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章

请欣赏读书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读书文章1:阅读的乐趣

文/蔡永庆

是否读书,体现一个人的上进心;是否坚持读书,体现一个人的毅力;能否惜时如金读书,体现一个人的境界。现代社会资讯越发达,人们往往越觉得知识贫乏,越感到“本领恐慌”。因此,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善读书,更要见缝插针读书。节假日,空余时间相对较多,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机。

经常听到人们说,“过节越来越没意思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过节的物质要求渐渐淡化,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文化内涵、文化氛围的要求越来越高。读书学习无疑是填补这个空缺的一剂良方。

节假日是休息的时间,读书也是一种休息,是更高层次的休息。生活中人们经常只顾得匆忙赶路,却忘记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只顾得不断行进,却忘了“充电”加油。节假日里,亮一盏灯,沏一壶茶,一家人随心而读,在阅读中交流、怡情,实乃最佳休息方式。

节假日是回家的日子,读书也是一种回归,是精神的回归。在探亲访友之余,翻阅飘香的书籍,感受深层次阅读带来的心灵滋养和精神升华,让自己的灵魂洗涤于先贤的教诲,开茅塞、得新知、养性灵,身心倍加愉悦。

节假日是团聚的时光,读书也是一种团聚,是与古今中外思想大师的相聚。打开书房,与古今圣贤相遇,恰似故友重逢、开怀畅饮。读《史记》,若与司马迁对饮老酒;读唐诗宋词,似与李杜细品佳酿,其中韵味可谓深长。

一项调查显示,七成多的党员干部都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但由于平时工作忙等原因,往往时间不能保证。节假日没有电话的催扰、没有检查的压力,更适合读书学习。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曾提出过“时间管理”的理念,倡导根据每个时间段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节假日读书在时间上相对宽松,选题也相对自由,适宜精读和广读。

可以读点哲学,学学辩证法,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可以读点经济学,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读点历史,以史为鉴,滋养智慧;可以读点文学,远离低俗、追求高尚;也可以读点“闲书”,摄取各种不同的精神营养,开阔眼界、丰富思维。节假日学习还有一大好处,就是不用拘泥于内容和目的,便于发散思维,也容易产生灵感。因此,也要善于舞动笔墨,把那些最精彩、最有启发的“宝贝”记录下来,边读边记边思考,在各种思想和信息的撞击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形成新的见解。

最是书香能致远,最是读书能怡情。节假日里,让我们走进图书馆,翻开书,在阅读中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和别样的乐趣。

读书文章2:读书的滋味

文/满娜

读书的滋味很甜、很醇、很惬意。

深夜,手捧一卷书,泡一杯普洱,如饮美酒,如品佳肴,让人内心安宁,心情舒畅,涤荡尘杂,抛却欲念。

读古书犹如交益友,与之对话,警醒自己、提高自己、升华自己。读之生涩有味,品之如痴如醉。犹如一片绿叶,始终脱离不了与根的联系,生生相息,千头万绪,这种情意是爱好阅读的人割舍不断的情结。

一部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把我拉回到现实,这是一部更接近于当下农村农民问题的一部社科类读物,也是社会变革时期让我们真切并直观地了解中国农民生存现状问题的好书。梁鸿仅用了八章二十万的文字,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的角落,坚守土地的农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以及进城的农民工。“梁庄不为人所知,它只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之一,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他戳破了过去,但未必能指向未来”,这是对这部书的最好诠释。它也揭示了中国失地农民的苦闷、彷徨和焦虑的内心世界,忧虑时常萦绕着他们。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存在和个体情感,而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深深地印刻着这个时代的痕迹。”不是吗?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关注他们,我们吃什么呢?不关注他们,我们还有活下去的支柱吗?这正是这部书所要回答的。

“我把这张糖纸平平展展放在路边,每天都会经过几遍,每次都看到它仍鲜艳地平搁在那儿,既无等待,也无拒绝似的。时间从上面经过,他便开始变旧,于是我看到的两个世界就这样慢慢地,试探着开始相互进入”,这也是我小时候有过的生活场景,一种体验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曾在你的童真年月里增添过快乐。叠糖纸、攒糖纸,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里,足以让我们做得挺知足、挺温馨的一件事情。《阿勒泰的角落》正是以这样的文字触摸人内心的温暖,闪烁人性的光芒,那是一种没有被遮蔽而敞亮在人面前的牧民生活的现状,博大而深沉,犹如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一般。

阅读让我产生爱与思考,让我慎思明辨,让我心存感恩。读书的滋味更让我享用不尽,因为它教会了我怎样生活而使自己活得充实有品位、充实而富足,也为自己的生命找寻着有价值的线索。

读书文章3:读书的感觉真好

文/朱文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这个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读书,读书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好书是做人的向导,知识的源泉。多读了好书你就会感到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多读了好书你就会变得聪明,多读了好书还可以使你心情变得快乐。我很小的时候就和好书成了好朋友,当我在牙牙学语时,妈妈就拿着幼儿丛书给我讲其中的故事,我就是从这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故事中成长起来的。

