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

请欣赏乡情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乡情散文1:乡情百家宴

文/冯敏生

漂泊在异乡的小城,尤其在过年的时候,我十分想念大院里那渐行渐远的百家宴席。

记忆中的百家宴席,时常牵动我袅袅的乡愁。年少时,我所居住的小山村,三面环山,一条清澈的弘农涧河水,静静地从村前流过。全村不足五十余户人家,除了十七八户本地户之外,大都来自四面八方。我家所居住的大院里,共有七八家人。有的来自陕西丹凤,有的来自四川广元,有的来自邻县卢氏,还有的来自豫东开封师院的三名下乡知青。

我们大院子坐北向南,房子是土墙青瓦,矮矮的屋檐下,悬挂着一串串鲜艳的红辣椒。大院里很宽敞,是小孩子玩耍嬉戏的快乐天堂,是青年人唱歌跳舞的俱乐部,也是大人们聊天拉家常的聚集场所。在我们大院里,大家共用一个大院大门,共用一个茅厕,共用老核桃树下的一口古井。院里人虽然口音不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但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相互理解和尊重,敬老爱幼,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倘若哪家率先做好的可口饭菜,就拿出来和院里人一块去分享;倘若哪家遇到一些困难,大家都积极地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总之,大家相处得亲如一家人。

尤其到了过年的这一天,我们大院人习惯地在宽敞的院子里,摆起来了百家宴席。这“百家宴”,其实只是我们的院里七八家人摆的宴席,是院里有文化的三伯,特意起的名字。有时每家每户人自带食材,大家喜欢聚拢在一起共同去做;有时,各家各户提前在家里做好自家的拿手好菜,一起摆在长条橡木桌子上,共同去分享。大家无论以哪种方式,都想图个热热闹闹,欢乐喜庆。

有一年,我们大院里的百家宴席,令我终生难忘。记得那天,村子对面山峦上的积雪开始消融,冬日暖暖的阳光照耀在我们大院里。大红灯笼,格外耀眼,火红的春联,分外醒目。台阶上的一台收音机,播放着《百鸟朝凤》喜庆的乐曲。男女老少,穿新衣,戴花帽,喜气洋洋,整个大院里,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浓浓气氛。瞧,一盘盘诱人的饭菜端上来了。三爷香气扑鼻的“红烧肉”,三伯金黄酥脆的“爆炒柴鸡”、印盒伯滑嫩爽口的“米粉肉”,四娘的“牛肉豆腐煲”,社子哥家乡四川的“麻辣火锅”,还有来自豫东知青的绝活“二黄”,其实就是干炸炒面,配以炒鸡蛋、番茄酱等之类的汤汁。就在百家宴席上众多的拿手菜中,要数父亲做的“砂锅炖肉”了。父亲年轻时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厨师,如果那家有红白喜事,那儿就有父亲忙碌的身影。我看见父亲在做“砂锅炖肉”时,首先精心挑选好肥瘦适宜的五花肉,用刀切成薄片;接着,在铁锅里将葵花籽油加热后,放些姜丝、大茴、花椒、干辣椒炝锅,再将五花肉片过油干煸,加些冰糖、料酒、酱油上色,之后起锅;其次,父亲在炭火上架起一只瓦蓝瓦蓝的大砂锅,倒满热水,放进酱红色的五花肉、熟猪油、白萝卜、黑木耳、平菇、干蕨菜、粉条等,配一些五香作料进行清炖。炭火很旺,砂锅里五花肉炖的“咕嘟咕嘟”作响,香气缭绕。最后起锅时,父亲还要在上面撒些绿色的葱花、香菜等。

百家宴席上的饭菜上齐了,七碟八碗,盆盆罐罐,香味弥漫,丰盛可观。就在每次开席之前,总由德高望重的三伯致新年贺词,然后围在桌旁的男女老少三十多口人,共同举杯喝年酒,祝福美好的新年。开席了,大伙们纷纷品尝着美味佳肴,开怀畅饮,欢声笑语。我们小孩们吃饱喝足后,就在大院的角落里放炮仗,打陀螺,荡秋千,做游戏。大人们在桌旁,畅所欲言,憧憬着美好未来。有时大家兴致正浓时,三伯的板胡,印盒伯的二胡,小鱼哥的三弦,几位知青大哥的口琴、手风琴,倒是派上了用场,组成了一支小乐队。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社子哥演唱的《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京剧选段,引蓉姐表演的《红灯记》李铁梅的豫剧选段,把整个百家宴席浓厚的氛围,推向新的高潮。一桌百家宴席,把大家的心灵和情感紧紧地融为一体,邻里之间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不时地在蓝天下荡漾、延展。

乡情散文2:柿饼味 家乡情

文/wxqyyz2007

今年初五,河南老家来人,送我们一袋柿饼。

这些柿饼远没有超市里礼盒中的柿饼那样漂亮。一个个“块头”都不大,模样也不周正,有的身体蜷缩着,一幅可怜巴巴的样子。可就是它们的丑模丑样让我顿感亲切。而每一块柿饼上覆盖着的那一层白霜,又赢得了我的信任。好柿饼不在长相,甜还是不甜,全在这身白衣服。我咬了一口,肉质黑,果肉甜,细腻蜜甜的滋味在舌尖上、齿颊间荡漾开去。吃着家乡的柿饼,乡情的薄雾慢慢浮起在心头。

豫西山区,自古贫瘠。然而一方水土有一方的出产,山区土地瘠薄,柿子树却扎根其中,茁壮成长。田间地头,沟沟畔畔,坡坡脑脑,到处都有它冠盖巨大,枝繁叶茂的身影。它真像你的老友,往往你不经意间就出现在你面前。“柿树”是个一般性的称谓,而只有家乡人才能站在树下,滔滔不绝给你讲一通“柿子经”,说清楚它们属于哪一种柿树,它的大小、形状、色泽有何特别之处。火柿、水柿、阳果红、八月黄、小柿,有啥不一样。你才明白家乡人对柿树的珍爱,它真是家乡人的宝树。

柿子颜色由青变红,皮肤由硬变软时,就意味着它成熟了,它的味道也由酸涩转为甘甜。家乡人称自然成熟的柿子为“烘柿”。

犹记俺伯给我讲过:日头老毒啊,院子畔上的八月黄也熟了。我就上到树上摘烘柿吃。八月黄有小孩拳头大,身子吊吊的,熟的早,吃俩烘柿就顶一顿饭了。于是随着这个故事,那个个头不高的老头蹒跚而来,越来越近。他站在大太阳底下,微笑着,脸上写满饥饿的疲惫;他走向“八月黄”,慢慢爬上柿树,仰头寻找烘柿。估摸着哪个熟透了就摘下来,靠在树杈上把柿子皮轻轻撕掉,然后几口吞下去……他如今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多年了。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大人饿、小孩儿更饿。而烙馍上摊一个烘柿就足以安慰一个饥肠辘辘的孩子。

生柿子酸涩无法食用,温熟后却脆甜可口。我家院子旁边有棵柿树,叫阳果红。我妈说,阳果红不能做柿饼,但是能做漤柿。于是,在它有八九成熟还硬硬的时候,就摘下来,放置在砂锅里,倒满温水,在煤火上温一夜。次日清早即熟透可食。我喜欢那种硬硬的漤柿,吃起来脆脆的,甜甜的;没有生柿子的涩味,又不像烘柿那样稀软。它不是什么人间美味,不过吃过老家的漤柿,舌尖上的味道就种在心底,成了永远的记忆和再也无法弥补的缺憾。

柿子只有加工成柿饼,才能使它的商业价值最大化。但这个过程复杂而慢长,其中甘苦,绝非柿饼的味道那样甜蜜可爱。

首先的难题是卸柿子。有的树还好,长在平地上;而有的却长在地边崖畔,树冠的一大半就凌空而踞。平地上的好摘卸,崖畔的就要上树,倚靠着树的枝杈去摘卸。一面劳动,一面还须注意安全,因为树下可能就是深沟。那时,我们家是比较特殊的,我们小,也帮不上忙;所有的活,都包在我妈一人身上了。霜降前后,该卸柿子了。唉——,我们什么忙也帮不上,妈妈怎么胆战心惊把柿子卸完了,我至今也茫然不知。但确知的是,她亲口告诉我的,她有一回就从树上滑下来……

