,却长久的在心中汇聚,唯美到不可碰触,却永远连着我和你。刻骨铭心中,比名利更珍贵的只有真情,就让彼此恒久相惜。

奈何桥边,轮回道口,相思满天飞舞,片片落花如雨。我浅笑如澜、迎风而立,红尘弥漫盖不住缱绻深情,祈愿携手生生四季……

沧桑的文章11:衙署的风雨沧桑

文/兰草

第一次去太原,原以为电视剧热播闻名的《乔家大院》就在平遥,从人头攒动的乔家大院出来在去平遥的路上,王家大院、祁家大院等许多大院的景观路标从车窗一一闪过。太原到底有多少个这样大院,我真的说不清楚,但我知道,正是从这些大院里走出的许许多多走南闯北的商人,让晋商成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代名词。

平遥地处太原盆地西南,据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从友人手里接过平遥古城简介图,更让我对平遥古城刮目相看。早听说平遥古城与意大利的罗马和雅典的卫城一道,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三座古城。

清明时节的天气真好,太阳在头顶高高地照着,全身洋溢着一种暖意。旅游观光车载着我们穿过城门走进古城,伴着导游滔滔不绝地讲述,让我对平遥古城有了形象概括的了解。说心里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平遥古城如此壮美,更不知道古城里尚存着一座中国现有唯一的封建社会基层管理机构的典型建筑——县衙署。

平遥古城的历史十分久远。秦灭六国,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汉袭秦制,平遥就有了县的建置,衙署也就应运而生。绵延2000余年的朝代更迭,留下了独特而又厚重的历史文化。衙署作为封建社会一级行政机构,也是当时的司法机构,职能齐全,可谓重权之地。透过衙署一道道围墙、一扇扇大门、一幢幢房屋,能够想象出当年作为古城中心之最的衙署是如何威严、如何红火、如何兴盛。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一代又一代的知县们在这里演绎着世道变迁、宦海沉浮的沧桑历史。

遗憾的是,早期的县衙署旧址已经被历史尘埃所淹没,现在保存下来的衙署,据说始建于1346年,1370年得以重建,除少数元代建筑外,大部分重修于明万历年间。屈指算来,历经了几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但看上去,仍然无法抹去县衙署在古城众多风格别致古建筑中独特的夺目的光彩和风韵。

平遥县衙坐北朝南,占地26000余平方米。从示意图看,布局十分对称,按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建筑结构也合情合理,主次有序,错落有致。整个衙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可谓是皇宫的缩影。

衙署大大小小众多的门,虚虚实实,深不可测。要进衙署,衙署大门是必经之路。或许这就是通常百姓将衙署称为衙门的道理所在。进入门厅,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门联上十分醒目的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司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喻意不难理解,无非是规劝百姓,无事莫登三宝殿,进衙门要慎之又慎,得饶人处且饶人,同时还要体谅知县为官不易的难处。

衙署大门对面根据汉族道教习俗修建的用于避邪的砖砌照壁,绘有一巨型不知满足大张血口的怪兽,提示知县要引以为诫,千万别贪赃枉法。我站在那里看了好久,想了好多,不知道这种提示,确实源于当初修建衙署时的初衷,还是后人做的注解。

衙署最讲究的门是“仪门”,青墙灰瓦,乌梁朱门,在整个衙署建筑中最为雄伟最为耀目。仪门从衙署整个建筑上来讲,虽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在这里给人一种间接温存的提示,起了一种强化封建礼制的作用,按封建社会儒教伦理,讲究上下有别,贵贱分等。换句话讲,仪门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经过的,只有知县上任恭迎上宾和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能打开,以示庄严隆重。不仅如此,仪门两侧的东西两个角门,分别是供知县平时出入的“人门”和押解死囚的“鬼门”,可见封建礼制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穿过仪门可见一条笔直甬路通向大堂,全县的大案要案命案都在这里审理。大堂高耸威严,位于七级石阶的月台之上,迎面赫然在目的是“亲民堂”三个大字。

