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压岁钱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压岁钱散文1:压岁钱与压岁言
文/徐德瑞
同大人们相比,小孩子更喜欢过年,因为到时不仅可以穿新衣新鞋,贴红对联,燃放鞭炮,而且还可以收获长辈和亲友们赠送的“压岁钱”,让小荷包鼓起来。不是吗,现如今大人们送给孩子的压岁钱,已不是以往块儿八角或三五元钱所能应付得了的,而是几十元、上百元,乃至几百元上千元。大人们都比着多送,看谁送的压岁钱多,谁的面子就大。于是一个春节过后,有的小孩子可以收到几千元,乃至上万元的压岁钱,你说他们咋能不心花怒放,期盼早日过年呢?
不过,社会发展到今天,笔者以为过年时长辈和亲友光给小孩子送压岁钱似还不够,从培养教育好下一代着想,建议长辈在送压岁钱的同时,最好还送上一份“压岁言”,比如在红包上书写一两句锦言或一首短诗,这样或许更有意义一些,因为“言”的过程,是思想交流和汲取的过程,长辈和亲友们通过“压岁言”跟孩子谈心,讲理议事,提希望,谈人生,说事业,话理想未来,以寄托其厚望,其功效是钱所不能替代的;同时,“言”也是一种精神,用精神压岁,其品位更高,似可成为一种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新尝试。大人们一两句“压岁言”,如能有的放矢,语重心长,说不定能让孩子收到宝贵的启迪和教益,乃至受益终身!
当然,送“压岁言”也要因孩子的年龄差异而有所区别:刚刚学语的婴幼儿,不谙世事,“压岁言”自可以免送;已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开始懂得一些简单的事理,“压岁言”当以鼓励开导为主,如红包上可书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尊师敬老人人夸”、“团结同学伙伴多”、“从小勤动手脑,长大心灵手巧”,等等。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则可送上一些名言锦句和短诗妙语,讲一点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像爱国爱民,励志惜时,勤勉务实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之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劝学》)……上述锦言和诗篇,情真意切,寓意深邃,长辈们作为“压岁言”在岁末年初赠送给晚辈小孩,其意拳拳,其情殷殷,其盼切切,将亲情与教诲有机融于一体,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很好的启蒙意义和导航作用,这远比光送压岁钱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压岁钱散文2:闲话压岁钱
文/农华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年又将至,说到春节难免让人想起“压岁钱”的习俗。
过年对于孩子而言,最高兴的莫不过是得到压岁钱了。
传说在古代,有一种妖怪叫“祟”,黑身白手,趁年三十晚上专门去摸小孩的额头,一旦被摸之后小孩要发热变傻。为了避免小孩遭遇这种不幸,民间时兴年三十晚上整夜不睡觉守岁,并提前把祟比较害怕的几枚小铜钱放在小孩的床头边上,把祟赶跑保佑孩子平安。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久而久之,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家里兄弟姐妹多,吃饱饭都成问题。压岁钱是我心中遥不可及的一个梦,一种奢侈。后来生活条件渐渐有了起色,父母有余钱可以给我们兄弟姐妹压岁钱了,虽然可能只是一毛钱、两毛钱,最多时一两块钱,但对于当时在清贫中成长的我们,已感觉自己是个大富翁,是天底下最幸福、快乐的人。那满心满怀的兴奋和喜悦,从心底里溢出来,在双眼中透射着光芒。
现在长辈给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但如今的“压岁钱”有些变了味儿,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大有相互攀比炫耀、行情看涨之势。
当然,也有人趁着拜年往领导家跑,见了小孩毫不犹豫就掏钱给“压岁钱“,出手很是阔绰。其实地球人都知道,那是变着法子的送礼,看中的只是小孩家长手中的权力,“醉翁之意不在酒”!
殊不知,压岁钱是一种民俗,每一份压岁钱都带着长辈的一份祝愿与希望,无论是多是少,如果你把钱用在不该花的东西上,它会无声的责备你。当你把这些钱拿去做一些好事,它又会无声的赞扬你、鼓励你。
有人说,压岁钱是特指长辈给晚辈,晚辈给长辈只能叫红包。但无论叫什么、无论给多少,只要心怀关爱和感激,表达自己对晚辈、对长辈的一份祝福、一份感恩,都会让他们内心感到无比喜悦、欣慰、温暖和满足的。
今年,我就特意买了几个大红包留着,把我的祝福和感恩装进红包里,准备在大年三十晚上送给我的父母和孩子,衷心祈愿他们幸福、快乐、健康、平安!
