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我的母亲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我的母亲文章1:爱在无形中
文/笪馨元
我的母亲是一位绿化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栽种树木。她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十几年了。她的手上留下了十几年辛苦的痕迹,所以在某些事情上对我的要求比较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她时常告诫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记得有一次,母亲带我来到她干活的地方。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大地,我的眼睛被太阳光晃得晕乎乎的,像是蒙了一层大雾。不知道过了多久,母亲摇了摇我,用手指着前面的一块空地说:“看见没?就是那儿,我已经挖好了要插树枝的坑,今天你要把我拿给你的树苗栽在那里。这可是最简单的工作了,一定要认真完成。知道吗?”我揉了揉耳朵,希望是我听错了;我又揉了揉眼睛,希望是我把那块地放大了。可惜都不是。“妈妈,树苗栽在这儿一定会被晒死的。即使它不被晒死,我也一定会被晒死!”“怎么会被晒死?”妈妈严厉地对我说,“这些树苗都是木本苗木,不会死。你也应该像它们学习学习,多锻炼锻炼!”我不情愿地接过母亲手里的“枯”树枝,慢吞吞地来到被太阳晒得热辣辣的空地上,随随便便地把它往地上一插,回身就走。不想还没走出一步,就听见母亲的吼声:“你也不看看就想走?”我转身一看,唉!原来树枝没插稳。我只得又把这“冤家”使劲地往土里按。还别说,这回它终于站稳了。
感觉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的时间,那块空地上终于都被我插上了枯树枝,而我也累得瘫在了地里。妈妈让我去一边休息,她自己则又忙着给那些“枯”树枝一一浇水。傍晚时分,妈妈终于带着我走上了回家的路。
回到了家,我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露在外面的皮肤也都被晒黑了。我不满地对妈妈发泄,妈妈却又忙着让我洗澡、换衣服,她自己又赶快淘米做饭……饭桌上,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那你今天所过的日子(顶着热太阳干活),将会是以后的每一天都要过的日子!”我心里一惊,就把这话记住了。
在母亲无形的爱中,我明白了她没明说的一些事,但就在这些她没明说的事中,我慢慢长大了。
我的母亲文章2:动听的诗
文/李想
我的母亲虽然是个数学老师,但也喜欢写文章,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写了不少论文,但没见母亲写过诗,所以我好奇地问了问:“妈妈你怎么不写诗呢?”她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笑。在母亲的笑容中,我恍惚间好像看到了些什么。
那是个宁静的夜晚,月光似乎编织了一件件银色的外衣,轻轻地给大地披了上去,一切都显得那样安详和静谧。突然,一个细细长长的东西从我和母亲的面前蹿过去,我十分惊恐,大叫了一声。这刺耳的叫声似乎划破了宁静的夜晚,马上,很多古怪的声音一个接一个冒出来了:先是树枝上发出了很大的响声,接着水里。我害怕极了,连忙拉紧母亲的手,母亲笑了笑,和我讲了许多关于动物的小故事,我渐渐不那么害怕了,步伐也轻快起来。这时想想,母亲讲的小故事也许就是这么一首诗:“小蛇从草丛中钻出来/小鸟在枝头跳舞/小鱼在水中跳跃/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在欢迎你的到来!”也许这首诗并不是很好,也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我感受到了母亲的爱,这首诗也许是最动听的诗。以后,我一个人在夜晚走路也不怕了,这似乎比最坚硬的铠甲还有用。
还记得有次我不小心在路上摔了一跤,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母亲把我扶了起来,用温柔的语调对我说了许多安慰的话,渐渐我不哭了,母亲的话也讲完了,连起来似乎就是这么一首诗:“别哭我的宝贝/鸟儿在枝头为你加油/鱼儿在水中为你鼓劲/别难过/大地是想拥抱你呢!”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似乎比最坚硬的铠甲还有用。
母亲那动听的诗给了我温暖,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使我足以应付任何艰难险阻!
我的母亲文章3:我的母亲
文/简单
母亲自去年(2018年)阴历腊月二十四日以来,吃饭、睡觉、白天里休息都不如从前了,虽说春天都快过完了,可身子像是一点一点的再熬,先是说吃鸡蛋就像吃土坷垃,喝汤也没有一点饭味,到后来在她强烈的要求下,连衣服寿木都置办齐了,日子又仿佛平静了下来,慢慢的这些日子,她在恢复,开始讲述过去,主要是讲那些我从没有谋过面的先人或依稀只有一两个片段的逝去的亲人们最后的时光。
父亲弟兄两个,爷爷弟兄三个,爹是老二,爷是老三。二姐也知道大爷的一些事,比如打工外出是怎样花光了家里的捌拾元路费,再跑回来;怎样倒背着手牵着猪去乡村的集市上去卖,到会上,手里只有一个猪绳,而猪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大爷只有一儿一女,却又在他们小时候的冬天里都冻得脸上一块,腚上一块(开档裤),手脚都冻烂。大娘却总是对外观的人都说,你也不看看他二叔,咋能过拽(富裕),整天南集北会的去赶,去整蓝子整蓝子的鞋。我姊妹弟兄7个,娘最骄傲的是没有一个在小时候那寒冷的冬天里冻过手脚,挨饿那是没法,大家都啥吃。家里最大的男孩(从没谋面的大哥吧)活到了九岁,一次得病,打翻针死了(就是用错了药)母亲的记忆中,他是最会说,最知道疼人的一个。第二个大哥活到了三十九岁,在他儿子7岁,三个妞大的才15那年,自己过不下这苦难的日子,自己去了。如今几个孩子都也成家成人了,母亲其实挺想他们的,可孩子眼中的世界早就变天了,他家唯一的一个男孩,都当爹了,也不愿给我们有太多的联系。只有跟爷爷奶奶长大的大妮,多少还有点感情。可她们一家在北京,7、8平方的一个小店,10岁左右的一个男孩在哪里上学,店门像窗户一样,半米多高,想租个大点的店面卖烟酒,可生活也不太容易,房租太高,按平方收租吧。
前年见她时,说唯一令人高兴的是:弟弟家的孩子都会跑了(也就是大哥的孙子)。我们姊妹几个都长大了。哎,里面多少也有一点对我们这些长辈的不满吧。
我们几个,我是老小。小哥的两个男孩,都在上学,一个高中,一个技校,高中考的。大姐在新疆、二姐三姐在家种地。小哥常年在外打工,娘就平时在二姐三姐家轮流住着,大姐有时冬天也从新疆回来照顾一阵子。这次生病,大姐也在这里一个多月。开春了,看娘轻了,她才回的新疆,那里有他们的枣林,苹果林,也有她的儿女们。娘说:叫她走吧,走吧,我真不好了再给她说!她会回来的。
娘说:我爷爷去世就在那一年的腊月二十四(我也不知道哪一年,我和小哥都没见过我爷爷,三姐可能都没见过)。前一天,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父亲去十几里地外的集上去买议价粮,天黑了才到家,第二天,起的很晚,棉裤和鞋子都冻得没有样子了,早上,就晚起了一会,爷爷早起还在大爷家里吃了一个黑面馍,喝了一碗汤,然后去(合理)谁家的小铺里买了一毛钱的小烟,在咱家的西屋里一站,说了句那不行,还的得去草窝,忒冷,正碰上你二姐和秀芹(堂姐)去井边抬水,秀芹还说:爷爷,俺婶都快做好饭了,你咋又走了。他还是那句:不行,忒冷,还是得去草窝。可没有过多大会,就听旁门的三邦喊你爹:二叔,二叔,你快起来看看,俺三爷爷不好了!你爹还大声喝斥他:你瞎扯啥,他才从这里刚走。可那人(三邦)还是用急腔大喊:是真的,你看去看看吧!草窝那边,有个老头再叫你!你爹才慌忙的起来,慌里慌张的跑过去,一会就又回家了,啥也不说,就把原床子(一种用绳攀的床)的东西都弄掉,又喊上你毛大爷(二爷爷家的四儿,其他三个都逃荒在寿州送人了,听说都改姓了)叫他去请先生。把老头抬到家,就给你爹说几句话:小二,别看了,这次真的好不了了。用牲口套拖车的人还没有收拾好,请先生的还没有回来,你爷爷就去世了。那一年他不到70岁。
(爹活着的时候,好给我说:咱门(家族吧)的男子没有活大年纪的,一般都过不了70岁。爹去世的时候,73岁,大爷不到70岁,四毛大爷有病60岁不到,四毛大爷的儿子69岁)
奶奶下世的时间比爷爷早,那时二姐还不会说话,二姐说她只有恍恍惚惚的记忆。(我不信,一两岁有啥记忆)母亲说:那时候是7月得的病,直到九月才去世,两个多月,吃什么,拉什么,天天没大事就拿着她的脏衣服去小二河里去洗,一天不知道多少趟就是给她洗裤子。临走的时候,啥病都好了!你大大(我爹)那时正在西乡掏煤(后来大哥也去过,就是洛阳西边的新安县),快厉害时,我叫你大舅,给他拍电报,就说家里的老太太去世了。你大舅他还不愿意,还说,那要是他回来一看,人还活着没断气,他不生气吗?我就叫他这样说的,可等你大大回来时,你奶奶已经去世三天了,要不等他,让他再看一眼,就座台口了(封棺)。矿上的领导不想让回来,把电报一下子瞒了两天,不过不瞒回来也说不上一句话了。
母亲说:到时候,我没有什么要求,就是寿木不能像你爹的一样,太孬,光用棒子轴填缝就填了一口袋,活着穷了一辈子,死了能再穷吗?给我弄个好点的棺木。你爹那个,再用柏油灌,那么大个空隆那也不会结实的。
母亲九岁那年,那一年的天特别热,刚收了麦,在姥娘的庄(太平镇 北黄楼)上发生了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战争(1944年,日本鬼子发动的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中国叫豫湘桂战役),部队进村,老百姓跑反。母亲跟着她奶奶(我老姥娘)在东南地里的碑旗楼的(坟场边祭祖上供的石头桌子)边上躲。一上午就在别人的供桌底下玩,有时候有飞机过时还出来看看飞机。天都快晌午了,老姥娘给她说:小大(da轻声),我们回家喝水去吧。日本人穿着大马靴,骑着大洋马,见了小孩不会打吧。刚走出没有一里地,(离村大概有几百米),不知守城的军队里谁说了什么,就听见一声枪响,老人家倒地,脑袋上有个洞,脑子流出了,死了!还听着里面的人喊:还有一个丫头片子。可能是本村帮忙的人,连忙求情:老总,老总,只是一个小孩,放她一条生路吧!母亲慌忙往外跑,直到下午,才到张庄找到了姥爷,哭着说:我奶奶叫人打死了。
那场仗只打了一天,中央军就出水(跑了)了,可死的人不能看,庄里的死尸就向外运了半个多月,四十多天后,又请和尚道士泼汤诵经超度了40多天。打死的战马身上的肉都被外庄的人割了吃了,(你四毛大娘都去割过马肉)大英家的院子死了十一个,堂屋被炮弹穿了牛腰大的洞,院子里炸了粪坑大的坑。庄边那3分没来得及收的大烟地里,倒下了十八个十七八岁的兵。我也被吓掉魂了40多天。我不是被死人吓的,是你外爷(姥爷)背我回村殡你老姥娘时,快到庄边了,一个受伤的马,一看人来了,一打洋站,又摔到了,以前没见过那么大的马!他一个战马可以装下你外爷家磨油拉磨的那头驴和一头青骡子。
你老外爷(老姥爷)临死的头天晚上还把他所有的地又看了一遍,快解放了,当年买的很多地,都叫他一个鸡蛋,一个棉穗子(一种纺花织布用的线团)的都退了,有的什么也没要,要不,解放后非得划成地主挨斗不可。不退,一下午,他真看不完那些地。(母亲出嫁过来时,还没有土改,带来了一盘石磨,一只羊,还有大舅不知怎么调换的一块2亩多的地)第二天,你外爷去赶集卖油,他还给他说:你今天下会就别再给我买麻花了,我这麻花茶可真喝够了。可你外爷还没有走到集上,就被人喊回来了,你老外爷他就下世了,一大碗麻花茶快喝完了,只剩下一点麻花头。那一天是阴历四月十一。快收麦了,人都忙,借了别人家的棺材殓了以后放在屋里,直到五月初一才出殡。他一生光棍(干净,利索)到死也没有污嗦人,割麦的时候累了的邻居,还去放他棺材的屋里吃饭凉快!
