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作家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作家的文章1:遇见
文/莫云彩
遇见夏天,遇见一群诗人作家,感谢文学,感谢这个火热的季节。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遂溪县作家协会会员组织的“走基层、接地气”文学采风的活动。一路上,大家在车上谈生活、谈创作、谈感悟……不知不觉就来到遂溪县草潭镇新村仔的田头。
一阵阵稻谷的香气扑面而来,眼前是金烂烂的水稻。仰视天宇,天是那么的蓝,连云朵也止步,似乎是在窃听我们的欢声笑语。那一时,我忽然感觉到在心中那些曾经久远又朦胧的文学梦,渐渐有了清晰的棱角。我一直想见而未见到的人,都似乎在那刻赶来与我相见,让我想起白落梅说的那一句“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曾经,每每触及文学这个词,我心心念念忆及的,是我一生的挚爱——父亲。少年光阴里,是他用浓浓的书香氤氲着我成长。我十岁左右时,常常在父亲的书桌旁看他作画,一边听他吟诵古诗词。在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朗诵声中,我年少的心开始向往正义、无私、广袤与高远;他督促我抄写“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等名诗词,少女的情怀已染指馨香,润泽温柔了如许的岁月。直至读中学时,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级里读,得到语文老师的赞许与鼓励,我的文学梦想曾在如诗的年华里翩跹。由于种种原因,我大学选择的专业与中文系以及音乐系失之交臂,现在从事的工作也与曾经喜受的专业并不沾边。
所幸,我一路走来,路途上得到缪斯女神的眷顾和多位文学前辈的指引。湛江市文联举办的“湛江文学创作基地”挂牌以及文艺家们赴外地采风的活动中,我有幸参与。每次参与湛江市曲艺家协会活动时,总让我遇见了文学圈的知名作家。这种遇见,他们不但赐予我温暖的关爱、照顾、引导与鼓励,还让我融入幽雅的氛围中,快乐呼吸文学的空气,我的心被一束光光照亮。
今年,我加入了遂溪县作家协会,遇见了更多和我一样追逐文学梦的男神女神。见到这些诗人作家,我脑里第一时间想起李筱懿写的“灵魂有香气”这样美好的句子。有时品读诗人作家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作品时,总有春风扑面之感,那隽秀、清新的文风正是我心中想要的样子,遇见他们,我似乎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我,每一场与文学而缘起的遇见都是生命里的必不可少。这世界原本很美好,只要带上一种欣赏的眼光;这生命原本很温暖,只要心底的光亮不灭。
从此,我追随着文学,跟随诗人作家的步伐,一起走在路上,心存美好,向着远方……
关于作家的文章2:我的作家梦
文/朱晴
人们常说:“碌碌无为是庸人所为,奋发图强是智者之举,梦想便是奋发图强的动力”。有梦想就有动力,我就是一个有梦想的小女孩。
上幼儿园时,我看见电视上的警察叔叔和阿姨们非常英勇,也很神气,于是我想:如果长大当一名女警,那该多威风啊!“神七”升天,我看到宇航员在太空遨游,心想:多么神气的宇航员啊,我长大一定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女宇航员。
古人云:“人必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现在读三年级了,我很久都没有什么追求和梦想啦。后来,我渐渐发现同学张斯然作文写得非常好,老师经常念她的作文,我好羡慕。内心突然有股冲动:对,长大当名作家!从那以后,我一有空就看书,有时还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努力练习写作的基本功,渐渐地我对看书、写作越来越有兴趣了。
记得有一次,我一早起床又在看书,书的世界真是太精彩了,我全然忘记了一切。正当我看得起劲,突然,一根粗棍子在我眼前晃动,我抬头一看,只见妈妈正站在我面前,准备实施“家法”,原来她喊我吃早餐喊了十多遍我都没听见。见情况不妙,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作文书慢吞吞地向餐桌走去。吃完饭,我又连忙爬进我的书堆,尽情的遨游书海。妈妈见我对书如此痴迷,就给我办了一张书卡。图书馆里的书可真多,在这里,我狠命地“啃”,疯狂地“吃”,恨不得把整个图书馆都装进我小小的肚子里。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总觉得自己有种欲望。一有空,就会拿起笔,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这样我才觉得痛快。有一次,我把自己的作文《漂亮的文具盒》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根本不相信是我写的,因为我才读三年级,就写了整整四页,而且语言是那么的流畅,连标点符号也很少有错。老师知道后,不但把我的作文念给同学们听,还推荐在报纸上发表呢,写作让我尝到了甜头。
直到现在,我一直在坚持着我的这份梦想。我想,不久的将来,凭着努力,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关于作家的文章3:青年作家陈昂评论彭书锦的诗歌作品
文/陈昂
彭书锦诗歌中的光与闪电
文/陈昂
以文学为载体,用认知与情绪来结构化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人生经验,探寻生命的内涵与社会价值,多维度地呈现出普世的存在,热烈地把诗歌当做自己的情怀。彭书锦将诗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将生活锻造得多姿多彩,诗意盎然。
我与彭书锦起初是在网上的文学群里面认识的,时常交流。近日,河南日报顶端新闻文学栏目又邀请我参加他们的顶端作家明星计划,彭书锦参加他们的顶端作家繁星计划,我在“顶端新闻”App上又读到了彭书锦的众多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彭书锦的思想新奇而特别,他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新式样的诗歌表达。
通过和彭书锦交流,我了解到他从小在书香氛围中成长,整日与书为伴,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思想和素材。
“我想写一封情书/在那永不褪色的信笺/刻下此时的黄昏/里头装满星河呢喃/用唇尖包裹起我的情思/随着浪涛飘到远方”。这是彭书锦的诗歌《一封久违的情书》,诗人以信传情,表达出对远方佳人的想念,“星河呢喃”是个人理想,“随着浪涛飘到远方”是情感撞击后与他人产生的共鸣,结尾处将个人的情思转化为对众人的爱,这正是彭书锦诗歌的特点的具体呈现。