压岁钱散文3:压岁钱
文/雪荻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年了,不仅有平时难得一见的好吃的、有新衣服穿,甚至可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压岁钱。
上世纪六七十、七八十年代,家家生活不富裕,有的家庭孩子多,吃饱饭都成问题,压岁钱是孩子心中遥不可及的一个梦,我们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梦。后来生活条件渐渐有了起色,有余钱可以给孩子们压岁钱了,虽然可能只是一毛钱、两毛钱,最多一两块钱,但对于当时在清贫中成长的我们,已感觉自己是个大富翁,是天底下最幸福、快乐的人,那满心满怀的兴奋和喜悦,从心底里溢出来,在双眼中透射着光芒。总是会把压岁钱“藏”在自己觉得最隐密的地方,偷偷地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了又看、数了又数,那种甜蜜、喜悦的心情,会陪伴我们好久、好久。得来不易,花起来自然慎之又慎,每一分钱,都会让我们想了又想、掂量了又掂量,一定要让它完成最有“意义”的使命:也许是一个作业本、一支带橡皮头的铅笔,或是一方花手帕、一根花头绳、几粒水果糖,甚至是想念了许久的一本小人书、连环画。而男孩子们,他们的愿望更广阔、更宏伟,比如,一个飞机、轮船模型,一把仿真的枪械、刀剑,一辆玩具小汽车、小坦克,满口袋五颜六色的玻璃弹珠。
一年年过去,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的孩子,似乎对收压岁钱已没有了特别的感觉。压岁钱收到手软是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象征,是百姓的乐事、幸事,能够成长在这个幸福美好时代何其令人羡慕,但深深地镌刻在我们记忆深处、儿时的那种最简单的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似乎渐渐变得模糊了。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由来已久,是希望晚辈平安幸福、远离灾难、平平安安度过一年。那么,成年了的晚辈给长辈压岁钱也理所应当。有人说,压岁钱是特指长辈给晚辈,晚辈给长辈只能叫红包。我想,本不应拘泥于称谓和形式,无论叫什么、无论给多少,只要心怀关爱和感激,表达自己对父母、对长辈的一份祝福、一份感恩,都会让他们感到喜悦、欣慰、温暖和满足吧。
今年,我特意买了几个大红包,把我的祝福和感恩,装进红包里,送给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祈愿他们幸福、快乐、健康、平安!
压岁钱散文4:压岁钱里的温暖
文/刘希
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四岁的小侄女幽幽对我说:“姑姑,你给我多少压岁钱呀?”我望着她,笑呵呵地问道:“你要姑姑给你多少呢?”幽幽将两只手伸展开,开始比划:“我要这么多这么多的压岁钱。”
现在的小孩,真是聪明又可爱,有什么想法就直说,不像我们那时候胆小,记得年少时的我,是从不敢这样张口要压岁钱的。
我五岁的时候,一块钱,能买十支铅笔,十个本子,大人给的压岁钱因此也是极少,至亲多给一块钱、两块钱,一般人家给的就是五毛钱。记得那年,我的爷爷卖牛挣到一笔钱,他破天荒地给我五块钱,我兴奋地跑去向父亲炫耀,父亲笑了笑,说:“收压岁钱这么高兴呀,你给我磕头拜年,我们也给你压岁钱。”
家乡的风俗,小孩子给长辈拜年,是一定要双膝跪下去,而且需连续磕三个响头才行的。大年初一,母亲煮好鸡蛋,给爷爷奶奶各装四个,让我端给爷爷奶奶吃,这时候,爷爷奶奶通常是没有起床的,我推开门,喊一声,爷爷奶奶,给你们拜年啦,便在他们床前跪了下来,然后将碗递给他们。一般情况下,半个小时后,我来收拾碗筷,便能看见压岁钱躺在空空的碗里了。
跪年迈的爷爷奶奶,我倒是觉得习以为常,但跪父母,却觉得很羞,始终不肯。倔强的我,宁愿不要钱,也不肯给父母跪着拜年,尽管他们说把大门都锁起来,不让任何人看见,而且筹码还从五块加到十块,我也不肯给他们磕一个头。
但每年大年初二,我都会收到父母给的压岁钱,他们说:“压岁钱,压岁钱,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因为没有跪,我不肯收,他们便将钱藏在我的枕头下,用书本夹着,我一起床,拿起书,就看到压岁钱了。拿到钱我也不做声,心里却是喜滋滋的,又有可以向伙伴们炫耀的资本了,同学中,能收到父母给压岁钱的同学极少,我是很稀缺的那一个,因此,羡慕我的同学极多,都说我很幸福。
可是,幸福却没维持多久,父亲在矿上出事了,全身瘫痪,家里的境况越来越难,过年,再没有父母说笑着,央求着我给他们跪着拜年,家里散布的更多的是愁云密布,但每年初一,我都在枕头下摸出不多的几块钱。每一块钱,都带着父母的体温,我知道,那是爱的压岁钱,那也是父母给我的殷切期望,给我的平安祝福。
再后来,父亲去世,我也长大了,也收不到压岁钱了。
今年春节,一家子去外婆家,刚一进门,就看见40多岁的小舅舅一下子给外婆跪了下去,而小舅妈,也乖乖地跟着扑通一声跪下,行大礼拜年。外婆从衣兜里颤颤巍巍拿出一个大红包,说是给他们的压岁钱,那一瞬间,我的眼前晃动着父亲的身影,我的泪,就那样无可遏止地汹涌而下。
压岁钱散文5:压岁钱
文/若荷
知道“压岁钱”三个字的意思时,我已经六七岁了,刚懂得一角钱的用处和一分钱的份量,会把一块糖的钱攒起来,攒到能买一个演草本时,然后拿着它到书店里去左顾右盼一番。
有一年,母亲领我去她的一位好友家,女主人是位很和蔼的阿姨,因为是新年,阿姨就给我五角钱当压岁钱,母亲好像觉得她也应该给,就又每人给了我们几毛钱,算是补的压岁钱,从此这规矩延续了下来。有了压岁钱,我就不用向母亲要那几角钱买杂用,而是把压岁钱存起来,细水长流地用来买纸笔。
