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文章

请欣赏写信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写信文章1:给自己写信的人

文/孙壬林

乔娜是个年近七十的聋哑老太太,中年丧夫,膝下也无儿女。早前有丈夫的陪伴,虽然缺少语言交流,但是生活却也怡然幸福。然而自从丈夫离世后,乔娜便整日郁郁寡欢,很多朋友都前来安慰劝导她,但是乔娜打不开心门,每日的流连惆怅致使她变得更加孤僻。

终于有一天,乔娜想通了,但是她发现,身边人早已离去……

由于她是聋哑人,交流起来不太方便,甚至于年岁长矣,因此乔娜一直未能交到好朋友。

乔娜只好孤单地生活了十几年,每天她都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无聊的时候看看书,望着漫天繁星想想逝去的老爷子,她极力想要恢复以前快乐的生活,但总感觉缺少了什么。

海威大道的史密斯太太抱上孙子了,乔娜也只能远远地看着,她情不自禁地颤抖着双手,笑得比别人都高兴;邻居的凯恩先生前几天和家人一起外出度假,乔娜也只能站在窗前远远地看着,眼神中流露着丝丝眷恋与钦慕;快递青年约翰告诉乔娜说,这是他最后一天上班,然后他就要去结婚了,乔娜笑笑,想象着被邀请参加婚礼时的样子。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乔娜开始收到很多信件,有粉红色的卡片纸,也有画着小插图的蓝色信笺……有人好奇地问她都是谁寄过来的,乔娜总是回以神秘的微笑。

乔娜经常喜欢坐在书房里,泡上一杯清茶,点亮一盏古老的烛灯,静静地一个人阅读信件。

“亲爱的乔娜,告诉你一件事情,我的女儿不久前生了一个胖女孩,我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凯瑟琳……”

“乔娜,告诉你一个秘密,前几天我在公园里发现一个长得很像你初恋情人的男人,他叫……”

……

乔娜读着这些信件,嘴角不时扬起久违的年轻笑容,仿佛这些事情就发生在她身上一样。

夜深了,遥远的街角传来慵懒的鸟叫声,可惜乔娜听不到,她依然兴致勃勃地读着信件。忽然间,她记起了一件事情,翻开日历查看起来,原来明天是她七十岁的生日。

估约一刻钟之后,困倦袭上乔娜的双眼,她只好放下笔往床上躺去。烛台上跳跃的火焰,忽地一下将书桌上的信件照得通亮,上面写着:

“亲爱的乔娜,我很想念你,我记得明天是你的生日,虽然我无法前去给你庆贺,但我会送你一个上帝的礼物,希望你能获得更多的快乐与友情……”

窗外,一阵清凉的晚风悄悄走了进来,温柔地拂起乔娜脸上的细白发丝,她安然地睡去,似乎听到来自遥远夜星的呼喊与思念。

书桌上,那一叠色彩缤纷的信件散了开来,每封信件上都写着这样一行字——— “一直爱你的人乔娜(寄)”。

写信文章2:邮筒

文/陈三农

我喜欢写信,喜欢用笔写信,喜欢日记式写信。

很多年前,我在新疆工作时经常出差。出差时,经常带上不少信纸和几张贴好邮票的信封。那时新疆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汽车,我出差时的工作地点遍布东南西北的公路线上。我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好一部分后,就括弧注明日期,时间,地点。写了几天后,找到一个邮筒寄出即可。

后来我调离新疆,来到张家港工作一段时间后退休了。虽然再也不会出差,但仍喜欢给在上海的女儿写信。于是,一沓信纸被放在了写字桌的抽屉里,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我就取出信纸写上几句,最后仍是在括弧中写明日期和时间。我住在云盘路西首,很快就在东首暨阳菜场对面找到了邮筒。不想,前几年这只邮筒被拆掉了,我只好在白天或步行,或骑车,或乘公交车去杨舍西街邮局寄信。某一天我路过市二中,发现了一只邮筒。我仔细端详这只邮筒,是和上海的老式邮筒同一款式,又旧又脏,邮筒上写有:“开箱时间10:30”。国庆节前,我又光顾了市二中门前的这只邮筒,一到筒前,我的眼前一亮,邮筒焕然一新,深绿色油漆漆得锃亮,干干净净。邮筒身上那块白锯皮的本来翘起的第四只角已经敲平,补上了螺丝固定。我很高兴,因为这不仅说明了这只邮筒还在继续正常发挥功能,也说明了这只邮筒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不会拆除的。

尽管相对来说,现在痴迷写信,通过邮筒寄信的人可能已经越来越少。但我坚持认为,当双方看到对方熟悉的笔迹,都会有熟悉的特别感受,这是其他联系方式无法体会到的。我不禁发自内心地感谢市邮局,感谢邮递员同志,不管哪一天都会来到这只邮筒取走信件。

