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文章

请欣赏腊八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腊八文章1:回味腊八鸡

文/陈罡元

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儿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曾记得,每年的腊八那天,隔壁伯母家都会熬香喷喷的腊八粥,我在远处望得直流口水,回到家便拗住母亲和外婆。

外婆说,家里只有绿豆,我们煮锅绿豆粥也一样的,也是腊八粥。我不要,赌气不喝,也不跟外婆和母亲说话。母亲见我任性的样子,只好在大雪中步行去十余里的县城买,等母亲买回了红豆、黑豆、花生米、莲子和白果等八种食材回到家时,已到了傍晚时分。

外婆二话不说,便烧了热水把豆都泡了一会儿,再拿到锅里去煮,但终因泡的时间短,怎么生柴火熬,都不见浓稠,连花生米和莲子吃到嘴里还嘣嘣地响。不谙世事的我,以为是火太小,一个劲地往灶里添柴枝,外婆见状,又把塞得满满的柴枝给夹出来,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熬粥在没滚沸之前,用武火即大火,滚沸之后得用文火即小火煨着,这样才会煲到浓稠和香甜。”“哦!”我似懂非懂,没想到看似简简单单的熬粥,却还有这么多深奥的道理。

看着腊八粥在锅里咕咕地冒着热气和香味,我端着长板凳踩到上面,踮起脚尖,用手拿着锅铲,来回搅动,一直问外婆和母亲:“好了没?”等母亲把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刚盛到碗里放桌上,我便挨了过去,外婆立马叫住我说:“小心烫,等凉下才能喝!”

一家人,只有我和哥哥的碗里放了糖,问父母和外婆怎么不放糖,他们都说喝粥,配酸豆角更好吃。等我慢慢长大,才知,那时的糖贵,父母和外婆都舍不得吃。母亲见我喜喝粥,又和父亲种了花生和一些豆。只要是我喜欢吃的,母亲都会特意去种,再把它们做成好吃的。

以后每年的腊八,不光是熬腊八粥,母亲还会叫父亲杀一只老母鸡,然后不是用花生米,便是用黑豆煲得香喷喷的叫我和哥吃。母亲总是把两个好吃的鸡腿分给我和哥,把鸡胸脯肉分给外婆和父亲,而她自己碗里却只有小小的一块。

上学时,母亲说,学校的日子苦,花生米和黑豆补血,多吃鸡肉增长记忆。去外地工作时,母亲又说,外面买不到本地鸡,多吃鸡肉会增加身体的免疫力,不易生病。于是,在腊八这天,别人只能喝到腊八粥,而我除了腊八粥,却还能吃到腊八鸡。

虽然,母亲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每到腊八这天,我都会想起母亲做的腊八粥和腊八鸡,是那样芬芳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腊八文章2:腊八过后就是年

文/洛水

记忆里,腊月氤氲着喜庆气和食物香。孩子坐卧不宁,眼巴眼望、哼哼唧唧地围着大人和锅台转悠。老人的嘴边总挂着那句话:小子小子你别馋,腊八过后就是年。

馋什么?吃的、穿的、玩的……在那清贫的岁月,想一想,都急不可待。

那时,腊八也是喇叭,吹响新年的集结号,也调动起孩子的热情。“腊八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儿子要炮。”女孩爱美,青睐新衣;男孩爱玩,热衷鞭炮。瞅着腊八的喜庆节点,孩子们自然不会错过,缠着喜气洋洋的大人,磨磨叽叽,要这要那。

一年中口里省肚里攒,这时,大人也会奢侈一次,由着孩子。大人过小孩的日子,新年图的就是喜庆。满足孩子的小愿望,孩子开心,大人高兴,日子也就热腾腾地欢乐起来。

孩子是希望,是大人的脸面,日子再紧也不会紧孩子。就像孩子得了奖状,大人要四处炫耀一番,穿上新衣服,孩子也会东邻西舍地炫耀一下。邻居啧啧称赞,心却如焚,盘算赶紧也给自家娃子置办一身。那边,娃儿已赖在被窝,不吃不喝不吭,绝食示威了。

女孩臭美,一身新衣,就有了一年的话题。在乡下,男孩也叫“破小子”,心思自然不在衣着上,而在炮仗上。机器炮,擦炮,摔炮,哪种炮都爱不释手;成串放,一个个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人给买的炮毕竟有限,放不过瘾。这时,家里留着过年放的炮就会惨遭蚕食。一大盘炮,待到过年大人去放时,已被拆得七零八落。