生命和死亡也是彭书锦诗歌中的重要元素,如彭书锦的《在闪电中重生》,“行至配有绳索的峡谷/上方满是蛇、蜥蜴与狼/我爱那追寻没落,过桥的人/他们探寻牺牲,而后射向彼岸/我也要用舌头舔舐闪电/昭示这山间的一切/自一朵黑云中沉重地降落”,两座山峰中间是幽深的峡谷,但没有桥或桥上充满着死亡。我相信大部分人,会离开,不再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前行了。然而,彭书锦是属于过桥的人,他要追寻没落。因为这样,他便可以像箭一般射向山峰、到达彼岸。之后,他变得更加勇敢,他要与迅猛的闪电为伍,照亮山间迷茫的事物,随后从一朵充满雷电的乌云中降落。
又如彭书锦的《在黎明下刷新》:“无数个夜晚,无数场风暴/席卷着过往的尘埃与云烟/无数次黑暗,无数盏灯光/追赶着心中的闪电与黎明/我在黎明下诞生/又在黎明下灭亡”,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境地,“死去”只是手段,重生才是目的。这种意涵,在他的《在闪电下死去》表达更为深刻。
“巨龙匍匐在东方/等待着红星的照耀/它腾飞在唐古拉山脉/巴彦克拉山脉/黄河的泥土上/来到劳动与朴实铸就的麦地/汗水与镰刀汇成的稻田……我们跳动在松软的土地上/用勇气与智慧击碎了黑暗屏障/我们生于红色的火焰/高举一支不灭的火炬/用光明与怒吼迎接那凛冽寒风/燃烧着整片华夏大地/最终成为那一颗耀眼的红星”。这是彭书锦的诗歌《红星照耀着中华每一方土地》,这首诗歌格调激勇,磅礴有力,描绘出华夏大地的变革,展现出了青年人的爱国热情。
“光与闪电”是彭书锦诗歌写作中常客,作为青年先锋,彭书锦身上有对诗歌的执着和热情,他敢于冒险和挑战,也敢于打破和重建,彭书锦在自己构造诗歌异域里自得其乐,那里太阳铺洒、向阳花开;那里交嘴雀亲吻着山岗;浪漫、新奇富有活力。
丰子恺在《无用之美》中引了这样一个故事,1824年伦敦举行诗人拜伦葬礼的时候,伦敦街上的商人们望见了这大出丧的威仪,惊叹之余,私下相问:“诗人到底是做什么生意的人?”这种大概是形容过分的笑话吧。诗人不是做生意的人,这是大众的一种普遍认知吧,现实生活中谁会做如此愚蠢的发问呢?不过,“诗到底有什么用?”也许是一般人心中常有的疑问。
在参加各类文学活动中,时常有人问我:“诗歌到底有什么用?”这时,我会告诉他:“大有作用”。“有何作用?”我认为诗歌是直指人心的光明之象,也是造物主留给人间的自救药方。人这一生是自我心境体悟的修行,诗歌恰能带给我们美与思,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让我们成为更高尚的人,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便是诗歌的作用。
世界,可以给我一首诗的时间吗?文学如浩瀚星空,我们如漫天繁星,用自我的孤独点燃思想,照亮黑夜。长路漫漫,多一个人,便多了一道风景,每个心怀梦想的诗人都应当得到尊重,“光与闪电”是青春、是激情、是誓言、是梦想,彭书锦会像箭一般到达彼岸,如闪电般照亮自己的文学征途。
陈昂2022年10月14日写于北京香山
作者简介:陈昂,1992年出生于山东枣庄,现居北京,诗人、学者,先后供职于高校、文联等单位,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兼及中国哲学、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诗集《陈昂诗选》《半面夕阳半面海》《漫天飞雪的日子》等;曾参与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机智过人》等栏目录制,2018年荣登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
作家简介:彭书锦,男,汉族,湖北黄石人,现居武汉,中国青年作家、知名诗人,“大诗主义”代表人物,倡导世界诗歌运动。系《文学视角》主编,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散见于书刊及网络平台,已被译为英、俄、日、西等版本,并多次获奖。
关于作家的文章4:阳春面
文/王玉红
作家梁晓声写过一篇文章叫《阳春面》,他吃的阳春面,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他的阳春面,加雪菜,加肉末儿,面汤是“少许的鸡汤加入大量的水,再放几只海蛤煮煮……”
我写的阳春面,是老家的家常饭。家里人,无论谁生了病,母亲端去的,一定是一碗阳春面。翠绿的葱花,碎碎的芫荽,切得细细的手擀面,放点儿调料,滴几滴小磨香油。阳春面独特的香味,让人顿时就有了食欲。
有年冬天,我卧病在床,二十多天里,我一直昏昏沉沉,茶饭不思。整日昏睡的我,突然闻到一阵阳春面的清香。我慢慢睁开眼,看到母亲端着一碗阳春面,半弯着腰,站在床前。
她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生病了,于是一大早就赶到我家。看到躺在病床上的我,她第一件事,就是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吃吧,越是不想吃饭,越得吃,吃了才有精神。”母亲说。
我教女儿做的第一种饭,也是阳春面。我教她怎样把长长的葱切碎,把芫荽择干净、淘好、切碎,教她一碗面放多少调料。我站在一旁,看着她在厨房里走动,认真地择菜、切菜、煮面。那是一个下午,暖暖的阳光透过窗户,轻轻地洒在她小小的身体上,一种温馨和感动,油然而生。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我生病或是劳累的时候,她就会像母亲一样悄悄走进厨房,为我做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
孩子慢慢长大了、住校了,爱人也越来越忙,饭桌上往往只剩下我一个人。好吃又简单的阳春面,一直“占据”着我的午餐。
种花的间隙,我会在花盆里种上小香葱和芫荽。小香葱的种子是母亲给我的,她在老家每年都种小香葱。总觉得,小香葱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埋下一个小小的葱瓣,到来年春天,居然可以长出一大簇小香葱来,一个个葱瓣依偎在一起,像一朵橘黄色的莲。
我的阳春面,和梁晓声的阳春面不同,我的不沾一点儿荤腥。我的阳春面,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清素。葱、芫荽、小磨香油、八角花椒磨成的调料、小麦面面条,用一碗清水煮熟,用一勺热汤浇透,顿时香气四溢。
爱一个人,就给他做一碗阳春面吧,简单的东西,往往隐藏着深深的爱。
关于作家的文章5:飘泊的悄吟
文/北方意静
在春阳的温润里来到作家萧红的青丝冢前,青色的理石碑镶嵌着萧红的雕像,一丝笑意瞥闪在她的眼眸里。白色围墙基坐上的老人和墓穴上嘻戏的孩子叨扰了墓园的宁静,让我心里感到一丝丝的悲凉。
到萧红纪念馆拜谒是我多年的愿望,很想直接感知这位女作家出生地的灵性,在呼兰河的流淌里回望那颗飘泊的灵魂。
呼兰在满语里是“烟囱”的意思,有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水火交融的时光荏苒里,呼兰名门的宅院保留至今的只有萧红的故居。林立的高楼和纵横的马路与萧红故居八旗式宅院的青砖青瓦在蓝天下被定格成古朴明丽的画面,清明节的肃穆消遁在停泊的汽车和孩子们的喧闹里。
由侧门进入故居的后花园,由雕塑家王松引制作的萧红白色汉白玉坐像迎门而立,一束嫩黄的菊花匍匐在青石的基坐上,在早春的微寒里娇艳四射。苍茫的树木还没有苏醒,褐色的枝桠静寂微醺。
沿修复的厢房、磨房、粉房、马房和厨房一路迤逦,在萧红用过的文具器具里寻觅覆盖的年轮。树木的苍茫追随着萧红望乡的眼神,静寂的沉默涵盖着追思和追忆。
