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读书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读书的文章1:记忆中的读书热

文/王敬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在青年中掀起了一股读书热的浪潮。当时持续了多年的战争已结束 一大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相继出版,人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拜、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幢景,捧读了这些优秀作品,像《林海雪原》、《苦菜花》、《红岩》、《夜和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英雄儿女》等。

当时经济条件还很差,多数人没有钱买这些小说,只好借着读,借时就说好最多看几天,因为好多人都等着看。借来之后如获至宝,白天下地干活,休息时谈论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午和晚上抓紧时间看,特别是晚上,点上小小的煤油灯,一直看到深夜。思绪随着故事的情节变化着,主人翁笑,我们亦笑,主人翁哭,我们也会泪流满面,在与作者的共鸣中度过了一个个漫漫长夜。以后这些名著又分别拍成了电影,随着电影的普及,又把这股读书热推向了高潮,不少村庄建立图书室,红红火火的读书热持续了十几年,至今从那时过来的人对这些小说仍记忆犹新。这股读书热增强了人们的爱国心,鼓舞了大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好祖国的热情,同时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养。

如今,记忆中的读书热,已过去半个世纪,但这美好记忆会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心里

关于读书的文章2:傍晚读书

文/玲玲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这时候,寂寞是这样叫人心动,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

凉风吹起书页,这风雪让尘封在书卷里的词章和故事弥漫着潮湿的气息。晚饭后,收拾完碗筷,坐在床上看书,我的思绪又翻腾起来,人生如若初相见,何事西风画悲扇?

最初的相见,都是相互吸引的了吧?没有谁主动被动一说,也谈不上爱不爱的吧?只是觉得是在对的时间,碰上了对的人,都彼此想给自己一次机会,相处的机会。于是便认了真,相互依靠着取暖,每一次的想念,在慢慢的四季里,在慢慢寒夜里,都成了唯一的念想。

人很难耐得住寂寞,爱很难抗拒时间距离的遥远,思念也慢慢的淡了下来 ,还说着一些体贴思念的话,话里也有话的点,可在慢慢地等待里,觉得似乎有些什么有了改变,不能不叫你不多想一些什么,有了理由,有了辩解,谁还能不心知肚明呢?

究竟是要问些个明白的,慢慢半生都已过去,什么还能看不明白,什么还能不能割舍放弃的呢?得之你幸,失之你命,你已自知人间的冷暖,没他你也再不会痛到哪里,没你他也不会缺少什么,你也看得明白,只是不要敷衍你才好。慢慢来吧,什么叫慢慢来呢,怎样个慢慢来呢,是渐行渐远的等待?还是不了了之的结局呢?

再清醒不过的结局了,不要再心存幻想好了,他心里没了你,等待也没有了任何的意义,相见不如怀念,多希望回到最初的温暖。

关于读书的文章3:父亲与他的读书情结

文/南山豹闻

父亲因为文革受祖父的连累,没上过什么学,但是他深知上学对人的要紧。祖父算是乡县有名气的读书人,先教书后从政,解放后则坐了近20年的牢。因为自己成份不好,不能上学,作为家里的长子,只好早早辍学,加入农村合作化劳动大军。只是在后来知道,那是耽误的一代,即便上学,同样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的。父亲对去世的时候祖父82岁,父亲问他有什么要交代的,他拉着父亲的手说,一定要让孩子上学,供他们走出去。

父亲虽没怎么上学,但是他能写一手好字。春节的春联就是各家展示各自书法和传统文化水平的机会,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度娘,也基本没有印刷版对联。父亲平时很少写字,但是一到春节,他就能在布满灰尘的案台上,用简陋的毛笔和劣质的墨水写出帅气的对联来,自然邻里也不少人找他帮忙。我经常跟小伙伴得瑟,“你横什么呀,你家对联还是我爸帮你写的”。除了对联,父亲在自家的物件,如碗、桌凳等,写一个字,以便辨认归属,那些帅“字”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对待我们上学,他绝对是一个严父。倒不一定我们成绩要多好,而是在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上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一旦不抓住,可能遭受的不仅仅挨骂那么简单。在我的记忆里,他基本再有在学习上夸过我们,不过倒是在背地里据说经常以我们能继续读书为荣,满脸幸福。他对外的口头禅是,“读书(上学)如果捉豹虎子那就跟玩一样,但是如果要读进去,就如拉赤痢还辛苦”。

在我们落后的内地农村,当时来说,上学几乎是唯一出路。很幸运的是,我们姊妹仨,我跟我哥都靠这条路走出去了。那年,我拿着录取通知书,是他坚持要送我去广州,找了他间接的熟人,带着我们去报到,为了省钱,还在学生宿舍睡了一晚。那段时间,他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就像他考上大学似的,因为很少坐长途车,回到家里后还大病一场。我想,那是他憋了很久以后,放松下来了的缘故。

后来,我在城里工作,娶妻生子,安家。每年他都会来看看我们,但是小住一段时间,他又嚷着要回去,跟他的老伙计吹牛聊天,那时候他是最开心的,比在城里闷着好多了。随着年龄的增大,因为孩子都不在身边,也常会闷闷不乐,从之前的顶梁柱,到现在的赋闲老头,他多少还是感觉到失落和不被重视。在那个时候,跟他讲电话,他没说几句就转给身边的老妈。除了见面和电话开导,我会偶尔寄几本书给他看,当然开始都是如何养生,开导心情之类的。