随着我进了小学,认识的汉字也越来越多,看的书也越来越厚,其中所包含的知识也更丰富。书上的那些好词好句就像阳光洒满我的心里,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从《金字塔未解之谜》中我游览了着名的几座大金字塔,了解了狮身人面像的结构特点,对这个充满神秘、充满神奇、充满冒险精神的古埃及世界,有无限好奇,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中华上下五千年》中讲述的中国历史,使我深深地敬佩古代劳动人民。法国着名的法布尔的着作《昆虫记》让我在昆虫的世界里畅游了一回……

现在无论读哪一本好书,我都会如饥似渴,好书真是我的良师益友。读完一本好书,我就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标也变得高远起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来体验一番这样的感觉?那就快去和好书交朋友吧!

读书文章4:人生成事需三多:多读书,多交友,多体验

文/宁境宁

1

地球广大,历史浩瀚,要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似易实难。科技再发达,一个人靠自身亲历去开阔眼界,始终有限,只能多读书。

爱读书的人和不爱读书的人,小时候可能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等他们长大以后,谈吐举止会迥然不同。

很多人说起读书,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小时候读过的书,长大后书名和作者都忘记了,情节也记不太清,但是自己被某个细节深深地震撼过,持续了几十年,影响了自己的整个人生。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所有认真读过的书都会融进灵魂,沉淀成智慧,静静地待在心灵深处,只要被触动,就会喷薄而出。

有人抱怨说,读了许多书,懂一大箩筐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诚然,读书并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现实的物质利益,但是不读书,这一生一定糊糊涂涂。

生而为人,只要有梦想、有追求、想奋斗,想活出人生更多的可能,就得读书。爱读书的人,心灵有温度,乐于感知世事百态;爱读书的人,生活有情趣,不会因现实的琐碎而放弃思考。

2

没有可以秉烛夜谈的朋友是件憾事。

人生因缘际会之下,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无论是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日常见面的同学、同事,还是擦肩而过的哪怕只留下一抹笑意的陌生人,都值得我们用心对待。

因为,是他们用人世间的真善美真实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是他们全方位地帮助我们成长、督促我们成熟。

面对带着爱走近我们的人,要回报;面对想爱的人,要付出。赞美你欣赏的人,同时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理解你看不懂的人,同时试着和看不懂你的人沟通。

多交友也不是把每个相识的人都请进生命里。人生宝贵,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留给自己欣赏、关心的人,留给懂自己的人,千万别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了自己,千万别在不值得的事上劳心费神。

3

读万卷书,还要观万千世界。亲身体验是另一种阅读。可能的情况下,要多经历、多体验。

脚步丈量过的路,手指摸到的一草一木,自己握得住的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不必一味羡慕别人的机遇,专注于自己身边的美好,也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风景。

见多才能识广,在接触新鲜事物、体验不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会碰见意想不到的人和事,会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理解别人,心胸也会慢慢变得更加宽广。更好的心态是悄悄降临的,更大的人生格局是徐徐展开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从未体验过的新鲜世界。生活的意义也不止是柴米油盐酱醋,还有诗书画酒香茶。生命的美妙无处不在,在书中,在世上,在日常的一啄一饮中。

多读书、多交友、多体验,不断学习、不断领悟,提升眼界和格局,幸运自会悄然降临。

读书文章5:正是读书好时节

文/袁军花

作为老师,也算读书人了吧,怎奈俗务繁多,总也无法静心读书,如今春日正好,正是读书时节,忙里偷闲,沏上一杯香茗,在茶香袅袅中,享受阅读的乐趣。然而,半刻钟过去了,竟无法融入其中——心似无根之萍,思绪天马行空——这不是读书的状态啊。掩卷,沉思: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快餐文化、网络文学盛行,喧嚣与浮躁掌控了人的心灵,似乎很多人都不会读书了,殊不知,读书须讲究心境,讲究方法。

浮躁是时下一种相当普遍心态,心浮气躁,缺乏耐性,急功近利,趋尚浮华。不仅在干各种事业上如此,在读书问题上也如此。当然,我们说这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但不可避免并不等于就无法克服。其他不论,只说读书,既然想读书,就应自觉地力戒浮躁,避开冗繁琐碎,抵御各种诱惑,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耐住寂寞,有计划地读点自己喜爱的书,真正掌握点有用的知识,同时也真正体尝品味到读书的乐趣,正如姚雪垠先生所说:“耐得寂寞,方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一生寂寞。”

有了心境,一味的读死书,死读书也不可取。虽然陶渊明老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是那也是在“会意”之后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读书则必须“读而思”,否则,就会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中说:“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许多学究就遭遇到这种情形,他们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我们常说的“书呆子”“书愚子”不就是这种人吗?须知,会思考的人才会有进步,尤其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因为思而深刻,思也因为读而蔓延。