柿子运回家,先要削皮。用一种简易的手工削皮机,右手摇动手把,左手把刀刃搁在柿子上;转右手,左手的柿子皮就徐徐而出,一次只能削一个。而卸回来的等着削的柿子堆得像小山。我记得天黑尽了,妈妈还在削柿子。

削的同时就开始晾晒。农家晒柿饼离不开一种工具——箔,箔是用高梁秆编织的席状物。晾晒时,地上支凳子,凳子上架木棍,木棍上把箔摊开。这样做是为了透风。削了皮的新鲜柿子有一层粘液,粘乎乎的。要赶快放在箔上暴晒,同时不要让它们粘在一起。经过几天晾晒,柿子变软变蔫变小、皮紧身束。这时人们能松口气。但工作还没完,还要继续翻动、晾晒,晚上用席或麦草帘子盖住。这样,二三十天以后,经过秋风和秋阳的洗礼,柿子周身渐渐出了霜,才算大功告成。

我印象中,这是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有时要把柿子倒来倒去;还要经常翻动翻动让它出霜均匀;经常看天气,推想未来的天气状况以决定如何应对。半夜里,正睡着,有雨了,就得赶紧爬起来去收柿子,或加固遮盖物,以防它被雨淋风刮。这段时间,晒柿饼成了家里的中心工作。这些工作细碎繁琐,几乎全是我妈一个人在做。柿饼晒成收走,我妈松了一口气,我好像也完成了什么任务。做柿饼如此费力,以至于我感觉不到柿饼有多甜!

只有今天,在远离家乡,空自念想的时候,我才能细细体会柿饼的甜!

我怀念着家乡的柿子树,它陪我们走过一段难忘岁月,给我们带来苦,也带来过甜。

乡情散文3:你是乡情怀抱里永远的孩子

文/金沙江

不管走出多远、多久,你也走不出乡情的怀抱。

撩开清明额头上那片缠绵的雨声,缱绻的云雨里又会故人般地站出一个娇嫩嫩、翠生生的五月的倩影。在你不经意间,那浅绿色的凝望会渐渐地把你空树枝样的、灰蒙蒙的沉思默读成一片鹅黄。

任晨雀在春晓的枕边自鸣成河套上柳蒿芽儿深睡的鼾声,让落花在昨晚细雨的衣襟上话别一夜情殇。把背景留给最后的冰排,要站,你就要面对着来风。请相信,记忆的纽扣已飘落成绿意间枯黄的瘦叶,只要你把天地敞成衣襟,山山水水一准会来为你壮行。走吧,像母亲攥在手中的种子一样地启程。

这时进山,你千万不要忧虑山路的蹒跚。循着爹娘赶犁杖的那一声声悠长的鞭响,无论是谁都会走尽山重水复,将自己沾满露水的一叶长梦,枕在能把日月盛开成新婚风铃一般的那片田垄。谷雨难得雨啊!难得雨的日子只能干旱一条古老的农谚。山里人的笑语会暖成含雨的阳光,淋透你心田上的那一片片墒情。

是的,也许岁月枝头上布谷鸟的啼鸣,会把你的思绪呼唤出深潭似的遐想;命运山崖间小溪水的吟唱,会把你的期待滋养得蓝天般的深远。但爹娘印在山野中的长长短短的身影,仍然是披在你肩头上那件不老的布褂呀!挡天涯的风霜雨雪,装海角的日月星辰,扮你的灵魂成游子。

如果归来,还是赶在蛙鸣涨潮之前吧。别忘了,大路两旁远远近近迎过去的五月草,是你久违了的绿莹莹的等候。

又是一晚渐进渐浓的蝉鸣,把山村的夜色吟唱成这个季节开满星月的浴巾。这时你是否还能读懂,梦里梦外,杏花的眉眼眨动出的每条田垄怀春的心情?

早醒的袅袅炊烟摇动成鞭子的模样,放牧着从村口一直走进山地的黎明。和朦胧的朝阳并肩踏过被涨潮的溪水显瘦的粗壮的木桥,你的脚下是清明雨在春分干燥的肩头留下的一路亲切而久违的泥泞。听着浅淡的晨雾把大花牛对着远山的叫声擦拭得湿润而嘹亮。你不要不信,尽管田野每天都翻新出一张别样的面孔,但它仍不会迷路。远远地走在人前,咀嚼着只有爹娘才能品味出的心绪,任山雀把那脊背落成肥沃的田垄。

如果你能伫立在田间回望,村姑头顶上的那条曾经点亮过你凝望的红纱巾,仍在岁月的篱笆上燃烧成一串牵牛花。包谷落地的那一串脆响,还是你沧桑的肩膀上挎着的那个重重的种子袋里开始的萌芽声。想一想,从头数来,无论你漂泊的脚印是命运像册里怎样美丽而深刻的花纹,但田垄上温暖的土埯儿都是那远行开始的足迹。

真的还能唱起跟在牛犁身后的那首点种歌吗?能唱就迎风唱给依偎在阳春怀里绿茸茸的五月吧,让重重叠叠的山峦用回声呼唤一次你飘着乳香的小名。

倘若这时你远方的睡梦偶尔惊醒,切莫害怕,那一定是爹娘的心事正在你的梦乡进行着又一次花期前的播种。

乡情散文4:家乡情

文/黄文根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虽然很僻静,但在我心中却是最美丽的。

家乡的山美,从原野上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家乡的水美,河里的水清得可以清楚地看见河底的沙石,家乡的人更美,他们善良淳朴友爱。

家乡的四季都很美,春天,大地万物复苏,家乡的果树都长出了嫩叶,没过几天,都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原野上也都开出了许多不知名的野花。

夏天,果树上便没有了花朵,原野上的花朵也渐渐凋谢了,露出了果实的原形,树叶便开始绿起来,仿佛一个绿色的海洋。

秋天,果实渐渐成熟,树叶开始渐渐变黄,风一吹便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冬天;树也换了一套服装,把原有绿色的衣服脱了,换上了一套白色的棉袄。

我望着身边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脑海中又浮现出家乡青山绿水,繁花盛开的景象。

家乡不仅是山美水美,四季美,而且人也美,村里人在闲暇时都到提前预定好的地点,大家聚在那里聊聊天,听听音乐,其乐融融。家乡的人们心地也很善良,当听到村中有一家出了什么事,遇到困难时,村里人都会鼎力相助。有一次,有一户村民家的孩子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医生说要住院,他们家付不起医疗费,村里人知道后,大家都拿出家中的钱借给他家帮孩子治病,并祝福孩子能早日康复。

家乡的节日更是热闹,大家都聚在一起吃饭,说说往事显得格外热闹,每个节日,大家都过得很开心……

我望着周围冷漠的面孔,眼前又呈现出家乡人淳朴的微笑。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但是在我的心中那是最温暖的地方。

乡情散文5:清香米果寄乡情

文/娄丽萍

久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惦念绵绵不绝,那些围绕着亲情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饭一食总会在不经意间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今年春节,我跟先生回到他的家乡,喝过了家乡的米酒,吃过了家乡的豆腐笋干馅儿汤圆,祭过了祖,串过了亲戚,在一个晴和的午后,先生兴致勃勃地带我和女儿去田野里。

南方的乡村,在冬季仍是满目春景。我们一路行来,远山如黛,绿水绕宅,大红、粉红的山茶花点缀着宅院,青竹翠柏环绕着村庄,行行茶树碧绿齐整。走在田埂上,女儿仔细地辨认着田间的各种果蔬草木,先生津津乐道于此情此景所勾起的儿时记忆,我则沉浸在乡野的清新空气、林梢的悠悠白云和这水村山郭的清丽景致中。

忽然,我发现了一种草,似曾相识,却说不出名字。先生说:“这是一种野菜,我们当地方言叫慈恩(音译),普通话不知叫什么,每到清明时节,我们这里有用它做米果的习俗。”一句话提醒了我,难道它是周作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黄花麦果,学名鼠曲草?

