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散文

请欣赏思考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思考散文1:生命的思考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对于生命的思考,以前没想过,总认为自己年轻离“死”这个词很遥远。我不是一个心细的人,平常也不很注意自己的身体,总觉有点病痛抗一抗也就好了。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让我对生有了一些思考。

那是三月份的一天,突然接到一个多年未谋面的朋友的电话,电话里声音很沉重,我问道:“你近况可好?”答:“我还行,可李哲没了。”我问:“谁没了?”“李哲!—就大头啊。”我说:“胡说啥呢?上个月还在我这儿一起喝酒呢。”“昨天出车祸了,当场死亡……”李哲是我光屁股一起长大的朋友,我们感情很深,虽然相隔很远,可我们时常挂念着对方。对于他的离去我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惋惜,才三十多岁,可说没就没了。

上个月,大表哥来了,从县城来的,一米八几的他魁梧健壮,只是脸色有些难看。这可是个大忙人,掌管着一家企业,手下五六百号人,一般难找到他,这回来了肯定有事,我开玩笑的说:“啥风把你吹来了,你可难得一见啊!有啥事快说别耽误你时间……”“你又来了!我这不来了嘛。”兄弟俩坐下一阵闲侃,我说:“你的脸色可不好啊,可别要钱不要命啊。”“是的,我这一阵总感到腹疼,浑身难受,想上市医院看看”。我忙带他去医院,等诊断结果出来怀疑是肝癌,大哥脸色立马灰白,四十多岁,事业鼎盛,生命却被判了死刑,这让谁也难以接受。我忙安慰:“只是怀疑,现在医院都这样。小病说成大病,放心好了没事”。尽管不愿接受,可现实是残酷的表哥真的得了肝癌而且是晚期,医生说只有半年时间了……

我们的生命有时十分脆弱,需要我们认真呵护。它犹如一只玻璃杯,很薄很薄,不小心就会磕上一道伤痕,甚至摔碎在地上。所以在这有限的生命中,我们要认真生活,认真过好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同时我们要学会善待生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作者:张照准,笔名:紫荆藤,工作单位临商银行

思考散文2:漫谈换位思考

文/邓仲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去缺乏心领神会与换位思考,缺乏对生活的感悟,有时候遇事爱钻牛角,动不动就火冒三丈,大打出手,有时候会伤了朋友和气;有些人总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思维,遇事不饶,争强好胜,无非作歹;有些人遇事想不开,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尽做些让父母伤心的事;有些人一味的抱怨生活,觉得生活就是对他不公,还又时候怨恨父母没有生在富豪家庭,却未感恩反而反目成仇,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在出现。

有些人遭受一些挫折,就会情绪低落,对周围一切麻木不仁,对生活失去信心。这就是我们缺乏生活感恩情怀,没有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处境,也没有替别人去想一想,这种思想我们都普遍存在,只要我们用换位思考的角度去考虑,这种事情就会引刃而解,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我们最为感恩的人,使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也给了我们生活的一切,作为儿女一辈子报答不上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个世界中只要父母的爱不要任何回报的,永远是给儿女一份终身享用的馈赠,首先我们要对父母感恩,多替父母操心,让父母活得健康快乐,享受生活的一切。

换位思考是一种人世间最好的思维方式,我们用这种思维可以解决生活中不和谐不利因素,在生活中多一些感恩,生活矛盾就会减少,社会风气就会浓厚,就会人际关系融洽,邻里关系和睦,社会关系就会和谐。

换位思考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深刻反思的问题。我们处处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我们生活的一切,我们就会感悟到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别人的我们不羡慕,他人的我们不奢望,个人的也不炫耀,唯有自己拥有的才是最真实的。

换位思考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最能体现善待自己、与人为善的道德准则,也是我们做人的行为规范!

思考散文3:换个角度思考

文/龚丽菊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卖伞,一个刷墙,这使老太太天天提心吊胆,闷闷不乐。因为天晴的时候她担心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她又发愁无法刷墙。后来一个聪明人告诉她:“要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下雨的时候伞卖得多,天晴的时候墙刷得好,什么都不错。”老太太听后,天天笑逐颜开。聪明人的智慧让人赞叹。那么,换一个角度思考的想法更引发了我深深地思考。是啊,换一下角度思考,在现实中是多么重要啊。

再讲一个故事。一百多年前,美国曾掀起淘金浪潮,许许多多的人为使自己富裕起来,纷纷涌向淘金地;另有极少数的人不去淘金,他们为使淘金者快速到达目的地办起了客运公司,为使淘金者生活便利办起了百货公司,邮局、娱乐场。几年后,当大部分蜂拥而去的淘金者依旧是穷人的时候,这极少数未随大流的人却富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会换一个角度思考。看来,能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致富的路是丰富多彩的。

其实,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下面就来给大家说说吧!以前上初一的时候,我总是学不好地理。因为我每次上完地理课就是死记硬背,背到第五课了吧!又把第一课的内容给忘了。后来问了地理学得好的同学,才知道学习地理要讲究方法,关键是要记住地图的轮廓。要反复地每天都翻阅地理课本,用了他们教的方法后,我发现我学地理不吃力了,地理考试也经常及格了。

“换个角度”思考说到底体现了创新精神,而社会只有不断去创新,才会有进步。那么,该如何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呢?我想应该大胆地把眼光投向新领域,投向未知的领域,更要投向用常规的眼光来看是不可能存在的领域,只有大胆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在上述的领域中开拓进取才能成功。

思考散文4:换位思考是人生赢家

文/艺佳

换位思考,顾名思义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视角上,变换角色位置思考,替对方和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是为人的理解、关爱,是做事的智慧、力量,更是人生赢家。

我们每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在社会群体中免不了人与人一起交流、工作、学习和生活,彼此间要达到和谐共处、共同奋进,就必须真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人生只有善于换位思考,才能真正把自己摆正位,把工作做到位,把问题解决好。换位思考,是人生思路正确的矫正器,是人生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是人生和谐友爱的润滑剂。

换位思考是人生思路正确的矫正器。正确的思路是人生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思路正确与否和每个人经常换位思考是分不开的。但凡时常换位思考的人不被工作所驾驭、不被往事所困扰、不被世俗所浸染,能做到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 、措施得力 、工作到位。反之,我们有的人不能做到有效的换位思考,思路不清晰,不能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处理问题,决策不果断,工作不扎实,效率上不去,工作完不成,啥事不想做,其人生难免会一无所获,什么也得不到。

人生要想赢,必须换位思考。“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这是对换位思考最好的诠释。

实践证明,换位思考是人生做好工作的一大法宝,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实际工作中能否做到换位思考,往往直接影响其工作的质量高低和成效好坏。因而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转变角度,以常人眼光看问题,工作起来就更加切合实际,决策也能迅速执行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伟大思想家范仲淹曾言:“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说的便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个道理。

人生想要赢,善于换位思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建立人心,必须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必须达成广泛共识,心心相通。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换位思考是人生干事创业的动力源。人生要想成才有名,就要在干事创业中善于换位思考,广聚人心、激发合力,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要从内心深处积极打通人的思想之源、生命之脉、精神之钙,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抓重点、抓具体、抓成效,要敢于在问题面前不回避、在矛盾面前不绕道、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乐于担当的态度、善于担当的能力,要有“反躬自省”的勇气,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做到干一件事,成一件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工作对事业要富于激情。激情是一种动力,是面对机遇敢于抢抓、面对艰险敢于攻坚、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拼搏的责任、勇气和精神。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把充满激情作为干事创业的“发动机”,保持积极向上的干劲和闯劲,不断创造让组织和群众满意的工作业绩。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每个人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干。我们凡事善于换位思考,才能有效保护和调动每个人的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真正对他们多些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努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使想干事的有使命感,能干事的有成就感,干成事的有获得感。

人生要想赢,懂得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人生改进作风的一种利器,也是增进团结奋进的一种表现。换位思考,不仅能增进同事间的友好感情,而且能营造和谐友爱的良好氛围。我们每个人有时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对一些重要事情的认识不清和拿捏不准时,此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换位思考,集思广益,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度感受自己的所思、所欲、所需,从自己心理感受出发去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以此拿出应对的措施和管用的办法,有利于人生愿望的实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在你想要评判别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处境并不如你。”因此,对于他人的失意、挫折和伤痛,要将心比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和关心,才是作为人最适当的活法。