有一年回去老家,他拉着我进他的房间,他从抽屉里拿出几本发黄的日记本。“这几本日记本是你爷爷留下的,我放着也看不懂,就给你拿去吧,兴许有用,或者留个纪念吧。”他叹息着说。我打开一看,都是爷爷或抄或写的格律诗,有很多注着韵律、平仄,也有一部分是对联。我一边翻看,父亲一边跟我讲祖父的故事。祖父自出狱后,已经年近六十,当时公社为了照顾他,没再安排去干苦活,就安排他去捡拾猪、牛粪。赋闲后的祖父,深知毕生所学已经不合时宜了,他在空余的时间用半白话文跟外地朋友通信,互相对对联、赋诗词。

父亲说有一次,祖父兴致匆匆来到他面前说,他的诗得奖了,主办方要邀请他去北京做交流。我父亲也很高兴,那挺好啊,可以去北京看看走走。然后,祖父弱弱地说,但是信里要求自行先垫付一笔数十元差旅费,然后凭票报销。祖父终究没能去成北京,直到祖父去世,父亲在整理他的房间时,在书桌的玻璃下面发现了那封得奖交流会邀请函,他当时为未能满足祖父的愿望而悲痛莫名。

最近几年,父亲来城里小住能够坚持更久了。在城里因为语言沟通不顺,基本没什么朋友。开始找一些书来打发时间。看的书也越来越多,他一看完,就会找我推荐。不然,他就从书架上自己拿,虽然看得很慢,但是带着老花镜,安坐桌前,一丝不苟,非常认真。要是看我有空,也会凑过来跟我讨论一下里面的内容,看到一些跟他的经历类似的,他就非常兴奋。 有些人老了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小气,而有些人越老越随和、通达。父亲属于后者,虽然也会发一些脾气,但是总的来说,开始放下很多东西。以前说起来很义愤填膺的事,现在可以笑笑的说出来,然后说,“都老了,我现在不计较了”。我不知道是否跟他读了近百本书有关系,但我确信,他读书时是很快乐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是说古人,父亲今年七十有五,身体矍铄、健朗。近些年,在跟他一起爬山,郊游,他总是一个人走在前面做先锋队,我们家小跟在后面,母亲是个胖子,她在最后,我们会合后一起等母亲。此时,他会揶揄母亲不中用了,然后一边帮她拿东西。近年,母亲身体不太好,父亲在忙前忙后的照顾,尽管他比母亲大快十岁。

今天是父亲节,电话里,我们对他们的嘘寒问暖,他们对年轻人的提醒基本都是例行内容。可是,我还来不及说“父亲节快乐”,他又惯例的把电话塞给了一旁的老妈。

关于读书的文章4:感恩读书

文/王天喜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书者可以用知识武装头脑,读书者可以洞明纷繁的世事,读书者可以彻悟人生的意义。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曾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中国古贤有言:“人可以一日不食肉,而不可以一日不读书。”“开卷有益”……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都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有百千种职业,人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读书,只有多读书,读好书,用好书,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取得优异成绩。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的职业决定了我与书籍的缘分。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必备一桶水。”这话很有道理。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学识上的浅陋,只有多读书才能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读书,贪婪地在书海中汲取知识养分。我在教每一篇课文之前,都要先阅读许多有关书籍,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就如江中扬帆行船,顺水又顺风,也不管是飞度虎跳峡,还是穿过青石巷,都能点起红灯笼,和学生们一起陶醉在满堂烛光摇红之中。

我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既不会“搬砖儿”,也不会“爬山儿”,还不喜欢聊天儿,只喜欢逛书店,泡图书馆,钻书堆。我在三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中,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卷帙(嘻嘻,有自吹自擂之嫌),有历史类的,有文学类的,有艺术类的……书籍的养分滋养了我,使我在教学中受益匪浅。在语文教学中,我感到学生最头疼的是写作文,他们下笔无言,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针对此种“病情”,我把脉切问,对症下药,在布置了作文题目之后,要求他们稍安勿躁,不要急于下笔,先阅读有关书籍,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再写。在作文课上,我也写“下水作文”,即学生写,我也写,那种感觉就像“月亮走,我也走”一样美妙,然后师生互相交流,效果很好。由于我在教学中做出了一些成绩,多次被潞城教育系统和潞城(县)市人民政府评为“模范教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山西省教育厅分别评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书待我真是不薄,使我获得了不少荣誉。这也使我对读书的意义多了一层理解:读书者不能单纯为读书而读书,而要为事业而读书。

读书增加了我的学养,增强了我的写作能力。我在教书之余,涂鸦了许多“作品”,有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散文,有歌颂当地英模人物的文章,有反映我们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文章,也有自己读书体会的文章。自2000年以来,我在《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政协报》、《山西党校报》、《山西广播电视报》、《山西画报》、《山西家庭报》、《写作导报》、《德育报》、《长治日报》、《上党晚报》、《漳河水》(文学期刊)等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200余篇,其中有些篇目编入了省市级和国家级出版的图书中。除此之外,我还参与了多部本地文史类书籍的编写和点校工作。由此我想:读书人不仅要读书,也要写书,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

由于我对读书喜好,也得到了本市广大读书者的喜欢。2015年,我被潞城市老干局开办的“老年大学”聘请为文史教师。从4月份到现在,我在“老年大学”已作文史讲座十数次,受到了离退休老干部学员的好评。2015年9月,第25届全国书博会在山西举行,长治市设立了分会场。在此期间,长治市开展了首届“百名最美读书人”评选活动,我被评选为最美读书人,获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一百元购书卡,竟高兴得屁颠屁颠的近乎“嘚瑟”,哈哈哈哈,就像抱了个金娃娃。

读书使我成为一个不错的教书者,读书使我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读书使我成为了朋友们喜欢的人,读书真好!嗟乎,孰知读书之味有甚食蜜者乎,吾感恩读书!