没有见我过我的姥爷,母亲说:姥爷也是伤风(感冒)伤的,好几个月,当时也是来回的几家搬,最后是老在他自己的小屋子里的。打黄楼后,官府到处抓人审老百姓,叫把拾到的刀枪上缴。不知道最后收拾上来多少东西,却顺手拿走不少东西。那时你外爷是保长,就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吧,不是自愿干的,没有多少人原意干,就临门的歪,歪到了不干又不行。自家的一头老母猪,藏在秫秸垛里九天,最后还是被他们拉走宰了吃了,老母猪还能下崽的,可惜了,更不用说鸡鸭鹅那些下蛋的东西了,只要他们见了,就吃,就败坏。也没几年就解放了,要不普通人家的日子真不知咋过了。母亲那一年害眼,外爷也被他们抓去了,正吊在屋梁上审呢,审了一天一夜,就还是那句话,就拾到了一个柳叶刀,早就上交了。打死也没有。放回家后,才赶忙拉了一麻袋储备票去给我看眼。后来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了(国共内战)。你大舅被抓兵的抓走了,其实是被进财的爷爷几个大钱卖的,你外爷先是在这边用磨油的大青骡子拉兵车,后来骡子累死了,就让回家,可你外爷心里有事,他在家就呆不下去呀。就去追你大舅,往往是这边刚打听到音信,赶到时部队就开走了,就这样一直赶,终于在快过江时(长江吧),见了你大舅,叫他回来,他还不愿意,用什么法子不知道,反证把他带家里来了,当时你大舅都是连队里的文书了吧。哎,要不真跟王国牌的军队去了江南,就不知后面咋样呢!
其实,家里当时也真藏着一个汉阳造(国产的枪,质量真的不怎么好吧!)一个翻天镜,天上的飞机用的,多远一看就像眼前,后来还真拿出来玩过。(军用望眼镜吧!)
大舅后来学会了摇课,就是算卦,用一只画眉鸟,让他从布袋里叼出一张写有字的字牌,然后再根据字牌上的卦辞推断吉凶。母亲常说的一句卦辞就是:今也攒、明也攒,攒了钱,买把伞,大风刮了伞头去,两手报个空竹竿。(近年来,也看过易经,很多算卦的书,但这句爻辞,我一直没看到)。他算他自己能活到多大,他真在那一年去世了。大舅属马的。大妗子2019年才去世,快100岁了吧!他家的故事挺多,母亲以前常说:可大多事关生死迷信,就说一个大舅家开始要孩子的事吧,刚开始的几年,孩子也生了几个,可都是不满百天或不到一岁就夭折了,最后一次,不知听谁的指点,就把家里烧饭的大锅在孩子绝气前揭下来,看到又很小又歪歪扭扭的几个字,“过些事(就是过些日子)还来你家来”,刚几个月的小孩,手指不会多粗,就像有人拿着那小孩的手指写的。脱下来大人(其实就是大舅)的鞋,用鞋底狠劲的往那块写字的锅底上搧,把锅都快搧烂了,字也搧没有了,然后掂着快断气的小孩往乱死岗子上一扔,用铡刀一劈两半。再过一年,才陆续有了几个成人的孩子。后来还有一个可惜的大玉,活到九岁了,得病了,南里北里也是看不好,最后你大舅说,那就招魂吧,生死由命,那就看天吧。(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城有一篇叫《招魂节一景》的文章,说是写日本的札幌招魂节。想看看,一直没有找到)当天下午也是人山人海的,吹着响器,抬着供品,也抬着象征替身风筝一样的东西,从东头往西头小阁子(也就是小庙吧)里送,可连村当街都没过,就见那代替人的东西,飞起来,飘飘荡荡的直向小阁子里飞去。招魂失败,没多久,小孩就没了。
打过仗以后,那时是多少年都不敢晚上出门的,你想想,多少年轻的少壮人,正活蹦乱跳的都死了,能没有一点动静吗?晚上或夜深人静时的喊操声,人马的操练声、跑步声,就是你外爷信神也轻易不敢晚上外出的。一次一个东庄的亲戚来家里来下细粉(红薯粉条),天刚打眼(就是有点模糊,路还能看清)就想回去,刚走到庄外的一小段,就慌张的有跑回来了,说是一个头大的坷垃一直不紧不慢的跟着在后面。快吓死了。
四舅家也是先有几个孩子没成,他家的大妮与你三姐差不多大,你姥娘开始还出坏注意叫我们跟她用你三姐还。我气的多少时没上他那去。谁家的孩子不是金豆子。要不是你妗子看的紧,红梅(四舅家的大妮)也差一点,都到几岁了,也一刻也不敢离豪。三月大时,一次她看他睡着了,刚睡着,拿个衣裳也不是小孩的尿布去河边洗,刚到河边,其实就几步路,很近的,一想不对劲,拔腿就往家跑,就看到红梅头上裹个东西,头向下已经头脸发青,这会说也就2、3分钟光景,就是有人想做也不可能有人能有时间去做。
哎,农村的事怎么能事事说的清,就像李佩甫先生的《生命册》里面:在秫秸结成的锅排上,找当年的小麦磨成的白面,用细箩均匀的筛上一层,尔后,仅凭意念(不用手),让筷子在锅排上竖起来,走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符号……
姥娘去世时也是挨着过年,我对姥娘是有一点印象的,那一年二姐出嫁,她来给烙的烙饼,烙完时,专一给我烙了一个焦的,吃完焦饼两天,二姐就被接走了,没有租赁到响器,只有一个车载的大喇叭。没多久快过年了,姥娘去世请后街的能人用萝卜雕了一桌花花绿绿的供品,一只鸡是被怎样处理了翅膀和鸡脚,做了造型。娘说:咱的供是没有盖的。
整理完,又快清明了,春天温暖,万物复苏,母亲也慢慢的好起来了,往后的事我都是亲历者,从四毛大爷死(那一年我正上初中,住校,其实是住在堂嫂的姨家)回来不知道哭,傍黑,跪在棺材傍,被大哥瞪了一眼才哭出来。后来就是得病的会唱花鼓的二舅,(那一年我去郑州上学)再后来我的长兄,大舅、我的大爷,大妈,四毛大娘,我的父亲,妻子的奶奶,岳父,儿子的豁牙子大爷(四毛大爷的儿子)……
岁月无情,人如流水,只要不如大爷爷家没有男孩,就会如大海的波涛一浪一浪,不止不息……
2020年3月27日
我的母亲文章4:我的母亲
文/泉月清辉
我的母亲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妇女,她的慈爱·宽厚·善良·勤劳·聪慧·以及她对我们的爱是我无法用准确语言能够表达的。也许因为想说的太多,也许总觉得言不能尽意,我很想又很少写母亲。
从我记事的时候母亲就是一个一直在忙碌的身影。父亲一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母亲一边去生产队做工,一边操持家人们的三餐冷暖。除了这些母亲还要照顾奶奶,这也正是她深受压抑委屈又最无能为力的事。因为奶奶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里,极为苛刻严厉的婆婆 。为了父亲不被责骂,为了孩子们有个安宁的家,母亲只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她很小就没了父母,连一个倾诉的人都没有。我永远记得那次,母亲在柴房做饭,烧着火,流着泪,小小的我不懂为什么只是用手替母亲擦眼泪,但是越擦越多,因为怕,我也哭,母亲搂着我泣不成声,那个画面记忆犹新,却是好多年后才领会到母亲心里那种支撑的苦和累。
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因为总在忙,她没有时间想过自己最喜欢做的事。直到我结婚的时候她好像忽然有了灵感,竟然拿起红纸自己为我剪喜字,剪鸳鸯戏水,双蝶采花,龙凤呈祥,我们都很惊奇,以前哥嫂结婚的时候还是请人去剪得,怎么剪这么美的窗花母亲一下就能无师自通了呢?哥羡慕的说我,带上妈妈的祝福结婚,觉得幸福吧!是啊,母亲带着最温馨的笑容,满含着甜蜜的慈爱,用心用手把祝福送给出嫁的女儿,母女连心,我怎能感觉不到呢?