穿的、玩的只解眼馋、手馋,民以食为天,对于狗屁小孩,嘴馋才是最大的馋。

平时,大家都是穷日子穷过,过年时,都会奢侈一“年”。大鱼大肉虽不见得,但一定是鱼肉俱全。腊月,北风如刀,猪羊也走上命运的案板。割肉、腌菜、买鱼、炸年货、蒸馒头……各种食物的美味,按着年的步调,有条不紊走来。

孩子耐不住性子,根本抵御不了美食的诱惑。对于吃货来说,腊月过于漫长,而眼瞅着晾晒的鱼肉,却要等啊等,等到春节的那顿大餐,这无疑是折磨。还好,有腊八预热,煮腊八粥、炒几个小菜,这些虽是“打牙祭”,也口舌生津、聊以自慰了。

腊八后,大人开始忙年,孩子也凑热闹,顺手牵点吃的,但多被驱之门外。蒸炸时,要敬天拜地、忌言忌行。孩子言行冒失,不时问:熟了没?油溢锅了?炸焦了……这些都是忌讳,自然不受待见。于是,孩子成了门神,趴在门旁,伸着头,望眼欲穿,垂涎欲滴。

那时,大人总吓唬孩子,说年是怪兽,那些新衣、美食和炮仗,都是献祭怪兽的。现在想来,真正的怪兽是我们这些孩子,总是让大人手忙脚乱,过年如过关。

时光清贫,岁月富饶,感恩着,希望着。腊八过后就是年,美好的生活总在后面。

腊八文章3:翡翠如玉的腊八蒜

文/佩服

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都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底蕴,腊八节也不例外。这个节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先秦,是个腊月祭祀神灵的日子,不过时间却是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到了南北朝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节就来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祭灶关,……”每到这个时候,这首儿歌便回荡在我的耳边,依稀间,母亲的音容笑貌仿佛也出现在我面前了。

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母亲还是家里最忙碌的人。一大早,她就会在厨房微黄的灯光下,把大米、小米、豆子、花生等放在铁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煮。当锅里“刺刺啦啦”冒出了白气、发出了“咕嘟咕嘟”富有节奏的响声时,我们几个孩子也起来,用鼻子嗅嗅弥漫过来的香味,或瞅瞅锅里不断翻滚冒泡的八宝豆果,开心极了。因为那时家境甚是贫寒,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就足够让全家人回味了无穷了……

当然,吃了腊八粥,自我记事起,母亲还从未间断过腌腊八蒜。她搬出那些收藏已久的瓶瓶罐罐,认真地一遍遍用刷子清洗着,然后拿出从市场上买来的大蒜,挑出瓣多饱满瓷实的紫皮大蒜。“剥蒜辣眼,你们别动啊,快准备上学吧。”母亲一边说着,一边将蒜的皮儿轻轻剥掉,很是认真。到我们中午回家时,满满两大盘子的蒜就剥好了。在我们的目光中,母亲把剥好的蒜倾倒进一个个敞口瓶里,然后用米醋淹没大蒜,最后密封瓶盖,放在背光处。母亲说,到大年夜那会儿,腊八蒜就绿了。于是我便开始憧憬起来,期待在苍白的冬天早日见到那一抹绿色。“腊八蒜也叫腊八算,过去近年关,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现在不同了,将来你们长大了要学会算计,一年的日子怎么过?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会穷,……”母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总会对我们念叨。于是我们兄弟姊妹只能每天关注着腊八蒜的变化,掰着手指头盼望着春节的到来。数九寒天,北风凛冽,瓶子里的腊八蒜渐渐由青黄混搭转成一湾碧绿了……

大年三十,随着周围的鞭炮声来了,饺子也热腾腾地端上了桌面,母亲腌制的腊八蒜也粉墨登场了,白嫩晶莹的饺子、翡翠如玉的腊八蒜,这两者的搭配,简直是天作之合了……“腊八蒜,腊八蒜,吃了一辈子不受难。”母亲满心喜悦地说着,将一瓣瓣“翡翠”夹进我们的碗里,看着我们大快朵颐,她的面容显得亲切和生动,我们迫不及待地夹起来吃,只觉得辣里带着酸,酸里透着甜,甘脆清爽可口至极,再配上饺子吃,真叫一个“美”啊!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那种幸福团圆场面,永远篆刻在我的心灵里……

时光荏苒。我们兄弟姊妹几个陆续成家立业了。自从离开家后,每年的腊八也就是个平常的日子。记得有一年在外地出差的时候,在一家饭店吃饺子时专门要了一份腊八蒜,但无论是颜色还是口感均无法恭维。可能是现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原因吗?还是……我想可能是这份“腊八蒜”里缺乏母爱味道的缘故吧!

如今,母亲已经去世离开我们20多年了,再也吃不到她亲手做的腊八蒜了。但在我的脑海却留下妮足珍贵的记忆……每到腊八这一天来临的时候,我都要学母亲样子做瓶子腊八蒜,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过年时我吃着腊八蒜,浮想联翩……好像母亲就陪伴在自己的身边!