今年夏天我在电视上看伦敦奥运会,发现伦敦街头的邮筒还不少,款式古朴,基本和市二中门口的那只相似。我看到后想:假如在我市步行街、杨舍老街等地,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放上一个邮筒,在邮筒附近建一个小邮亭,出售印有风景,饮食,工艺品等的明信片以及其他小纪念品等。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路过此处,兴致所至,买上一张明信片,写上几句祝福,“放”进旁边的邮筒,也是一种情趣。

写信文章3:写信

文/梁嘉欣

写信,似乎已经成为很遥远的事情,好像发生在古代。而事实上它十多年前还是我们要从事的很重要的一项活动。那时候,我们的友情、爱情和亲情,都寄托在那一张张盖戳的邮票里。

那个年代,其实,互联网不发达,马化腾没有弄出QQ、微信,新浪没有微博,学生们还不知道一个叫人人网的玩意;那个年代,我们还不是像现在一样手机人手一部,固定电话还是我们当时家庭里的奢侈品,年轻人最有效的联系方式是挂在腰间的BB机;那个年代,我们想起一个在远方的朋友,不是拿出手机拨通号码就能立即听到他的声音,不是在网络上视频聊天就可以看到他的真人。那时没有那样方便快捷的联系方式,我们只能把一股思念化成信纸上淡淡墨迹的方块字,装进信封,投进墨绿色的邮筒里,等待着信件穿越千山万水,投送到那个等待的人手中。我们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收到信件,收到我们的思念,我们只是把思念沉淀下来,在岁月的小河里积淀成石。想念因为不能瞬时得到满足,而来得愈发长久珍贵。

而这个时代,我们的朋友依旧散落在天边海角。可我们不再往他们的信箱里投信,我们想起他时,马上就可以联络到他。好像他不是在远方,只是在门外。我们的怀念不用拉得很远,我们的思念在片刻间就可得到满足,然后下一秒就可以消散忘却。这个时代的感情,来得快,散得更快。我们很方便地把想说的话在瞬间发出去,而不需要搜肠刮肚地寻找最合适的表达;可以在几秒钟内得到对方的回复,而不需要等上至少一周时间;可以你一言我一语地往来,而不需要一口气写上几页纸,再等待对方同样细密而斟酌的倾诉。现在的人交流变得直白快速,也就丧失了牵肠挂肚的味道。

写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不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妙就在于等待这个过程,一个有所期待并能持续一段时间的等待,怎能不让人怀念呢?我由衷相信,致力消弭空间、时间的距离纯属不智亦无益。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以盼,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这个时代,像是一辆高速奔跑的快车。科技的燃油越烧越旺,传统和习惯若是来不及跟上,就会被迅速抛弃。我们就在这样高速运转的时代里,逐渐变得越来越冷漠。人与人的隔阂像是一堵无形的墙,横亘在彼此之间。我们的交流越来越贫乏,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抬头不见低头见,可我们就是可以沉默的进行着晚餐,也许尴尬的不是彼此,而是用餐时发出的声音。在这么一个年代里,我们反而不再热衷于长久,我们沉醉于片刻的欢愉里,乐此不彼。

社会发展得太快,我们都恐惧一不小心就会被时代甩在后头。我们一味追求高效,快捷。速度和效率成为了我们的座右铭,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殊不知,也许有一天高效便捷会成为我们情感交流的墓志铭。

写信文章4:我们写信吧

文/陈永笛

古时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除了书信,便没了更好的办法来传递情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诗词中离愁别恨的篇章会那样多。因为此地一别,海天相隔,大漠辽阔,从此杳无音讯者多矣。

李清照思念赵明诚时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千万别以为那时有航空快递,那是思念燎人,浪漫想象中的情景。你看,要收到他的信,多难呀。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时期,将士们的性命也是有今没明的,什么功名利禄、王权富贵,哪里比得上父母兄弟的消息,有一封这样的来信,足可解思慰念。

岑参把这战时信的作用刻画的更是入木三分,他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想想看,这战事的间隙,衣不解甲的战士骑着马碰到家乡的熟人,来不及给家人修书一封,那就捎个口信吧。父母大人在上,儿在外边好着呢。这信,又何止抵了万金。

一直以来,对于驿站,我常抱有善意,深怀感恩之心。那驿站里的信使,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和梦想,传递了多少人的思念与祝福,又使多少人因此而对生活充满信心,甚至增强活下去的决心。邮包里的每一封信,都沉甸甸。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这话,寒意凛人,每读,不忍。短短两句诗,说尽了战争的残酷,道出了书信的重要。倘若这女子知夫婿已亡,嫁个人再过小日子,更为合情合理。可书信不便,消息闭塞,可怜怨妇在无望的日子里,独上层楼,了此残生,何其残忍、何其悲哀。

