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文章

请欣赏印象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印象文章1:读懂父爱

文/陈俞伶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不苟言笑又十分严厉的人。他是一座威严耸立的大山,也是一本永远参不透,读不懂的书。

小时候,当我蹒跚学步之时,却总是跌到。而父亲只是在一旁看着,并不作声,也不许任何人搀我起来。摔得鼻青脸肿的我只能在一次次的哭喊与疼痛中爬起来,继续跌跌撞撞地向前走……

长大后,当遇到一道道难题时,我急得抓耳挠腮,想要求助于父亲,得到的也只有拒绝与批评。无奈之下,我只能自己绞尽脑汁,拼命思索。每当我参加一次次比赛,请求他与我一同前往,为我加油助阵时,他总是冷冷地说:“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我没时间。”

对比其他女孩,看到她们在父亲的怀抱里撒娇,我的心中总会泛起一阵苦涩。我曾一度怀疑:“我是他的亲生女儿吗?为什么他对我如此冷漠?”

终于,一切的不满,一切的委屈在我与父亲的争吵中爆发出来,我不顾一切地朝他大吼道:“从小到大,您帮过我吗?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您又付出过什么吗?别的孩子都是父亲心中的宝,而我呢?”父亲没说什么,而是转身走开了。我和他之间拉开了冷战,持久的沉默使昔日温暖的家变得格外冰冷。

终于有一天,父亲打破了沉默,与我进行了长谈。原来父亲不是不爱我,而是希望我更勇敢、更坚强。父亲的爱是一种更深沉、更隐秘的爱。“孩子,爸爸不是不爱你。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你知道:所有人都只能帮你一时,没有人可以帮你一世!”细细咀嚼父亲的话,回顾成长中的种种自己克服的困难,我的不满已一点点烟消云散。

现在,父亲的背渐渐驼了,岁月在他脸上也留下了痕迹。我也渐渐读懂了父爱:父亲的爱不是行动上的付出,而是对我内心品质的馈赠!

印象文章2:印山印象

文/封志良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远处的风景才是最美,因此不断地去追寻诗和远方。其实不然,近处也有美丽的风景,只是我们缺少发现而已。位于庙前境内的中国印山就是这样一个身边的风景。中国印山属南岭山脉,原来叫做岩背岭,连绵于常宁与桂阳交界处。多少年来,岩背岭山间那嶙峋耸立的石头,斑驳苍老的藤条,石缝中生长的树木就像乡间的俊俏女子,隐在深处无人识。

后来,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被一位叫吴国威的老人发现了。开发这座山时,吴国威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他不仅在国画方面颇有影响,还是常宁版画的创始人,曾获鲁迅版画奖。按理说,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老画家,他没有必要再去尝试这劳心又劳神的创意工作。然而,吴国威没有这样做,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就是永不停步,一心想的就是如何给后代留下一笔能够永远保存的财富。于是,他力排众议,经过一笔一划,积十年之功,终于在这个古来就属蛮荒之地的庙前一隅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景点。于是,不甚出名的岩背岭便成了流光溢彩的中国印山,山上的石头便成了“酿酒的石头”。

现在,中国印山既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镌刻了华夏风雨历程。那山间秀美的景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上的印章更是给我们处世谋事提供了珍贵的人生借鉴。建成以来,前来观赏和接受教育的游客和学子络绎不绝。

我不知来过中国印山多少回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记得第一次来时,首先看到的是沈鹏先生雄劲的“中国天下印山”六个大字,背面则有“庙前岩溶地质公园”的牌子,而且还是省级的。穿过牌楼,由广场往前走,发现入口上方有一枚大大的指印,相传为舜帝所留,也许就是它触发了吴国威老人的灵感。下面还有一个足印,相传为隋唐瓦岗五虎将之一、后来成为道家仙祖的谢映登羽化登仙后所留。左右两侧各有一方大印,即阳刻的“中国印山”与阴刻的“天地人和”,充分展现了中国印文化的两个方面。

中国印山有“三山一峰”,分别为中国名人名章山、中国书法艺术山、中国纪念印章山和观印峰。行走在山间,那印章从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穿越古今,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而且每枚印章背后都记载着相对应的历史人物和丰富故事。我们往往这一步还在盛唐,下一步则到了遥远的宋朝。但我们如想完整地欣赏到这些玺印,还得颇费一番周折,因为山间的道路处处皆蜿蜒曲折,石头则壁立千仞,有些地方间隙狭窄得只能容纳一人。如果是一些瘦小者还好,遇到身材魁梧者往往得收腹弯腰才能通行。

有人说,张家界是上帝的盆景,是遗落深山的丹青,是一幅展开的长卷。从我看来,印山的石头完全可以与之媲美。在这山间,张家界有的,这里也有,张家界没有的这里也有。中国印山上的很多树木都是从石缝中生长出来,而且这些树木,往往是两棵树抱在一起向上生长,像一对恩爱的夫妻。张家界山间就没有这样奇特的现象了。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幽深的情人谷,美不胜收的金龙岩。行走在这片土地,我们总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希望静下心来以抵达中国印山灵魂的深处。

中国印山不远处有一溶洞,这不得不提,也不得不去。洞内与外界的温度恰恰相反,让我们感到大千世界的不可思议。如果夏天进去会感到清凉无比,冬天进去则会温热弥漫全身。洞中那经过亿万斯年浸淫、滴落而形成的独特石灰岩地貌让我们感到无比惊讶。巍巍耸立的巨型石笋,刚中见柔,粗中显细,在那七色灯的映照下,则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相对于印山的神奇与韵味,这里宁静而抒情,温馨而神秘,确实为一处避暑纳凉、感受自然胜景的绝佳之地。

“什么也不留下,只留下脚印;什么也不带走,只带走印象。”中国印山,我肯定还会来的。

印象文章3:印象彭水

文/罗跃

2014年,因工作需要,我到彭水记者站驻站一年。

一年的时间里,我到过彭水乡镇的边边角角,对彭水的印象由未知而变得熟悉。离开彭水后,那方山水的美、真,那方文化的厚、重,让我刻骨铭心。

去彭水前,对彭水的印象几乎为零。印象中的彭水总是那么遥远,总觉得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外出求学的那段日子,往重庆方向只有国道319线,从黔江汽车南站乘车出发,路过乌江时,才发现已到了彭水地盘。后来,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相继开通后,对彭水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有一个叫 “保家”的地方。夜晚路过保家镇时,小镇灯火阑珊一片,还以为到了彭水县城。

