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文章

请欣赏拜年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拜年的文章1:骑着自行车去拜年

文/汪志

这几年的春节,我都要骑上自行车去给附近乡下的亲戚拜年,一路浪漫,好生乐趣。

我生活在一座小城,亲戚们虽然居住在乡村,但大都离得不远。早就想买辆私家车出行,尤其像过年给乡下的亲戚们拜年更加方便,但眼下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交通堵塞严重,还污染空气,索性就不“掺合”了。记得,前几年给乡下亲戚拜年,几乎都是“打的”,或挤客运班车,但由于过年走亲访友拜年的人都扎堆出行,出租车价格比平时高了许多不说,还时时打不上,而客运班车更是人满为患。从大前年春节开始,我就骑着自行车低碳环保出行拜年,现如今乡村都是柏油马路,又赶上过年天气晴好,骑上自行车去乡村拜年真是别样的一道风景。

记得去年大年初二那天,我去5公里外的乡下岳父母家拜年,妻儿骑着电动车,我则骑着自行车,来往穿梭的公路上没见一个骑自行车的,路人不断朝我观看,顿生好奇心,此时我如若旁人,骑得更快了。来到岳父母家,妻子责怪说,骑着自行车拜年,路上人看笑话了吧,明天出去拜年别再骑了,真丢人,不行买辆私家车。我说,现在国家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出行,这过年拜年也一样,怎会丢人呢。

众所周知,自行车快捷方便,行动自如,眼下,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遇上堵车,那作用就显而易见了。前年的正月初五早上,我骑自行车去10公里外的乡下妻姐家拜年,而妻儿则坐乡村客运班车,等我骑着自行车一个多小时赶到亲戚家时,妻儿还没到,我忙打电话,说还在路上呢。先是出城拥堵,不久,几辆车发生小碰撞,交警又没有及时赶来处置,致使车辆越堵越多。我打趣道,还是骑自行车方便吧,不仅省了车钱,还能提前赶到。

其实,骑自行车去拜年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代步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自行车虽说用力蹬踏,但全身运动,利于健康,锻炼了身体。当我们外出沉迷车的配置、亦或是奔走了多少名山大川时,静下心,细细体会一蹬一踏时的快乐。有了自行车,路上也不再乏味,骑着车,心里暗暗地为不堵车窃喜,虽然满身的臭汗,但如果不骑车,那可是臭在身体里。

骑上自行车去拜年,一路春风拂面,鸟儿在欢唱。而身边的风景也在不断地变换,田野、小河、山峦尽收眼底。远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像一幅凌空展开的美丽的画卷紧随身后,心里美滋滋的,想着下次,扎紧头盔,戴上手套,一次骑行又将开始……

拜年的文章2:接祖宗·辞岁·拜年

文/石圣华

接祖宗

在老家,到了腊月二十四,年的大幕就徐徐开启了。这天下午,家家户户都用托盘端着祭品到祠堂里去,面对祖宗牌位烧香、放炮、三叩九拜,接祖宗回家过年。这风俗不知道始于哪朝哪代,反正大家一直这么做着,好像这天一到,一个村庄的祖宗们都早早地在祠堂集合了,等着各自的后人来接。幼年的我曾想过,祖宗既然是自家人,为啥要接呢?直接回家不就得了?莫非祖宗们要的正是一份尊重,一份后人的诚意?

祖宗接回家了,自然要好吃好喝地侍候,于是大家紧张有序地置办年货。吾乡就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天呐!莫起风,二十四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七二八杀鸡杀鸭……”小时候,每年父亲把祖宗接回家后,我总是隐隐地担心,因为我知道,祖宗乃亡故之人,他们来到我家,住在哪儿?会不会捉弄人呢?倘若我家人哪儿做得不好把祖宗给得罪了,下一年度里不保佑我们,我们又该咋办?如此心悸,让我循规蹈矩、战战兢兢地在乡下度过了那么多年的春节。

后来,我明白了,作为一种神明的存在,祖宗其实就住在我们心中,老家人一年一度忙着置办的丰盛年货,并非为祖宗准备,而是或多或少借以祭祀祖宗的名义,此乃信仰使然,换句话说,是一种宿命的文化,因为大人们都知道,总有一天,他们自己也将成为别人的祖宗。

辞岁

辞旧迎新之际,老家有一项重要活动:“辞岁”,挨个儿到已逝先人的坟地祭祀一番。

一个村庄,以家族为单位,一帮男丁带着祭品、纸钱。此举是向祖先们拜年呢?还是告知他们人间又过了一年?无论如何,在“却把新桃换旧符”的光阴门槛上,老家人不是自顾自大吃大喝,却能想到祖先,实属值得称颂的品质,所谓“百善孝为先”嘛。

然而,仔细想想,这里面藏有矛盾,抑或另有玄机。祖宗不是在年二十四那天就接回家过年了吗?为啥还要费劲儿到坟地走一遭呢?是不是乡亲们猜测,这荒山野岭里的祖宗们离家太久了,有的已然找不到回家的路,给他们送点年货,顺便再请一回?

如今,拜年的短信接二连三,持续不断。看着群发的五花八门的短信,我突然想:要是有条短信能给祖先们发过去,多好!

拜 年

大年初一,刚吃过早饭,村子里的孩子们就开始挨家挨户串门了,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个个身穿新衣,脸上洋溢喜悦。

来到我家门口,几个孩子不约而同齐声喊:“张奶奶,拜年啦!”这一声“张奶奶”,只有领头的那个孩子喊对了,其余的孩子是乱弹琴,因我家在这个村子里辈分比较大,不少孩子得喊我妈老婆婆。我妈哪里顾得了这些,满面堆笑地接待他们,给他们拿糖果、糕点以及其它零食。孩子们收下东西,又匆匆赶往下一家。我发现,他们是有备而来的。瞧!一人拎一个购物袋,各种吃物装得满满当当的。

我们小时候,也像今天的孩子们一样串门拜年,印象中我们没拎袋子。也许那是物质贫乏的年代,人家给的丁点儿东西在途中就消灭了,哪儿还需要装袋进包?我们多半跟在大人后面,每到一家都要坐一阵,听大人们谈天说地,彼此交流打理庄稼、养儿育女的体会,相互传递朴素而真挚的祝愿,感觉其乐融融的,现在回想起来,仍觉挺有意思和意义。

如今,大人们很少串门了,他们大多坐上了麻将桌,孩子们串门似乎也变了味,好像就是冲着吃物而来的。这不,我妈就告诫她的孙子们:“你们也到人家拜年啊!总得把咱给出的东西赚回来吧!”