古人写信,当然是用毛笔的。纸,也许会用宣纸。倘使这写信之人,文采出众,书法精妙。这写出的信,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还会有了艺术价值。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精品尺牍,已成为收藏家们趋之若鹜的追捧品。

印象中收到第一封真正意义上的信是在小学四年级时,在这之前虽然也曾写过信,可那不过是老师布置的作文罢了。那时我在农村,堂兄琪在县城,他写信,约我去县城玩,请我看小人书。那个高兴呀,一脸得意,甚至那几天因了这信,在班上都有了自豪的感觉。

曾经,自己也热衷于写信。聚在一起几年的同学们因为高考而被分散到了全国各地,这也是大多数人第一次远离父母家乡。于是就有了写信的充分理由。那会儿,每天收信、写信,也成为宿舍里每位同学迫切而期待的重要之事。那时没有手机、没有QQ、没有电子邮箱,长途电话费也贵的吓人,几毛钱邮费的一封信,就成了倾诉、联络的不二选择。

喜欢书信,喜欢写信时的感觉,和性格有关。自己不善言谈、内向。写信,却恰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反正不见面,将文字在纸上极尽铺陈,尽情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少了面对面时的那份正式和严肃,多了的是一份坦然和平和。

你看,情人们在一起时固然有热烈深情的蜜语甜言,可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时期,都会有精彩的情书出现。看来,用情书表达情感,它的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

如今,联系方便多了,无论在哪儿,一个电话便可找到人、说上话。用QQ、微信便可即时聊天、视频通话、想哪儿说哪儿,简单又迅捷,和这些比起来,写信便显得落伍,显得老土,显得迟缓。虽然并不排斥这些先进的通讯方式,可在我心里,总觉得这样的交流显得冷冰了些,生硬了些,没有了文字的温度,也容易让人的心态变得浮躁起来。

国人多是含蓄、内敛的,书信恰是表达这情感的最好载体。况且,每个人的文字风格不同,书写习惯不同,笔迹不同,常常,人的性格也就融入到书信里面。观之,每一页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多彩的色调。

索性,找一个明媚时光,坐于桌 前,摊开纸张,拿起笔,给远方或者不远的他们写一封有着墨香韵味的书信吧。那时,我们的心,充满了阳光和微笑。

写信文章5:看书与写信

文/包利民

前几日,意外地,在收到的多本杂志中间,竟有一封信。那是一封真正的信,四页的稿纸上,写满了龙飞凤舞的字。一个多年前的朋友,在信中说,她近日重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有些新的感悟,然后,便是她再读这本书时的种种感受。

思绪飘飞,多少年不曾有过这样的感受了。那时还是二十左右岁的年龄,特别喜欢看书,而且通过看书,结识了全国各地好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常常通信,谈各自的读书体会。因为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除了看书,就是盼着收到信。读信的时刻,有一种幸福充盈在心间。

忽然无比怀念那样的时刻,阳光透窗而入,照在我的脸上,就那样半卧着,入神地看着一本书。看到某处,便忽然心动,起身,在身旁的笔记本上,记下自己那一瞬的感受。待得看完,便写信数封,寄给那些朋友,仿佛放飞了一次次幸福。

只是,现在很少有那样看书的时刻了。我知道,许多人已经不再买书,想看的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虽然,我一直保留着看实体书的习惯,特别是每天睡前,不翻上几页书就难以入眠,却很少再记读书笔记,就算读到某一句触动心灵,也只是一时的心动,过后便不复想起。

收到信的那个下午,我翻出了以往的那些读书笔记,它们在岁月中尘封了近二十年。透过那些泛黄的笔记,我才知道,在遥远的从前,我竟有着一颗如此易感的心。

可是,如今的我,看书都没有了最初的心境,更别说写信给朋友分享了。甚至,很多年都不曾写过信了。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话、短信、E-mail……那么多的方式,瞬间便将问候送达。

有时候,有了写信的冲动,却不知该寄给谁。曾经的朋友虽然常联系,可是若要寄信,竟不知道地址。来信的那个朋友在信中说,她因心情不好,去了一个亲戚家散心,很偏远的山区,穷困落后,手机没信号,电脑没网络,幸好带了许多书。她便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看书,渐渐地,忘却凡俗,竟有了年轻时的感觉。她说,她极想像当年一样,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朋友,幸好她带的一本书里,夹有我曾寄给她的一张贺年卡,上面有地址。她说她步行到十公里外的镇上,往邮筒里投信的时候,有着一种时光重叠的感慨……

