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文章

请欣赏焦虑的文章(精选3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焦虑的文章1:情绪下的焦虑

文/东山峰人88

我留念儿时街头巷尾人家门前摆放的茶摊。一个小桌或一个小櫈摆上几个或十几个玻璃杯子、扣上平板玻璃盖,一杯杯桔红色、桔黄色液体在玻璃杯中晃动,像极了当时最时髦的饮料,挑逗着年少的眼球和渴望,然后透着一股清凉诱人口渴的馋咽。

小时候,在无处可藏的炎热中,有种茁壮成长的无限潜力,活动量大,体内水分蒸发快,常常会因此感觉喉干舌操,一分钱一杯或两杯的茶水便成了我止渴的最佳饮料。而今,随便你怎样寻觅,却再难发现它的痕迹了。那种消声匿迹的街头玻璃杯茶摊的印记,恐怕变成了80、90后们头脑中一种久远的传说。

现在,高节奏的社会发展,意味着过往的终结和新生活的开启,因此,人们已习惯于出门自带水杯以求卫生、方便、解渴。而且街头的超市和商店,各种饮料及冰茶比比皆是,早已取代了昔日的茶摊,如果说还能寻找茶摊的印记的话,只能在街边茶馆找到,但那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曾经,那些不被正视的压力,都被压缩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现实中,日益收紧退休后的生活上升指数,高昂的房价,带孙、送孙读书、做饭。把伤疤当成勋章的我们,都被一点点吞噬了梦想的空间。让人变成为一个被钉在屋内的玩偶。

而城市茶摊现象,用一种文化为我们构筑起了精神乐园,讲透了恒久不变的人性。在这个精神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超凡脱俗、光怪陆离,但其实又跟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熙熙攘攘,三五成群的喧哗声,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在清晨时分再度响起。嘈杂的吆喝此起彼伏,搅动着初夏躁动的清凉。茶瓶、茶杯放在折叠桌上,躺在靠背的塑料椅上,扒开双脚,盯着往来的人群,盘算起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让人脸颊不由得泛起了微微红晕。那些挑担小贩、菜农的瓜果蔬菜在清晨的阳光下洒着一层诱人的五颜六色,让人不由得想要俯下身,拿起来凑在鼻子下闻一闻透着水汽的清香。卖黑市香烟和男性秘方药的小贩,拿着铅印‘六合彩’信息买吗的市民们都穿梭在各茶桌边,舞动着城市市民心态的欢乐。

久违的街头茶馆,这种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的茶摊,是在城市街边、树林、空地中开发出来的,几张折叠桌和塑料凳子就支撑着城市市民的生活休闲方式,三五好友、街坊邻居、同事同学在这种休闲方式下集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打法一上午时光,有的回家还不忘记捎上一把小菜,真是把市民生活过到了极致。

三、四元钱一杯的茶逗留半天,付费不大,平民消费的起。这种文化生活的形式,就是城市存在的意义。这种以市民休闲方式的街头茶馆,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氛围,正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更好地生活。城市是因人而创造出来的,而非人为城市而生,是人赋予了城市以生命力。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许多人以财富扫出一片天下,却在街头巷尾的茶摊里,凭着“有趣灵魂之人”的集散地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恐怕这是要算一个。

人的一生中,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生活环境,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与生活对弈。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明白在成年后,越过层层心理屏障将对世界的认知碎骨回炉、淬火重生的滋味。其中多少苦辣辛酸,冷暖自知。只是,不一样的经历,注定了不一样的人生结局,好与坏,都得照单全收,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命运'

搁在往年,我是不大出门的,喜欢宅在家里自娱自乐,外面的喧闹,同学的邀请,慢慢地我也涉世到市民生活尚浅中,了解一些外边的世界,感知一些间接的人生。因为沉浸,因为思索,而外面的热闹又容易成为我个体的经验,常常读书宅在家中往往容易让人耽于想象。如是我便成为混迹于城市的市民生活中的常客了。

