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散文

请欣赏老人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老人的散文1:在加拿大过老人节

文/韦良秀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佳节,这个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节日,主要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如今的重阳节,已被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使它成为尊老、敬老、爱老以及助老的节日。

在渥太华旅居期间,我曾亲身感受过加拿大别样的老人节。和中国不同,加拿大的老人节被定在每年的6月21日。那天一大早,我乘公交车外出买书,刚坐上公交车,我就选择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靠近玻璃窗的位置,因为这样可以看到外面热闹的街景。汽车行驶到了站牌,突然上来几个穿着怪异的“小丑”,他们在车厢里不停地手舞足蹈,口中还念念有词。这时,一个“小丑”向我这边走来,我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不料他停在了我身边的一位老妇人面前。“小丑”先是彬彬有礼地把右手放在自己胸口,紧接着对其鞠了一躬,随后脸上变化出各种表情,惹得我身边的老人哈哈大笑。我同时注意到,其他的几位“小丑”也分别找到了车上的老人,在他们面前表演各种杂技绝活。车厢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其他乘客也都跟着鼓掌。

我一时被弄糊涂了,暗自猜测这一定是某商家在搞什么促销活动,于是我向旁边的一位乘客说出了自己的不解。他向我解释道:“今天是老年人的节日,我们认为,在这一天,送给老人最好的礼物莫过于使其开怀大笑。”

到了书店,我更是傻了眼,原来书架上的大部分图书都已经下架,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幽默杂志,书店里的顾客很多都是老年人。正在疑惑,身边两位年轻人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买这一本吧,我敢保证,里面的内容会让母亲笑破肚子的。”“哦,我来看看。”另一个人接过对方手里的书,“嘿,不错,我有同感!”两人选好了书,排在了结账队伍的后面。

后来我才知道,加拿大的老人节也叫“笑节”。在这一天,加拿大的每个书店,都会摆出各种幽默书刊,供老人选购;加拿大全国的很多喜剧明星都会主动到老人院里义演,并陪同老人们载歌载舞;电视台也会专门制作推出一档节目,内容主要是为了博老人一笑。不仅如此,更有不少年轻人三五成群,陪着家里的老人参观国内的各个城市景点。

看着周围老人如花的笑靥,我忽然有种感动:是啊,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让老人舒心一笑更珍贵呢?想到这里,我拨通了国内父母的电话,我要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声。不仅如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更要用自己的细心,让他们天天都过老人节。

老人的散文2:皂角树下的老人

文/汪兴旺

记忆里,故乡皂角树下的一间旧屋里,住着一位头发花白、满面皱纹的孤寡老人,他就是张大爷。据老人们说,张大爷念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后来由于家道中落、妻离子散而沦为孤寡。他是生产队里唯一的五保户。

念小学时,老师在课堂上领读课文“贫农张大爷,手上有块疤。大爷告诉我,这是仇恨的疤。过去受剥削,扛活地主家……”我就想起队里的张大爷,他也是老贫农,而且无儿无女,于是内心隐隐产生怜悯。不多久,学校组织学生访贫问苦,特邀张大爷作忆苦思甜报告。

皂角树绿荫如盖,枝头的鸟儿叽叽喳喳,我们在树下盘腿而坐,聚精会神地听张大爷讲过去的故事。张大爷端坐在台前,捋一把花白的胡须,讲起他过去在地主家当牛做马、受冻挨饿的遭遇。台下一片肃静,老人两眼噙满泪水,当诉说他干活累得屙血、地主硬说吃多了猪血时,引来同学们一阵哄笑。张大爷清了一下沙哑的嗓门,严肃地说:伢们没吃过苦,就不知道甜,要珍惜好日子啊……场上顿时鸦雀无声。后来,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忆苦思甜的作文,我写的《贫农张大爷》,成为班上的范文。

张大爷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来丧子,人生的三大不幸他都遭遇了。他上世纪60年代末落户我队,和乡亲们相处融洽。生产队每年提供他粮油柴等生活必需。张大爷为人谦和,知足常乐,一再要求队里安排他干点力所能及的活。队里考虑他年事已高,让他负责称牛草和牛粪。张大爷很乐意,每天与我们这班放牛娃和拾粪人打交道,一会儿称牛草,一会儿称粪肥,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有时我们学他的样子,编个葛藤“眼镜”戴着,张大爷见状,笑我们驮个粪筐装斯文,喊我们“牛尾子”。我们也不客气地叫他“老山羊”,他却乐得合不拢嘴。

高大的皂角树下,张大爷坐在盘曲的树根上,有时“突突”地抽着水烟袋;有时戴着老花镜密密麻麻地记流水账;有时埋头翻他的老黄历,帮人掐日子,看节气。说话时,山羊胡子一翘一翘的,老花镜跌得很低,俨然一位老夫子。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队里的会计大搞特权,一手遮天,导致队里账目混乱,财产损失严重。社员们忍无可忍,自发起来控告会计的行径。关键时刻,张大爷直起腰板,坚定地站在群众一边,顶住压力,出谋划策,联名告发。那年他已70多岁了,有“耳目”威胁他:老了栽花不栽刺,一个老五保,少管闲事!张大爷倔强地说:我吃穿住是队里的,死也是队里的鬼,队里有难,我能不管吗?群众的呼声驱散了笼罩在村庄上空的阴霾,经过一场斗争,村庄又呈现了一片欢腾祥和的景象。

张大爷乐得鼻梁上的老花镜差点跌落下来,他用手捻着花白的胡须,抑扬顿挫地吟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那年初夏的一个晚上,不知什么原因,张大爷走了,走得很安详。