通常这时除夕已过,初一刚刚来临,窗外阳光明媚,家里家外一派祥和,全家人早早起床,大人小孩换上新装,看着面带微笑的父母,一种美好的预示出现了,这就是马上就有一份压岁钱,仿佛那些钱,从母亲那亲切的笑容里走出,即将钻进每个孩子的怀抱。
那时候,我家住在公社机关大院里,爷爷奶奶在外地,家里的长辈只有父母亲,所以拜年的方式简单些。我曾见过农村家庭的孩子拜年的情景。有一次去同学家拜年,见她家堂屋里安了张八仙桌,桌面和桌子周围已扫除一新,椅子上还搭了两块带背的坐垫,等老人们在太师椅上坐好,一家人在地上站齐全,拜年的仪式开始了。
事先教好的吉祥话说完,一个个头叩过去,老人们才从怀里掏出备好的压岁钱,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有的三毛,有的两毛,收到压岁钱的孩子在房间里高兴地跳跃。等家里拜完年,还要到前后左右邻居家、本族亲戚家拜年,家里有些积蓄的人家,还要给近亲晚辈压岁钱,所以大年初一的孩子,都愿意逢人磕头,特别是见了长辈们。
压岁钱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事,时间离年还很远,压岁钱就成了大人与孩子交谈的话题。父母们在这时往往要约法三章,比如要求孩子们配合大人做家务,年底成绩要考好等等。故而年假前的半个月,孩子们的表现都不错。不过大人说时是一脸的严肃,说过之后就忘了,大年初一的压岁钱还是平等对待,不分厚薄。只是热爱劳动的孩子值得表扬,考不好的孩子得用劳动去弥补,这样的教育,不乏父母的智慧。
就是由于生活窘困,拿不出压岁钱的家庭,父母也不会让孩子失望,他们总会想法子给孩子们一个惊喜,一份童年快乐的记忆。比如我的同学三妮家,父母就从不给压岁钱,只给孩子买上一串“花喜团”,五分钱一串,用一根棍挑着,挂在每个人的床头上,“花喜团”——它的寓意就十分深远。
“花喜团”是用炒好的糯米做成的,用炒热的糖黏在一起捏成团,染上红花绿叶,间隔穿成串,悬在高处,又能吃,又好玩。汪曾祺曾在《炒米和焦屑》中写过这物件,他说他们家乡称这种吃食叫“炒米糖”,加热加糖后发黏,一块块切成长方形。也有搓成圆球的,叫“欢喜团”。“欢”和“花”的音相近,或许是方言口音的误差。
小时候盼过年,除压岁钱,作为一年到尾的奖励,父母还给我们买小人书,买女孩子喜欢的头花,像纱一样的布,染成五颜六色,经过剪裁加工出来的绢花。进了腊月门,集市上卖绢花的到处是。有人把一块布挂在沿集的墙上,再把各种绢花插在布上,就像一张彩色的挂毯,五颜六色,春意盎然,煞是好看。
那时的年集上有年画,纸花,绢花,有年糕,有糖葫芦,有烟花爆竹,唯一没有看见有人卖鲜花,一切鲜活的东西,都用手工艺品替代了。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路成长,不知撒下多少阳光欢笑,而如今的孩子们,尽管收到的压岁钱百元千元,但是与我们的童年相比,似乎并不比那时更加欣喜。
早上醒来,在那熟悉的桌角上,一摞厚厚的红包中,新岁的祝福依然殷切,毫无二致,倒是多了些虚荣和攀比。
压岁钱散文6:闲聊压岁钱
文/徐铮
闻着炮声,含着糖果,穿着新衣,终于过年了。过年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当然,不光有自由,压岁钱自然也少不了。压岁钱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有长命百岁之意。
爷爷的压岁钱: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那时生活艰难,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压岁钱。那时候,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平时省吃俭用,也只有过年,我们才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钱。记得我十四岁过年时,我得到了一毛钱。正月初一那天,天还未亮,外面就响起爆竹声,我和弟弟妹妹们用钱买了些糖,那时的糖都是黑而硬的,有一分钱一小块,也有二分钱一大块的。后来,我把剩余的钱悄悄地放在母亲枕下,忽然有人拍了下我的肩膀,我回头看,原来是母亲,她的泪在眼眶中打转,一滴两滴……
爸爸的压岁钱:小时候,我最喜欢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只有到过年,我们小孩才能免做家务活,才能有肉吃,才有日盼夜盼的压岁钱。大年初一的早晨,我和妹妹很早就起床了,然后跑过去按照习俗恭恭敬敬地叫父母,说句客套话,巴望着父亲把手伸进口袋掏出压岁钱。终于父亲放下手中的活,拿出母亲早已准备好的红包给我们。拿着略有余温的钱,心里喜滋滋的,母亲见了,就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们得到了钱就去小巷子里找伙伴,我们一起去街上看耍狮子,我们男生一般会买些茴香豆放在嘴里嚼。女孩子爱美,买些扎辫子的花蝴蝶结是必不可少的。那几天,我们总是活蹦乱跳的。
我的压岁钱:以前,我不会支配钱,得到压岁钱,妈妈总怕我乱用,因此一过年,妈妈就会找些理由,比如说把钱先放在她那里,等我要用再向她要,可后来我问她要,她怎么也不承认,无奈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她把钱通通“掠走”,最多给我留些零头。今年,我去给长辈拜年,大概得到了3000元左右的压岁钱,我拿了一部分交学费,另一部分去买了几本书。剩下的钱我要求妈妈给我办了张储蓄卡,把钱存起来。把自己的压岁钱合理地进行支配!