面对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去亲密接触它时,内心总是忐忑。因为,人在他乡又能遇到多少故知呢!到达一个新的地方,只有怀着积极的心态,去认知熟悉之后,才能改变最初浅显的认知和态度。我也不例外,来到彭水一段时间后,我被淳朴善良的彭水人所感动,被彭水山水之美所吸引。

彭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厚重的文化吸引着我,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彭水就诞育了巴蜀最古老的“黔中文化”。 唐朝时,置黔中道,并置黔州,彭水成为今渝、黔、湘、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可见当时,可谓车水马龙,繁盛一时。而今,再到当年黔中道中心郁山古镇时,还能够隐约看到它当年的影子。据研究黔中文化的专家学者考据,郁山能够成为黔中道的中心,与当地的丹砂和盐业有关,丹砂和盐巴是古时最具商业价值的产业之一。彭水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盐丹文化,为这方山水注入了活力,标签了文化。

彭水人杰地灵,百业兴旺。我一直认为,有文化标识的地方,人们骨子深处会透着优越感。但到了彭水之后,我的思维有所改观。彭水人勤劳朴实,敢想敢干。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夜晚下的彭水县城灯火通明,在乌江、郁江一汪碧水的映衬下,似有“小香港”的味道。走在乌江河堤上,清风徐来,一阵清爽,一天的疲惫就烟消云散。同时,安逸和谐的环境,催生了彭水的百业兴旺,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逐步走上了小康路。

彭水山水优美,民俗甚浓。一年的时间里,我到过乌江画廊、摩围山、阿依河、郁山古镇、蚩尤九黎城、鞍子苗寨、周家寨等景点。美丽雄奇的自然山水,让闲暇之余的我又增添了几分人文情怀。驾一叶扁舟于“百里乌江画廊”上,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置身摩围山顶,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释然;阿依河竹筏放歌,与美丽的“娇阿依”隔江对唱,增添了情趣,消磨了时光,获得一份闲适;走过郁山古镇,隐约能看到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每年的3月至11月,彭水“踩花山”节连续数月,把苗乡的歌舞演绎到极致。“不墨乌江画、无弦苗乡音”,确实,生态的、民族的彭水才是最炫的。

走过彭水,彭水一切烙在我心。我知道,时光流逝,再也回不去了,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记忆中还有彭水记忆。

印象文章4:大鹏岛印象

文/姚崎锋

金塘的大鹏岛,当地人叫大鹏山,其实,山就是岛,岛就是山,因为一个岛就只有一座山。岛的确不大,绕着岛走上一圈,只需半天时间。它孤悬海上,与金塘本岛隔着一条水道。多少年来,没有桥,小小的渡口,渡轮不停地往返,来回仅需两分钟,机器才轰轰响起来,便又熄火了,摆渡费来回只要5毛钱。

居民的房子就建在渡口边上,门前就是海。夏天,家门口便是孩子们的乐园,白天下滩头游泳捉海货,傍晚迎着海风吃海鲜。入夜,抱着被席在渡口上一字排开,伴着潮音进入梦乡。好多次,大潮来了,惊醒了他们的美梦,湿湿漉漉。

当我走在海边的水泥路上,那些老房子映入眼帘,整个意象就像一幅水墨画。几口水塘、几块田地、几棵大树、几缕炊烟,安静如初。大院、院墙、排房、青石板,院门上的刻字——“关西旧风”“居仁由义”……甚至那些已经倒塌的老房子,都让我不由地回味起过去的时光。

春天了,岛上热闹了许多,人来人往。北部开发区正在建设新的港口,有些人家的房屋正在翻新。老人光着膀子,在院子里拉着二胡,曲调欢快激昂,见我不停地朝他张望,便更加摇头晃脑起来。

那天早上,淅淅沥沥的雨下过之后,我看到了燕子。一只、两只的黑色影子,在我不经意间掠过我的眼帘,掠过水面,在不远的天空上集聚、飞升又低行。大鹏岛不知迎来了多少个这样的春天,河水开始充盈、水草渐渐丰茂、树木慢慢葱郁。人们脱去厚衣裳,在田间地头劳作,摘着蚕豆夹,剥着鲜嫩的菜叶,脸上洋溢着幸福。

老屋是低矮的,门墙边有草蔓延出来,透出春天的气息。燕子们像是归来的游子,翻了个身,便悄无声息地落在堂前的横梁上。它们衔来春泥,开始一点一点地筑自己的小窝。我想用不了多久,一窝窝的雏燕便能破壳而出了,光秃秃的身子挤来撞去,怯生生地叫着,张着嫩黄的嘴巴讨食吃。春到海疆,果然是一片好景象,大鹏岛在静谧中潜藏着勃勃生机,而燕子就像春天的精灵,为海疆涂抹上一道暖色的风景。

如今,大鹏岛已被列入金塘岛开发的10年规划中,将来或许会变成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也或许依然保存着那些老式的建筑,淳朴的民风,依然是周而复始的渡船,载着人们悠闲地来来回回。

印象文章5:一夜蛙声到天明

印象中青蛙是在夏天才活跃起来的,可现在离夏季还早着呢,窗外池塘里青蛙的欢歌就整夜整夜不停歇,以至我整日满脑子都是咕呱咕呱的鸣唱,分不清是幻境还是现实。

很喜欢这群只闻声音不见影子的朋友,也很羡慕它们的生活。它们的家安落于四皓岭巅,在这个远离闹市、远离人群的小镇,在这个没有河流、没有泉眼的高岭之上,它的家犹如一颗遗落人间的明珠散放着灵动之气。它们一定拥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大家庭,要不然它们怎么会歌唱的那么欢快,歌唱的那么嘹亮?咕呱咕呱咕呱……一直把我催眠入梦,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进窗口时,它们又从梦乡将我唤醒。我是幸运的,我为拥有这么一群活泼的朋友而感到欣喜。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打开窗户放它们的歌声涌入我的小屋,而我则静静地沉浸在一片欢腾的海洋中,感受着此起彼伏的潮起潮落,心里默默地唱着哄儿子入眠时唱着的歌谣:

“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

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

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

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

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

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这首歌是老公教给我,我又唱给儿子听的。儿子最喜欢听我唱这首歌了,每当他想要入睡而烦躁不安时我就抱着他给他唱,一遍又一遍,儿子便在我的怀里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我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但我很喜欢词中浓浓的乡土气息和调皮融洽的情境,也很怀念我的童年,但愿我的儿子也能拥有一个不受污染的美好童年!