懂得换位思考,会少掉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懂得换位思考,会增添很多本应有的微笑。换位思考,是人生心灵最宽的尺度;换位思考,是做人最高的境界。换位思考,是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良好作风。

“换位思考”应贯穿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始终,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新常态。我们每个人要善于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放在谋发展抓落实上,要多一些理解支持,多一些换位思考,只有多一些换位思考,你的能量才能显现,你的人生才会赢。(文/郭三佳)

思考散文5:春光里的思考

文/饶雄伟

我坐在窄小的田埂上,阳光普照在宽阔的田野,微风轻拂,鸟鸣声声。这一刻,没有昔日的喧嚣,没有往时的烦恼,有着的只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旷。目之所极,黄了菜花,白了梨花,红了桃花,香风阵阵,蜂蝶嘤嗡。此时,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郁,散漫的农村生活节奏也渐渐变得明快了起来。

汗水湿透衣背,手掌上有了不争气的茧子,喘着粗气坐下来歇息的我想起了远去了的父亲。这片曾经属于父亲的土地上,不知承受了他多少汗水,也不知承受了他多少希望。赤脚走在这微微湿润的土地,红花草和开着金黄色小花的野草肆意地生长着。去年种过玉米的田里,剩下的玉米槁子沉默地数着阳光的脚步,也许昔日的梦想还萦绕在它的心头,然而此时的世界已不再属于它,就像我的父亲。往时,这片熟悉的田野全在他的脚下,所有的担子都在他的肩上,然而此时唯有沉默的泥土,还有沉默的我,坐对着这无边的春色和遥远的希望。

有很多泪水流过后,眼睛里不再轻易淌下来;有很多痛苦经受过后,心不再轻易哀伤。岁月给了我们无数的伤痛,也给了我们无穷的幻想。就像我们从生走到死的自然规律,谁都清楚,谁也无法超然于此。然而我们从来不会有一人坐以待毙。相反,我们总会找出许多事情来做,例如求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等等。目的是用以塞满我们从生到死的这段或漫长或短暂的时光旅程。正是这样,忙碌的我们才会忘却死亡的悲哀或恐惧。这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不过,很多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忘却死亡,我们会心生很多希望,并且会为之努力奋斗;但是我们最终还是不应该完全忘却,毕竟无论是王侯将相的显贵,还是堆金如山的富贵;无论是声名赫赫的高贵,还是苟且偷安的娇贵,最终都会归于尘土。如此看来,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得学会生活,学会对事物的把握,学会对人生的思考。

山花依然烂漫,春光照旧美丽。远处传来惊人的地震消息,所有的财产损失,所有的人员伤亡,在生命的终结时刻,都只淡化成一个个冰冷的数字。生命可贵,贵在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且仅有一次,无论我们的外在形式如何,最终在生死面前,我们都只是一个个渺小的生命体而已。为此让我们放下以往无形之中沉淀在各自脑海里的所谓原则或成见,进一步珍爱我们各自的生命吧!在这个日益不安地地球村,我们何其渺小与无奈,为此更不必自寻烦恼地过着这原本美丽却时常被我们弄得不那么舒适的生活。

汗水被风吹散后,身上泛起了丝丝凉意,刚才的辛苦也悄悄地淡化在眼前无边的春光里了。我站起身来,走向美丽的田野……

思考散文6:我们不会“思考”

文/丁宣文

美日的军事演习,伊朗的核武器问题,叙利亚的混乱政局……有几个学生会对这些事关心?又有几个学生能说出这些事的前因后果呢?又有几个学生能根据这些现象,分析理解当前世界局势呢?

就我有限的观察,非常非常的少。以对社会的关心而言,我们在教科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不把头伸出来,就算了解到一两个社会事件,自己的见解也象从报纸上、网络上照搬下来的一样,毫无新意。不禁联想到几百年前,清政府闭关锁国,不敢与西方沟通,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少得可怜的表面现象上,根本不关心他国的发展状况。

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思考”?当然是因为缺乏兴趣,不去关心。为什么我们关心面那样狭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不鼓励甚至于阻碍。“你只要把书读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句话对学生们来说,应该是一点也不陌生。父母常常用这句话警示我们专注于学习,少关心那些“没用的东西”。这个“金玉良言”应该是应现代科举制度而产生的吧。可这样的“金玉良言”也是经不起考验的,政治往往要与生活相结合,熟读中外名着也抵不过分析一个社会问题,一到提出自己的看法时,一片空白,这能叫读好书了吗?

我们不会“思考”,因为“思考”需要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不是报纸社论,不是网友观点,而是自己的分析理解。然而对于我们而言,独立做价值判断却是难上加难。面对难解的结论,我们只好乖乖听信“不要问为什么,记住就行”,直接省去自己独立判断、思考的过程,单单记住一个死的结论。就像千古流传的“金玉良言”,一个个“既定结论”使我们的思想禁锢,思维僵化,头脑懒惰,只需把结论照单收下,没必要再辛辛苦苦地摸索、探究。

在平静的学习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思考”的题材;在是非善恶都已经由父母、师长、孔子孟子下了结论的世界中,没有什么难题值得重新判断;在明哲保身、少做少错的环境中,更没有什么“思考”的余地。然而,一个只满足现状的民族不可能进步,要对现状不满,还需要有所关心、有所思考,有所作为。

思考散文7:思考

文/东山峰人

翻看着日历,方知道寒露已经过去了五天,霜降还有几日,但连续几天的小雨和寒风着实使我感觉到冬季已被憨实在心里了。入夜,月影横斜,窗户缝隙中窜进几丝丝寒意,秋风已是起了,秋水泱泱,半轮新月在乌云里飘移隐现,城市的喧嚣终于沉睡了,远处一憧憧浅灰色般的水泥森林大厦在霓虹灯的闪烁下,静静地显出一种朦胧的秃废之美。此刻,我则静静地坐在电脑桌前,享受着夜晚极致的宁静和孤独。这正如《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所说:‘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面对一辈子的复杂,只有书桌上的茶杯热气和手中的香烟在燃烧着夜晚的寂寞,寂寞又延续着我脑海里的孤独。它给了我思绪万千的权利,我用一杯水的单纯,从光阴深处,把岁月中一朝一夕极为稔熟的人生劫数和事件,用文字记录出曾经稀薄的忧伤。

我并非喜欢重复过去那些酸楚灰心的事,只是今晚的孤独中,阴沉的天空和半弯的月亮所揉发出的那种情绪触发我对;“社教”和“文革”中关于对待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政策的感触和困惑。

为此,有必要将1968年9月21日《解放日报》上刊登的《给出路的政策是无产阶级政策》摘录如下;无产阶级的政策历来是:第一,注意阶级成分;第二,唯成分论;第三,重在政治表现。这种‘划分阶级成分’的特定指称,带有彼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复杂的、不易为后世所理解的感性意义。特别是‘重在政治表现’的节点落实到位上仍有它的许多局限性?让经历过的这代人扼腕唏嘘。

当时“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是“文革”期间耳熟能详的国家政策。但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层面,“有成分论”是社会现实,“不唯成分论”则是一句空话,唯成分论成为那个时期主导国人社会生活的主要政策方针。

基于唯成分论,社会上有很多指称“另类族群”的名词,如今我仍能背诵出;“四类分子”、“五类分子”、“二十一种人”。最后一词涵盖范围最大,首先见于1967年发布的“公安六条”。鉴于上述定义,这足以让我这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子女总感自惭形秽,非常恐惧。每当出门或是宿舍外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了。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我拼命抓住‘重在政治表现’这句救命稻草的话,漂浮在阶级斗争的漩涡里挣扎。这种挣扎固定了我的话语,回想起来,我在写它时,有一种顺便而议,随笔而流,百感丛生,愀然不乐之感。