在萧红纪念馆的像片陈列里,我细细端详着萧红的容貌。洒脱自信小鸟依人,顽皮可爱大方端庄,完全看不出生活的跌宕和困窘,特别是在她遗稿的秀丽字迹里,我总能看到一双求知求真的眼睛在眨动。
萧红在与命运的抗争里走出呼兰河畔 ,在对知识的执着里跋涉哈尔滨和北平,在对爱和婚姻的追求里凤凰涅盘,在对人生的完善里竭尽所能。
萧红的一生凄婉悲凉,她用情感和心血把对黑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一字一句的写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在血淋淋的笔触里揭示农民的悲惨境遇;在坎坷和悲苦的生活经历中,用柔弱的脊梁担负起流离失所中的困顿和迷茫。
汉白玉的雕像静静的矗立在春光窄泻的后花园,纯净高洁特立独行,黑色基坐上的黄菊花像是一束炽热的希望烧灼着我的眼睛。我悄悄的把一个心愿放在许许的和风里,祈祷在若干年后萧红的骨灰能和她的魂灵一同安放在家乡的青丝冢里,让那颗飘泊的心不再孤独和清冷,让她在饱受生的折磨和病痛后,能在死后魂归呼兰河畔。让流淌的呼兰河水涤荡她身心的伤痛,在肥沃的黑土地上,把她对生活的热爱孕育耕种。
关于作家的文章6:能独处善分享
文/王国梁
作家村上春树说:“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
独处如饮佳酿,其中妙处只有自己懂。我觉得独处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审视生活、反省自己和享受孤独的能力。独处的时候,直面自己,直面内心,可以用最舒服的状态来面对自己,所以最放松、最自由。有的人在这种放松和自由中,思想得以丰满,灵性得以释放,因而会有非同寻常的收获。
而有的人缺乏独处的能力,他们害怕独处。每当独自一个人时,他们就会感觉被全世界抛弃,一个人的世界等同于一座孤城,寂寞苍凉。如果不与谁说上几句话,他们会觉得自己成了哑巴,一切都静下来对他们来说是快要窒息的氛围。我觉得,其实这种人最孤独,他们害怕面对自己的孤独,所以拼命用热闹和喧嚣来掩饰。他们喜欢高朋满座,喜欢笑语喧哗,但盛宴之后的落寞却让他们无法承受,所以他们宁愿用一场又一场的喧嚣来塞满生活。
人还是需要独处能力的,既能欣赏繁花满枝,又能欣赏落红满地,能承受繁华也能享受孤独。没有享受过孤独,人就永远只是世界的附属品,随波浮沉,人云亦云,而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和独立思想。
诗人济慈说:一个人,看着一朵花慢慢地开放,是一生最大的幸福。独处之妙,需要一个人细细体会。美国作家、哲学家梭罗,为了自己的信仰,28岁时来到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在那里住了两年,过着劳动与学习的生活。隐居瓦尔登湖期间,梭罗在湖水、森林、月光、鸟鸣的世界里,静静地思索着人类应该有的生存状态。梭罗说:人在孤身一人的时候是最不孤独的,因为只有在这时候他才获得一种大自在。梭罗在独处的岁月里,创作了《瓦尔登湖》等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
我以为,其实独处也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人群,融入世界。比如梭罗,他在独处中创作,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传递他的思想,与人们分享他的所思所感。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与世隔绝,完全脱离他人。古人隐居山林只是远离官场,并未脱离人群。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尚且需要一个星期五的陪伴。所以,我们能独处,也要善分享。美丽的风景,如果你一人独享,就会觉得逊色许多。独特的思想,如果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分享,你一定会感到更快乐。我们终究是社会的一分子,需要融入人群,很多事物和情感都需要有人来分享。
作家在独处中默默创作,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然后用作品与读者交流,这也是分享的一种方式。思想的火花闪烁出来,灵动的思维跳跃出来,一定有与人分享的欲望。如果无人分享,再好的作品也形同枯木,无法焕发生机。作家深谙这样的道理,无人分享的思想只是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而有人分享,一切就可以落地生根了。
凡俗生活也是如此,没有人可以绝对独处,独处只是为了短暂停歇,以便更好地重新进入人群。独处是一种能力,分享也是一种能力。当你品尝一道美味的菜肴时,当你看到绝美的风景时,当你听到一首堪称天籁之音的曲子时,都会有与人分享的欲望。有人分享,一份快乐就会变成几份,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既有独处的能力,又善于与人分享,如此,人生才算得上完整。
关于作家的文章7:做自己的观众
文/刘建忠
作家马德说:“当别人的观众,不如做自己的观众”。
这话虽短,道理却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天,尽管我们都在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却偏偏就有一些人更习惯于将目光盯着别人:某某出名了,有多少粉丝,能红火多久;谁谁发财了,开什么样的好车,住什么样的别墅;哪个高官又落马了,贪了多少,有几个情人……这些人一边津津乐道一边乐此不疲地刷着朋友圈,生活一片闹哄哄!
其实,别人出名,和你又有多少关系;谁谁暴富,不会分你半毛;哪个官员落马,与你毫不相干。生活仍在继续,地球照样运转。关注这些,无非就是满足一点所谓的好奇心理,除了在茶余饭后增添一点点谈资外,并不就能证明你有多优雅有多高深。到最后,当目光收回的一刹那,留下的不过是鸡毛一地,叹息一声!
与其在围观别人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不如在过好自己的日子里回归本真。我见过一对小夫妻,他们每天早出晚归,靠卖小菜为生,寒来暑往,风来雨去,他们没有怨怼生活,他们更无暇顾及这个世界上每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尽管他们挣钱不多,但他们却异常开心。每天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他们都会一一记录在一个揉得皱巴巴的笔记本上。他们心无旁骛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做着自己的观众,所有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都汇聚成了他们的这个“幸福账本”……
每天黄昏,我去散步,总会碰到这样一位中年人,他把一台年代久远的老式录音机放在河滨公园的花台上,然后伴着有节奏的音乐不停地跑来跑去。没有人去注意到他,也没有人去为他喝彩。但他脸上飞扬的笑容分明告诉我,他的内心是快乐的,生活的舞台上,他并不孤独。因为,他就是自己的歌者,他就是自己的观众!