除此之外,读书还有三忌:一曰好大喜功,贪多嚼不烂;二曰读什么,信什么;三曰信什么,读什么。书贵精而不在多,读宜透而切忌滥,否则,读遍二十四史,观遍《四库全书》又如何?书橱而已。而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信什么读什么呢?则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

最后,我想说,我们读书既不能先入为主,也不能六神无主。可能有人求名,也可能有人为利,还有人为了追求理想,但是无论哪种,都需记得: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参悟道理的,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求和,而是一种智慧的富足。

读书文章6:乌手指

文/赵攀强

那是我还在安康农校读书的时候,毕业实习,我被安排到地区种猪场,因为我学的专业是牧医(畜牧兽医)。

这个种猪场占地面积很大,既养猪又养鸡,我进门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那一排排的猪舍和鸡舍,还有在院子玩耍的小姑娘。

那个小姑娘身穿粉红色的连衣裙,头上两条小辫梳得很整齐很好看,面容姣好,聪明伶俐,非常可爱,尤其是那个乌手指格外引人注目。她说场长不在,技术员也不在,只有她的妈妈在场,她的妈妈是这里的饲养员,边说边把我领到***妈的宿舍。

孩子妈妈十分热情,她说场长和技术员交代过了,随即将我带到临时安排给我的办公室,然后又带我参观猪舍、鸡舍、仓库、饲料间、水房、食堂、厕所等等。

种猪场人员不多,但分工明确,我的分工是技术员助理,主要任务是协助技术员研究饲料配方、配制饲料、疫病防治等等。饲养员的工作主要是拉运饲料、投放饲料、圈舍清扫等等。相比之下,饲养员的任务很重,工作很辛苦。

每天饲养员工作的时候,小姑娘就跟在妈妈的身后,帮这帮那,问这问那,活像一个小精灵。***妈忙完了,她就来到我的办公室,说要给我帮忙,叔叔长叔叔短地叫个不停。往往在这个时候,***妈就会提醒:“英子,不要干扰了叔叔工作哦”。我忙笑着说:“没事没事,英子给我帮忙呢”。

这天英子又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问她几岁了?她说九岁了。我问她咋不上学呢?她说妈妈说不能上学。我问她想不想上学?她说想得很。出于好奇,我把她的右手翻开看了又看,那个大拇指颜色乌青,长得很大,好像比同龄孩子的手指大出两三倍。我问她这是咋了?她只是不住地摇头,然后低下头再不说话。

有天,英子在外面玩耍,我来到饲养员宿舍,问英子乌手指的原因。***妈黯然伤神,说英子得了白血病,医生说最多还有半年的生命期了。我的心头猛然一惊,多好的姑娘啊!病魔为什么这样残酷?非要摧残孩子幼小的生命?***妈说,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她每天活得快乐,过得幸福,其他还有什么办法呢?

知道了英子的疾病,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我多想为她做点什么,可是思前想后乱无头绪。当我正在办公室发呆的时候,英子叽叽喳喳跑来,笑得象一朵花,只见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叔叔,了不起啊!你研究的配合饲料,母鸡的产蛋量翻了一番!”我激动地问:“是真的吗?”她说:“是真的,刚才妈妈收蛋的时候,是我帮她数的,技术员张叔叔还夸奖你呢!”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课堂的理论用于实践,发挥出如此的威力,科学这东西不服不行啊!

出于高兴,也是出于某种怜悯之心,我偷偷给了英子五元钱,让她买些好吃的东西。不一会儿功夫,英子来了,她说:“妈妈不让拿叔叔的钱,无功不受禄,谢谢叔叔的好意!”我沉默了。第二天,我给英子买了点东西,好说歹说,英子就是不要,她说如果拿了别人的东西,妈妈会不高兴的。我拉着英子来到***妈的面前说,让孩子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英子双眼望着妈妈,我也用乞求的目光望着她。英子妈妈笑了笑说:“收下吧,谢谢叔叔!”英子高兴地接过东西,连说:“谢谢叔叔!谢谢叔叔!”多好的家教啊!多懂事的姑娘啊!我打心里不由得对她们母女肃然起敬!

毕业实习结束了,我也要走了,种猪场的场长、技术员、饲养员,还有英子,对我依依不舍,场长说:“你的实习很有成效,用你研究的配方制作的配合饲料,猪吃了长膘,鸡吃了高产,希望你毕业后能来种猪场工作”。我当时的心情也是难舍难分,和他们建立的深厚感情模糊了我的双眼。

后来,我没有去种猪场工作,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子,因为她带着欢乐的笑声走了,我怕触景生情,刺痛我那敏感的神经,撩起那段痛楚的记忆。

读书文章7:读书是一种幸福

文/鲍夏琳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是一种美丽的静谧,是一种诗意的栖居。以书为伴,淡泊人生,是生存的最高境界。