母亲心里有多少未曾展现的灵气,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后来我们都有了孩子,她一如既往的默默付出,无怨无悔,为了她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我知道在母亲的满头白发里,沧桑的褶皱里的也有一个深深的遗憾,她从小喜欢读书,学习很好,可是当年考上的学校被无端取消了。弱小无依的她只能听天由命,满怀的希望,美丽的憧憬就这样在岁月的飞尘里被慢慢遮盖……盖住了叹息,无奈……只是,无法在走的年轻谁又能重来?亲爱的妈妈,让我轻轻为你唱歌:唱懂你,唱妈妈的吻,唱母亲,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节过了,虽然我们从没当面说过一句:我们爱您,但是您的心里一定能感觉到,您的儿女您一直知道。
假期又快到了,孩子放了假 我还会陪你们去玩,去更多你喜欢的地方,给你和父亲再照牵手的照片,看你们满脸的笑容是我心底最温暖的幸福。
我的母亲文章5:我的俏娘巧妈
文/胡从华
我的母亲,明年就70了,但只要出门,一定打扮得俏生生的,谁见了,都夸她年轻,气质好。老太太听了,仿佛有些不好意思,连声说:“老了,老了!”但那笑眯眯的眼睛,上翘的嘴角,还有脸上绽开的花朵般的皱纹,任谁都觉得,真是说了人世间最动听的一句话。
母亲爱俏,年轻时就出名。唯一一次,听父亲酒后用略带炫耀的口气,讲母亲年轻时的俏模样。
父亲说,***呀,年轻时就是个俏姐儿,武镇十条街,还真没得人比!那一回,我跟你奶奶进剧院看戏,***挎个竹篮子,上穿一件水红色衫子,腿上一条葱绿色裤子,黑油油的两根大辫子,一直搭到腰窝子,脆生生地吆喝:“花生、瓜子哟,又香又酥哟……花生、瓜子哟,又香又酥哟……”你奶奶轻易不夸人的,也说,谁家的姑娘呢,水葱似的!
我乘机掏父亲的话:“你是不是那时瞄上我妈的?”父亲醉眼蒙眬地瞟一眼母亲,心满意足地斜靠着沙发闭目养神,不再说一句话。
沙发的另一头,安详地坐着我的老母亲,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手上拿一件女儿小时候的亚麻罩衣,鲜亮的明黄色。母亲气定神闲地删繁就简,飞针走线。很快,一条漂亮的围裙改好了。不仅加了打着皱褶的花边、苹果形的荷包,还用英文字母贴了一条波浪,粉红、浅蓝、草绿三色,A、B、C、D、E、F、G如一朵朵浪花,在灯光下跳跃闪烁。
我爱不释手,舍不得当围裙用,半撒娇半嗔怪地说:“妈,你手这么巧,生个我咋这笨呢?”
“你呀,在俏跟巧这两方面,还真不如***!”这时,一直不说话的父亲忽然睁开眼,“不过,你会读书,这得到我的遗传!”父亲安慰我的同时不忘夸自己。
父亲的话,让我想起那顶帽子。
我给母亲买过一顶帽子,针织的,深烟灰色,左鬓缀两朵同色的花,平平常常的样子。没想到有一天,表妹突然给我打电话,问帽子在哪儿买的,说母亲戴着五姨相中了,喜欢得不行,非让表妹也给买一顶。我纳闷了,那顶帽子没什么奇特之处啊,怎会让对穿衣打扮颇为自负的五姨芳心萌动?
我打电话问母亲,母亲在电话那头呵呵直乐。原来那顶帽子,经母亲的巧手一改造,立马化平庸为神奇。不光五姨看中了,连上街买菜,都被几个老太太拉着问帽子在哪儿买的。
“我呀,告诉她们,这儿根本买不到,这是我姑娘在老河口给我买的!”母亲骄傲的语气让我也忍不住笑起来。
在我的央求下,母亲才肯透露她的独家“扮靓秘笈”。
“帽子上不是有两朵花吗?同色显得太平淡,我用玫红色的绒线钩了两朵同样的花换下来……”母亲说得轻描淡写的。
“就这么简单?”我有些难以置信,这吸引那几个老太太我还相信,但连五姨都动心,我觉得母亲肯定还有巧劲在后面。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啦!”母亲的声调明显抬高了,“你不是给我买过一个蝴蝶形的水晶胸针吗?那两朵花不是一大一小吗?我把胸针往大花上一别,整个帽子就变样了,看起来又协调又活泛!”
我不禁为母亲的灵巧而赞叹,脑海中浮现出母亲戴着那顶帽子俏丽别致、幸福满足的样子。
我的母亲,俏得有韵味,巧得有品味,活得有滋味!愿我的俏娘巧妈身体健康,俏生生地幸福快乐到永远!
我的母亲文章6:我的母亲
文/伍梓美
庚子年正月初七,是我们全家难忘的日子,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母亲是西安南郊人,生于1931年正月,1948年2月和我父亲结为伉俪,幸福生活了一辈子。
母亲年轻时很漂亮,白皙的皮肤,高高的鼻梁,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苗条的身材,身后甩着两根长辫子,穿着很得体,常常得到乡邻们的夸奖。就是到了晚年,八十多岁的母亲,也衣着整洁、精神矍铄,根本看不出她已患病多年。
母亲勤劳、善良、耿直、慈祥,她用勤劳为我们创造幸福的生活,她用大爱温暖了我们的家庭,她用奉献回报社会的关怀。
新中国初期,母亲投身农村生产建设,担任过生产队的妇女组长,办事公道,工作负责,任劳任怨。母亲年幼时没上过学,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十分向往,她积极参加夜校,带头进扫盲班,识字学文化。她经常教育我们,要积极向上,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我们记事起,母亲就一直忙忙碌碌,仿佛从不知道什么叫疲倦。每天,她总是第一个起床,安排全家的生活,除了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为我们准备一日三餐外,还要喂鸡喂猪,晚上还要缝补衣服,是眼一睁就忙到天黑。小时候,每逢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母亲每晚为一个孩子拆洗一套棉衣,给谁拆洗谁先躺在被窝。母亲一人拆洗、烘干、缝制,第二天早上,干干净净的棉衣就穿在了我们的身上。看见孩子们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过新年,母亲疲惫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内心充满着幸福。
母亲干活特别能吃苦。夏天,烈日炎炎,母亲割麦一直到星星满天。打苞谷畦子,胳膊上的皮肤被苞谷叶子刷烂了,也不停歇。冬季平整土地,拉粪推土,早会战,晚加班,母亲总是走在前,巾帼不让须眉。我们家的责任田是村里种得最好的。母亲还经常帮邻居们育秧种菜,传授经验。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生活。
母亲对子女管教很严。我小时候,家里比较困难,但在学习上母亲总是全力支持,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日积月累增长知识和才干。她要求我们每天的作业必须按时完成,考试成绩单必须交给她,如果成绩考得不好,肯定要挨训。有一年,村上给困难户家的学生免除学费,那时候一学期学费几块钱,我们家的几个孩子也被列入免费名单,母亲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她说,父母不出学费,孩子上学没有压力,当时村里好多人都不理解母亲的想法。母亲最高兴的事,是晚上听我和弟弟妹妹们唱歌、背诵课文、朗诵诗词。我们争先展示,母亲总是满足地笑着,耐心地听着,认真地看着,幸福洋溢在她的脸上。
母亲要求子女明理豁达。我们参加工作后,母亲经常告诫我们,做人不能有傲气,但要有傲骨,要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在工作岗位上要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要多做好事、善事。她和父亲约定,咱们帮不了孩子的忙,但绝不给他们添乱。父母从来不给我们添麻烦,也从来不给我们提要求,总是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
母亲一生感恩图报。在祖国遭遇困难之时,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遭水灾,她不顾年迈多病,收看电视了解灾情,捐款捐物,并要求子孙们带头捐赠。乡党邻里,谁家有难事急事,母亲都会跑前跑后,慷慨解囊,尽力帮助。同时,她也感谢左邻右舍的帮助、乡党朋友的关心。特别是到了晚年,谁问候她一声,她就道一声谢谢,谁扶她一下,她还是一声谢谢,让人如沐春风。
母亲一生恤贫扶弱。村里有户人家,家里几个人有病,生活非常困难。母亲经常去看望,一直接济他们家。常常去送些好吃的,帮助做家务。这家的几个人相继病逝,每个人的后事都是由母亲交代我弟弟带人去料理。母亲叮嘱弟弟,费用少花,事要办好。母亲看到电视上有个帮助失散的家庭寻找亲人的栏目后,立即到村上一户走失孩子的家里,告诉他们电视可以帮忙找孩子,并让我给她找栏目组的联系电话,之后一直牵挂、询问结果……
母亲一生乐善好施。三年困难时期,吃饭成了每家的大事。我们村经常有人上门乞讨,一般人家给半个凉馍,母亲会给乞讨者端上一碗热饭,要是过了饭点,就给一个馍,再加一碗热水。母亲总说:“出门都是可怜人,实在没法子了才会讨饭,能帮一点是一点吧。”我退休后,母亲经常来家里小住。有一天,我陪她在周边散步,碰见一个智障者满身泥土坐在地上。母亲走到她身边,颤巍巍地从自己的钱包中掏出一百元,放在其手上。以后每天散步,母亲都要去那里看看,直到智障者被人接走,她还惦记着。
母亲一生贤淑善良。她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营造了一个和睦相处、美满幸福的大家庭。
母亲是平凡的,她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但在我心中,母亲是山,让我登高远眺壮丽的风景;母亲是水,载我人生之舟航向远方;母亲是灯塔,照亮我前进的道路永不迷茫。
我的母亲文章7:怀念母亲
文/董善军
我的母亲是个身材瘦弱、勤俭持家的农村妇女。虽然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日子过得不算富裕,家中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但我是她的心肝宝贝,她对我格外疼爱,视为掌上明珠。母亲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在我的心目中,她一直保持着和蔼可亲的形象。她为儿女呕心沥血,不图回报,让我永远怀念。
