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麻雀的散文(精选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麻雀的散文1:田间稻草人
文/江初昕
过去在农村麻雀特别多,成群结队到处偷吃别人家的粮食。每年夏末,水稻灌浆的时节,麻雀便蜂拥而至,糟蹋还未成熟的稻子。这时,大人就会用稻草扎几个稻草人立在田间,以此来驱赶鸟雀。
也许是稻草人太假了,还是这些鸟雀儿太猖狂,黑压压的雀儿依然前来偷食。我想,如果能做个逼真点的稻草人,也许这些鸟雀就会收敛些。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很支持我动手做稻草人。
刚开始,我还真的不知从何处下手,父亲在一旁告诉我,稻草人就和人差不多,首先要搭好骨架子。我和小弟拿起柴刀砍来小竹子,用小铁丝固定好,接着在上面裹上一层稻草,并用绳索扎牢。先身子,后四肢,最后才是头部。头部用什么来做呢,这成了关键之所在。后来,找来了一只瘪了的破篮球。我们在篮球里面塞满了稻草,篮球便鼓胀了起来。稻草人完成以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穿衣戴帽了。所谓的衣服是一件破雨衣,帽子也是一顶破草帽。一番摆弄之后,还真的像一位老农的模样。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在稻草人的手上安上一根长竹竿,竹竿上绑着布条。我们把做好的稻草人安放在田埂上。
起初,那些鸟雀儿远远的看着,不敢靠近。可是时间久了,这些鸟雀也就有恃无恐了。那时,我就想,要是发明一种装置,能感知鸟雀靠近,就会发出一种刺激的声音,甚至还会挥舞着手臂,以此来驱赶那些鸟雀儿,那该有多好呀。可是,那毕竟是一种设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
稻草人虽对驱赶鸟雀作用不是很大,但它忠于职守,日夜守护着这片稻田。有时路过,远远的看见一群鸟雀儿落在稻草人身上,这简直是莫大的侮辱。甚至还在稻草人头顶上拉屎,是可忍孰不可忍。但稻草人是无视的,这引起了我们的愤慨,拿起自制的弹弓,朝鸟雀儿打去,往往是一哄而散,逃之夭夭。对此,我们也无计可施。
其实,稻草人又何尝不是乡间的一道风景。春夏之交,稻田里绿油油的一片,稻草人就伫立于绿海当中,憨态可掬的样子显得格外的显目。独自一人走到乡村小路上的时候,看着翻滚的稻浪和默然站立的稻草人,便不会觉得寂寞,也不会孤独了。冬季下了一场雪,田野一片洁白。稻草人也不例外,浑身上下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这时的稻草人成了名副其实的雪人,一夜之间,这个稻草人就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更显可爱了。
历经了日晒雨淋,稻草人终将抵挡不住风雨的侵蚀,变得破败不堪,歪歪斜斜,摇摇欲坠。纵然是坍塌了,尽管现在麻雀少了,但农人还是要扎上一个新的稻草人立于田间,倘若不这样做,田地间仿佛缺失了什么似的。离开乡间多年之后,每每想起稻草人,仍会牵动暖暖的乡情。
关于麻雀的散文2:小麻雀巧儿
文/韦羿廷
终于小学毕业了,我们比低年级的同学提前一个月进入了暑假。没有了作业和考试,我们都感到非常轻松。于是我和同学相约去公园玩。但没想到的是,这次公园之行,给我今后的生活染上一抹绚丽的色彩。
在公园里,我看见几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用竹条抽打着一只小麻雀。小麻雀瑟缩着身子,惊恐地看着眼前的几个庞然大物。我不禁怒上心头:这只刚出窝的麻雀,怎能经得起他们这样折腾?我跑过去,喝令他们住手。也许是我比他们高出好多,使他们感到畏惧的缘故吧,他们乖乖地退到了一边,低下了头。我弯下腰,捉起小麻雀,抚摸着它的身体。它歪着头,啾啾地叫着,声音稚嫩而无助。顿时,一股怜爱涌上我的心头。我将它带回了家,养在一个闲置很久的鸟笼里。
但我很快发现了新问题——它不会吃东西!于是,我拿起一个小瓶盖儿,在里边泡了些馒头屑,在妈妈的帮助下,轻轻地掰开小麻雀的嘴,将它灌了进去。几天后,小麻雀一见到我端来食物,就大方地张开嘴,等着我喂它。慢慢地,它能够自己进食了。为此我兴奋了好多天,还给它取名叫“巧儿”,一是本地方言把“雀”读作qiǎo,二是它小巧玲珑,很是可爱。为了对巧儿的进步表示庆贺,我们家还吃了一顿红红火火的火锅呢。
为了让巧儿学会适应外界的生活,我常常把巧儿放出笼子,用手指抚弄它的嘴。它被我“欺负”急了,便用嘴啄我,疼得我直吸气。妈妈见了,笑着说:“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啊!”爸爸则说:“巧儿咬你,说明它的野性还没有丧失。谁让它是只野生动物呢?”