很欣赏马德说过的一句话:喜欢看热闹,其实是人生荒芜的表现。你在看人,人在看你。别人有多好玩,你就有多好笑。因此,要做好自己的观众,有时候还真的不容易。这需要岁月的沉淀,需要你放下浮躁和俗念,需要大智若愚的淡然和气定神闲的坦然。面对喧嚣的俗世,放空禁不住诱惑的大脑,放开容易被任何事物吸引的眼睛,放淡什么都想聊两句八卦的嘴巴,静下心来好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才是生活的本真。
放弃别人的戏,演好自己的剧。没有必要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那些所谓的“热闹”上,繁华落尽,曲终人散,最终都只会归于平淡。
世界那么吵,不凑热闹也挺好。当别人的观众,还是做自己的“演员”,抉择的权利就在你的手中!
关于作家的文章8:逐梦人
文/喜闻乐见
法国伟大的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曾说:“凡是人能想到者,必有人能实现之。”
现已83岁高龄的资深研究员何登骥老师,为实现花粉管道法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育种目标,在逐梦的实践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持续不懈的艰苦探索,熟练掌握了一系列花粉管通道法的育种技术。
外源DNA导入植物技术,是将带有目的性状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导入目的植物,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培育新品种,属远缘杂交。
应用该技术,不需要原生殖体或细胞等离体组织培养和诱导再生植株,易于育种工作者掌握和实践,可以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发展分子育种。
该技术食品经检测系非转基因食品,安全可靠,能够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可使目的植物达到高产、优质、多功能性等特征!
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技术的设想,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周光宇教授1974年在我国率先提出来的。
1991年,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周光宇教授带着她自主创新的花粉管通道技术来到湖南省水稻所寻找合作伙伴。
花粉管通道法,既可以避免产生有害物质,又有育种时间短、操作方便的优点。何登骥被这个全新的技术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所吸引,立即答应与周光宇合作。
1996年省科委将水稻研究所主持的,外源DNA导入技术培育水稻新品种列入“九五”攻关课题。何登骥老师参与了水稻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研究。
在实际操作中,他发现该技术在低世代,优势特征不明显,可控性差等问题。
为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是查阅资料作读书笔记,二是积极探索增加动手能力。
1998年,何登骥老师退休,卸掉了职务工作的压力,决定全心全意把在职时尚未完成的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的研究推向新台阶。
注册成立了“长沙县登骥生物技术研究所”。聘请他的堂弟农艺师何加太夫妇作他的助手。
何登骥老师20余年的退休生活,把精力和时间全部用在研究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上,不管是炎热酷暑,还是寒冬腊月,风雨无阻,他都坚持每天早晨5:00起床,农忙时不到7:00就来到育种试验田,晴天头戴草帽,雨天身披塑料薄膜,将可食性旱粮、蔬菜、药材、野草等植物DNA导入水稻受体。
这种技术不仅具有不改变传统水稻固有的遗传性状,同时把水稻品种有益的隐形性状转为显性。
经过20余年的进一步探索,准确掌握了一套新型花粉管通道分子育种技术。这套生物育种技术,在他的研究所使水稻育种变得更快捷、稳定,可控性强,安全、实用性更广泛。
目前已经育成一批带有目的性状的优质高产水稻、耐盐水稻、含低隔水稻新品系、香型水稻品系、富硒水稻品系、旱稻品系等水稻品种和稻种资源。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系)在长相、产量、品质、功能、抗性、适应性等方面比原来传统水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如今他的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种试验面积15亩,2500余份育种材料,分早、中、晚三大部分。
在这些品系材料中,有10大系列品质优良的高产水稻新品种(系)。成功审定了3个品种。2006年审定“玉米早稻D早21”,即湘早籼43,耐盐水稻604,耐盐水稻603于2019年在海南审定。
1、如大穗苦瓜早稻517 。
于2008年6月提取食用苦瓜外源总体DNA导入受体水稻新品系8早8112【P47(早稻85-183+玉米)+湘早籼27号】,经2009年至2013年每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和海南三亚种植选育,于2014年稳定,2015年作早稻新品系观察,2016年进入早稻品比试验,两次重复,全生育期118天。平均亩产1362.5斤。比对照早优604,(亩产875.4斤),增产35.8%。
经湖南省农科院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化验分析结果:糙米率79.72%,精米率75.36%,整精米率61.07%,里白度乳白米长6.45毫米,长宽比3,直链淀粉0.91%,胶稠度105米,糊化浓度2级,蛋白质含量9.68%。隔含量为0.12mg/kg,属低隔水稻品种!
