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文章

请欣赏五一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五一文章1:“五一”感悟

文/林冰

“五,一”国际劳动节,
一个多么神圣的节日的名字。
年少时,曾多少次企盼拥有它;
上学时,从书本中和老师那里
就懂得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
劳动创造了人类,
劳动创造了历史,
劳动创造了财富,
劳动创造了价值,
劳动创造了幸福,
劳动创造了文明。
一句话简而言之:
劳动创造了一切。
奇怪的是:
过去是,当下是,将来也是。

去农村当了农民,
似乎觉得与“劳动节”无缘,
仅仅是因为一天的法定假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而是因为农民根本没有“劳动节”,
“五一”“六一”与俺农民没关系,
每天照样上山筑柴,落山种田。
那是专为工人阶级设定的节日,
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
决定了什么样的生力关系,
生产力水平又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意识。
中国共产党,不是农民阶级的先锋队;
而是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返城参加工作,
奢求能当一名绍钢工人,
事与愿违进了工程队,
也行,至少也算一线产业工人。
尽管,这幸运来得晚了些,
然成了“五一”的主人,
自尊性与虚荣性同时得到满足,
还是让人连血管里流淌着自豪。
让我由衷体悟到农民与工人的差别,
那就是:工人每月能领到工资,
农民一年到头挣的是工分。
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
多少年里,每个工分的值是几分钱!
而就算是普装工每月工资有24元。
在劳动中让我真正懂得了:
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
于是乎,展开双臂,撸起袖子,
投身到充满激情的火热的劳动之中
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打满了人生的整个下半场。

时光匆匆,让人不知所措,
来不及享受作为劳动节主人的荣耀
就完成了当工人的使命,
彻底告别了工作岗位告老还乡。
如今,
“五,一”国际劳动节
与己无任何瓜葛。
有幸的是:
余生搭乘上中华盛世和谐号高铁,
奔驰在通往我人生终点的道上,
只要活在世上一天,
三卡就陪伴我一天,
(工资卡,社保卡,市民卡)
因为经历,始知岁月从不亏待人;
因为失去,更懂得“三卡”之不易。
我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活在当下,开心快活每一天。

窗外,黄昏降临,
5.1的骄阳,
翻开了火红的五月,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是一种人生!
身退而心不退,
人休而志不休,
是另一种人生!
一生经历了很多,
才知各样的路都不曾白走,
遇到的每一个人,
都是人生路上的过客。
红色的五月里,
我愿为今天喝彩,
为五月高歌,
为劳动者点赞,
积极投身于力所能及的劳动之中,
做一个不被“五,一”所遗弃的人。

五一文章2:金源之旅

文/李晟曦

五一放假的第一天,刚要吃中午饭,任谦的爸爸来叫我和他家一起去金源看汽车拉力赛。我一听“金源”这个名字,十分向往,心想:顾名思义,金源这个地方应该是个繁华、美丽和产金子的好地方。我从来没有去过,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一定要去。

吃饭时,我狼吞虎咽地吃了几口,就和他家去了。我们从马街出发,一会儿就来到了牛街,车子行驶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路旁树木葱茏、茂盛,显得生机勃勃,不时还有几只小兔子大胆地跑来跑去,好像在欢迎远方的客人,真是树兔相依啊!经过一路奔波,终于到了金源。下了车,顿感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就好像在蒸笼里一样,就连地上的小狗也伸出舌头呀!原来金源的平均气温比马街高,我们来到柳树下乘凉,朝四周一望,金源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美,也并不繁华,反而有点冷清,河里水也没有,人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田地里布满了鸡蛋大小的石头,农民的庄稼也种不出来。我们去的时候看见有些人正在栽秧,我知道人们栽秧用手,而这里的人栽秧却是用铁钩……看到这些,我不禁失望地说:“原来金源并不产金子而是产石头哩。”任谦他爸爸告诉我们:“金源这个地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人们的生活环境十分艰难,还经常发生泥石流,现在政府非常关心这里的人民,这里的特产大蒜、香米、柿子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变化。”

休息了片刻,正准备赶路,这时遇到了一个熟人,他说:汽车拉力赛还要等到5月2日才举行,劝我们改日再去。顿时我倍感遗憾,伙伴任谦也垂头丧气地说:早知道如此,还不如不来……

于是我们又到金源街上逛了一圈,虽然街上人少,但是这里的人很热情,并且东西也很便宜……

太阳快落山了,我们才从金源返回。我真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不久的将来,金源如它的名字一样美。

五一文章3:行走管窑

文/谭冰

过了五一,蕲春作协主席甘才志发来微信,说管窑的栀子花开了,要我们去看看,我兴奋不已。历史上湖北有118个陶场,其中,汉川的马口窑,麻城的蔡山窑,蕲春的管窑,是湖北三大名窑。管窑陶瓷生产在鄂东地区有六七百年。

第二天早上,我驾车前往管窑。一路上,阳光明媚。管窑镇在长江边,与黄石隔江相望。管窑是手工制陶,分布在赤西湖畔,有上百家制陶作坊,它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制陶工艺的精华,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古老的制陶过程,窑为龙窑,素有“窑州”美誉,管窑镇因窑得名。

走在李家窑的路上,到处可见斑驳的陶片。驻足李家窑古遗址上,这里曾发掘大量彩陶片,通过珍贵的实物数据分析考证,管窑的制陶工艺源自宋代。上世纪60年代,在李家窑的古窑架上有“明洪武二年修建”和“嘉庆二十二年四月初八张礼青号”窑台字迹。管窑手工制陶取自赤西湖的黄胶泥,这种粘土是湖底经年沉积而来,分黄白胶泥之分。其黄胶泥性硬,取之湖底表层粘土,只能做缸瓮盆壶等造型简单的日用陶器;而白胶泥性软,取之湖底深层沉积粘土,可塑性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精美陶器。明代之后,管窑艺人制陶吸收了剪纸贴花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了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清晚至民国,管陶艺人以中国画大写意技法,将图案绘制在器物上,纹饰内容更加丰富独特。

在管窑岚头矶工艺陶器厂,何良发艺人介绍说,他们先后研制出稀土系列彩釉,替代了原来的铅釉,制作的胎釉和烧出的彩釉更加艳美,产品远销欧美。

管窑手工制陶根植于蕲黄大地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之中,经过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器形古朴厚重,刻画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收藏和实用功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车子沿着新修的盘山水泥路向山上攀登,山顶有个古色漆红的凉亭,显得格外耀眼。两侧连片的栀子花,望不到尽头,花香入鼻,沁人心脾。

车抵凉亭,来到一片平缓的开阔地,视野大开。只见漫山遍野的栀子花,一团团,一片片,花团锦簇,千枝万朵,灿如云霞,耀如云锦,染白了整个山岭与岚头矶上的碧空。远处,浩如烟海的赤西湖像仙女遗留人间的白绢当空,倒影在山岗,给岚头矶披上了银装,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山岗上,到处是游人的身影,人赏着花,花伴着人,人在花中走,如在画中游。真是花如海,人如潮,欢声笑语漫山飘,把连绵起伏的山岚渲染成律动的海洋。

我置身于花海里,倘佯在花丛间,看着成团的花朵,娇艳欲滴,花瓣密密匝匝,一朵花紧挨着一朵花,瓣与瓣紧贴着,相互衬托,相互依偎。蹲下身,能感受它淡雅的甜香,那盛开的一朵朵洁白的栀子花,蕴藏着大地的精华,展示着山川云雾的灵气。

仰望一碧如洗的天空,湛蓝而高远,偶有几朵白云悠然飘过,微风徐徐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芳香,听着鸟儿啁鸣,我朗读着赤西湖精神的风雨。临走时,我折下一把带骨朵的栀子花,回家插在瓶里,盛满水,放在书房,那沁人的芳香,洁白的花朵,让人振奋,让人陶醉。栀子花的娴静、优雅,那种蓬勃的生命,愈是接近,愈是简单,愈是熟悉,愈能感受管窑人兼容并蓄激扬豪放的文化内涵,愈能激发我行走人生的情怀。