读书需要日积月累,才会学有所成。虽不必依赖过人的记忆,不必依赖超人的才华,但需有一颗天天坚持读的恒心,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知识积攒,才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的感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收获。假如说快乐是生理的,那么读书是精神的。读书能把生活中的苦涩,酿造成人生的甜酒,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你喜欢读书吗?你喜欢一边思考,一边读书吗?我好向往能在一片竹林中,在一片树林中,置一间小屋,在幽静中沉思,在静思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读书,能让我从纷乱中逃离,从红尘中隐逸,从杂乱中理顺思路。我喜欢在“人散后,一钩残月天如洗”的静夜,沏一杯凉茶,点一盏心灯,伴一窗冷月,持卷低吟。红袖添香夜读书,看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妙语,在书香的氤氲中,一洗尘心,陶冶情操,在书中升华自我,超然物外。

读书是我的至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看,那些曾经热闹的,貌似真理的一隅,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销声匿迹;正在热闹的,被众人追捧的东西早晚会尘埃落定。惟有寂寞的守望,平淡的书声,将世代相传,绵绵延续。读书能让自己沉淀浮躁,远离喧哗。在庄子“藏天下于天下”的虚静空灵中,在一片青竹翠柏下,一抔净土上,用一颗慈善心,包容世态炎凉,超越人生搏弈,聆听纯净的天籁,细数花瓣上露珠滴答的声音。落花无语,人淡如菊。闹中取静,静中更幽,净化灵魂。

读书是我的追求,是一生的厮守。“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穿过历史的烟云,拂去岁月的尘埃。一声轻轻的问候,在千万年时间的路口,见到了你。月明林下,柔情似水,露痕轻啜,渲淡气息。冰凉的额头,是遥远的记忆;清亮的双眸,是岁月的泪滴;飘垂的青丝,是不变的情怀;无言的双唇,是红硕的叹息。一曲清笛,冷香飞上诗句,是惜别的幽怨,还是承诺的约期?红颜知己,似水柔情,千古绝唱。“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书中自有神州万年寒,指点灵魂飞升路。

读书是我的志向,是红尘中的遁隐之地。“我们宜不染于污泥,遁隐山林,与自然为友而为人生之逃遁者”,“人在名场翻滚,心在荒村听雨”。曾几何时,携一被一袋书,满怀壮志,离开家乡。起步山地,落脚山坳,蛰居山野,扎根山头,去证明生命的意义。祈盼有朝一日能施展人生抱负,实现人生的价值。可叹年华一瞬,依然是“沧舟入画,惟见倦客孤旅”。才德虽好,怎奈“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只落得梦沉书远,阎王易斗,小鬼难缠,志向难展,转眼间秋风渐起,不由得顿生莼鲈归意。你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律己严人处世事,襟怀坦荡回家去。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累了,倦了,挥一挥衣袖,再回生我养我之地,撰写自己的人生感悟。

读书是我的归宿,是永恒的栖居。我生在山村,长在农村,蛰居在山乡工作多年,享受着“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平静,躬身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淳厚,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散淡,在“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的禅意中,感悟生命的本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在以书相伴的日子里,偶尔涉足乡间小径,手里兀自擎着书本,朗诵咀嚼,且歌且行,幸福感便油然而生。时时品味书香、书魂、书音、书韵,静静地感受怡然、泰然、淡然、超然的情趣。

我读你,念你,懂你,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看你,思你,伴你,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陪你永远,此情不渝!细细回味“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凄艳绝伦的意境,直到地老天荒!

读书文章8:女人与读书

文/郭敏

自古以来,读书与生活息息相关。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更新,过去的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已有所不同,但一个人,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行的。

读书可以使人明目清心,让你视野开阔,让你懂得世间万象。纵观咱们国家五千年文明史,只有文字,才是绵延历史、传承教育的文明史。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读书的人,心胸豁达,行为儒雅,只有读书的人,才会放眼未来,瞩目天下。而女人读书,更可以变得情清气爽、气质非凡。读书可以使女人高贵,更可以使女人精致。一个读书的女人,即便她不是生得动人心弦、美艳绝仑,但一定有从她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别具一格的引力,让你觉得非同一般,我相信,那种气质和美丽,会焕发出比容貌美更胜一筹的惊叹和光彩。

从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到命运多舛的蔡文姬;从才情横溢的诗人薛涛,再到素有女史学家之称的班昭;从光芒四射的林徽因,再到盛名才女张爱玲……纵观中国历史几千年,虽然她们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女人,可她们的名字,谁又敢说,不在历史灼灼皓空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作为女人,你可以生得不漂亮,但不可以粗俗,你也可以生得粗俗,但不可以无知。无知的女人最可怕。漂亮的女人固然好,可是如果没有内涵,也只能是作为花瓶的作用。一个女人的美好,主要在于外在和内在的相互结合。外在的美,尤于鲜花,可是,再美的鲜花,一旦离开了枝头,生命就枯萎;只有内在的美,它会无时无刻不追随着你,无论你年轻还是年老,变美还是变丑,它都会如影随形、日久弥新!

