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高原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高原的文章1:初秋的念想
多日来高原少见的炎热,在几场秋雨过后,逐渐变得清爽。终于不再焦躁的面对过热的天气,身体着实舒服了好些。
他去外地出差了几日,我实实在在想念了他几天。这样的念想在初秋,在我们婚后不到一年的时光中,真真实实的存在着:想他在我的身边,或者说说话,或者就静静相互依偎地坐着,都是让我满足的状态。何况,时下,又都是他回家来就在厨房忙着做饭,而不让我染指半点油烟和葱姜蒜。
我知我是幸福的,我知我是知足的,我知我是被爱着的,我能做的就是也好好地去爱他…
前一周,是七夕,少了往日定会写些文字来抒情的习惯,只记得一定要买个礼物给他,真心地谢谢他几个月来的辛苦。递给他的一瞬,看着他开心的样子,心里的快乐满满的!
他出差只是几日,而我这初秋的念想也如同这初秋的雨一般,丝丝不断…
关于高原的文章2:闻香识荔波
文/何蔚
多雨多雾的云贵高原,给区域内的每一座城都定做了一副高鼻梁。
荔波正好处在云贵高原的边缘位置,她背靠十万大山,自然是不会缺少卡斯特地貌那种高鼻梁的。不仅如此,她还拥有亚热带原始森林的美丽睫毛,拥有小七孔、大七孔这样清澈幽蓝的大眼睛。——你看你看,这些天生丽质的东西全都挂在她秀色可餐的脸上了。
第一次听人提荔波这个名字时,很容易就想起了荔枝菠萝一类的热带水果。想起这些水果的时候,鼻尖上自然就飘起了一股清香酸甜的气味。但遗憾的是,荔波这个名字确实与水果无关。在北纬25°7′至25°9′之间,荔波恰好与热带水果的生长环境擦肩而过。幸好还有芭蕉树、龟背竹、三角梅和鱼尾葵之类的常绿植物,为她撑起了属于南方派系的山水布景。
在云贵高原的千山万岭中,惟荔波享有“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之美誉。这是因为,荔波手中握有以“南方卡斯特”为标识的地理品牌。在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占据了全县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小七孔、大七孔、樟江、水春河等一批惊世骇俗的风光集群闪烁其间,独特的生态资源和科研价值,使她有幸跻身于“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不过,这些对我而言都不算重要,我所看重的是驴友们对她的评价,那才是出自内心的准则。而当我确认驴友们已将其精华之处列入“中国最值得去的50个最美的地方之一”时,什么也挡不住我向它投怀送抱的决心了。
适逢盛夏,我带着妻子由火炉之城武汉一路兼程,经湖南怀化转到贵州凯里,再由凯里转到都匀。在都匀市区休整了一夜之后,次日清晨七点半钟,便乘坐由都匀市平桥汽车总站发往荔波的早班车,中午十一点之前抵达荔波县城。走出车站,云白天青,虽有艳阳普照,却一点也不觉得滚烫灼人,这里的最高气温不过摄氏30度左右,与武汉的春末或秋初不相上下。看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和“四季如春”之说,在这里还是经得起推敲的。更何况在认识荔波之前,我就已经从她的名字里闻到了水果的香味,因此我相信她。我相信荔波的美好,肯定不比荔枝和菠萝逊色。
与广西相连的十万大山环抱着小城荔波,百里樟江将欢活与恬静一分为二,一半给了上游,一半给了下游。在横跨樟江的大桥上一转身,就可一眼望尽高原跌宕,白云叆叇,绿水长流。曲线玲珑的荔波,就在繁华与僻静之间很有弹性地扭起了腰肢。
荔波县城规模不大,仅有一条主街道勉强称得上宽阔,其余街道均显得有些狭窄、苍老。这些又窄又老的街道沿樟江而建,虽长不过公里,宽不过十米,却有远山近水首尾呼应。因此,小城荔波总是能在母亲河樟江的庇护下,尽情享受着风调雨顺、水涨船高的优厚待遇,同时又能尽情沐浴云贵高原向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所独有的天地灵气和雨露阳光。
早年的荔波和九寨沟一样,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始终不能被传统意义上的避暑胜地所公认。一方面,这说明我们的先辈们实在是太没有福分了,天路逶迤,舟车不畅,致使他们一再错失了这隔世的风景;另一方面,又说明这些藏在深闺里的锦绣河山实在是太幸运了,若是早一百年科技能像现在这么进步,舟车能像现在这么畅达的话,说不定这柔弱的风光早已在万丈红尘中支离破碎、奄奄一息了!
我在幸运与忧患的情绪中僵持了片刻,接着就开始感到饥饿。正午时分,我和妻子在县城里随随便便吃了一顿午餐,就准备直奔小七孔景区。我们知道,那是荔波湛蓝的眼睛。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在那碧蓝的眼波上投放我们自己的影像,让我们平凡的幸福与卑微的精彩,通过倒影的方式被遥远的山水登记在案。
关于高原的文章3:高原绿竹
文/碧波
苍凉雄阔的云岭高原,如远古的炊烟,生生不息,余韵袅袅。
一把把挺拔修长的摩天巨伞、一面面碧绿欲滴的泱泱大旗、一幅幅气势恢弘的绿海油画——起伏在高原的心脏!
啊,故乡滇中高原的绿竹,祖土故乡的风景!你美丽、你骄傲、你珍贵!你那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绿,像一簇簇报春的红梅,像一团团红色的火焰——温馨蔓延,一泻千里。
面对鸟笼般的灰色高楼,一种怀想、一种寄托、一种歌唱,谱成生命的断章,让我展望。
展望,烦闷被绿色的情致驱赶。
展望,思绪长上绿色的翅膀。
山寒水瘦、枯草凄然的隆冬,你凸现出绿色的个性,如同大漠驼队,摇响生命的风铃;你在冽风中瑟瑟伴出绝唱,如同百鸟欢歌、万人齐喊。
你像一朵云,在蓝空飘动。
你像一条河,在大地滚涌。
啊,你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流淌着鲜花般鲜活的记忆、流淌着磐石般生命的故事、流淌着彩灯般溢彩的新生。
一株竹子就是一行绿诗句。
一片竹叶就是一粒绿宝石。
透过时光的隧道,我看见我自己成了你身上的一片叶子,心,永不分离。
关于高原的文章4:星夜的回向
接近天空的高原,靠近国境的温泉,贴近灵魂的体验。我就在这里,从不曾离去。
星空浩瀚灿烂,每一夜每个清晨,我都不能停止凝望。刚才大家从卡若温泉开车回到低海拔,在路上见到两只野生狐狸等物种在喜马拉雅山脉间大摇大摆。
萨迦寺5000多米的禅修中心和更高海拔的闭关处很殊胜,午后为萨迦的后藏绘画大师做好了简历,迫不及待地去了禅修中心。白天的庙宇和夜空下就是不一样。
带着懒洋洋镇过瘾的温泉的余香,我们坐在上师朋友家晚餐,热乎乎的面疙瘩,香喷喷的风干羊肉,热腾腾的牛粪取暖,自在在的朋友情谊。我捧着甜茶沉醉着,似乎不知今夕何夕!?
