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笔构网

2025-04-17读后感

请欣赏读《差不多先生》有感(精选1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2

今天,我读了《阅读年选》中《请“差不多先生”回家》这篇文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还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看完这篇文章,我暗自思忖:哪有这么傻的人呢?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合上书,我笑着对妈妈说:“妈妈,‘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差不多先生和我很像?”听妈妈这么一说,我生气了。然后,妈妈让我想一想过年包饺子的事儿,我一听,顿时脸红得像一个熟透了的红苹果。记得上次家里来了亲戚,妈妈决定包馄饨吃。于是,我跟着妈妈学着包馄饨。可刚学了一会儿,我就马虎起来。许多馄饨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馄饨成了“花脸”。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等馄饨烧好了,我掀开锅盖一看:馄饨分了“家”,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馄饨“消灭”掉当然,这些馄饨的味道可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到了以前班里的'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课文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起来。还没读多长时间,她就开始玩了。我问她:“你会背了吗?”她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她多读几遍,要读到能正确、流利背诵。她却不接受我的忠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她。她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背不顺溜。老师狠狠地把她批评了一顿,让她利用下课的时间背熟并抄写一遍。下课后,同学们出去玩了,她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会背了。”这位“差不多先生”同学,只好乖乖地在教室里抄写课文啰。

《请“差不多先生”回家》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它教育我们,凡事要认真细致,决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3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生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人死前后还说:“死人和活人差不多,人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太精确。”我想:“哪有这么傻得人?表面差不多,其实差别太大了啊!”

这一想,我又想起一件事来,自己不也是这样吗?一次考试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当时我以为两个差不多,可又一想如果是医生做手术了把切除食指当成切除十指,那么病人该多么痛苦啊!

故事的最后,人人以他为榜样,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当时我很惊讶,如果这样的话,科学家设置宇宙飞船时,误打一个小数点,那样宇宙飞船刚飞到天空中,就掉下来,那是多么可怕事呀!

所以我的感受就是:我们做事都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一样,那样什么事都做不好的,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4

了,就因为几十元的钢板,这就是这个“差不多”导致的`后果,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残忍,这就是“差不多”带来的伤害。 后头再来想想我,也是一个差不多小孩,在数学考差时发现因数字写错几个,回家狡辩说差不多没认真,在复习上,说差不多就行……因为太多的差不多,所以成绩一直上不去,我现在多么后悔说出那么多“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传》给了我极好的教育,让我做事更严谨认真,不再马虎,使我终身受益。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5

今天,我看到了一篇十分奇怪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我很疑惑为什么要叫“差不多”先生呢?好奇心促使我一口气把文章读完,终于得到了答案。

原来是讲一个名叫“差不多”的人。小时候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妈妈骂他,他还摇摇头说:“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钱铺里做伙计,常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就这样,在自己生死攸关的时候,也是差不多就好了,直到绝气。

“千”和“十”在差不多看来是差不多,但在生活实际中可是差太多了,一个千能换许许多多个十,而许许多多个十才只能换一个千。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扮演着“差不多”这个角色。出去玩袜子弄脏了洗不干净,差不多就行了;背古诗时,背地磕磕吧吧,差不多就行了;写作业时,字写得歪歪扭扭,差不多就行了。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些行为都是不对的,如果大家以后做事认真一点、仔细一点,中国就一定能蓬荜生辉。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以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做人要一丝不苟,要认真仔细,才能有好成绩。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6

今天,我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这本书,这本书写了“差不多”先生做任何事都只做到了差不多,没有做到非常完整。从他的经历来告诫我们要认真做事,精细做人。

“差不多”先生做事非常马虎。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于是赶紧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可家人不知道汪医生在哪里,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看到是王大夫来了,心想:哎,汪医生和王大夫都差不多。于是,作为兽医的王大夫就给“差不多”先生治病,可是王大夫毕竟是给牛治病的,最终“差不多”先生死了。