五一文章4:槐林五月漾琼花

文/张天翼

每到“五一”,我都忍不住去河北大学看槐花,说去看不如说是去闻。

河大里面有好多槐树,这个时节校园里到处弥漫着槐花的香味儿。最好闻的地方还是毓秀园,那槐花独有的香让人着迷。我的家就在河大旁边,小时候就经常在小公园(毓秀园)玩。这里是河大景色最优美的地点之一,大树参天,碧草如茵,繁花满园。这里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几个小伙伴去玩耍,里面可以玩太多的游戏,最爱玩的游戏当然是捉迷藏,园子里总是会提供许多藏身之所。

要闻毓秀园槐花香两个时段最好,一个是黄昏、一个是清晨,虽然是同一片槐林但是又各有不同。

黄昏的时候,最热闹的是篮球场,学子们在那里挥汗如雨,球场上荡漾着青春的气息。可无论多么嘈杂的声音也搅不乱毓秀园槐花香的层流。花香是通过成熟的花粉一层一层传过来的,园子里各个角落都有它的存在。在园子里走着走着你会感觉到这里的空气密度陡然大了,需要慢慢地细心呼吸才行,原来是槐花香加重了空气。路过的人们都会轻轻地走过这里,跑动的唯有孩子。他们不为了闻什么香味儿,就是为了玩。互相追逐是最开心的事情,像我当年一样在那个没有水的小池塘里爬上爬下,那动作感觉像一个老师教出来的。晚上是看不到满树槐花的,只有沁人心脾的、浓浓的槐花香滋润着你的呼吸。

毓秀园的早晨应该是从小鸟的鸣叫声开始的,如果你来得足够早,会听到好几种鸟的声音,但会只闻其声,不知所踪。它们都隐藏在高高的槐树的某个地方了,在最近的地方享受五月特有的盛宴。这时候的槐花已不是含羞待放了,洁白如雪,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依偎在一片片嫩绿的叶子中。清晨的花香是淡淡的,更能感觉到这如白色精灵般的槐花的清纯。漫步在竹林旁的土坡上,高大的槐树感觉会近一些,读书声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悠悠地传过来。偶尔会有轻轻的风吹过来,一阵阵清香随风荡漾,令人觉得格外清爽。

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走在园子里手抚轻风,细嗅槐香,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不期而至的小雨,把将要干枯的花瓣打落在石板路上,散落一地。虽然有些花瓣下来了,但是空气中的花香多了一些泥土的湿润,不过香味逐渐淡了。白色的花瓣随风四散,虽然不用祭饯花神,如果要闻到那浓烈的槐花香,需要等到来年此时了。

“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让人心醉的,正是这缕缕浮动的馨香。浮动在这诗意浪漫的人间五月,成为永恒的记忆,化为美好的流连和憧憬。

五一文章5:徽州古道

文/whlxw

五一,小凡同学在黄山西递写生,我俩去看她。白天,小凡和同学一起写生,我和她爸爸在附近转悠,只有两天的时间,我俩先去远一点的石台县古徽道。经过四个多小时的盘山路和坍方路,我们在中午进入安徽省石台县仙寓山景区,古徽道就藏在这深山里。

古徽道被上山的一段盘山路分割成两段,全长7.5公里。我们将车开到被分割的那段路边,准备先走路右边通往五彩玉石峡谷的这段,一进入门里,一条长长的深深的通往谷底的青石板路一直向下延伸,路边古树参天,枯枝败叶散落路两边,杂草快覆盖路面,古老沧桑感油然而生。正准备往下走,从底下上来一家人,气喘吁吁,告诉我们先开到谷底再走这段路。在谷底的溪边走走停停,走了半小时也没看见古道,已经两点半了,我们回程必须在天黑前走出大山,时间太短,只好放弃这段古徽道。

回到刚才准备下去的那个口,我进了左边的这段,懒人将车开下山,从山下进口与我汇合,我就可以走完整的一段了,他知道我特别想走完全程。

我背着包进入徽道,林木森森,一进去感觉到一股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脚下的青石板台阶一直向下延伸,被踩得光滑的青石板泛着青光,与这山阴很契合,我一个人慢慢地向下走,走到一处有口古井的亭子边,回头看刚才走过的台阶,已经高高在上了,光阴顺着这条通道往上,越来越小,最后穿门而出,让人恍如在时光隧道里!这里除我外没有别人,只有偶尔的鸟声蝉鸣,我被寂静包围着。想着古人肩挑背驮着货物在这山野人踪罕至处,踽踽独行,那是多么孤独与寂寞啊!倘若突然冒出一个拿刀的山贼,真是逃无可逃,只能束手待毙,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了!

忽然听到说话声,从下面拐弯处冒出三个人与我擦肩而过,消失在上面古道里,我一人继续独行。这时阳光突然射入古道,原来是一处断崖豁口! 有一个人在翻修破损的路面,我和他打了一声招呼后,走过一段被竹子覆盖的之字形的山路,这段比较陡峭,路面上很多被人丢弃的笋衣,我在竹林中搜寻,发现一个长得歪歪斜斜的很不美的竹笋在腐竹中冒出头,大概被人嫌弃才免于被挖的命运。过了这段陡峭的台阶,遇见一个打扫卫生的人,我同样愉快地和他打了一声招呼,山路寂寂,能碰到人就亲切。

这时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一条石板桥跃入眼中,一股山泉从山上流下穿桥而过,流入山谷,山谷的坡地传来人声,隐约可见穿红衣服的人影在采茶。看这坡度至少60°,一整天站在这里采茶,该是很累人的。

过了石板桥这段比较平缓的路,一座古老的门洞横亘在前方不远处的路上,门洞上方被树荫遮蔽,几束阳光从树叶间射进来,光影如梦幻般,感觉自己就要迷失在这古老的徽道中了。不想懒人从对面门洞的光影中过来,突然看到熟悉的面孔,我一下子惊醒了。

我俩慢步往回走,路边竖着一块薄石头刻了字,还有燃过的香,我看了一眼,是纪念那些死在这条古道中的无名商旅人士的!

最后这段比较平缓,被参天的古树包围着,光影很暗,人走在里面,就像在树洞中穿行,很快我们走完了这段古道,外面阳光耀眼,很是刺目。 很久都没回味过来。

五一文章6:怀春

文/赵春华

今年“五一”,经有关部门调整、安排,可以连休四天。挺好,挺好!

有了这样四天假期,人们可以量力而行地远足,虽然去不了国外,当可在国内走走了。

夏天可望尚不可即,春天正肆无忌惮地漫漶于山野丛林,而我独好去乡下踏青,麦苗青青,油菜花黄,杨柳芽绽,由鹅黄转绿,轻拂水面,摇荡春风,这时候乡下河里的甲鱼肥了,塘鳢鱼也肥了,正是捕鱼垂钓好时光。当然,现在甲鱼少了,塘鳢鱼已绝迹,但野鲫鱼很多。

不喜欢垂钓的话,可以去看油菜花!