压岁钱散文7:小时没有压岁钱
文/胡洲源
上幼儿园了,才从小朋友们口中听到压岁钱的词汇,他们互相攀比着。
回家打听,才知过年时基本所有小朋友都会收到家长和亲戚给的红包。我家境较殷实,全部玩具、读物、零食和学习用品釆取供给制,再则我家离亲戚们远,故我没有听过压岁钱之说,而且对钱没特别喜好的感觉。
入小学后,听多了同学显摆,才正式向家长提出压岁钱要求,答复是毎天几点前写完作业,奖!有好成绩,奖!一段时间下来,干劲十足。再后来,开学时又搞个签合同的仪式,每天小奖照给,期中中奖,期末大奖,低于多少分则罚,日积月累,二年级时就攒下700多元,家长带我去银行开个户,自己保管存折,但密码不详。
时间一长,感觉奖励的意义也不太大,学习积极性自然下降了些。二年级期末考试后,不仅无奖,一不小心被罚个精光,还倒欠上百,存折也被缴了。三年级时学习难度又加大,此时小奖也更难拿了,变成穷得很,不得不在院子里抓金龟子卖钱,一元一只,比做作业还来钱快,还有几次帮同学完成美术作业,5元一次,看得院子里小朋友们眼馋。四年级好不容易攒了几百元,私自买了台游戏机,偷偷玩了没几天,被父亲发现几锤子就敲个粉碎,气得牙痒痒,心疼了很久。
后来,作业慢慢多了起来,难度也加大了,开学合同也不敢乱签,以免偷鸡不成蚀把米,靠每天快速完成作业获奖也杯水车薪,比起同学来永远是穷光蛋一个。此时,家长看出了我的心思,改成周六完成作业,周日外出郊游时,每天领取下乡补贴数十元。一时间,动力又猛增,因此,慢慢地养成了自觉良性的学习习惯。
直到上了高中住校,家里给的伙食费不低,以免影响了伙食对成长不利,总算从此走上了手头宽裕的道路,小学被缴的存折也还过来了,而且周日习惯的下乡补贴也基本照领,并每年逐渐上涨。
长期的户外运动,练就了我强健的体魄。如今,在帕米尔高原从事每天体能训练的工作岗位,感觉如鱼得水,轻松得很。
哦!多年来,家长真是用心良苦,也应了“富养闺女穷养儿”的古训。
压岁钱散文8:温暖的压岁钱
文/张卫荣
盼或不盼,新年都会不急不缓地如约而至。一进腊月的门儿,家家户户都在紧锣密鼓地忙活着过年餐桌上的菜类和面制食品,特别是过了腊月二十,家里还得选派出人来,一趟一趟上街买茶几上必备的水果、干果、糕点等食品。此外,最不可忽视的一件事,就是大人们一定要在口袋里准备一沓崭新的钞票!干嘛?压岁钱啊!面额 不拘大小,却是过年时人与人之间那种热闹和温暖氛围的体现。
得到压岁钱,是每个孩子过年最美好的渴望。而压岁钱对于大人们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喜得是趁过年对亲朋好友家的晚辈们掏出一份压岁钱,表示疼爱之情;忧得是如果稍有疏忽,比如众多亲朋聚在一起,难免会有被漏掉掏压岁钱的孩子。你本不是有心所为,却让本来温暖人心的压岁钱多出一份尴尬。
所以,掏压岁钱是个技术活。比如掏压岁钱的时间、数量,说什么祝福的话语,等等,得做到心中有数,千万不能随意而为和信口开河。此外,你还得仔细观察,亲戚 是否先给你的孩子掏了压岁钱,如果亲戚先于你掏了压岁钱,你得了解一下他掏了多少,然后再从这个数的基础上添加点儿,多少无所谓,就是别少于这个数为妙,都是亲人,便宜不到外家嘛。掏压岁钱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你事先一定数好共有多少孩子需要掏压岁钱,千万不能漏掉一个孩子!做到一视同仁,唯如此,过年的压岁钱才显示出其特有的温暖。
过年,每个家庭都有亲戚这个庞大的亲情关系网,什么叔叔婶子、姑夫姑妈、姨夫姨娘、舅舅舅妈等等。别看平时这些亲戚们各忙各的,可一到过年,全都聚在一起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喝酒、打牌,沉浸于过年的喜庆里;那些平时难得聚在一起的表兄弟、表姐妹们,也撒着欢儿的疯玩儿。然而,再喜庆、再丰盛的宴席,也有散场的时候,亲戚们散去的时候就是掏压岁钱的高峰期,在拉拉扯扯的客气中,今年掏压岁钱的“盛事”也告一段落。
相比较而言,朋友之间比亲戚要客气些,如果不是“利益”特别明显的朋友关系,很好相处,你来我往,彼此掏出的压岁钱几乎是相差无几,谁也不讨谁的便宜,感觉 上温暖,面子上又有光,这是人与人之间最恰当的相处方式。也有“利益”明显的朋友关系,平时得益较多一方肯定会多掏点儿,倒也无可厚非,因为他平时得到的 利益远远超过多掏出的压岁钱多少倍了。
而大多数家庭与定庭之间是相互掏给对方孩子的压岁钱,不会计较吃亏讨便宜,只为过年的热闹和哄孩子们开心!更表示长辈对孩子的疼爱!这种疼爱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出浓浓的亲情和压岁钱的温暖。
压岁钱散文9:压岁钱
文/马亚伟
小时候过年,压岁钱是孩子们最大的诱惑。收到长辈的压岁钱,就是收到一份份“压住邪祟”的祝福,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更重要的是,压岁钱给孩子们带来了无以伦比的欢乐。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收到了压岁钱,我们乐得忘乎所以。钱舍不得花,在手心里被攥得潮乎乎的,张开手来,一块钱的纸币皱巴巴的,还冒着手上的热气。这些钱,要等到开学后买文具用。那个年代,孩子们的口袋一年到头都是空空的,不像现在的孩子随时都有零花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了可以供自己支配的钱,怎能不激动兴奋呢?