看到这滑稽而可悲的一幕,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在生活中,也有见到许多做事马虎的人,他们做事都是随随便便应付一下而已。我看到这些人后,就产生了一些疑问:他们为什么做事都如此马虎呢?难道就不能做好一点吗?我仔细想了想,自己何尝不像那马虎的人?妈妈有时对我说答题认真点,可是我总觉得答得和答案差不多就行了。我不仅学习上马虎,在做家务这件事上也粗心大意。妈妈经常督促我把碗洗干净点,我却还不耐烦地大声说:“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呀,洗那么干净干嘛!”看来,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成为一个凡事都认认真真对待的人,不能做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人。

有一句名言说道: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凡事都要认真,精细地来做,否则会酿成大祸的。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7

今天我读了一篇胡适写的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文章《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觉得什么都差不多,他总是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觉得红糖和白糖差不多觉得陕西和山西差不多;觉得“千”和“十”差不多;觉得火车8:30开和8:32开差不多;觉得人医和兽医差不多;甚至在临死前,他也觉得活人与死人差不多。

我读着,觉得这篇文章很有趣,就忍不住又读了几遍。读着读着,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又可笑的同时渐渐领悟到了作者的用意。我们不也是差不多先生吗?在生活中,我总是遇事就念起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做不到一丝不苟。一次考试,我就是因为粗心少写了一个小数点,白白扣掉了一分,我懊恼极了。没过多久,妈妈让我去买水仙,可我却买了一株蒜苗回来,被妈妈数落了一顿。看来,我也是一个差不多先生啊!

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果差不多先生为人们治病,那会殃及多少人的`性命啊;如果差不多工程师为人们造房子,那房子该会有多么危险呀;如果差不多科学家为国家研发火箭,那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呀!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都抱着一种“差不多”的心态,最终祸害自己。

同学们,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万事都追求“差不多”,我们要以细心,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件事,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8

有这样一个人,你可曾熟悉: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的处事原则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

这个人,不就是差不多先生吗?

由于家人的失误,在“差不多先生”病重时,家人叫来了兽医,最后这位牛医生治死了“差不多先生”,然而,此君在生命的最后仍然留下了格言:“活人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那么认真呢?”他死后,人们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此时,令我们惊骇的已不是“差不多先生”可怜的愚昧,更糟的是旁人接受如此荒谬的存在方式,还企图自圆其说。这是一种病态的处世哲学,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看似精神胜利法,实际暴露了中国人种种恶劣的'品性。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写道: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所以,病了,要找病根,只有准确诊断病症才是治愈的起点。

就因为差不多,我们吃的亏还少吗?

李嘉诚先生说: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已变异为病毒,通过其散播,感染越来越多的人。病毒强烈的僵化力使脑筋本质聪敏的人思想停滞不前,神志昏沉,虚度其既漫无目的也无所期待的庸碌日子。“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令人闲散。要知道人的生命光辉是需要凭仗自我驰骋才能超越的,而我们的一生要毫不含糊和执著地活出精神力量的华彩和血肉热切之心。

那么,我们要说,活着就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要勇于思考,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骨中有节、心中有爱,坚决不做差不多先生!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9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他实在太可笑了: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读到这时,我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但我又想:我不也是这样吗?考试时,我把休息写成了体息。虽然不在意的.时候看上去差不多,可是汉语里面根本就没有体息这个词呀。这个差不多是多么可笑,不可原谅的错误哟!还有一次,我把机场写成了鸡场。这是两个差别多么大的地方呀!一字之差,我把飞机赶进了鸡窝,把鸡赶上了天空。xx最后写到:无数的人都成了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我忍不住惊叫道:这怎么能行呢?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算错了一个小数,又因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没飞到指定的轨道,甚至飞行途中爆炸而掉了下来。那造成的损失真是不可估量啊!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0