记得有一年驴友组织去婺源看油菜花,数我年岁最大,混在几十个小青年中。天下着小雨,在婺源的山岭中跋涉,20多里的山间小径,上上下下,逶逶迤迤,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大概是时令早了一点点,那山坡上的油菜花只有寥若晨星般散开着。倒是在归途中,在一片不太大的平地上,油菜花开得一片金灿灿,让人有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欣喜,许多人拿出相机或手机,拍个不停,不规矩者还遁入花丛,作了花中“君主”,实则是成为踩花“大盗”。

我好像有油菜花情结的。前年春天去常熟乡下野浜垂钓,塘子未打呢先见了河畔的油菜花了,虽然才开,却已然金黄一片,惹人喜爱。我迫不及待用手机拍了几张,发到微信朋友圈里,即兴配了打油诗:“垂钓常熟菜花绽,金黄一地也绚烂。春来风光处处有,观花毋需去婺源。”

这情结也许结于孩提时候吧。我生在农村,油菜花开时我们几个小孩子喜欢在晨曦里捉蜜蜂。不知是蜜蜂采蜜采累了呢,还是有睡懒觉的习惯,常常清晨还躲在墙壁的缝隙里睡觉哩。我们只需用小小的、细细的、软软的竹枝,就能把它们一个个逮着,然后放进玻璃瓶子里。蜜蜂嗡嗡地叫唤,却飞出无望,只好在瓶子里吃我们准备好的食物:油菜花。

太阳升高了,蜜蜂在低空中飞来飞去,逮不到了,我们唱起了儿歌:“蜜蜂蜜蜂,上洞上洞;上得高,吃块糕;上得低,吃只梨。”

在我们的心目里梨比糕甜,以梨引诱其飞得低些,我们还能逮到,飞得高了,唯有望之兴叹。

现在想想,蜜蜂焉通人语?儿时的想法很是幼稚又可笑。

如今,到哪里去找露着缝隙的墙壁啊!沪郊大地,城镇化的步伐迈得多快呀,即使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乡村自然村落,也早已房屋翻新,楼房联片,都是水泥的墙,马赛克的墙,还有玻璃磨墙的,早已实现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呼唤的愿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麦苗青青菜花黄,蝴蝶翩翩成双飞。这时节,去踏青,去看油菜花开得勾人心魄,蜂蝶纷飞,自小从农村长大的人,一定会钩沉起一片一片的回忆和乡愁。

作家龚静小时候去乡下挖马兰头野菜唤作剪春,我可否将到乡下看麦苗看油菜花叫作怀春呢?

五一文章7:谁知盘中蟹,只只皆辛苦

文/付彦熙

“五一”那天阳光灿烂,我和妈妈、几位叔叔阿姨小伙伴们相约一起去抓螃蟹。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而我总憧憬着在溪水里抓螃蟹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来到溪边,一条潺潺的小溪,水哗啦哗啦地流,我们把带来的东西放在溪边一棵大树下,交由妈妈们保管。几位叔叔带着我和小伙伴去抓蟹,我脱掉鞋子,卷起裤子,踏入清凉的小溪中。

刚开始,我们几个小朋友只顾着玩水,还在水里打起了水仗。接着东摸摸,西摸摸,一阵浑水摸鱼后,我徒劳半天,根本不见螃蟹的影子。“抓到了”,一位叔叔高兴地叫起来,大家随着喜悦声投去羡慕的目光,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叔叔得意地介绍抓蟹的经验:螃蟹一般藏在石头底下,要搬开石头,才能找到螃蟹。于是我按照叔叔说的话终于在一块又窄又长的石头下面发现了一只螃蟹。我异常兴奋,连忙伸出手去抓,我的手指头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螃蟹把我手指头夹住了,我左扔右扔就是扔不下来,感觉被螃蟹夹得越来越紧了。叔叔叫我往水里放,我一放它就逃走了。螃蟹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开始又耐心地寻找起来,两只眼睛像两只X光灯泡一样,360度搜索。终于又在一个大石头下发现了一个大螃蟹,这一次我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小心翼翼,准备伸手去抓,谁知它挥起双钳,做好了“同归于尽”的决心,好像在说:“小子,我不是好惹的。”活像一位蟹将军。我急中生智,缩回手,抓起旁边的一块小石头,狠准稳地朝它砸去,它被砸晕了头,我乘胜追击,手疾眼快地一下抓住了它的背。端详着这只好不容易得来的螃蟹:灰色的外壳,两只小眼睛,八条腿,两个钳子还一上一下地挥舞着,这下胆变大了的我干脆抓住它的两个大钳,任凭它怎样反抗也无济于事。其他小伙伴也陆陆续续抓了几只,叔叔们更是抓了一只又一只。

我们满载而归,回到家,大家把螃蟹下了锅,不一会儿,新香扑鼻的螃蟹出锅了,看着这满身金黄的颜色,闻着螃蟹特有的迷醉人心的香味,端详着一只只炸蟹,这盘中每只螃蟹都来之不易。刚开始还不忍心吃,一会儿就疯抢起来,大家边吃边讲述着各自抓蟹的惊险与欢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直到今天我才真正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含义,这个“五一节”我过得真快乐!

五一文章8:走近外滩

文/兰草ygl

“五·一”假日休息,到上海小憩。朋友说,尽管时间很紧,还是一定要去外滩看看。盛情难却,坐上朋友的车,心里想,几十年的时间,与同事出差,与朋友相约,与家人同行,来上海的次数不算少。虽然每次都是步履匆匆,但都有足迹留在外滩。

上个世纪70年代出差去上海,傍晚走在外滩的路上,无意间看到了点缀在万国博览建筑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情人墙。一对对情侣,双双倚在黄浦江的围墙前,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相拥相抱,有的甜蜜亲吻。在那个社会封闭、居住环境十分紧张的年代,上海的年轻人旁若无人地相聚在外滩,表达爱情释放情感,无疑为充满异国浪漫风情的外滩,增添了一道靓丽的人文观景,也让同属那个年龄的我,对外滩有了一种别样的记忆。

80年代初第二次出差去上海,住在临近外滩的一个招待所。那时通讯信息还不畅通,因为有事要请示单位领导,跑到电报大楼打长途电话。记得排了好长时间的队,然后躲进一间小电话亭子里,说着打好腹稿的话,我知道,这里的时间就是金钱。

后来又几次去上海,对外滩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万国博览建筑群无疑是外滩的精华,它是旧上海的写照,也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当年,殖民者们一踏上上海陌生的土地,就把占据的野心,放到了黄浦江的这片外滩。于是这条船夫和苦工踏出的纤道,经过百年的历史变迁,一大群造型严谨、巍峨参差的建筑临江而立。无论是极目眺望还徜徉其间,都会发现,这群建筑,虽然不是出自一人设计,也并非同一时期所建,但无论从建筑色调还是整体轮廓上看,都透着一种和谐的刚建、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改革开放初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旧如初的改造,让历经百年沧桑的外滩旧貌换了新颜,成为上海的缩影和象征。

朋友为了让我体验一边品尝西餐一边欣赏外滩景致的愉悦,早早地就把预约电话打到那家饭店,说是晚了根本没有位置,我听起来真的有点感动。

那天天色暗下来,我们开车去外滩。节日的外滩有点人满为患。想来,元旦外滩踩踏事件还刚刚平息,游人们虽然还没有走出悲伤和恐惧的心里阴影,但没有停止潮水般涌向外滩的脚步。政府相关部门对前车之鉴不能不认真吸取教训,况且关呼人命关天的大事,于是加大了严管的力度。朋友的车在距外滩那座饭店还不近的路上,就被警察拦截,几条直接通向外滩的小路也被封索,游人和车都必须绕道而行。我看到,节日执勤的队伍里,不仅有放弃休息的人民警察,还有一队队挺立的武警士兵,他们携手并肩,共同守候着外滩的安宁和游人的生命安全。这种有点森严壁垒的场面不多见,但心情随之放松了许多,内心对他们的辛苦他们的奉献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朋友好不容易找个空隙停车回来,一个劲儿地说:没办法,我们只好步行去外滩了。我笑了,在通向外滩的小路上,还矗立着这么多幢有味道的历史建筑,走近是最好的欣赏。我不知道这些老建筑究竟始建于哪年,当时的用途是什么,但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坚固与厚重、古朴和沧桑的美感。要知道,当年的外滩可以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谁占有它,哪怕是一席之地,不仅是财富的积淀,也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