我家是个大家族,我的堂弟堂妹们有十几个,爷爷每年都会给我们压岁钱。很多年里,大家的压岁钱都是1块钱,后来涨到5块钱。爷爷是个极为节俭的人,可是过年给压岁钱爷爷从来都是大方的。大年初一早上,兄弟姐妹们给爷爷奶奶拜过年,掌握“财政大权”的爷爷会从柜子里翻腾一番,把藏在柜子的最里层的压岁钱拿出来分给我们,人人有份。
我考上师范那年,村里轰动了,乡亲们都夸我有出息。在爷爷看来,我更是光耀门楣,功不可没。那年初一,大家拜过年,爷爷照例从柜子里翻腾一番,拿出压岁钱。他首先分给弟弟妹妹们每人5块钱,最后就剩我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爷爷拿出了4张崭新的5元人民币说:“今年呢,给你们的姐姐20块钱压岁钱!知道为什么吗?”弟弟妹妹们欢呼起来:“因为姐姐考上大学了!”其实,我考上的只是中等师范学校,在大家眼中,就是考上大学了。
爷爷笑眯眯地说:“对!你们的姐姐了不起,她是你们这一辈儿里第一个大学生,你们都要向她学习!算命的说了,咱们家出大学生,你姐姐考上了,还会有别人考上……”爷爷平时话不多,那天却长篇大论说了很多。事实证明,爷爷的那番话,还有他的“奖励政策”,让弟弟妹妹们很受鼓舞,学习更努力了。而他说的“算命的说了”,不知是真算过,还是无意中利用了如今教育学中的“心理暗示法”,给大家一个好的心理暗示。多年后,我的堂妹堂弟中有6个考上了大学,如今都飞向了全国各地,有一个堂妹还准备出国。
这些年里,爷爷一直以我们为荣,每当说起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他就会神采飞扬,朗声笑着说:“我要好好活着,看着孙子孙女们个个有出息,为家里争光!”
可是,今年,86岁的爷爷走完了他一生的历程,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伤心难过的同时,我们会把那些美好的记忆牢牢记在心中,也会像爷爷说的那样,努力工作和生活,做个“有出息”的人。
压岁钱散文10:压岁钱
文/杜陆见
过年了,就得发压岁钱了。小时候特别期待过年,母亲煮饺子、炸鸡肉,又是买鱼买糖的,有吃有喝。在孩童时代,怎得不是一种幸福呢?正月初一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去爷爷奶奶家转一圈,高高兴兴地对他们说:“爷爷奶奶新年好,祝你们健康长寿,身体健康”,接过压岁钱,一天都是乐呵呵的。
一年到底收几百压岁钱,我当然得宝贝起来。可母亲总是要收走我的压岁钱,眼看着自己的宝贝人民币被母亲拿去,我两眼都快有泪了。母亲却笑呵呵地说:“妈帮你存着。”好在母亲会给我一些零钱,虽然比不上大红钞,也足够买些小零食填饱我的肚子了。
可后来我记得有一年家里收入不多,我和姐姐把压岁钱上交给母亲,父母年后出车用的是我们的压岁钱,后来对我们坦言时,都直叹气:“那是孩子的压岁钱,都用来买沙了。”我当时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但昏黄的灯光下,好像母亲的话里写满了愁意。
再后来,我年龄渐长,也就懂了一些人情世故。亲戚之间给孩子发压岁钱,或许都是钱换钱罢了。但在一个天真的孩童面前,这一份压岁钱是多么值得高兴啊。不过记得那一年,去二舅家我尚且上初中吧,二妗就不再给压岁钱了。母亲有些不高兴,因为我还是一个孩子,出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也得给这一份压岁钱。自那以后,我就仿佛从这一份压岁钱里看出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看出来。
年纪渐长,我也就主动把压岁钱上交给母亲了。母亲有时却不再收我的压岁钱,或者给我留200元,让我自己拿去安排。懂得了亲戚间的人情来往,又何尝不思考这一份钱里的意义呢?