“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女儿用手机拍照,上网一查,发现它果然就是让周作人念念不忘的黄花麦果。如此一来,我和女儿就想尝尝清明米果了。回家跟婆婆一说,婆婆很高兴地答应做给我们吃。

离开家乡的前一天,二姐也来为我们送行。我们一行五人来到离家最近的一块地里,阳光和煦,大家一边说笑,一边摘野菜,如同游戏一般趣味盎然,欢快的氛围冲淡了离别的感伤,很快我们就摘了满满一篮子慈恩。

回到家里,大伙儿一齐动手,洗菜和粉,制馅儿做糕,然后把包好的米果放在模具中,印上一朵兰花,就可以上锅蒸了。经过如此一番忙碌,米果摆上了餐桌,绿色的米果带着野菜的芳香,趁热咬上一口:“嗯,清香软糯,好吃!”那一刻,亲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我和女儿乐滋滋地拍照、发朋友圈,把这温馨和乐的一刻定格在记忆中。

清香米果寄乡情,某段时光、某个场景、某种味道会熔铸进生命里,在似水流年中时时提醒你故乡的方向。时空隔不断游子的眷念、亲人的牵挂。

乡情散文6:人间最酽是乡情

文/许圣义

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的“味道”。每当春节临近,村里的人们便忙着扫房子、擦玻璃、洗床罩、抹凳桌,这叫“忙年”。人们无论离家多远,也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合家团聚,共享天伦。

故乡人家过年,讲求的是一种平实,不张扬,不摆阔。家家户户里飘荡的年味,就像文火煲出来的老火汤,香气是慢慢弥散的,是自然而然的,韵味悠长。

除夕临近,乡情、亲情在发酵,距离沾满了思念。在外打工谋生的青壮年,纷纷像候鸟一样,带着思念,带着工钱,归心似箭。他们天南地北地车马劳顿,日夜兼程,回归老巢,回归山寨,回到亲人的身旁。于是乎,每到过年前夕,山村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便纷纷驻足村头,流连在车站码头,望眼欲穿,盼望亲人归来!

农民工经济潮引发的迁徙与回归,守望与牵挂,别离与团圆,挂牵与相思,成为当代中国特有的一种人情世故和山村风景。山村的人们,对每一个在外闯荡归来的游子,都当成自己的亲人,都给予最真诚的祝福和安慰:“不管是满载而归,还是行囊空空,能平安回家比什么都好!”亲人从千里之外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来,把酒问冷暖,举家庆团圆,图的就是那种气氛,那种年味,那种永恒不变的家的情结。

山村的年三十到了,所有的过年习俗,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杀年猪、宰鸡鸭、做年糕、包饺子、赶大集、办年货,全家老少齐动手,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在我的感觉中,年夜饭是最香的,那已经不仅仅是一桌丰盛的饭菜,而是一桌的团圆、一桌的亲情、一桌的祈盼、一桌的心愿。

除夕夜,灯火通宵齐明,全家老少辞岁守岁。有家,就有守不够的岁月。那情、那景,祥和安康,是一个充满温馨的画面——全家人围着红红的炉火,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嗑着瓜子、吃着糖果、话着家常、说着故事,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规划未来一年的生计……午夜十二点,农历新年的钟声响起,远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新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心潮逐浪高,亲情也随之升华。

不过,说起年味来,30年前的春节似乎要比现在有特色。那时一入“年架”(腊月二十三),村村户户就已经有“年味”了。供销社是最早散发过年味道的地方,在统购统销的年代,供销社垄断了农村消费品市场。腊月二十四之后,每每走进供销社,就会发现各个柜台前都排起了长龙。尤其是卖点心、糖果、白酒的柜台,售货员更是应接不暇,人们大包小包地买东西,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因为那时候商品缺乏,即使过年也是定量供给,比如香烟是按根配售,奶糖更是按个供给,正因为生活困难,年货奇缺,所以才显得更为珍贵,因而记忆犹新。

记得小时家贫,平日里鲜有肉吃,有一年春节,爸爸的朋友到山上打猎后送给我们半扇羊肉,爸爸用家里的那口大锅将肉炖熟,开锅后溢出的味道,顺着打开的窗缝飘了出去,把正在外面与小朋友玩耍的我和哥哥全都“吸”了回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整整一个正月,我家都是肉香味,甚至招惹得整个山寨的孩子们羡慕不已,直流口水……

记忆中的年味,就是这样飘着一缕肉的香味,对于那生我养我的故乡山村来说,过年就是一场盛大的演出——那古老的族谱、那香烛缭绕的祭桌、那地摊上的年货、那放鞭炮的顽童、那橘皮糖的芳香……虽离乡已多年,故乡山村浓郁的年味,依然深深地在我的记忆中香醇。

记得一位作家写有这样两句话:故乡,如一本珍藏的旧书,不时翻来,总是有一番新意;家乡像那陈年老酒,能让人品味出绵长的幽香,常使人获得有益的精神滋养和享受;故土又像一面镜子,能让人认识和匡正自己的人生,健全自己的人格。如今细细想来,诚如是!

啊,我的故乡,我的父老乡亲,那老酒飘香一般的浓浓乡情!我愿沉醉在这浓浓的乡情当中,一醉方休,乐不思归!

乡情散文7:乡情悠悠牌楼湾

文/桂靖雷

牌楼湾,因明正统年间获英宗帝朱祁镇钦赐“金字坊”牌匾而得名,又因建国后走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科学家桂裕鹏等8名博士、100余名大学生而荣耀,更因其留下保存较为完整的乾隆年间古民居建筑群和黄梅戏古戏楼两大文化遗产而闻名。身居黄梅县城,相距仅咫尺之遥,然而,我第一次走进这鄂东历史文化古村,却是2006年11月24日与儿子应台湾中天电视台之约,前往拍摄黄梅戏专题片的事。后来多次陪同央视戏剧频道记者前往拍片,也就对这里的民俗乡情十分熟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故地重游,最让我留连忘返的是那古色古乡、美如仙境的古民居建筑群。

牌楼湾,位于鄂东黄梅县杉木乡安乐村。从县城出发,驱车向东,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即到该村。走进村落,北仰佛教禅宗圣地五祖寺,南望黄梅县城,西与黄梅戏发源地多云山区相邻,东有垅坪、古角两河在村前交汇。山水相映,绿树成荫,田园阡陌,景致宜人。始建于宋、兴盛于明清的牌楼湾古民居建筑群和青山绿水互为点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与生态珠连璧合,一派清风碧野、沁人心脾的吴楚田园风光。置身此间,田园乡情交融,古意今韵并美,山歌畈腔同酣,实堪“鄂东一绝”。

牌楼湾历史悠久,距今730余年。据《陶氏宗谱》记载:东晋杰出诗人陶渊明后裔于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在两河口西边蟠龙山建宅定居,取名鹳鸟湾。元明两朝,陶姓堪为此地旺族。明正统年间,族民踊献皇粮,获祁镇帝钦赐“金字坊”牌匾。遂建木牌楼,敬御赐金匾于其上,凡过往军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景仰,一时声誉鹊起。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倪姓始祖倪应朋迁入牌楼湾东北边定居,耕作习武,繁衍生息。建有堂屋一栋两重,民居30余间。因历史变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陶姓迁徙外地,牌楼遭毁。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桂姓始祖桂世会(字朋兰)出资购买陶姓全部田地、房产,并定居牌楼湾。桂世会崇文重学,勤劳耕作,经商发家。率领族人自建砖窑,大兴土木,广布产业,使牌楼湾呈现出长盛不衰的局面。期间共建一进4重堂屋4栋,一进2重学堂2栋,民居160余间,石牌楼1座。现存的古民居建筑群大部分为当年所建,石牌楼后因战乱被毁。据《黄梅县志》记载:桂世会热心公益,好善乐施;建桥铺路,造福乡里;捐银助人,广济贫黎。率族人在县城周边修建桥梁18座,捐银数千两。