该品系茎杆粗壮,叶片挺直,耐肥抗倒,特大穗,高结实,每亩有效穗15.2万,每穗总粒数350—650粒,结实率95%。表现突出,2017年已获农业部保护。
2、耐盐水稻新品系3个
耐盐水稻育种,于2015年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海南大学林栖凤从事耐盐作物分子育种研究,已经在耐盐蔬菜分子育种及分子生物研究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冬在三亚何登骥研究员与海南大学林栖凤教授合作,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由林栖凤教授提供的可食用性野生植物DNA导入三个水稻受体中,并获得导入的(远缘杂交)种子,从2008年起,林栖凤负责种子DNA检测和部分育种经费。经5年春冬两季分别在湖南、海南三亚、陵水等地种植和筛选,获得18个耐盐水稻株系。2012年在江苏盐城农科院院本部试验区和金海农场分别用0.1%、0.3%、0.5%轻、中、重三个代表类型进行试种,从中选出海湘030、海湘121、海湘119三个品系(组合)。
一般水稻耐盐极限为0.06%—0.1%。
2013年在江苏盐城大丰市金海农场,盐份浓度为0.3%—0.35%条件下,对来自全国16个品系(品种)进行中试,展示中何登骥选育的耐盐新品系“海湘030”表现最为突出,熟期适宜,茎杆粗壮穗大粒多,长势旺盛,落色好。
2014年江苏省大丰市金海农场示范种植耐盐水稻100余亩,其中“海湘030”种植50多亩。2014年10月21日,江苏农科院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在盐城召开耐盐水稻新品种现场观摩评议会,有武汉大学、沈阳农大、海南大学、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长沙县登骥生物技术研究所、盐城市农委等20多位专家和领导,新华社、新华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的代表参加观摩会。各耐盐水稻普遍长势良好,群体整齐一致。现场对“海湘030”大面积种植测产,“理论产量为403.4公斤/亩。
来自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陈绍清副教授,沈阳农大陈温福院士,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盐城市农委王甫同推广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现场鉴定: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海南大学合作项目、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等单位育成的一批优质、高产、耐盐水稻品种(系),在沿海滩涂种植表现好的耐盐性,具备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3、富硒水稻新品系生早7个、生晚1个
在登骥研究所的试验田里,笔者看到,6—8代品比丘块,富硒雀麦早稻、富硒大麦早稻、富硒苦瓜早稻、富硒蒲公英早稻、富硒水芹菜早稻、茭瓜大蒜富硒早稻、富硒功能性晚稻、富硒北方直播粳稻等品系,叶青谷黄,交相晖映。
其中富硒功能性生晚1 ,于2009年8月提取可食性蔬DNA导入广东省中稻品种黄华占,2012年长沙作晚稻品种稳定。2013年参加品比亩产1035斤。比岳优9113增产3.6%,2016在湖南试种350亩。经湖南省农科院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检测,硒含量0.087mg/kg,符合国家富硒稻谷标准(0.04mg/kg-0.3mg/kg)要求。
2016年12月国家(北京)食品研究所检测,硒含量0.087mg/kg。符合国家稻米标准。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验结果出糙率80.2%,精米70.0%,精米率62.8%,粒长7.5毫米。长宽比3.8,垩白粒率8%,直链淀粉16.8%,为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
在何登骥的试验田里,旱稻品系、再生稻、米粉加工稻、等其他水稻品系,利用芭蕉、薏米、芦荟、红茹、黄瓜、牧草、油菜、芦笋,南非草、荞麦等外源DNA导入水稻品种的各种育种材料纷呈芳华,带来希望。同时也给他信心,激励着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们看到一切新品种和新农艺都不是突如其来,自我发育和自我生长起来的,而是来自最纯粹的科学领域持续不懈的艰难探索得来的。
可喜的是,在何登骥老师的不懈努力下,育成的优质稻种,已形成订单农业,对社会的贡献也在产生积极影响。
从2018年至2020年7月,与重庆汇鑫云强实业集团旗下的重庆归胜农业科技研究院,广东省乐昌市泗洲农林畜牧专业合作社,福建腾禾米业有限公司,浦城县柯武农机服务合作社等单位均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
如重庆汇鑫云强实业集团今年已推广7000亩,农户反应好。2021年推广种植5万亩。
其大穗苦瓜早稻517,富硒功能性生晚1,低隔新品系生晚5,浓香晚籼1815,硒香晚稻8225等新品系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这些优质大米已走进平常百姓家!
何登骥老师成功地把其他农作物、植物DNA导入水稻,培育出一个个新型品种(系)。培养出来的新品种不仅在提高米质上取得骄人成绩,而且在人们食用后发挥出保健作用。这些稻米,有的可以增钙,有的可以补硒,有的可以降糖,有的可以养颜,有的可抗癌,增强免疫力。如他培育的保健品种“中优634”,含有大量的苦荞成份,苦荞不仅可以降糖,还有一种特殊成份叫“生物警察”,专抓体内致癌基因—自由基。人们食用了这些稻米,就象给自己身体注入了“长寿基因”、 “健康基因”、“美丽基因”。
任何收获不是巧合,而是每天的努力与坚持得来的。
2018年6月25日和7月11日,2020年6月至7月,院老科协副会长丁超英、涂武飞与笔者分别多次在上午和下午,来到何老师的试验田,试验田选种铺有5亩多地,2500多份材料。含有苦瓜、荞麦、蒲公英、玉米、东瓜,芦苇等DNA成份的水稻品种(系)竟相争艳!
金黄的谷粒,绿叶青杆交错在一起。有的已经收割,有的叶青谷黄挂满穗头弯下了腰。有的在抽穗,有的在灌浆,有的刚扬花,有的还是青苗。
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位令人敬佩的老科技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有天气温达36度,天上没有云彩,大地没有微风,草木纹丝不动,稻田水汽蒸腾。只见何老师头戴一顶小草帽,一双高筒雨鞋,身背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若干小纸袋与塑料吊牌,一支铅笔,一个记载本,蹲在田里数禾篼,看穗子,数谷粒,鉴定植株。对表现好的摘下穗子,套袋考种。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裳,稻叶刺伤了他的手臂,引起奇痒难受,胳膊起了很多疙瘩。在高温高湿的稻田里,工作3个多小时,没见他喝一口水。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休息,忘记了喝水。
傍晚7:00钟左右,我们离开建议他一同回家,他说:还要把今天的活干完才能回去。
我们看到,何登骥老师为实现花粉管通道法水稻育种技术付出的坚辛劳动,就像一个大国工匠,逐圆农科梦!