这样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与朋友走进了外滩一家饭店的八楼餐厅。我注意看,室内餐厅不是很大,处于转角外滩的黄金位置,直面东方明珠,黄浦江一览无余的景观,不过是一层玻璃之隔。服务员告之,室内的餐厅已满员,安排我们到室外的露台餐桌前坐下,露台不大,摆放着几张大小不等的餐桌。再一看,其实那间室内餐厅,也是由露台改造的。按理说,全景露台观看外滩景致,无遮无挡更有韵味,只是天公有点不作美,一阵阵江风习来,不免有些凉意。餐厅负责接待我们的那位先生,是个很文雅又有餐厅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他给我们找来几条常年为客人备用的大围巾,披在身上暖和许多,餐厅如此细致周到的服务,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出出入入餐厅的还有两位亚洲人面孔的外籍服务员,汉语似懂非懂,看样子是刚来不久的菲律宾人。

天色渐晚,华灯初上,居高临下环视餐厅两侧外滩的老建筑,灯火辉煌格外灿烂。隔岸相望浦东,对面东方明珠等一片片错落有致的高大雄伟建筑,不停地变幻着美丽的造型和色彩。江面上一艘艘游船缓缓开过,给江水陡添了斑斑绚丽。

席间,我在去卫生间时,不经意见到走廊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照片,好多熟悉的面孔和名字,大都是外国政要和社会名流,他们不同时期来过饭店。还有另一侧墙上桌前陈列着的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证书、一个个奖杯,提示我:这是一座非同寻常的饭店,否则不会拥有着全球“最佳景观餐厅”、“ 最青睐私人会所”、“最佳红酒巴”、“最佳俱乐部”等一系列美誉。朋友告诉我,这是一家美国总统罗斯福家族旗下的高级公馆。照片中介绍,公馆的主席德尔·罗斯福先生,是美国第26 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曾孙,也是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侄子。

我走到吧台,与那位调酒师随便聊起来,想弄明白公馆的前生今世。原来大楼始建于1920年,建成于1922年,是上海滩时尚地标式建筑,上海滩最大的怡和洋行所在地。这座六层英国文艺复兴式建筑,1983年上海市对外贸易局在此办公期间,加建了两层,1989年被入选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大楼的二、三、八、九楼为罗斯福公馆,其中二、八楼为餐厅,三楼是私人会所,九楼为酒吧。内设亚洲最大的葡萄酒酒窖,集结了世界各地珍馐百味。

走出公馆的大门,我驻足端详大门上方的罗斯福三个醒目的大字,像是打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大楼一、二层,用花岗石垒砌轴线明显,大门和双侧窗框都是半圆石拱造型,非常厚重结实。三层的石栏杆阳台,窗框上镶嵌着石雕。

公馆地处外滩27号,然而它真正的路牌,挂在罗斯福牌扁下方的墙壁上,很小,上面写着:中山东一路27号。那年美国第五大道花费3亿美金一举拿下这座大楼,便有了外滩27号这个听起来很通俗也很时尚的名字。也就是说,外滩27号不是路牌,实实在在是个品牌,由此让我对它满了好奇和想像。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机会更多地细致浏览罗斯福公馆,听说它玻璃彩绘,布满整个顶的水晶灯和珠帘无敌的婚礼场景,让许多女孩子充满向往和期待。

外滩上的老建筑目不暇接,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也有中西合璧式,充满异域风情。这时,海关大楼传来铿锵、激昂的钟声,游人们有的带着余兴散去,又有的兴致勃勃地涌来。朋友说,天还早,去听听老年爵士队演奏乐吧!

老年爵士乐队是和平饭店的保留节目,或者说是一个品牌。和平饭店座落在外滩19号,从罗斯福外滩27号到19号,相距并不远。

径直走进和平饭店爵士吧,让我多了几许惊奇。爵士吧面积不大,有一种典型的英国乡下式酒吧的味道。临墙中间的位置是一个小吧台,颇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成员就坐在吧台对面演奏。

算起来,老年爵士乐队成立已20多个春秋,乐手或许因为年龄或其它原因几经变化,平均也都在70多岁之上,头发斑白,激情不减。老年爵士队擅长三、四十年代流行的爵士名曲,演奏风格突显着老上海的海派风情。当时演奏的好像是一首外国爵士乐,什么乐曲我听不出来,只是悄然感觉仿佛置身于世界文化与经典艺术交融的殿堂。乐手有的吹小号,有的弹钢琴,有的拉低音大贝斯,有的打鼓。常常放此拿彼,大都是多面手。

忽然,淋漓、饱满、纯正的上海老歌,伴着乐队的和弦,伴着清脆的鼓点,从耳边传来。我情不自禁地闭上眼睛,像聆听潮起潮落一样,细细感知岁月流光中上海的沧桑。穿着黑色短裙的女歌手,一首首《夜上海》、《月圆花好》、《夜来香》,让说不尽道不完百转千回的封尘往事,在幽雅的光线中,在鸡尾酒杯的色彩里暗香浮动。乐手和歌手携手,将老上海十里洋场的浪漫气息和风情传说,演绎得流畅得体,带给人们一种怀念,一种愉悦,一种享受。

爵士吧穿着黑西服忙碌的中年男子,看样子是个领班。他见我对墙上挂着澳大利亚、荷兰、法国、希腊、葡萄牙等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等中外来宾莅临爵士吧的照片很感兴趣,便告诉我,有兴致可以到饭店的博物馆看看,那里有更详实的介绍,不过今日时间太晚已经关闭。

或许是领班中年男子的一番话,让我想到了什么,我暂时告别老年爵士乐队的演奏,脚步轻轻地走出爵士吧。不远处的一个大厅里,正举行着一个外国友人参加的小酒会,穿着入时考究的男男女女,手端酒杯,面带笑容,轻轻细语。

绕过酒会大厅,我发现了走廊里一幅幅老照片,还有老照片下面的一行行文字说明,让我对和平饭店的100多年历史,有了个大致的了解,我喜出往外,总算不虚此行。

建于1929年的和平饭店,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也是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名片。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绿色铜护屋顶,紫铜色的屋面,古铜镂花吊灯,乳白色大理石地面,现代与传统、新潮与复古的融合、交错,简洁明朗,透着一种典雅豪华之美。

最具特色的九国式特色客房及众多别具特色的餐厅、酒吧,记录了和平饭店的不朽传奇。饭店名噪上海,接待了众多的金融界、商贸界及社会名流。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伯纳特·蒙哥马利元帅和卓别林喜剧演员、萧伯纳作家等外国友人都在此停留过。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都在此有过暂短的停留。

夜色中的外滩,别有一番独特的情韵。风格迵回的建筑透着沧桑,璀璨耀眼的灯光闪着流失的岁月,外滩之行是一次文化的欣赏,也是一次历史的学习,我在盘点意外收获的同时,对下一次找寻机会更深入地走近外滩,有了更美好的期待。

五一文章9:到山村来作客.

文/陈姓名人

今年*五一*带着小女儿来乡下作客。

凌晨四点多,突然就听到窗外一声又一声的鸟鸣,仔细谛听,这鸣声清脆响亮,穿透云气,响彻夜空;仔细谛听,这鸣声如行云流水,如山涧的清泉那样明丽,让人感到凌晨的窗外世界是那样的宁静,浩瀚的夜空是那样的深邃。

紧接着,鸟儿的鸣声就渐渐的繁多起来,这种集团似的鸣叫让人感到像是在听一曲雄壮的乐曲,而这种乐曲的突然变换,让人自然想到了独唱和合唱的不经意调节。这声音雄浑而嘹亮,仿佛是一条又一条清脆的山泉骤然汇成了一股雄壮的洪流。这声音似乎吼得夜空再也无法安睡,夜空渐渐发白,窗外朦朦胧胧晦明变化间似乎在进行着最后的较量。鸟儿们反倒是颇有耐心,这种集团式的轰鸣倒也永不停歇,乐曲不仅没有减慢,反而声音是愈来愈多,声音愈来愈亮。这暗的夜神终于是敌不住这啼鸣的威力,好似加快了逃遁的步伐,窗外呈现出了一片乳白色,黎明就要到来了。