读书的女人,生活一定顺心如意,因为她懂得凡事不能苛求圆满,大千世界,一切都会随缘,只有顺其自然了,心才不会受苦煎熬;读书的女人,婚姻一定比较美满,因为她知道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两个人相处,只有把心放平了,不要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待你好的人,你也一定要对他好,知道体贴,懂得进退,婚姻的围城里,没有对错,只有两个人同心同德,婚姻方可圆满;读书的女人,必定懂得孝心感恩,懂得人生在世,衷为善、孝为先,她在生活中应该懂得修心养性、善心如莲。

做个喜欢读书的女人吧,只有在书海中沾染书香的女人,才能遗世独立,清香永久!

读书文章9:我的书梦

文/许培良

小的时候,我就很爱读书,那时读的多是小人书,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却读不起书,所以,那些小人书多是从小朋友那里淘来的。

及至年龄增长,到了学龄期,我就开始读功课书。那时的功课书内容很浅显,根本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于是,我就四下淘书看,不仅翻遍了父亲的旧书箱,连同大姐在读的书,我也淘来读。

读村小时,上下学的路上,都要经过村委办公室,那时村委预定了数种报刊,像《人民日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红旗》杂志等都有。每有新报刊到来,我就会在办公室里翻阅个遍。发现相当好的文章片段,还及时摘抄下来。

那时,我因为学历浅,有很多东西读不懂,但我却对文字与数字颇感兴趣。在我的意念中,文字里有一个个新奇的世界,数字里有一种不可道破的玄机。我就在想,那些能写书写文章的人,真不简单,梦想有一天,我也变成一个写书人。

我因为爱好博览群书,功课书自然也读得不错。所以,学习成绩常在班里领先,引得很多同伴羡慕。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专,读书成就了我的学业,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参加教育工作后,教书、读书成为我永恒的主题。这时的读书,已不再具有任何功利。读书是一种心性的历练,随性而读,随性而写。读书与写作,让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满。

从专业书刊到人文科技,无所不读;从教学感悟到诗歌散文随笔,无所不写。读书写作投稿,积久,发生了质变。20余年来,大大小小的各类作品刊发于省市国家级报刊。读书写作与教学研究,相得益彰。25万字的学术专着,在青岛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下,已成功出版。

读书文章10:读书抗老

文/雨凡

那时候我们都还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纪,今天再聚时,有人竟再也见不到了,见到的多也苍颜难识。可大家都说我老样子还在,最显年轻。我知道那是比较而言,岁月无情,人怎能不老呢?只是有人善养生,老得慢点而已。现在的人重视养生,讲养生的道理满天飞,但我以为,讲养生勿忘勤读书,人生抗老的办法,最好的还是多读书。

爱读书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与养生的关系极其密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图书的熏陶,不仅能使我们的头脑变得聪明睿智,而且能使我们的体魄变得健壮,有利健康长寿。

文字如语言一样,能够调节情感、平衡心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开阔人的视野。读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强的书,好像在和良师益友交谈。读书有较强的解忧和宣泄效果,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使人注意力集中在书上,一切忧愁,所有的烦恼和不愉快的情绪,顿然烟消云散,增进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故古人云:书犹药也。就是说,读书是健康的良药。

更要说的是,读书有益大脑的健康。大脑是身体的“司令部”。人老其实是先从大脑开始的,要想使大脑衰老减慢,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它经常接受到外界的良性刺激。书中的各种知识犹如滋补品,能够有效地刺激大脑,使大脑功能增强,而很好地指挥全身的各个系统。不是吗?高寿人多见的是能读书会读书的文化人吧?诸如周有光、杨绛、张中行等。

年轻人除了生存需要去读一些“功课”类的书籍外,尚应有选择地去读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闲书”,诸如《瓦尔登湖》《菜根谭》《今古贤文》等。人生进入中老年后,更要学会去读书,特别是老年人。

老年人闲散的日子多了,独处时,可让书来陪伴自己。书和人不同,会随叫随到,一本在手,精读也行,泛览亦可,它会不厌其烦地陪在你身边,听你差遣,随你安排。老年人旅行的脚步没有从前那么灵便了,有人坐上了轮椅,行走空间小了,借助书可以进行新的方式旅行啊。足不出户,知天下事,对信息时代的老年人来说,不是一件难事。把从前读过的书再拿出来读一遍,会读出与过去不同的感受。“老人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是的,不到那个岁数,就得不到那个感悟。特定的年龄段会有特定的感悟。一般来说,老年人的感悟力,非但没有衰减,反而越来越强了。近年,我每年都要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数十篇千字文,一多半都是人生感悟类的随笔,许多报刊编辑喜欢我的文章就在于此呢。

读书文章11:我的读书故事

文/鲁祥赟

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而在我眼中,书是知识的源泉、力量的翅膀,智慧的海洋,生命的方向盘,人类的精神粮食。书是我生活中的伴侣,在无聊时,开心时,生气时,委屈时,它都陪在我身边,帮助我改正缺点。