这是个阳光暖暖的日子,看了一本久违的书。我将心中欲倾述的许多,化为字句于稿纸上。来到邮局门前,那里有很少有人问津的绿色邮筒。轻轻地把信投进去,就像放飞了多年前的那种希望。

写信文章6:怀念写信的日子

文/华杉

今天的通讯方式无论多么发达,我依然怀念写信这种古老的方式,不仅因为它价廉,更由于它物美,美得可以与心相通。

拿起手机,我便放下了激情,尘世间的纷争,生活中的喜怒,事业上的成败,是电波上永远跳动的音符。在自己和家人或朋友的声声诉说中,我感觉身上渐渐地落满尘埃;在自己和家人或朋友的声声祝福中,我身体中的点点激情也悄悄地随风飘逝。我不能说这样的诉说与祝福不是发自内心的,然而,它们距离心灵最深处是那样遥远,那充其量只是在浮光掠影地擦拭着心灵,真正能够触及心灵最深处的,真正能够挖掘出那最深处激情的只有写信。

面对信纸,我便开启了心灵之门,对世事的感悟,对生活的思索,对知识的探求,是信笺上永恒的风景。我喜欢那一灯一笔一纸的时刻:灯下,我将真心捧出;笔端,文字汩汩地流淌;纸上,我心中的激情正流传于字里行间。没有被占线或无人接听的焦虑,没有怕他人听到秘密的担心,没有被对方牵引思路的不快,更没有真情欲说口难开的苦恼。我可以心情挥洒吐露真情,我可以绞尽脑汁精心措辞,一切都属于我,如雕刻,如作画,每封书信都是我以真心创造的作品。

我亦喜爱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盼信时光。我可以随意地猜测回信的内容,是对自己观点的肯定还是毫不掩饰的批评?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己想象的材料。等待是一种美丽,当我坐在时间列车上静静地等待时,我也是在检验着等待的美丽。当邮递员路过时,由一次次地希望变为失望,那是一种心被提起又直线下落的感觉。每每那一刻,我就能真切地感到家人或朋友的信与自己的心也是相通的。

收信的时刻是灿烂的。当经历了一次次地失望后,突然间一只鸿雁落于手中,那欣喜只能用一切尽在不言中来表达。那个时刻我的心在哪里?亦或钻进未开封的信中,亦或飞向家乡或者是朋友的所在地,不用去看信的内容,也不用去管回信的早晚,收到了家人或朋友的信,就是收到了家人或朋友的心。

于是,我悟出了,信是心的使者。我将真心寄于信中,家人或朋友亦会将真心奉于纸上,于是,才有两心的相通,于是,才有我和家人或朋友之间时间和空间都难以隔断的真情,于是,信与心便成了我永远的最爱。

写信文章7:怀念写信的那些日子……

文/苦寒香来

不写信已经很久了。写信已成为我记忆中永远抹不去的痕迹。

过去那一页页白白的信笺,早已被电脑屏幕所取代,那散发墨水香味的钢笔,早已被敲击键盘所取代,那静静的台灯下的夜晚和写信时情感交织的思绪,早已被网络上繁杂的新闻和浮躁的虚伪所取代。

真怀念过去写信的那些日子。

读高中、读大学,我都远离父母,那时除了每天听课、完成作业以外,最开心的就是收到爸爸妈妈从家乡寄来的信,还有那汇款单上简短的留言。爸爸现在都是快要满70岁的老人了。在我读书的日子和工作的头几年,爸爸总是经常给我写信,告诉家里的情况,说妈妈很想我,妹妹很听话,叮嘱我一人在外要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记得吃饱穿暖别生病……有时爸爸在来信中还会编几大段学习方面的顺口溜,说是可以增强我的学习兴趣,掌握更捷径的方法。我知道,那是他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的确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那时的我,每隔几周也要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汇报我的学习工作情况。后来听爸爸讲,每次收到我写回的信,妈妈都会抢先拿在手中,说:“江儿又写信回来了,快念,快念。”妈妈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温柔慈爱,她虽然认字不多,但每次收到我的来信总是那么激动高兴,经常引得旁边一起上班的婶婶阿姨们一阵羡慕。

当我长大了,工作了,有了女朋友后,给爸爸妈妈的信就写得越来越少了,都忙着给女朋友写信、寄明信片去了,那,又是另外的一种感情表达。当时工资收入不高,也买不起什么贵重礼物,于是就在写信上动脑筋,很多思念牵挂、很多甜言蜜语、很多开心笑话、很多体贴关心……都通过白白的信笺、浓浓的笔墨和淡淡的清香,贴上一枚小小的邮票,飞向心中的另一方,于是,数着指头,算着日子,等待那封回信,有时喜悦,有时猜测,有时紧张……但那种感觉却分外充实、分外依恋。

后来,用上了传呼机,再后来,用上了手机,再再后来,用上了电脑,写信就真的更加更加少了。几个字、几句话,该说什么就说什么,说完就忙其他去了。虽然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总觉得再也找不回过去那种写信的心情和感受了!