自从听到鸟儿的鸣叫后,我就再也无法安睡,于是倾起了耳朵来听这难得的小鸟破晓的乐曲,在日渐喧嚣的城市里,以经无法体会到这乡下独有的自然气息,在这里这才能让你真的享受那难得的天籁之音。我惊奇于这些小鸟竟然也有金鸡破晓般的敏锐。脱离了久远的乡村以后,几十年来就再也没有听到过那熟悉的金鸡长鸣声,判量时间的角色转换成了金属的闹钟,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乡村里那一声又一声的天籁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故事。小时候启蒙读书时那一种雄鸡昂首挺立伸长脖子对着日头啼鸣的风景画也成为遥远的记忆。而我,对于金鸡崇拜的情感好似也是从闹钟的角色上台以后渐渐消失的,现在回到乡下,站在那久违的老屋子里,大脑里就会自不然的想起上学时为我们做出贡献的鸡鸣,于是又产生了重新体验一下那久违了的声音的感觉,然而现在的农村已使用起来煤气灶做饭,今天的农村,消失的不光是那久违了的鸡鸣,也还有那一缕缕亲切的炊烟。

今天,当我再拿起来那乡村的风景画的时候,看那袅袅升起的炊烟,看那金鸡破晓的图画时,我给小女儿解释说:“这是乡村的风景”。然而小女儿却会一句“这是假的”来回应我时,我试图百般的解释,可女儿总是说“外婆家就不是用柴草做饭的,外婆的村子里也没有金鸡破晓。”我知道我的解释是一番徒劳,我无法复制消失的生活场景,也无法让女儿接受我的观点,我只能想找一个合适机会一定带小女儿去还依然保持着久远的年代的那一种淳朴的农村生活场景,让小女儿真实的体验一下真正的乡村生活,这包括那些久违的鸡鸣,袅袅升起的炊烟,还有那充满了沧桑岁月的石磨,耕地的默默大水牛,拉车的骡,驴等。

凌晨的这声声鸟鸣,不经意间让我产生这么多感想。而此时,天已大白,合唱的鸟儿也渐渐散去,各个忙去捕虫觅食。而这时,窗外却又传来一声又一声的“咕咕,咕咕”的鸣叫声,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这黎明的音乐不可谓不丰富。据说这是布谷鸟的鸣叫,我们耳朵里听到的“咕咕,咕咕”的意思被乡人们解释为“布谷,布谷”,这让我想起布谷鸟那有趣的传说,想起童年里那不多的给心灵带来趣味的精神食粮故事;想起那简朴的农村生活。

村道上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新的一天的喧哗又重新升起。感谢这些不知名的鸟儿的欢唱,因为在它们的欢唱声里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乡村,回到了自然之中。

愿乡声永恒,愿那一种淳朴之光在我心中永驻。

2013.4.28.

五一文章10:父亲与五一

文/张新文

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节假日似乎是外星人的事,离他们很遥远。

生产责任制实施后,土地包产到户,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勤地不懒,土地就像久病初愈的汉子,又焕发出了蓬勃的朝气。那个时候,家乡人都叫我父亲“张把式”,你可别小瞧这称呼,作家王安忆在安徽省五河县大刘庄插队,回大上海后写了一篇题为《少小离家》的回忆文章,文中按农活把农民分为四个等级:一等是把式,负责犁、耩、耙、扬长、赶大车;二等是放大刀、割麦子、打场领头盘磙子、刨芋头下抓钩的这类;三等是锄地、抬筐、扛笆斗、打秫秫叶、割黄豆、拾花生芋头;四等只能是未成年的孩子了,他们放学回来或星期天,下湖割草、拾庄稼、农忙时送饭送水。“把式”就是生产队的能人,我的父亲“张把式”也不例外。打我懂事起,“张把式”虽不是队长,但是队长凡事得先问他,然后才去具体把农活安排到人。显然,“张把式”已不是一般的把式了,他已是把式的把式,按现在的话讲那好歹也算是个“顾问”吧!

有一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村书记来找父亲,说:“张把式,这些年我可记着你家的麦子产量呢!你家可是连续3年超‘万斤粮’的大户啦!党和政府也都记着你把式的功劳呢!明天是五一劳动节,咱们自己的节日,到乡政府开表彰大会。你先到胡理发那里理理发,胡子刮了,要有模有样地去给我领奖,别搞得胡子邋遢的,给咱张家湖村丢人现眼!”书记带着喜悦的心情,又带着命令似的口吻,给一向老实巴交的父亲带来了疑惑和不解,他讪讪地问,“啥五一、五二的,农民不劳动喝西北风去?种粮高产政府还表彰,这倒是一件新鲜事啊!”

父亲是步行去乡政府开会的,回来的时候,他推着(因为父亲不会骑自行车)一辆崭新的上海产永久牌自行车,车头挂着一朵纸制大红花,车货架上是木框玻璃镶嵌的大奖状。笑靥与车头的红花在村民的簇拥下更加地灿烂、美好和祥和。父亲把在乡政府得到的“礼遇”,喋喋不休地分享给前来祝贺的村民们,那份得意和满足恐怕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以至于在今后的岁月里,一到五一那天,他都会很慎重地把奖状和大红花从土墙上取下来,拂去积尘,擦拭干净,又端端正正地挂回到墙上去。目不识丁的他还会讲出五一劳动节的来历,我想,这可能是他去开会从领导那里听来的。奖状挂好,大红花上的细铁丝缠绕在挂奖状的钉子上的那一刻,他还会告诫我们一句:“零件不上油会生锈,人不劳动会生病。”而后,是长长的一声叹息,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有时我会私下抹眼泪,岁月啊,我们为什么不能抗拒你的流逝!

后来,我要到离家二十多里的镇上读高中,就是骑着父亲的永久牌自行车去的,靠着这部自行车的助力,使我越来越靠近了梦想。再后来,我就逐渐远离了故土,远离了父亲。

风烛残年的父亲,弥留之际,依然用微弱的声音说着“五一……五一……”一生中唯一获奖,对于我的父亲、一个农民来说,是何等至高无上的荣耀啊!

五一文章11:阳台上的风景

文/阳光下的红叶

那年五一搬到这个新房子,虽然两居室的新房子面积不是很大,但却独独有一个宽敞明亮的大阳台,而且,是朝南向阳的。

我把阳台的地面,铺上了淡蓝色的地砖,墙壁贴上了白色的墙砖,看上去,清爽又干净。

宽大的窗台,摆着几盆花,一盆绿萝,一盆滴水观音,一盆芙蓉,还有一盆茉莉。

绿萝和滴水观音是不开花的,只是冬夏都如一日地伸展着郁郁葱葱翠色欲滴的叶子,而那棵芙蓉则是整整一个夏季,都会接连不断的开出朵朵粉红色的大花,开得最多的一次我数过,一下子就开了十八朵,团团簇簇的,热闹无比。而茉莉花虽然花儿小,却有一种独特的清香,每当有花儿开放,哪怕只有小小的一朵,也会有醉人的香气,氤氲四溢,满室飘香。

在靠窗的位置上,摆放着一个橘黄色的玻璃桌和四把同样颜色的玻璃椅子,暖暖的色调,一下子就中和了阳台清冷的色调,使整个阳台看起来温馨又生动。

闲来无事,我就喜欢坐在那把靠在窗前的椅子上,手托着腮,懒懒地看着窗外发呆。其实很多时候,我什么都没有想,只是就那样,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当然,更多时候,我还是愿意趴在窗台上,饶有意味地看着外面的车水马龙,看着街道上走过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路人,也看着窗前那棵高大的梧桐树,随着四季的变幻,叶子怎样绿了,怎样黄了,怎样落了,又怎样欣喜地发芽了。