那时,在社会生活中,家庭出身、个人成分决定个人的社会属性和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权。红五类子女比其他阶级、阶层出身的子女处于更优胜的社会主流地位,不但在正式的公众生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即使在非正式的人际交往里,都拥有更多话语权。

而黑五类或黑七类子女在入团入党、毕业分配、招工、参军、提干恋爱和婚姻等方面都受到歧视,甚至连生活都会举步维艰,命途多舛、造化弄人成了那个年代我身后的影子。

我能理解人生中许多苦楚,也尝过年代对我的偏心,亦觉得,曾经儿时和青年时机的伙伴关系之所以终结,究其根本,是我都看清了,那条从前微弱但后来宽深的阶级成分划分和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的深沟。

已过甲子之年,按理,早已过了过分关注外貌、年龄、职业和过去的一些坎坎坷坷,但是在我每一次年龄阶段的寻常中,因为创伤贴在心里,偶尔还是会有种岁月的疑惑和沧桑感,可伤感袭来,仿佛快要窒息了。好累,心累。而最为直接的,就是令人联想起曾经拒绝和批判视野中的蹉跎岁月,尤其是“文革”时代的梦魇年代。

还是童年、少年时代,小学尚未毕业,阶级成分的划分“如火如荼”,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我似乎就变成了一片狼藉。周围,被窥视、被窃窃私语,讪笑所充塞的政治空间里让我无所遁形。

在此,有必要将‘划分阶级成份’做一个简单介绍;【划分阶级成份】是土改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即1950年8月20日,政务院公布《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全国农村全部开始划分阶级成份。按规定,凡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而靠剥削为生的为地主。其主要剥削方式是收取地租,占有或租人土地、有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及活动资本,参加小部分劳动但主要以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为富农。占有或租人土地、有相当工具、直接从事劳动并以此为生的是中农。租人土地来耕作、有不完全工具、受地主、受农剥削的是贫农。全无土地和工具、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是工人(含雇农)。同时,《决定》规定:18岁以下的少年和在校青年学生,一般不划成份,只划分家庭出身;地主、富农在土改后服从法令,努力生产,没有反动行为连续5年与3年以上者,可按有关程序改划成份。

终上所述,成分的划分即把所有的富人,不管其道德高低,善 恶与否,都划分为地、富、反、坏、右;把所有的穷人,也不论其道德高低善恶怎样,一律划分为工人、城市贫民、贫农、下中农。划分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出生好的即所谓‘红五类’。从此,头顶上戴上了一顶家庭出身“好”的光环。而地主、资本家、富农则截然相反,从此头顶一顶“出身不好”的‘黑五类’帽子被重重地压在心理上。

旧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我,其父母亲能接受高等教育肯定家中有其财力支持,而有财力必定是地主、资本家之类。但我是生长在红旗下,接受的是共产主义教育,听党的话,思想上一片拳拳爱国爱党之情,真心拥抱社会主义社会。多少次,我仰慕‘红领巾’而低头不语,看着‘红卫兵’臂章却羡慕不已,闪光的团徽上淌着我的眼泪,党员的身份更是遥不可及。参军、读书、招工都被拒之门外。此后,我只能充塞在被排斥的环境之中而黯然伤神。于是,我灵魂般祷告,祈求宽恕带有旧阶级烙印的痕迹不要跟随。然而,昨日的社会沉沦于宿舍、学校少年时代的伙伴们,却面面相觑依旧彼此充满了成分划分的仇恨而表面厮守,背地里却被指指点点,房门口被人贴上了父亲被楸斗挂牌的照片,一句‘你屋里被抄过家’的话,顿时让我肾上腺素猛增,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然后哑然失色,并悄悄的收起年少顽皮打架的习性而沉默寡言。

不久,‘处易备猝’的事件还是接二连三汹涌般涌来,最终冲垮我年少惴惴不安堆起的心理防线,事情,变得比《1968》年时被‘抄过家’还要糟糕。父亲被打成旧知识分子、反动军官、逃亡地主关押在单位猪棚里,工资也被扣发,母亲的命运也好不到那里去,两个姐姐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家里只剩下我和哥哥两人,每个星期一元钱的伙食费成了我们全部的生活费用开支,就连走路、说话我都得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生怕被别人抓住把柄上纲上线。记得有一次去附二医院挂号,出门后看见厕所旁围了许多人,后听说是此地出现了‘反动标语’,为避嫌,于是我马上绕道走开,离了这是非之地。即使平常讲话,也得非常小心,必须在前面加个定语,比喻说‘天气’变化,你得说;今天天气会变,而不能说‘会变天嗒’,否则就会厄运当头,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自从父亲被关和‘抄家’以后,我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年少的心灵里有种崩溃的感觉。懵懂之年竟要与政治运动的邂逅到再遭遇人性丑陋之间的演变。这一切,让我措手不及,我抬头看着天空,再环顾四周,儿时出生好的伙伴有的都带了红小兵、红卫兵符号,年纪大一些的进了工厂甚至参了军,而他们的家长都是工人驻校‘宣传队’的掌权代表,就连他们在宿舍走廊上走路的声音都带着趾高气扬的响声,而我已是万念俱灰,只能放弃,涂白梦幻的记忆。就连自己身边的母亲也被集中到河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去学习而咫尺天涯。我也只悄悄地能躲在父母被隔离的日子里偷偷地哭泣。

1972年,初中毕业后,16岁便下农村去当了知青。为了“将功赎罪”,我将从没干过苦力活的身体拼了性命式的图表现,挑比别人更多的土,扛比别人更重的东西,比别人出更多的工,连我回城的鉴定表上记载的(一到十月份出工为286天)。我所做的这一切,无非是想得到灵魂的救赎。虽然有时候意识处在垮掉的边缘上,但我仍然咬牙挺住体力劳动的摧残。最令我难以忍受的,还是政治上的歧视,精神上的孤独,文化知识的缺乏。

透过那些岁月的真实感受,我感觉自己每走一步都是负重而行,青春还没来得极回眸,却被雨打风吹零落去。历史在身上鞭打出深深的伤口,折射出那个时代对人性欲望和需求的扭曲及压制。我懂的了幸存的可贵,知道只有亲身经历了苦难,才会懂得不让苦难重来是多么重要,才会知道当时社会太多的颠倒黑白和人性随波逐流的堕落。

其实,在输给家庭出身的流年里,我已经完完全全褪去了年少的懵懂,脱去了青涩的朦胧。在劳动的改造中,意想已把旧知识分子出生的烙印放在灵魂炼狱中得到了彻底的净化,仿佛间,自己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青年农民形象。说实话,三年的知青生活,数年的世界观改造,还是不适应阶级‘成分划分’的巨大压力,一次次出色表现,一次次信心饱满,却又一次次落入不受信任失败的幽幽深谷。我望着自己入团申请表格的‘泥牛入海无消息’,盼望着想当兵入伍填写的血书,都被满目红叉的‘成分不合格’而抛弃,年代的敏感性在此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无情的委屈,一个个像要张牙舞爪地冲来,闯入我的心扉,将我的自信心一点点的啃噬。

可即便迷茫尴尬,我整个年代里所遭遇的‘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的承若都因‘成分划分’变得富含深意。究其因,无非是打上了旧阶级烙印的人,由此而产生到很难或者根本不会被信任,落实到我整个生活背景中却是永恒。所以很难把它从历史中剥离出来了,而且发觉它们势不可挡,以至于我自己渐渐产生了认同,渐渐成为我当时最为悲切和沮丧。

还是那年的深冬,冰雪覆盖了整个山峰,坐在清冷的冬日下,默默泣然,想起自己的家庭出生,不由得摇头哀叹,发现日常生活背后的还是一群群飘忽不定的‘唯成分论、血统论盛行形式’的幽魂,或者说我的一切前途,都被带有封建时代的贱籍的翻版而堵死。不管我再怎样图表现,再怎样洗涤自己的灵魂,成份论政策的实行,限制出生不好之青年进入社会上升通道,并持续了一代人的时间。