家里还有过去留下来的厚厚的几本信笺,堆在书房角落,洒落着一些尘埃……

写信文章8:每个少年都会远去

给她写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字已经扭曲的不成样子了。于是揉成团,扔了,再写的时候还是一样。忘了有多久没有手写了。于是开始讨厌自己,一旦开始厌恶自己,自己的存在就显得很多余。

从初中的时候开始看小四的小说和那种青春美文式的散文,然后开始模仿着他的风格写作。当时写小说也是拿着铅字笔然后廉价的草稿本。写过有一万字的小说,不觉得长,不觉得故事是有多么的稚嫩和滥情。纯真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只是想我是这个故事的主宰,终于我可以掌握某个类似于有生命的个体的命运。于是故事再怎么滥情自己也会把写好的故事拿给朋友看。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上高中认识她,因为文字。上高中后开始写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当时很流行这种矫情的写法。风花雪月,四十五度角仰望灰暗的天空。写完之后拉一票人陪着自己一起伤感。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伤感,只不过是一篇落叶杂了一下脑袋并开始抱怨整个秋天;只不过是被一块小石头绑了一下脚,没有摔倒。就是开始埋怨人生的坎坷。这些人生的际遇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微小,足矣淹没到尘埃里。

以前一起写字的人,现在只有我还在苟延着延续自己矫情。她经过了一场爱情后,开始走不出重围,她被爱情纠缠着,仿佛找不到出口。早已经搁笔。而我,却靠着这些文字取暖。终究女人还是逃不过爱情的吞噬,而男人总是轻而易举地就学会了遗忘,即使是假装的遗忘。一直以为时候只会让我们更加的坚定自己的梦想,可是到最后梦想失落在年华里,或者随着现实的逼近,梦想不得不改变方向。而我也会这样,这是宿命。

写信写到一半的时候,开始难过。细致的回忆起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曾经写过的手稿,不知道被扔哪里了。我想我一定把它们装进了铁盒里了。可是我真的记不起那个铁盒又在那里被尘埃覆盖的严严实实。于是我想更简单一些,最后还是解脱了,毕竟我记得那些美好,那些散落在年华里的美好。

有些东西不是败给时间,就是败给自己。

少年的字眼已经不适合我这样的年纪。

有多少人会陪着你远去,就有多少人是一直的陪伴。我没有找到那种永恒,于是我相信了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

当我不能停留的时候,我会一直往前走。

当我觉得遗憾的时候,我会笑时间开了个四月的玩笑。

当我不能改变的时候,我会一直等。

当你已经遗忘我的时候,我会消失得很自然。

写信文章9:致自己的一封信

文/高涛

兄弟:

你好!鲜有人给自己写信,不管写给将来的自己,还是自觉地总结过去,亦或现在进行时的自己。自己给自己写信总让人感觉怪怪的,就连开头怎么题头,都难以下笔,一时也想不到更恰当的称呼,只能一声:兄弟!虽有点别扭也勉为其难的寄语自己。

我们都年轻过,也不断成长趋向成熟。

隔着光阴,我努力回想自己淡忘了的年轻岁月,仿佛再次遇见了年轻的自己。头顶着一个教师家庭光环,放学回家烧火做饭、拔草喂羊,而后才能静坐屋后小土堆,如电影镜头一样,从脑海里翻动每门学科每页内容直至了然于胸的奋斗滋味。到西安自卑求学,还算顺利也近艰难地走上工作岗位,十年“双岗”精力过旺的迷上写作、踢上足球、钓过河鱼,也许阳光下的青年追求的是动静结合,心血、汗水、弧线,一些熟悉而又几分陌生的过往,点点滴滴,浮浮沉沉,似清晰而又遥远,已然挥手作别。

人的生命体验会有开心、也有痛苦。此时写信的自己却触感不到旧日心疼。只依稀记得舅舅问询和劝我时,记忆里唯一的失声痛哭,那一刻自己第一次那么深刻和无师自通的清楚与懂得:生下来、活下来,或者选择结束生命都没有想象的难,反而无奈放弃才是痛彻肺腑。如果十年为一个单元,那么中间是大段的空白,这种缺失感也出现在2008年同学聚会上,坐在灯红酒绿人影飘移的KTV,我却实在想不起来枝枝节节,情感其间、率真单纯。直到有了孩子后才多了一些情景细节和生活温暖。