还记得元旦之际,母亲给我买了一件新衣,姐姐当时在商场里帮她选中一件白色的棉袄,特别亮丽。我也感觉母亲穿上不错,但朴素的母亲,硬是要买一件打折完的红色的棉袄,而且样式不怎么新颖。我们都说她只为儿女着想,母亲却颔首笑笑:“我穿什么都行。”
勤劳无私的母亲,总是以儿女为先,而自己却舍不得买衣换旧,每每想到,我都为自己曾经的任性而愧疚。天下之大,只有父母的怀抱最敞开,而那一份最早的压岁钱,也是父母先给的。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自己平凡默默多年。我何时才能让他们安心,报答这一份说不完、言不尽的恩情呢?
——2021年2月22日晚初稿
2022年2月2日终稿
压岁钱散文11:给父母压岁钱
文/佟才录
小时候,每年除夕夜,父母都会给我们兄弟姐妹压岁钱。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岁钱也跟着涨——一毛、两毛,一块、两块,五块、十块。父母把压岁钱用红纸包得熨熨帖帖,在我们入睡后放在每个人的枕头底下。第二天清晨,一觉醒来发现枕头底下的压岁钱,那种喜悦的心情至今萦绕脑海、无法言表。那时,我们曾幼稚地问父母:“为什么要给我们压岁钱?为什么要用红纸包着?”父母说:“压岁钱有辟邪的寓意,希望你们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一晃儿,我们兄弟姐妹皆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并都有了儿女。父母过年时又开始给孙辈们压岁钱了,这一给又是十几年。如今,孙辈们也都相继长大、工作挣钱了,不再对长辈的压岁钱充满期待和兴趣。而此时父母也已进入古稀之年。这时,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父母给我们压岁钱的祝福——健康平安。我萌生了过年给父母压岁钱的想法,同时也想借此提醒后辈要懂得对长辈感恩和回报。
我把给父母压岁钱的想法跟弟弟妹妹以及子女和甥侄们一说,大家都觉得非常好、有教育意义。就这样,从父母70岁那年开始,我们两代人每人每年除夕夜都会特地给两位老人家压岁钱,同样用大红纸包得熨熨帖帖,同样在父母入睡后悄悄地放在他们枕下。初一一大早,父母起床整理床铺时,看到枕头下躺着一个个红包,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惊讶和幸福,开心地笑起来,那笑容仿佛开在春天里的桃花般绚烂,有如三月春风那般惬意和恬适。看到父母快乐的样子,我们都感到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我们对父母说:“你们喜欢什么就买些什么,千万别不舍得花!”父亲嘴上“哦、哦”地爽快答应着,却并没有真的按我们的意思去做。父母把他们每年收到的压岁钱都积攒起来,妹妹下岗那年想开个小超市,父母支援了贰万元;弟弟买汽车跑运输,父母支援了贰万元;我女儿结婚那年,父母又拿出贰万元给孙女添置了嫁妆……
百善孝为先。给父母压岁钱,不仅代表着后辈对长辈的一片孝心,更是后辈对长辈的深深祝福和感恩。过年了!成年的你,在给孩子压岁钱同时,是否也给老人准备了压岁钱?让老人过个快乐幸福年!
压岁钱散文12:两代人的压岁钱
文/罗冬蕊
童年的印象中,新年发财,就是“新年来了能发财”。第一次拥有新年的意外之喜,正是在开始收到压岁钱的那年春节。母亲和表姨是村里仅有的两名“吃国家粮”的人,所以,能够在过年给得起压岁钱的,也只有我们两家。
每到春节临近,我们就格外盼着见到表姨,用意不言自明。我们姐妹仨,每人2元,表姨得付6元,这相当于她工资的三分之一。而表姨只有一个女儿,她只能收2元,这样,每年表姨都得多付4元。为此,母亲总有些过意不去,每年都想办法用别的方式还上这4元,而表姨又说什么也不肯要。2元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可以给我们买好多小人书、冰糖葫芦、鞭炮……但往往没出完年,小口袋里早空空如也。那时我们好盼望长大,因为只有成了大人,手里才有花不完的钱。
直到自己做了母亲,我才知道另一个情况:母亲和表姨给压岁钱的对象,远远不止我们几个孩子,还有双方的亲戚,主要是一些老人。但老人们多半舍不得花,会将钱留着给家里条件最困难、年纪最小的孩子。为了应付过年的压岁钱,母亲们从半年前就开始省吃俭用,为的是让村里的亲人们过年时都图个“新年发财”的吉兆。现实的新年,于她们而言,不是发财,而是退财。