巧儿是只聪明的小鸟。每当我打来苍蝇投进笼子时,它总是欢快地叫着,从吊环上冲下来,一下子叼起苍蝇,躲在角落里偷偷地吃,好像怕我抢了它的美味一样。看它这样喜欢荤食,我和爸爸常常给它去捉蝗虫。看着它吃得那么津津有味,我笑了,开心地笑了。
巧儿很调皮,但它的调皮,却给它惹来了一场大祸。一天,笼中的吊环脱落下来,妈妈就用一根黑色的细腈纶线去绑吊环,一截多余的线头垂在笼子里,我们都没意识到危险即将降临。第二天中午,我放学归来,打了一只苍蝇,就拿去给巧儿吃,但我立刻尖叫起来,声音很是惊恐。爸爸妈妈吓坏了,还以为我出了什么意外,赶快跑了过来。原来,巧儿在啄线头玩时,舌头被死死地缠住了,身子就像一只蜘蛛一样吊在半空中。细如发丝的线头越勒越紧,还打了死结。巧儿满嘴是血,舌头又红又肿。
妈妈忙将线头剪断,取出,又给巧儿灌了点消炎药。我去捡那只苍蝇时,才发现我的手还在不住地颤抖。巧儿将苍蝇含在嘴中,硬是咽不下去。妈妈说,它的舌头疼,暂时不能吞咽,估计等上一会儿就会好起来。我又是担心,又是心疼,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晚上放学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发现巧儿已经变得活蹦乱跳,吃东西没有任何困难。我悬着的心总算是放进了肚子里。
现在小麻雀巧儿已经成了我家的一员,喂食、陪它玩耍、给它打扫笼子成为我课余生活的一部分。我是多么希望它永远成为我的好朋友啊!
爸爸告诉我,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了“除四害”的高潮,麻雀与苍蝇、蚊子、老鼠一起被列入“四害”的黑名单。人们后来才知道,麻雀吃害虫带来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偷食谷物带来的损失。渐渐地,“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从此,摘去“四害”帽子的麻雀才得以生存和繁衍。
听了爸爸的话,我更加喜欢我的小麻雀了。不仅如此,我又有了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巧儿有一天能回到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过上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关于麻雀的散文3:伤心的麻雀
文/刘传扬
一只麻雀趴在石头上伤心地哭了,因为它长得很丑,其它麻雀都在笑话它。
有一天,它去参加同伴的宴会,同伴们看见了它说:“你这么丑,还敢参加宴会?哪凉快哪呆着去吧,快点滚开!”受了刺激的麻雀伤心极了,准备自杀。
它一边飞一边哭,一直飞到了河边,然后它忽然停了下来,猛地跳进了河里。就在这时,一只鸭子看见了,把它使劲的从水里拖了上来。鸭子狠狠地批评了麻雀一顿:“你虽然长得很丑,但你的声音很好听呀!你可以去当歌手。”麻雀听了鸭子的话想:“是呀,我何不去试试学唱歌呀!”麻雀告别了鸭子,来到山林里拜百灵鸟为师。百灵鸟听了它的遭遇后,决定收下它。从此,麻雀刻苦地学习,终于在一年后,成了着名的“歌唱家”。
每天清晨麻雀都把快乐的歌声带给大家,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同伴笑话它了!