细观大堂,大堂的陈设可谓煞费苦心。竖立的四根柱子,相围着知县审案的官阁,官阁的顶蓬上绘有36仙鹤朝日图,县知从东侧上堂,西侧退堂,犹如太阳东升西落一般。升堂端坐后,正好是屏风中朝阳升起的位置,象征着知县如沐圣光,如日中天。听导游这番讲述,我突然觉得大堂的“亲民”二字,在百姓苦苦追求和耐心等候的同时,已不知不觉地被支离破碎了。

平民百姓到衙署打官司实属不易,无论原告还是被告,分跪堂前两块跪石上,只不过是原告在东被告在西位置不同而已。由于多少年来长期磨擦的缘故,两块跪石上都已留下深深的凹槽,它是封建社会民对官跪不平等历史的记录和见证,透过凹槽,我仿佛看见平民百姓对知县最纯洁最公正良心的渴望。

当然封建社会的这种不平等不仅仅是民对官跪,同样是涉嫌犯科,达官贵人可以临时囚禁在土地祠里,等知县核实清楚,再放出定罪。而平民百姓就要关进牢房。牢房设置也各有不同,用途因人而宜,我看见,无论暗牢还是水牢,空间都不大。在刑房可以看见升堂时所用的一些钉床、夹板、刑杖、囚车等刑具,真实地再现了阶下囚的悲惨处境。

明清两代朝庭制约机制是很严格的,国家的所有政务,包括土地、户籍、赋役、治安、狱讼、教育、民政等,都要在县级立足生根,可见,知县的任命选择,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黎民百姓的存亡。知县的任用,除了出身要清白,品貌要端正外,还必须异地做官,家眷和家属不许携带和探望。平日知县公务之余,只能在生活起居的内宅休闲,还要受近亲回避、任期限定等制度约束。遗憾的是这种制约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风气,长久地坚持下去,离百姓的期盼相距甚远。

古往今来,官员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制衡权力是遏制腐败的一个重要措施。位于衙署大堂的东西两侧设有“六房”,按古代文左武右的习俗,东侧是“吏”、“户”、“礼”三房,西式侧是“工”、“刑”、“兵”三房,各房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有执行权,他们各负其职,各尽其责,相互制约。不仅如此,衙署还设有“赞政厅”和“銮驾库”,县丞及师爷在此参赞知县政务,知县也可以听听各里坊耆老、乡坤、告老还乡的官员的意见和建议。尽管封建社会真正的民主属于统治者,但这些做法无疑对封建社会延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点不能否认。

任何一个朝代,建立之初衷都是好的,倡导一种清正廉明的社会风气,但真正使之蔚然形成一种社会风并非易事。衙署的陈设布局上处处不忘对知县的善意的含蓄的提醒,教育知县如何做官如何做人。大堂中间三楹公堂的楹联喻意非常深永,特别耐人寻味。“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足见自古以来就倡导以民为本的理念。事实上,为官一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一己这得失而改变为官之道,历史上这样名垂千古的县官屈指可数。应当说,心无愧怍亲民为民,概括了整个官场努力的历史,时至千年风云变幻的今日,我想,作为现代社会为官者是不是也应该以此为座右铭呢?

从大堂出来,进入知县日常办公和审理民事案件之地的二堂,知县坐在堂中,抬头就可以看到对面屏风上扣悬的“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告诫知县断案要合法、合理、合情。二堂院落外悬的“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楹联,细看发现,“愧”字少一点,而“民”字多一点,这种创意令人叫绝,含蓄意在知县们对百姓少一点愧,对多一点爱,心系百姓,惠泽后世。

大仙楼是衙署中唯一的一座元代建筑,历次修建,仍保持了当初的建筑风格。楼下东屋是衙署的厨房,西房是炊管人员的住所,正房是知县的餐厅,因此正房门外悬的楹联多了些生活气息。“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无非是告诉知县: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平民百姓和官宦之家都离不开,孝、悌、忠、信、祀、义、廉、耻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大仙楼外 “名扬似奕无同局,吏道如诗有别裁” 的楹联,将知县做官喻如下棋,要学会驾驭各种局面,高者谋大势,最终步步为赢。