尼采说过;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回归于当下,人变得成熟、自觉以后,逐渐会意识到人生其实从来不曾离开过磨难而只眷顾自己。无论是我的出生、我的成长、我的相爱还是我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苦难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我生命的一隅。我想,生命中,许多人都经历过异样的磨难,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去抵御或者去面对,最后甚至可能还会延续自己的说不清的烦恼。也许,苦难是造化对生命的诅咒,只有理解与包容才是化解的唯一出路。

推此及彼,当我再回首时,沉淀的不只是记忆。那些惨烈如风的往事,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都在冥冥的思索中飘然而去。悲欣交集,人生之感悟。当一个人拥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时,就能看得惯一切事件,以及一切人与事的奇葩,包括更诡异的状况,也能淡定听、看、触摸,不是麻木了,而是善于理性与平静。

话说回来,注重出身本来就是这个社会的常态,好歹建国以后的出身论是按照阶级而非具体家庭成员来判定,已经算是一种尝试,如果只是(当事者或是其本人)戴上这顶帽子也就罢了,任其‘自作自受’,然而,可怕的是他们整个家庭尤其是子孙后代却要为这顶帽子“负责”到底。并且从娘胎里呱呱一坠地,“地富子女”、“地富出身”的紧箍咒已经牢牢地套在我们的头上了,闪着“阶级火花”的烙铁就在我们身上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从开始上学的那一天起,入学登记表上“家庭出身”一栏就已经注明了自己的身份,注定了我们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地富出身”也将随着我们的逐渐懂事而日加严重地在我们的心灵上投下愈来愈大愈来愈重的阴影;而在以后的升学、招工、招兵、提干、结婚恋爱等方面更是困难重重,“家庭出身”栏中将永远世袭着我们父辈祖辈的“身份”,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这顶铁“帽子”(档案)将跟到哪里;也不管我们有“辜”也罢,无“辜”也好,只要自己的出生撞上阶级斗争成分纯洁的平台上加霜,平台爆雷之后,我就只能处在惶恐与煎熬之中了。

历史总是被人写错,因此总是需要重写。实践证明过去‘成分划分论’的政策并不成功,它的终结,掀开了新的一页。这一页翻得太艰难,太痛苦,太波折,太沉重了。因此我想,那时之所以重视‘成分划分’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但是过于重视就会造成偏激,极端化。从1950年到1979年,我们国家的所有人,一生下来就被定有阶级成分,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家庭出身的概念逐渐淡漠,"黑五类"这一政治用语也不再使用。中央给地主、富农摘帽子,取消地、富子女的阶级成分,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性化大进步。

环视宇内,历史发展的进程,都是起伏跌宕、错综复杂而又漫长它贯穿了从我少年、青年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长达四十多年。现在,历史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端正思想路线着手,召唤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一切,即照见着我个人的奋斗之路,又从总体上照见了国家的奋斗征程。

提笔的思绪不由得告别那段坎坷的回忆,85年时,由于政治环境极大的改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入了党,接受了高等教育,拿了大学文凭,又有自己几十万字的文稿,车也换了几部,房子也越住越大,如今,我已退休在家,生活过得比较惬意,因此,我让过去的认识和看法故作鸟兽四散。现在我所回味与思考的就是;自己是谁,余生想获得什么,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过去所发生的那些事都是因为历史重现而无法避免的插曲而已。

《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政策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我自己也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所转换,对过去有重新的认识,有思想的进步,有对生命更清晰与客观地理解,还有由浅入深的人生转换。人的一生,相对人类的历史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一生也只是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已。我不介意将自己的经历放在烟火气息里历练,因为这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样子,经得住不断打磨的缘分,才值得一生守护和珍惜。

夜依然深层沉,淡然放下;则眼释怀笑万物,为何还要回眸乱了思绪呢?人尤其是到了晚年,经历过前半生的浮浮沉沉,也应该看透了这世间的落寞与繁华。如果自己还看不惯差异化,大概不是这个世界太缤纷的缘故,而是内心的包容还不够大,骨子里的格局还不够宽,一份智慧和涵养还不足以支撑起纷乱的生活节奏。

最后请记住别林斯基一句话;‘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2020.11.6草于家

思考散文8:思考之行

文/昂杨明轩

我竟从未想象能在这个夏天邂逅远在大洲西岸的文明。有人说中国创造了历史,而欧洲创造了现在。我一直十分好奇究意是怎样的力量使这个陌生文明留住了过去,把握了现在而又引领着未来。旅行虽然短暂,却足以窥见一斑。

谁来检票

巴黎,里昂车站熙熙壤壤。我们一群中国游客初到异国,眼前的一切都很陌生却又新奇,连刚发到手的高铁车票都要细细研看。然而最初的一睹为快过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面对现实的疑惑,“检票口在哪?”听着游客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导游却似乎早已料到这群初来乍到游人们的议论,“车站没有检票口,也许上车会查票”。轻描淡写的话语,根本无法平复人们的惊愕。的确,按照我们的思维定式,这是在给不诚信者以可乘之机甚至公然支持。但望望站台上近在咫尺的列车,我却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当列车缓缓驶离车站,飞驰在法国南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我们又略带忐忑地等待了两个小时。然而车厢的门却始终未被打开,仿佛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当我迈着轻盈的步伐跨出目的地小小的车站,重新审视方才奇特的旅程才渐渐明了,这不是简单的疏忽和无厘头的放纵,而是一种高度文明状态下的尊重与信任。在我们眼中,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放下怀疑,放下猜忌。我瞬间回想起在我们自己国家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车站检票口无休无止的吆喝、嘈杂、抱怨、焦灼……想到一张张夹在漫漫长队中心急如焚的脸。不由得生起一缕新的疑惑:我们,能如他们一样用行动回应信任吗?

如果能,能不为蝇头小利而让道德与信誉失望,我们就真的前进了。

脚下的历史

曾经我认为历史只应该生活在密闭温室的护栏下与聚光灯前,现在看来,这真是大谬。

罗马的午后骄阳似火,虽然身处梵蒂冈巍峨的圣彼得大教堂中,但长时间的参观也足以令人疲惫不堪。我们想歇歇脚,却苦于找不到想象中的凉椅。四处张望,却发现许多游人们竟三五成群地坐在支撑教堂穹顶金碧辉煌的石柱的底座上,堂而皇之,镇定悠闲。且不论教堂本身神圣高大的宗教色彩,单论他们轻松的一坐就将与教堂存在时间等长的历史压在了身体下面。回头看这些石柱,没有屏障,没有特殊保护,也没有怨言。回想起几天前,当我们的游船从塞纳河十八桥的拱洞下经过时,络绎不绝的行人扶着栏杆在桥上向我们招手,殊不知,他们脚下所踩的历史,少则百载,多则千年,踩着巴黎的生命长度。我有时会困惑,难道只有在博物馆展板后的文物才称作历史吗?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些无生命的文物无异于历史的墓碑。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历史,不应是被粗暴的珍藏呵护,而是出现在你的身边、脚下,可感知、可触摸。我们,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什么时候才能将历史书写在生活中?

思考之路

突然间,又到了旅程结束的时刻。两周的旅途时光愉快而美好,然而仔细思考,却能有更多收获。就旅行本身的目的来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更多驻足于一处处文化的角落,而不是在商店和卖场中流连忘返?还有我们的素质修养,当终于有一天中文告知的内容是有关当地的文明历史而不是警示提醒时,我们就会有长足的进步。前进的路虽然漫长,但只要肯走,便无所不能。

思考散文9:思考的树

文/陈孝荣

无需出门,只要抬头透过窗户望出去,我就与树木不期而遇了。

然而一直让我疑惑的是,就在我与树木相视的那一刹那,我的身心却在瞬间就进入了安宁和舒适之中,一如躺进一个温暖的怀抱,或是驶进了宁静的港湾。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所能知道的,就是在这一时刻,我没有动用我的意识,我的思维就明明白白地停在某个区域,没有开动它。可是为什么面对树木的时候,我却能在瞬间进入另一种状态呢?难道是那些绿色的树们有着某种魔力?