皂角树绿了一年又一年,如今也老了,孤寂地站在杂草丛中,似乎默默怀念当年树荫下的小屋,还有常捋着山羊胡子、乐呵呵的张大爷。

老人的散文3:老人,小孩儿,狗,麻雀

文/泪川儿

在屋檐下的麻雀看到,老人带回来了一只狗,在门槛边了用石头垒了个窝,放了件破烂的衣服,狗就乖乖地卧在里面。小孩儿也远远地看着。

狗白天总爱对着暖暖的太阳睡觉,耳边会传来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小孩儿的哭声,也有老人逗小孩儿的笑声。狗不耐烦地抬起头,看了看麻雀,麻雀也看了看满脸睡意的狗。

到了晚上,狗的眼睛亮亮的,不住地睁着四周看,时不时地和别家的狗相呼着叫着。那叫声显得特别刺耳,惊醒了的麻雀。老人拍了拍熟睡的小孩儿。

小孩儿总爱咬着牙上前去抓狗,有时会抓它的尾巴,狗会把尾巴死死地僵着,用尾毛打小孩儿的脸。小孩儿会闭着眼睛拽,嘴角的口水顺着胳膊流到狗尾巴上。有时揪着狗耳朵,不放,狗会痛的吱吱叫。老人看到张开嘴的狗,赶忙抱走小孩儿,“它会咬你。”老人说道。狗看着小孩儿手里攥着从它身上揪下的毛,低下头,灰溜溜地离开了狗窝。麻雀被刚才的一幕吓到了,都唰地飞到了门前的电线上,回头张望着。

小孩儿高兴的时候会拿着饼干去喂狗,狗会轻轻地咬上一口,小孩儿吃一口,再喂狗。一旁的老人会说:“给狗亲亲”看着厥起嘴巴凑过来的小孩儿,狗会伸出点儿舌头去舔小孩儿的嘴。小孩儿和老人都笑了。麻雀也跳动着拍打着翅膀。

小孩儿吃饭时,边走边撒到了地上,麻雀看了看四周,就飞上前去吃。狗也跟了过来。小孩儿嘲着狗喊着:“打你,打你”,狗没有退缩嘲着麻雀“汪汪,汪汪”地叫,麻雀看到狗就飞到屋檐下了。高高地看着,等待着时机。小孩儿看到吃的津津有味的狗,干脆把碗里的饭直接挖到地上,让狗吃。老人抱走了小孩儿。

老人晒粮食时,拿着棒子的小孩儿,会去打偷吃的麻雀,也会打睡觉的狗。狗拔腿就跑。一旁的麻雀叽叽喳喳的叫着。

那个冬天,下了很大的雪。老人生病去世了,来了许多送别的人。狗跟着繁忙的人来来去去,时不时地蹲在老人棺材下,“汪汪,汪汪”地叫着。小孩儿被老人的儿子接走了,走时,狗摇着尾巴,舔了舔小孩儿的手。麻雀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早出晚归地忙碌着。

寒风呼呼地吹着,麻雀看着不常回来的狗,把家从屋檐下搬到墙洞里。

第二年夏天,麻雀看着漏水的房子,看着再也没有回来的狗,决定把家搬到别的地方。

老人的散文4:诗词老人节

文/刘英团

“重阳”语出《易经》“以阳爻为九”之说,而九是阳数中最大的,两九相重为“重九”;九月初九是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叫“重阳”。有关“重阳”的记载,最早见诸屈原的《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是,有学者称屈原《远游》中的“重阳”并不是今日之“九九重阳节”。学者之说是否科学、准确,我们姑且留给史学家们去探究。穿越过浩瀚的古典诗词,重阳带着秦风汉韵,携着唐礼宋俗,捎着明清风物,款款地走来了,文人骚客在漫山遍野的菊花丛中或登高山以观景色,或插茱萸以消灾祸,或赏菊以助雅兴。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王勃《九日》)重阳饮菊花酒。《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孟浩然在《过故人庄》时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论及菊花和美酒,太白先生想到了陶公,“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遇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其实,何止太白先生一个人想到了陶公,王昌龄在他的《九日登山》中说:“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九日蓝田会饮》,杜甫感叹:“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谁知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在重阳,人皆出游登高,“以畅秋志”(《齐人月令》)。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朴素与温情牵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同是登高,杜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而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很是浩浩荡荡。适逢重阳佳节,除了思乡,“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更是对国事的忧虑,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人民更渴望安定与和谐。

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晏几道“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溢满了真情;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充盈着相思之苦。文献记载,李清照将此词寄给夫君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与古人的风花雪月、幽怨凄清相比,毛泽东主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就显得尤为豪迈、铿锵;而朱德总司令“奇花独立树枝头,玉肌冰骨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也为重阳诗词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含有久久长寿的祝愿。“九九敬老”语出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九九敬老”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新的内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89年,我国又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使这一天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儿女无暇照顾自己的父母,适逢重阳这个特殊的节日,“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老人的散文5:巷口的老人

文/刘兵

据说十几年前,他老伴得急病去世,接着又因家庭琐事跟儿子媳妇狠狠地吵了一架,一气之下,老人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物,独自跑到城里谋生。

他还就看中了巷口的那块“风水宝地”。搜寻废弃的编织布和木条,临时一搭,就成了栖身的“窝”。然后积攒四处弄来的砖块,攒钱买来油毛毡,搭建了一间狭长的棚户房。老人挺有心眼,把“门”开在临街口,写上修鞋、擦鞋、打气的牌子,以维持基本生计。房后摆了个煤炉子,弄碗清汤面,有时熬点稀饭就着咸菜当一顿。步行百十米到菜场旁边上公共厕所。