看过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计较”的工作原则。然而正是这个工作原则使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断送在一个兽医之手!结局很悲催。其实现实中的“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工作没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即能成事也能毁事!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刚升空就发生了爆炸,包括两名女宇航员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在这次事故中罹难。调查的结果是因一个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失效的密封圈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这次事件是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员对于技术人员的建议敷衍了事,结果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并使航天飞机停飞近三年。正是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差不多心态”酿成了这场悲剧。反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这种“差不多态度”。比如:学习态度差不多,仅仅了解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一些制度、办法,对于其它方面主动了解的较少。而“差不多”态度导致“差不多”问题出现后,往往我们首先会抱怨为什么同事总是这么“较真”,为什么领导总是在挑毛病刁难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一切。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最近在整理一些报表,涉及两年的一些培训信息,很多都是培训平台需要维护的信息,在填表的时候,很头疼。为什么呢?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来……尽管在季度通报、年度通报、培训计划文件里都做过要求,但是很惭愧!我在检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等于没做工作!

细节决定成败,执行成就一切。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中每一层都有一个“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员工,由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时,每一个人都差1%,这样一来,等任务传达到真正实施执行的人,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不是细节决定成败,而是令人震惊的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抱怨,行动上已十分重视细节,为什么却看不到效果时,就要知道,其实我们在细节上,还远远没有做到位。主任平时经常也和我们说:“紧急重要的事情最先做、紧急非重要的事情其次做、非紧急非重要的事情最后做。”可是由于缺乏工作计划性,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导致有些工作的完成比较仓促,甚至出现遗漏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工作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职业形象,使自己日趋完美,坚决不做新时期的“差不多先生”,坚决抛弃“差不多”的恶习,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和红糖差不多,山西和江西差不多,就连自己生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人死前后还说:“死人和活人差不多,人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太精确。”我想:“哪有这么傻得人?表面差不多,其实差别太大了啊!”

这一想,我又想起一件事来,自己不也是这样吗?一次考试我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当时我以为两个差不多,可又一想如果是医生做手术了把切除食指当成切除十指,那么病人该多么痛苦啊!

故事的'最后,人人以他为榜样,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当时我很惊讶,如果这样的话,科学家设置宇宙飞船时,误打一个小数点,那样宇宙飞船刚飞到天空中,就掉下来,那是多么可怕事呀!

所以我的感受就是:我们做事都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一样,那样什么事都做不好的,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2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觉得他实在太可笑了:红糖与白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读到这时,我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但我又想:我不也是这样吗?考试时,我把休息写成了体息。虽然不在意的时候看上去差不多,可是汉语里面根本就没有体息这个词呀。这个差不多是多么可笑,不可原谅的错误哟!还有一次,我把机场写成了鸡场。这是两个差别多么大的地方呀!一字之差,我把飞机赶进了鸡窝,把鸡赶上了天空。文章最后写到:无数的人都成了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我忍不住惊叫道:这怎么能行呢?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算错了一个小数,又因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没飞到指定的轨道,甚至飞行途中爆炸而掉了下来。那造成的损失真是不可估量啊!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3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时候,***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篇文章通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

五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靠不懈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到了现在,中国已变成了懒人国了,不再出现什么奇迹了,这样,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吗?

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4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5

近日,有幸拜读了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这篇文章,文章诙谐幽默,颇有深意的语气描写了一个全中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这位先生一生到死凡事都不讲求认真,"红糖和白糖差不多""陕西和山西差不多""千字和十字差不多""今天走和明天走差不多""八点三十和八点三十二差不多"甚至到临死时说出"活人与死人也差不多"这句话来,更有甚者去赞扬他,称赞他看的破,不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叫他做圆通法师,久而久之人人都去效仿他,最终中国成为了一个懒人国。

虽然看起来胡适先生有点夸大其词,引人发笑,但却发人省醒。的确在工作中,我们周围就存在着很多"差不多先生",甚至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个"差不多先生",我们也经常把"差不多"这句话挂在嘴边。检修作业时尺寸"差不多"就行了,巡检时问题发现"差不多"就行了,记录数据时数字"差不多"就行了……任何事物都留有偏差,久而久之这种偏差变成了习惯,就会忽略不见,慢慢演变成隐患,造成事故的发生。我认为在工作中不死板,不追究别人的过错,不计较一些小问题固然是好的,但不肯认真,不肯计较,不肯算账,一味的追求"差不多先生"就是没有梦想,而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差不多"其实就是差多了。