这种疑惑久了,我也自然不再疑惑,更不做任何探究。倒是思维在这种习以为常中,将它自然地放置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我的意识也早已深深地确认,树才是这个世上最出色的思考者。人类与它相比,那种逊色是冰与火的距离。因为树才是真正的智者。它们之所以能在瞬间影响到我,就在于它们在用真正的生命智慧牵引着我,引导着我,让我能在瞬间回归到本真状态。

而树到底思考着一些什么终极问题,以我们人类的智力也无从得知。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从它外在的形态窥视它的内在。

从它外在的形态来看,它的选择就是站在原地,面对天空静静地思考。而它所处的位置,从来都不是它自己的选择,而是命运的安排。命运安排它在哪儿,它就在哪儿扎根。无论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也无论是在风调雨顺的南方,还是在寒冷刺骨的北方,它都只能默默地接受。而一旦站在那里,它都心甘情愿,看不出它有任何情绪。因为那是它内在的生命使然,并非任何人的强迫。

从它出生,一直到它走完自己的一生,表面上看,它似乎是永远罚站在那儿。然而那只是表面,从一开始它就在行走,只是它的行走和我们不一样,它行走的方向是永远向上和永远向下。向上行走,那是听从天空的召唤。向下行走,那是它感激土地的力量。只有动物才选择远方,不停地奔走,忙忙碌碌。

站在那里,它也没有刻意显示它的坚强,而是它的骨子里本身就长满了坚强的基因。所以从它站立的那一刻起,它就一直选择站立,而不是倒下。它从来不像庄稼、野草那样脆弱,看季节的眼色行事,每到秋冬季节就轰然倒下。在季节的更替之中,它最多也就是选择换身衣服,让它的叶片落下,来年又换上一套新的行装,重新出发,向上生长。在我们的视线之中,无论是春夏秋冬,它都挺直腰杆,告诉我们什么叫坚强。要让它倒下,除非是不可抗拒的外力,被风刮断,或是遭到人类的砍伐。即使是遭遇一场大火,它也选择站着死去。

这一切一切的外在,使我深深地明白,树就是真正的智者。因为思考的力量来自于静立。尽管我们人类自以为有意识和思维能力,但在树的面前,我们连小学生都不是。我们被我们自己的思维能力给欺骗了。因为人的思维方向是向着人自身,而只有树才是面对天空。当然,人也有思维正确的时候,但那个时候并非处于运动状态,而是静静地躺下,推开所有世界,让思维集中到一点,思维便能捕捉到正确的信息。然而可悲的是,即使这样打捞上来的正确观点,也并非本源问题,而是对自身情感状态的把握。

所以我们得俯下身子,向树学习。不能仅仅只是坦然地接受树木的绿色带给我们的安宁与舒适,也不能对树木的站立熟视无睹。我们得学习它用生命的内在力量思考自我的存在价值。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握住整个世界。

思考散文10:篮球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文/万丽

篮球运动是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意志品质的象征。幼儿篮球是成人篮球的缩小版,幼儿篮球运动能增强幼儿体质,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深受幼儿们的喜爱。

从游戏的趣味性出发。篮球基本动作的学习是单调且乏味的,要想让幼儿们掌握这些技能,就必须要将这些枯燥的动作改编到游戏中,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提高其动作技能的准确性。

感受成功,激发幼儿玩球欲望。成功能激励幼儿进一步的求知欲望,反之会使幼儿的兴趣大减。教授篮球的基本动作的目标定得较高的话,幼儿不能在短时间内练习达到效果,就会失去信心,大大削减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针对刚开始接触篮球的幼儿,我采取从简单的单手拍球开始学习,等练习熟练后,再进一步教授难的技能如交替拍球,进一步促进幼儿学习篮球的兴趣。

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午间——篮球特色活动中,我们充分给予幼儿自主权,让他们在练习好规定的动作后,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丰富多样的辅助材料,积极尝试不同的玩法。如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辅助小器械,让幼儿将篮球与辅助器械结合起来一起玩。幼儿在自主选择、自主玩的过程中,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球类进行活动,体验出更多新的玩法,也让他们体验到自主选择游戏的快乐情感。

活动中注意动静交替。篮球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形态和体能的发展,特别是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以及四肢肌肉力量,从而改善了幼儿上肢肌肉力量薄弱的现象,使幼儿的体能更均衡。但是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在长时间活动中会引起疲劳,幼儿活动的效率下降。因此,在设计篮球活动时将“动”和“静”的环节自然衔接,同样不要为了休息而暂停活动,破坏活动的完整性,可以在幼儿开始出汗时,让他们做一些调整。

思考散文11:温暖的思考

文/花盛

前面的前面是天空

门前是水渠,水渠的一头是树林,另一头是磨房,磨轮执拗执拗地转动。

向前是一块菜园,里面的韭菜、菠菜、芹菜……绿油油的。菜园边上围着篱笆,但被喇叭花、豆角缠绕得看不到它的存在,远看,似乎这些植物都在站着。

向前是一块沙滩和一条小河,阳光落下,沙滩和小河白花花的,像十万雪花银。小河马不停蹄地奔跑,转眼间,十万雪花银被流水哗哗地带走,只剩下石头上一圈圈的痕迹。

跨过小河,是几块油菜花地,金黄色的油菜花想梦一样迷人,生命一样尊贵。再向前,是一座山,被梯田打扮的五彩缤纷。一级一级的梯田延伸到山顶,再向上就是天空……

我一直梦见自己向前走,走了三十多年,依然在走。我不知道前面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前面究竟有多远,只记得奶奶三十年前背着背篼,背篼里装着我去赶牛——

你的前面是什么?奶奶。奶奶的前面是什么?是吃草的牛。牛的前面是什么?是草地。草地的前面是什么?是山。山的前面是什么?是天空。天空的前面是什么?是前面。前面的前面是什么?是天空……这样对答,一直到使我在奶奶的背篼里梦见辽阔的天空。

一树一树杏儿黄

风吹过后山坡,吹过洮河畔的党家磨。我们在风中长大,在一棵棵花蕊里摘酸涩杏子的时光里长大。那时候,我们等不到,等不到杏花落下,也等不到杏儿成熟。我们像一群馋嘴猫,总会偷偷摸摸地爬上杏树,从花蕊里剥出豌豆一样的青杏儿,直到吃出眼泪,吃到牙齿酸软……风继续在吹,我们在树下守着,全神贯注,生怕一眨眼,被风吹落的杏儿掉进草丛里,掉进泥土里。

但是,风仍在吹,吹白了父亲母亲的头发,吹黄了漫山遍野绿树,吹落了一地的花瓣,也吹远了我们漂泊的身影。母亲打电话说:“房前屋后的杏儿熟了,一树一树的黄,摘了好几背篼呢,用野艾盖着,存放在洋芋窖里。不要在街上买了,浪费钱,闲了就回家来吃……”母亲的话像一树一树杏儿黄,暖暖的;泪水像熟透的杏儿,哗啦啦地落。

风继续在吹,那酸中带甜、甜中带酸的杏儿味顿时钻进心里,但怎么吃,怎么回味,都是一种苦涩,一种五味杂陈的味道。母亲已经摘不动杏儿了,一树一树黄澄澄的杏儿,像金灿灿的时光,风一吹,便悄无声息地落进深不见底的草丛里。

在时光的麦场上

麦场上,坐满了麦垛,像归来的游子,疲惫地坐在麦场上,感受家的暖意和变化。麦垛藏着饱满的麦粒,被一群麻雀翻出,装进小小的胃里。游子藏着陈年旧事,秋风一遍又一遍的吹,吹出一丝陌生、熟悉和感念。淘气的麻雀们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声音乐此不彼,惹得那条懒散的狗垂涎欲滴,伸出鲜红的舌头不断张望。

夕阳洒下最后一抹余晖,为麦垛披上一件金色的睡衣。麦场旁的老屋顶上,一缕缕炊烟融进暗下来的夜色里,像爱一样融进游子的心里,融进门前那条日夜奔流的溪水里,而我们业已在哗哗流淌的时光深处,渐渐老去。

瓷的光芒

起初,像梦一样的浪花闪烁在夜的海面上,有着瓷的光芒。后来,起风了,我们看不到风,只是被呼呼的风挟着奔跑。

一定有什么遮住星光,黑在慢慢扩大。是雾云还是心灵,是利益还是感情?黑继续在扩大,像网一样困住身体,不敢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但这,不是你和我要找的那颗星。它不在天上,不在人间,也不在大海和丛林深处。我们没有退路时,它就出现,你说:“它和佛一样慈悲,和灾难一样无情,也和人类一样无助……”

