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的文章

请欣赏过日子的文章(精选3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过日子的文章1:过日子

文/王德亭

家里有一块菜板,因着岁月的打磨,中间已凹出了一个湾,让人想起“弯刀对着瓢切菜”那句俗话。找木工修理一下,这事儿爱人已跟我酝酿了有些日子。国庆长假最末一天是逢三排八的广饶大集,爱人说去趟广饶吧,说不定有卖案板的,说不定人家带着工具呢。

广饶县城已今非昔比,辛(店)河(口)路带动了县城的发展,孙武路两侧高楼成林,俨然一新城矣。集街也由过去窄窄巴巴的破马路,变成了“宽大广”的柏油路。向人打听,才知道广饶“赶会”(多少年前我们这里秋种结束后也赶会——全称“物资交流会”,让累了一季的农人进城稍得放松一下。可是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赶会销声匿迹了),广饶赶会从上一集起到今集止,我们今天赶了一个尾巴。向人打听卖案板的所在,说往常一日集中在东北角,好找。赶会不知给撵到哪里去了。打听了几个人,好歹在一个院落一角找到了木货市。卖案板的有三家,但像商量好了似的,价钱让人咂舌,还不肯让讨价还价。“一块板”的柳木案板,40X60大小的,少下70块钱免谈,真是老母鸡下蛋——确实(缺食)。但与我们用的合成的菜板相比,高低还是立判的。虽然我们是为了修菜板而来,还是禁不住诱惑,一张“老人头”买了一块新的。

我们曾有一只簸箕,因为亲友讨要,送了出去。后来生活中的不便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幼稚:住上楼房,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说声“拜拜”,比如爱人很喜欢到加工点加工煎饼食用,买来的杂粮总难免夹杂草或砂子需要簸净。住在楼上,借簸箕也成了难题。难怪我们看到一只簸箕一见如故,合集上只看到一只簸箕,70元居然买了。

我们跟一位卖案板、也售撑凳的李姓老人约定,待到六天后的白兔丘集找他修菜板。一周的时间眨眼就过。到了集日,我电话跟他约好,我们去集上找他。你说为了一快菜板跑几十里路,这趟腿跑得值不值?要我说,有很多东西真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我们在大集上找到了老人。他说,你们赶集去吧,等你们回来,保证你们一个满意。

我们去菜市场逛了一遭儿,回来时,见他正推动刨子将菜板找平。菜板支在车盘上,他在推动刨子,推一推,车身晃一晃,推一推,车身晃一晃。我连忙去帮他。老人已八十挂零,做了一辈子木工。他说现在快做不动了,年轻人没人愿意弄这个。——不是人心不古,他的担忧让我觉得,我们生活中很多珍贵的东西正在失去,而我们却很麻木,麻木的不仅仅是感官,还有心灵。

过日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从“小不求人”的立场出发,工具的置备应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二十多年前,为了买到一只簸箩,我们曾骑车跑四十多里路赶广饶集,带着一只簸箩、一节橡皮水管回来,像得胜还朝。将东西带到家中,不知什么叫累——那时还年小,累来得快褪得也快。二十多年后,我们有了代步工具,跑几十里路赶个集,那累,与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日月在时间的悄然流逝中,将我们的两鬓染白。而今,农民的手工制作的工具看涨,一只簸箩居然要200元,还不准还价——可恨我忘了当年那只簸箩的价钱,要不,一比,一定又是一朵奇葩。而我偏偏喜欢这些带“农字号”的工具,着魔似的喜欢——用脱过粒的高粱穗子缚的炊帚刷锅,高粱莛秆编的盖垫摆水饺,葫芦切半的瓢子舀水或挖面。你该不觉得可气吧?

我建议爱人为案板剪彩——“改善改善生活”。她最明白我喜欢吃水饺,两块案板正好派上用场,一块圈面擀皮儿,一块切肉剁馅子。我吃上了水饺,味道嘛,那还用说!

过日子的文章2:婆婆教我“过日子”

文/晓瑜

刚结婚那阵,我着实是不会过日子的。

不懂得节俭,不懂得持家。

常常的,我会和三五好友出门逛街。商场和繁华的大街,总会留下我们的足迹。这还不够过瘾,心血来潮时,还会飞往上海、广州等地,一定要买到自己喜欢的衣物。

或许,多数女人会是这样的吧。那时候,面对婆婆的担忧和不安,我常常如此安慰自己。

随着年龄的渐长,也会觉得,其实,那样的不懂节俭、不会持家,真是不应该呀。

好在婆婆和老公都很包容豁达,并未因了我的不懂节俭、不会持家而和我闹出这样那样的家庭矛盾。

婆婆总是细心的,一些凡俗的日子,也皆会在她的手中,开成朵朵芬香、情趣的花儿。

比如,婆婆于饮食,就是极有情趣的。很普通的蔬菜,也总会在她的细心和巧手中,成为一盘盘令人垂涎欲滴、色泽美好的花来。

一个周日,我懒懒地起床。婆婆说,一起出去买菜吧。一小时后,采买回来的各样蔬菜,婆婆很快就让它们进入了各自唯美的状态。而我,则只配在一旁给她打下手。然而,我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好,毕竟,婆婆是个极好的厨娘。而我,也真是该和她学几手了!