街头茶馆的涌现,折射出许多市民心态,在焦虑的时代下,每个人都会感觉有一种生活的压力和对社会诸多的不满意,并且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种情绪传导开来。大家谈到更多的是当今的人与社会关系,众口一词的破题思路在于;找到制度性利益平衡的关系,找到经济平稳发展模式,希望;公共服务到位,希望实现政府角色转换?希望;民主法治、社会公平,建立有效的公平博弈机制?希望;社会循环,能在平稳发展中完善自我纠偏机制,形成新的凝聚力。希望退休后取消双轨制,大病有保障;这种情绪下的震撼观感,能引起每个公民的情感共鸣。这不是略微’乏善可陈‘,而是’善莫大焉。‘。

一晃,已经六十五年了,寻寻觅觅、兜兜转转,眼看这人生就要过去一大半了。生活其实都不易,生命本多磨难。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美国有个畅销书作家叫芭芭拉•艾伦瑞克。在1998年,她为了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决定亲自尝试在六个城市打不同的工。她隐瞒自己记者的身份、断掉了以前所有朋友的联系,只留下了1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结果她发现,穷人的生活只有两个字:权衡。权衡消耗了太多的精力、脑力和动力,变富基本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最终,花了太多时间、太多精力去打工的芭芭拉只会沦为一个工作机器,她无力去想、去做任何其他事情,直到情绪崩溃。六份工作的结局,皆是如此。这就是穷人的生活,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很难从这个循环中突破。

纵观我自己几十几年的变化,我一直在寻找分享过去了的历程。曾经那种天生的冲动导致我在少年,中年和心灵上许多遗憾。而退休后出现的空余,使我更进一步有了怀念的提升,青春与无知第一次可以在1972年,“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但是,生活会把每一个成年人打回原形,乃至我退休后又重新交换思想。

偶尔,与朋友在上档次的茶馆喝茶,扯到一些有关’品茶‘之事,就略知一些这方面知识了。切一杯茶,茶叶内含物质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叫汤色。汤色有深浅、亮暗、清浊之分。以汤色明亮、纯净透明、无混杂的为好;汤色灰暗、混浊的为差。红茶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以嫩绿色为上品。如果茶水泡好后放置久了,里面的茶多酚就会被氧化变色,呈深褐,茶水颜色变深。人们饮茶的目的就是借助茶叶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强消化机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凉之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

但是,在街头巷尾喝茶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茶馆的茶叶一般就是一二十元一斤,冲泡的水也是平常的自来水。然而老百姓喝它,喝的是一种叫过日子的状况,喝的是一种心态。茶摊上人手一杯茶,很是惬意,也很契合他们慢日子的调性,喝喝茶,打打牌、搓搓麻将,日子实在是太闲适了。

茶水钱也从过去几分、几毛涨到几元、几十元不等。看日子品质是提高了,大家也是愈加的会享受了,许多人点评这种街头市民文化都说是用茶水泡出来的城市,此处,随眼可见带杯、端杯的人。喝茶,喝出了人生的个性,从一些人手中的拿的茶杯就能看的出来,他虽不是一个精美的品茶人,但他喝茶是为了解渴聊天,有些人喝茶便是日子的品质和寻求,茶文明也是深化到了每个长沙市民的心里,有人调侃;假如你在大街上找不到的人,能够去街头巷尾茶摊上或茶馆试试,保不准他们都泡在茶馆里头了。

现在人们品茶是一种休闲方式的享受,也是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自然产物,或是一种解压方式。虽然喝茶人的心态各异,但我觉得还应该含有;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等。我现在变得喜爱喝茶了,喜爱在茶馆里头听听朋友论国事家事,论自己的沧桑,谈奇闻异事。喜欢在街头巷尾的茶摊上看看路旁边行走的人,看花遛鸟,看人生百态,感触城市市民文化和气味,也是观察到文化层次留白边缘上的笔触。