牌楼湾文风久盛,尤弟子多勤勉好学,激扬向上,攻书不辍,人才辈出。清代至民国年间,有赐进士1名,文武举人4名,贡生6名,太学生16名,文学生13名,大学生8名;新中国成立至今,有100余人考取高等院校,更有多人获博士学位并留学美欧诸国,以之所学为人类福祉服务。

牌楼湾古民居建筑群,背依蟠龙山,湾前有日(斛)塘、月(仓)塘,湾后有国塘,村的中心部位有明代水井2口,整个建筑面东朝西,呈弧状布局。现保存最为完好的44间南侧祖堂,面宽三至五开间,一进四重或五重,设左右厢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内部皆为砖木结构,呈台梁穿斗式,山墙均砌为万字朵,每栋房屋之间有小巷连接贯通,为典型村落式民居。内有黄梅戏楼、天井、走廊、园门、板门、隔墙、花窗,房屋梁架上方及门窗雕刻花纹古拙幽雅、巧夺天工;屋檐下及隔墙上,配以黑线条绘有动物、花卉、文房四宝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在古民居建筑群四周乃分布保存着金字牌匾、古戏台(取谷墩)、窑址、下马石、旗杆石、界牌、石础和“天赐稀龄”、“朋兰别雅”木匾额等遗迹、遗物。整个古民居建筑群古朴大方、庄重典雅,充满浓厚的古建筑形象与空间景致巧妙结合的魅力。因地域关系,受“徽派”民居建筑及江西民宅的影响较多,又带有本地文化特色,在鄂东地区乃至全省尚不多见,堪称中国建筑文化之奇葩,建筑艺术之典范。历经几百年沧桑,仍以其特有的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优美的形式语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动人传说。

走进古民居建筑群,门楼造型古朴的椼齿,地下凹凸光滑的石板,屋顶古老厚实的飞檐,庭院斑驳脱落的雕梁……都见证了古民居建筑群的沧桑兴衰,波澜起伏。我不得不被那淳厚质朴的民风和高贵儒雅的传统文化气息所打动。也许悠悠岁月可以带走浮华的繁荣,却永远带不走的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牌楼湾清代乾隆年间黄梅戏古戏楼,是迄今黄梅县历史最久、保存最好的古戏楼。它是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的重要见证,对传承黄梅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据黄梅戏史料记载: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北部的多云、紫云山区。这里盛产茶叶,茶农们在劳作中,为缓解疲劳,以唱为乐,用山歌小调和一些叙事民歌的形式,或独唱抒情,或彼此唱和,逐渐产生了许多采茶歌、采茶调,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黄梅戏。牌楼湾离黄梅戏发源地多云山、紫云山不足3公里,周边村湾黄梅戏着名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历来就有浓郁的戏曲氛围。清乾隆年间,桂姓为当地旺族,爱戏、看戏、听戏、演戏、传戏之风盛行,以拥有一座戏楼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每逢时令节日、农闲季节、重大喜庆,都邀请黄梅戏名伶在此聚集献艺,名震八方,影响甚广。

古民居建筑群、黄梅戏古戏楼是牌楼湾给后人留下的两大文化遗产,实乃梅邑文化之瑰宝。她不仅呈现出当年的繁荣景象,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黄梅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作用巨大。1989年、2001年先后被列为黄梅县、黄冈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悠悠,乡情悠悠。牌楼湾蕴藏着古朴厚重的文化积淀,古民居建筑群叙述着波澜起伏的岁月交替,黄梅戏古戏楼见证着乡音雅韵的雪雨风霜。也许是因为古朴厚重的文化积淀,我才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也许是因为波澜起伏的岁月交替,我才感受到社会兴衰的人世沧桑;也许是因为乡音雅韵的雪雨风霜,我才品味到黄梅戏艺术的源远流长。

乡情散文8:乡情是棵常青

文/冯兆龙

我的故乡是关中渭北平原上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子,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16岁从故乡走出,如今已经30年了。30年来,我走南闯北去过无数地方,然而,不管走多远,无论身在何方,能拨动我心弦的总是乡情,能让我牵挂的仍是故乡。

久居城市,总渴望乡下的宁静,于是,闲暇的时候,就到故乡小住几日,远离城市的喧嚣,乡下让我疲惫的心灵有了一个休憩的港湾。走在回乡的小路上,这小路见证了我多少童年的迷茫与彷徨,留下了多少童年的追求与梦想。乡间的小路啊,你可知道那个曾经家境贫寒的少年,踩着泥泞的小路去上学,那一行行,一串串求知的脚印有多少泪水和委屈;乡间的小路啊,你可知道那个曾经顽劣的少年,在寻觅当年失落的往事:那个曾经被他欺负过的女同桌,那个曾经被他气得发抖的老大妈,你们如今原谅了那个年少无知的孩子吗?这弯弯的乡路,多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把儿时我所有的调皮、淘气都包容在岁月的长河里。

回到故乡,虽然故乡的老面孔已很难寻觅,但这里有你生命的源头,有你熟悉的气息。如今的故乡已找不到当年的模样,但无论怎样,故乡的亲情依然让人感动。走到村口,碰到迎面而来的叔伯婶娘,他们会在惊喜中与你嘘寒问暖,他们不管你在外面干多大的事,你现在的身份有多金贵,总是叫着你的乳名,讲着你儿时淘气的事情,回忆着你儿时的种种顽劣。倘若你给他们递上一根烟,他们会感激地接过来细细品味,说你还没有忘本。

走在村中,一任寒风凛凛地灌进我发烫的领口和胸怀,只有乡音依旧,这乡音无论多么老土,但却是这世上我最熟悉最亲切的音色,更是我真正的母语。母亲就是用它为我唱摇篮曲,教我牙牙学语,我就是在这乡音的伴随下长大,所以乡音难改,也无需再改。走在村中,儿时的一幕幕画面迎面袭来:小伙伴们嬉闹着滚铁环,踩高跷,打陀螺,躲猫猫。看看我现在的女儿,不管是双休日还是寒暑假,不是去补习功课就是去学习特长,哪有时间去和伙伴们快乐玩耍,我真不知道这是谁的悲哀?

回到老屋,躺在已经重新翻盖的小楼上,我感慨颇多。原来的老屋是平房,有很大的院子,那小小的院子就是我儿时的乐园。它收留了我童年多少欢笑和眼泪,生长了我童年多少希望和梦想。夏天,父亲摊开一把椅子为我辅导功课,他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冬天,母亲为我缝补那不知多少层的衣服,她说日子再苦,也不能衣衫褴褛。是父母的真情付出,我才有了今天。后来我们举家迁往西安,无人居住的老屋便逐渐荒凉起来,门前的荒草齐腰深,屋内的灰尘铺满地,一派破败的景象。十多年过去,左邻右舍都对原来的老屋进行了翻建盖了新房,还重新修建了门楼,我家的老屋在对比中逾显苍凉。后来母亲就说,我们老了还是要回乡下的,乡下毕竟是我们的根,如果你们兄妹有能力就把乡下的老屋收拾一下吧。母亲的提议得到了我们兄妹们的一致认可,于是才有了这新盖的小楼。自从乡下的老屋盖起了这小楼后,母亲回乡下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见到乡下那些老姐妹,总有聊不完的话。她们在老屋一起吃饭,一起打牌,其乐融融。只要我们兄妹几个从城里回来,母亲就会煮一锅我们爱吃的饺子,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讲一讲儿时淘气的模样,聊一聊七姑八姨的琐事,这时的老屋欢声笑语,一派生机。