腊八文章4:腊月年味浓

文/侯俊利

腊八过后是小年,越是觉得春寒料峭的时候,年也就愈来愈近了。

小时候总盼着过新年,印象里最深的是:一放了寒假,我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放鞭炮、唱年谣:“过新年,真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穿新鞋,换花袄,压岁的钱儿少不了。”

一到腊月,就让人感到年味越来越浓了,让远离父母的人更加思念亲人。

记得小的时候,每到过了小年,母亲就忙活着准备过年的物品,什么年糕、腊肠、丸子、麻花、米糖等食品,年糕、腊肠是我最爱吃的美食,现在想一想,舌根上就流出口水,那味儿,如陈年老酒,一生一世都是忘不掉的。

除夕之夜,父亲都会在厨房的煤炉上置一口铁锅,锅里放满水,放入各种各样的卤料,母亲在一旁帮着依次放入要卤的猪肉、鸡肉、莲藕、海带、豆干等,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准备一些可供亲戚朋友拜年聚餐的佳肴,用父亲的话来说,“炉火越烧越旺,汤越熬越香,年越过越浓。”

我和哥哥最盼望的就是这一天,因为这天我们可以吃到一年中最好吃的食物。闻着飘来的卤香,我俩馋得快流出口水,母亲刚炸完一锅丸子,哥哥迫不及待地要先尝为快,结果不小心被烫了嘴。那时的年味,除了身上的新衣,就是餐桌上的美味了。在父母忙活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总是围在她们身边,那一刻,沐浴着家人的呵护,心底里涌起的是无边的温暖。傍晚,我们贴上春联,点燃鞭炮,一种美好的心绪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弥漫。

后来,我长大参加了工作,记得有一年单位留勤,我是其中的一个,年除夕的晚上,留勤的同事们就聚到了一起。大家来的时候,都带来了自家的熟食,有的是家里老人自酿的黄酒,有的是家里炸的鱼肉,同事们围坐在一桌,似乎并没有在意那顿饭是否丰盛,而是在一起谈着、笑着、闹着,举杯间传递的是一份浓浓的友情,谈笑间流露的是春意融融的节日气氛,还有对父母深切的思念,那一刻的年味竟是那么难忘。

而今,自己有了新家,且远离了父母,每年更是少不了要带着孩子在过年的时候和父母团聚。或许是因为自己也有了女儿,才更能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每次看到父母日渐增多的银发,还有慢慢长大的女儿,年味里更增添了一份牵挂和一份期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尽管每一年的新年都在平常或匆忙中度过了,但心中腊月的年味却日益渐浓,我想:那应该是人世间最温暖的亲情。

腊八文章5:记忆里的春节

文/张顺志

记忆里的春节是从过腊八起,年味香浓。记得喜欢赖床的我腊八早晨那天,母亲总是满面春风地说:“快,今天是腊八节,妈给你做了腊八粥。”我会陡地从床上蹦起,那有高粱米、红小豆、黄豆、绿豆、莲子、花生、小红枣、糯米及少量青菜的玉米粥,五颜六色,香气扑鼻,至今难忘。

赶年集,对我来说是过春节中闪烁梦想期盼一年的心愿。放了寒假的我,会和大人一起去赶集。十里八乡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人挤人、人看人、人访人、人逗人……民间艺人就地摆个摊进行艺术表演,各类商家和原本不是商人的也凑热闹似地在街上选个地方,卖自己耕种或生产的东西,那三步一个五步一家的各种小吃,总是靠它们难以拒绝的香味和店家洪亮的吆喝,把你牢牢地吸引过来,古玩字画、测字算命、耍猴卖艺、沿街欢声、敲锣打鼓欢庆的场景随处可见,无论大人小孩,从精神上提升了对于年集的雅兴,所以在年集上你看到最多的是笑脸……人们在没有距离,没有管理规定的情况下,靠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乡规民约行事,倒也人人开心。我被父母牵着小手行走在年集上,虽没吃到什么,可是感觉玩得很是开心。

送灶后的杀年猪更把迎春盼年的气氛弥漫开来,大人们喜气洋洋地忙乎着,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村里疯跑,手里五颜六色的风车呼呼地转,突然传来一声猪的号叫,我们便会一窝蜂似地跑过去。只见把养了一年的猪,撂上早已架好的案台上,屠夫用刀尖在猪后蹄上划一个口子,腮帮子一鼓一鼓,把猪吹胀,放进热水一滚,褪了毛的猪被从热气腾腾的老瓮里拽出来,撂到石床上,白花花的,在风中十分耀眼。