此时,写信的自己脑袋发蒙,信中人也一脸迷蒙,这种两个“我”交织一起的奇妙感受:写信人是现在的我,信是写给将来的我;那么,信中人是现在的我还是将来的我?又或者说,将来看信的人,是以现在的思维阅读当年的信,还是因未来不同阅历而萌生了另一种心态?再或者是,现在给将来写信,写作一半是回忆、一半是想象,还是将来的阅读者也还是不是这种状态?总归,时空的错乱感和蒙太奇效应,让我非常混沌,一时难以理清。即使如此,我仍愿意写下今天的我。

有人说,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也有人说,潘渴敲挥星啻旱摹5我还是能够从中想起某些细节,比如,恐龙岛的硬币,折叠情人扣的笑容,狂撕练习本的分裂,以及两个人宿舍夜眠的悸动与纯真……缺爱的我在渴望中的种种追寻,被人批为堕落,也有人鼓励,但自我的救赎使我懂得:道和术的平衡辩证法。我还自认为算得上一名行者和勇者,始终认真负责对待着不可逆且不可复制的孤本人生圆(缘),每一场都极力用心,争取能有所收获,比如下半场!

如果将来的某一日,比如十年后,比如三十年后,我还能看到此信,隔着时光我应该庆幸:《半径知旅》出版期间,阅读了《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网学了《国学》并手抄《道德经》,其意义能让我时时处处“自持自谦自省”,也“无关对错 进退有度”处理着家事,总归没有荒废《幸福家庭计划》的人生剧本。

但是现在,我还是不敢遥想未来的可能。我希望给未来的自己少一点历历在目的细节,不用非第一人称的亲历感受,让自己变得从容,安康平静,云淡风轻。

可是,偶尔身边或新闻不经意爆出的热点,还是让我有一丝不是那么“四十不惑”的活在当下。我还有精力尚可拼搏,奢望现实不会一次次无情地磨灭了青春的梦想,让总想干一点事的自己不再平静于无所事事,否则真要是一眼到头的混吃等死,我会千疮百孔生不如死。

想象着穿过岁月将来整理旧物发现这封信的自己。愿从小的发奋、一直的努力、始终的孤独前行,都能有一个彼岸可以抵达。

写信文章10:写信的年代

文/王贵宏

曾经在工棚子的煤油灯下,在凉爽寂静的小河边,我的笔,流淌着思念,一封接一封地写着信。一封信写罢,认真地叠好,同期待一起装入信封,接下来便是想象着对方读信和写回信的情景。那是最自然的真情流露,是最美好的感情交流。

如今我们疏远了纸笔,整天与手机耳鬓厮磨,靠花样翻新的微信传递情愫,有些微信设计得极其完美,完美得让人感觉毫无生命。或许无所不能的高科技可以机械地处理我们的感情,却让我们看不清对方的性格和心情;它可以复制我们想要复制的一切,却使我们感受不到情意的韵律和波动。在命运的左右下,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搬家,那些被我反复读过、用心感受过的、隐藏我太多青春心事的信件,因种种缘由与我告别。曾经急切拆信阅读的快感被一种失落所取代,手机的得宠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书信像是感情淡薄的朋友,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退出我的生活。

从当伐木工开始,写信,就成了我最真实的情感表白。孤单的时候,它如一只随风而舞的彩蝶,给我带来一丝绚丽,驱走一段神伤;烦恼的时候,它像一条叮咚作响的清泉,平息了我的焦躁,催我振奋。那叮咚的泉音,便是亲人们深情的叮嘱,殷切的期盼。 寂寞的时候,写信更似一粒精灵丢失的魔豆,掉落在内心的深处,生根发芽,温情弥漫。

古人有 “柳毅传书”“鸿雁传书”的感人故事,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叹息,有那“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仁慈君子的悲天悯人,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英雄豪杰的似水柔情。书信从远古走来,挥洒着太多的悲欢离合,蕴含了无尽的酸甜苦辣,让无数的离乡人魂牵梦萦,让千万的流浪者肝肠寸断。

离开家乡,与父母聚少离多,那一封封飘来飞去的家信便成了我与亲人联系的唯一纽带。我每年写的与收到的最多的便是家信,写得最动情的也是家信。那一封封家信,就像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与亲人的距离。我像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一般,在家信中感受着、聆听着,并用心铭记着。曾经在无数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夜晚,我拿起纸笔伏案而书,借那些发自肺腑的、闪着泪光的字字句句,表达着对亲人悠长的思念……