世事在变,唯有乡情依旧。因此,不管我身在都市,还是羁旅天涯,故乡总有一块让我灵魂宁静的地方,总有一方让我情感牵挂的热土。故乡,唯有你,才是我灵魂和情感的归宿。

乡情散文9:故乡情

文/诗人的眼泪

时候正是初秋,我随父亲回了故乡。“自古逢秋悲寂寥”,看着车外萧条的景象,我知道车前方的不远处就是故乡。村子的路,渐渐的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不正是我的故乡吗?“我的故乡现在好像好的多了,但要我记起她的美丽,说出她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响,没有了言辞。仿佛也就是如此,于是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

车子行驶在一年前刚修建的宽阔的马路上,村里的这条路,我走过了春夏秋冬、穿过了朝阳晚霞、翻过了时光日历。看着村里稀稀疏疏的人在骄阳似火的天气里,仍然在田地间劳作,离家前的画面如放电影般的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初春返潮的黄土地,二牛抬杠播下希望的春耕;骄阳烈日的大热天,锄头挥动翻起泥土的芳香;秋高气爽的金麦田,银镰闪闪割下一年的收获;寒风凛冽的数九天,爆竹开花喜迎团圆的喜悦。突然父亲的话语“到家了”把我从回忆拉回了现实。

来到自家院子里,衬得黑土色的屋顶好似狰狞的怪兽,瓦片有些也已经破碎了,顺着屋顶往下看,墙身本应该光亮的颜色如今却泛着黄色的污渍。继续向里面走去,房屋后面的空地上长满了各种草随微风抖着。杂草的中央睡着我的一个“坐骑”,那是一个被锯的有模有样的树根。小时候,因为家贫,我没有玩具,父亲便给我做了这样一个玩具,我每天都骑在上面乐在其中。

打开屋门,可能是不居人的缘故,一股馊味扑鼻而来。这间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后,脸上已经刻出一条条深深的皱纹。没有搬走的家具零件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一片狼藉。那张旧桌子原封不动的躺在那里。记忆中,一家人总是围在这张老桌前,看着一部十七英寸的小黑白电视机。闲暇的冬日,会买来几斤瓜子,围着温暖火炉;看着电视剧情;谈着心声话语;一家人其乐融融。土炕旁边的墙壁斑斑驳驳,有了裂缝,像是在诉说年代久远。听父亲说这间屋子比我的年龄都大,已经三十几年了。

走出屋外,望着不远处山上的杏树,有些也已枯萎了,有些断了半截孤零零的立在那里,如同垂暮的老人。偶尔传来几声牲畜的凄凉叫声。真的是有种“百草丰茂”“枯藤老树昏鸦”的悲凉之感。走出自家院子,到村里小转几步,真的是没有几户人家了。正值初秋,仅有的几户人也都在忙着收割。难怪有种悲凉的感觉。

傍晚的时候,村里最美。虽有人,却也静谧动人、温婉和谐,有种朦胧的美。疲惫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回家了。儿时,每日放学回家,迎着夕阳,踏着村里的阡陌小土路,此时的村庄显得格外的祥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望着村里屋顶,有人家在做饭,黑色的烟囱冒着晕圈,炊烟的味道弥漫在整个村庄,被一层淡淡的雾气笼罩着。“羁鸟恋旧林”,远处有鸟儿沿着夕阳的轨迹从田野飞向村庄,飞向栖息在茂密的树枝上,飞向他们的家。

这次回家是为了取东西的。到了伯父家,吃了饭,又帮忙干了一点农活。夜间,又随他们闲谈,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话。本来次日是要返家的,我却又冒了严寒,已经习惯了城市的温和,故乡自然要冷一些。要带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弄好,又逗留了一日。

发动机的声音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这宣告着此次的行程就要结束。老屋离我越来越远,故乡也渐渐模糊了我的视线,我竟然有种留恋的感觉。坐在车里,我在思索。远离了故乡,才知道故乡的鸡鸣、犬吠、羊叫,都是值得回忆和留恋的。故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情。故乡的蓝天,故乡的白云,都是歌。这里没有高楼林立,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热闹、没有嘈杂和污染,她仍然是一马平川,但却是最美的风景。这里通了自来水、修了平坦路、装了太阳能,故乡真的是越来越美。

车子愈来愈快,终于脱离了我的视线。我在朦胧中,眼前仿佛又出现了熟悉的画面。我想回忆正如一张光盘,刻录着岁月的点点滴滴,偶尔的回放会波动灵魂深处最敏感的弦。许多往事回想起来似乎凌乱无章,一旦被记忆的丝线串联起来,就是一段完美无缺的记录。

乡情散文10:乡情浓浓

文/张伶君

六月酷暑,阴雨绵绵,恰逢今日天公作美,我们一行数十人乘车来到淄川区昆仑镇张李村。

村头大树下几位耄耋老人手摇蒲扇在乘凉,孩子们嬉戏、捉迷藏。房前屋后空地的一畦畦蔬菜绿油油的,丝瓜在微风中荡着秋千。已经微红的石榴小心翼翼地从墙里探出头来。

经介绍,张李村的绪岳民俗博物馆是经省文物局批复的淄川区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占地600平方米,是由该村王绪岳创办的。他的镇馆之宝是一块长方形的斑驳陆离的巨石,石中央镌刻着栩栩如生的“羊”头图案。因淄川又称“般阳”,此石相传是放在城南门城墙上的图腾石——“羊”,“阳”也。

其他展品林林总总不下几百件,都是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前的劳动工具、生活工具,过去的三大件都在这里。那架像父辈累弯了腰的木犁,那辆永远走不出贫穷落后的木制独轱轮车,那永远站不起来的汲水用的尖底倒罐。每件展品仿佛都有灵性,蛰伏着中国古老农耕文化的灵魂,每件实物好像要张口诉说着岁月的艰辛。身临其境,我仿佛穿越了近百年,对比现代生活我陡增了不少幸福感。

院中的石磨不禁让几位老师感叹起以往的时光。说起石磨,它坚实、沉重、普通而又不可或缺。石磨是用来推糊子摊煎饼的,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家都摊煎饼。尤其家里有上学的,就烙成煎饼卷,吃起来酥脆芳香。学生都是背上一个大书包去学校,可以干吃,也可以泡煎饼汤,就着辣疙瘩咸菜,吃起来那个香。

离开张李村,我们又驱车来到当地著名景点牛记庵村。

车行数里就渐入群山,道路蜿蜒,两边沟壑山坡上草木葳蕤,巨石斗奇。拐一大弯进去,只见路两边陡峻的坡壁上房舍座座,错落有致,一直垒砌到山半腰的虚无漂渺的云罅中。我想如果在夜晚远远望去,那满山满峪像萤火一样的灯光同天空时隐时现的星星揉合在一起,那一定就像天上的街市。

仰望全村,可谓一街一景一宅一式决无雷同。尽管都是就地取材,一律山石,但修建却极为整齐,可想而知,在这样的陡坡上凿出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平地该是多么不易。

登山时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动力,让这些先民们能在比平原建房多付出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心血和汗水来筑就这天上的村落?除了躲避战乱还是有别的原因?