印象文章6:不老的歌

文/乔乔

重阳节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温暖的节日。因为她总是由绽放的菊花、怀旧的诗句、老人的笑脸共同组成的一幅幅暖心的画面。

今年重阳节来临前,单位邀我参加重阳节老同志座谈会。放下电话的那一瞬,我突然想起前不久读过的一首诗:大地不甘万菊放,秋风掠走花衣裳。

明明知道生命是个不断失去又不断接受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失去还是接受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大多是被动的。忘不了第一次有人管我叫“阿姨”时的那种失落感和不习惯,后来朋友的女儿让她的孩子管我叫姥姥,我说叫老姨吧。有一天,电梯里遇到一个小男孩儿,他仰着胖嘟嘟的小脸蛋儿,闪动着黑眼睛主动热情地对我说“奶奶好”!从那一刻起,心中的那一份惆怅就如同飘飞的落叶荡漾了整整一个秋天……

我真的老了么?我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抗拒。我依然喜欢穿着荷叶领的衣服和背带裤,喜欢吃烧烤和水煮鱼,喜欢一不留神就蹦蹦跳跳跑几步……有时候我调侃自己:“不知老之将至”也!然后又对自己说:不知也罢,何必要知道!

但是我的生活还是发生了许多改变。我变得比从前更懂得关爱自己,也对自己少了一些苛刻。遇事不再勉强,而是量力而行。我会留出更多的时间给自己,我成了自己的朋友。我变得更加达观,和相处舒服的闺蜜在一起,相互欣赏,相互仰视,相互包容,从不苛责。彼此轻松自在,身心释放。我们聊读书聊往事,把时光浸泡在茗茶中,清香了整个下午。我对自己的一日三餐不再像从前那样随意和马虎。比如突然想起吃包子,纵使家人都不能回来共享,我也会马上去发面,拌陷儿,给自己做一顿美味飘香的佳肴。购买任何一件物品时,我在意的已经不是价格高低而是这个东西是不是实用?日后好不好打理?会不会因为它把环境搞得拥挤?喜欢享受断、舍、离带给自己的身心欢悦。

还懂得了放下的真正意义。放手,才可以腾出手来,抓住原本属于生命的快乐和幸福。懂得了适当放下身边俗务,和自己的爱人家人或者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远离尘嚣,清风两袖,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不再和家人争执,平和的相处就很舒服。闲来和爱人聊聊吃什么,做什么,去哪里玩儿,怎么去……把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学会了顺其自然,凡事都往好处想。我会更加认真对待自己的妆容。认真打底色,拒绝珠黄素颜。年少时喜欢说“女为悦己者容”,如今梳妆打扮全然为了养自己的眼和取悦自己的心。

一如继往的地方也很多:一如继往地坚持学习。对一切与自己有关的新知识新事物依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习惯享受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充盈和喜悦;一如继往地在工作室里忙碌;一如继往地让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从今往后,重阳节在我的眼里,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醉人秋色,是《九九艳阳天》那首永不老去的歌。

印象文章7:吃苦偶拾

文/高立群

与苦瓜的初遇,是个惊艳的印象。童年时候的菜场,气象比起现在要瘠薄很多,于是一旦稍有特别之物,便会分外夺目——那只苦瓜便是,况且那是个响晴红日的清早。它被剖开横陈于艳阳之中,外面是累累丰厚的绿,内里是一团浓郁的红。其实苦瓜的长相就是这样啊——皮是绿的,籽是红的,可那时的我何曾见识过?那只苦瓜像用玉石玛瑙制成的宝物一般,价值连城的感觉。

我惊叫着奔过去,一定要外婆给我买。外婆叹息着说:“这是苦瓜,苦瓜!”说着眉头也皱出一丝苦意。剖开的苦瓜其实是“样品”,但人家新拿出一条,在我看来暗淡很多,非要那只“样品”。外婆拗不过我,只好把这只苦瓜买下来。

然而,当我刚刚满怀热望地把它捧到手上,心就凉了一下:怎么是软的?苦瓜在阳光下璀璨的假相,给了我坚硬的幻想。后来,更别提吃它了,仅一小口,就把我苦出泪来。

这小小失望就此成为我心里深埋不去的细刺。这只苦瓜,像是人生早早给我的一个警示,此后所遇的人或事,果然有幻灭者,如那只苦瓜的幻象和真味之间的距离那么深长,不可通融。

然而失望真的不算什么,甚至幻灭也难以让人真的死心,比它们强韧的东西有很多,如同恋爱是失恋无法阻挡的,馋嘴更是吃坏肚子无法阻挡的。我开始比较多地吃苦瓜是在年轻时独居城西的日子,那时开始自己买菜做饭,买苦瓜,仍是屡屡被它的皮相吸引。平心而论,苦瓜的长相,在蔬菜里算得上漂亮而且独特。苦味要人去尝,总需有特别的引诱。那时我喜欢用西红柿炒苦瓜丝,我经常吃这个菜,且真心觉得挺好吃——其实,苦味就像一种智慧,只需稍稍提点或陪衬,就能变成最奇特的回味。

印象文章8:常怀一颗“清明”心

文/松松

在大众的印象中,清明是个祭祖扫墓、追思亡者的日子。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追逐物质生活的高大上作为目标,把快节奏生活作为习惯的当下,清明节,就像定时叫早的闹钟,提醒人们放慢脚步、感恩先祖,的确大有裨益。

其实,除了祭扫的习俗,清明还是个清爽明净的节气。《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忍耐了整个严冬的沉闷,一扫雾霾的围合,草长莺飞,郊游踏青,笑容与百花一齐绽放,欢声与鸟语一齐争鸣,五彩斑斓的纸鸢让整个蔚蓝的天空更加生动,怎不让人兴致勃发、恣意烂漫?