  在喝茶当中,我看到许多鬓角染上雪白的人,看见在眼尾皱纹炸开了花的人,就此感叹,时光伴随我长大,也在催我变老,还使我变得更加成熟了。

如今,我敬佩简单的快乐,那是复杂的最后避难所。我常想;人活着,多研究人性,少试探人心。研究人性,你会看淡很多事,看清很多人,你会越活越明白,越活越通透,而试探人心,多半会让自己失望,寒心,乃至痛苦。我们经常说,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这说的就是人心会变。社会由人组成,社会的复杂,其实就是人心的复杂,人心的复杂,其实都是人性在作怪。

由年老而成熟,由成熟而悟出许多人性的本质,但不知茶友们是否赞成这样的说法呢?每个喝茶的人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坐上茶桌呢,端起一杯茶的呢?

喝茶,真想选择一个优雅的环境、叫上几个知心朋友泡上一壶茶,说古论今谈天说地。纵观人生百态,不由得使我想起支配中国两千年来的儒家人生哲学,它的理论看起来是建立于“不自私”上面,话皆说得美丽而典雅,甚至表面上还仿佛很高尚,但实际上却是有许多问题的。它的缺陷最明显就是对老百姓的不公证。它规定了作人的许多义务,却不大提及他们的权利。一切义务仿佛都是必要的,权利则完全出于权贵以及天上神佛的恩惠。然而,当这些空洞和虚伪的教训束缚不住人心时,国民意识和道德便自然会堕落崩溃。现实早已把这种儒家人生哲学思想驳得体无完肤。

人群中、茶馆里、聚会的交谈中,大家议论最多的还是当今社会结构与利益的博弈。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公务员与非正规就业市场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就业与失业指标等方面的分化非常突出,造成了许多社会结构性矛盾。

在谈论茶摊后扯上这些事,或许是反映市民中间对社会矛盾的真实看法,它会使你内心受到煎熬,并透支着你对社会的希望。这种想法,并不代表我是一个极端主义思想的人,我也没有那么卑微低贱,只是匍匐在现实的尘埃中,较理性客观的发表了一些看法,因为,单级的思想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吞噬所有观点的价值。是否招来了一些人无端的攻击,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什么叫成熟?有人说;明亮而不刺眼,柔软却很有力量。我承认,在情绪下有许多焦虑。但有幸接触到街头巷尾的人群,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思想上的盛宴。’焦虑‘这个名字就那样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从不刻意去翻动,他却已经在你心上千回百转,如影随形,让你避无可避,心痛到无法呼吸。

哲学家桑塔耶纳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然而,真正看穿世界的人,必定是一个悲观的人。

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2020.6.9草

焦虑的文章2:家长如何走出教育的焦虑

文/朱鸿飞

刚开学,同事的几个孩子上小学的上小学,升初一的升初一。于是在任何场所——办公室里、操场上、食堂内,总能听到他们谈论孩子学习情况的声音。刚上一年级的,家里的有线电视也关了,家长陪同孩子学习,坚持做到不看电视;刚上初一的,四处讨教教子心得,其忧心焦虑之状更是不可言说。一股莫可名状的教育焦虑时时刻刻萦绕在家长心头,这就是“教育焦虑症”。“教育焦虑症”何以就成了现代家长们的流行病、常见病呢?

“分数是硬道理”,学习成绩依旧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标准,学生的考场,俨然成了家长的战场。

为了让孩子学科知识门门优秀,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一边带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提高班,一边托人情、拉关系、找路子。“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虽然社会需要的是各种类型的人才,但对文凭的追求仍然炽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家长们少不了要为孩子未雨绸缪,一方面家长们心疼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一方面又为了追求好成绩、好学校、高文凭,不断地给孩子加压。

家长自身的心态也是引发焦虑症的原因。家长中普遍存在一种紧张心理,家长间的攀比心理较严重。引用一句家长的话:“不能不在意啊!在单位里,人家孩子都上重点中学,考‘985’的大学,就我的孩子成绩不好,考职业中学,我都不好意思上班!”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把家庭教育的重心从分数上调整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上。