除夕这一天先贴对联,有条件的院门上挂上灯笼。年饭熟了,桌子上摆满盘盘碟碟,香味使劲地扑进我们的鼻孔。吃年夜饭前,请过世的祖人先吃,装上一点饭,倒上一杯酒,点上一支烟(“文革”时禁香)。我这时拖出鞭炮点燃,把大人们一年劳动的辛苦全忘在脑后,对联是红红的,灯笼照着村道也红红的,加上全村农家院里、打谷场上喜庆的爆竹声连成一片,村里村外、上上下下似开了锅一般。那喜气洋洋仿佛将春节镀上了一层金色。

初一早起床,先跑近亲拜年拿压岁钱,接着东家西家跑个不停,口袋里除了吃的,还有就是未炸响的鞭炮。说起拾鞭炮,村上的鞭炮声如同“集结号”,哪里响往哪里跑,在燃放鞭炮的地方寻没有爆炸的“瞎炮”。就这样,你追我赶,来回穿梭赶场,村里到村外,村东到村西,直到把衣袋装满,再到一处展示自己的“战利品”。把有鞭炮引线的挑出来,有的插入泥墙土缝中燃放,会把土墙炸掉一块坯子;有的扔到鸡群里、狗猪旁,吓得鸡飞、狗叫、猪跑;有的找来铁筒,点燃后迅速盖上,如同炮雷声轰鸣。这种用捡拾快乐驱赶贫穷和痛苦,让我终生难忘。

最后一次疯狂是在年初六,称六子夜,家家炒瓜子,寓意炒虫嘴,期望虫灾少。而我们孩子玩火把疯狂至极,各家茅厕旁刷马桶的柴把用火点燃,满田遍野疯跑,你追我赶,村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似开了锅一般,有的拿着火把转成圈,开出一朵朵灿烂的火花,或抛向天空,火把上下飞窜,似一颗颗美丽的流星,将村庄的夜空映得火红。若是遇到下雪,就绝了,火把红红的,雪花飘飘的,那更是迷人的美景。

如今,除了在电视机旁看春晚,再难享受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因为伴随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童年的春节今夜突然出现在我梦境里,让我不忘幸福的日子是从那些艰苦的岁月里走出来的,记忆里的春节,永远与快乐和希望同行。

腊八文章6:母爱牌腊八粥

文/吴建

“腊八粥,甜又香,吃了一碗又一碗,来年家家富又康”。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又到了。遥望家乡,思绪悠悠。想来,母亲又在准备煮“腊八粥”的材料,再熬一锅又香又甜的腊八粥,等待她的儿女回去吃粥吧。

自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母亲总要给我们煮腊八粥。母亲煮腊八粥所用的材料绝大部分是农家土特产,如红枣、花生、玉米、绿豆等,虽然尽是些“土老货”,但吃起来仍然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淘米、泡豆、剥皮、精拣。然后在下半夜开始煮。她先把不易煮烂的赤豆、黄豆下锅,用小火不急不躁地慢慢熬,待它们膨胀了,再加入比较易烂的其他几样杂粮,用文火慢悠悠地细煮。当粥沸滚之时,母亲用长柄勺勤加搅动,以防粘锅底。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这时候,浓浓的香味儿在我家那不大的三间平房内弥漫。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不及洗脸就奔到粥锅前,那自锅盖边沿袅袅升腾起的蒸气裹挟着缕缕诱人食欲的清香,撩拨得我直咽口水。性急的我手捧着碗,催促母亲赶紧盛粥。母亲捶了捶酸楚的腰,笑眯眯地说:“别急呀,灶神、祖宗还没敬拜,吃不得!”说罢,母亲先盛一碗腊八粥敬神祭祖,然后才给我们姐弟几个每人盛一碗。她自己的一份则舍不得吃,而是送给村里的五保户王奶奶。

母亲做的腊八粥极好吃,口感绵软滑嫩,醇香清甜,视觉上更是一种享受:浓稠纯白的米汤里,红中透紫,紫里润黄,黄中染绿,端在手里,不忍心下箸;喝在嘴里,甜香瞬间溢满味蕾;吞下去,只觉得有一种暖,慢慢传递到四肢,那是一种透心暖,让人生出一种懒洋洋的惬意。吃完了很久,粥的味道依然会留香齿颊间。