衙署的后花园中有棵高大的古槐,据说是元代年间种下的,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树龄了。沿着花园小径南行,有一戏台即风雅台,逢重大节日,知县常常调戏班子来唱戏,知县坐在风雅台下看戏,抬眼就可看到台上的对联:“赞候律魏相争谏争系国家天下,包公升堂皇海瑞罢工官升罢工念百姓黎民”,似乎是在提醒知县看戏时也不忘自己的责任,也要想着国家天下、百姓黎民。中间的献亭楹柱上也有一联:“不求当道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按我们今天观念解释,真正的好官应该既是“好人”,又是“能吏”。衙署里运用楹联巧妙的类似的提醒,还有多处,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游过衙署尽兴之余,我想,平遥古城留给后人不仅仅是苍老的城墙、高森的城楼、精雅的屋宇,还有后人享用不尽的历史文化,当然古老建筑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文化。

衙署与中国大地上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日升昌”票号一样,是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心之最,它聚集了平遥古城耀眼的亮点和华光。历史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人间的烟火、百姓的柴米油盐在这里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这也是平遥古城与其它古城的独特之处、精彩之笔。从这一点说,认识平遥衙署很重要,因为它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风貌,承载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提示了古往今来做官做事的哲理,许多理念许多机制,至今仍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学习和借鉴。

沧桑的文章12:如有你陪,一世沧桑又何妨

文/海阔天空

那天,那时,有你,心一直在那刻停留。风格外的柔,轻轻把树摇。满地的枯黄流淌着秋的颜色。温柔的你给了我一辈子的回忆。我紧紧搂着你,搂着难得的幸福。快乐在身边环绕,忘了秋的离别,秋的伤感。

只因有你,我喜欢上了秋,秋的色彩,秋的落叶。如今,有我,没你,想念像扯不断缰绳,紧紧把我缠绕。

推开窗,一片树叶飘落跟前,哦,春天也有落叶的缤纷,却没了你的精彩。满地随风翻卷的落叶,分不清是青春还是无奈。我孤独的远望,寻找着以往的辰光。温暖的风的吹拂脸颊,温暖不了你的记忆,只有那寂寞随着风流浪。

记不清有多少次流泪,数不了有多少次心酸。只因太多思念,我无法计量。忘不了那你的曾经,曾经反反复复的纠缠。当记忆都开出花朵,丝毫没有你的一点消息,只有那心慢慢沉沦。思念漂白着青春的色彩,那怕只剩下一点残红,那也是记忆中你的色彩。

每当从梦中醒来,总是泪流满面。无助的思量,只有那寂寞的黑把我紧紧怀抱。星光依然,梦中的你慢慢消失,只有那淡淡的茫然在身边环绕。没有你的明天,我不知如何面对。总希望天亮不会再来,最起码梦里还有你在。

岁月原本不曾孤单过,只因少你相伴,只有一路的孤独,满目的凄凉。试着把你遗忘,却忘了怎么收场。丢了你的记忆,丢了自己,生活变得迷茫,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岁月像淬火的刀,雕琢着额头的皱纹,却斩不断对你的思念。我寻找你那点滴痕迹,那怕只有一点,足够我回忆一辈子。

如有你陪,梦里那有泪花,那有那跌跌撞撞的心伤。如有你陪,快乐不曾会远离,忧伤何尝能光临。如有你陪,就算一世沧桑又何妨,我都会欣然面对。只要有你,我一生无悔……

沧桑的文章13:我用指尖点开那道沧桑的大门

文/冷小漠

是不是我前世的爱情,遗落在江南的某一个雨季;如若不然,为什么今世,我的寂寞总与江南的烟雨有染!

题记——

一杯酒,醉了凄迷的夜;我用指尖,点开那道沧桑的大门;收容我的只是自己的影子!我可怜的爱情,被上帝流放到四面八方。窒息阻断了我生存的欲望,心,只想着那些被流放的爱情!