风止后,我们依然迈不出脚步,像从来没走过路,一抬腿就跌倒。磕磕绊绊,直到被满地的碎瓷片刺得遍体鳞伤,一滴一滴的血流出身体,在瓷尖上照见一张网里,我们面目全非的自己。

沉默的樱桃

雨停了。乌云散开,洒下一缕阳光,刚好照见你归乡的身影和道路。空气里弥漫的泥土,有着生命的味道。一个人的雨前雨后,盛满起起伏伏的风声。阴坡坟地里的樱桃树一棵一棵在沉默,它们挂满思念的枝头。我看到无数的樱桃被雨淋湿的脸,只眨着眼睛,星星一样,但它们依旧沉默不语。一些落在草丛里,像我们一不小心丢失的那些美好。一些跌落在泥土里,像我的已经入土的亲人,他们在泥土里把牵挂长成一株株草、一束束花和一树树樱桃。

我摘下几棵樱桃,放在墓旁。再摘下几棵,装在口袋。阳面的樱桃是甜的,甜到忧伤;阴面的是酸的,酸到流泪。泪眼中,亲人的身影晃动着,像风中的樱桃,无论我怎么呼唤,他们依旧沉默不语。

思考散文12:历史与民族的思考

文/秦谷涯

一位着名学者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的历史足可以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怀着几分好奇,我走近了那些收藏已久的史书。摸一摸这些尘封的卷册,不禁萌生了几分的敬意,它们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那蜡黄的纸张里承载着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分分合合、兴衰荣辱与性情积淀。于是我试着读它一读。

在夜深人静时,幽幽青灯下,伴随着悠扬的钟声,那久远的记忆开始萌动,一份对民族的斗胆思考渐渐延伸。

思绪是从封建王朝开始的。

中国在过去两千年多年的封建时代,至少领先了世界一千五百年。对这段历史,我们用“辉煌”二字形容,完全能够说得过去,可以说这是炎黄子孙的的荣耀、是中华民族的荣耀。每每谈到这里,一些听到过类似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人,难免会产生一种爱“国”情结,自觉不自觉的将这份荣耀归功于汉族。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汉族与中华民族似乎划上了等号,这种偏见显得是那样的斩钉截铁。其实我也曾在这个思维怪圈中徘徊了许多年。

然而,当我们读历史久了,就会自然发现一个问题:每当提到中国历史上几个强盛的朝代,不得不先把汉族统治者开创的帝国搁在一边,将崇敬的目光投向“蛮夷”,最典型的要算元朝与清朝了。先不论别的,单说这两个帝国疆域之大,就足以让我们望“疆”兴叹了。有人会说,唐朝的辉煌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这总该是汉族人的骄傲吧?然而历史的考证终归是无情的:唐朝——太宗李世民是鲜卑族人的后裔。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最阔气的封建帝国,均是由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建立的。即便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大唐帝国,至少其统治者具备游牧血统的嫌疑。汉族王朝史上最耀眼的一笔,似乎被无情的抹杀掉了。

汉族人开创的封建帝国,总是那么深沉内敛、温和少言,性格中缺乏一种强悍与外放、旷达与高远。除西汉武帝时期外,秦、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两宋、明这些封建帝国的疆域基本上都是在长城沿线以内。他们只要占据中原,北边有了长城作屏障就算是一统天下。之后,开疆括土常被贬称为穷兵黩武。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还是缺乏强健的精神、勇猛的气魄。他们没有信心去征服戈壁的漫漫风沙、高原的皑皑积雪,王朝的步履也就无法冲破黄河长江的羁绊,帝国的征程也只能在抵达长城脚下时便折道南返。在他们看来,长城关外太冷,简直是不毛之地,那里的人茹毛饮血、如狼似虎,还是不要去招惹的好。于是让王朝的军队去漠北探险,将帝国疆域延伸到遥远的大陆深处,也就成了汉族正统史上鲜有之事。

千百年来,江南的和风细雨、中原的谷麦黍稻孕育出汉族温文尔雅、宽厚仁和的民族性格。寻求和平、恪守规范的民族道德观决定了他总是在约定俗成的区域内繁衍生息,不肯逾越雷池一步,这是君子风范上升到民族高度的深刻体现。安定的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人那安定的庭院思想:平民家有院墙,一座城有城墙,甚至一个国家有长城,这些都是庭院思想的行为表现。不难看出,汉族王朝举国上下都在寻求一种身体与心灵的安宁。这些“墙”在用于抵御外敌侵扰的同时也起着约束自己不去侵犯他人的作用。

而那些北方游牧民族呢?生活漂泊不定、风餐露宿、险象环生、饥寒难料,即使是统治者也不能够常常遇到人笑马嘶、肉香飘荡、丰盛祥和的生活场景。相反,他们还在饱受饥寒之苦。他们需要食物,需要摆脱颠沛流离、饥肠辘轳的生活。由于草原牛羊与猎物有限,他们必须不断的争夺领地,只有胜利才能继续生存,不去征服他人就要被他人征服,可只要被他人征服就意味着死亡或轮为奴隶。他们在放牧与狩猎的过程中把骑射技艺发挥到极至,这些娴熟的技艺渐渐形成了冷兵器时代高超的作战本领。劲弓疾镞、骏马弯刀不断用于抢掠与撕杀。所以对于古代游牧民族来说,征战与征服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勇猛尚武的性格特征由此形成。许多游牧民族的英雄——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勃尔只斤铁木真、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都是在这样生活背景与民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率领着自己的部落逐渐强大,南争北战,所向披靡,完成了中国北方军事征服史上一次又一次壮举。当北方初定,这些已经建立了赫赫武功的军事家又变成了鹰视狼盱的野心家,他们的眼睛盯准了南方,等待机会占领那片肥沃的土地。

就在游牧民族准备铁蹄南下、刀指中原的时候,汉族王朝的大皇帝们正在干些什么呢?汉灵帝刘宏正在设计城市上下水循环系统,宋徽宗赵佶正在风花雪夜、吟诗作画,明神宗朱翊钧正在深宫里吞云涂雾,抽着鸦片烟。

终于有一天,这些“蛮夷”的铁蹄踏破了汉族王朝的夜梦。须臾间,朝廷上下慌作一团,慌乱的结果是屈服、割地或逃遁。在狼烟与战火中,中原慈母的微笑、江南春闺的娇嗔、川巴孩童的歌谣销声匿迹。汉族王朝失陷了,彪悍的游牧民族在中原大地粉墨登场。

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缺憾和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局限性,他们入主中原后,尽管也曾拥有过一派辉煌,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封建时代由此而延长了数百年。虽然他们也曾励精图治,但越是励精图治越是把封建制度中落后的生产关系推向顶峰,新的更先进的生产关系难以存活,从而让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落入万劫难复的深渊。

因此让我们来看一看元朝和清朝。

元朝的确是带着一身蛮气走进中原殿堂的。当时的蒙古人口只有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但这些蒙古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让自己的疆域横跨亚欧大陆。查一查《历史地图册》可以发现,元朝作为蒙古帝国的一支(蒙古帝国另外还包括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窝阔台汗国),领土差不多有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疆域之大亘古未有,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古代军事征服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在中原只完整的存活了89年就退回了漠北。他们的军事力量固然强大,但强大的军事可以用来抵御外侵、开疆扩土,却不能凭之修明政治、兴国安民。游牧民族生存方式所决定的对统治方式的传统认知,让元朝统治者们忽视了一种比蒙古骑兵更强劲的力量,那就是:文明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在对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庞大民族实施统治时,盲目排斥对方的先进文化所带来的自我摧毁力。面对人口稠密的中原大地,面对博大精神的汉族文化,他们没有理智的选择尊重与融入,而是武断的采取了侮辱与抵制。这也许就是这个庞大帝国只能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原因。