童年的我是在蜜罐里度过的,母亲从来没有因为我偏食而产生厌恶和腻烦心理,总是想尽千方百计满足我的食欲。那时候,我家几乎每顿饭都是窝头和咸菜,我一见就饱。母亲见我一天天消瘦的样子,额上的皱纹更深了。她开始在饮食上做出调整,在自留地里种了谷子,收下来专门给我做小米窝头,有时还加点糖,吃起来又香又甜。看到我蜡黄的脸颊有了红晕,母亲总算舒了口气。可令我揪心的是,她给我开小灶,自己却吃糠咽菜,粗糙的肌肤上露出一条条青筋。
母亲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除了白天在地里忙碌之外,晚上还给我们做衣服,让我们穿起来合身合体。母亲心灵手巧,为我们做样式新颖的衣服,而自己从不舍得穿件像样的衣服,看上去总是那么朴素。自己的衣服破了,她就用针线简单地缝缝补补,把买衣服的钱省下来用在我们的学习上。记得有一次,母亲为给我买一本学习资料跑遍了整个县城,好不容易在一家书店买到,虽然这本书的价格有些昂贵,但她的心里却很高兴。有时父亲埋怨母亲:“自己买件衣服舍不得,孩子们让买再贵的玩意儿你也不心疼!”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就是母亲的伟大。
2003年冬,母亲因患多发性脑梗塞造成半身不遂。受到病魔的摧残,昔日坚强的母亲,再也不能站起来了,从此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吃母亲亲手烹饪的可口饭菜了。脑梗塞导致脑神经受到压迫,母亲精神失控,清醒时会挨个呼唤每个儿女的奶名,口口声声说“妈的病不算病,扛一扛就好了,可别乱花钱……”糊涂时就拉住我的胳膊不放,用牙齿使劲咬我的手,母亲有多疼痛,我的心就有多痛——这是病魔在折磨她呀!
脑梗塞最忌讳的是反复发作,一旦复发,会一次比一次厉害。等我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凌晨赶回家的时候,她已经奄奄一息,额头上渗出一层虚汗。母亲去世后被送往火化场前,我们用酒精为她老人家擦拭身体,为她穿上了一生中最珍贵的新衣裳,算是对她没有享福享乐的无奈补偿吧!
母亲生前留给我的是无尽的爱,养育之恩无法用更多语言来表达,我要把无限的感恩深深埋藏在心底。我把对她老人家的回忆诉诸笔端,寄托深痛哀思和怀念!
我的母亲文章8:我的母亲
文/郭秋君
我的母亲朱敏嘉是个医生,早年师从我的外公,在40年的行医生涯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谈到为何能看出病人的生活习惯,母亲笑着说:“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看看人的年龄、脸色、步态、举止,闻闻气味,听听语速、语气,再问问职业和以往就医的经过,病人有什么问题基本上就了然于心了。”
母亲说,中医治病强调的是整体:“来了恶性肿瘤患者,人家问,‘你能治瘤吗?’我说,我治不了。我面对的是病人,不是肿瘤。我通过调整你的脏腑、经络,让你活得滋润、劲道,没有痛苦,照常吃喝拉撒睡,达到‘人瘤共存’的状态。如果最终你能活到七八十岁,和正常人有啥区别呢?”
现代人生活在种种致瘤因素当中,比如大气污染、不良饮食等等,可谓危机四伏。母亲说,不要怕,人体内还有“制癌因素”,即制约癌症疾患的因素。中医可以通过活跃、改善、加强制癌因素来延缓肿瘤的转移,限制肿瘤的发展。
母亲将自己多年的治病经验,总结为两大原则:一是坚持中医辩证。同样是发烧,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二是掌握因势利导。病因不外乎内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外因中前五种邪都会化为火来伤人,之所以会这样,说明人体自身有抗邪气的本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旺盛的新陈代谢功能和机体抵抗力。
母亲强调,强人祛邪为主,虚人健中为主。就是说,体质强的人,主要是去除邪气;体质差的人得振奋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
纵观40年,母亲说,以前填不饱肚子的时候,营养不良居多。现在不缺吃不缺喝,酗酒、暴饮暴食的人多了,胃肠紊乱、脂肪肝、高血压、中风等病找上门来,特别是肾虚的多了。
肾气不足的表现包括浑身没劲、老觉得困、手脚冰凉、睡觉盗汗、发低烧、不孕不育等等。因此,母亲告诫人们,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就是不要把不合理的习惯当成常态,一定要戒除酗酒、熬夜、嗜辣、过劳等不良习惯。
谈到现代人不孕不育的越来越多,母亲说,现在人们精神压力大,忧思伤脾。脾胃不和,气血不旺,但凡寒淤痰湿侵犯子宫,都会引起女性不孕。而男性肾气不足,导致精子质量不高,是不育的主要原因。
母亲对人们的第二个忠告是“节制”。本来正常饮食就能藏精于肾,如果流失得太多,肾气怎么也补不上。对于压力巨大的都市人,母亲给出了第三个忠告“知足常乐”。她说,好胜之心人皆有之,但要脚踏实地。
最后一个忠告是“保养”。母亲说:“人过四十,阴衰大半,再不滋养肾气,身体就不灵了。”
我的母亲文章9:我的母亲
文/筏子
母亲老了。
似乎是一夜之间,母亲头发花白,牙齿残缺,脸上松弛而干燥,布满黄褐色的斑;步履缓慢小心,跟我记忆中的形象实在是大相径庭。我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但每次回家探望母亲,内心深处都不免涌上阵阵悲凉和酸楚。
在古人眼里,我实在算不上孝子。母亲熬到今天,我不知道她怎样看待儿子出外谋生,只是我一直很想让母亲晚年过的舒心一些,可是我至今未能如愿。这倒不是我缺衣少吃,光阴过得不如人,其中的滋味也就唯有自己知晓。
更深人静,想起小时候在母亲身边的情景,真是悲喜参半,终生难以忘怀。
母亲是十七岁来到苏家的。嫁给父亲的时候,我不知道母亲的心情如何,因为父亲家里那时候很穷,别说像样的房子,就连生计也是很成问题的。就这样母亲前后共生了六个儿女: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夭折了,第二个就是大哥,我是第三个,下来就是我的妹妹,妹妹后面是两个弟弟。在一个国家极端困难的时代,母亲能够把我们五个姊妹拉扯成人,在今天是很难想象的。
说来也怪,我对童年的记忆十分模糊,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但对母亲安排我们填饱肚子的事却格外清楚。记得每天放学回来,母亲便打发我们给猪拔草,回来才会分给我们每人半碗炒面。那是怎样的美味佳肴啊!大家舍不得吃,小心翼翼地用舌头舔,一会还要看看谁剩的多。我因为年龄比弟妹们大一些,总会想法子让他们吃得快点,早点吃完,然后我再戏弄他们,哄她们满院子追我。这时候,母亲总是流露出难过的神情,拢一拢头发,默默地转身去做别的家务。
母亲不识字,但记忆力很好,孩提时听别人说书,总是听一遍就记得清清楚楚,连舅舅也夸她记性好。我们小时候很喜欢听母亲说她童年的事,比如说外姑奶奶晚上说故经,什么王祥卧冰捞鱼给生病的母亲吃,什么画上的美人儿走下来给下地干活的穷小子做饭;土匪又把谁家抢了,还放了火,差点把人烧死;在太阳底下和小伙伴比谁的眼睛好,能看见太阳婆婆;过队伍的时候来到院子的军人说话如何南腔北调,如何“老乡老乡”叫个不停,如何等不得锅里的水滚开舀起就喝……她常说的是那时候雨水好,庄稼好长,洋芋像枕头大,骆驼最多驼四个——外爷怕把骆驼压坏;山坡上到处是野沙葱,顺手捋一把塞在嘴里,真香,可是外爷总不让她们吃,怕把肚子吃坏。我听着听着,禁不住问:“妈,那你咋不把枕头大的洋芋给咱家拿来?”母亲听了直乐:“瓜子,那是妈小时候的事,咋拿?”我叹一口气,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这时,弟妹们早已经响起了轻轻的鼾声。
母亲是个正直的人。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母亲隔着矮墙和姓石的邻居吵架,大意是说他做事情要过得去,不要把事情做绝,“远亲还不如近邻呢。”母亲说。姓石的当时是生产队的队长,为人瘪贼势利,常常克扣或故意压低别人的工分,没少占生产队的便宜,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但母亲不怕,说话有理有据,语气铿锵有力,姓石的半天犯不上话来。不知为什么,从此以后,姓石的路上遇着母亲,明显客气了许多。后来我回老家和母亲聊天说到这事,母亲笑笑:“那也是没法的事情呢。”其实我心里明白,母亲是很看不起那种人的。
母亲很要强。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我从来没有听她说过半句气馁的话,她看上去总是很乐观,就算缸里的米面剩不多了,她也只是淡淡地跟父亲说说,好像不算什么。但她对我们的上学十分看重,常常鼓励我们要抓紧念书,“念书不成,一世受穷。”尽管那时候我们并不懂母亲说这话的含义,但知道不好好念书是不行的。我和弟妹们上学的时候,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真可以说是全民皆饿,农村就更不用说了。尽管那时的学费很低,但每年要一口气供四个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母亲为了我们能按时到校报名,从老师手上领上新崭崭的课本、作业本,偷偷养了两三只母鸡,等鸡下了蛋,想法子卖了,再把钱存起来等我们用。