现在超市里有色、香、味俱佳的八宝粥卖,但我每次吃它,都感觉不及母亲做的腊八粥滋味绵长,因为那其中缺少的是无法割舍的亲情和爱。

我似乎又闻到了母亲亲手做的腊八粥的馨香,我拨通了老家的电话,告诉母亲,腊八节那天,我一定起早回家,再尝一尝她老人家做的腊八粥。

腊八文章7:腊八粥里的期盼

文/谭旭颖

闲逛超市,看见有很多人在粮食货架前买八宝米,不禁恍然,原来又是一年腊八节。

从孩提到青年,每年腊八节,必喝腊八粥,母亲熬的腊八粥,是世界上最香的粥。小时候,母亲在腊八前夜,就把煮粥的食材都准备好,浸泡起来,大米、小米、花生、红豆……我也会在旁边帮忙,洗枣去核,挑拣干果,这些才是我爱做的,经常趁母亲不注意,就往嘴里扔一块红枣肉或几颗葡萄干。

等到初八的清晨,天还没有亮,母亲就起来开始煮粥了。睡意朦胧的我,听着从厨房里传来的锅盆演奏出的乐曲,想着起床时就能喝到甜甜的腊八粥啦,又美美地睡去。快要熬好的腊八粥,在大铁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远远地就能闻到香气,果香夹杂着米香,好不诱人。

当全家人都围坐在一起时,母亲端上那盆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分盛于碗中,再各自加上喜欢的白糖或红糖。因为添加了干果,腊八粥本身就带甜味儿了,我就爱吃那种不加糖的,原滋原味。迫不及待地舀一勺粥放进嘴里,粘稠浓香,母亲总是在旁边笑着说:“慢点吃,小心烫。”寒冷的三九天,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喝着腊八粥,暖胃暖心,幸福绵长。

长大后,为生活奔波,故乡渐远,全家人围坐一起吃腊八粥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少。但是每年腊八节,我都会像母亲一样,亲手熬上一锅腊八粥,在腊八的早晨,慢慢咀嚼。腊八粥的浓,就像深深的思念,腊八粥的甜,就像母亲的呼唤。

这融着爱与祝福的腊八粥啊,是一种回忆,是一份想念,更是美好的期盼。此刻,想起了母亲曾在这个时节总爱说的那句久违的谚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了,年近了,春天也不远了。

腊八文章8:记忆中的春节

文/邹文龙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记忆中的春节是从最冷的腊八开始的。

腊八那天,妈妈便开始制作香甜可口的米通,我们俗称“炒米糖”。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先是把糯米用一个大饭甑蒸熟,花三五天时间晒干,然后放在烧热的大锅上来回翻炒。一会儿功夫,蒸熟晒干的糯米粒便神奇般地迅速膨胀。再把膨化了的糯米盛放在大竹筐里,浇上事先熬好的糖浆,用粗竹筒把糯米糖浆压平,冷却后平均切成小块,就成了过年时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小吃。炒米糖制作完毕,就开始炒花生、炒瓜子、炸薯片、炸油皮、炸玉兰片……妈妈说,这些小吃一定要提前炒好,然后密封一段时间拿出来吃才不会上火。可我总是不听她的话,经常偷着吃,结果每每口舌生疮、痛苦万分的时候才后悔不已。这个时候,妈妈便会煲一锅一种长在田间唤作“狗贴耳”的下火凉茶给我喝。

当然,这段时间人们还会开始酿米酒。这种酒现在已经非常有名,很多商店超市和菜场都有出售。王安石诗中提到的“屠苏酒”我没见过,但对于“米酒”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说我是喝着它长大的。小时候,家里只有在过年才会奢侈地酿米酒,平时大人舍不得用糯米酿酒喝——对于穷人家来说,酿酒是非常浪费粮食的。当然,酿酒也是挺有讲究的,每个程序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否则,一大缸甜米酒就可能成了“酸酒”而难以下喉。

等到各种年货都准备完毕,腊月二十五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年关”了。从这天起,年的气氛便越来越浓:先是噼噼啪啪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给人新年已至之感;再是家家户户忙碌着清洁整理房屋,俗称“扫屋”,又称“扫尘”。“尘”与“陈”谐音,寓意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和霉运,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写春联了。记得村里有个退休教师,写得一手好字。每逢除夕将至,村里人便会买上红纸、提上年货到退休教师家里登门求字。老教师头发胡子都已发白,喜欢在棉袄外面套一件黑长袍,清瘦的脸上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看起来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学究。只见他把红纸铺开,手握扫帚大的毛笔,颤巍巍地蘸上墨水,然后大笔一挥,那些字便行云流水般呈现出来。他写完后还会摇头晃脑地读一遍,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我喜欢一边看他写字一边模仿他的姿势,然后偷偷记住那些字的读音,久而久之,我比同龄人认得的字都多,而且全是繁体字,这一优点我到现在都非常得意。