有了稳定的住处,慢慢地,我们发现老人把自己也当成本地居民,很有“主人翁”意识。生意闲暇,他注意观察进进出出的人,谁叫什么、住哪栋、家里几口人、上没上班等摸得八九不离十。对于神色慌张背着鼓鼓囊囊大包的陌生面孔,或莫名地搬了大件物品,老人定上前问个仔细。由于他的警觉,两次拦截了小偷,叫来了片警。这些壮举传开后,大家对他产生了好感,等于无形中多了个“门卫”呀!街道里虽然无法给他办低保,但逢大节破例发点慰问金,拆违中帮他说好话,打马虎眼,默认他能住这儿。

对于这些照顾,老人把更多的心思回馈在社区里。他本来手就巧,又琢磨着学会了修下水道、小家电等。谁家临时有事,只要在巷口一喊,老人背起工具包就跟着去。弄好后,工钱随便给,多点少点无所谓。有些慷慨些的居民,除了正常的报酬,还顺手送些食品饮料,过期的课本和辅导资料,老人托人捎回去给孙女。逢哪户买新房后搬家,他更是闻风而至,忙前忙后,招呼上车,打扫房间和走道。末了,就“讨”不要的破旧家具、电扇、电饭煲等修补修补低价倒给租住在这里的打工者,既为自己创收,也避免了乱扔大件生活废弃品。实际上,他在间接地为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区出力。

前几天,我路过巷口。因为是“老街坊”,老人热情拉我谈家常。我朝他屋里瞥了一眼,所有的摆设都是捡来的,里面坐着一个戴眼镜看书的小姑娘。

老人兴奋地跟我说,那是孙女,考上了这里的大学,周末来看他。他早已跟儿子和好了,打算陪着孙女上完大学找到工作,最好能帮孙女在城里找个好人家。现在,农村老人也有指望了,能办医保,还有生活补贴。他希望再过个三五年,能回老家找个老伴,颐养天年。

老人的散文6:摆摊的老人

文/笪慧灵

早上,每当你经过校园,便会发现这儿格外热闹。各式各样的早餐店铺是同学们的聚集处。麻球摊、酱香饼店、馄饨店、鸡蛋饼小摊……真是五花八门,方便着各种各样赶路的来不及在家吃早点的人。

有一天,我早上起晚了。直到7点10分,宛转悠扬的百灵啼啭声才把我叫醒。一翻身,忽然想起爸妈不在家,冷锅冷灶的,烧饭怎么来得及?我只好匆忙洗漱出门,准备去校门口的早餐店里解决早餐,顺便去看看老板们的手艺。

我拿了点零钱走出家门,阳光灿烂使我的心情愉悦起来。我走到一家麻球摊前,只见小推车上放着一张小圆桌,上面用托盘装着五六个麻球,小推车的龙头上用一只大方便盒,盛着几只外表裹着一层白芝麻的,金灿灿的大圆麻球,圆滚滚的,颇惹人喜爱。我一下子对它产生了好感,对摆摊的老爷爷说:“给我来两只麻球,一只两块钱,给。”只见老人微笑着点了点头,一手接过我递过去的5元钱,一只手麻利地拿起一双筷子和一只方便袋,从托盘里夹起两只麻球递给我:“小心烫,收好。”接着又服务起下一位顾客。我点了点头,转身拿起一只,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嗯,外皮香脆,豆沙馅有弹性,酥酥的,好吃!

我不禁赞赏起这位生意兴隆的老人的手艺,细细地打量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留下岁月刻磨的皱纹,却精神焕发。老人身穿一身旧军装,热情地对待每位来往客人。

“小女孩,你过来一下。”我的心“咯噔”一下,我不是付过钱了吗?怎么,想讹我?我对他的好感顿时荡然无存。只见他从包里取出1元钱,笑眯眯地说:“刚才太忙,没来得及找你钱,你多付了1块。”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后悔起刚才的想法来。我怎么能这么想,这样去误会一位善良的人呢?我连忙说:“没事,那我多买几个。”老人笑了笑:“好的,剩下的两只也给你了,多一只,就当亏本大甩卖,买三送一好了。”

我感谢地笑了笑,心里产生了无比的敬意,不由感慨万分:平日里以为小贩都以次充好,以少充多,人与人间哪有“诚信”二字?这天,这位可敬的老人为我上了生动一课:人人要讲诚信,珍惜诚信,这样人与人间才会和谐。

老人的散文7:两个老人

文/刘明琪

楼下小广场上有两个老人。一个坐着轮椅,另一个也坐着轮椅。一个是年已九十的老奶奶,另一个也是年已九十的老奶奶。

我关注并与两位老人走近,已有许多时日了。最初我看见林家奶奶,她和她的轮椅就静静地坐在楼门前厅的平台一侧,一动不动,一坐就是一个多钟头。我去前院教学区走路锻炼,出电梯时见她坐在那儿,返回时仍见她坐在那儿。我近前跟她搭话,我说大娘、大娘,你看起风了,天阴得厉害,你坐这儿冷不冷呀。她不言语,只拿她眯缝着的眼睛看我,并会心、惬意地朝我一笑。我再弯腰询问,又跟物业张师傅和出来进去的邻居打听,知道她是楼上林教授的母亲,跟儿子来这所大学生活才一个多月时间。

又听说,林奶奶白日里不愿儿子为她操心,她怕他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影响他备课或写科研论文。她喜欢“卖眼”,喜欢一个人坐在楼下享受外面的空间和风光。她知道到了吃饭时间,她做教授的儿子会下楼来推她回家;有时候时间充裕一些,他还会推她到前面花园里转上一圈。