有一次,我因妈妈训了我一顿而耍小脾气,看到桌上放着一本我曾看过三四遍的探险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于是,我拿起书再次读了起来。书中讲述了一个名叫鲁宾逊·克鲁兹纳耶的英国年轻人,不听父母的劝告,一心向往航海生活,最后流落荒岛的故事。我在读到他流落荒岛时,回想起他先前的遭遇,蓦然觉得我和他很像,比如说不听父母劝告、钻牛角尖儿、一意孤行等都与他很像。可他在被巴西船长救下,并在巴西有了一座庄园后,仍一意孤行地去做船航海,最后落得个流落荒岛的下场。试想一下,如果他在巴西庄园里安安稳稳、踏踏实实地好好经营庄园的话,也许十几年之后会变得非常富有,就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没有,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一意孤行,搞得自己流落荒岛,在荒岛上受罪。

我看完这本书后,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觉得我太不懂事了,父母生我养我,让我们吃好穿好,可我们却总是惹父母生气,我们实在太对不起父母了。

书,是你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是你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我感谢你,非常感谢你。

读书文章12:读书,气量,冲淡

文/鲁先圣

古人说:“艺多不养身。”是说要专心学精一门看家本领,在某一个领域达到较高的水准,才会触类旁通,才会对事物有真知灼见,取得成就。很多人读书很多,也博学多才,但是却没有独到的创造,原因就在于所学不精,所知不深。这种人常常炫耀自己的博学,但是实际上百无一用。

曾国藩官做的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他说:“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曾国藩还就读书说过一句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

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里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抛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看一个人,不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

古代那些精通相术的人,甚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自卑的人,因为读书而自信。浮躁的人,因为读书而宁静。轻浮的人因读书而深沉。愚鲁的人,因读书而明达。

其实,不论你深处哪里,只要你拿起一本书走进阅读,就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读书让人渐渐摆脱的面目可憎,具有了一种冲淡的气质。冲淡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情趣;达观,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让自己活的冲淡一些,并不太难,但是,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与洞察力,人却不可能达观。

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谤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他的意思是,别人诋毁批评你,无中生有,你不须辩解;如果诋毁批评的对,你只有自修改正才能不让别人再批评。

说的太好了,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只有具备了这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的气量,不断检点自己,才会周身散发出人格的光芒与魅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敢拍着胸脯对苍天说,自己一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没有,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 ,就有性格的局限和人性的弱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大家每天反省自己。《尚书》说“改过不吝”,也是告诫人们,要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圣贤与普通人的区别也正在这里。大家都会犯错,有人过而能改,不断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的品格不断完美。而有人却文过饰非,遮遮掩掩,将错就错。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必须有一种精神,这是一个人独立于世间的根基,有所作为的前提。因为,只有具有一种精神,才可能具有自己的观点立场,生命才会具有卓然的风骨和境界,人生才会产生超凡脱俗的大气象。

读书文章13:读书之妙

文/段金凤

在家里常常看书,日子就过得比较充实和愉悦。记得刚退休的时候,不少同龄人都忙着下海经商或自谋职业;我不愿这样做,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安度晚年要打发时光,养生保健,陶冶情操,我以为最妙的消遣无过于读书。

读书的乐趣,少年人往往不会有老年人体会得深刻。当今传播媒体信息的器材众多,有线的或无线的,自控的或遥控的,各种新产品围着人团团转,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乐此不疲。但就不少喜静、喜独处的老年人而言,广播略显嘈杂;电视过于喧闹;网络需要键盘操作且易染上病毒,浏览反成了一件苦差事。相比之下,书籍那份独到的沉静、深远、超脱和汪洋的内蓄,既包涵了以上媒介的信息含量,更具有它们没有的独到优点。

要安神养心,调摄气血,除去每天必不可少的运动外,就是避开浮躁与嘈杂。在床窗前或院角捧书而读。凝神间,仿佛进入了另一世界,烦恼和忧虑不复存在……你或可以深入,或可浅出,在无声中听到有声,在无画中窥看画面,不同的人物在脑海里纷纷复活。那份特有的情趣与美感,绝非在媒体的液晶屏上能够感受得到。更兼书籍有独特的存在形式:小巧轻便、容量弹性因人而异,既可随放随收,亦可随读随歇,不受时间和环境的任何限制,于老年人是最合适的。

暮年读书能摈除一切杂念,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我觉得此论甚妙,一个“玩”字便道出老人闲里看书的恬淡光景:读书不再是功课,也不再是为了考试,或者是应付单位、学校命题的差使和任务。这时的读书,是一种精神彻底放松的享受,完全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一切烦恼都应该抛弃,就像当年孔夫子不知老之将至那样,飘飘然,进入到一种很高的境界里。