关于读书的文章5:书香人生

文/苏红卫

读书的日子,心灵世界天高云淡,目亮眼开,品评着经典名着,心中充满活力,生活盈满希望。笑看花开花落,慢随云卷云舒,任肩头寒风肆虐,有书御寒,便能挡住风雨,窥见彩虹,岁月刻下的道道伤痕,总会随着和风清唱而逝。一读脍炙人口的哲理书,如与净友交谈,谈古论今,情景交融,妙语连珠,风雅之至。使我思想活跃,思路清晰,心中似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读到美言佳句,提笔摘录,翻阅品评,可谓“毫端蕴秀临春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般的甜美酣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孟子》一书中最激励人心的一句话,更是人生受挫时最好的疗伤药。

我们常常试图寻找成功的捷径,但结果总是让人失望,于是慢慢懂得:哪有不经历磨难就能成功的人生!回首展望那些成功人士,不也是在逆境中奋进成功的吗?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谁能想象在它的创作背后隐藏着一位伟大的人物。身受宫刑之苦,蒙受耻辱后的司马迁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自暴自弃,而是将它化为前行的力量,历经磨难后终于迎来辉煌的人生。

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诫人们如果一味地沉迷于安逸快乐,势必会使人堕落死亡;相反,如若我们时常思考自己的人生,面对忧患能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那么我们会生存得更好。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告诉人们自暴自弃是不会得到别人同情怜悯的,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成为强者,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品读《孟子》,我懂得了在困境中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懂得人生贵在“坚持”,贵在“不屈”。

“仁、义、善”是孟子的主要思想,“仁”更是贯穿着孟子的整个道德观,施仁政,行仁义,是他始终强调的思想核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给人们诠释了仁义之心,人必有之的深刻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阐明了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缺少的的尊老爱幼之心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才能和谐相处。

品读《孟子》,一种“吾善养浩然之气”的力量灌输全身,他对人生泰然自若的态度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性善论”中给我们指出了心性修养的重要性,成大事者,必先有一颗修养之心。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这是我们品读《孟子》后应有的心态表现,也是我们必须持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孟子口中常说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告诉我们: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应该成为我们至死不渝的奋斗目标,也只有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我常在四季的轮回中,观朝霞东升、晚照烧云、数北雁南飞、听雪落红梅。困顿时赏三分鹅黄,赞七分橘绿;兴起时与书为伴,信笔涂鸦,既有诗意,又能促动灵性、悟性,便不再为眼前的失意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放任自流。而是抓住机遇,通过经典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继而自省自悟。此生休再叹无常,书香作伴夙愿偿。

只要自己不趋势利,勿流世俗,在人生的长河里,永远都能找回属于自己的书香人生。

关于读书的文章6:生活的智慧

文/王世虎

闲来无事,读书看报,无意间看见这样一则充满哲理的笑话:说一个年轻人搭出租车到一个生疏的地方,一路上非常不顺,连遇几个红灯,眼看就要到目的地了,却又是红灯。年轻人不免唉声叹气地嘟哝道:“唉,真倒霉,一路红灯,老是最后一名差一步!”这时,一旁的老出租车司机淡然笑道:“小伙子,我觉得一点也不倒霉。上帝很公平,因为,绿灯亮起时我们总是第一个走啊!”听完老司机的话,让人心中不由猛的明亮宽敞了起来,想必小伙子心里的怨气也会削减不少。而脱口而出如此睿智深邃的回答,如果不是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豁达,又岂能顿悟?

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同样,我想坐过火车的人也都有过这样的遭遇:明明说八点到达的车却总会因为各种原因晚点个二三十分钟。如果距离近也就罢了,要是远的话,就免不了要发泄一番——责骂列车,责骂铁路部门,进而责骂中国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仿佛骂完了自己就舒坦了,列车就会因此而不迟到了似的。可下次有事外出,还是要坐火车,还是会晚点。

一个朋友,“十一”放假来我所在的城市游玩。电话里,他信誓旦旦地告诉我说火车下午六点到,于是,我五点半就赶往火车站接车。可是紧等慢等,都六点半了火车也没来,我焦急得直跺脚,心里烦躁极了。最后,火车竟然晚点了整整一个小时。看见朋友风尘仆仆地从出站口走出来,我正准备先说几句牢骚话替他解气呢,哪知,朋友却开心地寒暄道:“呵呵,这次又赚铁道部便宜了,掏了8个小时的钱却坐了9个小时的火车。”我一愣,半晌,才平静下来。

说实话,我很佩服这个朋友,羡慕他有如此乐观的心态,不仅使自己一路的困顿消失无遗,也使我这个接车人心中的怨愤减轻不少。

翌日,陪这位朋友去市里最繁华的钟鼓楼广场转悠。由于是节假日,游人很多,各商家卖场也是乘机大肆做宣传,走了不到100米,手中便塞满了五花八门的促销广告单。正寻思着找个垃圾桶把废纸扔了,冷不防发现前面路旁正放着两个敞口的大麻袋,里面装满了杂物,遂把手中的广告单页丢了进去。本以为这是广场环卫部门临时准备的应急垃圾桶,猛然发现旁边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男人对我点头致谢——原来,这是一个拾荒人的“智慧创举”。