这样我就算和林奶奶认识了。

随后一段日子,只要不是风霜雨雪天气,只要我下楼办事,抑或有人去上课上班,大家大多时候都会看到轮椅里的林奶奶。她面目平和、沉静,一身衣服和鞋袜干干净净,一头白发雪一样洁白。她很少跟人讲话,但你不难看出,她静默打量眼前的一切时,她是心清眼亮,对人情世故和众声喧哗了然于胸。

我与林奶奶交流并不很多,但她知道我在关注她,我也知道她注意到我已有许久了。我很遗憾没帮这个老人做点什么,唯有那么几回,我是在电梯里头,不期看见林教授推着母亲,或者下楼去或者上楼来,我曾跑前一步为他们母子摁电梯门钮,用手挡住电梯门护着他们进去;也曾帮着扶起轮椅一头,以便轮椅和人能够轻快地越过楼门门槛。还有一回是个明丽的黄昏,林教授推着母亲去前院花园散心,我从一旁陪着他们娘儿俩说话,一同走了长长一段路程。我不在意林教授的口头感谢。我看重林奶奶瞅看我的神情,她的洋溢着母性慈爱的眼目,会让我怦然心动,一时格外的欣慰、温暖。

跟林奶奶不同,另一个老人郑奶奶则十分开朗、好动。她喜欢跟小广场上任何一个人说话。她用她枯瘦的双手使劲儿转动着轮椅,一会儿滑到这个跟前,一会儿又滑到那个跟前。她主动跟人家搭讪,问人家是否住在这栋楼里,是教师还是干部、工人,今年到没到退休年龄,等等,等等。有次她甚至叫住一个从她身旁路过的女教师,一如旧样跟人家絮叨了五六句。女教师走离她经过我跟前时,慨叹加怨怼说:“这个老太太,真有意思!”

推郑奶奶下楼来的是她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小儿子在外面公司里供职,每回他推轮椅和郑奶奶从楼上下来,叮咛或不叮咛几句就急急上班去了。大女儿倒是刚刚退休在家,既有时间又有意愿陪着母亲,但郑奶奶坚决不允。郑奶奶吆喝她回去歇着,或要她干那些干不完的家务活儿;她自己则乐得在外面待着,想跟谁唠嗑就上前跟谁唠嗑。

记得头一回接触郑奶奶,我是坐在绿篱跟前的条椅上,正给一个朋友回复手机短信。郑奶奶滑着她的轮椅过来,见状我赶紧跟她解释,我说大娘呀,我这里急着要写一个东西,我回头跟你老人家说话你看好不。这个郑奶奶她一点儿也不尴尬、生气,连说几个好字,又到那边跟物业张师傅搭话了。

为了弥补之前的缺憾,有天午后我主动凑到郑奶奶跟前;无须赘言,我们的交谈热络而且持久。由此我知道了,郑奶奶不仅是教授力学的一位老师,她的亡故的老伴,还是这所大学一位有名的专家。她跟我絮絮叨叨、七零八落讲述她长长的一生。她说她1956年就毕业参加工作了,一生不光教书,还下泾阳农场收割庄稼,到汉中山区访贫问苦;还说她的老家在西府,有年夏天有人突然强拆了她的祖屋,等等,等等。她说她比她家那个“老东西”有福,两人六十年虽说一起经见风雨,吃苦受累,唯她现在还“死乞白赖”地活着,日子安逸,儿女孝顺,眼前一片灿烂阳光。

我是今年疫情发生之后,跟林奶奶和郑奶奶进一步走得近了。我在楼下小广场遇到两个老人时,望着林奶奶沉静如雕像一般的身影,听着郑奶奶爽朗、开心的笑声,我会想到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父母在世时,我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较小,许多年里都没像几个兄长那样孝敬他们,及至父母离世,竟成心病长久地挥之不去。比如一个十分俗常小而又小的例子:记得父亲在他生前卧病的一段时间,有几次跟我说到他特别喜欢带鱼。他说这话——后来我每每琢磨,是希望我周末回家,能买一点儿带鱼让他尝尝。我没料到一个关中农夫会对食鱼产生兴趣,因而直到父亲去世,我好像一次也没买生的或者熟的带鱼回家。现在我参加亲朋好友的聚餐,最怕点要也最怕看见带鱼,席间只要有带鱼上桌,一瞬间里,我的心就会隐隐作痛。

我羡慕林奶奶的儿子林教授,羡慕郑奶奶的大女儿和小儿子;羡慕他们有一个老娘让他们孝敬着,而我和林教授差不多年纪,我的父母却离世有二十余年了。我多想我的父亲和母亲仍活在人间,哪怕他们老而又老,老到不能行走坐了轮椅,整日里得由我推着他们,我也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幸福。

我在校园跟一帮同事走路锻炼时,曾将我的想法跟大家认真说了,内中几个殁了父母的,都听得眼泪哗哗的。

老人的散文8:勤劳的老人

文/xiangrikui

那位老人正在卖菜,他正摆放着车里萝卜、白菜和菠菜,他的腰深深地弯着,几乎九十度,你还以为他弯着腰在摆菜。其实他一直就是这样,只不过腰比以前更弯了,他更老了。

女儿小的时候,我常常带她去我们附近的田地里去玩,那条通往田间的路很宽很静,偶尔有一两个人经过,他们都是遥远的一个村里卖菜的人,每天早晨,天还未亮就经过这条小路,中午又匆匆地赶回。路边有一排小小的法国梧桐,还有小小的柳树,夏天天热时,这路边的小树是我们的小凉伞。别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田间的小路上看一年四季变换着、美丽着、生长着、丰收着的田野,还有各种各样在田里忙碌和玩耍着的小鸟,有麻雀、燕子、啄木鸟、喜鹊,还有好多叫不上名的小鸟,他们每天陪着田里的庄稼闲谈、说笑,常常站在麦子、玉米、芝麻的枝头给田里的庄稼表演着自己高超的飞翔本领,有时候上百只的麻雀会忽然多见田地里消失,它们正在和田里的麦子、玉米捉着迷藏。