当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是明媚的春光,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是一番不同的景象、不同的心境,甚或大相径庭。我国古代的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纪念介子推的节日。唐代韩愈的《寒食》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而同时代孟云卿笔下的《寒食》则是“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这也难怪,孟云卿科场失意,过着漂泊不定、流落他乡的生活,即便百花满枝,也难让他从悲苦中感受到盎然的春意。

与孟云卿客观上穷困潦倒所不同的是,时下的有些人生活中稍有挫折,便神情沮丧,什么都看不顺眼,似乎前途渺茫,一切都黯然失色。记得小时候看电影豫剧《朝阳沟》,银环刚下乡时意气风发,进了朝阳沟,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那么新鲜可爱,“朝阳沟好地方,一辈子我也住不烦”;到了后来,怀着矛盾的心理要回城时,“下乡时路边的野花对我笑,现如今见了我它皱眉摇头”。野花何其无辜,只是她前后的心境判若两人罢了。

如同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的轮回不会永远是春天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什么人都能遇到,什么事都会发生。如果没有一颗清洁明净的平常心,就会把不如意不顺心的人和事放在显微镜下,桃花谢了,天空也不那么蓝了,连宠爱的小狗也不那么乖了……

常怀一颗“清明”心,看问题处理事情就会客观得多。世间万事万物,义理相通。清明,这个清爽明净的节气,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时常怀着一颗“清明”心,神清气爽,笑对人生。

印象文章9:印象贞丰

文/紫影

自11月接到“中国散文诗协会”的邀请函后,在我的心里就决定倘若年终工作安排得过来,也准备随团去贵州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参加关于贞丰县及安龙县文化采风活动。

在宾馆报到后,我匆匆进入到房间里。敲门进得屋来,房间里已经有一位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小妹妹在了。我们彼此认识,自我介绍后,彼此定下床位,然后又各自忙自己的事情。

虽然我对第一次见面的人往往是心不在焉的样子,虽然此女子的名字不怎么好记,但在彼此留下电话号码的同时,我也在暗暗想要记得她。

后来,我知道她叫包明娟,与夏寒诗人一样来自内蒙古草原。

娟在卫生间整理完自己,她对我说想去对面的广场看看,因为她说她遇见了一颗开花的树,那满树的红花惹得她立刻想亲近。

我嘱咐她不要走太远,因为一会组委会会通知我们在哪里吃饭的。如果到了吃饭的时候,我会电话通知她应到的地方。

等明娟走后,我才慢慢打开旅行箱,想把一些必须要用的东西取出。只是在打开旅行箱后,手停在箱中摸索,瞬间的断片,我想要在这里收获到什么呢?

沉思,默默,我返回坐在床上,我随翻着“中国散文诗作家‘走进黔西南。贞丰采风’工作方案”,还有随翻那几本吸引着我目光的新书。

《金三角》、《万峰湖》、《贞丰布依》、《北盘江》都是我第一次看见的杂志。其中《金三角》、《万峰湖》由黔西南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编印;《北盘江》由贵州省贞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贞丰布依》由贵州省贞丰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与贵州省贞丰县布依学会合编。

12月17日黄昏,紫身在贞丰宾馆,在安静中独享一个人的世界。

一个人独处时,身心是自由的。如果你疲惫了,可躺卧床被里半闭眼睛凝视窗帘外的天空。当你修整好心情后,可随手翻看书页中的情趣,恰巧见布依族新娘妆扮像。翻拍,发微信,发微博,给家人道平安,让大家来分享紫在黔西南的行踪,这是到某一个陌生的地方后在空时一定要做的事情。

做完这些,我还是安静在房间里等明娟回来。

继续地发呆,想起一天的旅途,从重庆出发,飞到贵阳,再从金阳客运站到达贞丰,来也是用了一个白天的时间。原来时高速,时路顺畅,时巅簸,时穿山,时淌水桥上过,时与那么多寨子擦肩……

仿佛要冬至来,太阳正好,一直在前方照着我。从金阳到贞丰,我在机场换乘,买到2号座,坐在宽敞的车厢里,前方,左右的风景尽收眼里。一路的随车行走,从贵阳,我的影子在泸昆高速上飞奔过。我们穿越过清溪市的红枫湖,也路过平坝县,更到达过安顺市。

因为工作11月紫才来过贵州,对于安顺市的镇宁县,关岭县的某些风景已经记忆成印象存入脑海了。

车,随我的心一直向前行。

在贵州行,特别是行在高速路上。车,时急时缓时刹车,有时候一边是险峻的岩坎,一边是峡谷中的沟壑,偶尔还是有些许担心。偶有郁闷是你会看见高速路上还有骑三轮车,或开摩托车的人。

只知道云南有18怪,看来在贵我倒要好好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了。

自关岭下了泸昆高速,一座座山变了模样,公路也变得窄了些。有手机导航指示出我的具体位置,手机里那个点就是紫影。一路的下坡,一路的翻山越岭,因为疲惫,因为山中的荒凉我居然恍惚在昏昏欲睡中。

山中,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有时候想知道自己又身在哪里了?而有时候手机里那个点看不见了。

有客要在上官镇下,有客在花江镇第一小学旁边的路口下,有客在者相镇入镇口或双乳峰牌坊处下,我才知道我离贞丰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其实直到诗会结束回川,我才在手机上再次搜寻所走过的路途。与你那样远,与你又那样近。原来自关岭下高速,我一直在花江大峡谷穿行。

原来出关岭,我一直处于清醒状态。因为每一座山又在变化,每一块田地里种的植物也在变化。最惹我的是路旁,山间偶有一丛丛的甘蔗好像多了起来。

原来心若变成迷,路也随心走。我奢望想记得那些路过的寨子,我想记得穿过的每一孔隧洞,我愿意它们都在我的文字里横竖排列出现,若我为将军。

在山间穿行,有的隧洞有照明,越往黔西南走,有的隧洞却没有灯照了。还好,山野间还有绿草青山,虽然隐隐的荒凉,却有那些背朝黄土的老人们在做农活带来生机,或宽慰我的心。