您知道的,我终于来了;您明了的,我的尘世蜕变;您懂得喔,我感受大慈悲。我回归在异乡故国,我不去想尼印,我不去想深圳,我告诉亲人们…现在只有西藏让我更幸福,属于自我,回归灵性。
红尘滚滚,我不慕漂泊。有太多人走的太快,以致于灵魂无法赶上身体,可叹的是,他们并不觉察。近一年,无论走得再远,步伐再快捷,我的身心都不在他乡,我庆幸自己更安定和纯粹……
在这个美好悠长假期结束之前,我在星空下默默祝祷着:愿天下人都有平淡的快乐,平和的幸福。愿我
和我所爱,从此以后没有遗憾!
关于高原的文章5:枣花盛开
文/漠风
五月,高原的梁峁山川上大片大片的枣树长齐了绿个盈盈的叶子,此刻正是枣树盛开枣花的时候。枣花的花骨朵不是很大,但是枣花的香味却是扑朔迷离、香气迷人。一群群蜜蜂、各色各样的蝴蝶争先恐后地落在绽放的花瓣上,享受着枣花的香味。偶尔有人路过高原,坐在缓缓南下的列车上,只要将头伸出窗外,就能呼吸到开得正浓的枣花香味。
枣花的花骨朵不大,小巧玲珑的花骨朵看上去是那么婀娜。狭小的花瓣浅浅地镶嵌在墨绿的叶子中央,享受着春光带给它最为娇贵的时刻。如果不是仔细的人,很难能看到真正的枣花,枣花的颜色是极其特别的,淡淡的黄色,在枣叶的映衬下灿烂而耀眼。
五月枣花盛开的时候,正是高原人闲暇的时候——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还没有上学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聚集在枣树林下。老人们就坐在枣树叶子遮起的阴凉下面拉话,每到中午,他们甚至拿来大毛毡和磓臼枕头,在枣树下开始一场甜蜜的午休。
枣树下乘凉的女人们都是忙完了园子、地里的活儿才来的,手巧的她们个个都是纳鞋垫的高手。她们在鞋垫上绣出各式各样的精美图案,让人看了赞叹不已。偶尔,一阵微微的风贴着高原吹过,轻轻地拂动着茂密的枣叶,发出沙沙的响声,随风洒落的枣花就落在她们的秀发上,留下阵阵余香。
孩子们却不是因为乘凉才来枣树林的,他们的队伍要远远的大于那些老人和妇女们的队伍。依着这一片片长势正浓的枣林,孩子们的游戏开始了。他们像一群灵巧敏捷的猴子,三两下就噌噌爬上枣树,接着,就像被新生的枝干和芳香逼人的枣花逗乐了似的,他们都呵呵地笑了起来。
枣花没有牡丹花的娇贵和稚嫩,没有玫瑰花的芳名和浪漫,更没有紫藤花的妖艳和夺目,它更像是百花界一株坚强绽放的小草,它扎根于厚实的黄土地上,高原气候让它具有了和高原人一样的性格,厚实、地道、深沉。
五月,漫山遍野的枣树上开满了枣花,绿个盈盈的叶子,黄个生生的花,香个楚楚的枣花味,弥漫了整个高原的山梁、沟壑、凹坡、田野和村庄。该出山的人都走了,把一片片老先人留下的枣树留给了看家的女人们。可城里的人却大批大批地来了,开发的、旅游的,为高原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希望。
这些长势盛好的枣树啊!嫁接着一代又一代的梦想。刨不完的黄土地,旱不死的干枣树,年年月月,月月年年在这片憨厚的黄土地上生长着、延续着。
关于高原的文章6:高原上的歌声
文/江野
吃过中饭,陈荭给在民族大学当打字员的表姐打电话,刚按下发送键,一阵热辣辣的男子的烈酒似的歌声直截了当地撞进了她的耳腔。
这歌声很热烈,很奔放,就像高原上哗哗作响的强烈的太阳光,就像狂猛的高原风,在万马奔腾般火热旋律的伴奏下,如同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
这歌声紧紧地抓住了陈荭的心。
陈荭陶醉在了这浓酒般的歌声里。
陈荭去过迪庆高原,省城长大的她对那里的一切都倍觉新奇,那里的喇嘛庙,那里的撒着格桑花的白绿相间的草原,那里粗犷’的高原上的歌声……
可只两天就回来了,年幼的她又涌进了大城市的人流车流,涌进了日复一日的生活里……
歌声停止,陈荭这才想起打电话的事,赶紧说道:“表姐我是小荭,那件毛衣……”
她是想问表姐一件毛衣花纹的打法。她认为表姐的手机可能是刚换了彩铃。
“什么表姐表妹,什么毛衣不毛衣的……”始料不及,手机里喷过来的是一青年男子的声音。
声音很冲,很粗野。
“请问你是表姐夫的弟弟吗?”陈荭知道表姐夫有个弟弟,常到表姐家里去,在省民族大学当驾驶员。
“什么弟弟哥哥的,你到底找谁呀?”青年很不耐烦。
陈荭仍不甘心,因为她坚信自己拨的是表姐的手机。
她坚忍不拔地说:“请问你是民大的吗?”
“是啊,我是民大的!”
“您贵姓啊?您是姓沈吗?”
“你连我贵姓都不知道,你打我屁的电话!”
说完立马就关了手机。
听了这粗鲁甚至出言不逊的话语,陈荭感觉很受伤,她虽然意识到是自己拨错了号码,但他也不应如此地出口伤人。
然而此刻的她已顾及不了这些,她鬼使神差已被彩铃中的歌声和歌声背后的男青年吸引住了。
陈荭想,世上歌儿千万首,他选中的是这一首……
此时,她的心里似有一股热浪在翻滚……
热辣辣的藏族歌曲又开始在她心里缭绕、撞击……
虽蹩脚却粗野有味的男青年的藏族普通话又开始在她心里盘旋、回荡……
藏族青年,省民大大四的学生或者研究生……这些个名词在陈荭心中跳动……
于是她又琢磨起了那个错的手机号码,于是她就又拿起手机。
陈荭想再听一次那段歌曲。
她甚至还想……
可是那个歌声再也没有出现,虽然她试按了好几个可能按错的号码。她突然想起了民大的表姐。陈荭决定立即到表姐那儿去。
陈荭向表姐请教了毛衣花纹的打法后,对表姐吐露了心迹。她说,我无法忘掉那首歌,和那个出言不逊的人,
我总想着高原上的金子般的太阳光,高原上的雪山和高原上呼啦啦作响的劲风。他肯定是民大的藏族学生,表姐是民大的,表姐帮帮我,我想见到他……
表姐笑起来,说:“小荭,你真是幼稚到了极点,一首歌你竟爱上了一个人,况且还不是他唱的歌。”
“表姐你要知道,文如其人,歌也会如其人,他选这首歌说明他也是这种人。”
“再说了,你连这个人都没见过呀!”