2020年7月27日
关于作家的文章9:沉淀自己的三种方式
文/洞见JAMES
有位作家曾说:“所有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充填,渐渐成为实心人。”
从空心人成长为实心人,是一个沉淀的过程。
沉淀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向内探求,在自己的闭环逻辑里,经年累月的积累。
在独处中增值自己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是感觉不到孤独,而是在孤独时也具有生产力。
独处的技能,包括规律作息、阅读学习、处理好亲密关系等。
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内心生活,那么在独处时依然会感到充实,会觉得孤独是一种享受。
其实,独处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而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内心,慢慢沉淀下来,拥有一种超脱自然的心境。
在独处时,我们会放慢脚步,在观察和思考中看清自己要走的路,沉下心来完善自我。
在繁忙的生活琐事中,不妨留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把外界的喧嚣关在门外,将孤独当作自己的朋友。
当我们在安静中精进学识,在闲暇时陶冶情操,在孤独中修身养性,就能收获成长。
在积极心态中调整自己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
抱怨是放大镜,它会放大我们的负面情绪。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改变自己。
生活给我们每个人的课题,最好的答案就是努力解决问题。逃避、抱怨都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当你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时,哪怕结果并不是自己最满意的,你的努力也是伟大的。
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挑战,生活是一种上升的过程,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可能不会每次都顺风顺水,重要的是可以重新站起来。心态决定行动,支撑一个人最强大的动力,就是良好的心态。
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不管什么样的挫折,什么样的困难,总有雨过天晴的一刻。
在岁月中沉淀自己
有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一生,有两种节奏:一种为生活的节奏,有计划,亦步亦趋,有条不紊;一种为心灵的节奏,不乱方寸,不慕浮华,不随波逐流,内心住着一个沉稳的舵手,再大的风浪也不能奈他何。
水不沉淀不澄澈,心不沉淀事难顺。
坦然接受命运中的起伏坎坷,是一种内心的成熟,更是一种心态的沉淀。
很多时候,现实不会给人选择的余地。与其患得患失,心浮气躁,不如及时整理自己的内心,把一切都当做命运的馈赠,找到其中的乐趣。
有人说,沉淀并不一定与年龄、阅历成正比,但一定是在历练中慢慢形成的。
人生的路上,缺的从来不是目标,而是点点滴滴的积累。
生命因沉淀而厚重,人生因打磨更璀璨。
关于作家的文章10:灵魂的救赎
文/若愚
拜读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这是一个关于成长与救赎、忠诚与背叛、涅槃和轮回的故事。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与心灵的救赎。我深深地为主人公阿米尔与情同手足哈桑之间曲折的故事而感到震撼;为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灵魂”之举而颤动。这是哈桑对阿米尔真挚、纯真友谊的承诺,也是他对阿米尔无比忠诚的宣告,亦是让阿米尔夜不能寐的愧疚。少年时的阿米尔性格比较偏激、懦弱,遇事总是躲在哈桑的背后,闯祸也总是哈桑替他扛,因为想拥有父亲全部的爱,当哈桑为了他遭受侮辱时,他逃避了;为了回避自己因逃避而自责的痛苦,他采取最恶劣的方式诬陷哈桑偷窃手表,逼迫哈桑一家远走他乡。哈桑虽深知这是阿米尔的故意栽赃,却没有任何辩解,他沉默而隐忍地担下了这莫须有的“罪名”。哈桑样貌虽不俊美,但内心却非常强大,他即使遭受如此不公平对待,可他依然坚守着真诚与善良,他坚持的是良知、是情义。对于阿米尔,哈桑为他,可以做任何事;为他,可以扛下一切;为他,可以承担所有,无怨且无悔……哈桑以他高洁的品性实现了他对阿米尔的诺言。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看似“简单”却能嵌入骨髓的话语,让我阅之心颤、念之泪流,心随文字啜泣,刻骨铭心,荡气回肠。我思想和心灵似乎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久久不能平静。内心的震撼与感慨,真的是千千万万遍,也许世间真正的情感,不管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哪怕跨越时空,面临磨难,直面死亡,我依旧如初,为你,千千万万遍。
时隔多年,在战火肆虐的阿富汗,善良的哈桑用生命再次践行了他对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为保护阿米尔的家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阿米尔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时,阿米尔震惊了,在过去的岁月里,他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年少时对兄弟的背叛,无法原谅那个内心曾经充满邪恶、善嫉、自私、“肮脏”的自己……20年后,阿米尔终于像个男子汉,在满目疮痍和塔利班残酷的现实中,找回了自己20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他站起来了,不再懦弱,不再逃避,那个曾经在感情和道德上摇摆不定的他踏上了去阿富汗寻找哈桑之子(侄子)的路,那是他自己心灵的呐喊、是对懦弱的挑战、是对兄弟情的偿还,更是一场灵魂深处自我救赎的博弈,他勇敢了,强大了。霎那间,哈桑的声音在他耳边一次次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而自己为哈桑---那个为他追风筝、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保护他的人,又做了什么呢?他全身颤抖,视线模糊,继而更加坚定了誓死必将侄子带回的意念:哪怕艰难险阻,即使舍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而此时,脑海里时而浮现少时与哈桑一起去追逐风筝、一起玩耍的美好时光……最后,阿米尔尽管历尽千辛万苦、身负重伤,终归把侄子带回了家……阿米尔终究是善良的,即使觉醒得晚些,但还是幸运的,他最后拥有了弥补过错、抚平伤痕的机会。他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实现了灵魂的跨越。当罪行导致善行,才是真正的救赎。他真正做到了---救赎自我的同时也救赎了他人,实现了人性的升华。
我感伤之余有些许欣慰。人之初,性本善,爱和宽恕是人性之大善、它给予人的是觉醒、是感动、是勇气和力量……
是的,我们可以为自己或他人去寻找原谅懦弱退缩,无力而为的理由,但绝不能为自身极度的冷漠和自私找借口,因为那是人性的丑陋。阿米尔敢于正视自己,也欣然接受了妻子的不完美,并坦诚相待,他从哈桑身上学到了做人的真谛,学会了坦诚,也学会了宽容。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现实生活中,人总会存在许多不足和缺点,甚至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做过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有缺憾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勇敢地正视心中的小我、勇敢地自我救赎、勇敢地去追逐心中的“风筝”,使其飞得更高更远。风筝是感激、是被原谅后的幸福、是懦弱后的勇敢、是宽恕后的幸运、是追求和信念、是理想、更是希望……
为你,为我,为他,我们千千万万遍!
关于作家的文章11:我的作家梦
文/曹含清.