尤其是母亲为了我念书,更是遭受了许多别人很难想象的考验和屈辱。我天资一般,虽说比《儒林外史》上的那个范进强点(老范六十岁才中了个举人),但也强不到哪儿去。我知道经济拮据对母亲来说并不算什么,难就难在她得顶着不少人的闲言碎语,甚至轻蔑的眼神。这种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我后来上了大学,这种压力依然存在。一次母亲接到我上学告急的信,就赶快给我找钱,无奈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母亲便出门向村里人借,这一借竟转了二十几户人家,最后才在一位本宗的堂爷那里借了二十块钱,说好方便的时候一定尽快还来。期间母亲遭受到的势利小人的羞辱令我终生难忘。可每逢我谈及这事,母亲却总是淡淡一笑,说那算啥,令我心里不是滋味。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没有穿过一件新衣裳,常年身上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连襟外套。我相信天下的母亲都是爱美的,可是在那样遭罪的年月,天知道母亲的心里究竟装着多少委屈、辛酸和无奈。
母亲天性贤惠,日子再难也要自己撑持。父亲那时为了多挣工分,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生产队设在宝积山、大水头、红会等地的副业队,一年当中回不了几次家,这样家里的事情就全由母亲一人承担,照顾我们、喂猪、进自留地、抽时间挣工分等等,真是没少受罪。但我从来没有听到半句母亲埋怨或责怪父亲的话,晚上吃完饭,煤油灯下总会说你爸回来给你们带洋糖吃,于是我们就一次又一次眼巴巴盼父亲快点回来。
父亲回来了。母亲最要紧的事似乎就是赶紧给父亲做饭。父亲这时靠墙坐在炕上,满脸笑容,我们则围着父亲大声嚷嚷,不是使劲从父亲兜里淘洋糖,就是争着站在父亲的大脚背上左右“倒拉”。母亲看我们闹得厉害,父亲又不制止,才会假装生气叫我们消停。
扯白面拉条子是母亲的拿手好戏,扯好面,下在热气腾腾的锅里,捞在碗里,放上清油葱花,拌上踏好的蒜泥,滴点醋和酱油,然后端给父亲——那个香啊,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尽管我们一个个闹着要先吃,可母亲不让,非要等父亲吃过了才给我们,等轮到母亲时,她往往只能喝点面汤。
母亲得过两次大病,据说两次都差点要了她的命。父亲很担忧,总是寸步不离。一次病情很重,父亲立马背母亲到村外一个姓彭的医生那儿救治,医生检查完,责怪父亲说再迟一时半会,母亲的命能不能保住,就只好靠神仙了。奇怪的是,至今母亲都不知道自己当年得的到底是啥病,似乎说是“旱”病,我疑心是伤寒之类的病,不知道当年那位乡村医生是怎么诊断的。至于两次大病所花的费用,我没有问过母亲,也不好想象,总之那时候家里实在贫困,无论如何是不好解决的。
真正让母亲难过的,是她五十岁头上得的眼病——视网膜脱落。得病后,母亲浑身乏力,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一天到晚操劳家务,这让母亲很痛苦,着急处,常常暗自流泪。
父亲是1998年7月13日辞世的。父亲没有任何先兆的突然离去给母亲打击很大,似乎是一夜之间,她的头发白了许多,容颜苍老了许多,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就像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我每每回老家看望母亲,心里都会不由自主涌满酸涩。
母亲老了。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最让我难过和内疚的是,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至今没有给母亲做过一件像样的事情。母亲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中的一员,她的一生是付出的一生,任劳任怨的一生,但她从未向儿女们提出过什么,总是说只要你们踏踏实实过好日子就行。作为一名监狱警察,我也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这么多年来,我之所以不计名利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说母亲给了我很大的人生信念和支持,这是需要我永远感恩和珍惜的。
想起母亲,我只能说:“母亲,祝您永远健康长寿!”
我的母亲文章10:回乡记
文/王剑
我的母亲八十多岁了,长年住在乡下。我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子,位于豫西的丘陵地带,村里除了房舍,就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和高高低低的树木了。我家的院子紧靠着一个阳坡,迎面可看到盘旋的山路和层层的梯田。母亲喜欢这样的环境,多少年了,她都不愿意离开。
前几天,母亲打电话说,腿疼,睡不好觉。说完,叹了一口气。
听到母亲的叹息声,我心里不由一阵难过。年少时,我总是想着逃离。先是外出求学,后是参加工作,鸟儿一样,扑扇着翅膀,越飞越远。可是我真的没有留意过,在岁月的尘埃里,母亲已经一天天苍老了。
我决定回家看望母亲。
一路辗转颠簸,到家时已是中午时分了。母亲正坐在屋门前打瞌睡,看到我时,母亲先是“噫”了一声,然后脸上就绽开了明媚的笑容。
母亲的气色还不错,但走路、说话明显慢了很多。她已经不是年轻时候那个风风火火、大小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的母亲了。
母亲的头发已经全白,看上去很扎眼。看着母亲的白发,我慢慢陷入了沉思。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一个爱美的人。每天早上,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着镜子,梳理她那一头乌黑的长发。母亲的头发浓密,长长地垂到腰间,但她从来不让头发就这么散着,而是谨慎地把它们辫成一个大辫子。村里人见到母亲,总是夸她的头发长得好,母亲也很享受这样的羡慕。
然而,拥有美丽的头发,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干活,相反,母亲的劳动量相当繁重。除去地里的农活,她回到家里,还得担水,洒扫庭院,喂猪,喂鸡,烧火,擀面条,焯野菜,烙饼,腌制咸菜,烧稀饭。晚上,一家人都睡了,她还要点着油灯,纺花织布,缝制衣服。
干活时,母亲是不惜力气的,但她唯一的烦恼就是尘土。在我的山区老家,西北风总是不停歇地吹着。风又硬又凉,还常常夹带着黄色的灰尘。灰尘落在脸上,倒没什么,洗一下就是了。要是钻进头发里,那可要了母亲的命。起风时,母亲双手抱住头,但也无济于事。一头乌黑的长发,常常被风撕扯得灰蒙蒙的。母亲一脸难过的表情,自言自语道:“要是有一条纱巾,那该多好啊!”母亲的要求并不高,但那时,我们家穷得连她这个朴素的愿望都无法满足。多少年过去了,母亲的这句感叹,一直都在我的心里珍藏着。我发誓,等我将来挣了钱,一定给母亲买最好的纱巾。
我从背包里拿出两条天蓝色的纱巾。母亲看到纱巾,眼睛立刻亮了。我让母亲坐在屋门前的椅子上,亲手给她系上。母亲虽然老了,脸上皱纹密布,头发稀疏,头皮依稀可见,年轻时梳着乌黑大辫子的俊容,已经找不到了。但是,在我的眼里,母亲永远都是最美丽的。我拿来镜子,母亲仔仔细细照了好几回。眉眼之间,全是喜欢。
我又从包里拿出两双老北京布鞋,蹲下身子,给母亲试穿。记得小时候,我们穿的布鞋,都是母亲手工做的。制作一双鞋,要经过描鞋样、制鞋衬、选鞋面、纳鞋底、上鞋帮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很复杂。母亲忙碌了一天,打发我们睡下后,就坐在床边,趁着昏黄的油灯,开始纳鞋底。母亲的手上下舞动,针线发出哧啦哧啦的声音,摇篮曲一样催我们进入梦乡。有时候,针不利了,她就把针在头皮上蹭一蹭。有时候,针刺了手,她就把指头放在嘴里吮一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一针针,一线线,细细密密,写下的是一个母亲温馨厚实的爱啊!
而母亲穿我买的布鞋,却是平生第一次。看着母亲的脚,我的眼睛有些泛潮:这双脚宽大厚实,趾关节因长期劳累而特别粗大,脚面上皮肤松驰,脚掌上布满了硬硬的老茧。然而,正是这样一双脚,长年行走在乡间泥泞的田埂上,行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给我们这个贫寒之家,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欢乐。
母亲穿上新鞋后,站起来走了两步。嘴唇嚅动了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就转过身去,用袖子抹起了眼泪。
中午,母亲做酸菜葱花杂面条。柔韧的面叶,褐色的酸菜,金色的黄豆,翠绿的葱花,太诱人了!我盛了一碗,迫不及待地吃起来。我吃的时候,母亲就坐在不远处的凳子上,一眼一眼看着我。杂面条的味道很纯正,我吃得“呼噜呼噜”的,像小猪一样。好久没有这样吃东西了,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一抬头,母亲正看着我,脸上尽是满足与幸福。我的心弦,像被拨动了一下。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小时候,每逢考试,母亲都会做这样的饭,给我鼓劲儿。然后,看着我“呼噜呼噜”地吃。
这几天,母亲做的都是我从前最喜欢的饭菜:南瓜丝儿捞面条,麦仁儿面片,葱花油馍,疙瘩汤,凉粉汤,素馅扁食,蒜调饸珞。哪一样,都附带着母亲的深情。哪一样,我都吃得大汗淋漓。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种甜美的乡愁,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如果说你还爱着你的母亲,那就回去看望她,然后吃光她做给你的饭菜。
一个礼拜到了,我得走了。听说我去买车票,母亲的神色立即暗淡了下来。但她没有阻拦我,只是站在家门口,默默目送我离开。
母亲的目光清澈温暖,充满了慈爱的力量。我一直不敢回头,不忍与母亲的目光相对。当我翻越一座小山,看不到母亲了,但我仍能感觉到她的注视。而在那注视里,母亲分明在说: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妈祝福你们!