原来一路与花江大峡谷平行而行,于我对贵州风景的了解中居然又了了一些旅行的心愿。

紫,只要一踏上贵州的土地,那些旧时的、女孩时候在贵州工作的记忆偶来扰过我。好像一些贵州的诗人朋友,他们在微信里表现出的对家乡贫穷的无奈,及为家乡人冷漠的情感伤心也影响过我的心情。

紫来贵州参加散文诗采风,我就是要以紫行走的方式,以我之心,之善以叙事性游记散文来改变一些村寨贫穷的现状。

或许在紫的意念里,爱父母之人才可爱人,爱家乡的民才可爱国,爱自然的人们才可爱地球,爱地球的国才可善爱宇宙……

到达贞丰,下了长途汽车,冬日黄昏后冷风一吹发丝,还是感觉了瞬间的陌生感。因为在贞丰,我还未遇见那些熟悉的亲人。

在房间等明娟很久,她都没有回来。原来她是第一次从冰雪覆盖大地的冰雪城市而来,贞丰的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一草一个叹息,都会引起她的好奇心。

从窗台往外看,她一个人居然在徐徐冷风中的“丰茂广场”游玩,那怕我电话催过她也没有想回酒店的意思。这些时间都让我的思绪继续在回味、陈静在旅途的记忆里,直到组委会有一年轻人打我电话,请我们立刻下楼在“金谷黄酒店”晚餐时。

经过者相镇时,路旁确有某家狗肉店。行在路上,恰逢22日为传统节日“冬至”。某些人在冬至节日,在羊年,我们吃饺子,汤圆可补身体。而某些人,则必须要吃狗肉来滋补之举紫影一直是反对的。

只是想不通的是,通过花江大峡谷,我见黄狗为您们看家守田,你怎舍得杀了它,吃了它?

或许一方水土,一方人情。一方山养这方水灵灵。路过者相镇,双乳峰惹得我心慌意乱,偷偷望见山的双乳与己擦肩而过,太阳正照前方,某女的脸庞不因更年期也刹那红透。

再望一眼,哪些山更高了挡了视线,少女的双乳藏入彩云。一个老夫人,却又把双乳显,那一层层的梯田藏在山峦,那一些嫩绿的菜花开放在田耕,或陇,或者相凡间。

再次跟明娟打过电话,我匆匆下楼,与旧友诗人夏寒、诗人韩树俊,诗人秦和,诗人陈永明见面,对于久别的人献给拥抱。

让紫影尴尬的是,安排我与贞丰县某些领导一起就坐的人很熟悉,瞬间想不起他是谁?后来才知道他就是黔西南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金三角》杂志主编彭殿基,其实我们在赤峰参加首届玉龙杯散文诗颁奖会及采风笔会就认识的。

就座后,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对紫都特别热情,这让紫从那时开始,就慢慢在偏爱贞丰了。

晚宴很丰盛,有才出林中的竹笋,有南瓜与糯米、排骨的蒸菜,有西红柿与黄瓜炒的鸡蛋,有板栗与大块肥肉烧菜,当然缺不了的是贵州烧白,大块的肉细嫩得使人暗吞口水。还有贵州正宗的窝窝头,贵州葱垫底的水豆鼓……

10个人一团桌,明娟因为第一次来贵州,我让她坐我身边。

在欢迎仪式还没有开始时,总有人在开着善意的玩笑,有的说:“紫影来了,欢迎宴就开始吧!”有的附和:“内蒙古美女来了,欢迎词是不是可以开始?”

12月17日夜,紫行在贵州贞丰,不为亲,不为故,只为与你来用散文诗聊酒,倾诉谷物。

在贞丰,我们举杯,我们认真倾听贞丰县领导致欢迎词,及感受中国散文诗协会执行主席、《中国散文诗年选》主编夏寒寒喧久别或因散文诗遇见冬天的暖,及对中国散文诗协会2016年的期望。

当餐叙进行热闹中,我们在贞丰孩子们的特殊照顾中,11个菜,我们喝贵州习酒,喝汤用贵州水熬的也顺心润口。或许因为人与人难得一见,难得众多散文大家辛辛苦苦从20个省或直辖市来,不知不觉菜越吃越香,酒越喝越旺。

来敬酒的人,去敬酒的人,都愿意自己与人同醉,仿佛大家都要在黔西南,在贞丰与散文诗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那一夜,我们与贞丰人民一起融化在夜色下,我们与老百姓一起跳舞,我们与老百姓一起合影,我们一行散文在风茂广场过小桥,赏楼阁,捉那月影,等待高楼大厦成功封顶,你们当与诗一醉方休……

印象文章10:沤江印象

文/马良权

即使在本地的区划图上,沤江也只是一丝浅浅的淡蓝色的绒线,还没有她近旁的106国道看来阔宽直接。

她汩汩地从罗霄山脉的莽莽林壑中流淌出来,袅袅曲曲,绕峰穿谷,慢慢地成为了东江、耒水、湘江、洞庭的源头。

初初在桂东县的万王城看她,觉着素朴柔和、不事喧哗。没有大远处就可以听见的川江般的浩荡江声,也没有漓江的容容丰沛,狭窄处数步就越,似乎伸手可握,宽大处也才盈盈丈把。清浅时濯足正好,宽深时也不见幽墨的渊潭,始终不急不徐,不愠不怒,像青衫君子般清癯谦和。清涧不少,很多处可望见簇簇白流悬挂在黛青的峰腰,没有大的喧声,伴随清风,穿出岩壁,透过丛树,接着在峰脚谷底又缓缓地漾溢出来,时隐时现,缕缕不绝。

在桂东县普乐镇看见她时,正清粼粼的欢实流荡,拐出许多个弯弯。三三两两的村庄沿着水湄错落排列,鸡鹮板桥,李桃瓜蔬,处处都能触到土地、柔水与柴烟混成的乡野地气。夹岸上的梯田高高低低,簇拥出种种或苍或黄的蒲啊草啊,也有妖冶的叫不出名字的花木不论节令夸张地开。生于岸处的扭榆、拙朴、国槐各类树木,无一不是树干粗短,树枝却迅即地密密朗朗发散开来,形成巨大的冠。