回来的路上,我们听到这样一则故事,清朝一牛姓女子,因遭文字狱灾祸,逃难至此。看到这里泉水潺潺,环境清幽,于是就在张林涯下、牛心石旁削发为尼,筑石为庵,取名“牛记庵”,吸引了不少本地村民前来进香朝拜,香火日渐兴盛。朝雾暮霭,晨钟暮鼓,回声山谷内外,宛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神牛泉前面有一处榆钱树形成的“榆钱门”。据说是某位村民建房砍倒屋旁的一棵榆钱树,榆钱树落地又生根,久而久之,这棵榆钱树就成了一棵两头生根的奇树。奇树弯曲形成的大门,被当地人称为“榆钱门”,并在树旁立了块牌子,写道“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一辈子有钱花不完”。看来大家很喜欢这个美好的喻义,绕着门转圈的人络绎不绝。

走进牛记庵,才真正体会到了“世外桃源自天成,人在仙山醉为仙”的旷达意境。

乡情散文11:中秋月故乡情

文/坏坏兔皮

岁月悠悠,时光匆匆,秋风的微凉渐渐扫去了夏末里的最后一丝余温。又是一年中秋夜,又是一年圆月时,灯火阑珊处的街道依旧喧嚣,唯有深邃的夜空中那一轮孤独而皎洁的明月俯瞰着大地。

从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到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内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百年来对月抒怀已成为诗人宣泄情感的最好代名词,同时也被无数古人写进诗句里流传后世。在我心里,月光融融和那洒落一地的清辉却偏偏只有在八月十五这天最为唯美。

曾经小时候的中秋是甜的,它夹杂着浓浓的月饼香将所有的快乐凝聚在一起,幸福地听着奶奶在我耳边为我讲着嫦娥与玉兔的故事,亲口吃着母亲早已为我准备好的月饼娃娃,父亲还为我用脸盆盛了满满一盆清水,并告诉我用这盆水赏月时就能清楚地看到月亮里的嫦娥公主。那时候我也天真地以为只要我静静地赏月嫦娥和玉兔就会降临人间并将我带到月亮上。长大后却发现中秋不仅只是一个浪漫美好的节日,更是一个蕴含浓浓亲情的节日,因为奶奶远去了,父母也渐渐地老去了。

月亮不仅是花有清香月有阴的时景,更是红尘作伴对酒当歌的团圆。 抬头仰望星空,皓月千里,不禁想起“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日子总像指间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原来月似无情,有情的是我们,月似无心,有心的也是我们。

中秋月,家乡明。中秋是一台无声的时光机,将一份份情怀集合成一张张老照片,翻阅着消瘦的日历,如同翻阅那满是美好的记忆被重新拾起。挂满银露的页霏和写满故事的情节渐渐地滑进双眸,然后变成中秋夜里的最后一段往昔…

乡情散文12:味蕾上的思乡情

文/黄开林

人吃五谷,更要吃菜,无论走到哪里,遇到卖菜的都要多瞅几眼,买点自己感兴趣的。

走进菜市场四下望,货架上品种繁多,鲜碧堆垒,恍惚中似回到老家,只觉草木吐翠,春山在望。在一个敞着的塑料袋里发现了熟悉的面孔——马兰头。由于野生,它显得粗壮,颜色比大棚的要深。价钱虽比大棚贵一倍,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全买了。我喜欢把野菜放到鼻尖上深嗅,一股淡淡的有着山野之气的清香入了肺腑。

忽就想到在老家四吉河入岚河处采摘马兰头的情景,这种野菜被奶奶唤作泥鳅串,一生一大片,一结一块饼,用“串”是有道理的,但怎么看也不像泥鳅,也许是“泥丘”的谐音吧。鸟语花香,春阳温润,我、老伴儿、大哥大嫂、炳莲姨蹲在地上,一边拉着家常话一边寻找,不一会儿袋子就装满了。这种植物好辨认,昂首挺胸,生机勃勃,叶片肥厚柔软,色泽墨绿,茎秆红而不艳,嫩的部位明显,一掐一个准。掐的是头,也是最嫩的部位,过不了几天,又会长出几个头来,这就是植物的神奇之处。

起身伸懒腰,水天一碧,人间烟火的味道弥散在柔光背影的阳光里,那场面很亲切,很让人怀念。炳莲姨前年病故,再也不会有说有笑地在一起采野菜了;大哥大嫂含饴弄孙,过着闲适自在的晚年生活,也有三四个年头未见面了……

回到家,老伴儿将马兰头择洗干净,开水一焯,在清水里漂洗几遍,切碎与豆腐干丁同炒,加上干辣椒、葱、蒜,舀到盘子里,素朴淡雅,正合春意。入口清芬满嘴,细品还有点微麻,正宗野生,有老家的味道,顿生思乡之情。

乡情散文13:草原恋,故乡情

文/若雨非尘

这次回到家乡,这次草原之行,让我最难忘的是草原的蓝天和白云,草原的青山和绿草,草原的牛羊和骏马,草原的歌声和落日……草原的一切都在我梦里绕。

——若雨非尘

【草原恋】

终于出发了,带着梦想与期盼,带着向往与情怀,不受世俗的牵绊,没有尘事的纷扰,只背一个行囊,只带一部相机,拂去一身尘埃,踏上了呼伦贝尔草原,赴约那梦的天堂。

三年过去了,我终于完成了自己一个人的旅行,一直梦想去一个远离人群的城市之外,远离喧嚣的浮华的梦中天堂,这次都实现了。说真的,虽然我是从小生长在内蒙古,生长在草原上,可惜从没有真正的去过呼伦贝尔大草原。曾经梦想着和你在最美的岁月里,沿着梦的足迹,去我的家乡,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那白云轻轻的飘……

这也是我第一次没有你的远行,我站在没有你的草原看孤独的风景,很美丽,却少了你。双脚踩在柔软的草坪上,风轻轻的跳动着,吹动着发丝,清凉拂过脸庞,灿烂的夏日阳光下,天空清透湛蓝,没有一丝尘埃,到处是一片片如同天上朵朵白云一样的羊群,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竟然有些莫名的忧伤。泪水滑过眼角,化作露珠在草中打转。手里捧着那束油菜花,仔细端详着,一潋柔波,倦了尘心。

风低低的吹过,落入静柔的心堤。阵阵花草味飘满了整个草原,走过去和蒙古牧民们跳几下蒙古舞,浑身上下都沾染上草原的风情,感觉忽然放松多了。也许是在喧哗的都市中生活的太久太久,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尘事所纠缠,爱情,工作,生活等等,都让人变的疲惫不堪。到了这里,没有压力,没有锁事,没有人与人的尔虞我诈,更没有那么多楼房,没有那么多车辆天天塞车,没有空气的污染,没有夏日的炎热,有的只是草原的辽阔,野草的芳香,琴声的悠扬,帐篷前是绿草,帐篷后是青山,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在牛羊成群的环绕下,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世俗的一切,此刻的我,多希望时光可以定格,让我永远置身这美丽的天堂。

没有涟漪,只有安静。一尘不染的蓝天白云下,抛开红尘纷扰,躺在广阔的草原上,望着那绵绵的白云,好似我对你深深的思念。绿色的海洋,碧染无边。那太阳散落的光辉,温暖着我的心灵,皮肤,如同倾泻指间的流沙。这样的景,美的让人心碎,让人陶醉。

牵着马的缰绳,心里还是有点害怕。毕竟还是小时候骑过几次。不过,一会就就感觉胆子大了起来。开始收紧马绳,在矫健的骏马背上,热烈地奔跑起来,浪涛一般的草原上飞驰。风儿轻轻拂过衣袂,花儿纷纷扬扬飘洒,悠扬的牧歌,挥动着长鞭,任四面来风,张扬我最原始的真性情,穿过忧伤的恬静和安祥,感受大自然纯净的气息,我仿佛进入一个童话的世界,迎着风,自由驰骋,放飞心灵,一切尘世纷扰,与我无关。

乳白色的帐篷,浓浓的炊烟被草原的风瞬间吹散。主人以最隆重的礼仪欢迎远方的客人,盛满全羊的第一盘菜出现在我们面前,还有香浓的奶茶。我们可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放开心扉,开怀畅饮。许多时候,感动不是因为激情和浪漫,而是来自这谁也无法诉说完整的平淡与真诚,感受着一种平淡而温馨的情怀。这是在闹市中无法体验到的,也是无法得到的温情。我想,那香喷喷的奶茶,热腾腾的手抓肉,醇香的奶酒,将是我终生难忘的美食!