到年三十,家家户户便开始贴春联。“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诗中提到的桃符在我们家乡是没有的,但总归与春联的寓意相差无几罢。我一直都觉得贴春联是很神圣的事,因为春联内容是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所希冀的,如“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我们不就希望和和顺顺、平平安安吗?辞旧迎新,旧的对联是一定要先撕下来烧掉的,讲究的人家还会在大门口燃一柱香、放一串爆竹,如此才能把新的春联贴上去。

贴完春联,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年夜饭了。“年三十不洗澡来年会变牛”,小孩子听了爷爷奶奶的提醒后,都早早地洗完澡穿上新衣服等待“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寓意团圆和睦。全家人围着丰盛的晚餐谈笑风生,一边就餐一边道着祝福、说些吉利的话,最后的剩菜剩饭也被叫做“年年有余”。晚饭过后,全家人聚集在客厅看“春节联欢晚会”,桌上放着小零食,大伙边吃边聊边看,在欢声笑语中直到子时,俗谓“守岁”,也是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个时候,鞭炮和烟花不断地响破宁静的夜空,家家户户灯火明亮,孩子们玩着各式各样的烟花,大人们则开始分发压岁钱,节日热闹的气氛在后半夜才平静一点。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儿时的春节总是那么快乐、那么满足,仿佛一条条欢流的清溪,又像一幅幅灵动的画面,在我脑海中此起彼伏地出现。

腊八文章9:腊八一过便是年

文/江旺明

吃了腊八粥,新年便款款而至了。

小镇里卖年画的摊子摆开了。一张张年画铺在地上,在腊月暖阳的照耀下,如同一块块五彩缤纷彩云。年画内容丰富,各式各样。前来买画的人,络绎不绝。家庭主妇喜欢买“年年有余”,新媳妇喜欢买“胖娃抱鱼”,姑娘喜欢买“喜鹊登枝”,老年人喜欢“延年益寿”,小伙子喜欢买美女图,小孩子喜欢买动物画。摊主人笑脸相迎,应接不暇。

街头“土秀才”书写对联的台子搭起来了。台子很简单,一张条桌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土秀才”时而坐在旁边看书,时而站在旁边挥笔书写。书写好的对联摆在台子前。对联有春联、婚联、挽联。春联有蜡红的、有浅红的;婚联有杏红的、有桃红的;挽联的颜色有白、有黄、还有绿。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如今市场印刷的春联多,但前来请“乡土秀才”写对联的人还是源源不断。

村里豆腐作坊内,装着大豆的大桶小盆,一路路、一排排站着队。黑豆如眼珠,黄豆如蛋黄,绿豆如翡翠,色彩各异,引人瞩目。桌上摆着一板板还末分割的豆腐,似一层层厚厚的积雪,篮里装着一块块已切割的豆腐,如一块块白色的瓷砖。竹竿上晾的、绳子上挂的皮子,如一面面白色绸布。豆腐、皮子的香味夹带着柴禾的烟味在作坊蒸腾弥漫。蓝色的柴火烟、白色的豆腐、皮子水汽,混为一团,笼罩着作坊,像层层灰纱。人头在灰纱中攒动,人影在灰纱中晃动。磨豆机的叫声,与笑声、歌声、嬉闹声,连成一片,响破了屋。

打糍粑开始了。烧火蒸米,打粑做粑,一条龙作业。持棍打粑的是四个年富力强的人。四人侧身弯腰,两脚呈“丁”字形,手握粑棍,一上一下,错落有致地捅向石臼。糯米渐渐捣成乱泥、乳浆似的浆粑。接着,四人一起将浆粑弄到事先准备的案板上,做成一块块正正方方或团团圆圆的粑。有的粑还印出“双喜盈门”“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之类的字样。

嘀嘀嘀……一阵阵汽笛声打破村庄静寂。原来是打工仔二狗驾“奥迪”带着女友回来了。二狗父亲喜得拿起鞭炮不停地鸣放,母亲急忙不停地抹桌擦椅,洗杯冲盏。鞭炮声招来了村里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了,一下子把屋里挤得水泄不通。二狗乐呵呵地发喜烟,母亲整把整把地撒喜糖,女友不知该做么事好,在一旁羞羞答答地笑。

接着,村东大丫头出嫁,姑娘、嫂子们忙着盘接亲的女婿。要女婿“钻狗洞”、“过金桥”,要女婿学狗叫、做狼嗥,接着姑娘、嫂子们一齐上,给女婿打红,女婿被弄成了“红关公”。村西劈劈叭叭响起了鞭炮声。

腊八一过便是年,村里村外吉祥喜庆的新年气氛渐渐浓郁起来。

腊八文章10:那碗腊八粥

文/任应孝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家乡镇上的长安县郭杜中学上学,学校离家有十几里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学校要求离家远的同学在学校住宿上灶。因为家里困难的原因,在冬天,有一段时间我没有在学校上灶。当时,像我这样,在学校住宿没上灶的同学不少。大家除了星期天下午返校时带上3天的干粮,每周的星期三下午不上课时,还要回家取馍。当时从家里带的主要是蒸馍、锅盔、酸菜和炒面。学校有开水房,可用开水冲炒面喝。