如今,再找不到当年写信的那种感觉了,时代毫不留情地逼迫我们成为“键盘手”和“低头族”,但我对写信岁月的那份怀念,仍历久弥新。

写信文章11:追忆用纸写信的年代

文/湘子

写信,多么亲切而久远的事情了……

铺开一张纸,好像有一个人,就在面前,在身边,几页平平常常的白纸信纸,忽然间充满了情意。拿起钢笔,心里的话对着纸说,心里的字写在纸上。信,又会被另一双手捧着,信里的话一句一句融入心底,信中的字迹浮现出灵动的形象……

在那个科技落后却情谊深长的年代,写信是最美好的感情交流。信里包装着故事和深情,信封也仿佛长了一对翅膀,两个地方的两个人,一颗心期盼着,一颗心等待着……

那个年代有一首歌曲这样唱:"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是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我人生的第一封信,是写给谁的呢?我想不起来了,可能是写给妈妈的吧。记得我上云贵高原学习修理的时候,仅仅几个月,可是我却感觉时间很长很长。爸、妈让我给他们写信,写了什么我记不得了,但是我知道爸妈看到我的信以后,一定感动,一定也想我。

一想到信,信就把我带回那个用笔和纸说话的年代,那是一个亲切的,平凡的,祥和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里,物资贫乏,交通落后,通讯落后,可是人们的心却如此接近,如此暖和,如此美好频繁地流通着,融汇着……

那时的我最喜欢用钢笔写信,不仅仅信纸上铺满感情,钢笔上也留下了主人的体温,墨水在暖暖地流着,印迹在信纸上一行一行,我仿佛能够感受自己的心在甜蜜,在跳动。我怀念那个年代,怀念我发出去的和收到的每一封信件。我仍然想写信,我渴望收到信,可是已经没有预约的地址了……

现代科学技术使地球变小了,一切都便捷了,通话和短信息频频接收,忽然却感觉少了很多亲近。因为便捷如同快餐,失去了书写文字和写信那样的近面和贴切。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迹中可以看出性格和情绪,在每一撇每一捺里面,都有写信人当时伏案的情动,字迹像一条河流,穿越时空,潺潺流淌,那是一种感受水下的温柔。

如今我也很少使用钢笔了,很多时候是在电脑键盘上打字,每一种字体都特别完美,完美得让人感觉毫无生命。为什么?因为钢笔就像人一只暖暖的手,手把着手,直接写在信纸上,见字就如同见面了。然而电脑要通过许多科技的中间环节,机械地处理我们的感情,而且那些完美的字体,都是一张面孔,看不出性格和心情,感受不到情意的韵律和波动。

我真希望有一天我生气了,拒绝使用电脑,我宁可让墨水洒在手上,信纸上,桌面上,衣服上……

写信文章12:珍惜彼此

现在是21点50分,我在给你写信,桌子上放着4个空啤酒罐,还有个喝了一半的。不怕你笑话,春节过后来北京,我喝啤酒比水多。水只要了一桶,啤酒已经喝了好几箱。

你说的对,昨天是头七,我上午回家烧了头七,晚上的动车回的北京。老人家的葬礼算是告一段落了。现在我相信了,眼睛是可以哭瞎的。父亲的葬礼都过去几天了,我的眼睛还是很难受,每天要点好几次眼药水,否则就无法睁开。

从3月31日回家到昨天的18天,仿佛是一场梦。直到现在,我都不能相信老人家走了。烧头七跪在他的坟头,我仍然感觉他只是远行而已,不久的将来,他还会回来的。

陪伴父亲的日日夜夜里,我就是那样呆呆地看着他,想把他的每一个细节都印在脑海里。经历过这次生离死别,感悟最深的就是一点:不再那么恐惧死亡,却更加地留恋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

谢谢你的祈祷和祝福,老人家在天有灵,定会像爱我一样爱你,祝福你

为了爱,我们都好好活着,珍惜生活,珍惜彼此……

写信文章13:你最后一封手写信给了谁

文/张红

前段时间整理旧物,发现了一大包信,全部是手写的,连邮票都保存完好。这些信多是高中时代的好友寄送给我的,也有上大学的前两年好友们寄送给我的,装在一个小盒子里面,厚厚的一大沓。

那时候,最美的事情,就是收信。然后,课余的时间,抽空给朋友写回信。

每当写好了一封信,装进信封,细心地贴上足额的邮票,小心翼翼地投进邮筒,就开始盼望能够早日收到朋友的回信。

这种书信时代,大概持续到我大二结束,因为那时候手机基本普及,有什么事情,发一条短信,就能够说清楚了。

工作之后,手机逐渐更新换代,而我们已经懒得连短信都不想发了,有时候干脆一个电话搞定。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微信和QQ都支持语音功能,直接语音。在不断地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我联系的朋友却越来越少了,原来那些写书信的朋友,多走失在旧时光里,有人结婚生子,有人换了城市,有人换了工作,再也联系不上了。