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报纸,上面刊登着我撰写的商业软文。我坐在沙发上注视着它,脑海里浮现出很多年前的那张报纸——那是我首次发表作文的报纸,黑色的铅字带着淡香飘然而来。
那年我十三四岁,在故乡读初中。那时候我是一个瘦弱、腼腆的少年。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在日记本上胡涂乱抹,偷偷写点东西。我萌发了一个远大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作家,让自己写的文字变成铅字传遍大江南北。现在想起来,我觉得十分好笑,笑过之后便惘然若失。
当时我除了课本与《汉语词典》之外,几乎没有其它读物。偶然语文老师会带来一本薄薄的《中学生阅读》让我们看,像是一块鲜肉抛进饥饿的狼群。我根本抢不到手。我盯上了桌子上的那本厚厚的《汉语词典》,翻了翻一共一千七百多页。我决定要熟记它,还制定了一套识记计划。一年下去,拈拈折折,反反复复,那本《汉语词典》已经破损得面目全非。很多陌生而美丽的汉字渗入我的头脑。
有一次我花费很长时间写了一篇作文。至今我还记得它的名字叫《我的梦想》,至于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那天我突发狂想,想把这篇东西变成铅字,于是我工工整整地把它誊写到稿纸上,装进信封。我从语文老师那里借阅一份报纸,在报脚处寻找到报社的地址,将地址写在信封上。周末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怀揣着那封投稿信,骑车近一个小时来到镇上的邮局。我将投稿信小心翼翼地塞进邮箱,然后一边在林荫路上慢悠悠地骑着自行车,一边幻想着邮递员会将它转交给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老编辑。老编辑认认真真地审阅着它,嘴角闪出一丝微笑。
我一次次鼓起勇气向语文老师借阅报纸,可是彻头彻尾没有发现自己的那篇东西。一个月过去了,在我将要绝望的时候那篇投稿信出现了转机。
我记得十分清晰,那天是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是语文课,窗外的阳光灿烂而温暖,白云犹如一艘艘航船在碧空飘游。语文老师刚踏上讲台,莫名其妙地将亮堂堂的目光投向我。他手里晃动着一张报纸,似乎要向大家宣布什么。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仰脸望着他。他清了清嗓子,用郑重的口气告诉大家说我的一篇作文在那天的日报上发表了。同学们的目光像是一盏盏灯光似的聚集到我身上,议论纷纷,接下来响起一片掌声。
老师捧着报纸将那篇东西念给大家,念完后在黑板上写下四组生僻的词语,问大家这些词语的意思。大家面面相觑,没人回答。他走到我跟前,双手摩挲着我那本破旧不堪的《汉语词典》说:“各位同学,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丰富的语言,希望大家热爱我们的母语,以后要多记,多写,也要多问。”
不久报社给我邮寄来了稿费,仅够买一条裤子,不过给我带来的喜悦却终生难忘。那种喜悦是看到自己的梦想开出一朵小花儿的喜悦。此刻想来,梦想需要恒心、爱心、信心去滋养,需要经过风吹雨淋才能开花,需要经过千磨万炼才能绽放光彩。梦想始终和我们站在一起,我们却总是冷落它,甚至背叛它,让它生锈,让它流泪,让它消亡。
从那之后,语文老师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藏书借阅给我,于是一部部厚厚的名著走进我的生活。我被那些大作家牵引,穿过海洋周游世界,跋涉沙漠坐看风云,返回自己生活的土地,我深知自己的贫乏与渺小,然而在梦想面前,每个人都是强大的超人;在梦想眼中,每个人都是会飞的天使。
很多年过去了,我的作家梦似乎成了天方夜谭。我大学毕业后从事文案策划工作,我写的东西经常变成铅字,不过大多是虚头巴脑的商业广告。我忙于工作与应酬,很少阅读与写作,书架上的文学名著落满尘埃,那些大作家在床头大声召唤,我却沉醉不醒。我的作家梦黯然无光,躲在桌子底下偷睡。我恍然觉得很多年前的那个瘦瘦的梦幻少年被酒水淹死了,被厚厚的脂肪埋葬了。
我想人生是一部书,由印着密密麻麻铅字的书页组成。每一页铅字,蕴藏着一个梦想,讲述着一段故事,或包含着美好,或包含着无奈。
关于作家的文章12:最喜爱的作家
文/王晨萱
想必每位同学心里都会有一个榜样,他可能是一名老师,一位父亲,一个陌生人,甚至一名英雄。而我心中的榜样,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
她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她不断摸索孩子阅读的兴趣,希望自己可以破解童心。她的作品是一个丰富而广大的儿童世界,既是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更是儿童生活的精神世界。我觉得,她的每一个字眼都是美丽的、有魅力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特点、它的感悟。
《女生日记》令我百读不厌。它记叙了杨红樱的女儿即将告别童年,度过女孩子一生中最美丽的阶段——六年级所发生的事情。它以日记的形式,描绘了女生冉冬阳从女孩成为少女的生活。我读着这本书,常常会思考:如果我是冉冬阳,我会怎么做?莫欣儿的父母为什么会悄然分开?林淑媛的美国生活会是怎样度过的……问不完的问题,答不完的答案,合上书,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回忆起那些故事,情不自禁地咧开嘴:嘻!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再读一遍细细地品味吧。
为什么她的书写得如此生动、如此风趣、如此扣人心弦呢?通过不断地阅读,我慢慢体会到,她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心写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读懂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写出来的。所以,我明白了,只要用心、认真地写,能够抓住读者的心,那就是成功的。我也非常热爱写作,我要学习她,学习她的认真、她的用心,她的执着。
我最爱写写绘日记啦!我写的是一本风趣的童话《喵星人去哪儿》,主要描绘了外星球的可爱小猫来到我家发生的趣事,把我幻想成小猫,一个字一个词发自内心地写,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每写完一篇,都先改一遍,然后会绘声绘色地读给爸爸妈妈听,有时他们被逗得哈哈大笑。如今,我最得意的作品——《喵星人去哪儿》,已经成为全班“最热门书本”啦!
杨红樱,你就是我心中的榜样,我一定会加油,多多阅读好的书籍,不断练习写作技巧,我要成为一名孩子心中最喜爱的作家。
为了自己的梦想,加油!起航!
关于作家的文章13:父亲的“着作”
文/许四
父亲生前不是作家,也不是诗人,更不是学者,他只是小县城里一个国营企业的普通职工,生平没有发表过文章。可是父亲常常说,他写了一部着作,有上、中、下三部,而这部着作的中部是他一生最精彩的篇章。
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我刚从学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年少的我知道父亲说这话的意思,可是也不禁在心中打了个大问号——真的是这样吗?会是您精彩的篇章吗?
这事还得从1988年说起。记得那年县里招考乡干部,全县总共才24个名额,上千人报名,犹如当下的国考。在父亲的鼓励下,只差半年就高中毕业的我和姐姐一块参加了考试。成绩出来了,不料却成为了小县城里的头条新闻,全县仅24个名额,老许家一举就得了俩,两个姑娘一个夺得全县第二名,一个第三名,被录取到离县城最近的两个乡。消息飞到老父亲的耳朵里面,当时可把他高兴惨了!记忆中的父亲飞奔着跑到张贴通知的地方,看了又看!然后又飞奔着跑回家,就像自己中了状元一样的呼唤着我和姐姐的乳名:“三儿、四儿,你们都得了!都得了……”声音中满是激动的颤音。可以想象啊!我的父亲,正当他为大姐大哥前途忧心的时候,我和姐姐给他带来了这样的惊喜,而且这惊喜,在那个巴掌大的小县城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惊喜,在他以后的日子里提起来都是满满的骄傲!
可那时仅差半年就参加高考的我不想舍弃学业,学校老师也一再劝说不要放弃。内心充满矛盾的我回到家里,父亲小心翼翼地劝道:“儿啊,现在找个工作不容易,你想想,你一参加工作就是干部,有的人当了一辈子的工人,想转干都没有转成哟。你以后考大学读出书来也只是个干部,不如先去工作,以后再复习考大学……”虽是简单的话语,可我知道,我们姊妹6人,让父亲和母亲操碎了心,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父母微薄的工资,只能勉强解决全家的温饱,父亲浅显易懂的几句话,饱含着几多艰辛!