在当时,元朝的皇帝不是没有想到要主动彻底融入汉族文化,以寻求长治久安。可当皇帝提出这层意思的时候,立即遭到了蒙古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只能做罢。就连汉族人崇尚的科举考试也推迟到了元仁宗年间,可见蒙古人不仅没有学习汉族文化的意识,连鼓励汉人发展儒学都没有及时做到。最可恶的是,元朝统治者把人分成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色目人杀汉人、南人无需偿命,而汉人、南人杀蒙古、色目人则会处以极刑,相同的法律对不同等级的人适用不一,如此公然极度歧视和压迫汉人,严重的伤害了汉族人的民族自尊,怎能取信于这片以汉民为主的天下。民心尽失,江山又怎能稳坐。于是很快的,在中原各地风起云涌的起义战火中,元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与元朝有所不同的是,女真人建立的清朝却统一中国长达268年之久。尽管在这个王朝的后期衰落到成为历史进程的绊脚石,但大清帝国毕竟还是开创过康乾盛世,这段日落前的辉煌与一千年前唐王朝的贞观之治遥相辉映,成为中国封建史册中值得自豪的一笔。

清朝比元朝聪明的多。满族的统治者知道女真文化对汉族人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于是下定决心学习汉学。他们仅通过让汉人留长辫、穿旗服这种形式来维护自己作为统治者的基本尊严。满族人在对汉族的前期征服与彼此磨合中渐渐发现:军事争服终究是次要的,如果试图改变汉族的文化生态体系,事情就会真正变的麻烦起来。大部分清朝的皇帝都认识到:国家的兴衰,起决定性力量不是军事与政治,而是思想与文化。于是,清朝的历任皇帝都毫不犹豫的选择推崇汉学,并努力学习汉学。康熙帝就是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特别重视汉学的皇帝。他用了60年的时间,一边把自己从父辈手里继承来的江山重新打理一遍;另一边,他纵情于儒道理禅、经史子集,与当时的许多汉学大家进行着水平不低的学术讨论。他亲自主考录用品学兼优的汉族士子,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文化气魄铺天盖地。满族统治者们对汉文化狂热痴迷的真诚流露,让那些想反清复明的仁人志士开始妥协,对满人还有多少仇恨,连他们自己也渐渐的想不起来了。清朝以康熙发端后的一百多年间,满族武力的有效释放与对汉族文化的从容吞纳完美结合,形成了大器放达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的驱动,使满族不再凶蛮,汉族不再文弱。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在这一百多年间显得无比的自信、坚定、从容、安详。

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辉煌已经不必再提,然而许多少数民族的赫赫武功同样值得我们自豪。古代汉族人的“驱夷”观念,显然带有严重偏狭的思想局限性。

18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开始衰落了。吏治腐败,武备弛废,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摇篮中被扼杀。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愈下,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不适应社会与历史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西方英法美等国家却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他们趁虚而入,一场殖民扩张、瓜分我中华大地的狂潮从此开始。无奈之下,清政府割地赔款。前后一百多年里,清朝政府被迫割去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赔款数亿两白银。一个昔日强大的封建帝国变得破败不堪、软弱无力。从那时起,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同样遭受着来自欧美列强的深重苦难。国人终于清醒的认识到——瓜分我国的西方帝国主义才是真正的蛮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

此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全面的胜利。我们不仅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且我们的人民在战火与硝烟中重新塑造了刚毅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的个性不再分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而是我们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的性格。

到了社会主义的今天,全国各族人民水乳交融、亲如兄弟,难分彼此,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共同建设着自己的美丽家园,一个和谐安宁、繁荣昌盛的国家正在前进。然而,正当我们各族兄弟热火朝天、亲密无间、团结一致为国家的富强浇注心血、挥汗如雨之时,一些亡我之心不死的西方蛮夷们却在倒行逆施,用一些卑鄙的挑唆手段分裂我们的民族。我们中间一些吃里扒外的蠢货立即趋之若鹜,一撮民族的败类扰乱着社会的秩序,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岂能容得外夷蛊惑人心,岂能容忍自己内部的这些乌合之众肆意捣乱。我们强大了,蛮夷们害怕我们强大,当他们对我们使用这些下三烂的分裂手段时,已将他们对我们的畏惧心理公诸于世。我们的国人要奋发努力,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乘风破浪、快速取得更大的发展。西方国家动不动就抛出中国威胁论,我看是中国对他们威胁的不够。当然,我们不妄图去侵略谁、欺负谁,也从没有想着要称霸世界。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郑重宣告:我们对那些亡我之心不死的蛮夷们决不姑息!一切试图让我中华民族分疆裂土的行为不会得逞!一切试图亡我中华的国家、组织和个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思考散文13:游戏需要思考

文/谢欢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应重视自主性游戏环境的创设,并善于引导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在师生分享中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与幼儿身心的发展,实现自主性游戏对幼儿的多元价值。

虽说自主性游戏是幼儿自主选择与主动开展的游戏活动,但在幼儿园教育背景下,教师的引导仍然很重要。教师应是幼儿游戏的旁观者与参与者。其中,观察游戏是教师指导儿童游戏的前提。游戏玩得正起劲,突然我听到有孩子说:“我的卡里有好多好多钱啊!”有种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味道,这里所说的“卡”是孩子收集来的废卡,孩子持卡,想买什么刷卡就行,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可是,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过于简单?怎样让孩子珍惜钱,不乱花钱?如何才能不浪费大家的创意又让孩子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本次游戏活动的评价重点。

游戏评讲的环节中,我问孩子:你的卡里有多少钱?里面的钱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么花?怎样在节约“用钱”的基础上,体验到更多游戏的乐趣?孩子有的说里面的钱我想有多少就有多少;有的说钱是需要赚的,像爸爸妈妈一样赚钱不容易等等。我们应该怎么用卡呢?大家一起想办法,大部分孩子想到的办法是“少买点东西”、“少走几趟商店”。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办法呢?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去游戏区打工,管理员给打工的人发钱,赚到钱后再去游戏消费,只能花自己赚到的钱。有了孩子的好办法后,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初步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

所以,在游戏时,我们应该让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与修改,和同伴讨论游戏规则的制订,老师充分采纳幼儿的意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

思考散文14:古银杏树下的思考

文/沅江樵夫

桃源县理公港中学操场一侧,生长着一颗巨大的古银杏树,时值仲秋,远远望去,其巨大枝桠上缀满了金黄色的杏叶,仿佛一把巨大的金黄火炬,迎风招展。

从理公港正街道一百货门市部处上一小坡,不到200米就到了古银杏树生长地。

近观古银杏树,其树干硕大的“身躯”足足要三个成人伸臂才能合围。树根部分,有相关部门用精致且有一定规格标准大理石砌切了一个大圈,里面填满了有营养成份的黑土。围绕树干下部分,爱心人士用大红绸布围着树干绕了一个圈,并扎成了一朵大大的红绸花。红绸布下面,悬挂着桃源县人民政府2017年颁发的一个保护牌标示,牌上公示:树名:银杏,树龄:800年,并标有编号和举报电话。此保护牌说明,该银杏树已属于本县古老稀有树种,列入县珍奇古树保护范畴。

细观此树,树皮粗糙龟裂,粗树皮上长满了浓稀不均的清苔。从下往上细看,多段树干上树皮脱落,且成不规则分布。分树枝干粗细不一,错节穿插伸展,虬枝盘旋。更为惊讶的是,离地面5米左右的树躯干中显现一个黑洞,感觉其黑洞直径约有50厘米,黑洞边沿伸出几根象是烧黑了的树枝,但黑洞上方的银杏没有受到此黑洞的影响,长得枝繁叶茂。我有点迷惘了:这是一个什么洞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恰巧当地一位老大爷见我看到此洞后在原地盘旋徘徊,径直走上前来告诉我:“这个黑洞是1978年夏天的一个上午,一场特大暴雨倾盆而下的时候,一个巨大的惊雷伴随着耀眼的闪电把树劈的,等暴雨稍小些的时候我们看到此树还在冒烟,当时多数人认为此树可能活不长了,纷纷摇头叹息。没想到此树生命力特强,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到如今生长得非常旺盛”。