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和爱人坐在阳台的玻璃桌子旁吃饭。因为孩子没在家,所以,我们开了两瓶啤酒,一边喝酒,一边聊着天。正聊到高兴的时候,就听到楼下传来一阵吹笛子的声音,而当时那人吹着的曲子,正是爸爸在世的时候,最喜欢吹的那首《北国之春》。我的心头一酸,急忙往窗外看。我家的楼下有几家餐馆,那个时间,正是餐馆里人来人往最热闹的时候。有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正站在一家餐馆门口吹奏笛子,看他的穿着打扮,原来是个靠吹笛子讨钱的。可他连接换了好几家餐馆,吹了好些遍曲子,却不见有人给他一毛钱。看着那个衣衫破旧的小伙子,听着他断断续续的笛声,我想,我是有些醉了吧,就那样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听着,听着听着,然后,听到泪如雨下。爱人看到我这个样子,知道我一定是想起了爸爸,于是,他急忙拿来二十块钱,装在一个方便袋里,怕袋子被风吹跑了,还特意在方便袋里装上了两个啤酒盖子,然后,打开窗,示意了那个小伙子之后,把钱扔了下去。那个小伙子可能一点也没有想到会有人从楼上往下扔钱给他,他很惊喜地跑到我家楼下,飞快地捡起那个装钱的袋子,大声地冲着我们的窗子喊了声谢谢大哥。然后,他就那样站在我家的窗下,非常认真非常虔诚地吹响了一曲《好人一生平安》。在悠扬的笛声中我抬起头,正好对上爱人含笑的眼,他的眼中,流转着藏不住的深情与温柔。彼时,窗外路灯昏黄的光晕正淡淡地映照在我们的身上,那一刻的时光,现在回想起来,仍旧是无限的沉静与美好。

我家楼下的这条街道,是东西走向的,往东走,拐个弯就是我儿子的学校,而往西走,转过那个街口,则是一个公交车站点和通勤车停靠站。

每天早晨,爱人都要赶第一班通勤车去上班,夏天还好,可是一到冬天,他起床的时候,我都感觉好像天刚蒙蒙亮。因着北方天气的缘故,也因着他平时吸烟的缘故,爱人的气管不太好,尤其是冬天的早晨,他总是会不时地咳嗽几声。因为他一般都是到单位去吃早饭,所以,每天早晨起来,他都会刻意压抑着自己的咳嗽,快速地洗漱完毕,拿着包,轻手蹑脚的地关上门离开家,生怕吵醒了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熟睡的我。可是他却不知道,通常是他前脚走,我后脚就披衣起床,习惯性地来到阳台上,站在窗前看着他走向车站的身影。早上六点四十分,北方的天,还不算大亮,所以,这个时候的路灯,一般还都亮着。偶尔也会有三三两两着急上班的人,行色匆匆地走在这条路上,但是,无论窗前的那条街上走着多少人,我总是会在第一时间里,在人群中准确无误地找到爱人的身影。多少个早上,我看着爱人那瘦瘦高高的背影,看着他匆匆忙忙的脚步,看着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细细长长,都会觉得心里有微微的疼,在冬天的那些个早晨,在阳台里,我甚至都能听到晨风里,他隐约的咳嗽声。每天我都会一直看着他的身影转过街口不见,才会慢慢地回到房间里,再睡上一会儿。

因为爱人忙,所以平日里,总是我接送儿子上下学。儿子的学校离家并不远,也就七八分钟的路程,但是这着中间,要过一条横道,所以,虽然儿子已经上了四年级,可我还是每天都要亲自接送。前些日子,我不小心摔了脚,医生给我固定了夹板和厚厚的纱布,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走路,没办法,请来了妈妈照顾我,并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周前,妈妈去看望外地病重的舅舅,而我虽然能够在家里坐在电脑椅上滑来滑去,甚至也能跳来跳去,但是,接送孩子是坚决不可能了,于是,没有办法,只能让孩子自己上学放学了。虽然儿子很高兴自己终于有了独立的机会,可一向亲自接送惯了的我,却是不放心极了。尤其是儿子第一天自己上学的那个早上,居然还赶上了外面哗哗下雨,当儿子在我的千般叮咛,万般嘱咐中,不以为然地跑下楼以后,我却还是不放心,紧忙跟着“跳”到阳台上去看他。儿子下楼的速度很快,我还刚刚趴在窗台上,就一眼看到了雨中儿子那小小的身影,已经走到了那排小树的旁边。那个平日里还一直倚在我怀里撒娇的儿子,此刻却像个大人一样,独自背着书包,撑着那把蓝色的雨伞,稳稳地走在早晨的雨中。看着儿子比小树还高还要坚定的背影,我忽然觉得非常的欣慰。一直以来,我还只当他是个小孩子,可那天,就在这个阳台上,我一下子就觉得,好像只是一转眼的时间,那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就长成了这样一个充满阳光充满自信的小小少年了。

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我带着满足的微笑,在阳台上坐了下来。

四月的风,轻轻地拂过我的头发,我就那样静静地安坐于四月的窗前。窗前那棵梧桐树的叶子,正在努力的抽出嫩嫩的叶芽,我想,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绿树成荫了吧。梧桐树下,笔直的街道整洁清爽,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上,金红色的地砖,整整齐齐地铺设有序,看上去,更是平坦干净。

早晨的阳光正好,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可是,我想,我更愿意等待一个黄昏:随着太阳的渐渐西沉,阳光随着一点一点地变得柔和起来。淡红色的光晕,斜斜地照射进来,仿佛给一切都笼罩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光圈,如诗如梦。

金色的光晕笼罩着我,也笼罩着阳台下那条美丽的街道。

街道左端,是儿子放学归家雀跃的身影;街道右端,则会有爱人下班回来匆忙的脚步。

彼时,时光柔软,岁月静好。

五一文章12:陀螺:旋转的人生

文/杜善国

这个五一假期,没有出去游玩,带儿子去逛超市。到了超市儿子就直奔卖玩具的地方去了,很快,他就被一款陀螺吸引了,抓着我的手非得让我给他买这个陀螺,既然孩子喜欢,就给他买下了。回到家后,儿子就开始专注地玩起了他的“新伙伴”。只见他把玩陀螺的专用工具套在陀螺上,这边使劲一拉,陀螺就挣脱了工具的束缚,飞速的在地上旋转起来,儿子也高兴地哈哈大笑,看着地上旋转的陀螺,听着儿子爽朗的笑声,不由得自己思绪万千……

记得自己小时候也经常玩陀螺,不过那时的陀螺可不像现在这么高级,那时都是自己动手用“土”法子做的。首先选一截上好的木棍,用锯锯下一小段,再用斧子或者菜刀进行加工,由大圆柱作头,小圆柱作腰,尖头的圆锥做底,这样一款自制的陀螺就做好了,然后找根绳子拴在一条小木棍的一头,手握木棍就可以对陀螺进行抽打,陀螺就开始不停地旋转。有时,几个伙伴还进行比赛,看谁的陀螺旋转时间长,那时的玩具虽然大都是自制的,可是玩起来一点也不比现在差。

“爸爸,你看我的陀螺还在转呢!”儿子的叫声又把我拉回了现在。看着这不停地旋转的陀螺,心想,这人生何尝不似一只旋转的陀螺呢?我们每天在不停地忙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人喜欢忙碌,但又不得不去忙碌。忙碌,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青少年时,要忙着读书忙着游戏,忙着幻想;成人之后,要忙着工作,忙着恋爱;结婚后要生儿育女,打理生活,料理家务;而立之后,又要忙着奋斗,忙着应酬,忙着周旋。人生在世,无时不忙,无事不忙,能够从忙碌的人生中解脱的,没有几人,既便有也是将忙碌转移给了他人。这种宿命的忙碌,让我们不得不像陀螺一般,在生活的鞭打下,不停地旋转,旋转。忙碌的一天结束,紧接着与太阳一道升起的,依旧是同样忙碌的另一天。