“我听到他的声音了!”
“他的声音,他的声音是出言不逊啊!”
陈荭说:“但是,我就是……表姐,你就帮帮我吧!”
“我怎么帮你啊?这么大个学校!”
“你可以,你可以到各个系各个班帮我去了解一下,有哪些是藏族男生?”
“我又不是老师,我又不是校长!”
“你毕竟是教工呀,姐姐!”
“小妹,我越想越不靠谱,这完全是大海捞针!我就不明白,你一个漂亮的大学生,工作又这么好,多少小伙子追求过你,你却偏偏……”
“我也不知道,我就是……”
“问题是不好找啊!你想想,那么多班那么多学生,人家不笑我才怪。还有,你怎么就知道他肯定是藏族呢?”
这时,陈荭突然不说话了,她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
她说:“算了,表姐,我突然想到了个办法,你也不用挨班帮我统计了,我打算到校教务处去,那里肯定会有……”
说完,也不听表姐的劝阻,也不在表姐家吃饭,她出门就径直向教务处奔去……
关于高原的文章7:初冬
文/萧忆
初冬的鄂尔多斯高原,泛着一股股透心的凉意。矗立在街道两旁挺直的梧桐树,一个个都像佝偻着的老人,耷拉着身体不甘地向着北边吹来的凛冽的冷风致意。梧桐树是过多的留恋夏日的季节罢了。冬日里就算有再养眼再妩媚的景致,对于日日夜夜辛勤执勤的梧桐树来说,都似乎是不入眼的。紧接着,雪白的浓霜就在某一个夜幕降临的晚上亲临大地布置整个冬天的开幕式。广场上葱郁的小草经过浓霜的抚慰之后,像岁月叫醒了痴迷的老人一样,开始在闲闲散散的日子中打瞌睡了。大路上行走的满载着大白菜的卡车多了起来,司机们满脸堆着愉悦的色彩听着从喇叭里传来辽阔的大草原上一声声欢快的马头琴琴音。鄂尔多斯高原上生活的人们开始三五成群地涌现到菜市场采购成熟的大白菜了。大白菜要经过一番繁琐细致的程序最后才能当做冬日里饭桌上甜美可口的酸菜了。或许是高原的冬天在过去由于地理的缘故,能吃上的蔬菜少之又少,便形成了腌制酸菜补充冬日食量的习惯了。而截至今日,社会的发展让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也能在冬日吃上各式各样的蔬菜,而留下来腌制酸菜的传统却没有因此而断绝,反倒是日渐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上初冬必做的营生。
我便想起安宁地静卧在黄土高原腹地上的那个小山村李家焉了。
初冬的暖阳和煦地照射在李家焉苍白的村碑上,一缕缕淡红色的云彩慵懒地浮游在空透的天空中。枣树脱光了浅黄色的衣服羞涩地站立在山坡坡上,几只绵羊低着头啃着淡绿色的干草。放眼望去,一片苍茫的空灵像是潜行的苦行僧一样孤独地爬行在赤裸的黄土梁上。唯一带着鲜艳颜色的山枣子,在陡峭的悬崖上随着偶尔起来的风入神地舞蹈。偶尔一只携着红得发亮的尖嘴老鹰,踅回在蔚蓝的天宇中,随即便抖动着暗灰色的翅膀发出一声长长的哀鸣,李家焉的初冬就显得更加的寂寞了。枣树干瘪的叶子窝在背风的沟岔里面,枯黄的莠草就迎着风和着山羊的咩咩声与枣树叶子探讨初冬的故事了。不算宽阔的坝田上,被收拾起来的玉米秆子一根挨着一根依偎在一起,像是坐落在高原上一个个颓败的城墙了望台,二三十步的间隔,就出现一个。猫呀狗呀的横行在玉米垛之间,这里俨然成了他们游戏的童话乐园。记忆深处的此情此景,在繁琐的城市生活中,却如此清晰而逼真地闪现在我的视线里。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后,我是那么决然地迈着欢愉的步伐走出李家焉,去盲目地寻找属于我向往我的地方。而如今,李家焉留在我心中的镜头,却要在苦楚地在记忆中努力地寻觅。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李家焉的印象,会随着我越来越远的方向变得模糊,变得恍然。而当我再一次看到鄂尔多斯高原上熟悉的带着它熟悉的味道时,又一次的陷入长久的思恋。
初冬的这个时候,是种植在背洼洼上的胡萝卜收获的季节了。我看见父亲娴熟地将生长在地上长的极其漂亮的胡萝卜拔出来放在箩筐就迅速地投入到拔下一个的循环动作中。粉红色的胡萝卜像一个个跳跃的活泼的精灵一样横七竖八地躺在用柠条编制的箩筐中,它们或许在高兴地感激父亲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寒流赶来之际将它们收回去。父亲吃力地拉着沉重的平车艰难地前行在狭窄的土路上,汗水顺着背心的模型在他衣服外渗透出来。父亲的脸,跟脖子红在了一起。我撅起屁股狠劲地推着平车。父亲粗粗的喘气声,跟谁家的犬吠融洽地交合在一起。那是一幅多么令人难忘的画面呀!