关于麻雀的散文4:麻雀
文/刘孝存
多雪的冬天,女儿关心着窗外叽叽喳喳的麻雀。一片白雪,它吃什么呢?小家伙,多可怜!女儿抓来一把小米,撒在阳台无雪的地方。可是麻雀飞走了,不再来。女儿已经把撒米的事丢在脑后的时候,我看见麻雀又飞了回来。我叫来女儿,隔着门窗,悄悄地看麻雀吃米。
三只,四只,五只,先是落在阳台的横栏上,叫着张望。一只飞下去了,两只飞下去了,又有一只飞下去了,剩下的一只还站在那里。女儿说它怎么不下去?我说它在站岗放哨。它终于飞下去了,可是另两只却飞了上来。如果它们真是有哨兵的话,它们可是够机警的。飞上飞下,直到米没了,它们才散散落落地叫着歇息。我和女儿刚一接近阳台门,它们便箭一般地飞走。
麻雀太小了,它们不得不随时警惕。天暖放晴的时候,你尽管打开门窗,它们是决不会飞进屋来的。它们好像知道,只要误入歧途,人就会关上门窗,它们的性命就会难保。胆小,警觉,这怪不得它们,从一些饭馆里菜单上可以理解--有人特喜欢以炸铁雀儿当酒菜。也有抓麻雀给小孩玩的,不过麻雀的气性很大,据说把它抓住后放在笼子里,它会不吃不喝而死。这大概也叫做"不自由毋宁死"吧。
我小时候经历过"打麻雀"活动。有那么几天,到处都有人敲锣敲鼓,我和同学们爬上教室的屋顶,高喊着,手里还不停地挥动拴着破布条的竹竿,为的是让麻雀没有落脚的地方,直到把它们饿死累死。听老师说这叫"除四害",上边布置下来的;我们小孩子不问所以然,只觉得不上课上房顶很好玩。但据说第二年农村闹虫灾,就是因为麻雀太少了。后来,打麻雀的事情就没人提了。麻雀与"运动"联系在一起,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后来对麻雀肃然起敬,是看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为了保护幼雀,一只老麻雀竟然不顾自身的安危扑向张大嘴的狗。连庞然大物的狗都有些惊慌失措,由此屠格涅夫想到的是"爱,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
在语言学中,关于麻雀的俗语是很有意思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以小比大;"麻雀常胜",是说积小成多的和细微处见精彩。在强敌面前,"麻雀战"是卓有成效的战术。这些俗语俗话,都没有小瞧"麻雀"的意思。
又下雪了,女儿又在阳台上撒下一把小米,然后等待着麻雀的光临。我知道,女儿不仅懂得人与动、植物共同生存在同一蓝天下的意义,而且具有一颗善良的"爱心"。
懂得爱护生命,才会热爱生活。
关于麻雀的散文5:满身黑洞洞的麻雀
今天坐在车上,几只麻雀停在路边,有一只是黑洞洞的,我一看不由得笑了。每一年我都会碰到这种一身乌黑的麻雀,我知道它昨天按上一定是怕冷钻进了谁家的烟囱,麻雀总是这样不注意仪表,第二天早晨也不梳理一下自己的羽毛,就又有早早的起来找吃的,路边的面包渣,小孩早晨吃剩的扔在路边的半个包子都是它们的早餐。
路边一只麻雀正在吃小块面包,车一来赶快飞走,车一走又赶快飞过去吃,这只小麻雀真的太忙碌了,也许它正在埋怨那个扔面包的小孩,为什么不将面包扔在路旁的树边。
路边的树坑里有一群小麻雀在树坑里玩着,它们像一个个毛茸茸的小圆球一样跳来跳去,可爱极了,走到它们旁边,它们依然唧唧喳喳地说着,跳来跳去,完全不顾你的存在。
又一只全身黑洞洞的麻雀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昨天晚上也钻进了人家的烟囱里了,它们在告诉我现在是冬天最冷的时候,昨天晚上很冷。它们在期盼着春天。春天田里有虫子吃,春天它们就不用害怕寒冷,再钻进人家的烟囱里,因为烟囱里的空气简直太差了。