我们经常去路边的一个安静而热闹的院子,院子的后面是一座五层楼,楼在院子的后面,和院子的长度一样,一层有三十多个房间,一楼的大门上贴着经风长年累月侵蚀已经变得支离破碎的封条。这个往日曾经繁荣的地方现在只留下尘封的楼,长满荒草的院子,园中的水泥小路在荒草中依稀可见,院子周围是孤零零的树。

院子刚进门的地方却是生机勃勃,院子小路的一边是一个小菜园,火红的辣椒挂满小枝,在显示着自己美丽的苗条的身材。许多绿辣椒藏在绿叶中间,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正在玩儿着。一片青菜地里长着一棵棵深绿深绿的大棵青菜,青菜绿油油的,一阵一阵浓浓的青菜味不时地从菜地里飘出,我站在青菜旁,浓浓的青菜味将我包围,那时我觉得种菜的人真好,每天都可以看着可爱的蔬菜,还可以呼吸各种菜的纯自然的清香味,真希望自己也拥有一片田地,一片菜园。

青菜地的旁边种的是葫芦,枝上挂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葫芦,葫芦的颜色白白的泛着绿,它们正生长着,秋天它们要变成一个个大大的葫芦,挂在家里的门后、窗前,人们相信葫芦能辟邪,像宝葫芦一样,它的里面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菜园的周围种的是一圈月季花,玫瑰红的、粉色的,它们正灿烂的开着,一朵朵花儿缀满枝头,开得很繁盛,它们正在给菜园里的蔬菜显示着自己的美丽。

菜园的周围几只母鸡在悠闲地散着步,远处几只大红冠子的公鸡在溜达着,偶尔对着天空长鸣一两声,显示着自己的威风。那边的草里还躺着一只小山羊,山羊安静地躺在那儿晒着太阳,青草已经撑圆了它的肚皮。门旁一条拴着的大狼狗安静地卧着睡着了。

那位稍稍有点儿弯腰的老人从屋里出来,女儿叫着:“爷爷”,他眯着眼笑着答应着,他的老伴也出来了,手里拿着鞋垫正做着。原来他们在这儿是给院子的主人看管院子的,院子的主人给了他们居住权,却没有给他们工资。他和妻子就这样长年累月的进着自己的责任,看管着一栋楼,院中的寂静荒草、菜园还有他们的鸡和羊在陪着他们陪着他们。

之后,院外的大梧桐树下摆起了一个四方桌子的棋盘,我们每次经过时,女儿都要在那儿将棋子摆来摆去玩半天。偶尔也有卖完菜的菜农回家前在这儿歇息歇息,和老人高兴地下盘棋,看着他们一会儿精神百倍,一会儿又沉思冥想的神情,不懂下棋的我却也一直站在旁边看着,听着棋子走动的声音,我在分享着他们的快乐。有一次,一个人的背上趴着一条梧桐树上的大青虫,他全然不知,女儿吓得叫起,我也吓得不敢动了,那个人却好似没有听见女儿的惊叫,仍然下着他的棋,往日怕虫的我捡起一根树枝给他拨了下来,他却好像没事一样的。老人在棋盘的旁边摆着一个烟摊,方便着偶尔经过的路人,也给自己带来一地儿微薄的收入,也许可以给远方的孙儿买些糖果。

现在这条安静的路边已经变得繁华,路边一座座高楼站立着。院子的主人回来了,院中的楼房已经焕然一新,原来楼房的橘黄色经风吹雨打变得几乎只剩水泥色,现在变成了漂亮的淡蓝色,楼上的灯灯火通明,院子里的荒草也消失了,荒草里的花园出现了,鲜花盛开着,花园里的小路恢复了本来弯弯曲曲的柔美线条。通往后面大楼的两条笔直的大路像新的一样干干净净。这座楼成了一个服装厂的办公楼,人们在急急忙忙地上楼下楼忙碌着。

美丽的菜园却没有了,那几只鸡没有了,安静的小羊也没有了,老人和他的老伴也离开了。晚上我又经过这儿,院中楼上的灯火通明,没有熟悉的狼狗的叫声,也听不见老人训斥狗不要再叫的声音。

有一次在卖菜的地方,我遇见了老人,他正弯着腰菜,原来他和老伴闲不下,又开始种菜卖菜。夏天的时候,他还在卖着白白的粘玉米,这是他套种在菜地里的。只是以后每次都只见到他,没有见到他的老伴,她一定在家里忙碌着,照料菜地,还正在为远方的孙子做着鞋垫。

老人的散文9:做个明理宽容的老人

文/老雷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健康状况也在提高,不论是城市或农村,老年人越来越多,在众多老年家庭中,如果儿女们与老年人同住一个家庭还好,有儿女们的关照帮助、两三代人快乐无忧。但仍有不少家庭,儿女在外,仅留两位老人在家单独生活,还有部分家庭仅留老人一人单身生活,有些人虽无经济之困,但精神却空虚寂寞,心情苦闷不畅。这部分老人如何愉快健康地走好人生最后这段历程值得思考!