拜年的文章3:春节拜年趣味多

文/张建强

在老家,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是最传统的习俗,不仅要给最亲近的爷爷奶奶、伯伯叔叔拜年,凡是同族的长辈都要拜到。整个大年初一的上午,大街上满是携家带口前去拜年的队伍,非常热闹。

农村是很讲究辈分的,男孩子名字的第二个字往往就是辈分。就算你还是个孩子,只要辈分高,站在了“高枝”上,人们照样会喊你“爷爷”。小时候,我就是乡亲们口中这样一位“爷爷”。

父母是同族中辈分最高的,因而在我们家,是不需要去给别人拜年的,只需在家迎接一拨挨一拨携老带幼前来拜年的人们。母亲起得很早,一边开火下着饺子,一边麻利地把堂屋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八仙桌上摆满糖果、瓜子招待客人。整个上午,3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常常站满了人,非常热闹。我也要站在父母身旁,接受“晚辈”们毕恭毕敬的拜年礼。母亲早已让父亲准备好崭新的零钱,只要是来拜年的孩子,人人有份。

同是孩子,就因叫了声“爷爷”,就能得到压岁钱,我心里不平衡极了。离我们家不远,住着一对中年夫妻,乡亲们都叫男的“三孬”。他们人好心善,常常拿自家菜地的黄瓜、西红柿给孩子吃。我何不去给他们拜个年呢!

我匆匆跑到他们家,见到三孬就跪在地上,嘴里高声喊道:“爷爷,新年好!”三孬赶忙拉起我,头摇得像拨浪鼓,说:“可不敢这么叫,乱了辈分了。你在高枝上站着,我还得管你叫老爷呢!”三孬妻子闻声从屋里走出来,乐呵呵夸奖我:“这孩子,嘴还怪甜呢!”说着,顺手向我口袋里塞了一张崭新的五毛钱。

虽然只是区区五毛钱,但还是把我高兴坏了。以后的好几年,我都会去给他们拜年,每年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不仅如此,凡见到年长者,我都笑嘻嘻喊“爷爷”,我才不管什么辈分高低呢!

后来,我们举家搬到城里,再过春节,家里就少了往日的热闹,心里难免会空落落的。去年春节我回了趟老家,还特意去给三孬老两口拜年。这么多年过去,虽然他们已是满头银丝,但身体都还硬朗。三孬不住地感叹:“托共产党的福,现在的日子和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们老两口每月还有养老补助,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我要告辞时,三孬说啥也不让走,他吩咐老伴儿:“赶紧做饭去,老爷大老远来看咱,无论如何也得叫咱老爷吃顿饭。”

拜年的文章4:儿时拜年

文/张祖凤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过年不仅有新衣穿,有好吃好玩的,最吸引我的是大年初一早上去给村上的长辈拜年。

除夕之夜,我就央求妈妈把新衣新鞋准备好放在床边。躺在床上抚摸新衣,我兴奋得睡不着。第二天一早,早起的孩子穿着新衣来给父母拜年,妈妈拿出瓜子花生糖果,倒了糖茶招待他们,他们摆摆手,说没时间坐下慢慢喝茶嗑瓜子,因为一个村上几十户人家都要挨家挨户去拜年。妈妈就把准备好的花生糖果塞到他们口袋里。我一看到他们就急了,赶紧穿上新衣,连早饭也不吃就加入他们拜年的队伍。

村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钱飘飘,门对子鲜红无比,一片红色的海洋。穿上新衣,男孩子英俊帅气,女孩子花枝招展,到处欢声笑语,个个神采飞扬,山村里流动着别样的风景。

我们给爷爷、奶奶、大大、大妈等长辈拜年,一边称呼一边跟着大孩子说着吉祥话,大人们笑得合不拢嘴,拿出许多好吃的招待我们,花生、瓜子、蚕豆、糖果、酥糖、欢团等,把我们的口袋装得满满当当。有的小朋友口袋装满了,赶紧跑回家清空再来。

我犹记得父亲给我买了一件宝蓝色带花边荷叶领的护衣,加在棉袄外面。后面是一排白色纽扣,我最喜欢穿上这件新衣去拜年。这件衣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前后共有四个口袋,拜年时,我要比别的孩子多装多少瓜子、糖果和快乐呀!

后来有了弟弟、妹妹,我就带着他们去拜年,回来之后,我们三人把自己的战利品全部放到大方桌上,然后整理归类,瓜子、花生、青豆等给妈妈收拾起来招待客人,剩下精美好看的糖果装到铁盒里,慢慢享用。甚至整个正月过完了,这些糖果还在,散发着浓浓的年味,陪伴我们期待下一年的到来。

拜年的文章5:拜年送飞帖

文/李阳波

拜年,又称走春、探春、行春,是人们春节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传统风俗。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帖,拜年帖就像现在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据《癸辛杂识》介绍,门状有大状和小状,大状用一张纸,小状则用半张纸。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寸褚”、“红单”。

唐宋时,互送拜年帖极其风行,叫作“送门状”、“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承放飞帖之用。宋朝周辉《清波杂志》载:“宋代元佑年间,新年贺礼,一般士大夫只是差细仆以名刺代往,曰为‘飞帖’。”更有滑稽者,不论生张熟魏,一律望门报帖,甚至派人送帖,以多为荣,如《良斋杂记》所载:“拜年无论识与不识,望门投帖,宾主不相见,登簿而已。有帖到而人不到者,宋时已然。”

宋朝周密在《癸辛杂识·送刺》中记有一则笑话:周密的表舅吴四丈,性情滑稽。春节时无仆可派,徘徊门首,恰好友人沉子公仆人送名刺来。他取来一看,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于是灵机一动,请仆人喝酒,暗地里换上自己的名刺。沉家仆人毫无察觉,继续到处投送,其实全部是吴四丈的名刺。因此文征明在《拜年诗》中就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间嫌简不嫌虚。”确实切中了年帖满天飞的某些时弊。

不过此习至清仍盛行于民间士庶,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随着科技的发达,到了现在贺年卡甚至发展成为电子卡了,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只是亲手书写的飞帖贺卡还是较有年节的况味。

拜年的文章6:拜年

文/张雅

在我们苏北老家,过年的第一件事是忙年,这第二件事就是拜年。拜年是件神圣而又严肃的事情,绝不可轻视和亵渎,一个晚辈,每年要给许多亲人们磕头,两手作揖,双膝下跪,首先女婿要给岳父岳母,侄子要给姑姑姑父,外甥要给舅舅和妗子,外孙要给姥姥、姥爷,还有一些干亲和师徒之间更要借此机会增进亲密往来,表达自己的一片赤诚。

亲不亲,磕头表真心,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唯有拜年这膝下是柔软的,看到平实刚烈倔强的汉子为拜年屈身下跪,怎不叫人为之动容?