那一年,父母正式退休,给老少两代人打压岁钱的接力棒也开始传到我们手上。这时候,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压岁钱的对象和数额也越来越大。去年过年,应付完村前村后的一切,将最后一个红包交给母亲时,母亲却悄然在里面加上200元,反给女儿了。我说什么也不干,坚持要母亲收下。母亲解释说:“妈现在有退休金,够花了。现在年纪大了,吃不了,用不了,还不如交给你们,让家里的新年多些吉祥和快乐。”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在淘气的孩子们眼里,压岁钱是永远不够花的;而在年迈的父母眼里,压岁钱是永远花不完的。父母们年轻的时候,是家里最缺钱的时候,也是他们最能享受生活的时候,但尚未懂事的孩子们,缺了最关键时刻的孝心。
今年新年,我准备带上年迈的父母,到外面过一个旅行年,尽管这份孝心有些迟到,但我相信,这会是一笔令他们最开心的压岁钱。
压岁钱散文13:女儿送我压岁钱
文/卢素玉
大年初一我们一家吃过午饭,我进卧室休息,女儿悄悄跟了过来。她掏出一个红包递给我,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我已经工作了,这是我给您的压岁钱,祝您龙年大吉,身体健康。”我不肯收这钱,故作生气地说:“瞎胡闹,天下哪有晚辈给长辈压岁钱的,你拿回去。”“妈,现在时代变了,晚辈给长辈压岁钱是合情合理的。您想想,‘压岁’不就是压住年岁、岁数,不就是晚辈期盼长辈健康长寿的意思吗?”女儿硬是把红包塞给了我。
女儿工作还不到一年,这已经是第三次给我钱了。第一次是她首次发工资,给了我200元,非要我去买件衣服才罢休,第二次是我高血压犯了,她拿出300元钱给我,让我买个电子血压计,我不舍得买,硬是把钱退给了女儿,女儿干脆自己到药店买了一个电子血压计送给我。女儿常常对我说:“我会好好工作的,老妈您只要保重身体,就等着今后享女儿的福吧!”
在我的记忆里,女儿从小就乖巧,心地善良。记得她读小学时家里不宽裕,每年春节我带她去走亲戚,亲戚或多或少都要给女儿一点压岁钱,女儿当着亲戚的面把钱揣进荷包,只有走出亲戚家的大门,女儿就会如数把压岁钱交到我的手里。我问女儿怎么不用压岁钱买零食吃,女儿懂事地说:“妈妈工作很辛苦,现在都累瘦了,我的压岁钱用来给妈妈补充营养,妈妈就多买点好吃的吧!”女儿的这份爱心让我感动了很久。
女儿如今已长大了,她的善良和贴心依然如故。女儿拉着我的手,满怀信心地说从她上班起,她每年过年都要给我压岁钱,我开心地点点头。一个人能对父母尽孝,证明这个人心地善良,知道感恩,有这样的女儿我非常欣慰。女儿刚参加工作,单位效益一般,她的收入也不高,今后恋爱、结婚都需要用到钱,她给我的压岁钱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动的。第二天我就到银行以她的名字开了个户,女儿今后给我的钱我都将存在这个账户里,等女儿出嫁那天,我会把这个存折亲手交给她,这是女儿的孝心存折啊!
压岁钱散文14:“割耳朵”的压岁钱
文/朱群生
如今在城里或者乡下农村,孩子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已经不会再为“一日三餐”所愁,也不会为过年的压岁钱而发愁,愁的更多的是今年的压岁钱怎么花。对“大人盼做田,小孩盼过年”这样的谚语,龙子凤女们压根就没有听说过。但是,这句俗语三十年前却常挂在乡下农村大人们的嘴边。虽然我早已过了“盼过年”的年龄,可一到过年,仍情不自禁地想起最令小孩眼馋的“压岁钱”。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舅舅每年给的压岁钱最多。舅舅当时在靠近六安的偏远农村信用社工作,印象中一年只能见到一两回,我很敬畏他甚至是“怕”他,因为每年腊月二十七八左右,他总是先提出看我的成绩单,根据成绩单上的表现,才将一叠崭新的能割破耳朵的连号角票奖赏给我。这些崭新的能割破耳朵的票子常令小伙伴们羡慕,眼中都闪出异样的光芒。可这激起不了我多少自豪感,我知道,这种占有权的日子原本就是兔子尾巴——长不了。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家相当困难,全家五口人就有四口人吃闲饭,母亲体弱多病,三个孩子嗷嗷待哺,全家生计只能靠父亲一个人维持。尽管父亲一年到头很少有歇息的时候,常常是起早到晚不歇中,但到年终分红时,生产队长的工分本上记载的我们家依然还是透支,透支意味着一年干到头,不但拿不到分文红钱,还必须从家里垫上一笔款子,才能扯平工值。