普乐镇东水村有奇特的冰臼群。绵延数十里的粉白色花岗岩,在清浅江水下突突的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环孔,孔壁光滑,深浅不一,无砾无沙,口小肚大底平,宛如骏骥驰骋的阵阵蹄印,又像劳累剥蚀的千年驿道。这时,才了解在无数个默然的黑夜她在深处的努力,感受到她经历的雪雨风霜与曲折坎坷。这臼上驶过的流水,可能也就是庄子讲过的那些叱号古旧的秋水。石臼不分尊荣,自然环陈,让人不得不叹服自然与水力的莫测与高妙。

她大部分时间是轻柔的,甜蜜的,裹缠着数不清的颜色与风情。她旁边的每一株苗木,每一个性灵,远离了嘈杂鼎沸,仿佛都入世,但又仿佛出世,自有各各的运命荣枯。如果尘虑未消,她四周环绕着的一种静与光,会亮晃晃地让人睁不开眼,会让呼吸也轻柔起来。哪些传说的格局与气象,在她的纯粹、直接的色彩面前,似乎要逃遁。

她的头上是高远蓝天,前后左右的峰峰青山郁郁隆盛,苍穹下的阳光透过乡村灰灰淡淡的炊烟。这时去看江流徐徐,看千古黄壤,看“绿满窗前草不除”,看勤谨的芸芸父老,也恰好能诵记最是酷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眼内自会有酥酥的热。

但不能说她温吞,她常常发脾气,这在桂东县沙田镇、大塘镇等地常常可见。有些趁在水暖鹅鸭时,有时赶上霜浸寒石,也没有太明显的征兆,她就发作起来。体内精灵挣脱束缚,借着雨势蓦地站立,一夜之间滚滚沸沸,把江面扩大数倍,湮及田畴,挟木滚石,浑黄滂霈。这时候的她就像挂在老屋墙上那把泛锈的老镰刀,经过磨砺显露出血性和光热。谁要不相信她这时的犀利,不信就试试?足以杀生夺命。她可以主生,用温情灌浇田园滋养生命;亦可主死,不顾一切奔流宣泄。

她的腹底产出一种叫青花的石头,经过千百万年的锤炼,筋骨质地很硬,初看很普通不起眼,但稍经擦洗,即个个栩栩如水墨。青花石前些年行销各地,很为商贾藏家看重,近年行情冷清些,又复归平淡,一如阅尽世事的村叟,惯看春花秋月。

她的岸畔生长一种野生植物?子,形似高粱,其籽粒和着江水酝酿的水酒,稠酽劲道,香味浓厚。当有客从远道来,就着春韭青荠、秋崧山菇,佐以甘冽爽口的?子酒,定是主客皆欢。

她有许多桥横跨其上,多为或石或木的拱桥,全部依形势筑建。流源乡的联珠桥始建于清代,为东西、南北各向的三座拱桥汇结而成,构筑巧妙,古色古香,离邓力群旧居一公里,古属官路桥。江上较有名的还有文昌桥、高桥、燕岩桥、油箩口凉桥,大部分都是赴圩赶集的要道,沟通着此与彼。其中四都凉桥一端刻有一联:逝者如斯,长宜大干争朝夕;行人至此,何妨小憩养精神。这联不知为何人所撰,倒是切中旅人心思。

有人在看过苏杭风景后说“故乡无此好湖山”;也有人说少时大淖的水汽浸透了他的一生。每每读此,我总持怀疑,想他们已是辗转,还带着固执对少时故乡给出印象。但是行走在像一条棉线的沤江两岸,你会不自觉地想起流年,想起母亲手中的针线,想起生命的源头,想起奔流的大海。

印象文章11:武汉印象

文/郝红霞

很久就想写一篇关于武汉的小文,只是拖来拖去的,今天终于要写一下自己对武汉的一瞥印象了。

很匆忙的高三工作结束了,学生们席卷了凌乱的情绪激动不安地消失在熟悉的校园内,来不及回头,来不及等待,来不及欣赏,毕业了。

我也匆匆的赶上了晚上10点的夜车,还好有卧铺票。不管三七二十一,撕掉文雅斯文装,昂着头,踮着脚挤在人群中买票上车。火车上人不多,但都是陌生的面孔,疲惫的身躯醒来时已经上午了。急切地透过车窗看外边的风景,霎时间让人心醉的感觉。青山连绵,绿树遮天蔽日,那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张扬着青翠欲滴的颜色,让人陶醉惊叹,那绿让你感觉一种放松,一种痴迷,一种闭上双眼就能做着初春的梦。山涧到处是潺潺的溪水,虽然是一晃而逝的观看,但也分明嗅到她甘甜的味道,在湿润的空气里弥漫,或许有南方淡淡的花香。

更让我这个北方人惊叹的是农家的庭园,他们静静地懒散地横卧在半山腰里,和山间漂浮的浓雾浑然一体,或隐或现,或明或暗,像一幅朦胧的山水画悬挂于天际间。人家的房屋皆是青黛色的瓦房,依依的、害羞地就山势而居,毫不夸张,毫不低调,淡定的如忙碌在稻田的农夫,还有那些水牛,安静的在田间漫步,很安逸的生活,自由自在,一切美丽的东西皆在南方的山水中。

火车到了武汉站,是个刚建成的新站,透着点冷清和寂寥,也许和下着小雨的天气有关。火车站门口有书店,店面甚是狭小,书却很是潮流、时尚,随意买了两本,感觉豁然开朗,一本是《纳兰性德词选》。弟弟接我来了,看到我瑟瑟发抖的样子,脱下西服披在我身上。公交车上的女孩们很养眼,美的无法形容,皮肤温润如玉,如新鲜的蛋清般的柔嫩,窈窕淑女比比皆是,美目顾盼生辉,令人感叹小鸟依人般女人之美。大街上到处可见不知名的环抱大树,树干粗壮、树叶厚实凝重,随意的舒展开来,重叠层层间急于溢出翠绿。玉兰树开着大朵的玉兰花,看似很骄傲,很扎人的眼睛,茂盛的夹竹桃开到荼蘼状。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深呼吸,空气很干净、湿润,在北方的老家,我是不敢敞开心肺呼吸的。