俗话说亲戚亲戚,越走越亲。大过年的,每家都备足了酒菜,荤菜早已在过油时过好,素菜也一样样的备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客人登门拜访。只见客人面朝正北,口喊拜年,啪的一声磕头跪地,主人赶忙拉起,坐在凳子上拉家常,叙往事,平日各忙各的,难得来一回外乡,便有无尽的新鲜和激动。一眨眼工夫,酒菜摆上了饭桌,凉菜、炒菜、炖菜样样齐全,别具风味,让人感到年的富足和丰盛,酒足饭饱后,方驾车离去。

过年要过团圆年,喜热闹、忌冷清,表现出人们生活的幸福和兴旺。那些走亲拜年的场面总是让人难忘,记得年少时爱串门看一些热闹,那时物资匮乏,人们拜年时大都是四斤糕点,我们的地方特产,有三刀、炒唐、桃酥、角蜜,每每想起这些内心深处仍觉温润和香甜,是当时最引人嘴馋的东西。当时的规矩拿来的东西是不能全收下的,二斤糕点要回去一半,叫做“有来有回”。如果是小孩子,还会得到最低两元的压岁钱,小孩子得吃得喝,还得了压岁钱,真是乐不可支,亲戚只图见到亲人,一番热闹,没有失去忙年的意义。关于“有来有回”,那个回的规矩不知何时已经取消,真心拿来的东西怎好意思再拿回去,于是推推攘攘、拉拉扯扯,有时东西撕扯得撒落满地,吓坏了幼小的孩子,非常难堪,这项规矩便在不知不觉中废除。

常有同辈爱聚在一起拜年,一是场面热烈,二是招待方便。我曾见过一次最壮观的场面,那年我十二岁,跟父亲去城北的娜庄看望舅爷,着实感慨一番。舅爷是我们沛县武林中西洋掌派的掌门人,徒子徒孙不计其数,磕头的几十个从院子里排到院子外,舅爷坐在堂屋当门,睿智的目光,捋着胡须,真有大师的气派,让我大开眼界,无比震撼。

关于拜年,唐代诗人苏泂的一首《拜年人》上就有描述:“来车马去拜纷纷,岁岁年年不惮烦……”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和感情的一种方式,是团结、兴旺、和谐的象征,虽然繁琐但不可或缺。

拜年的文章7:拜年仪式

文/李汝骠

除夕当晚,全家祖孙三代11口人吃过年夜饭后,大儿子招呼年轻人在客厅摆好沙发和桌椅,开始了首次隆重的集中拜年仪式。大儿子担任主持人,他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议程。

首先让我们老两口坐在沙发中央,过了年我们都已是耄耋老人了。先是给我们围上了红色围巾,然后儿孙们站在我们面前行三鞠躬,齐声祝愿我们新春大吉。孙女担任摄像,摄下了这难忘的全家福珍贵镜头。

然后是大儿子一家三口给我们拜年,他们在《运动员进行曲》中列队入场,除了齐颂祝福外,大儿子还汇报了他们一家人去年取得的进步。大儿子出版了《灵魂徒步——阳明心学管理智慧》一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并应邀在全国各地举行了几十场讲座,受到了欢迎与好评。孙女读硕研,去年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奖学金。大儿媳退休了,她参加的和平舞蹈队参加了“山西首届电视舞蹈大赛”,在参赛的39个团体中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我们高兴的同时,给孙女发了压岁红包。

接着是女儿一家三口给我们拜年。女儿汇报说,她现在是大学学工部领导兼两个中心的主任,工作十分忙碌,腊月二十九深夜才从成都赶回太原,与家人团聚。正在北京大学读博的外孙汇报说:“去年我在山西运城挂职锻炼了一段,收获很大。如今通过勤工俭学,已有了收入,生活基本自立啦!”外孙的发言透露着一股成熟与干练,我们感慨孩子确实长大啦!女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最后是小儿子一家三口给我们拜年。小儿子去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尝试利用业余时间,给一家培训学校授课,终于实现了从小想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孙子正上大四,去年12月份参加了硕研考试,说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培养时,孙子双膝跪下,冲到父母身边大声说:“我爱你们!”只见小儿媳热泪盈眶紧紧拥抱着儿子,太出乎意料了,我忙用手机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全家人都兴奋地鼓起掌来。

主持人对全家人首次集体拜年仪式进行了总结,并建议每年春节坚持下去。

我家的新春拜年使传统的习俗更充满了仪式感和庄严感,我家的春节是全家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看重亲情的自然流露与最好体现。

拜年的文章8:拜年

文/路玉景

临近春节,不觉想起了拜年那些事。小时候,我很喜欢串门拜年,初一一大早吃过年夜饺子,穿上母亲给我做的新衣服,着急地等待着天快快放亮,好跟着大哥、二哥串门拜年。等到天将放亮时,听大哥说“走!”,我焦急的心终于放下,连蹦带跳地便跟在哥屁股后面,走出家门加入了“一大家子人”串门拜年的队伍。

“一大家子人”指的是我兄弟和本家大爷、叔叔家的兄弟们,每到大年初一一大早嘎伙着到庄里乡亲长辈家拜年,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已成习惯。我们首先来到亲大爷家给大爷、大娘拜年,然后大爷家的兄弟们再到我家给我父母亲拜年,紧接着马不停蹄似地到庄里其他长辈家拜年。我们那儿拜年,男女都是分开拜年,也就是男的一帮、女的一帮,均有岁数大的领着。未婚女是不串门拜年的,只能在自家给自己的父母拜年。我们拜年的方式一直沿用跪下磕头的习俗,不跪下磕头,长辈认为你架子大,瞧不起长辈,如若一旦被长辈发现你没磕头,会被冷眼相对,一时是很尴尬的。拜年的队伍可以说浩浩荡荡,一拨接一拨,直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那一刻,拜年的队伍才渐渐稀落下来。这时,在家等着来拜年的长辈,数算着来拜年的差不多了,赶紧整理一下衣服,简单打扮打扮,再到其长辈家串门拜年。

拜年很有趣,每到一家,刚进屋门,领着的就高声打招呼:“某某某过年好啊,给您磕头了!”兄长们在屋里跪下,屋里跪满了,其他就紧跟着在屋门外院子里跪下,一排一大溜,个个满面春风,喜笑颜开。有时,在院子门口遇上进出串门拜年的,相互笑嘻嘻地寒暄一番,大体都是过年好的问候。跪下磕头的一霎那,长辈一般拉着领头的不让磕,礼节性地让巴让巴,领头的会说:不磕还行?一年一次。边说边跪下磕起了头。这时,长辈立马去拿烟卷给拜年的大人分发,同时抓起糖果、花生、瓜子逐个发给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在过去缺衣少穿、少吃的年月,能吃到糖果、花生、瓜子,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一看到长辈分糖果什么的,我们蜂拥而上,伸出小手,争相索要,笑得大人们久久合不拢嘴。等拜完年,小伙伴间相互拍着各自衣服上装东西的布袋子,炫耀谁领的多。