记得1972年腊八节,是星期日。当时正是期末考试的复习阶段,学校要在星期日上午复习辅导半天课,我在下午才能回家取馍。等中午上完课,为了赶上在家吃中午饭,我急匆匆步行回家取馍。那时的粮食短缺,家里为我上学准备馍有时感到困难。除了过年过会、中秋节大的节日非过不可,像腊八节喝腊八粥这样的节日,能不过就不过。对于我来讲,更不敢奢想,也从不关心。

可是那天,当我急匆匆赶回家吃饭时,母亲给我端上的是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糯米腊八粥。粥里有糯米、花生米、黄豆、小豆、枣等,还有胡萝卜、豆腐,再加上绿色的香菜,更是增加了腊八粥的香味。由于我回到家,已经过了吃中午饭的时间,又赶了十几里路,早已饥肠辘辘,端起碗来就喝,一口气喝得能看见碗底时,这才缓了一口气,才想起问母亲,这碗腊八粥的来历,才知道那天过腊八节。母亲告诉我,这碗腊八粥,是对门的大娘送来的。她看到我家过腊八节没煮腊八粥,也为了感谢母亲平时对她的帮助,送给母亲吃的。母亲想到我在学校没有上灶,吃不上一顿像样的饭,又想起我那天要回家取馍,自己舍不得喝,热好后一直留在锅里,等我回家给我喝。听完母亲的话,我感到非常后悔,后悔自己在喝腊八粥之前,没有问母亲这碗腊八粥的来历。要是问了母亲,我一定会让母亲喝了这碗腊八粥,母亲要是不喝,我也不会喝。即使到了最后,哪怕我和母亲一人喝半碗也行。想到这些,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直流,张口叫了一声:“妈”。母亲对我说:“不要哭了,只要你能吃好饭,能安心好好学习,我就很高兴。”

母亲已经去世多年,如今过腊八节,喝腊八粥不再是发愁的事。但每年的腊八节,当我端起碗喝腊八粥时,就会想起母亲留给我的那碗腊八粥。

腊八文章11:腊八粥

文/顾文显

小时候,常见母亲吃白果红枣或核桃时,总要抓出一把锁进抽屉里。问她,说留着做腊八粥。后来到农村,见奶奶做饭时,也刻意挑稀有的粮种留下一点,也说要过腊八。我因此记住寒冬时有一个叫作“腊八”的节日。

旧历腊月初八早晨,热腾腾、黏稠稠的腊八粥端上桌来,色泽红里透黄,煞是鲜艳,玉米高粱大豆大米小米绿豆小麦黍米花生核桃红枣……当然是常见的主打,稀有的意思一下充数,如加上点白果、松仁,内容就更丰富。这顿节日餐有其自己的特色:节日的正餐大多在中午和晚上,春节在半夜,惟独这腊八粥是清晨就吃。我想这与时令有关系,老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化(也有说‘冻掉下巴’的)”,嘎嘎冷的天气,饱餐一顿热粥出门,顶添件衣服了!

端上腊八粥,奶奶就说故事:有一家子,好吃懒做,熬到腊八这天,断了顿,只好把各种粮食的囤底扫巴扫巴,凑合熬了一顿粥,吃饱了出去找活干,这才有了生路。往后为提醒后人不得偷懒,腊八这天必要做杂粥。母亲有文化又懂些佛学,她告诉我,腊八是佛教的节日,释迦牟尼修行到腊八这天,大雪铺天盖地,他看见草丛中有一母老虎产了三只崽,母子四口眼看要饿死,佛祖大为怜悯,便舍一身,活四口,做了老虎的美餐,他老人家也修成了正果,这叫做《释迦牟尼舍身喂虎》。佛祖得道,这当然是佛家重要节日,每到这天,大寺沿街舍粥,小寺也可以免费供乞讨的穷人腊八粥吃。母亲还说,旧时官府亦在这天搭粥棚,吃不上饭的,端碗排队,轮到了,给一勺,吃完再排队,相当相当隆重的。凡节日除了吃,总要有假日等辅助项目,这一天,妇女们不用推磨做针线,可以找女伴坐于热炕头上聊天,交流刺绣技术或心得,故民俗谚语有“冬不推(磨),腊不碾,十月一日不转转”之说。