要下乡工作了,父亲不停地叮嘱着我和姐姐:“儿啊,下乡后要谦虚一些,要记得随时请教别人,要懂得和老百姓打交道……”“一年有四季,四季中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二十四节气,在农村要懂得什么季节种什么庄稼,做什么工作……”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就担心我们下乡去吃不了苦,不知道怎样做好农村工作!
两年后,我和姐姐再次让父亲高兴不已,我们又同时考上大学,再次成为小县城里关注的焦点!记忆中,到学校报到的场景再次浮现,父亲帮我扛着皮箱,火辣的太阳快把大地烤焦,本就有哮喘病的他虽然呼哧呼哧喘着粗气,流满汗水的脸上却堆满开心的笑。当我从后面看到父亲微驼的肩背和花白的头发时,泪水模糊了双眼……
毕业后的我回到家乡工作,闲暇时偶尔在《黔西南日报》上发表“豆腐块”,不禁引起老父亲的感慨:“儿啊!这一生我没有发表过文章,我就只写了一本书——你们姊妹六人,是我一生的‘着作’,这部着作分为上中下三部,最精彩的是中部……”是啊!平凡的父亲把他的一生都倾注在我们身上,我们的成功与失败,都牵动着他的心,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父亲“着作”的组成部分。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像母亲那样体贴入微的嘘寒问暖,但在父亲含蓄深沉的爱中,我看到了他那双对我们殷切期待的眼睛!
关于作家的文章14:别为错过而懊悔
文/刘亚华
作家刘同说:你错过的,别人才会得到。正如你得到的,都是别人错过的。错过,不是错了,而是过了。不要为错过而懊悔,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我的一个朋友,挑着挑着就成了大龄剩男,年过四十依然光棍一个,我问他这一辈子就没一个动过心的人吗?他说有,可动心的姑娘早已经错过了,他现在还在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紧紧抓住她。然后,他跟我滔滔不绝地讲起多年前的往事来。
那个女孩,是他的校友,人长得貌美如花,女孩对他一见钟情,曾经狂热地追求过他,而他是那么高傲的人,总觉得那女孩学习成绩不如他,配不上他。毕业后,他和那女孩分到一个单位,女孩也一如既往地对他好,帮他洗衣做饭,照顾他的生活。那年情人节时,女孩送了一大捧玫瑰花给他,还盛情邀请他参加烛光晚宴,可是那天,他因为忙工作而忘了这事,出来时和女同事有说有笑,而他真没注意到她就站在他的公司门口,一张脸阴云密布着。这之后,女孩主动疏远了他,后来干脆离了职,和他断了联系。
她离开后,他才知道,她对他有多么重要。可他没有胆量去找她,后来他鼓足勇气去找她的时候,她已经成为别人的新娘。这之后,他们一直联系着,他才知道她的婚姻很不幸,因为性格不合离了婚,后来,为了孩子又复了婚。她给他安慰,却给不了他想要的婚姻。他想疼她,却没有机会。他总为错过这个姑娘而懊悔,每次相亲,都拿别个女孩同她比较,结果,越比越伤心,越比越觉得自己现在找的女朋友和她不能相提并论。结果,一直找不到合适的。
我想起一个朋友。他总是因为一件事而懊悔。总觉得当年要不是因为自己年纪轻不懂事,他现在应该比原来要幸福得多。
朋友是师专毕业,分到技校当老师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做到副校长一职。后来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当地教育局借调,专门负责公文撰写。这一写,就是十多年,年轻气盛的他,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编制问题,总觉得凭借自己的实力,一定能让自己升职,光宗耀祖。可工作能力超强的他,几次升职都是因为编制问题而受阻,按他的话说,如果年轻时把这事给办妥了,那么他现在成为单位主要领导绝对不成问题。他也因为这事而耿耿于怀,总是过不去这道坎。
我安慰他说:“错过了就错过了吧。你的待遇,和正职人员是没有差别,已经很好了。而且,你比他们要自由得多。”这样一番安慰之后,他也终于卸下包袱,说再签两年合同,就去实现自己的另外两个愿望,一是去四处走走看看,二是去经商。这些,都是正职人员无法办到的。
别再为错过了什么而懊悔。你错过的人和事,别人才有机会遇见,别人错过了,你才有机会拥有。人人都会错过,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
泰戈尔说:“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所以,别再为错过而懊悔了,错过的人和事,错过了就让他错过好了,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努力向前,让心灵洒满阳光,快乐自在。
关于作家的文章15:愿你既能细嗅蔷薇,又能披荆斩棘
文/徐徐来
有位作家提出了一个概念——反脆弱。他认为,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强韧,而是反脆弱。
比如:一个玻璃杯掉到地上,很容易摔碎,我们说它是脆弱的;一个塑胶球掉在地上完好无损,它是坚固的;但是当我们把一个雪球丢到雪地中,反而有可能越滚越大,它就属于有反脆弱性。
就像生活中,有些人能从冲击中迅速做出反应,在面对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时,他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两只小老鼠与两个小矮人在迷宫中找寻奶酪。他们发现了一个奶酪存量很大的仓库,幸福维持了很长时间。
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奶酪不见了,两只小老鼠随即去其他地方并找到了更好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不愿意接受眼前的现实,整天郁郁寡欢、怨天尤人。
它们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反脆弱性。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让自己从挫折中得到成长,而不是一味哀叹和躲避。
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反脆弱性,那么就很容易被生活牵着鼻子走。没有真正的铁饭碗,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感。
反脆弱能力强的人不会害怕波动,遇到困难可以做出改变,找到自己全新的发展方向。
《论语》有言:“君子不器。”
意思是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自限其用,即我们不要活成一个机械体,要活成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生活中永远都充满着给人带来进步机会的挑战,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要努力从中获益。
只有在不确定性中积极前进获取力量,才能抵抗突如其来的风险。
想法再多不如面对现实,挑战自己,沉淀自己,去迎接生活中每一个挑战。转化思想,重拾原来的坚定,做到每日有所收获。
作为一个普通人,最好的人生哲学就是:踏踏实实工作,作为保障生活强韧的堡垒;认认真真地经营一个爱好,作为反脆弱力去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脆弱的事物喜欢一成不变的环境,长期的稳定,反而会让我们失去抗击风险的能力。
生活就是泥沙俱下,鲜花和荆棘并存。我们要愉快地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
愿你既能细嗅蔷薇,又能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