街巷上的拜年队伍匆来匆往,像赶集似的,有说有笑,不时相互打闹一番,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年轻小伙在街巷遇见新媳妇,用叼着的香烟点上一个鞭炮,往新媳妇跟前一扔,吓得新媳妇捂着耳朵急忙躲闪,等鞭炮“砰”的一响,新媳妇和她一同拜年的妯娌们便开始追逐着放炮者打闹。有时是防不胜防的,年轻小伙悄无声息地跟到新媳妇近前将即将炸响的鞭炮一放,“砰”的一声,吓得新媳妇一哆嗦,朦胧一看,点炮者早已笑着跑出去老远,新媳妇想讨个“说法”已无济于事,只能笑着干瞪眼。近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大有提高,放鞭炮的越来越少,都晓得放鞭炮污染环境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了。不过,打闹的方式有所改变,将扔鞭炮换成了扔纸团、雪蛋蛋子(雪团)了,这既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的跃升。

拜年的文章9:一个人的静好时光

文/轻轻走来

这大过年的,走亲拜年是最无奈的事情。唯一让人舒乐的是,起码有了一周的假期,暂时不用去想工作上的事情,不用额外的去管制孩子的学习。然,“唰唰唰”,春节都行到了初四的尾声,这春节长假,又过去了大半。真是奈何不得呀。

今日娘家有宴请,趁着乡里乡亲的人大过年的都在家,提前为父亲祝寿,热闹热闹。父亲老了,喜欢热闹。午饭过后就向娘家人请了假,说要到单位值班,其实,就想一个人呆会儿。

出门在外,会想家。三四天不来单位,心里还怪想的。一个地方呆长了,会生出感情。何况,上班的办公室,所呆的时间比家里还长。

最惦记的是我养的那些花花草草。花草是娇贵的东西,你不亲它,不近它,它就不好好的活。

果真,风信子都萎了。想前几日,大年三十的上午,阳光甚好,它开得正欢。窗开了一丝缝隙,风跑进来,满室的清香。待凑近鼻子去嗅,那香好辣人。像个调皮的孩子,老远咯吱咯吱的笑,近身去抱她,她给你一个踉跄,真逗。那刻,让人想起夏日池塘的荷花,远观,亭亭玉立,美极了,你若要近她,摘她,不出十步,保准失了生气。

想必,风信子这几日是因为孤单,一个人悄悄的焉了。公园里唯一的一株梅,也才几日的光景,今特意去看时,也黯淡下去了。那刻,我心疼不已。花开自有佳时,哪有花开百日红的。也就再等到年底,那些花儿会再开。

玫红色系的花,在我的潜意识里是我的最爱。

长寿花。一簇一簇的,也是玫红色的,这几日也是兀自的开,今一来,就给它施水,剪掉肥硕的叶子,估计再开半月没有问题。

多瓣杜鹃是我从四楼的厕所捡来的,第一茬花开后,主人遗弃了它。我给它修剪出较为好看的形状,去掉老枯的枝叶,没过几日,花枝又重新结出一批的花苞。年前最后一回看它,都只是一朵一朵地开,今儿来,七八朵开成一个小景象了,真好。

多头康乃馨,也是粉色的,插在玻璃瓶子里。即便枯萎,花色也不退色。加了水,再开是一两周也不是问题。

最让我欣然是水培的吊兰,它的触手伸出好长了,像佛家的手,给人希望,给人温暖。一个摆弄了半天,也没拍出好的片子。也有器材的问题,手机是拍不出静物的微距的效果的。这吊兰,就是清水供养,也不曾给它任何的营业液,一日比一日活得有声色,它就在我的电脑上方,我的双手敲打着键盘,眼睛时不时扫到它,空调给出的暖气,轻拂着它,微颤着,像是在向我微笑,这样的软,像是情人的注视和安抚,比春天的花开还要温馨。

洋葱们也是水培的,活得依然灿烂。当初是拿它们来去室内装修带来的异味的,没成发了芽,还成了一番小景象。今儿还换掉了去年的盆栽,换成了富贵竹,没忘修剪叶子,还擦掉了叶子上的灰尘,将它摆在窗前,和那些微型的花草拥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袖珍的小花园。

我喜欢办公室,喜欢一个人呆在办公室。一个人的空间,一个人的世界,做什么都好,这刻,是自由的。有客人来访,她说,这里又是你的一个小家。她不识多少字,更不曾念多少书,却说出了一句柔软的话,道出了我的内心。

拜年的文章10:说拜年

文/马俊华

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除了年三十那顿一年中最隆重的团圆饭之后,还有穿上新衣服到处去串门拜年的欢喜。

正月初一吃过早饭,穿上母亲准备的新衣服,我便小跑着去要好的小伙伴家拜年了。进了门,先给大人们鞠躬行礼,向大爷大娘叔叔婶婶们问一声:“过年好!”长辈们一准会乐乐呵呵地回上一句“好!好!”然后拿出一块水果糖塞到我手里。此时,我通常会故作推辞,然后再红着脸小心地攥在手里。之后,也不停留就赶紧去另一家,这时候便可以与这家的小伙伴结伴同行了。东家走西家串,一会儿的功夫,小衣兜里的糖果就装了不少。

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拜年又有了新去处,找上两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老师家拜年。老师很热情,给我们让坐,拿出糖和瓜子招待我们,通常还会问上一句:作业写完了没?毕竟长大些了,去街坊邻居、长辈家拜年,大人与我们的对话也多了些,问问家里过年的情况,玩了什么,吃了什么……大人们也都互相串门拜年,但不像我们这帮孩子那么起大早,多会在算计着对方已吃过早饭,收拾停当了才去,大家都是朴实的农民,到哪家,盘腿炕上坐,卷起老旱烟,沏上浓茶,唠上家常嗑。1979年,哥哥参军入伍。那年春节,农场的领导们来家慰问军属给爸妈拜年,秧歌队在我家门前扭了好一阵子,送上了猪肉之类的慰问品,那年春节全家都觉得无尚荣光。

我上高中是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标志性的大件——电视机搬回了家。虽说只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但能在除夕看上春晚已经是那年春节的头等大事。吃罢年夜饭,一家人守在电视机旁,直到那首令人回味的《难忘今宵》响起。正月初一的拜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估计对方家里已收拾妥当才起身。拜年时,规规矩矩地坐上一会儿,前一天的春晚是主要话题,大家讨论着小品中的经典对白,欢声笑语。街坊邻居大人来家给父母拜年要更晚一些,不和孩子们争先抢早,他们的话题多是来年的生产。