惊叹之余,不免赞赏起他来:同样是捡垃圾,在别的拾荒者四处祈求甚至掏垃圾桶的时候,他却能转被动为主动,收获亦比别人多得多。

说实话,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常见的小事,可是由于事情的主人公稍微转变了一下思维,加入了一些智慧,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也使我们这些局外人有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悟。

我们常常感叹压力太大,生活很累;喟叹命运对自己不济,社会对自己不公,殊不知,有时候,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稍微加入一点智慧,让思维转个弯,便能柳暗花明,获得另一番蔚蓝的天空。

我至今都很喜欢这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它很好地诠释了思维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人生大势,成败与否,在乎一心。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思维和理念来决定自己的生活状态,并诠释将来的成功、失败或者命运。

一直以来,我以为美丽的东西当如花之玫瑰,马之赤兔,人之西施,却不曾想到,原来,生活中的智慧也能如此美丽动人!

关于读书的文章7:阅读伴我度余生

文/景顺

我喜好读书,可读的书实在是太少了。参加工作40余载,每天上班都是忙不过来的行政事务、没完没了的应酬接待。总想从纷乱繁杂的环境里逃离出来,寻找一份安静,可这只能是一种奢望。偶尔被安排到上级党校脱产学习个把月,那对我是最好优待了,终于有机会可以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在工作期间,我的片刻安静其实都是读书带来的。

我家里的藏书不少。这几年生活条件改善了,住得宽敞了,便鼓捣出一个像样的书房,有整墙壁的书柜,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可这些书的作用通常都是用来装门面、摆样子的,炫耀我是一个好学习的文化人。有时候我坐在书房,望着那一摞摞排列整齐却很少翻动的书,真的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好笑。

人在许多时候许多事情上往往都是自相矛盾的,比如说时间。在岗位上,总嫌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常常羡慕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悠哉悠哉的人;可一旦退下来,成了“时间爆发户”,又有些享受不了,于是平生一种孤寂和无聊,又开始羡慕起那些忙忙碌碌有事可做的人。我非圣人,当然也未能逃脱这个怪圈。

其实我何尝不明白,读书和工作有所不同,工作总有干到头的时候,而读书却是永无止境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既如此,那就用读书来填充自己的精神空间好了。对于喜好读书的人来说,有书相伴还会孤寂和无聊吗?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把读书这一圣洁之事染上名誉色彩。比如我吧,就时常认为只有读书人才读书,结果把读书弄成了一种身份,一朝退下来,告老还家,对“读书人”这个身份失去了兴趣,读起书来便觉得索然无味了。

我曾同作家素素聊过天,那是在一个咖啡厅里,足足聊了两个小时。我本是向她请教写作的,而素素的话题却多半是在聊书,聊她的读趣,这让我很有新鲜感,也感觉出与她在学识上的差距。此后我读过素素的一篇散文《日子里的书》,这题目本身,就说明她是把读书当成日子过了,书对于他们这些搞学问的人,如同布帛菽粟,须臾不可离开。他们本已是名副其实的读书人了,却反倒不在乎那个身份,读书之于他们,已然升华为一种境界、一种素质、一种追求了。

素素说:“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你最向往的日子?我说,读书、写作、旅行……日子里的旅行得有金钱支撑,只能偶尔为之。日子里的写作要付出心血,而且写作的灵感不是经常有。日子里的阅读却是最廉价的了,因为书既可以买也可以借。然而,阅读看上去是节俭,其实是最豪奢的,他是一个人独享的精神盛宴。”说得多好!还有最使我受启迪的一句话:“阅读不只是读书人和写作者的独享。每一个人,你的生命在延续,你在日子里,就应该阅读。”

人总有一种惰性,在自觉性还未养成的情况下,要做成一件事情,得有一些约束和压力才行。我现在就给自己规定了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阅读时间,其实真要钻进去,常常是要超时的。我对我的那些藏书也重新进行了整理,按照素素的做法归为几类:经典类的,比如中外名着,列出书目,细细品赏,系统阅读;实用类的,比如史志、工具书等,有时来了灵感,要写点什么,便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参考引用;休闲类的,比如各种报刊杂志,放在茶几、枕边或者外出的提包里,无事了随手翻翻,只当是一种消遣(当然有时也会碰出火花产生激情);流行类的,比如书市畅销的书,就千方百计淘来看看,以求自己的思维跟上时代的节拍。

这种持久的养成训练,使我渐渐地产生了一种读趣。每每在深夜,毫无睡意,便悄然来到书房,随手翻起写字台上的新书和旧书。拿起新书,有如初交的知己,它会毫无保留地把作者一生中体味的真谛讲给我听,我也默默地在心里用自己的感受作答;拿起旧书,宛如旧友重逢,它还是讲它已经讲过的老故事,我则把我最新的经历与之融合,久久不能分离……

下雨了,出行困难,我就一整天泡在书房里,并且在书里读出了雨势。书的紧张情节,会让我联想到窗外的滂沱大雨,它把内涵一股脑倾倒出来,不容人喘息;书的哲理,会让我联想到淅沥的小雨,它如贤妻良母,把心意一点一滴温柔地奉送出来,让人慢慢地咀嚼品味。