日暮西沉,霞彩依旧,无数的花瓣轻轻摇曳,积攒着彩虹般的梦,承载着我的思念。闭眼,草色青青,风撩动着睫毛,悠扬的马头琴响起来,姑娘、小伙子们穿着精美的蒙古袍,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蒙古包外的篝火已经慢慢燃起。夜幕微微,我心悠悠,轻轻歌旋,静静心听。一阵清风拂过我的年华,我的心,一声轻微的叹息流动在心底,眼前,浮现出你的笑脸,你的前方我无力相随,而我的旅途你无法同游。我知道,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途。此时,我躺在没有你的夜里,看孤独的风景,很美丽却少了你。我们曾许下最美的誓言,陪你一起看草原,而现在我一个来到呼伦贝尔草原,停留在某个细微的不知名的角落想着你,内心犹如被揉碎了的痛惜。而明天,不知道是否可以同你守在同一片蓝天下,仰望同一轮明月,看同一片最美的风景?泪滑落,在风中洒下一地相思。

“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云轻轻的飘,带着我的思念,陪你一起看草原,阳光多灿烂,陪你一起看草原,让爱留心间”在甜美的歌声里,沉浸在过往的岁月,心里已然回到过去。我想,今生,我们是无缘一起去看草原了,唯愿来世,我们相约一起实现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去听那悠扬的歌,去看那远飞的雁,看那漫漫长长的路,能把天涯望断……就让爱停留在心间吧!

草原的夜,寂静无声,草原的风声,是我的天籁,吹落前世今生都化作尘埃,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等待,我想变成一滴露珠留在你心海。风儿轻轻云儿淡淡,伴随着自己的身影,显得太过苍白。就让我在这最美的夜空下,许下心愿,来世,陪你一起看草原!

【故乡情】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

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

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

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

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

难锁我童年,一呀寸心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听这首《故乡情》,歌声缭绕,思绪飞扬,不知让多少在外漂泊的人为之动容和感怀。忽然感觉人越长大越恋家,离开家乡越久,心中萦绕的乡情就越浓,就像一根长长的风筝线,总是轻轻地牵动着漂泊的心,总是认为有亲人在身边才会有安全感。

告别了大草原,到达家乡时已是临近中午。一望无垠的田野,万顷碧波,虽然不像呼伦贝尔的草原之在,可也是连绵,无边。天空是那么的湛蓝,不像北京的天空永远是灰色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也不像都市的炎热闷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都市人都回乡下盖边墅,过这种田园生活了。对于一些久居喧嚣的城市,车水马龙,红灯酒绿,日复一日,两点一线的水泥上班路,谁不向往寻觅一个这样世外桃园般的家园呢?

穿过这条河的时候,忽然想起了燕子。那时她是我邻居,每天放学后,我们俩一起过来这条河拣小鱼,所以在每个晚上,饭桌上肯定会有一碗新鲜的辣椒煮鱼的。忘记告诉你们,这里的河水清凉透澈,可以看得清水底的河卵石,因此啊这里被我们唤作快乐的天堂。在很多时候,我和燕子在河边的沙滩上相互追逐,竞相奔跑,有时我们坐在河边双脚伸进水里,和水玩游戏,手里还编着花蓝,总是玩到很晚才依依不舍地与小河告别。为此挨了不少批评。

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而我和燕子也长大了。而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在这条小河上总会觅得它的痕迹,重温它的快乐。有时候燕子还常在电话里说,悠悠,咱抽时间一起在去那条河边拣鱼去,可惜因为工作忙,总是没能去。

再看河的前边那座山,我们都叫它骆驼山,因为它的形状犹如骆驼一样。我的家就在这座山和水之间,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喽。我从小爱爬山,所以在每一个山上都留下我们幸福的身影,在每一个白雪皑皑的季节,我们穿着厚重的衣服,去爬山为了逮野兔,且一起享受纯白世界的美。有时站在山顶上,我们呐喊着,歌唱着。童年的点点滴滴都让深深眷恋。

终于到家了,刚进门,就看见爸妈在厨房忙碌着为我做爱吃的豆角焖面,土豆鱼,还有土豆粉。回家真好,什么坚强都可以卸下,什么烦恼都可以抛开。累了可以躺在父母的怀抱,那是最舒心的港湾。父母依旧是唠叨个不停,多吃点,出外造顾好自己,天气凉了多穿点衣服,在爸妈眼中我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任性,倔强。很多时候,真希望时间就在某一刻凝固了。

“故乡的爱,故乡的情,故乡有我青春的歌声,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以往的同伴,依然在梦中,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呀寸心,他乡也有情,他乡也有爱,我却常在梦里与呀乡行”伴着这首歌我启程了,看着妈妈那双含泪的眼睛,爸爸那坚定的眼神。我知道,他们是非常不愿意让我离开的,但他们也明白,稚鸟总有一天会长大的,会离开父母的,会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的。可是我也知道,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旅程,有自己的工作,事业,生活,甚至是家庭,即使我有千万个不愿意,我还是得踏上旅途。我想,不管到什么时候,不管身在何方,天涯还是海角,对故乡的情结,对父母的依恋,将会越来越浓厚,而透过岁月站在风中,童年的梦想,快乐的记忆将会时常徜徉在我轻柔的梦境里,伴随着我今后的每一天!

乡情散文14:故乡情

文/鸿雁河上

晴川瑟瑟芳菲谢,鸿雁河上半木春。 ——题记

我家居桐柏,打小便是大山的孩子,山哺育我成长。我的童年映照在青山上,像一颗雨后的小草,有嫩绿、浅绿、深绿、和墨绿的颜色。

村庄置立在山脚下,从山顶望下去,平铺成很大的一片,斑斑驳驳的躺在厚实的土地上。村子的西边有一条常年西流的小河,我们都叫她鸿雁河。河水很清澈,能够看得见水里面洁白的鹅卵石,水中的水绿色长青苔顺着水流飘在河水里面,很柔,像戏中美人的滞留在空中的长袖。浅灰色的小鱼儿跳起,露出鱼肚儿,有着很好看的白。

村上的房舍大多数是土墙和石墙,在小时候,平房是极是少见的。坯墙历经了几十年风雨的洗礼,墙就变成了淡黄的体色。大人们会习惯性的将菜籽等一些小东西塞进墙眼儿里,各种颜色的布袋或是塑料袋躺在墙孔里,似乎永远也不会老去。

所以便有了很古老的屋舍立在了古雅的村子里。

村上的树很多,杨树、柳树、椿树、木瓜树、竹子等装饰着幽静的村子。三月,杨花开,风一吹,杨花就飘飘洒洒而落,像冬天渐落的小小雪花绒。花絮朵朵,点缀着春天。柳枝婀娜,却有着几分媚骨。每至春天,柳枝便吐出鹅黄色的嫩芽,在春风中享受着阳光的丝丝温暖。待嫩芽稍稍变绿,女人们便挽着小提篮去采摘柳芽。经过炒、晒和搓,柳芽变成了最上等的茶叶。经开水一冲,清新、清凉与清香总是沁人心脾。

树枝丫嫩绿嫩绿的,与几近暗黄的墙体辉映着,怎么看也不会觉得刺眼。那些墙眼儿在岁月的悄悄流走中淡淡地也毫无掩饰的点缀着墙体——淡黄色被岁月不断洗涤着的墙。

最喜欢鸟的叫声了,小麻雀,山雀,轻燕和远处的山蝉,唧唧喳喳的,从不感觉惹人厌。它们立在电线上,似乎在看着有点倾斜的世界和倾斜的天空。偶尔风起或有一点儿小的动静,它们便扑棱棱的一阵阵掠空而去。

那时的电线杆还是木桩做的,上面被拉直的电线将天空割裂开,空空的,很是辽阔。当然,有些自家里支起的电线,就不会那么完美了,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弧度,吊在两个木桩之间,谁家的拉庄稼车走过时,还需一个人用竹竿拄起电线,抱怨肯定也是会有的。下雨了,木桩便被淋湿了,雨水顺着木桩上的细细的被阳光晒咧的纹爬下,慢慢的,很有节奏感,然而,看上去总是有许多的不情愿。爹和娘总会及时的拉着要去摸桩的我,说,那会导电,能打死人的。我就赶紧的把手缩回来,呆呆的立在桩边,看着上面流动的水纹,最后静静离开。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异样。