上大学时,拜年的感觉又不同了,因为我是家乡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是当时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去老师家拜年,老师乐得合不拢嘴,不停地询问我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到邻居家拜年,长辈们也为我高兴,记得一位邻居大娘,看我来拜年,连忙把土炕扫了又扫,拉着我让炕上坐,回忆着去年拜年的情景。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城关镇当教师,春节拜年又和农村不一样了。通常只去几位年龄大些的同事家拜年。邻居间的走动也不多,多是路上遇见问候一声。我的学生们会三五成群地来家里拜年,我也像当年我的老师一样热情地和同学们说笑,其乐融融。

后来,固定电话进入了家庭,亲朋好友用电话拜年,拉近了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之间的距离。手机普及后,又增加了短信拜年,从年三十上午开始,各种拜年的短信就开始发个不停。我的拜年短信基本上都是原创的,多是按照古体诗的形式把祝福的心意表达出来。我还曾受朋友之托帮他编写过好几年的拜年短信,当然这都是在年三十之前。现在最时髦的是微信拜年,不但可以用汉字、语音,而且还可以搭配上各种表情包和动漫效果,既新颖喜庆又诙谐幽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拜年的形式也在变化,但不变的永远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亲朋好友间真挚的祝福!

拜年的文章11:三婿拜年

年初二这天,天气骤然变冷。大上午,我正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发呆,楼下雷鸣似的响起了爆竹声。爆竹响了足足三分钟,是一大卷万响的大地红。应该是谁家女儿女婿回娘家。

我走到窗户边,掀起淡紫色的窗帘,果然,楼下春姑爷正在给他妻兄弟的孩子派红包,硝烟还未散尽,地上一片绯红的爆竹屑。我斜眼觑了觑孙子们手里的红包,周公晃悠着他的瘸脚,两边嘴角勾成了一个大大的向上的C。

周公和周婆一共有三个女儿,大的取名米姑娘,第二的春姑娘,小的国姑娘。奶奶常常私下跟我念叨,三个姑娘里,米姑娘心思最活络,可惜总不在正事上。春姑娘人聪明又能吃苦,最勤快了。国姑娘论心计那是万万比不上两个姐姐的,为人老实勤恳。

性格决定命运,三姐妹中,米姑娘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春姑娘家则做船运这块,转卖两地货物赚取差价,家里红红火火;国姑娘夫妇常年在外务工,成了周公口里的破落户。每年初二,当破落户遇上春老板,外加一旁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米姑爷,他们家总能多出许多供人饭后消遣的谈资来。

我正胡思乱想,破落户国姑爷一家提着大包小包的给岳母娘拜年来了。

一会儿,周公的小儿子将一封手掌大小的爆竹给扔了出来。我笑笑,年年如此,不必稀奇。

接着,国姑娘挎着满满一竹篮子菜,去了池塘,国姑爷也出来派红包了。

周公的大孙子是个十足的熊孩子,摸着红包,竟不顾大人的教导当着姑父的面就拆开了,然后又蹦蹦跳跳地欢呼:“今年跟二姑父一样多,都是两百、都是两百!”

周公那张从国姑爷来就耷拉下来的老脸并没有舒展开,只是雪白的眉颤了颤。

此时,作为大姐夫的米姑爷一家,也掂着年礼晃悠晃悠来了。作为大姐夫,米姑爷一向自矜身份,进了家门也只和周公周婆打声招呼就忙自己的去了。周公原本耷拉着的脸露出了个昙花一现的笑,便恢复了原状。

临近中午吃饭,隔壁忽然闹哄哄的。我走到门口,就看到米姑爷举着凳子,追着要打国姑爷,一边抓紧手里的凳子,一边梗着脖子破口大骂:“这个作死的,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大姐夫?吃个饭比我做姐夫的还早上桌子,拿个压岁钱比我做姐夫的还多,还懂不懂一点长幼有序的规矩了!”

一旁的周婆一边紧紧扯住米姑爷的袖子,一边劝和道:“千万般不是,今天别闹,好歹别让人看笑话!”

米姑爷哪里肯依,气得青筋暴出,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春姑娘不禁赶急上前劝道:“姐夫这话也是说偏了,要说压岁钱,今年他跟我家是一样多的,这事也是国妹想得不周到,年年和大姐夫一样,今年不打个招呼就多给了……”

春姑娘这番话算是解了围,至少米姑爷不再追着国姑爷打了,心里头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不过,他狠狠啐了一口口水在地上,之后,好一会儿他才舒展开眉,得意自己这只鸡杀得好,鸡年第一刀,选了最软弱的一只。我打量着一直闪躲的国姑爷,他面无表情,只是眉头僵得紧。袖手自拍、若无其事的春姑爷得意地笑了笑,大概觉得这开年大戏很不错。

这时,国姑娘从屋里出来,小声说着:“再不吃就冷了。”眼睛红红的,也不知是不是厨屋的烟火熏的。

同为女婿,即便按长幼排,坐不到上席,也该坐个陪席,可是国姑爷在周家永远都只能坐下席,跟周公的孙子们挤在一块,吃小碗菜。国姑娘更是从来都没上过席,她从池塘里洗了菜,然后就在厨房里煮,厨房里吃,还是遵从从前做女儿时的习惯。

饭后喝茶,周婆佝偻着身子,蹒跚走到桌子边,目光在米姑爷和春姑爷之间睃巡,而后才小声道:“去年你们爹摔断了腿,治了不少钱,到现在还没治好。咱们家的情况你们也知道,你哥他们刚建了房子,你弟还没收亲,这要继续治下去,你们看着拿个主意。”

这事,年前周婆是打了电话跟几个女儿通气了的,如今她拿出来说,不过是作出个态,实则几个女儿早给了她答复,米姑娘一口允诺不会少出的,春姑娘则承诺一定让娘满意,国姑娘也答应尽力而为。想到这里,周婆看向国姑爷的脸色就有些不好了,不过尽力而为,也总比不为好吧。

“吃饭敢抢先,出钱就准备退后了?”

国姑爷被米姑爷这一句抢白呛得满脸通红,最后结结巴巴的说:“那我就出八千吧。”

听了这个数,周婆一喜,米姑爷脸色却有些不对了,见岳母娘看向自己,他冷哼一声,阴阳怪气道:“我没有妹夫有钱,压岁钱是你的一半,爸治病我也出你的一半。”

周婆求救地看向米姑娘,米姑娘正在一旁逗弄她的小女儿,一副慈母模样,万事不在心的样子。

周婆只好充满期待地望向春姑爷,春姑爷未言先笑,很是和蔼,冲周婆亲昵地说道:“妈,我也先出四千,毕竟大姐夫说了长幼有序,其他的,以后再说吧。”

周公本来耷拉下去的脸在听到“以后再说”几个字又恢复了,周婆感激地回以一笑,春姑娘也在一旁笑呵呵。

被请去陪客的堂妹小丫头跑上来绘声绘色地跟我描述了以上场景,然后抓着耳朵急躁地跺脚问道:“姐,你说以后春姑爷还会出钱吗?”