满载着胡萝卜的平车停靠在院落的时候,夕阳暧昧的暖色已经渐渐爬上光秃秃的山头了,各家各户的烟洞里袅袅娜娜地生起来一股股灰黄色的烟雾。李家焉瞬间就进入了短暂的热闹。孩子们穿上厚厚的袄子手中紧紧攒着向日葵秆子从东家跑到西家,又从山底驰腾在山头。漫山遍野无序的吼叫声在炊烟弥漫整个村子的时候响彻起来。孩子群中,一个脸蛋被冷风吹得通红的小男孩,手里却意志坚定地拄着向日葵秆子在向晚五光十色的余晖里朝着即将陨落的夕阳肃穆地致敬。这个小男孩,就是小时候我。我全然不顾家里将胡萝卜拉回去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忙,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入到娃娃军中,号令山野。有些时候,我们就驰骋在中过洋芋的田地里,两只眼睛像涂抹了光彩一样明亮且仔细地搜寻着遗落在洋芋蔓子中的洋芋,随后便生起一堆堆篝火,将洋芋放进去烧着吃。往往洋芋还没烧熟,旷野里就传来了杂乱的喊叫声,不是东家的喊孩子回去就是西家的。于是乎,立即将滚烫洋芋装在衣兜里,顺着随着山势修筑的梯田往下跳赶着回家。
母亲正坐在院落里拿着刀子将胡萝卜的根须一根一根削掉,父亲就蹲在门台上,埋着头吧嗒吧嗒地吸着味道难闻的旱烟。母亲见我回来,赶紧让父亲将锅里蒸的几块窝窝让给我吃,我能闻见,锅里又煮的是我最不喜欢吃的高粱米儿稀饭。母亲知道我不喜欢吃高粱稀饭,就将蒸的几块窝窝都给我吃。母亲要赶时间将堆在院子里的胡萝卜的根根须须都处理掉,还要将萝卜切成长方体状的长条腌制的。那时候,院落里的大白菜,也依着太阳的方向码放在宽条子石板上,一排排,一行行,像队列的兵种,在等待父母的检阅。等阳光将大白菜的水分吸收的看上去整个白菜萎靡不振奄奄一息时候,母亲就又要忙碌着腌制酸菜了。而为漫长的缺乏食物的冬天腌制几大黑翁酸菜跟胡萝卜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块盐。那个时候,父亲总要提前去10里路开外的镇子买一袋从镇川堡贩回来的大盐。我跟父亲在背洼洼阴潮的凹地里拔萝卜时,母亲就与妹妹在村西大槐树下的石碾上碾盐了。石碾在初冬是最忙碌的时候了,每家每户都要在其上面念大盐、黄豆、小米。石碾与村民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了,长期以来,石碾已经被勤劳的人们神化成白虎的象征。每每遇到重大的节日,人们都怀着虔诚的心跪拜在烧着香的石碾前面,真诚地祈祷来年是个丰收年。石碾旁那棵硕大的大槐树,不晓得现今怎般模样?是否依然敬业地守候在石碾的身边。
而如今,父亲已经带着他没有完成的夙愿永远地离开了我,孤独地留守在那方属于他最终归宿的土坟里,任刺骨的寒风簌簌地从他的身边黯然地刮过。父亲的离世,像一根冰凉的马鞭一样,紧紧地催促着母亲走上进城务工的道路。在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跟精神压力下,匆忙地为我赚取一笔笔天文数字的大学学费。而李家焉的记忆,也由此划上了一个沉重的不舍的句号,像是停靠在空明的天宇中的那轮悬挂在石碾旁老槐树枯梢上皎洁的明月,就在眼前却永远触摸不着……
我停靠在数百里之外初冬的鄂尔多斯高原,荒凉的北风像怒号的浪涛一样日夜扫荡着这个毗邻毛乌素沙漠的小城。我在从记忆中努力地搜索着关于李家焉的初冬的往事,往事却如同一个个清晰的真实的幻影,出现在我的枯燥的瞳孔里,显得那般无奈、苍茫、无助、落寞……
关于高原的文章8:迪庆高原
文/伊熙堪卓
飞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离地而起,迪庆高原从视线中被飞速运动转化成一个碧绿的圆点:蜿蜒的河流、安静的湖泊、激越的峡谷、雪山或湿地通通在一场加速运动中被吸纳到圆点当中,我用线把这圆点穿戴在脖颈上,于是,这高原变为我的行囊,我希望依靠记忆背负着它,奔赴人生其余的相遇离别。
迪庆让人变得慵懒!
这慵懒似乎源自人们对“香格里拉”的深度迷恋和揣测。
人们在丝毫没有参照物的对比下构画着只属于自己精神王国,而迪庆恰好具备了满足这类愿望全部要件:美丽、高远、宁静、舒适……
这种世外桃源的特质,尤其体现在夏季的迪庆高原,它如同一张的巨大温床,允许每个寻梦的人在这硕大的床上酝酿梦境搜寻理想;它同样允许像我这样途经的过客在自己的怀中打个小盹,而后睡眼朦胧的离开。
漂亮的其米带着我终日在古镇宗塔游荡,我下榻于此,如同其他背负行囊的旅者。
迪庆的慵懒也在这些游荡中被我一一捕捉到。
人们散落在老城高低不平的石砌街道上,淡淡几声吆喝,若有似无招揽着生意。
随意推开一家老屋,在满盛阳光的院落中,用一杯茶或咖啡,把自己流放于绵软的老藤椅中,香格里拉就在我身边。
除却海拔,她弥散着一种令我迷醉的甜美气息,像皮肤在清晨阳光下的自由呼吸,我摊开手掌,时光在指颠跳跃,我能触摸它,随意延展或收缩它。
我曾经是如此渴望远方,渴望那些在远方将至未至的突如其来,渴望旅途中无从意料的相遇别离。
在迪庆,我更愿意,身如一捧剔透的落雪,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就地融化,自由升腾或降落,亦或在时光的恩赐下变为她土地上的一棵草、一朵花或一粒尘埃。
我曾经以为,我爱藏地是因我的血液流淌着与这土地无法割裂的同宗同源,其实不然,无论迪庆高原或是雪域康藏,我仰望不同的雪山,追随不同的草原、河流和帐篷,走得越远越艰险我只会愈发变得简单犹如赤子,只要这样的高原存在,我永不会变得比婴儿更复杂、比动物更凶猛。
于是,我这样迷恋着迪庆和一切藏人居住的远方。
择一处致高点,满眼是人字顶的片石屋顶,满眼是惬意安详的各式露台,在这样的露台上关闭思想、关闭耳朵、眼睛和触觉,把身体交给风和空气中流淌的温暖气息,如一片落叶自由轻盈。
咖啡滚烫,香气氤氲,我是流芳百世的蝴蝶,也是荒野自由盛开的野菊。
古镇里叫“兰卡名典”的客栈体贴的收留了我的躯体,黝黑的康巴汉子谢怡诚是他的主人。接受邀请,我在他小巧漂亮的四方形天井花园中吃饭、喝茶、看书或发呆,我在他街边的长木凳上栖息、闲聊或走神。
那温暖柔软的大床安抚着我平淡荒芜的心灵,它令我清醒却犹似幻梦。
我们逐门逐户寻找传说中的美食,无论中餐西餐还是藏餐,我们大快朵颐,仿若逃离牢笼的鸟儿,尽情虚掷光阴。
人生若有时段需要放纵欢愉,我想我愿对着如斯高原纵情游走。不装修房屋、不买车、不要电脑、不写字、不怕地震、不要香水、不憎亦无怨尤,永恒知足且愉快。
人生若有时刻需要恋爱,我愿牵着恋人的手面对如斯高原义无反顾奔向远方。不纠结、不贪婪、不哭、不恼、不叹息,只是向着远方无畏行走。
普达措国家公园隐藏在我脚下的翠绿苍山中,由机舱向外望去,它似乎从来不曾存在过。
空间隔离它在大地上的处所,在山峦起伏的横断山脉尽头,它是脱离了桎梏的人间天堂,我曾经经过的野花盛开的蓝色湖泊在高原阳光下波光粼粼,水色潋滟。
那艘尚未开始载客的崭新游轮带领我们三个来自远方的游人在碧塔海中徜徉。
藏人认为普达措是神灵庇佑神舟抵达湖泊彼岸的吉祥圆满之地。在我看来,在他身体之上的碧塔海和硕都湖更似这中国第一座国家公园的一对眼波流盼的眸子,在高原群山深处闪闪烁烁。
碧塔海瑰丽的蓝色一直萦绕在我对湖泊所有幻想中,就是这样地湖水,这样山水相映的蓝色令我对湖泊的构想更趋完美。
暗褐色的小松鼠蹦蹦跳跳跃下树枝,漫不经心的瞪着我们手中的食物。
栈道漫长无涯,这小东西似乎看惯了背着行囊如我一般的人们,它并不惧怕我的到来,更不在意我居心叵测的思想。
其实,在我的内心是多么渴望捉住它,带它回家啊!