她是这样说的。她一定是这样说的!
只因为,她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文章11:啊,我的母亲
文/柳望河
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深秋,我拖着疲倦的身子,漫步在这暮色苍茫的校园。
突然间,迎面向我走来一位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孩子,冒雨向医院方向奔去!
她走得是那样匆忙,竟然忘记带一把雨伞!啊,这就是母亲!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一
这情景勾起我多少回忆,多少遐想!童年有一次闹了急病,爸妈抱着我走了三十里路去求医!风雨兼程。
多少个黎明,母亲,闻鸡起舞!精心为我们打着干粮;一针一线,给我们缝补着衣衫。
多少个夜晚,母亲用她那长满老茧的双手,给熟睡中的孩子,捉拿衣服上的小精灵!
母亲进了一趟县城,发现城里有宽敞的街道,高高的大楼!母亲暗暗下了决心,要让自己的孩子往外面奔!
我们在母亲的抚养下,一天天长大!但是在母亲的目光里,我们始终还是个孩子!一次次从学校回家,还要亲手为我们洗那黑乎乎的脖子!
当我拔满猪草欣喜归来,当我拿着升学通知书扑进母亲的怀抱!她总是抚摸着我的头,眉梢挂着幸福的微笑!
有时候,母亲也非常严厉!我们做错了事,罚我们下跪,头上还顶着砖头!长大了我才明白,那是为我们这些小树苗,剪掉多余的枝条!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老师让我在全校介绍学习经验,我怕得要命!还是母亲的那句格言“一辈子不剃头,是个连毛子!”给我鼓起了勇气!
啊,母亲给我们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雷锋的故事!你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诚实、正直、善良、上进!
童年我们无论在外面干了什么事,回到家里母亲都知道!她仿佛是一位神仙,能够洞悉我们的心灵!
“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殷勤感动帝王”“要知恩图报”!母亲的教诲,已经铭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二
母亲心灵手巧,她剪的窗花栩栩如生!母亲是远近有名的裁缝,在村上缝纫厂几十年!在家里不知道给老乡们剪裁了多少衣服,分文不取!
母亲心底最善良,虽然自己的日子过得也不宽裕,经常还帮助和挂念生活困难的邻里!对乞丐们很是同情,让老人和孩子坐在炕头,吃上一顿热饭!
有一位甘肃老人,来陕西游历寺院,不幸身染疾病,母亲将老人领到家里,精心照料四十多天,等老人身体康复后,方才离去!
提起父亲,母亲曾经说,“七尺高的墙,你爸一个箭步就能跨越!”这时母亲的目光中有一种自豪!
父亲在中条山战役中,抗击日寇受过重伤!解放后担任了几十年大队党支部书记,管理几千人的村子,可是母亲从来也没有在乡亲面前炫耀,而是默默无闻承担了更多的家务!
文化革命中,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戴着高帽子游街,母亲和孩子们的身心也受到摧残!可是母亲从不抱怨!
有一次来了一帮造反派,天不亮就在外面喊叫,要开父亲的批判会!母亲毫不留情,对那一帮年轻人说,“官都让你们给罢了,你们还想怎么办?”母亲威风凛凛!造反派灰溜溜走了。
我们没有资格参加红卫兵,心里很委屈!母亲说,“这下好了,你们可以安心学习”!真是因祸得福,子女都很有出息!
大哥参军去了新疆,母亲与父亲支撑着这个家,供养我们兄妹几个上学,忙完地里忙家里!披星戴月,含辛茹苦!
三
我们一个个在城里安了家,终于遂了母亲的愿!而母亲却割舍不下老家的土炕,那里有她孩子们的童年,还有与母亲一起唠叨的乡邻!
回到老家,只要喊一声妈!一切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小屋的灯光下,依偎在母亲的热炕头,在母亲的劝导下,什么委屈都可以化解!
母亲是信佛的,老年后更加虔诚!她原来是不识字的,但能认识儿女的名字!为了学习佛经,让孩子教她,竟然能够把《金刚经》、《大悲咒》背个滚瓜烂熟!神奇的是《大悲咒》竟然能够治头痛!
母亲虽然没有读过《周公解梦》一类的书,但是她却会圆梦!她自己或者我们做的梦,预示着会发生什么事,往往很准确!而她的梦多数是为我们做得!
天不亮母亲就起床吟诵佛经,几十年从不间断!儿女们有什么沟沟坎坎,母亲都会求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真是心诚则灵啊!
每次要离开家乡,父亲、母亲总是依依不舍的送到桥头,千叮咛、万嘱咐!汽车已经开走了,二老还在那里翘望!
啊,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一山一水都留下我生命的烙印!现在父亲已经驾鹤西去,那乡间小屋里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还在无时无刻的牵挂着我们!
啊,母亲!你的爱就像这红河谷的溪流,带着故乡的泥土芳香,在我们的心头慢慢流淌!
啊,母亲!你依然在这细雨蒙蒙的黄昏中翘望,我们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永远走不出你那慈祥的目光!
我的母亲文章12:我的母亲
提起母亲,总感觉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她和世界上所有的母亲一样平凡,又和世界上所有的母亲一样伟大。
但过去,我却总是对着她抱怨。
我总是抱怨母亲过于干净。小时候,家里住公房,为了客厅的墙面不被炉子熏黑,每到冬天,我们一家就挤到厨房取暖,只有睡觉的时候才到卧室去。
我总是抱怨母亲过于节俭。家里的塑料袋积攒到出味儿也舍不得扔;吃过火锅的油碗要留着下顿调饭;随便哪里捡到的螺丝钉都要拿回来装进盒子……
我总是抱怨母亲过于要强。谁家的新房子收拾好了,她总是跑去看,看完回来搬搬这儿,扫扫那儿,一边说着人家收拾的如何如何,一边说着自己家的该怎样怎样,直到她觉得比他家的还要好。
我总是抱怨母亲过于守旧。电视里的激情戏她总是嗤之以鼻,要是出现一个普通的亲吻镜头或者那个明星穿个露背装什么的,她就会说:现在的电视尽演些乱七八糟的,把孩子都看坏了。
像这样的抱怨曾那么多,那么深,可2002年,家里的一场变故改变了这一切。
那年的天是灰色的。五月的一个周末,我和往常一样趁父母上班,躺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电视。电话响起,父亲的同事告诉我父亲出事了,在医院。当我赶到医院看到躺在长椅上的父亲,和他的同事抬着躺椅往前往省城的火车送时,根本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可父亲一躺就是近十年。
十年来,母亲对父亲寸步不离。除了上班,母亲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厨房和卧室。晚上下班回来,她要将父亲从床上抱起,然后做饭。吃过晚饭再将父亲放好,烤上灯,自己回到厨房擀面,准备第二天的午饭。做完这些,她还要将父亲浑身擦洗干净,将换下来的衣服、尿布、床单洗干净,最后将屋子收拾整齐。母亲从来没有在凌晨以前休息过,有时甚至干活干到半夜两三点。外人看来,我家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的灯就从来没灭过。
看着母亲如此辛劳的生活,很多人都劝她选择放弃,告诉她如今的社会,放弃不算罪过,可总是被母亲一句回绝。她说:我走了,他怎么活?我那么大的儿子怎么办?那种事我干不出来。
的确,母亲所有的付出不只为了父亲,更是为了我。为了我能安心地上大学,为了我能顺利地就业,为了准备我结婚用的房子…
前年,我们搬回老家,收拾房子都是母亲一个人跑前跑后。有一次,她去几里地外的建材市场买材料,由于材料件太大,挤不上公交车,她为了省钱,生是将那些材料扛了回来。还有一次,平地用的沙子拉来后,她一听找人背沙是按袋儿算,当即决定自己背。再有一次,为了不买床头柜,她将以前家里的旧床头柜用麻绳捆着,从外地背上火车,再背回家。每要出门,母亲总是灌上一瓶水,拿一块湿毛巾,从来舍不得买一瓶矿泉水或者吃一支雪糕。
上周末,我回家已是下午五点多,父亲说母亲刚出去,到六点多还没有回来。我和父亲正要吃饭时,母亲乐呵呵地回来了。她一进屋就翘起右脚给父亲展示她的新靴子,一边告诉父亲这是她专门挑人家快下班的时间去才砍到120块钱买的,一边脱下来仔细检查。看了好半天,嘟哝着嘴道:我看这老板把我骗了,她说是上面不是皮子,下面是皮子,可我看下面也不是皮子。又看了一会儿,自言自语:这后面一点儿好像是皮子。直到父亲催她赶紧去吃饭才放下,说:唉!买贵了,我看就不是皮子的。听到这里,我鼻头一酸,泪水差点儿掉下来。去年我卖给她一双短靴,母亲先是说天还冷放着不穿,现在气候将好,又说好鞋走哪儿的时候穿,平时就穿不好的。可是,母亲啊!这些年你又去过哪里?