我笑笑,说:“以后出和现在出有什么不一样?”

“啊?”小丫头一愣,“那周婆还那么高兴干嘛?我看春姑爷在人情往来方面并没有特别丰厚的地方,春姑娘也不如国姑娘勤快,那为什么周公周婆将他们珍重得跟眼珠子似的?”

“今天还没喂鱼吧?”我抓起一把鱼食拉着小丫头来到鱼缸边。小丫头特别不情愿,抱怨道:“这些鱼特别蠢,明明你每次只放一颗鱼食,可是他们还是摇头摆尾地聚在一起等着你,就算我撒一把鱼食,也引不走,引走了,也还会回来。”

“因为我手里还有饵啊。”我停顿了一下,抛下一颗鱼食,鱼缸里立刻翻腾开了,俄而,又复平静,一条条头圆身壮、色彩斑斓的鱼摇头摆尾聚集在一起。

“你说,是春姑爷手里的饵多,还是国姑爷手里的饵多?”小丫头像是突然开了窍似地问。

“嗯……”我嘉许地点头,觉得孺子可教,补充道,“对于一条鱼来说,谁的饵多,就朝谁摇头摆尾。”

话没说完,就听到窗外春姑爷小汽车发动的声音,接着,一连串送行爆竹声噼里啪啦地传来。而后周公又在骂骂咧咧,不外乎怨恨破落户,没本事还逞能,害得他有钱的女婿不高兴,不出钱了……

拜年的文章12:拜年

文/尹文策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许家吊楼的人们流传千年的新春大拜年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们对新年第一天的吉祥话、好彩头深信不疑。人们把“只要如愿”奉为金典,他们坚信:新春第一天,别人的祝福是会实现的。听到别人的新春祝福,他们心里喜滋滋,乐融融。

新春第一天拜年的活动从清晨便开始了。这种拜年名之曰“出静行”,以一个香火坛(屋场)为组织形式。人们点燃神台上的红蜡烛,各家各户都用茶盆盛满各户过年的金典“换茶”,送到宗堂室的桌上作为供品。届时,炮竹一响各家各户的男人,包括男孩子都来到宗室,排列供桌两旁,由这个屋场辈分最高或年龄长寿或地位至尊者带领,先向天地弯腰鞠躬,祈求风调雨顺,再向祖宗牌位弯腰鞠躬,祈求今年全屋场人口清太,财源如泉,再鱼贯而出,来到禾坪边。禾坪边两株银蜡树,经过寒冬依然青翠,参与活动的每一位折下一小枝,插到神台上的专用框里,树枝称为柴,“柴”与“财”谐音,称之为纳头财,然后大家围着供桌,或站或坐,互相拜年,纷纷说着吉祥话。

通过这一程序后,人们才可以离开家,去亲戚家互相拜年,由于在同一时间的送来送往,这一天走动的人相当多,人们纷纷窄路相逢,在相逢的时刻就算平时共用一个烟斗,共饮一杯水的两个人此时似乎陌生起来,相逢就像久别重逢的朋友,四手相牵,互相说着吉祥的话,即便是平时各有成见的两个人此时相见,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互相祝福起好话来。

我家是“泊来户”,在本地没有太多的亲戚,父亲与一位要好的工人过从,他特地邀请父亲正月初一去他家“出行”,经爷爷的掐指一算,生庚一查,四柱一排。这户人家是有大富大贵的根基,居住的屋场是洞天福地。父亲今年的出行的吉祥星是东南方向,正好与这位人家吻合。父亲一高兴,决定将我也带上。父亲便教我如何拜年。去的客人家,先向年长者拜年,那拜年的好话是:“祝您老人家老身康待,长寿百岁,寿比南山,新年愉快。”说完鞠上一躬。祝青年的拜年好话是:“今年你想好多就赚好多,四方之财,八方走运,人兴财旺。”祝哥哥般年龄人:“祝你今年桃花运,找个老婆美嫦娥。”祝读书哥哥姐姐的拜年好话很有文艺性:“三更灯火五更鸡,今年状元你必中。”祝福襁褓中的小孩“半土半洋”,前半句是祝小孩四季如春,后半句是像狗崽崽一样易带成人。由于这家是个大家庭,向奶奶拜年时,事先准备充足,没出差错,只是脸红到了耳根。与我父亲年龄相仿的户主,我平时见得多,拜年的话似放水灯一样哗哗从我口中流出,差错出在祝小弟弟的好话时,把我自己说成像小狗一样,引得满屋的人哄堂大笑,温馨的气氛,快乐的年味弥漫着整个房屋。

我喘着粗气,红着脸站立在红扑扑脸的的小弟旁边,心想小弟弟能像狗崽崽一样,我也可以像狗崽崽一样,心里反而踏实了起来,胸口也不起伏不平了,反倒想起红包来。本来父亲教我向婶婶拜年时祝福词是“祝您今年又讨媳妇又养孙……”我把平时捡来拜年的笑料祝词派上用场,只听婶婶唤我的乳名,说道:“不丑不丑,快来向我拜年”,我如梦初醒,立即向她鞠上一躬,便说:“向您拜年,发财买田,祝您发财,红包拿来”,父亲急啦,其他人却哈哈大笑起来,那婶婶边笑边搂我入怀,连连说道:好侄儿,好侄儿,婶婶有红包,有红包给你。她很亲切把红包塞入我的手中,我高兴极了,离开了她的怀抱,她看了我两眼,又牵着我的手,笑着逗我说:喊我喊丈母娘,我还得甲(个)大红包给你,我回答,今日是初一,我只要拜年红包。大家又七嘴八舌逗玩起我来,然后都是现在流行的说法“点赞”。

回家后,与其他小朋友召开了“碰头会”,情况汇报表明,他们的拜年祝词和我父亲教我的都相同,我顿时失去了优越感,决心以后编一套独树一帜的拜年词,可惜一生也没编出来。但我们收获了拜年的红包,乐在小孩群中,许家楼的人们继续着热烈的拜年乐事,沉浸在拜年的气氛中。