我习惯在阅读的时候泡上一杯茶,那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浓浓地沁入心扉,甘醇无比。我想这不仅是我,那展现在书中的语言之美,风景之美,博学之美,就如同用清冽的甘泉冲泡出来的香茗,会滋润每一为读者的心。

书,还时常带我漫游我的未来之旅,涉过险滩,攀过高山,飘过云海,驶进港湾……奇迹就发生在这方小小的“魔城”,让你在作者的情感和智慧中一次又一次光彩风华,体味出畅想的欢乐。

“日子里没有阅读,不能算是有质量的生活,也不能算是文明人的生活。”素素如是说。退休后的我,何尝不想过上有质量的生活、文明人的生活?那就坚持阅读吧,让阅读伴我度过美好的余生!

关于读书的文章8:读书和创造

文/郭锦增

读书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是对读书乐趣的真实写照。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史学可以明志,哲学可以睿智,文学可以冶情,佛学可以静心,数学思维缜密,法学可知方圆。只要用心去读,总会有收获。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让人们拥有了获得知识更多的途径。在众多的知识载体里,广播是柠檬汁,电视是香槟酒,网络是咖啡,而书是茶。只有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才能体会其中的味道。

培根说,知识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把握命运的关键是塑造性格,塑造性格的关键是获取知识。所以,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要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创造

“创造,就是消灭死”,罗曼·罗兰如是说。

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一步步滑向死亡的深渊,再有权势的手也不能阻止这一切。因而我们只有选择创造,才能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伸。

太阳创造了光明,太阳受万物景仰。母亲创造了婴儿,母亲受世人尊敬。贝多芬作古了,他的精神因《命运》而不朽。罗丹仙逝了,他的思想在《思想者》中永存。

不要将你的心智和双手闲置起来,不要听凭死亡吞噬着你的血肉之躯。既然上天赋予了你一次生命,你就有责任使之最大限度地放射光芒。要坚信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没有人能够重复你的思维你的足迹你的情感。用你丰富的天性塑造与众不同的你,并把这份独特捧给世界,世界将会因你而精彩。

创造,让我们得到永生。

关于读书的文章9:最爱书房

文/江雪

小时候爱读书,最渴望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小书房,安静、温馨、书香味十足。但那时候住房紧张,拥有书房,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梦想。

村里的李爷爷是位退休教师,有一间宽敞明亮的书房,里面窗明几净,藏书丰富。李爷爷时常戴着老花镜,坐在椅子上,手持一本厚厚的书,聚精会神地看着,室内书香萦绕,文化氛围浓厚。

很多时候,我会来到李爷爷的书屋,捧一本心爱的书静静地读着。我感觉每本书都是神圣的,值得珍惜不容亵渎的。每次去,我都会洗干净手,小心翼翼地翻看,生怕弄皱弄折了书页。看我仔细阅读,爱护书本,爷爷很是喜欢,看我读书一副心无旁骛如痴如狂的样子,李爷爷更是欣赏喜爱,不由赞道:真是个好孩子,这么爱读书,长大了一定文化好,有出息。每次去李爷爷那个神奇的书屋,我都觉得受益匪浅,学到了书里的许多知识,懂得更多了,对书籍更为渴望,能够拥有一间属于自己书房的愿望更加强烈。

因为房屋有限,上学的日子,父亲为我准备了几个大箱子放书本,我把一本本书籍整整齐齐排列在箱子内,放置在床下,有时间,就拿出一本细细读着。书本、课本日益增多,太占据空间,不得已,毕业后忍痛卖掉了一些。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有一间书屋,带着我心爱的书搬新家。

后来的日子,因为居无定所,而又极爱读书,那些精心挑选的书籍被我携带得七零八落,老家的,身边的,沙发上的,床头的,比比皆是。我不讲究吃穿,只盼望那些伴我左右的书本能够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能够分门别类地储存。

工作几年后,终于如愿以偿有了新家,有了一间小小的书房,购置了书橱和简单的座椅后,这么多年一直跟着我辗转的书入住进来,我擦拭分类,摆放仔细,每天在闲暇的时间留恋其间,善待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就像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样每天看看这些书本,清除灰尘,使它们纤尘不染,整洁一新。

沏一杯清茗,走入书房,茶香伴着书香在室内袅袅升腾弥漫,神清气爽。书籍,给我力量和信心,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走入书的世界,享受别样的人生。读诗集,读小说,看散文选,阅读各式各样的书。夏日,读书到深夜,冬日,在书房内听寒风呼啸雨打窗棂雪花簌簌飘飞。小小的书房,安静的一隅,是我精神的乐园。

周末的午后,远离一切纷扰和喧嚣,驿动的心渐渐沉淀。独坐书房,一册在手,我是那么满足和知足。能够有一间书屋,一个书橱,与书籍相伴,在书海畅游,是多么美好快乐的事呀!我爱书房,珍惜在书房读书的每分每秒,书房读书,是我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关于读书的文章10:读书是生活

文/冯积岐

今年春节,我是在深圳度过的,半个月里,我没有接触一个深圳的作家,而是和搞企业的年轻人交谈了好几次。这些70后或80后的老板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样,最使我钦佩的是他们的读书。我在内地生活惯了,而且生活在所谓的文化大省,我总以为,我们那里的经济发展赶不上沿海地区,而文化水平可以自卖自夸。深圳之行,击碎了我一厢情愿的自我估价:并非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就是文化沙漠。