看过太多的爱情故事,听过太多的离离合合,打打闹闹。当这些戏,在爱情故事中演变成必然时,我便决意从爱情故事里从此脱颖而出!

海子说过: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因此天堂的马匹不远。那么,我的爱情应该离相逢也不远,因此,别离也不会太远!有得必有失,得到不远,离失去也不会远。

喜欢黑夜,喜欢夜里的风,凉透灵魂;喜欢红酒,因为它能还我百媚;也喜欢咖啡,喜欢它在我唇边徘徊的感觉;在得到与得不到之间游走,把深切的思念交付给深夜,让心灵在这如水般的夜里得到释放!

情到深处人孤独。千年的期盼,千年的等待,白狐不再是白狐,千年后的它,已经转世为人。只是那份情依旧,转世的她,依旧独自守着那份誓言。心中的蛊毒侵蚀着她,刻骨的伤痛折磨着她,只为千年前那次不解的缘。

回忆是一种痛,破碎的片段拼凑的身体满是伤痕,破碎的回忆在虚无中飘荡着……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没有了爱,那么,生存便是一个简单的岁月更迭,不过是一种无味的时间流淌。那些被流放的爱,我如何才能再拾回?是徒劳地去追寻,还是该安静的继续等待……

越来越觉得自己真的好孤单,人生又是如此的迷茫!爱情这东西真的让人捉摸不定。在这个时代,爱情真的还有存在吗?还可以用自己的心去爱吗?我想,我已经放弃了!

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的爱恨情仇、浮世繁华,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可我不是佛,所以,我看的没有佛的透彻,只能在苦海里浮沉。

一个人,等待着黑夜的来临,然后自己慢慢地品尝忧郁与落寞!尽管心很痛,可我依然健康的活着。仅此一点,就已证明,没有爱情,我依然可以!我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风采。忧伤也是一种风采!

沧桑的文章14:静静守望

文/小强

岁月的沧桑,沧桑了谁的容颜;时光的流水,流逝了谁的无奈;光阴的遥远,遥远了谁的视线;时钟的牵挂,牵挂了谁的思念;时间的温馨,温馨了谁的一世尘缘?

朋友来了,走了;往事远了,近了;沟通明了,暗了;寂寞有了,没了;月儿圆了,缺了;心儿碎了,盈了……

往事,是记忆的日记,日记潮湿了或晾干了;梦,是现实的翻版,翻版真实了或虚拟了!寻寻觅觅,是平衡的支点;从从容容,是不受羁绊的状态;现实的纷争,很现实;虚拟的争论,很虚拟!现实中,生活匆匆,生命如短暂的流星;网络里,漂泊无定,风景在流动,不变的是心情!约定,不用海誓山盟,彼此刻录在内心深处,岁月越长友情越浓……

快乐,是追梦者的座右铭!在快乐的天空上,可以让紧张的心灵在无意间,走近美丽的世外桃源。人各不同,谓之于个性,在求同存异的个性面前,需要的是一份彼此的包容。让一颗心,接受阳光的沐浴;让一句话,接受真诚的回应!沟通无极限,快乐无终点!

回到家,脱下疲惫的外衣,独坐窗前,聆听心灵的写实,面对月光,品位喧器中的宁静;文字,抽象而不具体,但在字里行间却是具体而不略视。于是,睁开眼睛,面对每一句遥远的守望而感动,面对每一个短暂的交流而忘情!

快乐在心中,疲劳有时不是为别人而动容,而是为自己而感动……

沧桑的文章15:或醒或梦

沧桑艰难的世事,注定我们只能在梦里徜徉或者从梦里醒来,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样的奇迹出现?

满目疮痍、一片狼藉的世界,不忍心睁着泪水涟涟的眼睛去打量,只能是闭着眼睛,在属于自己的梦里徘徊流连。但这样的踟蹰前行,又能够坚持多久呢?