拜年的文章13:乡间小路款款行

文/钟期和惭

春节到乡下拜年,我特意避开熙熙攘攘的大道,以步代车,独自走了一段乡间的小路。

那是一个薄阴的天气,刚下过小雨,地面湿漉漉的。远远地望去,田间的小路有些朦胧的绿意;近看才发现脚下枯黄的草丛间,冒出了几株嫩绿的小草,羞答答的。恰似韩愈《早春》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路旁,绿油油的油菜生机勃勃,叶片上挂满了细小的水珠,虽然它没有荷叶的硕大无比,但多少有点荷塘雨色的韵味。那带露的麦苗,尖尖细细的,青葱一片,像一张绿色的地毯铺满了田畦。

不远处,有几口池塘。池水清粼粼的,几只鸭子在水中“嘎、嘎”的叫着,扑扇着翅膀,自由的嬉戏,打破了水面的平静,让人想起“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妙句。

再远处,是一片农田。田间留下的禾茬依稀可见,田里有水,迷蒙蒙的,被一层乳白色的薄雾笼罩着,空气里到处氤氲着湿润的气息。偶尔,还可以看到一群群雀鸟,呼啦啦的从头顶掠过,一会儿落到田间这头,一会儿落到田间那头,好不惬意,真是人闲鸟闹春。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自然想起耳熟能详的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虽然没有夕阳,没有老牛,没有短笛,但也能唤起我的记忆。

在这片田地里,曾留下了我父亲一生的足迹,洒满了我父亲辛劳的汗水,穷尽了我父亲毕生的心血。父亲是庄稼汉,与田地为友,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记得1994年“五四”青年节放假,我急着回家帮忙,因为农村每年“五一”是农忙季节。当年,父亲身体不好,有哮喘病,受不得累。恰好那年“五四”全镇举行篮球赛,我要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当我赶回家时,已是傍晚时分,劳作的父亲还没回来,我往田间走去,远远地听到自家的老牛“哞哞’的叫着,心里一惊。原来父亲累倒在田埂上,正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的眼泪簌簌地往下落,怨恨这片田地折磨着我的父亲,把曾经高大结实的父亲,累弯了腰,累出了病,我甚至憎恨这片土地。如今,虽然我的父亲早已离开了这片土地,但我却对这片土地充满着敬畏和感激。如果没有这片土地,那就没有我魂牵梦绕的根须,没有思亲怀乡的情愫,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一路走去,缓缓地前行,禁不住四处眺望。这,就是我的家乡,是我生命的摇篮,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多少次跌跌撞撞,多少次起起伏伏,多少次来来往往,我都没有遗忘。今天,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感到格外的亲切,如同阔别多年的故友重逢。

是的,我满载父老乡亲的希翼,走出了这片土地,从这条乡间的小路走上了宽阔的大道。也许那些路,给我带来了幸运与财富,但却不能给我带来亲情乡情的温馨和幸福。今后,无论漂泊多远,走过多少阳光大道,我都不会忘记这条乡间的小路。因为这片土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拜年的文章14:鸡舍探险

文/胡蕊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自古以来,民间就是这样传说的。黄鼠狼的天性就是喜欢吃鸡,由此一来,黄鼠狼成了农民们最讨厌的动物。我也很讨厌黄鼠狼。

暑假里,我去了老家安徽怀远县的姥姥家。一天,我正在看电视,听见姥姥说,最近鸡舍里许多鸡都莫名其妙地失踪了。我想,与其闲在家里无聊,倒不如去鸡舍探险,揪出那个偷鸡的贼手。说做就做,我换了一身轻便的衣服,前去鸡舍,开始了探险。

透过鸡舍栅栏门,只见鸡舍里有几十只鸡,个个目光炯炯,精神饱满。有的跳到推车把手上凝视远方;有的围在一起,好像在窃窃私语;还有的仰头朝天,似乎想高歌一曲。“看样子,他们的身体状况还不错。难道是离家出走?”我推理道。

我边想边细细地观察着鸡舍的每一个角落,“呀,这里怎么会有一个洞?”我惊叫起来。查看了好一会,我终于有线索了。我像名侦探柯南一样,左思右想:“这洞口比老鼠洞口稍大,哦,对了,应该是黄鼠狼钻的洞!鸡的克星是黄鼠狼,罪魁祸首可能就是它!”有了线索,我的心情格外好,心想:跟我斗,你还嫩了点!接下来就要把偷鸡凶手黄鼠狼抓捕归案了。

天快黑时,我把姥姥家高大英俊的狼狗阿特唤来,它一声不响,警觉地蹲在墙边。现在,阿特的身份是警犬,它要做的就是辅佐我“办案”。而我,只需守株待兔,等这个坏家伙自己钻进法网了!

我在墙角躲着观看,免得惊跑了黄鼠狼。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有了动静,只见那只硕大的黄鼠狼飞速向这边射过来,紧张时刻来到了。阿特盯准目标,飞身一跃,黄鼠狼惊恐万分,上蹿下跳,吱吱直叫,正要扭头逃窜时,被阿特双脚按住了身子。此刻的黄鼠狼浑身血淋淋的,已经奄奄一息。

这次鸡舍探险,捕获真凶,我大功告捷,姥姥还赏给我一顿好小菜吃!

拜年的文章15:狮舞拜年

文/陈猷华

玩狮子是重庆民间过春节时最受欢迎的节目。

大年初一上午约十点钟,我们一家就站在门口,等待一支狮舞队伍从小镇下场口玩过来。只要看到一群一群的人往我们这边跑来,就说明玩狮子的快来了。

果然,只听锣鼓声一路响过来:“呛、呛、呛、呛,呛咚哢咚呛!……”最先显身的是一个“大头娃娃”,他手持一把拂尘,随着锣鼓声的节奏,用各种夸张搞笑的手法去逗弄狮子。狮子在众人不停的后退中蹦了出来,它时而狂怒时而温驯,或上窜下跳,呲牙咧嘴,一阵扑咬;或摇头晃脑,围着大头娃娃转圈,伺机一击;或伏下身,头低臀高,作歇息状。大头娃娃一见狮子休息,就凑上前去放肆撩逗,激怒狮子又蹦跳起来。于是,大头娃娃和狮子就在石板街道上走走停停,来来往往。街沿两边观者如堵,男人朗声而笑,女人掩嘴弯了腰;老人连夸还像那家子,小孩忍不住朝狮子甩出几个响炮。

街边稍像样一点的店铺,早在门口的屋檐下吊上一包“采头”(礼品)。彩头的丰俭,视商店生意的大小,一般是三两斤糖果和两瓶白酒,有的再加上一条烟。遇有挂彩头的店铺,玩狮子的就停下来拜年,特意在店铺门口表演一番,店主就笑咪咪地站在一旁领受着狮舞祝福。在狮子和大头娃娃嬉戏的时候,打锣敲鼓的汉子就和着锣鼓声半唱半朗诵:

狮子头上九个包,

吉祥如意百病消;