我接触的第一个老板是1973年生人,故乡在陕西,来深圳有二十多年了,经营着一家三百多人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他的资产有几千万了。他告诉我,他在2015年读了十本书,总字数有二百多万。文学、政治、经济、哲学、电子、经营,各类书他都涉猎。他说,他再忙,每天晚上都要读几个小时的书才入睡。他告诉我,读书对他来说,不是一种功利,不是为了什么,读书就是生活,就是活着。不读书会导致精神萎缩或精神死亡。

我接触的第二个老板是80后,江西人,经营着三十多个人的一家工厂,资产几百万。他听说我是写书的,一见面,就向我索要我的作品。我问他有没有时间读书,他说,不是有时间没有时间的问题,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赚钱,读书会使活着更有趣味,更有质量,钱不能改变人的气质,而读书不仅可以给知识库存增加分量,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说,搞企业和读书不相悖。他去年读了五本书,有点少了,新的一年要多读。

有一个经营饭馆的年轻老板只有九个员工,他说他每天晚上九点半左右下班。回家后,读书读到十二点半,天天如此,他给我说,不仅仅他是这样,在深圳,搞经营的人都读书,都有学养,如果你没有学养,圈内人都会小看你,你也会觉得自己很矮小,很干枯。拥有的企业和资产使这些年轻人有了经济地位,而读书使他们的生活有色彩、更富有。

在深圳,读书不只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生活,是生命的自觉。

回到西安,我去一家有三十多名员工比较有规模的面庄去吃面。我问那个姓张的老板,你有时间读书吗?老板瞅了我一眼扑哧笑了,似乎我的问话离题太远,对他是一种羞辱。老板又斜视了我一眼:读书?读什么书?我有病,得是?大概,在这位老板的心目中,只有赚钱才是硬道理。读书不会给他带来路虎车,不会带来小别墅,不会带来清点钞票的愉悦。问他读书,就等于问他一加一等于几。

不要说这些老板们不读书,就拿我自己来说,一年最多也只读四五本书,据我所知,省内浮在上面的、那些走红的年轻作家本来就没有读过几本书,他们每年能读三四本书,也算是没有哄自己。

关于读书的文章11:借书买书读书乐

文/春江水

生平酷爱围炉读书。寒冷的冬季,一个人坐在火炉边,一本书往手中一捧,便形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身外的绿肥红瘦全然不知,待到“酒足饭饱”,走出“黄金屋”,已时过境迁,抬头方知另重天。记不清我对书的纸醉“字”迷缘于何时。到了部队,屡听“一天不摸枪我手指就发痒”的歌词,窃想,如果以“书”换“枪”,岂不唱出了我的心声?

冬季围炉读书得有充足的“书源”,讲起来,该分借、租、买三种形式。人们常说:买书不如租书读,租书不如借书读。借书只是举手之劳,不损金耗银却“无本万利”,自然被大多数人接受,难怪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而我,很少租书,也很少借书,买书却多,自认为围炉诗书买为先。不是对台搭戏唱反调,我有我的感受。

冬季围炉借书读的时候,常有这样的情形:正当你酣嚼于精彩情节,遨游于奇妙界地,却有不速之客吵醒美梦,书的主人要“回收”或另借他人。面临被“驱逐出境”,不乏苦口请求“放宽政策”,如果好话堆了一箩筐仍慈心感动不了铁菩萨,只好望书兴叹,遐想联翩,郁结心头,难消难解。一介凡夫的我没有过目不忘的记性,看过一遍是不可能都储蓄进“大脑银行”,待到记忆模糊需查找书中某字某句急用而书又不在案头时,总扼腕叹息道:还是自己有书好!况且,好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要品其甘甜,领略其要旨,须多次精读细读,借来的书岂能容你“慢行军”?有时,一不小心若将别人的书损坏了,怎么也不好交代,还有的时候提心吊胆别人会有场“暴风骤雨”,那场面,好比做错事的小学生站在老师面前等待“发落”。更有甚者,如碰着葛朗台式的书主,你借书,他不照顾情绪,只能换取“千唤万唤不出来”的结局罢了。

看来,冬季围炉读书光靠“引进外资”是不行的,得买。因此发了工资,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看中的好书就买。大肆挥霍一番后,钱物所剩无几,出现“财政赤字”才幡然醒悟:这个月的家庭开支还无着落。管他呢,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再说。看自己的书,全然没有那种被人追赶日夜兼程的感觉。夜阑时分,坐在火炉边,拧亮台灯,或一目十行,或字斟句酌,全凭自己掌握,走在路上,躺在床上,甚至上厕所看一会也无妨。看自己的书,可以任意勾勒、记录,要么眉批,要么旁注,写多写少,谁也不会对你说“咋这么不珍惜书”之类的话。读自己的书,不受时空限制,无拘无束,可以在高空中作鸟飞,也可以在海阔中作鱼跃。其乐融融,美哉无比,缘于我与书有“血缘关系”。虽然书成了我的生命中的一部分,但如果有人向我借书,慷慨从之,因“书是传播文明的使者”,只要他人精神能丰富,思想能升华,干吗固守自己那份“私有财产”?