这大概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总体态度——新奇又贪婪!
我们总是渴望占有所有美好的东西,我们总不愿放弃对大自然的伸出的手,哪怕面对一条自由的生命。就算在家,我能给予它的只有一只精美的小铁笼。可是,思想总是会不由自主让我想带它回去,似乎只有这样我才会与之更加亲近,我才会更加完整的拥有什么。
牛蒡在习习微风中自由生长,栈道两旁肥硕的叶片舒展茂盛。植物和动物都是如此,当它们失去天敌就会呈现出如此闲适丰盛的模样,难怪由机舱俯瞰,迪庆高原萦绕着如此层次丰富的绿色。
杉树、栎树、忍冬、桦树、杨树、杜鹃……
迪庆舒展开温暖的臂膀,就变成了传说中的雪国香格里拉,那里的国土形如盛开的八瓣莲花,人人证得真理不坠轮回;那里永无烦恼忧愁,远离生离死别和人生无常。
时光流转中,藏人为自己勾画了肉体与精神能完美相处的理想空间,而这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时空,满足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设想全部要件和精神需求。它似一个你永远可以不断添加美好构件的梦境,隐藏在我们心底深处,这潜伏如同一剂海外仙方治愈着我们荒草丛生的魂灵。
而我,就是这传说唯一的信徒……
关于高原的文章9:山风吹过鹦哥嘴
文/胡庆和
神秘巴塘
巴塘是高原名城,按照我的话说是,近代康巴高原的历史大书,有半部是在在巴塘写的。最有代表性的一句流行多年的精辟之语是“上有巴塘,下有苏杭。”把巴塘和江南名城苏杭二州相提并论,可见巴塘的优美与份量。其实巴塘与苏杭二州相比,它的确不在一个层次,这当然是说它的风光与繁荣,但就文化含量而言,它在祖国的史册上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弦子,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在藏区,一提起弦子,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巴塘,因为巴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誉为“弦子的故乡”。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国家文化部曾将巴塘县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金沙江峡谷位于巴塘境内,平均海拔2300米,所处纬度比成都还略低一些,这里受湿气影响,四季温暖如春,被人们称作是藏区的“高原江南”。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造就了峡谷内雄伟、壮丽、险峻、奇特的自然景观。
和天下所有名城一样,名称的来历也有它的独特性。一场洪水滔天的恐怖袭卷高原,朝天的洪水淹没水草丰茂的扎塘草原,人畜淹没,房舍冲毁,一个放牧的牧童被洪水卷至半空,看着美丽无比的扎塘草原被洪水吞没,不忍离开人世和眷恋故土的情怀让他大声呼叫:“我的扎塘”。同样被洪水卷走的一只只羊羔与牧童的呼叫产生共鸣,也在被洪水即将吞没时发出最后的呼叫:“吧吧吧”。这一场景被站在高山的僧人看得真真切切,震撼着他的激动心灵。水退了,草原恢复了往昔的宁静与美丽,那个僧人触景生情,向人讲述那些日子发生的事,就把羔羊的呼唤的“吧”和牧童的呼唤的“扎塘”合二为一,将这块水草丰茂的坝子取名为巴塘。
巴塘县名的来历肯定有些神话色彩,但是它在近代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许多康巴第一的历史却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康巴高原第一条电话线是在巴塘架起的。第一株苹果苗是由美国传教士在巴塘栽植的。康巴第一所带有现代教学意义和西方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会学校是在巴塘建立的。第一个藏族马列主义的信徒、第一个给毛泽东当藏语翻译的思想家、哲学家平措汪杰是在巴塘诞生的。第一个被蒋介石封为中将军衔的藏族人格桑泽仁是巴塘人。第一个被称为藏族“女班超”、“女张骞”的女中豪杰刘曼卿是巴塘人的媳妇。新中国诞生以来的藏族第一个女教授邓珠拉姆是巴塘人。还有许多在康巴历史中写下厚重一笔的史实不一一述说,但有段历史却不能不让人感叹万端。这就是至今记录在鹦哥嘴的故事。
关于高原的文章10:高原遐想
文/肖岑衎
虔诚为了与文字抵足而眠,赤心为了与圣洁雪山周转。——题记
高原之上。
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上是变幻无常的雷霆冰雹,猎猎罡风把朵朵白云撕裂,彰显着雪山无边的天威,玛尼石堆砌了藏民的祝福,以此希冀着上苍的恩赐;山下是祥和平静的德格县城,和经幡随风飘舞的不只有喇嘛的清心梵唱,更有信徒对经文的痴迷喃喃。寻觅朱红的院墙,幽暗里一缕墨香施然而至,竟成藏地时光里隽永悠长的模样,于旅途的风中向晚生香。
难以想象会以这种方式再一次认识熟悉的文字,尽管它已经深刻进我的骨肉,流淌进我的血液,留驻于我的脑海,却依然被印经人对待文字的虔诚所震撼。印经的仁央老爷爷年过七旬仍旧坚定地上刻版、刷油墨、铺印纸,有条不紊里沉淀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在昏暗的房间里,灰尘飞扬,坚毅清瘦的脸庞格外分明,身形隐没在阴暗里,宛如一尊隐世活佛。他对待每个环节都必定亲力亲为,手脚利索之间一行行经文就这么带着墨香飘然而出,看得让人着迷。老人一边快乐地与我交谈,一边利索地印经。这座古老的德格印经院,怀纳了他的青春和心血,在长达几十年的岁月中和他相伴最长的就是经久不绝的墨香。闲暇时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手抚选经楼中一卷卷的经文,细细凝视,然后走过长长的走廊,留给世人孤独而伟岸的背影。