奶奶讲的朴实,母亲讲的生动。无论劝人博爱还是诫人勤劳,都使腊八节显得很有意义。

我不管。那时贪吃,山区一年四季玉米饼子当家,吃得够够的,猛换一顿腊八粥,撑个肚儿圆,不是节日又是什么!时至今天,日子好得出乎意料,经常往饭桌前一坐,不知道点啥菜,这也未免枯燥乏味,换一餐腊八粥,成了吃稀罕,连孩子都高兴。小粮贩瞅准商机,提前给你兑好了杂粮,不用特意积攒搜集,市场上拎一袋就是,就算贵点儿,如今哪个在乎几块钱的投入?成全了商贩,方便了你,这叫皆大欢喜。若仍嫌它粗糙简陋,可以自己加点莲子什么的,放燕窝鱼翅都没人干涉。

想想感慨良深。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人们在饮食上精益求精,倒衬托了这顿腊八粥,当年算改善,今天还是改善!我想,那两个有关腊八粥的故事,切切不要忘记,它真像腊八粥一样,越品越有滋味……

腊八文章12:腊八粥的由来与今日

文/李德云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的折磨,便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日,在菩提树下夜观明星悟道成佛。他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于是“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举行诵经念佛,并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每年各寺院于腊月初八僧人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百姓。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百姓把它叫做“佛粥”,也称“福寿粥”。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粥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腊八粥也被称为健康粥。腊八粥由红枣、莲子、核桃、桂圆、栗子、葡萄干、红豆、花生、大米等数十种材料熬制而成,即香甜可口又有较高的营养成分。豆类是腊八粥的主配料,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等,营养十分丰富,并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恶性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具有补气纳气、益智健脑、强筋骨作用,还能够增食欲、乌须生发,核桃仁中含有的维生素E更是医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红枣、桂圆具有补心、益心、补脾气、安神功能等等。

今年,圣井街道办事处境内元音寺的僧人及信众,在“腊八节”的前两周就已开始筹备米、豆、花生及干果。腊月初七开始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捡,然后于半夜十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熬好后,在明水城区的香港街、眼明泉以及元音寺等处施粥于百姓,愿大家届时都能喝到腊八粥,福慧增长,健康长寿。

腊八文章13:母亲的腊八粥

文/徐学平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腊八文章14:腊八到 年味浓

文/韩景波

小时候听妈妈讲过一个关于腊八节传说的故事。说是很久以前,有年轻两口不听大人劝说好吃懒做,直到一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吃尽烧尽父母攒下的所有粮食和柴火,饥饿冷冻难耐,他们搜腾尽粮囤,弄来半碗各样杂粮,以粮囤做柴火,熬了一顿粥喝下,还是不敌天寒,活活被冻死在家里。这个故事教人勤劳节俭,很有教育意义。

但那故事只是传说而已。真正的腊八节来历那是有历史记载的。

腊八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节日,由来已久,传承至今,具有丰实的文化内涵。

远古时期,年岁之末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这种祭祀活动古称“腊”或“蜡”。上古三代的周朝时,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神灵称为“蜡”,到秦汉时就不分了,统称为“腊”。“腊”多举行于农历十二月,人们便将这十二月称为“腊月”。

古代腊月初八,即“腊日”,人们进行祭祀活动。祭祖敬神,以祈福求寿,避难呈祥,这种活动在古代非常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腊八节内涵慢慢发生演变。腊八节举行年终祭祀时,为与祖先共享欢乐,家家户户都做丰盛菜肴,浓情极欢。这天吃的饭,俗称“腊八饭”或“腊八粥”,腊八节也就有了喜庆成分。到了宋代,民间在腊八节熬制腊八粥,不仅自家食用,有的还馈赠亲友。明代,腊八粥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佳品。特别是清代,喝腊八粥更为盛行。喝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中华大地天南海北流行起来。

地域不同,做腊八粥的食材用料也不尽一样。《武林旧事》中记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现在的腊八粥,原料十分丰富,大米、糯米、各种豆类、栗子、杏仁、莲子、核桃仁,大红枣、桂圆肉、花生、白果、百合等皆可入粥,任选几样,可随意搭配。在陕南我的家乡一带,现在做腊八粥还一直沿袭着我开始讲的那个故事,基本用五谷杂粮,如苞谷糁、各种豆类。不过,现在也添加了萝卜、豆腐、饺子一类的蔬菜副食。我国幅员辽阔,过腊八节的习俗多种多样。腊八节这一天,除喝腊八粥,有的地方还用腊八粥喂鸡喂牛等,说是畜禽吃点腊八粥,来年不得病,牛肯出力鸡肯下蛋。还用腊八粥喂果树,就是给果树上抹点粥,来年果树肯结果,这都道出了人们期盼丰收的强烈愿望。

腊八节以后,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腊八节拉开了新春佳节的序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