关于读书的文章12:播下一颗种子

文/何亚兵

读书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在过往很长的历史里,读书与安邦定国、经世济民等联系在一起。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以高洁的风骨和承担精神赋予了读书人神圣的使命。

过去,知识传承和信息传播方式单一,拥有书本就几乎等于掌握了知识,以及由此可能取得的进身之阶,使读书人有机会一跃变成“劳心者”,在纸张生产、印刷成本居高不下的时代,读书是少数阶层才有的可能。

读书不再那么神圣,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当书籍变得随处可见,当信息传播无所不在,读书也从某种意义上固化成一些人的一个学习阶段,或者是一种信息获取和休闲的方式。当电脑和智能手机取代纸质书本成为最快速的信息传递源,读书也成为一些人非必然的选择。人们虽然认可读书的重要性,但实际生活中往往并不将读书作为信息获取的首选,更不要说视之为一种自觉的使命。

笔者年少时,也曾有过为了借书而“越陌度阡”,也曾有过为能按时还书而“通宵达旦”,也曾有过为了购书而“忍饥挨饿”,也曾为读到好书妙处而“拍案叫绝”……但与周围很多人一样,在新传播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信息触手可及后,读书越来越少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新媒体时代,读书与阅读的内涵,已经很难再简单等同。阅读不算少,而读书甚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大量瞬时可及的信息,借助互联网媒介,占据了大部分人的阅读时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或绑架了思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问题,而最需警惕的则是“温水煮青蛙”般让人浑然不觉。

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一者,人们在阅读信息的过程中会有所判断,未必就会读之信之;二者,这是“物竞天择”,读取接受浅表信息和阅读书籍获取深层知识本质并无不同,只能说明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发生了变化。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属于乐天派和自由主义者。快乐的阅读是一种恰如其分的休闲,阅读本身也确实是一种个体的自由。但事有利弊,如果我们想在阅读中多一点收获,多一点深层次的思考,还是应该多读书,多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术业有专攻的好书。毕竟人生有限,用来阅读的时间也并非无限。

好书的概念是虚泛的,但虚泛不是没有方向。事实上,择好书而读是有规律的,除了外在的出版品牌声誉外,更应从内心价值取舍出发。常读书的人都会有共同的感觉,大部分书随手一翻,读上几页就知道好与不好。尽管并不是所有好书都适合自己读或者能够顺利读下去,但是大体上,大多数读者其实是能够分辨出书之好坏的,只是未必都愿意择好书来读而已。这主要是因为阅读的兴趣和担当使然,不少人被一时的兴趣牵引,少了一点儿与好书严肃对话的自觉,进而选择了悦读,选择了轻松。

轻松阅读、快感阅读并非不可,但更需有自律的阅读,这也正是读者应保持的操守。这些年,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的小书店、小书屋、小书摊越来越少,连不少原来的新华书店也在街头“下架”了,或者异化成贩卖公考宝典和教辅用书的地方,而相对流行好卖的,大多是话题有热度、营销有力度的书,这与其说是市场经济的竞争选择,不如说是作为阅读者自身的放弃。读者的阅读风向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出版的选题取向,甚至是作者的写作方向。应该包容那些探索性、专业性、有点儿小众的书,可以尝试着读几本不那么生动、看似有点儿难懂的书。其实,在不少人的阅读体悟中,到最后往往是读这类书印象最深、获益最多。

读书的方法和成效都体现在思考上。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完全拒绝思考或轻易接受作者思想,都不是最佳的阅读行为。读者的主见应体现在继承与批判两个维度之上,既能愉悦地汲取作者贡献出的智慧和力量,也能清醒地拒绝作者有意或无意展现出的谬误和夹带的“私货”,更不能随意被所谓的深刻洞见打动,被看似容易接受的简单平易带歪,而应带着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求证、善于生发的精神去读书,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既能“六经注我”,也能“我注六经”。

无论时代如何变,科技如何发展,读书都是一个耕耘希望却不必苛求收获的播种过程。播下一颗合适的种子,经过漫长的冬天,或许未来的某个春天就发了芽、某个夏天就成了荫、某个秋天就结了果。读书理应如此。

关于读书的文章13:书中日月长

文/吴婷

自幼爱读书,尤其是读诗词,爱它的朗朗上口、古色古香、绕耳绵长。

秋夜,临窗而坐,月色漫窗台。案头的一杯绿茶,正芬芳馥郁,热气袅袅升起。

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精装诗词,翻阅闲读一番,才觉书中日月长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读到辛弃疾的《西江月》时,赶忙收拢窗帘,推窗放眼,四处寻望。漆黑、寂静的夜,让人胸口生闷。可转而一想,自己现今身居闹市,哪里会有惊鹊和蛙声。

顿然间,心中既释然又怅然。继续读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便遥想起故乡农家的秋夜来。

还是这样的夜,依旧一本诗词,坐在农家的窗前,却意境相异。

乡村的秋夜如水。站立窗前,零星的萤火虫,闪闪烁烁,轻盈穿梭在瓜藤树影之中。

蛙鸣是乡间的一首俚曲。夜半三更时,青蛙在田野里、稻田中、池塘边,一阵赶着一阵,一浪高过一浪,扯着嗓子,卖力地吆喝。

还有虫唱,不容忽略的秋夜小调。“仲秋夜静凉,蟋蟀闹洞房。”这些小家伙们,潜伏在石砖下、草丛里,细细碎碎地哼唱着,虽整夜闹腾,却又如一首安眠曲,让人睡意盎然。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读到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很是不解。