纠正自我的不良动机。前一阵网络上热议“父母皆祸害”的话题,这虽然是一群80后叛逆者的非理性表达,但也不能不说,它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失败。家本是孩子幸福的摇篮,是他们心灵的避风港和最终归宿。但在这个网络讨论小组里,家却变成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

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家长不能把千钧重担只压到孩子的肩膀上,应该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努力提高自身,参与各种职业培训,积极争取各种进修机会,争取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胜利,这样才能获得身心的愉悦,实现家庭的良性发展和美满和谐。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重要环境之一,家长可以多参与一些亲子课程及家长教育沙龙活动,多读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多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走科学的家教之路,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良好公民。“教育焦虑症”已经成了一个新名词,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说过:“孩子教育是3分教7分等。”笔者衷心希望,家长能走出教育的焦虑,静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焦虑的文章3:人为何焦虑

文/李秋生

焦虑,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有人研究说,当今年轻人有23种焦虑,这个数字不免让人“触目惊心”。是否具有科学性,没有专门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代人的焦虑打破了历史纪录。

有的人是为自己焦虑。想方设法使自己学历硬一点,工资多一点,职务高一点,房子大一点,车子靓一点,容貌俊一点,身体壮一点。如果一时无法实现自己的规划设计,便坐立不安,烦躁不已,焦虑不停。

有的人是为子女焦虑。希望子女上名校,在一线城市工作,找个好对象,住上高档小区,开上进口轿车,最好能持有“绿卡”。有的是为孙子、孙女焦虑,期望他们健康成长,上好的幼儿园,进重点小学,有特长。

有的人是为社会焦虑。虽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大好形势充分肯定,但对不少人缺乏信仰,精神文明水准下降,网络诈骗盛行,传销事件猖獗,交通事故频发,贪污腐败依然存在,社会治安问题不断,弱势群体生活艰难而深表忧虑。

我以为,为社会焦虑是一种责任感。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所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可敬可赞。“中华儿女多奇志”,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为国家、民族、人民活着;为子女焦虑,应该说是过度焦虑的表现。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儿孙自有儿孙福。要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当然,为人父母,应尽当子女启蒙老师之责,教会子女怎样做人,自立自强;为自己焦虑,需要理性思考有无必要焦虑。我们要树立理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幸福的坐标不单纯是物质财产,还要拥有精神财富。只满足于做“房奴”“车奴”“守财奴”太小家子气,是可悲的,要做战士,做创业者,做有远大理想的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人有了如此博大情怀,就不会像《红楼梦》里的林妹妹一样,整日为自己愁眉不展,哭哭啼啼。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心理上有一定压力,属正常现象,但过度焦虑,情绪恶劣,成为“压力山大”,就会有损健康,影响工作,甚至能导致忧郁症的发生。况且,个人焦虑不断放大,也会辐射到社会的稳定和谐。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几乎无一不与焦虑激化有关。

所以,焦虑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来化解焦虑?

首先要注重学习。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学习理论,掌握知识,强化大脑,拓展思维,是缓解和冲淡焦虑的最佳办法。学习当然要靠自己学习、自我觉悟,“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但作为单位、社区、各种社会团体,也应纲举目张,高度重视学习,解决“方向盘”问题。

再者要学会平衡。要知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懂得“知足者常乐”,不搞不实事求是的物质享受。即使真的陷入了生活困境,也要记住一代伟人毛泽东那句话,“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妨再高声吟诵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转移不良情绪,是战胜焦虑的一剂良方。哲人告诉我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一下子莫名焦虑、无法摆脱时,要启动“应急机制”,要跳出痛苦,可以洗一个热水澡,听一段音乐,读一则名人名言,看一眼花草,或到公园散步。更重要的是,约知心朋友到茶社或咖啡馆推心置腹,倾诉不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时此刻,我们会感受到阳光明媚,“换了人间”,天没有塌下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