于是,我曾抱怨忙碌、厌倦忙碌,痛恨甚至逃避忙碌。

但是,当我真正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却是这谁都不喜欢的忙碌,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岁月因为忙碌,所以才有春秋交替,才有辞旧迎新;季节因为忙碌,才有春种和秋收,才有麦穗的饱满和稻子的芬芳;人生因为忙碌,才有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忙吧,还是忙点好,最忙碌的地方,才是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地方;最忙碌的人生,才堪称是最绚丽的人生;这陀螺般旋转的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不在意能走多远,在意的是旋转时的质量和旋转的心情。那我们何不怀着感恩的心态,去拥抱生活?如陀螺般,畅快自由的一路高歌,就像儿子玩陀螺时那爽朗的笑声。

五一文章13:墨舞五一,寄语天下

文/雪玫瑰

文/雪玫瑰Q2443941772落笔于2013-05-01晚

作者序言:墨舞五一,寄语全天下劳动人民,因为我是劳动人民的好女儿——在这五一劳动节垒起地球人欢声雷动、慷慨解囊、载歌载舞之际,我想给全世界像我父母一样伟大的劳动人民贺词敬礼。我也想给我伟大的祖国母亲三磕头敬回报之礼。我希望,这个大千世界永远和平永远承载着全天下劳动人民的春华秋梦;我希望,我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我希望,我的国人永远祥和宁静;我希望,我的亲人永远安康幸福。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焦点心声。

首先,借此文序幕,追溯五一劳动节的世界史:‘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大罢工获得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 月第二国际宣布将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集会,争取了合法权益。’

其次,简明扼要地简述我国五一劳动节的历史:‘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一些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介绍“五一”。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再次,骄傲地歌颂一下我国法定五一劳动节史:‘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五一,劳动节!普天同庆。执子之手,与子同行!我也不例外。我们公司放三天假,做为一名忙碌而普通的打工者,我终于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五一,不见温柔的轻月光,只见浪漫的小雨丝。多愁善感的我心潮涌动。我特别特别想家,想家乡的亲人,想故乡那每一寸我曾越过的黄土地。想我最亲爱的爸爸妈妈,想我那可爱的孩子们,想我儿时的伙伴们。五一,波澜不惊的我,没有什么豪情壮志寄予祖国与故乡亲人。我只想借助我最酷爱的文学网寄语我五一的思想脉搏。

五一,我该干些什么才觉得最有意义呢?逛街、购物、约会、旅游、摄影、绘画、K歌、跳舞、溜冰、上馆子、看电影、练瑜伽、打台球、回老家、睡大觉、还是美文天下呢?我情不自禁地沿思想的脉落反戈自己的兴趣爱好。星月为凭,长风为歌,默契为祈,脑河浪水四溅,我顿感脑满肠肥。灵魂深处,幽谭中的唐诗宋词在风云际会,喘息间汇聚成沧海横流,水墨丹青颤栗起晓露痴缠,五一的雨花石,倾情着我雪玫瑰的一帘幽梦,天使之舟所经之处,噢音风靡而绕过我忧国忧民的多虑,梦幻中我掬一捧血色浪漫的红玫瑰,执笔为全天下劳动人民写下了一些文字,日薄西山,年年五一,岁岁牵念。

深圳的冬天不见凯雪,初夏亦不见鸟咧咧。我只能,借着野草做笛吹奏我想家的心;我只能,用我笨拙的双手折叠数只千纸鹤寄语我的思乡之情,我只能,撷着一朵我亲自种植的红玫瑰做一场璀璨梦。我只能,用我的浅水,为全天下劳动人民写一篇幅,以此,点缀我五一心胸内这片蔚蓝色的天空。梦随风万里,几度滚滚红尘,我只想起了‘劳苦功高’这画龙点睛的四个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工带农,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

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所以我也在响应党的号召,下南海打工。

在深圳打工的旅途中,我一边在公司任职打工养家户口,一边抓紧业余时间写作,从而实现我美丽的爱心天使梦与铿锵的作家梦。写作,我把它当成了我人生最大的乐趣。发表文章,我把它当成了我最美的荣耀,赚稿费济贫,我把它当成了我人生最大的享受。

写作能让我心事旖旎,但我不途名不途利,我只途‘当我老了’不会对年轻时的自己轻叹,不会悔恨交加地对自己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然,我偶尔也会异想天开,梦呓中,我奢望有一位著名的大导演看中我的才华,把我写的长篇小说改编拍摄成精彩的电视连续剧,播放于祖国各地。我也曾梦想趁机大赚一把,然后,我会拿这些稿费来改变我的家庭面貌,善待我的亲人,孝敬我的父母,赠予我的故乡,回馈我神圣的祖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做为一个农民的女儿,我当然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旗开得胜,衣锦还乡,凯旋归去,报答我的父母之邦。

‘劳动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他们用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劳动,建成了今天的万丈高楼;是劳动,筑就了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劳动,让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是劳动,使浩翰的荒原变成了亩亩良田。’

在芬芳四溢的五一劳动节,我雪玫瑰真情流露,大步未迈,情不自禁地走进文字的国度里,聆听举世瞩目的劳动人民的欢呼声。谱写歌颂全天下劳动人民的赞歌。我情有独钟地伸出白臂紧握,全天下开满茧花的劳动人民伟大的双手,穷奢极欲地送上我最真诚的祝福,劳动人民如苦咖啡里的每一块方糖,把我们的人生调得有滋有味、多滋多彩;劳动如海陆空的每一帧风景,把我们的人生装扮得五彩缤纷,魅惑动人。

高尔基说——‘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李绅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马克思说——‘消费者也络绎不绝。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

毛泽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劳动是神奇的,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班斓的世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向全世界的劳动者致敬!’

五一,我把对劳动者的赞美诗,送给全天下的劳动人民,送给我远方的故乡亲人,送给我的祖国同胞,送给我祖国美好的未来,送给我纯真好动的孩子们,送给我美好的明天,送给我美丽的梦想。

五一,请许我化作一粒尘埃,让我在劳动人民必经的路旁落定!于婉约的文字里仰望快乐,把默默的祈祷打磨成一盒盒丰盈的彩礼,挽一袭芳华为劳动人民踏浪而歌,把祝福轻放到风中让风悄悄带走我的心声,把我的快乐放到云中,让云静静融化及至无边扩大,赠予全天下的劳动人民,这何尝不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掬一捧海水,感知劳动人民的雄辉映彩虹。如果说,岁月是一首歌,那么劳动人民才是最美的歌者。天涯尽头看流光飞去,不必问劳动人民何处是归期。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谁与听?不必问劳动人民是不是沧海一粟。

我永远相信,只有伟大的劳动人民才能典藏全人类生命最纯真的厚重。我也承认,懂得尊重别人劳动结果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懂得尊重自己的人。

五一撼人心魄,劳动节舞动了我的心墨。站在高楼大厦的楼顶俯望春华大地,大都市的每一个街道都人头攒动,欢乐的人们,手牵手,肩并肩,欢呼雀跃。大街小巷,车场停车位都爆满。这一刻我的灵魂,完全容入了社会,容入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才知,周围的一切美好都是平凡的劳动所赐予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劳动人民是如此的伟大。啊,我的祖国,不再是自行车的王国。啊,我的故乡,不再是泥咛小路。啊,我的亲人,我迟早会落叶归根,荣归故里。

握一笔素笺,诉不尽心事迷离,诗词歌赋吟尽,又怎抵得我今夜舞墨五一,为全天下劳动人民亵渎的情殇?