我们居民巷中就有几位老年朋友,虽然仍是单身生活,但他(她)们却过得快乐无忧,身体健康如往,在闲谈中说到一些老年群体今后如何度过这段人生历程时,大家笑了笑说,长生不老是神话,但寿命长短却差距很大,有人活到百岁,有人不到六十离世,人们生命长短除了遗传基因之外,各人的自身保健也很重要,你看有的人兴趣广泛,学习劳动、交往面宽,重视锻炼和保健,在饮食中不过分挑拣,肉蛋奶糠,粗的杂粮,芷菜多样,这样既能满足人体所需各种营养,又能满足精神所需,一天定时劳作活动,过得快乐有序,既不寂寞又不劳累,自然减少和冲淡了生活中各种烦恼,每天有几位朋友一块谈笑锻炼,规律的生活习惯,什么不顺心的烦恼自然抛到九霄云外了,这就是专家说的一个笑话胜过一服良药的道理!

但是,人有千万、各人的知识、脾气、习惯差别很大,有些人境界狭隘,妒忌多疑、性格孤僻,知识面窄,烦恼易躁。交往单一,遇到不顺心的事爱钻牛角尖,据医学专家讲:孤独、冷漠、自私、高傲情绪的人都是癌细胞产生和发展的媒介,又是伤害人大脑思维的暗器,自然就降低了人体的抵抗力,自身抵抗力降低了,什么病菌都可随时入侵。

所以说人到老年不必悲观,重在自我修养,胸怀要宽,即使遇上不顺心和困难不必悲观,抱着有成绩不张扬,失败了不沮丧、有委屈不悲伤,心胸宽宏大量,处事注意恰当,对生与死,雅与俗、贵与贱都应默默承受,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必绝望,时间长了一切都会过去,你看一些人一遇挫折,一时想不开,早早离开人间,他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小康社会吗?

在和这群老人交谈中归结他们保健方法概括为十句话即:“待人宽厚、求己端正、坚守信用,遵道而行、顺时不狂、逆不悲伤、谦虚谨慎、平安和顺、把钱看淡、自我保健”。所以说认识老年人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只要你做到以上十条,你就是一位明理宽容的人,也是一位健康长寿的人!

老人的散文10:卖菜的老人

文/姚伟

数九寒天的,我赖在温暖的被窝里不肯起床。这大冷的天,咋去上班呀?妻再三催促,我无奈只得起床,急匆匆吃过早点,翻起衣领,缩着脖子赶往单位。

我走的是背街小巷,虽然行人稀少,可是条捷径,可以省略好多路程和时间呢!我走到书香巷拐角处的时候,看到道沿石板上坐着一个老头,戴一顶灰色毛线织的圆顶小帽,穿黑色棉衣棉裤,身上有一层薄霜。老头双手攥着一个打吊针用的葡萄糖塑料瓶,里边装小半瓶白开水。他双腿跟前放一个竹笼,里边是码得很齐整的韭菜。我有点想笑:“这个怪老头,摆在背街小巷卖菜,谁会来买呢?”

我离开老头,快步向单位走去。好容易熬到中午下班,又急匆匆向家里赶。

太阳懒洋洋地照着,让人多少有点温暖,街道不时传来鞭炮声,有一些新年的气息。路过书香巷拐角时,我又看到那个卖菜老头。他正嚼着干馍,一手攥着一把毛票,一手攥着那个快见底的葡萄糖塑料瓶,两腿跟前的竹笼里只剩下一大把韭菜了。老头见我观望,停止了咀嚼,对我说:“师傅,就剩这把韭菜了,多少给点钱就拿走吧。”

旁边一位老大妈也拿着一大把韭菜,转过来对我说:“你就买下吧,老人挺不容易的!”我一看韭菜虽说不是很鲜嫩,但一根一根摘得很干净,就掏出十块钱递给老头。老头找出九块钱递给我说:“自家种的,不值钱,最后一个买主了,就收你一块钱吧!”

我拿了韭菜正要走,老大妈看着躬身前行的老头,摇摇头跟我说:“老头家在渭河南边张家岭,老伴瘫痪在床多年,去年儿子出车祸截去了双腿,儿媳带着刚过1岁的女儿离婚走了。唉,真是个苦命的人啊!”我心里一震,张家岭离县城30多里,老头来回步行得走多长时间,一竹笼韭菜又能卖多少钱啊?我瞬间觉着自己有种趁火打劫的味道,这把韭菜少说也不止一块钱啊?我疾步向前,将那九块钱悄悄的全放进了老头的空竹笼里……

老人的散文11:和老人一起过儿童节

文/孟月

对每个人来说,童年只有一次,美好且稍纵即逝。所以每年的儿童节都要颇费一番功夫,誓要为孩子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今年是女儿小学的最后一个儿童节,礼物自然是少不了,庆祝活动也不能缺,补习班都去见鬼吧,一定要和女儿开开心心地玩一天。

母亲也感叹时间如流水,嘱咐让我一定把今年的儿童节过到女儿的心尖上,她还亲自给女儿做了一个用珍珠缝制的斜挎包,寓意珍视现在的好时光。母亲说,她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背着解放军包上学的日子,可是转瞬间就已沧桑远去。女儿手里挎上那个珍珠包,边照镜子边好奇地问:“解放军包是什么样子啊?我真想穿越到姥姥的小时候,和姥姥一起去上学,一定有意思!”

穿越——不断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如果真能穿越,让女儿感受一下姥姥那个时代,她一定更能珍惜今天的生活,这个儿童节就意义非凡了!对,就让我们来一次穿越吧!