一些旧且过时的衣服,本是要扔掉的。然而,婆婆却坚持留下了它们。

有年暑假,婆婆和几岁的女儿一起做手工。而她们做手工的材料,竟然就是我想要扔掉的那些旧衣服。一把剪刀、几根针线、几件旧且过时的衣服,竟然很快就在她的手下变成了十分可爱诱人的物件。于是,家中的墙壁上,会挂上几幅极具艺术气息的布贴画。甚或连厨房的电饭煲、豆浆机,也都会穿上一件分外俏丽合身的衣裳。婆婆见我怔怔地细看,便笑着说:“给它们穿上件合体的花衣裳,省得做菜时被油烟熏染……”

婆婆有一个记账本。上面写着买菜花了多少钱,买米买油买面花了多少钱……最初,我看到婆婆每天都非常认真地记录着她每一天的开销,只觉得好笑。然而后来,我竟然在她的熏染下,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一日日、一月月、一年年,时光如流水般淌过。而我,却也渐渐变得成熟懂事。至少,我在婆婆的熏染下,终于学会了“过日子”。

每天下班,我会为家人做上几个拿手的好菜,并且,那几道菜总会不断地翻着花样。每每看到家人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心里,怎一个美字了得!

一些旧且过时的衣服,我也会合理地利用。洗衣机、电风扇甚或空调的罩子,我都用它们做成。姐妹们来家中做客,看到时,总要夸赞一番。而彼时,我的心里,则蓄满了感激。——如果不是婆婆,我哪能做出这样实用又好看的罩子呢?

闲暇时,也会去翻看自己的那个记账本。呃,这个月,花了多少钱,一目了然。花得多了,那么,下个月,就省着点。

“过日子,得细水长流、未雨绸缪呀!”这是婆婆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

我牢记这句话,并且将它付诸以行动。用心地把日子过成一朵花,一首歌,一道景,一种愉悦灿烂的心境。

家里有位勤俭持家的好婆婆,这日子多是安好祥和的。我家正如此。今天,婆婆虽然已年迈,而我要永远感谢她,是她,在过去的岁月中,一点点,一点点地教会了我——过好每一天的日子。

过日子的文章3:我们都是过日子的人

文/介子平

夏虫声声,乡音灌耳,人们围坐一处,东一句,西一句。天香云外,桂子月中,人们还是围坐一处,所谈依旧东家长,西家短。其间,免不了几许叹息。孩子考学不如人意,四处寻医,念经拜佛。众人规劝,每一个孩子皆独一无二,你我当年不也这样,见识孤陋寡闻,唱歌五音不全,长相歪瓜裂枣,甚至不如他们。孩子上学,离家千里,又会陷入另一种无聊。每次电话响起,或都有意外发生,欣喜忧郁一瞬间。将孩子的生活费按星期打卡,没钱不来电话,来电话未聊三句,归结到钱。

白头偕老与爱情无关,不过各自忍耐,没有永远的婚姻,惟有共同的夫妻。男人装聋,任女人唠叨不休,虽聋得见;女人作哑,任男人海阔天空,虽哑可闻。有些话可对众人说,不能单独讲,有些话只能单独讲,而不宜公开。谁也没有能力留住不想失去的日子,耗完耐心,攒够失望,仅剩疲惫与冷漠之余。

忙时井然,闲时茫然,无聊才读书;蝉鸣作伴,闲书加餐,读书也无聊。孤独中无法忍受自己,而接受孤独的事实,即长大成人的标志。与众不同的迷人,实则不合群的样子,也别人不敢活成的状态。入则恳恳,出则谦谦,单位里的日子几十年,早已失却激情,学会了一肚子的世故与城府。少年怀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向不该告白的人告白,把秘密说给他人时,尚未做好被公开的准备,已成挽不回的遗憾。到如今,事可以拖,话不能多,隐心而后动。

这么多角落,总有见不到光的地方,在时代的轮齿缝里偷生,撑不住的时候,暗自饮泣。无病不知痛,无伤不知悲,春上播下的种子,秋后未必有结果。每个人下快乐与忧愁恒量,脸上的显示则各异。有些故事,除了回忆,谁也不会留,除了自己,谁也不会懂,更多的无奈,除了沉默,谁也不会说。语言变得无力时,不妨让沉默替你发声。这个世界,没有能回去的过往,即便真的回去,一切面目全非,醒来不过一场大梦。

心上有过不去事,事上行不去心,那些旧事虽无人再提,忘不掉的仍是回忆,继续的还是生活。上厕所,下厨房,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生活里不脱凡俗。我们都是过日子的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