路边小花园里的树上挂着几个鸟笼,鸟笼里的鸟儿也在看着麻雀,也许现在它也笑了,它在笑小麻雀黑洞洞的身体,黑洞洞的脸。因为它的羽毛干净而又整齐,它优雅的站着,显示着自己的绅士风度。但黑洞洞的麻雀,它们早起早睡,一天忙碌的飞来飞去,至少他们很勇敢敢随便找一个烟囱进去睡大觉;他们什么都不在乎,第二天又匆匆忙忙地飞着找食物,全然忘了自己的黑洞洞的脸;它们是自由的,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我多想过去站在树下的鸟笼前,轻轻的打开鸟笼的门,我想放那只小鸟出来,我想告诉它;一天的自由也比一生的鸟笼生活好。多想让小鸟飞到树上,飞到高高的天空,飞刀轻轻的河水上,飞到远方的树林里看看。因为鸟儿就应该这样。可鸟笼旁鸟的主人在那儿站着,我只能想想而已。
我想着:黑洞洞的麻雀打开鸟笼的门,放出了笼中鸟,它随着麻雀飞行了一段时间后,笼中鸟劝黑洞洞的麻雀随它去远方的森林、大山居住,因为他找了一位山中的朋友做伴,麻雀谢绝了,因为麻雀喜欢这样简单的的生活。也许黑洞洞的麻雀打开了笼中鸟的门,可笼中鸟却连笼门也不愿迈出,因为它担心的太多,第二天早晨,鸟笼的主人一起来就连忙管好鸟笼的门,他以为自己昨天竟然忘了关鸟笼的门。
关于麻雀的散文6:麻雀
文/王东梅
念小学时的一天,一只麻雀突然从窗外闯进家里,我赶紧关上门窗,好不容易才把它逮住。这位“不速之客”一对眼睛滴溜滚圆,像两颗乌豆,晶晶亮亮,炯炯有神,嘴巴镶着嫩黄色的边,蛮好看的。
母亲说,这还是一只小麻雀。我向邻居借了一个方方的鸟笼,食罐里盛了米,水罐里灌了水,可是那小家伙不吃不喝,在笼子里东撞西撞,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母亲又说,麻雀性子躁,不好养。这样折腾到第二天,我怕它会死掉,就把它放了。
后来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知道少年闰土捉鸟的办法,我就模仿那个办法捉麻雀,家里没有竹匾,改用淘箩,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一次也没有成功,只是屡屡“捉鸟不成蚀把米”。
上世纪五十年代,麻雀被列为“四害”的老四,于是在中国掀起了剿灭麻雀的高潮。
那时候,卖鸡鸭翅膀、爪子之类下酒熟食的店里,也有红烧的麻雀。夏日晚饭时候,一些汉子赤膊坐在大门口,小矮桌上摆好两、三样小菜,常常就有一盘麻雀,佐着冰啤酒,大声高谈阔论。
后来,麻雀终于获得“平反”了,过了一年又一年,公园、社区、屋顶……麻雀的身影愈来愈多,它们的胆子似乎也愈来愈大,见了人也不怎么害怕,只管在空中、树上自由飞翔,在地上、路边随意跳跃。
两年前,我搬进高层公寓,住在十六楼,有一扇窗下正好搁着一台空调外机。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常常有几只麻雀到这里歇息觅食。于是我就在外机上撒点碎米饭粒,隔窗近距离看着它们欢快啄食;有时候,我也会忘了当好“炊事员”。有一天,一只麻雀居然攀在窗台外沿,用那粗短黧黑的锥形喙“笃笃笃”地啄窗玻璃,似乎“提醒”我给它们开饭,想想真是有趣。
社区东南角的小道旁,有一株冬青,齐一人高,枝叶繁茂,修剪成绿色的大球。一个暮春的早上,我散步经过那里,仿佛听见轻微的“唧唧”声,四处张望,不见鸟儿踪影,受好奇心驱使,我仔细循声寻觅,最终蹲下身子在冬青树里发现了秘密。
原来里面有一个麻雀窝,那稚嫩的鸟声就是几只嗷嗷待哺小麻雀发出来的。我不禁佩服麻雀妈妈真是聪明,鸟巢筑在这里,东南朝向,向阳背风,暖和防寒;枝叶严密,既遮光避雨,又匿身隐蔽,由此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