我做了一个巨大的海报,用彩色笔写上大大的标题——六一老顽童节。前一天,我们就开始布置场地,准备好活动所需要的桌子、凳子、果盘、笔纸、水果等用品,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母亲约了不少老同事和老邻居,女儿和小伙伴设计了活动流程,先由孩子们给老人们表演节目,然后老人们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最后品尝妈妈们做的舌尖上的美食。

我把从淘宝上买来的解放军包给老人们背上,女儿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一些红领巾给老人们戴上。提起童年,以母亲为首滔滔不绝,讲到兴奋处,几个老人还模拟演示起来,孩子们听着看着格外兴奋。

时间过得飞快,几位老人让孩子们开了眼界,他们儿时认为很奢侈的吃喝玩乐现在看来是那么普通,我们很难想象他们那时生活的艰辛。但是从老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也都有过那么快乐的童年,对一去不复返的童年生活,或自豪或遗憾,都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老人们都希望能够继续参与这样的活动,并且要求带上自己儿时的玩伴一起来参加。

女儿的这个儿童节,没有儿童乐园、肯德基和亲子游,但却陪老人们过了一个“老顽童节”,给他们送去了快乐;老人们现身说法,对美好童年的追忆,也让女儿更加懂得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这真是一个充满爱心、有意义的儿童节。

老人的散文12:感恩搀扶

文/鲁迁

“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个几度引起举国纠结热议的问题,还是让我这七十有四的残疾人现身说法,说说往事。

1985年秋,人到中年的我一场大病后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麻杆腿支撑不住五大三粗的身驱,走路踉踉跄跄,像一棵迎风的空心老树,随时会倒下来。

如今年逾古稀,记忆力愈来愈衰退的我,虽然记不清楚曾在西安古城大街小巷摔倒了多少次,但却清晰地记得,每一次跌倒后,都会有行人将我扶起。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人长寿,外出散步晨练,儿子儿媳反复叮咛我拄好拐杖小心行走,万万不敢跌跤。又怕我万一摔倒,嘱咐我带上手机。我便在家门口平坦的人行道上转悠转悠。放假在家的孙子怕我摔倒,经常陪着我散步,像卫兵一样保护着我。街上碰见耄耋老人高老太太,我感恩不尽地告诉孙子道:“二十多年前,我跌倒在湘子庙街,是高奶奶和耿爷爷,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将我搀扶起来。”又遇见年逾古稀的街道办张主任,我情不自禁地告诉孙子:“十多年前,我去小车家巷社区理发店理发,跌倒在路上,是你张奶奶和另外一位老奶奶、阿姨,齐心合力将我扶起。”

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我们路遇白发苍苍的吴校长夫妇,又碰见中年的赫师傅和赵家父子……他们也都是曾扶起我的街坊邻居。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每当我在孙子面前感恩赞扬扶老助残的他们时,尽管他们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却都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没啥,没啥,人人都有老的时候,那是我应该做的……

在环城公园、东郊等驾坡、西郊三桥,还有更远的长安区和咸阳,更多素不相识的行人扶起过我。29个春秋,每回跌倒在路上,都有行人将我扶起,这绝不能用运气来解释。我更愿意相信,搀扶我的父老乡亲,代表的是具有深度的文化底蕴,更有活力的西安人,从人文关爱细微处,展现出古城西安这座城市的大气、真情、厚重、求实的精神气质。

日渐年迈的我,每每想起这些在街头跌倒被扶起的一幕幕往事时,总是情难自禁,衷心祝福这些善良的人们平安幸福快乐。

老人的散文13:蹒跚学步的老人

文/魏福春

每天上午都能看到这位老人,当然雨天除外。老人拄一根拐杖,拐杖是那种如小孩学步车般下面有四个脚的,很稳当。老人还是不敢走,每走一步,都要停一会儿。那一步也是颤颤巍巍的,要不是前面有一位中年男子不停地鼓劲,老人连一步也不敢迈出。

老人好像中风过,他半边身子不太听使唤,脸上的表情也是很纠结的样,中年男子的话他总是似懂非懂,欲说话又出不了口。好在中年男子清楚,一会儿点着头,一会儿摇着头,指挥着老人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行走。走几步,走多远,是有计划的。

这显然是一对父子。儿子做事仔细,却又放得开,搀扶老人出楼道时,小心翼翼,一步一挪。到了门前空地上,便毅然放手,在老人前面引导。老人一条腿不听使唤,时常是走出一步,第二步不想再走,老人是怕摔倒呢!每每这时,中年男子并不去扶他一下,就那么站在前面示意:走过来。老人不走,男子不动,僵持着,最后,妥协的往往是老人。

小区里的人大多不相识,进进出出或开车、或骑车、或步行,也是来去匆匆。只是见到他们时,车会慢下来,脚步会停顿一下,那眼光满是艳羡:老人有个好儿子。

一天又一天,老人的坚持有了成效,走起路来稳当多了,虽说老人拄着拐杖的手还会抖,脚还会颤,可已能一口气走上10几步了。许多人就为老人高兴,说老人有福气,有这么个好儿子。

也许是老人已能行走了,这对父子在小区里锻炼的时间相对少了,有时一个星期,有时两个星期才见到。这时,老人拄着拐杖行走虽还有些颤抖,但兴奋之情溢于脸上,走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愿回家。儿子也好脾气,嘴里说着:别太累了,悠着点。耐心地陪着老人,直到有人来催,催老人回家吃饭的是老人的老伴。只是奇怪的是,送老人回到家,男子也就出了门。他并不在家里吃饭。

这种情况原本也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黄阿姨是无意中看到的。她每天上午都会和小区里一些爱好太极拳的邻居在广场上打太极拳,接连几次看到这对父子回家后,这做儿子的就匆匆走了。那天锻炼时,她随口问了和那老人住一栋楼里的杨阿姨,杨阿姨说那男子不是老人的儿子,原先住对门,现在搬走了。

黄阿姨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这样的邻居也有?又问,果然,老夫妇俩没有子女。事情似乎已很眀了,天下有无缘无故的爱吗?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广场上的人都知道了,那经常陪老人康复锻炼的中年男子,不是老人的儿子。议论声随之而起,说什么的都有,他们再见到在锻炼的老人和男子,眼里就有了说不清的意味。