想起一则故事:一个女孩儿来到珠宝店,问老板:我想卖这条项链给我姐姐,自从妈妈不在了,姐姐就是妈妈。店主问她:你有多少钱呢?女孩儿将衣兜翻个底儿朝天,问:够吗?店主微笑着说:很多!女孩儿捧着店主用蓝丝带包装的礼盒一蹦一跳地离开了。下午,又一位女孩儿来到珠宝店。她一脸严肃地问店主:这条项链是从这里买的吗?店主说:是的,有问题吗?女孩儿说:我妹妹怎么会有钱买这么贵重的项链?老板这次没有笑,他一字一顿地地告诉女孩儿:她的确没有多少钱,但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是呀!我的母亲和小女孩一样,虽然不曾有过感天动地的事迹,却对我和父亲倾其所有。
她曾那么喜欢踏板车,可十几年过去了,她都没骑过;她曾那么向往北京,可连甘肃省都没出过;她曾那么爱美,却总是出现在地摊儿上与人讨价还价。对于这些,了解她的人都知道,不是没钱没机会,而是母亲只对自己吝啬。她听说气垫床可以预防褥疮病,便托人从上海给父亲带来了气垫床;我大学毕业找工作,她带我出去花好几百块给我买西装、皮鞋;买房子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给了我所有的积蓄……
一次,我在外面散步,无意中遇见了在外跳老年舞的母亲——退休后,她便以此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看着她手来腿不来的动作,和目不转睛盯着老师的认真,有时会因为学到一个动作而开心地笑,有时会因为学错一个动作害羞地看看别人。在我看来,不论她作什么动作,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纯朴。看着看着,眼角湿润了。一个多么强大,多么充满活力的生命?尽管生活压的她面黄肌瘦,两鬓斑驳,却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依然全力寻找与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正是这种博大的生命力,促使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延续着对这个家毫无保留的爱。赋予她秉承中国妇女勤劳、无私的美德,坚守在家的港湾,默默耕耘、奉献的力量和信念。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母亲为什么节俭?是为了换取将来的富有;母亲为什么干净?是为了撑起这个家的尊严;母亲为什么要强?是为了支撑这个家重新步入正轨;母亲为什么守旧?是为了给予自己常人难以理解的信念。她,似湛蓝的天空,保护着我们在下面坦率、自由地生活,比山更高,比海更广。
我的母亲文章13:牵挂
文/九满
那年二月,我的母亲,一个将我从乡村送进城市的老人,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终于承受不了岁月的摧残,走完了她九十四年的人生旅程。
母亲走后,时光仿佛按了快进键,我突然变得和母亲的年龄很接近了。我开始有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懂人情世故了,以前回到家,很不愿意去走亲访友,对于村子里的一些家长里短、客套寒暄总是躲避不及。现在回到家,总是到村子里四处走走,去范满娭家走走,往邓满娭家看看,用和母亲一样老成温和的语气,跟她们说上几句话,我越来越感知到,我和她们之间的某种关联、牵挂。
她们都和母亲年龄相仿,一同从五湖四海来到下柴市,一同用藕池河水滋润着她们的家人,并伴着村子老去,她们的模样也是母亲的模样。范满娭家,更是每次都要去的,我每次去看她,内心里都涌动着一种仪式感,她的慈爱而温良的眼睛像藕池河水一样,能让我获得一种力量。
母亲在的时候,范满娭时常来我们家串门。记得有次放学回家,母亲和范满娭坐在那里晒太阳。母亲边聊边做她的针线活,那时的母亲,动作虽然还利索,眼睛却没有以往精准了。只见母亲低着头,眼睛几乎要靠到针眼里去了,无论怎样对准针眼,那线仿佛在捉弄母亲似的,那针也仿佛会动,就是不让母亲把线穿过去。坐在旁边的范满娭,接过母亲的针线,很麻利地穿好线,顺手递给母亲,又接着她们天南地北的故事,就像一对亲密的姐妹。
二舅的大女儿金玉,对于母亲这个大姑,总是极为尊敬与深爱的。血缘关系从来掺不了假,金玉说起话来嗓门总是高八度,又尖又糙,落到我们这些表弟妹身上,却阳光一样温热绵软。金玉来我们家比较勤,一来就灶前屋后寻些活干,大姑大姑地唤着母亲,充满了一种超出亲情的敬仰。但是,她的子女多,一直过得很艰难,为了儿女,她像陀螺一样抽打和压榨着自己。
有一回,母亲切菜时不慎伤了手指,金玉在帮母亲包扎伤口的时候,像给婴儿洗澡般温柔,一边包扎,一边用嘴小心翼翼地吹着气,我看到她的手在颤抖,两眼噙着泪水,心疼地问:"大姑,疼不疼?" 那场景、那气氛,让我终生难以忘怀。金玉来我们家,还会帮母亲洗头、剪发,她怕伤着母亲,总是一点点,一搓一搓的有层次地剪下来,她用她那无比尊敬的手为母亲梳妆打扮,让母亲沉浸在她那粗糙而充满亲情的手中。
每年的正月,金玉都会打发她的儿女来我们家拜年。她有个女儿叫大妹,大老远就喊:"姑外婆,姑外婆!"她的声音跟金玉极像,嗓门尖,声调高,嘴又甜又快,像鸟儿一般,热情而又聒噪,每逢过年,母亲总要多留些菜,说大妹会来送节。大妹是个热情、勤快的姑娘,一到我们家,便拉着母亲的手问长问暖,母亲走到哪,她就跟到哪,母亲做饭她就扫地。大妹扫地绝不留死角,那么大的房子,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所以,我时常听到母亲夸大妹能干、懂事。
七八十年代,我们家里穷。每次有客人来,母亲的神情都是复杂的,既有欣慰也有无奈,传统的"亲戚不走疏了,朋友不走丢了"的思想,让她盼望亲人来串串门,而贫穷又让她害怕客人的到来。所以,母亲总是瞻前顾后,将爱层层包裹,那份颤颤巍巍深藏于心的爱,总是还来不及施展,就被现实急得魂都没了。后来,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亲人们的来往勤密多了,母亲的脸上也时常挂着微笑。母亲的款款亲情,也影响着她的亲人们。母亲去世后,我大舅的女儿瑞清从三仙湖赶来,跪在母亲灵前,像孩子般恸哭,将头磕得砰砰巨响。
今年四月,我去三仙湖看望瑞清,突然发现她很老了。更令我吃惊的是,她竟长着和母亲一样的脸,周正、方颌、耸鼻,不仅是脸,还有神态、笑容,都与母亲惊人的相似,母亲将她的脸长在了她娘家侄女的脸上了。她站在门口对我笑,我一阵战栗,不待开口,泪水便滚落下来。她那宽大而消瘦、黝黑而青筋暴起的双手握住我的手不放,我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那种力量,来自一个身份如此平凡卑微的亲人,来自一个心地如此宽厚善良的亲人,我分明感受到一颗爱屋及乌的心,瑞清深爱着我的母亲,自然也爱着我。
我走的时候,瑞清拿给我一袋鸡蛋,说:"九满,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带回广州吧,补补身体……"我霎那间感动了,眼角浸满了泪水,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手里紧紧提着这一份沉甸甸的爱,看着瑞清那双眼睛,我能从她的眼神里找到天生的温馨、慈爱的亲情。
母亲走的时候九十四岁。从此,我对所有这个年龄段的老妇人有了深情,走在街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去观察她们,关注她们。她们走路的背影,说话的样子,她们无端地让我觉得亲切、慈祥、亲近,我有时候会有上前跟她们中的某个人说说话的渴望与冲动,抑或想帮她们做点什么,她们是我陌生的亲人,是我活着的母亲。
我的母亲文章14:我的母亲
文/啼人
池塘的荷花开得正盛,从那儿走过,我想起了母亲。那是在九十年代,一家人住在如今不复存在的瓦房里,前面是田地,后面是小河。正是这条无名的小河像一条红线串联了村子里的每一户人家。那些年,河里的荷花一年盛过一年,后来无论你站在谁家后门口,都可以怡然赏花,在后来发了一场洪水,洪水无情的没过了荷叶,结果不言而喻。那些青葱岁月里的生活琐事在我离开故乡后的日子里,随着时光的流转愈加清晰,在我生命的成熟中日渐刻骨铭心。
回忆往事,抑或只是看见与自己相似的人而浮想联翩,我都犹如打湿羽毛的鸟儿,整个人都湿漉漉的,如果你能看到我的心房,也一定会发现它是流泪的。我是一个多情的人,触景生情是我所惯常的,而我的过往和荷花是分不开的。无论怎样,荷花盛开的季节,我想起了很多很多,而母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千千万万环。
那些年母亲在开满荷花的河里清洗全家人的衣裳和食物,有父亲在田间劳作而沾益汗水的衣裳,也有母亲躬亲而种的各类瓜果蔬菜。如果说这些瓜果蔬菜是滋润一家人生命的河水,那父亲就是这条河流本身,支撑了每一滴水的流动,而母亲便是这河里的神,赋予河以生命的灵气。过了一些年,父亲和母亲来到城市,我亦不似当年。如今看到的荷花也不在是开满整条河流,而只是卑微于一湖之地。我还是更加向往我家门后的荷花,母亲把父亲衣衫上的汗水融入河水里,所以他们才开得如此不同与俗,如此令人难以忘怀吧。
母亲的厨艺不好,但母亲做的莲子汤却特别甜。每年除夕,饭后甜点一直是莲子汤,然而我依旧要遗憾,为瓦房后的荷叶也不复存在了而遗憾,为河边不在有母亲的身影了而遗憾,为河水里不在有父亲汗水的灵气了而遗憾。那些年,我们去河里摘莲蓬,一颗颗长得饱满勃勃,母亲总会把那些最好的留下来,直到过年喝在嘴上,才知道这些是母亲前几个月从我们这一群孩子摘的莲蓬里挑选出来留存的。难怪,喝起来的味儿会不一样,母亲的手做出莲子汤总是世上最甜的,至少是可以让你一生不忘的。不管你相信与否,你在千万人中最先发现的是你的母亲,我相信你不必靠眼睛去寻找而是考一种无形力量的指引,我谓之爱的力量。
我曾一度认为自己是个不幸的孩子,这源自于一次离别,与家门后河流的离别,与家门前栀子花的离别,与家里喂养的一只猫的离别。母亲也一样,她和我有着一样的离别。如此说来,我若不幸,那母亲也是不幸的了。栀子花同农村有着很深的情结,每当栀子花开,农村的女孩子们总喜欢戴着她,我觉得这比任何发卡都美,那芳香正如芳心。我没见过母亲戴过栀子花,也许是因为母亲以为那应该是情窦未开的妙龄女子该追求的美。但门前的一排栀子花却是母亲亲手种下的,或许是为她的女儿准备的。只是世事难料,每到门前花开的季节一家人又难以回到当年的瓦房里。母亲嫁给父亲后最大的改变或许就是看见栀子花开了却不在戴在头上了。我把它理解为母亲对父亲的爱,褪去了天真的女孩味,酝酿了同父亲一起迎面人生风雨的柔韧。
细算来我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还不及我年龄的三分之一。小时候的那次离别后,我最开心而又最害怕的就是母亲打来的电话,没说上几句话鼻子就酸了,即便电话挂断了,眼泪依然有不听使唤的冲动。母亲不会让我看到她哭也不让我听到她哭,她最怕看到最怕听到的就是我的哭泣。在我寄居他宅时,不止一次对父亲怒吼,母亲什么也不说,她的眼神让父亲宁静如山。