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患老年性痴呆的病人中,有87%的病人在这之前不喜欢读书。人类不需要尾巴,尾巴退化了;不需要思维,大脑也同样会退化。语言是人类表达自己思维与交流信息的符号,需要再次进行抽象概论转换才能被接受;它既是静止的,又是被动的,必须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它的内涵。一位优秀的读者,他会喜欢文字的单色与规范,以便在平淡中汇集自己的精力,把想象的青藤伸延到无限的空间,达到其它任何媒传方式无法企及的高度。大脑深处的神经键激活了,人生便会拥有青春的活力。

总起来说,我坚信老人不能产生万事皆休的念头,首先是大脑不能僵化,人才显得有活力。有的老人退休后感到无聊和空虚,无所事事,整天痴迷于电视。其实,这样的生活不能填补就是家园的荒芜与失落;他们何不换一种活法,多读点书,把读书和养生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健康长寿,还将有益于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生活的绚丽色彩……

读书文章14:读书滋润心田

文/王金锋

读书对我来说,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不可缺少。读到一本好书,总感觉到温暖,好比吃了美味佳肴,比喝上茅台洋酒还爽。

记不清我什么时候与书结缘的。我刚记事时,父亲就给我讲古人匡衡“凿壁偷光”、车胤“聚萤取光”、孙康“映雪夜读”,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刻苦读书故事。自我认字起,父亲每逢赶集上会时,总爱给我买回几本小人书,我看得上瘾,使我的见识大有长进,每天放学后,与伙伴割草放羊时,我就给他们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牛郎织女等精彩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陶醉其中,从此读书有了瘾。看小人书不满足了,就从本家一位伯伯家借书看,久而久之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几十年来,不管生活在农村,还是工作到城市,每天不看书就觉得少了什么,吃饭睡觉都不香。每当有一本新书,便马不停蹄地阅读,读一天一夜是经常的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外边的诱惑多了起来,跳舞、打台球、跳“三张”等这些娱乐项目我都兴趣不大,最大的嗜好是工作之余读书,每天都享受在书香中,被书中的那些感人肺腑的情节所吸引,被书中惊天动地的故事所感招。我外出办事,走亲访友,生病住院都不忘带书。大空长读,小空短读。一天一本书,一天一页书我都干过,但最得意的是夜晚,当人们沉浸在灯红酒绿之中,我则在书中陶醉。我从来不喜欢那美酒佳肴的生活,喜欢和孔老二对话,谈仁义礼智信;与艾思奇、冯友兰讨论哲学话题;与知心姐姐一起畅读《告诉孩子你最棒》;读王朝闻的《解放战争》、《建国大业》……这些书中的场景,让我心花怒放,这种审美不需经过任何的雕刻、入眼入脑,心情澎湃,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读书是一种心境。读书如交友,一卷在手,就如与挚友谈心,读书如嚼青橄榄,品有苦涩,但口齿留香,读书如涓涓细流,看似波澜不惊,但流淌着的是激情,滋润着的是心田。每当读到会心时,便身不由己随着书中情节漫游,金字塔、古希腊、楚汉之争、赤壁之战和华盛顿、拿破仑、成吉思汗、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好像就在我身边,浮想联翩,如梦如幻,妙不可言,读到兴奋时,往往会容光焕发,心旷神怡。

鲁迅先生说:地上其实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每个人的一生,同样也是在走路,只不过我们的人生是有参照物的,现实的地上已经有很多路,我们要找到自己所要走的路,为了使我们的人生路走得更好一点,必须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而借鉴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

至今我还清楚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经历深深地感动了我,他的“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时时用此来警示自己,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工作,都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我几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之余默默无闻地艰辛读书写作,不浪费一寸光阴,先后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发表各类稿2000多篇,还写出长篇报告文学《龟志》等9本专着,共计500多万字。

读《水浒》、《三国演义》等四大名着时,我敬佩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领略了三国英雄的豪情壮志。在众多的人物中,我对周瑜感触最深。他与诸葛亮一样,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但他的胸怀却十分狭隘,他想不通“既生瑜,何生亮”,在诸葛亮“三气”之下,抑郁而终,成了一个悲剧人物。从他身上,我明白了一个人生大道理,世界之大,人的胸怀要大,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也明白了人生是一种担当,每个人都活在责任之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官避事平生耻”等格言受人喜爱,代代相传,就体现了责任意识,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担当精神,是勇于担当,还是不敢担当,实际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革命先烈方志敏面对死亡一点也不畏惧,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无数革命先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创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无数优秀党员干部,置个人生死而不顾,奋不顾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因为他们以崇高信仰的“精神钙质”做支撑。这“精神钙质”来自他们读马列的书,修炼了政治定力。

当今社会,读书又渐成一种时尚,我在书店或图书馆看到一些读者,为买到或者看到自己喜爱的书,或站或坐,或倚或靠,专心致志地选书或读书。他们在休闲的同时,也让书中美妙的文字陶冶着自己的情操。我为之感动,中国未来和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尽管现代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快速的信息,但要深刻理解这个社会,懂得社会现实,陶冶自己情操,开阔自己的视野,还得读书。书的金贵在于他是心灵的闺蜜,我如饥似渴地从书中汲取营养,一生也离不开它。

读书文章15:读书的快乐

文/韩紫慧

书籍是人类璀璨的文化,是厚重历史赖以传承的工具,是人们光辉的思想,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高尔基把书籍比喻成“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为了汲取其中的重要信息,把它转化成思想的一部分,用以指导自己学习和生活。因此,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人有感而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把书读好不容易,但思考把握读书的方法,书籍才会带给你无穷的快乐!