(2687字)

五一文章14:简单风味

文/徐约维

五一,女儿请客。四月生日啄过了新锦江晶采轩的港式点心,这次就选了披萨。依儿似有带我遍尝美食愿望,当然在小白领的经济与情趣范围。所以,一般是“小吃吃”居多,新开餐饮店居多,且是团购。正合我节省原则,在自己的城市里领略异国情调,兼具凝眸自己城市的新气象新面貌,同时氤氲亲情与微旅行的心情与意味。

穿过了绿地,就来到了这家新开的意大利餐厅。老欧洲风格,露天咖啡座,人造小桥流水,黑鹅卵石清澈见底。落地玻璃,明媚阳光,爵士乐漂浮着,有着我喜欢的某种西域的明亮。酒吧、大木桶,西洋照片,仿若美国乡村音乐的调调。正午12点半,悄悄的氛围,很有气氛,正是个等人的地方。时间缓缓铺陈着,含着若即若离的爵士乐,想想心事,剥剥长生果(是那种小时候的味道,是炒出来的焦香,没有添加剂),女儿就姗姗来了。顺便说一句,我觉得散落在桌上吧台木桶上的长生果的创意很好,质朴,有一种“丰收日”意味,令我想到麦子,大地,阳光,世世代代的生存,简单的生活,富足的日子——有时候,东西不在于豪华,在于意境。

意式披萨与美式披萨不同,素。面饼干呼呼的,就像新疆的馕。上铺薄薄一层番茄火腿蘑菇芝士片,还个嫩蛋。一人份,够两人吃。披萨有一种简单的原味。依儿尝的就是这一口,我呢,肠胃未清,口味有点重,就用双色调料瓶里红酒醋蘸蘸,橄榄油拌拌。

提拉米苏上来了,卡布奇诺咖啡状,发泡芝士,清淡的甜,也是素简风味。

下午二时许,餐厅开始醒了,欧洲客一帮帮进来,也有带4-5个孩子的年轻夫妇。眉目凹凸有致的意大利经理周旋着,在女儿英语交谈里,不卑不亢,器宇轩昂,翩翩而又内敛,眼神里有一波风情的余涟,或者说,潜在的热烈。很有老牌绅士风度,也很有大腕范,可见处处藏龙卧虎。

出门时,发现那经理正与几个欧洲老外一起进餐,也是简餐,与我们一样的披萨,感觉就又亲近了几分。

感觉上,那经理精致,那是一种精致生活留下的痕迹。善意的搭讪,殷勤而节制。花生,咖啡粉,装帧精良的上海饮食指南,随意放着,有一种不设防的信任。

简单的风味,不设防的氛围,真好。我觉得服务业,要的就是这种笃信。你可以素颜,可以简单,但要有襟怀,要对人有基本的信任度与友好度。

吃,深刻地表达着人生。味道里,氤氲着吾辈的故事。

总有一个感觉,即:善良之人往往爽朗,且热情。可能与信任有关,可能与坦诚有关,可能与境遇有关。

也许,善良是一种内心的格局,一种内心的安宁,也是一种自信。因为自信,所以善良。因为热情,所以体贴。

因为不设防,所以有信任。因为敞开心怀,因为心中有远方,所以,才会对眼前的包容与接纳。

五一文章15:山村的“五一”

文/张春波

今年“五一”,我回了一趟老家,一个僻静的小山村。

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着,打开车窗,一股久违的泥土气息便飘进我的鼻腔,深深吸一口气,每一个毛孔都感到爽快地畅意。

下了车,还得走一个小时才能到家,但我心里是愉快的。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草木清新,野花遍地,沟渠两旁的杨柳满目翠色,千万条垂下来,丝丝缕缕,令人心旷神怡。登上一处山丘,极目远眺,麦浪滚滚,像一望无际的海浪拍打着远处的群山……

五月,是老家比较繁忙、紧张的时候。山中气候多变,农家抓住晴好天气,抢收着成熟的小麦和油菜;趁着霏霏细雨,育秧、插秧,田间一派忙碌的场景。为此,石碾声、叱牛声、梿枷声、农机声在寂静的山村此起彼伏。面对农作物,可以憧憬从“一粒粟”到“万颗子”的欣喜;面对农人,可以闻到汗水中的辛劳;面对农田,更能感知到泥土气息中透散的希望。

渐近山坳中的老家了,天气变得有些凉,空气异常鲜润,这是多少城里人梦寐以求的环境啊。一个人的生命之源,永远植根在故乡,我从不背弃这块地处穷乡僻壤的家园,因为在它土壤的深处,蕴藏着我的精、气、神。

回到家,邻居大爷告诉我,父母在北坡的梁上种黄连。我小跑着上了北坡,见父亲赶着牛犁前行,母亲紧随其后,耕土、播种一次完成。田野间农人来来往往,穿梭不断地行进,他们忙碌的身影与春光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写意画。见状,我也跟在母亲的后面,撒起了化肥。其实,对他们而言,劳动无节,“五一”这天也只不过是很平常的一天。他们辛勤的劳动,就是为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为了幸福的生活,为了尊严的生存。

五一文章16:我是你的眼

文/陈吉林

在绵阳平政桥、五一广场一带,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温馨的画面:一位个子不高,70多岁的大爷,左手拿着根直直的竹棍探路,右手被一个70来岁的太婆牵着。他们一边走着,太婆一边给大爷比划介绍着什么。

这对老夫妻老家在遂宁,大爷是个盲人,今年73岁,太婆70岁。他们结婚不到五个月,大爷就因眼疾失去了右眼。第二年5月的一天晚上,大爷回家时从沟坎上绊到沟里,左眼被小树枝戳了,虽经治疗,但其左眼也慢慢失明。

曾经十分能干的自己,如今什么都要人侍候,大爷的心情非常不好。吃饭味同嚼蜡、就寝夜不能寐。太婆比大爷更难受,自己这么年轻,难道要和这个瞎子过一辈子?太婆在心里反复问自己。我和他离婚,虽说解脱了,但谁来照顾他,哪个女人愿意嫁给一个瞎子?最终,善良战胜了离他而去的想法。大爷发脾气,她理解他的心情,不搭理。大爷不吃不喝,她劝他:“不吃不喝眼睛就能恢复?”大爷说:“没有了眼睛,就等于没有了光明。”“白天,我是你的太阳,晚上,我是你的煤油灯。”大爷被太婆的回答感动。但还是故作悲伤地说:“没有了双眼,我就没有了世界。”“我看到的一切,就是你的世界。只要我在,你的世界就是雨后的彩虹。”“嗨,这是在哪捡的这些文绉绉的话哦?”大爷不但佩服,还有些释然。

在太婆的鼓励下,大爷直面自己没有了双眼后要经历的人生苦难。太婆每天出去挣工分,大爷就在家摸索着做家务。开始,大爷总是磕磕碰碰,太婆十分心疼,叫他什么都不要做。大爷说:“我什么都不做,就像个活死人,闷得慌。”于是,太婆每天收工回家后,就一边做家务一边给大爷讲劳动时的趣事、笑话,讲东家生了儿,李家嫁了女。慢慢地,好强的大爷也能做一些家务。后来,他们有了儿子和女儿。

改革开放后,儿子女儿到城里做生意,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儿子把老两口接进了城。白天,太婆牵着大爷到处转悠,讲城里的变化,讲人们的穿着打扮,讲柴米油盐、各种蔬菜的价格,或到树下乘凉,或到广场晒太阳、听音乐。晚上,老两口一起看电视。太婆把看到的画面翻译给大爷听。

今年国庆节那天,老两口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当受阅部队通过天安门城楼时,大爷问:“这是什么声音?”“这是部队走路的脚步声。”太婆回答道。“走得好整齐哦!”“就是,人家解说员说,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矫健的步伐是什么步伐?”大爷沉思着。“快看,火箭部队来了!”“看、看,我看啥子嘛!”大爷有点不高兴。“唉,我太激动了。”太婆道歉。“火箭军是干啥子的?”大爷问。“听说可以发射核弹头,发射核武器。”“那好霸气,中国军队强大了,我们幸福的安稳生活就有了保证。”大爷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是的。莫说话了,精彩又来了。”“好。”

就这样,在整个直播过程中,太婆一直充当着大爷的双眼,时不时用自己理解的、大爷能听懂的朴实语言给大爷解释着,直到直播结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