村上的路是土路,干天时路面上有一层泥黄色的土灰,谁家的小蹦子经过,路面上也会扬起很多灰色的迷蒙色,飘起来的灰粉最后会渐渐落下。人的脚踩在浮灰上总会生出一种一脚深一脚浅的感觉来。雨天,雨水冲动着土灰,将其碾变成泥巴儿,走在上面鞋子会被粘着。小时候,就喜欢半穿着布鞋,“啪嗒啪嗒”地一脚一脚的走着,虽说是艰难,可心里面藏着的全是高兴。

村上的牛羊很多,它们儿是村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收入来源。牛粪、羊粪儿当然是很常见的。可牛羊都是吃草的,从头到尾纯粹来自于天然,所以牛粪不臭,反而有一种淡淡的很干净的草香。小时候在山上放牛时,我们会几个人偷挖别家的红薯,然后再山上挖个坑,拾来一大堆干牛粪,烧红薯吃,很香很甜,虽然嘴上和手上被弄得黑乎乎的,可依旧会扬起头向天笑。鸡子和鸭子是最常见不过的啦。农人们也就把它们的蛋当做主要的补品,其实在当时当然是很奢侈的。然而鸡屎和鸭屎就没有牛粪干净了,很臭很臭的,所以我会不停地拿着撬掀儿拾着它们。

喜欢看着干净的天空中的云,她们没有灰蒙蒙的黄。白云在天空蓝净色彩的映衬下,轮廓会愈显清晰,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像雄鸡啊、飞马啊、抑或是熊猫之类的。像一件件艺术品总是给人以清灵的感觉。

站在村上看那连绵的山,山顶与山坳曲致错落,是无法比喻的那种美。山顶上的小神庙也被浓缩成一个小小黑点,像美人眼角的一颗美痣。小庙立在山顶,看过去洗尽铅华,纤尘不染,脱俗雅然。然而小庙现在也已经很少有人光顾了,只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偶尔会有些许人上小庙上去,烧几张纸钱,所以多多少少还是令人感伤的。

村上的没件物事都被错放着,谁也没有刻意铺饰,就像打翻了一杯咖啡,自流在桌面上,便成了一种被措置的绝美。美到每一个屋顶上棱角分明的向上翘起的突檐,檐上立着的真假不分的布咯鸟,电线杆上两头突起的铃壳,路边的修长的竹子,路边偶尔的一颗黄菊或美人蕉花,门前吃饭用的光洁的石板,以及石板边上的绿绿的青苔……

家乡永远都是年轻的,那些记忆永远都会留在岁月的晨昏中,但却不能忘却。

我也就是在这个敦厚朴实的毫无张扬的村子里长大,看着一年又一年的花开花谢,春去春来,小的生命陆陆续续的来到这里,老的人也慢慢地走进了黄土中。小孩子们渐渐长大,有些坟冢上的艾蒿和茅草却也枯荣了一茬又一茬。黄土半深,掩盖着几家欢喜几家愁,这就是日子吧。所以那些事、那些景就留在了人的心中,留在了历史中。在某一个偶然的时候,还会看到小时候在小石板上刻着的歪歪斜斜的极不好看的字,只是字迹有点模糊了。

风起了,吹进宿舍的窗子,脸上一阵凉。慌忙地拭一下,才发觉已不知是在什么时候,脸上有挂着的一丝泪痕……

后记:

来到外地武汉求学,大城市的繁华总让我应接不暇。街景上的照明灯流露出霓虹色彩,却没有雨后彩虹那样清新与真实;路边的花坛修得再好,草再绿,上面还是会有厚厚的灰尘,汽油味代替了清香……

所以,在黄昏,我忆起家乡、家乡的点滴印痕…… ——完于2011.9.10黄昏

乡情散文15:大园苗寨古乡情

文/海燕

在乡情的捡拾中,总少不了家门前的小溪小河,它们像注入大脑中的苏醒剂,正一点点地复苏来自母体——大地故乡的记忆。

苗寨大园的门前,也有一条小溪流,清清浅浅的水,正清脆地朝下游奔去。鹅卵石伴着细碎的沙在水底晃晃荡荡,水草在沙中探出半个绿意盎然的身子,它们热烈地笑,热烈地摇头晃脑。溪流上,一座小石拱桥,就是传说中,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宣传海报上,那座经典的石拱桥。石拱桥由石块堆砌,呈半月形,如今正倒映在水面,桥上的红衣姑娘也倒映在水面,它们的影子在水上像一幅微微荡漾的水粉画,有明亮的光感及暗部的深沉。

寨子有一座很威风的大寨门,寨门木质结构,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地往上,每个角度都很有美感。寨门前,有稻草编织的古战士、凉亭、牛等,它们组织了颇为壮观的场景,据说这是为“我的爸爸去哪儿”里面的孩子们特意编织的,是的,这个寨子曾经是“我的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场景,寨子里面有每个家庭住过的房子,他们走后,在道路边,做了每个家庭所住过房子方向的标识。但我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我喜欢的是里面的慢时光,阳光打在青石铺就的小路上,不规则的青石旧旧的,上面或许沾着泥,或许沾着稻草,鸭子从水田里爬上来时,抖一抖湿淋淋的身子,噶噶地叫唤着穿过青石路,又下到另一丘田里去了。这丘田地的旁边有几橦青砖房、木质房,其倒影在水田里经阳光的照射正热闹地开放,却被鸭子一行全扰乱了,幸好鸭子们一头扎进田里吃虫子,一面噶噶地叫唤着又下到另一个池塘里了,这才使屋子的倒影各就各位,仍热烈着色泽。

我们往村子里走时,都是小巷小路,铺着石子或青石块,满目是深褐色的小旧木屋,大部分木屋的前门,都修了一个外八字的墙垛,有木质的,也有青砖的,上面用烟瓦盖着飞檐,有的还用青砖修了围墙,这样的房子都被称为窨子屋,这些青砖围墙,有修砌得高些的,就叫封火墙,是防止木屋着火后有效隔离火灾的,这些墙面早已爬满了历史的痕迹,湿绿的苔藓一片片地紧贴在上面,间或有几根小树苗顶着几片叶子,从墙缝中伸出来招展在风中。封火墙的四角筑有鳌头,雄健气派,在时间的摧残下,仍威武挺拔,刚强地守卫着每户苗家。

有一青石阶梯,被称为十一状元阶梯,青石上有很多生就的十一字,每个在外有成就的大园人,回大园后都得来这十一状元梯走一走,并且当地人嫁女时也得从这十一状元梯上走过。据说在外的大园人,只要能说得出十一状元阶梯的来历,顿时就会像亲人见面一样亲切。

我们从此家到彼家,一个村子走下来,没走一条重复路,这些房子虽彼此相连,却又隔墙相望,它们在巷道的迷宫里,各各守护在自己的位置,为大园人遮风挡雨,给他们温馨的家园,这些巷道,就是村子中的血管,村人在其中奔流,各有所据守的位置,他们利用这些巷道血脉相连,相守幸福。

一位抗日老战士杨玉,九十四岁的高龄,身影却依然骄健,他的婆婆子,八十多岁了,正在摇井边清洗青菜叶,井中的水,清亮甘洌,老婆婆一片片地将叶子剥离,重叠,水在叶子上翻卷出水花,亮晶晶地四射开来。她摇摇颤颤地起身,绕过密集的前来采风的人群,朝厨房去了,她和老头子,相依相伴,在这片慢时光中,过着幸福温馨的小日子。

即算是在初冬里,村中的几棵大树也失去了叶子的点缀,它们孤零零地忤立在天空中,显得落寞而萧条,我们往回走,经过石拱桥时,发现右边有一个石井,名字叫诸葛亮水井,这名字有点奇怪,我至今还没弄明白它的来历,是诸葛亮曾在这里喝过水么?一个老妇人坐在石井不远处的田坎边,她的手中有一杆长长的竹杆,身边有一对竹蔑织的筐,有一些小鸭子正在不远处吃着虫子,她的神态安祥而宁静,像小河溪边的女神,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

曾被拍摄过《那山·那人·那狗》的石拱桥,又走过了许多年,却依然还是老样子,不悲不喜!不惊不讶!不因我们的到来而迁就地翻一翻身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