“勤”字诀:读书不是死记硬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用脑去思考,琢磨其中的道理,多提几个“为什么”,用理解性的思考去朗读,知识的精华便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用”字诀:书籍上的知识,不是用来储存或卖弄的,而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概念、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不去应用就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了。这样不仅牢记的东西会忘记,并且错误的方法会禁锢自己的头脑,影响未来的发展。

“好读书,读好书”,书籍伴我们成长,“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要忘记“开卷有益”,与同学们共同勉励,共同进步。

读书文章16:读书杂谈

文/青峰

读书杂谈

有好一断时间,总想和大家谈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从哪谈起,以致于曾几次欲言又止、无从下口。说来奇怪,今晨起床时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丝念头,“读书、吃饭、走路”这三个关键词同时浮现,为何会出现这三个看似毫无联系的词语呢?细想之后,这些词语间好似存在着一些联系。今天笔者就谈一谈读书这个话题,全凭本人所想所悟,想到哪里谈到哪里,仅供读者消遣。

读书与吃饭

常言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我们所有人天生就会“吃饭”,这是一种本能,所有动物都离不开这种本能。那么人比动物高级在哪儿?有些人可能会回答人有思想、人会进行复杂的社交活动等等,其实笔者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运用知识并且进行创新。那么,想运用必先学习,要学习必先读书。书,是祖先为记录智慧而发明的一种工具,并可供习读之用。那么读书和吃饭有何联系?读书并不同于吃饭是本能行为,而是带有主观性的动作。但笔者认为,读书和吃饭有着必然联系,吃饭要有饥饿感,读书也要有此感;吃饭要一日三餐,而要想成为有才之人读书也要每天进行;吃饭时可能有人会挑食也可能不挑,读书也具有选择性,即可博览,也可选择;吃饭是对人体进行营养供给,读书是对人脑进行能量补充;吃饭是要用嘴鼻以尝以嗅,读书却要用耳眼以闻以阅。可见其实读书同吃饭是有大大的相似,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像“钟爱”吃饭那样去热爱读书,每日三餐饿了就吃,对待知识始终保持“饥饿感”,方可每日去读汲取智慧。读书虽不要求我们有针对性的去读,但是要有选择性的去读,好书如“良师益友”读之可强化自身素质,提升个人涵养,而坏书则如“精神毒品”阅之可腐蚀你的思想,侵蚀你的灵魂,读书还是即择又博的去读最好,那样才会丰富自己的头脑,增添自己的智慧,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竞争的需求。所以人即要爱吃饭也要爱读书呀!

读书与走路

智者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很形像的将读书与走路放在一起作比喻,这句话读万卷书的含意为理论知识要多读多学,而行万里路的含意即是形容实实在在的现实经历,路走的多了自然就增长了社会实践,增加了社会经验。自古以来,很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人和事很生动的教育人们书本知识并不等同于拿来便可适用的真理,也并不是把书本知识学好了、学会了做任何事就都会成功。读书所得的知识要通过与走路所总结的经验相结合,从而内化为可供自身以后现实运用的知识,读书等同于“理论”,走路等同于“实践”,智者会以理论加实践来运用所学的知识,愚者便只会一味的运用书本知识指导现实活动。《增广贤文》中收录着一句韩愈的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前一句的意思就是告诉用书堆起的这座知识之山存在着一条道路,要想通往山顶勤奋是登顶的唯一路径,这里把勤奋来比作为走用书堆砌出来的路。笔者还认为读书也如走路,在行走一条通往文化殿堂之路,只有不断的阅读各种书籍汲取丰富的知识才能不断缩短到达这座文化殿堂的距离。总之人还是要不断的读书,也要不断的行路,要想把书读好,还是要借助于多行路、多实践、多结合来更深刻的领悟书中的知识,从而方可常读常新。

读书即是读心

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丰富、成熟的,一个时期和一个时期的认知都不一样,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段读过之后的所感所悟也不一样,这是心智不断成熟的表现。笔者认为读书便是读心,这里的心有两层含意,一层意思是书中的深刻内涵,是为“作者的用心”,另一层意思便是自己的内心领悟,是为“读者的心智”,这两个“心”缺一不可,读书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理解书中更深层次的含意,即要准确把握好作者的写作意图,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心智去融会贯通,如此,才可真正的消化书中的智慧为己所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