老大爷自我介绍道:他姓乔,是当地居民,对此树悠久的渊源即相关情况略知一二,并有一些探究。他说:“此树为南宋初年生长,是方圆数百里树龄中最为古老的一颗大树。此树为落叶大乔木,胸径可达4米,幼树树皮平滑,浅灰色,大树之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粗糙;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距状短枝,它的果实俗称白果,因此银杏又名白果树。此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果’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药用价值。银杏属落叶乔木。现存活在世的古银杏稀少而分散,上百岁的老树已不多见,800年树龄的银杏树是少之又少,现存这颗古银杏树,可谓极其珍稀。和它同类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灭绝,所以银杏又有活化石的美称”。

听罢乔大爷介绍,对眼前这颗古银杏树肃然起敬!望着它,想起了800年的风霜雨雪,苍海桑田;想起了800年的朝代更替,社会变迁,禁不住脱口而出:“古人不见今时树,今树曾经见古人”。老银杏树呀!这800年,您从一株幼苗,慢慢成长为参天大树,亘古世纪老树,见证了太多的大自然风云变幻,经历了太多的极端天气侵蚀,经受了太多的鸟鼠蛇虫的侵害,阅历了无数社会更替变迁。但您还是那么昂然屹立,笑迎朝阳,傲视一切,坚强成长。

春天,您伴随着温湿的环境,微拂的春风,纷繁交错的枯老枝桠上缀满了嫩芽,吐满的新枝;

夏天,温热的夏风使您古老的身躯充满力量,虽然长高长大极其缓慢,但并不影响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的雄姿,浩大的枝叶结成了一把巨大的绿伞,遮挡了夏日高温的阳光,使树下方圆数十平方米的地方处在荫蔽之中,当地很多老人以及路人不时在此歇息纳凉;

秋天,柔和的秋风由热变凉,您繁茂翠绿的叶片开始由绿变黄,随着时间的推移,您全身的叶片变成金黄,远远望去,就象一把金黄的大伞,耸立在理公港中学操场,成为了当地不可多得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为摄影人、奇(古)树爱好者争先恐后探寻的好地方;

冬天,您美丽的叶片开始脱落,随着寒风劲吹,杏叶也纷纷扬扬洒落在地面上,您虽然光着身躯,光着枝条,但您能笑熬严冬,藐视寒霜,巍然挺拔让世人敬仰。

参观完古银杏树,心中顿发许多感想。古人云:山上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在的世界也出现了古人难以想象不到的现象,即山上千年古树极其稀疏,而百岁老人越来越多,神州上下又何止成千上万。古银杏树啊!我们一定要按照政府的要求,尽华夏子孙之力,好好地保护您,精心地呵护您,让您千秋万代永远传承!

思考散文15:一句话的思考

文/储利民

我时常听见世面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把人家的钱搞到自己口袋里就是本事。

照说,这句话在当今社会是很适用的,也是好多人顶礼膜拜的一种挣钱的思想观念。也是呀,买车、买房、年青人结婚,哪一样都需要大宗的钱。对一般农村人而言,倘若没钱,无论国家城镇化像高铁一样快速前进,你还是在城外徘徊和嗟叹。可见,钱这玩意是少不了的,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然而,我每每听见这句流行语,如鲠在喉,死活不愿与之苟同,总觉得这句话散发着一股馊馊的异味。是不是因为我太传统,跟不上时代潮流?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感觉。窃以为,现实生活中哪一样都需要钱,故而挣钱没错,挣钱应该靠自己正能量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去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换句话说,利用自己带有邪念的智慧和肮脏的双手,去偷、去抢、去骗、去坑,甚至贩毒、拐卖孩童等等不法手段,也能挣钱,甚至挣到很多钱,也可以去买车、买房,过上所谓的好日子,可这种日子能不能久长,难说。

这二种截然不同的挣钱方式和思想观念,孰重孰轻?孰对孰错?现实生活中颇有些混淆,或者说是纠缠不清。勤劳者,口袋里没有多余的钱,过着平淡的日子,比如修地球的普通农民,工厂里的普通工人。坑蒙拐骗者却吃香的喝辣的,招摇过市,花钱如流水。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普通劳动者用汗水获取报酬,继续过着安稳的日子;违法者一旦东窗事发,就会绳之以法,锒铛入狱,身陷囹圄,那些从人家口袋里已经搞到自家口袋里的钱就会在刹那间灰飞烟灭,后半生何谈幸福二字。违法者即便一世逍遥法外,良心可安?怕是听到警车鸣笛,就会心惊肉跳吧?贪官受贿多少亿,欢天喜地地把别人的钱聚集在自家的房子里,堆成了小山,到头来这些沉甸甸的钞票和金银珠宝统统充了国库。清朝一品大员和珅的家财富可敌国,全部家产大概有八亿两之巨,而当时清政府年收入才七千万两白银,比清政府十年收入的总和还要多,最终为自己乃至家人惹来杀身之祸,被嘉庆皇帝赏赐一条白练,悬梁自尽,终年五十岁。要说有钱,没有人比和大人有钱。古人言,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是因果报应。时下富贵病盛行,这种病是日积月累地吃出来的,没钱你咋吃去?竹篱茅舍风光好,粗茶淡饭好养身,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这世上,有人削尖脑袋一门心思地钻进钱眼,累出了一身病,结果是,钱在银行,人在天堂。

钱是好东西,人人都喜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几岁幼儿都会说这句话。可见,钱在幼儿眼里也是个好东西。但是,这钱的来路千万不可是邪念的智慧和肮脏的双手得来,也不可不顾一切地仅仅为了钱而钱。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钞票只是花纸,本身不值钱,便宜钱不可得,得来容易散失。钱这玩意正因为来之不易,才体现它的价值所在。

思考散文16:本质

文/毫无指望

已经懒得再去思考一些事情的因果关系,在心里细细盘算着所有的人情世俗,孰是孰非,或是人走茶凉的悲哀,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世事,谁也做不到慈悲,做不到不辩论。看了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懂得生活中不允许辩论,因为谁也胜不了,所有的命运上帝已为你安排好,即便横眉冷对也改变不了的初衷,也许生活就是忍气吞声而最终你却是赢家。身边的长辈总是话痨一样,我自认为不是话多的那种,她总是絮絮叨叨说以前,也许生命足够重时前面已无曙光,回忆却回味无穷,或是耿耿于怀谁的对错时,只能说明还在意。每次我都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有吗,我忘了?然后在加一句:你不嫌累吗?确切的说三年前的样子或事情我都要很费力的想,我以为我会一直记的某个号码,但真遗憾,太健忘了。或者没有什么让自己耿耿与怀,毫无指望过。而过过往往的,只是当作风景,或别人把我当风景,一点都不感动不直触人心,所有模式相同的记忆,与千千万万中,不多一点不少一点,无所谓的不影响心情。

生活需要冷静,沉淀才能露出本质,流失的营养和自己的需要才能更白热化,特别是情绪化的人或是爱折腾的人,原本安静的生活非要折腾点水花,来满足日子的非循规蹈矩。不知是该感叹现在的人文思想太过于高智商,还是这个社会已习惯一次性消费,因为有太多想象与可能,生活不至于太暗淡无光。

也许每天都要问自己一次,我要的是什么,不断提醒以免偏离轨道,今天我开心吗?或是为自己热舞一段,再露出八颗牙的标准微笑说为什么不,人生苦短。

看到落雨,便也江南小镇一番风情的想象,或是最美的江南风景在北方人眼里,太多的文字渲染与文人墨客的推崇,那只是多情人一番诗情画意的臆想,孰不知是我们心中太多风情,跟着起哄。而如今标准式的风景已经形式远远大于内容了,只能看到两只眼睛一边是失一边是望。

年龄是人生的一个界限,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不得不向时间低头,向所有路过的人敬意,他让自己变得强大,感谢你们在我的人生扮演催化剂,暂且不论好的坏的。因为自己都做不到完全的好,各怀成见或各执己见都会成为立场的不同。我们只是一个个体,不管身边的人多么强大,他支撑不了你,也涵盖不了你,也许也是自私表现。

淡定,不辩驳,有骨灰级爱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