我记得母亲曾是长发披肩,进城不久后就减掉了。母亲没有什么特别的手工技艺,忙碌的生活,使她失去了生命的安闲。我不得不为此而愧疚,家添一子的短暂欢欣换来的第一件事就是20年的拉扯抚养。我还有一个去远方的梦,而这几年腊月母亲都坚持回到故乡。
我想回到河边看看,始终未果,并非无法站在河边,唯恐立之河岸无法自持,难解物是人非的感伤。那条河已经了死了,它真的死了,母亲老了,母亲真的开始老了。
我的母亲文章15:我的母亲
文/刘爱玲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没有文化,但她聪慧明理,心高志远。母亲对读书求知有一种朴素的高尚的认知,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她不假思索,将我们五个儿女,全部送入学堂。看到母亲一天料理家务,非常辛苦,好多人都建议母亲留一个女娃帮她干家务,但母亲却说:干活累了可以休息,要是不让孩子上学,耽误了娃的前途,那可是一辈子的大事。母亲的这种思想和做法,奠定了我们人生的基础和方向。也是我们一生最大的幸运。当时,我们全家七口,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来维持,没有母亲的精心计划安排,是无法运转和维持的。
我小学毕业没考上初中,被民中录取,情绪低落,一时失去了上学的信心。加之民中的高费也会给家里带来新困难,我更加悲催。这种情况下,父母不但没有指责和批评我,反而耐心地给我做工作,特别是母亲,要我鼓起精神:“上民中,考大学!”后来我被延安大学录取,因为不理想,我哭着闹着不愿去。母亲又劝我,只要好好学习,不管哪个学校都能学下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母亲的劝说下,我最终还是去上延大了。
“少年读书不用心,不知书里有黄金;早知书里黄金贵,夜店明灯下苦心”。这几句话,我最早是从母亲那里听到的。她要求我们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刻苦读书。逢寒暑假,她总要给我们做出安排,学习、干活、休息,非常规律,几乎像上学一样,井井有条,使我们较早地养成了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不敢有丝毫懈怠。期中期末考试,母亲把我们从学校拿回来的各类奖状,都认真地贴在屋里的正墙上,她觉得那是无上的荣光。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总能看到她老人家一脸的笑容和发自内心的喜悦。正是母亲这种高兴的表情,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激发了我们发奋读书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兄妹五个,其中四个从高校毕业,学有所成,走向社会,为人民服务,母亲的功劳当数第一。
母亲心地善良,处事大方。她教育我们:“做人要实,处事要长。不要贪占便宜。”她还说:“和别人共事打交道,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左邻右舍或其他人,只要向她开口,有能力她就慷慨地去帮;若一时有困难,也要想办法帮。一次我们家的一个朋友因急事向她借钱,家里一时拿不出,母亲二话没说就出门了,跑了好几家,借来五元钱交给了来人,朋友拿上这五元钱,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人常说,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在上世纪60年代,这五元钱该是多么的重要。母亲就这样一宗宗、一件件不知帮了多少有困难的人。左邻右舍一说到母亲,便个个伸出大拇指称赞:“刘大嫂人真好!”
母亲热爱集体,时时处处把集体的事放在首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家的厅房长期无偿提供给生产队作库房,里边经常堆满了粮食、棉花,从来无人担心粮会少一粒,棉会少一朵。因为大家相信父母的人品。我们家有口井,吃食堂时,食堂就在我家对面,用水全部从我家挑。因为用水量大,冬天我家半个院子都成了溜冰场……因为子女多,我们住的门房盘的是满间炕,文化革命中,村里就在我家开会,三天两头开会,特别是晚上,炕上炕下坐满了人,人多事多,开一次母亲就得打扫一次,生性喜好干净整洁的母亲对此毫无怨言,一直坚持了十余年。
母亲勤劳俭朴,治家有方。尽管我家经济拮据,可她总能克勤克俭,精打细算,想各种办法使全家人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特别是低标准那段日子,由于孩子多,严重缺吃,母亲想着法子把糠、菜给我们做成吃食,让我们填饱肚子。她自己总是勒紧裤腰带,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省下来给孩子们吃,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母亲经常贫血。那时我正在上高中,背的馍就是糠窝窝,吃起来真是难以下咽。就是那糠窝窝也不足,每周都吃不到星期底,母亲看我吃不好,便用酸菜和少许玉米面给我烙成饼子,让父亲送到学校,我吃着那温热的菜饼,觉得香极啦,关系要好的同学尝后也赞不绝口。几年前,我曾试做了几次这种饼,但始终做不出母亲的味道来。
母亲生于1915年,经历了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因而她对毛主席怀有特殊的感情,当别人夸赞她教子有方时,她总是这样一句话:都是毛主席的功劳,我们都享毛主席的福哩!因而她常叮咛我们,不论在哪里上班,不论干什么事情,一定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多为人民办事情。母亲头脑清醒,好学善思,讲迷信又讲科学,守传统又与时俱进。因为工作家务繁忙,我们难免失去耐心打骂孩子,她就对我们说:“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性子都不一样,什么娃要什么对待,才能把他们教育好。”有一次她看见我爱人又在打骂孩子,当时没言语,过后批评他:“大小人都有脾气哩。你打孩子娃不敢说,要是把气憋在心里,时间长了会憋出毛病的。”爱人折服,从此再未出现这种情况。父亲去世后,母亲经常在我家生活,我爱人对我母亲特别敬重,总觉得她身上有学不完的东西。因而常对我们的几个孩子讲:你婆虽然没有文化,但她的所作所为,一点不比文化人差。当初她若能上学,学理很可能成为一位科学家;学文能成为一位政治家。记住,她永远是你们学习的好榜样。
母亲顾全大局,处事若定,是我们的总后方。1967年我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先后从教育转入公安,又从公安走进政府、市委,最后到政协,经历了多个部门,担任了领导职务多年。期间,我遇到各种事情,碰到各种大小困难,母亲用她朴实的、正确的三观和智慧帮我度过难关。特别在一些关键节点,是母亲帮扶着我前进的。我记得当我从外地调回韩城,到公安局工作后,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而且时间不长,我有了大女儿,生活似一团乱麻,在母亲的鼓励和帮扶下,我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和工作。但紧接着,我又有了老二、老三,生活和工作的双重担子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母亲挺身而出,使出了全身力气,帮我照管几个孩子,一管就是10余年。有一次我回到家里,看到母亲坐在炕上,左手抱着我姐的小孩,右手抱着我的孩子,几乎喝不上一口水,累得她老人家眼睛都快睁不开了。我快快接过孩子,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1986年,我父亲去世,当时我刚到市上任职,正逢刚推行火葬,对父亲的后事处理,成了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难题。火葬父亲,怎么对母亲说?正在为此事犯难时,母亲把我们兄妹几个叫到一起说:“你父亲的葬埋之事,一切都要按政策去办。尤其是爱玲在市上刚担任领导不几年,不火葬,影响不好。”母亲的大道、理解和支持,解了我的难题。在之后的好多事情上,母亲都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力量。
2010年元宵节,我那95岁高龄的老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七天后,我们在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的帮助下,将敬爱的母亲与父亲的骨灰盒合葬在了老家的公墓里。
“外婆生于农历七月初七,卒于正月十五。七夕和元宵,一个美好的开始,一个圆满的结局,不仅仅是巧合。我相信,那是因为她毕生追求完美,她本身亦足够完美。”这段话是我大女儿在母亲的悼文上写的,也是对我母亲一生最好的评价和概括。
我的母亲文章16:母爱无穷
文/和莹
我的母亲是一位保险营销员,她的工作非常忙。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很少在家,但我的母亲却从来没有因为工作忙而忽略我的学习和对生活上的关心。我觉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记得有一次,妈妈有事出去了,我为了贪看一部动画片,马马虎虎地就把作业完成了。等到妈妈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我的作业。检查完我的作业后,妈妈的表情忽然变得苦涩不堪,虽然妈妈已经很疲惫,但还是很有耐心地坐在我身旁,又让我把作业重做了一遍。我心里感到一阵阵惭愧,妈妈每天要辛苦工作,挣钱养家,我居然还让妈妈这么失望。
我一天天长大,妈妈对我生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已不再多见,取而代之的常常是严历的面孔和不断地唠叨,有时是我贪玩引起的,有时是我写字不端正引起的,有时是我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引起的。但我从心里感激妈妈的严肃和唠叨,因为有了妈妈的严肃和唠叨,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
我觉得我越来越懂妈妈的心,越来越能理解妈妈的苦,我时刻在提醒自己,要用优秀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对我的爱!
如果天上最美的风景是彩虹,那么人间最美的风景就是母亲那无穷无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