夕阳透过了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仁央老爷爷,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对文字的爱恋,对藏文化的热爱,对工作的恭敬,却使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间光线黯淡的院落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在这位身着朴素藏袍、头戴牛皮毡帽的平凡老人面前,我能做的只有深深地祝福和尊敬。参观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过这里的印经人们,能够在纷扰的尘世夜晚里,头枕星河圣山,怀抱一片赤诚与文字抵足而眠,一定是幸福而满足的吧?此时,在德格印经院这方天地之中,文字背靠着圣洁雪山,借着温柔的山风把智慧的话语带给世人,它以一种特别的精神点化着我,让我陷入无尽的遐想。
和大多数信者一样,来到德格印经院一定要转经,信者普遍相信围着印经院转上一千一百一十八圈便能功德圆满。处在转经的人群中,生怕打扰了信者安静的修行,我索性也加入转经的队伍中,众口宣念的祈福经文汇成了一片宽广的江河,却并不刺耳,相反让人心地平静。更有虔诚的信者如同转湖般正式,匍匐磕头,双手抚地画一个大圆,如此周而复始,如雪山海子般清澈的眸子里满是谦逊和温和,让人不由得想起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中那位在“风中长养”的翠翠。这是一种别样的安静,周围的人不会好奇地指点,只是习以为常地让出空间供他转经,一磕一拜的举手投足间,既有着日月星辰的尊严,也有着心如铁石的坚定。在金黄色余晖中我被彻底震撼了,这群笃信的信徒,用他们的真心探查大地的脉搏,文化的鼻息,一丝不苟,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伫立良久,感叹在这座雪山下,每个人都可以是安然生活的自在佛,不需要长伴青灯,不需要刻意祈祷,心在,哪里都是修行。
出得门来,凝视双手,我蓦然嗅到自己的指尖也萦绕了百年的墨香,恒久不散。这时候暮色四合,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不多时就成为一片灰褐,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归栖于山谷之间,如夜之云海独抱沉寂。高原上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当中包含了一种大秩序,让人凛然畏惧。
无垠高原之上我太渺小,如同初生的婴孩面对纷繁世间的不知所措,浩瀚星河面前我太胆怯,只愿以梦为马,笔耕不辍。
关于高原的文章11:我的高原我的家
文/杨全富
一座座高山,千千万万座连接在一起,就像是跳锅庄舞的绒民且歌且舞,将横断山脉绵延成浑然天成的整体。
登主峰,才能领略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妙感悟。
站在山巅,我虔诚的膜拜,放眼四方,感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谢上苍的眷顾,在沧海桑田之后不经意间行笔狂舞,点缀了这一副惊世之作!
辽阔的高原也因为有了山的巍峨而愈加的雄壮,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也因山的雄壮而粗旷,造就了大山一样伟岸的康巴人!
沧海桑田,风雨兼程,岁月悠悠,见证着世纪的变迁。
高山峡谷中的古老部落,在历史的磨练中历经斗转星移和海枯石烂,演绎着亘古不变的故事!
在一片片巨石垒成的山脚下,我翻看着这一页页无字天书,就像是打开远古神话遗著,看到了阿米郭尔东消灭恶魔的豪迈壮举!
在大渡河畔,我侧耳倾听,那澎湃的激流撞击两岸奏响着激越的鼓点,使人回想红军在绒地挥师北上金戈铁马的壮举。
遥想当年,太平军石达开却因万丈悬崖无路可行而败北渡河边,一杯黄土埋忠魂!
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屏障,就是一首首传世的诗章!
清清小溪
只有走上高原,你才会有诗意般的心情。
只有久居高原,才能领悟小溪如诗的真谛,领悟诗意的最高境界。
在高山峡谷中,淙淙的溪流蜿蜒流淌,折射出美妙的诗句,犹如山风清凉、幽香而又如烟如缕。
漫步小溪边,卵石突兀水间,鱼翔其间,幻化为我心底丰满的词汇。
面对如此高原,我不禁思绪如潮涌——
山以雄奇伟岸而见美,水则以柔美婀娜而见长!这样的山傍依着这样的水而存,这样的水凭借这样山势而源远流长!
那些从山间自由落下的流水啊,如玉珠滚落玉盘之中,在光影的折射下飞花溅玉,晶莹而剔透,腾起一片片白色的雾气,霎时间彩虹横亘,满是绿野仙踪!
伸手间那颗颗玉珠滴落掌心间,溅起更多玉珠消散空中!
那蜿蜒流淌的溪流哟,时时滋润游子的心境,时时牵动游子的心弦!
绿野丛林
溪流、山崖和绿林组成高原不可或缺的美景。
清清的溪流滋润着高原,宛如肌肤里流淌的血液,而那些丛生的绿树,就是祖辈身体上的毛发。绿茵簇簇,昭示生命的健康和蓬勃!
树连着树,终归于成为了一望无垠的树林。那一棵棵挺拔傲立的树,在冰雪交加的高原上尽情的绽放生命,那可是一个个生命的精灵,谱写出雄壮的诗篇!
哪怕是悬崖峭壁上孤零零的一棵,站立在风雨中,依然不屈不挠,挺直了脊梁迎接岁月的洗礼和磨难!
站在高原,脚踏高原,心怀高原,拥抱高原,皆因心底的某种信念,那或许是剪不断的思念,又或许是绿水悠悠、青山不老——
在高原这块坚强之地,那些树以特定的姿势,在朝阳中舒展心情,在晚霞中收获希望!
藏寨寻踪
梦中,我曾千百度看到那些零落的村落。
我只想在那些布满烟尘、斑驳的石屋旁,还有那些充满鸡鸣狗吠的藏寨中寻觅儿时的记忆。
就让我的思念,站成村外那颗千年的钻天杨树,去呵护以我为庇护所的鸟雀。
满树的叶片,在春风的吹拂下啦啦歌唱,即使秋日里晨霜的磨砺,秋风的肆虐,那飘飘的落叶,也在展示着生命的魄力,年年岁岁!