人毕竟是人,是一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有着人性的软弱懦弱之处,虽然说该让自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战斗在自己的那一片阵地之上,但枪零弹雨中,那个勇敢的战士,会中弹,会流血,会负伤,也会牺牲。即使是苟且活下来,也早已经是伤痕累累,苟活残喘,毫无生气了。

因为她经历了世界上最惨痛的战争,最残忍的战斗,最悲惨的死亡。所以她那颗曾经柔软的心,那一颗热爱的灵魂,在这样血雨腥风的战争之后,早已变成了一块坚硬冰凉的石头了。

不要轻易地说那些面容肃穆的人,是一个无情的冷血动物。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战争,没有经历过那样的伤痛,就没有资格说出这样的话来的。因为受过伤,流过血的,甚至从死亡的边缘侥幸逃脱出来,她们最知道人世的沧桑,人间的冷暖,世态炎凉。在这个冷冰的世界里,她们知道,没有人可以保护她们的,能保护自己的,除了自己还是自己。让自己不要再受到类似的曾经的伤害,是她们继续生存的一种本能。为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还企图让它们再一次发生?是你的演技太高明,还是我的心太脆弱?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都不想再一次听到,那样痛心疾首的话,那令人心寒胆颤的话,再一次从你的嘴里吐出!因为我的心脏承受力,已经到了不堪负重的地步,再一次听到那样像刀子一样刺穿心脏的话,我想我会立即在你的面前死过去的。

我曾经那样用力地爱过你,所以,我不会像你你伤害我那样地去伤害你。那么,我为了这个世界和平安宁,为了你我只好自己去伤害自己了:徜徉在美好的梦里,不再醒来;或者在那个虚妄的梦里冷得无法忍受时候,然后对你说:我太冷了,我要走了!

沧桑的文章16:逝水流年,寂寞沧桑了伤……

文/化茧成蝶

今天无意间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分手之后我们都在彼此的世界里消失了,那就说明我是真的爱你”,感觉这句话的叙述与自己的行径是如此的相似,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滋生于心间!回首与你一起走过的岁月,平静已久的心境再度荡起阵阵涟漪,或许是沉默的太久了,而昔日的伤痛却早已被麻木所替代!流年轻逝,我的双眸几时成了寂寞的窗台?

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从最初的心痛和麻木到如今的迷茫和淡薄,经过岁月的不断漂洗,染红了谁人寂寞的惆怅!叹息于心灵深处的陌上伤,如指尖的轻沙一般,在一首风之挽歌里流逝着青春的风月残曲!那一曲的幽怨,是否我放飞的思绪!

走在小城五月的幽径上,本是百花争艳的风景,奈何、昨夜的一场狂风,吹散了这个花香的季节,轻拾起一片花瓣,嗅于鼻尖,我似乎闻到了一种冲入心间的哀伤,香的如此之伤!那残留了一地的杏花香,犹如一位多情的女子般诉说着这一季的夏忧伤。

这个灼热的盛夏,似乎沧桑的有些清冷,渐渐遗忘了阳光的味道,多情的雨季,凄美了花海里暮色的夕阳,而我的残梦,该如何延续到下一个花开的海洋?

你的容颜,模糊了我的双眼,记不得从何时开始,习惯了与文字为伴,在一首不断重复的音乐中,流浪于苍白的素笺上!;也记不清是何时开始,喜欢上了独自仰望天空的感觉,看云轻飘,风水自流,于一声轻叹中,再次跌落回忆的漫漫长河!

这些年,这些事,你的风华是否依旧,我的痴痴幽叹,逝于你的水中央,忆不起,昨日的过往,挥不尽,落寞的惆怅!剩下我的沧桑,孤独了这季盛夏的忧伤,亦彷徨了这季清梦的幽香!

伫立于往兮的云烟里,品味着昔日的气息,待到烟消云散时,湮灭的记忆,又该如何去珍藏!你的决绝与我的执着,又点缀了谁家小雨淋漓的离殇?这一季的花开,怒放了寂寞的色调,并再一次深深的同化了我!

我的悲伤,几度花中开,欲静止,奈何寂寞止不住,徒留百年伤,独醉天上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