中年男子不可能听到这些事的,他依然隔些日子出现在这个小区人们的视野里,当然,是和这老人。眼睛也只看着老人,为老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欣喜不已。老人更是,和这中年男子在一起,欢愉之情,明明白白。

也许,有些事,只能交给时间。眼下的这对“父子”其乐融融,这就好。

老人的散文14:洗抽油烟机的老人

文/王敏

下午下班回家,走至楼下,看见楼道拐角处一位老大爷正在那清洗一台抽油烟机,他的旁边放着一瓶清洗剂、一盆水、一个背包,里面装着一些螺丝钉和一把镙丝刀。便走上前问道是不是洗抽油烟机的,他说是。想着我家的抽油烟机也好长时间未清洗了,便对他说:“大爷,洗完这台也把我家的抽油烟机清洗一下吧。”老大爷擦了擦满是油污的手,说“行,洗一台六十元,我把它卸下来搬到楼下洗,免得弄脏了地面。”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家在五楼呢,那得让您多受累了!”老大爷憨憨地笑笑:“没事!”

不一会儿,老大爷便按响了我家的门铃,我把他让进屋来,他就径直去找厨房,我让老大爷先喝口水再干,他执意不肯。老大爷动作麻利地卸下了抽油烟机,跟老公两人抬着下了楼,我拿下去一个盆和一壶水,老大爷便开始了他的清洗工作。

大约近一个小时的光景,老大爷跟老公就又把一台擦洗的洁净如新的抽油烟机抬到了家里,老大爷一边抹脸上的汗,一边喘着粗气:“爬这五楼,还真是挺累的!”我给老大爷递过去一杯水,他没接,却从口袋里摸出一支烟来,说:“我先抽支烟歇会再安上。”

借着老大爷在厨房抽烟的当儿,我便与他攀谈起来。“大爷,您家离这儿远吗?您每天都出来干这个吗?”“不远。哪能每天都干呀,没有这么多要清洗的,有时我也走街串巷爆米花挣点钱。”看着老大爷满脸地沧桑,我忍不住问:“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出来干活呀?孩子不管您吗?”“管。是我自己愿意干,孩子家也不是很富裕,我现在身子骨还算结实,还能养活自己,等动不了了,再让孩子管也不迟呀!”

看着厨房里摆放着微波炉,老大爷忽然说:“这东西可难修啦。”我一脸惊奇:“您还会电器维修?”“嗯,一般的小毛病还能处理,我学了一个月的电器维修呢,而且还是免费的。”说到这里,老大爷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人家培训班的老师真好,看我这么大年纪了,愣是没让我交学费。我每天就从家里带点干粮,花两块钱坐公交车去上培训班。”我竖起大拇指,赞叹道:“大爷,您真行!就您这精神,这举动,就值得我好好学习呀!”老大爷笑笑:“看你说的。好了,不早了,我得干活了。”

老大爷把清洗干净的抽油烟机重新安装好后,并没有急着下来,而是又把周围墙壁上的灰尘、油污擦了个干干净净,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看到老大爷额外擦洗的墙壁,我掏出一百元钱让他别找了,可老大爷还是把四十元的零钱给了我,说:“咱们谈好的价钱,怎么能改呢。干完你这家,我就收工了,老婆子还等着我回家吃饭呢。”

都说生意人唯利是图,精于算计,可眼前的这位老人,他质朴的话语里写满的是真诚;他憨憨地笑容里定格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

老人的散文15:逃跑

文/罗俊士

老家只有两位老人。

老两口有两个儿子,老大住县城,老二住市里。

老爷子过年就七十有八了,身子骨还算硬实。这天早晨,他去上厕所,不小心被一块砖头绊倒,双膝跪地,站不起来了。

“哎呀喂!孩儿他娘你快来哟!”没人应声。

老爷子苦苦挣扎,怎么也站不起来。

老伴儿是个聋子,不是先天的,是六十岁以后听力逐年变坏,直至全聋。

做熟早饭,她走出小厨房,才看见老爷子侧卧在厕所外面,焦急得直抡胳膊。

两个儿子一回来,就忙着送老爷子去县医院治疗。

还好,没骨折,只是双膝关节损伤。

就把老爷子安顿在老大家,静养加观察治疗。

半个月后,老爷子能站起来了,颤颤巍巍,不敢挪动,怕再摔跤。

老二来看他,他说想回家。

老二是开车来的,当即拉他离开了县城。老爷子眯眼睡了一觉,睁开眼,看到一排一排摩天大厦,火了:“我想回老家,你咋把我拉到市里了?”

“回老家没人照顾,我怕你再摔出个好歹。”

“那不有你娘在吗?”

“我娘不是啥也听不见吗?”

儿大不由爹,老爷子只得住下。

孙子陪伴在侧,说天说地,倒也其乐融融。可孙子周一要去寄宿学校,老二两口子要上班,有时中午也不回家。电饭锅保温,里面有饭有菜有茴香肉馅包子,老爷子饿了就吃,累了躺倒就睡。却睡不着。

老爷子没住过监狱,心说度日如年,自己这不正在住监狱吗?

又半个月后,老爷子能走路了,他想去楼外走走,刚出门,门就砰地一声,被风碰上了。

他溜达好久,想坐下歇歇,见有公交车停下,索性就坐上了公交车。接着又转坐长途客车。

就这样,老爷子逃跑了。

老二开奥迪车追了回来,到老家村中心时,见老爷子吹胡子瞪眼,正在和人争辩什么。

小卖部旁边有几根烂木头,几位白胡子老汉经常坐在那儿晒太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