怀抱中的喜鹊,依然叽叽喳喳喧嚣不停,为我亲亲的故乡人,捎去如潮的思念!
远离故乡的山山水水,我只想赶着那头老黄牛,走上那条泥泞之路,陪伴我走出梦境,顽强的走进现实之中!
关于高原的文章12:路过江南
文/赵梅
高原4月的天气,有了些许暖意。一路从江北走来,豪放的情怀还在,就已经走进了江南。
怀念路过江南的那份情愫,若即若离,挥之不去。
弥漫在小巷里的脂粉气不禁激起了内心深处深深的愁绪,如丁香花散着淡淡愁怨的清香。
在二十四桥流连忘返,不禁呢喃,是在伤景还是忆人?
路过江南,怎能不忆江南?
瘦西湖:遇见梅树遇见最好的自己
沿着路标寻找“瘦西湖”时,水边随风摇摆的垂柳已经酝酿好了太多的妩媚情绪。
步入园内,脚下一道长堤,逶迤而去,这长堤长600米,一侧是湖水,湖中一群群水鸟嬉戏,心中疑虑不知是不是成双成对的鸳鸯?一侧是花圃,路的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一辆辆人力车停靠路边,因为是淡季,园内很沉静。
这“瘦西湖”原名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入运河的一段水道,有约50公顷的面积,长6公里多,从高处俯瞰,如一条曲水锦带,时展时收,又如一条五彩飘带。乾隆年间一位诗人游览之时,写下了“故应唤作瘦西湖”的诗句后,便以“瘦西湖”正式命名。
人们往往把杭州西湖比作雍容华贵的丰满少妇,而瘦西湖便因它的纤柔被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
不觉间到了徐园,这是一处园林,瘦西湖原本就以园林着称。步入徐园,亭台楼阁,据说这圆形洞门之内是清初韩园桃花坞的故址。徐园也尽显了江南园林小桥流水,清秀雅致的特点。园中间一方荷塘,田田荷叶浮于水面,很美。
出徐园,一路的景色美不胜收,正应了“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的诗句。而最惊艳的还是遇见那片梅林。至小金山,这是瘦西湖上最大的岛屿,山上遍植梅花,又称“梅岭春深”。显然,来得不是时候,棵棵梅树绿叶葱葱,却也能想象傲雪红梅的景致。
想到在十八九岁的年纪,整日愁苦,思念亲人,曾经的同桌在信里苦劝:“你是梅啊,傲立冰雪的,家人给你取这个名字便是要你像梅花般坚强!”当时,感动得涕泪交加。
后来,有一位朋友得知我如今的处境,语重心长地说:“你有顽强的意志!”简单的鼓励,让我心里暖意融融,重生斗志。
和这梅树合影,在心里给自己一个约定,等到梅花暗香浮动之际,再来这里,希望能遇到最好的自己。
二十四桥:你会看我还是看风景
经小金山,可见白塔隐隐约约露出塔尖。一个木桩之上的藤萝原本并未引起我的注意,而立在石栏外的石刻却让我一惊。这原是唐代银杏,遭雷劈断,后植凌霄,攀援而上。春末夏初,花红叶茂,似“枯木逢春”之像,此景因此得名。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攀援的凌霄花并无过错,她让前年的枯木有了生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依附?逝去和生机的结合无可非议。
穿过花香满径的台阶,到一处小桥蜿蜒之地,这便是传说中的二十四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因了杜牧的千古绝句,眼前的二十四桥增了几许韵味。
这桥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单孔石桥,全长24米,宽2.4米,两端各有12级台阶还有24根汉白玉雕柱,不知这桥得名于此还是因为真有二十四座桥,也无暇去探究了。
这寂静的林园啊,我是否能听到自己的内心,在二十四桥回眸,我又在找寻什么?
是许仙和白娘子的相遇?还是梁祝的凄惨别离?
不是对的地点,也不是对的时间。这里只有美景,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但在这里的等待,不会毫无意义,前提是如果心有灵犀。
长堤、五亭桥、白塔,处处皆景,相互辉映,相映成趣,让人不舍得放快脚步。
“你在杨柳岸边问我,什么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在二十四桥问你,你是在看风景还是看我?”
以此为结,没有答案,也是最好的回答……
雨巷:脂粉和淡淡的愁绪
走过大明寺,看过唐城遗址,到了御码头,扬州一日游开始了。
最深的记忆是步入因保留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和“鱼骨状”街巷而闻名的东关街。东关街商铺林立,而最让人惦记的还是谢馥春,这一扬州古老的化妆品品牌是我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据说其历史可追溯到1830年,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苏州胭脂扬州粉”“天下香粉莫如扬州”。进入谢馥春店内,便有香气扑鼻。这香粉是精选米粉、豆粉,结合时令,选用白兰、茉莉、玫瑰等鲜花,再加以适量冰片、麝香,采取“鲜花熏染、冰麝定香”的工艺制成。难怪打开盒盖时会有久违而熟悉的气味。记得幼时,妈妈用的粉似乎就是这个味道。
散落沿途的寻常村陌,老房子里的住宅,人淡如菊,还有那一处处的私家园林。走在白墙乌瓦的巷道里,心里便填满了愁绪,如一株丁香散着香气。
街内的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大门紧闭,庭院深深,很是同情古时的妇人,那高高的院墙可能阻挡住她们深深的寂寞?乌墙之上有绿色植物攀爬蔓延,如她们的丝丝愁绪。
一座座庭院之间便是巷道,深深悠远,似乎可以想到梅雨季节,雨后苔藓与墙壁的纠缠。
永远留在这画里该多好!想到即将开始的离别,我的心瞬间填满了愁绪,挥之不去……
关于高原的文章13:高原上的初恋
他是个来自甘肃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被寄养在西藏的亲戚家里。
她的家就在西藏一个小小的县城里。
初中时,他来到她所就读的中学,从此,他们俩就认识了,并成了好同学、好朋友。从他吃饭、穿衣的情况,她可以看出他的寄养家庭也并不富裕。每天,她会让奶奶多准备一份中饭,她带到学校和他一起吃,初中三年从不间断。他打心里感激她,但也只是单纯的感激,因为女孩成绩很好,他的成绩却很差,家庭情况也不好,自然也没有任何其他想法。而女孩却是看他朴实、单纯、善良,心里一直默默喜欢他。