第一次看到了长江大桥,果然气势磅礴,任滔滔的长江水汹涌奔过,她却安然镇定。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里沉淀的是浓重的历史,桥下是忙碌的船只,来来往往,悠然自得。在浩荡的长江面前,我深感人于世间之渺小,之无助,之无语,纵然你有百般愁肠,万千恩怨,都会被这滚滚江水洗涤一空。在长江面前,你就是她擦肩而过的过客,一粒红尘间的尘埃而已。大桥锁定了许多人的情缘,锁子上刻着彼此的名字,或是锈迹斑斑,抑或崭新光亮,让长江见证着刻骨铭心的情感。

巍峨耸立于武汉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美称,与湖南岳阳楼,山东蓬莱阁、江西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我见到了那只传说中的仙鹤,铜鹤的下面有一铜塑的龟,龟背上盘有铜制的蛇,那条蛇仿佛在蜿蜒行走,两只仙鹤亮着翅膀像要西去一样。黄鹤楼俊美、壮观,琉璃瓦熠熠闪光藏匿了千年的古韵,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叹息依旧遮盖不住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婉转吟唱。

武汉的水很多,到处是湖泊,荡漾的湖面上还有鸟在飞,尤其是东湖,坦荡荡开阔的湖水看似平静,却是偶尔会掀起浪潮的。湖边到处是说着浓重武汉方言的船夫,他们很热情的用木船载你在水里玩耍,收费不高,态度和善,如邻家大哥,我是有点晕船的,怕水,所以不敢往深处走,担心忘了回家的路。

武汉,诗意很浓的浪漫城市,让你感觉自己还年轻,还需要好好生活,抑或为他人,抑或为自己。

印象文章12:大泽印象

文/谭永强

大泽山,古名“九青山”,距市区约30公里。大泽山历史悠久、古迹棋布、轶闻迭起、名胜荟萃,据《史记》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大泽山就被誉为全国八大名山之一。现被山东省政府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森林公园”,而关于葡萄据载始于汉代这里就有零星的葡萄种植。

虽年近四十,但实在愧为大泽山人。终于,在一个山水如歌的午后,我有幸翻开了厚重的大泽史书,渐渐步入了这条充满神秘的历史长廊。清泠的湖水泛着粼粼波光在身边静静地流淌,满眼淳朴的果园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乡间的水泥路撒下斑驳的树影,山脚下红瓦绿树掩映着静谧的山村……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远眺灰蒙蒙的群山环抱着绿水,好似一幅清淡幽雅的山水画。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到了大泽山,人也仿佛一下子清爽了起来,犹如品一壶上等的茗茶,鼻息间幽幽地浮动着清雅的暗香。经年的葡萄品质同时在历史文化中积淀,长久浸润出大泽山的古典和丰满。

一晃,车子不觉到了大泽山久负盛名的五龙埠葡萄观光园,自下而上只见人头攒动、车行如流,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熙熙攘攘,如同波浪随风滚滚而去,打扮光鲜的城里人纷纷开着私家车纷至沓来。相比之下那葡萄园里的老农,没有刻意的修饰和做作,黑黝黝的肩膀上搭一条细碎的毛巾,笑呵呵地一边匆忙不迭地招呼进园的客人,一边随手剪下那一串串如玛瑙般的葡萄。“大爷,今年您又发财了!啊呵呵呵”城里的小伙恭维着和老农打着招呼。“啊,你说啥……?啊哦,还行啊!咱赶上了好日子啊!哈哈哈……”老农爽朗地笑了,那额头的皱纹也随之舒展开来。

信步走上埠顶,天蓝水碧,泽山湖静静地仿佛一位清纯的少女,向人们展示着她靓丽迷人的肌肤,一座座民居错落有致地依偎在她的身边。侧目移步,满目清凉、绿色相拥,甜润的空气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思想也一下子变得空灵起来。却又怎一个“寂寂性天无障翌,明明心底尽融通”了得?真可谓是“目尽长空杳翠烟,直堪搔首问青天”。

来大泽山,她的每一个角落都那么值得驻足,且不说那肃穆的宗教寺庙、历代文人墨客赋诗题咏的摩崖石刻……单单这里雄伟的山、静谧的水、淳朴的百姓,就足以让你如醉如痴、流连忘返。你只有慢慢寻觅和感受,才能体味到蕴涵其中的文化意韵、幽兰吐馨般的清新自然,还有淡淡的历史沧桑感。

落日寻空谷,林深万壑开。鸟鸣山意动,云度水香来。入寺花分径,闻钟月满台,悠然罢尘想,身世隔蓬莱。

如梦如歌的大泽山,云卷云舒的刹那间,早已深深地印在你我的心上……

印象文章13:大嗓门妈妈

文/代梓涵

妈妈的大嗓门给我印象最深。

每天早晨,妈妈的大嗓门都会在我的床边响起,催促我快点起床,准备好去上学。下午,妈妈下班回来,他的大嗓门又会对我说:“快点做作业,不要看电视了,吃完饭还要弹琴呢,不坚持练习的话会退步很快的。”

但是我最害怕的还是晚上妈妈的大嗓门。因为我要练琴,有时候我弹得不认真,一不小心弹错了,妈妈的大嗓门就又响了:“注意指法、节拍,心里要有音乐。”时间长了,我慢慢从妈妈的大嗓门中理解了妈妈的心,我知道她这样做都是为了我好。

妈妈,谢谢您八年来的养育之恩,妈妈我爱你。

印象文章14:印象枣林

文/陈秀池

从闻名遐迩的荆州古城驾车出新北门,沿318国道向西行二十余分钟至小镇万城,溯沮漳河沿堤北上十五分钟左右,便望见一亭,如韬光养晦的勇士,默默伫立在大堤的堤头。

亭之左边,是一绿色掩映的微型人工湖。湖周边有许多挺拔的松、翠绿的樟、优雅的女贞,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树与灌木丛。春风一吹,湖面荡漾的涟漪轻轻穿梭于蒿草间,似与鱼儿比自在。矗立于中的湖心亭,留游人小憩。若有人向湖心亭靠拢,湖边不时会窜出一些小兽、禽之类的动物,似乎抗议闯入了它们的领地。

亭之右边,是一排略有差别的鱼塘顺堤排列。有的喂鱼,有的又种藕,让人感悟到农村市场经济的影子。

亭前,有一篮球场大小的广场。除了有村民在此打扫卫生外,随意停放着一些摩托车、自行车,也有小轿车,仿佛打破了这里的寂静,陡添亭内外的热闹。偶遇徒猜想:或是驴友体验乡愁的驿站?或是城里人农家休闲游的猎奇?亦或是村民看到这些陌生访客好奇的驻足?