常言道:叫花子都有三天年,再透支年还是要过的。大年三十守完岁,父亲便给三个孩子发压岁钱,通常是我最多,也只不过是两张皱巴巴的贰角钱票子而已,加上舅舅给我的压岁钱,口袋里是一年中最富有的时候了,这种感觉就像如今的大款一样。然而每年又都是这样,大约不出正月十五,口袋里的钱便囊空如洗。一般从小妹开始,父亲总是以小孩子家装钱容易丢为由“哄”了去,然后依次到我。每次“没收”我的“财产”,我都是极不情愿,甚至伴随着“怨恨”的情绪,在地上耍泼打滚的事都不止一次干过,心想:“父亲,你怎么这么小气?”某年春节的一天,父亲和母亲在房里小声嘀咕,只听母亲说:“伢子他舅舅给的压岁钱,你都拿走?”父亲说:“嗨,***你晓得,开春地里麦子要上肥,上哪弄钱买化肥,好在小伢子还小……”到此我才似乎有点明白,父亲要我们的钱原来也是有用的,虽还在正月里他却在想着自留地里的麦子了,毕竟自留地里蕴藏的是全家的希望。渐渐地,我开始懂事,以后的压岁钱总是能自觉地让父亲“没收”。
如今,舅舅已经光荣退休在家颐养天年。我也按照舅舅指点的道路,一直在农村信用社工作,参加工作也有二十多年了,携妻带子在合肥安家落户,再也不要什么压岁钱了。每年回乡下老家过年,大年三十说到压岁钱时,父亲的眼里总是饱含着一份歉疚,好像欠儿女们一笔债似的,其实他老人家并没有想到,儿女们怎么会怨恨呢?更多的是时候,想到的是舅舅他老人家给我压岁钱的幸福时光。
压岁钱散文15:年夜饭 压岁钱
文/汪兴旺
小时候,掰着手指盼过年,因为过年不仅有新衣穿,还有好玩的、好吃的,更有期待已久的年夜饭。
除夕终于到了,孩子们早早起床,奔走相告:过年啦!过年啦!大人们忙于劈柴担水,打扫庭院。厨间的砧板上,"噔噔噔"的剁肉声响起,那是主妇们张罗年夜饭。所有人的脸上都挂满笑,村子里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气。
母亲整整忙了一下午,瞧,满满一桌子菜:鸡呀,鱼呀,肉呀,还有圆子、豆腐、青菜、粉丝……母亲说,鱼,叫"听话鱼","年年有余"的意思,过了十五才吃;圆子,团团圆圆;粉丝,长长久久;豆腐,都富;鸡头鸡爪也有说头……
开饭前,父亲见我急不可待的馋样儿,说道:不急不急,年饭年饭嘛,得慢慢吃。说完,在门前的场地上划个圈儿,在圈内烧了纸钱,口中念叨着祖宗回家过年。然后去牛栏屋给牛添点精饲料,让牛也过个年。忙完这些,父亲才在灶台上方拿下一挂鞭,年夜饭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拉开了序幕。
饭桌上,碗筷酒杯一应摆齐。母亲吩咐,筷子要多抽,板凳得放稳,筷子少了或板凳倒了不吉利。另外,"话篓子"孩子,收紧"草把子嘴",别乱说瞎讲,一会儿"听话鱼"会记住好话的……
当香喷喷的菜端上桌,全家人围坐一起。祖母平日吃饭从不上桌,这回被拉到上席。所有的杯中都盛满红酒,就连滴酒不沾的也斟上一点。炉子锅里"突突"地响着,炉火映照着大红春联,映红了每一张笑脸。一家人频频举杯,相互祝福,其乐融融!
年夜饭,渗透着浓浓的年味,包含着亲情和幸福。对着满桌的佳肴,吃吃这又尝尝那,不知不觉就打了饱嗝,母亲忙说: 年饱!年饱!
"噼里啪啦"门外响起了阵阵鞭炮声,伙伴们打着灯笼拜年来了,接过母亲撒的冻米糖,又笑着闹着离开了……
接下来,压岁钱就登场了。
年夜饭过后或初一拜年时,长辈将事先备好的红包分发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它,新的一年里就会平平安安。
现在的小朋友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过年个个成了"小财主",花不了就存进银行。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可没有这样幸运。过年穿件新衣,发了几颗糖果,就算莫大的喜悦!那时候,乡村家庭条件普遍差,稍好点的,父母在年饭后,会给孩子们一份小小的惊喜。
我家兄弟姊妹多,在生产队是欠款户,支钱很困难,父亲就将平日省下的角票攒起来。除夕晚上守岁时,父亲打开他藏得很久的木匣,从生了锈的铁夹中抽出几张纸币。发压岁钱啰!我心里一阵激动,连捡到一分钱当宝贝的小妹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姐2块、二姐1块、我5毛,弟妹们统统1毛。姐姐的压岁钱让我羡慕得眼红。父亲说,姐姐挣大人工分了,应当多给。拿到属于自己的压岁钱,反复端详着上面好看的图案,有说不出的开心。姐姐的压岁钱不让我多看一眼,似乎怕我给抢走了;弟妹的毛票也紧紧攒在手心,偷偷地看,偷偷地乐。母亲说,压岁钱别弄丢了!晚上睡觉压在枕头底下。
有了压岁钱,就幻想着买好东西。姐姐有自己打算,她要买几尺红头绳、发夹、香脂和手帕;我做梦都想一支玩具枪,只是钱不够数儿;弟妹们少得可怜的压岁钱比谁都神气,几乎什么都要买。可是,等过了初一,我和弟妹的压岁钱都让大人给收缴了,理由是,你们太小,兜里钱丢了怎么办。那时候,家家都很困难,孩子们平时很少见到钱,过年盼来几个压岁钱就很知足了,如弄丢了,会失魂落魄,弄不好还会遭父母的责骂。压岁钱让我们小伙伴惊喜、快乐,同时也感到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