中考结束,她考上了市里的第一中学,这是当地最好的高中之一。而他却名落孙山,连县里一高的分数线也没够着。当时,县一高为了让她答应到县里读书,开出了免学费的条件。她当时犹豫了,如果他在那里,或许她会答应。过了一段时间,县一高又请人到她家里,表示如果她愿意回到县一高就读,除了免学费,还可以带一名亲戚或朋友家的孩子来免费读书。她看到了希望,请求学校领导允许让他也到这里上学。后来,她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两个人终于又能在一个学校里学习了。
可好景不长,他中途却莫名被亲生父母接回甘肃老家了。那一年,他们两个读高二。有好几个星期,她的情绪都很低落。当时走得很急,他只留下了他的QQ昵称,没有号码,此外,还有甘肃老家山村里唯一的电话号码——村口小卖部的联系方式。从此,两个人天各一方。
一年后,女孩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北京XX大学,离开雪域高原,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一年来,她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他。她常常尝试打他留下的那个号码,由于对方口音太重,她在电话中的交流总是不顺利。每次打过去,那边只说一句话,就不再继续说了。但她没有放弃,一有时间,还是会坚持打这个号码,慢慢地,她有点听懂小卖部老板的口音了。对方那一句话是“你稍等,我去给你叫人”。之后没有继续说话,就是去找她要找的那个人了。而她前几次都是等了几分钟,没有听到回复就挂掉了。不过,这一次,她决定等。可能路途遥远,叫村里一个人来接电话也不是容易的。她等了好久,还是没有人来接,她也只能无奈地挂断。除了打电话,她还试图找他留下的QQ昵称的号码。可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那个昵称竟然有数百人重名。可能,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觉得不知所措,她却锲而不舍地把所有叫这个昵称的人都加为好友,一个个聊天询问。但还是没有结果。
转眼就要毕业了,大家都在忙碌论文与工作的事,她还是在焦急地寻找着他。有一天,宿舍的电话响了,室友告诉她有人找。当时,她很平静了走了过去,却在接到电话后泣不成声。那边传来的竟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声音和名字,她找了他将近5年,终于等到了他的电话。而他却告诉她,就在一个月前,他结婚了。但他说,在他的心目中,她一直都是最美丽、最善良的好女孩,他也从来不曾忘记过她。当年他离开时,也没有留下女孩的任何联系方式,而后来的QQ昵称竟然是女孩的名字。男孩被接走后,高中二年级就失学了,在一个汽车修理店打工,后来娶了修理店老板的女儿。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那么好的一个优秀的女孩会爱上她,会一直在找他。男孩近期也是无意中打听到女孩的父母,才找到了女孩宿舍的电话号码。但一切都晚了,两个人再也无法走到一起了。
故事到这里,我只想说,如果有爱,就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并珍惜彼此的这份感情,一辈子都在一起。否则,两个人越走越远,一份美好的爱情就只能留下遗憾。
关于高原的文章14:去青藏高原旅行吧—朋友!
文/谢泓
人退休之后,该考虑些什么?明智首血出门远游。
想想看,有幸能活到九十岁的话,已经活了足足三分之二。剩下的时光,我的时间-我作主。朋友老兄,就悄悄的出去潇洒了一回,首选地是西藏。理由十分简单:乘还能走得动,跑得了,适应得了高原反应?就此西藏行,剩下该去的地方慢慢来吧,反正其它地方旅游,不会被高原反应所难倒。
随游团走,票子一码,准时出发。去时飞机,回来火车,互为补充,先看蓝天白云,再看大地油菜花竞放、牦牛成群。飞机从咸阳国际机场起飞,到拉萨也就是几个小时。朋友老兄开了一辈子汽车,差不多走遍中华大地,今次就不用再开车了,美美享受一回有滋有味的旅游生活吧。
西藏是个好地方,这样的季节,天空蓝蓝,远处雪山皑皑,近处青草绿茵,一幅极美的山水画。唱一首韩红的《青藏高原》,才算过把瘾。只是那最后一句,实在没法圆满,好不敬佩那胖女子的中国好声音真美、肺活量真大!多少爷儿们自叹弗如,最终还是败北在那最后一句唱腔上!
朋友拍的片片,虽算不上名片佳作,但也有草根风格。出门旅游,除了看景,就是将景点拍摄珍藏起来,将来某一天确实老了,走不动了,静坐下来,戴上老花镜,如老牛反刍一般,不论是春暖花开,还是夏雨霏霏,抑或秋月明亮,冬阳暖暖,慢慢欣赏,独自回顾,足可让一生的幸福快乐时光倒流,年轻岁月从头再来一次。读着地老天荒的亲历故事,就是平生最惬意的时光……
西藏那么多寺院,那么多忠实信徒,十叩九拜,虔诚至极;转经转人生、转来世,世间的善善恶恶,仿佛都在转经中摆平。阿弥陀佛,佛法无边!真不知道当年我佛是怎样从那千里迢迢天竺国度,来到中国,走进西藏!佛法无边,令人震撼,令人敬佩,令人不禁虔诚万分。
佛本是普通百姓的心灵福音,只所以人心向佛,那是善的力量在驱使,是善的动力令人神往,令一个大团结的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
布达拉宫的佛,还有那恢弘的建筑群,用金鐾辉煌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在那样遥远的地方,佛力无边,来到天路云端,不崇拜佛的力量也由不得你。人心向佛,一个藏民族的神秘圣地,当年文成公主献身毕生的地方,历史悠久,灿烂光辉,大一统国家的历史文化符号,在一直承前启后般流畅书写。
头顶祥云,脚踏福地,走在佛的国度里。藏南藏北,广袤天地,到处都是佛的力量,一个民族坚定不移的信仰,都是佛在左右着天地人的力量。经幡飘飘,五彩斑斓,皑皑雪山,茫茫草原,只有这样的季节,才能看到生机盎然,才能看到生命的又一次繁衍壮观。
藏羚羊咩咩叫声,穿越时空,穿越风云雨雪阻隔,一次次回到耳际眼前,虽然那只是一种幻觉,已经足够了。作为一个匆匆过客,只要看得见远处的皑皑雪山,那儿的风云变幻,那儿的云彩朵朵,还有那儿的经幡腊腊,到处繁荣景象,此行足矣。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支撑着她的是一个伟大的祖国!一个欣欣向荣的十三亿人口大国!青藏铁路,数条进藏公路,过去敢想吗?一路那么多的自行车成群结队,气势磅礴。即使提前十多年,欲想去那儿,也只能是个梦想。终究海拔高度太高,人烟稀少,空气稀薄,号称生命禁区,何况交通根本无法实现。今天却旅客熙熙,游人攘攘,那游客、汽车和自行车长龙阵,伴随着那些腊腊经幡,随风飘扬。
一个马上将称作老年人的朋友去了,带回来了许多新故事,也带给我们明天的花甲一族的神往。
乘尙年轻-就去青藏高原旅游吧,朋友!