看着眼前的一沓信,我在想,我最后写的一封信,是寄给谁了呢?都想不起来了。

很遗憾,也很无奈,随着成长,我们基本没有人能够坐下来,用笔安静地写一封信了。

现在,多是用手机电脑打字,一旦真正的提笔想在纸上写些什么,却是提笔忘字,很简单的一个字,有时候也不会写。

如果可以,我还是想要像过去那样,买一沓漂亮的花花绿绿的信纸,每次写信之前都会惆怅地纠结下,给这位朋友,我是用哪一张信纸好呢?

很快乐的享受,在写的过程中,我似乎都能够想到朋友收到我的信时候的笑脸,美丽的画面。

只是这样的画面,也只能永久地停留在记忆里,我抱着一沓旧信,回忆往日那美丽且青春的日子。

如果可以,我还是想手写一封信,寄给远方的你,用我温暖的文字,温暖远方的你。

写信文章14:给孙女写信

文/葛松岭

闲聊时,母亲神秘地告诉我,昨晚呀,你爹大半夜竟又起床。你猜,他干什么去了?他竟给雪雪(我女儿的小名)写信。嗨,也不知你爹脑子里哪根筋出了问题。

写信?父亲竟然给我的女儿写信?我瞪大了眼睛,惊讶得很。父亲平时喜好看书不错,可是几乎不动手写,更别提写信了。没想到,父亲竟然还……

倏地,我充满了好奇,忙问母亲,我爹写的信放哪里去了?母亲放下手里的韭菜,转身去了里屋。好久,面带笑容的母亲才将一封折叠得方方正正的信递给我。我激动地忙打开。

信的开头第一句就让我骤然心暖,眼泪差一点掉了下来:“我最疼爱的孙女雪雪,特别想念你的爷爷一连好几晚都睡不着,实在熬不住了,这不,大半夜的起来,想把我一肚子的话写出来,你好好听着呀。”

极其简单的一句语,就将已近古稀的父亲对孙女的牵挂之心,思念之情,毫无掩饰地写出来。这颗心,呼之欲出,鲜活地蹦跳在我的眼前;这份情,宛若四月的春风,定能融化一切。

虽然离老家不算远,但是近段时间女儿忙于复习迎考,时间宝贵,分秒必争,我不忍心一厢情愿地带女儿回老家。没想到,腿脚不灵便的我爹竟如此地想念他的孙女,他唯一的孙女。

我用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捏住信,陡觉它竟有千斤重,双臂发酸,呼吸沉重。父亲用钢笔写的字,板板正正,好看极了。看得出,父亲是倾注了满腔的真情和浓意,怕写错了一个字,写乱了一个字,让孙女见笑,更让自己羞愧。

在信里,父亲主要回忆了孙女小时候的一幕幕。女儿在小的时候,被放在老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管。其中,父亲写到了这么一段,大致是:时间应上推十年吧,孙女约莫三四岁。农村家家户户正是忙着割麦子的时候,孙女在地头玩够了,看到远处有一个大型联合收割机,便哭喊着叫他带着去看。父亲二话没说,放下镰刀,就抱起孙女去了,不顾母亲在身后嘟囔。

这一去,就是大半天,直到那机器开走为止,孙女才恋恋不舍地回来。父亲说,那次,是一生中最难忘的,虽然农活着急,身体也有点累,但只要孙女高兴,他愿意干一切。

父亲还写到了孙女在上学前班的几次。路途较远不说,且老家里农活也很多,往往是,父亲干不了什么活,就不得不赶紧去接送。虽然辛苦劳累,但父亲却非常幸福、快乐。

结尾处,父亲对孙女提出了两点祝福:一是身体健健康康;二是学习天天向上。此外,还有一条希望,想女儿能抽个空闲时间,多多回家看看他们。

默默地念着,我的泪水,终于决堤而出。我害怕母亲看见,忙转身擦眼,假装眼不舒服。

这封信,足足写了三页,话语朴实,如话家常,但情满满、意切切,比山高,胜水深。

泪光中,我看到苍老的父亲在女儿的搀扶下,有说有笑,蹒跚前行……

写信文章15:我们都在忙碌地活着

文/峩.在

他和她在聊天,她在写信,她在听课,他在发呆,我无所事事。

每个人本就不同,何必强求?

匆匆遇见匆匆分别匆匆迎接下一位。

我们都如蝼蚁般忙碌而麻木地活着。

小小的却具有影响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