次日,带着诗文来到语文老师办公室,胸有成竹地对老师说,诗人写错了,明月怎么会叫?黄犬又怎会卧在花心上呢?老师微笑着告诉我,当年王安石看到此诗,想法同你一样,但是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两句诗是对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这句正合我意。秋日里,万物成熟,硕果累累,处处一派繁忙的情景。相比春困夏燥,寒冬冷峭,温馨而恬适的秋夜,更是读书的好时光。

秋夜,独自守着一处宁静,乱翻几本诗书,闲看两三页,品读三两句,随情入境,让心灵徜徉纷飞,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啊……□

关于读书的文章14:读书的乐趣

文/钟祥财

有学生问我:老师的读书学习状态令人羡慕,能否传授一二?爰作小文答之,并与读者交流。

关于读书,谈者太多。我的想法是首先要有兴趣。生活中的东西很多,各人的兴趣点肯定不同。读书只是人们可以选择的一种兴趣。兴趣需要培养,从小做起。我小时候,外公买了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60本,我看了几遍,喜欢上了历史和美术。现在这套书重新印刷发行,我买了,晚上睡在床上看,感觉真好,因为心存感激。读书是与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智慧和最崇高的灵魂对话,所以其他的事情就变得缺乏吸引力了。我做过7年工人,不怕吃苦,但心里喜欢的一直是读书。能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职业,原先没有想到,完全是非意图的结果。现在要做的事情很杂,但只要与读书有关,我都是乐意的,包括给学生上课,看论文。

怎样使读书有进步?我的体会是要想。想是训练脑子,检验思维。我考大学时,数学、外语一塌糊涂,毕竟只念过5年小学,因为其他成绩好,进了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后来老师把我的作文抄在黑板上,说这样的东西不能算创作,没有形象思维。从此断了我的文学梦。现在回过头去看,30年多前的这一当头棒喝不是坏事,它使我保留了喜欢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沉溺于幻想。这对经济学研究很重要。经济学家张五常很牛,他说:“我是个见到自己不明白的术语就王顾左右的人。这样的人不会看到皇帝的新衣。科斯和我皆高傲,认为我们不明白的一定有问题。这是不需要假设自己的智商属一等的。”怀疑,是读书人的乐趣所在,然而正如哈耶克所说:“他们常与困惑相伴,并且很少能得到发现新见解的补偿。”

我不能说有资格领略伟大思想家的境界,但哈耶克的一番告诫,我深以为然:“凡是选择过这种生活的人,可以得到住房、简单的食品以及丰富的书籍之类的必需品,但除此之外,他必须下决心过十分节俭的日子”,“一个大概得到公认的事实是,最伟大的成就和名望皆来自自律者,他们一心追求自己选定的目标,而将大部分其他娱乐弃之一旁——牺牲许多人类的其他价值,不少伟大的科学家在其一生最富创造力的阶段,皆不得不如此。”

可以把读书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多年前,周国平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我相信,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了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现在我的生活基本上由两件事情组成,一是读书和写作,我从中获得了灵魂的享受,另一是亲情和友情,我从中获得生命的享受。”“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生命和灵魂,在这两件事情中得到了妥善的安放和真实的满足。夫复何求,所以我过着很安静的生活。”这些感悟如春风拂面,希望能和所有朋友分享。

关于读书的文章15:读书之乐

文/李兆峰

如果有人问我:“您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读书。”

读书是件乐事。古今中外,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名人伟人都把书籍当做睿智的老师,知心的朋友,把读书作为人生最大的乐趣。

由于人们的经历不同,读书的目的各不相同,对于读书之乐趣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可谓自乐其中。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把读书之乐与美妻、美财、美食挂起钩来。有一种物欲性极强的目的,读书又何乐之有。难怪古人感叹“十年寒窗苦”。

我想真正的读书之乐在于求真、求善、求美。读科学之书可以求真,使知识完善;读伦理之书可以求善,使行为完善;读文艺之书可以求美,使心灵完美。如与爱因斯坦、钱学森交流,您会随他们去游览科学的迷宫;与苏格拉底、柏拉图辩论,您将飞翔于哲学的苍穹;与托尔斯泰、鲁迅对话,您一定会迷醉于文学与人生的无比深邃灿烂之中。可见,读书之乐就在于追求这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追求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内心世界的幸福。读各种类别的书可以使我们在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获得不同的乐趣。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息万变,而我们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使自己的内心变得丰盈而强大,成为生活的强者,那您就得多读点书,您将会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希望。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读书时,就像在和这些先知先觉的智慧导师近距离接触交流,受到他们的感染熏陶,给予我们坚强的信念力量,即使巧妙的批评,也会使心灵受到净化,让精神得到振奋。

艺术家罗丹说:世间到处都有美。大自然是无限美好的,除了大自然之美,还有艺术之美、心灵之美。读书的过程,也就是感受美丽的过程,在美丽的熏陶之下的成长是无止境的,而读书之乐也是永恒的。

一个人处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难免烦恼之事伤其心,愤懑之事劳其神,而在读书中,可以摆脱之,任神思在真善美的世界里逍遥畅游。寻找享受这最大的乐趣,您的心灵就会不断进步,行为也将日趋完善,进而易于他人社会。读书之乐也会得到升华,人也变得更加高尚。

春天来了,春天做伴好读书,热爱读书的人,有了春天的耕耘,必将在秋天里收获。而为求真、求善、求美而读书,则会乐趣无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