生意兴隆通四海,

年年月月乐今朝。

……

祝福语念完,狮子和大头娃娃停止了嬉戏,他们开始想法摘取屋檐下的彩头。如果屋檐不是太高,玩狮头的人就站在玩狮身的人的肩膀上就可以取到了。如果碰到大商家,屋檐高,两人还够不着,那么大头娃娃就得在表演中跳上狮子背上,然后借着下面两人的托举,才能勉强够着檐下的彩头。当他们摘下彩头那一刻,观众总会爆发出一片喝彩声。

一家店铺一家店铺的舞过去,狮舞队的收获也越来越丰厚,他们也越玩越起劲,锣鼓声也越来越响,观众也越聚越多。

最后,舞狮队就到了镇政府门外的大坝子,他们要向镇政府拜年。在这里,从几个街口进来的狮舞队都将在这里进行角逐,展现他们的真功夫,这将是一场最精彩的表演。

这一年的春节是三支狮舞队来到镇政府大坝子上。三支狮舞队先是在大坝子上做常规表演,开头是大头娃娃各自单独引逗一只狮子,然后是三个大头娃娃共同对付三只喜怒无常的狮子,他们来来往往,进进退退,打滚翻腾,纵横捭阖,逗得围观者欢声雷动。

这时,等待着三支狮舞队的擂台已经搭好。在坝子南边,有一棵四人才能合抱的大黄葛树,树冠硕大,能遮蔽大半个坝子。就在黄葛树高高的桠枝上,垂挂着一包采头,那是几斤糖果糕点,二瓶好酒。礼品虽不算重,因是镇政府准备的,更是一种象征和荣誉。这树下,是重叠起来的九张桌子。三支舞狮队都分别盘旋攀上九层桌子,使尽浑身解数,腾上跃下,做作各种惊险动作,让上千观众为他们捏一把汗,为他们呐喊鼓掌。

舞狮队精彩的表演,把小镇的欢乐推向了高潮。

拜年的文章16:拜年琐忆

文/张敦田

人年过古稀,就爱回忆旧事,偏是对那孩提时经历的事儿,记得极为清楚。新年已至,脑海中于是忆起小时候拜年贺岁的情景。

小时候,我记得有这样一句民谚:“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过年不仅老人喜欢,儿童们更为喜欢。我们小时候,把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俗称阳历年)。而把夏历正月初一则称为“阴历年”。直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做出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就有了“春节”这个称谓。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不仅是我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民间习俗的大展现,而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最集中,最完美地一次展示。我国的春节,历经千载,传承延续。虽然社会在发展,岁月在更迭,至今春节依然保持着特有的韵味和无穷的魅力。春节期间多种多样的年俗,更是丰富多彩。

年,是一年生活新的起点。人们总是把未来一年的理想和欲望,通过各种年俗,把它表达出来。在过年的众多习俗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拜年。据有关史料记载:“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北京元日朝野拜年的盛况。

按照老兰州人的习俗,大年初一天明之后,就要打开大门,喜迎来拜年贺岁的客人。开门前,先要放三声炮仗,这叫“开门炮仗”。以炮声辞旧迎新,开门迎年。大年初一早晨,不能睡懒觉。平常瞌睡再大,这天都要早早起床。初一早起床,就意味着这一年“早起”,这是个口彩。起床后,男女老少都要着新衣冠,穿新鞋袜,个个打扮光鲜。

迎来新年之后,由家中的长者率家人晚辈,出门拜谒邻里亲友。即使是平日里少有往来的邻里人等,这时见面也要贺年问好,互拜于门。我们这些小孩子,只是跟在大人们身后,到各家去拜年施礼。每到一家,都要给长辈们磕头作揖行礼,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上几句拜年祝福的吉祥话语。拜完年后,主人还给小孩们象征性的给点年钱。

有些富裕人家,还在门首设一记事簿,这种记事簿,也叫做“门簿”。是专门用来记录那些登门拜年施礼贺客名单的。就是不设“门簿”的寻常人家,对登门前来拜年的新朋旧友,内亲外戚,也会铭记在心。那时候,邻里之间,亲朋好友之间拜年贺节,多是真心实意的,很少有什么功利色彩。

旧时代人们拜年的规矩是:“先家内,后家外”。拜年时间的安排顺序是:初一拜本家和邻里。初二、初三拜舅父母,姑丈,岳父岳母。初四、初五拜亲朋好友。兰州人还有正月初二,上坟给祖先拜年的习俗。按照旧俗,拜年最迟不得超过正月初十,超过初十就有慢待之意了。人们把年前拜年称为“拜早年”。初十以后拜年则称为“拜晚年”。丧家拜年要迟五天开始,否则就是不懂礼数。

另有一种“望门投帖”的拜年形式。在旧社会那些官宦人家,有钱人家,常常自诩清高,不肯亲自登门拜贺,便派人送去贺帖,这种贺帖也叫“红单”,类似现在的贺年卡。有四大才子之称的诗人文征明在《拜年诗》中写道:“不求见面帷通谒,各纸朝来满敝庐。我也随人投数纸,世间嫌简不嫌虚”。这种投笔拜年的方式,多为有钱人家,官宦人家所使用,寻常百姓鲜少采用。我说的这些,都是些六七十年前,拜年贺岁的古风旧俗,都是些老话了!

其实,人际交往,也是春节期间的主要内容之一。拜年活动,就是在节日里为人际交往架起的良好桥梁。人们通过拜年贺岁的方式,走亲访友,相互来往。邻里之间,亲友之间小小的矛盾或隔阂,许多不开心,不愉快的事儿,通过相互拜年即可烟消云散,一扫而光,亲密如初。

“拜年”这种习俗,自汉代产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些新的拜年方式。近年来,每到春节期间,国家都要举行大型的团拜会,国家领导人向全国人民拜年问好。这种新兴的团拜方式,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与祝福,也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感。这种团拜会,也是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拜年礼俗的传承和创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春节期间,人们拜年贺岁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今,电话拜年,手机拜年,网络拜年等等,已成为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的新兴的拜年方式,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拜年方式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并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从古至今,拜年的习俗一直在渐进式地变化着。历史上,周秦时代以及后世那些繁文缛节的拜年习俗和礼仪,而今已所存无几。然而,无论拜年方式如何变化,拜年传递友情,促进家庭团结和睦,增进友谊,和谐亲情,促进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本义,却始终未变。拜年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仪式和环节,也是培育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形式。

拜年还是人们寄托乡愁感情的一种载体。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走出了乡村,来到了现代化的大城市,住进了高楼大厦,成为了“小楼一统唯寡人”的城里人。不过,无论他们在外面如何风光,也无论他们在异地他乡是贫是富,只要条件允许,他们都要带着儿女,回到自己的家乡,给自己的祖先拜个年,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问个好。这种思乡念土的桑梓之情是割舍不断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