记得曾经在一次生产操作中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操作人员在记录报表时发现主线DC2供水压力比平时偏低了0.1Mpa~0.2Mpa,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于是就向当班正值班汇报,正值班看了一眼后说:"没事,差不多就行了,都正常,放心吧!"操作人员还是不放心,于是向主操汇报了这个情况,主操意识到这件事情可大可小,立即前往现场查看,发现管路泄压阀发生故障正在持续泄压,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主线高压除磷泵跳泵,轧线停产的后果,于是立即采取措施,手动重启了泄压阀,并且恢复了正常工作,保证了主线安全生产。工作中时常就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如果万事都做"差不多先生"就会很容易出现纰漏,而有些人在工作中虽然表现并不出色,但他们尽职尽责地全身心投入,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那些"差不多先生"却因不具备这种工作精神,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辜负了自己的潜能。

当今马钢正走在改革创新,做强品牌,全面精益运营作为推动马钢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的时刻,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杜绝做一名"差不多先生",提高责任感,摒弃一切懒惰思想和行为,把本职工作做细,做精,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用自己的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6

今天,我读了《阅读年选》中《请“差不多先生”回家》这篇文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还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看完这篇文章,我暗自思忖:哪有这么傻的人呢?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合上书,我笑着对妈妈说:“妈妈,‘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差不多先生和我很像?”听妈妈这么一说,我生气了。然后,妈妈让我想一想过年包饺子的事儿,我一听,顿时脸红得像一个熟透了的红苹果。记得上次家里来了亲戚,妈妈决定包馄饨吃。于是,我跟着妈妈学着包馄饨。可刚学了一会儿,我就马虎起来。许多馄饨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馄饨成了“花脸”。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等馄饨烧好了,我掀开锅盖一看:馄饨分了“家”,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馄饨“消灭”掉当然,这些馄饨的味道可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到了以前班里的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课文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起来。还没读多长时间,她就开始玩了。我问她:“你会背了吗?”她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她多读几遍,要读到能正确、流利背诵。她却不接受我的忠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她。她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背不顺溜。老师狠狠地把她批评了一顿,让她利用下课的时间背熟并抄写一遍。下课后,同学们出去玩了,她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会背了。”这位“差不多先生”同学,只好乖乖地在教室里抄写课文啰。

《请“差不多先生”回家》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它教育我们,凡事要认真细致,决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篇17

作者:袁庆尧。《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在五四爱国运动之后在申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胡适先生通过差不多先生一生中的几则故事,描绘出了当时中国民众的主流思想,更加体现了这种差不多精神带来的危害。

这篇文章用了较为夸张的讽刺手法,将差不多先生从孩提时期至生命终结之时的故事以递进的手法表现出这种差不多精神的“毒性”越积越深,最终直接导致了差不多先生的死亡。

在最初之时,差不多先生只是把白糖当成红糖,作为一个孩子没有买到符合要求的东西却也买到了替代品,本也无可厚非。而在差不多先生上学的时候,错把陕西当成山西却不以为然。放眼今日,这种差不多的精神也没有得到遏制。在网上购买的商品中也掺杂这一些劣质商品,从中能闻出差不多的味道依然存在。而在工作学习上,不求进取和马虎大意的态度始终能映入人们的眼帘。

身为一名马钢职工更加能体会到“差不多”对于企业建设发展中的危害。在一线工作中,千百人的工作只为了能生产出质量过硬、卓越的产品。只要在生产现场有一个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生产安全或者生产质量便存在着隐患。只有有效的激励广大马钢职工,使之唤醒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和工作热情,马钢才能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产品,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而我们个人也要警醒自身,避免“差不多”思想侵蚀毒害。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工作学习。只有这样企业的实力也会更强,而胡适先生文章中的懒人国也会成为积极进取的东方强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