亭由十多株古柏簇拥。显得庄重、静谧、古色,仿佛积淀许多故事与传奇。亭中有石碑,碑正面由当代着名书法家吴丈蜀先生不吝墨宝,书有“枣林岗”字样,碑次面有碑文为证。

碑文记载:“长江中游枝城至城陵矶通称荆江,河道蜿蜒淤狭,江流不畅,难承云岭巫峡来水,故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谓。荆江大堤地处荆江北岸,西起荆州枣林岗,东迄监利城南,长一百八十二点三五公里。临江壁立,御狂澜之奔突,盘折蜿蜒,犹龙虬之蜷舒,为江汉平原和武汉重镇之重要防洪屏障。斯堤肇基於东晋,拓於宋,成於明,固於今,其名始称万城堤,后屡易,一九一八年始用现名……”

亭的后边,墙围有一小巧的楼阁,名荆亭阁。连接亭与阁的三孔廊桥倚靠着大理石的斜栏,点缀于三支渠上,把亭与阁错落相望,又各抒己怀。

亭阁旁镶嵌一条三百米左右长的公路,犹如一条脐带,连通繁衍生息的村落,住三百余户人家,就是荆江大堤的起点——荆州区马山镇枣林村。

晓得奔腾不息的荆江就是荆州市城区边的长江,江边的大堤就是荆江大堤,妇孺皆知。但清楚荆江大堤从哪始起?知枣林者,恐怕就为数寥寥了。

不忘九八、抗洪救灾。曾经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曾经令无数国民魂牵梦萦的荆江大堤,她的起点始自于枣林。这既是荆州水文化的赋予,也是枣林村人的幸运,或许荆江大堤固若金汤还浸润了枣林的灵气哩。

入枣林,你不仅只会因水文化的见证遥生遐想,而且会被这里的风土人情与变化所钟情而印象深刻。似多条T型相交的硬化路把村民的房屋大都串就于亭与路的周边。多面可通向边远的农户与临近的乡村,这些陆续经改造扩宽的通村公路,既是运输的通途,也是村民走向城里、走向市场的坦途。

公路两侧大多为楼房,既有荆楚文化的风韵,凹凸有致,也不失当代建筑的气质,流光溢彩。楼前屋后,樟树、桂花、栾树、意杨等组成绿色的长廊,公路旁、田间渠,都借“绿满荆州”的东风播撒了许多绿色,更不用说那些或已承包、或已流转的荒山荒坡,已经含苞欲放、树影婆娑。

新建的村民广场与服务大厅、卫生室交错辉映,如略施粉黛的新娘,娇羞炫目。周围绿树掩映,清风徐徐。广场上,不仅有篮球架、各类牵引器、按摩器、骑马机等户外健身体育设施,而且有大气的宣传栏、醒目的公示牌、漂亮的景观灯,便利村民诊疗的卫生室,简约、方便的服务大厅。村村通的广播,定时播报时事、农事,播放歌曲,悦耳动听的旋律在村内外回荡,划破村里的宁静。村中赶时尚的大婶大嫂们会叽叽喳喳来跳起广场舞,扭动的腰肢也不输城里的大妈。带小孩的、散步的,俨然成为村民的休闲之所、相约之地,彰显现代新农村的气息。

放眼田园,略显整齐的田间已与村里的自然地势结合得天衣无缝,丘岗、林木,水渠、塘堰,U槽、机耕路,和谐相处。绿油油的油菜孕育待放的花蕾,在春风中摇曳,各种花、草、树吐出春天的芬芳,拖拉机犁铧翻晒出泥土的涩香,包容春天的躁动,别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那些装点于田头的泵站、抽水管、硬化渠、涵闸桥、农发和小农水等标志牌,阳光一照熠熠生辉,村里添了这些靓丽而又实用的设施,村民自然喜上眉梢。

近年来,枣林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村支部焦华书记不无骄傲地介绍:

2013年,开展了现代农业小农水项目的建设,为村里修建硬化渠道21公里,更新改造泵站7座,装机385千瓦。当年建设即受益,在当年的大旱中,发挥效益保丰收;

2015年,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新增硬化渠道5公里,新建泵站2座,各类渠系建筑物184处,新铺农机碎石路7.2公里。各类农机轻轻松松下田头;同时,全村已有258户村民连通城里的自来水,其余村民正在陆续接通,现在村民和荆州城里的居民实现了同饮一江水;

今年,还将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拟再添12公里硬化渠道,硬化、扩宽生产道10公里,田间碎石机耕路12公里,泵站1座;

规划建设中的荆当旅游公路贯穿全村,已完成征地、拆迁,并开始开掘路基,吸引荆亭阁观光、乡村休闲垂钓游、农家果蔬采摘游,已不再是梦;

农业基础设施已彻底变样,并将越来越好。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渠路硬化、桥涵闸、泵站配套齐全,旱涝保收,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不曾想到:枣林过去基础设施差。渠淤塞、水阻流、路不通、配套匮乏,村民饮水安全无保障,村里甚至连村部、服务大厅也没有,还是临时租用村民的老房子。图书室、党员活动室那更是奢谈了,一幅落后、贫穷、寒酸景象。扶贫工作队进驻前,村里规划不明,谋划不精,发展不快。

如今的枣林,精准扶贫的效果丰硕。通过产业扶贫拔穷根,2015年已有34户147人脱贫,2016年将预计再有19户50多人摘掉穷帽。近来还传颂着扶贫工作队扶贫先扶智,四处奔走,帮扶辍学的小龙复课的故事。

如今的枣林,携荆江水文化的内涵,借荆州精准扶贫的东风,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已迈出坚实步伐。

被赋予时代内涵的枣林,是承载历史的枣林。昔日荆江借枣林之势,抵御咆哮汹涌的洪水,将来枣林扬荆江之威,励精图治,发愤图强。

甩开贫困的枣林,绿色和谐的枣林,让人充满期待的枣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